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

【关键词】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涵义;可持续发展;意义

1.背景

全世界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因采伐而消失,每天损失1000种物种。全世界有16亿人口依赖森林获取生活必需品,毁林已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重威胁。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森林资源和林地应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方面对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需要。首次提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森林管理委员会(FSC)于1999年提出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用来判定那些对生物多样性和当地居民具有重大意义森林的框架,并为这些地区设计合乎当地特点的经营方案,使当地能进行适宜的经营活动。高保护价值森林不再讨论某个森林类型的定义或木材收获方法,而是把重点集中在使森林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上。识别这些重要价值并确保它们得到维持或提高,有助于采取合理的经营决策,使之与森林的环境与社会价值的保护目标相一致。森林管理委员会要求森林经营者,在规划和经营活动中,要维持或提高已识别出的高保护森林的高保护价值,并对经营活动进行监测。目前高保护价值森林理念在全球得到了广泛认同,许多国家将其应用到森林认证、制图、自然保护、自然资源规划和宣传等方面。

2.概念及内涵

所有森林都包含一定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例如,森林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森林能够保护集水区,森林还可能是考古遗迹。当森林的这些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这些森林就可以被定义为高保护价值森林(HCVF,HighConservationValueFreest)。高保护价值森林是指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环境、社会、经济、生物多样性或景观价值而具有显著和关键重要性的森林,即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森林区域。

2.1高保护价值l(HCV1)

具有全球、区域或国家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森林区域。即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森林区域:高保护价值1包括了物种极度富集的区域,包括受威胁种或濒危种、地方特有种、生态学或分类学类群的不寻常聚集以及季节性物种的极度富集。任何包含被确定为具有高保护价值的物种或者包含对这些物种的继续生存至关重要的栖息地的森林都是高保护价值森林。特别是,一片森林可能甚至仅仅因为某一个物种非常重要而具有高保护价值。许多包含珍稀物种或地方特有种的森林不是高保护价值森林,因为它们不是全球、区域或国家水平上生物多样性价值显著富集的区域。

2.2高保护价值2(HCV2)

拥有全球、区域或国家意义的大片景观水平的森林的森林区域,它被包含在森林经营单位内或它内部包含了森林经营单位,其内部存活的全部或大部分物种保持分布和丰度的自然格局。那些包含全部或大部分自然发生物种的可存活种群的森林,也包括那些包含广泛分布的物种(如狼獾、老虎、大象)的重要亚种群的森林,即使该亚种群可能不会长期独立存活。其中也包括那些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如自然干扰、森林演替、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完全或相对未受近期人类活动影响的森林。这样的森林必须面积很大,而且与该地区其他森林相比较少受到近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这类森林日益稀少,并继续受到各种胁,如采伐、森林的破碎化和退化。

2.3高保护价值3(HCV3)

包含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或者位于其内部的森林区域。高保护价值3旨在保护那些包含珍稀、濒危生态系统的森林区域。包括:珍稀的生态系统,在某些特殊生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本来就是珍稀的,如中美洲的雾雨林、非洲半干旱区的河岸林、我国长白山地区的岳桦矮曲林和大兴安岭冻土区的偃松林等。一些生态系统曾经广泛分布,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得珍稀,如将天然林转化为农田或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或受到人类干扰而发生严重退化。

2.4高保护价值4(HCV4)

在某些重要情形下提供自然的基本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侵蚀控制)的森林区域。所有森林都可以提供一些自然的服务功能,诸如集水区保护、径流调节或者侵蚀控制,而且这些服务功能往往可以通过良好的经营得以维持。在大多数森林内,这些服务功能崩溃的后果相对较小,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功能的衰退将会导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或者产生累积效应。例如,占河流集水区大部分面积的森林会面临较高的导致下游遭受洪水破坏的风险,这些森林在预防洪水方面非常重要,可以被认为具有高保护价值;在某些地区,森林可保护和维持人或社区所需的水源并且没有其他饮用水的替代来源;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农田防护林对维持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某些区域,森林(例如红树林以及河岸林)对维持渔业生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森林都可能因其重要的服务功能而成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2.5高保护价值5(HCV5)

从根本上满足当地社区的基本需求(如生存、健康)的森林区域。高保护价值5旨在保护来源于森林中的当地社区的基本生计和安全,不仅指完全依赖于森林的社区,也包括任何从森林中获取大量不可替代的收入、食物或其他利益的社区。某些森林对人类的福祉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对其他价值和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保护森林提供的就业、收入以及产品的价值。然而,HCV5不包括以过度索取的方式利用森林,即使社区目前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森林,也不包括那些造成森林的退化或者破坏以及造成这些森林的其他价值被破坏的传统利用方式的过度使用。

2.6高保护价值6(HCV6)

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森林区域(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确定森林所具有的文化、生态、经济或宗教意义)。高保护价值在通过保护那些森林对其文化特性非常重要的社区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来维持这些社区文化的完整性。森林除了对社区的生计和生存非常重要外,对保持其文化特性也非常重要。如果森林包含或提供的价值的丧失会使当地社区遭受文化巨变,而社区又没有其他选择的话,那么这种森林就可以被视为高保护价值森林。例如,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生活着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依靠在森林里捕鱼和狩猎为生,因此被称为“渔猎民族”,并发展了具有森林特色的传统文化。目前,仍然有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族群生活在森林中,靠渔猎为生。他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区域就应当被视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1篇2

所谓天然林是指以人工的方法促进天然的更新和萌生或者单纯是自然形成的森林。自然林的特点是森林结构稳定,适应环境能力强,但是成长期漫长。自然林具有丰富、生物链完整、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强、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而且是一种高产量、高价值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在调节环境和气候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是健康生态系统的典范。

