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生活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1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短信、邮件早已取代手写信件;上网查资料远远比去图书馆来得方便;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且随身携带……年轻的大学生们享受着网络的便捷。当然,学校也积极将网络引入日常教学,使其成为现代教育的新信息载体,开展一系列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作为一线德育教育工作者,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

1.开展网络德育,是势在必行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凭借自身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平等性、隐匿性等特点,广受年轻人的追捧,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多为90后,年轻的大学生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爱不释手,对网络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与日俱增,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地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活动显然缺乏吸力,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外,网络是把"双刃剑",高职院校的学生体格上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无法正确把握道德的是非界限,极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迷失自己,误入歧途。此时,必要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格外重要。

总之,为了丰富网络德育活动的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动向,监督学生科学上网,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让学校德育工作更有实效,开展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

2.开展网络德育,要多管齐下

网络德育是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活动和德育管理的过程。学校网络德育一方面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和德育管理时,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导向作用。

在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学习新事物,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熟悉时代的步伐,不作落后无知的死板老师。在课堂外,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用QQ、博客、微博、微信等时下流行的新软件和学生成为网络好友,通过学生所的一些图文信息,掌握学生的情感动向,及时采取措施,开展超越时空限制的个体德育教育。

由于QQ群聊、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使用便捷,不受时空限制。所以,教师可以作为组织者在网络上发起一些集体活动,组织多名成员一起学习、讨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班团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立班级博客的形式来宣传正能量,让学生在班级博客上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生活常识、时事政治等。在完善个人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开展网络德育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手段,因材施教。当然,网络德育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构筑立体化网络德育。

3.开展网络德育,应与时俱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归属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相对自由的群体,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安排个人生活,实现各种层次的个体需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便捷的网络无疑是实现自身需求的首选途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可以满足自我价值感,宣泄心理情绪,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和复杂性,给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带来不同程度、形式各异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总之,不同时期的不同个体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各不相同。当然,由于个体自身素养的不同,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网络德育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关注、深入分析,并力求在网络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另外,教师在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学校德育观念,积极主动地与时代接轨,努力创新德育技术,用各种全新的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开放式"的德育教育,不断开创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充分发挥网络的媒介作用,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并科学利用网络的竞赛、讲座、专题、论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合理使用网络上来,让与时俱进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具有时代感的现代传媒,乐于从中获取知识,开展交流,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无法回避网络。网络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不断突破才是迎接变革的根本之道。

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是长久的,更是持续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必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与日俱增。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时,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网络德育工作,不应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除了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需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它不仅要求学生"懂",而且要使学生"信",要求学生躬行践履,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唯其此,德育工作才能有实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1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高校;网络时代

不同时代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心理。自20世纪末互联网开始在我国发展、普及,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研究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及其对心理的影响对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及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话语”融入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并深刻地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作为兼具学科性与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新兴学科,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特殊使命。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高校的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使用也更为广泛,通过网络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学术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也大大增加。网络无形之中瓦解这个聚集高级知识分子的“象牙塔”的保护屏障与交流沟壑,使得犹如洪流般的形形的信息进入高校师生的视野,同时也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二、网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环境,不仅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网络的出现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在各个方面影响与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宏观环境。而研究这些宏观环境的变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网络打破了高校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师生交流互动模式等,取而代之的是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的网络模式。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如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企业租赁等,这些经济活动无疑会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同时会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了网络政治舆论的集散地与发源地。可以说网络在高校的兴起使得知识分子能够以“网民”的身份表达作为“公民”的政治诉求,而正是这种“网民”与“公民”双重身份的统一形成了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作为一直新兴的政治监督力量,网络舆论监督为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民主自由的渴望、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被逐步培养起来。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就必须看到其有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面。如今的互联网上,英文内容约为95%,法文占3%,其他语系占2%,中文估计只占千分之几,而且这有限的中文信息还并非都是中国大陆制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政治、文化信息在网络时代的无力,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网络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它是一种脱胎于传统文化并借助网络科技进一步蜕变的文化。在信息泛滥的今天,网络文化依附于不同的信息在网络上、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可以说:“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影响着人类社会”。所以,审视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发挥健康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防范不健康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不良网络文化同样能借助网络渠道迅速传播、蔓延。据统计,网上的无益信息占50%以上[2]。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往往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称之为“时代心理”。进入21世纪以后的时代已经并且还将对人的心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网络时代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之一。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

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改变的影响,如何适应这种改变?总的来说就是要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使命感、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首先,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从封闭到开放的心理转变。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开放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之一。这种开放性既体现为信息的开放,也体现为大学生(教育对象)心理的开放。因此,只有教育者自身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正视网络,以理解的心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才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并开展教育。

其次,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从单一到全面的心理转变。网络包罗万象,其影响同样也是各个方面的。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尝试更多新的方法,比如BBS论坛、QQ聊天工具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对于网络时代新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与研究,要全方位地把握网络与大学生的关系,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

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指高校学生。同所有网络时代的人一样,大学生与网络的频繁接触必(下转第26页)(上接第23页)然会使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来说又有何影响?

首先,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到:“互联网己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性,并逐渐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由于兼备知识性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常常使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民生的现代公民心理,但同时也有可能被不法势力利用,产生比较坏的影响。

其次,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网上购物的兴起为代表的网络消费的繁荣折射在大学生身上,一方面表现为购物的便捷化、高效化,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如非理性消费、网上诈骗等不良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网络商家有诚信度与信誉度的缺失、安全性不确定,风险大、质量无保证、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权益无法保障、售后无法保障或达不到要求的共占95%。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特殊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视网络对于本来就缺乏消费教育的大学生新的不良影响,并通过教育引导其理性消费,提高风险感知度。

参考文献:

[1]张成.网络文化的时代价值论析[J].求实,2011(02).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影响力;城市化

近年来,网络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也可以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和谐相处,提高他们城市融入的程度,有助于推动他们的城市化、市民化进程,有助于提升他们整体的精神文明水平,使他们更加自主地向城市人迈进。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接触与使用

