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交通发展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先行;交通运输经济;农村交通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我国流通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全社会资本存量非常有限的背景下,惟有加速资本循环才能实现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财富的目标,而交通运输业则起到了增加资本循环速度的作用。同时,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于交通运输服务的消费也逐渐增加。这样一来,也从内需的另一面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1]。

“十五”――“十一五”规划的这五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态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不成熟的交通系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于是,一批批的学者便致力于改善这种紧张局面,这其中实行的办法不胜枚举。最初认为城市化发展的快慢与道路的多少是成正相关的,各大省市便投入巨额资金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经过几年,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环城高速等迅速形成规模。学者逐渐发现,增加道路数量并不能解决城市交通量的猛增,必须从管理方面着手,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不流畅的问题。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交通运输不仅指城市居民的移动,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和城市息息相关,和农村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农村大量的闲散人员去往城市,城乡间人员运输是交通运输的重点。我国拥有农民9亿多,而农村种植的粮食供中国14亿人食用,所以将农村物品如何快速准时地运往城市是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将也是对农村经济的巨大带动。然而,对城市化进程的关注使得人们对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研究甚少。本文将主要论述农村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规划。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口分布、产业分布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对运输经济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区域和城乡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了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改善了民生,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国、省级干线和农村公路方便了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打破了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运输不通不畅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状态,推动了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进一步优化区域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间与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进一步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步伐[2]。

陇海铁路沿线经过甘肃境内的部分乡镇农村,其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远离铁路的山区,人民生活水平也高于信息闭塞的地区。中国蔬菜博览会举行地武山县是蔬菜之乡,该地种植的绿色蔬菜品种繁多,营养丰富,是市区人民的最爱,但其运输线路却仅有有限的几条。众所周知,蔬菜自摘下来开始,其营养就在流失,如何更多的保存营养价值,以便符合人们的饮食理念。不仅需要提前做好保护工作,更重要的是减少运输时间。这就需要政府投资资金做好运输规划,建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才能合理快速发展,减小东西部差距,减小城乡差距,也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带动乡镇农村企业的发展。

对于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而言,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干,辅以其他投资。

近年来,农民工大量出入城市,所以,农村务工人员的交通运输费用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就业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年的春运期间,交通拥堵,致使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回不了家或不能按时回家。于是国家开通了农民工专列,然而其价格并没有多大变化,对于绝大多数短期迁移的进城务工农民工来说,运输费用的提高增加了迁移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

2.交通先行与交通运输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交通的发展可以以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先例,首先做到交通先行,规划好交通线路,使其能更多的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避免过早过多的引起交通问题。交通先行是任何国家、城市、地区发展的前提基础条件,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交通运输为先导。甘肃省定西市的马铃薯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带动了定西市的经济发展,这其中交通运输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交通运输就像传送带上的皮带一样,将人们想要输送的物体运往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时也为物主赚得了应有的利润。

青藏铁路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根据青藏两省区运输需求日益增长的实际,不断深化路地沟通合作,积极开行4500吨重载列车和关角沟区段组合列车,充分发挥战略装车、整列装车、整列发车和路企直通运输优势,使运能运力实现大幅度增长[3]。青藏铁路的开通为中国西部两个省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为两个省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带来空间和直接的推动力,铁路沿线将会崛起一批新的高原城镇[4]。

交通先行带给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要更好更快的发展西部地区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建好交通基础设施及实行交通先行是最好的办法。

3.西部农村有序发展运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地方经济的行为主体――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应营造适当宽松的交通政策环境,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鼓励城乡相关流动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新经济因素在农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设施的社会基础性以及交通运输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基础服务性作用,决定了交通运输充分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交通运输又是经济社会众多行业和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与自然资源、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有效满足总体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满足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引导,优化各种城乡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对运输经济的体系结构和模式做出合理的选择。

4.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对有限的交通设施和运输能力的需求,农村交通运输将面临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对农村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科]

【参考文献】

[1]张玉一,邓卫,季彦婕.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04).

[2]韩皓,哈斯,杨东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公路;产业发展;吸附效应;投弹效应

Abstract:Ruralhighwayconstructionpossessestheadsorptioneffectandbombingeffectforruraldevelopment.Thispaperexpoundsthedefinitionofruralhighway,thebasicsituationandconstructionscaleoftheruralhighwayinHangzhou,andfutheranalyzesthattheaccomplishmentofruralhighwaysinHangzhouhasthecontributiontopromotethelocalandoverseasresources,elementgatheredtothehighwayalongandintersection,changetheproduction,lifelayout,andthenintegrate,evokedthecreativedemandstopulltheeconomicdevelopmentoftheregionalong;Atthesametime,italsocontributedto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localtrafficandtransportation,furthe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otherindustries,anddirectlypromotingthediversifieddevelopmentandstructureupgradeofthelocalindustry.

Keywords:ruralhighway;industrydevelopment;adsorptioneffect;bombingeffect

中图分类号:[U4-9]文献标识码:A

交通运输产业与农村经济的关系,是近期引人注目的课题。如何直接利用对经济影响巨大的“交通产业”,尤其是同广大农村发展联系紧密的“公路产业”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关系,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研究其长效的、根本的、稳定的机制,是一个崭新的交叉研究领域。在扶持发展经济顾问迈克尔•M•塞尼(1998)在对农村公路项目的研究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公路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尚未对其经济影响和关系进行分析。

2003年开始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以来,杭州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交通运输基础。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公路产业对启动当地经济所产生的多重效应,进而解释公路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机制。

1农村公路定义

农村公路的概念是随农村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交通部2000年底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说明及编制方法指南》中指出,农村公路主要分两个层次县道系统和乡道系统,具体包括县道、乡道、村道(乡通行政村)。因此我们可将农村公路定义为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国家规定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经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验收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县道是指具有全县旗、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联结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

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内部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村道是指经县交通主管部门批准,直接为一个或几个行政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并且与乡道以上公路相连接的公路。

2杭州农村公路基本概况

目前,杭州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5417.793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为13893.087公里(县道3961.348公里、乡道2259.526公里、专用道60.173公里、村道7612.04公里),农村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比例为90%。乡镇公路通畅率为10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

2011年全市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分布

3杭州农村公路建设规模

2003年~2011年,杭州市共建成农村康庄工程路基3246.9公里,路面3982.5公里。农村联网公路1430公里。总投资达30多亿元,覆盖4340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从2002年的62%提高到100%,通村公路硬化率从2002年的53%提高到100%,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提出的“村村通公路”目标,被农民们喻为“农村脱贫路、农业致富路、农民小康路”的农村公路,惠及全市400多万农民群众,为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全市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做出了应有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被农民亲切的称为农村的“第四次革命”。

4农村公路建设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研究资料,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继而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呈“鱼嘴型”变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公路建设规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超前发展特征(如图1所示),公路里程曲线上凸,增长速度递减,GDP曲线下凹,增长速度递增,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农村公路建设应该先行,在发展速度上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杭州市农村公路发展规模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图1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曲线图

5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吸附和投弹效应

5.1吸附效应:诱导经济单元的空间集聚,创造需求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

一、农村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农村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制约,各种道路交通硬件要素,农民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等都相对比较落后,农村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很大。以武义县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农村道路危险路段多,整改难度大。武义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1129.9公里总里程,75%以上依山傍水而建,特别是山区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道路垂直落差大。据初步统计,全县有217.7公里农村道路为高落差及临崖临水危险路段,比较典型的有许曳线(新宅镇徐村至曳坑)、梁上线(梁宅至上坦)、东夏线(桐琴镇东干村至泉溪镇夏加畈)及马隧线(西联乡马口至丽水遂昌)。这些道路盘山越岭,平均落差均在六七十米左右,一旦发生事故,则车毁人亡。由于资金等问题的限制,这些道路安全防护措施仍然大大滞后于道路通行的需求。