2人工调节生物群落

森林的健康是由森林本身的生长、发育、更新等很多复杂的过程决定的,单一的纯林木群落内部树木之间竞争激烈、火灾和病虫害容易爆发。而人造林中树龄和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不高,很难维持群落稳定性,会导致人工林群出现不健康的特点。假设,将不同类型的人造林放置在一起进行培育,就会打破生物多样性较低这个尴尬困境,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加上科学合理的景观布局,对发挥景观生态功能和保持森林系统健康经营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3结合经济效益原则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与经济效益是密切相连的,在培育的同时以经济的眼光进行合理建设,尽可能多地培育人工混交林,增加主要树种的混交比例,对特殊树种或者非目的树种进行适当保留,加强人工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在满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将林地的生产力和森林的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最终的目标就是追求林木的经济产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4充分发挥森林健康经营的主导原则

由于各个地区气候的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功能和结构存在着地域性和差别性,所以,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进行定义时不能采取同一种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理念要求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所以,在对不同的林种进行培育和经营时,要以培育林种的主要功能为优先目标,充分发挥林种的多功能效益,以此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例如,保护区的林地要对保护物种多样性为主导目标;防风固沙林的主导目标就是要求最大程度上发挥林地防风固沙的功能;对于提供观赏和休憩的林地,主导功能就是满足游客进行休息和欣赏,在此基础上才是构建天然或者人工的森林景观。

5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理念进行普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越来越重视,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即生态系统健康学。健康的生态系统对疾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很多全球性的疾病,特别是由昆虫进行传播的疾病对天气和气候十分敏感。保护物种多样性,最大程度上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类的生产空间。例如,我国成功的培育出血防林就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典型案例。然而我国从事人类社会健康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员较少,需要增加群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理念的宣传,才能实现人类的自身健康。

6结束语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区域;森林生态廊道;模型;野生动物保护;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172-01

2013年9月24日,临沂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它的主要内容是创建市的市辖区内“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通过对该市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分析,全市陆生脊椎动物有326种,其中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分别有73种、225种、20种、8种,其中丹顶鹤、白鹳等84种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市处于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鸟类区系特别丰富,占全省鸟类总数的55.5%,其中大多数为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

临沂市着力打造以北部沂蒙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中心城区及南部平原区为主的生态廊道系统模型,初步构建了一条森林生态长廊。该市的野生动物分布区和迁徙所涉及生态区域和廊道主要包括3个地区,现分别阐述如下。

1北部沂蒙山区

位于该市北部地区,是全市地势最高的地方,1000m以上的山有沂山及蒙山。河流水系呈放射状,多属暴流性河流。区内山体相对高度较大,地表切割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本区野生动物资源主要以各种鸟类、爬行类最为多见,需要保护的稀有动物有黑鹳、灰鹤、白琵鹭、金雕、游隼、长耳^等30多种。目前,该区已建成临沂大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蒙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沂南五彩山自然保护区、北大山森林自然保护区(正在续建省级自然保护区)、鼻子山森林保护区、沂河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和沭河源省级生态功能区、跋山水库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云蒙湖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还建设有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沂山省级森林公园、海螺寺景区、许家崖省级森林公园、塔山省级森林公园、中山寺省级森林公园、大洼景区、万寿宫景区、明光寺景区、沂河市级森林公园、岱崮市级森林公园、五彩山市级森林公园、中罗山市级森林公园等适合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及迁徙需要的生态场所[1-2]。

2东部低山丘陵区

本区位于沭河以东,面积27.9万hm2。该区地形起伏缓和,多为海拔300m以下的丘陵。本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和分布也是全市最丰富的地区,除常见的中小型兽类、爬行类、两栖类及鸟类(鸟类总数占全市鸟类总数的80%)之外,尤以珍稀动物的数量为省内最多,需要重点保护的稀有种有秃鹫、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大天鹅、白头鹞、白尾海雕等。目前,该区已建成莒南马髻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临沭苍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柳庄(苍马山)省级森林公园,正在建设莒南鸡龙河部级湿地公园、临沭沭河省级湿地公园提升建设部级湿地公园,马髻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续建省级自然保护区[3-4]。

3中心城区及南部平原区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日均温

4结语

经过多年的保护、建设和发展,临沂市已经初步建成了适合各种野生动物生存繁殖和迁徙的生态廊道模型,众多类别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构成的生态区域互相串联贯通,在临沂市的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基本建成了一条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使得本地区关键物种能够安全顺利地实现迁徙需要。野生动物得到很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高,有效地保护了该市珍稀动物资源,大大提升了整体林业生态环境。

5参考文献

[1]达良俊,余倩,蔡北溟.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10(3):11-14.

[2]郭子良,李霄宇,崔国发.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3(8):2220-2228.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4

摘要:本文针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策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现阶段林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以及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调查显示,每年病虫害对森林的破坏面积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林业项目的建设发展。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给相关部门的保护工作造成困难,因此,探索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制订森林病虫害治理策略必须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保证防治方案的科学性。因此,林业的植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植物检疫,配合相应的养护管理,从多个方面开展林业病害的防治工作[1]。

1、现阶段林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

1.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5种增加到4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

1.3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1.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杨扇舟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2.1人工园林

为了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国家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人工园林,但这也是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多,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逐渐扩大,对原生态的园林构成了威胁。因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人工构造的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只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会失去平衡。当受到破坏之后,人工林也会影响到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

2.2社会活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没有顾忌到保护生态园林,导致大量原始园林被开采使用,这些都是引起园林被破坏的因素。在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增多的同时,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了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在国内的传播。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蔓延均是因为不正常的人为活动造成,这些都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此外,目前存在天然林大量砍伐的现象,人们为了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意大面积开采原始森林资源,引起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3、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保护与增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途径

森林植物的多样性能为动物、微生物等提供更丰富的栖息地或寄主,从而增加了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天敌种类的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更加复杂,系统更加稳定。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使潜在有害生物的传播或流行的速度减慢,加剧了种间对空间资源的竞争,限制了潜在有害生物种群的扩张。

