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本文将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改革,介绍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加强基础,“宽”、“特”结合,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使毕业生适应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贮、显示和控制及总体设计等工作领域的需求,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从电子信息系统需求基础出发,以信息源为起点,执行器为终点: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识别-控制执行。我们认为,宽口径专业不等于无特色,各学校应反映专业的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实现交融互补,基于此,结合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科研特色,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在信息检测与处理特色上,突出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实现,将课程分为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工程实现两类主干课程。系统设计课程主要有:信息论基础、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程实现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为了加强系统概念,设置了电子信息系统课程(例如电视原理及应用或电子仪器与设备等)进行综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多种小学时的概论、专题讲座课程,并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教学,这样既发扬了专业特色,又使教学组织灵活,教师将当今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引入教学,缩短了学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距离。

二、提取课程共性,建设系统化实验室

1.电子技术实验中心

本中心主要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践、电子CAD基础等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承担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和部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部分任务,属电子线路内容的毕业设计,并面向全院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

2.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室建设同样也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出发规划的。本实验中心的主要以计算机为基本单元、设备全部联网、完成的课程本科生实验有: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电子CAD、ASIC电路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同时承担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部分信息分析、采集处理等部分任务和信息分析处理内容的毕业设计。

3.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是将本专业课程殊实验综合而成的,同样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规划的。主要包括:电磁场与天线、微波技术、电视原理、电子仪器与设备等,并承担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部分内容和属电子仪器类内容的毕业设计。

三、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1999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为高等院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在办学中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造发明的能力,是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上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开设必要的实验课程等,而且还需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性环节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性环节,这些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践、金工生产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电子工艺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的能力和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概念,包括元件识别、制板工艺、焊接工艺、安装调试实验等。

2.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完成。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完成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进行的。要求学生利用电子CAD工具,根据教师给定的课题进行独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对于给定的信号完成采样策略设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电子线路课程综合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两个环节训练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总体能力。

3.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意识之中的内容,需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落实。我们从管理上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课题。在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采用了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要求设计相似的组织形式,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后,要求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从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全过程内容,最终提交的成果形式为设计样机和设计报告。在本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总体思想、技术创新思想和团队的分工、合作精神,在毕业设计阶段重点强调了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点等环节的培养和考核。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自己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落实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计划,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湘晋.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5):25.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育模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98-01

在中专教育中电工基础这一门课程是很重要的,并且学习电工基础这一门课程不是那么容易的。电工基础不仅仅是只有理论的知识,手工操作对于这一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电工基础是学习电工电子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学习对应专业具有铺垫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工基础教育模式的问题必须重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电工基础这一学科,需要的并不全是电的知识,还需要有数学、物理等有关的知识来为学习电工基础打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很好的学习电工基础这一学科。但是由于中专的招生的学生大都是初中学习不好的学生,这就导致了中专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总是一知半解,不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重点在那里,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慢慢的下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就为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苦难。还有一部分学生上中专学校是被父母逼着来的,本身就对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并且中专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对于初中养成的坏习惯不能够很好的改正。

1.2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的发展,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早已不在是以往的乖乖学生了,对于陈旧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不在适用于这些新世纪的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味的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老式的板书,大量的习题,做不完的试卷,虽然能将知识强行的塞入到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对于知识不会灵活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没有用,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考官不会给一道原题让你做。并且电工基础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大多是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容很抽象,需要自己去揣摩。

1.3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电工基础这一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中专学生对于知识还不能够完全的理解,这就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验证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很好的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这对于中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是很好的锻炼。但是,在很多的中专学校对于实践不是很重视,只对学生开设理论课,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对学生的实践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就好比是"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使得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严重脱节,最终导致中专学校的教学质量。

1.4考核方式与能力培养目标不适应。现如今,电工基础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的还是以往的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的内容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纯粹是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常会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根本就不去理解理论知识,这纯属在考核学生们的记忆力。这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完全不一致,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完全考核不出来,这就严重影响到中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2.电工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

2.1整合传统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采用技能教学。为了使得中专院校中的电工基础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的教学对象,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合,通过各种教材的比较,得到的结果是项目课程是对电工基础整合的最佳选择。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实践的课程被称之为项目课程。这就完全打破了原来课本的理论知识的顺序,是以这一项目为中心,需要的理论知识来授课,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来验证理论,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项目课程还可以有效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寻找问题的所在原因,这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中专教学质量的目的。

2.2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了更好的的教授学生知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是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学中的主体,有以往的老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书转变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方式不再是有教师把知识总结好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多多的讨论,可以使得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方面更加深刻。

2.3改革考核方式,要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为了能够使中专院校能够培养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好考核这一关。要是考核能够真正的考核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将考核分为三部分:(1)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一个监督,使学生在听课时能够认真的听讲。(2)制作水平考核。制作水平考核是对学生结课时的一个检验。(3)操作能力考核。操作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在实践课时的实践成果。

3.结束语

为了我国的发展,各个院校都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中专院校也不例外。因此,中专院校的电工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结果,根据电工基础这一学科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3

