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概念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1

【摘要】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1、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2、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3、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2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2009年以来,市场热点频繁轮换,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炒作有迹可循的主要有6大题材,分别是新能源、甲流、物联网、迪士尼、世博会和创投。

时过境迁,这些题材股也迎来不同的命运。

其中,新能源、物联网、世博会、迪士尼概念如今依然保持着较强的活力,并且有望在2010年继续绽放光彩,而甲流的炒作热度有所消退,创投概念更是因创业板的推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新能源:

贯穿全年的主题

相对于那些红火一阵就销声匿迹的概念而言,新能源可以说是贯穿2009年全年的热点话题。

新能源炒作源于2008年10月。在全球经济几近停滞时,巴菲特牵头买入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让国内相关行业蠢蠢欲动。

步入2009年,新能源板块成为上涨行情重要的推动力量。众多资金最先涌入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电行业,紧接又瞄准太阳能光伏组件多晶硅、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镍氢电池等新能源行业。

金风科技、科力远、江苏国泰、孚日股份等股票很快就实现了近3倍的涨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2009年初到3月31日,新能源板块涨幅达到76%,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仅为28%。

4月份之后,新能源板块不再是市场热点,多数股票处于横盘状态。11月,随着奥巴马访华、哥本哈根会议召开,新能源概念特别是低碳产业相关公司卷土重来。

数据显示,从11月1日至12月12日,低碳相关板块平均涨幅均达20%,在两市160余个板块中排名靠前,龙头股海陆重工、菲达环保等涨幅均超过50%;而安凯客车等新能源汽车股涨幅更是惊人,仅11月1个月就翻了两倍。

甲流:

游资主导炒作

甲型H1N1流感病毒四处蔓延,让人们感到恐慌。而在资本市场,这一病毒却成了兴奋点的制造者。回顾2009年的A股市场,游资炒作甲流概念主要有三次。

第一波行情始于4月底,当时疫情还未扩散到国内,但A股市场已作出反应。莱茵生物、海王生物等生物医药股纷纷大涨,特别是莱茵生物在2009年4月27日到7月15日两个多月时间,涨幅达260%。

9月份,国家对甲流疫苗收储使得甲流行情进入第二阶段。A股疫苗类上市公司华兰生物、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受到市场资金追捧,成为甲流概念的主角。

9月4日,工信部向企业下达甲流疫苗订单当天,上述三家公司就以涨停收盘。到9月17日,三家公司的涨幅分别达50%、44.2%、59%。

10月末,美国总统奥巴马将疫情警报进行“升级”,国内疫情也进入流行高发期和快速上升期,市场借此开始了第三波炒作。

例如,10月30日以8.6元起步的白云山A,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涨幅高达58.5%;华兰生物从10月23日到11月3日也上涨40%。

在这三波甲流行情中,游资成为背后最大推手。

其中,炒作风格凶悍的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营业部频繁登上交易所成交龙虎榜。它是2009年4月末炒作莱茵生物的主力,也是10月以来海王生物的“首席”炒家。

物联网:

年底再掀波澜

2009年,物联网概念无疑是个全新的故事。它的出现,毫无预兆。

9月14日,远望谷、新大陆、厦门信达等股票突然大放异彩,平均涨幅在4%以上,其中远望谷上涨了7.7%。

此后5个交易日内,3只股票的股价K线图几乎呈直线攀升,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远望谷涨幅达到52%。此时,“物联网”这个极具诱惑力的新事物,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其实,早在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就在视察中指出,应加强对物联网发展的重视度。随后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也在演讲中也次提及“物联网”,但当时其影响力仅限于行业内。

直到9月14日,工信部召开了关于传感器网络的讨论会议,正式把对传感网产业的发展以及标准建立提上日程,物联网概念才被市场所认知。

当时,A股在走出8月份的巨跌阴影后重新站上3000点,大多数周期性板块都经过了轮番炒作,市场急需一个新的热点,而被中央政府和多位重要人物提及的物联网自然成为游资的首选。

市场炒作的话题无疑是物联网的远大前景。当时工信部的一份材料预计,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感网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物联网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场,将涉及上万亿元的产业。

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新事物,人们本以为物联网概念会如昙花一现。但是它并未在炒作一把之后销声匿迹。12月,在大盘再次步入调整区间的时候,物联网概念重新掀起波澜逆市走强。这个词汇在2010年依旧会成为A股市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之一。

迪斯尼+世博:

上海本地股保持活跃

迪斯尼和世博概念可以归为一个板块,那就是上海本地股。

2008年年底,市场就传出迪斯尼乐园要落户上海的消息,从那之后,相关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掀起迪士尼概念股的行情。2009年,迪斯尼概念股最风光的日子莫过于11月4日上海政府宣布迪斯尼落户上海。受此影响,界龙实业、中路股份当天纷纷创出年内新高。

至于世博概念,亦是只因门票出售、离举行倒计时剩200天等因素就可以被资金借机炒作一番。在很多券商分析师看来,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举行,世博概念股此前还会有一波炒作行情。

创投概念:

随创业板推出消亡

2009年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创业板推出,而和创业板密切相关的创投概念股自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创投概念股的炒作始于7月26日证监会宣布正式受理创业板发行上市申请。受此影响,当日创投概念股早盘集体高开,力合股份高开4.6%居首位,电广传媒、大众公用、复旦复华均高开3%以上。9月11日,证监会开始受理创业板保荐材料,力合股份、复旦复华等13只创投概念股随即封上涨停板。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3

