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教育;本真;撂寻;复位;生命教育

印度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即为生命而教育”,然而,当前中国却屡屡发生青少年无视生命存在、践踏生命尊严、贬低生命价值甚至残酷戕害生命的现象,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哀,当前的中国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本真。如何让中国教育的本真得以复位,已经引起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深切关注与理性反思。

一、教育本真的探寻

在以往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教育家”曾提出对教育的理解,但是他们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往往是对“教育”的一种定义,或者是通过事实本体结构的描述来实现。德国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在其名著《什么是教育》中详尽、深入地探讨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要解释“什么是教育”就需要深入到价值层面对其意义进行阐发即要对其“教育性”做出说明。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教育的正确理解首先是把握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而“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是“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呢?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对于个人而言,比如真实、独立自主、责任和自由”才具有“终极”和“绝对”的意义,如果缺少对“终极”和“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雅斯贝尔斯敏锐而睿智地提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由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不能独立,教育要依赖于精神世界,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教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真的理论,切合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的名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即为生命而教育”,也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行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偏离本真的教育现状

我国现在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偏离了其本真,仍然在以雅斯贝尔斯所不满意的方式进行着。

在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代教育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源。工具性教育不仅把教育当作社会的工具,还理所当然地把人培养成工具。因为只有人成为工具了,才能发挥教育迎合“时尚”的外在工具价值。工具性教育为把人培养成为政治、经济需要的工具,往往以社会的需求来压抑个性的发展,片面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不言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把个人培养成没有个性的社会需要的螺丝钉。教育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为了有效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到教育的工业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教育商品,一切按照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来控制。在这个工业流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是其机械地执行人员和被加工的产品,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被当作技术的工具来培养,不问怎样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只问应当教给他们什么技术,这样的教育只能使被教育者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的光滑耐用的齿轮牙。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动机和目的当然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所以,当我们问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念大学时,我们很难想象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是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的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学生掌握了“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却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这可以说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堕落。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就严厉批判了对教育本质的误解,他指出:“本来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

偏离本真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批没有热血、没有理想、没有爱与恨的机件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只能导致学生对生命存在及价值无知与漠视,让学生精神性萎缩、人文性丧失,沉于物欲,不会欣赏音乐,不想阅读经典,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有知识却无文化,有技能却无素质,没有了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没有了生存的信念,而投有了对生死的认知,则没有了存在的尊严。当青少年淡漠了对生命的敬意和珍惜,把生命也当作物品之后,他们就会随手丢弃生命。对自己生命不珍惜,对他人生命也没有了感觉。他们在人生过程中只在意生活的感觉,而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性质和意义,轻贱生命,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青少年群体暴力事件、犯罪事件、吸毒事件,乃至自杀事件,频繁地见诸电视广播。

三、生命教育的指归:让教育本真复位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lters)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是基于当时西方’国家泛滥成灾、暴力现象频繁、性关系紊乱等现状,那么,当前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其中最深刻的历史背景则在于当代中国教育的本真偏离后引发的各类问题。针对目前青少年自杀、他杀、吸毒等事件层出不穷,有识之士提出生命教育,期待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为中国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要贯彻这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帮助青少年摆脱生命的困顿与困境,应当把生命教育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过生命教育找回教育本真,指导整个国民教育,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复位到原点——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地展现生命状态的手段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或者获得财富。按照这种以提升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我国现行教育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作为生命教育的灵魂

生命教育要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仅仅有科学的知识教育会让我们的学生没有了生命的品质,没有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感,也许能“成才”,却难以“成人”,必将产生严重的问题。要认识到科学性的知识教育要与人文性的、价值性的、德育的人文之生命教育携手并进,如鸟之有双翼、车之有双轮,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无论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在学校中教什么科目、都应该把生命教育当作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都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教学工作中都应该贯之以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生命教育要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同时要求学生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从整体的视野来审视个体的作用,从全局的角度来考察局部的利益。

生命教育要以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全人为落脚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二者相互促进、逐步提高,统一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生命教育以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全人为落脚点,就要求教育学生能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自觉促进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促进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了以上四种关系的和谐就有了人的生命之和谐。

(二)把“以人为本”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

把“以人为本”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一是尊重人的本身,既要对自我尊重,也要对他人尊重,既要对人的生命尊重,也要对人的利益、权利尊重,既要对人的个性尊重,也要对人的自由尊重;二是确认人的地位。确认人在社会和人的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三是肯定人的价值,创造价值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是以人为本思想所追寻的目标,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的存在,并为人的更大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四是重视人的发展,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将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的需要,要一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把“以人为本”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要教育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要教育学生珍惜有限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光彩和意义,又要教育他们不要消极。对待生命,引导他们理性地把握生命的有限性。

(三)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生命教育的关键

取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对象,生命教育的独有特征就在于它是永恒的而又是常新的;既是前人关于生命智慧的结晶,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又是实际中的主题。所以,正如罗素所言:“教育的目的,不应被动地注意死亡的事实,而应注意一种活动,以我们努力所要创造生命的世界为方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切合生命教育的常变常新特征。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生命教育的关键,必须做到“三个正确把握”,即正确把握理论、正确把握实际、正确把握结合。

1正确把握理论。(1)正确把握关于人类生命的理论。人类生命可以分为二维四重性,二维即第一维实体性生命(或称自然性生理生命)和第二维关系性生命(或称人文生命),关系性生命的内涵由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或称三重性)组成:一是血缘性亲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超越性精神生命。关系性生命的三重性与实体性生命构成人类生命的四重性,即人类生命的“二维四重性”。要引导学生从人之生命二维四重性原理寻求人生意义和价值,从两个幅度四个层面立体并深入展开好好活努力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拓生命,获得成功、幸福与快乐,并在面对人生终点时,能够实现生命的永恒与不朽。(2)明确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既能从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也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思想中,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中探寻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同时,要知道生命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研究探讨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正确把握实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等科研方法,既要把握学生的生命意识实际,也要把握其他群体的生命意识实际;既要把握人类珍惜生命的实际,也要把握人类践踏生命的实际;把握学生生命教育的各个组成内容的实际,如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实际、主体性的道德观实际、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事业观实际、立足生命恋爱的情爱实际以及幸福观实际等。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教育;缺失

