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实验教学,探索

材料化学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在信息、能源、环境、航天等前沿科学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设置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我们根据我校办学经验和实际条件,并结合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掌握高技术材料性能的最佳测试技术,具体设置了材料合成与加工和材料性能测试相结合的专业实验教学大纲[1-2]。本文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谈一下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重视实验室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具体的说,硬件条件包括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验仪器和大型设备的购置等等;软件条件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制定优化,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具备优良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1.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

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实验条件,是顺利开展实验课程,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先决条件。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实验室面积达到500m2,实验室分为材料合成实验室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两部分,主要承担了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实验和本科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

随着现代化仪器技术的高速发展化学论文,培养掌握现代化测试技术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我校花大力气引进了一大批与材料化学专业有关的先进测试仪器,并为材料化学专业开设了现代分析与测试实验课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熟悉和系统掌握测试材料的常规科研方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热分析仪、比表面仪、纳米粒度仪、电化学分析仪等仪器多种测试方法的介绍和使用,这些仪器偏向于基础化学性质研究,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材料的各项微观性能。

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用于研究材料电学、硬度、力学等性质测试的实验。实验仪器包含了纳米Zeta电位测试仪、体积电阻测试仪、简支梁试验机、布氏硬度计、电热平板硫化机、单螺杆挤出机、桌型老化试验机、氧指数仪等大型仪器。学生在学校里熟悉了这些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以后,我们还会积极联系一些相关的单位,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习操作,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2.实验室软件条件建设

软件条件建设的主要摘要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合理组织编排,采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手段,与同学多做交流,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优缺点,找到最佳的传授知识手段。

2.1紧跟专业方向特色,制定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从大三开始开设,此时学生以及通过前两年的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更容易接受一些较为专业,相对复杂的实验项目,同时也要紧跟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方向特色,这就成了我们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的宗旨。

我校的材料化学的专业实验分为高分子与无机两个方向论文格式。我们根据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衔接的原则,通过开设一些与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无机功能材料等课程相关的典型高分子和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性能表征及加工修饰实验,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使他们对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有更深一步的体会,对高分子材料制备工艺、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

2.2精心选择实验,合理编排顺序

我校根据材料化学的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对材料化学高分子方向的实验总共安排8个实验,其中6个为必修实验,2个选修实验从教学大纲中的14个实验中根据实验需要选取。8个实验中有材料的合成实验,也有材料性能加工测试实验化学论文,安排实验顺序时我们依据连贯性的原则,尽量使两个甚至三个实验能够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链,例如,我们通过“聚乙烯醇缩甲醛(PVF)胶黏剂的制备及性能测定”这个综合性实验,学生可以掌握聚乙烯醇与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缩合反应的具体实验技术,最后收集到的产物我们可以作为下一个实验“GPC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一个辅助测试原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凝胶渗透色谱的基本原理,掌握GPC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实验技术及数据处理。这样的实验安排有利于将各自独立的单个实验有效的串联起来,增加实验的综合性,更加有利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思路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严格考核制度,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考核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教学与考核方式采取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的办法,即实验前,试验中,试验后这样一个办法。实验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预习报告占总成绩的3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40%。只有严格要求学生写实验预习报告,他们才会去查阅本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实验机理、实验步骤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了解,尤其对于一些设计性实验,会对实验的设计方案有更多更好的想法与思路,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做实验的乐趣性。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老师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学生提问,考核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并予以打分。最后,实验报告综合反映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数据处理等的完成情况化学论文,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具备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专职教师共计5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3人,硕士2人,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专职教师实行坐班制,负责实验室相关仪器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安排实验教学进程表。我们严格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备课,每个实验项目开始前都要做预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各种注意点都记录下来,对于一些实际的样品,测出准确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说改进实验方法,改变原料配比,改变模具形状,改变测量方式等等,都是很好的尝试[3]。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2

论文摘要: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那么,高分子化学具体内容及高分子与生活、高科技的发展关系如何呢?以下作简单介绍。

人类从一开始即与高分子有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包括人体本身,就是以高分子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来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人类的主要食物如淀粉、蛋白质等,也都是高分子。只是到了工业上大量合成高分子并得到重要应用以后,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才取得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但提到合成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的应用与发展,人们在想到它们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很多人会想到“白色污染”,甚至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怪罪于高分子,这说明他们对高分子并不十分了解。当今社会高分子的功用无处不在,而人们认识高分子时,往往忽略了它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种种利益,不了解它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高分子化学的内涵

1.何为高分子化学

顾名思义,高分子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分子,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简称。高分子化合物,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是结构上由重复单元(低分子化合物—单体)连接而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的大,小到几千,大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我们有时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叫低聚物。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其制造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分子,即由若干个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成具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质量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量级的长链分子,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聚合物。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

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性功能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环境同化,增加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乃至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治理环境污染,也是21世纪中高分子材料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比如利用植物或微生物进行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的合成,在环境友好的水或二氧化碳等化学介质中进行化学合成,探索用前面提到的化学或物理合成的方法合成新概念上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用合成高分子来处理污水和毒物,研究合成高分子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显然这些都是属于21世纪应当开展的绿色化学过程和材料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

(吉林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提升就业能力”这一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和师资队伍五个基本要点进行了探讨,构建出一套适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发展的“1+5”型实践教学模式。此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有望促进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

http://

关键词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模式;高分子材料专业;能力

【Abstract】inthispaper,weconstructasetof“1+5”practiceteachingmodesuitableforpolymermaterialsspecialtydevelopment,whichthatarediscussedfromthefivebasicpointsoftheexperimentcurriculumsystem,practicaltrainingbase,practice,graduationthesistopicandtheteachersteam,undertheemployment-oriented,closelyaroundthecenterofthe“promoteemploymentability”.Theoperationofthepracticeteachingmodeisexpectedtopromoteemploymentandimprovethequalityofemploymentforstudentsmajoringinpolymermaterials.

【Keywords】Employment-oriented;Practiceteachingmode;Polymermaterialspecialty;Ability

0引言

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国际及国内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越发复杂的趋势。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1]。然而,高校以往的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与就业能力的缺失。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产差距较大;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造成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2-3]。

高分子材料以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新型材料。众多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4]。高分子材料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实践技术的进步。实践教学为培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高分子人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此,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文立足于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以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以为社会各界输送优质人才为己任,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发展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性。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判断、去解决问题,能够放大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对本科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用人单位对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全国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理清就业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我们从专业特色出发,突破本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2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长期以来,各院校忽略了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实践性与工程性,教学中往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我们以修订2014级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结合高分子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1+5”实践教学模式,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1+5”模式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一个中心,实验课程改革、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实习、毕业论文革新和师资水平提升为五个基本点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以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在实施的层面上将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和师资队伍五个基本点串联起来,把各项实践活动凝聚在“就业”这一导向上。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把高分子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综合能力培养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促进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

3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1+5”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