在观察和访谈中,笔者发现城市社会中的民众对于农民工上网现象多持否定态度,很多受访市民认为农民工没文化、素质低,没钱等,因而认为他们不会使用网络。但笔者在于农民工群体及与之有接触的一些市民群体访谈后发现,农民工群体的网络了解和接触程度远远高于人们想象,甚至不少农民工还将上网作为业余生活的首选活动。

对比2005年文化部的调查数据,2011年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另一项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的课题中,针对江苏、浙江等8省市20余个城镇的7000余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为核心的农民工群体业余文化生活依旧比较贫乏,但是参加业余文化活动的人数有所增加,选择上网的人数大大增加。调查显示,看电视依然是农民工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占受访者的73%,位居第二位的便是“上网”,约占28.5%,较2005年的上网群体约占9.1%,7年间这一比例已经增长了3倍有余。而在一些国内沿海开放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上网的程度更高。深圳市总工会2010年7月的一份调查报告称,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上网普及率已经高达57.1%,比深圳市第一代农民工高出了22%。

调查显示,16-25岁的受访者中的40.4%的农民工选择业余时间去网吧,主要目的是娱乐,因此其最期望享受的文化公共服务项目也是能够“免费上网”,因为上网的消费已经几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业余文化生活消费的主体。而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项名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媒体俱乐部”的课题调查中,结果显示目前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介的普及率已经大大提高,尤其是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5.4%,手机普及率则高达96%。”

二、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接触与使用渠道与方式

除了极少数新生代农民工拥有自己的电脑或使用用工单位的电脑上网外,去网吧和手机上网成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接触和使用的主要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上网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网吧、手机(移动上网)、单位、家里等。其网络媒介接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为娱乐、获取信息、找工作、学习等。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正处于交友、婚恋的年纪,通过网络娱乐消遣、猎取新奇事物、社交联络等成为他们目前接触网络媒介的主要目的,具体网络媒介使用形式依照其使用频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QQ等媒介等聊天等,以此交友

新生代农民工中最常使用的聊天工具便是QQ,不仅是在电脑上网时使用,大部分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工群体中也安装了移动QQ软件。在访谈中,聊QQ是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网络媒介,使用者们称QQ聊天对象一般是自己的老乡、同学、兄弟姐妹、情侣、夫妻等有关系人以及一些通过搜索加为好友的陌生人。

(二)通过在线观看视频、听音乐、打游戏等来娱乐身心

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媒介主要以娱乐为主,看电影、电视剧等成为不少农民工,尤其为不少年轻女性农民工热衷。网络视频一改电视剧很少重播以及不能倒退、慢放、评论等性质,给用户提供了随时都可以观看的机会。

(三)浏览网页和论坛,获取新闻、资讯等增加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接触的另一形式为浏览网页信息,了解新闻、时事、用工单位招聘信息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学历较高的人群对网络媒介的这一功能比较重视,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数较少,但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已经有所增加。

(四)建立博客、播客等以参与社交网站互动

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也使用博客和播客,但使用最多的是QQ空间,通过写写日志、传些照片、转载一些帖子等增加空间点击率,日志内容多娱乐化或是情绪的发泄。但也有些农民工并没有使用这一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识,访谈中一些接触网络媒介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文化低,不愿意使用这些媒介。笔者发现,使用博客、播客的农民工年龄层偏低,多为90后。

(五)网上技能培训、学习及网络阅读等

目前互联网上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开办的专业网站,内容包括生活常识、招聘信息、技能培训、城市介绍等,主办者有公益组织、城市行政部门、社区、甚至还有一些农民工个人。但这些网站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主要是知道并使用它的农民工偏少,很多新生代的农民工并不知道这类网站的存在。

三、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接触与使用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特征总结如下:

(一)网络媒介接触与使用形式单一,网络媒介接触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的程度是呈逐渐提高态势的,这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也意味着“知沟”的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经济能力比较薄弱,负担不起长时间上网的费用,很少有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电脑,不论是网吧还是手机包月对并不十分富裕的他们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一笔“可观”的开支,而且文化消费永远排在生存消费之后。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等素质较城市青年低,对网络媒介使用的熟悉程度不高,对很多新媒介了解和认识不够,新媒介的传播过程也是在网络用户中依照网络接触程度而不断蔓延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可能属于后段接收者,对新媒介形式的接受过程较长。

(二)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倾向娱乐化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形式偏向娱乐消遣,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自身发展。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上网最常做的就是聊QQ、看视频、打游戏等与学习、工作无关的事。由于网络接触和使用的过度娱乐化容易让这一群体沉溺其中,虚度了时光,蹉跎了年华,减少了与现实世界接触的机会,精神更加的空虚和乏味,这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和市民化进程的发展。

(三)在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增加

网络媒介的网络互动功能多少可以补充这一点,让平日埋头于工作,缺乏与社会交流的农民工群体有了自我表达、人际交往的新空间。不论是写日志、发评论,还是聊QQ、通过交友网站认识新的朋友,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思维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通过互动来增进城乡之间的人际交往,缩减城乡隔阂的同时也更大程度上拓宽了农民工群体的视野。

(四)手机上网逐渐成为网络媒介接触主要形式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基本上都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相当一部分会使用手机上网,其手机上所装的网络媒介软件约3-8种,包括浏览器、QQ、音乐播放器、小说阅读器还有一些社交网站的客户端等。

(五)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边缘心理较强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城市中依然无法顺畅的成为市民,与城市生活相去甚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仅仅是经济上窘迫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还有来自不被认可的心理压力,而新生代农民工更由于“既不像农村人,也不像城市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的群体特性而更具有“无根感”。网络媒介的出现使他们缓解了心理压力,网络虚拟空间给了他们一个相对轻松地交流环境。

四、网络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

(一)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匮乏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经济收入与他们的父辈农民工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在生存状况已有明显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依旧匮乏使其对城市生活产生更多的不满足。在访谈中作者深刻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他们羡慕和模仿城市青年的上网、消费、阅读、交友等行为。这种模仿也意味着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依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生活、对人际交往等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动机的膨胀驱使其主动接触网络,使需求得到满足。