生命教育是现代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化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关注生命,热爱生命,不断追寻自身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中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还十分薄弱,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要素,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高校体育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1.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学界所普遍关注的教育理念之一,其旨在重拾教育塑造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本体功能,将教育从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引导人的生命活动不断走向和谐。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华特士所提出,此后逐渐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关注度。生命教育的矛头直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认为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等技术性层面的发展,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追寻自身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生价值。应该说,生命教育是现代民主教育思潮的重要发展和实践,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其关注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目前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过程当中,成为一种极富哲学光辉和时代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潮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因此其应当是高校各个学科的共同使命,但由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在高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仍较多地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的功能尚未能得到真正重视和有效发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还未能对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边缘化。不可否认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的相关体育理念、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锻炼的习惯,进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技能的目的,但与此同时,随着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功能进一步走向多元化,仅仅将体育教学的功能局限于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等技术层面上已经不合时宜,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功能亟需得到深化和拓展,这其中,尤以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最为重要。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依然较多地注重传授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上,未能真正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未能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2.2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主体缺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只见方法、技巧,不见人”的现象,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尚未能真正做到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日常教学中远离学生的生命实践,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长期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命教育的内涵来看,“以生命为本”和“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的“一体两翼”,“以生命为本”是以“以学生为本”为前提的,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和行动上认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身份,自然也就谈不上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2.3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缺失。教育内容是教学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任何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根本之所在,是根据当代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发展特点及新时期生命教育的发展而选择的,其主要内容主要有相关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关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等。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其主要的教学内容还主要集中在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训练上,教学内容较为肤浅,尚没有在培养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开展较为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努力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努力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笔者以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以日常体育教学为抓手,构建高校体育生命课堂。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应立足于日常体育教学,抓好体育教学这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首先,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实施起有效的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运动项目教学例如篮球教学,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等,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解说等培养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认识,总之,体育教师要以日常体育教学为抓手,努力打造高校体育生命课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潜移默化般地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3.2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依托,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来进行,更需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举办来间接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受大学生欢迎的文体活动诸如篮球赛、排球赛等,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体魄,更能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青春的美好;另一方面,这些较为激烈的文体活动对大学生的身体耐力、意志的磨练等等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同时这些文体活动本身竞争性较强,较为激烈,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很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向学生进行身体保护、意外急救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和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来实施间接性的生命教育,相对于课内活动来说,大学生课外活动一般更具有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较强等特点,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展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以相关的学生团体为中心来有序展开,从课外体育活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拟定、人员的选择和安排、相关经费的保障等都由学生自行解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潜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开发,感受生命的美好,因而理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又一重要突破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防护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教导学生自觉发扬现代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感悟青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3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体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号的层面上,还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去体悟和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的“四进社区”活动,尤其是文体进社区更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实践途径之一,所谓文体进社区就是要利用大学生的文体特长,积极利用社区中的各种体育设施资源,帮助社区组织开展各种现代文体活动例如体操、舞蹈以及健身等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传播现代体育信息知识,使大学生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感受生命、体悟生命、理解生命,也更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高校体育教师要连同辅导员老师等一起做好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要特别注意团队的组建、活动过程的安排、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以及安全保障等内容,确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4.小结

总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应努力从传统的狭隘的育人目标中挣脱出来,真正走向深化,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品格,促进大学生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这不仅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通过各种措施例如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的指导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等途径来完成,更需要高校、社会及学校等各方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鸿,刘新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从追求体育功利转向保障学生体育权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2).

[2]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7).

[3]王志平.“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育;价值拓展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关照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本质与内核,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理解:第一,要重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让学生们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从重视生命这一角度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二,要让生命教育联系日常生活,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怀,这是从生命实践这一方面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三,要关怀生命,对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是从批判过程理性化的角度来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理解。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型教育,更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所具有的意义,让学生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通性

2.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教育以关怀生命为起点,教育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完善生命存在的形式、实现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生命与赏识生命的过程。体育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在身体的历练、社会规训的形成和精神生命的诉求上,体育蕴含深刻的生命内涵,有完整的生命信仰崇拜体系,是一种身体实践的仪式操演,生命象征性的隐喻意味深刻。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促使个性的不断完善。无论是从体育教育的过程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不断促使生命本身意义与价值的实现。

2.2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实现价值的独特形式

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对生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要想保证一个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它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在生命教育当中,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于自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塑造自身的个性,在不断进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生命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实践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塑造自然完美的生命,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当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3.1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人们几乎都习惯从社会这一方面来对教育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几乎都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教育将培养人才当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3.2体育教育教学各评价指标缺乏对生命关爱

在过去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学生是否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姿势与规范来进行体育活动等。这就使得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个评价体系下,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要严格遵守体育课堂上各种死板的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3.3体育教学忽略生命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们国家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便捷的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升学需求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加分而进行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一个主要的教育方向。所以,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都是针对于考试而设置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项目还是体育课的时间都是将考试作为前提,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及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某项体育技能,为了能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命素质。以得到更高分数为主要目的体育教育严重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生命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措施与路径

4.1增强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理念表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认为生命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将生命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到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予每一个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体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轻松和谐,相互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4.2构建体育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在生命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学校体育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身体与品德的共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将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促使学生积极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3探求体育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的思想,强调主体应该充分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的观念,要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针对生命的价值来设计满足生命需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多彩的生命。针对这些要求与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育教育,设计体育活动,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第二,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的技巧与方式;第四,要注重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题品质的提高。

4.4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还要包括精神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合作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等。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各种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时候,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的成长的阶段,遵循学生的生命的天性,而且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的感受,要做到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评价指标真正能够满足学生生命的发展需求。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薛红(1959-),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健康教育研究;刘利平(1962-),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于海霞(1981-),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北京1000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62-02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期待中更加物质化了,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需求,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虽然人人都拥有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理解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于是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等深层的问题也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生命教育的价值剖析

1.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极力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追求金钱、名望与权力,期待着通过实际的物质换取内心的满足和愉悦,精神世界却日益贫乏。生命意识的淡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致使亚健康状态人群数量有增无减,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也影响了青少年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重智轻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的生命涂抹上了时代的阴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命质量与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因此,高等教育应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整体的、鲜活的人的生命为本,将生命教育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通过生命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唤起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提升人们超越物质的生命境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消除不良生活行为,从而促进全体国民健康意识的改善和提高。

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开设大量实用的科目,几乎所有的教育都和职业联系在一起,偏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的完整性被肢解,缺少了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关注,这种工具性的、单向度的教育追求远离了人的生命的本义,扭曲了人的生命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导致出现了片面发展的人,主要表现为文化缺乏、精神空虚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倡导生命教育是对当代教育的一种重新解读,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发展实质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归宿,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之缺憾。因此,教育目标应有生命教育的内涵。把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己任,改变那种过度专门化的学科划分,协调学校教育中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关系,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提供良好的土壤,是当前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诉求。

3.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身心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父母百般呵护和溺爱下长大的大学生们,生活中有很大的依赖性,个性比较鲜明,有自我表现欲望,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和利己主义倾向,面对父母的高期望值、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他们时常感到困惑。一些学生表现出心理脆弱、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够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衍生出许多冲突和极端行为。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放弃自我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他们在“消费生命”的同时,难以找到自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数据显示,自杀高居我国15~34岁人群死因首位,同类事件频繁报道于诸多媒体,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令人触目惊心。上述现象的产生涉及社会、家庭、个体心理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生命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凸显了普及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认知个体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其所在的群体,个体不仅需要为自己还要为所处的群体承担起相应责任。使学生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成其为有理想、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有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知、情、意、行相融合。学习过程是学习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积极的情感教育能唤醒学生的自尊、唤起学生的自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生命教育应运用情感教育策略,融情于教,以情促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把外在力量驱使的学习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渴望,成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既要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其能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形成内驱力,成为激励和指引健康行为的力量。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结合学习内容的需要赋予不同的兴趣附属物,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体验、加深认识、激励情感、锻炼意志、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还要培养学生克服障碍和困难的坚持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观察、质疑、讨论、操作、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统一起来。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学校教育是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显性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两者是在相互作用、互动互补、相互渗透中进行的。生命教育是体验性、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仅限于课程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生命的内涵和生命的意义,难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强力的支撑,需要多种形式的互动和配合,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因此,应以生命教育课程为支点,辐射各学科乃至校园各个方面,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知识获取的空间,由显性向隐性的深层发展。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有效载体,具有显著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学校应创造和挖掘校园文化中隐含的生命教育元素,适时地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完成生命教育的任务。

3.职业理想与生命价值相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职业教育并不排斥文化修养、人文道德教育,而应融知识、技术、技艺与生命、道德、价值、精神等于一体。美国“生命教育之父”华特士在阐述生命教育思想时指出:“论及生命教育,我首先要指出仅仅从职业准备出发,正是现代教育的问题所在。职业不等于生命,它仅能向人们提供金钱,满足物质需要;生命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金钱的获得,任何仅教授职业技术和提供智力信息的教育体系都忽视了人的本质需求。”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怀人性的价值和人格的完善,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生命的意义。

大学时代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除了获得必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外,还需要通过教育来领悟人生的意义,正确认识个体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珍惜和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彰显人的生命价值,这是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的追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在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营造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氛围。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追求职业理想,掌握职业技能,实现人的道德升华,开发生命潜能,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将自己锤炼成适应社会需要、人文素养与技术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配合

大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青少年成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三个主要领域,个体是三个分离状态下的组合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因此,要特别重视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发挥来自家庭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此外,不能忽视各种社会教育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整合家庭、社区的力量,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形成互动互补效应,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给予成长中的大学生们必要的、及时的关怀与指导,使其懂得敬畏生命、呵护生命,进而提升生命和生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黄培清.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

[3](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韩延明.论现代社会生命教育面临的难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2).

