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1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历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明确在新起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刚才,__主任就今年x下半年的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地安排。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们以扶贫开发为农村工作总抓手,以主导产业建设为中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探索出了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把扶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政府抓工作,农民得实惠。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等各类资金2.4亿元,建扶贫重点村43个,完成扶贫搬迁677户2735人,建设陕南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新建产业园11万亩,解决3.92万人的温饱问题,把贫困人口从20__年的8.08万人减少到了4.16万人,有27个村已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占总村数的14%,龙头、普济等新村成为全省的“亮点”和样板,并被确定为部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2、探索新路子,工作得认可。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既按中省市的有关要求,又结合本县实际,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点,用足用活政策,整合有限资源,把紧缺的资金实行捆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先后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20__年又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4个整体推进县之一,在20__年陕西省农村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向全省做了经验交流。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开创精神;更得益于我们上下一心,横向联动的密切协作。但客观地讲,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与上级的要求、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任务非常艰巨。一是从县情来看:我县是边远山区贫困县,属非国贫县,加之远离大都市、交通大动脉的带动,而且我县还有4万贫困人口,他们仍然生活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边远山区,通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之我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部分群众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不少人又会返贫。二是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这对扶贫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同时,前几年我们的成功做法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认可,周边省市和本省兄弟县纷纷到我县参观学习,这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赢得了荣誉,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其他兄弟县市回去后也不断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并建成了一批亮点工程,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且不采取过硬的举措,我们将很快被其他地区超过。三是从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我县地处秦巴腹地,扶贫工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总抓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一手抓特困村扶贫攻坚,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今年下年,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8个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启动1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抓好平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抓好8个新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和5个续建新农村的巩固提高。

(一)突出产业建设,培育增收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扶贫开发必须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环节,加大对特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要通过今年的努力,使我县的8个特困村及今年启动、续建的重点村、新农村的当家产业基本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我县农村8个特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要难以满足,这是制约经济发展、形成贫困顽疾、导致返贫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要用好用活中央支农政策、扶贫政策,捆绑各类资金,整村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大突破。对8个特困村,要继续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按照原规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今年的努力,完成总任务的80%以上。对今年县上新启动的8个新农村和10个重点村,要做到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农田综合治理、通村道路、供水工程、电力通讯和沼气入户等建设整体规划,协调配套。要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在5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太平河上片农业综合开发任务,6月初启动建设太平河下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办、交通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等工程机遇,

相互配合,加快新农村、特困村和重点村的公路建设,促进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的早日实现。林业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建设,加大“三化一片林”项目的争取,做好通村道路、庭院的绿化,形成主干道、通村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飘香的优美景象。县级各联乡包村、包抓新农村建设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带头履行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和特困村、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研究一些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计划、城建、国土等部门,要围绕村庄改造、新村建设、土地复垦和用地指标置换等研究一些具体办法。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收费,能免的尽量免,能减的尽量减。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三)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全县每年大约有3000多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同时,要教育农民克服对扶贫攻坚投入、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依赖,让广大农民自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多地依靠农民自己的创造性、能动性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四)突出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控制,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整村推进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放眼长远、科学规划、立足当前、扎实推进。一是抓好规划。科学规划是扶贫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现实基础,统筹考虑建设内容,明确总体目标和标准,并根据总体规划,针对各户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在规划建设中,要以实现“八个一”为基本标准。即: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围绕这个标准,做好项目规划,确保“八个有”目标。即新农村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二是要加强规划管理。农办、城建等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管力度,并进行依法、有效地控制、指导。尽快建立健全“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对扶贫攻坚村、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要实行国土、乡镇政府、农办三家会审,避免不按规划设计乱占滥建,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三是要确立领导和部门抓点示范的工作机制。对白果坪、龙王沟等8个特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除个别包抓领导因工作变动予以调整外,其他包抓领导和包建部门不变;对新启动的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县上已经确定了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并明确了奖扶政策和包抓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继续实行由50个部门包建50户徽派建筑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尽快与包建村、包建户见面,及早商定建设任务并组织实施,确保不欠帐、见成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要把这三项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内容,按照“事不过三”的要求,实行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四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好的机制是扎实推进工作的有效动力,今后,对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要大力推行竞争机制,要把我们有限的投入投到那些乡镇领导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实施外部环境好的地方,确保项目的扎实开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要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政和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始终不忘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实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主

要领导要时刻将特困村扶贫攻坚、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想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做到重要工作现场办公,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农办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结合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水平、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益、新农村建设成效为核心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有效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到位落实。

二要加强协作配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其他部门的全力配合是搞不好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2

一、新农村建设及其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新村镇是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清洁安全的生活饮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近几年来,为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农村规划,具体有村庄布点规划、镇区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专业性规划。新农村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原则,这一原则对新农村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些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策略

(一)空间布局规划

村庄从形态集聚性角度可分为集中式布局、分散式布局。集中式布局为现有大多数村庄布局,是村庄按照历史发展肌理形成相互围合、集聚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向心性以及地域感。开敞式布局主要是由于地形或农业耕作半径等条件形成的村落居住点相互间由自然环境相分隔的多村居组团的布局空间。但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从地域特征上可归类为平原式、丘陵式、水网式三类。对于这三种不同的地域特征,应对相适应的形态布局策略,建构与自然地域特征切合的村庄建设布局模式。

石家庄主要为平原地区,其村庄建设形态的布局策略:依托村庄主要道路纵向展开,绿色空间和公共交流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于村内几何中心位置布置;依托外部道路横向展开布局,平行于外部道路布置村内主干道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外出口集中设置;规划布置垂直于主干道的村庄主要交通干道,网络化布局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开敞空间结合自然环境横向布置一至多处。

(二)乡村特色规划

乡村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体来说,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应重视并切实作好规划调研工作,挖掘出村庄特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做到:(1)注重对村庄周边自然景观环境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延续村庄与山水田园相互映衬的格局,避免“不城不乡”。(2)注重传承地方建筑特色和街巷空间景观格局,注重对地方建筑材料和传统适宜建造技术的继承与发扬。(3)保存并维护好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建(构)筑物,坚持村庄建设有机更新,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充分与环境相协调。(4)切实贯彻因地、因时制宜的规划原则。应充分尊重村庄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保持村庄发展的持续性,以准确客观地评价村庄的现状条件,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的时序。(5)采取征询、听证等多种方式方法落实村庄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这也是了解和挖掘村庄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6)对于历史文化名村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以大西柏坡规划为例,大西柏坡规划整体目标: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与新经济板块,旅游强省的强力增长引擎。

核心思想:一抹红色带七彩。紧密围绕做大做强“西柏坡”品牌,通过“梳理、整合、控制、提升”,推动大西柏坡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就业与民生改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功能区布局:一带、三区、两特、多点。一带――环湖休闲产业带;三区――北部农副产品加工、红色旅游与教育培训发展区;西南特色种植与生态休闲发展区;东南商贸服务、特色种养与休闲度假发展区;两特――西柏坡镇、温塘镇两大特色旅游城镇;多点――多个旅游功能点。

重点建设5个引擎项目:西柏坡学院、西柏坡主题陈列馆、“原村”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实景推演、白鹿温泉高端旅游综合体。

例如在西柏坡镇霍家沟村,新建成的一大片二层别墅式新民居样式新颖、特色鲜明,更有规模、更显气派。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是大西柏坡建设的重要内容。项目建设涉及霍家沟村、讲里村、西坡村三个行政村,272户,879人。小镇占地23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希望小镇的落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提升西柏坡景区的品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按照建设规划,西柏坡镇的所有16个村都将建成集新民居、旅游、现代农业等为一体的新农村,不仅可为西柏坡红色旅游置换出巨大的发展空间,还可彻底改变各村散居、散乱现状。

(三)建筑节约规划

在建筑设计中,讲究“坚固、美观、实用”的基本原则。在规划设计中也同样需要遵循实用节约的原则,减少农村社区建设成本、减轻村民经济压力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略村民经济承受能力,盲目开展高档住宅区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林立。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却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反过来导致了农民积极性的下降。例如,某市在建设农村社区时,将高档别墅建设作为了主体,以新农村建设为掩盖进行别墅开发.这不仅违背了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且触犯了国家相关法规,致使当地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惨淡收场.规划工作者应该结合农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水平,设置合适的社区档次.尤其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公共建筑的出现,使建设出来的农村社区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同时又适应当地的经济负担水平。

如藁城市廉州镇五里庄村新民居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要求,将满足日照、享受阳光、保温防寒作为住宅布局的基本原则。新民居住宅采用行列式布局,多层住宅楼间距控制在28.5~35米,可保证每一户有较好的朝向和日照。为避免住宅布局过于呆板,采用了不规则的邻里空间组织手法,以形状不规则的组团绿地和游园来调节室外空间。

(四)产业规划

村域经济的发展中应以第三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所以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农村园林风貌的根本体现。

1.2新农村绿地

新农村绿地建设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主要的任务。当前,关于城市绿地建设方面的资料很多,比较完善。但是,在新农村绿地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资料却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新农村的建设问题才刚刚起步,在政策、经济等方面都还比较滞后;新农村绿地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绿地建设,必须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绿地建设的方法来指导。所以,目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按照新农村自身的特点制定一套实施措施来进行园林绿地景观规划建设。