一、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现状

1.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基本特点

就中职学生而言,《电工基础》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主要为电压、电阻、电流、电功以及电功率五个电量概念,电和磁两个物理现象,三个基本的电子元件即电阻器、电感器以及电容器,电流电路以及交流电路基本电路。电路规律需要掌握的有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等。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是实践和理论结合紧密的电工学基础专业课程。电工基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还需要具备实践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

2.传统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弊端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电工基础》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过于重视理论,不够重视实践知识。很多学生在开始对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比较能接受,但是随着实践要求的增多,再加上很多理论越来越枯燥和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又不能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厌倦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

二、中职《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应用

1.《电工基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要结合《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来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教师要把《电工基础》中的概念以及电路规律作为教学目标。在电工实验课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指导,由学生自己来操作,完成教学内容,并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对电路的相关理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电工基础》的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充分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实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并掌握《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是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并要对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融合,确保内容的覆盖率;同时要突出对学生整体技能的培训。在进行课程的选择时,教师要做到坚持实用性的原则,要结合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电工基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组织模式的成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来达到教学效果。现以欧姆定律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

(1)建立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定义、符号以及单位,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和操作电流表、万用表以及电压表,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图进行零件的组装。

(2)对学生进行分工共同实验

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来分工完成,先对学生分组,每组为五到六名学生。让两名学生准备实验内容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并要做好器材的检测。让两名同学来进行电路的组装、按照图来进行电子元件以及仪表的连接。剩下的同学做记录,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做好记录。在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对实验的数据和过程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准备的材料进行检查和督促,做好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实验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3.《电工基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

《电工基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主要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在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后,教师在进行效果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不能只是看到学生对教师问题的回答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要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是否端正、对实验是否积极热情以及能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不能做到积极思考等。教师需要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素养的评价(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等)、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项目制作的熟练度、创新的理念以及合作学习等)。《电工基础》工学一体化教学评价并不只是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不能只是看到教学成果的评价。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导入;电工基础教学;兴趣

《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电气、维修电工等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传统的《电工基础》教学中,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较枯燥和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差。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总结发现,导入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用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为了了解教师是否对电工基础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认证,通过对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课程导入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正常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差距。此外,课程导入法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电工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融合,本文通过对《电工基础》详细分析之后,归纳出一些有利于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引起联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群力群策能力,自然地导入新课。通过对学生列举出的生活常见的电工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总结解释,并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电费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短路时的电力系统内部会发生什么变化?家里的照明在用电高峰期为何忽明忽暗?电力系统中发生雷击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比较奇怪的现象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电工知识也就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想象思考法

在电工基础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理解的。例如在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时,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考和想象;研究电容器的充电-放电的课程中,也是需要学生的思考来对之间的电能和电场的转换进行分析。同时,由于在RL串联电路的课程中,由于电路中所采用的是交流电,进而就会出现电流和电压有两个时间段处于“0”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可以设计出在电流和电压处于”0“的时刻,灯是否会被熄灭进行探讨,进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的目的。

三、演示实验引入法

由于《电工基础》属于理工科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实验来对其进行配合,但是值得注意的学生在做电工实验时只是出于好奇心,对实验的过程并不是十分的上心,无法掌握实验的重要与意义。同时学生在做实验时存在着片面性与盲目性,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一时的兴趣而不观察实验的重点。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导入法来加强演示实验,进而通过《电工基础》的演示实验的环节展示电工教学的魅力,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好新知识创造条件。

四、多媒体教学引入法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学习兴趣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它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加上含有过多的公式和概念,因此学生没有过多的兴趣来学习。所以需要通过现代类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大大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温故知新法

人类从小到大的过程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同样的模式,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在新知识教学之前先以旧知识作为铺垫。这种渐进导入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悬念刺激法

对于在电工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学习枯燥的部分,教师则可以采用设计悬念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加大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以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为例,结合正负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它的安全性和快速性。当学生在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再主动将《电工基础》所涉及的内容逐渐向社会的内容进行扩展,同时将学生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在对上海的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以及电工方面的知识融合到课程教学当中,打破电工传统教学的模式。

七、类比引导法

由于《电工基础》内的公式以及概念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混淆的情况,这就需要将旧概念作为基础,将新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在对磁路的章节进行授课时,可以将前部分所涉及到的电路概念作为引入,然后将磁路的概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就会很好的区分电路与磁路之间的关系,最终可以很好的区分两者的概念。同时,在对三相交流的异步电动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工作原理:将铁心(磁路部分)和线圈(电路部分)组成一一列在教学黑板上,而后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样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进行区分。

八、开门见山法

此外,《电工基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而直接向学生阐述学习的目的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例如对电工中非正线周期的电路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法来进行教学。可以在教学之前向学生表明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变化是由电压以及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的。在这节课需要掌握非正弦周期的平均功率以及有效值的算法,此外还需要熟悉非正弦周期的周期引入信号之后的计算方法,最后对课程的学习目的全部阐述完之后就可以引入新课。

