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1

关键词:水资源;中水回用;合理利用

1中水简介

中水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清洁水(上水)与污水(下水)之间;中水能够代替非饮用、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自来水,应用于市政杂用等领域;将污水处理为中水并加以使用的过程就是中水回用。“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准。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处理即是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经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

2中水回用的趋势和重要性

2.1资源短缺危机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剧增,加以水质不断恶化,水资源情况日趋紧张。这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可观,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污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河湖污染日趋严重,北京、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唐山和烟台等大中城市已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城市工业每年损失达数千亿元。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和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因此把城市外排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中水回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危机。

由此可见,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求保护水资源和使水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缓解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的中水回用已有相当的水平,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尤其是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中水,较大的办公楼或者公寓大厦都有就地废水处理设施,主要用于厕所冲洗,东京市和福冈市都规定:新建筑面积在30000m2以上,或可回用水量在100m3/d以上,都必须建造中水回用设施。我国一些缺水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建设了一些中水回用的示范工程,目前,北京、大连、青岛、太原、天津等缺水城市都有城市中水回用工程,主要将中水回用于工业及市政等方面。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对中水回用技术及其带来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中水回用系统在我国发展缓慢。而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下,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污水处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水资源在利用才是当今城市污水治理的出发点。应大力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它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就是提高处理后的水质,回供给工业和城市杂用水的方法,把经过处理的污水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加以再利用,以缓和水危机,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易于收集,易于处理,数量巨大,稳定可靠。凡是污水处理厂都可将污水再次适当处理后回用。全国污水回用率如果平均达到20%,足可以缓解一大批缺水城市的供水紧张。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中水回用的专项工程,因此中水回用必将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和一些缺水城市必然采取的措施,充分地发挥它的环境效益!

2.2工艺简介

2.2.1工艺类型

按处理方法,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3种类型。

(1)物理处理法:如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它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2)物理化学法:如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适用于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特点是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管理简单。

(3)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污水。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少、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2.2.2基本流程

单一的中水处理方法一般很难达到回用水水质的要求。通常回用技术需多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起来进行深度处理,目前,主要的工艺流程有以下3种:①原水-格栅-调节池-接触氧化池-沉淀地-过滤-消毒-出水。②原水-格栅-调节池-絮凝沉淀池-超滤膜-消毒-出水。③原水-格栅-调节池-活性污泥池-超滤膜-消毒-出水。

2.2.3选择原则

中水回用流程的选择应根据进水水质以及回用要求来选择,如果是沐浴、清洁或喷洒等水质较好的杂排水为中水水源时,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法为主的处理工艺流程。若主要以厨房、厕所冲洗水等含有机物为主的生活污水为水源时,一般采用生化法为主或生化、物化结合的处理工艺。

2.3分类

2.3.1处理系统分类

中水系统大致可分3类:①城市中水系统。利用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回用,方便高效;②小区中水系统。主要是对一些远离城市管网的生活小区内或建筑群的污水实现就近收集和处理、所生产的再生水就地利用;③建筑中水系统。主要就是一些宾馆、学校等,收集单个建筑内生活污水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和小区。

2.3.2用途分类

中水因用途不同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标准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但投资高,工艺复杂;另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工业,如印染、造纸、钢铁、电力、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污水。如冲厕、园林和农田灌溉、汽车清洗、消防、道路清洁、绿化浇洒等。

通过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实行中水回用,可一定程度解决河网及流域的环境补给水源,提高当地河网的水环境容量,并可作为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和市政杂用水,这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十分有利。

3中水利用现状

3.1国外现状

中水回用技术在国外早已应用于实践。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在中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力提倡使用中水,并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要求新建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办公楼以及会馆、公园、运动场等公共建筑物都须设置中水道。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发了很多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新型脱氮、脱磷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建立起了许多“水再生工厂”;美国也是世界上中水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有300余座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新加坡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目前每天至少有数千万升经过深度处理的中水已经加到饮用水管中,不是单纯作为中水利用了。1987年以色列全国已有210个市政污水回用工程,城市污水回用率达72%。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超滤技术作为中水处理的后处理技术,具有适应性强、对悬浮物、细菌和洗涤剂的去除率高,出水稳定等诸多优点。

实行中水回用可减少污水排放量,消除因污水排放而造成的对河流的污染,减少环境资源损失,有效保护水环境。只有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根据回用点的水质要求,选择处理方法才能达到经济合理的处理使用效果。

3.2国内现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使用中水回用技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5年~20年,主要还是用于居民冲厕、灌溉、景观用水、洗车,正在开发的工业和农业中的使用,因此更应加大研究力度,以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水资源再生产业。北京、天津、青岛等缺水的城市都把中水回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在北京,许多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均要求配套建设中水处理站或中水机房,将沐浴、盥洗、洗衣等优质杂排水收集处理后供冲厕、绿化、洗车等。目前天津市的一些小区都使用中水来替换自来水用于景观用水,以及浇灌绿地,还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住宅使用中水的规定。

4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资源危机感和节水意识不强,污水回用方面的科技投入不足等导致全国大型污水回用项目为数不多,回用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费用高,利用率低;②法规政策不完善;③设施布局不合理,输配水管道系统不健全;④施工难度大;⑤投资大,运行成本高;⑥能耗高、异味、泡沫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中水回用技术还不健全,仍然是一个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5发展中水回用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人们对中水回用认识上的不足,提高公众对中水回用意义的理解,使公众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紧缺的严峻性,认识到进行中水回用、开辟第二水源对解决当今城市用水矛盾的重要性。

(2)改革现行水价,合理制订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收费政策体系,确定中水水价时既要考虑低于自来水水价,以形成差价,刺激中水使用;又要考虑按质论价。根据不同的水质标准确定价格。

(3)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及泵站,确保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切实抓好工业废水的预处理,严格控制进水水质。

(4)在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基础上。完善中水回用管网的配套建设,协调好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做到分质供水,各尽其用,使中水回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5)制订合理的排污收费政策体系,配套完善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措施,采用政府投资和社会化集资、融资办法,实行市场经济化操作,大力支持和推广中水回用。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2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3

【关键词】污水;回用;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扰,水资源紧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按人均水资源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在世界排行第109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在缺水的状态。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制约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时间上夏天为降雨的高峰期而冬天则降雨非常的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已日渐突出。据统计,全国669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106m3,年缺水量6.0×108m3。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却十分严重,而对这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状况,曾有人提出提高水费等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但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此方法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期,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水资源紧缺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因而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及水资源开发势在必行,这对城市用水健康循环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目前我国国内污水再生利用情况

在行业标准中出台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水质标准》。“十五”期间再生水利用被写入“十五”纲要,并出台了国标《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污水回用设计规范》。在“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建设部在会上指出“中国将全面启动污水资源化工程,并在此领域广泛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城市对再生水利用的投资与需求将迅速升温。再生水用于城市杂用的具体用途有:绿化用水、冲洗车辆用水、浇洒道路用水、厕所冲洗水、建筑施工和消防用水。市政杂用的再生水与人体接触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已成为某些郊区农田(包括菜田、稻田和麦田等)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水分和肥分,导致作物增产,平均每一立方米生活污水,可以增产小麦或稻谷约0.5kg。但是污水灌溉也体现了一些缺点,部分农田,由于用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灌溉而导致农田恶化和农业减产,地下水、土壤和农产品受污染。农业用水需求量大,水质要求一般也不高,是污水再生利用产业的主要需求者之一。一般经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出水水质都能达到或超过农业灌溉用水标准。工业对再生水的需求量很大,对水质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再生水可用于量大面广的冷却水、洗涤冲洗用水及其它工艺低质用水,因此它最适合冶金、电力、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利用。

二、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

1、污水作为水源的优势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得到重视,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基本不受洪枯水文年变化的影响,只要人们生活水平不发生急剧的变化,排放的污水量就相当稳定;污水作为再生利用水源与污水的产生基本上可以同步发生,就是说只要城市污水产生,就有可靠的再生水源;污水处理厂就是再生水源地,与城市再生水用户相对距离较近供水比较方便。污水的再生利用规模灵活,既可集中在城市边缘建设大型再生水厂,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内建设小型再生水厂或一体化处理设备,其规模可大可小,因此制宜。

2、技术可行性

在技术方面,再生水在城市中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技术难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完全可以将污水处理到人们所需要的水质标准。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1%,采用的常规污水深度处理,例如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经过预处理,滤料过滤处理系统出水可以满足生活杂用水,包括房屋冲厕、浇洒绿地、冲洗道路和一般工业冷却水等用水要求。微滤膜处理系统出水可满足景观水体用水要求。反渗透处理系统出水水质远远好于自来水水质指标。

国内外大量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的成功实例,也说明了污水再生回用于城市、工业、农业、环境娱乐和回灌地下水等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3、经济可行性

