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1篇1

关键词歌谣研究会民俗学《歌谣》周刊

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7-29

蔡元培改革后的北京大学,学术研究气氛渐渐浓厚,各种学术团体和组织纷纷建立。其中歌谣研究会是成立较早的一个学术研究会,它的政治影响不大,却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先河。对于歌谣研究会的发展历史以及研究成果的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北京大学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更能体现出大学学术社团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歌谣研究会沿革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于1920年12月19日。它的成立有其历史渊源,早在1918年2月,北京大学日刊就发表了刘复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号召全校师生以及全国各地学校与教育团体搜集民间歌谣。自简章发表至5月20日,“所受校内外来稿已有八十余起,凡歌谣一千一百余章,由刘复教授选其最佳者,略加诠订,名曰‘歌谣选’”,于日刊上发表,“日刊一章”[1]。但五四运动以后,这项活动受到影响,随后刘复、沈尹默出国留学,原定于1921年校庆23周年出版的《选粹》与《汇编》也因人手不足未能面世。

就在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引起全国对歌谣的兴趣和研究后,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却偃旗息鼓了。当时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常惠①对歌谣征集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面对北京大学歌谣征集活动的逐渐消沉,他很着急,便写信给国文教授会。国文系很重视他的意见,于1920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发起歌谣研究会征求委员》的启事,号召校内同学和校务热心人士入会。1920年12月19日,“成立‘歌谣研究会’,管理其事,由沈兼士、周作人二先生主任”。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歌谣研究会”并入国学门,直至1927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7、8合刊出刊后停止活动。

在与各军阀抗争的过程中,经过了京师大学校、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的阶段,北京大学于1929年8月8日取得了复校运动的胜利,重新恢复为国立北京大学。随后北京大学的各种组织机构、院系部门逐步恢复,学生社团也有部分得以恢复。1935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决定恢复歌谣研究会,聘请周作人、魏建功、罗常培、顾颉刚、常惠、胡适诸位先生为歌谣研究会委员”,于1936年2月召开第一次会议,议决重办《歌谣周刊》并发起组织“风谣学会”。适值抗日战争爆发时期,“风谣学会”仅存一年有余,于1937年6月停止活动。

至此,北京大学研究歌谣的学术社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虽以“歌谣征集处”、“歌谣研究会”以及“风谣学会”的不同名称进行歌谣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但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共同为歌谣研究的资料收集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歌谣研究会”存在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也最为重大,因此对于它们统称为“歌谣研究会”。

二、歌谣研究会的研究内容

从《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的规定来看,此时的歌谣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搜集“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情风俗政教沿革者”、“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然成趣者”以及“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2]。但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编订发表歌谣的同时,“由刘复、周作人两教授担任撰译关于歌谣之论文及记载”[3],自1918年10至1920年也陆续发表了刘复、周作人、关延龄、常惠、罗家伦、沈兼士等讨论歌谣异文、注释、方言等问题的信件,转载了一些研究歌谣的文章,如周作人的《儿歌之研究》、《中国民歌的价值》等文章。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搜集范围开始扩大到了民间谚语、谜语等民间文艺领域和风俗领域。

1920年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比起“歌谣征集处”来,它升格了,成为了一个有组织、有章程、有领导、有会员、有计划的正规化的学术团体。在《北大歌谣研究会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中,要求“歌辞文俗,一仍其真,不可加以润饰;俗字俗语,亦不可改为官话”,“歌谣性质并无限制;即语涉迷信或猥亵者,亦有研究之价值,当一并录寄,不必先由寄稿者加以甄择”[4],可见这时的歌谣征集已经以研究的角度为出发点,不限定歌谣的性质与内容。同时,征集的范围也不限于歌謠,而是拓展到了“关于研究中国歌谣之书籍”。在发表其征集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刊物《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明确了“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未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5]而在1924年的《本会启事》中说道:歌谣本是民俗学中之一部分,但现在只管歌谣,把其他属于民俗学的抛弃了,这是很可惜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先注重在民俗文艺中的两部分:一是散文的:童话,寓言,笑话,英雄故事,地方传说等;二是韵文的:歌谣,唱本,谜语,谚语,歇后语等,一律欢迎投稿。再倘有关于民俗学论文,不拘长短都特别欢迎”[6]。可见,此时的歌谣研究会的研究内容已经扩展了,除了歌谣外,也包含民俗学的其他的研究内容;除了刊登各种类型的民俗作品外,还发表各类民俗学研究的文章,实质上俨然是一个学术性非常强的民俗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复校后,歌谣研究会得以恢复,《歌谣》周刊也得以复刊,并于1936年成立“风谣学会”,它是一个“集合研究歌谣,故事,风俗之同志所组织”。除借助《歌谣》周刊发表研究的文章与整理的资料外,还创办了三个报纸民俗副刊——南京《中央日报》的《民风周刊》、北京《民声报》的《民俗周刊》、北京《晨报》的《谣俗周刊》。

歌谣研究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社团的学术性逐步增强。《歌谣》周刊除了刊登歌谣及其他民俗方面的作品外,还发表讨论和研究歌谣的理论性文章,代表性的有: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第2期、第3期)、邵纯熙《歌谣分类问题》(第5期)、刘经庵《歌谣与妇女》(第30期)、周作人《歌谣与方言调查》(第31期)、董作宾《歌谣与方音问题》(第32期)、王肇鼎《怎样去研究和整理歌谣》(第45期)。1923年,由鲁迅设计封面、沈尹默题字的纪念创刊一周年的《歌谣增刊》更是一本民俗学研究的论文集,共计文章17篇:钱玄同《歌谣音标私议》、林玉堂《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学观察点》、魏建功《搜集歌谣应全注音并标语调之提议》、黎锦熙《歌谣调查根本谈》、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杨世清《怎样研究歌谣》、周作人《猥亵的歌谣》、章洪熙《中国的情歌》、张四维《云南山歌与猓玀歌谣》、刘达九《从采集歌谣得来的经验和佛偈子的介绍》、白启明《一首古代歌谣(弹歌)的研究》、卫景周《歌谣在诗中的地位》、何植三《歌谣与新诗》、黄朴《歌谣与政治》、何尤《我的研究歌谣》、邵纯熙《我之采集歌谣的兴趣与经过及本刊将来的希望》、常惠《一年的回顾》。

从内容来看,歌谣研究会除了对歌谣方言方音、歌谣的整理、分类、特点和研究方法外,还包括对歌谣在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此外,还发表风俗调查会和方言调查会的研究成果,比如:顾颉刚《东岳庙的七十二司》(第50期)、《两个出殡的导子帐》(第52期)和《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第69期),董作宾《一对歌谣家的婚仪》(第56期),刘策奇《广西语言概论》(第91期),钱肇基《“俗谜”溯原》(第94期)等等,对传说故事、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了研究。

三、歌谣研究会成果与影响

从1918年的歌谣征集处到歌谣研究会,再到风谣学会,虽历经波折,歌谣征集和研究工作却得以继续进行,并在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收集到歌谣有13908首,创立专门的刊物,出版了众多著作,成立了各种研究团体,取得了重大成绩。

第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专门性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刊物——《歌谣》周刊。这个刊物的产生源于“歌谣研究会”征集歌谣、拟定出版《北大近世歌谣汇编》和《北大近世歌谣选粹》。然而,由于“材料太少,整理困难”的原因,不出书而改为出周刊,比起《北京大学日刊》中的《歌谣选》栏目,可以“多登些歌谣,引起大家的投稿”[7]196。从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共出刊97期,前24期作为《北京大学日刊》的附张,自1923年9月23日第25期改为单独出版。《歌谣》周刊除了作品的选登、研究文章的发表外,还进行了专题研究,出了“方音标音”、“婚姻”、“看见她”、“孟姜女”等18个专号和“医事用的歌谣”、“关于歌谣的传说”、“雷峰塔与白蛇娘娘”、“腊八粥”等11个征题,大大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受此影响,北京的《京报》副刊《民众》周刊于1925年8月18日第33期开始,也相继刊出了“歌谣”、“故事”等专号。

第二,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和月刊中发表大量歌谣研究和民俗学文章。1925年6月《歌谣》周刊停刊,并入《研究所国学门周刊》,这个周刊由歌谣研究会、方言调查会、风俗调查会、考古学会、明清史料整理会所有的材料组合而成。其中的歌谣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的文章占了很大比重,如魏建功《吴歌声韵类》、谷凤田《吴歌与山东歌谣之转变》、章焕文《浙江嵊县歌谣》、台静农《淮南情歌三辑》、陈德圻《江苏歌谣选》、沅君《楚辞韵例》、沈作乾《括苍畬民调查记》、谷凤田《济宁城隍出巡考》、沅君《回回教进中国的源流》、温寿链《龙岩县的风俗》等等,研究涉及的面很广,也是风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

第三,出版著作。自从《歌谣》周刊创刊后,人们对民俗学搜集和研究的兴趣增加,北大收到的有关民俗学的材料和论文增多,原拟定出版《中国近世歌谣汇编》和《中国近世歌谣选录》的计划有所改变,按类别出版民俗学专著。根据容肇祖在《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一文中说到“已褒辑成书亟待付印者”有:(1)歌谣从书有顾颉刚《吴歌集》、常惠《北京歌谣》、刘经庵《河北歌谣》、白启明《南阳歌谣》、台静农《淮南情歌》第1、2辑、常惠《山歌一千首》、孙少仙《昆明歌谣》、《直隶歌谣》,共8种;(2)歌谣小丛书有董作宾《看见她》、常惠《北京谜语》、常惠《北京歇后语》、常惠《谚语选录》,共4种;(3)故事丛书有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共2种[8]。此外,还有《豫皖民众艺术丛录》、《山西歌谣和谜语》、《山东临淄歌谣集》、《童话故事集》、《广西的风俗调查》、《广东的风俗调查》等书稿[9]。但由于经费不足和时局变幻,只出版了少数,有的如《孟姜女故事研究》后来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第四,促进了北大的民俗学研究。受歌谣研究会影响,北京大学还成立了风俗调查会和方言调查会等风俗调查和研究的學术团体。1923年5月19日,研究所国学门启事,指出风俗是人类遗传性与习惯性的表现,可以觇视民族文化程度的高下;还可以为研究文学、史学、社会心理学提供良好材料。近代以来,西方学者非常重视,但中国学者偏重礼制,对于风俗有系统的研究者很少。“歌谣研究会会员常惠君,曾有组织民俗学会之议,而未果行。近顷张竞生先生亦提议及此,拟就风俗调查表,商定在本学门设立风俗调查会,先事文字上之调查,并约定歌谣研究会会员协力合作。”[10]可见,风俗调查会是由歌谣研究会引起而成立的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同时歌谣研究会的会员中有许多同时也是风俗调查会的会员,如顾颉刚、容肇祖、魏建功等。歌谣研究会和风俗调查会成立后,北京大学于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方言调查会”。方言调查会的成立要追溯到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征集近世歌谣而公布的简章,其中明确规定“钱玄同、沈兼士考订方言”。方言调查会成立后,在研究所开设标音原则班、拟定方音地图调查表、设立语音乐律实验室,进行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除了在《歌谣》周刊第89期发行“方言研究号”外,还有在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上发表的魏建功《古音学上的大辩论》、王力《谐声说》、魏建功《到底怎么样(方言调查)》、魏建功《吴歌声韵类》等文章。

第五,引起了全国民俗学研究的热潮。北大歌谣研究会不仅引起了校内民俗学研究的兴趣,也引起了全国对民俗学研究的热潮。在北大设立研究团体、创办刊物、发表歌谣研究与民俗研究文章的影响下,各报刊、杂志也纷纷开设专栏或副刊刊登、发表研究的文章,如《晨报》的“歌谣”栏、《妇女杂志》的“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专栏、《京报》的副刊《民众》周刊。1926年秋,北京大学遭受北洋军阀的迫害,民俗研究活动的中心也随着研究学者们的南迁而转到了南方。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在广州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民俗学会”,同时创办了《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和《民间文艺》两个刊物②。民俗学会吸取了北大歌谣研究会和风俗调查会的经验,制定了颇为详细周全的计划,包括“作两粤各地系统的风俗调查;西南各小民族材料之征集;征求他省风俗、宗教、医药、歌谣、故事等材料;风俗模型之制造;抄辑纸上之风俗材料;编制小说、戏剧、歌曲提要;编印民俗学丛书及图书;扩充风俗物品陈列室为历史博物馆民俗部;养成民俗学人材”[7]221-222。这些计划中多数得以实现,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继承并发扬了北京大学发起的民俗学运动,在组织建设、理论研究、社会调查、编刊出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当时及以后我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自1918年征集歌谣活动以后的30年中,北京大学(20年代)和中山大学(30年代)是民国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两大基地。虽然起步较晚,中国民俗学运动在短时期内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范围从歌谣,到谚语、谜语、童话、传说等其他民间文学作品,再进一步扩展到风俗习惯、迷信、信仰等整个民俗学领域;研究对象从汉族民俗,发展到对各个民族的民俗的调查和研究;研究方法从单纯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本身研究,扩展到了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多角度研究。

北京大学对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发源于北京大学,并在北京大学得到初步发展,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歌谣学运动、民俗学运动和俗文学运动的发源地[7]219。创立了第一个民俗学研究团体——歌谣研究会,创办了第一份专门研究民俗的刊物——《歌谣》周刊,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文字搜集。在组织建设、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理论探索、培养人才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发掘了民俗资源,开展了学术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创建了民俗学学科。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领头羊,而歌谣研究会是北京大学中率先研究民俗学的团体,因此,可以说歌谣研究会是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先驱。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2

一、前言

二、市场概况

三、消费者研究

四、赛虹桥研究

五、市场建议

六、营销建议

七、广告策划

八、广告效果测定

一、前言

由于内秦淮河从赛虹桥地区穿过,历史上赛虹桥就是传统的木建材交易市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赛虹桥地区的市场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环顾南京,装饰城比比皆是:北有江北的南装、红太阳为首的十家市场群;金陵路有金桥、玉桥、金海(现改为南京灯具市场);西有金盛、金陵、五洲;东有大世界以及新开张的金泰。南京周边的上海、南通、扬州、淮阴、连云港、安徽的淮北等地装饰城也在崛起。因此,赛虹桥建材贸易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化赛虹桥贸易区的市场环境,增强整体竞争力,树立具有自我特色的形象,打出赛虹桥的品牌。

