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1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创新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对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可见,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

(1)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力,城市文化、城市风貌遭到破坏。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中传承着城市文脉的历史古建筑和遗迹受到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动人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2)不注重保护环境,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3)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4)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5)某些领导干部干涉,导致城市规划混乱。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找到地方领导,某些领导直接干涉,导致城市违法建筑严重泛滥。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建筑的蔓延现象。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集体土地未经征用就进行开发建设,再加上与腐败现象相勾结的城郊“圈地风”,造成违法建设呈愈演愈烈之势。

2、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2.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当前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今后城市规划的理念应当转移到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上来。“区域绿地”是一个新概念,指的是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环境景观,在一定区域内划定,并实行长久性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具有重大自然、人文意义上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推行区域绿地规划和保护的目的是:维护区域自然格局,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塑造良好的发展形态;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加强城乡管理,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

2.2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要突破原有仅局限于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思路,更新观念,结合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经验,结合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要求,结合新时期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思维、新理念,增强责任感,拓宽旧城改造中的保护范围,宁可牺牲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多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留遗憾。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合理修缮,成为城市秉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部门应从规划入手,制订法规,健全机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3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2.4注重公众参与,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规划部门除了制订策略性层次规划外,还可以用招标的形式征询专业咨询机构及学术机构参与课题的研究及开发规划。政府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机构,为其规划及政策的制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多种渠道,使政府与市民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规划结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市民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团体进行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协商等工作。

总之,城市规划是一个关乎城市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事业,在新时期,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适应时代要求,注重节能、环保、保护历史建筑、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劲助推力。

参考文献

[1]王合文.谈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及创新[J].山西建筑,2009(1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更新,原则,内容,协调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最集中的体现,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社会和历史等价值。继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历史文化名城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成为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基本理论

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十分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是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包括可见的物质形态,同时又包含与这些物质形态有关的自然和人工的背景,以及与历史地段环境在时空上有直接联系或经过社会、经济、文化纽带相联系的背景。不但有单体的文物保护,还要有整体的街区或风貌的保护;不但要保护有形的建筑、街区等实体内容,还要保护无形的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文化内容,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其内容分为两个层次:1)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以及对其积极因素的更新和利用;2)制定历史保护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开展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

1.2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以保护与复原历史文化名城面貌为目的,对构成街区的建筑、环境及一切相关因素进行整理、修缮与调整,使得古老街区的历史环境的保存与现代居住生活的调整达到最佳综合的行为与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但正式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恢复城市生机,欧美各国率先展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建(rehabitation)以及保留维护(conservation)三种。更新改造不仅仅以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为目标,而且充分发挥改造地段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改造旧区和城市现代化的多重目的。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城在实物上比较典型地保存了历史上丰富的文物古迹,城市建筑和空间格局等优秀文化遗产,在文化符号上集中体现了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特征或者一定典型的历史时期的特征,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延续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保护旧城,开发新城;保护传统,发展现代文明,这两者并不矛盾。

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针对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在需要保护的地区还是在需要更新的地区,都同时面临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问题。差别只是,在保护地区中,需要受到保护的东西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在更新地区,需要更新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通过塑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去实现适应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是同一目的的两种表现形式。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面临的基本矛盾

保护与更新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比如,城市要体现历史的延续性,需要择取重要历史阶段的优秀片段加以保护,但城市为满足现代功能的需要而进行改造,又可能冲击着这些优秀片段的保存,特别是新旧之间处理不当也会损害城市的艺术形象。历史古迹要保持一定的历史“文物环境”,才能向人们传递某些文化信息,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常常破坏着这个历史范围所体现的氛围;城市企图通过传统建筑的保护而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而现代建筑、现代技术常常对此有很大的冲击力。渴望观赏体验异族文化的旅游者希望看到城市古老风貌更多一些,而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却希望改变他们千百年来熟悉的环境,进入新的空间、新的生活方式。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然而在最近50年中,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工业化过程中的毁坏;也有城市化进程中的毁坏,在大都市和主要名胜古迹表现为保护性毁坏和在中小城市则主要表现为建设性毁坏”,从中也表现出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中的种种矛盾。

2.1文化环境利益与其他利益的矛盾

2.1.1与居民群体利益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就是要保护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肌理,这些包含历史记忆的环境,其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现象严重,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居民数的增长,也使原有历史性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2.1.2与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由于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起,旧城改造成为有利可图的投资热点。这种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了旧城改造中房地产开发商的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造中,一些长期沉积下来的历史文化痕迹被无情抹去,“模式化生产”代替了精心设计,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已经很少。

2.1.3与城市政府片面的“城市发展观”以及追求短期利益的矛盾。那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做法同时也表现在各级政府的决策管理中。于是,充满传统情致的民居以建设所谓“标志性”建筑被毁掉;尺度宜人的历史街道被无情的拓宽。此外,这种在短期内急于为自己立丰碑、不愿步他人后尘的决策思想,导致即使某一届政府有较好的保护发展规划也很难实现或继续深入研究。然而,实现一个好的保护发展计划历时很长,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要多届政府去共同努力创造的,是集体团队合作的结晶。

2.2规划与开发的矛盾

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是注重内部环境、建筑自身的功能和经济效益,而政府规划职能部门则侧重于整个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整个社会利益的协调和综合平衡,用种种手段进行限制、调控。因此,开发者的意图与保护规划控制的要求必然存在着距离。城市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受经济利益驱使而放弃对规划原则的坚持,规划所确定的旧城建筑高度、风貌控制和容积率控制指标失去了法律权威性,代价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的社会、环境、文化效益的降低。