城市污水采取分区集中回收处理后再用,比远距离引水经济,城市污水资源化就是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利用,由于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用户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基建投资远比远距离引水经济,据资料显示,将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到可以回用作杂用水的程度,基建投资相当于从30公里外引水,若处理到回用作高要求的工艺用水,其投资相当于从40~60公里外引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调水量100多亿m3,主体工程投资超过1000亿元,其单位投资约3500~4000元/t,而再生水深度处理的单位投资仅约500~600元/t。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城市中水利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选择方案之一,从经济方面分析来看是很有价值的。比海水经济,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杂质小于0.1%,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中含有3.5%的溶解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需要采用复杂的预处理和反渗透或闪蒸等昂贵的处理技术,因此无论基建费或单位成本,海水淡化都高于再生水利用。国际上海水淡化的产水成本大多在每吨1.1美元至2.5美元之间,与其消费水价相当。中国的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5元左右,如建造大型设施更可能降至3.7元左右。即便如此,价格也远远高于再生水不足一元的回用价格。

再生水的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前景仍然非常广阔,随着工艺的进步、设备和材料的不断革新,再生水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不断提高,处理成本也必将日趋降低。

三、环境效益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处理后的水回用于绿化、冲洗厕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对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影响,增加了可利用的再生水量,这种改变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强水体自净,并且不会对整个区域的水文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应用前景广阔。污水回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社会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优质的饮用水源,这种水资源的优化配制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多年以来,城市污水回用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成为世界不少国家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对策。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1篇4

关键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再利用地下回灌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必要性

1.1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我国水资源又存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而北方少,北方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量更低。同时我国现在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缺水更加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用水量增加,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已有400

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目前我国年缺水总量在500亿m3,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我国越加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环境发展。因此水资源短缺问题急需解决。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污水再生利用时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污水的各个回用形式中认为:人工地下回灌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1.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问题

据对我国181座大中城市统计,利用地下水供水的城市有60多座,占以上;如华北地区27个主要城市的地下水开采量占城市总用水量87%,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已经造成了地面沉降,地下水盐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地面沉降问题最为严重。地面沉降是一种全球性的灾害,全世界有150多个城市出现了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发的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目前我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约18?04km2,年超采地下水80?08m3以上。其中城市超采区占63%,已形成56个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笔者呼吁再生水回灌的一个原因。由于许多含水层已疏干,腾出的空间便可用于再生水回灌,这是非常大的地下容库,可以起到防洪涝,抗干旱的双重作用。

1.3选择城市生活污水的原因

由表1可知总量上工业废水比生活废水少。同时工业废水的成分和性质复杂,污染重,不但与生活污水不宜混合,而且彼此之间也不宜混合,否则造成废水和污泥处理复杂化,给废水重复利用和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造成很大困难。城市生活污水一般受污染的程度较轻,水质变化不大。经过一系列深度处理后,可使水质达到地下回灌的基本要求,增加了地下回灌的可行性。

2可行性

2.1地下回灌应用的成功案例

以色列、等国在再回灌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1987年以色列污水再生利用率已达全国污水总量的70%以上,其中约30%用于回灌地下,一般情况下以色列不将再生水作为直接饮用水,而是将再生水回灌地下,通过土壤层的净化再抽至管网系统使用。目前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我国地下回灌没有很多成功案例,只有上海、西安等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地区采用,上述地区也只是实验研究。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具有巨大前景。

2.2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先后会同北京市排水公司及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进行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由于缺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同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已经出现巨大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也受到威胁。有的地方防止地面沉降进一步沉降加强控制承压水的开采量。但是上述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节水只能缓解,必须有新的水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城市生活污水量大,如果城市污水地下回灌在安全可靠情况下,对于缓解地面沉降和水资源不足应该能发挥很大作用。

3地下回灌的主要前提

3.1水源充足水量稳定

城市污水量大并且集中,而且水量不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再生水回灌的可靠水源保证。这一点城市污水有较好的表现。全国共统计了城市污水处理厂2881座,比上年增加68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9%。按此计算的话,2010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量为276.87?08m3,这是一个很大的水量。即使保守估计:处理率在50%的话,污水处理总量也有189.9?08m3,这个水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完全具备水源充足水量稳定的条件。

3.2水质要求要达标

再生水的水质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再生水事业推广的阻力所在。图1为笔者做的网络问卷调查(问题:对城市污水用于地下回灌有什么忧虑),调查总样本为975人。

由图1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地下回灌的安全性有很多的顾虑,最担心的是水质问题。所以回灌地下水要求充分注意回灌水的水质,以免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回灌水源的水质必须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和污染。

3.3选取适合的回灌工艺

地下回灌通常有两种方式:地表回灌和井灌。张猛等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组合式强化井灌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在选取工艺之前应该进行可行性研究,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工艺,这里面就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这也就需要科学的管理,能够协调各学科各工种,努力使工程最优化。

4相关建设性意见

4.1提高公众认知度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1篇5

关键词: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对策

一、概述

1.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千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南方多,北方少,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1%,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19%。其次,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全国669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300万m3,年缺水500亿m3。另一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量为652.1亿吨,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广大水体被污染。据2011年环境公报统计,在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1]。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经过净化的城市污水可以作为一种再生的水资源,具有量大、集中、水质和水量都较稳定的特点,能够回用于工业、市政、农业、景观等领域。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施污水资源化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因此,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具有节水和治污双重功能。

二、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1.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利用存在的问题

1.1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还没被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量污水被简单处理甚至无处理就被直接排放

1.2一些企业由于利益驱使,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被零处理排入江、河等,引起水体的大量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1.3一些经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没得到充分的利用,大量的城市污水经治理后又白白流失,浪费了大量的可利用资源。

2.国内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对策

2.1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工业废水,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利用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但是,由于污水利用的范围较窄,分布较分散,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同时,应当在城市范围内对水源、供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进行统筹规划,在地下布置一定的污水再生利用管道,科学安排城市各类污水水源的供水次序和用户用水次序。要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源头,形成区域性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通过各系统的联通,逐步提高再生水的供应能力,最终形成大范围内的再生水供应网络。与此同时要考虑预留再生水回用管道的位置。其次,目前我国大型的污水处理厂还较少,小型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因此,地方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

2.2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必要手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要建立一些法律来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立法不严、执法不严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潜力,修订、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对一些企业私自乱排污水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对一些按规定进行污水处理的企业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扶持。

2.3利用价格优势使再生水得到充分的利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完后就直接排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城市的水价较低,而污水处理由于成本较高,使再生水价格跟自来水水价相差不大,导致使用者不愿意去使用再生水,对此,国家及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现行水价的改革,建立合理的自来水和再生水价格体系,只有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优惠时,再生水才能得到有力的推广利用。

2.4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

解决污水再生利用的根本在于技术,目前我普遍使用的是活性污泥法,但处理效果不佳,对此,我们因参照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的技术研究。

2.5加强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人对污水再生利用的意识还不高,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即使经过处理的污水也很脏,从而不愿意去使用再生水,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再生水。推动再生水的利用范围。

三、结语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一项拥有广阔前景的惠民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污水再生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合理正确的推动再生水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6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去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一年后,他又在今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再次强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

三项原则推动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实行三项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面临的两大问题:即资源稀缺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经济虽然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但是它的生产流程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开采资源,生产产品,排放废物,其资源利用基本上是一次性的。随着人类需要不断增长,资源稀缺性问题日益突出。不论一次性消耗资源的配置结构多么合理,利用效率多么高,总是用一点就少一点,最终难免用完。因此,传统经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其生产流程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当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循环利用时,就能成为无限多的资源,从而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当然循环经济也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还倡导节俭和适度消费。当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均需求不无限扩张,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资源稀缺性,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7

关键词:资源制约;资源导向;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9-0013-06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经济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短缺问题,为此,中国经济的崛起必须选择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循环经济发展途径。

一、经典经济学流派的资源观

1.古典经济学说的资源观

在亚当・斯密时代,自然资源并没有进入经济学家的分析视野。分工是斯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起点,亚当・斯密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才能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斯密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克服劳动力的约束,使国民财富有更快的增长。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受制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数,换言之,国民财富增长的制约因素是劳动力。斯密指出,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他们每年消费的生活必需品的源泉,国民占有这些物品数量的多少,“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1]亚当・斯密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力是稀缺资源。

亚当・斯密没有将自然物质资源当作制约国民财富增长的现实因素,是与亚当・斯密所处的经济时代的现实状况相关的,当时英国的利润率相当高,财富增长远未达到饱和程度。“如果一国所获得的财富已达到它的土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那么,它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也许都非常的低;一国人口的繁殖如已达到其领土所可维持或其资本所可雇佣的限度,那么,职业上的竞争必然非常激烈;一国的资本如已达到饱和程度,各地方的竞争就大到无可再大,而资本的利润就小到无可再小,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财富曾经达到这个程度”。[2]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并不现实的问题,无须在这一基点上分析研究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的核心观点认为,人口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而人类自然资源的数量却是一定的、有限的,人口数量将超过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水平,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将为人类所占据和利用。在马尔萨斯看来,无论是资源物理数量的有限还是经济上的稀缺,都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马尔萨斯的这一思想,被概括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2]