(二)加速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化进程

网络互动给农民工的社会生存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有助于加速其市民化的进程。而通过获知、模仿、学习等社会行为,青年农民工们在网络的拟真社区中学会到了如何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的行为模式,在现实世界和网络讯息的影响和感染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化进程也逐渐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完成。

(三)网络媒介丰富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视野,有助于其文化素质的提高

网络媒介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局限于娱乐消遣,还有许多有用的讯息等待需要他们的人去搜索和使用。对于一些对学习有渴望,对未来有期待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网络可以成为他们一个很好地课堂。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职业技能、了解招聘讯息、新闻资讯,也可以通过网络知道很多有利于农民工群体的政策知识等等。

(四)网络媒介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大众传播媒介中,由媒体报道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一直让社会对农民工产生歧视和隔阂。媒体报道中对农民工犯罪等负面事件的报道用词也曾经非常苛刻,容易给社会公众误导,使人将农民工与素质低、不文明、有犯罪倾向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最近几年各种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语气有所缓和,但偏向“关注”、“送温暖”等报道方向,还是将整个农民工群体放在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位置上。

(五)网络媒介使用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上网行为主要集中在聊天、看视频、听音乐和打游戏等几项上。网络依赖症状的严重性不仅仅会导致上网者的生理依赖,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依赖,会影响到青年正常生活和工作。

五、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状况及在使用中的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使网络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正面影响最大化。

第一、国家政策发展研究部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等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实证调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接触和使用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变化进行定性分析。

第二、加强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社区应加强对本社区长期居住的农民工群体进行人口登记和基本信息了解,鉴于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可以通过国内联网的方式将农民工信息入网便于其迁移时的信息检索。

第三、社会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提高他们整体的媒介素养,使其更好的使用网络,增强其辨别、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网络学习的意识,减轻对网络的心理依赖等。

第四、网络媒介自身应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报道,防止过分夸大、虚假报道,公正、客观的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形象特征,消除城市人群对其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上网环境。

第五、加强网络环境的清理和整治。网络环境中垃圾信息、负面信息的泛滥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甚至不利于所有青年网络用户的身心健康。

第六、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办网站。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鼓励社会和个人开办为农民工服务的网站。网站应尽量贴近群体上网心理和动机,将娱乐与学习、求职、文化等有用信息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农民工群体。

参考文献

[1]E・齐格勒,I・基尔德,M・拉姆.社会化与个性发展[N].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

[2]卜卫.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1998(03).

[3]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陈文江,黄少华.互联网与社会学[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4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影响引导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的是知识信息、经济信息时代,更是繁荣的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今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渠道。进入网络时代,正在迅速的改变着个人生存状态,促使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正如雷.哈蒙德在《数字化商业》一书中提到:“全球电脑网络化发展将成为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因素。”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由于网络具有双面性,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既有其利,也有其弊。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带来的影响,使他们在网络时代得到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德育教育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1、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并不能充分地自由表露,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或他人言行的匡正,而在网络世界中,它们就会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任意高谈阔论,他们不再受到条条款款的限制,在虚拟时空中随心所欲的装扮、美化自己,以此来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而当他们面对现实时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感到现实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凡和无赖的。网络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持久的吸引着他们,促使他们将现实生活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去,从而迷恋上网,逃避现实,逐渐丧失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常常在自我情感的圈子里自给自足,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孤僻症”。身心的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往往沉迷于网吧,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2、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

网络时代,青少年聚集于网络上,在虚拟的世界里,逐渐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用出门就可以获得许多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可以自由的选择多种方式、灵活处理自己的个人信息,使快节奏的生活变得更有秩序。在花花绿绿的网络里不健康的信息极易使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受到腐蚀,在现实中盲目模仿和追求西方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诸如网恋、、凶杀之类,形成种种畸形行为,甚至走上坠落之路。

3、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确实能拓展青少年的知识面,使青少年面向世界、胸怀全球,强化多元知识,促使青少年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形成,有利于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也容易对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的青少年产生思想上的冲动,带来一些不健康的腐朽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矛盾冲突,容易导致价值观发生变化。

青少年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常常把网络看作是个人发展的主渠道来谋求自身发展。在网络世界里,他们自主创立了自己的生存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改变了自身的地位,实现其自身价值,并且将在网络世界里接纳的不良观念带入到真实的社会,想作为社会的主渠道文化,来规范自身在真实社会的自我形象。

二、在网络时代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策略

面对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探索新环境下的育人之路。为青少年引航指路,使他们正确对待网络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1、优化网络建设

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对象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青少年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相关的监控机制,通过行政的、法律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源头,坚决打击和取缔对网络信息的不法经营者和网吧,并进一步规范、净化我国的网络市场。改进技术,设计有关软件系统来防止、过滤、色情、暴力和恐怖的有害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网络信息垃圾。

2、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引导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在道德塑造的过程中,受到网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自我,放纵自我,沉迷于虚幻和梦境。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观念面前,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往往沉迷于网吧而荒废学业,很容易吸收有害的东西。为此,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更新方法,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做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中,要加强网络德育教育,树立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循循善诱地教导他们,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诚实守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

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还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资源,广泛运用广播、影视、文艺汇演、板报、演讲比赛等方式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加强社会实践,使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处理好网络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处理好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分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要避免网络的不良影响,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学校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德育工作的规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在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校园网站,既让学生有上网的机会,又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家长对待孩子的上网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建议父母最好亲自参与到孩子的上网中去,耐心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上网、学习的关系,并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

4、要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的重视

学校应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聘请当地公安派出所有关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让他们经常来学校办讲座,通过典型案例来警示因网络而产生不良行为的少数人。还需要社区的力量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和帮助,来匡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行为。