2.3保护发展所需的建设费用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目前,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管理影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名城保护、发展中会涉及相当数量的居民外迁安置费用、市政设施改造费、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维护费用等大量资金,数额巨大,这些资金如果仅靠政府财政支出则难以为继。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值得人们珍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等多方面价值,由于时间的推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它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整治,使它的价值得以更完美的体现。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针总的说是保护与整治。

3.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3.1.1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机体,一个系统。它的保护重点不完全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整体环境的格局。历史文化名城要有所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其格局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整体保护。

3.1.2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1.3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3.1.4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旧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强化文化职能,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1)保护更新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结合;2)保护更新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3)保护更新与利用结合。

3.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机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运行机制是指名城在保护、更新、建设实践中的内在运行机理和过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机制,就是借鉴其他城市更新的机制,从保护决策、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等各方面去研究保护的内在运行程序,从而实现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对策

3.3.1保护决策层面

对于经营理念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来说,目标的确立是名城保护、建设的前提和开发的内部驱动力。1)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实施区域规划,可以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2)贯彻旧城“有机更新”方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规划管理中,应废除“旧城改造”的错误方针和口号,旧城应实施整体保护。旧城内的传统建筑重在加强日常修缮和采取“有机更新”方式加以改善,保护传统特色和原有社区结构。

3.3.2规划设计层面

注重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要避免“千城一面”,就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重视区域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多元的保护。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先人们留给我们街道、房子、礼仪、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饮食起居,保留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

3.3.3管理实施层面

现代历史文化名城要寻求城市环境,尤其是历史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管理的维护和支持。它包括:1)保护资金的支持。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支持。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是一项公众参与的社会活动。具体措施有:1)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法制,遵守文化遗产保护原则。2)提高保护管理人员素质。3)探索出一套适宜渗透“公众参与”机制的历史文化保护措施。

4结语

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冲击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更新的融合是极为艰难的。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现二者的结合,使之相互协调,做到既保护好古城又繁荣城市,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邢继亮,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探讨[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11-14.

[4]杨志明,陈年好.旧城改造的误区厦出路[J].城市开发,1999(4):78-79.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城镇;控制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0-05

1引言

历史文化城镇是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历史遗留给当代的重要文化资源。而旅游作为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也是活化历史文化城镇、使其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并不断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以历史文化城镇为旅游活动载体的旅游形式最重要的吸引力便是在于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

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规划的现状反思

历史文化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尚未有特定的规范指导其规划编制。现状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规划内容大多借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编制。

然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难得出以上规划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难以面面俱到之处: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以土地的利用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遗迹的保护为主,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特定场地空间的保护更新为主。三者俱聚焦于场地空间及建筑的静态控制与保护,忽略了旅游规划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态影响,而其后果直接体现在了现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普遍问题中。

(1)管理不当,风貌难以维持。旅游管理者是指旅游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是旅游管理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旅游组织的支柱和决定旅游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他们为区域旅游提供决策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和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

现在国内大多数进行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区都存在管理粗放、发展目标雷同、分工不明、缺少管理力度等通病。这些管理上的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发展,更有甚者威胁到其旅游风貌及品质。国内的历史城镇旅游地区的管理主体基本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大类,其中前者为主者居多。在管理开发的初步,受各种建设条件、政策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历史城镇的旅游发展缺失个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少有得到体现;其次在开发过程中,管理权力下放使得旅游区域内的发展各自为政,难以进行可持续开发;同时在进一步开发中,由于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人文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不利、周边地块控制不足、服务基础设施匮乏等方面,整体降低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的氛围和品质,使其历史风貌难以维持。

(2)经营不当,氛围难以营造。旅游经营者是指以经营为目的,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营组织。他们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商品和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项目的类型、种类及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的氛围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现在国内的旅游经营存在相当多的诟病,其中以不法经营和不适宜经营尤为严重。细说来,前者主要为无证经营的个人或组织在历史文化城镇中进行的经营活动,由于缺乏管制,他们所提供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有强买强卖、以次充好、恶性欺诈等行为,严重影响当地旅游氛围;同时此类不法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很可能加重原本就不轻松的交通、游览压力,破坏游览性质。而后者所提到的不适宜经营主要指那些经营项目类型、氛围与历史文化城镇不相宜的经营活动,如寺庙前大肆叫卖甚至开设荤腥餐饮、古街上门店装饰“特立独行”等,它们的存在无一不对原本的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氛围产生不良影响,拉低整体氛围,降低旅游品质。

(3)游客行为引导不当,体验品质难以保证。游客是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消费主体,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服务对象,他们在历史文化城镇内的旅游行为可谓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原本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中管理经营成果的反映。他们的旅游行为不仅对历史文化城镇本身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体验也将影响到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质量和品质。

在现今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旅游城镇中游客不和谐行为随处可见:自辟路线、无视禁行告示、随意攀爬、乱丢垃圾、践踏草坪、违规停车等。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城镇对此采取的是设施引导、语言引导及事前引导的行为来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即设立旅游警示标志、利用导游的示范教导作用以及团队间的提醒教育等,但此类行为对游客的行为引导作用微乎其微。如若此类不和谐旅游行为继续存在甚至恶化,将严重影响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运营成本及旅游品牌的塑造。