李嘉图从自然资源的非均质性出发,否认自然资源利用的绝对极限,从资源相对稀缺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在李嘉图看来,资源的相对稀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为李嘉图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即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单位劳动的产出量。李嘉图对空气、水等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可无偿利用的、不存在稀缺性问题的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有限的认识水平。

古典经济学家在论著中涉及到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劳动力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尽管李嘉图和穆勒都谈及到了矿产资源和自然环境,但他们未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古典经济学家所考察的是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的稀缺及其对收益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新古典经济学说的资源观

以瓦尔拉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说,都是以资源稀缺为基本的分析前提。在萨缪尔森看来,没有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这门科学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人类所面临着的所有经济问题,在根源上都是因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3]在当代经济学界有新生代之称的曼昆,在其所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使资源稀缺性假设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曼昆对稀缺性的解释是:“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对于经济学的定义,曼昆的见解更是简洁明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4]

值得注意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说的资源观是建立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另外,新古典经济学说中关于资源稀缺性假定所指的对象是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freegoods)来说,是在成本约束和技术约束条件下界定的,因而,经济物品稀缺与自然资源稀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主流经济理论对自然资源作用的忽视

在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中,通常把自然资源看着是简单的生产要素,把资源问题演绎成是单纯的生产成本问题。随着资源的不断被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成本在增加。但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技术、知识的进步,成本问题相对于资本、劳动等来说,不足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因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地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资本、劳动等要素作为关注的重点以及模型研究中的主要变量,而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利用状况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例如,有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和人才,地区经济难以发展;相反,有些地区虽然自然资源较为贫乏,但却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使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由此,经济学家的结论是,自然资源不是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仅是起到影响作用,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仍然是人才、技术和资本。

在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各种“投入品”所具有的特性被无差异地进行了“同一化”处理,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投入和资本投入都被视为同类性质的投入。劳动力投入被用于生产工具使用过程,其特性得到强化,而自然资源投入被用作生产资料,其特性却被弱化。由于现代经济学用货币价格使一切要素进行等值量化,这就掩盖了自然界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在稀缺性质上的差异。随着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无限制扩张,自然资源的特性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忽视自然资源特性的作用是以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经济理论体系所固有的缺陷。[5]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均9.5%的增长速度,而同期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为3.58%。但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例如,20世纪后20年,我国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能源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8.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天然气326.6亿立方米,发电量16540亿千瓦时。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8.7亿吨,石油2.9亿吨,天然气415亿立方米,水电3280亿千瓦时,核电510亿千瓦时。[6]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预测,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量为25―33亿吨标准煤,在2022年前的高速增长阶段,我国能源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由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40%,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安全问题突显。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十个百分点,单位产品的能耗偏高,有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50%。[7]按目前的能源消耗增长预测,我国的能源资源将难以持续支撑经济增长。以石油为例,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能源报告称,我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以目前的产能计算,14年后将出现石油枯竭局面。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22年,中国石油外部依赖率将达到75%,而这一指标在1995年仅为7.6%。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40%。

2.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三位。根据对未来矿产资源需求量的预测,到2022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利用的储量能保证消费需求的仅有9种,其余36种矿产则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石油、铁矿石、铜、铝土矿、镍、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由于国内需求缺口较大,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存程度高,安全供应形势严峻。例如,2002年铁矿石进口量占当年消费量的50%,锰矿石进口量占当年消费量的46%,钾盐、氧化铝、铜精矿等的进口量均比1998年有大幅度上升。矿产资源的枯竭化态势日益显现,在全国415个大中型矿山中,有50%面临保有储量危机和即将关闭,全国有47个矿业城市探明储量枯竭。我国金属矿山采选回收率平均比国际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20%,尾矿利用仅为10%。[8]经济增长中的95%的能源和85%原材料采自于矿物资源,除煤炭及少数小宗矿产资源外,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因而需要大量进口。据预测分析,我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呈快速提高的趋势,而且有些品种会从自给自足改为净进口。以2000年的基础数据为准,预测2010年和2022年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分别为:铁矿石从33%增长到34%和52%;锰从16%增长到31%和38%;铜从48%增长到72%和82%;铅、锌从自给分别增长为45%和52%、53%和69%。[7]

3.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2002年全国用水量为549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占68%,工业占21%,城乡生活占11%,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为400亿立方米。根据未来中国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用水效率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预测2010年全国水资源需求量为6400亿立方米,2022年为6800亿立方米,2030年为710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有1/10的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由于缺水,全国粮食年均减产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据统计,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0.8,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5%―80%,全国城市供用水系统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9]

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只有1.4l亩,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费,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土地承载压力空前突出。我国东部一些省份在率先开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资源代价。例如,浙江省从1979年到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了726万亩,相当于2003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的30.4%。森林面积由1995年的639.7万公顷下降到2001年的554万公顷。2003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231.68亿元,占GDP的2.5%。[10]

综合以上几点说明,面对不得不维持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压力,未来20年我国的资源将进入全面紧张的时期,现有的资源条件对支撑持续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

三、中国经济增长必须放弃传统的资源消耗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同时进入“高成长期”和“高成本期”: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增加,经济发展的总成本进一步推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经济增长前景分析”做出的结论,“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2年,我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8%左右。但与此同时,为我国经济高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劳动力低廉等比较优势正在递减,而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持续紧缺,导致经济增长成本急骤上升。高增长与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现实难题。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大体相当,但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多。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设想,到2022年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30年全面实现工业化,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要用5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常规的工业化进程的时间跨度在我国要被大大压缩。如果用简单的类比,并假定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与美国相近,则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在时间尺度上将是发达国家的十余倍之多。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时期,人类只有不到1/5的人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资源的国际市场价格非常低廉。[11]发达国家依靠进口大量的廉价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完成了工业化。而在当今世界的总人口中,有超过50%人口的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各国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依然保持在不断提高的水平,因此,这两方面的因素必然把国际市场的资源价格水平推向一个高位状态。这就导致中国的工业化必然要在高资源成本的条件下进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写道: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真的建成了以汽车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系统,而且按美国方式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至二辆汽车,每辆汽车的汽油消耗量也与美国相当,那么中国每一天就将需要8000万桶原油,比目前世界每日7400万桶石油总产量还要多一些。为了提供所需要的道路和停车场,要占用大约1600万公顷的土地,这相当于中国稻田面积的一半。如果中国每年的人均纸张消费量从35千克上升到美国342千克的水平,中国所需要的纸张就将超过全世界现有的纸张总产量。那么世界的森林将荡然无存。如果中国的海产品消费跟日本处于同一水平上,那将需要1亿吨海产品,这将超过全世界的鱼类捕获量。[12]在此,布朗是把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拟化在中国的一种理论外推描述,这其实也是说明,西方工业化发展的模式不适用于中国。其道理在于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世界上没有可供中国使用的足够资源。如果继续沿着目前的经济发展轨道前进,全世界的土地和淡水资源都不足以满足中国正在增长的谷物需要。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经济,也不能满足中国所需要的能源,因为预计未来世界石油产量不会有大量的提高,且不谈石油的可用量,如果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达到美国水平,就将使全球碳排放量翻一番,加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显示的发展数据也表明,世界不能再沿着现行的经济轨道发展,必须选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占全球1/5的人口)在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下消耗了地球上80%的自然资源,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方式,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这将超越目前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新的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由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以资源节约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在国内被赋予了多层次的内涵,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大体上分为以资源为导向的循环经济和以环境为导向的循环经济。

在中国,以资源节约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

首先,节约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基本任务。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目前正处于“三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工业化程度不断向前推进,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节约是缓解我国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

其次,2003年,中国经济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困境,经济发展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由于持续实施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量国债投资于基本建设,致使各种资源、能源、原材料厂供求关系出现了紧张的局势,资源的进口量也迅速增长,经济运行中的资源约束作用日益增加。最为典型的例证是连续几年全国各地的“电荒”现象,以及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盲目性的追加投资引致的原材料价格的轮番上涨。

再次,人类追求福利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从古至今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资源短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节约资源也就成为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性出路。

以资源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循环利用物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当资源的短缺程度变化而导致产品价格变化时,这种影响就会通过市场信息和供求关系的波动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会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直观地反映出来,很容易引起宏观经济决策层和人们的普遍重视。因此,国内的很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是从资源供给压力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他们把资源节约设定为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由于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资源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为了解决资源供给的匮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推理:资源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由于资源短缺的原因,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资源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因而也就成为解决资源问题的手段。

目前,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是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节约资源的具体工作重点上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节约能源,启动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约、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以及重点耗能行业、企业和民用节能。二是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抓好农业节水。三是大力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四是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的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节约木材和包装材料。五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节约资源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位,并确立了一系列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从开展资源节约的重点领域和范围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着力点在于以资源节约目标为导向的循环经济。政府是把全面节约资源作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而提出来的,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资源节约的技术手段,这也显现了资源节约导向的循环经济的经济功能和作用。

五、结束语

国内外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差异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提出循环经济概念时所处的经济发展时代背景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目标已经完成、清洁生产技术与管理在生产领域已基本实现、常规工业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方面及所拥有的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工业化完成后的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和消费导致的大量废弃物成为其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并且传统的垃圾处理不能在根本上很好地解决资源与环境矛盾,因而欧盟、美、日等国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放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方面,因此西方国家是针对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范畴,即通过将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速增长的资源短缺压力、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压力、较大的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压力、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压力。我们必须通过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来统筹解决就业、城市化、社会公平、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等多重矛盾,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又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为了实现202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中国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基于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体现为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次上,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资源效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节约资源置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地位。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7.