3.2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3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4育苗消毒,保护天敌

消毒不仅可以保持种苗的健康,也能增强其生长能力。苗圃建设中在种子及土壤中也会留有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子和土壤采取消毒处理,以此提升出苗率。同时,在森林中生存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都是病种的天敌,护林人员要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工作。

3.5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林业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杀虫脒、除草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6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每年大约有100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

4、结论

总之,我省林业生态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加。森林面积增大,加之气候等多种原因,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保护我省林业建设成果得以健康发展,林业病虫防治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戴普灿.宣威市森林病虫害危害现状及治理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森林;旅游

世界上森林公园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森林公园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在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挽救濒危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社会与经济等诸多方面亦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1生态效益

1.1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生物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和绿色水库。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可以保护森林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使许多植物生态群落得到恢复和发展,个别地区过去绝迹的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

1.2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

森林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减轻污染,人们进入森林后会感到清新、舒畅,富有生气。科学证实,保护森林资源、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是减少现代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森林公园的建设对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3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森林公园作为一座大型的绿色水库,不仅能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还能调节和影响周边地区气候,形成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

2社会效益

2.1满足市民郊野旅游需求

人类的生活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物质需要与生态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空间,是健康长寿的必备条件。相比之下,生态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难解决。现代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交通繁杂、工厂众多,造成大气、水质、噪声、电磁辐射等多种污染,环境质量江河日下。有人把城市形容为“水泥沙漠”、“热岛”。因此,从生态意义上讲,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安谧恬静的大自然中去旅游度假,疗养健身,为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所追求。

2.2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森林公园丰富的森林生物资源不仅为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同时也为游人探索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游人一方面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旖旎的山水景致,另一方面可以领悟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经济效益

3.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

森林旅游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拿湖南张家界为例,据统计,自1982年开展森林旅游以来,截止到2006年底,共接待中外游客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另外,还可以通过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作为信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人才,扩大林区与外界社会交往的途径。通过这个窗口,提高地区知名度,扩大林区产品的交流机会,达到促进林区经济振兴和加速发展的目的。

3.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它能通过产业联动链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植业、零售业等的发展。发展森林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具有的资源保护和开发效益同向发展、良性互动、带动功能强、就业容量大的独特优势,既能繁荣地方经济、富裕一方村民,又扩大了就业门路,为部分剩余劳动力或下岗的职工谋取了一份工作,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生力军。

面对城市多元化的发展,森林旅游也成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不少城市依旧存在规划意识薄弱,创新观念不强等问题,具体包括如下:

(1)规划意识。现在不少地方重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也懂得编制旅游规划。一些地方是为本地旅游发展需要而做,但一些地方是为应付上级检查,仅做“政绩”交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使大家真正认清旅游规划的实际意义,真正重视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不是把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摆设,或仅作为政府重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种标志。

(2)旅游资源调查问题。不仅要调查目前承认的旅游资源,而且要调查潜在的旅游资源。对于调查中发现的森林旅游资源并不都要立即开发,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拟订开发时序,切不可把所有的家底都翻出来,遍地开发,既无法吸引人,又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3)市场调研问题。不仅要知道常规市场分布构成,时间变化等一般性结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森林旅游区中哪些吸引物吸引哪些人,森林旅游产品和旅游需求是哪一种对应关系,未来森林旅游需求的变化以及主体需求等等。

加强旅游区的支撑能力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管理措施,是实施本规划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措施及建议。

(1)走生态旅游路线,进行森林旅游特色项目开发。可持续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是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必要手段。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和旅游区的环境是保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根本。旅游开发规划只有在保护各类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走生态旅游线路,才能创造条件开发森林旅游新景点,使旅游者领悟感受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殊和奥秘,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2)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宣传是为了本旅游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广泛影响,提高松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取得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参与的重要手段。

确定大旅游的宣传目标,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旅游促销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设立城市旅游服务窗口,设立广告宣传牌,打特色品牌、走特色旅游之路、宣传环境保护、发展森林旅游。

(3)打破部门限制,面对市场经营管理。森林公园要有所发展,在国内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花力气进行内部改革,摆脱原来国有林场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活跃思路,扩大对外的交流联系。此外,要树立大旅游意识,把森林公园放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去开展经营,尽量避免目光只停留在自己的林场经济发展上,要与社会上的交通部门、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等搞好横向关系,以拓宽自己经营的路子。

(4)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开发与保护并举。建立森林公园的首要目标是有效地保护森林游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森林公园是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就需要对这个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在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开展利用上,游人量必须限定在环境容纳量之内;考虑景观多样性问题,注意避免以破坏自然景观为代价大搞人工景观。例如在修建道路、建造房屋时,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尽量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严格禁止在森林公园内进行吸烟、采折花木枝叶等有可能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的活动;对古树名木保护,应适度限制游客流量和车流量;控制山上宾馆、招待所的建设;减少污染等等。

参考文献

[1]吴月红.湖南省张家界市旅游产业调查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4):205-206.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6

关键词:雷公山;森林防火;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07-02

1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许多孑遗植物的避难场所,是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存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造成动植物毁灭和生态系统破坏,而且事关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大局。搞好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科研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贵州雷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保护森林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森林火灾防控机制,认真扎实抓好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实现2009年以来连续7年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好成绩,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2保护区基本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300hm2。是以保护台湾杉等珍稀动植物为主的、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雷公山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苗岭山地的主峰,最高海拔2178.8m。地貌形态为台状高山、波状中山、脊状低中山及低山3个地貌类型。雷公山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古老,珍稀树种较多,生物种类5084种。其中,高等植物2582种,大型真菌263种,列为国家频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33种。动物2239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35种。森林覆盖率86.8%。特别是成片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孑遗植物秃杉和秃杉林,是目前国内仅存3个地方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处。