[5]王海英,张明.兴趣附属物对学生认知学习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2007(1).

[6]汪丽华.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7]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8]杨春雷,吕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9]杨桂青.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情感中牵手[N].中国教育报,2012-02-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命化教育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高中政治课的生命化课堂的建设,无疑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环节[1]。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育异化、生命异化现象颇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让教育回归生命进行生命化教育的问题。

生命化教育就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基点,在教育过程中依照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努力为生命的成长创造重要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命化教育不仅是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也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成为教育的主题和原点[2]。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张耀灿所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及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规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不是偶然,是有其一定必要的:

(一)时代的呼唤。

中国经济正处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期,社会结构的飞速转变,多元文化的互相撞击,社会现象的日益复杂等,都对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的暴力犯罪率逐渐增高,青少年中出现对生命的漠视,对幸福没体验,对人生失去目标等现象,对高中生的价值观有很大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我们应该借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契机,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协调一致,让生命化教育绽放活力,让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真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此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是社会赋予教育的光荣使命。传统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以说,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及生命化教育的提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自身的呼唤和发展的必然。

(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要求教师树立开放性的新课程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鼓励、赞扬和欣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领学生;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而是文化的传承者、潜能的挖掘者、学习的帮助者和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价上,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生命自身的发展,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高中政治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就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学校教育是向真、善、美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注的也是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追求生命的真善美,追求生命的意义所在。在此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关注生命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和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要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介,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二、生命化教育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长久以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等因素,强调的是片面的、机械的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完全沦落为知识的传授和反馈,没有生命色彩,看不到生命的活力和灵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忽视学生生命发展。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完整的生命活动被简化为枯燥无味的认知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首要任务;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强调认知,忽视情感;注重共性,忽视个性,考虑社会的需要,忽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教师长期以来总习惯于和擅长于教教材,人们印象中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控制的被动地位,是被改造的对象,很少顾及凸显人的个性和完整的个体生命。

(三)低效评价现象。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对很多教学细节,尤其对教学评价的不重视,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以学生的成绩评论学生的水平,这样低效的教学评价是不利于体现学生生命发展的。

(四)忽视生命化教育的环境。

在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学生的学校生活整体上呈现出知识化的向导,整个精神生活被局限在科学世界和书本知识之中,缺乏生活感,使学校生活呈现出单一化、封闭化和虚假化的缺陷。学校生活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排斥和隔离,忽视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丧失生活原有的完整性和丰富的生命意义,造成生命意义的干枯、生活情感的缺乏、生命自主性的压抑和生命活力的抑制。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课堂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教师之所以进入教学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能够最终摆脱教师的“教”,从而走向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3]。因此,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重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4]。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悄悄诞生了,这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学应较少向学生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这种改革,并不是贬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促使教师的职能由原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5]。

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要建构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师生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控制和灌输,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而充实,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促、共进。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随着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特长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充分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样化的要求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盛行,班级授课制集中性教学形式的缺点已日渐暴露,国内外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正积极探索用“个别化”的教学替代集中性的传统教学。未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

提高教师素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知识量剧增,各学科也在不断分化综合,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和技能,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成为“专才”和“全才”的统一体[6]。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不但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态度、情感的形成等。应该尊重、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多样性,考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生命的多姿多彩。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刻领会到生命的独特、差异性,课堂应当是“百花齐放”的,是充满生命灵性的。

提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现在高中政治课一节课一般是40分钟。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提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所谓个性化,是指富有自己教学的特色。这里主要指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绽放出来。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尊重、凸显出学生个性,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相当大的,这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提倡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的意见,让政治课堂因学生不同个性的活跃而充满生命灵性。

(二)优化课堂内容。

让课堂内容充满人文意蕴。生命化教学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还应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由于高中政治课内容本身容量很大,不但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新教材里还新增了文化生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内容颇为相似,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着重挖掘教材内容,使得我们的课堂反射出浓浓的生命气息。一是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领悟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唤起他们的情感,在体会中尽显情感共鸣,实现价值的超越和情感的升华。二是要把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必须树立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知识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动态生成之中,让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让课堂内容回归生活世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让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丰富课程内容。第二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生活世界是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让课堂内容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理解、掌握复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知识就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把教材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个体获得自我发展与成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本是贴合实际生活的,以经济生活为例,在货币、投资理财等有关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现实生活的经验,启迪学生思维,把相对枯燥的高中政治课堂变成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场所。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用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的评价方式,以生命的价值衡量分数的合理存在性,使评价做到更全面与客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下几种有针对性的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坚持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坚持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优化生命化教育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环境都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环境是一种直观的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生命化教育的有效性,要优化学生的活动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地将生命化教育链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使得德育与生命化教育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得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http://.cn/Th.

[2]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http:///linkurl=.

[3]赵亚宏.高中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生命教学的几点尝试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0.

[4]陈列.当今国外教学方法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0.

[5]蔡宝来.试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论要求[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6

(一)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体育教育的生命文化还是需要不断充实的,然而,目前普遍大多数的体育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文化认识还是比较滞后的,这就致使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弊端出现,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阻碍体育的教育,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大部分的体育教育都是在锻炼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实施生命化,也就说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只知道一味的进行单一的体育教育。然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就要改善这一对体育教育生命化认识的误区,也就是所说的将体育教育生命化彻底的贯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的进行体育教育的生命化,并且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减少对体育教育生命化的误区。

(二)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影响

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文化意识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说要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文化意识。与上述的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方法不同,前者是从精神上提升体育生命化的文化意识的作用以及积极意义,而后者则是从实际入手,利用学校中的大学体育优势,深入到体育教育体育知识以及锻炼身体的设计内容。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实施永远没有理论来的快。因为体育教育的人员并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意识是非常的困难的,对于这种情况,那么解决的方法就只有建立一套完善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体系,因为要想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作用,那么首先就确认一套相对来说较为规范的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此外还要加强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的管理,从而体育教育生命化在锻炼的时候能够有节制的去进行休息,以体现出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意义。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文化意识。

(三)利用优秀的体育人员去更好的实施生命化教育

在确定了体育教育生命化文化体系之后,就可以让优秀体育人才去体育教育体系中去普及生命化体育教育,传授锻炼身体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就是可以有效的帮助受教育人员提升其生命化教育的意义。此外降低受教育人员身体上的荷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这样的体育教育生命化组织,可以适用多方面性的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因此他们在进行并没有一定的相同性,因为建立的体育教育生命化体系的时候,体育教育生命化的一些受教育人员并没有一定的组织性,此外,在实施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的同时,还要符合一些相关的教育规定。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