[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

[3]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4.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

[5]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

[6]www.stats.gov.cn,2006-08-25.

[7]尤完,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循环经济[J].财贸经济.2004,(10).

[8]www.chinamining.com.cn,2006-09-02.

[9]刘昌明.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89.

[10]finance.sina.com.cn,2005-10-17.

[11]纪纯,齐建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

[1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7.

OnResourcesConstraintandResources-dependentCirculatEconomy

DONGHui-ning,YOUWan

(1.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41China;

2.TsinghuaUniversity,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8

【关键词】水资源;中水回用

一、水资源利用情况

安阳市处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的过渡地带,属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少,天然来水不足。安阳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安阳市2011年水资源总量9.9191亿m3,安阳市人均水资源量为322m3/人,是河南省平均水平的69%,全国平均水平的14%。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需外流域调水解决。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有限的水资源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将十分严峻。根据水资源公报,2011年安阳市总供水量已达12.5294亿m3,而2011年安阳市水资源总量仅为9.9191亿m3,其中地表水4.0139亿m3,地下水8.1838亿m3,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2.2786亿m3。水资源承载能力已达极限,供需水平衡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解决,地下水超采严重。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结果,安阳市地下水呈下降趋势,下降最严重的区域每年降幅约在0.5m以上。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安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水源,已成为安阳市当务之急。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开工,工程建成后可以供给安阳市一定的水量,但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供水成本角度出发,中水回用不失为解决安阳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二、中水及中水利用

中水是水资源的一种形式,是指经处理后达到一定回用标准的城市工业、生活污水,主要用于灌溉、绿化、冲厕、消防、景观用水、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它用水。中水回用是根据用水户对水质的需求,将工业和生活的废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是解决目前国内外大中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有着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有关人士指出,今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新增的用水需求,一半要靠节水来解决,可见,以中水回用的方式节约用水,是建设节水城市的一个重要途径。

安阳市中水资源十分丰富,而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安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中水回用是解决安阳市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

(1)随着安阳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年排放已超过2.1299亿m3,这些污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后,具有水量稳定,易于采集的特点。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式下,如果将这些每天白白流走的污水处理成可回用的中水,不仅减少了对下游环境的污染,而且无异于为城市新增加了可控供水量。

(2)随着安阳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已建及新建大型宾馆、饭店、文化体育设施以及机关、大专院校、大型住宅越来越多。水资源的集中使用为污水的相对集中处理提供了机会,在这些新建筑中建设中水设施再回同,无论从技术手段还是经济可能性上,都不成问题。

(3)由于历史原因,安阳市目前中水回用仅限安钢、安彩等大型企业,中水回用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三、中水利用的几个途径

安阳市中水回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已建或在建大型集中污水处理厂实施了二级中水的回用;在为大中型企业建设的集中污水处理厂实施中水回用;在面积集中而管网相对完善的公园和城市绿地灌溉系统实施中水回用;在用水量超过一定规模的建筑和建筑小区实施中水回用;工业用水及其他用水的循环利用。

安阳市已建晁家村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建成安阳钢铁公司生产污水处理水厂1座,在建宗村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二级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达10万m3/d。达到二级排放标准的中水除可用于农业灌溉及绿化外,以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工艺或膜渗透等处理工艺对这些水再从深度处理,即可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或部分工业用水标准。如宗村污水处理厂扩建后,中水深度处理达到100%,每天即可新增杂用水和工业供水10万m3,相当于节约新鲜水10万m3。如全市的绿化用水70%用中水,每年可节约大量新鲜水。凡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如果都要求必须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且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逐步配套建设中水设施,逐步实现小区杂用水和绿化用水采用小区自身产生的污水加以处理自给;再加大工业循环用水力度,完全可为严重缺水的安阳市另僻一个保证率高、水量丰富的水源。

中水回用在许多缺水城市中被广泛采用,但推广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中水的片面认识以及水价的偏低,在一段时间内,中水即使白给也没有人要。人们眼睁睁地看者大面积的城市绿地与人们争抢着自来水,而处理达标的中水却白白地流向下游。安阳市自2012年1月1日起实行《安阳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此办法对达到一定用水规模的宾馆、商场、居住小区、产业开发区等单位逐步推广中水回用。

四、加快安阳市中水回用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和深化污水也是一种可贵的水资源的观念

兴建污水处理厂工程不单是公益事业,还应视作开发资源、发展生产的必要措施。应将污水资源化及再生水的利用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方向,加快污水的处理及再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方向,加快污水的处理及再生水开发利用步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投入、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提高污水处理率及回用率。增加投入,加强污水资源化的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修建污水处理工程及再生水利用工程设施,把中水及再生水利用当成一项产业来开发。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水价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体制,尽快出台污水资源化的优惠政策,用经济手段推动全社会对中水设施建设的重视。如果政府解决了中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成本补偿机制与价格激励机制,使自来水、污水及回水用水三者间形成合理的比价,推广应用中水一定会成为必然趋势。

2、利用中水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安阳市全面推广利用中水,首先要具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问题。改变人们和用水户对中水的片面认识及偏见,将中水利用的范围逐步从只局限于荒山绿化及农业灌溉扩展到除生活用水以外的全经济领域。

(2)技术问题。因中水的获得是来源于生活及工业污水,污染成分复杂,必须采用工艺可靠,运行稳定的水处理技术,使中水水质安全可靠地达到各行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3)经济问题。新采用的水处理厂工艺成本必须低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行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即必须低于自来水价格,否则政府应采取补偿措施,并且建立健全分行业水价及严格的水费征收机制。

(4)市场问题。中水(再生水)生产出来后必须要有相对集中而稳定的市场需求,即有相对稳定的用户,否则中水利用将无法推广。

(5)管网建设问题。安阳市的中水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中水管网建设几乎为零。今后需要全面建设管网,所需工程投资巨大,建设难度很大。

3、中水回用的发展思路

安阳市中水回用按照先规划后实施、先集中后分散、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思路,结合安阳市的地形,排水区域的划分、污水处理的现状、工农业发展布局等特点、重点从集中和分散两个方面推广利用中水。

(1)集中处理利用。主要是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型集中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利用。在不经深度处理的情况下,可用于绿化及农业灌溉;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及工业用水。工作的重点是将晁家村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二级中水深度处理后,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东区的工业及市政用水。宗村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其处理达标的二级中水深度处理后主要用于安阳大唐电厂等铁西主要工厂的生产用水。

(2)分散处理利用。分散处理利用是针对全市凡是有条件建设中心设施的用水户,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中水处理设施进行中水利用。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项目,凡具备条件的应加以改造,加设中水回用设施;对于未建或待建项目,在项目建设时就强制要求配套中水设施且要与建设项目同期设计、批准、施工。分散处理利用主要应用于小区、大学校园、公园绿地绿化、小区杂用水、市政杂用水等。

4、选择正确的处理工艺,分等级工艺处理

国内外现有的水处理工艺日渐成熟。国内常用的有混凝土过滤沉淀消毒工艺,该工艺运行稳定,水处理价格低,不超过1.0元/m3,处理后水质满足市政园林绿化用水标准的要求;膜处理工艺,为国外中水回用的重要方式,其出水指标达到WHO饮用水水质的标准,主要用于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但其成本较高,水处理成本在2.6元/m3以上;另一种方式为国内新近发明的硅藻精土是处理工艺,该工艺水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处理成本较低,在水处理成本不超过1.0元/m3时,能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可用于大部分工业用水。

5、开展试点工作

为尽快推广中水(再生水)利用,在进行中水资源再生利用规划的同时,加紧进行试点工作,为安阳市推广利用中水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运行稳定的、水处理成本较低的中水处理工艺,突破安阳市无工艺利用中水的现状,为在各行业推广利用中水创造示例。