3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控制要素及

体系构建理念3.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思考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中提出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在此规范中不难看出“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依然是旅游规划的规划重点,然则仅有土地类要素的控制是不够的。针对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更加关注“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的特点及现实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的种种问题,本文欲将对旅游区域内的行为控制作为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另一规划重点。

3.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理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应是在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各个地块中的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建筑建设的限定等土地类控制要素及地块管理经营的行为控制、游客行为引导等行为类控制要素一道对历史文化城镇中用于旅游的地块加以控制,使之既能符合城镇控制规划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又可体现旅游发展特色、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品质。

3.2.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土地控制

历史文化城镇的特定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空间物质上可分为建筑特色、场地风貌、空间格局与环境氛围等4个层次,故旅游控规在对其整体风貌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打造中,亦应从此4个方面对土地建设进行控制,以达成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图1)。

3.2.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

在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活动中,三类主要直接相关群体(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游客)同当地居民一道成为历史文化城镇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状态同时也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在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中亦应对此四类古城使用人群加以控制和引导,以助于进一步提示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氛围和品质(图2)。

4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的方法与

体系探索在河南新密古城的旅游控规中,笔者针对古城现状保存状况和旅游发展总规在其控规的编制方法和控制引导体系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其中包括了地块的划分、旅游控规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新密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地处五岳之一的嵩山东麓,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新密古城位于老城中心区南部,处于旧时商业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区。现存的历史建筑群主要集中在老城的中心城区,共有文保单位9处,古民居300余处。整个古城街道格局犹在,民居建筑多为低矮的旧式民房和部分后期新建的2~3层房屋,旧房均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保存基本完整。

4.1地块划分:以资源为本,划分不同类型地块

新密古城内的现状利用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类:文物遗存、湮灭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根据资源存在状态及其周边环境,规划首先为这些资源所在区块进行区块性质划分(表1、图3)。

在此地块性质划分的基础上,依托古城内现状道路街巷格局和规划开发要求,将整个古城的场地整理后统一地块划分为历史核心区、风貌控制区、环境引导区三个主要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开发理念(表2、图4)。

4.2旅游控规指标体系:土地控制与行为控制并重

基于旅游规划的特殊性,规划在常规性的控规体系中对土地和建筑建设的控制体系基础上,研究加入规范约束引导旅游区域内活动的行为控制体系,同时针对历史文化城镇的特殊资源特征,亦应加入一系列满足古城保护和氛围营造的特殊指标。由此形成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土地—行为—特别要素”的控制措施(表3)。

5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刍议

旅游控规的编制目的在于将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相衔接,作为旅游开发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究其资源的特殊性,应在统筹满足其城镇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这就要求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控规建立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规划过程和体系。

5.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过程

就前文提到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所言及的统筹城乡规划、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多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在做其旅游控规时需要以包括历史文化城镇的城乡规划、保护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为规划依据。故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流程按先后顺序回顾如下(图5)。

5.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指标体系概念框架

历史文化城镇的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城镇土地要素控制指标、历史文化城镇行为要素控制指标和历史文化城镇其他特殊要素控制指标三部分(图6)。

6结语

本文结合新密古城旅游控规的编制实践和研究,尝试提出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土地—行为—特别要素”三层面的控制措施,并建立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指标体系概念框架,试图引起对确立旅游中的行为控制在旅游控规中的地位这一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期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34.

[2]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79.

[3]李继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不谐和因子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6):129~132.

[4]任伟.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控与引导[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114.

[5]魏峰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学,2006,20(2):30~34.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4

关键词:建设管理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工作需高度重视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受到普遍赞誉的城市,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那些布局混乱、环境恶化、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城市,除了其他原因外,往往都与没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关。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下功夫搞好城市规划。

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塑造城市特色,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现在,许多城市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忽视城市特点,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雷同,特色越来越少,甚至将有特色的建筑和景观也破坏了。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

三、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再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都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既显示了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又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奇光异彩,受到了世人的普遍称道。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只看到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而对其丰富、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知之甚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简单地把高层建筑理解为城市现代化,对保护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不够重视,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对于这些错误做法,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对于自然遗产,要按照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建设和管理好。

四、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绩,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大气和水体污染依然严重,从总体上看,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垃圾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燃料。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同时要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过低,园林绿地太少,地面太多。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妨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植树造林,努力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绿化用地指标,科学安排绿化建设用地布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占。

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作者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

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服从于整个地区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同时,城市不仅要从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整体状况,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5

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会。按照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的要求,我部自今年起开展定时定点新闻工作,今天是第一次新闻会,以后每季度最后一周周三上午都会举行新闻会,欢迎记者朋友参加,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国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7亿人,城镇化水平43.9%,城镇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对合理高效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期城乡规划工作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有效提高。二是有效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的保护。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

二、近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法制建设工作。在总结《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践的基础上,起草了《城乡规划法》。目前,《城乡规划法》(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我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共同起草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送审稿),并已列入国务院法制办今年一档立法计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全国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对重要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引导,与相关省市共同组织编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镇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全面推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城镇体系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19个已经国务院同意批复实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改进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审查工作程序。三是推动了近期建设规划编制。