2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地规划与建设

新农村绿地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2.1新农村绿地规划的特点

2.1.1整体综合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形象体现,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合载体。

2.1.2注重景观用地的利用景观用地不仅应考虑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应强调其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2.1.3注重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实现特定地点的最佳使用价值或者为特定利用方式选择最优地点。

2.1.4景观多样性原则规划必须注重人们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以及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着眼于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和不断地丰富生物环境。

2.1.5自然景观的优先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类,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

2.2规划原则

2.2.1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绿化指标体系由于现在农村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相应的绿地指标也应有所不同,所以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对绿地建设进行动态控制,以便指导资金投入,便于绿化建设的控制和操作。

2.2.2适当处理好乡村景观与城市化园林景观的相互协调关系广阔的田野、蜿蜒的河流、河边的林带形成了田园乡村景观,而小城镇往往处于乡村田园环境之中,所以要使两者协调一致,融为一体。

2.2.3全面绿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城市、农村“两张皮”的错误认识,做好城市园林发展与乡村园林的协调发展,把农村作为区域发展的延伸,建立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框架上进行策划和打造。

2.2.4要重视新农村本身的特色、文化内涵不同地区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淀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绿地往往是地方性民族文化的载体。

2.3新农村绿地建设模式

由于农村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在新农村园林绿地规划建设时,应制定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着力体现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并要正确处理保护文脉与村镇建设的关系,实现传承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因此,要在坚持标准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力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3.1山水田园风光型在一些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设时要注重彰显特色,保护好山体、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园林绿地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可依地势环境布局,力争与山水田园、人文景观协调,打造一批颇具景观特色的田园风光型绿地。

2.3.2城郊园林社区型对于地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具有区位独特、基础较好、环境较优的优势的农村,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要紧紧围绕“社区为城市服务,城市促社区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在规划时既要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统一,更要利用好城市的辐射拉动功能,注重生态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作为城区的延伸区、补充区和服务区,与城市融为一体,打造既有园林风情,又颇具城市特色的园林社区型新绿地。

2.3.3农村“城镇”型对于一些农村,应充分发挥区位较好、经济较强的优势,有的农村园区经济发达,可按照乡村城镇化的道路,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来进行。根据“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小康设施建设。

2.4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地建设的实施

2.4.1坚持观念先导,重视新农村绿化建设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家园。

2.4.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必须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科学的绿地规划方案。

2.4.3坚持依托区域经济,统筹解决新农村绿化建设的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抓住各自有利的地理条件优势,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资源,聚集资金,用城乡统筹的办法来进行新农村的绿化建设。

2.4.4以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政府是推动绿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是绿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特别市社会各界给予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支持,搞好绿地规划设计,更是新农村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所在。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4

这次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是新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区性大型会议。今天的会议我们首次请乡镇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和全区50家优强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主要是考虑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已经涵盖了乡镇党委政府的所有工作,根据“两个趋向”转换规律的要求,需要把握全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合力推进。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第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研究部署20*年我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查找不足,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提出的“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战略取向,以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强化项目合作,深化合作共建,注重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认识不断深化、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全面推进、成效初步显现的可喜局面。20*年,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65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农村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繁荣兴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实施农业“3511”工程为抓手,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一是三大特色农业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区食品加工园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功能不断增强,选址入园企业18家,已完成投资4.15亿元,11家企业已经竣工,其中5家已经投产,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4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联结基地5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发挥效益,被列为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已基本完成园区道路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部级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区。二是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龟鳖、温氏肉鸡、蔬菜、笋竹、花木茶果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收入达11.14亿元,占一产总收入的6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万亩、绿色食品6只,“银河”大米、“大东吴”豆制品分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三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1家,带动农户6万户,联结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4.14亿元,中味酿造公司率先进入农业“亿千”企业行列,并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实际利用外资3664万美元,企业装备能力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村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1.7%,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68.6%。

(二)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增受益人口5.3万人,累计达到21.56万人,受益面达81.5%;完成3个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和1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八里店镇章家埭村荣获“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称号。全面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乡镇覆盖面达100%,行政村覆盖面达80%。全面启动8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其中老虎潭水库移民安置区和八里店社区二期已经建成。村村通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和道路等级化达到三个100%,完成538公里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老虎潭水库大坝顺利截流,完成4座病险水库加固和152公里河道整治,改善农民饮水条件2.73万人。完成土地整理开发复垦1万亩。积极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八里店镇、妙西镇分别创建成为省级和市级生态乡镇,创建市级生态村3个。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四项工程”,20*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杂费,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3%。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率达到93.96%,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32%,17.87万名参合农民得到免费体检,计划生育符合率达97.82%,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92.5万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围绕建立“五统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有效整合救助资源,积极探索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全年发放救助资金1260万元,救助人数达1.8万人次。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完成249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新增农民信箱用户6200户,通过免费配送电视机、电话机,全区城乡所有低保家庭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提前一年实现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全覆盖。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的部级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投入使用,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蓬勃开展。

(四)农民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把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着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完成培训2万人,培训转移率达74%。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创建省级文明村2个,区级文明村16个,区级文明家庭100户。深入开展“宣讲形势送政策、建设新农村当主角、实验示范区作先锋”等新农村建设宣传教育和“当创业新农民、奔共同致富路、建和谐新家园”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五)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按照“推进三项改革、破解二大难题”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年财政预算内投入“三农”资金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3%。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用于“三农”贷款比重达到76.5%。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个。全面完成八里店镇王家田村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六)合作共建取得初步成效。以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突出重点,强化合作,已有26个项目与浙大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20个项目已实质性启动,校企合作的“吴兴板块”效应初步显现。扎实推进各类合作共建活动,全区所有行政村都确定了一名区级机关公务员联村结对,119家企业与95个行政村开展村企共建,20个村(镇)与驻吴部队实行军民共建,12家工商企业与19个经济欠发达村建立合作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力支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新农村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较难”上:一是建设全面推进在认识上做到真统一较难。还存在着上面热、部署工作多,下面冷、有效抓手少;重表象、重形式多,讲究实际、解决问题少;“等靠要”向上要求多,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少;重硬件建设多、重素质提高少。二是持续增长较难。这几年农民收入连续高位增长,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气候帮忙以及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拉动,农业“低、小、散”的生产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还很弱,农民培训转移的速度还不快,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困难村脱贫难。三是城乡差距缩小较难。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历史欠帐太多,基础设施投入还不够有力,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广,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四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平稳增加较难。一些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发展集体经济受到很多条件制约,找不到发展路子,要步入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还任重道远。五是社会稳定较难。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征地拆迁难,主要是引导不够,眼光较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恋土思想,二是工作宣传不到位,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没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成为农民自觉行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压力还很大。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作出的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合力推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建设路子。

按照中央、省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今年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战略取向和“争创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吴兴”的总体目标,以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化合作共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主要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0%,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比重提高到65%,力争新增“亿千”农业龙头企业2家、部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创建市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1个,实验示范村5个,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50个;新建农村新社区7个,新增20个行政村村庄环境整治,新增受益人口1.8万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万人,培训转移率达到70%以上;实施新农村“六大工程”重点项目50个以上,其中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个。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六个抓、六个新”:

(一)提升产业抓增收,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产业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结合我区实际,产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以工业化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重点做到“三个突出、三个调整”:

1、突出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区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所谓传统农业是指品种结构单一、小农经营,具有高投入、低竞争力、低产出、低科技、低效率、低素质特点的农业生产模式。而现代农业是指以高效生态为主攻方向,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农业逐步改造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农业。如,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基地规模860亩,主要以生产蔬菜、食用菌为主,公司采用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灌溉、有机肥料施肥以及以植物提炼的药物进行防病治虫等有机生态技术,成为全省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认证的有机蔬菜农场,已进入国际知名的家乐福超市连锁经营,效益成倍增加,基地每亩毛收入达6万元,净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实行家乐福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种子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产品产地编码、统一订单收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保鲜加工、统一超市连锁经营”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2400多户、订单蔬菜面积1.2万亩,使订单农户比其他农户平均每亩增收3000元,最高增收1万元。又如,味源公司引进意大利先进的全套加工设备,已成功开发胡萝卜、南瓜、青梅、桑果等10多个品种的果蔬浓缩汁,去年该公司生产的南瓜汁经过严格检验(仅农药残留量指标就达到2*项),已成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原料生产基地,现又与英国联合利华、法国达能两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该公司带动农户达到5111户、联结基地1.8万亩,其中本市1400户、5800亩,亩均净收入达1232元,是种植水稻的近3倍。我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就是要以实施农业“3511”工程(区食品加工园、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十佳现代农业示范企业、一个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为载体,具体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做大做强做精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如,东林镇的龟鳖产业已发展到1190户、饲养龟鳖近2000万只,农户养殖净收入6700万元,户均净收入5.6万元,全镇农民人均仅龟鳖养殖净收入就达2000多元。象东方村养殖户达到144家,占全村总户数的47%,龟鳖养殖净收入达到700万元,全村人均仅龟鳖养殖一项纯收入就达5000多元。又如埭溪镇盛家坞村的陈根泉承包的4亩毛竹山原来亩均纯收入仅为557元,去年在黄泥拱笋竹科技园的带动下,通过推广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适用技术,亩均收入达到2287元,增收3倍多。因此,要紧紧围绕“具有区域知名品牌、有相当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在农业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拥有连片高效生态基地、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目标,突出龟鳖、蔬菜、温氏肉鸡、笋竹、花木茶果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生态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加大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完成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黄泥拱笋竹生态科技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农业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比重提高到65%。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强大的农业科技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如,东林镇引进的省农科院胡征令研究员建设的150亩果园,通过引进清香、翠冠等新品种和梨果套袋、棚架式栽培等新技术,亩收入达到4667元,是一般梨园的2倍。如,近年来,我区已建成织里镇伍蒲村等农桑14品种高产桑园近6000亩,该桑树品种平均每亩可产桑叶3200公斤(一般老桑园仅为2200公斤)、全年可饲养蚕种5.2张(一般老桑园饲养3张),去年亩均养蚕收入达到6000元,每亩比一般老桑园多产出2400元。又如,上跃龟鳖有限公司已成功引进繁育国内外野生、高档和珍稀龟鳖品种30多个,目前已经着手开发龟鳖的深加工,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已成功走出一条新品种引育、规模化养殖、深加工销售的龟鳖产业发展新路子。今年,我们在全区实施“十村百户农业科技示范”活动,紧紧抓住湖州浙大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检测中心和果蔬浓缩汁研发、调味品开发、龟鳖特种水产引育加工、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推广运用、优质水果开发五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与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重点培育1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和1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机制,建立“企业+农技人员+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紧密联结的新型农技推广新模式,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强化市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农产品品牌质量和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如,中味酿造有限公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家庭小作坊开始起步,通过以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为载体、积极拓展市场,产品已基本覆盖全国知名的超市、大卖场,并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调味品生产规模位居华东地区之首,辣椒酱销售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带动区内农户3000户、建立基地3500亩,农民亩均订单净收入达到2000元,并积极走出去在重庆、四川建立榨菜、辣椒生产基地2万亩,一瓶小辣酱走出了一个大市场。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扎实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推广,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确保今年争创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2只,新增无公害基地3万亩,新增无公害、绿色农产品8只,力争农产品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

2、突出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加快培育土地产业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现代农业主体培育上,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培育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温氏公司通过为养鸡户赊欠苗鸡、饲料、疫苗,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按保护价全额收购商品鸡的“公司+农户”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养鸡业成为我区及周边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尽管从20*年10月至20*年6月全世界养鸡业受到了禽流感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是温氏公司宁可平均净亏损3元/羽还是按保护价全额向农户收购,使禽流感疫情对养鸡业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目前,公司带动我区养鸡户774户、拥有鸡棚48万平方米、全年上市肉鸡1800万羽,每羽净利达到1.47元,户均净利3.4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净利达55元。像妙西镇南埠村的郑连根农户,现有鸡棚面积900平方米,去年饲养肉鸡4期,全年上市量4万羽,平均每羽净利润1.93元,全年净收入7.8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净利达87元。由此可见,办好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往往能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因此,要按照“统一产业定位、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施配套”的要求,年内全面完成区食品加工园污水处理、供水、亮化、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入2亿元,新增投产企业6家、开工企业2家,食品加工园年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功能和农产品加工业龙头板块效应。特别强调要充分依托我区民营经济发育较早、资本雄厚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积极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从现代农业中得到丰厚的回报,又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雄厚的资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全新的管理理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实现“双赢”。二是要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功能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业服务多头多门、产加销衔接不紧密、不配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如,东林镇清波龟鳖专业合作社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信息引导、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还组织会员开展贷款联户担保、产品联户销售,去年联户担保贷款近3000万元,通过联户销售上市价格高出0.2—0.3元/斤,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贷款担保难、产品销售难等突出问题,推动了龟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特别是要把村级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组建产加销一体化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培育规模集约、有较高效益的农业专业大户。我区农业普遍存在着副业化、兼业化、老龄化和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一些村虽然劳动力转移较快,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不快,主要原因不是农户不愿转出土地,而是缺乏有高产出高效益、能出高租金的经营主体承租土地。如,织里镇汤娄村已形成了以木业、铝合金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全村90%以上劳动力已转移就业,今年村两委会通过江苏4名特种水产养殖大户,组织农户把2400亩水田(全村总水田2864亩)转包,农户获得每亩600元的租金收入,既实现了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使转移农户在工资收入的同时得到了较高的租金收入。因此,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土地向产出率高的生产经营能力集中,实现零星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向规模集约的现代农业转变。

3、突出区域块状经济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区域块状经济是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八里店尹家圩村的经编产业,全村已形成经编企业120家,占786户农户的15%,其中: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家,超百万元企业达到20多家,经编产业吸纳了本村450名劳动力就业,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23%,还吸纳周边村近600名劳动力就业,去年全村经编销售收入达到2亿多元,全村人均销售收入达6.6万元。要加快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传统家庭工业是指小规模、作坊式、松散型、低层次、粗放型、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生产模式。而现代家庭工业是规模型、集约型、配套协作型、科技型、品牌型、资源环境友好型的组织模式。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项目推进、平台打造、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在平台构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品牌创建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块状经济,形成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特色鲜明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板块,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快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可以在以下八种模式上作探索:一是工业企业带动型。对有产业基础、条件好、适合工业发展的村,如织里镇的大港村,可以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推动工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和谐发展;二是特色产业带动型。对具备一定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或种植业优势的村,如八里店的尹家圩村、织里镇的汤娄村,可以重点围绕一个产品或产业链来做大做强做特,推进专业化生产经营与合作,带动全村乃至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板块;三是畜禽养殖带动型。对畜禽业已有一定基础、资源条件比较适合的村,如东林镇的保永村,可以在畜禽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带动农户,促进农民增收;四是休闲产业带动型。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具有独特乡土文化底蕴的村,如妙西镇的肇村,可以通过发展集观赏、娱乐、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推动农村休闲产业的加快发展;五是商贸流通带动型。对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有一定物流基础的村,如道场乡的南墩村、织里镇的东湾兜村,可以做大做宽商贸流通服务和市场网络,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商贸型新农村;六是旅游产业带动型。对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比较鲜明、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如埭溪镇的红旗村,可以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资源为依托,以农家乐等旅游活动为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七是合作组织带动型。对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如东林镇东方村、妙西镇关山村,可以通过培育和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依托,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资源,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扩大农业专业合作,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八是劳务经济带动型。对产业发展薄弱、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村,如妙西镇石山村,可以通过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进城、进镇,通过转移农民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大投入抓建设,着力建设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的新村镇

要着眼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传统农村改造建设成为现代社区,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我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所在地,要围绕以城市为中心、东部新区为重点、乡镇为骨干、农村为腹地的建设布局,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着力优化农村产业和人口布局,整合资源、梯次推进,加快新村镇建设,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

1、要全力打造中心城市东部新区。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集聚优势产业的中心区”的目标定位,按照“三进三转”的理念,突出工业平台、西山景区、中央商务区和环渚工业园四个重点区域,加快推进道路、管网、绿化、水系及公建项目建设,加大工业项目推进力度,不断完善提升新区功能,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较强,集聚效果最佳,主导产业明显的湖州中心城市东部新城,使区域内农村成为城市的新社区、农民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

2、要加快推进集镇建设。集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肩负着联接城乡的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是农民就近转移和就地创业的主要平台,也是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如,埭溪镇已转移办企业的829人中,有占83%的人在集镇,转移经商的2*7人中,有占56%的人在集镇,转移打工的3996人中,有占76%的人在集镇,全镇已转移居住的4*户中,有占46%的户在集镇购房落户。由此可见,由于集镇具有落户门槛低、兼有城市集聚产业、人口的功能,又适应大多数农民转移能力素质较低及兼业的需要,往往是农民初始转移就业的主要平台。因此,妙西、埭溪、东林等乡镇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根据产业特点、功能定位和村镇体系布局,在建设发展空间、产业人口布局、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加大平台建设和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型、商贸型、高效生态农业型强镇。确保今年有1个镇创建成为市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新型城镇。

3、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力度。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量力而行地推进新村整治和建设。在建设方式上,结合我区实际,应坚持“两为主一并重”的方针,就是中心城市规划区内以拆旧建新为主,按照“三进三转”的理念,加快建设优势特色明显、集聚程度较高、公共事业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今年新建农村新社区7个;中心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以旧包新和环境整治为主;中心镇以拆建和整治并重。通过村庄整治和建设,使我区具备“过得硬的点、叫得响的线、拿得出的片”,体现吴兴的形象与特色。

(三)突出重点抓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环境

基础设施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通过几年来“康庄工程”和“百千工程”的实施,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但目前农村建设乱、饮水难、环境差等问题仍然存在。