3.1强化实验课程改革是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许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得宽敞气派,为评估也购买了不少实验设备,然而利用率却很低。有些实验室大门紧锁,担心设备损坏只让参观不让动手。让实验室开放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只是虚张声势,不仅可以提高实验设施的利用率,而且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性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积极推行实验课程改革,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开设综合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实验,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展现出良好技能。例如,开设“聚苯胺的制备和导电性测试”这一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能理解聚合物的结构,还能掌握聚苯胺的聚合方法及性能测试,可以把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两大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海藻酸钠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任务,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协作,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一般逻辑过程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切实进行实验课改,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增创专业实训基地是促进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就业的关键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结合为基础,增创专业实训基地和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是促进高分子材料毕业生就业的关键,也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鉴于目前的大环境,校外实习的学生很难安排到工厂生产第一线,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纵观国内外好的高分子专业都要有能够满足学生实践的工厂和车间,学生的课程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实际操作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教室授课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效果立竿见影。高校创立大型实验中心和创新中心,以及与企业设立联合校内实训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亲临生产一线来完成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不但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的关键是需要双方共同遵守互利、互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的原则,以克服企业工作繁忙、怕影响工作秩序、怕出事故与大学生实际操作经验少、好奇心强之间的矛盾。工科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这种稳定的实习基地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工作职责、工作技能的认识,缩短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3.3开展多样式实习是拓宽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的手段

实习教学是加深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的高分子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但从最终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出于对安全事故的担心,“只准看,不许动”几乎是所有企业对大学生实习的一条硬性规定。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往往使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变成了参观。鉴于大学生实习的种种困难,采用分散与集中、模拟与真实实习相结合的多样式实习方式,有望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增加就业渠道。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开发仿真交互式实习教学软件,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学生修完专业课程以后,可以在大三、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学生可单人在计算机上操作,也可多人练习,这部分实习不受时间限制,可多次重复进行。例如,塑料成型工艺CAI实习软件,介绍了塑料成型工艺实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高分子材料的流变行为、物料的准备,以及注射成型、挤出成型、中空吹塑成型等成型方法所用设备、工艺流程和相关产品,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模拟实习过程中,不用担心安全、产品质量等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计算机软件上探索各参数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为将来从事企业的工艺设计及改进奠定了基础。模拟实习省时省力,它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改变以往集中实习的方式,采取分散实习。集中生产实习不仅会影响企业生产,同时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鼓励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生产实习,如果企业对学生满意就可以长期实习或者签约就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需岗前培训和适应期,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高分子材料对口的企业非常多,如塑料厂、汽车配件生产厂、涂料厂、外墙保温材料生产企业等,学生分散到各自感兴趣的企业去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与未来的就业实现零对接,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4革新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推动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就业的动力

适应就业取向,革新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推动高分子专业学生就业的动力源泉。以往毕业论文选题以教师自拟为主,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就业。依据已经签约毕业生所签单位的工作性质,选择相关的课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并且有可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对于未签约的学生可以尽量选择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为课题,让学生加入到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利用科研经费补充毕业论文经费的不足。采用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若干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从不同的方法或者不同的方案等角度围绕着同一个课题展开工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和交流,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开会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及时地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课题的完成,学生得到了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科研论文撰写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3.5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是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障

随着高分子行业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出现,作为高校教师需要顺应潮流、适时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保障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由于较重的教学任务,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减少了教师从事科研及实践的时间,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高校应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加强与其它院校及企业间的交流;鼓励教师通过社会化考试取得各类资格证书,如建造师资格证、化学工程师证书等,掌握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提供科研创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从事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参加各种科技大赛,积累实践经验,逐步造就日后从事本岗位的专业能力。

以上五个基本要点紧紧围绕“提升就业能力”这一中心,符合人才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的本质特征。这种“1+5”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推动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语

采用“1+5”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将加强实验课改、增创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多样式实习、革新毕业论文选题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五个基本要点贯彻执行,可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力及竞争力,实现大学生的稳步就业,推动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高校与企业的配合,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响应,最终成效需要就业市场的检验,相信经各方齐心努力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http://

参考文献

[1]于珊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就业导向与高校弹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9.

[2]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

[3]张迎庆,马卓,李冬生,糜志远,付展鹏.就业导向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2,40(22):157.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4

【关键词】电子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0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电子、微电子、太阳能光伏和光电子等制造类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纷纷扩大了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包括印制电路设计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表面组装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岗位,因而应当具备各类常用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重要性质、主要类型、制备方法、使用方法与典型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系统掌握电子材料知识,了解电子材料方面最新科技成就与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巩固《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等技能型课程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持;亦为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1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已出现许多有关电子材料方面的优秀教材,但这些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教材内容往往涉及较深的理论,包含了较复杂的理论公式,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没有较强数学功底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学起来非常困难;教材结构大多是按照材料物理性质依次编排的,当介绍某类材料时会涉及诸多方面的应用,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当需阐述某类具体材料的具体应用时,介绍的内容又并不详细,未能很好地面向工作岗位。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识难度大,实用性、针对性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对电子材料知识的学习兴趣。

1.1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1.1.1面向本专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专业岗位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曾实地考察了南京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悦虎电路(苏州)公司、南京飞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析了印制电路与平板显示领域中相关岗位对电子材料知识的要求,主动征求企业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把相关专业岗位的需求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来源。

1.1.2面向同类专业岗位的需求

PCB专业与光电子专业都是属于电子产品制造类专业,这类专业领域还包括微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表面组装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专业。PCB与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这些同类专业岗位亦有较强的适应性,少数学生初次入职的岗位可能就是这些同类专业岗位。同时,PCB与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出现多次职业转换现象,即由本专业岗位转到其它专业岗位,而且向电子产品制造类岗位的转换概率最高。

1.2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初步按两个模块进行组织。第一个模块是基础模块,包括绪论、有机高分子材料、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电容器介质材料、厚薄膜工艺材料、元素半导体材料,属于常用元件制程中涉及的电子材料。该模块强调基础性,作为学生学习电子材料的入门知识,为第二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理解电子材料在导电线缆、电阻器、电容器、半导体元件中的针对性应用,满足电子元器件岗位对电子材料知识的要求。第二个模块是工艺材料模块,包括太阳电池与组件、键合引线与引线框架、焊接材料、陶瓷基板、PCB基板、LCD工艺材料、PDP与LED工艺材料。这一模块基本上以太阳电池与组件产品、封装与组装产品、LCD与PDP显示屏、LED产品及激光与光纤产品的制造工艺线索来展开,强调电子材料知识与相关岗位的紧密结合。

1.3教材的形成

由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教出版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群教学研讨与教材组稿会在我校召开。鉴于缺少紧跟时展步伐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电子材料教材这一情况,会议要求,由我校牵头负责该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

2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的培养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未能突出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和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电子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课程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2.1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教学方法根据学情、课程情况、高职特点与教学条件等方面来把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两个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年龄在20岁左右,流体智力逐渐达到顶峰,在记忆、观察、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强优势;对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前导课程学习已较好掌握了物理学与化学知识与技术能,特别是通过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学习,已较好掌握了工艺知识与技术能,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2教学方法