一、逐级放宽历史视野,多面构建宏观联系

一课中必有若干主要概念,其中的核心概念又串联其他主要概念,构成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材辅助资源蕴含有这些概念关系,在复习中,教师应放宽观察的视角,对它们作多视野、多层次开发。

(一)利用“课前提示”,宏观搭建主要概念的关系

设问一: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前提示,摘要其中的关键名词(概念)完成关系图,说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兴力量的崛起情况,并利用关系图概括该阶段多极化趋势的特征?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摘出如下主要概念: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的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完成概念图。“课前提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每节课内的主要概念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精读其内容后自主手绘概念图,通过确定关键概念、概念排序、各级连接、反思完善等步骤,提升学生对一课主要概念关系的理解。

(二)有机整合“专题导语”,更为宏观地定位核心概念的联系

设问二: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本专题的“专题导语”、“学习建议”,归纳20世纪50-90年代的新兴力量崛起对多极化的影响?

通过设问二,学生阅读“专题导语”后较容易得出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多极化的影响:推动了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奠定了之后“一超多强”局面出现的基础。“专题导语”对本节内容的概述比“课前提示”更为简洁,它的主要功能是围绕专题题目勾勒历史线索或规律。对“专题导语”、“学习建议”,许多教师都已注意其价值,但往往只在专题引入或结语时使用。在复习课时,我们不妨将该内容有机整合入某一节课中,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三)改编“教材目录”,再现核心概念在教材体系中的长时段维度

要准备解读每一课关键概念的历史坐标,只关注该专题内部的概念联系,往往会缺失历史的长时段维度。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教材目录”,修筑一座引桥,迁移知识,构建这一维度的观察视角。比如教师可改编必修三册教材的目录,标注每一课的第一和最后一个时间点,将该三册目录按照通史结构整合成一个时间表。教师用表时可抽出百年历史的目录要求学生观察。例如本节中可设置如下问题:

设问三:完成部分“教材目录”(略),并指出除了推动政治多极化以外,新兴力量的崛起还有哪些政治、经济及其文化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整合后的目录,可得出如下意义:冲击了两级格局,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二、辅助正文文本,厘清中观线索

中观线索是指存在于主干知识中至少能帮助学生理解一目知识点的中心问题。在复习中,重视中观层面的拉线可以有效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辅助资源中的“知识链接”、“学习思考”等往往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一)补充知识,梳理线索

《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规定“迅速崛起的日本”一目的主干知识为:“简述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在本课复习课前,有学生提出“‘日本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那么,为什么美国要对日本进行经济扶持?美国难道不担心吗?”确实,要理解日本战后迅速发展离不开美国因素。教师可就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设置成探究主题,配合辅助资源,梳理出一条隐性线索:美日关系(对抗——美国控制日本——美日竞争)与日本崛起。引导学生阅读“知识链接——战后日本面临的困境”,学生就可以从生活经验体验到当时美国可能并不担心。之后,阅读“知识链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设置如下有梯度的问题。

设问四:美国从什么时候起,可能会担心了?当时美日关系已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可得出美国从1960年代起,对日本的崛起已经担心,但已于事无补,从“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比较频繁”,可知当时美日已经形成经济上的激烈竞争,日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试图走向政治大国。

(二)改造资源,引出线索

高考能力目标中“认识历史事物的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一项是对知识理解的较高要求。有些历史规律往往围绕核心概念,涉及多目内容,因此也可称之为中观线索。辅助资源中的“学习思考”等资源如果经过适当重组,可以起到引出线索,认识规律的作用。

如本节指导意见要求学生“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多样性是较为容易感受的,四个新兴力量崛起的方式明显不同,但统一性则需要在比较中得出。单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崛起的原因”中体验发展的统一性。这两目中分别有一个“学习思考”: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却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请探究其中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请你谈谈,中国进一步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这两个“学习思考”存在较大缺陷,前一问教材已经明确列出较多原因,几乎不存在思考空间;后一个问少了点历史味,容易泛泛而谈。但教师可将其重组成一问题:“中日两国成为国际新兴力量速度都较快,请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归纳其相同原因?”学生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得出共性为: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工作的中心,重视教育和科技;制定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等。如此再联想到第一目“欧洲的崛起”,学生就会形成对发展的统一性感受。

三、开发有效细节,理解微观难点

这里所说的有效细节是指能有效促进主干知识理解的辅助资源中的细节问题。新课程教科书辅助资源的信息量普遍较大,只有围绕有效细节开发辅助资源,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突破一个个微观难点。下面以“知识链接”、“资料卡片”为例说明: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22)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的六个国家,除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还包括图7(略)中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这看似十分繁难,但它只要学生明白英国在1967年时并不是欧共体成员国这一有效细节就能直接排除其他选项。这一细节可在分析教科书“知识链欧共体成员国”中可得出。

(二)在适当延伸中辅助破解难点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

地热概念股有望重演页岩气的持续强势行情。地热概念股周初连续几天均是在早盘的大幅高开后就迅速封至涨停板,大冷股份、汉钟精机、艾迪西更是连续多个一字板,彪悍的走势彰显出游资对此类个股的追捧激情。而且,烟台冰轮、常发股份、海立股份和大冷股份等龙头品种的成交公开信息也显示出在页岩气概念股中大显身手的游资热钱集中的席位也出现在地热概念股中。其中,龙头股大冷股份10月8日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名合计买入2975万元,而卖出金额最大的前5名合计卖出仅353万元。10月9日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名合计买入1136万元,而卖出金额最大的前5名合计卖出759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五矿证券深圳金田路营业部10月8日豪掷939万元位列该股买入金额第一,10月9日该营业部再度现身买入金额前五位中,10月10日第三度位列该股买入金额第一;此外,在烟台冰轮上,该营业部10月8日也净买入744万元。身为今年以来最为活跃的游资之一,该营业部曾多次参与热点题材炒作,如前期的三沙概念、页岩气概念等,其动向颇具风向标意义。