5、规范网吧经营者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5

现代网络传媒给职业教育德育课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德育课教学带来很大的机遇。“而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则具有双向性、快捷性、有效性等多重优点,不仅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而且极大地赋予了受教育者以主动性、创造性。”①除此,现代网络传媒还具有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它以全新方式向学生传达着多元思想与价值观,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同时现代网络传媒创造了“立体”的信息获取方式,尤其是移动阅读方式带给学生极大的便利,有效拓展德育课教学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传媒自主获取德育学习资源,不受学习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第三,现代网络传媒融德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现代网络传媒能够有效弥补职业教育德育课单一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娱乐活动之中,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德育互动,在休息娱乐之中受到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2应对现代网络传媒对职业教育德育课冲击的对策

2.1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

现代网络传媒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要焕发出生命力,要不断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现代网络传媒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如果不能根据时展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依旧采取传统的德育思想、陈旧的德育素材实施德育课教学,其效果必然是低效的。现代网络传媒环境下,教师要迅速适应新时期德育要求,熟练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准确把握时展脉搏。教师要不断提升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能采用“就教材讲教材”的资源利用方式,要从网络资源库中汲取精华,加强德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生动性、丰富性等优势,运用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德育课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有趣的德育情境,从多个层面刺激学生感官,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德育课影响力。

2.2打造全新德育课教育方式

以课堂为主阵地的统统德育课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加速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研究,不断拓展德育新途径,充分挖掘网络德育功能,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②德育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不断打造全新的德育课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网络课堂进行网络教学,有效拓展德育课堂教学,使德育课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们还可以借力主流传媒平台,建立班级网络社区、微博、QQ群等,开展系列德育学习交流与探讨,充分发挥深受学生喜爱的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作用,促进生生、师生间学习交流;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我们还可以开设网上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思想上的困惑,这种非公开式的交流方式因其隐蔽性更容易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吐露真实想法,帮助德育教师找到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切入点,提升德育课教学针对性。我们要打造全新德育课教育方式,使德育课堂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切实提升德育课教学效率。

2.3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

为了提升德育课堂的娱乐性,寓教于乐,我们要在传统德育课德育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创新,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传统德育课实践活动往往筹划复杂,费时费力,实际效果有时并不显著,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如果运用现代网络平台,活动组织与传统方式相比要容易得多,而且网络实践活动方式与手段丰富,可以是网络论坛,也可以是微博论辩、QQ流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参与率与德育效果。

2.4不断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现代网络传媒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师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转变德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保持知识储备的先进性,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熟悉最前沿网络语言,这样才能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是学生德育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还应该是学生的QQ好友、网友、微博粉丝等,有效缩短师生距离感,增强德育实效。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文化后现代性狂欢仿像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世纪,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在勃然兴起。它为人类提供了新世界文化生活空间,建构起新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因而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1.网络文化的定义

如何定义网络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它并不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如果你感觉到了以某种方式生活的话,这里面就有了文化,当你的吃、住、行、交友日常活动按网络的方式来进行,自然就形成了网络生存方式,也就是网络文化”。盯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它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领域,如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等。”狮综合各家之言,我认为网络文化可以这样来理解:网络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对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行了反思,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性,而且还正在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体系。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平民化。在网络中,所有信息都以“比特”的形式传播,人们在网络中的存在也被虚拟化为一个个“符号”。如卡西尔所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网络的现实是,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因此,这也完全消除了现实社会中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等级的悬殊,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种种思想的交流和探讨。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创造了一个非等级化的平等的公共领域。

(2)开放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依靠虚拟技术,以数字编码、存贮和传播的方式实现的,它具有高度的灵活、快捷的特性。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文化产品的传播具有了高效方便和极易普及的特性。有人把网络文化称之为“快餐文化”,例如:一种文化现象、一个观点和一件大家感兴趣的事件,通过网络在一瞬间就可以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的这种灵活、快捷的技术支持,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了极大的开放性。

(3)共享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任何一种产品对于每一位网络行者来说都是可以尽情享用的,它没有供应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读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翻阅同一本书的同一页。如果你喜欢,你还可以在论坛、聊天室、博客中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进行讨论。共享和互动是互联网的特色,因此互联网具有了无限的魅力和生机。

4.多元化。“虚拟文化是文化的多维选择的展示,其中既有变成了现实文化的可能性的选择,也有尚未变成现实文化的不可能的选择。虚拟世界可以兼容现实,把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都融合在互联网上,这就导致了虚拟文化的丰富多彩”抛游走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网络行者们,借助于虚拟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了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里,避免雷同、张扬个性、发出自己的声音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这样一个“蛙噪时代”,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二、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1.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之一——狂欢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与上世纪6O年代米哈伊尔·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文化有许多奇妙的契合之处。“对话”、“众声喧哗”、“狂欢”、“未完成性”等巴赫金的理论术语极具后现代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正是网络文化的。

(1)狂欢文化的全民性、参与性。狂欢节是民间性的活动,“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这一特色也同样适合互联网。如前面所述,网络文化是平等参与的平民文化,只要你具备上网的硬件设施,你就可以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网络行者都可以通过在论坛中发帖和回帖,实现交流、沟通、表达和宣泄的目的。

(2)狂欢文化中的个体是平等的,权威性被消解。在狂欢节中,那些曾经决定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秩序、法令和限制统统失去了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平民贵族之分。在网络中,每个主体之间也是平等的,处于边缘和弱势群体的人同样有说话的权利。正如《虚拟认识论》一书所写:“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它的无中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文化和信息垄断的局面,行政官员、精英人物都将与平民百姓在信息传播和接受加工的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3)狂欢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元的、自由的。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是诙谐和笑,“她是狂欢的,狂喜的,同时也是冷嘲热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狂欢文化这种诙谐和笑与网络文化的潜意识是一致的,没有禁忌、没有限制、随心所欲,这正是网络行者们想要达到的境界,而这种追求也必然决定了网络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自由化的后现代特性。网络上流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等文学作品都很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色。如迈克尔海姆所说:“未来的网络空间可能不单单复制出传统信息的更有效的翻版。新的信息网络类似于现代的超级大都市……混乱的打斗和暗藏的小路到处都是,没有任何明显的中心。”