综合考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讲授教学法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较高,但往往比较枯燥。为此,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入一些岗位场景图片、实物等,使学生获得感性素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可将理论与实际事物、现象联系起来,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3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为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重要性质、主要类型、制备方法、使用方法与典型应用。以前,总评成绩中,平时与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与课堂表现,其中作业照抄照搬现象还未能完全避免,作为评价依据不科学、不公平;期末还是以闭卷的笔试考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其它能力的考核,同时,学习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期末考前复习压力较大。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学习,现采用“阶段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的考核方式。1个或数个单元学完后,进行一次闭卷测验,作为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占总评成绩60%。平时表现占20%,其中教师评价与班委评价各占10%,以弥补教师评价的偏面性。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5

关键词:高分子阻尼材料;减振降噪;环保

一、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

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是在交变应力等作用到聚合物时,由于因链状大分子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去克服链段间的内摩擦阻力才能继续运动,在应力变化过程中,变形往往会更为缓慢,特别是在某种频率或温度下这种滞后表现的更为明显。这种变形滞后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减小了振动体动能,最终实现减震的效果。

现如今,阻尼材料已经有了更多的发展,新型阻尼材料的出现让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变得更为复杂,因此用传统的方式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当代的学者为了更好的解释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试图从粘弹性性能和微观分子结构的关系来进行剖析。学者Fradlin是最早定义阻尼性能和分子结构关系的,他认为互穿网络聚合物具有协同效应,它可以使两聚合物之间相互交联而限制相区,促使分子水平混合,从而具有宽广的阻尼峰。Thomas指出,聚合物中各个分子基团对阻尼的贡献不仅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而且还与在聚合物分子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进而定量地提出了基团贡献分子理论。相关学者的分析,加深了对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究,让新型高分子阻尼材料能够应用的更为广泛,也扩宽了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发领域和设计水平。

二、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结构性能

传统的高分子阻尼材料具有一定局限性,结构上呆板和单一的特性约束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其主要包括离散型、约束型和自由型阻尼结构。最近这些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取得了更多的研究进展,在设计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复合型高分子阻尼材料。它主要是通过简单物理组合来实现各种单一阻尼材料的混合,并转换其中的性能和结构从而衍生出具有更多性能的高分子阻尼材料。

(一)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

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在阻尼层和基本弹性层之间添加了一层隔离层,这是它和自由阻尼结构最大的区别点。隔离层的主要材质是铝蜂窝、纸蜂窝、硬质泡沫塑料等,具有高刚度、轻质的性能特点。在弯曲振动力作用于基本弹性层时,这个隔离层将拉压变形的力度增大,从而阻尼层材料的能效随之增加,类似于杠杆放大的作用,所以也叫扩变层。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

(二)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

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和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结构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是中间的聚氨酯泡沫不具备高刚度的物理特性,它呈现出的是柔软的特性。因此,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往往在低频震动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

为适应低频振动,增加了泡沫层,该泡沫层就相当于一根很软的弹簧,而普通阻尼层就相当于一个质量块,故其本身就构成质量弹簧减振系统,根据隔振理论,其有效隔振频率k的范围为k≥2P,式中P为质量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可由下式求出:

式中m为上层普通阻尼材料的质量,k为泡沫层的刚度,只要泡沫层很软,就意味着P很小,有效隔振频率就更低。适当选择质量及弹簧,便可控制有效隔振频率范围。

(三)消声复合阻尼结构

消声复合阻尼结构的组成材料是对声音具有特定作用的,纤维型或是泡沫型阻尼材料内部有着空洞结构,在声波进入到这些空隙中时,孔壁和空气之间具备摩擦力,伴随空气间的粘性力,材料细纤维和空气产生振动,振动能随之降低,因此消声复合阻尼结构的消声效果较为明显。

(四)用于隔离地震的复合阻尼结构

用于隔离地震的复合阻尼结构,顾名思义是运用到地震灾害中去的阻尼材料。把建筑物同地震运动相隔离的主要条件,一是支承座既能确保建筑物和其地基在水平方向上柔性连接,又能在垂直方向上提供足够的支承刚度,二是支承座具有吸收振动能量的能力,图6即为其原理图。

图5用于隔离地震的复合阻尼结构原理图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分子阻尼材料也得以展开深入研究,并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去。现如今的高分子阻尼材料主要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宽温域和高性能。高性能阻尼材料的要求主要为材料在宽温域内应具备高损耗因子(tanδ)。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由于网络间的相互贯穿、强迫互容、协同效应及特殊的细胞状结构、双相连续等形态特征,可有效拓宽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这已成为目前制备此类材料颇具前景的方法。

二是高分子阻尼材料需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对于任何新型材料都要求具备较好的环保性能,因此高分子阻尼材料也朝着无溶剂型材料、高固体分、水性材料方向发展,从而具备环境友好性。

三是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朝着智能方向不断发展,也表现出更多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改进智能材料成为了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现如今,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开来,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德国汉高便是行业里的重要代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朝着宽温域、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也成为了各个生产S家研发的重要考虑因素,特别是在开发环保型材料,水性材料和无溶剂材料方面成为了该领域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相信只要加快材料的绿色化进程,高分子阻尼材料将会表现出更为重要的应用作用,逐步缩小我国同国外材料发展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符刚.高分子阻尼材料制备及约束阻尼结构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8.

[2]王奇观,钱鑫,王晓敏,郭浩,白阿敏,程晓雅,王恒朝,闫蒋磊,阴晨亮.共价联结石墨烯/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5,02:99-104.

[3]张乾,梁森,梁天锡.嵌入式共固化耐高温阻尼复合材料制备及老化前后力学性能[J].航空学报,2015,07:2468-2474.

[4]李华.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结构设计[J].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1990,01:80-86.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针对《材料科学实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出以拓宽基础、突出应用为目标导向,围绕材料的力学、电学、磁学、光学、以及材料加工、材料成型等领域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合成、制备、测试、分析等基本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搭建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的桥梁。

http://

关键词材料科学实验;实验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A218);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项目(ZJW073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项项目(20141103-21-Z)。

作者简介:张小文,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科研。

0引言

《材料科学实验》是材料专业的主要实验基础课之一,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硕士研究生开设。《材料科学实验》以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等课程为基础,教学内容涵盖材料的力学、电学、磁学、光学、以及材料加工、材料成型等诸多领域,是材料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搭建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之间的桥梁。《材料科学实验》力求通过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合成、制备、性能测试、分析等基本实验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解决科研生产和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创新性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以拓宽基础、突出应用为目标导向,对《材料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实践探索。

1当前课程教学分析

在国家对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大部分高校具备了材料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资格。但材料专业的主要实践课程之一《材料科学实验》的现有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分工精细化使知识缺乏系统性。在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知识领域逐渐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即研究方向)靠拢,忽视了一级学科的总体目标要求。例如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学生对金属材料方面的知识重视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缺乏连贯性。如前所述,学生的知识范畴通常是局限在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领域,忽略了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通式教育以及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这一特征。更有甚者,目前很多以考研为目的的学生只掌握了所需考试的那几门课程的知识,其它课程便是无人问津,更加谈不上实验实践了。即,过于强调知识的“点”,而缺乏“线”和“面”层次的理解。三是重理论轻操作。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少了实践环节,很多创新性思维就难以得到发挥,也容易导致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因此,从新形势下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出发,本着培养创新性综合型材料专业人才的宗旨,我们提出在《材料科学实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拓宽基础、突出应用为目标导向,努力培养出满足当今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索