二、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进行生命化教育

在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学校体育教育优势,比如说,学校中现有的体育设施,以及学校里体育文化的人才,在提升体育教育生命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在对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体系建设的时候,体育教育生命化的地点健身锻炼空间也仅仅局限于某个地方,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的发挥学校现有的体育优势,比如说学校的体育馆,这样的做法可以充分的帮助体育教育更好的实施生命化教育。然而因为我国目前关于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的规定还不是非常健全,这个时候,要想去进行更加合理化体育教育生命化教育,那么就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去进行创新。就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的情况来讲,体育的教育模式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的重要,重视体育生命化可以起到帮助学生们强身健体的目的。在体育教育的时候还可以尽量的将生命化融入到实际的体育教育文化当中,从而体现出体育教育的多面性,在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的体育教育文化已经体现出了多面性,体育教育的如何实施生命化教育已经日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更好的实施体育教育人性化教育才中重中之重。要想做好体育教育人性化教育,必须要以人为中心,在进行体育锻炼之时,要有适当的休息时间,从而体现出体育教育人性化的宗旨。

三、结语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作者简介]龙海霞(1979-),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内江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四川内江6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家庭美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NJS-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42-02

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一些大学,正积极而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也逐渐作为一门新的课程登上大学讲台。应当说,当前这一新的课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强烈现实关怀,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各种具体实践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十分重要,同时也对深化大学德育、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使之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在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之中,完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及生命观教育任务。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术积累,在中国教育界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著作,它们正在实质性地影响着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架构以及教学实践。但这类新生的生命教育著作或教材,在新的视野下建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时,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原则以及提供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其中,在课程内容上尤为突出。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供知识的范围,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选取其课程内容进行研究。

所谓“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其选择既须紧贴课程目标,甚至远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又得考虑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由于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高校只是在某些选修课程中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等相关内容。因此,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理论性课程,既要从学理上对生命教育进行全面阐释,使学习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应从社会需求和高校学生实际出发,寻求解决现实生命问题的理论路径。据此,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理应包含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与实践知识三个部分。

一、基本知识——支撑课程的基石

课程的基础知识,即主要是用于为生命教育课程“定性”“定位”的根本性理论阐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支撑该课程的基石,位于知识体系的基础层次,包含了一个用以阐释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之类的根本性学理问题,是大学生步入这一领域所必须知晓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任务即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正确解读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养护三重生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并以此指导生命实践。因此,课程的基本知识包含阐释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分类、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一)生命本质的界定

生命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因此,对于生命本质、生死定位的探寻无疑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本质有着多维的解读,但是作为狭义的人的生命,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三者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与生命相对应的死亡,同样也是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生命内涵和死亡的界定即以决定了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同时也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彰显生命的个性。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是在解读生命本质的基础上,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界说。既然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那么,生命教育作为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美化生命的教育,理应包含着对于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以及社会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基础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其层次和内涵的丰富程度与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密切相关,并对于课程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意义的阐述是从理论上谈及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在转型的社会背景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益于大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和减少轻视生命行为的出现等。生命教育的真谛即是完成人的生命意识教育,以达成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自我的和谐相处。这不仅对于大学生个人,同时对于人才培养乃至国家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然,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知识远远不止如此。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学科的定性、核心概念的解读,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方法等都是基础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内容在专业理论体系中起有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起始性特点。无论事实知识或原理知识,都适用于广泛的时空环境,针对着众多的事物对象,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理论和新的学科打下基础。同时,基础知识从学理上对于大学生达成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平衡予以正面引导,并能让他们以人生的美满为目的,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统一。

二、应用知识——课程对现实的回应

生命有其常态,也存在着负面的变态。高校生命教育不应当总是埋头进行逻辑的推演,理论体系的打造,不应当总是停留于对人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而更应当在改造和重塑被扭曲行为的过程之中恢复生命的常态,甚至提升其价值。正因如此,生命教育既是对生命的认识之学,也是完善生命的介入之学。也由于这,课程的基础理论也就必将进入具体的应用之中,并由此必然产生课程的又一种知识——应用知识。

应用知识也可称之为应用理论知识,是在将前述基本理论(如生命的本质、特点、类别等)用于认识、解决当下生命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时形成的理论成果,这即是阐释在生命教育领域“做什么”和“怎样做”之类的学理性问题。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作为生命整体的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息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满的生命。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应用知识必然包含着这三重生命流程的实现。

(一)以体育运动强健自然生命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命的延续和提升。因此,生命教育绝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的生理生命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运动是生命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健美身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此外,作为自然生命的教育途径的体育最大的目标应是让大学生在对于运动的自主选择及其运动过程中,获得身体的自我满足,身体的自我舒展,身心得到愉悦。犹如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不朽的《体育颂》传达着体育运动的真谛。“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例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二)以人格教育塑造精神生命

人的精神生命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表现在为个体的完美人格。按照柏拉图的分类,理智上求真,意志中向善,情感里求美,个体完美人格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精神生命即是在生命教育视野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智育在高校中要完成其自身的任务:学习知识,形成智慧,点化生命,层层递进,前者只有转化或融入后者,才有其价值与意义。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在尊重大学生个体,承认其主体性、情感性基础上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道德学习,这个过程即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生命的美育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超越和自由的教育。它不仅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欣赏美的水平,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更为重要的就在于造就一种审美的自由人格,达成审美境界。

(三)以个体社会化成长社会生命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年青一代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对完人的认识走出了精神生命的误区,开始把社会生命纳入其中。精神生命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而社会生命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既要引导人思考“为何而生”的意义,同时也不能放弃“何以为生”的本领。在社会生命的教育中,使得大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成为能适应社会规范,遵守社会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体的高校,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尤为重要,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是高校各类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轻视生命行为的预防

轻视生命的行为,突出表现为自杀和他杀,当然,成瘾行为在大学生中更为普遍。因此,对轻生行为、成瘾行为的研究自然成了课程内容中应用知识的一大重点。如果说对于基础知识的介绍是一种属于建设性质的铺陈,在思路上还属于过去的理论强调的方式,而对于轻生行为、成瘾行为预防的提出,使得生命教育课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将课程从抽象的传统教授方式转向了具体的务实阶段,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实用价值。

三、实践知识——操作方法的理论阐释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以思辨为主的教学课程,应当扼守其内容边界,不应越位去承担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践任务。具体的生命教育的手段介绍应由实践性课程承担。因此,在这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处理上,依据教育学原理,在处理这一部分实践内容时,应当严格依据教学法的要求,要注意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和配合,特别是与先行课、并进课和后继课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将课程内容中操作方法的具体介绍改变为理论阐述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中实践知识的明智选择。这种理论的阐述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对生命教育各种形式和实现途径的理论把握,旨在对实践操作加以引导,以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一)以各类课程为载体

高校的各类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两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转型时期,高校频发的轻视生命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两课”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除以道德教育为主的“思政课”,众多课程中均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方式,在讲述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引导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除此之外,相关专家的专题讲座也是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即是人的生活活动形式。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就应善待自己的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规律的学习、锻炼、劳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作为理论性的实践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及其丰富和拓展。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即是一种生活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说现代的健康观、规律的生活、适度锻炼、合理饮食、不吸烟少喝酒、讲究卫生习惯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反复实践、身体力行和持之以恒。面对高校中众多大学生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现状,行为方式的转变、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减少轻生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轻生及成瘾行为的预防手段

轻生行为、成瘾行为的预防手段的介绍是生命教育实践内容一大重点,这已涉及了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但作为以理论性课程为主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社会急需和学生现实需求的角度,从理论上阐释当前学生关注的轻生行为的预防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轻生行为中的自杀与他杀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的结果。因此对于轻生行为的预防也应从三方面出发,介绍生物学病因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学病因阐释各种心理机能训练的方法,如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等,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范轻生行为的出现。同时从社会学病因出发,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冲突、角色冲突、就业压力等问题及时地进行干预与指导。