3森林火灾现状

(1)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冬季干旱少雨,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加之雷公山保护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山峦叠障,沟壑纵横,交通四通八达,林区小道较多,流动人员增多,森林火灾防控难度较大。

(2)保护区涉及黔东南州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区内有12个乡镇34个行政村3万多人,群众生产生活用火频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林情、社情决定了保护区森林防火形势严峻,以及森林防火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3)入区人员增多,火源管理难度大。随着各方面宣传力度的增加,雷公山保护区知名度不断提升,进入保护区生态旅游、科学考察、科普教学实训等人员和车辆日渐增多,保护区面临的防火压力也逐渐增加。

(4)区内居住群众多,贫困面大,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烧灰积肥、烧田土桔梗用火频繁,易发森林火灾。受传统习俗,清明节上坟祭祖烧纸钱、燃放鞭炮现象时有发生。

(5)森林防火监测手段滞后。保护区面积大、山体庞大、地形复杂,雷公山防火瞻望台监测仅限于部分林区范围,大多面积监测不到位,仅靠人工巡护难以发现森林火灾隐患。

(6)山火控制能力不强。基层一线扑火人员一般为保护区职工、当地干部群众,没有专业扑火队伍,一旦发生山火,经验不足,容易酿成事故。其次是人力组织困难,区内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防火人员大多老龄化,加之人员分散,扑火人员第一时间内难以组织到位。

(7)保护区山地势险峻,沟壑纵横,覆盖山区的通讯存在死角,一旦发生火情很难联系,严重影响形成合力扑救山火。

4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和宣传国家林业政策法规、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森林资源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依法查处各类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行为,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职能,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创新探索管护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雷公山保护区森林防火指挥部,由管理局局长任指挥长,四县分管林业县长任副指挥长,实行动态指挥,形成合力。保护区管理局采取领导包片,机关科室负责人包站,站负责人包林政员、护林员,林政人员包村,护林员包山头地块,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辖区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包户,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把森林防火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2早安排,早部署

每逢秋、冬、春森林防火时段,保护区管理局要主动与州政府分管领导联系,及时召开四县一区森林防火会议,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下发文件要求各站和辖区乡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森林防火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各基层站按照管理局的要求,及时深入到辖区各村、中小学校召开会议,落实好森林防火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3层层签订管护责任,将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

管理局每年要与各站、行政村签订管护责任状,同时管理站也要与行政村、护林员签订管护责任状,将山头地块管护责任落实到站、村、组、人,并将管护责任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和公益林补偿兑现依据。

4.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制定森林防火扑救预案,加强对森林公安、林政员、护林员、村组干等消防队伍的建设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能拉得出、打得响,有效控制森林火灾,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同时,加强护林员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对不称职的护林员及时更换,合理调整护林员的上岗时间,做到不脱岗、不漏岗,真正做到山头地块有人看管。

4.5制定村规民约,依规治火

保护区内98%以上均为苗族,苗族是我国南方独具特色,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特色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其中以当地村民为主的村规民约是苗族人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治管理方式,也是当地社会综合治安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保护区管理局应结合区内民族习俗,积极协助34个行政村,广泛动员村“两委”、寨老组织群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打击滥砍乱伐、维护一方稳定纳入约定,户主签字并各持有一份村规民约。形成谁造成森林火灾,谁违反村规民约,谁就要“洗寨”的方式,即罚120斤米、120斤肉、120斤酒请本寨男女老幼吃饭。2008年3月,西江村发生一起火警,该村寨老通过民主执行,按村规民约处置了当事人,除罚当事人“3个120”外,还责令当事人鸣锣喊寨7d。同年10月,高岩村一小孩因玩火造成森林火灾,该村责令监护人交“3个120”给全村“洗寨”。村规民约的实施,具有民主性、合同性,还有强制性。把村规民约作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护林防火“雷公山模式”。

4.6抓好宣传教育,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每年进入森林防火期前,保护区管理局要坚持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各乡镇、村、学校召开会议,通过张贴公告、标语、横幅、刷新固定碑牌、发放森林防火明白书、出动宣传车、早晚鸣锣喊寨和广播、层层签订责任书等各种形式,加大对森林防火的宣传力度。鼓励干部职工向各级报刊、网站、电视台投稿,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的综合性、权威性的优势,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工作,营造了森林防火舆论氛围。组织领导干部到区内中小学暑假后开学第一节课,给学生上森林防火知识,让森林防火从娃娃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森林防火宣传开创了新的模式。

4.7严管重点人群和火源

管火先管人,抓好智障、老弱病残和未成年人等三类重点人群的监管,与监护人签订森林防火包保责任书,落实监管责任,把住火源关口。对防火期在林区从事作业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入口检查和落实防火责任包保制度,特别是清明节和“五一”期间,在区内各主要路口设立火源卡站24个,对入山人员严格检查,杜绝带有火种入林区。强化隐患排查,坚决杜绝防火期在田边地角、林区随意抽烟、焚烧桔杆、烧灰积肥等现象,发现违章用火坚决依法处理,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4.8强化值班备勤

防火期,坚持领导带班和防火办、各站、了望台24小时有人值班,确保通讯畅通,一旦发现火情或其它突发事件,迅速向保护区管理局防火办报告。做好应急各项物资、人员准备工作,消防队员防火期不假不休,随时待命,处于备战状态,确保拉得出,打得响,扑得灭。强化督促检查,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管理局增大抽查频率,加强对各站开展森林防火督导检查,对因脱岗、漏岗、失职渎职引发森林火灾或贻误扑火时机,防火责任不落实、组织扑火不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9推进森林防火机制体制创新