从网络文化与狂欢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网络是滋生后现念的绝佳场所,它使人们可以自由地徜徉其间,多元、反传统、开放和自由的后现代特性在网络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之二——仿像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210000)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语言方面,网络环境激发了很多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依托于网络平台和网络空间得以广泛传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网络文化气息,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喜感诙谐的语言特点赢得了大众的接受和喜爱。本文就从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极大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定义;特点;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很多网络语言,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与传统的语言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语法、语音、词汇方面,不像传统语言那么严谨。网络语言更为随意,没有固定的语言规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心理诉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在传播过程中变得日益丰富。那么,什么是网络语言呢?网络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就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具有独特含义的语言词汇,改变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的习惯,区别于传统的语言表达.由于其更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想法,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网络语言涉及的范围很广,涉及的领域很多,无论是在QQ、微博,还是微信、BBS上兴起的流行语,都能瞬时间覆盖整个网络,成为新时期的流行语风向标,并能够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到。网络语言不是单一的中文组成,也不受固定的语法束缚,英语、韩语、汉语、拼音等缩写、谐音等各种表达方式都是网络语言兴起的源头,例如网络流行语“duang”就是利用拟声词的特点,形成了新一轮的网络流行语覆盖。

2网络语言的特点

2.1简洁明了

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顺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和语言传播频率,通俗的语言表述能够让人们瞬间了解网络语言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容,为彼此之间的便捷交流奠定基础。

2.2符号图像

网络语言会用到很多的符号和图像,表述起来更方便,表现形式更清晰,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机应用越来越快速的今天,它打破了语言壁垒,特别是方言的隔阂,推动了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增加了聊天的快意和趣味性,促进了信息传输。

2.3新奇新颖

网络语言是符合时展的语言现象,融汇了最新的时代元素,蕴含创新的思想观念,也正因为网络语言的新奇性和新颖感,才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对新鲜事物追求的好奇心,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

2.4多媒体性

网络语言带有强烈的多媒体性,凸显了文字的重要性,融汇了多媒体的共同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多元化,其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元素的融合,促进了大众对这些网络语言的接受和这些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

3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一些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和积极影响,竭力避免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引导网络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

3.1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3.1.1改善网络社交环境

网络语言能够改善网络社交环境,创造愉悦欢快的网络交往氛围。网络语言比较生动形象,使用比较快捷,比较适于年轻网民的社交心理,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枯燥、死板的社交方式,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认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例如“也是蛮拼的”就是不久之前兴起的网络用语,形象而生动,弱化了真实的讽刺意义,拉近了交流双方的距离,提高了社交的成功率。

3.1.2便捷人际交往方式

网络语言能够便捷人际交往方式,很多不善言辞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语言的应用引发听者的共鸣,促进人们情感的抒发,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创新了交际思维,转变了交际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灵活、更便捷、更具表达力。网络语言在工作生活中的灵活恰当运用,能够引发彼此之间的共同爱好,为后期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例如“我也是醉了”,弱化了无奈、无语的情绪,变成了撒娇卖萌的利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便于沟通交流。

3.1.3促进情感抒发

现代生活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压力普遍较大,很多人整天穿着厚厚的伪装,说话小心翼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隔阂。网络语言的应用,能够让人们轻松地卸下伪装,尽情宣泄情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有条不紊地、轻松愉快地交朋友、谈心、放松心情、抒发情感,例如“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其形象的画面感让人极易引发共鸣,其活跃感极强的语言表达有助于人们卸下伪装,深入沟通交流。

3.2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消极影响

3.2.1不规范的语言方式不利于中国汉字表达

网络语言虽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其不规范的语言使用方式,导致网络语言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造词,使很多语言脱离了原来的语言意义,并且很多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网络语言这种特点传播恶意的网络谣言,毒害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的、不健康的网络影响,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阶段,但是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传播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导致他们在作文写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不明所以、不规范的文字表述,给老师的阅读和批改带来了不便,并使很多其他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困扰和误解,不利于汉字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例如TMD,利用英文的首字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流行语,但是这种带有骂人性质的语言现象违背了语言传播的本质和内涵。

3.2.2不稳定的语言表达对中国文化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8

关键词:“微”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

随着“宏网络”时代开始迈步进入“微”网络时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活动内容、形式与方法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面临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考验。因此,在“微”网络时代下,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科学、有效的组织生活方式显得尤为紧迫。

一、机遇——“微”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优势

高校作为一个聚集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潮流事物的人群的特殊环境,有利于把握“微”网络时代的特点。当代高校学生群体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追求时尚、接受新事物快,电脑和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和独特的魅力成功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眼球。因此,顺应“微”时展,开展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党支部组织生活,主动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为服务学生党员所用,更好地运用其为新时期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服务,正是“微”时代所带来的重大机遇。

二、挑战——“微”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瓶颈

在“微”时代下,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冲击,“碎片式”网络文化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甚至将有可能腐蚀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阅读模式、生活方式等。同时,“微”时代的思考理念在求时效、求简洁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党员获取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难以深化,从而导致他们放弃理性审视和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此外,高度话语权及“自媒体”倾向将使信息监管、舆论导向工作日益艰巨。因此,悄然来临的“微”时代无疑给基层党组织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任务。

1.“微”时代的技术“多维化”发展给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带来挑战。在“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党员不愿意局限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更不愿接受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注重互动式、探讨式的教育形式,需要一种生活化、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需要进行创新渠道和平台,以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使教育形式符合“微”时代下大学生党员的文化消费特征和心理接受特征。

2.“微”时代传播活动的“去中心化”给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带来挑战。“去中心化”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信息内容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共同创造的结果。从理论上讲,“微”时代使得政治教育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细腻,拓展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空间,成为党员们接受新事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然而,“微”时代下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层次参差不齐,各种价值观在大学生党员面前呈现出非系统性的碎片化景观,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心主导性,淡化了大学生主流意识,使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教育信息的主导性与丰富性失衡,导致了“去中心化”问题的产生,严重挑战了“微”时代下支部的组织生活内容。