二、市场概况

1、建材消费市场的一般研究

装潢建材消费是住宅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住宅消费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国家住房改革的目标是:到XX年,每个城市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15-18平方米。江苏省“九五”期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目标是10平方米以上,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促进住宅消费。因此作为住宅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装潢建材的消费在未来几年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讲究生活品质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都市人的时尚。可以预见,家居装潢布置在家庭支出中将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因此,就整个建材市场的消费而言,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2、竞争对手研究

就南京及周边地区而言,如前言所述,赛虹桥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金盛装饰城是一家极具规模的、实力的材料装饰城,在赛虹桥的竞争对手中具有典型性。现以金盛装饰城为例,分析竞争对手的一些具体情况。

①地理位置:位于南京市河西重点开发区第一路江东路上,周边有茶南小区、典雅居、金陵世纪园等多个住宅小区,交通方便,7、18、29、39、41、82路公交车可达,使得金盛近可覆盖河西地区,远可辐射整个南京地区。

②营业概况:经营灯饰、木业、陶器、五金、锁具、洁具、墙纸、窗帘、油漆、涂料、厨具、石材等,目前已汇聚六万多种中高档装饰材料,占地22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8万平方米,营业间出租率达100%。可见,金盛不仅产品品种多样齐全,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而且人气旺盛,具有极强的实力。

③配套服务:提供汽车配送、电话订购、专家咨询、质量跟踪、商务中心、银行业务、饭店旅游、装饰参谋、技术监督、集团电话、背景音乐等多项服务。可见金盛不仅硬件实力强,而且软件服务也是一流的,多方为消费者着想。

④整体管理:金盛采用场地出租、集团管理的模式,获得管理及服务质量iso9002质量认证。室内购物环境舒适,展厅间设有服务厅,免费赠送精美购物指南,另有保安维持秩序,保洁员维持购物环境的整洁。定期地出版内部刊物,沟通管理者与业主,业主与消费者。一流的管理必将带来一流的效益。

⑤营销宣传:凸显整体形象,不定期在扬子晚报等报纸上做广告,但主要以路牌、灯箱广告为主,并在其他装饰城(竞争对手)附近打出金盛巨幅广告。业主个体形象通过内部刊物、精品导购等方式展现。上述方式能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收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三、消费者研究

1、装修新房的消费者

96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5209.68元,以户均人口3.26人计,年均家庭收入1.7万。按国际流行的房价收入比,一般房价为家庭年收入的3-6倍,则房价以5.1-10.2万为宜。而南京地区房屋平均价格(每平方米)为:城区3500-4500,新区3000-3500,经济适用房为XX-3000,安居工程房1500-XX。按每平方米2500元计,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也需15万,超出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见,购买新房后立即装修,一般居民有心无力。

2、装修已有住房的消费者

资料显示,96年南京市民储蓄余额为359亿,户均4万元左右。联系近年经济形式及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子女教育问题等,一般居民倾向于保留储蓄。这也是近年我国整个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原因。此类家庭若需装修,必以中低价位为主。

3、集团消费者

此类消费者大多委托装潢公司,装潢公司为获得较大利润,必然努力降低成本,而建材价格是其成本构成中的重要因素。

4、综述

由以上分析可得,目前及最近几年,建材消费仍以中低价位为主。赛虹桥要在竞争中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必要的。为谋求长远发展,在中低价位的同时,产品和服务质量必须有一定的保证。

四、赛虹桥研究

1、优势

①历史传统:历史上,赛虹桥地区就是传统的木建材交易市场。这一点使得赛虹桥在建材市场中具有一种无形的权威优势。同时由于这一历史原因,赛虹桥在南京地区早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②地理位置:位于南京城区南部秦淮河畔,附近有铁路,货运方便。另有19、21等公交车到达,消费者交通方便。赛虹桥整个地区2.2万平方公里,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若规模形成,能量巨大,可辐射整个华东地区,甚至于全国。

③政策:南京市政府把赛虹桥地区作为南京十大贸易区之一,雨花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努力营造赛虹桥的区位优势。这为赛虹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劣势

①营业概况:现有大中型建材市场,如宝林、长江等12家,零散建材门市80余户,经营结构有国有、联营、股份、个体经济等。这一方面活跃了赛虹桥地区市场,另一方面也给管理,特别是整体形象塑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就经营品种而言,有木材、板材、油漆、五金、陶瓷等,与其他装饰城雷同。就档次而言,没有金盛之类的竞争对手完备。

②配套服务:配套服务少且差。今年,管委会对该地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宣传”、“统一优惠政策”。但服务对象仅为业主,消费者受惠少。商家各自为战,消费者享受的服务无法与金盛同日而语。

③整体管理:这是赛虹桥最薄弱的一环。该地区特色市场由历史自然形成,而非有计划地规模形成,管理难度大。各业主没有整体观念,管理者也只起到服务者的作用。大型装饰商场和诸多临街单个门面互相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互动的利益共同体。整个地区环境嘈杂,较脏乱差,无法给人愉悦的感觉。

④营销宣传:缺乏现代整体营销观念。大多业主仍停留在市场经济初期的水平,营销手段单一,以广告为主,且投入不均,效果不佳。

五、市场建议

1、定位——中低价位为主,高档价位为辅

2、宗旨——薄利多销

3、战术——以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木材、油漆为突破口

4、战略——打出赛虹桥这一品牌,强化地区优势

5、品牌形象——价廉物美,历久不衰(突出实惠及历史悠久)

6、目标市场——一般家庭装潢,一般集团装潢

7、销售方式——批发、零售、直销

六、营销建议

单一广告效果不佳,应配以多种方式,进行立体、整合营销

1、设计赛虹桥形象标志,出现在所有有关广告、宣传品上

2、贸易区现场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多多绿化,维持好秩序

3、印发宣传小册子、精美的产品推荐,沟通顾客与业主

4、成立业主会议,沟通协调各方利益,以求内部团结

5、管委会定期出版内部刊物,沟通管理者与业主

6、装潢公司进驻,提供有关咨询

7、提供有关运输服务

8、设立投诉中心

9、增加部分生活服务,如饮食店、休息桌椅、厕所等

10、在报纸专业版设赛虹桥专栏,全方位介绍赛虹桥历史、产品、

业主和经营情况等

11、新闻造势,开展“优惠木材展销”、“优惠油漆展销”等

七、广告策划

1、广告目标

前期——依托赛虹桥的历史优势,推出“价廉物美、历久不衰”

的形象并以优惠木材、油漆展销配合

中期——通过赛虹桥只有一个的宣传,深化其“价廉物美、历

久不衰”的形象,介绍其他各类建材

后期——进一步深化形象

2、媒介策略

路牌灯箱光为主,报纸横幅为辅,电视广告更次之。

a、路牌灯箱光地点

赛虹桥周边各入口(造势形成整体感)

各大装饰城附近(引导消费者前来赛虹桥)

各居民区附近(引导消费者)

各公交车站(提高知名度)

对外交通要道(扩大影响,开拓外地市场)

b、横幅光地点

主要交通要道(配合展销节造势,营造热闹气氛)

c、报纸广告

展销节开幕前一天几当天刊以半版广告(造势,可选

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影响广泛)

d、各类宣传小册子,购物指南

3、预算分配

广告费用总额500万,具体如下:

灯箱路牌广告400万横幅广告10万报纸广告30万

广告制作费10万其他费用50万

4、广告设计

a、路牌灯箱广告(共两则)

第一则画面:天平、彩虹,左是高雅居室,右为铁算盘

文字:赛虹桥,室内装饰我家,秀外惠中

意图:高雅居室意为物美,铁算盘意为价廉,彩虹、

天平意为赛虹桥能给予两者最佳的结合点。

广告语“秀外惠中”,即秀美的效果,实惠

的价格,亦即物美价廉。

第二则画面:上海虹桥机场,南京虹桥饭店,淮安虹桥,

太仓虹桥等,最上端为南京赛虹桥

文字:虹桥何其多,赛虹桥却只有一个

意图:网罗华东地区虹桥之名,推出赛虹桥,加深

各地消费者对南京赛虹桥的记忆

b、横幅广告

文字:某月某日——某月某日赛虹桥优惠木材展

c、报纸广告

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半版展销广告

d、报纸赛虹桥专栏

配合新闻造势,介绍赛虹桥情况和展销盛况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什么是国家实验室?为什么要大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说明时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国内19家国家实验室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建设和筹建(或立项)的国家实验室共19家(括号内为依托单位和所在城市):

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合肥)

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武汉)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

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招收研究生概况

我们查询相关国家实验室网站看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实验室了招收硕博研究生的信息,比如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以及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招收全国重点高校推免生、统考生,招收学科专业有“核技术及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依靠依托单位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招收实验室相关专业的的硕博研究生;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大飞机班接受“985”、“211”院校跨学科推免生。

国外有代表性的国家实验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aboratory,简称LBNL)。

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下设1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涵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Laboratory)。

美国大学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其研究范围涉及空间监控、导弹防御、战场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

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简称LANL)。

因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简称BNL)。

由石溪大学和布鲁克海文科学学会负责管理。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使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在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

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PropulsionLaboratory,简称JPL)。

前身是由航空大师西奥多・冯・卡门于1936年牵头成立的喷气动力研究所,它在美国导弹和航天发展史上起到了空前的作用。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简称ORNL)。

现由田那西大学和巴特尔纪念研究所共同管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子科学、能源、高性能计算、复杂生物系统、先进材料和国家安全等。

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简称ANL),

隶属美国能源部和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政府最老和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之一,是从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现在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科学、科学设施、能源资源计划、环境管理、国家安全、工业技术开发等。

德国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TechnischeBundesanstalt,简称PTB)。

建于1884年,原名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TechnischeReichsanstalt,简称PTR),以精密测量热辐射著称。可以说是量子论的发源地。

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HelmholtzResearchCentre)。

亥姆霍兹联合会共包括18个部级的研究中心,利用最现代化的科学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和装置,从事从天体物理学、生物学到细胞学各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设施同时也向全世界的学者开放。

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PhysicalLaboratory,简称NPL)。

英国历史悠久的计量基准研究中心,创建于1900年。现在的部门包括:电气科学、材料应用、力学与光学计量、数值分析与计算机科学、量子计量、辐射科学与声学。作为高度工业化国家的计量中心,与全国工业、政府各部门、商业机构有着广泛的日常联系,对外则作为国家代表机构,与各国际组织、各国计量中心联系。

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aulScherrerInstitute,简称PSI)。

瑞士科学和技术的多学科研究中心。在与国内外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合作中,PSI在固态物理、材料科学、基本粒子物理、生命科学、核与非核能研究及与能源有关的生态学的研究中非常活跃。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OrganizationforNuclearResearch,简称CERN)。

创立于1954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的实验组织,由欧洲11个国家从1951年开始筹划,现有26个成员国。这是一个旨在探索“宇宙开始时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等问题的纯科学的物理研究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实验室之一。

贝尔实验室(BellLaboratories)。

贝尔实验室原名贝尔电话实验室,始建于1925年。它是一个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的研究开发机构,主要是进行通讯科学的研究,另外在固体物理学(其中包括磁学、半导体、表面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水平。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杉木;不同种源;家系;区域试验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6-104-03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商品树种。杉木良种繁育研究是杉木研究中最活跃、研究成果和报道文献最多的领域。俞新妥教授最早于1957年开展杉木种源试验,经过16a观测,认为在参试的9个产地中以湖南会同、四川彭县和江西庐山产地生长量为最好,而以安徽休宁产地最差[1]。随后于1973年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根据国际产地试验方法,在福建省洋口林场首次组织全国11个产地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将杉木为自然分布区划分为中心、一般和边缘3个育种区。根据划分龙岩市属于一般产区。遗传测定是林木改良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选择优质繁育材料的依据之一。1985年福建省漳平五一林场营建了全市第一个杉木改良代种子园。为选择适合龙岩市推广的种源,1995年林场从南京林业大学引进121个家系苗,开展了全国杉木优良种源家系区域试验,在9a生时对家系生长进行优劣评价,作为推广最适宜的优良家系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龙潭工区,地处117°35′E、25°15′N;海拔300~400m;年均温20.3℃,1月份均温超过10℃,年均雨量1509mm,相对湿度77%,无霜期310d以上;试验地海拔400m,坡向东南,坡度20~25°;土壤属山地红壤,肥力中等。试验地为我市较有代表性地类。

1.2试验材料及田间设计试验材料由南京林业大学提供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贵州、浙江、四川等省种源,共121个家系、对照ck1(本省洋口一代种子园混合种)、ck2(为全国推广家系、洋口6421)、ck3(五一林场初级种子园混合种)。试验设在2个点进行。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共分为11组,各组18个处理(含3个对照),各点4次重复,4株小区,8次重复。

1.3调查及统计方法2005年年终开展试验林的全林调查,主要调查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按照公式[2]估算单株材积V=0.0000872D1.785388607H0.9313923697

统计方法是采用半同胞子代多点测定方差分析[3]。其期望方差模式见表1

2结果和分析

2.1杉木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可知:杉木9a生的生长变异较大,其群体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在7.5m、11.1cm、0.0406m3,变异系数分布在14.4%~28.1%之间。

材积生长比树高或胸径更能反映其生产力情况,分析可知9a生的杉木家系其平均材积生长达0.0406m3,以三个对照为标准,有20个家系超过对照ck2。有64个家系超过ck1。有76个家系生长量超过本地对照ck3,占参试家系63%。见表3

2.2方差分析某个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主要是家系的基因型和环境以及两者间的交互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各重要生长性状在家系水平上的遗传和变异是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的基础。方差分析表明杉木各家系的材积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生长性状在家系水平上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进行参试家系统计分析时,其方差分析和方差分量及百分率见表4。