当然,实现生命教育的手段难以详尽,远非上述介绍的几种。稳定的社会风气、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与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正确对待生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教师的指导,课程中的渗透无疑是生命教育最为便捷和现实的手段。

四、结束语

建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我们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且是在高校急需生命教育的正确时间去做的。本文进行的探索仅仅涉及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框架。然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编制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它涉及方方面面,也是许多学科课程问题的集结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应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他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能否被学生接受,以及与高校教育任务相一致等问题。因此,基于以上考量,本文抛砖引玉,从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三个层面构架课程内容,相信会有更多的作者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M].刘汉全,邹丽,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李成良.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篇8

一、创建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

每个个体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育人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校长,应该时刻认识到平安和谐是学校工作的底线,要牢固树立抓平安和谐就是抓政治、抓质量、抓发展的思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校园稳定高于一切,师生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理念,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强化人文关怀,注重制度建设,实现爱满校园、处处充满生命活力的平安和谐环境。

1.构建时代前沿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形成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的精神气氛等,它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应体现人文关怀。学校的制度文化不等于具体的制度,它以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为载体,是渗透在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制度文化的根是确立人性本善的思想,充分地相信人、尊重人。

校园环境文化应成为铸造生命的乐园。它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彰显生命的底蕴,要让无声物质产生有声的教育功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班级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组织生活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灵动生命,形成自主生活意识,养成自主生活习惯。

2.体现润泽生命的人文关怀。“以生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命,关爱人的生存环境。生命化的教育是有“人”的教育,他把人当做主体,当做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因此,生命化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它不同于传统教育无视人的生命存在,把人当做“物”的训练过程。

创建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就是要以师生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可见,创建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必须要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放在首要位置。要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对学生关心、关爱、关怀;尊重、激励、宽容,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变成人与人之间情感平等交流的关系,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

3.彰显行为规范的制度保障。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不可能脱离制度生活而存在,学校生活是制度保障下的生活。制度文化是为了保证生命的发展灵动,规范生命个体行为的保障。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强化人性化管理,重塑生命意识,以关怀生命的思想建构学校制度文化,以情激情,以行导行,制度规范下人人平等,实现学校制度的生命化。

二、培养激情创新的生命个体

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生命化教育在尊重生命特性的基础上,应该张扬个性、点燃激情、启迪智慧、培养创新能力。

1.凸显生命的灵动。生命是全面的、和谐的;是自主的、自由的。因此,关注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而是要把个体内在的天赋秉性引发出来,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

2.激发生命的动力。教育要唤起生命的超越意识,激发生命的发展动力。要鼓励学生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也只有众多个体的不断超越,才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可见,我们既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认识生命的意义、形成超越意识,又要为他们创造超越的条件、促使他们实现超越、在超越中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进而实现生命价值。

3.张扬生命的个性。我们提出“张扬生命个性”:对学生而言,是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三维”目标并举的基础上突出某些个性化成长,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和开创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无拘无束、超越时空、思接千载、展现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生命的灵性;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去精心引导、点拨,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那么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一个个答案,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探求,对学习的感悟。

三、实现“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1.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生命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意识教育,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悟生命之乐趣,磨练生命之魅力。教育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应该用积极的正确态度、坚定的意志,应对、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要整天沉浸在挫折来临时的难过情绪中不可自拔、自暴自弃。

2.实现人生价值。生命化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形成生命意识,即珍视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也就是不仅要教学生珍惜生命、具备生存能力,而且要解决生存的意义,即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切向“钱”看,“舍命不舍财”的拜金主义越来越严重,侵蚀和腐化着青少年,致使一些学生没有了信仰,只想升学、挣大钱。可见,生命信仰的重建是青少年生命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既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也是生命教育的最高追求。为此,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并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人生课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判断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是非美丑标准,并以此去衡量各种客观事物,指导自己的行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实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命关怀关系缺失实现

前不久,荆州大学生结梯救落水者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对“90后”青年群体的重新评价。在“10・24”英雄集体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热爱生命、见义勇为的崇高品质,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前赴后继、勇于担当的团队精神。而在近几十年,高校学生每年都会发生数起轻视与伤害生命的事件。残酷的现实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漠视生命的行为,无论原因多么复杂,都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我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生死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面对挫折时,往往采用极端的扼杀生命的方法寻求解脱。面对英雄群体的英雄壮举,面对以结束生命来逃避现实的的大学生群体,珍惜生命,是应该考虑如何让逝去的生命,引出更多深层的思考,引出教育应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尊重生命最好的理论探讨是感受生命关怀。

一、生命关怀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1.什么是生命关怀。关于生命关怀教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教育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生命哲学”、“生死教育”等概念,从哲学领域开始了研究和探讨。现代意义上的生命关怀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79年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在悉尼成立。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蓬勃发展。20世纪末香港也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21世纪中国大陆的生命关怀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

所谓生命关怀,是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服务个体生命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生命关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关怀”泛指在内心里尊重、理解、同情一切生命,关心、珍惜、爱护一切生命。简而言之,生命关怀,它是以生命为对象,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怀生命,不仅要学会体验成功和喜悦,而且要学会接纳失败与困顿,珍视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充分体味生命波澜壮阔、丰富多采的美好。狭义的“生命关怀”仅指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遵循生命成长的天性,从生命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进生命的生活世界,贴近生命的心灵,让生命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感悟和体验生活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生活资源,以更好地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根据德育的目标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实际,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生命关怀”应指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的生存走向和完善,并由此扩展到对其他一切生命的热爱。

2.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的题中之义。尼采认为,一切道德都是和生命有关的,而且从根本目的上来说都是为了生命的,即为了生命的保存、提升,是生命得以生成、充盈的手段。(1)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多种德育因素的整合与优化,其中建设以“生命关怀”为终极目标的德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高校德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要促进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健康的发展,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自我实现;(2)生命关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体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生命关怀”。因此,生命关怀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题中之义。

二、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不理解,对生命意蕴不欣赏,从而轻易地否定生命、漠视生命、伤害生命。传统的高校德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行的德育开始表现许多与时代精神不相协调之处,大量事实表明与生命关怀的缺失已成为高校德育的软肋。

1.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是“何以为生”,而忽略了“为何而生”。强调德育要服务于国家、集体、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及个体差异性。“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教育,各个学校盲目追求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淡漠了生命的激情需要。专门用于进行道德教育的品德课则变成了宣传政治知识的背诵课,不管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说道德情感的生成,更别提对于生命关怀的强调了。这样的做法,自然会使德育成为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使其难以被受教育者所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2.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德育内容论述枯燥乏味,不能适应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生命的多样化发展,过于理论化、原则化,与实践脱节,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应付,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学生学会了理论,学会了各种考试技巧,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样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现代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不能与社会环境形成合理有效的互动,远离了生命主体的现实发展需要,影响了学生生命个体与社会形成良性的关系。我们的道德教育用概念、命题等组成的牢笼将学生“禁锢在科学世界”里面。

3.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中国特色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性德育”;通过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大学生中进行日常性的道德教育、知识本位的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关怀科技的迅猛发展,让学生忘记了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和精神家园的构筑。教育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忽略了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随着高校扩招,一个辅导员负责好几百个学生的日常性德育工作,另外还有科研、教学任务及事务性工作处理。辅导员时间精力的不足在客观上造成了日常性道德教育工作的疲于应对。不关注生命的教育无疑是失去了灵魂的教育。

4.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重视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德育的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方法,灌输、训导、压制等硬性注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忽略了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忽略了生活是生命的动态表现,甚至存在否定和抹杀学生个性的倾向,缺乏生命意识与生命关怀,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削弱。

最后,高校缺乏生命关怀教育的相关课程的设置,高校心理咨询教育缺乏实效,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对于承载能力有限的学生,是造成他们模式生命的重要根源。反思教育现实,实施道德教育中的生命关怀已经是一种必然,那么,要怎样在道德教育中注入生命关怀呢?