1、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做到两个延伸,一是要向基地延伸;二是要向自然村延伸。今年,要进一步巩固康庄工程建设成果,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建设53公里、农村危桥改造13座。要继续抓好水库保安、农民饮用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水库保安3座、改善农民饮用水2万人、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全面完成老虎潭水库征迁。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确保完成土地整理5000亩、土地开发2000亩和建设用地复垦1000亩。

2、要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要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按照优化人口布局、改善人居环境、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公共服务配套的要求,全面完成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特别是要超前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把村庄规划与农村宅基地复垦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撤并低、小、散的村庄,加快向中心村集聚。要进一步推进整治扩面。根据我区平原、山区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村联片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创出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特色鲜明的亮点。确保完成20个行政村整治,创建市级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6个,累计达到18个,新增村庄环境整治受益人口1.8万人,累计达到23.36万人,受益面达到87%以上。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开展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以及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夜间亮化,切实加强长效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继续抓好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大力开展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废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疏浚整治,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使村容村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要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创建市级以上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6个。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覆盖面,年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特别要落实农民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农民“自我管理、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的长效保洁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到95%。要大力开展河道整治,确保完成100公里以上。要加快东部、埭溪、东林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1-2个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要继续深入推进矿山企业综合整治,确保关闭矿山3家,矿山开采规模压缩7%,完成废弃矿山生态治理项目5个。要大力开展绿化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创建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四)全面发展抓提高,着力营造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风尚

要着眼于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把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加快标准化学校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统一中心城和农村的生均公用经费,分批分期落实教师住房补贴,着力推进城乡教育投入、教育水平、教师素质、教师待遇均衡化,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事业的一体化。

2、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问题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区城乡全部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实施城乡困难群众“信息扶贫”工程,为看不上电视、用不上电话的困难家庭免费配装电话机和电视机,全面完成60户农村低保边缘户危房改造。以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和有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载体,以药品采购、信息化和质量认证管理体系为依托,全面实现一体化管理,不断拓展提升“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面,确保人均筹资达到80元,门诊报销比例达到30%以上,实施看病实时刷卡报销,全面完成第一轮免费健康体检,努力做到“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全面实施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力争农户参保率在80%以上。

3、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以“吴兴之星”为主题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村级文体场所行政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体育强区和部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区建设。

(五)以人为本抓培训,着力培育就业有技能、转移有保障的新农民

培育能够适应分工分业要求、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就业的转移、农村居住环境的变化,必须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摆上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主要在“三个新”上做文章、下功夫。

1、要把转移农民培育成为有就业技能、有创业能力的新工人。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成为新的产业工人,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如,埭溪镇去年结合老虎潭水库征迁,创新培训方式,专门组织60名库区移民到永康学习五金机械制造和营销技术,目前已有48人从事五金加工和营销,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本地企业提供熟练的工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总结推广埭溪镇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成功经验,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大力推行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和本地培训、异地实践的新型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确保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培训转移率达到70%以上。

2、要把转移就业农民培养造就成为共享城市文明的新市民。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转移的各项限制,积极探索农民就业的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信息、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平等的待遇,特别是要解决拖欠农民工资、劳动环境恶劣、安全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转移就业农民成为共享城市文明的新市民。

3、要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思想道德素养的文明新人。要继续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素质工程,大力开展农民能主动参与融入的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要继续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创建,以“五五”普法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创新机制抓深化,着力构建活力竞相迸发、社会合力共建的新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动力在于深化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1、要健全新农村建设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确保“三个持续增加和两条底线”:持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三方面的投入,守住不增加农民负担和不增加乡村债务这两条底线。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区农村合作银行更要坚持合作制改革方向,每年新增贷款要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要鼓励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主体积极性,积极筹资筹劳,努力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集体努力增加投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要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运行保障机制。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根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结合我区实际,要体现“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种类型、四个定”。一个核心:就是要强化村级班子建设这个核心。要适应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愿望,加强“想办事、会办事、能办好事”的村级班子建设,尤其是要培养政治思想素质好、广大群众拥护、有致富创业本领、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着力解决村级基层组织在思想观念、创业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村级班子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两个重点: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区别“村富民富、村穷民富、村穷民穷”三类不同村的实际,坚持一手抓弱村的发展增收,一手抓强村的改革提升,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股份制改革、村级留用地开发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力争全区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个以上。二是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去年,我区村级招待费最高的村为15万元,最低的仅为300元,相差悬殊。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以“两公开三到位四民主”为核心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和丰富农村基层民主形式,严格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真正集中财力办大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三种类型:一类村,指经济发展有基础、区域条件好、集体经济较雄厚、农民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先行一步,在农业产业化、农民生活的舒适化、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村庄布局的科学化、村容村貌的美化、村级管理的规范化、文明创建的系列化、农民素质的知识化等方面起带头和示范作用。二类村,指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还不完善、农民人均收入在0.8万元以上的村。要把上级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做到农民生活基本宽裕逐步向富裕转变,集体收入由保障运转向发展工业转变,公共服务由服务生产向服务生活转变,村级环境整治由整治干净向生态优美转变,村级管理由行政约束向自觉依法转变。三类村,指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条件差、农民人均收入在0.8万元以下的村。区和乡镇要在领导力量、财政扶持、对上争取、企业税收、社会支持等五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帮扶这些村的发展。四个定:在新农村推进中,要集思广益、体现民意,切实把“群众想的、政府做的”结合好、实施好。一是定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和群众的需求,每年确定要抓的几件实事;二是定标准,根据经济基础和条件能力,确定发展定位与目标;三是定时限,确定阶段性工作完成的时限,取信于民;四是定办法,确定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

3、全面深化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合作共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与资源,共同关心和支持,形成合力共建的工作氛围。一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紧紧抓住湖州浙大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要有效利用高校资源来提升产业层次,继续排出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实行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绩效跟踪评价,特别是要把项目推进的合力真正落实到专家、企业两个主体上来,主动加强项目对接合作,落实专人抓好项目推进,全力以赴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确保今年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个。二是要推进村企共建。开展村企共建、依托企业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是适应两个趋向转换规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一种帮助,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我区工商企业数量较多、实力较强,不少企业主又出身农村,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回报家乡父老、带动家乡发展的愿望也十分迫切。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都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村企共建,帮助理思路、谋发展,在扶持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才培养、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落实合作项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与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三是要扎实开展区级机关公务员联村结对。进一步完善区级机关公务员联村结对制度,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举措、有成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真正使每个公务员成为新农村的宣传员、推进建设的指导员、对上协调的联络员、落实工作的督查员。四是要争取上级部门和部队的支持。乡镇和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以军民共建、市级机关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市硕博联谊会等形式为载体,锁定合作对口单位,明确合作项目,主动上门沟通,积极争取倾斜和支持。

三、加强领导,合力推进,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按照“分级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村帮扶、分线推进、分级考核”的要求,在工作落实推进上要体现“六个力”:

1、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们要从吴兴长远出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把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广泛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坚决克服与己无关和消极无为的思想,切实增强工作的凝聚力,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要切实加强领导,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里,组建班子、配强力量,投入足够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找准切入点,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区级各部门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找准结合点,全力以赴抓好工作推进。要广泛动员机关干部、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等全社会力量,积极踊跃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形成强大的合力。

3、强化项目推进,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执行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项目的带动和支撑,必须把项目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项目带动建设,以项目检验工作的成效。区“六大工程”组已经排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50个重点项目,各个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相关单位都要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细化目标任务、落实专人负责。具体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定性和定量目标,做好定位;明确长远与近期目标,确定实施步骤和阶段性任务;明确重点,按照经济基础和区域条件确定重点,分层分类抓好推进;明确分工责任,量化细化到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目标实现、任务完成的具体举措,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积极培育典型,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破解难题。在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型特征、不同产业模式、不同功能类型,结合新村镇建设、村企共建、3511工程实施、十村百户科技示范等工作,每个类型选择1-2个试点,加强调研,大胆实践,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力,以典型带动整体推进。

5、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力。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研究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涉农政策资源,统筹各项政策性资金,使农村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农田水利等政策向企业带动能力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建设积极性高的地方倾斜,树立典型,创出亮点。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1篇5

省市山县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近年来,镇以改造中心村为抓手,开展了“建设幸福乡镇、幸福村、幸福企业、幸福学校、幸福家庭”活动,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建设幸福乡镇的新局面。我是一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亲睹了镇近年来建设幸福乡镇令人鼓舞,令人欣慰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也对“建设幸福村”有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建设和谐幸福村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审视村情,找准制约发展瓶颈

近年来,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进取,扎实苦干,拼搏奋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以“”园区、“”园区和“”园区组成“三大区”发展格局。但是,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大部分村缺乏规划指导,村庄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零乱,有新房无新村现象普遍存在,村庄建设总体上处于无序扩张状态,破坏了农村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如何搞好新形势下村庄建设和民居建设,更好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幸福和谐村庄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规划,积极推进幸福村建设

加强新形势下的镇和谐幸福村庄建设,要围绕“建设中心村,发展特色村,改造空心村,合并弱小村”的要求进行规划。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择优选择定点,着力建好“重点村”。鼓励基础好、积极性高的村庄先行一步,以点带面;针对有优势和特点的村,因村制宜,积极帮助引导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的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逐步规范土地管理,改善村容村貌;适时开展迁村并点工作,选择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差的村进行迁村试点。