2、农村机动车保有量大,种类繁杂,管理难度大。武义县农村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增幅25%速度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县在册机动车47447辆,农村地区35000余辆,占全县机动车保有量的73.8%。农村机动车管理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机动车安全性堪忧。农民为图方便、省钱,许多脱检及报废车辆仍在使用;二是无证驾驶、无牌行驶现象较多。农民“先考驾照后开车”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形态严重,存在着“车是我自己买的,别人管不着”的错误思想,导致农民机动车上牌积极性不高,驾驶技术差;三是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给农村无证营运带来了市场,正三轮、残疾车、农用运输车非法载客现象大量存在。

3、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守法意识差,管理难度大。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面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在农村,酒后驾车、无证开车、无牌行驶、农用车违章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农民交通事故多发,农民安全问题仍是武义县交通管理的焦点问题。

4、农村公路网建设投入存在资金缺口,农村道路安全设施极不完善。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网建设是目标之一,但由于资金因素的制约,道路建设后续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缺口。往往是在通村公路建成后,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未配套完成,有些连最起码的交通安全标识都没有,便投入使用,通村公路成了“赤膊路”。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是:道路硬化,路变直了,路况好了,车速快起来了,农民安全隐患却增加了。

5、农村道路交通管理仍然是整个社会交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警力不足制约。目前武义县公路总里程为1129.9公里,机动车驾驶员49409名,登记机动车47447辆,而实际交警仅43人。按人头平均计算(包括办公室、车管等非路面工作人员),每一名交警要管26.27公里的道路,1103.4辆机动车,1149名驾驶员,再加上每天必须处置的各类报警及车辆、驾驶人的日常管理工作,导致民警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到农村开展工作时间很少。二是管理手段仍然落后。目前交通管理手段,基本上仍以传统的靠集中警力开展整治为主,不能形成长期的严管态势,农村交通管理成效不明显。

二、武义县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武义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小县,全县共有18个乡镇(街道),544个村,33万人口。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1129.9公里,机动车驾驶员49409名,登记机动车47447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武义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公路网发展迅速,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通村公路达到509.7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44.76%。近年来,武义县致力于探索实践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之路,突破农村交通管理瓶颈制约,变革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乡(镇)基层组织和农村派出所为“依托”平台,从交通安全管理的基层基础抓起,运用综合治理理念,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交通管理,变交警一家事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逐步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参与”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大格局。

(一)依托乡(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实现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的综合防控。根据工作需要,武义县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交通安全管理网络,把乡镇(街道)作为整个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的重点,整合原乡镇农机站资源,实现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综合防控“五个在乡镇”:

1、无牌无证机动车排查在乡镇。依靠农机交警联合管理工作站,发动乡(镇)、村(居)干部深入村(居)挨家挨户进行排摸,掌握情况,对可疑车辆移交公安部门处理。交警部门定期将未检验车辆,未审验驾驶证名单底数,提供给乡镇工作站,与排查出来的无牌无证的车辆一起由乡镇、村进行督查催办。

2、交通事故防范在乡镇。依靠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村和交警共同出资招聘交通安全纠察员,负责对交通主干道的各交叉口进行看护,提醒群众注意交通安全。

3、驾驶员管理在乡镇。将各乡镇的农机交警联合管理工作站作为管理机构的延伸,赋予职权,负责本乡镇(街道)范围内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为每个驾驶员建立管理档案和管理台帐,分小组安排驾驶员在乡镇参加每月一次的片组安全学习。同时,对驾驶员审验、换证就地由工作站签署意见,真正起到源头管理的作用。

4、轻微事故调解处理在乡镇。在乡镇农机交警联合管理工作站建立调处室,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把损失较小、无人员伤亡、责任明确的轻微事故,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事故损失赔偿的调处权下放至专门聘请的调解员进行调解,公安部门对调处结果予以认可。公安部门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与法院、保险公司等部门做好衔接,确保保险赔偿等事宜能顺利进行,使轻微事故就地调处。

5、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在乡镇。依靠乡镇和村级组织,筹集社会资金建设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设置好与道路等级相匹配的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做到交通安全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将诸多“虎口”路段建成“零死亡”的平安路段。

(二)依托农村基层派出所,实施农村偏远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委托管理。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武义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工作采取了所队合一、一警多能(如地处330国道的茭道派出所)和在未设立交警中队的偏远山区派出所建立交通警务组(新宅所、桃溪所、王宅所等)两种模式。具体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

1、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发挥派出所对辖区情况熟悉的优势,把交通安全宣传作为社会治安防范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农民、老年人、中小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利用各种形式,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范围向农村和社区、老年人协会、企业、中小学校延伸,将交通安全知识连同治安防范知识一起带入基层,达到普及宣传的效果。

2、进行交通事故先期处置。充分发挥各农村派出所对辖区地理环境熟悉、现场处置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迅速赶往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开展对伤员进行救护、控制交通肇事嫌疑人、维护现场秩序等工作。

3、纠正轻微交通违法。在交警部门的授权委托下,各农村派出所的交通警务组成员不定期上路执勤,对发生在本辖区范围内的县、乡道路上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减少辖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实行“两个依托”的优点及取得的成效。依托乡(镇)村居基层组织及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警警力不足带来的管理压力,使农村道路脱管面缩小,交通安全宣传辐射面扩大,交通安全管理覆盖面大大提高。另外,依靠乡(镇)村居基层组织及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充分发挥了乡镇、农村干部的群众工作优势及地理优势,靠近指导,直面基层,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宣传更具可信性。一些管理权利的“下放”,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车管、驾管的办事程序,给农民办事带来了优惠与便利。通过多年的实践,武义农村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以2009年为例,2009年武义县在人、车、路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同比去年降低4.16%、24.53%和1.18%。武义实践证明,实行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是建设“平安新农村”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新农村建设中对深化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笔者认为,在武义这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山区县,开辟新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新思路,应以“规范化”建设为根基。即在创建交通安全乡镇、安全村、安全企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网络,即“农网”,每个乡镇建立交管站,每个村设交通安全联组,每个企业设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乡乡有协管员,村村有安全员,各自管好一片,交警大队指导抓好一片,县政府统筹将其连成一片,达到统一、规范、有效的建设要求,真正达到交通管理网络化、社会化的效果。

(一)深化社会化交通管理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关键环节也是发展,发展不是不择手段,不讲科学,不讲效益的发展,更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的发展,而是长期的发展,无论发展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以优化组织体系结构为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不断调整完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网络,使之不断趋于合理和有机构成,达到发展的最佳状态,建立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长效管理机制。

2、构建和谐交通与以人为本原则。构建和谐交通与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群众作为社会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前进的主体和原动力,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从交通管理角度看,构建和谐交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即要不断提高农村道路通行水平,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交通安全意识水平,促进农村交通事业和谐有序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农村交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应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必须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村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点,区分地区差异,多快好省的建设农村新交通,推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要从农村交通管理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农村交通管理现状和不足,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强机动车、驾驶员的源头管理,以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促进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深化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

1、硬软件同步,建设规范化农村交通社会化管理网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农村乡镇、村、企业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有专用场地,办公器材、资料、台帐等的建设要统一。设计统一标识,让农民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专管什么的。管理人员应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交通安全管理知识,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交通管理员、安全员持证上岗,文明待人,热情服务。在农民间具有一定说服力和威信,能够深入田间地头,街巷宅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行动员教育。软硬件同步完善,整个机构工作有效开展。

2、探索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扩展其功能。整合村级组织力量,实现一体多能。对原本比较分散的交通协管员、宣传员、调解员队伍,进行一次梳理,组建一支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在当地有较高威望的人员组成的村级道路交通协管员、安全员队伍。经比较专业的上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证件,执证上岗。他们既是交通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员,又是办理车辆登记、驾驶人考试的督办员,还是维护农村交通秩序的管理员和轻微交通事故的调解员。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站)是村级组织的管理者,负责村级交通协管员、安全员队伍的组建、管理工作,交通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赋予农村偏远山区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组车管职能,解决偏远山区办牌办证难问题。农村摩托车、正三轮无牌无证、脱检情况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农村到县城办牌办证路途远、手续繁、费用高。在农村派出所建立机动车管理服务站,隶属于交通管理警务组,负责报考驾驶证人员,机动车上牌、补检的登记及预约,安排交警大队车管部门每周一或二次上门办牌办证和考试,简化农村车辆上牌、补检及驾驶员考试程序,减免部分费用,提高农民办牌办证的积极性。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村交通管理组织网络化服务。筹措资金,在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及村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中建立交通安全信息平台,及时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可资借鉴的好的经验与做法,加强交警大队、乡镇(街道)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站及村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充实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交通安全工作内容。