地热个股的井喷潮,源自长假期间国土资源部的一份评价报告。报告称,我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形象的来说,中国地热资源相当于860万亿吨煤,可供全国消耗使用约26万年。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7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申报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通知》,提出申报的量化标准和期末的指标要求。据国泰君安测算,在具体的新能源消费指标中,光热、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的最低指标要求大致对应着20、3、7、4、6亿元的投资,因此,光伏、风电和地热能应是大部分城市的选择。此外从行业的拉动程度来看,地热利用相对2015年5亿平米的目标来说,拉动贡献达到80%,远超风电以及光伏。因此,国泰君安认为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的最大受益行业将是地热利用。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概念;遇冷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53-03

科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相较于其他科目,科学课中有很多以学生动手探究为主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也习惯于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甚至认为没有实验活动就不是科学课,而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他们则特别排斥。为了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能像对实验探究课一样感兴趣,笔者通过交流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探求学生不喜欢学习概念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一、“科学概念”学习的调查与遇冷原因分析

从教师角度看,3~6年级的科学教师一致反映:一旦讲到概念,大多数学生就表现得无精打采,有的走神,有的小声讲话,有的甚至趴在课桌上,一节课下来即便是再简单的概念,学生掌握得也不是很好。此外,笔者还在3~6年级每个年级中任意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有关科学概念学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表1见文末)。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科学课中的概念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六年级100个学生中竟有71人认为学习概念有难度,而各个年级中认为概念比较抽象、概念难以记忆、概念难以实践的人数均达到30%以上。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发现导致学生排斥科学概念,概念学习遇冷的原因主要是:(1)概念难以理解。如机械的概念“像这些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b置,都可以称作机械。有些机械很简单,如钳子、刀、筷子等,它们都属于简单机械;有些机械较为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比较复杂的机械通常叫作机器。”很多学生在运用这个概念时往往将工具与文具甚至家具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认为书包应该是机械,理由是它可以装书本,降低了带书的难度;有的则说铅笔也是机械,它减低写字的难度。小学生会将概念分割开理解,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作,他们很难直接理解一些界定不明显的概念。(2)概念比较抽象。如苏教版《科学》六下《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中所涉及的概念:“孟德尔用同一种花色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当他用两种不同花色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的花,也有白色的花。”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教室里很难提供完整的豌豆生长的实验过程,仅仅有一段文字来描述何为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对于小学生而言太抽象了。(3)概念容易混淆,如“资源”和“能源”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4)概念难以验证。苏教版《科学》介绍了植物繁殖的条件和不同的繁殖方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实际的操作,他们很难认识植物的繁殖过程及植物用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优缺点,自然就不会对该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5)概念难以记忆。如果概念比较复杂且琐碎,那么学生记忆起来就会很困难。(6)概念难以实践。苏教版《科学》四下《调查》一课中涉及问题及调查的概念,“问题大体包括: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时,我们应该采用调查的方法(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资料调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设计一次调查活动并做好记录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调查涉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朝夕间就能养成的,比如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快速记录能力……所以此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还很难完成调查任务,自然也很难认识“调查”。

二、应对“科学概念”遇冷的对策

(一)让生硬变得生动

1.化复杂为简单。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与血液循环》一课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如果将复杂的概念变成图式(见图1),就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2.化理论为实践。

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他们会把概念分割开理解或错误地运用概念。如:在苏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有关机械内容的学习中,在第一课就让学生理解机械的概念并分辨何为机械,学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他们会质疑筷子为什么是机械?但当我们介绍过杠杆后,他们就能轻松地找出筷子的支点、重力点和阻力点,筷子就是简单的机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机械的作用,了解机械的原理,他们完全可以在学习了杠杆、斜面、轮轴、滑轮以后再来认识机械,通过多次实践,相信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机械的概念,如此就不再会纠结书包、衣橱是不是机械的问题了。

3.化深奥为浅显。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有限,如果让他们直接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前对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分步引导学生认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比如,学生关于近视的质疑:父母都是近视,自己也近视,这之间有何关联?首先要分析他们的近视是后天的还是先天的,后天形成的近视可能是用眼习惯问题,这和遗传没什么关系,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如果父母是先天的近视,而孩子因先天眼部缺陷而造成的近视,则是变异且可遗传的。

(二)让抽象化为形象

1.变抽象为形象。

“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在高中课程中有专门的介绍,对于小学生来说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很抽象。对教师来说,讲浅了学生不懂,讲深了学生不理解,尺度很难把握。好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相对于文字他们更喜欢字母,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思维特征将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转化为字母,见图2。

2.变零碎为整体。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有限。当看到一节课有很多烦琐的概念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回避,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青岛版《科学》六上《细菌》一课涉及的概念多且琐碎,但它们都是围绕细菌展开的,只要把这些概念用一种简单的方法串联起来即可。小学生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教师可以将细菌概念编成易懂好讲的小故事,这样概念自然就变得整体化了。如:我是一个小细菌,我是一种微生物。根据我们的形态,我们家族主要分为三类:螺旋菌、杆菌和球菌。我们有的通过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其他生物身上获取食物。我们家族的队伍很庞大,我们繁殖很快,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我们中的大多数帮助人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个别的也会让人生病。