(二)分批逐步推进,集中力量建好“中心村”。要选择一定地域范围内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公共服务及其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要根据镇实际,分村分批地推进中心村建设,笔者认为要将我镇发展较好村、村、村三个村作为第一批次规划为中心村,将村、村、村等村提上接下来中心村议事日程,择优选择定点,分批逐步推进,形成中心村建设氛围,带动其他村的发展。

(三)挖掘特色村潜力,认真建好“特色强村”。镇拥有丰富的资源,处于城郊,又处于交通要道之旁,开发建设特色村有良好的前景。按照镇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规划以及各个村庄的发展特色,我们要将这些特色村划分为四种类型加以建设。一是民俗旅游度假型。主要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等村。抓好度假区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兴办文化特色场馆,真正把以村为首的、、、等八村建成集健康性、趣味性、商务性、休闲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园区。二是观光采摘农业型。以村、村为中心,辐射带动、、、等村,借助“万亩(农副产品)”的品牌优势,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大(农副产品)产业。三是工贸产业配套型。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等村对外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密集型、环保型的工业项目,重点抓好、、等重点项目建设。四是高效特色农业型。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等村,在原有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

(四)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综合开发好“空心村”。要本着“节约耕地、改善环境、促进稳定、推动发展”为目的,开展“空心村”的治理与开发。通过示范以点带面,结合各区域村庄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空心村”治理计划,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完成全镇的空心村治理工作。经过治理的村要达到以下标准:一是村庄规划得到落实,村庄规模不盲目外延,杜绝建新不退旧和私占、乱占宅基地的现象;二是村内空闲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拆除长期无人居住的闲杂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的改观;三是对新增加的耕地,经国土部门验收合格后,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置换同等数量的建设用地,用于整体开发。

三、创新机制,保证幸福村建设顺利进行

幸福村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审批难。对幸福村建设中的中心村建设,建设用地基本上是基本农田,必须要报县政府批准,同时还要受“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的制约,必将导致中心村建设速度缓慢,造成有些村只能停留在规划中。二是建设资金筹集难。中心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有些村有一些集体经济收入,但面对巨额的建设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三是旧村拆迁整治难。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建房随意性大,自然村落规模小,分布散,老宅占地多,浪费大,土地利用率低,农村人均建设占有量大大超过了国家的标准,一户多宅,空宅户,宅基地过大现象较为严重,整体拆迁难度较大。解决上述问题,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引导,做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开放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适当调整土地性质;二是统筹金融放贷资金。金融部门要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幸福村建设;三是统筹建设进度,镇、村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四是统筹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成立专门协调机构,使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6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们以扶贫开发为农村工作总抓手,以主导产业建设为中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探索出了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把扶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政府抓工作,农民得实惠。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等各类资金2.4亿元,建扶贫重点村43个,完成扶贫搬迁677户2735人,建设陕南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新建产业园11万亩,解决3.92万人的温饱问题,把贫困人口从*年的8.*万人减少到了4.16万人,有27个村已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占总村数的14%,龙头、普济等新村成为全省的“亮点”和样板,并被确定为部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2、探索新路子,工作得认可。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既按中省市的有关要求,又结合本县实际,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点,用足用活政策,整合有限资源,把紧缺的资金实行捆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先后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20*年又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4个整体推进县之一,在20*年陕西省农村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向全省做了经验交流。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开创精神;更得益于我们上下一心,横向联动的密切协作。但客观地讲,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与上级的要求、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任务非常艰巨。一是从县情来看:我县是边远山区贫困县,属非国贫县,加之远离大都市、交通大动脉的带动,而且我县还有4万贫困人口,他们仍然生活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边远山区,通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之我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部分群众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不少人又会返贫。二是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这对扶贫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同时,前几年我们的成功做法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认可,周边省市和本省兄弟县纷纷到我县参观学习,这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赢得了荣誉,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其他兄弟县市回去后也不断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并建成了一批亮点工程,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且不采取过硬的举措,我们将很快被其他地区超过。三是从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我县地处秦巴腹地,扶贫工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总抓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一手抓特困村扶贫攻坚,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今年下年,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8个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启动1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抓好平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抓好8个新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和5个续建新农村的巩固提高。

(一)突出产业建设,培育增收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扶贫开发必须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环节,加大对特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要通过今年的努力,使我县的8个特困村及今年启动、续建的重点村、新农村的当家产业基本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我县农村8个特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要难以满足,这是制约经济发展、形成贫困顽疾、导致返贫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要用好用活中央支农政策、扶贫政策,捆绑各类资金,整村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大突破。对8个特困村,要继续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按照原规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今年的努力,完成总任务的80%以上。对今年县上新启动的8个新农村和10个重点村,要做到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农田综合治理、通村道路、供水工程、电力通讯和沼气入户等建设整体规划,协调配套。

要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在5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太平河上片农业综合开发任务,6月初启动建设太平河下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办、交通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等工程机遇,相互配合,加快新农村、特困村和重点村的公路建设,促进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的早日实现。林业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建设,加大“三化一片林”项目的争取,做好通村道路、庭院的绿化,形成主干道、通村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飘香的优美景象。县级各联乡包村、包抓新农村建设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带头履行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和特困村、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研究一些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计划、城建、国土等部门,要围绕村庄改造、新村建设、土地复垦和用地指标置换等研究一些具体办法。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收费,能免的尽量免,能减的尽量减。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三)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全县每年大约有3000多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同时,要教育农民克服对扶贫攻坚投入、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依赖,让广大农民自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多地依靠农民自己的创造性、能动性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四)突出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控制,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整村推进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放眼长远、科学规划、立足当前、扎实推进。一是抓好规划。科学规划是扶贫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现实基础,统筹考虑建设内容,明确总体目标和标准,并根据总体规划,针对各户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在规划建设中,要以实现“八个一”为基本标准。即: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围绕这个标准,做好项目规划,确保“八个有”目标。即新农村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

二是要加强规划管理。农办、城建等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管力度,并进行依法、有效地控制、指导。尽快建立健全“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对扶贫攻坚村、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要实行国土、乡镇政府、农办三家会审,避免不按规划设计乱占滥建,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三是要确立领导和部门抓点示范的工作机制。对白果坪、龙王沟等8个特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除个别包抓领导因工作变动予以调整外,其他包抓领导和包建部门不变;对新启动的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县上已经确定了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并明确了奖扶政策和包抓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继续实行由50个部门包建50户徽派建筑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尽快与包建村、包建户见面,及早商定建设任务并组织实施,确保不欠帐、见成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要把这三项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内容,按照“事不过三”的要求,实行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四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好的机制是扎实推进工作的有效动力,今后,对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要大力推行竞争机制,要把我们有限的投入投到那些乡镇领导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实施外部环境好的地方,确保项目的扎实开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要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政和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始终不忘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实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时刻将特困村扶贫攻坚、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想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做到重要工作现场办公,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农办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结合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水平、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益、新农村建设成效为核心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有效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到位落实。

二要加强协作配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其他部门的全力配合是搞不好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对策

[作者简介]叶星星(1987―),女,宜春广播电视大学讲师,软件工程(金融方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姜昱(1986―),男,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黄俊(1985―),男,宜春市农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江西宜春336000)

宜春市打造的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总体规划获批,成为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这是全面落实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方针[1]、策应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赣江新区、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经济带包括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四县,国土总面积约6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万,位于长沙、武汉和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叉辐射的腹地,与赣江新区接壤,其中,靖安、奉新已经纳入南昌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2]经济带地处九岭山脉深处,降雨充沛,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其中,奉新森林覆盖率69%,宜丰森林覆盖率71.9%,靖安、铜鼓森林覆盖率分别高达84.1%和87.4%,是江西生态最优良,但经济活动效率和土地集约利用率较低的地区。2015年,该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2亿元,三产比例为17.4:52.4:30.2,服务业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47.57亿元,占宜春市的17.4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648元和9850元,均低于宜春市和江西省平均水平。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弱势群体。[3]我们要巧借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东风,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要坚持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经济带所辖4县、54个乡镇、544个行政村、5252个自然村(昌铜高速1公里可视范围内337个,占6.4%);2006年以来列新农村建设点1498个,占经济带内自然村的28.5%,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昌铜高速1公里可视范围内列新农村建设点138个,占1公里可视范围内自然村的40.9%,高速公路两侧布点相对集中。经济带内农户改水率51.3%、改厕率49.1%,尚有半壁江山未进行改造,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等。但是,对照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目前,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新农村建设实行选点审批制,立项后有相应经费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等靠要思想;山区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村庄规模小,分布较零散,全省统一按县域人口基数布点及对建设点户数、人数的最低门槛设置不尽合理;②重视“物的新农村建设”而忽视“人的新农村培育”;重视新农村建设而轻视新农村管理,缺乏长效机制,致使部分村点建后几年又反弹到原有脏乱差状态;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出现了工程质量问题,建设周期过后保持效果不尽如人意。③农村的传统风格、特色不鲜明,有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要素考虑不足,忽视乡村特色,千村一面现象比较严重。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地方缺乏产业带动,产业后续乏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⑤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费筹措办法不多,经费规范使用与农民义务投劳衔接不顺畅。各级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如省中心村建点每个村点(50户)每年各级财政投入30万元,连续投入两年,总计60万元(一般省级村点每个每年省市县三级投入30万元,投入1年)。在当前物价水平下,这种强度的投入只能进行简单的路面硬化、房屋外立面整饰等表面工作,难以进行诸如产业发展扶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排水体系改造等工作,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高标准要求,影响新农村建设实际效果。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新农村建设选点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基础条件好,经济配套能力强的村庄往往会优先定为建设点,而更需要建设的一些村庄却被排除在外。⑥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存发展的矛盾没有妥善处理,部分昌铜高速沿线山区村庄,过去以林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封山育林政策实施,补偿标准偏低,林业收入锐减,致使农民为保护环境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应对策略