(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和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工作。我部和一些省政府共同建立了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派出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调查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行政机关权限依法处理。此外,我部和监察部联合开展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和管理工作。全国己有10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们主要是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立法工作,二是规范评选和管理工作,三是在城乡规划编制中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四是加强了专家与公众参与,五是加强了对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六是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做好保护工作,七是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行政监督。

(六)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快了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了村镇规划特别是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完善工作。注重了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召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为了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将于2007年6月,在北京共同举办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暨城市规划设计展览会。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创新文化培育”。参会的中外代表将围绕会议主题就“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的新思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建设中传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保持、延续及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2个专题进行探讨,并举办相关成果展览。

参会人员包括,主办单位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城市规划、文化、文物、遗产地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负责人,有关科研院所、设计企业等代表。

(二)法制建设工作。我部将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积极推进《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

(三)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深化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完成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海峡西岸等重要地区城镇群规划编制。改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积极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

(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成果审查工作。坚持从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审查把关。

(五)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大规划案件查处力度,尤其是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和破坏国家资源的人与事,破坏风景名胜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区以及侵占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的案件。加强综合指导,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城乡规划长效机制的建立。

(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工作。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审查工作,细化申报的条件和程序。组织历史文化名城动态管理的研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名镇(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体现城市文化,创造宜居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的支撑。

1、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个性与魅力之中,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成为一种软实力,这种实力积淀、积累、传承到一定程度,就会放射出巨大的张力,成为市民普遍认同并努力践行的核心价值,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

1.1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特点、新趋势。城市文化不仅是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可以提升经济的价值和品位,以形成特色,可增强吸引力,推动消费,增加经济的总值,这已被许多实践所证明。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文化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二是城市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三是城市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1.2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

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感知,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的公众印象,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也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文化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统一,给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条件。

1.3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

城市随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出各种属性与文化特征。城市的历史形成与发展阶段不同,呈现出的文化底蕴也不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文化在城市的某个方面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表象。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由于有不同的风气、风格和风俗习惯,才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城市格局。城市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一经形成,便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的、精神的,无所不包。城市特色以城市文化为依据,植根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城市风格。

2.我国目前存在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实践中“文脉主义”规划思想严重缺失,这既有特定历史阶段制约等诸多客观原因,也更有认识和操作实践方面的主观原因。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缺少文化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没有把文化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中的核心体系来看待,规划缺乏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没有真正表达出城市内在的文化特质。无法结合城市文化规划、城市特色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创新,最终导致城市规划的文化剥离化和文化的抽象化。

1.2没有把城市的文化规划当成一种高知识、高技术、高能量的规划。由于我们对文化规划其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国文化规划成了文化部门报告式的设计和策划部门的一种策划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搞出来的城市文化规划根本不是城市文化规划,只能是一种对文化规划的研究和文化策划而已。

1.3现有的城市文化还只是局限在文化部门管辖范围内,并未得到城市规划领域及相关领域真正的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及设计方法缺乏创新。随着特色城市建设,中国城市需要把创新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体系中,以此建立和完善适于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城市文化规划体系和城市特色规划体系,从而为城市总体特色规划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

1.4城市规划未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安排之中,而且城市规划本身未在城市文化建设理论指导下进行。

1.5法定规划体系中虽有提及,但还未给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文化城市建设缺少相应的和必要的法定依据,使其不得不在经济利益面前不断让步,从而导致当代城市的特色危机和文化缺失。法定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之间这种固有的矛盾,是这些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

3、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3.1开掘城市文化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中国有悠久历史文化,文化遗迹、风流人物、名城胜地、举不胜举。开掘城市文化,关键是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历史是一个连续过程,今天对待历史文化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步伐。为了不愧对祖先和后人,我们应善待城市历史文化。

3.2新建环境和传统区域要保持视觉和精神上的和谐

在传统文化日渐消退的城市里,人们更多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该地的文化氛围中,新建建筑要以低层的民居风格为主,其材质、风格、尺度、色彩,形式和原有街区相仿,各种元素要尽量保留,新建环境和传统区域保持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协调。同时,新建环境要使人们对历史产生联想,对传统街区文化产生无限怀念,从怀念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文化的延续,从而使居民对自己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3.3塑造具有传统文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人们社会文化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对于人类生存空间而言,必须适合已成型的文化脉络。以满足人们的认同心理,步行商业街设计中可视不同的条件采取保存、应用、创新等途径来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环境形象,用传统的空间形式和词汇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风貌。

3.4新地域文化的发展

把传统的地域看成是一种稳定的、封闭的、实体的静止概念,试图通过简单化地去恢复某种已消失的乡土风格而使城市文化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在全球文明的强大攻势下,是一种消极文化方法。

新地域文化方法是积极地面对全球物质文明,通过有效吸引采纳,重建城市精神和场所感。新地域文化历史观认为,历史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积累,一部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未来的文化在今天的创造性活动中诞生,而不是来自于对传统的滞留。所以,对待历史,只能创造性地改造,而不是绝对地保留。要将传统中有活力的部分,发展运用到现实中来;而传统文化中的地域特点,则应当创造性地转换到社会中来;对于未来,要实行创造性的保留和全方位的开放发展。

总之,城市发展,应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我们要用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今后的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身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永葆鲜明的特色、永葆鲜活的灵魂,永葆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林:《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及其营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李颂华、陈波:《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理顺规划体系中不同层级的关系

城市规划还处于从战略性到策略性层面的阶段,编制内容缺少宏观尺度,规划体系缺少确定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难以清晰界定,规划设计的战略性问题被弱化,对法定规划的理解偏差约束了城市规划功能的发挥。