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防御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在加强领导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村规民约、应急方案等制度建设和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创新森林防火工作载体,积极探索森林防火防控工作新思路,将森林防火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森林防火弦。充分发挥区内各级党委政府作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林区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张华海,张旋.雷公山部级自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3]谢正国,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雷山: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1篇7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森林环境的要求和重视也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容易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并且当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防治。化学药物不仅会对森林的整体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所以针对当前森林防治工作的具体现状,在森林资源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加强生物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研究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具体定义,具体而言,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是以生物链为依据,遵循多种生物的克制关系原则,向森林中投放病虫害的天敌,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这类方法可以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更加环保高效。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方面生物技术防治残留毒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其安全性很高,而且对于周围环境不会带来不必要的污染。由于生物防治是使用害虫的天敌所以不会出现化学防治方法的副作用,比如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就会让病虫害产生对药物的抗性;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防治效果有保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病虫害的天敌群体或者微生物群,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长期效果。针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特点,在应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其原材料相对较多而且常见,甚至有的生物资源能够实现就地找寻,从而有效减少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

二、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使用生物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可以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推崇,所以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力度显得极为迫切,结合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实践,本文将详细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状况和注意条件,以更好的发挥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保护和利用森林害虫天敌

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有效应用,首先要充分做好森林区域生态自然界内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引入,按照天敌昆虫的具体生活环境可以适当为其营造有利其生长的环境。为了更好的保护天敌昆虫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可以通过种植多种树木,混合种植各类植被以充分保护天敌昆虫的食物充足和生长繁殖条件。同时为了让天敌昆虫更好的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建议在害虫繁殖时期,在森林区域内投放其天敌昆虫,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天敌昆虫总体数量和森林生态系统中天敌昆虫的种类。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类和数量较多,仅靠投放一种害虫天敌无法取得防治效果,并且也会因为天敌昆虫的数量少或缺乏生存条件和食物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对害虫天敌通过人工养殖的途径来人为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可以更好的确保灭虫的效果。比如为了防治松毛虫对森林的破坏,可以对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采取人工养殖的方法,然后再将赤眼蜂投放入森林之中。另外,在对森林的日常养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害虫天敌及其生活条件,创建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注意维护好害虫天敌的繁殖环境和条件,确保害虫天敌在繁殖时期能实现正常繁衍。

(二)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明显小于化学农药,而且生物农药大多是从菌类中提炼获得的,所以不会对森林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生物农药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应用环境相对安全。因为生物农药具有极强而单一的杀伤性,也就是说,在使用生物农药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只会对一种害虫发挥效果,并不会破坏其他害虫天敌或森林的有益生物,从这一层面来看,使用生物农药对于森林生态平衡可以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制作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使用森林中的天然微生物,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可以有效降解森林土壤中的一些残留物质。另外,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长期性控制,需要结合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努力做到病虫害的有效治理。

(三)合理引进生物酶防治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取得了更深层次的进展,其具体方法和技术也实现了多样化的进步,在诸多的生物技术中,生物酶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并且生物酶防治技术的防治作用也较为明显,生物酶发挥防治病虫害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蛋白活性,进而破坏昆虫的相关内部组织系统,导致森林害虫无法正常生存而死亡。比如由于大部分的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生物酶的作用主要是在确保生物体内正常代谢活动开展的同时,对其他外来蛋白水解酶进行有效的抵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森林害虫的生长,进而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会像化学方法那样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通过使用生物技术,着重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自然防治,能够更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百诚.分析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05).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8

摘要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自然保护区东面与贡山县的茨开、捧打、丙中洛乡相连,西至独龙江与缅甸接壤,北与接壤,南与福贡县毗邻,为目前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分布着各种珍稀动植物和特有的原始森林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独特,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本文以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促进云南高黎贡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管理体系

一、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高黎贡山素来享有“世界基因宝库”、“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分布于怒江以西,与怒山山脉夹峙形成世界闻名的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较大,气候变化多样,使得这里生存着种类繁多的奇花异木和珍稀动物,有人说,高黎贡山就象一个双面书架,由上而下清清楚楚地陈列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具有丰富全面的物种多样性,其生物多样性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中被优先重点保护。高黎贡山1958年就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1986年国务院更将其认定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部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高黎贡山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7年,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将其认定为生物圈保护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7年,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将其认定为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云南省政府将其确定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及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暖)性针叶林、簇生竹林,以亚高山温凉、寒、温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垂直景观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的保护对象。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拥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凉温带、亚寒带及寒带七个类型后气候区,几乎包含了云南不同水热状况的气候区,同时还是云南雨量最富裕地区和云、雾、雨日最多的地段。目前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63科764属2686种;哺乳动物有8目25科74属192种;鸟类有269种;昆虫1690种,隶属20目16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红花木莲、光叶珙桐4种;二级保护物种有胡黄连、冬虫夏草、桫椤(树蕨)、松茸、贡山三尖杉、福建柏、油麦吊云杉、云南榧木、秃杉、领春木、凹叶厚朴、水青树、董棕、胡黄连等15种。扭角羚、赤斑羚、戴帽叶猴等列入国家重点Ⅰ类保护动物的有18种、Ⅱ类保护动物44种。该保护区内特有种极为丰富,植物中有着贡山三尖杉、贡山木姜子、独龙江木姜子、常春木、独龙五叶参、贡山秋海棠、贡山竹、贡山杜鹃等239种特有种,隶属103科14属。特有野生动物种有白眉长臂猿、赤斑羚、贡山麂、怒江裂腹鱼、三尾褐凤蝶、棕尾虹雉等17种,是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和具有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最关键地区之一。该区内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差殊异的垂直景观、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为我国目前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森林组合最丰富、结构和功能最稳定的地区之一。高黎贡山地区还生长繁衍着汉、傣、僳傈、回、白、苗、彝、壮、怒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世代开发和利用着高黎贡山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并且形成了大量的传统知识。

