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媒体;90后青少年;传播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网络传播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

网络媒体与传统的音视频设备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原理不同,它依赖于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频、视频信号。其中最流行的传统的SDI(串型数字)传输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交换特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可能利用SDI创建类似以太网和IP(因特网协议)所提供的部分网络功能。所以,视频行业中的网络媒体技术就应运而生。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身,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海量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特性。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易使青少年心灵受到污染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多万个黄色电脑文件。色情信息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这些网络黄色信息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心里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当年的“艳照门”风波,就掀起了一阵自拍风潮。陈冠希的经典招式,不仅成为大街小巷的话题,香港的一些未成年学生更以此为乐,相互模仿,摆出极度淫意的动作,而且不知羞辱地将自拍艳照上传到网上,供人浏览。“艳照门”风波已不单单是艺人们的八卦新闻,俨然演变成社会事件,因为它在逐渐侵蚀着青少年心里,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

(二)易使青少年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

因为有了互联网,很多问题直接利用网络就能全部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输入你想知道的信息,很多相关的答复就会出现,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匮乏,因为大家都如此反复,知识的更新,学术的新论就难以跟进。加之在网络上,论文,作业现象愈演愈烈,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网络上经常会出现论文的各类广告信息,甚至是小学生都会在网上发帖子找人假期作业。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直接下载文章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质量,无益于学术研究的开拓创新。

(三)易使青少年患上“网络上瘾症、孤独症”等

网络对于思想、身心尚未成熟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极度痴迷。有些青少年自身因为缺乏社会交往和与人沟通的机会,便将网络世界视为现实生活,他们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能找到自我,这样他们就逐渐脱离时代,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出现孤独不安、思维迟钝、情绪低落、极度极端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的患者刚开始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消磨时间,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类疾患。这无疑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我们来看一个上海聊天陷阱事例[1]:2002年2月24日晚上,上海“网虫”钱某终于见到了网上聊天认识的女网友“王某”。然而,当两人散步至一处花店附近时,突然冒出4名手持剪刀的青年男子。毫无准备的钱某不仅遭到一阵殴打,身上仅有的1部手机和300元人民币也被抢走。3天以后,案情查清,犯罪嫌疑人汪某正是那位自称“王某”的女网友。原来,两人在网上搭识以后,钱某经常出言不逊,汪某萌发报复念头,找到以前的男友抢劫钱某财物。

再来看一个案例:大学生陈英沉溺于网恋,女网友却把这段感情视为儿戏,根本没有理睬他的表白。陈英非但没有从迷糊的“网恋”中清醒过来,反而在网上设下了绑架网友敲诈钱财的圈套。他将自己写的充满烦闷、苦痛和渴望理解的失恋日记“挂”了上去。几天以后,一个署名为王莹的女孩劝说他坚强起来,相信一切都会雨过天晴。陈英当即回复“同是天涯沦落人”,要求两人见面。

相貌端庄的王莹如约而至,陈英顿生好感。在网上交流一段时间后,陈英给王莹发出了求爱信,得到的却是婉言拒绝。看罢回信,陈英恼羞成怒,决定报复。

陈英谎称自己得了白血病,将王莹骗到自己新租的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单元房里,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她反捆住双手,并用毛巾塞住了她的嘴。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就这样在网络的迷魂阵中失去了自我,成为法律的阶下囚。

网络危害青少年的例子不胜枚举。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偏差,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上暴力、色情信息的传播,青少年道德意识会慢慢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上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我们需更加急切的找出正确的方法,在网络这个新兴媒体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把好健康上网,正确上网这一关。

三、网络传播中青少年思想教育策略探析

(一)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在网络传播中应该承担社么责任呢?[2]首先,网络传播者应该承担起正确的舆论引导责任。互联网和其他大众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都有一个舆论导向的问题,都代表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这些舆论导向,对于心智未熟的青少年无疑是重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所以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网络传播者应承担向受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责任。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尊重知识市场的基本原则,网络媒体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网上新闻信息、把关制度,严格自律,遵守职业道德,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树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最后,网络传播者应承担起传递严肃文化知识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调查显示,我国网络媒体的受众多数是青少年。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发挥网络媒体非强制性、潜移默化和特有的弹性的作用,不断向青少年网民传递丰富健康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他们塑造健康人格。

(二)学校在网络传播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对网络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方法,由于我们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总是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因此工作方法往往显得死板、空洞。青少年正处在心里逆反期,有时会起到消极效果,这就要求工作的方法要从“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改变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种行政命令,它不单是靠一纸文件或口号就能达到

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效果,他要求我们深入青少年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里需求,作深入细致的说服和引导工作。让其在主观上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三是自我改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勇气面对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要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紧跟时代、增强实践经验,否则自己都跟不上时代,又怎么能在这么网络新浪潮中拯救失足少年。

