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1

【关键词】双主体学习论;远程教育;知识管理;学习力

在新的时期,远程教育的定位已不限于学历补偿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还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最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远程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与模式转型,更体现了远程教育当下的新的历史使命:满足学习的多样化、不断延续的专业更新、技能提升等学习需求,并通过“学分积累”的“立交桥”建构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共建共享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共建机制。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远程学习者(学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一个不断学习的问题,都有不断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即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分互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比“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这一问题更紧迫、更深刻的问题是,学习者更需要在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二是远程教育的教学、学习、管理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参与其中的教师、学员都需要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储存、交流、分享、运用、创新等教或学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行为。三是远程教育在建设其资源库的同时,要参与社会(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这种共建共享活动可以看作是远程教育要进行社会的(教育教学类)知识管理库的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新时期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个体与远程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开展远程教育,需要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论来指导,这是时代赋予远程教育的使命。

一、“双主体学习论”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阐释

知识管理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论。它既可以指导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指导个体的知识管理。正是这一方法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才得以更加真切,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更多的被定位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推送功能,这就弱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长期桎梏于传统教育的樊篱。在远程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交互,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交互,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如何保证、评价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这一方法论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也使远程教育疲于“技术更新”,把远程教育的发展变革重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同时,远程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教育投入导致基层教学支持的弱化,理念的不足与支持的不到位等使得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效果欠佳,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也存在着重学历轻“学习力”的应试现象,等等。正是源于对远程教育发展危机的深刻认识,笔者才有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双主体学习论”思考和诉求。“双主体学习论”是笔者在借鉴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在《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2012)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先学’与‘后学’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目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力的过程。”对此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力,是“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双主体学习论”对师生的共同要求: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并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生的学,是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完成学习的任务,实现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第二,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不同的是,“双主体学习论”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有一个教与学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双主体学习论”则把教学活动构建为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的交互的知识管理过程,师生是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强调“教”的权威、知识的权威,“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的是平等交互(共享、传播)下的创新与应用,尊重知识的权威,更看重基于知识与信息交互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第三,“双主体学习论”把教学活动阐释为师生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它的基点是师生这个教学组织系统的知识管理活动。“双主体学习论”的提出,首先解决了人们对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认识与定位问题,即教师、学生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即学习力。它认为远程教育不是简单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推送与学习支持(交互);它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培养一种具有“知识管理”方法论意义的学习力,达到具有教学相长意义的互生共进效果,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完成其各自的学习任务。其次,它对教师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学习者(先行的),这就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要求。即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巩固,科研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法论的认识深化。再次,“双主体学习论”既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审视,包括教学认识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创新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一种尝试。交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然而对交互本身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有限认识,如知识答疑、资源与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因此,在“双主体学习论”的视域下,远程教学的交互包括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内容与信息渠道的交互,以主体为中心的背景信息与学习的策略、方法的交互,以远程教学平台为中心的资源数据的存储与分析的交互,并共同构成师生知识管理活动的生态圈。最后,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作是一种先行的知识管理行为,虽然其理论、知识是显性的,但具体到教师个体,因其知识内化与外显的方式不一样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色),但通过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分解,就在内容与方法上都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这种突出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可汗学院”课程(微课)的成功之处。当下许多大学的网上课程,不过是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强调“教”的引导,而可汗的教学视频,则突出知识的转换与管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学习先行者的“分享模式”比传统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后行者)学习活动的内化理解。如果说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那么大学、继续教育阶段的远程教育,其重点则是培养师生掌握、管理、创新与应用知识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双主体学习论”是基于人们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的一种继续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力”。如何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分析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呢?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教师层面,即学习先行者的学习;二是师生交互的层面,即对知识的“分享模式”;三是学生层面,即学习后行者的学习。1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的教师同样面临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科建设的问题。不同的是,远程教育的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由教育技术支撑的特殊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种能力的认识只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还没有达到方法论的层面,没有把这种利用工具的能力作为其学习工作的能力进行认真对待。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知识分子,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关键的生存能力的就是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即“双主体学习论”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继而才是分享者。而教师这种学习力的培养,则涉及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见表1。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掌握的有新的知识点(包括在层次与范围上的突破),新个案的实践方式,或者是新的知识组合方式,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知识渠道,等等。不可否认,长期的教学实践会不断夯实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但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往往需要一个新认识、新方法、新结构等的突破,而新时期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其学习的压力所在。教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内容的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的新的教学需求等。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过程是一个合作活动,而了解合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则是开展项目研究合作的重要前提;科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把握问题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通过理论借鉴、新方法实验寻求新的突破口。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管理岗位的兼职教师,因此其管理活动包括一般的课程教学管理和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责。管理效率的高低在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其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就主要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上对教师四个活动类别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分析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其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社会化活动进行强化。2远程教育中师生交互的“分享模式”知识管理并非单纯的关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而是包括学习中的获取、储存、分享、交流、运用、创新的方法论,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论。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互,就是教学活动中的答疑互动、讨论互动、研究互动、信息互动等显互。而“双主体学习论”把师生放在学习的同一起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分享、讨论、创新来进行理解、掌握与发展应用知识。在这个分享的交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双方的知识背景、理解角度和把握程度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基础就是双方共识所在,只要双方共同达到了这一平衡点,关于知识的师生对话就更具建构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分享、交互除了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有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涉及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信息的认识与把握方法,知识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不断普及,使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相当的信息技术能力,但这些能力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整合与指导下,才能转化、培养成进行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具体来说,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互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交流、基于专业课程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分享交流,与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及信息渠道的分享和学员的反馈(学习需求、学习效果、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甚至还包括师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资源的交互式建构。3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动分享及其引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远程教育的第一目标。因此学生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先就是学习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模式。知识管理的知识,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首要部分,因此它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信息的学以致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远程学习的工具性知识。而当下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甚至没有专门的关于指导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课程,或者只有一般的针对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所能获得的远程教学支持弱化了很多。再次,专业课程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学生主要向学习的“先行者”学习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效果检验与选择,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力。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主要通过向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模仿借鉴、讨论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等交互活动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学习力的培养。