3.变模糊为清晰。

在对比“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和“自然能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一般来说,假如获取这个货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纯化,而不是生产的话,那么这个货物就是一种自然资源,采矿、采油、渔业和林业因此一般被看作是获取自然资源的工业,而农业则不是,自然资源是成为货物的自然财富。自然能源是自然界存在或具有的能源,它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主要有太阳能(包括光能和热能)、水能、波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自然能源几乎都是再生能源(某些学者将自然能源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存在的能源,统称为天然能源)。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古已有之。

通过对自然资源和自然能源的介绍,学生会认识到能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三)让理论联系实际

1.在实践中获经验。

让学生直接学习教材上植物繁殖的知识显然不会让其对植物繁殖的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此,学校可以在校园里开辟植物基地,然后让学生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选择适合该植物的繁殖方式。有的植物如胡萝卜既可以用种子繁殖又可以用营养器官繁殖,学生自发分成小组,一组用种子繁殖,一组用根繁殖,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自然就能轻松地认识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优缺点。

2.在体验中得感受。

教学“地震”的概念r,对于小学生而言,间接的经验不足以让其感受到地震的危害与可怕,所以他们自然也就很难记住地震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地震有更直接的认识,学校积极与市科技馆联系,当学生进入地震体验馆,感受到地面的震动(先上下,后左右),再加上周围发出的声音和3D视频显示的建筑物倒塌的场景时,学生就能自己总结出地震概念,意识到地震的危害。

3.在模仿中学知识。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6

【摘要】红色资源在引领青年增进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学界对“红色资源”的界定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强三弱”现象,有些界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甚至是违背了科学的定义原则。我们认为,该概念应综合考虑采用“资源本体、时间跨度、包含内容、创造主体、政治导向”等五个核心要素,采用“邻属+种差”的逻辑学原则进行界定。

【关键词】“红色资源”;概念;界定

红色资源在引领青年增进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厘清红色资源的概念,理所当然就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和红色资源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对于红色资源的不同的界定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又会必然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

一般认为,学术界关于“红色资源”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谭冬发、吴小斌2002年7月在《老区建设》上发表的《“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红色资源”这一概念,并对红色资源的含义进行了表述。此后,众多学者们从各自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什么是红色资源”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由于目前专家学者主要是根据红色资源的形态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认识红色资源的内涵的,因此学界对于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还远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看法,有些界定还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甚至是违背了科学的定义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本源性的问题上做更深入的思考以及进一步的探讨、沟通、修正和整合。

一、当前对“红色资源”界定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学界对于红色资源的概念、内涵等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对于“红色资源”本身的认识日益深入和精确,但纵观该课题的整个研究历程,在对“红色资源”的界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三强三弱”的现象。

(一)强列举,弱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同时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它是一类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换句话说,概念是某一类事物本质的抽象和概括,而并非是具体事物或某些实体的列举。在对红色资源的界定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却倾向于列举红色资源包含的实质内容,而弱化对“红色资源”的概念性描述。如徐艳萍认为,“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魏本权则“将红色资源归结为独特的人文资源,它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革命传统、革命文化等精神文化遗产,也包括体现红色精神的物质形态。”再比如饶勇、邹小华指出红色资源从内容上来说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线路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具体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作风以及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这些界定显然是对红色资源包含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列举,而非概念性描述。

(二)强红色,弱资源

根据语义学的观点,在语言如何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个由词、概念、客观对象组成的三角图形。词是用来反映客观对象的符号,概念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客观对象的意义,客观对象即被反映的事物。具体到人们如何理解“红色资源”这个问题上,三者关系是:作为客观对象的相关精神和物质实体唤起人们头脑中红色资源的概念,并通过与主体大脑中关于红色资源的图式进行比对分析,在作出是否符合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联系到相应的词语“红色资源”。可见概念在人们认识和理解红色资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大脑会以一种最有效益的方式进行分析,即首先判断这些现实的客观实体是不是资源,然后再在满足这一条件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这一资源的属性问题,即是否符合限定性条件“红色”。可见,从语义判断上讲,该词语中“资源”应是第一条件。另一方面,从词语的句式上讲,很明显“红色资源”是一个偏正词组。该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修饰和限定成分,用以规范被限定成分的性质和范畴,而后一部分则是该词组的主体部分,是表意的核心。由此可见,在对“红色资源”的界定中,理应把“资源”作为定义的重点,牢牢把握住这一表意核心才符合科学的定义原则。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现有的一些研究除了少数几个注意到这一问题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把定义的中心放在对“红色”的表述上,而出现弱化“资源”的情况。

(三)强邻属,弱种差

定义是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命题的语言逻辑形式,确定一个认识对象或事物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这个认识对象或事物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的认识行为。形式逻辑学常用“邻属-种差法”来给认识对象下定义,并把它视为给概念下定义的标准科学方法。邻属是指邻近属概念,即包含被定义者最小的属的概念。而种差则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和特征,即区别于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特征。如在对“人”这一概念的定义中,“动物”就是与这一概念最为相近的邻属概念,但如果我们由此说“人是一种动物”,虽然表述正确,但作为定义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没有种差,即没有表明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如果我们加上“能够制造复杂生产工具”这一种差就得到了关于“人”的完整定义:“人是能够制造复杂生产工具的动物。”在对红色资源的界定中,目前学界很多人赞同李实和耿琪的认为红色资源包括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两个层面。很明显,这里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只是一种邻属概念,虽然“红色资源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这一表述是正确的,正如前例所述,由于缺失“种差”,因此这一定义同样是不完整的。

二、“红色资源”界定应关注的几个要素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对“红色资源”的界定时,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一)资源本体