1.以加强组织领导为要务统筹新农村建设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所属四县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不能仅靠高速公路作为联系纽带,要打破行政界限,组建区域议事领导机构,制定、落实发展规划,协调发展进程,争取发展政策,抱团发展、跨越发展。

2.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引领新农村建设

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有生态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的前瞻性、长远性理念,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为后展留下应有的自然资本。优美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宝贵财富,而且集自然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于一身。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A。只有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社会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我们要保护、改善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决不能使社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新农村建设,在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特定区域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农村广大干群的生态意识,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存发展问题,以生态理念主导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强化生态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生态性的社会建设实践过程,它既是农业发展问题,也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全面发展的问题,更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问题,对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谋划新农村建设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新农村建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科学布点,高速沿线1公里可视范围内新农村建设点应该单列,不占所属县原计划指标,考虑高速沿线生态林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点数量、建设经费应适当增加,既要满足沿线景观生态格局需要,又要切实保障农民和林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村庄规划既要考虑乡村景观格局,又要兼顾农民的生产、生活,坚持规划先行,一次规划,逐步实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实施时需按照先公共设施,后个人宅居;先地下后地上,对村庄地下管网进行优先整治改造,确保今后不再重复地下管网投资,使有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对乡村道路和环境优先进行整治,方便农民生活、改善居住条件,后进行实体开发。

4.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开展新农村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内在力量,他们对家乡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有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人”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还要延长义务教育时间,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增进农民福祉。用系统观念理顺农村所承载的农业与农民问题,农村既是农业生产场所,又是农民的生活空间,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重大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加大创新、创业力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良性互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村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制定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依托江西农业大学、宜春学院等涉农高等教育资源,以及经济带各县的农业职业中学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针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邀请涉农专家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有序推动“田园创业计划”,引导、扶持有志投身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5.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支撑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要以效益为核心,注重比较效益;以质量为根本,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技术创新推广体系、经营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互联网建设,培育涉农电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强化农业保险,规避农业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保险试点;统筹粮经饲协调发展、提倡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逐步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农民利益链耦合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4],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增强竞争力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脱颖而出,优化业态环境,促进公益与经营深度融合。[5]

改善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坚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变施肥、喷药技术,提高使用效率;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尽量使有限资源多级利用,净化农村环境,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出率,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培育一批全国叫得响的绿色、有机品牌。

6.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助推新农村建设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做好显山露水文章,构建“路在林中展、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格局,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与禅韵体验等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发展为城乡互动、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助推新农村建设。

强化乡村旅游规划,加强前瞻引导,做到有序开发、良性竞争,采取以奖代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c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旅游利润合理分配,适当提留,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和谐共赢格局。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风情小镇。深化农村土地、林权、水权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利合法、依规、有序开发,将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江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

全面整合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四县的乡村旅游产品,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大力推出多元融合、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极具旅游市场感召力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真正做到资源互补、品牌共建和客源共享。

现有靖安毗炉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靖安中源乡、靖安泥埚新村、靖安西头农宿文化乡村旅游、靖安蓝孔雀生态园、宜丰天宝古村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宜丰天宝、潭山与江西省旅游集团拟联手打造古村群旅游,其目标是:美丽中国、江西样版、宜丰示范。经济带乡村旅游基础较好,起点较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开发深度禅韵体验游与精品乡村游,整合区域内宗教、医疗、营养、农业等方面的资源,让人深度体验、感悟,促进身心健康。起点要高,根据景区环境承载力适当控制旅游人数,旅游时间可以稍长、收费可以稍高,重点发展VIP客户,既增加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健康旅游线路,将负氧离子含量高的景区串联起来,做宣传及绘制景区线路图时将各景区的负氧离子含量标示出来,打造高端健康旅游路线,这在全国可能是个先例。

7.以特色鲜明为导向凸显新农村建设

农村失去其特色,将变成城市的微缩版,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新农村建设要以特色鲜明为导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尽量保留原有风格、原有房屋、原有绿化等,特别要加强古建筑与古树的保护,这样才能彰显农村特色,保留村庄特质,留住乡愁,是建设差异化新农村的更高要求。奉新县一级保护古树(五百年以上)86株,二级保护古树(300-499年)394株;靖安县一级保护古树166株,二级保护古树627株;铜鼓县一级保护古树58株,二级保护古树183株;宜丰县古树聚集的乡镇,潭山一级保护古树116株,二级保护古树81株;天宝一级保护古树10株,二级保护古树29株。这些古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许多乡愁。靖安古楠村的古楠木林;宜丰花桥村的鲁班坊;宜丰潭山古树生态走廊;宜丰天宝古村现存20余座古祠,其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这些古村落、古树群都是镶嵌在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靖安有“白云深处、靖安人家”的形象定位,有农宿文化广场;奉新可打造天工文化广场、宜丰可建设桃园文化广场、铜鼓可培育福地文化广场,尽显各地特色。打造一大批生态文明主导的具有赣西风貌、展现田园风光、传承耕读文明、融入现代生活、人居环境可心的“绿富美”新农村。

8.以经费筹措及高效利用为突破口保障新农村建设

面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现实,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创新、开放理念,建立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银行、保险共同体,政府拨点、农民筹点、银行贷点、相关企业垫点、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或潜在资源融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政府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想方设法让农民多增加收入,提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能力。

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掌控融资风险,全面激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链网。[6]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家门口的银行,要大力抓好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搞活新农村建设融资;加大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提高持续保障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对带有政策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加大投入。商业银行要拥抱农村,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地理标识农产品产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努力尝试土地资源融资,稳步开展农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宅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继续抓好“财政惠农信贷通”。探索特许经营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权利,在政企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使政府、企业各展其L,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少量财政投入撬动大量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运作过程中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明确责权利,建立工程正常使用期内安全倒查机制。

[参考文献]

[1]强卫.中共江西省委员会第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R].2013.

[2]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R].2015.

[3]韩长赋.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N].世纪经济,2014-12-24.

[4]201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R].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8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历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明确在新起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刚才,XX主任就今年X下半年的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地安排。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们以扶贫开发为农村工作总抓手,以主导产业建设为中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探索出了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把扶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政府抓工作,农民得实惠。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等各类资金2.4亿元,建扶贫重点村43个,完成扶贫搬迁677户2735人,建设陕南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新建产业园11万亩,解决3.92万人的温饱问题,把贫困人口从*年的8.*万人减少到了4.16万人,有27个村已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占总村数的14%,龙头、普济等新村成为全省的“亮点”和样板,并被确定为部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2、探索新路子,工作得认可。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既按中省市的有关要求,又结合本县实际,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点,用足用活政策,整合有限资源,把紧缺的资金实行捆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先后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20*年又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4个整体推进县之一,在20*年陕西省农村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向全省做了经验交流。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开创精神;更得益于我们上下一心,横向联动的密切协作。但客观地讲,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与上级的要求、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任务非常艰巨。一是从县情来看:我县是边远山区贫困县,属非国贫县,加之远离大都市、交通大动脉的带动,而且我县还有4万贫困人口,他们仍然生活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边远山区,通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之我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部分群众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不少人又会返贫。二是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这对扶贫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同时,前几年我们的成功做法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认可,周边省市和本省兄弟县纷纷到我县参观学习,这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赢得了荣誉,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其他兄弟县市回去后也不断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并建成了一批亮点工程,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且不采取过硬的举措,我们将很快被其他地区超过。三是从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我县地处秦巴腹地,扶贫工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总抓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一手抓特困村扶贫攻坚,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今年下年,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8个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启动1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抓好平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抓好8个新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和5个续建新农村的巩固提高。