3、加强乡镇、村级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在每季召开一次乡镇交通安全委员会议和交通安全组长例会的基础上,组织乡镇、村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农村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组(尤其是村交通协管员、安全员)进行定期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教育,及时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新规定,新要求。组织汇总讨论上阶段各乡镇、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制定下阶段工作计划。以先进经验介绍、召开座谈等形式,为各乡镇、村交通安全管理组织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确保各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组织工作取得实效。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1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部署及要求,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群众出行安全为出发点,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社会化机制,巩固深化全县交通秩序大整治专项战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促进农村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和治理公路交通事故隐患,逐步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农村道路设计标准,提升安全性能,改善通行环境。

(二)通过开展全县安全大检查、交通秩序大整治、“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交通安全进农户主题宣传、三方合署办公(派出所、交警、农业)等工作,使各项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农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三)通过加强对客货运输企业、送子车驾驶员群体的日常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和对违法驾驶员的再教育工作,及时清理资质不合格的驾驶员和安全性能不达标的高危作业车辆,保证重点监管驾驶员群体的健康发展及车辆的良性运转。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重点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交通陋习及形成交通难点症结问题的原因,广泛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有效提升农村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

(二)加强农村交通规划建设。加大农村地区交通投入,合理规划农村交通布局,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完善现有路网功能和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交通建设薄弱问题。

(三)加强农村交通陋习治理。以哈肇、庆木等隐患较多、路况复杂、流量较大的主要公路及县乡公路为重点管控区域,以送子车、长途客运车、送工车、农用车、摩的港田车等易发违法违规行为的车辆为重点整治对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黑车运营、违规载人、“三超一疲劳”、酒后驾车、涉牌涉证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农村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积极开展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治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缺失、硬性隔离设施欠缺、公路平交路口过多、交通标志标线不健全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点(段),以及存在潜在事故诱因的路段。

(五)加强农村公共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和郊区公共交通,提高公交线网覆盖面积,解决运力不足带来的农用车载人、客车超员和非法送子车等问题,满足农村客运需求,提高群众乘车安全系数。

(六)加强农村交通事故防控。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对交通事故预防负第一责任,以及各相关部门应承担的职责,科学分析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形势和交通事故形态、分布特点、诱发原因,建立交通事故预防机制,积极推动交通安全隐患整改措施落实,从源头上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组织机构

成立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县长王思库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杜雪冬、县安监局局长李春波、县公安局副局长刘晓春担任。办公室设在县公安交警大队,主任由县公安交警大队大队长杨绍军担任,具体负责督导、检查整治专项行动的推进和落实工作。

五、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政府。一是发挥主体管理职能,统筹开展辖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所属相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综合治理交通环境。二是发挥基层政府作用,整合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安监等部门的管理资源,落实上级部署,加强各类交通安全隐患排查,调研整改突出问题。三是将农村交通安全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制定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各项整治任务。

(二)宣传部门。一是制定《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方案》,大力倡导主动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守法驾驶、遵章出行的文明交通风尚,倡导市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二是协调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声、屏、报、网”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动工作动态,加大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浓厚的社会氛围。三是开展“交通平安新农村”主题宣传活动,指导和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客运站、农村集贸市场等人流密集区域,采取悬挂交通安全宣传条幅、挂图、发放宣传单、播放交通安全宣传专题片等方式,集中宣讲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危害性,警示各类交通参与者。

(三)安监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督促道路隐患整改和安全措施落实,并牵头组织联合督察组,检查、指导整治专项行动的推进与落实。

(四)公安部门。一是集中优势警力,在农村、城乡结合部、服务站设置交通陋习整治点和交通安全宣传站,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上限处罚,迅速形成高压严管态势。二是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联勤打击非法营运、违规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对有关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强化对公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巡逻管控,加大事故高发点段巡逻密度,排查整改事故黑点黑段,通过公路测速、定点执勤、巡控纠违等方式,提升交通安全管控水平。四是依托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模式,教育提升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意识,并利用检车检证契机,加强对送子车、农用车、长途客运车等重点车辆和农村驾驶员的源头管理。五是组织相关警种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开展农村交通安全管控工作,排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六是组织乡镇派出所开展各类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督促农村居民按照要求办理牌证,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交通事故。

(五)交通运输部门。一是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道路、农村道路和各级公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改治理事故隐患黑点,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各类交通标识,最大限度地强化事故预防硬件设施建设。二是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运力,加强公交、客运企业行业监管及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满足农村客运需求,全面提升公交和出租行业服务质量。三是牵头治理送子车、旅游车及无手续“黑车”等非法营运行为,净化运输市场秩序。

(六)城乡建设、城乡规划部门。一是结合道路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完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道路基础设施和行人过街设施。二是依据职能,优化路网通行能力,努力消除事故黑点及交通事故高发区域的道路安全隐患。

(七)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业运输机械摸排清理、登记造册,对安全性能差、私改拼装、达到报废期限的依法处理,并在春季播种前,对农机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讲解农业机械操作规范,签订安全责任状。

(八)教育部门。一是将交通安全宣教纳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健全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交通安全领导小组。二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互动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及家长的文明交通意识,同时安排学校共同参与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维护。三是对接送学生车辆、驾驶人员及乘车学生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监督学校不得使用拼装车、报废车和“黑车”作为接送学生交通工具,并将发现的交通安全隐患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指示精神,认真吸取我县道路交通事故的惨痛教训,结合农村实际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整治工作进行梳理、细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层层抓好落实。

(二)加强管控措施。各乡镇政府要积极发挥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将管控触角进一步向城郊结合部、乡镇和通村道路延伸,对重点人群、车型、路段实施监管,加强对管控薄弱时段的警力布控,合理划分重点管控区间、区段,明确责任区、落实责任人,遇有突发事件要做到快出警、快施救、快处置、快撤除、快疏通,严防因处理不及时而引发交通堵塞或导致次生事故的发生。

(三)加大监管力度。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入路面、企业、场站、社区、学校和农户开展安全联合检查,全面摸排重点车辆驾驶人违法信息情况,严密排查车辆安全状况,严格重点车辆的准入制度和驾驶员资格审查,坚决禁止和取缔不具备准驾资格的驾驶人进行违法操作,杜绝重点人群、车型、路段出现失教、失管、失控现象。

(四)完善应急处置。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及时掌握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加强应急演练和应急值守,提前落实救援力量、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遇有影响道路畅通情况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警车带道、压速通行、间断放行、分车型通行、分流绕行、封闭管制等措施,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5

1农村路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路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通车里程短

偏远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公路网络通车里程短,覆盖率低。在农村路网建设中对农民集资实行“一事一议”,政策落实困难大。全县农村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生产生活都还存在一定困难,“一事一议”集资、筹资难度大。

1.2山高坡陡路网设计规划不尽合理

偏远山区农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岩石坚硬地质状况复杂,修路难度很大。在路网规划建设过程中,为节约预算,公路走向往往根据地理形势修建。

1.3偏远农村路网路面等级低

大部分乡镇到村公路网络设计建设等级低,设计路面为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随着建设使用时间长,通行能力逐年下降。一些路段因顺地形设计修建,弯急坡陡,完全不具备大型客货运车辆通行能力。建设数量有限的村组公路网络和入户路网,设计路面两米左右,仅具备摩托车或小型客货车辆单向通行。农用物资运入及农特产品运出受到严重制约。