以拓宽基础、突出应用为目标导向,从课程开设的目的、方法、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对《材料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2.1课程设置上体现创新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全面规划,以掌握材料的合成、制备、测试、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围绕材料的力学、电学、磁学、光学、以及材料加工、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等诸多领域开设实验项目,以拓宽基础、突出应用为目标导向,为开展与材料专业有关的实验实践活动打下宽广而坚实的基础,并搭建材料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把各知识点连接起来,融会贯通,使知识由“点”的层次跃迁到“线”和“面”的层次,举例如表1所示。

2.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探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考评体系以及质量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多学科交叉授课的协同性。《材料科学实验》涉及到材料的力学、电学、磁学、光学、以及材料加工、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等诸多领域,每个实验项目均由教学经验较丰富的副教授及以上人员担任,每名教师只负责一个实验项目,解决了多学科知识背景与多名教师授课之间的协同性。

2)创新教学方式。首先通过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系统讲解与分析,阐述本实验项目与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然后老师做出演示实验,进一步展示实验原理和有关的操作方法;最后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体会,对有关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途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完善知识体系。通过《材料科学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补充以前所学知识的漏洞。同时也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拓宽视野、扩充知识范畴,并且利用各专业方向各自的优点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搭建公共实验平台。在《材料科学实验》平台建设方面,通过购置新设备、综合利用部分科研设备、改造或扩展现有仪器设备功能等三个方面为《材料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搭建先进和较为齐全的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建设注重基础知识和跟踪科技前沿的双重目标。在材料科学实验这个平台上,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该平台也为学生的课外实践、第二课堂、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广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提供了重要场所,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5)构建公平合理的考评体系。按照实验现场操作、数据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期末考核三方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和实验实践操作进行综合测评。

6)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实验项目的现场指导均由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负责,教学管理员负责协调各实验项目的开展,分管领导进行督查,这样一整套的实验实践教学和管理系统确保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3结语

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系统规划课程的各实验项目,以拓宽基础、突出应用为目标导向,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材料科学实验》课程教学软硬件平台,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http://

参考文献

[1]《材料科学实验》指导书[Z].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内部资料),2014.

[2]刘丽,易锋,任呈强,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开放式实验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64-165.

[3]王严东,路大勇,张钰,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2):67-68.

[4]刘伟东,石萍,齐锦刚,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123-125.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加工偏向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1-0067-07

1.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是一个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的现象(连榕,张明珠,2005;寇冬泉等,2006,2007,2008,2009;惠善康,曹健,2010;高峰,2011),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各种直接和间接经历、体验逐渐沉淀而成的对自己未来职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降低的主观感受。职业生涯高原一经出现,就可能对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某种不良影响,这已被现有研究所证实,即不同职业生涯高原水平的教师在工作效果上的差异非常显著(惠善康等,2010;寇冬泉等,2006,2007)。同时,来自企业组织领域的一些研究表明,职业生涯高原者与非职业生涯高原者相比,其工作绩效(Chay,Aryee,Chew,1995;Near,1985;Nachbagauer,2002)、工作投入度(Burke,1989;Hall,1985;Stout,1988)和工作满意度(Chao,1990;Orpen,1983;谢宝国,2008)更低,而离职意愿更高(Choy,1998;Lemire,1999;Slocumetal,1985;Tremblay,1995;谢宝国,2008);现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其概念、影响因素、效应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缺乏从更深层次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社会认知特点。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从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视角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可以深化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认识。

尽管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加工过程方面的研究。但在教师心理研究中,一些关涉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认知的研究结果为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在教师心理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自我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成绩倾向于做出负面评价(Maslach,1982);教师个人成就感与工作满意呈正相关(Kantas,1997;刘维良,2006);中学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毕重增,黄希庭,2005)。尽管教师心理研究中的个人成就感降低与职业生涯高原不是一回事,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共同的要素。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导致其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意向增强、对自己行为和成绩作出负面评价等研究结果昭示着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后对职业生活事件的认知发生了某种改变,从而使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认知加工烙上自己的特点。

社会认知加工理论是将心理加工和信息传输的理论应用于社会行为研究中,是描述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认知任务和与个人目标、情绪状态和唤醒调节信息一致的情绪任务,也用来描述和解释异常行为和情绪,如抑郁、网络成瘾、攻击行为等心理病理机制。从社会认知加工角度研究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既可以拓展社会认知研究的范畴,又可以深化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为有效应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首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相比较,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具有更多的负性编码,存在负性编码偏向;其次,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具有更多的负性再认,存在负性再认偏向。为了验证假设,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研究范式,通过操纵教师职业生活事件的特性,即阅读材料的句子条目类型(正性、负性、中性),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不同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特点。

2.实验一

2.1实验目的

操纵教师职业生活事件的特性,即阅读材料的句子条目类型(正性、负性、中性),考察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不同条目类型的编码特点。

2.2实验方法

2.2.1研究对象

利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对广西南宁市第24中和来宾市高安乡中心小学部分在职教师进行测试,选取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总分大于抽样总体1.63个标准差的被试作为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组,选取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总分小于抽样总体1.63个标准差的被试作为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组,两类被试各抽取35人,共计70人。由于流失一些被试,最后参与实验的有效被试是:职业生涯高原教师26人,其中,男教师15人,女教师11人,平均年龄32.65±7.68;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32人,其中,男教师18人,女教师14人,平均年龄38.97±6.39,共计58人。

2.2.2研究工具

2.2.2.1《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

问卷包括趋中高原、内容高原、层级高原和职级高原四个维度,共22个题项。其中,趋中高原表达的是进一步成为学校焦点人物或向学校决策中心移动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如对职业生活中发言权、决策参与、获得支持方面的描述;内容高原表达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层级高原表达的是职业生活中行政上的进一步升迁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职级高原表达的是职业生活中职称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滞方面的主观感受。问卷采用5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职业生涯高原程度越高。问卷a系数为0.903,重测信度系数为0.821;各因子a系数在0.737-0.836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655-0.752之间,可以保证测量的可靠性。问卷各个因子之间基本上呈中等偏低相关,且低于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0.676-0.782)。通过对理论模型和数据拟合程度的检验,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寇冬泉,2007)。

2.2.2.2实验材料

运用Tversky和Marsh(2000)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编制了阅读材料“同事的故事”,故事以第二人称描述他(她)与两个同事一个星期在职业生活中发生的事。故事描述了中小学教师典型的职业生活情景,两个同事共产生54个行为和活动,每个同事的行为和活动用不同的句子条目来描述,包括9个正性的(即积极的、上进的、努力的)、9个负性的(即松懈的、停滞的、不恰当的)和9个中性的(即中性的、描述的、客观的)条目。阅读材料的编制过程:首先,以开放式问卷形式搜集中小学教师认为是积极的、上进的和松懈的、停滞的典型职业生活事件,然后以Tversky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的形式编成故事。其次,选取10名中小学教师和6名具有教学经验的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所编故事进行试编码,以确定故事中的典型事件即条目的性质。再次,对每一个典型事件的评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70%以上的人都认同的那些事件性质作为故事中的阅读材料,制定出参照标准。