方差分析证实,杉木家系与地点,家系与区组互作程度达到显著水平。遗传分量较大,占总方差分量在13.12%~18.85%之间,说明家系受造林地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在杉木优良家系推广之前,要进行区域测定,在最适宜的立地条件推广适合家系,才能使优良家系和遗传潜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遗传力是亲子代相似程度,是特定试验设计估计值。经统计可知其家系材积遗传力达0.695。其材积性状遗传力比树高、胸径性状高,并相关紧密。因此,可采用材积生长量进行家系选择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材积是综合经济性状,符合于选育的目标。

2.3遗传增益估算及优良家系评选方差分析结果,参试家系材积生长量差异达极显著程度,家系的遗传分量较大,占总遗传分量13.2%。变异系数达26.2%。以3个对照为标准,有20个家系超过对照ck2,其单株平均材积达0.058m3,遗传增益达36.8%。有64个家系9年生材积生长超过ck1,其平均材积达0.0485m3,遗传增益达20.6%。有76个家系生长量超过本地对照ck3,占参试家系63%。其单株平均材积达0.047m3,遗传增益达17.7%。根据公式计算家系平均遗传增益,与五一林场初级种子园混合种相比若按5%选择,其选择强度为2.06,平均遗传增益达34.6%;若按10%选择,其选择强度为1.75,平均遗传增益29.6%,从表5可见,遗传增益较高的家系,产地是在两广,上甘山、福建和四川等杉木优良种源区。因此,从杉木优良种源区选优,效果较好。根据公式2、3计算各家系的遗传增益(表5)。其超过20%的有28个家系,其平均单株材积达0.0557m3,其平均遗传增益达32.6%。最优家系广西柳州其平均材积达0.0736m3,遗传增益达65.6%。

3小结和讨论

(1)本试验提供的中试材料是杉木选育的中试材料。试验结果,将可为龙岩市引进一批速生优质杉木优良无性系建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分析结果,揭示了杉木优良家系遗传变异模式,为今后种子园经营管理的遗传决策提供依据。

(2)研究表明:家系与地点环境条件互作效应十分显著,说明了优良家系在推广前,完全有必要进行遗传测定,在最适宜于本市推广的家系,才能使优良家系的遗传潜力最大发挥出来。同时家系试验林应选择能够代表广泛推广区域的环境条件山场营建,或设置多点多年测定,才能获得优良家系预期效果。因为家系与环境互作明显,会引起基因表达级产生多种变动,或许在测定环境中是品质好的,而在非测定环境中品质差。

(3)本试验为了统计计算方便,采用选择差和选择响应不同的统计量来计算家系遗传增益和家系平均遗传增益,这2个估计值有可能不同,但被估计的和真实的遗传增益间的误差分布是完全相同的,没有显著的差异。

(4)从家系材积生长量表5可知,材积生长量大,遗传增益高,居于表中前者优良杉木家系,都在我国杉木优良种源区两广、湖南、四川和福建省杉木中心产区。这一结果,与全国杉木优良种源试验结论相吻合。因此,从适宜当地杉木优良种源区引进优良家系种子或繁育材料效果较好。但也出现误差,如贵州锦屏的几个杉木优良家系在本试验生长很差,这一结果与其种源试验结果是相矛盾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取样误差;二是产地只按优树表型选择评价优劣。说明了引进杉木优良繁育材料,测定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福建林学院林木栽培组.杉木种源试验林(16年生)生长情况调查[R].福建林学院林业科技资料,1975(1):18-28.

[2]LY2008-77(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颁标准[S].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5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

深入贯彻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提高我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面向博士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为主线,建立和完善博士生择优选拔、特色培养、分流管理、分层激励机制,以此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资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学位获得情况: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学历教育、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已发表与报考学科相关的论文(第一作者),或有专著,或有获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

(4)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凭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正式认证书方可参加报名。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附件一:南京大学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信,下载地址:granju.edu.cn/943/list.htm);

6.现役军人考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7.硕博连读的报考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2、4、5条规定之外,还必须是品学兼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类拔萃的本校在读优秀硕士生(具体条件请咨询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8.直接攻博的报考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2、4、5条规定之外,还必须是已取得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招考方式

1.申请考核方式:

2017年度将在哲学系、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院、文学院、历史学系、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数学系、物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模式动物研究所、软件学院、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医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申请-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具体申请条件及招生名额可参看相关院系网站、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告说明及招生目录。

以上院系考生在网上报名后,根据各院系“申请-考核”办法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各院系对申请材料组织评审后确认是否给予申请者考核资格,按院系“申请-考核”办法和日程对取得资格的考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交往能力,最终确定能否录取。

同等学力人员须参加我校统一组织的政治理论考试(考试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时间为2017年3月11日;复试阶段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科目名称由报考院系指定)。

2.普通招考方式:

2017年度仍延续以往普通招考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院系有: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研究院、信息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艺术研究院。以上学院的招考方式如下:

普通招生方式下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选拔人才方式,实行按学科、专业统一招生的办法,初试科目按学科、专业统一设置,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强复试,择优选拔。

初试科目以《南京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考试科目为准,包括:外国语、政治理论和两门业务课,每门考试时间为三小时。其中,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必考,政治理论为同等学力人员必考科目(考试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考。

复试的方式方法、程序及要求由我校各院系自行确定并对外公布,复试形式可笔试、口试或者其它必要的测验。复试主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考生具体情况,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并进行外国语的听力和口语测试。对同等学力考生应加强复试,复试阶段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科目名称由报考院系指定)。

四、报名程序

1.网上报名。

凡报考我校博士生者(申请考核方式和普通招考方式)均须先参加网上报名。南京大学2017博士网上报名系统使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yz.chsi.com.cn/)。网上报名时间暂定为2016年11月3日-11月25日。考生上传照片并通过网上银行交纳报名考试费。报名交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2.寄送材料至研招办。

网上报名后,凡涉及到以下四种情况的考生,须将下列指定材料在2016年12月10日前(以寄出邮局邮戳为准)寄送到仙林校区研招办(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行政北楼9楼研究生院招生办,邮编:210023)。

(1)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提交由考生所在省(市、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盖章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登记表”。

(2)同等学力考生,提交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报考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或专著或省部级以上奖励证明的复印件。

(3)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复印件。

(4)南京大学的教职员工,提交由人力资源处或人才交流中心盖章的同意报考的证明。

3.寄送材料至院系。

(1)申请考核方式:考生根据各院系的“申请-考核”实施办法,在院系规定的申请材料交寄截止时间之前(以寄出邮局邮戳为准),将报名及申请材料直接寄送到相关院系指定地址,如因考生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寄送报名材料而导致无法参加院系考核,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2)普通招考方式:考生在2017年3月13日-14日复试期间,将如下材料交到报考院系:

网上报名生成的报名登记表、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两份由报考专业相关的教授签字封口的专家推荐信,以及往届生的硕士学位证复印件、应届生的学生证复印件和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盖章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证明复印件、同等学力考生的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考生还可向报考院系提供能证明自己学术能力的材料,如: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证明书、学习(工作)中获奖证书、硕士论文等材料,这些材料也将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

(3)直博生方式:直接攻博考生在推免生复试阶段提交专家推荐信等相关材料。

五、考核及考试程序

1.申请考核方式:

以院系公布的博士生“申请-考核”办法为准,院系自行组织申请考核过程。请考生密切关注相关院系网站公布的招生通知。

2.普通招考方式:

初试时间:2017年3月11-12日

复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初试后的两天内进行

考试地点:南京大学(初试安排以准考证和研究生院主页为准,复试安排以相关院系通知为准)。

初试及复试验证:考生在参加初试及复试时需要分别给监考老师和院系查验的材料包括身份证原件、准考证以及往届生的硕士学位证原件、应届生的学生证原件和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盖章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证明原件、同等学力考生的学士学位证书原件。

六、其它注意事项

1.2017年全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均实行一次性招生(秋季入学)。入学时间为2017年9月。

招生目录中列出的招生人数为院系招生基准规模,包括硕博连读及直接攻博招生名额。关于导师在本年度即将招收硕博连读及直接攻博考生的情况,请各位考生在报考前咨询报考院系或导师。

2.为保证培养质量,提高科研效率,鼓励考生报考非定向博士生,规定:每名博士生导师原则上每年最多招收一名定向就业博士生(不含特殊计划);兼职导师需与指定专职导师联合招生,原则上每年最多招收一名博士生;每位导师原则上仅可以招收一名特殊计划考生,每位考生最多只能选择一种特殊计划报考;特殊计划包括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考生须慎重选择导师报考,网上报名截止后,报名系统中的报考导师选择不得更改。

3.考生报考类别有两种:非定向就业、定向就业。定向就业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人事关系不离开工作单位的在职人员,只能报考定向就业类别;人事关系离开工作单位的在职人员,只能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

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如果被我校录取,我校须向考生所在档案单位调取档案。报考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如果被我校录取,我校须和考生所在工作单位签定定向协议,因此,该类考生报考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或签定有关协议,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4.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我校承担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招生计划数约30名(具体计划数以教育部实际下达为准)。将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招生办法,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将分别划线,汉族考生录取人数不能超过当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录取人数的10%。由考生所在省(市、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推荐报考,拟录取者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和地区工作,服务期为8年。

5.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我校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培养任务。报考条件为:(1)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一线工作5年以上。(3)具有硕士学位。(4)报考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该计划将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从报名者中择优选拔。考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且服务年限不得少于5年。

6.为提高高等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在管理和教育教学领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较高的实际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对高层次实践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南京大学从2010年开始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研究生。详情请参阅教育研究院网站。

7.2013年5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已被教育部认定为协同创新中心。依据教育部有关“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及《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2013-2016年)》要求,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相关院系增设南海研究相关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院系单位代码为099。由南海中心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学籍及日常管理仍属于导师所在院系。

8.2014年10月,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被教育部认定为协同创新中心。依据教育部有关“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2014-2017年)》要求,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相关院系增设人工微结构研究相关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中心代码为097。由人工微结构协同创新中心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学籍及日常管理仍属于导师所在院系。2017年度仅招收直博生。

9.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万元;教育博士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2万元,学制4年。

10.南京大学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提供“国家助学金”(1.68万元/年)及“学业奖学金”(首年为1.4万元,直博生进入博士阶段首年为1.6万元);全日制全脱产优秀博士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3万元/生);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还可申请“提升计划”项目奖励;此外,学校和院系还设有冠名奖学金和“三助”岗位(具体可查询网址granju.edu.cn/932/list.htm)。

11.博士考生提供的所有报考材料均应属实、准确,如有弄虚作假,将取消考试、入学资格和学籍。报考博士生所需的报名考试费、体检费、往返路费和食宿费等均由考生本人自理。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高温

中图分类号:TB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13-01

一、炭/炭复合材料概况

(一)炭/炭复合材料基本介绍。炭/炭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工程材料,它是由炭纤维或许多炭织物为增强炭,以化学气相沉积炭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其应用主要在航空、航天等国防和民用领域。炭/炭复合材料组成部分有三种,分别是树脂碳、碳纤维和热解炭,由于它的组成元素特殊,几乎全是碳元素组成,因此,具有很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加热速率。

(二)炭/炭复合材料特点。炭/炭复合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碳基复合材料,它由碳纤维和基体碳两部分组成,具有一系列优良的性能:一是密度小(理论密度为2.2g/cm3,实际密度通常为(1.75-1.9)g/cm3,这个数值为镍基高温合金的25%,为陶瓷材料的一半,这个特点正好满足了目前很多结构或者机械装备轻型化的要求。二是高温力学性能显著,它在高温下表现出来的强度高和模量大还有它的很强的抗断裂性,很低的蠕变性能,尤以其强度随温度升高(可达2200℃),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这一独特性能是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三是炭/炭复合材料良好的耐摩擦磨损性能和抗烧蚀性能还有高热导率,这是其他相关材料所没有的,较为优越,基于这个特性,它可以应用在飞机的刹车片和轴承上,也可以作为飞机的刹车盘材料。

二、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体系的研究现状

基体改性和涂层技术是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的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至今,我国已经开发和研制的炭/炭复合材料的涂层体系主要有玻璃涂层、金属涂层、陶瓷涂层以及复合涂层等,下面进行分述:

(一)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技术。正是由于基体改性法制备的抗氧化炭/炭复合材料在使用中具有局限性,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才促使抗氧化涂层法的诞生。与基体改性法相比,抗氧化涂层能够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不会对基体机械性能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玻璃涂层。玻璃涂层是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体系中产生较早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玻璃在高温下所具备的润湿性和低黏度而补充在材料工作时因为机械变形带来的裂缝。从这个意义上讲,玻璃涂层只能用于低温度下的氧化保护层,近些年来,此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绩较为明显的是:用碳化硅和粘性后做成的的硼硅酸盐玻璃用来提高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力,效果较为显著,可使炭/炭材料样件在近1500摄氏度的高温下氧化20多个小时,失重率仅有0.6%。

(三)贵金属涂层。许多金属如铱(Ir)、铪(Hf)、钽(Ta)、铂(Pt)等具有很高的熔点,可达2000多摄氏度,高温氧扩散系数很低,因此具有很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我们可以用其作为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该涂层在高温气流冲刷条件下实验,表现出较好的抗冲刷和抗热震性能,是非常好的抗氧化涂层材料,应用前景良好,范围广阔,但因其成本太高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推广使用。

(四)陶瓷材料涂层。现在来看,国内研发人员研究最为具体和想尽的一种是陶瓷材料抗氧化涂层体系,它的做法是运用含硅的陶瓷化合物,最为核心的一步是利用高温下二氧化硅或者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硅来补充涂层中的裂纹等局限,作为密封物质来阻挡氧气的进入,从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这种方法是较为科学和前沿的技术,目前发展趋势良好。

(五)复合涂层。以上涂层都各有优势,但也有缺陷,目前而言,最好的是应用复合涂层,因为玻璃涂层的优势是能够对裂纹起到自愈合作用,其劣势是高温下的局限性,从而拘谨了它在高温下的使用;对于陶瓷材料涂层来讲,它的优势是可以承受高温,但是劣势是遇高温容易产生断裂或裂纹,况且一旦产生裂纹很难复合。所以说,目前最佳的途径是这两种材料涂层取长补短结合使用,从而获得最佳的抗氧化目的。鉴于此,研发人员研究了多相复合涂层技术,最为常用的是双相涂层技术,主要是以碳化硅或碳化钛作为过渡层或中间而减轻高温产生的热应力,表面选用耐火的氧化物材料高温玻璃或高温合金作为密封层。