总之,导入法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备课时,需要根据每节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采用最适合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思维的习惯,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0-02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快、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来说,因其自身的特点加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要想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一、利用绪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绪论是教材的第一课,既是对整本教材内容的概括,又是对所讲授的知识的高度总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绪论的重要地位,认为其不过是对教材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不学习都一样,甚至认为学习绪论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绪论教学往往是被一带而过,甚至是未被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职教师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就必须要重视绪论,要利用绪论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日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可以以绪论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中家用电器和各种通信工具的工作原理介绍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其次,要将绪论所总结的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同将来的职业岗位联系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同电子技术基础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需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只有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尽可能多的安排实训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来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所要讲解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进行电子制作或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电子制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其次,在讲解《电子技术基础》的某一新知识、新要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家用电器的实际应用和维修,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讲解《电子技术》的理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一科目来说,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不但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拆卸家里的旧电器,观察其内部结构,从认识和测量元件及研究工作原理开始,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空间。那么在课堂或课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下象棋比赛,在每一步棋子落定之前,学生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形成了头脑风暴,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如,在乒乓球竞技比赛中,学生头脑中反复循环想象、争取提高取胜几率;这些看似简单的课外活动,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想象力、创新力搬到课堂中,转移到电子技术设计与电子技术制造领域,既可增强学生想象力,也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兴趣带动学习成绩的进步。

四、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各大中职院校陆续的步入了电子教学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职教师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其特点:一方面,其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相对较为薄弱,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时,很难顺利的理解其中的理论和公式的推导,并将其应用的实际的操作当中。另一方面,其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屈居人下且学习习惯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教师继续照本宣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首先,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当前流行或学生喜欢的电影、视频以及动画开展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其中的道具或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针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即,将抽象的知识概念或不能够轻易见到的零件的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将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切入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加强学习,及时的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1篇6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技巧细节

《电工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对象是中专机械专业学生,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相符合。其基本理论以必要够用为度,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和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基本电路、电与磁、安全用电,电工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它有基本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综合度高、课后实验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使学生尽快掌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笔者就《电工基础》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调整顺序,整合内容,相似概念集中教学

《电工基础》的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的结构顺序讲述,这些相似的内容就会被割裂开来,让学生理不清关系,抓不住要领。如果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磁与电磁感应”教学时,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都处于不同小节,而这几个定则又都是在介绍其他概念时配合应用的,比较分散,形式又很相近,致使很多学生经常混淆这三个定则的用法。如果采用集中教学、横向比较的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先把这三个定则同时列出,并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再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地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手背又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方法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二、找准特点,编顺口溜,记忆知识事半功倍

在《电工基础》中有些知识点很零碎,不容易记忆。如果让刚刚接触这些东西的学生死记硬背的话效果很差,而且日子一长就很容易弄错。例如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相位关系:两种电路中电流电压相位都是相差π/2,但谁超前谁滞后学生很容易记混。这时我们就可以用顺口溜“鸭绒(压容)慢慢飘,流感后来到”来帮助学生记忆--电容中电压滞后于电流,电感中电流滞后于电压。通过记忆这样有意义的的语句来强化对零散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三、采用比喻,化新为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有些新概念不容易理解,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吃力,所以往往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往往要在教学中突出概念的理解性,采用比喻是一种让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的好方法。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时,很多学生对支路、节点和回路的含义不理解,因而对掌握这两条定律感觉很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支路比喻为城市里的街道,节点比喻成各个路口,回路比喻成环行路,而把电路中的电流比喻成城市里面的车辆。电流从一些支路流入节点(车辆从一些街道驶入路口),又从节点流向其他支路(车辆从路口驶出),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有多少车辆驶入路口就会有多少车辆驶出路口)等等。因为学生对比喻出来的这些事物很熟悉,所以就能够很轻松地理解这些刚接触到的概念。

四、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外,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分析串联电路的应用时,学生对它的实际指导意义理解不深,我就补充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为12V,额定功率为3W,要把它作为信号灯接到220V电路中,应该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可选的电阻有500欧姆、700欧姆、1000欧姆、1200欧姆四种。学生根据小灯泡的电压、功率,算出了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0.25A,电阻为48欧姆,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0.25A和总电压220V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880欧姆,最后将总电阻880欧姆减去小灯泡的电阻48欧姆得到832欧姆,即为应串联的电阻阻值。那么,能否选取最接近832欧姆的700欧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选了7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29A,超过了它的额定电流,这是不允许的。在这个问题中前面算出的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时隐含的条件是只能小于等于它,而不能大于它。选取1000欧姆的电阻串联后,虽然电流下降到0.21A,小灯泡的亮度有所下降,但却能保证电路设备安全。