三、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与思考

1建构

“双主体学习论”为我们明晰了远程教育活动的性质———知识管理,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这两类学习主体之间存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个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通过对远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方面的知识管理论述,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双主体学习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笔者提出了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的模型,见图1。在这一模型中,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交互、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的知识与信息的分享交互活动中:A.教师知识管理平台、B.教学交互平台、C.学生交互平台(学生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这三个层面,两个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并以其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学习任务与研究活动为实践载体来开展的。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活动本质,及其内在的方法策略。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双主体学习论”中知识与方法的同一性关系:在学习知识中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培养其学习力,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开放教育的真正本质:远程教育的目的超越了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而这种超越就彰显在学习力的培养上,彰显在学习者的培养上,彰显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所做出的贡献上。

2思考

在远程教育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下,我们对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以下四点思考:(1)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因为相对传统教育的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具有知识管理的技术环境、工作环境。因此,无论是时展的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远程教育的教师首先就需要普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强化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其学习能力。(2)强化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管理理论一般有知识管理基础、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对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也要进行重点指导,如知识管理的MindManager、PKM2.0,知识获取的百度文库、百科、新浪共享,知识保存的Evernote、麦库、有道笔记本,知识分享的Blog、Twitter、微博、豆瓣、wiki,文件检索整理的Everything、Totalcommander。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练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利用这些理念、方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由信息渠道、知识库、分享交流渠道等构成的知识管理分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以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的工具为技术支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最终达到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提升其学习力,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3)对传统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包括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教学交互平台,这两个平台以下面两个信息库为基础:教师信息库(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继续学习等信息)、学生信息库(包括学历背景、就业背景、专业课程背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信息)。教师知识管理平台除了一般意义的知识管理,因为其涉及到教师最新的基本信息、学习信息、研究信息等,也可以增加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的功能;教学交互平台也可以增加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的功能。当前,教学交互平台资源的丰富性(内容建设)已经不是什么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平台功能拓展、交互延伸与数据的储存分析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因此,这两个平台最重要的还应有一个知识库建设和分享交流的功能:教师知识管理平台的知识库包括专业理论前沿与热点、教学课件、教学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科研论文、科研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管理模式与经验、教学管理的程序性知识,以及教学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分享等;教学交互平台的知识库包括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分享,教师的重难点解析与学生的疑难点解答、课程案例分享,还有代表性的教学指导日志等。其中,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建构,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再建构。(4)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双主体学习论”强调在分享知识中交互、创新,我们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有分享的主题、解构的方法、创新的方向等。“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这就为我们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独立性,即保持专业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能因为分享交互而杂乱无章、毫无体系;二是以重难点知识的分享交互为载体,在分享、传播、创新的过程中融合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三是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统一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过程,只有融合了师生“分享认识”的教学资源(知识素材)才更具有储存分享传播的价值,才更具有创新的潜质。

四、结束语

教与学的最高境界都是乐在其中。在“双主体学习论”视域下的远程教学,由于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就会出现:当教师发现自己的学习理念、方法与学习模式可以供学生分享,平常的工作日志、经验总结、研究论文可被同事借鉴分享引用,或者从其他同事那共享来的日志、经验等也非常受用时,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学习方法的认识和学习目的,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如此受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了不小的知识库,还有不断建设积累下去的欲望时,基于对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师生就会把学习与交互的每一个环节转换成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转换、存储编码、显性化分享和创新应用等可视化、可操作、充满惊奇与快乐的旅程,并乐此不疲。

作者:李兵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兵.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J].继续教育,2012,(8).