三、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制作工艺研究情况

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制作方法有很多,主要囊括了化学气相沉积法、火焰喷涂法、离子喷涂法等等方法和技术,近些年来,涂层在制作上的方法和工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有涂层工艺的完善和新涂层制备工艺的出现。很多业已技术成熟的涂层工艺近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包埋制备工艺方法的发展就是最好的实证;新涂层制备工艺不断涌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液相反应法,其最初是由我国某高校复合材料实验室提出来的一种新方法和新工艺技术,主要利用金属硅及炭基体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混合后涂覆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继而通过特定的烧结反应工艺使金属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合成金属硅化物涂层。以后该方法又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对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注入了催化剂,发展迅速。这些新工艺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制备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为炭/炭复合材料在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以上优越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将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原子弹、导弹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革新和复合工艺的改进,产量的扩大,炭/炭复合材料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炭/炭复合材料及其特点,重点探寻了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体系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述了抗氧化涂层的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炭/炭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的抗氧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我国的相关科研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王淑霞(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孟庆玉(1983—),男,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肖之凤(1984—),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沈曾民.新型碳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7.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X射线学;北京钢铁学院;1950―1963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3-0060-08

方正知教授近照

口述人:方正知(1918―):中国著名X射线学家。1943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矿冶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生院,同年回国。历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1957至1959年赴前苏联进修,从事合金亚结构X射线研究,并考察了前苏联在X射线学等方面的科研进展。1963年,任二机部九所实验部副主任、一所所长兼总工程师,先后负责原子弹、氢弹的爆轰物理试验,指导核爆炸等离子体X射线能谱测试。1980年调至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50年到1963年期间,是北京钢铁学院X射线学的科研带头人。

1895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KonradRontgen,1854~1923)发现了X射线,随后X射线的相关研究在国际范围内蓬勃发展,X射线在医疗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至20世纪上半叶X射线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axvonLaue,1879~1960)发现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HenryMoseley,1887~1915)用布拉格X射线光谱仪研究不同元素的X射线,取得了重大成果;1916年,美籍荷兰物理学家、化学家德拜(PeterJosephWilhelmDebye,1884~1966)和瑞士物理学家谢乐(PaulScherrer,1890~1969)发展了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方法,采用粉末状的晶体代替较难制备的大块晶体;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ArthurHolyCompton,1892~1962)用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X射线通过石墨时所发生的散射;20世纪50年代,凯・西格班(KaiManneBorjeSiegbahn,1918~2007)开创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比较而言,当时中国在X射线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20世纪50至60年代,北京钢铁学院在X射线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吸引了全国高校的教师前来进修,为中国X射线学的科研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方正知教授正是北京钢铁学院X射线学创建和发展的带头人。为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于2015年6月26日对方正知教授进行了访谈,该文为访谈内容的整理,以期为中国近现代冶金与材料史以及X射线学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口述资料。同时,通过方正知教授的经历,亦可窥见北京钢铁学院建校之初那一代海外归国学人的创业风貌及其为新中国科研和工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章梅芳(以下简称章):方先生,您好!您本科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您能谈谈当时的一些情况吗?

方正知(以下简称方):抗日战争期间,我怀着工业救国的心情,慕北洋大学之名,读完高中二年级,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矿冶系。由于日本飞机把乐山市炸成一片焦土,每天还派飞机侦察骚扰,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西北联大工学院迁往陕西汉中城固县“鼓漏坝”(汉江南面的一个小镇,很少有瓦房,条件太差),后迁到原意大利天主教堂(修道院)。意大利人全都搬走了,有20多间房,作为西北联大工学院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宿舍。因为没电,所以发蜡烛,每周4包,不够用,就把原来当地生产的桐油,放在碗中用棉花作成灯芯使用照明,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同学们互相看,发现每个人的鼻腔全都是黑的,每个房间4-6人,当时学校没有大夫,生病只能退学回家。记得有一位学航空专业的同学得了肺病,就退学回家了。虽然条件艰苦,但当时的老师都是从北京过来的,有的还用英文授课,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工学院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1943年毕业,我到重庆(磁器口)兵工署材料实验处兵工署材料试验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组建兵工署,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材料试验处由周志宏担任技正(总工程师),周任处长。自1938年到1946年,材料试验处和兵工署第二十八厂主要研制和生产国防与民用急需的高速钢、冲模钢等合金钢和铁合金。周志宏兼任二十八兵工厂厂长。工作,著名金相学家周志宏周志宏(1897―199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25年,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即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1926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后,师从哈佛大学苏佛(AlbertSauveur)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1930年,出任兵工署下属的上海炼钢厂厂长。1947年,应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之聘,负责筹办该部技术研究所。处长是美国哈佛大学金相学博士,虽是处长,而级别是正局级,他兼兵工署二十八厂厂长,该厂生产拔丝模具、锋钢刀具等,销路极好。1945年日本投降,工厂停工等美国人接收。我无事可做,拟出国就自学了3个月的英语,下半年我报名参加了将于次年8月进行的留美资格考试,1946年我考取了官价外汇自费留美生。将母亲、弟弟、妹妹送回老家后,我开始准备赴美留学的一切手续,换外汇,检查身体,办签证。1948年初,我赴上海住在同学家,换了500美金,从上海乘船赴美,途经横滨、夏威夷,到旧金山,共23-24天。到达旧金山就乘火车到科罗拉多州矿冶学院报到,正值暑假,参加了物理化学、燃料化学暑期学习班。在国内西北联大工学院学习时,没有电,只能讲课不能做实验,但是在这个暑期学习班我受到了严格的实验训练。Houret教授亲自教,做实验,测相图冷却曲线。后来转到密苏里大学罗拉研究生院冶金系学习。

章:为什么转学?

方:原因之一是科州矿冶学院除了Houret教授以外没有其他知名的教授;另一个原因是每月要交50美金(管食宿学费等),我感觉太贵了,就转到了熟人较多的学院,认识的人有肖纪美、许顺生、师昌绪、吴宝仁、石心甫等。在学校我与许顺生合租一位木匠房东的半地下室,有一张双人床、灶具、天然气房东供应,可以自己做饭,每人每月仅1美金,即使在外面吃饭也就是10美金,很便宜。

章:那您当时有没有学习与X射线学相关的课程?

方:在兵工署材料试验处工作时,我看到英国J.Metals刊物上有许多X射线粉末衍射图像,看不懂,也无处可查X射线原理的书刊。后来我到美国学习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原子核-晶体-合金的物质结构系统,就跨系选修了高等物理化学(原子核、同位素等)、原子光谱学(原子结构和晶体未知结构测定)、合金结构理论、粉末冶金学,除此之外还特别选修了X射线相分析。这样一来,从微观到宏观,我学习了一个完整的物质结构系统所涉及的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包括用来研究、测量物质结构的方法即X射线分析。另外,考虑到回国后如果要教X射线学,还要了解X射线在各方面的应用情况,我搜集了厚厚一摞文献卡片。

章:您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是做与X射线学有关的选题吗?

方:我的硕士生导师是当时著名的X射线化学家M.E.Straumanis教授,他是波罗的海拉脱维亚化学系主任,是国际上承认的知名学者,他测点阵常数的方法,被称为Straumanis法。当时,一些美国名校硕士论文可以只总结论文,不需要什么原创实验,是为作博士论文作准备的,而在矿冶学院要求要有原创的实验。我导师设计了一款X射线衍射角为86°的相机,这样测出来的点阵常数的误差可为零,他设计的相机不像英国用对称方法测点阵常数只能到300埃,再用曲线推测为零。导师给我的题目是将Zn棒插入各溶液中,Zn是负离子而金属是正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我做出了ZnCu、ZnAn、ZnNi、ZnAg四种化合物。导师请人将我的研究结果译成英文在美国电化学年会上发表了。1950年,《化学文摘》转载了我们发表的论文,论文是导师的名字在前,我在他后面。上述材料我都带回国内了,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后来,经导师推荐,我与许顺生许顺生:X射线晶体学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矿冶系,1953年获美国洛特丹大学冶金系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一道申请到了弗罗里达大学X射线小角衍射专家K.L.Yudowifch教授的研究基金。

章:那您当时怎么没有去弗罗里达大学继续从事X射线学相关的研究工作,而是选择了回国呢?

方:主要是想回国以后为国家科研和工业发展效力,加上我觉得自己对物质结构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掌握得相对全面,回国以后也可以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和深化,所以我就回国了。至于弗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缺名,在北京钢铁学院章守华老先生访问该校时,改派刘国权到该校材料系免费读完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章:我们之前曾就建国初期的冶铝教育问题采访过您,知道1949年12月您从美国回到天津后,受到了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魏寿昆魏寿昆(1907-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1929年,获北洋大学矿冶系工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学位。1935―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先生和教务长潘承孝潘承孝(1897―2003),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奠基人。1921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现西南交通大学)。1925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历任河北工业大学首任校长、名誉校长,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北洋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等职。先生的接待,并答应了他们的邀请回母校任教。您还提到您当时给冶金专业的学生开授了物理冶金课程,同时还教授了X射线衍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X射线研究合金的晶体结构、原子排列等内容。因为北洋大学没有X射线衍射仪,所以只能主要讲理论和原理,无法做实验章梅芳、冯训婉:《建国初期冶铝教育的起步与探索》,《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在此,您能具体谈谈当时国内在X射线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基本状况吗?您所讲授的理论和原理是不是比较前沿的东西?1952年,您调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为人熟知的“北京钢铁学院”)以后,该校在这方面的科研教学条件如何?

方:对,当时我所讲授的都是比较前沿的东西。国内在X射线学方面基本属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进展缓慢,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没有X射线的相关科研设备。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院系调整时从唐山铁道学院等调来了两台X射线衍射仪(分别是东德和西德制造)和一台X射线探伤仪(西德制造)。一直到1962年,在全国第一届X射线、电镜上海会议上,国内从事X射线研究方面的老前辈余瑞璜先生还对我说,他因经费紧张,又没有相关的仪器设备,只能改做金属经验电子论研究。所以,在那个时候,北京钢铁学院是既有理论也有实验设备和方法,所以在X射线学科研和教学方面都是走在前列的。

章:我们知道,您从北洋大学冶金系调到北京钢铁学院以后,在教学方面主要精力都集中在X射线金相学和X射线衍射学的课程上了,您能再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方:随着钢院金属物理专业的发展,钢院逐渐把金属物理中的物性、力性、X射线、电子显微镜、金相实验室建成。1961年初,金属物理教研组形成以四位知名教授为支柱的学科梯队。其中,柯俊柯俊(1917-):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负责相变组,张兴钤张兴钤(1921-):1942年,武汉大学矿冶系毕业。1949年,获美国科士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学位。195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52年回国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1963年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历任试验部主任,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等职。1980年任核工业部军工局总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负责力性组,肖纪美肖纪美(1920-2014):193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57年到北京钢铁学院任教,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负责合金理论组,我负责X射线组。另外,马如璋马如璋(1923-):195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1955年,获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教研组副教授、教授、物理化学系副主任。在我国较早地开展穆斯堡尔谱学在冶金和材料科学中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吴兵先生领导物性组,谢逸凡、董克柱、苏世璋负责金物实验室。所以,我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X射线学方向了。当时,在教授们的指导下,全体青年教师积极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准备了高水平的金属物理专业实验课。其中,X射线实验课安排了24学时,从熟悉了解X射线仪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开始,到制备粉晶样品、照相;对立方晶系进行点阵常数测定;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精密点阵常数测定;对六方晶体进修a/c指数标定;还有对单晶体的位向测定及应力分析等实验。

章:您当时使用的是什么教材?是否与国际接轨?

方:当时的情况是一边倒学习苏联,我翻译了莫斯科钢铁学院乌孟斯基(Я.С.Уманский)的《X射线学》作为教材。1954年,这本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多次印刷,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专用教材,一直使用到60年代(苏)乌孟斯基:《X射线学》,方正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在X射线学实验中,我暗中引用了导师M.E.Straumanis的技术,从实验可直接得到晶体点阵常数精度5×10-埃(5nm)(1nm=10-9m)的精度,不需要用英国学派常用的数学曲线校正。当时,南开大学化学系王祖陶先生、本校物理系沈琳庆老师来听X射线学的课,海军学院杨思城先生来学X射线实验技术,都满意而归。综合我们自身的研究成果,我和谢逸凡写了两本X射线实验指导书,供学生使用;1960年的时候我开始给“金物61”、“金物62”准备180学时的X射线学教材。1962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冶金部高校教材会议上,我还与上海科技出版社签了《X射线衍射学》教材的出版协议。回京后不久接到中组部调令,要到二机部九所参加原子弹研制试验,为此我只好集中时间讲完“金物62”、“金物63”的X射线学的全部课程,1963年3月就去新的工作岗位报到了。离开钢院的时候,我将教材交给赵伯麟,可惜在武斗中全部被毁,因而无望出版。

章:除您以外,当时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教研组里还有哪些老师在从事X射线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情况如何?

方:除了我还有谢逸凡、赵伯麟、李华瑞、陈训平和蒋柏林。我印象中,谢逸凡是1953年来钢院的,除了教学工作以外,他在X射线仪的电气线路、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材料织构的ODF测定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工作。赵伯麟除专业教学外,在EXAFS和衍射衬度学上做出了很好的研究,出了一本书,很有发展前途,可惜英年早逝。李华瑞除专业教学外,1965年在《物理学报》发表了有创意的X射线衍射图相晶面指数标定法,受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X射线前辈的好评,在非晶合金的X射线异常色散偏径向分布函数分析等方面发表了数十篇论文。陈训平在教学、EXAFS技术、相分析和研究生管理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蒋柏林除专业教学外,研究了X射线衍射衬度貌相学及其实测技术,在《物理学报》发表了数篇论文。

另外,吕荣邦、盛世雄、谭秉和、刘建民、姚玉琴、柳得橹等教师及实验员陈雪芳、冯永荣、尹秀兰等,对X射线学的教学、实验及科研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党支部书记韩汝玢对这个X射线小组的发展给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当然也与当时的院领导魏景昌、高芸生、张文奇,教务长魏寿昆、科研部主任付君诏等人的支持分不开。

章:您是1957年被高教部委派到莫斯科钢铁学院去进修,能谈谈当时的背景吗?