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讲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的关系时,我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特别大,大到了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处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学生感到茫然,有的学生说那就没有电压了。其实这个问题可用动态抽象的电路去想象――在那个逐渐变大的电阻两端接上电压表一直监视,则电压表读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电压表的读数必然与电源电压相同。这就是为什么电线断线后如果有人碰到就会触电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推理解决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五.重视实验,培养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电工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很紧密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往学生上实验课,都是由实验教师讲解后,按照给出的电路图接线,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画好的表格填写数据这样一种老是依样画葫芦的办法进行,束服了学生的手脚,所以,在讲解一些实验的共性问题时,比如针对实验内容怎样画好电路图、怎样选择仪表、如何操作、如何处理数据、如何书写实验报告之类问题进行介绍,并且举例示范。在以后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在课下根据实验题目自己拟定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以及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上实验课操作之前,教师先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测出实验数据,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细节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联想、多实践,就能使这门专业课生动、富有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它。

参考文献:

[1]柳青.《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2]张江城.电工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陶月强.浅谈《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4(4).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技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目前的学科既呈现多元化,同时又呈现出综合化,而目前我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学好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选学,适当增减、调整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法和进行总结。注意深入浅出,狠抓基础。

一、《电子技术》简介

《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须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综合素质,为适应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具有职业定向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鉴于高职类人才的适用性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教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定要进行改革,要建立一整套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校高职学院依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电子技术》教学,就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性、多元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大部分学校采用各类实验箱(或面包版),实验过程学生要完成电路搭建、结果验证,对于一些小型电路,各类实验箱还能应付得了,但稍稍复杂一些的电路就难以对付了,往往由于芯片短缺、电路连接过于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加上实验箱长期使用导致接触不良等等,实际实验过程中,电路搭建成功率低,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现在随着个人计算机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软件EDA技术逐渐与广大专业教师见面,我们将它逐步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出现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EDA技术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体系与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电类、非电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往的本、专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基础教育,缺乏以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为指导,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则要按照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我们的研究课题就以为上切入点对课程结构和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教材,采用不拘于形式学习的方法

(1)抓基础弄清基本概念,特别是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弄清基本概念是分析计算的前提,是学好《电子技术》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学会定性分析,务必防止用所谓的严密学习推导掩盖问题的本质。其次要学会进行定量计算,务必防止乱用公式。

(2)抓规律,抓典型,抓相互联系是学好《电子技术》有效途径之一。《电子技术》内容繁杂,总结归纳十分重要,要注意:重要的不是具体的,个别的知识点,不是各种单一电路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彼此的内在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总结我们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3)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课堂实验也是强调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课堂实验可以帮助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丰富扩展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学习和老师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课堂实验,在课堂实验时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并做好总结,把实验放在重要地位。

五、实验(实训)环节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特别是对高职学生,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因此制定了深入细致的改革方案,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我们首先增加了实训环节时间,然后是增加学生动手、动脑、开发创造力的实训内容。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1篇8

明确“工程电磁场”在输电线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工程电磁场”课程,此前学生只学习了“电路原理”这门学位课程,并未涉及其他专业或学位课程。因此,为学生讲解输电线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并明确“工程电磁场”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对学生学习这一课程显得至关重要。

因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行业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其课程体系与传统电气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本质区别,主要涉及机械类和电气类两个方面。

首先,以工程实践为学生讲解机械类专业课程,如:西电东送工程中,需要将电能由贵州送至广东。项目实施的第一步便是需要设计一条贵州至广东的输电线路,其中又包括支撑输电线路的杆塔和基础。因此本专业开设了“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和“输电杆塔及基础设计”。设计工作审核完成之后,需要施工作业才能将设计好的图纸转化为实际的输电线路,因此“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便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另一专业课程。施工完成的输电线路投入运行时,在各种恶劣气象条件下,输电线路会出现断线、倒塔等故障,故必须对运行的输电线路进行维护,“架空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便是为让学生掌握输电线路运行故障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同时,这些专业课程都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密不可分,如:电力设计院工作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和“输电杆塔及基础设计”,施工单位(如送变电公司)工作的学生则侧重“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检修公司工作的学生更需要“架空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这方面的知识。总体说来,不同岗位的学生虽然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因设计、施工及运维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必然要求学生对每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输电线路虽然偏向机械,但其功能是为了传输电能,故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电气类专业知识,其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大一下学期已经学习的“电路原理”,这是从“路”的角度研究输电线路,它将实际的输电线路简化成电阻、电感及电容等集中参数,研究输电线路总的电流、电压及功率等;“电路原理”是后续专业课程“电力工程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课程。二是本文探讨的课程“工程电磁场”,这是从“场”的角度出发,研究输电线路中导线的电流分布、输电线路附近的电磁场及绝缘子串的电场分布等;“工程电磁场”是后续专业课程“高电压技术”的基础课程。

综上所述,在输电线路工程专业体系中,“工程电磁场”属于电气类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高电压技术”提供相关电磁场的理论基础。此外,因开设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少,本专业学生如需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般选择“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这一研究方向,这就使得“工程电磁场”在输电线路工程专业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输电线路专业的学生学习“工程电磁场”意义重大