[2]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1篇2

1知识观解读:教育的内在价值线索

1.1知识观的历史发展

从古至今的哲学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知识,人类对知识理解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古代知识观以宗教或神学为依托,追求形而上学的知识,希望为世界提供终极性的本体论解释;现代化哲学观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分界点,实现了“知识论转向”,希望能让知识庇护在现代科学的光芒之下,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中立性、统一性;后现代知识观以现代知识观批判者的角色登场,追求知识的境域性、个体性、差异性,通过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批判与超越,改变现代知识观对社会的垄断,具有一种强烈的解释学意味。

1.2知识与教育

“知识观与教育的固有联系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斩断。”叫特定的知识观总与特定的教育模式紧密联系,首先,知识是教育进行代际传递的重要内容,离开一定的知识观,教育无法进行;其次,知识是教育得以进行的载体,其他的教育影响主要附着于知识之上进行;第三,教育反过来作用于知识,教育是知识的生产母体,在教育的不断良性循环中推动知识世界的丰富完善。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观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很难以某一种知识观应对所有的教育问题。虽然西力一文明兴起以来的数百年问,西力一学者努力以西力一知识体系的标尺来整合所有人类形成的知识。然而,这种尝试的结果却是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差异。

1.3中医知识观的特点

中医知识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独特的一支。与西力-医学知识不同,中医知识往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其知识的大部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川。中医药知识往往世代传承,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已更多立足于中医药学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与体验,在过去往往为个体所独有,难见诸于文字。中医药知识与西力一传统的生物医学知识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知识体系。当代中医师承教育的兴起,一力一面暴露了院校教育的不足,另一力一面则允分体现着中医知识特征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医高等教育需要高度关注中医的知识特征,以适合于这种知识建构特点的教育模式来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2中医师承教育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中医师承教育虽然源远流长,但面对肇始于西力一的现代教育制度,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批量生产式的教育培养机制,因其“效率低下”而饱受垢病,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未允分认识到中医知识观与西力一医学体系的差异,未允分重视教育模式与特定知识观的匹配问题是其关键。

2.1传统师承实践中的知识观解析

以传统师带徒的力一式在中医高等院校内或医疗机构展开师承教育是当前师承教育的主要实施力一式,同时亦是被垢病之所在。例如,上海的师承学位班川,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师承培训叫等,基本保持了传统中以师承教师为核心,通过跟师临证的力一式展开,与传统做法基本没有差异。亦被认为容易导致门户之见、缺乏规范性、效率低下、简化和忽视西医知识等不足川。从知识观角度来看,上述中医传统师承的缺陷却正是中医自身的特点所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决定了每个医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力一式,每种病都需要根据当时当下的各种情况对诊疗的力一案与策略进行灵活调整与运用。而这种特点将必然导致所谓门户之见、缺乏规范性等“缺陷”。因此,传统师承的实践需要考虑特定的知识结构特征,走出一条与西力一医学高等教育不尽相同的道路。

2.2传统师承改造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与实践领域对中医知识观的忽略相类似,理论研究亦未能摆脱这一倾向。基于对传统师承的批判,有学者提出应对传统师承力一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医高等教育体系。如将传统师承抽象成为课程川,将传统师承以补充临床实习的力一式纳入等叫。然而,这些建议虽然能够保留传统师承的形式,却有可能会失去师承对传续中医临床知识经验的价值。这些建议未能避免从西力一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评判中医。近代中医高等教育本身即来自于对西力一的学习,而不是对中医自身规律的研究。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其中以隐性知识为主川,而西力一医学则是以显性知识为主建构起来的。从知识观来看,中西医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传统师承的改造与当代中医院校教育整合的研究,必须以中医知识观为基础。

2.3传统师承的借鉴与整合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借鉴西力一医学教育中的经验,探讨传统师承与中医院校教育的整合亦是当前师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通过对比牛津导师制与传统师承,进而探讨在中医高等教育体系推行导师制的可能性mo。然而,这类力一法往往只关注了那些形式上相似的制度,却并未注意从知识内涵层面寻找比较对象。长期以来,向西力-学习的经验让我们不自主地容易产生西力一医学教育比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先进的先在理念,这导致在借鉴过程中容易出现不顾自身特点,一味强调西力一优秀的倾向。但正如上面所讨论的,既然教育模式是为特定的知识观服务的,那么借鉴就首先要考虑借鉴对象的知识特点,只有立足于知识观的特殊性,对西力一医学教育模式的借鉴才是有意义的。

2.4重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是中医师承振兴的关键

中医师承教育正在兴起,这体现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中医师承在建国后长期被排除在院校教育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开始受到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院校教育在中医隐性知识的传递上存在先天短板,而师承教育在这力一面的作用则是有口共睹的。师承的兴起在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的知识观存在着重大差异,脱离中医知识观特殊性的教育容易丧失自身特色,进而阻碍中医的发展与兴盛。此外,教育本身对知识的建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医师承体现着中医知识的最本质的特征,重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是中医师承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必然会导致对中医知识观特殊性的更深入探讨。

3以中医知识观为核心的中医高等教育再构

3.1以本土为主,借鉴西力一有益经验

师承制度在中医师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努力协调师承教育与现代学校制度之问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既有中医学的知识与能力,又具有更为开阔的世界性医学眼界。总体而言,“西力一现代制度,从市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到民主政治,几乎己全球化,启蒙的-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己为大多数的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mo,具有较多可以参考的地力一,而且,西力一高等学校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时代,比我国的近代大学要早几百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供我们借鉴。不过,虽然西医的带教力一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许多有积极意义的经验、技能,却并不能让我们放弃师承教育理应坚守的教育立场,尤其是作为精华的、具有本土传统的医学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的经验,这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中医师承教育能够继续走下去的根基所在。