方:当时主要学习苏联,我之前翻译了乌孟斯基的《X射线学》,所以被派去进修。1956年,我便开始学习俄文。1957年9月,正式被派到莫斯科钢铁学院金属物理教研组进修,1959年9月回国。

章:在苏联进修期间,您主要从事了哪些学术和研究工作?

方:在苏联进修期间,我完成了Fe-W合金亚结构的X射线消光和摆动曲线测量以及磁饱和、矫顽力、电阻、硬度等物理性能的测量。另外,我还花了半年时间考察了前苏联科学院所属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有关研究所以及黑色冶金中央研究院的X射线异常散射、小角散射、显微术、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的新成果。

章:听说您当时还组织开展了很多其他的科研工作,包括X射线小角散射照相和谱仪技术、变形金属X射线线形分析技术等等。您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方:1959年前后,我根据从莫斯科一个研究院带回的一个简单的图纸,指导谢逸凡等小组成员研制了吸收式X射线显微镜。1959年底研制完毕,克服了真空技术及调试的困难,完成了中国金属材料界第一台X射线显微镜的试制工作。1960年2月,我作为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了北京市文教系统群英会,我们制作的X射线显微镜是当时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这段时间,我还指导“金物61”届毕业生谭淞生完成了合金调制(Modullation)结构的X射线分析的文献综述;指导“金物62”毕业生刘国新建立了X射线小角散射照相技术。同时我在钢铁研究总院兼职,参加原子弹铀同位素分离膜攻关,指导张晋远先生建立了X射线小角散射的谱仪测定技术,以便他用来检测分离膜的粒度。1982年,葛昌纯葛昌纯(1934-):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83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生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中,张晋远先生是获奖人之一。此外,我还指导“金物62”毕业生戴运曾建立了Fe-Al变形合金的X射线线形分析技术。

章:您的团队取得的这些科研成果在当时是否属于国内领先?在国内相关学术界应该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吧?

方:因为有先进的设备、实验方法,所以当时我们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确实走在国内前列,得到了很好的结果。1962年,在全国第一届X射线、电镜上海会议上,我报告了Fe-W合金亚结构的X射线消光和摆动曲线研究,赵伯麟报告了Fe-Al变形合金的X射线线形分析技术研究,“金物61”的毕业生很多人都提交了论文,钢院是当时提交论文最多的单位。1962年11月前后,北京物理学会为北京市高校普通物理教师举办固体物理讲座,让我讲晶体结构与X射线衍射第一讲,后由钱临照钱临照(1906-1999):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柯俊两位院士主讲晶体缺陷,《北京日报》对此做了报道。

章:听说当时全国十几所高校都派教师还有学生到北京钢铁学院来进修X射线学,您能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方:主要是我们钢院金属物理教研组教授、实验员和学生们齐心合力,创造了很多好成绩,声名远播,因而国内不少知名大学派教师来我们教研组进修,当时来进修的教师真是络绎不绝。其中,我记得1960年以后,有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正瑞、陈贤芬、西安交通大学的何家雯、唐山矿冶学院的袁玉珍、重庆大学的何泽普等人来我们这里进修X射线学,北京大学物理系62届金属物理专业的学生来听我们金属物理专业课和X射线学,并派学生赵F来我们的X射线实验室由我指导做毕业论文。

章:您刚才提到1962年,您被调往二机部九所,能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吗?

方:1962年,为粉碎西方核大国对中国的核讹诈,加紧研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中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分两批抽调科技骨干到当时专门从事核武器研制的九所工作。我是第二批126名抽调人员之一。当时,我在钢院的X射线教学和研究工作正是蓬勃开展、蒸蒸日上的时期,有些舍不得离开这个团结向上的科研小组,后来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派专车接我到二机部交代任务。1963年3月,我怀着难舍的心情告别了钢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前往九所实验部报到。

章:现在回想起来,您觉得您在X射线学方面的特长是否在九所的工作中得到体现了?您如何看待X射线学在相关学科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

方:我是九所指名调去参加脉冲X射线爆轰物理试验工作的,实际的研究工作和我在北京钢铁学院的X射线学研究关系不大。到了九所以后,我暂时留在北京,利用这段时间我经常回钢院图书馆查资料、看文献、了解业务、钻研炸药性能等方面的知识,复习留学期间学到的关于原子核、核子及其探测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工作做准备。

我觉得,加强X射线教学工作,可以增强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X射线学(衍射和能谱)知识可广泛应用于所有凝聚态物质(包括软物质)的结构分析和等离子体(实验室的等离子体,如磁约束、激光核聚变、Z-箍缩……以及天体物理)的物理研究。也可以用来发展原子内壳层物理、原子碰撞物理和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学。1990年,内空原子(HollowAtom)的发现就是依靠X射线线谱的测量得以证实的。

章:最后,能说说您在1963年被正式调往九所之前,以及后来返聘回到北京钢铁学院以后,大概培养了多少名学生吗?其中有多少学生做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有多少毕业后继续从事X射线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方:我去九所之前培养了2名硕士研究生,80年代返聘回北京钢铁学院以后,我自己以及和别人合带共培养了8名研究生。当年的这些博士生,现在很多人都是博士生导师了。例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吴君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王育人教授;以前在清华物理系,现在在华北电力大学教书的蔡钧教授。他们毕业后都还继续从事有关X射线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章:您对今天的X射线学发展有何看法?对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物理学科的发展有何建议?

方:现如今X射线衍射已经变成了一个通用的、普遍化的方法了,所以一般人都不再提了。实际上,每一个研究单位、高校单位这个X射线衍射仪还都在用。比较而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更快一点。北京科技大学也是如此。

章:谢谢方先生!感谢您98岁高龄了还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您为X射线学的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石墨烯;吸附剂;光催化

1介绍

工业、农业和居民对淡水的需求逐年增长,产生的废水使全球大量水资源受到污染,这些受污染的废水亟需解决。吸附剂能去除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有机、无机和生物污染物,是一种重要的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发现石墨烯具有优异特性,其比表面积高达2630m2/g[1],可以为污染物提供丰富的吸附点位,成为新一代吸附剂的研究热点。光催化技术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或可见光,可以节约污水处理的能耗。目前使用的常规光催化剂存在带隙能量较大、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量子效率低等缺点,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同时载流子迁移率高达200000cm2/(V・s)[1],石墨烯成为新一代光催化剂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分析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吸附和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

2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吸附剂

纳米吸附剂具有相当大的污染物结合能力,能够吸附具有不同分子大小、疏水性和形态特性的污染物,吸附饱和后进行化学再生。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与不同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数较多。目前,一些科研工作者将研究热点集中在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性质,使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成为污水处理的新可能。与碳纳米管相比,石墨烯材料作为吸附剂有几个优点:(1)单层石墨烯材料具有两个平面可用于污染物吸附。而碳纳米管的内壁不被吸附物所接近。(2)石墨烯氧化物(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可以通过石墨的化学剥离容易地生产制备,具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并且不需要额外的酸处理以赋予GO亲水性[2]。这些官能团是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众多研究使用GO作为金属离子的吸附剂,GO具有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含氧官能团,优于原始石墨烯对金属离子的吸附。GO和石墨烯纳米片(GN)可以与金属氧化物结合形成复合材料。具有GO和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材料通常具有特定的特征,并被用作去除不同污染物的有效吸附剂。如表1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复合材料吸附剂均比未改性的常规吸附剂的吸附量高。

3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光催化剂

由于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在降解有毒有机废水方面无效,在紫外线或可见光下,TiO2颗粒的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通常,三个因素对于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即污染物分子的吸附,光照吸收和电荷输送分离。使用TiO2作为光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已被广泛研究,但是TiO2仅在紫外线照射下活化,极大地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目前的常规光催化剂存在带隙能量较大、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等缺点,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同时载流子迁移率高,一些科研工作者将石墨烯用于光催化剂的研究。

周琪等[9]采用乙醇溶剂热法合成rGO-TiO2复合材料光催化剂,紫外光照射下1h将甲基橙溶液降解98%,比未负载的TiO2催化活性显著提高。Shen等[10]通过水热法制备了rGO-ZnCdS纳米颗粒用于降解有机染料甲基橙和罗丹明B(RhB),石墨烯的引入使带隙能量变窄和增强对可见光的响应。另一方面,由于石墨烯的独特性质,可以改善光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结果表明,可见光辐照下rGO-ZnCdS光催化活性显著,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rGO-ZnCdS增强了有机染料分子的吸附;第二,rGO-ZnCdS明显延长光敏响应范围;最后,形成的rGO-ZnCdS异质体对其光活性具有协同作用。

4结束语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能提高吸附性能,将会成为新一代高效吸附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促进光催化活性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有效利用,将会在废水处理中节约大量能耗。但是有文献对石墨烯基材料在环境中的转化和毒理学影响进行了评述,因此必须强调对石墨烯材料的环境风险进行仔细评估的重要性。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生态毒理学评估和生命周期分析,使我们能够利用石墨烯的性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BolotinKI,SikesKJ,JiangZ,etal.Ultrahighelectronmobilityinsuspendedgraphene[J].SolidStateCommunications,2008,146(9):351-355.

[2]吴春来,樊静.石墨烯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吸附净化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3(11):2668-2674+2694.

[3]陈亚妮.氧化石墨烯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吸附及运移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4]王慧.氧化石墨烯及其功能化改性材料富集水中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5]刘玲玲.选择性吸附Pb(Ⅱ)和Hg(Ⅱ)功能材料的研制及其去除性能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祁振.石墨烯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巢艳红.几种新型吸附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对水中抗生素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4.

[8]姜鹏,李一兵,童雅婷,等.氧化石墨烯负载零价纳米铁吸附水中环丙沙星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07):2443-2450.

[9]周琪,等.石墨烯/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4(02):255-262.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1篇9

关键词:硕士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者简介:朱建芳(1980-),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立项课题“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优化与构建”(课题编号:JGKT11_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4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研究生应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研究生不仅要能够读懂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国际上发表,还要能与来访的外国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合作,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准确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何切实提高研究生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以实现国际交流的目的一直是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中重点探索的问题。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分意识到了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针对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存在的问题,在授课比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口头学术表达能力。经过一年多师生的共同努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研究生感觉受益匪浅。

一、硕士研究生英语听力现状

1.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在听说课上普遍存在焦虑、畏难、逃避的心理

根据我们发给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五项英语技能中,研究生认为对他们来说最难的是说,其次分别是写、听、译和读。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研究生的听说能力明显低于阅读能力,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研究生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有很大的挫败感。由于发音不准确,加上缺乏相应的语言储备,很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感到焦虑、畏难、缺乏自信。

2.专业词汇量小,缺乏实践语言的机会

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只开设医学英语阅读课程,忽视了对学生医学英语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我校刚入学的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医学英语,专业词汇量小,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研究生阶段医学英语视听说材料的学习。入学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科研任务较重,整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课外没有练习听说技能的意识,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听说,因此研究生除了在课堂上能少量地使用英语外,很少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3.缺乏正确的听力策略,口语表达能力较弱

在听力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生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逐词听”的方法,因而学生所听到的只是单个的词,有时即便每个词都听懂了,但却不知道整个句子的意思或作者的观点,更无法听明白文章表述的思路。在口语练习中,学生在语音、语调、重音等基础问题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口语表达时中式思维明显,很难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提高硕士生英语听说教学质量的改革探讨

我校改革后的研究生视听说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医学英语为素材,将医学内容与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提供大量专业视听素材输入,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输出。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表达氛围,使学生克服焦虑心理,不断提高自信心和表达欲望,轻松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完善分级教学,并提高听说课的设置比例

研究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点在听说能力上尤其明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将研究生分为A、B和C级,不同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水平,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侧重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另外,听说技能的培养在改革后课程设置中不断凸显其重要性。“医学英语视听说”和“医学英语读写译”这两门主干课程在每周教学中各占4个学时。可见,课程设置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尤其是说和写这两种输出技能,以提升研究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实施专业英语教学,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生在医学英语方面的不足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比例,视听说的教学内容全部由原版医学视听材料组成。我校研究生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I》和《医学英语视听说教程II》,这两本书着重探讨健康通识和医学教育,侧重医学科普知识,是较为实用的教材。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难度适中、贴近生活和生动有趣的原则精选了16个单元,以每单元的两个医学视频作为上课的主要内容。另外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水平,选取丰富的视听材料,材料力求规范、权威,其中最主要的是选自世界知名广播公司视听节目,例如,VOASpecialEnglish中讨论健康的话题可作为C级学生在刚开始阶段的听力材料;美国广播公司ABCNews中的MedicalMinute语言简明扼要、难度适中,可选作课堂精听的材料。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课的最后一段时间,教师还适当让学生观看“格蕾医生”、“豪斯医生”等美剧,这类视频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不少医学信息,更具有一定娱乐性,寓教于乐。总之,课堂教学视听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实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与其他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医学英语知识体系。

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术交际能力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

本文中问号表示存疑或待查。

更正

“由于编者工作的疏漏,在新近出版的《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一书所刊登的人物照片中存在两处错误,特此更正如下

第36页上,葛尚宣照片为误置。其与照片来源说明当属同页下‘顾道生’条。

笫155页,邬达克照片为误用。现有照片为所引文献同页中公和洋行建筑师G.L.Wilson像。正确照片如下。选自Johnston.Tess:AIaetIook.westernarchitectureinoldShanghai(HongKong:OldChinaHandPress,1993)。此外,二人照片亦见于伍江先生所著《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在此,我们对出现的错误深感自责,并对可能造成的讹传深感不安。我们诚请诸位读者帮助更正,同时对伍江教援和钱锋博士的指正表示衷心感谢!”