(一)突出产业建设,培育增收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扶贫开发必须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环节,加大对特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要通过今年的努力,使我县的8个特困村及今年启动、续建的重点村、新农村的当家产业基本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我县农村8个特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要难以满足,这是制约经济发展、形成贫困顽疾、导致返贫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要用好用活中央支农政策、扶贫政策,捆绑各类资金,整村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大突破。对8个特困村,要继续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按照原规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今年的努力,完成总任务的80%以上。对今年县上新启动的8个新农村和10个重点村,要做到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农田综合治理、通村道路、供水工程、电力通讯和沼气入户等建设整体规划,协调配套。要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在5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太平河上片农业综合开发任务,6月初启动建设太平河下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办、交通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等工程机遇,相互配合,加快新农村、特困村和重点村的公路建设,促进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的早日实现。林业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建设,加大“三化一片林”项目的争取,做好通村道路、庭院的绿化,形成主干道、通村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飘香的优美景象。县级各联乡包村、包抓新农村建设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带头履行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和特困村、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研究一些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计划、城建、国土等部门,要围绕村庄改造、新村建设、土地复垦和用地指标置换等研究一些具体办法。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收费,能免的尽量免,能减的尽量减。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三)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全县每年大约有3

000多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同时,要教育农民克服对扶贫攻坚投入、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依赖,让广大农民自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多地依靠农民自己的创造性、能动性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四)突出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控制,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整村推进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放眼长远、科学规划、立足当前、扎实推进。一是抓好规划。科学规划是扶贫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现实基础,统筹考虑建设内容,明确总体目标和标准,并根据总体规划,针对各户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在规划建设中,要以实现“八个一”为基本标准。即: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围绕这个标准,做好项目规划,确保“八个有”目标。即新农村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二是要加强规划管理。农办、城建等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管力度,并进行依法、有效地控制、指导。尽快建立健全“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对扶贫攻坚村、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要实行国土、乡镇政府、农办三家会审,避免不按规划设计乱占滥建,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三是要确立领导和部门抓点示范的工作机制。对白果坪、龙王沟等8个特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除个别包抓领导因工作变动予以调整外,其他包抓领导和包建部门不变;对新启动的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县上已经确定了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并明确了奖扶政策和包抓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继续实行由50个部门包建50户徽派建筑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尽快与包建村、包建户见面,及早商定建设任务并组织实施,确保不欠帐、见成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要把这三项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内容,按照“事不过三”的要求,实行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四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好的机制是扎实推进工作的有效动力,今后,对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要大力推行竞争机制,要把我们有限的投入投到那些乡镇领导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实施外部环境好的地方,确保项目的扎实开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要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政和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始终不忘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实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时刻将特困村扶贫攻坚、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想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做到重要工作现场办公,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农办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结合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水平、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益、新农村建设成效为核心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有效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到位落实。

二要加强协作配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其他部门的全力配合是搞不好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

2007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有了更明确的部署,为新农村建设创建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着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生产效率提高的全新角色。随着村村通电话的工程的推进,农村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通过构建信息技术平台,让农民便捷地了解到了相关政策、技术、市场信息,帮助各级政府机构实现“信息兴农”的目标,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很多农村基本上没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其次,农村缺乏信息化相关人才,即使建立起信息化体系,也缺乏管理维护人才;第三点,资金问题也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阻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者,也是服务中国信息化建设的IT产品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慧点科技/微软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

2007年,清华大学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点科技”),在微软公司的帮助下,基于微软的软件平台,开发了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该方案针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资金和人才的实际情况,利用微软稳定、易用、易开发的产品,帮助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者,利用信息技术,跨越数字鸿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WindowsServer2003的基础平台

考虑到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的具体情况,微软公司的WindowsServer2003操作系统是整体系统构架中的基础平台。WindowsServer2003平台是目前中国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平台,具有简便、易于管理的特性,能够在农村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除此之外,WindowsServer2003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和稳定的系统性能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WindowsServer2003的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和开放性,也为用户的硬件平台和应用软件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

利用微软SQLSever整合信息资源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性能强大,有价格优势,并可以应用到多种平台的数据库系统,用来管理整个系统中的数据。在解决方案的整个架构中,采用微软SQLsever这一主流数据库系统,用来支持电子政务中多事务协作和海量数据存储的应用需求,实现对村务信息的保存、管理、查找和统计,便于村务公开和随时查证,并可以结合各地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特点,将村务基础信息和特色经济的管理系统信息整合在一起,推进IT技术整合和协调的应用。

慧点科技/微软助力“数字武夷”建设

“数字武夷”是“数字福建”电子政务示范工程,这个工程旨在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整合传统产业资源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经过多方比较,2007年初,武夷市政府选择慧点科技/微软解决方案,开始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

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以WindowsServer2003为基础平台,通过微软SQLServer进行集中的数据存储和交换,搭建了弹性、灵活的信息基础架构。在设计“数字武夷”的整体框架时,架构者们充分考虑到武夷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要把旅游业作为主体产业,并将它与农业结合,以旅游业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发观光旅游农业,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针对武夷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系统中包括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村务管理平台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通过四大应用平台的建设,对农户、农业、农村的信息渠道提供稳固支持。

在“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中,通过村务管理平台,拉近农村、农民与政府的关系,提高村务管理水平;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拉近农民、农业与市场的距离,通过政府权威性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结合了武夷山旅游城市的目标和以茶为主的农业生产现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为解决信息技术在农村中的深入应用,系统建设者在各村委会建立了“益农”信息驿站,提供农村专用电脑、投影仪等工具,由专人负责为农民提供村务信息公开、致富信息热线、农科知识配送、助农远程教育、乐农数字文化等专业服务。“益农”信息驿站将布置到近100个行政村中,采用WindowsXP操作系统,便于农村中的管理人员操作和管理。

目前,整个“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即将建设完成,做为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示范基地,“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探讨了一条简洁、高效的建设方案。

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

“数字武夷”平台建设的第一阶段,先选择了在20个旅游村和茶叶村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清晰的显现了微软平台和产品的稳定性、易用性、易于开发的特点,快速实现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稳定易管理,契合农村信息建设薄弱基础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起点低,起步晚。实现信息技术在农村的高位嫁接,需要稳定且易管理的系统架构。微软的WindowsServer2003和SQLServer等产品,是应用最广泛的系统和数据库平台,系统运行稳定,并且对维护人员的技能和水平要求不高,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契合了农村信息建设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在“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慧点和微软共同为用户搭建了稳定的平台,而且为第二、三阶段的信息化深入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简单易用,适应农村信息化使用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不足7年,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在农村信息化架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技术人才的现状:不仅要保证整个系统稳定、易于管理,而且还需要简单、易于操作的界面设计。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农村广大农户,让农户不仅能接触到大量信息,而且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从中获取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新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Windows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特性,应用普遍,而且在安全性能和网络应用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适合了农村信息化系统应用人员的特点。

易于开发,保障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建设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面对不同地域的经济和社会的特点,紧密结合农村现状,开发相应的应用。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也是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信息系统也可以随着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WindowsSever2003和.Net的开发平台,开发过程快速高效,对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低,并且可以灵活部署和升级,帮助实现可持续的农村信息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10

1.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2009年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以来,吉林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推进“三化”统筹为工作主线,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核心任务,高度摆位,科学组织,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蓬勃兴起的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在“三农”工作统领作用愈加突显。以产业园区建设和土地集中为标志,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以居住社区化和农民转移就业的非农化为方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民生建设持续改善;以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吉林市2010年集中力量打造和建设的10个样板村、50个示范村、360个提升村,各具特色,代表性和示范作用明显。具体工作有如下几个特点。

1.1加强主导产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吉林市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粮食、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全市粮食产量已由“十五”期间60亿斤提高到9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十二五”末要达到100亿斤。大力推行规模养殖,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2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7.5%。着力建设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肉鸡、食用菌、林蛙、中药材、林产品等十大加工基地和产业化园区,引进建设了中粮集团40万吨水稻加工、博大生化公司60万吨生物法乙烯和雨润集团、得利斯集团等生猪屠宰加工等项目。目前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0户,其中部级3户,省级38户,粮食加工能力达到473万吨,畜禽加工2.3亿头只,销售收入年增长30%以上。做大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年均增长18.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47.6万人,输出到韩国、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等3.6万人,劳务收入21.6亿元。加快开发旅游产业,重点打造蛟河红叶谷、桦甸白桦林、昌邑神农观光休闲度假等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开辟农民收入新的领域空间。

1.2抓好新农村规划,推动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吉林市委市政府明确城乡建设与规划部门牵头,城乡结对帮扶单位配合,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统筹衔接、梯次推进的原则,高标准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序开展。目前,全市147个示范村都已编制了建设规划,其中:101个村形成了规划成果,73个村规划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在强化示范村规划的同时,注重了三个层次的规划。第一,城乡统一布局,分层梯次推进。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规划选择400个主导产业突出、民俗文化特点鲜明、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强的中心村,进行梯次延伸重点建设,逐步形成市、县、镇、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第二,产业统一布局,实行园区化发展。着力建设三个区域产业带,分别是中、西部优质高效粮牧;东、南、北部山区、半山区优质高效特产品;在城市郊区建设优质高效菜奶蛋。目前,产业带带动以粮食种植及粮米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430个;带动以畜禽养殖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150个;带动以长白山特产品种养殖及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140个;以蔬菜种植、蛋奶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198个。第三,村屯统一布局,推进社区化建设。坚持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积极稳妥抓好合村并屯。规划到2015年,全市将由现在的1384个村合并到1000个村,使村屯建设布局由分散向集约、建筑由平面向立体方向转变。龙潭区正在建设的九座新村,占地18万平米,建筑面积20万平米,建设住宅2841套,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配套齐全,可将6个村整体搬迁改造,实现集中居住、社区化管理,整理出的5600亩建设用地。