3.2以学院为主,吸纳草根力量参与

当前中医呈现出民问与学院两个重要的发展取向,在民问有大量真正具备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医生,但口前民问与学院基本上径渭分明,没有太多的交往与沟通,民问中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甚至处于一种被正统看不起的角色定位。实际上,民问的许多中医人才具有较高的水准,将他们称之为草根绝不意味着水平的高低,而是从掌握资源的角度进行的权力话语界分。他们是传统中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支柱,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医教育资源。学院派与草根力量互动合作取得成功不是没有先例,我国西部唯一个以客家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广泛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力一文史工作者等力一力一面面的力量参加,在推进西部客家文化研究与开发中起到了巨大作用yz}。尽管合作发生的领域不一样,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路径是完全可以迁移的。

3.3以“术”为主,提升“道”的修养

中医的精髓在于临床实践,这也是医学存在的根本立意所在,传统的教育力一式过于强调理论,对于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却力量有限。因此,一定要加强“术”的培养,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些实践操作力一法,而不是轻松地坐而论道。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道”的修炼,当前临床带教的培养制度,由于受到时问制约,而且不停地在不同的科室轮流学习,无法在某一个中医师那里得到较为长期的指导,也很难得到作为中医诊断治疗灵魂的灵活性,而从“道”的角度来说,这会影响学生对中医学更深入的把握与体会,客观上亦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更习惯于以西医力一式开药,而不是看中医之道。总之,“道”“术”结合才是中医师成长的路径。

3.4以外显为主,关注内隐知识转化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3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还未有统一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既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中不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具备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是高校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以及考核机制等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的基本框架和整体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作为出发点,以德育、智育、美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达为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方法、过程和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基本特征的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有适应新时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从2009年起,高考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将不断涌现。从今天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很多高师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级师范大学(学院)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在获得社会认可情况下,怎样达成互补而不是相互碰撞,从而和谐均衡发展?这些层次、条件各不相同的高师音乐学院(系)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正确处理高师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是我们高师院校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

师范音乐教育是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人才目标而设置的。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要素的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高师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育科研人才。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师音乐教育对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师培养上,各级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服务。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也能融合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具备的特点。首先,高师教育是属于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此类模式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知识,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体系中,哪些知识是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应该胜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这些内容一直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分层培养的研究内容。其次,高师音乐教育教师梯队和教学形式较为“复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主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专业都会配备教学与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梯队,以保证音乐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师教育属于分层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这些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上大课的班级教学制。再次,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宽方面,不仅要协调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音乐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将德育和美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音乐教师职责,及时发现学生欠缺也能弥补欠缺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目标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师素养教育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构建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积极建立艺术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顶岗实习,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分层教育、分类培养,而且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其一,须立足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古今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中,高等艺术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音乐艺术教育在人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值。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师音乐教育在分类培养、分层教育中,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标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如何区分,如何构建;若构建新的模式,还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时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为改变当代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门和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师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我思考、不断演绎,努力完成音乐的二度创作。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创新意识

理念是转变的先导。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同时其思想会受到局限,创新思维会受到禁锢。创新教育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不断加强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应制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2、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他们和时展密切相关,这种“需”与“求”的关系不应出现冲突。此外,“一专多能”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未完全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实现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扩大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范围,合理地设置与调整音乐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转换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教学内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受教育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时展的音乐教育需要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准,而且要求利用综合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引领音乐发展潮流。如何使高师音乐教师达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应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不断提高;第二,在了解音乐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第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一专多能、贴近学生,除了教师角色外,而且充当演员和艺术管理者的角色。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强、舞台实践能力强是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增强实践教育环节,扩大实践教学占据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外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申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实施情况中看,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凭借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特点,采用户外教学、舞台教学和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成果。

5.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14―0021―01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实现的自我变化与发展,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和专业技能的积累和完善,还要实现对教师自身和所从事职业的成熟和深化,从而建立起一种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理论认识所构成的教师职业素养体系。

终身学习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际》中提出。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也有相同的教育观点,《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说的就是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更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教师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只有教师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北京著名校长李希贵提出了“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观点。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关系来看,“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观点是合理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成为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教师专业成长与能力提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培训工作,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缺少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教师的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教师自我发展平台,关键是要让教师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创新实践、积累经验和历练智慧,成为学习型教师。

二、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育是一种以品德培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艺术化的事业,这是教育化人的基石。教学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对教师来讲,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高,才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教师工作的属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又要掌握与时俱进的育人能力。唯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唯有在生活中不断体悟、感知生命的美好,才能将自己的所知所学融进与学生的点滴交往之中,从而使自己浑身上下都散发出教育力量。特别是育人更是需要艺术化的能力,需要将教育理论与教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内化为教师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驾轻就熟、举重若轻,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

教学工作是充满着创造与活力的活动。当我们面对富有个性与思想的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应该要不断加强学习与修炼,来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其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体魄、健康心理、有知识、懂礼仪、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使教学的活力充满到教师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同时,正是教师这种创造性工作,开启了学生心智,点亮了学生的心灵,使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让教师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教师工作永葆活力。