三、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实现

高校德育中生命关怀教育的改进和加强,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与必然性。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因此,大学生德育以关怀生命、发展生命为终极目标。它既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又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

1.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是要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使个人在自身完善中得到幸福,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服务。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重视生命的激情需要、对人生命环境的热爱和重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看清社会形势,贴近生活实际,贴近人生命发展的需要,自然会使德育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2.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充分进行生存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挫折意识教育和健康情感培养。生命意识的教育,主要是在思想上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乐趣,磨练生命的魅力。虽针对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的既不尊重他人生命,又不爱惜自己生命的现象,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强化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大学生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对待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健康情感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

3.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在道德教育中融入生命关怀教育内容,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责任感教育、生存信念教育和生命自主性教育。在日常性德育中,建立辅导员制度,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生命关怀的基础知识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知识性的补缺。在交流方式上,除了面对面交流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手段以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服务于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的独特性,凸显生命关怀。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入生命关怀之外,开展符合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发展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也是实施生命关怀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验生命情感可以使外界的课题真正进入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4.生命关怀教育平台的构建。(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课程目标: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成五种状态: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培养一支生命关怀教育的师资队伍,编写教材。开设品德教育课程不同于目前许多学校开设纯粹的政治理论课程,而是以获得生命意义为宗旨,旨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人生的意义,认识到爱的重要性;(2)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应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实践,以科研促教学,并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以便各校之间互通情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应该担负起关怀生命这一任务,教学生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追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就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唐佩.生命关怀: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必要关怀[J].教学与管理,2009,(6):3-5.

[2]杨春雷,徐鹰.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9,(3):189-192.

[3]龙晓菲.凸显生命关怀: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问题研究,2003,(3):22-25.

[4]吕治国,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11.

[5]林东妹.生命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9,(8):38-39.

[6]胡金木.论教育的道德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0-43.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师生命;启迪过程;提升生命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21-04

教师生命是教师生命资源(包括先天和后天形成的)与职业生命(教育教学活动)的结合。[1]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特定人”,其生命是个人生命和职业生命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体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实现教师生命的成长也就是实现教师个人生命和职业生命的共同成长。教师是活生生的“人”,其生命的组成是整体性的,研究教师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研究其外在劳动价值的实现,更要关注教师整体生命的发展,这样的教师发展才是全面的、健康的。然而,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具有先进的教育哲学是基本要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必定有教育哲学素养在起作用。教育哲学对教师生命来说就像人生中的优良导师,引领着教师的生命向更健康更豁达的方向成长。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所呼吁的:“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2]据了解,当下我国的教师教育,不管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教育哲学都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出现,这颗能带来无穷力量的种子没能播撒在老师们的心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本文着重阐明教育哲学对教师生命发展的影响,然后寻找教育哲学的培养路径,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生命积极、健康的成长。

一、教师“生命”与教育哲学

生命是人存在的最基本形式,然而人是一个多重生命的复杂生命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从而指出了人的生命本质的两重性。其实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组成最起码可以分为四个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3]自然生命是一种生命基本存在方式;价值生命是一种精神力量;智慧生命是一种对事物判断的能力;超越生命是一种对生命境界的更高追求。这四种生命构成了人活生生的“整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自然生命是人的自然性,智慧生命,价值生命,超越生命属于社会性。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形式。所以教师生命应是教师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的有机结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体验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喜悦,应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与满足。当教师作为“具体的人”得到生命的提升、人格不断完善时,教师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4]作为具体的人,教师发展的内在根本是个人生命的发展、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从“具体的人”的层面来看教师的发展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和发展的;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和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5]然而,职业生命指出了人的社会性,即其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与人的生命共同构成了职业人的生命。教师的职业生命与教师个体生命息息相连,教师完整的生命由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构成。教师生命的成长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教育使命的直接承担者,在教育中处于极重要的地位,他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将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学生的未来。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认为:“个人的哲学理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惟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理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6]教师生命的成长需要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滋养着教师的生命,使其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由此可见,教育哲学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如此重要。

二、教育哲学对教师“生命”的促成

(一)教育哲学爱护教师的“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存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活着的状态。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有理想,有追求的。生命的两重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生命的存在,就谈不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首先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生命,爱护身体健康,懂得劳逸结合;珍惜生命不仅体现在维护自己的生命,还体现在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视野停留在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价值。而大量教育实践表明,对于教师的价值,社会更多的看到了劳动价值,多从外部的、社会需要的、教师奉献的角度去定位教师的价值,很少关注到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的重要性。哲学是一门“善”之学,教人们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教育哲学同样继承着哲学的“善”之精华。首先是要做到爱个体生命,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爱教育,爱其周围的师生。教育哲学也是智慧之学,教人们深思,给以判断。教育哲学使得教师关注个体生命,给予生命价值更多的思考;能够净化教师心灵,提高教师人格魅力。教师只有关注自我生命价值、自己独特的个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展现。当教师作为“具体的人”得到生命的提升、人格的不断完善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教育哲学,教师的“自然生命”就如同一块土地,也可以生长出庄稼,但是生长出的庄稼一定是凌乱、矮小、无章的,但同样这块土地,经过教育哲学理念的引导,就会给予耕地,施肥,根据季节播撒适合的种子,给予精心的照顾,这样的庄稼一定会结出又大又好的果实。

(二)教育哲学指引教师的“价值生命”

价值生命是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扬弃了自然生命的自在性,超越自然生命而获得的一种新的个体生命形式。价值生命是一种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性根基要比知识和技术性问题更重要。人拥有了知识和技术不等于拥有了生存的根基,只有找到那份自我追寻的根基,一切所从事的事情才更有意义。[7]教育哲学就像茫茫大海中的航标,教师只有找到自己的航标,才不会在教学生涯中迷失方向。哲学是追求本质的学问,教育哲学首先要弄清教育的本质,教师只有理解教育本质才能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才能使“琐碎”的教育工作服务于整个教育目的,从而能够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觉形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平凡的工作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

(三)教育哲学启迪教师的“智慧生命”

智慧生命是指人对于其行为、思想及其相关环境事物、现象进行反思、探究,从而使认识更加清晰、正确、深刻,精神更加健康、完满、崇高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教师的智慧生命是教师的职业的血液,它需要把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学生的身体中。教师只有拥有了智慧才能对现象进行辨析,对事物进行判断探究。同样,教师的智慧生命需要哲学的关怀,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家对教育世界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追求,表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哲学理念的灵魂,这是由教育哲学的本质决定的。教育哲学秉承了哲学的智慧本性,把追求启迪人类教育智慧,确立教育价值取向,指点教育“迷津”为己任。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具体的哲学形式,不提供规范的原则与理论,但是它能激发人们的教育智慧并指导教育实践,这是教育哲学的真谛。教师拥有的教育哲学促使教师在反思教育行为、沉思教育追求、汲取人类全部教育智慧活动中生成个性化的教育智慧。[7]教师拥有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智慧可以形成教师个人魅力,提升教育感染力,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教育效益。