随机择取广西玉林市大塘中心小学和南宁市第35中学的部分教师共86人作为测试对象,以考察阅读材料的信效度。结果表明,阅读材料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5~0.862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802~0.893之间,表明阅读材料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阅读材料中的正性、负性和中性句条目与所属句子条目的相关分别在0.317~1.000之间,达到了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相关,而正性、负性和中性句子条目与其它类别属性的相关系数在0.002-0.238之间,表明阅读材料的结构效度较好。这些数据表明实验材料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2.3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问变量为职业生涯高原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被试内变量为职业生活事件特征(正性、负性、中性)。因变量是让被试对呈现的职业生活事件的特征做出的判断结果。

2.2.4实验程序

研究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发给每一位被试一份阅读材料(同事的故事),主试直接告诉被试“请认真阅读材料的内容,你们将在学习5分钟之后,被测试这个文章的详细内容”。5分钟后,让被试把阅读材料放在桌上,并进行“500-3”的逆运算3分钟。这时主试收回阅读材料,发给编码材料。测验阶段:主试讲清如下指导语:“您拿到的阅读材料和前面的学习材料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有些句子后面有空格,请您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验分别标上三种记号:J表示‘积极的、上进的、努力的’;X表示‘松懈的、停滞的、不恰当的’;Z表示‘中性的、描述的、客观的’。您的完成时间是10分钟!”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编码量的分析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在不同句子条目上的编码结果(表1)。

对被试的编码量结果进行2(职业生涯高原、非职业生涯高原)×3(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编码的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的主效应不显著(F=1.633,p>0.05),说明不同句子条目类型的编码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被试类型与不同性质的句子条目间的编码反应存在交互作用(F=3.976,p

进一步对被试类型与不同性质的句子条目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发现(表2):

在正性和负性句子条目的编码量上,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但在对中性句子条目的编码量上,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表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显著高于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如图1)。这些结果提示,被试的不同特质影响着被试对中性句子条目的反应。

2.3.2被试类型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编码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假设,对被试在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内的不同类型的编码量上进行深入分析(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被试类型在正性条目上的负性和中性编码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被试类型在负性条目上的正性编码量达到显著差异。其中,中性编码量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不同被试类型在中性条目上的三种性质的编码量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据此可知,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相比,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正性条目做出更多的负性编码,对中性条目做出较多的负性编码;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正性条目做出较多的中性编码,对负性条目做出更多的正性编码,对中性条目做出大量的正性编码。由此可以得出,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具有较多的负性编码。

2.3.3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编码偏向的分析

根据钱铭怡(1998)计算编码正偏向的公式,得出两组被试编码正偏向的结果(图2)。

对被试的编码正偏向进行2(职业生涯高原教师、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3(正性、负性、中性句子条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正性、负性、中性条目的编码正偏向存在显著主效应(F=127.831,p

3.实验二

3.1实验目的

操纵教师职业生活事件特性,即阅读材料的句子条目类型(正性、负性和中性),进一步探讨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再认特点。

3.2实验方法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8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方向,即材料低维化、材料复合化、材料智能化、材料对环境危害减小化。

关键词: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低维化;复合化;智能化;

环境危害减小化

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对新材料新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材料也成为了制衡各行业能否顺利向前发展的关键一环,整个材料行业本身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除了要满足传统的功能要求和使用传统的加工生产工艺之外,随着新的国家和市场的需要以及新的技术的使用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现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低维化、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复合化、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智能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对环境危害减小化。

1、材料低维化

宏观上的低维化是从整体材料向薄膜材料和纤维材料的发展。现代微电子、光电子和光子学器件等原件都是集成化的,随着其所担负功能越来越复杂但其所占用体积越来越小,普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已经不能满足这点要求,因此对于大多数信息功能器件只能使用薄膜材料,这是材料向低维化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那就是原先无机非金属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其新的使用要求。还有一点就是新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可以拥有更多的特殊功能。例如结构材料通常使用涂层和薄膜来改变性能,包括增强、增韧、耐磨等。在结构材料的功能化上,薄膜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薄膜制备、结构和性能、表面态以及发展新的薄膜材料的研究就十分重要。在功能器件中纤维也作为集成元件,如光通信中光信号的放大、调制、选模等功能都通过功能纤维来完成,形成集成纤维光路和光网。

无机非金属材料微观上的低维化,是材料组织结构的尺寸不断变小,即从毫米、微米趋向纳米。上世纪末出现的光子学晶体,是以一维、二维和三维的以光波长为尺度(微米和亚微米)以介电常数空间周期变化的人工带隙新材料,将在本世纪内有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应用于光电子学和光子学材料和器件。纳米尺度上的超晶格薄膜、纳米线、纳米点材料的结构、性能的尺寸效应以及纳米材料的制备在上世纪末已作为公共关心的主题。纳米材料和器件由于其尺度上纳米量级,可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块体结构的性质,对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的认识延伸到介观尺度。进入到21世纪将以纳米器件为中心来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与性能调控。进一步的低维化,涉及到基于原子和分子的纳米材料和技术,低维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的量子特性,量子限域体系设计和制造,研究量子点和量子线材料的电子和能带结构、杂质态和缺陷态等与结构与材料的物理性质关系,实现量子调控。

2、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化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包括与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合是不断增加其新功能的一个主要方法。主要是根据现实中对材料新功能要求,以此为研发目标,不断的优化三大类材料的各自优点,并将其进行复合。上个世纪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上已广泛采用,如钢筋混凝土(金属与水泥)、玻璃钢(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玻璃纤维),这类以结构材料为主的复合材料,今后仍将优化并继续发展。还有一种复合就是随着材料新性能的增加而不断产生的新的材料的复合,这种复合一般又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其可能表现出的新性能通常也是比没有复合有很大的提高。随着材料的复合的尺寸愈来愈小,以至于达到纳米和分子尺度上的复合或称之为杂化,今后在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上将颇为明显,如纳米和敏化染料杂化以及以纳米线与唾吩的复合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材料,高的非线性光学常数的无机一有机杂化材料,碳纳管与有机熔盐制成高度导电的聚合物纳米管复合材料等。功能的复合将使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的界限逐步消失,例如平板玻璃是作为门、窗、墙的结构材料,但当平板玻璃镀膜后就具有不同的光反射和吸收的阳光控制和低辐玻璃后,就成为能满足节能、环保、安全和装饰的多功能建筑玻璃。结构陶瓷也逐步功能化,利用陶瓷优良的介电性能和光反射性能,发展了结构、防热、透波(或吸波)等陶瓷材料。利用AIN陶瓷高的导热性、低的电导率和热膨胀以及优良的机械性可作为大功率半导体集成器件的基板。

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合化发展趋势。复合化的最终是以应用为目标,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已广泛应用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方面其中主要就是用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玻璃

纤维来组成,这种结构材料为主的复合材料,这也是复合材料具有单一材料所无法满足的使用功能,更是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3、无机非金属材料智能化