3.“微”时代传播活动的“信息茧房”给党支部组织生活效果带来挑战。“微”时代下无数的网站、微博、社会网络化服务点的林立,而人们只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点的集团,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在其中人们只倾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身的信息。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发表意见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崇尚个人主义,进而淡化理想信念,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热情逐渐减弱,让支部组织生活效果大打折扣。

三、“微”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路径探析

为了迎接“微”网络对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必然要着力研究和探索“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内容、方法和载体,寻求多维合力,打造有效路径。

1.打造教育“微网络”平台,丰富教育渠道,加强组织生活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运行方式主要有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微博、SNS社交网站、QQ、Fetion等即时通信工具,是这类新媒体方式具体运用和操作方式的总称,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即时、有效传递和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在信息上更加方便即时、在信息传递上更加多元快捷、在信息反馈上更加持续互动的显著特点,既迎合了高校学生党员时代感强、习惯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又可以克服党员学习任务重、人员分散集中难等实际问题。因此,目前高校党支部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创新丰富组织生活的教育渠道与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将“微”时代带来的挑战转变为机遇,搭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新平台。

2.强化“微”时代意识,培养党员“意见领袖”,提高组织生活主导性。在“微”时代下,学生党员可以通过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登陆QQ、Fetion、微博等平台进行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活动,其信息传播特点容易导致各种热点或焦点问题的讨论趋向激烈化和规模化,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引导学生党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反之,则有可能引潮,甚至可能造成的发生。可见,在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学生党员“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要善于把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学生党员培养成支部“意见领袖”,让他们针对“微”时代出现的各种热点或焦点问题讨论,积极参与其中并做好对其他党员的思想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党员主流意识,增加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教育信息的主导性。

3.把握“微”时代特点,营造“微文化”,增加组织生活有效性。在“微”时代下,使“微文化”渗透支部建设中,将更好地促进支部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通过知识传授、实践体验、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党员正确的媒体道德价值观念和信息传播观念,养成良好的媒介自律意识,形成健康的支部文化。其次,可在继续依托大众传媒的基础上,探索“微”时代下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拓展、整合教育内容,包装、传播主流文化,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意识,提高党员对支部组织生活的责任感。

“微”网络新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工作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党建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继续掌握新时代新特点,认清新形式,积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载体,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9

网络是解疑答惑的老师。我最初接触网络是通过网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起初,在工作中遇到好些以前没有遇到的课题。我很困惑,也很为难。觉得自己已经落伍,不能在胜任现在的工作。但研究课题摆在了自己的面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自己经过一段的苦苦探索后,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有人建议我说,上网查查,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上网查了,果然不让人失望。我从中获取营养,吸收人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问题很快迎刃而解。网络真的是我的良师益友。

网络是交友的途径。的确,在网络上能认识许多朋友。网络规则我不懂,在网络中,更多的接触的是异性朋友,它优于现实,避免了在现实中的许多尴尬。通过交流认识了许多不同行业的人,也更多的了解了人们的困惑和需求。在网络中,朋友间彼此倾吐着在现实中难以倾吐的苦恼;彼此分担和分享着苦痛和快乐。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网络同时能让人放弃许多朋友,正如一个朋友所说的:网络朋友不是朋友,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确是这样。我认为网络之交薄如雾,丝丝微风既会吹散彼此的情谊。网络虽然有这样的特点,但我仍然这样认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经营、需要真诚;网络中的朋友也同样需要经营和真诚。这样才真的不失是一种交友的好途径,快捷,方便,利于交流。

网络是现代生活的必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能缓解这一压力的当然少不了网络。在这个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当然也离不开网络,网络为现代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成为了传递信息的最佳的途径。没有人否认,网络带给人的好处和优点。如某某病人需要肾源,网络查询很快便能知道,网上查罪犯更是了得,天地之大,竟然无罪犯的藏身之地……

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网络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能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无法代替生活中的种种。在网下,你能真切得体会亲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能尽情呼吸自然清新的空气;能领略观赏美丽迷人的景观;能品香茗,尝美食……总之它是网络所不能给予的。网络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对于体味生活的滋味,它不能给你,真正能给你这种滋味的是能用手触摸到的地方。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1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1],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网络文化的出现,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正确认识互联网[2],有效利用其平台作用,可以抑制网络的负面效应,有效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

1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大学生们通过网罗拥有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他们身处校园却能了解到全球化下发展着的世界。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网络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将会步入歧途。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教育手段[3],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1网络文化垃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消极影响

网络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却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身心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这种不良的网络环境,对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网上虚拟的环境中,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冒名顶替、肆意破坏、粗言恶语等道德伦理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个人安全等问题,一些组织或个人可以怀着特定的目的,制造言论、传播非法信息或诽谤中伤他人或误导青年学生。在一些西方大国,凭借经济、技术和信息资料的优势,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加强信息大国政治的、文化的扩张与渗透,网络上大部分都是那些所谓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的宣扬,大量的外来文化信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侵挠,使他们在价值观念上更重实惠,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淡薄,甚至导致人文品格和道德水平的滑坡,同时使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有失偏颇,他们更趋向于用金钱来衡量一切。有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牟取暴利,宣传色情、暴力、沉沦等刺激大学生眼球的文化垃圾,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诸如此类对那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1.2网络游戏成瘾及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学生集体主义感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现状及处境不甚满意。有的心比天高,整天夸夸其谈,总想超越他人,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人,而网络游戏则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很多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追求心理满足。他们认为在虚拟世界中获取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或达不到自已的理想。因此,选择网络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一旦从中寻出快乐,就难以从中走出来。比如,现实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发泄,级别高点可以带着大批“兄弟”到处砍人、厮杀。不但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得到现实中很难得到的金币、金银手饰、武器装备等使自己更加强大、更具统治力。在这种虚幻的环境中,会使大学生依赖网络的情绪越来越强,上网成瘾已不再是不可思议,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长久下来,不但花费了大量金钱,还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发展,心理变态。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玩网络游戏上瘾这种情况,应引起重视。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这样影响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从而影响校园班级的建设。