1.4农村路网养护不足,路面毁损严重

农村路网建设政府资金投入少,群众筹资难,在修建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节约资金,往往通过降低路面等级、随坡绕行等措施,但这样修建而成的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遇雨季就出路面垮塌,难以修复。

1.5农村路网交通警示标牌设置缺失

农村路网大多缺乏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等交通警示标志,路网通行服务能力弱。一些急弯、危险路段缺乏标志,这就使车辆行驶在其中还不知晓,很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1.6道路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多发易发

由于农村路网分布广,给交通管理带来极大困难,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问题严重,直接影响了乡村公路的畅通和安全。同时占道经营、占道堆放建筑材料等问题突出,严重妨碍车辆通行。公路两旁有地的农户,都把房子修在公路边上,有个别弄回在路面上堆放建筑材料,致使车辆需要等候通行,严重影响道路通畅。

1.7农村路网未形成,制约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常运行和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等谚语已经成为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中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农村公路尚未形成路网,交通不畅使农民合作组织所需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非常艰难。严重制约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2加强农村路网建设管理的对策

2.1统筹协调推进全县路网合理规划

农村路网建设是云南省推进“五网”建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全面完成建制村公路硬化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要特别加强对邻村互通、村组公路、入户公路网络建设,要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加大邻村互联互通道路网络建设,打通“断头路”,连接“幸福路”,逐步形成环路网络,减少绕道,就近通行,更好地发挥农村公路网络使用效率。

2.2标准化建设农村路网,提升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能力

在农村路网建设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解决低层次的通路目标,首先要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路线交叉和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建设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确保车辆能够在公路上安全行驶,着力解决公路运行中的安全隐患,提升道路交通服务能力。

2.3注重农村路网管理维护

路网建设三分建七分养。要确保公路畅通必须加强对农村路网的养护管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意义。督促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营造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氛围。坚持建管养并重,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科学理念。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广大群众自觉爱路、护路、惜路意识。确保乡村公路的建管养协调发展。

2.4加大农村路网交通违章违法查处力度

严格执法,对违章驾驶人员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按照交通法律法规严格惩处。交通执法部门要加大超限超载治理力度,把治理超限超载作为保障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行驶农村公路的管理。对一切违章利用公路摆摊设点经商、侵占和破坏公路以及公路设施的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教育、制止,构成违法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确保公路完好畅通。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公共物品;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客观要求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阶层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农民兄弟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公路属于公共物品,投资回报率几乎为零,政府应该承担农村公路供给的责任。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在交通建设领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保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农村公路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是改善和优化我国公路网结构的必然选择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数量在全国公路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实施两年来,全国全社会已累计完成投资1960亿元,已建成农村公路23.7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之大、新改建油路水泥路里程之长,前所未有。许多省份这两年建成的农村公路里程超过了建国以来50多年的总和,即用两年的时间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全国公路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公路的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发展农村公路,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交通能否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是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贯彻“五个统筹”,实现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农村公路通达和畅通问题。目前我国仍有173个乡(镇)、56000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农村公路亟待跨越式发展,因为没有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把解决好农村公路发展问题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农村公路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交通部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农村公路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方面,着重强调处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二、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民利益

农村公路建设与确保农民群众利益。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造福农民百姓,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最终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凡一切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都有悖于农村公路发展的初衷。所以,正确处理好农村公路建设与群众利益的关系,避免出现非法集资、强行摊派等导致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充分领悟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含义,妥善处理农村公路发展和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真正把农村公路建设这项好事办实办

好。

三、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

农村公路网与国省公路干线。国道主干线、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同是国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几年,我们在加快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了农村公路建设,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符合实现交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的。因此,我们在重视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下大力气做好GBM、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还将国家商品粮基地公路建设同国省道大修、改造相结合,为我国公路网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农村公路建设与经济

建设能力与建设规模。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实行重大调整后,通过中央资金补助的带动和引导,地方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但同时也注意避免一些地方不注重考虑建设能力与建设规模的关系,不顾当地人、财、物力的实际情况,一哄而上,随意扩大建设规模,带来了诸如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业主债台高筑和拖欠工程款等一系列负面问题。

因此,要求各地要量力而行,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制定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没有筹资能力和建、管、养力量的项目

不得列入建设计划。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1篇7

农业作为一国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对强农惠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明确部署。由于农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众多,根据三次产业演进规律,农业生产效率的第一次大规模提高,主要归功于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械化;第二次大规模提高,得益于农业生产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流通业作为农业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承接上游企业转移出来的批发物流配送、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与促销等服务,而且凭借专业化的经营水平引导、组织和促进农业生产。因此,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文献围绕农村流通业做了大量研究,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如王斌(2009)认为农产品流通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应、引导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宗颖(2012)认为1992年以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并且流通业对第三产业中非流通业的贡献要大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二是研究农村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如文启湘等(2010)运用了DEA模型论述了流通业和消费之间的协调关系,认为我国流通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强于消费对流通业的支撑作用。郝爱民(2010)认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不完善是当前农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志刚(2013)认为农村流通业规模对农村居民消费是最主要的,流通业的投入起到积极作用但不显著等。三是关于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如王良举等(2011)认为我国农村流通业存在技术非效率现象,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提高农村流通业的技术效率。徐从才等(2012)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为主线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田野等(2012)从流通渠道体系、流通组织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和流通质量安全体系构建了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运行机制。

综上,国内对于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农村流通业自身发展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文献,并形成了一致的研究结论。但是在以下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大多认为农村流通业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而对于农村流通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和探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以描述现状提出对策的定性研究较多,已有的定量研究往往会忽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导致模型的估计结果不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基于此,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广义矩估计法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

变量选择、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择

现有文献对于流通服务业范围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流通服务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广义的流通服务业除此之外还包括专门为商业服务的行业,如物资供销业、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流通的外延行业。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本文界定流通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变量的具体设置如下:

1.被解释变量。选择农业生产效率为被解释变量。现有文献对其的测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前沿方法,如利用随机前沿技术和数据包络技术测算的农业技术效率;另一类是基于非前沿方法测算,如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单产等。相比较而言,利用随机前沿技术测算的农业技术效率更能全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本文利用郝爱民(2013)提供的思路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测度。

2.解释变量。围绕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发展,选择解释变量如下: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反映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用各地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总值作为变量。农村流通业的组织结构:反映农村流通业的组织和渠道状况,用各地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作为变量。农村交通及信息化水平:反映农村流通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用来衡量农村交通及信息化程度,用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资金作为变量。

3.控制变量。由于农业发展还受到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估计误差,本文把这些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主要有:城镇化水平:反映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用各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农村人力资本:反映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Ht=6×PRt+9×JUt+12×SEt+16×TERt,其中,PR、JU、SE、TER分别代表当年从业人员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人口存量。农村技术水平:反映我国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用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资金作为变量。

(二)模型方法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分析法,建立模型如下:

AEit=αi+β1ASit+β2AOit+β3AIit+θ1URit+θ2AHit+θ3ATit+μit

其中,AE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截距项α包含了那些随个体变化但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的影响;系数βj(j=1,2,3)分别反映解释变量农村流通业发展规模、农村流通业组织结构和农村交通及信息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系数θj(j=1,2,3)分别反映控制变量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μ为随机误差项。

(三)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2005-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其中,衡量农村交通信息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原始数据来自2006-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其他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200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2.0对前述模型进行估计。由于对变量取对数不影响变量间的关系,又能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在估计时对变量分别取对数。考虑到农村流通业发展规模、农村流通业组织结构和农村交通信息化水平三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引入估计模型可能会产生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在估计时逐一引入模型。由于农村流通业和农业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加之建立模型时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当遗漏的变量与解释变量存在相关关系时,都会导致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为了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选择广义矩估计进行估计。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确定有效的工具变量,出于数据易得性的考虑,本文分别选择各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为工具变量,同时采用杜宾-吴-豪斯曼检验(DWH)(Durbin-Wu-Hausman)对解释变量的内生性进行检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DWH检验统计量的p值说明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变量”的原假设,模型确实存在内生性问题,所以采用GMM得到的估计结果更为可信。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给出未加入控制变量时单个解释变量的GMM回归结果,而模型4、模型5和模型6表示在估计过程中加入控制变量的GMM估计结果。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有明显提高,说明控制变量对农业生产效率确实存在影响,并且改善了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以下对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