“资源”一词对应的英文是“resources”,原义是指创造人类财富的源泉。现在认为“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由此可见,资源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是能创造财富的财富,效用性是资源的本质属性。“红色资源”是一种可供人们开发和利用的精神或物质实体,同样具有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的特性,同样具有很强的效用性。承上分析,“红色资源”归根到底是一种资源,因此对于“红色资源”的界定必须坚持资源本体的地位。

(二)时间跨度

时间跨度的界定是对“红色资源”界定的又一个关键性要素。即到底“红色资源”产生和发展于哪个时间段。早期的研究认为这一时间跨度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如谭东发、吴小斌认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这一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排除在红色资源的时间跨度之外的观点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挑战,也有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把这一时间跨度拓展到了“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时期。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红色资源的时间跨度应该界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包含内容

“红色资源”究竟应该包含什么内容,目前学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赞同李实和耿琪做出的红色资源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概括。认为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创造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能动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自主性相对于依赖性而存在,是形成主体性的关键要素。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自为性提供了主体产生和发展自主性的条件,它是相对于主体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存在的范畴。选择性为主体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方向的指导,而创造性则为主体自主性提供内在动力和创新性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红色资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当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才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和建设时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宝贵的红色资源。

(五)政治导向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红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是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因而在对“红色资源”的界定中,导向性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性要素。我们要善于把红色资源的导向性和市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红色资源更好地发挥效用,如现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伴生物的红色资源,必然会有正、反两面,那么,反面的伴生物是不是红色资源呢?对于这一问题,任何草率的回答都有风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关键要看政治导向。有些物质实体本身是反面的,但反映的却是正面的革命精神,如上饶集中营,虽然是皖南事变后反动派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因此属于中国革命的反面伴生物。但由于它反映的是叶挺将军等爱国志士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凶残的特务进行了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斗争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因而有着重大的正面教育意义,当然属于红色资源。在肯定主流的基础上,我们也注意到,当今一些地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如某红色旅游景区推出“扮日本兵进村抢花姑娘”项目,就是打着红色旅游的幌子,置红色资源正确的导向性不顾,尽显“三俗”之风。再如某地投资近千万修故居,这既是中国革命反面的伴生物,又没有正面导向价值,自然不是红色资源。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对“红色资源”界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红色资源界定应关注的五大要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红色资源”定义如下:“红色资源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正面导向价值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这一定义完全按照“邻属加种差”的逻辑学定义模式,由邻属概念“一种物质和精神要素总和”和包含了“五大要素”的限定性种差构成,符合科学的定义规范。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突出了“资源”的核心地位,较好地修正了“三强三弱”的界定倾向。

参考文献

[1]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2]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3]魏本权.传承与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资源学[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0(3).

[4]饶勇,邹小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中的审美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5]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2.

[6]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7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排除一类对象的具体物质内容以后的抽象,具有普遍的意义。

新课改以来,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呈现出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依然很困惑:学生看似明白了。一旦做题还是出错。在订正错题时。几乎还要从头来过。尽管如此,依然收效甚微。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概念教学重定义、轻理解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本质特征知之甚少,而教师没能够针对不同年级段数学学习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未能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二、多元联系表示法的含义和价值分析

多元联系表示法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几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表示方法,侧重于表示概念的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把有意义的几种表示法的信息组合在一起,使不同方面建立起概念性联系,从而深刻、全面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既有抽象性,也有它的具体内容。多元联系表示法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以组合的或者动态的方式灵活地向学生提供图表、文字、符号等不同的概念表示方法,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从而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数学的思考和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本质的机会。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研究表明:概念模型越清晰,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越坚实,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建立的多元联系就越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概念。在运用时,就能够迅速地检索和提取信息。

三、运用多元联系法进行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的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重新建构。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生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的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杜威也曾经指出,只有当他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的意义,如果仅仅以文字来推演意义,而与事物没有关联,文字就失去了可理解的含义。

现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为体现多元联系、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首先通过动画引出天平,根据天平两端质量相等与不等的情况,引导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分别表示两端的质量。生成一定数量的探究资源,让学生依次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以及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与方程产生广泛的多元联系,力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不完全归纳,进而认识方程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辨析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最后,进行运用巩固、深化认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经历丰富体验后,经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再认等,完成概念的自主建构。

1.情境引入,理解本质属性。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符合条件的算式,根据等式的共同本质特征,初步形成对“方程”的感性认识。

[片段一]课始,引入情境,列出算式,生成探究资源:

(1)看天平图列式,然后揭示:它们表示天平左边与右边的质量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等式。

(2)渗透不等式,出现不等式资源。

(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资源。

(4)看图写式子。继续丰富资源。(师:如果我们把天平上的橙子换成未知重量的葡萄,天平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谁来说一说?请继续用算式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实现了由生活情境向数学学习、由根据情境写等式到写不等式的过渡,让学生尝试用式子表示两边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基本属性。

2.多元联系。凸显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对各种算式观察、进行二次分类,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揭示算式中包含的与概念有关的本质属性。

[片段二]引导分类。认识方程:

(1)引导分类。根据天平图写出许多数学式子,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式子。看看各自有什么特点?再将这些式子分类。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要求将分类的标准写在每一类的前面。

(2)接着进行二次分类。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所出现的相同结果,揭示方程的概念。判断每道式子是否是方程。

经历分类的过程,就是探索方程和等式关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点时。就能弄清知识结构。建立清晰的认识。通过深入、多元、多方位联系,以此来凸显方程的本质特征,对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关于方程的表象大有益处。

3.辨析比较,强化本质特征。通过等式与方程的比较,在比较、分析、概括和类化等思维活动中,让学生对概念关键属性的认识变得清晰,使教学资源成为理解概念的一种思维载体。

[片段三]探究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想一想等式和方程有怎样的关系?