三、时代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付教师的素质要求日益高涨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主要通过师范学校来完成,立足于教师素质结构,构建教师角色的培养模式,从而使师范生尽快实现合格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我国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主要通过师范学校来完成。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是师范学校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对于实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师范生向合格中小学教师角色转换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革教育学科教学是当代师范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近几年来对教育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提出以合格教师素质结构为立足点,确定培养的内容和目标,制定培养的步骤等几个方面去构建教师角色的培养模式。

一、合格教师的素质结构

教育学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要具备三方面素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的素质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美国华盛顿学区的迈克尔·威廉士校长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七项要求:1.合作学习。教师要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走进学生中间,教给学生合作学习和以小组的形式与他人一起工作的技能。2.综合课程。教师的教学从一门门个别的学科转向包容性更强的学科。3.多元智能。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天赋,教师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4.思维技能。思维技能是任何人从事工作的工具,这种工具主要包括批评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技能。教师要具有这些思维技能并培养学生具有这些技能。5.评价。掌握学生评价的标准,公正、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6.技术。教师必须掌握运用网络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授课。7.班级环境。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我国学者叶澜提出未来教师理想的风格是“对人类的热爱的博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献身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修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教育观念指导下教育能力和利研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刹唐松林等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是由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个维度组成。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专业精神起动力作用,教育能力起保证作用,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整体。’”纵观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新时期合格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动力结构方面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要成为合格教师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怎样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影响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合格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任何学生都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的学生观。

2.知识结构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知识

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乃是教师传好道、授好业的前提。教师就须具备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所教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博览群书,丰富文化知识,积累“一桶水”,这样才能不断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满足学生“一杯水”的需要。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有课程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教学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有关教育目的价值及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等。《学记》中也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研究者伯利纳认为优秀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和课程具有清晰的知觉,根据过去经验为学生发展设计不同的方案,有效地组织课程讲授和课堂活动。可见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3.智力结构方面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力

21世纪的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头脑、有个性的人,新时期的教师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熟练地掌握教材知识及其知识的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易、难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高效率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的智力。当然,面对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我们的教师就要从传统教育中“教书匠”模式走出来,在教学中不再充当传声筒,把书本的知识由嘴巴传出,灌输给学生;不做复制者,按部就班地复呈已被审定的课程计划,而要成为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家”,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尊重科学,突破教材的框框,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将这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独立地解决任何问题。

4.能力结构方面具有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组织的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明确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四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搜集多种信息,监控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检查其行为的准确性,及时和正确处理教学意外情况。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潜力,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个体生命所特有灵气和才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具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这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结构,包括洞察力、思维力、创造力、评价分析能力、汇总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活动显示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要使新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ls1是教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批判反思能力;美国学者特拉费斯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因此,培养师范生成为合格的教师就要根据以上合格教师的素质结构,有针对性地训练。

二、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理论学习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步培养他们敬业精神,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及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同时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九年义务教育法》,从而达到动力、认知、技能的定向。

2.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强化。师范生在校学习时就应把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结构和章节体系给予了解和掌握,然后依据本学科特点进行其它学科知识的组块和联系。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科理论,主要包括:(1)儿童发展理论和学习理论;(2)职业技术理论:教学论,学科教学法、课程论等;(3)有关职业理念形成的理论:教学哲学、教师伦理学、教育法学等;(4)教育研究方法理论。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学生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自如驾驭教学打下基础。

3.教师技能的训练。

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技能的训练主要以教学生学会教学为目标,从构建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三个层面人手,模拟教师角色进行教学活动,按下列模式展开:

第一、基本教学能力。

基本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编写教案、试讲评析三个方面。

分析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学会分析和运用教材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基本环节,也是贯穿整个教学流程的中心内容。为此,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传递一一接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根据教学目标指向,采用“自学一一辅导式”和“引导—发现式”两种的教学结构来组织学生分析和运用教材。

(l)自学—辅导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具体包括四个环节:提出问题—自学一一讨论交流—总结。如在探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时,教师先提出: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有叨陛规律?举例说明教学中教师违背学生规律导致教学失败。然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资料,围绕着这些问题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缓后由教师总结。

(2)引导—发现式。这一种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基本程序:问题引导—发现假设—验证—总结完善。如《教育学》中“教师”这一章内容教学,先让学生搜集社会及自己对教师的评价,提出有关教师的作用、责任、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并陈述解决的方法。

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用来指导教学活动的课时计划,包括课题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因此,我们指导编写教案内容:‘是在深人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方向的任务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对教材的修裁。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作基础宏观控制教学内容,微观构思教学思路。三是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不仅写出教学内容,而且要定出相应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强化教学双边性的理解和应用。写完以后教师要认真审阅,选出优秀教案示例、汇编教案集。

试讲评析。这是教案转化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试讲时模拟教师角色来进行,可采用课堂环节模拟、课堂全程模拟和微格模拟。课堂环节模拟就是给学生定一个小范围,随堂抽1一2名学生上讲台模拟上课,时间每人每次3一5分钟。课堂全程模拟和微格模拟主要是创设与中小学课堂相似的教学情景,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课题,由学生分组来进行模拟上课,每班可分为4一5组,每组8一10人,学生人人有机会上讲台模拟教师角色上课,每人讲l0一12分钟或一节课。通过模拟上课,一是可以发展学生作为教师所必有的基本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二是可以训练学生教师角色所必须的心理素质:战胜胆怯、调控教学速度。在模拟教师角色上课之后,及时反馈,放录像,然后从表达、教法万教态、调控和板书等方面作讲评,讲评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对优秀者肯定,对困难者可进行反复模拟。