随着新材料的出现以及新的信号传感控制系统的逐渐应用,材料的智能化已经不再遥远。所谓材料的智能化即材料能接受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并能实时做出反馈。这将极大的提高材料的使用范围,因此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日益受到关注。最早的智能化材料为被动式,如光色(光致变色)材料受阳光辐射,自动改变透光度,但透光度的深浅是不同控的。但电致变色材料不仅光照后变色,并且变色程度由外加电压可控,是智能自动式。智能化功能材料大都分为多片压电和铁电陶瓷的复式结构,外场信号的感知和反馈操作是分开的,目前趋向薄膜化和集成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出现,可以把不同功能的材料从微观上复合在一起,形成紧凑的单体智能材料,这也是多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应用领域较广的建筑智能化,提高建筑材料的安全性智能等方面。

4、无机非金属材料对环境危害减小化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如果环境这不达标的话就会遭到全盘否决。所以节能降耗、环境友好、资源综合和循环利用、废弃物资循环利用和处理、有害气体液体的低排放和无害处理、有毒有害元素的替代必将是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创新研究和生产中必须遵循的,应该全方位、多学科地研究绿色生产工艺、环境协调材料制备技术及其理论基础。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是著名的资源、能源高消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如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解决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生产技术,成为生态环境材料。加强理论基础研究,探索出低能耗少污染的新的合成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和节耗的技术途径;废气废料的合理科学处理技术;矿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结构调整。以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例,建立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方法。

发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特点,加强对改善环境的关键材料的研究,诸如核废物固化材料以解决核废物的永久处理;汽车和柴油机尾气三效催化剂(稀土复合氧化物)及载体材料(多孔陶瓷和陶瓷纤维)以解决汽车和柴油机的尾气污染;光催化的建筑材料以解决建筑材料的自洁以及无机膜分离材料对药物、食物和污水处理。

5、结语

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无机非金属材料传统性能的优化以及新功能的开发,它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牢固。因此正确的把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方向,结合这个特定时代对其的特定需求去发展整个行业,将会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其更好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本科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83-02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可以成型各种形状并且性能优良的新型化工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生物、信息、能源、环境等各方面。作为不可或缺的高分子材料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社会需求适应性强的不同层次的研究技术人员。

1高职本科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青岛大学对口高职本科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工艺和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管理、产品市场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除专业理论之外,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大专业实训比例,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考核中增加了专业技术技能鉴定项目的测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约占四年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左右(如图1)。

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巩固和深化课堂理性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的基本技能,以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2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

根据有关部门对毕业生质量调查材料表明,近几年理工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知识也能够适应工作需要,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弱。毕业生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技能,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就业层级和岗位质量不够理想。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的相应对策

3.1从办学理念上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不仅要完成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高职本科学生的学习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学习相结合。

实践性教学主要增强专业适应性,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技术操作、实际动手能力与实际生产状况相适应,然而现有的单一讲课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2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制定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挂钩,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现在,企业急需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就以此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几个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学的教学计划,市场早有微词:学生毕业时,学到的知识已过时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在各地开展调研,结合市场需求。如:模具、设备方向的人才在未来几年会急需。在授课时,老师就会将内容向这个方向倾斜,使学生在未毕业时就已经成为“抢手货”。

3.2.1定点、定向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山东是高分子原料及制品生产大户。散落在县以下的各小企业为谋求发展,已意识到培养自己的技术员对企业发展有多重要。近几年,我们一直与毕业生保持密切往来,解决他们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已与几家企业协商,为他们单独办班,定点、定向培养人才,受到企业好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3.2.2挂靠实习基地现场教学

我们教育学生,实习基地是你们接触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把教学现场搬到工厂或实验室。让学生真正“干”起来。从而学到熟练操作。

3.2.3“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我们会安排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开发的项目中来。把他们带到专业领域的前沿,使他们在毕业后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从而打破学生只能“找”工作的境况。使学生的毕业前景扩宽。

3.2.4选定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急待解决的课题作为研究专题,统一规划、整合《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塑料加工成型工艺》《高分子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做到每一个专题实验都要有明确、合理、全面的设计思想。以精选的研究专题为载体,把相关的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实现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目标。

3.3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要逐渐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验实习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先后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处(青岛润兴塑料厂、青岛铭昶模塑公司、青岛宏达塑料集团、青岛联创集团和青岛黄海轮胎集团),保证学生每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2~3周。在校内外实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培训,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逐步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接轨。

借助开放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嵌入式”“专业教学现场化,实验教学课题化”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完美的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历届高职毕业生在《塑料注塑工》中、高级技能达级考核中,合格率均达100%。为学生就业及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宽专业、多技能、双证书”的办学特色。

在现有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增加到6~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校内实训室。与3~5个企业达成校企共建协议。

3.4增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近三年来我专业投入大量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实验设备及实验药品,优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改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习条件。这三年来我们购入的大型设备有双螺杆挤出机2台,塑料注塑机2台,切粒机1台,烘箱2台,万能拉力机1台,冲击试验机2台,熔融指数测量仪1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3台等,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实验环境,为培养具有较高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进行职业职能资格证书考核,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能力证明,谁持有的证书多,谁的就业选择性就大,就业的机会就多。

我专业从2004年秋季在本市抢先申办了青岛市劳动局《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中、高级技能达级考点,并于本年底与市劳动局合作,成功举办了我系2002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技能达级考试,学生达级率100%,受到了青岛市劳动局的初步肯定。我们从2002级至2009级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开始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至今已经进行了八届。

4结语

我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高职本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高职本科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使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在校的严格学习及实习、实训,具有复合型职业技能结构,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毕业前获高分子成型工艺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后能直接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代显华,李忠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成都大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1):8-10.

[2]刘传影,赵则信.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6):74-75.

[3]马群锋.我国高职类高分子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3-23.

[4]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0,38(11):220-243.

[5]王慧敏,郑耀臣,崔孟忠,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97(5):39-41.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1篇10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摘要:TU5文献标识码摘要:A文章编号摘要:1671-7597(2008)0420066-01

近年来,某些非凡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2000年增加至1.8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平安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探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新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探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新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和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功能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新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新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和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新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探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功能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新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和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向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1篇11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Q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98-02

高分子可燃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建筑、交通、家具、电子电器等行业领域被大量使用,美化和方便了人们的环境和生活,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和社会效益,已逐渐代替传统材料。然而大多数该分子材料都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快、火焰传播速度快、发热量高、不易熄灭,还产生大量浓烟和有毒气体。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其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大大增加,因而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能,成为当前消防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分子阻燃技术应用

1.1高分子阻燃材料分类

关于阻燃高分子材料目前尚无明确分类,通常可按照获取阻燃性能的方式划分,可将其分为本质阻燃高分子材料和非本质阻燃材料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具有阻燃性;另一种是通过加入添加阻燃剂获得阻燃性能。非本质阻燃材料可根据阻燃剂添加方式分为添加型阻燃高分子材料和反应型高分子材料。所谓添加型阻燃高分子材料,即在高聚物加工过程中,将阻燃剂以物理方式分散于基材中而赋予材料的阻燃性;反应型阻燃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剂是在高聚物的合成中加入的,它作为一种单体参与反应,并结合到高聚物的主链或支链上,使高聚物含有阻燃成分[1]。