(三)在温暖阳光下的亲情教育。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接触媒介时,如果得到成年人及时正确的指导,他们就能从媒介中获得许血多有益的帮助。为了防止网络沉迷,家庭也应该改进教育方式。应该培养孩子多元化的兴趣,只有多元化的兴趣,才不会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一件事上。

第一告诉孩子网络首先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玩”的,积极引导孩子运用网络的而有力方面排斥不利方面。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才能使孩子受益于网络。

第二家长还要学习网络,了解电脑,掌握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工具,进入孩子们的网络世界,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渠道,缩短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家长提高了网络知识水平,就可以更好的指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督。

第三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就是沟通和引导。沟通是治疗代沟的最佳办法,也是治疗网瘾的好办法。通过沟通,将“疏”与“堵”结合起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最爱他们的,让孩子们知道网络上的不健康东西可以毁灭一个人,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3]。今天,网络就是个特定的环境,社会、学校、家庭是共同的教育者,我们要时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我们还须清楚地认识到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导”而不是“堵”。当然,这一切最终的受体都是青少年本身,作为青少年自身也要不断成长,在网络浪潮中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应有眼光、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保证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是迷失自己。网络时代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才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例(4)――找法网

[2]雷跃捷、哈艳秋.《新闻传播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4]《对网络时代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周清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网络在改变人们生存的地缘空间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尤其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在分析网络特点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基拙之上,从认知过程、行为特征、情绪情感等几个方面论述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计算机发明及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作为全球信息化革命的最新体现,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特别对青少年而言,在为其知识获取、技能掌握、心理沟通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其心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依赖等。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网络特点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使用电脑,并成为网络的主要受益者。但作为具有特定发展特点的青少年,在使用具有特定特点的网络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问题。目前的研究结论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

格拉尼克和拉梅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5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Granic&Iam-ey.2000)。更为具体地说,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以线性的要素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转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奥尔森认为,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那些在中学阶段由于大量知识的学习而导致的认知过程出现的大量的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普遍道理的学习(Olson,1994)‑也有的研究者发现,互联网的时间感、空间感、现实的知觉(peioeptionofreality)、自我感(senseofself)会在互联网中发生改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行为过程的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从互联网的使用中受益;但对一部分人而言,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行为问题,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等(Hess,1999)。

互联网对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交往技能可能产生影响。有人发现互联网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存在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人则使用互联网来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Tong,1996)。也有的研究表明,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

而在我国也有不少上网成瘾的报道,尤其中学生由上网所引起的自杀、出走、碎死事件值得引起关注。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有影响,它同时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意识有影响作用。

首先,互联网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斯普劳尔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Sproull&Faraj,1995)。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会给用户的情绪情感带来消极影响。特克勒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的产生(Turkle,1996)。也有的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具体地说,他们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过多使用,即使是因为交流而使用互联网,也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其次,互联网使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者独自使用互联网,“电子化的个体”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最后,某些网上活动可能会给具有较好计算机技巧的人赢得尊重与地位,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二、应对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特定发展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其双刃剑性,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青少年可利用其下载有用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利用其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借以满足其特定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因此,要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同时,要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把网络媒体的影响估计过高,也不能估计过低。

(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人类开拓的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其短暂性,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来约束自己,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觉察和监督,而不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来维持。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犯罪问题,就是利用了网络规范的不完善性。

目前我国也认识到了加强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中规定了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积极建设教育网络。

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健康发展是育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为青少年创设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就决定了明天的青少年的成长状态。因此,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站,就是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青少年影响不大,吸引力不强。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网上调查、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世代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互联网对作为网络世代的青少年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使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长,使网络成为其成才的有益工具,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世代:网络社会的主体

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反过来,青少年对网络的影响也是最大,尤其对网络的未来发展更是如此。有人甚至称网络是年青人的世界,他们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是互联网世界的领袖人物。一句话,年青人领导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年青人的世界。

享有“数字经济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深刻地表征了这一基本事实。在泰普斯科特那里,网络世代是指美国继1946^-1964年的婴儿潮、1965^-1976年的婴儿潮

解体期之后,1977年开始出现的又一次婴儿潮。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婴儿潮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增生世代,网络世代的兴起则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他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他把世代的更替与科技、媒体发展联系起来。

泰普斯科特称从1977年至今出生的人为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简称N世代)。网络世代正在迎接数字革命的到来,接受数字革命的洗礼,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当前社会所有的倾向。正如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世代的兴起不仅是人口数字的增长,更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就像电视是婴儿潮世代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网络世代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婴儿潮世代而言,网络基本上是一种工具,而不像电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必须面对强大竞争压力和威胁,不得不转向电脑和信息技术,电脑网络是个人与经济的生存工具,因为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不管他们是否做好准备,都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对网络世代而言,使用电脑网络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因为网络世代根本就是与网络技术一起诞生,他们与网络技术一起进化。