(2)呈现学生的作业,比较一下。哪种表达方式更形象、更直观。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写一写、一画中,理解了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学生多角度、多向度地理解了概念,才能够顺利地向“形式化定义”的阶段过渡。

4.意义建构。形成概念系统。引导学生将新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系统。

[片段四]在具体情境下体验方程思想,感悟方程的数学价值:

(1)看图列方程。让学生感受“方程”的简洁之美。

(2)看线段图列方程。

(3)看图先想数量关系,再建立方程。

(4)选做练习一第2题的1、2小题。

(小结:引导学生发现,在某些情境中。建立正向思维的方程要比逆向思维的算术法更为简捷。)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1篇8

一、走进生活,丰富概念的感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从低年级学生数小棒、掰手指等数学学习,到利用计算工具灵活地计算等,都是生活的升华,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是学生智慧的飞跃提升的综合过程。

例如,在建构“三角形认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二年级学习过的认识图形,从中找出三角形。其次,指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让学生在积极地寻找中加强三角形的应用(人字状的屋顶、电线杆的斜拉索、自行车的主钢架、电视塔的钢架等等),从而诱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热情――三角形运用如此广泛,肯定有其独特的特性。第三,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描一描、找一找等数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体会到三角形的点(三个顶点)、边(由三条边围成的)、角(有三个方向不同的角),准确有序地把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感受三角形的特性,进而理解三角形广泛应用的原理。

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学会观察、学会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分析和研究,学会用脑思考、用心研究、学会合作,丰富概念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消化。这样的探索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激情和智慧的。

二、体验感悟,优化概念的建构

乌申斯基说过:“重点是使儿童的感觉转化为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浓浓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冲击,产生强劲的内驱力,促使其自觉地探索和创新地思考;其次要引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尝试,从而获得强烈的自我体验,并在合作、思考、辨析中得到概念的升华和提炼;第三,要重视学生的自我领悟和消化,要创造善于思考、敢于表述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并从中使概念的表象愈来愈丰满,为学生厘清知识的脉络提供必要且翔实的认知积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自我巩固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从而强化对应的面积计算方法,从深层次为学生新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再引导学生将上述图形分一分(沿一条对角线),观察分后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分的过程中你还感觉到什么?能研究得到分后的每一个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的关系吗?再组织对问题的一一剖析,让学生从中感觉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之间必然存在着本质的关联,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有效梳理出三角形面积与什么相关联,从而迅速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能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生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认知的回顾与铺垫,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实践操作等学习方式的有效组合,能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利于学生获得更翔实的有关课题的表象,既符合认识规律,又符合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做法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发探索的学习动力,从上课开始就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辩证运用,助推概念的内化

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深层次思考,有效地合作研究,进而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教学信息,抓牢教学中生成资源,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的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思考,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

例如,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引领学生再分析、再思考,从根源上领悟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为学生灵活、科学地运用知识提供丰厚的积累,为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训练的机会。“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学生说:“12.56÷2×(12.56÷3.14)÷2=12.56(平方米)。”答案一出,引来了全班的哄堂大笑。这时只见老师轻声慢语地说道:“我们先不着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听一听这位同学的思考,好吗?”这个学生顿时愣了一下,涨红着脸说道:“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教师在边上轻声问全体同学:“你们听到了吗?他的思考有道理吗?”全班顿时热闹异常,不一会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1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低碳概念;策略

所谓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其实就是指在节约建筑再生产建设过程当中的资源以及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的无污染、绿色原料,采用众多的环保措施,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改进,从而为民众的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一个更为环保舒服的空间。然而,这一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却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方说设计者通常在追求高端大气的外观时,可能就会忽略建筑绿色、能源节约方面的功能,最终导致许多性价比低、能耗大的建筑物产生,最终对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所以,必须要将实现以人文本与坚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低碳观念切实落实到建筑设计当中,最终建造出更多的绿色环保型建筑物。

1当前低碳环保建筑的现状

1.1国人对于低碳环保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社会,国人在接受许多新技术之后,对于环境保护以及使用绿色能源具备了一定的了解,更是在浅层领域接受了低碳建筑这一概念,但是,在深层次还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理解更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理解更是特别的片面。同样,中国的建筑业领域亦是对这一概念存在很大的误会。这最为重要体现就是相关的设计工作者只注重建筑的表面特征,但过度的忽略节能环保这一概念对于建筑物的作用,认为只要追求低碳就一定会增加建设费用,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不会造成房价上涨的问题,并且在建筑行业,人们都有的一个思想是要想更好的实现低碳,不仅仅应该在选择材料上面做好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在要在施工建设上下得了工夫。

1.2以高耗能原料为主

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所需的原料还是以高耗能材料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最终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方说一些可再生资源地球现有的数量十分少,我国这种能源需求结构同西方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急需要调整,而这种调整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

2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2.1对建筑物体整体外观设计的改变

低碳设计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那就是就是需要一些具有节能效果的外部设计,这样的外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物表层具有十分明显得表现力之上,一个例子是,在建筑物的表面能够采用比较节约资源的设计手段,这种的设计观念不仅仅体现在减少建筑中的一些能源的消耗之上,更应该要着力体现在展现环保的含义以及内容之上,并且在外观设计的时候,要极大减少设计方式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2建筑要选择环保的装修材料