第二,基本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是:组织教学;导人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体态技能、管理技能及评价技能等。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基础性技能达到准确、自动化程度时,才能形成更高层次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措施是:

1.语言表达训练。语言是教师上课的主要工具,教师的导人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和评价技能皆离不开语言表达,所以,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拟上课,注意学生发音、用词的正确规范与否,力求学生吐词清楚,声速适当,用词规范,描述要有条理性,提问要有启发,讲授过程中注意知识之间、段落之间的语言过渡。

2.板书训练。通过上课、抄练、竞赛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板书,要求板书时书写工整、大小适当,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化。

3.体态训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苛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清上。”肯定了体态语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外表修饰等。训练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学习体态语相关的知识,然后课堂模拟,掌握表情变化、姿态变化、外表修饰的要领,使受训者姿态潇洒、端庄,表情亲切、自然、外表修饰美观、整洁、富有个人风格。

第三,教学研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确定合格教师有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知识,优秀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以及如何专门针对具体要教的内容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第二关于问题解决的效率,优秀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第三方面就是洞察力,优秀教师和新手相比有更大可能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l7J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不仅具有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包括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组织科研能力。这六种能力在每个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就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第四,教学心理训练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心理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调控,教学效能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教师角色心理训练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心理模式定向: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教学录像,分析、理解、领悟优秀教师教学心理动作的要点、程序和操作,然后给予模仿。(2)诊断心理: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生,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来判断其动机、兴趣、需要。(3)反省内化训练:学生通过自己模仿教学过程中,自我分析对比,自我反省评价,找出与优秀教师的差距,自动调整,最后实现认知内化,提高教学控制水平,形成积极创新的教学心理。

上述教师角色的培养模式是我们教育心理教研组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课题时构建的,通过这样的模拟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陶冶了学生的师德情操,使学生对未来的教师角色充满信心。因为此模式正处于尝试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巫盼同仁、读者指出,以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l]胡东芳陈炯.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福建教育出版社2(xx)年第327一329页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培养初探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6一48

[3]唐松林.教育素质的实然与应然探讨田.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xx),(1l):131一132

[4]LSshulnl(1987)KnowledandTeaChing:FoundationofNewReform.HarvardEdueationalReview,57,1.p.1

[5]Combs.A.W,NewAssumptionsforEducationalRetormEducation:eadership,vol45No.5,1998.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

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综合类院校教育教学的必需内容,但与教师教育教学相比,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综合大学的专业内容都是向纵深和精细发展的,这与它特定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的科研、技术、管理人才,精细纵深的专业内容是他们职业素质的直接组成部分”[5],是在“广与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专与精”[6]。而教师教育培养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在针对性(将来是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专门性(是属于文科,还是属于理科)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广与博”[6]。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新动态、新研究、新发展及新成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内容是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目标个性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是使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养成必备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7]的内容,它包括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

教育科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性知识,也是教师职业知识区别于其他职业知识的关键,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背景与规律、学生心理变化及应遵循的教学原则;能帮助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适度而有分寸的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把有益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等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的工具。由此可知,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既是实现教师教育个性化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职前教师而言,它是职前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实践“对于他们(职前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发展专业精神与信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内容,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类人才实践活动的特点。以与医生的实践活动比较为例,教育实践是教师直接参与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活动,而医学实践是医生直接参与的、与医学临床活动或义诊等有关的活动。二者最鲜明的活动范围区别是:教师在学校进行实践活动,医生是在医院从事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基本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0]等等。

纵向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在“师范性”这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这是由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的。在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宽泛,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为小学教师奠定宽广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为小学教师承担两门以上学科教学提供保证。小学教师一般承担语文或数学再加一到两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才”教师,更需要具有多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除扎实掌握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外,在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还需精通一到两门其他课程内容,以适应教学工作。中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师教育相比,其综合性较强、内容较深,如哲学、文学、美学等,其目的是为教师从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由是观之,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差异,包含着各自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教师教育一般以语文、数学作为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为主。中学教师教育较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性强,专业内容划分细致。小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内容在中学教师教育中,几乎每门课程单独设置为学科专业,且内容较小学教师教育广而深。此处暂且不论学科专业划分,仅从学科专业知识角度说明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在学科专业知识内容上相比较的特殊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排。从知识难易程度而言,中学的知识内容难于小学,因而中学教师应掌握高于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由此可推知,在教师教育的教学中,中学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之难度高于小学教师教育,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逐级提高,这是由各自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等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在各自培养目标层次上的特殊性。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工具与条件。无论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他们除掌握反映共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学规律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内容外,还需掌握反映各自从教对象与从教阶段特殊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教师应侧重掌握反映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小学教学规律的小学生心理学与小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或小学数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法,以及测量与评价小学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等等,这些是小学教学活动顺利达标的保证。而中学教师应掌握反映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教学规律的中学生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中学学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法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等。因此,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需根据培养不同层次教师的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知识,便于教师根据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无论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不仅为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而且保证了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付丽和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1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9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江主席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求学网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学体育;教学研究