1.2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力度不够

在一些城市往往有许多历史遗留的街区,这些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一些历史街区已经失去了它本来面目,甚至彻底消失。历史文物古迹对于体现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游客和投资者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3规划理念落后

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注重短期利益,关注城市规模,缺乏对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视和对小城市小城镇的关注,盲目追求终极蓝图,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丧失。同时在技术体系方面,技术方法落后,缺乏与公共政策的衔接,盲目关注内容,缺乏战略性和政策性,控规指标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众参与体系不健全,甚至规划执法不严,造成自由裁量权过大。

1.4规划管理不到位

规划管理透明度低,滥用权力进行随意的建设,城市规划中缺少多级监督举报体系的建设,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能胜任规划后管理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通畅的管理机制,对于违章建筑不能有效地予以制止,造成一些不符合规划审批条件建设的出现,导致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2.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理顺规划体系,明晰规划的地位及相关关系

城市规划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区域规划,不应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而应适合于当地的城镇空间、资源环境,需要结合各部门的行政事权范围,简化编制内容,重点关注全局性内容,强化城市规划的相关技术性内容并将其作为总规的后台支撑而非本体,规划设计要着眼于长远考虑和作出宏观的结构性控制,关注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公众参与性,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2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发扬城市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城市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的城市领导不但要看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还要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旧城改造中不要大拆大建,避免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更新规划观念,完善规划管理方式

规划管理的重点是不得变更强制性指标,在放开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规划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善规划管理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规划管理中的先决地位,建立依法处罚违反规划强制性的内容,杜绝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规划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使规划方案建立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并建立起多级监督举报体系,把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控制在强化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中来。城市规划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计划、用地和建设的全过程,控制好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和违法建设工作的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对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的违法行为,从制约机制上杜绝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2.4构建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现代化建设;延续

城市是人类用智慧和文明创造出来的产物,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积累和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不断进步,城市职能由最初的防御性的构筑物加交易场所慢慢向多元化,多功能化发展,她通过历史建筑向人类在展现不同时期的文明和各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反映出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同时她也在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群落在融合过程中的积淀,形成属于自己的传统和特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现有城市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历史文化破坏与城市建设的趋同,许多城市的新区建设甚至已经取代旧城成为城市的主体风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焦点问题。城市建设应传承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景观特色,应承载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特色。

笔者就以下两个例子简单分析城市规划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1西安的城市规划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

西安的城市道路格局主要就是以汉唐长安城的“棋盘式”、“井田式”发展的,显示出中国汉唐时代长安城严整的格局和恢宏的气势。西安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集政治、文化、经济于一身的重要城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商业大都市。往日的繁华给西安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自然、文化、景观,以及独具西安特色的民居建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西安经历了多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但总体规划都是以历史建筑和文物为载体的。总体规划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按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来执行。将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相结合,将建筑物与其所承载的社会活动、人文信息相结合,将建筑物与其周围的环境风貌相结合,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延续相结合。道路系统仍保存着“井”字形的道路网以及三环的城市格局。通过修建道路形成组团以及卫星城,组团与组团间利用绿化带进行分离,并利用干道和每个时期的建筑遗址连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点、面结合,使每个朝代的不同古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城市建设协调统一。

城市规划对新建设的区域同样重点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明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文化基调,形成新老建筑在风格上的统一和协调,在城市繁荣的现代化风貌中融合历史文化的精华因素,使城市富有活力而不失内涵,维护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形象。

西安城市发展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西安积极与世界各种文化系统进行全方位交流,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沟通中,不断创新,不但延续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特色,还成功展示了西安现代化都市的气息,成功的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使西安这座著名的历史古城,独具特色的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1]。由2011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安是中国唯一一个被定位“历史文化基地”的城市。

2北京大栅栏地区的城市规划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栅栏位于北京前门地区,地处北京中轴线东侧,是北京重要的旧城城市片区。大栅栏地区是北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老北京特色。大栅栏地区始建于元代,经过了明清时代的建设与发展,至今,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清代大栅栏地区是北京最繁华的市井商业区,琉璃厂是最著名的文玩古籍和民间工艺品的市场。直到本世纪初,这里一直是北京城内的繁华商业区。新中国成立后,大栅栏一直是北京最主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商业品质,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发展的滞后使得传统城市元素得以基本保留。传统建筑、街巷、商业、民俗、文化内涵保留之多在北京现代化大都市中绝无仅有。由于大栅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迹和独特的商业文化,该地区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栅栏地区处于天安门广场、故宫以及前门大街等核心的附近,成为了北京市中心最具有商业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大栅栏地区集中体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建筑场所的特色具有老北京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规划中对大栅栏地区的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是影响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编制大栅栏地区的规划建设时,根据规划区各个地段的不同历史特点和现状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区域未来发展需要,现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五个特色分区。月亮湾绿化景观地段用以展现历史文化景观;廊房二条传统店铺街用以利用现有历史建筑,发展小尺度传统店铺;大栅栏商业街用以延续现有的大尺度中西结合商业建筑风貌,积极发展传统商业;施加胡同文化服务街用于改造利用传统的“银号一条街”,使其成为四合院保护区的社区中心,部分服务整个地域;文化商贸区用以更新后的文化街区,提升区域文化价值和环境品质。同时,在保护历史街巷、胡同肌理时,要保证原有道路位置及走向不变,道路宽度保持尽可能现状,局部满通、市政和消防要求可适当加宽。