建筑材料一般会对建筑施工有着重大影响,并且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建筑材料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一般来说,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会极大影响着周围的空气和水等资源,而且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这样的建筑材料使得人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可以降解的建筑材料,这样也会极大的增加公司的效益。

2.3自然采光的设计理念

自然采光的思想是指充分利用太阳光来点亮室内空间的一种办法。自然采光设计具有两种设计手段,即被动式采光、主动式采光。它不但可以实现节能减排,而且还可以减少资源的使用,让建筑内的使用者充分的享受大自然的温暖。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天然光的照明对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使用太阳光,既可以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喜欢程度,也可以提高室内人们的工作效率。

2.4进行施工时应该时刻关注的一系列问题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说是建设低碳建筑的一个关键之点,体制的不完善、管理过程的不恰当使得在施工时的资源浪费严重,要想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要积极使用对建筑材料的有效率的办法。然后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可循环性资源,最终使得资源能够得以二次利用。

2.5实现对于建筑空间的充分、高效利用

实现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实现土地需求量的大大减少,最终实现节约土地资源的伟大目标。在大片土地上进行房屋的建设时,必须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对于房屋的建设面积一定要科学规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减少建造能源消耗的目的。其次,对于建筑随着时间的变化作用也发生改变的现象,一定要全面考虑,在充分利用这一系列变化的基础上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建设垃圾产生量的同时,实现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建设费用的目标。建筑空间的循环利用作为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它对于建筑物的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建筑设计师一定要考虑建筑随着时间的变化作用也发生改变这一情况,在实现建筑物使用寿命增长的前提之下,通过减少建造时所需要的资金支出,减少废物垃圾的产生,最终使得节能减排的目标得以实现。

3结语

实现建筑设计的低碳化提前了我国当前所提出的绿色建筑这一理念,随着我国对建筑行业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逐渐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演变。因此,只有不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来带动现实的实践,逐步使低碳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在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为实现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化提供有力的保障。让低碳经济这一含义真正的在建筑设计这一领域得到贯彻、落实,不断减少能源地消耗量,降低建筑设计对于环境的破坏力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关领域的设计人员也会继续前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之后在慢慢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内容,最终为人们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创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欣.基于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7(20):94.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10

数学概念的引入环节是概念教学的基础环节,概念的引入既要考虑科学性,还要考虑趣味性和现实性。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引入的策略有联系学生实际的“情境式引入”,包含从生活原型引入和学生的游戏引入两种策略;以旧带新的“铺垫式引入”,包含正迁移引入和冲突型引入两种策略;揭示变化的“过程性引入”,包含直观演示和计算过程引入两种策略;明确问题的“目标性引入”,包含实际应用引入和理论应用引入两种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引入;策略;情境式;铺垫式;过程性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指的是通过对大量的具体的事物进行感知,或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比较、分析、类比与迁移等活动,获得表象的过程。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教学中概念引入既要考虑趣味性,又要考虑现实性,还要考虑科学性。

一、情境式引入――联系实际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只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产生兴趣,而对于陌生的情境则有天然的排斥性。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感到困惑、迷茫,难于接受,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概念的引入教学教师要努力寻找数学概念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1.原型引入,感受概念学习的普遍性。学生的现实生活蕴含丰富的数学概念资源,这些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发生,教师要作为有心人,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作为概念教学的“引子”。如学生每天由家到学校,这一段上、下学的路途中蕴含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及“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的概念,这些生活中的原型可以作为引入概念学习的素材。又如,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也蕴含了大量的资源: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电灯、课桌、人数等物品入手;三年级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黑板的表面,教室的地板等引入;五年级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则可以从黑板擦的大小、讲台桌的大小、电视机的大小等引入。认识小数可以用学生到超市购物的小票引入……此外,自然现象也是概念引入的有效资源,例如,用手电筒照,可以引入“射线”,想象太阳光的照射,引入“直线”。这些生活中的原型既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概念的学习,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概念学习普遍存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2.游戏引入,激发概念学习的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游戏。游戏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时候,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同时,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学生游戏活动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例如,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闽南童玩”中的活动就蕴含大量的数学元素。例如,课件:几个学生在操场方格图里踢石片,石片的运动方式可以作为“平移”概念教学的引入情境;学生的“打陀螺”游戏则可以作为“旋转”概念学习的引入情境;女生的“女儿红“活动就有织毛线的活动,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直直的毛线就可以作为“线段”引入的绝佳资源;学生的“十指翻绳”游戏中蕴含“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大量平面图形的资源……开发这样的游戏资源,引入概念教学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趣味性,让他们体会到玩中也可以学习数学概念。当然,学生的游戏是具有阶段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教师要亲近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敏锐捕捉,有效开发,巧妙导入概念教学。

二、铺垫式引入――以旧带新

数学概念从来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都是有“生长点”和“延伸点”的。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的是从属关系,有的是平行关系,而有的是交叉关系,甚至,有的新概念与旧概念是相斥的关系。笔者认为,新旧概念如果存在相容关系或相斥关系,则最为紧密,旧概念最适合成为新概念的“引子”,教师宜采用“迁移法”和“矛盾激发法”进行引入。

1.迁移引入,利用概念学习的统一性。当新旧概念处于相容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新旧概念的相同点来引出新概念,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来引入新概念的学习。例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和“加数都相同”引入“乘法概念”的学习;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以“整数的基本性质”引入,让学生通过“整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引入,让学生明白转化思想的重要性。这样的引入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其一,发挥“迁移”的正面作用,使得旧知识及原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成为新知识、新概念学习的基础。其二,有利于学生把新概念纳入到旧概念的体系中,建立起概念网络。