1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1对知识经济内涵的理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将知识作为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从微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形态主要存在于科技研究开发、教育教学培训、信息设备服务和通信等产业领域,从宏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则是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子行业,是对以知识经济为动力的新型经济的总体称谓。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较,知识主要具备高附加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特点。高附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型人员比重明显增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高效性,知识经济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资本边际报酬相比其他经济形态较高,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可持续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并突出了通过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必然引发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促进教学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反映到体育教学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三个方面。wwW.133229.cOM体育教学创新方面,就是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围绕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工作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教学效率提升方面,从目前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存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体现在教学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学效率低效化,这与知识经济的高效性特点不相适应,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课堂效能效率意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综合性特点,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以知识经济的视野来观察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一是将以往的以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技术为主转变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上面来;二是将以往的以单一的体育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转变到以综合性体育素养训练上来;三是彻底改变被动的应试教学,使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2对于创新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

2.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的综合反映,集中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围绕着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以体育教学为手段,加强对学生认识事物、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是活跃并且不断发展的,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顺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进而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体育动作技能。例如,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感受,从人体身体体能、耐力、心理以及呼吸等方面,来思考如何提高长跑技术,进而促进学生生成创新能力。

2.2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方面,应创新体育教学载体。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知识信息相关技术将渗透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场地和器材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依托现代知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搭建新的体育教学载体。另一方面,丰富体育教学方法。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体育课程具体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法。通过开展集体教学、电化教学、分组教学、理论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前一段的亚运会期间,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亚运比赛的方式来学习篮球、排球等体育课程。

2.3推进自主教学,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着眼于现代体育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并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客观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确定一定的课程学习范围,采用选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术。另一方面,要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一手抓好体育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规律,授之以渔,辅导学生体验掌握体能和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一手抓好体育实践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指导学生处理好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关系,侧重于体育运动的学习,辅导学生积极通过体育实践掌握体育运动技巧,锻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坤.知识经济与大学体育教学创新[j].决策探索,2004(10).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11

摘要:知识经济社会向现代大学生提出了时代要求,即创新才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由于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以及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个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知识经济杜会向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资源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经济时代而言的。鉴于知识经济时代把知识的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因此知识的生产,企业的发展、民族的兴亡都离不开知识的创新。无数的历史实践证明:每一次的知识创新、科技革命、一旦能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论文百事通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尤其在知识经济社会,经济资源知识化,科技知识创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知识的地位空前提高,使知识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显著的特征。

正在萌生中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信息非常丰富的知识社会。在时间的横向和纵向方面,我们都可以感觉到知识信息扑面而来。知识不断创新,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知识迅速老化,周期缩短的时期。据统计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0I0,而其余的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因此人作为知识社会的主体,为了掌握知识信息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就必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回顾历史,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为祖国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存在很多的弊病,诸如: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只注重知识的吸收,不注重知识的创新;只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与创新教育所要求的创新能力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主旨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教育方式为新时代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自我教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一)自我教育的含义

自我教育是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其础上,把自身作为教育的对象,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性的主体行为,是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的教育活动。

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承载了两种互相对立的角色,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它分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

1.自我修养。自我修养的第一阶段是自我认识,即教育主体明确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主体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自我发展,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其次是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者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解剖与分析,重新设立目标,达到思想、道德、知识素质的进一步完善。

2.自我管理。首先教育者要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进行约束和控制,其次教育者要严格自律,使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法律、纪律、规章和道德规范约束内,即做到自制自律。

(二)自我教育的特点

自我教育的特点是相对于他人教育而言的。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度内省的内化活动,而他人教育是一种外化的活动,他人教育的最终结果必须落实到自我教育上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自我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它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和有效性等主要特征。

(三)自我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

自我教育的含义和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创新教育的内部要求是一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最关键的参与要素是学生必须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倡导自我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倡自我教育,并不排斥他人教育。因为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相互结合的统一体。实际上,自我教育是他人教育的对应概念,而不是他人教育的附属品。此外,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呈动态变化的态势。在纵向上看,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经过了小学一中学一大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而这一完整的教育过程的变化态势是从他人教育为主到自我教育萌芽再到自我教育强大的过程。二者转折的过渡时期可以定为高中阶段。在这之前以他人教育为主,以自我教育为辅;在这之后自我教育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完全是自我教育。从横向看,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教育也呈现着同样的动态变化态势,即在每一阶段除了他人教育为主的总体特征以外,每一个他人教育活动最终的落脚点都体现在自我教育上,并由此开始教育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我教育并不排斥他人教育,他人数育可以优化自我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以自我教育为主。

三、自我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特质。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句括发规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抢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独特、新奇,有助于科学分析和创新发明,有利于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从本质上讲,它表现为思维具有能动性、新颖性、独创性、综合性和跨越性。它强调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要重点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

(二)实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大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能够培养扎实的创新基础。创新才能的培育离不开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塔基与塔尖之间的关系;没有基础知识就没有创新。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能以兴趣和动机为先导,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地投人到自己喜爱的领域中,为创新才能的产生创造条件。