(四)教育哲学提升教师的“超越生命”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生命,人并不会满足于对现实世界追求,而必不停地寻求着对于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从而对于人的单调乏味的生命活动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构成了人的超越生命,也就是著名存在主义思想家蒂利希所说的“终极关怀”。教师正是有了超越生命的存在,才得以在复杂教育情境中找到精神依托,找到精神家园,并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行进。教育哲学主要是以人生信念、社会信念为基础的,人拥有了教育信念就可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教育理想,这是支配教教行为的内驱力。教师如果缺乏教育哲学,其职业生涯就会枯燥乏味,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导致厌教,随之学生也会厌学。教师的教育哲学一旦形成就会上升为教育信念,就会成为教者生活、工作的内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这种超越生命同样是一种爆发力,它促使教师更深地钻研,更多地追求,带着坚定的信念追求现实教育成就,就会硕果累累。

由上所知,教育哲学影响教师的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和超越生命。教师的自然生命是基础,价值生命是支撑,智慧生命是魅力,超越生命是升华,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四种生命的延续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像阳光、雨露滋养着教师的教育灵魂,促进着教师的生命成长。教育哲学对于教师生命成长如此重要。要让教师拥有教育哲学,必须寻找培养教师教育哲学的途径,更好地促进教师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教师教育哲学的培养途径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师的教育哲学发展同样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从师范生到职前培训再到在职研修。所以,教师教育哲学的构建,既要考虑教师职业的不同阶段特点,又要关照教师的整体“生命”,既要考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要关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得教师的教育哲学构建在促进教师“生命”健康成长的不断完善。

(一)加强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

教师教育的总目标可通过职前和职后两个不同阶段去实现。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是确立教师教育哲学的开端。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专业定向性质,对培养教师教育哲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价值生命”的萌芽,是教师走好今后之路的重要基础。美国学者拉莫斯指出:“如果师范教育只关注专业角色中的智能培养,而不把道德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和本质的部分,那么,师范生就没有领悟教师专业的全部含义,这种师范教育是残缺的,应当把师范生严格的道德陶冶和精神培养当做师范生教育的重要方面。”[8]。因此,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师范院校要提高师范生的从教素养,加强专业的培训,保证每个师范生具备从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教师队伍建设输送高素质的新生力量;其次,师范院校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合理安排课时比例,加强教育哲学课程的比重,促使师范生形成教育哲学认识,强化教育志趣;再次,师范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熏陶师生的道德素养。

(二)重塑在职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指路者,引路人”转变,从“教师是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辛勤的园丁”发展到兼顾“关注自身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新境界,使教师的“自然生命”得到重视,“价值生命”不断成长。首先,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如今的素质教育已使教师的角色多重化,教师的活动由简单趋于复杂,教育学术由粗放趋于专精。为此,教师要适应这种转型,必须加强教育哲学修养,学习哲学基础知识,陶冶哲学情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自己真正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其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美国学者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反思教育理念、课堂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从而加快专业发展步伐,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行动的主人。[9]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学科方面的“学者”,教育方面的“专家”,思想方面的“哲人”,为此,教师的“智慧生命”和“价值生命”得以成长,逐步完善教师的整体生命。

(三)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哲学培养体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教育哲学培养一体化是当今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也是我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改革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教师职业发展要从职前、入职、在职各个阶段去实现,根据每个阶段的特性来做不同的工作,促使教师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哲学与进行实践锻炼。其次,学校之间要建立合作关系,尤其要加强中小学与大学的联系,让大学的教授深入中小学去体验,实现教师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中小学教师可去大学做研究,带着一线的教育实践经验补充理论的不足,这能激发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深地钻研、更高地追求,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教育事业,使他们的“超越生命”得以成长。

四、总结

教育哲学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教师的行为。它是教师的灵魂,牵引着教师每一个细小的行为;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柱,是教师不断进取的动力来源;它更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滋养物,源源不断地向教师输送生命茁壮成长的养分。

参考文献:

[1]李继秀.教师生命价值及其实现[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2]石中英.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精神资源[J].中国教育报,2004,(5).

[3][7]刘继良.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J].南都学坛,2001,(1).

[4]陈珍群.教师生命价值实现对教师发展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5]叶澜.总报告: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刘庆昌.我的教育哲学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87.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11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的生命教育思想,多与此有关,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渐渐脱离了这一主题,而在另一些意义上使用生命教育的内涵。有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或教育的“原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人与合作。以上这些理解,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释,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就像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最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相对于以往社会本位视野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种教育更关注生命,有学者就把它称为“生命教育”。如果这样的话,一是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二是生命教育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它指的就是所有的教育。我个人以为,这不是我们所谈的生命教育,为了表示区别,我个人习惯于把它称为“生命化教育”,或者称为“生命视野中的教育”。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但就在这较为一致的内涵中,还有不同的取向,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不同侧重点。

1.身体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这是目前西方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教人以增进健康、疾病预防、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比如美国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就叫做《Health&welhiess)),包括五大单元,分别是:心理、情感、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成长与营养;个人的健康和安全;药物和疾病预防;社区和环境的健康。

2.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早源于西方兴起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deathedueation)。死亡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认死亡的意义、本质,以及学习如何充实地生活与有尊严地死亡。在美国、英国,死亡教育和“I店终关怀与谙商”(dyingcareandeounseling)、“哀伤格商”(griefeounseling)已愈见繁荣。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业人员或护士会教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

3.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台湾的生命教育是通过伦理教育转化而来的。这种取向充分反映在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之中。2004年台湾颁布了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的课程纲要,除了“生命教育概论”外,其中的“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都属于伦理教育。

4.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重视让人相信神的存在,感受神的恩泽,并能根据教义了解人的生、老、病、死,遵循神的旨意去做,从而使人获得神的接纳,并能最终回归神的国度,以求灵魂的安顿,起到净化人心、引人为善的作用。

5.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台湾学者也称为生活取向的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是生活最起码的要求。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重视人我关系、人际相处、社会能力培养、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的调适以及品格的培养,使个体能成为一位德行与学问兼备的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出现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社会的缺失和需求有关。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的生命教育重点为“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也以辅导儿童向说“不”为主,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八年级甚至更高的年级。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创始于1986年,主旨也在于防治药物滥用,经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流动教室来倡导,主要是以小区为基础的自愿团体或法定组织来分配及管理。总的看来,西方国家强调的生理健康的生命教育,与西方社会的吸毒、艾滋病泛滥有关。台湾生命教育的背景则不同,它针对的是科技发达、物质富裕时代“人生观的虚浅与道德的沉沦”,人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死问题,常无法真正了解,而衍生出许多不尊重他人生命与自我伤害的事件”。

台湾的生命教育虽然源于学生自杀事件,但是生命教育的推广却未因此而偏重于“自杀防治”的主题,而是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全民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重建为目标,偏重于伦理道德教育。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是单一的,生命教育的取向也不再单一化,而走向多种取向的综合。例如台湾学者就指出,生命教育就是要将伦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三种取向融会贯通。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持什么取向,这与我们当前为什么提出生命教育有关。我们提出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的消极层面,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此外,还针对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意志脆弱、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以及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它是伦理教育、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教育主题。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

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生命教育是围绕着人的生命所开展的综合性教育,而人的生命处在自然生命、他人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的呵护和包围之中。由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五个维度展开:第一,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认识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和情绪的调控,规划人生的发展,开发生命的潜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第二,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以及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具有宽容的意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第三,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个体生命首先要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学会处理个人与社群、集体的关系,既要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权利、自由,又要维护公共的道德和集体的利益,树立社会关怀和正义感。第四,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朋友”。因此要具有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珍惜周遭的自然环境,保持自然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五,人与宇宙的关系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生命以死亡为终点。但人正因为有死亡,短暂的人生才要活出意义,所以生命教育教人思考死亡的意义,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努力创造自己灿烂的人生。同时,要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树立地球村的观念。生命教育的以上五方面内容如何组织?从已有的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比如台湾的高中从2006年开始在“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及“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8门课程中选开一至二门,藉由正式课程的方式建立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在综合课程中设置生命教育的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综合课程的一部分,并给予一定的课时比例保证。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规定,生命教育为“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指定单元,是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最低要求,学校不得省略,也不能刻意淡化或稀释,所占时间不得少于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总时数的10%。