2.冲突引入,彰显概念学习的矛盾性。当新旧概念不相容,甚至互相排斥即产生冲突时,利用旧概念引出新概念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之效。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分东西”引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个苹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1瓶矿泉水;把1个月饼平均分为2份,每份是“半个”月饼,可以用什么数表示?这样就引发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半个”不能用”1或2”这样的自然数表示,从而引入新的数――分数的学习。

三、过程性引入――揭示变化

有些概念是发生式定义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即是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引入这些概念教学时,可参照其发生过程,采用直观形象、动态演示的方式引入,以体现运动变化的观点。

1.直观引入,强调概念学习的形象性。所谓直观演示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利用课件直观演示:出示一条1米长的直尺,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为0.1米。这样动态演示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0.1米的形成过程。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动态演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张圆片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演示引入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直观,能使概念的本质属性得到凸显。

2.计算引入,突出概念学习的动态性。计算过程也可以揭示某些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计算也可以作为概念引入的有效方式。例如:“循环小数”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些式题:12÷9,24÷5,当学生发现有些式题的商除不尽,并且商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是依次重复出现的,这时教师再水到渠成地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学习。又如,教学“整除”的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12÷4,14÷28,35÷7,8÷12”等算式的得数,然后再让学生对这些算式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的结果引出“整除”、“除尽”、“除不尽”等概念的学习,这样的引入是建立在动态计算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揭示概念的变化过程,对理解新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目标性引入――明确问题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概念,能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目标,这也是概念教学引入所常用的方法。问题可以是来自生活的问题,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发展需要的问题。

1.应用引入,体会概念学习的价值性。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处处存在,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大量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把它作为数学概念引入的素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先是展示有关三角形结构的房子、三角形结构的自行车架、三角形结构的铁塔等图片,接着提出问题:工人叔叔为什么要把这些建筑或产品设计成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特性?最后再引入新概念――认识三角形。又如“圆”的概念也可以用这些问题引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跳篝火晚会时人们为什么都自觉地形成圆形?做丢手绢游戏时怎样围才公平?中国人吃饭都喜欢用大圆桌,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概念的学习。用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引入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哪怕是数学概念)也是为解决生活的问题而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数概念的学习也就解决了。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11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学科建设

1.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审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为旅游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载体;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社会旅游资源,展现的是异质文化和异地方言文化等,充满强烈的动感和鲜活的质感。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景区,提高竞争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和个性意义,广义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文化不能从旅游文化一个方面去理解,因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包含资源文化,还包含主体文化与介体文化方面。区别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在理论上理清两个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从而更加关注旅游文化的内涵。只要人们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就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旅游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7]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6):231-233.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篇12

一、运用“集合”知识解析一些疑难概念

中学地理中的有些概念,其关系用语言表达很费神,学生也不好掌握,运用时易搞错关系,造成认识的偏差和解题失误,如用“集合”知识,就浅显易懂了。

1.从属关系的概念这类概念如水资源、水利资源、水能资源。如果要从文字上区别,首先得记住这三个概念,这样学生的记忆负担太重,会增加学习的困难。如用集合知识讲解,它们只不过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学生容易明确(如图一);相类似的还有土地资源、土壤资源、耕地资源(如图二);岩石、矿床、矿产。(如图三)

(附图{图})

图一

(附图{图})

图二

(附图{图})

图三

2.包含并列关系的概念这类概念,如降水、降雨、降雪,有些同学总是把降水与降雨、降雪搞混,特别是降水与降雨常常混用,这是不科学的。其实降雨、降雪只不过是降水的两个并列独立子集,用集合表示(如图四);类似的还有锋、暖锋、冷锋,准静止锋(如图五);淡水、河水、冰川、大气水。(如图六)

(附图{图})

图四

(附图{图})

图五

(附图{图})

图六

3.交叉关系的概念这类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不完全相同,稍不注意就难解难分,有集合表示则显得直观、形象,又具有科学性,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二次能源(如图七);类似的还有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如图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如图九)。

(附图{图})

图七

(附图{图})

图八

(附图{图})

图九

4.排斥的关系的概念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如图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如图十一);褶皱、断层等(如图十二)。

(附图{图})

图十

(附图{图})

图十一

(附图{图})

图十二

二、运用“集合”知识解答有关地理问题

例1:下面两图(图十三)表示了某些地理概念之间存在的一定逻辑关系,在以下四组概念中,其逻辑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附图{图})

图十三

a、大气层-对流层-电离层b、暖锋-冷锋-准静止锋

c、一次能源一二次能源-新能源d、“临海型”-临空型-煤铁复合体型

根据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集合知识应选a。

例2:将下列各种能源的代表字母,按能源分类填在”集合“图中(图十四)相应的四个空位中。

(附图{图})

图十四

a、地热发电b、风力发电c、火力发电d、核能发电e、沼气f、太阳能

根据集合的关系和有关地理概念,正确答案是:

ⅰ、fⅱ、cⅲ、a、dⅳ、b、e

例3:读下图(图十五)判断,图中哪一部分最能代表“生态系统”?

a、ⅰb、ⅱc、ⅲd、ⅳ

(附图{图})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范文篇11网络社区便利店的商品价格在经营商品质量有保障的情况下,对于商品价格,要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价格相当,定价若高于期望值,就给用户一种价格偏高、没有.....

    了解民族文化的意义范例(3篇)

    - 阅0

    了解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梁启超与张君劢的关系,处在师友之间。他们不仅有密切的私人友谊,而且在思想传承上也是很明显的。1918年底,张君劢随梁启超访问欧洲。这次欧游是他们思.....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