1.2高分子阻燃技术

阻燃剂是用于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在现代化社会中,阻燃剂具有着诸多的类型,旨在能够为了切实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防火需求,就其所包含的类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

第一种,是有机阻燃剂,主要用于针对有机物的燃烧预防,比如包括磷酸酯、卤系和纺织物等等,具有着耐久性的特点。

第二种为无机盐类阻燃剂,包括的产品主要有氯化铵、氢氧化铝等等材料,这种类型的阻燃剂具有着无烟、无毒与无害的优势,因此成为了目前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一种阻燃剂。

第三种为有机和无机混合类型的阻燃剂,这种类型的阻燃剂通常被科学界认为是无机阻燃剂的升级版,拥有着和无机阻燃剂同等的优势,但相对来说具有着较高的成本,因此并未普及应用。而从不同阻燃剂的阻燃元素上看,又可以划分为几种,包括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和硅系阻燃剂等,其各自有着相应的优势和缺点,但依然凭借着不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防火领域当中[2]。

受到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技术水平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包括阻燃剂微胶囊技术、交联与接枝改性等等,无论是何种新技术的应用,其作用原理都大体相一致,区别主要在于对人工合成技术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技术优势更是在于对传统材料阻燃之后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的转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现代阻燃技术领域的纳米技术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阻燃过程中各类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更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了阻燃技术的安全性。

1.3高分子材料燃烧及阻燃技术应用机理

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其中包括6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一种阻燃体系往往是几种阻燃机理同时起作用[3]。

2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研发动向分析

2.1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体现

在现代工业领域当中,阻燃材料凭借着自身所具有的阻燃优势,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添加阻燃剂,在热量不断加升的同时,其有毒气体也将被释放出来,产生有毒气体将会严重危害心肺功能,因此,在传统阻燃剂中,也相应增加了磷酸酯等化学物质,以便于通过磷酸酯来提升材质的气体吸附能力,相比较来讲磷氮化合物拥有更加高等的吸附能力,正是由于添加型阻燃剂中存在以上不同的化学物质,因此,阻燃剂安全系数也将被提升。由此也就确定了磷系阻燃剂的地位。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类阻燃产品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应用空间,各类阻燃产品的优势也开始越来越突出,由于阻燃材质中的阻燃性能受到影响,才最终达到阻燃的实际效果。相对来讲,阻燃技术也通过阻燃剂的化学功能,改变其传统的分子结构,以至于实现阻燃价值。因此,阻燃技术应具备一定的高分子材料脱水碳化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吸收相关的有毒气体,当值在材料燃烧中,产生有毒气体,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健康。对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阻燃剂的研发力度,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下对现有的阻燃剂进行改善与功能领域的创新,使现有的阻燃剂能够具备传统的阻燃性能优势,还同时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功能比如耐热、抗辐射等等[4]。

2.2高分子阻燃材料的绿色发展趋势

高分子阻燃材料的绿色发展方向已经开始被充分重视,其是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阻燃剂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的应用量有着明显的增加,所有新材料与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都在不断加速。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阻燃剂的技术发展方向也开始逐渐趋向于绿色化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社会开始重点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由此直接决定了阻燃剂的发展需要契合生态的关系。目前,国际当中已有一部分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从环保角度出发来限制对污染环境阻燃剂的生产与使用,该文认为,这样的现状本质上也是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另一种形式。不可否认,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大国,高分子产业的发展具有着显赫的地位,在国际阻燃材料飞速发展的大势所趋之下,消防部门同时出台了新的规定,旨在为阻燃材料的科学化更新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式下,阻燃技术的开发在外界的推动下有了技术上的提高。尤其是低毒低烟、无卤高效的环保阻燃剂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综上,不管是卤系阻燃剂还是无卤阻燃剂,其必然趋势都是向环保型无卤阻燃剂发展,发展方向都以低毒化、环保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主[5]。

3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优化改革动向

当前,对于阻燃技术的研究,我国还有待加强,在相关技术研发力度,以及自主研发等环节,相对于国外先机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但根据我国当前研发技术来讲,已经较传统技术提升了许多。近些年国家积极进行科研技术支持,在研究经费中,研究技术中,积极给予帮助,使得各项技术研发工作中逐渐扩大,研发力度也逐渐加深,在国家技术支持上,当前各项技术研发应用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阻燃技术便是其中一项,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阻燃技术应用价值逐渐得到挖掘,阻燃技术研发也渐渐深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由从传统阻燃技术当前的阻燃技术研发,期间经历中众多变迁,最早阻燃技术是由物理作用的帮助喜爱,实现对氧气的阻隔,最终达到阻燃的效果,当前新型阻燃技术的研发,使得性质阻燃上升至化学反应界面中,通过对材质化学分子的改变,使得可燃性材质逐渐具备阻燃技术,从融合阻燃逐渐转变成为无机阻燃,并在阻燃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对有害有毒物质的处理,通过添加可吸附分子,将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在实现了阻燃技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无污染的目标。这种科技研发的成果符合了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当前在阻燃技术研发中,微胶囊技术、纳米技术等其他技术的影响,使得可燃材料的阻燃效果大大得到提升,阻燃性能也随着阻燃效果不断变化。在阻燃技术应用中,复合型材料的应用也为阻燃技术提供了发展方向。

该文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阻燃技术的提升,阻燃性能的变化,必将使阻燃形态以及其他性能达到提高,并在科研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坚信可燃材料阻燃技能将会更加环保。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阻燃技术的研究可知,阻燃技术经历了从物理阻燃向化学阻燃技能的转变,在化学阻燃中高分子材料阻燃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随着阻燃技术研发的不断加深,我们坚信,阻燃材料的发展也会与之相适应,产品结构也会相应调整,我们必然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开发出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分子阻燃材料。

参考文献

[1]郭永吉.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究[J].江西化工,2014(4):208-209.

[2]郭晓林,李娟,李莹.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阻燃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塑料,2014(12):6-11.

[3]高建卫.我国建筑保温技术进展及存在问题分析[J].材料导报,2013(S1):276-280,284.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篇12

关键词:交叉学科;本科教学;互动;创新思维;实践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43-03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性的研究和产品不断涌现,其中非常多的成果都来自于交叉学科的贡献。一个已经被普遍接受的共识是: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1]。所以,对于本科教学中的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师纵览多个学科的发展,从而能站在交叉学科的前沿来引领学生去认知和创新性思考;同时,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检索相关资料,能互动地参与到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来。只有这样,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敏锐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尽管教育界对交叉学科研究生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有较多思考[2],但是迄今为止对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的交流还很少。

本文以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生物高分子及制品”课程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提出了对交叉学科的本科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一、课程背景

“生物高分子及制品”是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均来自我院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系。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建立于1978年,并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系内的教师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的科研、教学方面有30多年的丰富经验。本课程所使用教材主要为我系老师合力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并结合科研前沿做了丰富多样的专题讲解。目前一个年级有三个班平行授课,每个班的人数在70~90人。本门课程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产物,其内容涉及生物医学、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工程设计、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教材的主要章节包括绪论、高分子材料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药物缓控释高分子材料、软硬组织替代和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根据我院学生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和工程应用发展方向并重的特点,在课堂讲授的时候授课教师会尽量同时扩展到前沿的科研领域(如医用高分子非病毒基因载体)和相关产业的应用环节(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生产、消毒)等。考查方式以课堂讨论、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综合打分。