中水试点可从四方面进行:(1)对晁家村污水厂及在建的宗村污水厂的二级中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后先供给东区近期绿化、景观及铁西工业用水;(2)安阳钢铁公司等用水量大的大型企业采取自建中水系统,做为城市中水系统的补充;(3)对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等建筑物、人口相对集中的单位自建中水系统,用于绿化、冲厕、浇洒道路等杂用水;(4)对游泳池、洗车厂等具备循环用水的选1-2个试点单位,采用中水处理设备用循环水代替自来水。在试点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9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科学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39-01

0引言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已初步形成以物资回收公司为主体、基本覆盖全区的回收体系,但是其废旧再生资源回收与再利用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由于旧的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而新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使得朝阳区的资源再生产业长期处在一种无序管理和无序竞争的状态下,市场结构呈现出小、散、乱、杂的局面,资源浪费严重,产生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北京朝阳区作为北京主要商务区,合理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关系到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朝阳区废旧资源再生产业健康发展,保证产业链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本文建立能够适应和保证朝阳区再生资源产业链健康运转的综合管理体系,从四个角度为北京市朝阳区废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废旧物资主要有废旧纸张,废塑料,废旧电器,木材,轮胎,玻璃,各类杂品,年再生资源回收量约80万吨。朝阳区共有废旧回收网点800多个,覆盖率达到93.5%,城乡结合部地区共有各类废品回收集散市场40余处,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但因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建设,整体发展层次不高,规范化建设的回收亭仅占20%,多数还是以临时摊位和流动摊贩为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体系主要涉及收集、储存、运输、处理4个环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废品回收集散市场亟待整顿和规范;其次,前端回收网络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再次,回收行业整体发展处于低谷期。更好地利用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正确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2.1回收利用网络和路径方面

对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路径进行合理设计和流程再造,在朝阳区每个街道选址3-5个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满足居民废品交售要求,促进无序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尽快退出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在不具备建设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地方,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原有无序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收集的废旧物品,经过分拣分类将使用再生资源专用车直接运送到利用厂家,不再运往本市回收市场,以促进北京市废品回收市场外迁或取缔、人口疏解。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定期开展环保、资源回收利用宣传活动,定期对回收人员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消除缺金短两、偷盗、破坏市政设施、收脏销赃等隐患,引导广大社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2财政金融方面

(1)政府采购和投资支持。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同有关部门制定政府采购目录时,应优先考虑列入经认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印有环保局统一制定的标识的产品。北京市朝阳区应当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政策扶持,将再生资源回收作为公共事业进行投资,可以要求受政府投资的企业每年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朝阳区政府。还可以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再生资源行业。

(2)税收政策和贷款优惠。

建立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免税减税退税机制,可以对朝阳区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实行免税制,用低税率减轻企业压力。对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银行应当从利率、期限等多个方面提供优惠。银行可以从期限上给予优惠,延长还款年限。

(3)专项基金。

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出一定资金用于成立“再生资源回收”财政专项基金,防止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风险。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基金,基金用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希望工程事业;另一部分用于防范金融风险,同财政专项基金共同作用。

2.3相应法规设计方面

(1)生产责任制。

北京市应以国家法律为基础,要求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同时使制造者、销售者、消费者共同承担起产品回收、再生、处置的责任。

(2)抵押金返还制。

通过对每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该制度通过收取押金使不回收再生资源的行为付出丧失押金的代价,从而以经济利益驱使居民将再生资源交回制定部门,达到回收再生资源的目的。

(3)绿色采购和清洁生产制度。

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朝阳区政府应鼓励企业将清洁生产运用于制造过程,这样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而且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绿色标准,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4)其他针对性措施。

在朝阳区实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手机回收送话费政策;电池“以多换一”政策;学校旧书回收;塑料瓶换矿泉水活动等措施,通过这些鼓励性措施,为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规设计起到补充作用。

2.4宣传教育方面

朝阳区环保局可以鼓励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对于中小学,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应将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范畴。朝阳区商务委员会每年举办一个以“再生资源回收”为主题的活动周,举办“再生资源回收”主题公益晚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影响力。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拓宽其下设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处的职能,将再生资源回收情况、废旧排放情况与企业信用挂钩,进而对企业形成更有约束力的监管。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应当在电视或流动媒体上插播公益广告,引导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废旧资源回收,唤醒公众的责任感。

3总结

北京市朝阳区应当以建设“人文朝阳、科技朝阳、绿色朝阳”为目标,加大力度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本文通过从政策机制、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和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建立能够适应和保证再生资源产业链健康运转的综合管理体系,为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促进污染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齐春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5):41-43.

[2]刘新民.大力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J].中国金融,2006,(5):20-21.

[3]赖阳.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产业化的思考[J].市场营销导刊,2007,(5):14-18.

[4]赵红,张国郁.垃圾资源化的思考[J].网络信息技术,2003,(6):37-38.

[5]王爱兰.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与中国的推进策略[J].资源科学,2006,(9):108-113.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变革发展战略电动汽车

一、引言

汽车作为现代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代表产品,不仅是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主要消耗者,而且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NOX(氮氧化物)、CO(一氧化碳)、PM(颗粒物)和HC(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解决汽车的环境污染和石油的短缺问题需要寻找可替代石油燃料的洁净能源或改变传统的内燃机技术。然而,由于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众说纷纭,争执不下。究竟哪一种新能源适合我国汽车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呢?

我们认为,内燃机技术以及汽车产业在产业技术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从整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分析现有的汽车各种替代能源的优缺点,分阶段实施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汽车代用能源的分类及特点

目前,可代替传统汽油和柴油的汽车代用能源有许多种,可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基液体燃料、甲醇;第二类是可再生能源,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太阳能;第三类是性质不确定能源,其性质的归属取决于生产该能源的原料,包括燃料电池、电能和氢能。

1.不可再生能源

(1)液化石油气(LPG)。LPG分为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品和油田伴生气两种。

LPG的优点:①能效高。与汽油相比,LPG辛烷值较高;②减少污染。LPG可降低CO2排放25%、CH80%、SO270.5%、SO99.99%、Pb100%、CO89.72%、颗粒物41.67%、噪音40%;不需改变内燃机;石油废弃物利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LPG的缺点:能量密度低;车用LPG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提纯处理;存在一定的爆燃危险性,安全性较差;仍然以石油资源为依托,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2)天然气(NG)。汽车使用的天然气按储存方式主要分: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和吸附天然气(ANG)三种。

①压缩天然气(CNG)。CNG是将常态下的天然气以20MPa以上压力压缩在高压罐内供汽车使用。

CNG的优点:污染排放低。天然气汽车尾气中NOX及CO2排放量很低,且无PM固体微粒排放;工艺简单。供汽车使用的CNG是用压缩机将天然气压缩储存,燃烧时通过减压装置减压释放,工艺比较简单;天然气储量相对丰富。我国目前天然气资源量约为54万亿立方米,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率为7.2%。并且,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很大,储量较石油丰富。

CNG的缺点:存储体积较大,能量密度低;汽车充气时间较长,一次行驶里程短;储气钢瓶因压力大,有一定的危险性;车用充气源受天然气管网限制;属不可再生资源。

②液化天然气(LNG)。LNG是将天然气在-161℃的低温下液化,并进行净化处理而成。

LNG的优点:更洁净环保。LNG燃尽后无灰渣和焦油,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NO2、CO2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极少;能量密度大。LNG液化后的体积仅是原气态体积的1/625,能量密度高于CNG三倍多;安全性能好。LNG无需高压,不易自燃自爆,安全性能好;车用充气源不受天然气管网限制;具有循环利用能源效应。LNG在汽化至常态过程中将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可回收用于汽车空调或汽车冷藏。

LNG的缺点:生产与运输成本较高。LNG是在低温下液化、缩小体后装入特殊运输设备运送到目的地,并再次气化后方可使用。因此,LNG在中短途运输方面成本过高。属不可再生资源。

③吸附天然气(ANG)。吸附储气的原理是在储气容器中以特殊方法装填超级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利用吸附剂表面分子与气体之间的作用力吸附气体分子。

ANG的优点:储存压力低。ANG的压力一般只有4~6MPa,有利于安全;不必使用笨重的钢瓶,减少储气设备重量。

ANG缺点:能量密度低;ANG技术难度较大,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3)煤基液体燃料。煤基液体燃料是将煤炭通过直接或间接方法液化成液体燃料油,俗称“煤变油”。

煤基液体燃料的优点:我国富煤少油,利用煤变油技术可缓解石油紧张。

煤基液体燃料的缺点:煤变成液态燃料单位成本高;煤转化成液态燃料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煤变油技术仅是将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符合能源发展方向;煤变成液体燃料只是将煤炭转变为汽油、柴油,依然不能降低环境污染。