1.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的体质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沉溺于网上游戏或聊天以后,大学生将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可能再给以往的业余爱好让路。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影以及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

1.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工作

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及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对于网络这一领域不甚了解或只是略知皮毛,不具备较高的网络知识水平,明显落后于青年大学生。这样导致缺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与学生沟通的人格魅力及亲和力。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必定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对此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显然还没有充分的准备。

2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2.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题,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应端正上网动机和行为,但诸多网络垃圾文化、网络游戏的出现,使大学生对网络不能保持足够理性的头脑,对网络文化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故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控制文化主题乃当务之急。首先,进行政治理论与政策的熏陶,在网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导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等。最后,介绍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2.2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3增强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2、4、5]

面对网络文化思潮的侵袭,大学生教育管理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始终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以先进的方法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优势,又要改变观念、调整策略、讲究实效。加强研究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教育中的新问题,拓展新的教育领域。培养出既精通业务又懂得网络技术的管理工作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网络的特点,能熟练使用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能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捷的思维、快捷的行动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克服困难,探索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开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天地。

3结语

总之,面对网络信息化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带来的利与弊,引导学生取利避害合理利用网络,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小玲,陈肖飞.网络信息化改变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模式[j],网络财富?管理视野,2009,10:34.

[2]洪莹,吴健豪.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9):167-168.

[3]罗飞,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加强学生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2:185.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篇11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体系结构

“互联网+”顾名思义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所构成的一个信息化的世界[1-3]。例如,目前的在线支付、远程智能家具控制以及移动OA等,都是以Internet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信息化服务。自Internet以全球互联网络问世以来,其在计算机网络世界已经达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人们所构建的网络若需与外界通信,则必需首先考虑是否连入“外网”,而这里的“外网”一般所指即为互联网;另外,特别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企业,若要将各子公司的信息化构成一个内网,假设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该企业必须专线架构基础设施来完成,而现在企业只需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采用相关安全技术和隧道技术等就可以实现它。随着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中“+”的含义越来越明显,使得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得各项生活活动都以互联网为中心而完成,诸如上述在线支付等。“互联网+”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同时,它也给人们带来相关安全隐患,在这个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4-5]。这具体表现在,网络的一体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以互联网为中心而衍生开来;网络的多样化和异构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人们都以智能终端移动设备连入互联网进行相关活动,这就使得网络的管理变得复杂而困难。为解决“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其特征,然后引出用户的需求,再从网络安全的不同层次来进行分析,以提出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方案。

1“互联网+”的相关特征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大统一的时代,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网络架构设施,采用不同种网络计算技术将人类的生活真正统一到信息化中去,具体有如下特征。

1.1以互联网为中心

“互联网+”是以Internet为基础网络架构,因此,它必然以互联网为中心而存在。例如,目前流行的智能家具远程控制就是首先采用无线传感器将各家具连成一个局域网络,然后通过该网络的网关收发数据并传入互联网;再次,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启用相应的APP客户端,然后通过此客户端对智能家具进行控制。因此,互联网是数据传输的中心,其安全问题也必然是“互联网+”网络的关键点之一。Internet以TCP/IP协议簇为基础,由互联网层的IP协议将异种的各子网连成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另外,IP协议还负责将数据从一个网络路由到另一个网络,但IP只是尽力将数据进行传递,而对数据的可靠性传递不给予保证。因此,互联网通过TCP来实现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1.2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各项活动都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例如,人们为实现工业生产的协同工作及信息化共享等需要网络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在线办公、在线购物等也需要网络服务;再有,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具、人工智能等相关产品都需要网络服务。

1.3万物互联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随着物联网技术从概念提出到现在的万物互联的实现,使得物联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一个实物相连概念,而上升到一个哲学上的高度;即万物互联使得信息化时代的中心即为信息,而信息相连的中心则为互联网。目前的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网络计算的发展使得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1.4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终端网络接入的最后束缚

移动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使得连入网络的最后束缚得到了解决,目前,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便捷地接入互联网而进行各项活动,特别是在线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使得我国在支付方式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实现使得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成为现实。目前,没有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的人都能使用相关终端设备来获取信息而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从上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四大特征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统一化、多样化及异构化和复杂化的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得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在这个大背景下,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必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如果人们在进行在线支付时,没有相关安全保证,试问,还有谁愿意使用这样的支付方式。当然,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保证。在下一小节,笔者将分析说明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相关现状及挑战,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

2“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技术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已经到达了如依赖水和电的程度,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必然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本小节,笔者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及“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下的安全问题等方面来分析“互联网+”下的安全问题。

2.1数据安全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是以二进制表示的机器编码,不管是文本、声音还是图像、动画等,最终都以二进制数据编码后由计算机存储或处理。因此,二进制数据的安全问题必然是网络安全中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之一。为了实现数据的安全,人们一般采用密码技术与计算机结合而形成现代密码技术来完成此任务。所谓密码技术,即将数据通过相关技术手段使之成为不可识别的内容,若合法用户则需将这些不可识别的内容还原为原有数据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过程中需要的一项关键因素即为密钥。采用密码技术可从数据的底层保证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2网络安全

“互联网+”下的网络安全即为互联网的安全,目前,在Internet网络的各个层次都建立起了相应的安全机制。在互联网层的IP协议的基础之上,采用了IPSec协议来实现IP层的安全;在传输层,运用了SSL和TLS等协议来实现端到端的网络安全;在应用层,各应用协议也有相应的安全协议相支撑,例如超文本传输协议即有HTTPS来实现万维网的应用安全。

2.3子网层安全

在互联网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中,子网层位于网络的最底层,主要表现为各物理网络的构成。目前在“互联网+”的网络时代,子网层的多样性、异构性和复杂性使得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现实。同样也因为子网层的这些特性,使得其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首先,现在连入互联网络的物理网络不再是单一的有线局域网络,它可以是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也可以是以任何形式的智能物理设备组成的自组织网络;其次,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使得各种不同物理设备随意自组织加入互联网成为现实。因此,从子网层入手来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网络安全问题之一。