二、互动式授课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综合多学科领域的讲解方式。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功能高分子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在生物及医学领域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总体而言,本课程是两个一级学科:材料学(其中的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中的生物材料)的交叉点。两个学科的跨度很大,如何能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引领学生思考至为关键。例如,在进行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的讲解时,我们通常会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我们将人体器官做一个对应的抽象化的模型,其中包括脑—计算机、耳—声音探测器、肺—气体交换器、心—泵/液体输送器、肝—化学工厂、肾—分离/净化系统和血管—输送管路等,以方便同学们从功能上理解人体器官并能针对性地对人工器官进行设计、思考。通过讲解,同学们了解到研究人工器官并不能简单考虑其与人体组织器官的类似,更重要的是能使其再现或部分再现人体器官的功能。举例来说,在讲到人工肾时,我们会先从医学的角度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描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肾小球每天以125ml/min的滤过率处理约180L的血液,肾小管将滤过液中大部分的水、电解质、葡萄糖和其他小分子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入血液,而每天最终排尿量仅为2.0L。通过上述讲解,同学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肾脏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那么进一步的关于人工肾功能设计的讲解也就顺理成章了。人工肾是血液净化技术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人工器官,再通过进一步关联讲解病理学的内容,我们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使用人工肾的血液净化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治疗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既包括肾脏方面的疾病如肾衰竭,也包括各种由于血浆成分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的血液性或免疫性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紧接着,针对不同的疾病和需要去除致病物质,我们很自然就将知识点转到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上来,分别讲述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血液透析滤过三种人工肾技术。最终,三种不同的人工肾技术就引出了不同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需求和设计:通过对用于人工肾的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的分析,以及对完成其制品的各种工程技术的描述和表征,使同学们融会贯通,掌握这个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点。再举一个例子,在讲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章节时,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的交叉领域,如何有机结合多学科知识使同学们带着兴趣学习就非常关键。首先,我们会用“人耳鼠”等组织工程经典的图片展开绪论,使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让他们去思考:人类科技的进展真的有一天能实现更换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吗?由于多个现实的案例摆了出来,他们就会意识到这是有可能并已经部分实现了的前沿科技。进而,我们就会用搭房子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讲解组织工程的三要素:细胞是砖块,生长因子是建筑工人,而生物材料就是整个房屋的支架。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能的要求就使得生物医用高分子成了其中的首选。在这样的引领下,同学们的关注点自然就转到了我们高分子学科与组织工程的关系,并能带着兴趣学习接下来的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角膜组织工程材料、组织工程支架制品的制备方法等多个知识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还会播放组织工程培养细胞、体外构建人工血管等录像资料,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互动形式。除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外,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也是交叉学科本科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本课程,我们主要采取了课外检索学术资料做PPT报告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如前所述,我们将人体组织、器官分开并做了一个对应的抽象化的模型。对应于此,我们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安排每个小组负责准备和主持一个主题的PPT报告和讨论。我们会提前一周通知负责组的同学(通常为4~8人),事先与他们讨论讲述的主线和子方向,要求同学们分工合作,其中一些同学负责每人5分钟的PPT讲解,其他一些同学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例如对肺的一个主题,通过一周的准备,同学们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准备了精美的PPT资料和讲解内容:第一个同学做了呼吸系统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综述;第二个同学的报告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呼吸系统手术(尤其是肺部手术)中使用的大量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例如包括呼吸道麻醉科导管、单肺通气封堵导管等医疗器械;第三个同学从人工肺的研究角度出发,用较多的学术资料描述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他们小组讨论后对该领域的展望;最后一个同学结合工程实际,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描述该领域医用高分子制品的制备方法,并简单提及国内外的主要生产企业。通过这样的一个“准备—讲述”的过程,该组同学系统地掌握了交叉学科从基本概念到学术研究,再到工业领域的诸多方面,并能逻辑清晰地讲述给全班同学。在同学们的PPT讲述过程中,任课教师会组织听报告的同学们进行有益的讨论。例如,在讲解到有关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生物相容性的时候,有做报告的同学会以隐形眼镜为例讲解,其制备原料主要是聚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这时,我们会请有戴过隐形眼镜的同学举手,并组织讨论:为什么隐形眼镜有日抛、月抛和年抛的区别,它们对材料的要求有何不同?为什么夜晚要取下眼镜进行清洗保养?作为使用者,自己戴隐形眼镜会有什么样的要求?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作为交叉学科的产品,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使用的医学目的,还要求我们从材料学和工程学的角度去设计,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使用性能。而且这样的讨论也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避免过多过深的理论讲解会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在整个PPT报告和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会针对同学们的资料准备情况、PPT讲解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3.创造条件结合实践教学。交叉学科除了能在学术前沿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性火花之外,往往还可以通过学科的交叉设计、生产出大量的实用的制品。本门课程针对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就是典型例子,其所涉及的产业主要为医疗行业和医疗材料(器械)企业。因此,创造条件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就成了本门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与上述行业的企业有长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经完成或正在研发多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工作,因而具备较好的实际条件进行实践教学。例如,任课教师与成都市的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关系,从而能将课程的认识实践带到其中的一些单位,包括人工肾的生产企业和医疗耗材(导管、输液制品)企业等。通过实习参观企业,以及在课堂上观摩老师带的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疗器械,同学们对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产业有了更好的认识。另外,经常有高端的相关行业展会在成都举行,例如2012年的第6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在成都云集了国内外的多家企业。这种时候,任课教师就会及时公布展会时间,并鼓励同学们去参观,通过学习和对比国内外企业的产品,了解其设计理念和所使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展会结束之后,我们会和同学们在课堂上针对展会上的所见所想进行很多有益的讨论,很好地帮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这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产业。

4.结合教学内容邀请专业医生讲座的教学。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我们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些医生到课堂进行讲座,如讲授到血液透析时,我们会专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医生到课堂进行讲座,从医生的角度讲述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血液透析制品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这些讲座,使同学们更深刻了解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实际应用,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最后,由于交叉学科课程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简单地进行死记硬背的考试是不适宜的。经过商讨,本课程的多位任课老师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平时的讨论和报告占学生成绩的很大一部分,期末考试以开卷方式进行,出题尽量是基于交叉学科的特点来综合性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通过八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发觉本课程的教学互动效果很好,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有很多学生对这门交叉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相继进入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制品的科研或产业领域。

总而言之,交叉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本科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和完善教学手段,才能保证交叉学科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更高阶段的交叉学科创新性研究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产业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1):58-60.

[2]吴宜灿.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5):511-517.

[3]赵长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高中数学应试技巧范例(12篇)

    - 阅0

    高中数学应试技巧范文篇1【关键词】雅思;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教学模式1.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1.1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雅思考试,以其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实战性和应用性强、覆盖.....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例(3篇)

    - 阅0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文【关键词】护理干预;妊娠合并糖尿病;胎儿【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0-0120-02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健康影.....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