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工程电磁场”课程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没有益处,这也是老师需要为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电磁场?首先,掌握电磁场知识将为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安全提供保障。电力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稍不留意便有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随着电网的发展,为传输更大的输电功率,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已成为我国主干电网网架的发展趋势,这就为输电线路检修、运行和接地开关设备的选型带来新的问题。如:10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一回正常运行、一回停电检修时,若没有学习电磁场知识,会误以为停电检修回路因为线路开路不存在电压或电流。实际上,因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停电检修回路中存在很高的感应电压,有时甚至高达100kV,这一电压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极大的威胁。其次,与用户沟通亦需要学生具备电磁场知识。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生命线,解决用户问题是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如:某些居住在输电线路下方的居民反映金属类工具带电、电视机信号差等问题。只有掌握电磁场知识,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才能为用户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最后,电磁场几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当今的无线通信、广播、雷达、遥控遥测、微波遥感、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卫星定位以及光纤通信等信息技术都是利用电磁波作为载体传输信息的。可以说,现代文明离不开电磁场技术,这就是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开设电磁场以及学生必须学好电磁场的原因。

如何学好“工程电磁场”是关键

怎么学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要学好工程电磁场,首先必须对电磁场有一个总体的认知,总结为三个方面:散度与旋度;高斯定律与安培环路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散度和旋度是电磁场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在学习散度和旋度的时候,一定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它们;然而很多学生学习散度和旋度时,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散度或旋度相关公式的推导,导致认为学好电磁场必须要很强的数学功底,这样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电磁场的信心。散度,从字面出发,即表征场的发散性;若散度为零,表明场不具有发散性,即不会观察到从一点会源源不断地发散出场,反之则说明场具有发散性。以正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为例(图1(a)所示),其产生的电场由正的点电荷出发,终止于无穷远处,即电场源源不断地由正的点电荷发散出来,场具有发散性,说明静电场是散度场。旋度,从字面上理解则是表征场是否具有涡旋性。以无限长通电直导线为例(图1(b)所示),其产生的磁场以导线为圆心,首尾相接形成闭环,即场具有涡旋性,说明恒定磁场是旋度场。掌握散度和旋度的物理意义,建立“散度即发散、旋度即涡旋”的思维方式,是学好工程电磁场的第一步。

工程电磁场之所以难,主要原因是其计算涉及大量微积分的知识。但是,不管计算过程如何复杂,高斯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都是电磁场计算问题的基础。高斯定律用于计算电场,安培环路定律用于计算磁场;在场域内选择适合的计算域是运用高斯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的关键。计算域的选择,其实就是对场的分布性质的把握。计算正的点电荷的电场时,选择的计算域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因为这一球面上电场强度大小处处相等,方向与高斯面方向一致,运用高斯定律相当便利。计算无限长通电直导线的恒定磁场时,选择的计算域则是以直导线为圆心、垂直于直导线的圆环。因为这一圆环上磁感应强度大小处处相等,方向与圆环平行,运用安培环路定律即能计算磁感应强度。掌握高斯定律与安培环路定律,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场的性质。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工程电磁场的物理基础,这一方程组主要包括四个方程,分别从电场的散度与旋度及磁场的散度与旋度出发全面阐述了电磁场的性质,是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希望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及学习,达到以下目标:能够通过散度与旋度理解电磁场的性质,并能运用其定性分析输电线路的电场分布、绝缘子的电场分布等;能够熟练运用高斯定律与安培环路定律定量计算某些典型的电磁场数值;同时能够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并能基于此方程组变换得到静电场方程、恒定磁场方程等。

散度与旋度、高斯定律与安培环路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内容使学生对电磁场有了一个全面总体的认知。此外,需要将方程的物理意义、积分形式、微分形式及场源特点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以真空中的静电场为例,其方程为:

大多数学生接触到这一静电场方程时,只是将之作为一个单纯的数学表达式记忆;然而,只有理解与方程相关联的物理意义才有助于掌握这一方程。方程左边表示的是:电场强度E沿任一闭合曲面S的通量;方程右边表示的是:闭合曲面S所包围的体积V内自由电荷的总量与真空介电常数之比。于是方程的物理意义即是:真空中的电场强度E通过任一闭合曲面S的通量等于该闭合面包围的自由电荷的总量与真空介电常数之比。通过掌握方程的物理意义,能使静电场方程变得更为形象。

同时,注意到通量与散度总是成对出现,即通量是积分形式、散度是微分形式。积分方程的左边表示的是通量,其对应的微分形式就是对电场强度求散度;积分方程的右边表示的是体积分,根据散度的定义,其对应的微分形式即是对自由电荷总量求体密度。于是基于上述静电场方程的积分形式,可直接写出积分形式的微分表达: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自动化专业一级项目

本文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项目——“构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No.11BG08)。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我校被批准列入首批61所试点高校,自动化专业是我校第一批加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之一。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我们制订了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培养矩阵。同时,结合对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的经验,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对我校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的培养计划结合我校交通运输行业背景,以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在充分研究和吸收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1]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组织划分为三级:一级项目贯穿于每个学年,以若干专业实践课组成多个设计和研究项目,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二级项目以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群为基础,作为一级项目的支撑,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三级项目基于具体的单门课程,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在低年级阶段实践环节缺失的问题,在“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中面向一年级新生设计了“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该项目以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为目的,初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面向一年级新生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根据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2],结合“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要求[3],“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课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工程质量意识,初步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将围绕自动化专业领域内理论知识要求低、入门较容易的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系统和电气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相关知识点展开,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组成贯穿整个学年的课程体系。