2.通过自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思考、探索。在这种过程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尤其是对一种关键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进行了可贵的训练。并且通过各种实验,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最可喜的结果是他们在这种过程中不仅可以把知识学深学透,甚至可以产生创见性的观点。通过自我教育完全摆脱了教师思维定式的影响,给学生一个真正思维的广阔空间。

3.自我教育还能培养良好的创造个性和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敏的思维能力,还取决于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创造的个性。自我教育促使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敏于思考,勤于动手,善于交流。这不仅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动力,还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气质、情感等)的发展。

四、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教育,要求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性(他人教育)和学生的自我主体性(自我教育)。创新教育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体。

长期坚持自我教育易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长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能够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可以灵敏地掌握其要旨;并养成一种以学习为乐趣的良好的心理需求。这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心理保障。

五、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成才值得注愈的几点

(一)培养创新意识

意识有时像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样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事物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观察到什么”。的确,只有脑中时时有创新意识,才能敏锐观察事物,抓住机遇,进行创新。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二)创新需要深厚的知识底蕴

大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还要尽量涉猎其他领域。因为许多研究证明:很多领域的重大发现,往往是借鉴相邻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成功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知识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问题的引导下,多角度地去解决问题;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并能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非常有助于发散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四)培养创造个性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努力;但这却是意志、耐心、冒险精神等创造个性的良好培养场所。终身学习不仅是面对大量知识和信息的积极学习方式,也是使创新才能显露的内在要求。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具有特定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幼儿园教师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教师,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授幼儿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责任,而且还是幼儿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指导老师,心系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保证其科学指导幼儿身体锻炼的必然要求。该文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其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切入点,结合其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其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思路。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与能力构成

1.1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从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熟悉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是体育与运动文化有关的知识,如田径、篮球、排球、运动会等项目的文化知识,竞赛规则、体育欣赏等;二是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包括健身安全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多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相应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

1.2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

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包括各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技术、动作原理等,如,田径、篮球、健美操、武术等运动技术与动作原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以游戏、简单的操类动作、跑步等活动为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运动技术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的体育技能,如,跑步、跳跃、游戏、基本体操等;二是拓展性的运动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健美操、啦啦操、球类运动等。由于幼儿只能从事十分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要求可以不高,但是尽可能宽泛,这样有助于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此外,由于幼儿主要以模仿为主,也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示范。

1.3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能力是指按照体育教学的程序与技术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核心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运动技术的讲解与示范、体育教学评价、动作保护与帮助的基本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体育教学现象,如,各种操类动作的教学,跑步、跳跃动作的组织与示范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不要求同专业的体育教师一样具备高水准的体育教学能力,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体育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口令能力、示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掌握是其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必备的基础。

2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

2.1体育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学年开设体育理论课在4学时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40%,4~8学时的占调查总数的45%,8课时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15%[1]。可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欠缺。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很多教师说有理论课,但实际却很少有独立设置的理论课,大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此外,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很少有针性地对体育健身知识、锻炼方法的教学,足见其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难以保障其全面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2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

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仍旧是传统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宏观引领与理念指导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体育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因。因而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体操类、游戏类、基本身体活动等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难以提高其学生所需的运动技能,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

2.3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环节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学习要掌握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形成相应的会教、会学的能力。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中根本没有安排体育教法或学法实践的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旧是很单纯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根本不重视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缺失,会不断地影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阻碍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

3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设计

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大学生,他们学习体育不仅是满足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其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应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体育教学内容要形成体育理论模块、运动技能模块、技能实践模块为主体的内容结构。

3.1体育理论模块要“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更好地运用体育知识参与健身和运动,也是其科学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要着重体现“学与用”的结合,主要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运动与健身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运动项目知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等,可开设相应的理论课,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与熟悉;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可以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更易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2运动技能模块要“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

基于职业要求与自身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其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类,主要包括跑、跳、投、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发展学生体能、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这类技能是所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能,它是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性技能。二是拓展运动技能类,包括健美操、啦啦操、形体、球类等运动技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加强和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熟悉2项及以上的拓展运动技能,有助于指导发展较好的幼儿的运动技能学习。

3.3技能实践模块要“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教法、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游戏创编、体育健身指导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立足在实践中学与用,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操作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内容不仅要在发展身体素质类课程内容中体现,也要在拓展运动技能类课程中体现,要穿插在运动技能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如在进行基本体操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自学、自教,以及进行队形创编,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发展性。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对象是幼儿,在技能实践模块中需要加强情景与情境的设计,以及现场教学实习与实践等教学内容,确保掌握的教学、组织技能等,适应幼儿教学的特点。

4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普通学生“质”的区别,使其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以及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要凸显其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技能实践内容,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与职业技能同步提高为核心基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45.

[2]涂涛,瞿堃,刘革平.教育技术应用教程[M].重庆出版社,2006.

[3]许红梅,马玉霞.教育学[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例(3篇)

    - 阅0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篇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生.....

    锻炼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范例(3篇)

    - 阅0

    锻炼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篇1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积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发展特征,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对.....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