3.学科渗透,也就是在其他学科中分别渗透相关的内容。上海的生命教育主张学科渗透。《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4.专题教育活动。可以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爱心、友善、关爱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生理、心理、青春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异往进行两性教育;可以结合健康养生、远离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命环保、生态进行生命教育。也可以按节日安排主题生命哲育活动,比如4月份可以安排“祭祖”活动,5月份配合母亲节安排“生孕体验”活动,9月份配合产重阳节’,、“中秋节”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远芳的亲人写信等活动。

我个人以为,虽然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连贯性,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已经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情况,我们不适合打着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名义,把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很多重复,我们在专门的学科课程中也无法避免。学科渗透尽管是一种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方法,但要避免为生命教育而“贴标签”的问题。有些课程本身就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体育和健康、生理、品德与生活等,但有些课程则不大容易渗透生命教育,甚至不适宜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如果为了进行生命教育,在“花絮”上做了很多东西,难免会“喧宾夺主”。但我个人还是主张通过学科渗透、学科融入的方式来自然进行。

比如,语文学科对待人生故事、生命故事的不同阐释,就体现了不同的生命观,这既是语文教育,也是生命教育。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我们在融入和渗透中要追求一种“踏雪无痕”的境界。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固定的课程科目,因此在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上应该重视各科的统整性及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将问题与人串联在一起,并且要把握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每一个机缘,适当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这不仅包括融入课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不仅以内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方法方式上体现生命关怀。鉴于我国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在如何组织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我主张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前者保证学生可以受到生命的关怀和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生命;后者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比如说生理、安全、爱、关怀、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有关生命的深入理解,掌握生命发展的技能方法。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受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只注重人的社会性(社会生命),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个体生命被高度地政治化和道德化。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不畏、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却少有躲灾避险、安全自救、保全生命的教导。我们习惯于教导小学生学习小英雄,小英雄的事迹固然感人,值得敬佩,但我们是否要号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学习,却从来不思考。如果我们的社会一味要求儿童用生命来面对危险,用死亡来体现崇高,这本身就违反《人身保护法令》和《儿童权利公约》,也是反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拷问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和教育观对生命的蔑视,让教育回到身体、生命、生活的基本议题。当前中国进行生命教育,可能会有两个难点:一是死亡教育,二是性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幼儿园开展与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因此反对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西方可以领着小朋友参观殡仪馆、太平间,扮演各种死亡的角色,但在中国恐怕是难以行得通的。不要说在幼儿园,一位高中老师让高中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在西方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死亡教育,但在国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人忌讳死亡,但并不因为我们忌讳,人就不死亡了。了解死亡,才懂得生存的意义、生命的美好。这就是“向死而生”的道理。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也打开了性的,人们的性观念大为解放,但与解放的性观念相比,性教育则落后很多。面对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教育问题,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难以启齿。性观念的解放与性教育的落后,使得一些不健康的媒体钻了性教育缺乏的空子,造成近年来婚前的增多、性病和艾滋病的低龄化趋势、少女怀孕增加等严重问题。面对生命教育的合理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这些陈腐的观念。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教育必须确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理念,以生命为原点,尊重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自由的成长。一切不尊重生命,扼杀和摧残生命的理念,都必须予以彻底的破除和转变。

2.通过有形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我虽然不赞成生命教育通过专门的生命课程来进行,但并不意味着生命教育不能专门化。生命教育的专门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进行学科教育内容的渗透。比如,小学的“自然”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发育的特点,学习一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一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在学科渗透的时候,既要反对贴标签,又要突出生命教育的意识。要从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提升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二是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比如反对吸毒、文明上网、两性平等、维护权利、生涯规划、保护生态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悟生命,学会生命保护、生命自救的方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台湾在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自身的经验,或在影片欣赏、角色扮演、阅读书籍之后,师生互相分享彼此的心得。因此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应尽量生活化,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借以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从内心感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3•通过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关怀应该成为一种教育哲学或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方面,使其弥漫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之中,弥漫在学校生活之中,使学生处处能感受到生命的关怀,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课堂是学生生命观的主要生成场所,课堂教学以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的不是知识,而是完整的生命;生命化的课堂不是机械的课堂,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生成的课堂,它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非计划性和非连续的教学形式。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的场所、文化的存在。生命教育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关爱生命、珍视健康、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班级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场所,应该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成为生命的家园。为此,班级管理不在于为知识的高效传递提供组织形式,也不在于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保证,更不在于成为“治理”不安分学生的工具,教师应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的本体生命为依托,呵护和激扬学生的生命,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绵延人性的情感,寄寓爱的关怀。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篇12

“是真捐还是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

“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

“如果你正在参加比赛呢?”

姚明这时反问道:“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吗?”

是的,也许职业很重要,也许成功很重要,也许赚钱的机会很重要,但这些“重要”,一旦与人的生命比较起来,就都变成了不重要。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句朴实的叩问,激起了我内心的觉醒,让我从心灵深处触摸到了教育的生命情结,理解教育就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全部,是教育的至尊!

教育的基石是理解,是对学生生命的理解,是对学生生命理解之后的宽容和尊重。教育的善行可能出于严厉,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理解,特别是对弱者的心理轨迹的理解,对生命成长背后的伤痕的理解。宽容是理解之后的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基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尊重是教育的首要原则。用心尊重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心路历程,尊重生命品性的自然滋长,让学生尽享生命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教育真正的力量来自无私的爱,来自对生命理解和尊重之后的大爱,来自对生命的人道、人性、人情的关怀。教育因为爱而有人性,人性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效果越大。生命教育是出于心的教育,是出于情的教育。当我们经历爱,体验爱,心中涌动爱时,心便因为爱而博大,而广阔,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因此,情感将得到升华,心灵将得到净化,生活将被引向崇高,教师和学生在爱中慢慢提升生命的品性。

教育的从容在于捍卫生命的单纯。单纯是教育的财富,是教育的力量。单纯的生命需要简单的教育方法,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育。有意无意地把平常的教育复杂化,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里说的教育现象,总想追究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无异于要给维纳斯穿上衣服,是一种异化了的教育。教育需要简单、简单、再简单,一切的简单都是为了学生的轻装成长和无干扰发展。教育的简单是历练后的飞翔,是和生命同行的雄健与从容。

教育的真义在于能使学生实行自主教育。学生的成长就是自觉自主自为的过程,生命因自主而发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基。

生命教育是在对学生生命的理解、宽容、尊重和关怀的基础上,使教育走向自觉、真实和从容,使教育入情入心,彰显出人文的和谐与自然,让人性丰富起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不稳定的成长关键期。

教育是一种基于生命的情怀,一种温暖的抚爱,一种殷切的期待,一种巧妙的忍耐。教师应该有一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树人之心,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之心,还要有一颗“以爱换爱,以情生情”的真爱之心。学生能够走多远,看他有谁在同行;学生能有多优秀,看他有谁在鼓励;学生能有多成功,看他有谁在引领。教育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激励和推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管理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15-0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

    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范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网络信息的成熟发展与飞速进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大范围的共享、信息的高.....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