(4)甲醇。甲醇是一种含氧化合物,溶解性强,可与汽油、柴油溶解混合为新型燃料。甲醇可从煤、天然气和油页岩中制取。

甲醇的优点:甲醇作为燃料具有辛烷值高、汽化潜热大、热值较低等特点;作为车用燃料,甲醇的CO、HC和NOx排放较汽油和柴油低,几乎无碳烟排放;溶解性好,可与汽油、柴油混合使用。

甲醇的缺点:对环境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甲醇汽油可以减少尾气中CO、CH、NOx排放,但尾气中总醛排放增加;甲醇具有毒性。人摄入5~10毫升就会发生急性中毒,30毫升即可致死;甲醇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橡胶皮革有溶胀作用;制取甲醇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能源

(1)乙醇。乙醇是玉米、小麦、薯类、高粱、甘蔗、甜菜等经发酵、蒸馏、脱水后再在其中加入变性剂而成。车用乙醇汽油是将燃料乙醇和组分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而成。

乙醇的优点:减少污染。使用乙醇汽油的汽车尾气中CO降低30%,NOX减少10%,苯系物质、氮氧化物、酮类等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属可再生能源。

乙醇的缺点:乙醇需要与汽油混合使用,不能成为汽油的完全替代品;燃烧乙醇会产生悬浮颗粒,不是完全的绿色燃料;消耗大量土地资源。

(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采用动物或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经酯交换反应而得到的脂肪酸甲(乙)酯,是一种可以替代石油柴油的可再生清洁燃料。

生物柴油的优点:环保特性优良。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使用生物柴油可降低90%的空气毒性,二氧化碳排放要比柴油减少60%;车辆成本低。使用生物柴油的汽车与普通柴油车相同,车辆无须任何修改;安全性好。生物柴油的闪火点较高,毒性较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燃料。

生物柴油的缺点:燃烧效果差。生物柴油的粘度约为#2石化柴油的12倍,影响喷射时程,导致喷射效果不佳。由于生物柴油的低挥发性,造成燃烧不完全,影响汽车燃烧效率;制取生物柴油的成本较高;消耗大量耕地资源。

(3)太阳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随处可得,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是未来汽车能源的发展方向。

目前,制约太阳能汽车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汽车的动力常受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影响;二是太阳能的采集与转换效率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所需要的足够动力;三是太阳能电池板造价昂贵。

3.性质不确定能源

(1)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有氢、天然气、甲醇等,常用的氧化剂有氧气、空气。

燃料电池的优点:洁净、污染低。纯氢和氧结合的燃料电池,可实现零放排。以甲醇、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造成的大气污染仅为内燃机汽车的5%;燃料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较高;噪音低。燃料电池属于静态能量转换装置,除了空气压缩机和冷却系统以外无其他运动部件,噪音小;燃料多样化。燃料电池所使用的燃料可以是氢、甲醇、天然气,也可以是丙烷、汽油、柴油、煤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制氢、水制氢的燃料电池可实现能源再生化。

燃料电池的缺点:成本高。质子交换膜电池中的膜材料和催化剂均十分昂贵;燃料的质量不过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必须使用没污染的氢燃料,而目前纯净氢的制取技术还存在困难。

(2)电能。以电能为动力的汽车分为三种: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蓄电池为电源,用电动机驱动的车(本文中的电动汽车指的是纯电动汽车)。

电能是一种洁净能源,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无污染,但是,目前的电能还不属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因为电能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煤炭、石油等化石类能源转换而来。

电动汽车的优点:洁净无污染。目前,只有电动汽车完全符合零排放,而且电动汽车噪音很低;电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果用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发电,电能可永续使用;电能的利用技术成熟。人类利用电能已有很长一段历史,遍布全国的电网可为电动汽车的充电带来极大的方便;电动汽车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电动汽车的不足:电池性能还无法满足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要求。目前,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主要有:铅酸蓄电池、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铅酸蓄电池比能量低,质量和体积太大,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较短,且寿命短,污染严重;镍镉蓄电池中的重金属镉对环境有污染;镍氢蓄电池有高温使用电荷量急剧下降的缺点;锂离子的问题是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大功率锂电池存在技术难度;价格昂贵。蓄电池的价格是目前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障碍;电池充电时间长,蓄电能力有限;动力性差;电能还没有解决完全可再生和无污染问题。电能的生产还大量依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此外,汽车废弃蓄电池还有污染问题。

(3)氢能。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物形态出现,主要贮存于水,特别是海水中富含大量的氢,石油、天然气、煤炭、动植物体也含氢。氢的发热值是所有燃料中最高的,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是十分优质的二次能源。以氢气为能源驱动汽车,主要有三种方法:汽车携带贮氢罐,以氢气在发动机中直接燃烧产生动力;汽车电池放电电解出氢作燃料;以氢作燃料电池的燃料,用电力驱动汽车。

氢能的优点:氢是洁净能源。氢燃烧非常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其他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氢是高效燃料。每公斤氢燃烧产生的能量为33.6kW・h,是汽油的2.8倍;不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氢。

氢能的缺点:廉价的制氢方法是氢能利用的一大障碍。目前,氢的制取需要大量能量,而且制氢效率很低;氢的安全性能差。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而且着火界限宽、着火能低、燃烧速度快,容易引发火灾及爆炸。此外,氢特别容易泄漏,加油站、管道和纯化工厂很难完全消除泄漏隐患。

三、发展我国汽车新能源的思路

汽车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工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从产业技术体系角度考虑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

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工业生产部门各个产业领域所使用的各种产业技术,因其生产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产业技术因其在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分为源技术、主干技术、旁支技术三个层次。其中,源技术是最核心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它决定整个工业部门产业技术体系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决定了工业部门内部其他产业部门核心技术的产生、变革和地位。而主干技术是在源技术之下,直接与源技术配套的工业部门内部各产业技术,它们只是对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有重大作用。而旁支技术则是为主干技术服务的、处于次要地位的各产业技术。

人类历史上的历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因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发生重大变革,推动产业技术体系中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逐步改变,最终导致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发生变革。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正是因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人类生产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由于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生产走上了重化工业道路,也导致今天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并没有改变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所奠定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性质,却使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加速发展。今天,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生存危机,在本质上是产业技术体系性质造成的,是迄今为止历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在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导致产业技术体系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都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排放污染环境的废弃物造成的。

当前的产业技术体系还属于重化工业技术体系。重化工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具有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性质,带动了汽车、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加工等主干技术以及旁支技术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根本上针对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进行革命。

传统的内燃机是直接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结构上的工业动力,是现代大工业各种产品生产的母机。汽车发动机是内燃机最突出的代表。汽车不仅是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消耗者,也是城市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此外,汽车产业更是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关联最多的产业。因此,汽车洁净能源的开发应朝着改变传统的内燃机技术,使其由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向使用可再生资源、对环境无害的方向发展,以推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向生态化变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未来汽车的新能源应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新能源必须是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用较丰富资源替代紧张资源只能作为短期权宜之计。

第二,新能源必须是洁净的。新能源不应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应完全实现零排放。

第三,新能源有利于变革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变革传统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内燃机技术不仅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有利,也会推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

四、我国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电能是汽车未来最佳的能源。但是,用电动机取代目前广为使用的传统内燃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战略还需要分阶段实施。

1.用电动机取代使用化石类能源的传统内燃机可作为远期终极目标

选择电能作为汽车未来能源的理由是:第一,电能是完全洁净的能源,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第二,电能完全有可能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尽管目前电能还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随着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发电等的普及,电能会迅速转变成可再生能源;第三,有利于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传统内燃机被电动机取代,将导致化工、石油、煤炭等行业逐步萎缩,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层层推进,可推动整体产业技术体系发生变革,有望改变重化工业技术体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本质。

2.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是中期目标

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中期发展目标的理由是:第一,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已相当成熟,极有可能先于电动汽车进入市场。近几年,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纷纷推出以氢或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第二,燃料电池汽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氢燃料电池可实现零排放,即使使用其他燃料(如甲醇)的燃料电池汽车也是常规汽车排放的30%。另外,燃料电池能效高有利于节省能源;第三,燃料电池完全可能实现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水解氢燃料电池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因为氢与氧的燃烧产物就是水,水可以循环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外,可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实现能源可再生化。目前,制约燃料电池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是水解氢的制取技术,但是,甲醇等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可为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是传统内燃机的变革,可为电动机最终取代传统内燃机提供经验。

尽管,目前的甲醇燃料电池、通过煤或天然气制取氢的燃料电池与我们所倡导的能源的可再生化发展方向违背。但是,只要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电技术、水解氢技术一旦成熟,燃料电池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就十分容易。因此,我们将燃料电池作为中期发展目标。

3.液化天然气汽车可作为短期发展目标

液化天然气(LNG)属不可再生资源,不符合能源的发展方向,也与我们的倡导的终极目标相悖。我们将其作为短期发展目标的理由是:第一,液化天然气有助于解决汽车尾气的严重污染问题。液化天然气与汽油、柴油相比,更洁净环保;第二,液化天然气有助于解决目前的石油紧张问题。我国的天然气储量较石油丰富,而且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此外,使用液化天然气不受天然气管网限制,可充分利用世界天然气资源,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有利;第三,液化天然气使用技术与现存的内燃机技术衔接较好。

但是,天然气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过量开发与使用将会导致与石油资源一样的命运。因此,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只可作为短期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赵学伟:关于我国发展燃气汽车的几点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5(7):46

[2]李丹:我国能源问题解析:煤炭、石油与天然气[J].中国科技财富,2005(8):42~46

[3]李昌珠蒋丽娟程树棋:生物柴油研究现状与商业化应用前景.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2002

[5]赵儒煜杨振凯:从破坏到共生――东北产业技术体系变革道路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80页

[6]黄海波:燃气汽车结构原理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0~39页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合法人口增长和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高消费,将迫使中国生产经济的机器不仅一刻不能停顿反而只能开足马力,并以更高的速度去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资源的进一步短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就成为了中国人未来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危机。

一艘拥挤不堪、环境恶劣、严重超载的航船的命运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是耸人听闻的噩梦。如果不引起早早的警觉、不早早地转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未来的残酷将得到无情地证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我们共同为拯救唯一的家园、拯救未来的炎黄子孙而努力吧!