在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估计结果中,修正的可决系数adj-R2和F统计量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各解释变量前面的系数均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农村流通业发展规模、农村流通业组织结构和农村交通信息化水平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这一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

模型4选择农村流通业总产值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采用GMM估计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规模来看,农村流通业总产值每增加1%,农业生产效率增加0.179%,说明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实现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农村流通企业将分散的农村市场和集中的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通过提供集中交易和专业化服务,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的有效融合,使得产品交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提高了交易效率,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同时也及时指导了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革新的步伐,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模型5选择农村流通业法人单位数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采用GMM估计农村流通业组织结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农村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来看,农村流通业法人单位数每增加1%,农业生产效率增加0.092%,说明虽然我国农村流通业组织结构对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正向推动作用,但是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流通主体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产销环节衔接不上,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渠道不畅等原因。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11年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是2000年3.3倍,是1996年的3.6倍,说明当前我国流通业的参与主体在快速增加,流通业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也在逐渐放大。但是对于我国农村流通业来说,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流通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在流通环节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承担起农村流通的职能,使得我国农业的小农户生产和全国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流通组织,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模型6选择农村流通业的资金投入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采用GMM估计农村交通和信息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农村交通和信息化水平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向农村流通业的资金每增加1%,农业生产效率增加0.102%,说明虽然我国农村交通和信息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正向推动作用,但是推动作用相对也比较小,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农村流通业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关。根据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2010和2011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资金分别为540.2亿元、609亿元和585.8亿元,仅占当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7.27%、7.72%和6.45%,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农村流通中的信息网络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信息沟通渠道闭塞,农民生产和销售都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所以产销脱节、效率低下的情况非常严重,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极为普遍,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瓶颈。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在现有农村流通业与农业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2005-2011年我国31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广义矩估计重点对农村流通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规模、组织结构和农村交通及信息化水平等反映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变量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规模、组织结构和农村交通及信息化水平变量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导致农村流通业的组织结构和农村交通及信息化水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小。

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是农村流通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结合以上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发展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培育壮大农村流通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主体

我国农村流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造成了农业的小生产和全国市场的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也制约了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发展农村流通业迫切需要加快农村流通主体的培育和壮大。具体可以通过建立以大型农资企业为核心的多元化农资流通主体、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多元化农村日用品流通主体和以农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主体来实现。通过发展以大型农资企业为核心的连锁方式,可以用现代化企业和物流方式来改造传统的农村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通过连锁超市等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将流通体系向农村延伸,整合现有的农村流通组织,而通过农业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升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壮大农村流通主体,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二)优化农村流通渠道,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流通渠道是连接生产与流通的纽带。在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无论工业品下乡还是农产品进城,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渠道过长,加之农产品产销信息衔接不畅,使得近几年“卖难买难”的问题频繁发生。优化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展农企对接、农批对接、农超对接以及基地配送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二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零售业,使零售渠道与批发渠道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村流通业的信息渠道实现多元化,整合各级各部门农村流通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加强农村教育,培育农村流通专业人才

农村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流通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工作环境的差距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短缺,专业的流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吸引和培育农村专业的流通人才是发展农村流通业的当务之急。可以说,教育是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积累机制。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在于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培育熟悉现代商贸流通的专业人才,是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流通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我国城乡流通市场发展不均衡。我国农村市场需求分散、批量小、运输成本高,导致大型流通企业不愿在农村设立网点,而农村流通主体大多为小卖部、夫妻店、流动商贩等,规模小、经营分散、集中度低、竞争力弱,严重制约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为统筹城乡流通体系提供空间集聚,便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从而激发大型流通企业将城市流通体系辐射至农村的积极性,发挥城镇作为连接城乡枢纽的功能,改善农村流通业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1.郝爱民.农业生产业对农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7)

2.郭馨梅,宋伟伟.我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基于资源利用视角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王斌.中国农产品发展报告(上)[J].中国流通经济,2009(1)

4.宗颖.江苏省流通业的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5.文启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和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0)

6.郝爱民.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

7.李志刚.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2)

8.王良举,王永培.我国农村流通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

9.徐从才,唐成伟.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4)

10.田野,赵晓飞.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

11.郝爱民.农业生产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J].南方经济,2013(5)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规划目标;措施

1现状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过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现在的进展仅仅是开局、起步。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

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

(2)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公路建设等级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资金投入不足,涵挡等配套设施差。

(3)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7~1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养护,超重车辆的行驶,导致路面破坏严重,功能失效。

(4)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

(5)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因此,这类公路损坏严重,造成财力浪费。

(6)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村村通公路”的实现,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质量欠佳,有的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2规划原则

为建设既满足通畅、安全、便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应当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总体安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首先,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合理布局,纵横结合,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其次,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第三,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逐步丰富“毛细血管”,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2)坚持标准适度和因地制宜原则,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原则上,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结合农民、农用车及农村交通特点,结合当地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状况,建设适合当地农村特色的公路及道路。

(3)注重实效,确保质量,实现畅通无阻。

公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4)兼顾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路规划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与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道路修建有利于复耕造地,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同时,要尽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增强农村公路交通亲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建设交通工程设施。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交通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做到醒目、牢固。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减速等标志;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装置。在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3规划方法与实施措施

3、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扶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按照“多予少取”的方针,积极协调交通、财政等部门,统筹规划,协调行动,充分发挥资金投入效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

(2)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坚持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不强行摊派、集资,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不乱采乱挖,总之,要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这个载体,一方面,体现出农村公路建设效果上的“两满意”,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另一面,体现出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的作用

(3)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县域城镇体系是在县域范围内,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乡情、村情、民情,选择发展路径,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房舍、水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科学规划。

(4)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网规划相协调。

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首先将农村公路与上层次公路衔接,保证区域内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协调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而后建设大量的连接线、支线、沟通线、联络线,使农村公路成网,满足多方出行要求。农村的道路建设,要打破县、乡、村的界线,进行统筹规划,防止画地为牢,造成边缘村、镇互不联结,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9

1.1“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

1.1.1农业发展

(l)农业发展主要成就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由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多年来,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农村内部结构逐渐向效益转变。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2)吉林省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农产品需求不旺、市场疲软、库存增加、价格下降、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加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质量差,加工档次低,在国家取消补贴后,外销市场难以扩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人世后,南方主要农产品消费省将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样势必影响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面对挑战,吉林省农业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突出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注意工农对接,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1.1.2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两个主要阶段。并且我省小城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显示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及对其利用程度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各镇具有不同区位和资源特点。我省小城镇多数位于交通枢纽、经济相对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从历史变革看,有些镇是历史形成的老镇;从资源上看,我省小城镇自然资源潜力很大,具有丰富的土地、水、矿产、能源、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尽管近年来全省小城镇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乡改镇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全省小城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l)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2)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建资金短缺。

1.1.3吉林省农民收人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是吉林省农民收人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分阶段来看,农民收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呈阶段性递减趋向。吉林省虽然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从农民收人看,粮食增产并没有带来收人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全国的第4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3位。从地方财政实力看,一直都没有改变“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县乡财政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较为突出。

1.2农村经济发展总趋势《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规划》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l)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工业拉动,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整体优化升级,实现在较高层次的协调发展。(3)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通过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农民收人增长滞缓问题。(4)努力扭转全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初步形成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5)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着重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发展小城镇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1.3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