1.3狠抓样板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吉林市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财政设立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按高于全省新农村建设标准,重点支持建设了10个新农村“样板村”。这10个“样板村”产业特色明显,村集体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配套,村屯环境整洁,民主管理规范。10个样板村各俱特色,有以城中村社区化改造为特点的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昌邑区虹园村、船营区越北镇沙河子新村;有现代农业发达、集休闲观光旅游为特点的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有集中居住社区化管理的龙潭区金珠乡九座村;有以旧村改造提升为特点的永吉县马鞍山村、磐石市宝山乡太平村、龙潭区缸窑镇哈什蚂村;有以新式农居建设为特点的桦甸市永吉街道莲花村。这些样板村已成为吉林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代表了全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1.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2010年吉林市示范村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8个、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289个。其中:新修道路269公里,新修路边沟320公里,新建砖瓦房、改造泥草房2546户,打深水井189眼,安装自来水21455户,改造农村电网67个村,新增有线电视覆盖村41个,新增信息网络覆盖村11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2548个,安装路灯1612盏,新建改造村部110个,为314个村改造了电网,新建村卫生所135个,新增农家书屋90个,新增幼儿园20个,新增洗浴点23个,新修文化广场10万平米。通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全市累计新修村路47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改造农村泥草房35328座,建设太阳能暖房子8189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参合农民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50元,参合率达到95.69%;兴建农村小型安全饮水工程746处,解决46.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线电视、电话、信息网络覆盖村713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1.5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了农村卫生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推行“城管下乡制度”,乡村环境管理定编制、定人员、定经费、定设备、定制度。2010年,新购置垃圾清运设备137台套,新增城市管理人员、卫生保洁员1541人。大力开展以“四清四改二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镇貌集中整治活动。全市清运垃圾8.7万立方米,清除污泥4000吨,清除路障3万处,清除柴垛4839座,改围墙7459户、272公里,改厕8798个,新建牧业小区35个,农村绿化植树73万株,绿化草坪花卉22万平方米,绿化距离628公里,新装路灯1612盏,亮化距离121公里。村屯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1.6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助推新农村建设2010年,省里组织了6位省级领导、24个部门单位及大专院校帮扶全市5个县(市)和龙潭区的24个村。吉林市组织了164位领导、165个部门、166户企业组成工作组,分别帮扶167个新农村示范村。各县(市)区也都分别明确了帮扶任务。截至目前,省级6位帮扶领导有2人进行了工作对接,帮助1个村协调资110万元;24个帮扶部门(单位及大专院校)有14个进行了工作对接,派驻指导员1名。市级已有150位领导、156个部门、139户企业进行了工作对接,派驻村指导员57名,共帮助协调项目74项;协调资金3373万元;直接投入资金536万元;投资帮助建设项目68项。

1.7抓好灾后重建,加快灾区恢复2010年,吉林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倒塌房屋12309户,损坏房屋26622户。其中涉及示范村共计98个,倒塌房屋1103户,损坏房屋2372户。水毁耕地44.36万亩,其中永久水毁无法复耕的耕地5.37万亩。国省干道损毁26公里,桥梁24座,涵洞24道;农村公路损毁433公里,桥梁555座。因灾损毁水库工程104座,堤防1469公里,塘坝704座,渠道389公里,桥闸涵301个,农村饮水工程215处,水保设施6处。灾情发生后,市政府精心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搞好灾后重建工作,灾区生产生活很快得到恢复。到目前为止,因灾倒塌房屋重建楼房35栋2065户,其中示范村21栋1073户。因灾损坏房屋已修缮竣工19138户,其中示范村2302户。已完成水库工程90座,堤防工程328公里,塘坝114座,渠道165公里,桥闸涵34个,农村饮水工程208处,水保设施3处。农村道路的断路、断桥已全部打通。

2.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吉林市新农村建设能扎实快速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实践。

2.1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吉林市委、市政府都从全局的角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提出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特别是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后,更是将新农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部门分工负责,科学组织,加大投入,统合力量,探索模式,使吉林市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协调推进的轨道。周书记、张市长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了定期调度和检查督导等工作推进制度。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能够经常听取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并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细化措施,将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市县两级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2.2得益于科学的工作思路吉林市从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工作思路,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在发展方向上提出了“四个园区,四个集中”,即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土地集约化、农民合作化,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农民经营向合作社集中。在工作指导上实施了统一城乡布局,分层梯次推进思路,规划选择400个的中心村,进行梯次延伸重点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统筹考虑,坚持突出重点区域,体现因地制宜,培育各类型发展典型。在发挥力量上注重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涉农企业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结合,通过产业联结、农民就业、企业捐建等方式,将企业与村打造成一体,大荒地村与东福米业就是典型代表;另一个方面,通过整理农村宅基地建设农民新村的方式,利用和提升了农村土地资源,为农民提升生活、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渠道,实现了城市资源流入农村、支持农村的方式。

2.3得益于大力投入的保障吉林市市、县(市)区两级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补助和项目奖补。吉林市市本级2010年专项规模达到5000万元,而且使用范围也突出现有财政投入体制,各县(市)同区享受一样投入政策。同时,加强了对现有国家和省扶持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打捆使用,将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示范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另外,还启动了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大对产业基地、商贸旅游、农村社区服务项目的投入。截止到2010年10月底,各级各部门共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含实物折现)15.2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实物折现)总额10145万元。其中,省投资金2864万元,市投资金5000万元,县(市、区)投资金2281万元。省、市、县(市、区)三级帮扶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额为1859万元。其中,省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462万元;市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528.5万元;县(市、区)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868.8万元。村及农民共投资(含实物折现)38896万元,占总投资的25.6%。其中,村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1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711万元。打捆使用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消防水源、电网改造、商贸网点、批发(集贸)市场、清洁能源、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101263万元,占总投资的66.5%。

2.4得益于强力推进工作机制。吉林市建立县(市)区综合考评体系,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考评,按照考评办法评分排序,实行激励约束政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备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部门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重点责任部门和帮扶部门支持示范村建设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和工作考核范围。要分类制定考核和激励约束办法,对于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履行重点责任和帮扶工作成效不好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吉林已创建形成了县区的任务、部门有责任、干部有压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实际工作主要强化三个方面工作:第一,明确任务。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由市、县、乡、村四级党政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共1000余人参加的全市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启动实施了新农村“七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共同签订了新农村建设责任状,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第二,加强调度。建设立了月调度、季总结、半年和年终检查制度,已完成月情况调度8次,召开了两次调度会,印发新农村简报8期。及时准确掌握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有关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帮扶援建等进展情况。第三,强化督导。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坚持深入村屯,现场指挥,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新农村办人员更是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督查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各县(市)区、乡(镇)领导亲临现场,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半年时,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新农村办负责共同参加,逐个“样板村”督导检查,各县(市)区互相学习借鉴。市政府督查室定期调度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尽管吉林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新农村建设长远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建设还是实施重点突破,示范村较少,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的建设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效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缺少投入,新农村建设很难有效推进;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仍需积极探索和完善。

3.下步工作的总体考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土地集约化、农民合作化”建设方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围绕“长吉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是:到2012年,全面完成147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到2015年,再完成153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总数达到300个。

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找准选好产业发展项目,着力培养一批农业富村、工业强村、商贸兴村的典型。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按10%的比例逐年增加投入。各县(市)区专项资金投入按市级专项资金规模1:1配套。每年带动其它社会资金投入10亿元。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农村道路、通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屯屯通、户户通,消灭泥草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提高新农村示范村的农民社保、新农合参保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民低保和五保应保尽保;免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四是推进村屯环境整治。大力推行“四清、四改、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新农村示范村全部达省级新农村环境建设标准,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三新”文明新村创建工程和“平安村屯”创建活动,示范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无、无重大火灾事故,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亲善、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农村新风尚。六是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健全乡村自治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管理办法。

2011年吉林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是高标准完成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完成50个新农村示范村、360个提升村建设任务。

3.1完成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采取先行先试办法,打破村社界限,集中建设新农村。一是在永吉县岔路河镇郊,以恒成号村为主,将1900多户农民集中起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社区,可整治出建设用地230公顷,用于复垦和发展非农产业,可预期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划经营。二是围绕吉林市北部工业区建设,在龙潭区金珠乡再建设一个建筑面积25万平米、可容纳8个村3000多户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从而实现金珠乡14个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1100多公顷,为北部工业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可预期实现7000作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三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在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先期可集中大荒村920户农民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70公顷,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为大荒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篇11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2]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范文1篇12

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个基层村,现已完成了33个中心村以及86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2.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并且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4)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趋大攀比,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十分必要。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3.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3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3.4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资源节约方案范例(12篇)

    - 阅0

    资源节约方案范文篇1今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是宣传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为做好地球日.....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范例(3篇)

    - 阅0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美声唱法;内蒙古长调;发声技巧;比较研究引言:尽管西方和我国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音乐领域,美声唱法与蒙古族长调之间在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