二、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

1.缺少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云南省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例如《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森林条例》、《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名录》、《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第一批)》等一批名录等,对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交换和开发利用方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的生物资源管理规定内容很不完善,也不具体,尤其是在生物遗传资源的取得、惠益分享和专利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使很多想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外国公司感到无所适从,而有些外国公司却通过合作研究或共同建立数据库等方式,无偿窃取遗传资源。

2.生物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或存在漏洞。生物资源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督,缺乏统一牵头的主管部门,没有生物遗传资源输入、输出的专门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法定程序和渠道,造成输入、输出渠道混乱不堪的局面。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善,而国际间又缺少关于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统一制度,导致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遗传资源大量流失,发达国家的机构及个人通过考察、索取、合作研究,甚至走私、掠夺等手段从该自然保护区攫取了一些生物遗传资源,而没有给拥有生物遗传资源的当地居民和社区群体任何的利益回报。没有明确的部级、省级及地区级的牵头主管部门及专门管理机构,政出多头,各部门缺乏有机配合。

3.是过度开发利用,非法的贸易及走私,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在高黎贡山地区,由于长期的盲目的开发和垦荒,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物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分布区日益缩小,遗传资源急剧消失。另外,非法的贸易及走私,使一些不法之徒为了巨额的非法利益而铤而走险。据保山市森林公安局介绍,20多年以来,森林公安们为保护国家的森林资源安全,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不受侵害一直在努力。据统计,保山市森林公安共查获各类案件24688起,共收缴野生动物18698只,蛇类22460公斤,野生动植物制品14680多公斤,毛皮2478张;还收缴孟加拉虎皮23张,金钱豹皮37张,象牙20多只,象牙床2副,桫椤380多株,野生石斛3000多公斤,红豆杉树皮1000多公斤,共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部门--森林公安困难重重。

森林公安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1)警力不足。保山市森林公安局的民警们,人均管辖森林面积14万亩,有的分局甚至人均管辖森林面积达到40万亩,警力的严重不足,导致野生动植物走私泛滥,流失严重。(2)资金缺乏。高黎贡山地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对保护区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缺乏必要的资金。首先,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目前主要是政府投入。国家虽有一定的资助,但是用于发展和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直接影响了原著居民对当地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其次,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在下拨环节“跑、冒、滴、漏”,很难得到落实。(3)执法环境复杂化,法制建设薄弱。为了更好地对高黎贡山地区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

三、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云南地方立法建设,完善高黎贡山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能有效保护云南省的生物遗传资源,也不能适应国际规则以及国际社会和国家间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需要,再加之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在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任务坚巨的今天,在认真执行关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大地方生物遗传资源的立法,以完善云南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2.建立综合管理、协调分工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构建时必须解决现有的保护部门管理不统一、管理混乱的局面,应建立相应的配套机构,形成以专门机构为主导,多部门联合工作,中央到地方统一行动的管理机构体系,应对现有的关于管理部门的规定重新整合,查缺补漏,解决目前管理部门实践中管理和操作的弊端,实现真正有效的管理。

3.加强和落实高黎贡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补偿制度。生物多样保护的国家补偿制度,主要是为了该地区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当保护与开发矛盾时,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付出代价的地区可以获得国家补偿的制度。生物多样保护的国家补偿应该坚持保护优先,对于国家补偿款的使用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限制,保证补偿款项真正用于生物遗传资源的实际保护工作中,应该本着损失与补偿对应的原则,谁的利益受损就补偿谁。生物多样保护的国家补偿资源的国家补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首先是货币方式,这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国家可以专门拨款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补偿,专款专用;其次是技术补偿方式,可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损的地区获得其他地区或者国外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是知识产权方式,对于利用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的资源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该地区有权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起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也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4.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制度。生物物种资源流入外国,大多都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流出的,除外国人员和国外机构的非法搜集、走私、剽窃等之外,还包括邮寄、出境携带及对外研究合作带出等方式,可见,我国对于生物物种资源的出入境查验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大量物种资源外流,我国在关于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方面尚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并且在查验的技术手段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将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的建设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要加强相关部门的进出境查验作用,确保做到对于出入境的生物物种资源进行全面查验,防止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外流,和尽量避免国外危险物种入侵给我国物种资源带来的损害,做到风险预防。云南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处于我国西南边陲,边界线长,很容易导致生物物种资源的外流,所以建立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制度是有很大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昊亮.西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补偿.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第35卷第4期).

[2]王鑫海.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个别流失及其法律对策.环境保护.2001.11:11-13.

[3]寸瑞红.高黎贡山生物圈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初探.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4).

[4]赵晓东.试论高黎贡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林业经济.1999(1).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意识;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黄建强,曾海,毛燕.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9).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10

1.1采伐作业方式对森林环境的影响

森林采伐方式是区域(或局部)采伐强度的一种体现,它主要分为皆伐、择伐、渐伐3种。不同的采伐方式对森林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皆伐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皆伐后,迹地温度、湿度、风流速度、土壤结构及其功能、地表植被等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或变化。皆伐使森林生态体系在形态上丧失,意味着由封闭性多层次构造物向开放性单层次构造物的变化,森林的丧失对一切来自森林生态体系外部的有害物和过剩的风能起不到吸收和缓解作用,致使有机物质缺乏,危及微生物等许多分解者的生存。皆伐后,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土壤的形成和维护地表、地形等各种无机环境因素也会引起连锁反应而发生变化,其结果是森林生态体系的生产、消费、分解等过程失掉多样性,从而导致环境的恶化,成为频繁发生干旱、水灾、暴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基本原因。但皆伐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从森林景观理念上分析,皆伐对象都是成熟林,而成熟林基本上是森林演替的后期,多形成一种由少数或单一树种组成的所谓“顶级群落”,形成较同质性的森林景观;从生态学角度看,同质性高的森林,其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均较差。皆伐迹地的次生演替可形成异质斑块,使景观异质性增加,从而有利于森林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择伐强度一般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它不会给原有的森林生态体系造成急剧的变化,能保护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择伐始终保留一定的森林环境,不会造成林地裸露和水土流失,能起到水源涵养、保持水土、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有利于林木生长和继续在林地上发挥其生态效益。由于过密的林木被间开“,霸王树”被砍掉,被欺压的中幼林木能获得充分的阳光、水分和透风条件,使得保留下来生长健壮的中、幼龄树木和幼苗能更好地生长发育,起到天然下种的作用。在择伐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从枯死木扩散到其他活树,要采伐受病虫害危害的枯死木。不科学地采伐枯死木可能对该地区的动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但如果不采伐这些树木,又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大量传播,造成更多树木死亡。择伐方式和强度不当能形成残次林和灌木林,这也会对森林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择伐与皆伐相比,择伐对森林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择伐较皆伐更有利于保持动植物结构的完整性、鸟类群体的生活和林地中鸟类的再繁殖力,这主要是因为保留一部分活立木的择伐林地与未经采伐的林地有较大的形似性。