补遗

姓名:鲍鼎

其他有关材料

――李传义“著名建筑人物鲍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合编《武汉地区近代建筑史研究论文集》,未正式出版,1989,4

姓名:贝寿同

生卒1876-1941

经历1919北京西郊民巷19、20号大陆银行建筑绘图监工

作品

――北京西郊民巷19、20号大陆银行(1919)

其他有关材料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U1-14-638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关于贝季美(原文)等请求建造工程师住宅,上海万国商团事及胶州公园处理尸体的文件”,1921-1943

――“王正廷等宣言”,《东方杂志》22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

(包括贝寿同,华南圭等)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Q266-1-60-227”大陆银行京行建筑及倒卖房地产经历的报告”,1927.6(民国十三年二、三月,京行因前项房屋不敷应用…--议决将原建筑之楼房拆卸,就其地基及先后租买各地建筑五层新式样楼……绘图监工由天津基泰公司办理)

其他有关材料,

――贝蓓芝“中国近代建筑师贝寿同(1876-1941)”,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姓名:陈登鳌

著作

――”检讨“,《人民日报》,1955.5.14

――《建筑设计资料集》(一)(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其他有关材料

――《讣告,设计大师陈登螯逝世》,《光明日报》,1999.11.4

姓名:陈明达

生卒1914.12-1997.8

经历1932八中国营造学社,协助梁思成、刘敦桢调查研究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等地古建筑

其他有关材料

――傅熹年“陈明达”,杨永生,王莉慧编《建筑史解码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姓名:陈穆

经历北海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处长(1949),负责接管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银行:行长(1950)

著作

――”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石鸿熙主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7期――接管上海亲历记》,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

姓名:陈其芬(陈才茂之子)

生卒1901-1996.6

籍贯广东宝安

教育背景:岭南学校毕业

经历在岭南学校学习期间曾与廖承志同学,在法国与廖梦醒,冼星海等相识

巴黎Hennebique三合土建筑公司实习10个月,继在建筑克来威夫卫生城(LaCiteSanitariedeClarivivre)工作,任建筑工程师4年8个月

1936回国,任南京市政府工务局技正

1936.1经吴景奇,阮迭祖介绍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

1936.4.17实业部技师登记证书,工793

1937赴越南,后至束埔寨

1953(4?)应廖承志邀请回国参加国宴

任王国政府公共工程部顾问,协助中国和苏联专家根据热带条件进行建筑设计曾获柬埔寨王国政府骑士、王后勋童

1970回国定居,1996于北京逝世

作品:

――(越南)丽都戏院

其他有关材料:

――木子,“智熙家塾与陈才茂”,《宝安史志通讯》12期

(http://da.baoan.省略/temp/basz/shizhitongxun12/pg_0039.htm)(陈才茂于民国初年(1919年)逝世,享年58岁。他的后代多数在国外,遍布全世界五大洲,有博士,硕士、学士,各门学科的专家、教授、教师、工程师、商人,还有在联合国和平机构任职。其子陈其芬留学法国,学习建筑,与同校成为同学,新中国建立以后,周多次邀请他回国访问。)

注:承陈其芬之子陈家聪先生提供宝贵信息。

姓名:陈桑寿

著作:

――“工学院现在及将来”,《工商学生》,1937.1(4)

姓名:陈裕华

经历:1939.8-1941(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任教授(承刘宓提供)

姓名:陈植(字:直生,Chen,Benjaa。irChih)

经历:1938.8-1939.8(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兼任教授

1940.8-1945专任教授

1949.8-1952(私立)之江大学建筑工程系系主任(承刘宓提供)

1952.7-1955.4华东建筑公司(后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1957.8-1982.9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

1958-1960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委员

1959.8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其他有关材料:

――“光辉的业绩不朽的一生――深切悼念陈植同志逝世”,邢同和“永远怀念陈植大师”,袁镜身“巨匠陨落,光辉永存”;金瓯卜,“悼念我国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陈植老师”,《建筑学报》,2002.6期

――蒋春倩“华盖建筑事务所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注,之江大学在1931-1946年问称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1946年后恢复“之江大学”名义。1938年陈植创办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暂由土木系系主任廖慰慈系主任,直至1940年王华彬出任系主任。1949年陈植接替王华彬但任系主任,直到1952年结束。(刘宓)

姓名:成竟志

经历: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助教

195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登记会员

南京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1967年加入建筑研究室“孺子牛”学习小组(《童文集(四)》,402)

姓名:戴念慈

其他有关材料:

――李准“也谈多层次的建筑文物保护――给戴念慈同志的一封信”,《建筑学报》,1990.7期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戴念慈逝世”,《建筑学报》,1992.1期

――吴良镛“戴念慈同志过早地离开了”,袁镜身“丰功伟业,名垂青史――深切怀念戴念慈同志”,严星华,“悼念建筑界一代巨匠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张钦楠,“念慈同志晚年的一些创作观点及作品”,陆颂曾“痛悼建筑大师戴念慈”,《建筑学报》,1992.3期

――袁镜身:“戴念慈的设计作品及创作思想”,张开济“忠于建筑、忠于人民――戴念慈创作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傅秀蓉“怀念戴总”,张良皋,“大匠之学与大匠之路――纪念戴念慈先生”,张锦秋“文质彬彬,推陈出新――学习戴总创作的体会”,冯利芳“一代建筑大师,一部现代建筑史――写在戴念慈创作思想研讨会之前”,王明贤“戴念慈现象与中国当代建筑史”、《建筑师》48期,1992.10

――万千《当代中国建筑大师――戴念慈》,(北京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祖安“不了了之的抗战‘胜利门’”,《上海滩》,2000.12期

――张钦楠

“记念慈同志的几个重要观点”,萧桐“怀念戴念慈同志,漫谈设计思想”,杨永生编《建筑百家回忆录续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姓名:戴琅华

经历:中央大学建筑系助教,1940.2-1940.6(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建筑工程系兼任助教(承刘宓提供)

注另据浙江档案馆《之江大学档案》,戴的籍贯为江苏吴县(承刘宓提供)

姓名:丁宝训

经历:中国幻方研究者协会名誉主席

姓名:董大酉(Doon,Dayu)

经历1944上海特别市第一区公署工务处总务科长兼土地科长

1964――杭州市建筑设计院顾问工程师

作品

――上海中山路大厦大学男生宿舍(群力斋),厨房及饭厅,浴室工程(与Phillips合作,1930,新海记营造厂,“UmversityBuildingsunderConstruction,”ChinaJournalOfScienceandArts,VoI,×…,July―December,1930)(大夏大学现存群贤堂、群策斋,群力斋,群英斋――蔡凌、彭长歆提供)

著作

――“ArchitecturaIChronlcle,”TienHsiaMonthly,v01.3,no.4.Nov1936(洪再新教授提供)

其他有关材料

――“Correspondence”TienHsiaMonthly,vol.3,no.5,Dec.,1936(洪再新教授提供)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R22-1-57-128“上海特别市第一区公署总务处转署长关于董大酉为本署工务处总务科长兼土地科长致工务处函”,1944.2.2)

姓名:董修甲(字:鼎三.Tung.Hsiu-chia.)

经历:1918.8.14在上海搭南京号轮船启程赴美留学,同船之清华留美学生有李济,余青松,查良钊、张道宏,张歆海、程其保,董任坚、董修甲、叶企孙,熊正瑾、刘崇、楼光来、萧叔玉等,此外另有、朱家骅、邓萃英、杨荫榆(女)、叶元龙、刘叔和,徐志摩等亦同船赴美(WWW.shgsh.tpcedu.tw/DSP2/acadjjles/9401/93d、论文国二孝林佩璇%20李芷萱%20郑雅文doc)

著作:

――“联邦制及委员会制之研究”,“评国是会议所拟定宪法草案”,《东方杂志》19卷21号.1922.11.10

――“上海特别市土地政策之研究”,《东方杂志》,24卷14号,1927(张天洁提供)

――《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1936

――《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代议立法与直接立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其他有关材料: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丁孝智《五四以来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王侃,杨树标“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级文官的投敌及其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3期(张天洁提供)

――赵可,“民国时期城市政府行为与杭州旅游城市特色的显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2期

――邱红梅、刘彬彬,“论董修甲的市政管理观及其特点”,《咸宁学院学报》25卷1期,2005

――Zhang,Tianjie(张天洁),BuildingCitizensforNationalistChina:MunicipalParksandParkwaysinWuhan(WUChang,Hankou,andHanyang),1927-1937,Ph.Ddissertation,NationaIUniversityofSingapore,2007

姓名:范文照(父亲为英国人)

生卒:1893.10.3-1979.1.12

籍贯广东顺德(生于上海)

其他有关材料

――“关于赵深的交待材料”,“关于赵深的补充交待”,《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9-412

姓名:关颂声

经历:1930.1实业部登记,工23.1940.7桂林市政府开业证

其他有关材料

――滁州琅琊山古刹套色图一帧(关颂声摄),《中国建筑》1卷5期,1933.11

――“工程师关颂声昨视察公共体育场址,建筑计划大致拟定,图样绘就后即寄平”,《北平晨报》、1935.1.23([本报特讯]北平市公共运动场自决定在先农坛建筑后,曾请天津名工程师关颂声义务帮忙,全权计划一切。关于前日来平,昨日上午马约翰,李洲与关颂声到场视察,计划仿照故都皇宫式样,场外之墙皆绘以红色,场外

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田径场,北区为足、篮,排、垒各种球场及国术场,并在场之最北地方建筑游泳池。关颂声已于昨晚返津,图样绘就即寄平,并计算一切建筑费,俟市长袁良批准后,即开始建筑。据马约翰语记者,球类看台改用木质,以便自由挪移云。)

姓名:郭毓麟

经历:与刘鸿典、张剑霄合办(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师

1950――沈阳(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其他有关材料:

――刘宝仲“缅怀前辈――追忆郭毓麟教授”,http://xauat.省略/xajdb/zbzl/gwjd01.htm

姓名:葛尚宣

经历:1930.7――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绘图员(《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业务报告》第2期,1930.7――1933.12.原文写作“葛尚宽”,当误。)

姓名:范文照(Fan.Robert)

作品:

――RoomforCarsWasBaseinPIanningConduitRoadFIats(1961)(HongKongandFarEastBuilder,vol.16.no.3)

著作

――“欧游感想”,《中国建筑》3卷6期,1936.3

其他有关材料:

――王浩娱、许焯权,“从中国近代建筑师1949年后在港工作经历看。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姓名:顾鹏程

经历:……

1950中国建筑师学会登记会员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其他有关材料

――金磊、李沉“唤起记忆北京院20世纪50年代的‘总’”,《建筑创作》2009.4期

姓名:辜其一

经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

1959参与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

姓名:过元熙(Kuo,Yuan-hsi)

经历:1941HongKong&FarEastBuilder中文编辑

姓名:哈雄文

其他有关材料:

――童,“维修伪国民大会堂问题”,“关于黄家骅的交待材料”《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4-405,412-413

姓名:何立蒸

生卒:1912.10.1-2005.4.5

经历:1941.2――与刘光华、龙希玉合办(昆明)兴华建筑师事务所(工程司)

1941.7技师登记,工317

其他有关材料,

――“沉痛悼念老一辈建筑师何立蒸先生”,《云南建筑》,2005.3期

姓名:胡德元

著作:

――“广东省立勤大学建筑系创始经过”,《南方建筑》,1984,4期

姓名:华揽洪

作品:(已实现部分,承华新民女士整理提供),

――位于Bievres(巴黎郊区SeIneetOise)的一所兽医院,1937

――Serra先生高级木器加工厂,1945

――1945年StVictoret学校(BoucheduRhone)扩建,1945

――马赛Cantini古堡(现Marse…eveyre中学)改造,1946

――马赛老港delaToumette楼宇(与PouiIIon共同设计),1946

――Stam女士实验性私人别墅,1947

――马赛Marseilleveyre中学总规划(与CasteI共同规划,部分实现),1947

――马赛Marseilleveyre中学住宿生宿舍楼,1947

――1947年儿童度假村,1948

――马赛BreteulI街46号公寓的改造,1948

――马赛Oddo大道的公寓,写字楼和仓库,1948

――马赛老港“LJeMandarln”中国饭馆的改造,1948

――马赛stFerreol街JaneBardin店铺的改造,1948

――Arjes市TrInquetaille区战后重建(参与规划和设计),1948

――Catalogne“Vamping”俱乐部,1949

Arles市Trinquetaille区3段、26段和27段的重建,1950

――(Laurent先生)办公楼的内部改造,1950

――马赛Marseilleveyre中学的大食堂,1951

――Aveyron省Monteils修道院的修复(重建最上两层),1951

――Var省RayoI区Delaugerre先生的别墅,1951

――利用预制构件建设的半永久性建筑(位于右安门的实验性建筑)1952.3

――钢筋混凝土预制窗框的研究和应用(应用在徐州和其它某些南方地区的民用建筑上,以及大量工业建筑上),1952.4

――北京儿童医院,1952.5

――北京社会路六栋四层楼,1953.2

――北京第一个全面配套的住宅小区“幸福村”,1956.2(《建筑学报》,1957,3期)

――贸易部办公楼(复兴门外两栋及其附属建筑,西直门外五栋及其附属建筑),1957.1

――(水电部)北京官厅水库的小型迎宾馆,1957.5

――北京62-2型标准化住宅方案(在北京实施了四年),1961.2

――北京广安门中医医院两栋四层高档专家宿舍楼,1963.1

――北京水碓子住宅小区及其五层实验性住宅,1963.3

――北京老虎庙花园村华侨公寓,1965.2

――北京三里屯电车公司二层经济型宿舍楼(八栋,共64个单元,由工人自己动手建造。设计图纸四次更改。建筑师自始至终在工地现场)

――位于IssyLesMou¨neaux的中国驻法国巴黎领事馆办公楼改造,1980

――中国留学生宿舍(巴黎13区Glaciere街)

(与Starkier共同设计),1983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住宅楼的改造(巴黎Cassette街),1985

――中国驻法国文化处(巴黎vanLoo街),1993

著作(承华新民女士整理提供)

――“北朝鲜城市规划调查报告”(国际建协报告),1957.7

――“法汉建筑专业词汇”(1800词汇),内部刊物,1966.1

――“新兴中小工业城市规划”,写于1973-1974,出版于1994

――《重建中国

城市规划30年(1949―1979)》(李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姓名:华南圭

生卒:1877-1961

著作(承华新民女士整理提供)