为防止大规模改造对历史街区带来的破坏,规划强调以“院落”为单位的渐进式小规模更新。对规划地段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明确院落边界,坚持以“院落”为基本保护与更新单位,逐步进行保护、修缮、改造和更新,同时保证新建建筑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同时对沿街单栋建筑的占地面积和高度进行严格控制,包括原街道名称、店铺字号依传统延用。

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规划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科学保护历史街区,又使其局部合理有机更新,更激发传统商业活力,提高了空间环境品质。

3小结

西安和北京大栅栏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发展中,着重加强了对本区域内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式。很多时侯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城市文化内容。每当我们进入一座城市后,往往感觉是一座崭新的,重复的、没有历史的城市。实际上,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经由几百年以上的历史文化结晶和现代城市文明形成的独特风格,同时也不可复制的。

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每个地区都形成自己的发展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内涵,而城市的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进行现代城市的规划发展时,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并把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独具当地特色的、具有文化历史传承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史健生,西安城市规划的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个性特色[J],城市发展研究,2000,2,36~37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1篇9

在春秋时代,太原已建有城邑,称晋阳城。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后汉、北汉的宫阙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有2500年。从宋朝初年毁晋阳城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这1000年城市发展的空间就在于旧城。历史赋予旧城丰富的遗产,纯阳宫、文庙、督军府等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民居和宁化府、清和元、开化寺等老字号,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西水系、拱极门遗址等古迹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论文百事通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上肖墙民居等。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重缺乏。在太原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2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

1)依据“先急后缓”的原则,明确主城区的紫线控制范围。从历史和现代情况分析,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主要分布于主城区;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即主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层次;从城市建设的趋势分析,主城区范围是建设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故紫线规划控制范围为太原市主城区范围内已公布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主城区范围以外的部分将来作为二期陆续进行编制。

2)通过现状调研和分析,从历史遗存的集中度、风貌的整体性以及规模的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结合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对比,认为应将文庙历史文化风貌区、钟楼街传统商业街和坝陵桥街区作为三个历史街区。

文物建筑属于历史建筑的范畴,历史建筑还包括一些非文物的古建筑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界定一般是指从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对它的评价标准为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a.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b.反映太原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c.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d.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e.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这样主城区范围内划定73处历史建筑。

3)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将历史街区紫线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指历史街区中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应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包含历史街区中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建设控制区:指为确保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控制的地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历史建筑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历史街区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将历史建筑紫线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绝对保护区指历史建筑本身,包括历史建筑本体及其围合的院落和必要的通道。划定的73处历史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合院落式建筑,一类是相对独立的建筑。前者多为文物单位,以传统建筑为主,采取建筑围合庭院的布局,此类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必然包括建筑本体和院落空间。后者多为近现代建筑,采取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以独立式建筑为主,其绝对保护区应包括建筑本体和相对围合的空间(如工人文化宫),以及必要的通道和空间(如原市政府办公楼)。在划定绝对保护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许多历史建筑l临城市规划道路,有些城市道路红线与历史建筑本体有冲突,考虑到历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建议局部调整红线或调整规划道路断面设计,缩窄人行道。

2)个别历史建设与规划道路红线存在严重矛盾。如校场巷工程师楼、川至医院、博爱医院等。规划综合考虑规划道路的层次及调整的可能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采取了调整规划道路或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保护的方式解决。

3)对于其他矛盾,如历史建筑保护与危旧房改造等问题,依据紫线优先,抢救第一的原则,严格划定绝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历史建筑本体保护,而忽略周围环境,整体风貌协调的问题,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环境,控制一定范围内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保证历史建筑景观不受破坏而划定的区域。风貌协调区的划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索:

1)原则上要考虑历史建筑的观赏视线要求,避免新建建筑对历史建筑的视觉干扰,尽量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有环境格局和风貌。具体划定时,要结合现状地形地物,提高可操作性,为严格规划管理创造条件。2)由于历史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周边大多是危旧平房区,综合考虑历史建筑保护与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一些具体地段,将风貌协调区划分为A,B两区,并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A类地带:是为保护历史建筑环境景观而设置的地带。地带内只准进行绿化、小品建设及修筑消防通道,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对现有违章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迁,一时难以拆迁的房屋,可以维修利用,但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提高建筑层数。B类地带:地带内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高于历史建筑高度。地带内邻近历史建筑一侧的建筑物和通向历史建筑的道路、视觉走廊两侧的建筑物,其形式、体量、色调应与历史建筑相协调。新晨

3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为太原市人民政府将来制定《太原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提供技术依据,加强了对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画条紫线,划定了保护范围、明确了保护要求、丰富了保护内容、完善了保护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城市传统文脉,构建太原城市特色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2)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根据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对每个单位进行深入地现状调查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区域、街道、院落、建筑各个层次,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保持风貌的整体性。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图则编制

1982年广州市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广州市始终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工作,保护规划的编制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广州市政府在保持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前提下,按照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贝0,梳理了主要历史史迹,编制了相关的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保护性的管理和建设规范,加强了政策调控力度,形成了广州的文化竞争优势与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生活。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在多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探讨的基础上,从保护规划的框架体系、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挖掘、规划的思路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使其可以为新时期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纲领性指导文件。