1.2采伐作业过程对森林环境的影响

在森林采伐作业过程中,严重的可导致物种的迁移或灭绝。如森林采伐作业时,机器的隆隆噪声,会使附近某些动物惧怕,从而引发迁移的行为,给生态环境的稳定带来影响。

1.3集材对森林环境的影响

集材是在林地上进行的,其作业过程对地表、土壤、幼苗、幼树和保留木产生影响。如果作业不当,将导致伐区地表破坏,损伤幼苗、幼树、保留木及某些珍贵树种。集材过后,林地被压实,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颗粒中的孔隙度减少,因而其中的水分和空气也随之减少;水分的不足,使得树木根部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幼苗、幼树难以生长;空气不足,将导致土壤缺氧,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阻碍根部呼吸和吸收养分,影响树木蒸腾作用,致使树木枯萎直至死亡。许多地表下的小动物和微生物也会受到破坏。与此同时,作业也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的生存环境道到破坏,影响森林更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干扰和破坏。伐区集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的。但是,如果这种外界干扰较小、仅产生微小的变化,还不至于影响林木等生物更新生长;如果超限地干扰和变化,不仅影响林木等生物生长,而且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手段控制超限干扰,使暂时性的不利影响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有利影响。有许多这类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控制是可能的。

2森林采伐作业中做好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决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办法,就是尽量降低机器的噪声,同时应减少机器的漏油,以免对林地上的植被产生污染。在采伐过程中,选择不良的树木进行砍伐,避免造成遗传侵蚀和优良树种灭绝或濒危;应有区别的收获某些物种,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基因资源,做好对森林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保护。在未经破坏或破坏较轻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中,采用绿色保留地作业法,保留木的侧重点在站干、倒木及其他粗大枯死木,保留木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可以为种子发芽、生长提供苗床,保持水分乎稳,并通过缓慢分解,不断地向土壤中释放各种养分等。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人工林,通过采取适当的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加以恢复。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进形成乔、灌、草结合的人工群落,营造针阔混交异龄林代替纯林。造林中保留一些空旷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应采取“近自然林”的采伐方式,如择伐。择伐要求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以提供稳定持续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前,择伐非常普遍,择伐无论是在森林管理上还是在经济上均具有一定的成功之处。择伐对动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轻度的采伐对森林动物多样性影响小,因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生物多样性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规律,以便做好森林环境的保护。加强野生生物的保护管理,保护天然林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对濒危生物进行特殊保护、重点管理,并进行物种繁育工作,减少人为影响,促进种群繁殖。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篇11

[关键词]经营;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科学经营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1.1森林的生态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减灾降尘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产生活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森林的多少有很大的相关关系,离开森林的庇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1.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二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之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之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3森林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森林可提供绿色产品,缓解木材供求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储存库,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森林能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降低噪音,改善环境;森林可蓄水保土,其提供的有机质参与土壤的形成,能有效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保护水质;森林能防灾减灾,增强农牧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森林为全球500—3000万种生物中的半数以上提供栖息繁殖环境,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大批砍伐森林,大量排放废弃物,则形成大气和水污染、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合理安置废弃物,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见,森林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森林资源的增加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覆盖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世界排名第139位。我国乔木林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产品仍属目前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仍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2.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中幼龄林比例较大,而近熟林、成熟林比例较小。森林可采资源少,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增长。

2.3林地保护管理难度加大。清查间期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有减少,但还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

2.4营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森林资源发展空间有限。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全国森林覆盖率今后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更大的代价。

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加剧,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而有效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科学经营森林资源的途径

为积极响应中共十报告“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开辟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里程,我们要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光荣使命,加强森林资源经营,达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的目标,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1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基础,其面积11969.25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62%;其蓄积114.02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78.3%。天然林生态系统在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生态、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我们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力保护天然林资源势在必行。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天然生长的森林和经采伐或破坏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人天混群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对大江、大河源头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禁伐保护,对东北、内蒙古等主要林区的限伐保护,解决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有效发挥天然林巨大的生态防护功能。

3.2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持续增长森林资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采取重点生态工程带动。继续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国家其他林业工程等。通过强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和完善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坚持植树造林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突出抓好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原料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产业,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绿色商品林产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禽、林草、林菌等种植养殖模式,着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四是积极拓展森林资源发展空间。通过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强化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实施退化林地修复等措施,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

3.3科学经营增加森林蓄积量,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

科学经营林地,努力挖掘林地增产增收潜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一是实施森林质量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总体水平。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加大培育、科学改造力度,通过抚育管理、低质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不断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科学调整森林结构,改变树种单调,结构单一的格局。适当增加混交林比例,合理规划幼、中龄林,近、成、过熟林比例,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切实增加林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显著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四是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部门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为广大林农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全过程服务。