我省农村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就给农村公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1.3.1出行方式与出行观念的转变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竟的改善以及农民收人的增加,农民的出行方式已由过去的步行、畜力车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农用机动车和公共汽车为主;人们的出行观念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摆脱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下小农思想,开始寻求多种经营、联合经营、进城打工等增收渠道,出行愿望与频率大为增强。这就要求农村公路在通达方面、路面质量方面和运输设施方面都要有较快的发展,从而活跃农村人口、物资和信息的流动。随着农民收人的增加,这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1.3.2耕作方式和农用物资来源的转变

农作物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人力、畜力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械化为主,这使得大面积耕种成为可能,同时要求农村公路提供必要保障,我省机耕、机播面积总体增长很快,但是东部山区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其农村公路网络不健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都由过去的自给自足发展为择优选用,这使得农用物资的流动范围扩大,带来了农村公路运量的快速增长。

1.3.3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省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农村城镇节点的结构得到了优化,随着进一步加快强市、强县和强村的建设,要求这些节点附近有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保证资源的均衡流动,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一强带弱的辐射功能。

1.3.4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省农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转变,特产村的发展、粮食深加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业带的形成,都使得农村公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得到扩展,农村公路网的节点的性质不再主要是行政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性节点。这要求农村公路的网络化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应看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虽然都是经济范畴,但其经济学属性确是不同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是要以在农村的面域上发生产业经济为指向。交通部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所的交规划「2000]418号文件《关于印发加快农村公路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交通部交规划发[2000]723号文件《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中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规划要以“服务与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同时指出了农村公路发展的建设重点,即抓好“三路”。这些都说明农村公路规划不仅是以发展产业经济为导向,同时,为适应农村面广、车少、经济活动频度低特点,农村公路的发展,不能主要以交通量来导向规划的制定。综上为我们指出了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原则,并以此制定我省农村公路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构配置以及建设序列的安排。2吉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墓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初期,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交通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但吉林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任务,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了“四纵三横两环出口成网”的交通总体规划,并提出了“先保畅通,后上标准、上等级”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和行业管理办法。其次建立投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地发展农村公路。再次按照先集中力量解决晴雨通车,再提高技术等级,改善路面状况,然后再将建设重点逐步向提高通达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步骤,指导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我省迅速发展的农村公路把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对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指出的小康战略目标,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认为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仍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l技术等级偏低,通达深度不够。2建设资金短缺,农村公路发展后劲不足。3管理体制不顺,养护管理工作薄弱。

3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

3.1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农村公路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公路发展,一般是按供求均衡的原则,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发展思路与目标,这实质是把交通看作被动的,处于辅助地位的,认为农村公路的发展,只是为了保证不至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缺乏运送条件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交通在经济系统中还有非常主动的作用,其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是发育进化。二者通常是交替出现的,后者更能实质性地体现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可以靠提高发育进化水平来实现,也可以从扩大规模方面来取得。所以仅仅从供需平衡的角度,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研究农村公路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不够的,还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形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育进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应是提出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3.2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环境

按照上述基本出发点和方法,研究农村公路发展思路应当对农村公路发展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

3.2.1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是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的有利环境。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农村公路交通作为其中的基础条件之一,应该并必将得到大的发展。

3.2.2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向基础产业倾斜,是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的历史机遇。

3.2.3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求吉林省农村公路应有大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以及国家对农村公路资金的大力投入,必将给农村公路发展注人强大的动力。

3.2.4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农村公路交通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公路不仅应通乡达村一有相应的规模和一定的覆盖面,而且应畅通安全一公路质量不断提高。

3.2.5以乡镇企业发展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求农村公路大力改善和提高。无论是乡镇企业加速发展导致的物资流通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还是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化率提高,都要求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都是今后我省农村公路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吉林农村公路发展还面临自然条件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等不利条件的制约。研究发展环境、确定发展思路,同样应予以重视。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物流城乡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现代流通方式,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郭承龙,2015)。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渗透到农村产业链全过程中,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王红梅,2016);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杮栋,2017);具体而言,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姚庆荣,2016)。农业农村部数据称: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农村网店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时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物流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欠缺,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多数研究者看到了其积极意义,较少研究者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活动,农村电商在农产品领域、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器、农资购销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农村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农村商务活动的一种经济贸易方式,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实现农产品跨越国界、省界的大范围、及时的商务联系(刘可,2008)。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农村电子商务成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兴产业,改变了农产品的传统生产和销售方式(吴杭媛、周昭雄,2015)。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短,但成果显著,1998-2005年棉花、粮食两个品种先后在网上进行交易,开启了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先河;2005-2012年生鲜农产品开始在网上进行交易;2012-2013年是生鲜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热点时期;而在2013-2014年,B2C、C2C、C2B、O2O等各类交易模式竞相推出,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成熟期。从交易总量分析,2013年开始农村网络零售额占全网交易量的比重不断提升,2014年为6%,且当年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为1800亿元。随后年份中,2015年达到3530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8945亿元,而2017年则是突破万亿元大关,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占全网交易量的比重达到17.4%,农村电商的飞速发展为带动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如下:第一,农村电商多样化特点突出,形成完整产业链图谱。农村电商所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是其重要特征,农村电商的发展依赖于其自身所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链做支撑,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业已形成的产业链生态将会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形成了包括综合平台电商、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网络品牌商、信息服务电商以及支撑链在内的产业链图谱,构成了全新的农村电商生态。第二,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有大幅度提升,但质量有待提高。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受限于经济、地理、人才、资金等因素的束缚,运输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较为明显。虽然国家多年来一直重视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建设效率和质量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堪忧,所用建材偷工减料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而且,全国约有50%以上的农村公路处于突击性、季节性养护甚至失养状态,且存在公路毁损但修护不及时的情形,公路养护周期长,导致各项运输效率下降。此外,农村地区专业运输工具缺乏,包括冷藏、保鲜等在内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技术缺乏,使得农产品对外运输的损失增加。交通运输条件改观的滞后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和扩大化发展,限制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张,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发。第三,进入农村电商市场的主体外来多、内部少。当前,进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主体多以外来为主,而农村地区本土电商平台较少,甚至主要以京东、淘宝、苏宁等大型电商企业为主导。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在于,由于农村自身不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能力和基础,因此需要外来力量加以引导,外部进入主体能够形成推动力量,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容易形成几家寡头垄断的情形,虽然前期通过多种措施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补偿性保护,促进“农产品进城、网货下乡”,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但一旦形成垄断机制,可能存在逐步侵蚀农民利益的情形,对此需要引起格外关注。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本土企业的崛起更有利于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市场更为了解,加强城乡经济交流的效率更高。第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增多。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支持农村电商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2015年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2》,提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鉴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继续发挥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通过宏观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电商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

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可围绕资源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对农村市场的调整、优化与转变,即对产业格局形成调整,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升级,同时对农民的经营理念进行转变,而这些是发展农村经济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镇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地区一直处在发展的边缘地带,“三农”问题凸显且一直未有较大改观。如何寻找突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关键,由于电子商务具备突破时空限制的能力,对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影响明显,因此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其实首要问题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根本的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是缩小差距的关键。一方面,电子商务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进行了重新配置,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意识,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乃至农村生产的粮食都大量向城镇地区倾斜,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相对于快速崛起的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实际上是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巨大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这种不利影响。电商业务的发展最核心的突破点在于能够重新分配经济增长要素,促使资金、人才和技术开始大量向农村地区涌入,以充分开发农村市场。形成这种分配作用的机制就在于电商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地为要素寻找价值区间,并进行快速交易,同时辅之以信息、技术等互相交流而增强这种要素重新配置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城乡不同市场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基础,城乡一体化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农村电子商务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产品的对外流通和消费品的网络下乡,二者的协同发展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完整内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消费品向农村地区流通,以满足农村地区的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扩大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范围。农产品借助电子商务业务实现从农村生产地向城镇消费市场流通,将劳动投入转换为价值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外流通与产品下乡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根本特点和本质内容,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则带来的是一种循环递进的反作用力,能够持续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农村市场总量不断增加,农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来自城镇地区的商品产生大量消费需求,同时广大居民对农村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几何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居民对健康消费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显得十分必要,且更为紧迫。但是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既构成了对农村市场开发的束缚,也对农产品的对外输出构成负面影响。从微观角度看,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消费能力弱,想要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在短时期内是不可实现的。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节约、储蓄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思维习惯,对增加消费甚至是过度消费存在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虽然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在内的大件消费逐渐增多,但也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关于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核心的原因,即农民收入低、收入渠道狭窄是阻碍农民消费的关键,农民可支配收入远远不及城镇居民,而承担医疗、红白喜事、养老、教育等主要支出后,已经不具备继续消费的能力。综上,农村电商发展因农民消费能力的弱小而受到限制。关于农村经济对外交流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促进优质农产品对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电商平台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提供了渠道和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农村电商所需的人才短缺、现有的物流体系不足以支撑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农产品标准化落后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朱品文,2016);物流运输条件差限制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电子商务安全指数较低,使得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层次低(杨坚争、周涛、李庆子,2011),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受经济发展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将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为特点的“三期”叠加使得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期。以往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下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大量累积泡沫,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明显,过多资金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使得居民不敢过多消费,消费的内生动力作用无法持续发挥,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这种不利影响也逐步对农村消费能力提升构成阻碍,会降低农村地区消费需求,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既有突出的成绩,也存在十分明显的问题,既要客观认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积极环境。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篇11