1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框架体系

1.1市域范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研究目前尚无先例,但是市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城乡都有大量的历史遗迹,而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确定在整个市域共7434km2范围内统筹编制保护规划。市域范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与单纯的研究城区是有所区别的,它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的保护因素也更加的分散,给现状调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地毯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整体保护,实现对山、城、田、海城市格局和山体水系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对历史村镇、各级文物古迹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恢复历史村镇的传统文化和活力,不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以突显广州作为田园风光山水城、岭南中心文化城、革命策源英雄城、丝绸海路港口城、全国著名华侨城的城市特色,丰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1.2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在这里主要是指历史旧城区的范围,对于广州市而言,这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历程的地方,经过各个时期的建设,遗留了大批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是最值得保护,也是最难保护的区域,这也就必然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城区保护框架研究(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历史城区分区研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旧城区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山体、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的特色研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特色建筑群的风貌与价值研究,对城市已编制完成的各层次、各个时期保护规划的分析和研究,城市传统文化及民俗活动分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与政策建议,完善、调整广州历史城区的职能建议,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建议。

1.3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虽然是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属于宏观层次的规划,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具体指导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宏观层面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编制控制性的保护规划,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就选择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范例编制控制性保护规划,然后逐步推进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的重点是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城市紫线、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在有必要的时候划定),其中城市紫线对应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分别编制保护范围图则和建设控制地带图则,具体指导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保护范围内的每一栋建筑和每一处环境要素,要具体编制建筑保护图则和环境要素保护图则,而对建设控制地带内,仅对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环境要素编制保护图则即可。

1.4文物保护单位(含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重点在于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并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及周边一定范围为保持文物保护单位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其整体范围较小,界线也相对比较明确。但对于建设控制地带则不同,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风貌协调的地区,范围比较灵活。历史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历史建筑采用与文物保护单位类似的保护方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城市特色内涵上的拓展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类似,应重点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于广州这样一个南方城市,既要保护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文化,又要发扬岭南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融入现代文化的因素,不断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应保存的历史记忆,保护其空间载体和社会基础,加强整理其结构性关联,不断寻求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强管理和实施力度,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和建设博物馆、展览馆、演出场地、文化广场等场地和设施,扶植民间文艺团体和文艺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提供软硬件条件;结合商业、饮食业、制药业和旅游业等对老字号进行重新定位和包装,重塑老字号风采,发扬老字号品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本土风俗文化的认知及兴趣,进而开设专门课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为传承手工艺、民间技艺和表演艺术培养后备人才;继续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升人们对岭南文化的认同度,为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社会基础。

2.2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

考虑到地下埋藏文物勘探、挖掘的现实状况及其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建议采取程序性控制保护的方法。即由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法律、规定,保证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将地下文物勘探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申报的必备程序之一。

3保护规划与实施管理的衔接

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及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大都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凋研、深入的规划研究,提出了保护模式与改造措施,但其层次都较为宏观,控制信息不够深入、清晰。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划缺少明确的、具有实操性的、可以方便用于管理的技术文件。因此,我们在对规划编制的范围、城市特色的内涵进行拓展研究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保护规划编制的层次与深度,在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将保护区保护规划的深度定位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城市设计的深度,提出了与城市规划管理密切结合成果表达形式——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图则编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11

关键字:名城保护城市发展意式风情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

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和保护,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其工作重点是保护好文物、历史地段、历史遗址和历史风貌。

1.2天津城市概况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1.3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天津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14处天津市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具体包括:古文化街、海河、解放北路、解放南路、五大道、估衣街、老城厢、一宫花园、劝业场、中心花园、承德道、鞍山道、赤峰道、泰安道。

2、意式风情区的演变

意式风情区,前身为意大利在境外唯一的租界,亦是亚洲唯一一处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大型建筑群。始建于1902年,占地面积28.45公顷四至范围东至五经路,南至博爱道,西至海河东路,北至建国道、胜利路和兴隆街。[2]

原意大利租界区图

2.1历史背景

该区域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对天津市进行了割地赔款。1901年,在天津河北区直隶总督府任职的李鸿章代表当时的清政府签定了庚子条约时的特殊历史产物。该区域建筑风格独特,广场与联排欧洲建筑在天津独一无二,且保留完整。

2.2时代演变过程

2.2.11902年至解放前的意租界

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天津意租界的范围。南临海河,北到津山铁路,面积771亩。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华民国政府收回。

2.2.21949年至2002年的归属楼

1949年解放后,名人故居被作为政府办公或分给国营企业和普通百姓。

2.2.32002年后的新意街

2002年,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海河风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对原天津意租界所在地域进行保护性开发,被称作新・意街、意大利风情区或海河意式风情区。新意街于2005年完成修缮并招商引资,2008年对外接待游客,现已成为天津具有特色与吸引力的旅游景区。2011年,根据天津市规划局编制公示的《天津市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式定名为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2013年,天津意式风情区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2.3格局规划转变

2.3.1初建时期的区域规划与建筑风格

意租界的建筑风格首先体现在区域规划上,规划前是村落格局,规划后的网状街道体现了现代城市的风格。街道的设计考虑到与相邻区域的连接,如意租界马路与俄、奥租界道路的衔接,避免了英法租借道路互不衔接的缺点,保持了与俄、奥租界建筑景观的自然过渡。