3“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的几点建议

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从TCP/IP协议簇的上层结构来看,已经拥有很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这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其安全需求,其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前动力。因此,终端用户从其子网层随意自组织进入互联网络,这使得其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下面笔者针对“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从子网层入手,提出几点与“互联网+”网络安全相关的建议。

3.1接入网安全

在底层终端用户连入互联网之前,必须选择相关接入网络来进入互联网。例如,可能通过有线将设备连入物理网络,也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或移动流量数据等连入网络。为保证接入网的安全,从网络的角度而言,要阻止不法用户接入网络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相应的身份认证,例如,在无线局域网络中就有WEP和WPA等相关协议来完成相关认证。另外,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不随意连入来历不明的网络热点,以使自己不暴露在不法人员的网络中而得到相应安全保护。

3.2加强终端用户安全意识

用户终端一旦连入互联网后,网络数据的表现形式及传输方式即不为其所知和所关心;此外,用户也因没有专业的网络知识而无法解决网络下层数据处理问题。因此,网络的底层对终端用户而言都是透明的,从而使得用户也不需要去关心下层安全问题,把这些问题都交给网络安全机制去处理。而对于终端用户主要是针对网络应用方面的安全需自身处理,使得网络信息用户的层次是安全的,这需要用户增强安全意识且制定相应安全策略。

3.3用户安全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使用者网络终端用户需制定相应安全策略以确保自身的信息安全,笔者依据“互联网+”的特性提出如下安全策略。(1)口令安全。用户在进行网络应用时,一般都采用口令进行身份认证,因此,口令的安全即为用户网络安全的第一要素。(2)访问安全。用户在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时,访问的安全尤为重要,用户应不随意访问来历不明的信息系统。(3)支付安全。用户在运用网络在线支付时,不可采用“一篮子工程”,即为了支付的便捷将各支付系统与网上银行随意绑定;可采用“即存即用”原则来确保将损失降到最低,即需要支付多少,提前存入多少资金,即使账号有失也不会带来太大损失。(4)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用户不可随意将个人隐私信息暴露在各信息系统,应采用相关安全机制来保护个人隐私信息。(5)防网络陷阱安全。在信息一体化的时代,不法分子也通过信息手段来制造网络陷阱骗取财物,例如黑网贷、电信诈骗等,其实防网络陷阱只需自身安全意识强且不贪小便宜即可防范此安全问题。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然后从网络的各个层次分析了网络安全机制,最后从用户接入网络和用户终端层面上重点阐述在信息一体化时代下网络安全的相关建议。下一步的工作是将相关安全策略具体化以形成网络安全模型。

[参考文献]

[1]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0):1046-1053.

[2]赵若瑜.“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151-152.

[3]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网络时代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学生党员网络生活网络管理时代素质教育

1背景分析

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在校的青年学生,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我们学生党员培养的教育中,网络不可不谈,不仅要谈,而且要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争取和教育仅仅依赖传统上的面对面的集中教学方式的党员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牢牢抓住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信息主渠道出发,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另外,从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层党员的全员组织生活,由于存在组织难、耗时长、不主动等现实困扰,党员组织生活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制约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的提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目前,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一种广大学生党员能够主动接受和党组织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不可或缺。现阶段,如果我们只是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谈如何避免学生错误的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错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将会迎来这一天:我们的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和管理就象学生上课一样的习以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载体,那么我们的党建工作还会再担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长效机制吗?

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因此,推动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

2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的时代素质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宽带用户达9933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92亿,境内网站达到320万个,据cnin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学生95%以上触过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已率先迈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就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网络区域交流能力、网络方式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所综合的素质是不同于以往党员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素质。每个时代都会对其先锋分子提出具体相适应的时代素质。

从哲学角度来说,需要与兴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现在大学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试想: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接受德育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预测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学生党员虽然不是价值的直接的创造者,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们之前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心声。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简单片面的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种单向模式,形式呆板,内容单调,学生麻木应付,如此以往,难免思想和行动的脱节,难免入党动机不明确。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上的这种时代素质,并且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力求在满足大学生党员需要和引起大学生党员兴趣的同时,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需要的时代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用心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为平台,建立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该园地寓教于乐,既有党的政策学习和宣传,又设计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强化党校的理论学习。该园地板块化设置,给每个党员都分配实名制账号和邮箱。建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统计每位党员的登录次数和在线时间来掌握党员的园地生活时间,从而达到参加组织生活的目的;针对当前热点时政,支部成员登录网站发表言论,汇报思想状况,既方便存档又无需浪费纸张;定期给党员邮箱发送理论学习材料,定期收取党员的讨论材料,切实发挥组织生活的沟通作用;引入益智类游戏积分办法,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勇闯理论关、园地浇灌等小游戏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考核的一个补充环节。此外还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刊登近期出现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积极向网络延伸。一方面是学生电脑拥有普及化,学生寝室上网普遍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实现了在寝室免费上网;另一方面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也急剧增加,开辟和维护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已经不是一件困难之事。该网站实效性的体现,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对象。我们应当推动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融合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网络交流表达的便捷感为一体,面对面交流网络化,网络交流增强面对面感,突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交流传统方式的局限性,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优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是当今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果。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绝对不是孤立的,它继承了党建工作如沐春风和源远流长的特性,增强了时代气息。时代赋予了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机遇,而我们也将通过大胆追求和不懈努力开拓一种崭新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秦浦泉.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质量[j].人才开发.2006年07期.

[2]洪超云,高为民.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s1期.

[3]林光明.谈保持大学生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范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网络信息的成熟发展与飞速进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大范围的共享、信息的高.....

    关于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范例(12篇)

    - 阅0

    关于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范文闵行人大畅通代表履职双向通道。闵行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上下联动来畅通代表反映问题、了解情况的双向渠道,促进资源整合,共同发力推动相关问题.....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