关键词:C2C流通模式农村物流发展路径

目前农产品物流呈“橄榄型”供应链经济特征,农民获得收益微薄,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支付成本较高,绝大多数收益损失在流通环节(彭楠,2002)。2011年6月,提出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推动农产品流通,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厉以宁曾指出:我国现阶段一定要建立物流概念,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而且一定要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优势农业。随着物流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将物流活动等外包出去,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这为物流外包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电子商务平台产生,这也推动了物流外包和3PL。因此,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对物流外包和3PL的发展非常重要。JayJoong-KunCho通过调查研究,对比电子商务与传统市场下物流外包与物流能力关系,发现具有再强的物流能力也需要第三方物流其他功能的协助。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结合电子商务的农村物流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适应形势。本文运用电子商务C2C流通模式,构建农村物流发展路径。

农村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配送渠道狭窄,物流配送企业单一。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一般比较落后,有的村落地处偏僻,不易到达,导致农村物流的配送渠道相对于城市地区有很大的不足,物流配送企业也较为单一。本应是农村物流在配送方面中坚力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除中国邮政及其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能够满足农村物流的基本要求之外,其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物流的相关业务。原因有二,一是农村物流往往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物流配送较为分散;二是目前农村物流数量较小,令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本没有利润空间。

农村城市化进度相对缓慢,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通信以及网络资费相对城市较高,农民受教育程度较城镇居民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农资需求、农产品收获等信息及时,并且也不能掌握不同地区市场对个别农产品的特殊需求,这样就使得农户一方面对农资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往往依靠当地农资销售企业来完成农资的采购,且依赖程度较大;另一方面对所生产的农产品的销售也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农产品不能在第一时间出售给最佳购买者,导致一部分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因腐烂等原因而造成浪费,并往往采用个人零售、低价出售给农产品企业等方式,没有使农产品收益最大化,这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基于C2C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路径分析

相对于发达国家农村的农场式集中管理,我国农村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规模比较分散,种类较多,对于农资的需求以及农作物的收获时间也各不相同,而这种零散且分散的种植方式,正契合了C2C流通模式的基本要求。C2C(ConsumertoConsumer)流通模式是消费者之间在网上彼此进行的小额交易活动,实际上是在网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个人对个人”的交易平台,给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交易场所,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电子商务的机会。在C2C流通模式中,消费者只需要上网就可以找到买家和卖家,自己掌握交易的整个过程,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需要第三方介入才能完成交易的状况,其最为典型的代表形式就是网上拍卖(钟强等,2006)。将C2C流通模式运用于农村物流发展之中,具体来说就是以农产品、农资电子交易开放平台为基础,以农户(农产品生产者)为核心,使其一方面作为农资的购买者,可以到互联网上通过对比不同农资经销商在农资电子交易开放平台的产品信息和价格,以及通过与农资经销商的在线交流,购买到价格实惠、质量上成的农资,另一方面作为农产品的销售者在农产品电子交易开放平台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并通过网上拍卖的方式寻找到出价最优的购买者,以取得最佳收益并避免农产品的积压,最终实现拉动农资销售业绩和带动农村范围内第三方物流业务同步发展的目标,具体的组织过程如图1所示。

随着农户与农资经销人、农产品需求者与农户之间在交易中良好买卖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达到以下效果:第一,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网上的买卖关系,农户在购买农资时不仅可以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农资,而且可以通过网上拍卖的形式找到最需要自己所出售农产品的买家,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趋近于收益的最大化,起到了开源节流的作用,这样就能够调动农户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第二,调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热情,促进农村物流配送的发展和完善。由于C2C流通模式在达成买卖关系之后往往采用第三方物流寄送方式,随着寄送数量的大幅增加,第三方物流企业必将看到在这一领域存在的巨大潜力,从而促使它们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物流配送,开拓农村物流市场,有效促进农村物流配送的发展和完善。第三,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随着网上交易的持续,农民使用互联网时间迅速增加,农民将意识到低文化水平难以适应网上交易要求,产品需要更加生动地简介、更加绚丽的广告效果才能吸引顾客的关注,这将敦促农民加强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在农民使用网上交易的同时,难免会接触到一些流行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C2C流通模式的实施策略

政府积极引导,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C2C流通模式在农村物流系统中的实施,必须具备三个必要的条件,即买卖双方、网上交易平台以及第三方物流,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物流系统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只有政府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参与农村物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才能吸引物流企业、电商以及农产品的买卖双方参与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上官绪明,2012)。由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建设的责任。此外,政府对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给予支持和政策保障,引导企业和资金的投入。

涉农龙头企业勇于创新,利用和建设专业的开放交易平台。当前正是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C2C贸易的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以淘宝网、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为代表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创造的巨额销售业绩让人们看到了C2C流通模式的巨大潜质。因此,农村物流C2C流通模式的交易平台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网站作为开放交易平台无疑是现今最好的选择。鼓励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应借鉴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经验来支撑农产品和农资的交易,并通过实名认证、服务承诺认证等技术手段来保证交易的安全性以及公平性。信息交易平台可以充分为农户反馈市场需求信息,使农产品的生产能够与市场充分接轨,形成良性的蛛网效应。同时,良好稳定的农产品生产为涉农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实现农户与涉农龙头企业共赢,形成农产品流通的根本。

建立二级物流外包,完善农村物流流通。C2C模式在交易达成之后一般采用将产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寄送方式,而目前许多全国范围内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顺风快递、申通快递等)的业务范围往往仅涉及城区及其近郊,对于农村范围内的物流业务只有中国邮政,这样一来难以形成真正的物流网络,C2C流通模式的基础不完善,难以有效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因此需要更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开拓农村市场,这不仅能够使这些物流企业的业务类型和业务范围更加完善,同时有利于它们打造物流服务品牌。根据对目前农村物流流通模式的调研,采用全国范围内连锁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城乡物流企业缔结外包关系,形成二级外包是解决C2C流通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关执法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保障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将农产品、农资的交易场所由真实交易场景转移到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之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相关执法部门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来规范市场运作,必要时还要对网上交易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和处理。纵观电子商务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十几年,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网上交易账户的安全问题,交易过程中的税收管制问题以及买卖双方的诚信问题等等。随着相关执法部门的介入,对交易过程及买卖双方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规范各方行为,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交易相关法律和规范的制定,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环环相扣,构成了C2C流通模式在农村物流系统实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了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电商、物流企业才会热切响应、紧密配合来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电子商务开放交易平台,农户、农产品需求者和农资零售商才能更方便的达成交易,实现共赢;共赢推动众多的交易订单,调动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更能坚定电商发展农产品、农资电子交易开放平台的决心;随着交易不断进行,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违法行为,这就需要相关执法部门积极介入;而执法部门监管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规范交易行为,惩治违法犯罪,而且可以稳定和增加税收,避免偷税漏税的发生,从而能够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经济增长。上述四方面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目前农产品物流呈“橄榄型”供应链经济特征,农民获得收益微薄,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支付成本较高,绝大多数收益损失在流通环节(彭楠,2002)。2011年6月,提出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推动农产品流通,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厉以宁曾指出:我国现阶段一定要建立物流概念,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而且一定要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优势农业。随着物流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将物流活动等外包出去,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这为物流外包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电子商务平台产生,这也推动了物流外包和3PL。因此,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对物流外包和3PL的发展非常重要。JayJoong-KunCho通过调查研究,对比电子商务与传统市场下物流外包与物流能力关系,发现具有再强的物流能力也需要第三方物流其他功能的协助。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结合电子商务的农村物流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适应形势。本文运用电子商务C2C流通模式,构建农村物流发展路径。