“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结合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的特点和多年教学经验,在充分尊重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探索过程的认知规律基础上,我们在一年级阶段设计了四门相关实践课程,第一学期的自动化学科概论和自动化实践初步,作为一级项目的基础准备课程;第二学期的电气系统设计与实践入门和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作为一级项目的重点深化实践课程。

自动化学科概论以概述性的讲授为主,计22学时,主要从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层面来审视、介绍本科自动化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刚刚走入学校大门后便逐步对自己的专业和领域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契机逐步引导他们主动发掘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实践初步是一门新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课程,计48学时,其中基本知识讲授不超过18学时,剩余30学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一个软件”、“两个系统”和“三个基础”展开。其中,“三个基础”是指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低压电器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两个系统”是指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和典型温度控制系统;“一个软件”是指CAD电气设计软件。自动化实践初步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有代表性的实践环节训练,使刚入校的新生能够初步具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为后续四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实践基础。

电气系统设计与实践入门是以自动化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的PLC原理及应用课程为基础改革而来的新课程,计36学时,其中知识讲授不超过10学时,实验26学时。课程重点强调“入门”和“实践”,在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基础上,摒弃了与后续理论课程相关性较大的知识点,精炼出关于电气系统控制的入门知识。课程结合第一学期两门基础准备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的铺垫,使学生在不必掌握过深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先进行动手实践,在一年级就能接触到较为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学会编写一些简单的PLC程序,在实践中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是一门新设计的独立实验课程,学时2周。课程没有理论讲授内容,2周时间全部在实验室进行。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是在前三门课程基础上的深化,也是“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的核心。课程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自行完成一个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线路设计、程序设计、模拟调试、实践验证、结果分析和总结报告。要求学生3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课程采取典型案例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学期一开始就布置综合实验项目选题,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对选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资料收集,以充分理解选题的背景,并且锻炼对专业项目课题分析的能力。在集中的2周时间内,完成设计、模拟调试、实验和总结等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集中地训练深刻体会一个系统从想法变成现实的全过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养;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课程任务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为后续多项综合实验课奠定基础;虽然一年级阶段所能完成的系统相对简单,但学生经过项目的锤炼,尤其是项目组织、文档整理等专业外工作的过程,逐步深化他们的工程意识。

多位一体的教学形式

为了充分实现“卓越计划”提出的“宽厚、复合、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4],改变以往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我们为课程一级项目设计了以讲座参观为铺垫、课堂实验与课后实验相促进、总结交流与教师点评再升华的多位一体的教学形式。讲座贯穿于自动化学科概论的课程教学,同时在“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中会专门就资料的检索与利用、技术报告、交流技巧、团队合作、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为学生开设几次专题报告。参观安排在自动化实践初步和电气系统设计与实践入门两门课程的初期阶段,包括学校供配电系统、电路板制作生产系统、工厂电气控制系统等项目。除了传统的课堂实验外,在自动化实践初步中安排学生课下完成一个小电子产品(如直流稳压电源、简易功放音箱、收音机等)的制作,通过自己购置元器件、利用开放实验室自己动手焊接,亲自体会产品生产的过程。总结交流和教师点评阶段性的穿插于各实践环节中,尤其在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中,每天安排1~2个小组向全班做工作汇报,由教师对典型问题作有针对性的点评。“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内容组织和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图1“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内容组织和教学形式

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面向的是一年级的新生,为了使他们能够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考试决定一切的考核模式,逐步接受工程人才的评价模式以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以平时综合表现为主线、综合考评为重点、笔试考核为辅助,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模式。

平时综合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心得体会等;综合考评主要考查实验报告、设计报告、实验完成情况、答辩情况等,对于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还要对项目文档、汇报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重点考查。笔试主要针对自动化学科概论,采取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听讲座和报告对专业背景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情况。同时,在所有实践课程中都设置有个人自评环节,学生在答辩时根据所学知识、能力锻炼和实践效果做自我评价;在小组答辩时要求进行学生互评,互相指出他人在团队协作项目中的作用、优点与不足;最后,有指导教师给出总评,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作出评价,提出改进的方向。图1给出了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的考评体系架构[5]。

教学实践效果总结

自我校2010年开展“卓越计划”以来,“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已开设2年,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经过对项目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典型案例和考核方式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反馈的体会与总结来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贯穿于一个学年的专业课程,改变了以往学生刚入学对专业的茫然,通过专业实践的锻炼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多样而不失简单,每门课程点到为止,重在实践,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意识。

3.教学方式丰富,重在能力培养,改变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模式。“在填写问卷调查时,看到桌上厚厚的实验报告,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做的,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了我书面交流的能力。”