一、猛增的人口将吸尽祖国最后的奶汁

大自然造就人类,人类索取大自然的资源而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枯竭将使人类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走向灭亡。人口剧增意味着加速资源的索取和枯竭,最终加速人类的灭亡!

1.人口众多、资源紧缺是中国人生存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中国并非地大物博,而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果人口超过资源承载能力极限,将危及炎黄子孙继续生存和发展。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在短短20年间,人口无计划生育,并骤然剧增。尽管从70年代初就采取了强硬的人口政策,但人口基数的庞大而导致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成为了现实。中国人口从1950年的5.417亿增长到2010年底的13.34亿(不含港澳台),占世界总人口69.09亿的19.3%,相当于世界人口的1/5。

而可利用的资源呢?从总体上说是一个短缺的国度。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少,如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的1/2,人均淡水资源更是稀少,许多北方城市长期已闹“水荒”;二是资源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如在总体资源中除煤炭相对储量大点外其余的铁、铝等矿产十分奇缺。

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国民付出了长期贫困的代价!尽管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人均GDP,仅为美国47702美元的1/11,英国35334美元的1/9,日本42431美元的1/10,人均GDP排全球第95位。

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严重短缺,不仅使中国在有些资源、物资方面长期依赖进口,如铁矿石,玉米、大米等重要物资,要满足国内需求,长期只有依靠进口,使中国成为了国际大宗商品进口大户。一遇进出口国商品涨价,只有被动地接受,并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美国大规模发行货币,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自然会传递到商品进口大户的中国。同时,这种进口依存度高的背后,还潜伏着因国别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国别关系恶化而带来的进口可能性的巨大风险。

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严重短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矛盾进一步尖锐,某些自然资源正在枯竭……如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介状态,农业资源已逼进资源承载极限……不仅使现代中国人吃尽了苦头而且将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

过多的人口使中国人饱偿痛苦,特别是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社会生活必须的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供给方面都会显得异呼寻常的紧张。因此,中国长期难以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的困境,并将成为炎黄子孙未来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危机。

然而,中国人口总量并非就此止步。更让人烦脑的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降低人口生率不仅实无可能,而且还将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2022年——2030年人口总量至少达到15亿多。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近2亿人口,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正如美国中情局局长海登指出:世界最令人担忧的不是恐怖主义而是人口问题!

近十多年来,在所谓的“尊重人权”和全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大气候下,尤其是人口流动量巨增和富有者增多,部份人钻管理空子“一路流动、一路生育”,更有一些有钱交纳“超生社会补偿费”的富有者,想生就生。人口无计划生育的现象在部分地方稍稍地漫延。如不加以节制又将陷入人口无计划生育状态,后果将是暴涨的人口将耗尽祖国最后一粒资源!

2.国民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消费也渐疯狂,加速了对资源的索取、掠夺和枯竭!改革改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二十多年的高增长。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不再是吃饱穿暖,尤是占中国80%财富的20%近3亿富有者阶层,他们吃到海阔天空,他们住有宽敞的房子,行有车辆,用有电视、空调、手机、微波炉、电脑……;他们要出行,社会就必须得有公路、飞机、滨馆、景区……;他们要读书、生病治疗……,社会就要有大量的学校、医院……;他们要误乐,社会就会有、茶肆……等等。这些需求的满足要消费多少资源、能源?资源、土地、水、在生产它们的同时又将产生多少废气、废水、废物?环境也将进一步恶化。

更让人悲哀的是,不少国人把追求物质财富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很多人做着“美国梦”,无时不刻地追逐高消费。吃,必点山珍海味;住,必要宽敞别墅;行,必座奔驰宝马;穿,必讲中外名牌……。无独有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带动了全社会空前地索取资源转化为财富,满足欲望,赶超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大潮。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富有者人群的增多和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消费将呈加速度发展。那么对巳贫乏的资源来说,也将是加速索取直至枯竭。

3.中国选择了高耗费高产出高增长的生产方式,将大大缩短资源对人类的服务年限。建国后,为大力发展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于是小高炉如雨后春笋;为保高炉能源,大砍树木以烧木炭……;为解决粮食问题,到处毁林开荒,广种溥收……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遭到极度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工业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程,我们又成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当然,制造大国也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国,也是高投入、高污染的大国。以2010年为例,在GDP总量中工业占%,其中制造业占工业的%。要制造GDP需要多少资源、能源?又要排放多少废物、废气、废水?由于我们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使我们成为了资源依赖型、消耗型经济。要对这种生产方式进行变革,也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只有无奈地继续索取、消耗资源!

人口剧增、消费猛涨、加上“三高”的生产方式将把本巳奇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得干干净净!

二、短缺的资本和落后的科技将加速资源的枯竭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如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适应、改造大自然,合理利用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发展可再生资源并开发替代不可再生资源,那么人类就一定永远做大自然的主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而科技水平的提高又要一定的投入作保障。对于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财力相对短缺将导致在资源利用、开发上的科技水平落后,使人与资源的矛盾长期不仅得不到缓解而且将继续加剧。

1.受资本的限制、在资源利用上技术水平滞后,不能在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余年,虽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因家底太薄,人均财富占有量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近10倍。资本瓶径使我们在不可再生资源“从摇蓝到摇蓝”的循环利用,在自然力作用可得到补偿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在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新材料,生物能等方面技术装备落后、推广应用也非常缓慢。

2.受资本的约束,没有建立资源利用的补偿机制,走了一条资源利用——减少——灭失的道路。我们对有些资源虽然收取了一定的资源税,但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补偿?何时补偿?的确难以控制。同时,对征收的资源税纳入了财政统筹,是否用于了真正的资源补偿也难以界定和说清。

3.受资本科技的约束、在利用和发展再生、替代、外力补偿资源上行进迟缓。人口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度加剧,如不改变这种状态,那就会走上人口剧增——资本短缺——科技落后——加速索取——最后消亡的必然之路!

三、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

人类与资源的矛盾过去就有,但因人口的过度增长使这一矛盾异常突出并严重威协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必竞是地球的主人,必竞是最具适应力、创造力的生物。只要全人类共同高度警觉并按照人口、资源利用、资源创造规律办事,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将会减弱或消失。

1.严格控制人口无计划生育,使人口生产和资源利用、开发相互协调。一是严禁多胎生育。二是要研究避开、延缓生育高峰,制仃科学的人口生产计划,使人口、经济、资源利用协调一致。当前要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和富有人群的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育行为的科学管理,切实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三是树立有计划的生育就是最大的爱国的理念,研究制仃落实好自愿放弃生育愿望人群的奖励政策,特别是在生病照料、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社会保障和服务上要有突破;四是坚持优生优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科技水平,构建起人口、资源、科技相互促进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最优机制,从而实现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理想和最高目标!