农村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配送渠道狭窄,物流配送企业单一。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一般比较落后,有的村落地处偏僻,不易到达,导致农村物流的配送渠道相对于城市地区有很大的不足,物流配送企业也较为单一。本应是农村物流在配送方面中坚力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除中国邮政及其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能够满足农村物流的基本要求之外,其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没有涉及农村物流的相关业务。原因有二,一是农村物流往往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物流配送较为分散;二是目前农村物流数量较小,令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本没有利润空间。

农村城市化进度相对缓慢,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通信以及网络资费相对城市较高,农民受教育程度较城镇居民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农资需求、农产品收获等信息及时,并且也不能掌握不同地区市场对个别农产品的特殊需求,这样就使得农户一方面对农资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往往依靠当地农资销售企业来完成农资的采购,且依赖程度较大;另一方面对所生产的农产品的销售也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农产品不能在第一时间出售给最佳购买者,导致一部分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因腐烂等原因而造成浪费,并往往采用个人零售、低价出售给农产品企业等方式,没有使农产品收益最大化,这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交通发展范文

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市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落后,全市84个乡镇(办事处)还有11个不通油路,2414个行政村只有837个通了油路,而且存在着等级低、里程少、通达深度不够、抗灾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和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国家开发西部,优先发展中西部公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国债项目投资,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全力以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倡导人民公路人民建,在全市迅速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利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朱总理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实施赶超战略,建设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全党动员,全民修路,以乡镇通油路和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的发展,全面提高全市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创建全市优良交通环境。

(二)目标任务

1.全市三年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

2.行政村三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

3.*年任务:实施“5815”工程,即完成5个乡通油路工程,完成800个行政村1500公里水泥路(油路)工程。

二、组织领导

这次,我市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是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为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包县,市四大班子领导包重点项目。市直各单位和驻市国、省直单位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为本县(市、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本乡镇村通水泥路(油路)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放在突出位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实做到“四到位”,即领导到位、精力到位、指挥到位、组织到位。各县(市、区)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师,对市里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确保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主要措施和优惠政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县(市、区)要根据市里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结合本县(市、区)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原则,以现有国省道、县乡公路为主线向两边发展,以乡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以现有路基为主,适当改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路线、里程、标准以及行政村名称等,于*年11月上旬前上报市交通局。

(二)征地拆迁

1.征地:乡镇通油路占用土地要在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按项目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村通水泥路(油路)路基原则上基本不动,有裁弯取直等零星用地的,要以乡为单位统计,按有关程序报土地部门审批,并做到修路与造地相结合。

2.拆迁:涉及通信、电力、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拆迁任务,原则上实行“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政策,不作补偿,其他拆迁问题一概由当地政府解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阻挠,必须全方位为农村公路建设大开绿灯。

(三)结对帮扶

市直机关、驻市国、省直各单位要与修路困难大的村实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把修路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从资金、物资、技术、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四)义务建勤

要发动群众义务修建,没有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县(市、区),可动用农村义务工、积累工;已经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县(市、区),可采用“一事一议”办法筹劳,此外,每台机械要投入不少于5个台班。

(五)资金保障

1.国债资金:乡镇通油路每公里补助30万元,由市计委负责、市交通局协助落实。

2.省补资金:乡镇通油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村通水泥路(油路)每公里补助1万元,由市交通局负责落实。

3.市财政补助资金:乡镇通油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村通水泥路(油路)每公里补助1万元,对于撤乡并镇撤掉的乡镇通水泥路(油路)工程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市“吨煤一元钱”资金和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由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对于原为油路,由于使用年限长,路面损坏严重的,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标准三分之一进行补助。

4.对于困难特别大、条件特别艰苦、任务特别艰巨、并且人民群众修路积极性特别高的行政村,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5.各县(市、区)必须从本级财政拿出一定的配套资金。

6.受益企业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公路建设。sp;7.为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除国债补助资金的拨付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使用外,省补助投资、市“吨煤一元钱”和市财政补助资金全部划拨到市交通局,由市交通局根据工程实际完成情况下拨各县。

8.市里成立有关单位参加的资金概算领导组,要摸清底数,控制好规模,使用好资金。

(六)技术质量标准

要以对国家、对人民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工程质量。加强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坚决杜绝前修后坏的“豆腐渣工程”,使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真正成为富民工程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流工程,具体要求是:

1.乡镇通油路工程项目要严格执行公路基本建设程序(见附表二),认真履行项目审批制度,落实《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实行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明确项目法人,责任到人。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要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乡镇通油路工程要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村通水泥路(油路)路基宽度不得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得小于3.5米,路面基层厚度不得小于20厘米。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不得小于3厘米,水泥路面层厚度不得小于18厘米,且必须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机械化施工,不得用人工进行铺筑。

3.市、县两级交通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深入工地现场把关,要按照标准规范要求编写简明扼要、便于操作的水泥路(油路)技术质量操作手册下发到每一路段、每个行政村,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4.为确保工程质量,要严把材料进场关,所有的钢材、水泥、沥青要实行定点供应,尤其是水泥必须由市交通局统一指定厂家供应。

(七)养护管理

要积极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正确处理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关系,县、乡两级政府要本着“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公路村管理”的分级管理原则,采取多种办法,认真落实养护资金,组建好养护队伍,抓好农村公路的养护,巩固大修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

各县(市、区)农村公路建设还要与退耕还林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公路的绿化、美化,努力创造一个“路好人富环境美”的城乡环境。

(八)大力宣传

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从各个方面保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市电视台、太行日报社、市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并且贯穿到整个农村公路建设活动的始终,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真正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有效地对接起来,进一步唤起全民修路的热情,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能量挖掘来、发挥出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全民大办交通良好氛围。

四、检查验收

为确保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市里将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具体为:

(一)检查范围

全市所有乡镇通油路项目和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工程。

(二)检查内容

1.检查各县(市、区)是否健全组织机构。主要领导是否亲自负责。是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任务是否落实到人。

2.落实开工的项目,行政村名称、路线起讫点、里程、标准。

3.检查帮扶单位帮扶情况及措施。

4.检点项目是否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是否落实项目法人。质量、安全、监理等各项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接受政府监督。

5.抽查工程质量,是否按照技术标准和有关规范进行施工,工程质量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三)检查验收方式

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将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区)的工程进度进行督促检查。

1.今年11月底检查各县(市、区)项目落实情况、领导机构设置、组织措施落实情况帮扶单位到位情况。

2.每年4月下旬开始检查开工项目及进度,根据实际情况下拨市财政补助资金。

3.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进行一次情况通报。每季度组织人员进行一次大检查。

4.每年10月底组织人员验收所下达的工程数量、质量。并且兑现国债补助资金和省、市补助资金。

(四)奖惩办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解决碳排放的方法范例(12篇)

    - 阅0

    解决碳排放的方法范文篇1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通过以后,有关贸易碳排放的量化及其责任划分问题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更成为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气候.....

    品牌策略建议范例(12篇)

    - 阅0

    品牌策略建议范文篇1关键词:品牌;商业银行;问题;不足;建议一、品牌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品牌的目的是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