4.考核体系完善,弱化了传统的笔试考核,重点考核能力与素质;“专业考试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演示并介绍自己的项目,这样的考试不仅不会让我们紧张,还能向其他人学到很多东西。”“我们靠团队分工协作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顾佩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慧平,戴波,刘建东,纪文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68-271.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韩璞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62-264,271.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电路分析;实践教学;基础实验;技能实训;考核

作者简介:徐晓莹(1964-),女,江苏南京人,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吉祥(198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辽宁?沈阳?1101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77-02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有关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体现对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学生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因而实践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立足于服务多个从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共有技能;第二,应能很好地服务各后续课程,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础;第三,应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教师资源、学生情况以及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实训器材等具体情况进行操作;第四,应具有弹性,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其为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将“电路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训练层次,以此来促进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使其成为具有创新应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电路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电路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1]

二、“电路分析”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基础实验

电路基础实验包含三项核心任务:安全操作技术规程、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基本理论的验证。以完成核心任务为目的,确定电路实验内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讲解理论知识再实践,或先实践再讲解理论知识,或随讲随练,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1)基础训练层。以电路课程实验为主,学生在理论授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验。电路实验指导书明确指导学生如何科学、规范地完成一个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分析与结论、实验报告等)。通过基础训练,让学生领会电路实验的基本方法中所蕴含的电路基本概念和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重点训练学生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操作方法、测试方法、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以及撰写报告等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基础意识、习惯和能力。

(2)基础—提高层。以电路课程实验为主,学生从课内依赖性实验转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实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创设学习机会以及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互助者。具体安排如下:

1)确定实验任务。教师提供信息资料,按教学目标下达实验任务书;学生根据信息资料,明确自己“应做什么”。

2)制定实验方案。学生针对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借助资料并运用已掌握知识分析,解决“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教师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内在机制运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索、讨论,逐渐理清思路,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实验方案。

3)实施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按照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有计划地实施任务,记录实施过程,根据所得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工作并进行安全及质量监控,保证方案顺利进行。

4)总结评估。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经验,评价实验方案的特点,撰写实验报告。通过此层次的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维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3]

2.综合训练层:电工基本技能实训

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在理论课及课程实验结束后集中两周进行。重点针对电工方面的工程训练,设计了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景,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场所完成。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包括照明电路和电气控制电路两大核心项目,其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如下:

(1)作业前准备。领会实习任务书和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填写作业申请报告,内容有:项目名称和任务、工具和材料清单、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完成本项目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本项目后可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

(2)作业程序。履行作业许可手续后开始作业,完成一个作业步骤的内容并满足作业标准后,再进入下一个步骤的作业,直至完成所有作业步骤,履行作业终结手续。

(3)作业情况评估。材料选择及使用情况评估,工具及仪器仪表使用情况评估,安装、接线情况评估,电器工作情况评估,电路运转情况评估,安全文明操作情况评估。

(4)作业总结。总结作业标准执行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补救或改进措施。

采用作业指导书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完成训练任务,并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由于引入了实训操作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接轨,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现校内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4,5]

3.综合—创新层:电工技术综合性实践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1

摘要:通过几年中职学校《电工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在前人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经实践检验,该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电工基础》的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电工基础;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55-02

《电工基础》是电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主要研究电路的组成及对电路的分析,内容广、概念多、抽象、计算烦琐、学习难度大。为此,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我从中职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因势利导,在前人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做”的机会的课堂,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专业技能。