――“机器铺路”,《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8期

――“超高度之连接线”,《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0期

――“公共汽车之大利”,《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1期

――“土方行动术”,《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1期

――“中国土道上驶行公共气车”,《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6.12期

――“木质顶棚之算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6期

――“房屋工程之铁筋混凝土”,《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4期

――“御震房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5、6期

――“车队之驶力”,《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5、6期

――“自来热水”,《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卫生粪坑”,《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房屋天然通气法和戏园通气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新式吊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7、8期

――“河底隧道之浮箱”,《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9、10期

――“房屋通气之理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一“造管新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行动喂水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测量北京全城水平”,《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7.11、12期

――“自动电话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1期

――“沙及灰膏之研究”,《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2期

――“试用混凝土轨枕意见书”,《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3期

――“吸尘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4期

――”轨条形式之统一”,《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6期

――“用加减以求于立方根”,《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算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电气净水”,《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浮桥图”,《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7期

――“铁筋混凝土(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8期

――“过热蒸汽之试验序”,《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8.11期

――“暖务”,《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9.1-4期,7-12期

――“法国试验无线电话成绩”,《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19.8期

――“建筑住屋须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0.10期

――“建筑材料撮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0.4-5、7-9、12期,1921.1、3期

――《钢桥规范书》,(初版)交通部颁行,1922,(再版)《北宁铁路改进专刊》5、6号,1935.2、3

――“交通员工养老金条陈”,《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5.5、6期(华新民注:华南圭向交通部长条陈,希望像西方国家那样给铁路员工设立养老金。数月后出台的“京汉铁路养老金试办简章”,载于《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3、4期)

――“京西静谊园之保存”,《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5.5、6期

――“钢筋混凝土之大烟囱”,《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6.1,2期

(华新民注:此为华通斋为北京电车公司的大烟囱所作的设计。该烟囱高54公尺,为当时京津地区最大者)

――“京汉路局工务处呈复段务会议办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6.7、8期

――“南满铁路参观纪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6.9、10期

――“铁路分道岔之算式”。《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7、8期

――“自动水斗”,《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7,8期

――“家庭卫生小工程”,《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7.11、12期

――“中西建筑式之贯通”,《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1、2期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组织成立宣言”,1928.9,13,《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5、6期

――“北平之水道”,《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7、8期

――“美国之旅馆工业”,《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7,8期

――”昨日黄花之文”,《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7,8期

――”玉泉源流之状况及整理大纲”,《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北平通航计划之草案”,《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北平中山公园铁筋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一封技术的奇书”,《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0期

――“铁筋圬工撮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8.9-12期

――“铁路工程之我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1,2期

――“公路之路皮及路床”,《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5、6期

――“天津租界之水沟和北平新式沟口”,《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5、6期

――“北平旧城市下水道计划书”(与周炜台着),1929,北京档案馆藏

――“北平市工务局虹式淘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5、6期

――“市政费用之比较”,《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29,7、8期

――“新式月台墙”,《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华北避暑海滨“,《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难井及简便新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沥青土之路皮”,《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3期

――“北平市之新式人力辗”,《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4.6期

――“天津东马路沥青油路做法”。《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7-9期

――“本会华副会长就北宁工务处长宣言”,《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930.10-12期

――“何者为北平文化之灾”,1932年在清华大学所做的讲演并印行,重刊于《建筑创作》,2007,3期

――“铁路建设费之概况”,《工商学志》,7卷2期,1933

――”北宁铁路双道电气号志概要”,《北宁铁路改进专刊》,1934,1、2期

――”铁路建筑规则”,《北宁铁路改进专刊》,1934.3期

――“平津快车二点一刻钟”,《工商学志》,6卷2期,1934,《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四号,1935.1

――“钢桥疲惫之主因及补救方法”,《工商学志》,7卷1期,1935

――“延长钢桥之寿命”,《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7号,1935,4

――“沥青土之车道规范”,《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8号,1935,5

――“验路仪”,《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9号,1935.6

――“验桥仪”,《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1号,1935.8

――“轨道与机车之关系”,《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4号,1936.7

――“论调车轨道”,《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5号,1936.9

――“用钢绳之尖轨及扬旗”,《北宁铁路改进专刊》,第16号,1936.9

――“桥路病情之检查”,《工商学志》,8卷1期,1936

――“碱地之房屋”,《工商学志》,8卷2期,1936

――“铁路半径与倾度”,《工商学志》,9卷1期,1937

――“工商学院之过去未来”,《工商学生》,1卷4期,1937

――《铁路(第一编轨路材料,第二编铁路工程)》,1916初版,1919再版

――《公路及市政工程》,1939.1初版,1939.8再版

――《土石工程撮要》,1919

――《房屋工程(1-8编),1919-1930

――《算学启迪法训童指南针》,1933

――《力学撮要》,?

――《土石工程》,?

――《建筑材料撮要》,?

――《置办及运用铁路弯度矫正法》,?

――《算学启蒙》,?

――《建筑材料》,?

――《算学撮要》,?

――《材料耐力》,?

――《算尺及算机》,?

――《公路工程》,?

――《建筑专书》,?

――《工程材料》,?

――《铁筋混凝土》,?

――《污工桥梁撮要》,?

其他有关材料

――”王正廷等宣言”,《东方杂志》22卷“五卅事件临时增刊”(包括贝寿同、华南圭等)

――华新民“我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之一――华南圭”,《建筑创作》,2009,4期

姓名:黄家骅

经历1932合办(上海)东亚建筑公司

……1937年底赴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兼(重庆)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1937)

1949.2-1950(私立)之江大学建筑工程系专任教授,1950-1952副系主任(承刘宓提供)

其他有关材料

――童“关于黄家骅的交待材料”《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12-413

姓名:黄学诗

经历:1958-1959湖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

1959-1972湖南大学土木系副系主任、系主任

注,《(第一回)中国工程人名录》(1941)中有同名人,字佩言,1910年生,河北沧州人,1934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曾担任陕西水利局测量员,并在北宁铁路实习(1937)。

姓名:黄元吉

经历:青岛市第三(1950.9-1951.10)、四(1951.10-1952.11)、五届(1952.11-1954.2)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注,《(第一回)中国工程人名录》(1941)中有同名人,字坤五,1906年生,河北新安人,1930年毕业于河北水利工业专科学校。

姓名:黄祖淼(字:鹿淼)

著作:

――《建筑工程实用计算图表》(黄祖淼编、朱士圭校),

(上海)开明书店,193?

姓名:蒋骥(字:子展)

经历考入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常州中学),深受校长屠元博器重,初就读于武阳公学

1912年考入本校高等实业科

1913――经屠推荐,公费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

1918――毕业回国,历任湖南沅江湖田测绘主任、北京陆军预备学校教员,上海港务局塘工处主任以及天津航政局、青岛航政局技士、主任等职

1930到上海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土木系教授,上海中光中学校长

1934――1948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员、土木科主任

1936.8-1936.10军需署技正

1941-1943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1947――诚孚纺织人才养成所教授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华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合作人朱士圭)

1948-1951到苏州参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复校工作,帮助该校创建建筑科,任主任

自办蒋骥建筑师事务所,1951.10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注册,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工会主席

1956年退休

附:http://WWW.省略:81/congratulatlon/fengcai/8.htm

蒋骥(1892-1963)教授。江苏常州人。字子展。初就读于武阳公学。1912年考入本校高等实业科,一年后往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学习。1918年毕业回国,历任湖南沅江湖田测绘主任、北京陆军预备学校教员、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教授,辽宁铁路局工程师上海港务局塘工处主任以及天津航政局、青岛航政局技士、主任等职。1930年到上海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华职业学校教员,土木科主任,上海中光中学校长,诚孚纺织人才养成所教师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与同时留学的朱士圭创立华安建筑事务所,承接建筑设计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苏州参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复校工作,帮助该校创建建筑科,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工会主席。1956年退休。

姓名:李锦沛(字:市楼,Lee,PoyGum)

经历:1932浦东同乡会新会所顾问工程师(郑祖安

“浦东同乡会新会所――浦东大厦的兴建”)

fhttp://WWW.省略/ReadArticIe.asp?BlgCIasslD=2&A~icIeld=147)

著作:

――“MuItiplicitvofMunicipaIRegualhonsVexLifeofArchitectinShanghai.ChinaReconstructionandEngineeringReview4.Dec1934:92-94

――HighProfessionalStatusAttatnedbvChineseArchitectslnBriefPenod.ChinaReconstructionandEngineen。ngReview6.May.1935:60-61。

姓名;李扬安(Lee,YoungOn)

作品:

――ChienAiHospital,Fanling,

NT,(1959)(HongKongandFarEastBuiIder,vOI.14.nO.4)

姓名:李英年

经历:1933.9――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信托部结构工程师

姓名:李莹(女)

姓名:李宗侃(字;叔陶,)

作品:

――中央大学生物馆(今东南大学中大院,1929)

(刘先觉、楚超潮,“南京近代大学校园建筑评析”,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姓名:梁思成

著作:

――“我认识了我的资产阶级思想对祖国造成的损害”,《光明日报》,1952.4.18

――“一个知识分子的十年”,《中国青年》19期,1959

其他有关材料

――“孔庙勘察经过,梁思成之谈话”,《申报》,1935.2.22

――“孔庙工程勘察情形,梁思成之谈话”,《申报》,1935.2.24

――刘节,“昆明十二日”――1939年日记(二),《万象》,9卷10期,2007.10(1月17日星期二“下午访王了一,与了一同访吴文藻不遇。又访梁思成。思成病甚重,闻三日前割去扁桃腺,尚未复原。稍谈即出。”)

――赖德霖“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赖德霖“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建筑师》137期,2009.2

――赖德霖“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建筑师》142期,2009.10

附3张中行“红楼点滴一”,张中行《负喧琐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记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象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台下作了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来,想到北京大学未改旧家风,心里觉得安慰。

姓名:林炳贤(Lamb,Ping-yln)

生卒:1900.10.5-1986

经历:1929.1948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师

1929-1940建筑构造助理教授

1940-1948建筑工程教授,教授建筑工程、市政工程

1946.10-1948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建筑绘图,外国建筑史、建筑构图原理、营造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

其他有关材料

――周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系)发展史”

(http://202.113.13.67/colleges/architecture/?t=l&sid=88)

照片来源http://202.113.13.67/colleges/architecture/?t=l&sid=88

姓名:林克明

经历1975――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79)

著作:

――“广州城市建设要重视文物古迹保护”

(与邓其生合着),《南方建筑》,1981.1期

姓名;林乐义

经历:1956.省略/xzfc-xx.asp?ld=93

附:

林是镇(1893-1962),福建长乐人,字志可,祖及父均为清末翰林。自幼随宦河南江西,十七岁赴日本留学,中以辛亥革命归国两载,1917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回国后历任京都市政公所技术员、设计科主任、技师等职,办理都市建设工程,自1928年起,历任北平特别市政府工务局技正、第二、三科科长,办理工程设计事项,并兼任市政府中山公园中同纪念堂设计委员、市政府工料查验委员会委员等职:1931年9月,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讲师,1933年1月,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5年2月,调任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技正,办理北平文物整理修缮工程,1936年5月,该处改隶南京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仍任技正,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之后,曾历任伪建设总署都市局局长、伪工务总署都市计划局局长,曾主持策划实施北平古建筑修缮保护项目以及北平故宫及中轴线古建筑测绘,抗战胜利后,被军统系统稽查处检举扣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顾问等职直至退休,1962年病逝干北京。

姓名:林宣

经历:1950――沈阳(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教师

姓名:刘敦桢

著作:

――《刘敦桢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国其他有关材料

――刘节,“昆明十二日”――1939年日记(二),《万象》,9卷10期,2007.10(1月21日星期六“下午往访吴辰伯辞行,不遇。……入城向王了一辞行,与了一同至一咖啡馆小叙,于座上晤刘士能。”)

――“纪念刘敦桢先生诞辰100周年”,《建筑师》77期,1997.8

――“维修伪国民大会堂问题”,“关于刘敦桢的交待材料”《童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04-405,405-407

――朱光亚主编《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赖德霖“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姓名:刘国恩(字:健华)

经历:(北平)天顺营造厂(经理杜文明)主任技师(1946)

姓名:刘鸿典

经历:与郭毓麟、张剑霄合办(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师

作品:

――东北工学院冶金学馆(1952)

其他有关材料:

――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11

一、混凝土材料受热后作用机理

大量研究表明混凝土在高温受热下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混凝土表观密度降低;形成大量的孔和和裂缝以及强度和弹性模量的下降。受热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水泥水化产物受热作用机理;2、骨料受热作用机理;3、水泥石和骨料界面受热作用机理。

水泥水化产物受热作用具体过程如下:100℃时毛细孔开始失水;100-150℃时由于水蒸气蒸发促进熟料逐步水化使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200-300℃水泥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凝体脱水导致组织硬化;300℃以上由于脱水加剧混凝土收缩开始出现裂纹,强度开始下降;575℃氢氧化钙脱水使水泥组织破坏,900℃混凝土中的碳酸钙分解。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900℃时游离水、结晶水及水化物的脱水基本结束,混凝土强度几乎丧失。同时必须注意由于氢氧化钙的脱水,碳酸钙的分解,混凝土中生成了氧化钙,氧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再次水化导致体积膨胀产生混凝土表面酥松剥落现象,此外高温改变了钙矾石的形成机理,使混凝土内部形成粗大的孔结构。

各种岩石成分的骨料,受热变形也不相同。含有石英岩的骨料(如石英砂、砂岩等石英质骨料),在575℃以下,体积逐渐膨胀,而在575℃时,突然膨胀;含有石灰岩的材料,在750─900℃条件下分解成氧化钙,强度显著降低故普通混凝土不宜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其使用温度一般也不超过250℃。

300℃时混凝土中的骨料开始膨胀,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水泥收缩和骨料膨胀加剧,两者结合被破坏产生界面破坏,伴随着水泥水化产物的受热破坏以及骨料的晶型转换,界面破坏加剧。同时由于混凝土表面温度升高比内部快得多以及骨料和水泥石之间的热不相容造成的内外温差和应力差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和强度下降。

二、耐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依据上述混凝土材料受热后作用机理可以得出配合比设计要点:

1、水泥品种的选择

按照设计目标,本次混凝土耐热度在700℃,为确保安全实际研究过程中提高至750℃,基本已经达到了硅酸盐水泥耐热混凝土温度上限。为确保所设计配合比的实用性,研究中依然以硅酸盐质水泥为主,也进行了硫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以及水玻璃等胶凝材料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配制技术采用硅酸盐质水泥能够配制出符合目标要求的耐高温混凝土材料。

2、水泥用量的选择

由于所用的水泥品种主要为硅酸盐质水泥,其受热变化过程和机理不可避免,因而在配合比设计时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水泥用量。由于本公司胶凝混合材质量一般,28天、35天龄期混凝土强度未见明显增长,因而将水泥用量定在270kg左右,但是从混凝土耐高温角度而言,该水泥用量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建议:可以适当提高混合材质量等级或者以较长龄期(比如56天)作为评价混凝土材料强度标准,从而降低水泥用量。

3、掺合料的选择

为避免Ca(OH)2的分解而产生的潜在危害,应尽可能的减少Ca(OH)2数量,在配合比中添加大量混合材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同时在高温作用下,混合材可以起到进一步水化作用从而弥补混凝土强度的下降。本次设计时采用粉煤灰和矿粉双掺技术。在试验基础上选择了较为合适的掺量及比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次混合材中粉煤灰质量等级一般,因而采用了较高的矿粉用量,这可能对混凝土的工作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4、骨料的选择

细骨料采用南京钢铁集团提供的水渣,粗骨料分别选用了不同产地的玄武岩、焦宝石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六合产玄武岩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与江砂相比,由于水渣不存在形貌效应,其配制的混凝土材料工作性一般。必须严格控制粗骨料的级配、泥含量、泥块含量等技术指标。

5、用水量和外加剂掺量

为满足混凝土的工作性,本次配合比中用水量较高,多余的水通常以自由水或者毛细孔水存在,虽然不直接对混凝土高温性能产生影响,但是用水量的高低与混凝土孔结构及形貌密切相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采用较好的性能的外加剂从而减少水和水泥用量。本次所用外加剂减水效果一般且泌水率等指标也一般。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采用聚羧酸等高性能外加剂。

6、受热过程膨胀压力释放和抗裂性能提高

从混凝土材料受热作用机理和过程分析可知,高温作用下,水蒸汽的膨胀压力和混凝土材料内部微观裂缝客观存在,同时也是导致混凝土材料受热作用后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配合比中适当的引入气孔或者高温分解材料有助于提高混凝土耐高温性能。本次研究中采用添加聚丙烯纤维、掺加引气剂的方法来释放受热过程中的膨胀压力。研究结果表明:掺加适量的聚丙烯纤维有助于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三、结论

1、本次所设计的配合比基本能够满足要求,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2、需要对原材料性能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水泥中混合材掺量和品种的控制,避免水泥中出现较多石灰质混合材等问题。

四、配合比验证

样品名称C35700℃耐高温混凝土设计报告编号A04359001200

工程名称南钢5#高炉基础委托单号D201200110

委托单位南京福彪混凝土有限公司任务单号590012-00045

强度等级C35委托日期2012-06-06

检测类别委托制作日期2012-06-10

检测地点东南大学材料试验室检测日期2012-07-09

主要检测设备电子天平,压力试验机等检测环境20℃

检测依据《耐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检验规程》等

检测数据

设计要求:C35700℃耐高温混凝土设计。

材料性能:

(1)水泥:P·O42.5;

(2)砂:水渣;

(3)石子:江苏茅迪集团有限公司,5~20mm(玄武岩);

(4)外加剂:1、Bc-7,2、AC-A1;

(5)水:自来水;

(6)聚丙烯纤维:4~6mm。

混凝土配合比(kg/m3)

水水泥粉煤灰矿粉砂石纤维外加剂1外加剂2实测坍落度

(mm)抗压强度

(MPa)700℃残余强度

(MPa)

7d28d

1752709011574110241.55.75.718030.442.621.8

备注残余强度为原强度51.2%。

签发:审核:试验:

002300022300210

明1.若对报告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逾期视为对报告无异议。

南京高分子材料研究范文篇12

摘要以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珍珠岩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复配成4种育苗基质,选取南京市蔬菜所的通用型育苗基质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的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B培育的黄瓜在株高、茎粗、根长、根表面积以及壮苗指数上均显著优于其他配比的育苗基质,育苗效果显著提高,可推荐作为黄瓜育苗的专用型育苗基质。

关键词育苗基质;黄瓜;幼苗;生长;影响

EffectofDifferentSeeldingSubstratesonGrowthofCucumberSeedlings

CHANGYi-junWANGDong-shengCHENHuanCHENGWEi-dong

(NanjingInstituteofVegetableScienceinJiangsuProvince,NanjingJiangsu210042)

AbstractTaking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residue,composedpeatcoal,vermiculiteandpearlstone,asthebasicsubstrate,theeffectsoffourkindsofsubstratecombinationsonthegrowthofcucumberwerecomparedwiththeNanjingvegetableseedlingsubstrat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cucumberseedlingsinsubstrateBgrewbetterthanotherhomemadeseedlingsubstratessignificantly.ThEIrplantheight,stemdiameter,rootlength,rootsurfaceaeraandhealthyindexincreasedsignificantlythanothermixedsubstrates.Theconclusioncanbedrawnthatthroughoverallmeasurement,theseedlingsubstrateBcouldefficientlyimprovethegrowthofseedings.Theconclusioncanbedrawnthatthroughoverallmeasurement,theseedlingsubstrateBcanberecommendedastheseedlingsubstrateofcucumber.

Keywordsseedlingsubstrate;cucumber;seelding;growth;effect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蔬菜水果的供应量和品质要求急速增加。种苗工厂化生产(穴盘育苗)因具有节能、生产效率高、秧苗素质好、缓苗快、成活率高、适于长距离运输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育苗是蔬菜栽培的重要措施,育苗基质则是穴盘种苗生产的基础物质,而基质良好的理化性状直接影响秧苗的壮弱,从而影响到蔬菜的长势和产量。但是传统的育苗方法,具有土传性病害严重、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生长发育慢等缺点[1],已无法满足发展日益快速的农业生产。

自20世纪70年代丹麦和英国先后开发使用岩棉栽培技术以来,用于无土育苗、栽培的各种基质的研究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2]。基质是无土育苗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固定作物根系,提供根系营养,协调水分、养分和氧气供给的作用。早期大规模使用的育苗基质,如泥炭、岩棉等,已逐渐显现出需要后期添加营养液和不可再生等缺点和局限性,这促使无土栽培逐步向环保型、技术型的方向转变[3-5]。新型有机基质,是指既不使用天然土壤也不使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是采用农业废弃物等经腐熟发酵、沤制和消毒而成的有机固态基质[6]。在本试验复配基质的有机原材料中,腐熟药渣由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肥料厂发酵而成。

基质的研究是基质育苗、栽培的基础和关键[7-8],而基质的选择更是无土育苗、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9]。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育苗基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质原料的研发,而在作物专用型育苗基质筛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适宜的作物专用育苗基质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了作物定植后的缓苗时间、产量及产值,更重要的是,筛选育苗基质是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应根据基质原料、育苗种类等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合于不同蔬菜品种,且育苗成本低、秧苗质量高的基质。

本试验以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以及珍珠岩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复配成4种育苗基质,然后对黄瓜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不同配方的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黄瓜育苗的新型专用型育苗基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南京市蔬菜科技园工厂化育苗温室内,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镇,北纬31°14′~32°36′,东经118°22′~119°14′,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106mm。

1.2试验材料

供试育苗基质材料有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珍珠岩4种。其中,腐熟中药渣来自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肥料厂,泥炭、蛭石与珍珠岩分别购自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花肥经销处,南京生熙建材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海县北塔蛭石厂。材料的理化性状见表1。供试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津优一号。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育苗基质材料分别采用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珍珠岩为材料按照处理后不同中药渣粒径和不同原料比例复配成4种育苗基质(A、B、C、D),以南京市蔬菜所通用型育苗基质作为对照(CK)。各育苗基质配方因涉及专利申请,故未写明配比。试验采用美式黑塑50孔穴盘,每穴播1粒,每个处理3个重复。播种结束后置于大棚内,育苗周期为28d,育苗过程中只补充清水,不补充营养液或任何肥料。

1.4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基质理化性质。基质容重、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用环刀法测定,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10],大小孔隙比=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基质pH值和EC值的测定,无CO2水与基质的体积按照2∶1的比例剧烈振荡,静置30min后浸提液用PHS-2C型实验室pH值计测定pH值,用DDS-11A数显电导率仪测定EC值。

1.4.2黄瓜幼苗生长与生理指标。待培养周期结束,测定每盘的出苗率,并且各处理每盘随机抽样3株幼苗,测定株高(以穴盘基质表面到生长点的高度为准)、茎粗(紧靠子叶节下部),下胚轴长(以穴盘基质表面到子叶距离),地上部与地下部鲜生物量;幼苗根系用根系扫描(根系扫描仪型号为LA1600+Canada;分析软件为Winrhizo2003b)测定其根长。

1.5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Excel进行图形绘制。处理之间的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平均值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育苗基质配比的理化性质

2.1.1不同育苗基质的容重和孔隙度。基质是幼苗生长的介质,其物理结构决定了基质水分养分吸附性能和空气的含量,从而影响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吸收甚至运输[11]。容重和孔隙度是衡量基质固、液、气三相比例是否合适的简单指标[1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出,适宜混合基质的标准为容重0.2~0.8g/cm3,既能固定根系,又适宜长途运输;孔隙度54%以上,持水量要大于150%[13],也就是要求通气孔隙与持水孔隙之比(气水比)在1.0∶(1.4~1.5)为宜[14-15]。从表2可以看出,本试验自行配制的4种育苗基质容重为0.24~0.26g/cm3,总孔隙度66.08%~77.08%,气水比1.00∶(3.04~4.05),均符合优良基质的要求,与CK相比,通气孔隙度大幅度提高,只要2次就能够将基质浇透水,而CK要浇水5~6次。

2.1.2不同育苗基质的pH值。基质pH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的育苗基质pH值以5.8~7.0为好[16],众多实践生产证明,黄瓜在微酸性至中性环境中均可生长良好,pH值>7.5时才会生长不良。从表2可以看出,本试验各基质的pH值均未高于7.5,范围处于7.11~7.31,故黄瓜幼苗均无生长不良现象。

2.1.3不同育苗基质的EC值。EC值反映基质中原来带有的可溶性盐分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营养液的平衡和幼苗的生长状况。作物生长的安全EC值为小于2.6mS/cm[17],最适值为2.0mS/cm[18]。从表2可以看出,4种基质以及CK的EC值均在2.0mS/cm左右,均适合黄瓜生长。

2.2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不同育苗基质对出苗率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配方处理黄瓜的出苗率(93.33%~95.33%)没有显著差异,处理B的出苗率(95.33%)略高。

2.2.2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株高和下胚轴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CK黄瓜的株高和下胚轴长均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而处理B的株高最高,较其他处理有显著增加,下胚轴长则显著降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CK的黄瓜苗较其他处理明显矮小。

2.2.3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茎粗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处理A、处理B的黄瓜茎粗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处理B的黄瓜的茎粗最大,可见处理B有助于黄瓜茎粗增长。

2.2.4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数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处理B的黄瓜壮苗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A、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CK黄瓜的壮苗指数最低,可见处理B、处理C有助于黄瓜的壮苗。

2.3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植株根系的作用除了支撑整个植株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的根长与根表面积是衡量根系吸收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处理B的黄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C、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CK黄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均最小,可见处理A、处理B有助于黄瓜根系的生长。处理B的黄瓜幼苗根长与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一定程度上表明处理B的根系吸收能力优于其他处理。

2.4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处理B的黄瓜根系和地上部的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处理A、处理C、处理D无显著差异,表明处理B有利于黄瓜苗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

3结论

本试验采用的4种基质配比,无论从物理性状还是从化学性状而言,均符合一般育苗基质的标准。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珍珠岩不同配比的基质较通用型育苗基质均明显容易浇水,有利于工厂化育苗中调节控制水分。通过对黄瓜幼苗地上部以及根系的生长情况和壮苗指数等分析,各处理秧苗长势较通用型育苗基质处理好。处理B黄瓜幼苗的生长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各处理,可推荐作为黄瓜育苗的专用型基质。

4参考文献

[1]孙尚忠.无土穴盘基质育苗方法及栽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07(1):71-72.

[2]董晓宇,蔡晓红,翟春峰,等.新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陕西农业科学,2007(4):88-90.

[3]JEONGBR,HWANGSJ.Useofrecycledhydroponicrockwoolslabsforhydroponicproductionofcutrose[J].ActaHort,2001(554):89-94.

[4]HUMMELRL,KUOS,WINTERSD.Fishwastecompostmediumimprovesgrowthandqualityofcontainer-grownMarigoldsandGeraniumswithoutlesching[J].Environ.Hort,2000,18(2):93-98.

[5]HEERTENG,LUGTVANDER.MonitoringnutrientbalanceintheNe-therlands[J].ISOSCProceedings,1996(458):287-290.

[6]徐刚.瓜果类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究[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8-32.

[7]蒋卫杰,刘伟.蔬菜无土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8:115-126.

[8]刘士哲.现代实用无土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25.

[9]胡杨.观赏植物无土栽培基质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2(2):8-9,18.

[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62-96.

[11]张世超,陈少雄,彭彦.无土栽培基质研究概况[J].桉树科技,2006,23(1):49-54.

[12]杨梅,刘建辉,李世栋.基质配方和施肥量对厚皮甜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168-174.

[13]刘伟,余宏军,蒋卫杰.我国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4-7.

[14]李天林,沈兵.无土栽培基质培选料的参考因素与发展趋势[J].石河子大学学报,1999,3(3):9-13.

[15]郭世荣,李式军.有机基质在蔬菜无土栽培上的应用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89-92.

[16]王清华,程鸿雁.栽培基质的选择与评价[J].山东林业科技,2006(1):73-7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例(12篇)

    - 阅0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置;能力培养本文将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改革,介绍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实践。一、加强基础,“.....

    智慧医院的设计范例(12篇)

    - 阅0

    智慧医院的设计范文1篇1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衔接。制定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实施.....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