2.3.22002年市政府对意式风情区的改造

意式风情区内有137栋风貌建筑均为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区内的许多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又经过历史沧桑许多建筑成为危房,区域内私搭乱建情况严重,在整修的过程中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在整修重建中努力恢复历史原貌。

一是尊重原貌,修旧如旧

尊重原有意式风格特色,恢复马可波罗广场、意大利兵营等建筑原貌,体现和谐统一的浓郁意大利风格。

二是整合布局,与时俱进

在交通组织,功能布局,景观设计上参照意大利几大古城的城镇规划体系,恢复五横四纵棋盘状的格局,沿街建筑没有任何重复,设计图纸没有雷同。

3、意式风情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意式风情区增色天津发展

3.1.1保存近代天津文化遗产

意大利风情区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落,在意式风情区里可以观赏到意大利各个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仍保留有30余座名人故居。目前保留的每一处老建筑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袁氏宅邸:位于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原奥租界金汤二马路)的这幢袁氏旧宅,是袁世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不久,以低价从奥租界购得,委托德国和英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该建筑于1917-1918年建成。

梁启超故居和饮冰书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2号――44号的两栋欧洲小洋楼,就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大名鼎鼎的饮冰书斋,著名的饮冰室合集就诞生于此。[3]

3.1.2带动天津人文旅游资源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深远的文化影响、广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内外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为发展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街区规划定位以文化展示和休闲商业为主导的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自2008年开放以来成为海河岸边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样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意式风情区以其良好的区位、丰富的文化底蕴、回报丰厚的产业投资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外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先后接待多个国内外投资团组,达成了一批合作开发的意向或协议。

此外,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如《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白银帝国》《风声》《辛亥革命1911》《梅兰芳》《金粉世家》《大上海》《毒战》等等都是在天津的意式风情区拍摄,而且更多的影视剧也将越来越多的在这里取景拍摄,不仅因为这里很美,更因为这里是有历史有文化有异国风情的街区。

3.2意式风情区引起规划反思

3.2.1加强公众参与,增强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意大利风情区也面临着大量的开发,不少历史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主要依靠专家呼吁、媒体曝光、规划监督等外部手段,名城保护的内生机制尚未建立。

要对历史文化建筑和名城进行保护和开发,首要的就是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民参与到保护风貌建筑的行动中来。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出台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就对此进行了规范,同时《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确定程序》、《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管理办法》也相继实施,大大增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范性。

3.2.2注重长远利益,增加科技结合

要从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看问题,不能一切事情商品化,要从社会效益出发,历史的看问题。增强制度管理与利益取向相结合才是对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所在。

同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名城保护更加现代化。比如意大利为了古城保护维修,国家投资建立了科技保护维修中心,为建筑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化的管理全面记载文物的损伤程度、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各种保护数据等,并且中心拥有大量先进仪器,除害、修复等工序都可用流水作业方式完成[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渐被重视也需要有科学先进的技术加以支持。

5、总结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有形的集建筑资源与无形人文资源于一体的历史遗存,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的具体体现。目前,全国已有10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国在城乡规划编制中已经开始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后还应加强专家与公众参与,重视对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并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足迹。

参考文献

[1]《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第5期.刘桂庭

[2]“近代天津城市规划史”2013年近代天津城市规划图片展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篇1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名城的特点

1、数量多。我国目前共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国务院分四批公布的。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共24个,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共38个,1994年公布了第三批共37个,2001年分两次公布了山海关与湖南的凤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凤凰公布的时间为2001年12月27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多,历史悠久。但保存下来年代久远的文物古迹的特点是地下遗存多,地上遗存保留较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可以推到汉代(石阙),木结构建筑在唐代(公元8世纪)。

2、类型复杂。利用归属性是一个较好的区别方法。名城的七大类型如下:(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2)传统风貌型,保留了某一时期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的城市。(3)风景名胜型,自然环境往往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4)近现代史迹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5)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住历史上有极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城市的特征。(6)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

1、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文明进步提供巨大的帮助,因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历史文化的保护,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有助于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2、对城市特有风格、传统文化以及历史风貌的有效保护,为城市在国内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城市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物质基础,这在带动城市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城市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当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3、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能够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借助城市历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掘和应用,对促进现代城市的文化昌盛和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对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提了保护和延续两层意思,对现状完好的应予保护。新的建设则要求延续,延续格局和风貌特色应成为古城地区的建筑创作设计的一项原则,新建筑的形象要考虑与传统建筑的对话与联系,作到既有时代感,又与历史相呼应。历史文化名城中格局的构成是综合的,就其字面的意义讲是平面的布局、道路的走向等,但格局和风貌是不可分的,现在一些古城拓宽了历史上的道路,两边盖起了高楼。格局似乎还存在,风貌却全然失去了,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

保护文物占迹和历史地段。

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

有效保护策略

1、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问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2、合理城市设计。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

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这样的城市设计将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3、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

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

提高市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建立奖励机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人人有责,城市的相关部门只有重视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指导,才能提高全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敢于同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做斗争。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奖惩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及其人员的权责和义务,加大考核与奖惩的力度和范围,这样才能将各项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和要旨是从城市整体角度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对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传统。建设与历史相联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邹塘.历史文物古迹规划保护反思[J].山西建筑.

[2]陶宗震.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几个战略性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城市规划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城市规划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城市消防给水给水管网规划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矗立于大.....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媒体;90后青少年;传播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一、网络传播特征(一)网络传播的定义网络媒体与传统.....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