2.转变消费观念,建立适应资源状况的消费生话体系。一是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在全社会倡导轻物质财富享受重文化健康追求的生活方式,引导社会消费;;二是对住房、私家花园(包括院坝)、车辆和耗费资源多的商品的消费要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予以适度限制,减轻过度消费给资源承载的压力,形成人口、消费、资源利用互相协调的机制。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大限度的节用高效地利用资源。一是以科技为先导走出一条低消耗高产出的道路。要集约利用资源,不断降低消耗,建立起低消耗、高产出的物质生产体系。二是加快实施“从摇蓝到摇蓝”的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建立起资源利用——副属物回收利用——主导及副属产品——产品消费——废物回收利用的“永无废弃”利用体系。

4.建立资源创造型社会,加快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资源替代体系建设。首先,要利用各种要素,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其次是开发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尤其在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方面求得突破诸如利用再生资源的新材料、生物能源等等。三是研发使用自然力作用可用资源诸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

可再生资源的缺点范文篇12

关键词:农村能源问题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能源问题展开的:

首先。是农村能源问题。中国农村能源政策首先是由农村能源问题引发的。尽管政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关注农村能源问题,特别是关于沼气、小水电和地方煤矿的发展,但直到“六五”计划(1982)才最终确立农村能源的政策框架。

其次,是能源安全问题。1994年国务院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地位,紧接着又在“九五”计划中明确了农村能源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农村能源问题让位于国家能源问题。

第三,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能源消费排放的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国家能源问题国际化。中国政府于2007年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农村能源被赋予了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新使命。

本文从国家层面就政府围绕上述问题出台的相关农村能源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展望。

一、短缺时代的农村能源政策(1979~1995)

农村能源不是能源分类学上的概念,在能源政策范畴里人们没有“城市能源”的概念却有农村能源的概念。说明农村能源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源于能源建设的长期工业服务倾向和城市偏好、农村地区长期缺乏基本的商品性能源服务,反映了广大农村主要依靠当地可获取的可再生能源(薪柴、秸秆)的“能源贫困”现实。农村能源问题已经长期存在,但在能源短缺时代,受政府政策偏好的制约,国家能源建设优先保障工业和城市的用能需求,农村能源政策手段的选择主要围绕农村地区的资源赋存展开。着力发展沼气、薪炭林、小水电、小煤炭、太阳能以及推广省柴节煤灶。由于政策制定者缺乏为政策执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及其它相关条件,这一时期的农村能源政策更多表现为导向功能而非分配功能(参见“表一”),其特点有四:

(1)政策设计以单项技术经济政策为主,并从试点起步。政策“抓手”主要包括农业部组织的沼气建设试点县、节柴改灶试点县建设,水电部组织的、以发展小水电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以及林业部组织的薪炭林试点县建设。在上述试点的基础上,组建了跨部门的“国家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领导小组”,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2)政策目标是模糊和多元的。上述设计的政策意图在于缓解农村能源的供应短缺,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却是不清晰的,政策目标只是一个不十分明确的大方向,具体内容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逐步加以明确和修正的。由于农村能源集能源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环境建设于一体,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政策目标一开始就是多元的。

(3)政策实践是探索性和渐进性的。由于政策目标的模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进程也就呈现弹性状态,政策实践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决策者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审核现有的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幅度的调适,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就农村能源问题本身而言,决策者并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或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干”。

(4)农村能源游离于国家商品性能源供给体系之外。1982年确立、并经1986年修正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其目标基本上限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试图通过发展沼气、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以及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小煤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能源建设道路。这一方针现在看来是有缺陷的,这种“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的能源建设模式首先与“七五”计划确立的“能源工业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相矛盾,其直接后果是农村电力供应的长期欠账;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煤炭工业采取了大中小煤矿并举的发展方针,特别是鼓励发展乡镇集体煤矿,结果是乡镇煤矿发展失控,造成煤炭资源破坏和煤炭生产过剩(周凤起等,2002)。

二、安全诉求下的农村能源政策(1996~2006)

1993年,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能源的可持续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许多国家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力图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由于农村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天然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着眼于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其直接标志是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能源的商品化进程、形成产业”的农村能源发展方向。受农村能源问题让位于国家能源问题的驱动,这一时期的农村能源政策兼具导向功能和分配功能(参见“表一”),其特点有四:

(1)农村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话语结构转换。农村能源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能源生产、也包括能源消费,涵盖商品性能源和非商品性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常规能源。这一时期,受农村能源政策目标调整的影响,农村能源概念的内涵重心由“综合”向“局部”转化,重点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农村能源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催成了《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2005)。

(2)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出台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并结合《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受“能源工业发展以电力为中心”指导思想政策惯性的影响,扶持政策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为主。这种政策导向对于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原料高度分散,收集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生物质能资源状况,以发电为主的政策导向却是值得质疑的(倪维斗,2007)。

(3)生物质能和能源农业成为农村能源的政策重点。一是沼气,经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2003年以来每年10亿元国债补助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沼气技术已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发展成为重要的能源一环境工程技术;二是燃料乙醇,重点支持用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三是生物柴油,通过种植能源作物,包括种植油菜、大豆、棕榈、麻风树、油藻等草本、木本、水生油料植物,生产生物柴油。

(4)“城乡分割”的能源建设格局获得调整。一是农网改造。从1998年开始,国家投入1800亿元资金对2309个县农村电网开展“两改一同价”建设改造(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电气化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在质量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二是关井压产。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小煤矿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非法生产、乱采滥挖、破坏和浪费资源以及伤亡事故多等问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压减煤炭产量。实行关井压产。这一政策距离国务院发文鼓励发展小煤矿只有15年。

三、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村能源政策(2007~)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是CO2)、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从而开启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联合行动。从此,气候变化问题跨越国界,由国家问题转换成国际问题。大气资源不再是可以不加约束地共享的公共资源。由于生物质能的生产利用不会增加CO2的排放,扩大生物质能的利用成为减排CO2的最主要途径,利用农、林、工业残余物以及大规模植树造林、种植能源作物,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要选择。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村能源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贡献;中国农村能源政策担负起了缓解国内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国际压力的重任。从现状看,围绕这一目标的农村能源政策集中反映在2007年5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上,其主要内容有四:

(1)减缓CO2排放中国面临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强度方面比其它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2)确定了“少排放、多吸收”CO2量化指标。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

(3)明确了实现“少排放、多吸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重点。一是以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预计2010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0.3亿吨CO2当量;二是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预计2010年可减少CO2排放约0.6亿吨;三是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力争2010年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CO2。

(4)制定了政策的实施机制。一是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并通过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三是推进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开发大型风电机组、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太阳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四、简要评论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的上述变迁,是政策环境变化的结果。政策出台的初衷在于解决农村能源严重短缺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恶化问题,但问题还没解决就迎来了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在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农村能源服从、服务于国家能源,政策的重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紧接着,由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国家能源问题国际化,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被要求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贡献,农村能源政策目标进一步多元化。就农村发展的能源服务而言,这种政策变迁路径的问题主要有三:

(1)农村能源问题被简单化了。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应该获得国家正常的能源公共服务、并为国家能源公共服务做贡献。由于农村能源概念本身的局限,农村能源话语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化恶化了概念的统摄力,进而制约了农村能源公共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商品性常规能源服务方面。农村能源问题是个民生问题,其实质是能源公平问题,向农村持续提供高品位的能源服务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力。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农村能源政策设计不足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也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政策缺乏预见性。一是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16字方针为核心的农村能源建设政策取向到底能够多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缺乏预见性。事实上。这一方针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城乡分割的能源发展方针。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二是对农村商品性能源服务需求缺乏预见性。政策规划者试图通过农村小水电、小煤炭建设来满足农村的商品性用能需求,这在城乡能源建设分割、能源工业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背景下出现了1998年由于电力过剩、煤炭过剩引致出台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政策、乡镇煤炭关井压产政策,亡羊补牢。三是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作用缺乏预见性。围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经历了从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再到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变迁,这变迁合乎政策环境变化下的认知理性,但不符合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共识,特别是对生物质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基本认识。

(3)政策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约束和能源分业管理的制度安排。这是出现农村能源问题被简单化、农村能源政策缺乏预见性现象的制度性原因。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政策,以及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论农村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人们期待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能源置于国家能源总体框架中制定农村能源政策,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的能源建设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实行分业管理。为了能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计划。政府对不同能源行业设置了不同的主管部门,尽管期间也有几次能源部门之间的合并、产生综合管理能源各行业的部门,但最终都以综合部门的撤消而告终(如图1所示)。由此决定了中国能源政策以行业政策为主、缺乏总体战略的制度架构{参见“表一”)。受政府能源部门设置以煤炭、石化、电力等常规能源为主的制约,农村能源一直难以进入能源建设的“主旋律”。尽管期间出现过小高潮,但农村能源政策总体上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环境下,中国农村能源政策需要新思维。

(1)对农村能源政策应有一个合乎规范的目标定位。从能源消费角度看,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公平,其核心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用能需求,特别是电力需求。从能源生产角度看,期待通过农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增加能源供给是合乎理性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交易权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能源外部性角度看,政策设计应该有利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CO2排放“零增量”形成的“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环境收益的内部化,促进农村能源环境收益的价值实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不可以范例(4篇)

    - 阅0

    不可以范文篇1脆弱的心承受不了太多的压力可不可以不勇敢让自由来陪伴让快乐来徘徊不要被束缚活出自己的本色可不可以不勇敢时间不能约束季节不能转变
    不可以范文篇2------.....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例(12篇)

    - 阅0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创建;对策在新型社会,我国的经济水平对林业企业的发展标准有所提高,要求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有利于满足林业行业迅速发展.....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