3.4强化林地保护措施,确保林地规模适度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大,经济建设对林地的需求逐年增多,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多功能需求,转变林地利用方式,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需求,合理配置林地资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有利于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管理机制。通过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违法占用林地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减少林地逆转流失数量;通过生态自我修复和加大对沙化土地、工矿废弃地、生态重要区域的治理等,有效补充林地数量,确保全区林地资源动态平衡、适度增长。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防止重大森林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

[2]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合理布局

中图分类号:S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402

1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面对生态破坏挑战的一大创举[1]。1872年,美国将黄石公园正式建设为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的国家公园[2],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在此之后,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方式被推广开来。1956年,我国建设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在广东省境内的鼎湖山保护区[3],这也拉开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序幕。随后对自然资源、旅游价值的评价开始兴起,评价准则、评价指标等都还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等也会略有差异[4]。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栖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或濒危的野生动植物[5]。一个森林型自然保护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这个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上,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生态状况发生改变。

2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

2.1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

到2011年,我国共建成32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143个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约为总数的43.47%,森林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03%[6]。

2.2各省分布状况

到2011年,我国建设了总数143个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四川省省内有20个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拥有最多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省份,江苏省和上海市境内无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就全国范围内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部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而后是西北青藏地区[7]。

3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出现的问题

3.1地理分布上存在空缺

前文提到了部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各省的分布情况,比较有趣的是,我国大型特大型的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位于西部地区,中型、中小型、小型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远低于其他地方,如上文中提到的上海市和江苏省[8]。

3.2在建设中存在保护空缺

3.2.1对森林植被的保护空缺

我国植被中,森林植被群系有245种[9]。根据对我国部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统计分析,发现有37个植被群系未受到保护,分别为长矛羯布罗香、野树菠萝、红果葱臭木林、林芝云杉林、方植圆柏林、滇油杉林、巨柏疏林、米心水青冈、青冈、交让木林、^子栎林、新疆野苹果林、灰杨林、银白杨林、尖果沙枣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鱼骨木、小叶栾树林、峨眉栲、木荷林,木荷、紫槭、野漆树林,青冈、铜钱树林,滇青冈、圆果化香树林、青冈、麻子木、青檀林、高山栲、黄毛青冈林、纳槁润楠、基脉润楠林、薄叶青冈、木果栎、含笑林,榕树、小叶白颜树、割舌树林,榕树、想蛇葡萄、香花蒲桃、假苹婆林、黄桐、围诞树、水石梓林、元江栲、滇青冈、滇石栎林、聪臭木、千果榄仁、细青皮林、麻风桐林、海岸桐林、水青冈、曼青冈、萍柴林、草海桐林、银毛树林、中国无忧花、红果葱臭木、梭子果林、海桑林、水椰林、海莲、木榄林、苦郎树林、水芫花林、巨柏疏林、僵子栋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杨林、青冈、铜钱树林、海莲、木榄林、海桑林,最后的6个植被群系在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保护[10]。

3.2.2对植物物种的保护空缺

统计分析后发现,元宝山冷杉、夸翅藤、报春芭苔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未在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有些保存数量小但价值很大的植物,分布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存状况堪忧[11]。

3.2.3对动物物种的保护空缺

统计发现,部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部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而灰腹角雄、橙胸绿坞、厚嘴绿坞等物种主要分布地未建有任何省级、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12,13]。

3.3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小

不同国家依照本国地理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分区,如典型的三圈层同心圆模式、加拿大模式等,使用最广泛的是三圈层同心圆模式。三圈层同心圆模式中,核心区是最中心的圈层;限制利用的范围为缓冲区,第二个圈层;可以利用的范围为实验区,为第三个圈层[14]。面积分别占总保护区的50%、28%和22%。在一些特别保护区的核心区甚至会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约占总面积的36%,远小于其他国家[6]。

4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议

4.1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并非是数量和面积上的均衡,而要参考各地区面积、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等。西部地区大多人迹罕至,土地贫瘠,气候恶劣,这一方面保护了原始的林地,另一方面给科学家研究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多不便;东部地区人口多,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这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最少,喧闹的城市不会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4.2加紧对未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区建设

未受到保护的重点保护森林动植物物种,要在其分布地方新建或升级所在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域面积越大,物种的多样性水平就高。这也印证了景观生态学中提到的,斑块大小会影响物种、养分的分布,建立大自然保护区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小的自然保护区。

4.3增加核心区面积

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一样,初衷是保护植被、水源等自然资源和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核心区够大,保护的动植物才能更好的生活,所以要增加核心区面积。原则上说,应根据各个部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具体的特点来划分区域,只要能将保护的动植物圈定保护,不用考虑整个保护区的结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杨朝飞.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挑战[J].环境保护,1999(2):30~33.

[2]圣隆佐.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管理谈起[J].环境教育,2006(11):71~73.

[3]徐丽.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4]谢志红.湖南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及其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2.

[5]李霄宇.部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6]任慧,郝孟曦,张萌,李中强,杨国祥.我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J].生态科学,2012(3):225~232.

[7]闫颜,王智,高军,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0(18):5091~5097.

[8]杨亮亮.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及部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分布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9]栾晓峰,黄维妮,王秀磊,等.基于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东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保护空缺分析[J].生态学报,2009(1):144~150.

[10]陈雅涵,唐志尧,方精云.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合理布局的探讨[J].生物多样性,2009(6):664~674.

[11]樊乃卿.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现状与保护等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2]闫颜.西北地区森林植被及重点物种就地保护空缺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宋永昌.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认知和建议[J].植物生态学报,2011(8):882~892.

[14]李纪宏,刘雪华.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J].自然资源学报,2006(2):217~22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例(3篇)

    - 阅0

    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2011年12月2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赶在一年结束之前,这起备受关注的特别重大事.....

    质量主管工作工作计划范例(3篇)

    - 阅0

    质量主管工作工作计划范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解决思路前言“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对于房建施工企业来说,切实做好房屋建筑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