一、做中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之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确,照本宣科、照搬现成的教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是硬灌知识,于是n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睡觉、顶撞老师等现象。《电工基础》本来就枯燥,乏味的教材,死板的讲授,只能使学生与《电工基础》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做中教,做中学”针对以上现象,正好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教师引导学生做,正好把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应用到教学中来,显然要比单纯听课更有吸引力,有了感性上的认识,更容易理解知识。学生从做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转化为对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不用再因教师深奥的理论讲解和繁杂的公式推导感到枯燥乏力,克服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建立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电容器的串、并联定义及特点”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电容器的串联、并联的概念及特点,难点是电路中各电容器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准备了一个万用表、几个电阻、几个电容、一个电源及若干导线。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试做把3个电容连接起来,看有几种接法,因为在这以前就掌握了电阻的串并联,学生很快就联出有串联、并联、混联三种接法,此时及时提出电容的串、并、混联概念。第二个学生任务是:在三个电阻串、并联电路中和三个电容串、并联电路中分别接入电源,测量电路中流过每个电阻上的电流强度I、电路中每个电阻、电容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总电流I总、判断电路中的总电荷量Q总,电路中总电压U总、推算出总电阻R总与总电容C总。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找出电阻串、并联电路和电容串并联电路的类似之处,总结出电容串并联电路的定义及特点。但电容大小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直接得出了,需要教师用同学们学过的电阻大小的公式类比,引导学生推导出并联电容的大小等于各支路电容大小之和。教师通过学生的“做”,不但复习了电阻串并联、教授了电容串并联,还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在学习中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树立了学生自学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基于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低,在面对抽象复杂的电工理论知识时,常会提不起学习的热情。但若教师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喜欢动手的优点,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是抱着学一门技术(手艺)的目的来到学校学习的,因此教师更应该考虑从动手“做”入手,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电工基础》作为一门以实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要学好电工基础,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必不可少。在教学中巧妙的设计实验、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敏捷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让学生在实验中独立对实验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和详细记载,引导学生从生动直观的现象中总结出抽象的结论。如在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实验中的具体做法:全班一台感应起电机,每组学生放一台静电计、一个平行板电容器、一个电介绝缘板、若干根导线,这些器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东西如何用。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引起电容器电容大小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并请每组学生把想到的因素记录下来,在“做”中去验证。接下来教师先演示一遍(学生观察这些东西如何用,电路如何连接,观察静电计的指针转角如何变化。)实验,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自己想到的因素是不是真正改变了电容器电容的大小,是如何改变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查阅教科书、相互讨论及老师引导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正确使用了静电计和感应起电机,也弄清楚了哪些是改变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根据实验现象及其记录的数据,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哪些因素会改变电容的大小,以及是如何改变的。这个时候老师提出平行板电容大小的计算公式,学生才会记忆尤深,因为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这样公式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中职学生的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对以实验和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见到整个实验的变化情况,这正迎合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理论知识,掌握了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做中教,做中学”的模式克服了理论与实验“两层皮”的问题,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三、在做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教学工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从具体实践中升华理论,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使想象力得到培养。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时候,由于我们既看不到也摸不着,无法直接感知它。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只能用语言描述给学生,学生只能记住标准答案,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磁场空间。为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我准备了下面这个实验:白纸一张(做背景)、透明的玻璃板一张、条形磁铁1只、铁屑若干。白纸上放上条形磁铁,透明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后放在条形磁铁上,轻轻敲击玻璃板,看看铁屑的分布变化情况。学生看到铁屑分布的变化后会觉得相当神奇,这时再引导学生:磁场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这里的铁屑的模拟也只是狭小平面的模拟,真正的磁场是存在于整个空间的,需要同学们自己想象。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留下了一个形象的磁场空间,这也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通过“做中学”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电工学是一门神奇的自然科学。

四、做中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维导引

中图分类号:TM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2-0000-0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个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电气专业知识时,《电路分析基础》是其第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基于电路,以器件和电路拓扑为约束为关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1]。在对《电路分析基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程中各种相关的概念容易混淆,对于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学生无法解答。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对分析方法的由来还不够了解,对于课程上学习的理论还比较孤立,在综合性题目面前也就无法综合各种理论进行解答。从教师方面来看,如何把知识间的联系好思维的过程以最佳的效果展现给学生,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的思考,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研究的重点。

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电气电路各种分析方法、基本概念等及进行介绍。分析方法介绍:如果总假设的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以及简化电路的模型,那么对线性变电路可以通过使用线性方程等分析工具,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由此可以推出多种分析的方法。概念:《电路分析基础》对课程概念介绍上主要针对数学分析和推理,对于工程的概念介绍并不深入,和模拟电路课程相对比而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展开课程设计项目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很多学校在这门课程中没有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在该课程中会出现工程性的问题,而且电子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强的工程应用,如果在课程中涉及到这些问题,对刚刚学习这个课程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困惑。例如,在这个教材中把一些的输入电压称之为输入信号,但是很多学生对于信号和电压之间的联系还不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不理解。《电路分析基础》作为学生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型知识是较多的,由于在接触这门课程时几乎无法涉及到工程问题,因此在教学时就要转换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让学生能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基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采用思维导引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式,这里将通过案例进行探讨。

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中对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应用主要从案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

(一)课程内容

教师在进行第一课的讲授中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大导图展现一个完成的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这个体系不断的细化内容,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回归到这个体系中。例如,使用MindManager8设计的思维导图。图中对课程的整体进行了映射,学生通过思维的导图可以获得这些概念,电路模型的构成、基本定理、分析方法等等,在不同阶段中的课程,通过导图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导图,独立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

网孔电流法的变量是网孔电流,这是一种列写电压方程的方式[3]。如果只是具有电压源和电阻的电路内容,学生是比较容易总结出通用的方程的,但是如果电路中有电流源或者是受控的电流源,那么在列方程式时就要加以调整。关于节点电压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电路构件不同,列写的方程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学生无法掌握好这些方法,就容易混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方法,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例如,设计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导图时,教师在设计中还留可一部分节点电压法的导图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学生在自己绘制中不但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点联系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思维导引设计思维导图不仅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把一个问题的关联元素以清晰的层析,进行展现,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够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情境,使得知识形成更加的生动,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得到了提高。诸如文章中提高学生自己完善节点电压的思维导图,使得课程上学生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才得以发展。因此,通过使用思维导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洪声.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建设[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55-357.

[2]钟洪声.电子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C].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02):6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智慧医院的设计范例(12篇)

    - 阅0

    智慧医院的设计范文1篇1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衔接。制定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实施.....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例(12篇)

    - 阅0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1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实验教学,探索材料化学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在信息、能源、环境、航天等前沿科学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