泰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上虚拟学校也将越来越多。目前,虚拟学校在发达国家大、中学校中已成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教育模式。我国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网上大学已不再是梦想。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更新非常之快,为青少年查询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希望知道外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

(3)互联网为青少年加强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由于青少年活动范围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窄,但他们了解他人、与人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交流的第二空间,网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恰当地满足这些愿望。

(4)互联网为增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互助友爱精神提供了新的机会。网络具有自由、共享、开放、民主、平等等精神气质,在这里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尤其是为弱势人群表达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机会。

(5)互联网为青少年提高各种技能提供了新的平台。众所周知,计算机技能是青少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去适应它、开发它和发掘它。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等技术能力,而且增强了青少年人机交流、社会参与的能力。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色情的、暴力恐怖的、迷信的信息在互联网中不难找到。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难免不浏览和寻找具有刺激性、内容不健康的信息,甚至反动信息。这样,难免不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健康发展。

(2)互联网为青少年实施犯罪和青少年遭受侵害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不正确的宣传和青少年富有冒险性,导致一些青少年效仿骇客行为,甚至挺而走险实施网络犯罪。今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报道日渐增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使他们常常成为某些人实施犯罪的对象,成为网络犯罪的牺牲品。

(3)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构成威胁。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使许多青少年在其中常常流连忘返,不能自拔。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长期寓于网络虚拟世界,无疑会减少他们与真实社会的人和事的接触,导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严重者就会阻碍其社会化进程,这是极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上网的青少年人数和时间将日益增多,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如果对其负面影响重视不够,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致深受其害。

第一,政府、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教育,把握网上育人主动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把握了青少年就把握的国家的未来。因此,应当将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互联网缺乏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人们常常讨论的议题,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制订出符合网络精神和传统、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的模式和活动方案.网络道德教育切忌生硬说教的方式,这样只会增加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探索有效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案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如果模式和方案不恰当,再好的文明公约都可能难以贯彻实施.要做好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黑板报等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营造推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氛围。必须探索和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多形式的活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第四,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与学校经常性教育工作紧密结合。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将网络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德育课程和多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有条件的大学,应当开设网络道德和安全教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伦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将网络道德教育纳人正常的课程体系之中。

第五,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容易被认为是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苛求,造成社会关注他们的义务甚于关注他们的权利的印象。这种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错觉,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抵制,因此,应当更多地从保护他们的权益人手,通过传授网络安全知识,保护他们的网上安全等方式,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健全人格的培养”。但是,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状况和人格教育水平都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如何在网络高度普及的情况下,使我国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1网络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影响

1.1青少年沉迷网络,意志消沉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所造成的精神和气质是人格形成的源泉,网络作为当今时代的产物,也已成为现代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因素。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人格需要认识现实的自我,并通过外界影响以及自我的感受绘出理想的自我,能在社会的舞台上扮演真实的自我。网络作为信息高度丰富的载体能够促使青少年接触到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信息,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尚不稳定,这样会导致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逐渐迷失自我。

1.2网络使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空虚迷茫

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成分,青少年自身的特质和网络多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中可能会存在众多的不良信息,使人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容易出现严重的偏差,距离国家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差甚远。

1.3网络使青少年的审美低俗化

虽然把网络文化直接等同于低俗文化未免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低俗内容,并且因为互联网监管不到位,使得这种低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青少年对网络低俗内容无戒备地支持和追捧,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审美低俗化。

2网络影响下的健康人格教育对策

2.1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应对网络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大意义,避免形式化地对待人格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时展,对网络文化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在与网络的接触中,把学生看作逐步成熟的主体,教师这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思政工作者可以亲身体验和了解网络,更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就与青少年存在认知偏差的网络事件进行讨论,从而拉近了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在教育中,教师的魅力具有引导力和凝聚力,教师的示范作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和教育青少年。

2.2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理念

互联网克服了传统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缺点,受众与传播者的界限被打破。青少年在网络中摆脱了单一受众的角色,作为创造者对网络内容进行分析,作为消费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意义,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角色,由说教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人格教育方面,除了要在情感上满足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3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教育只有回到生活的起点上,才会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陌生的材料熟悉化,在学生思维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之间架起桥梁。“在生活中”是指教育过程不能局限于课堂以及书本。只有走出教室,走出书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渗透教育,才能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了生活”是指为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建立联系,通过人格教育引导青少年构建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

3结束语

网络一方面使人们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观念、新思想,另一方面,为人们展示了与现实不同的网络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森.论时尚的审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5

关键词:青少年互联网家庭教育网络生活

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生活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

及休闲娱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对青少年网络生活的

导,也显得日益突出。当前,青少年群体将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

军,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状况与网络文化观念、网络生活的意识及能力

的养成,将直接影响网络文化的质量,进而影响网络时代推动整个社

会发展的可能。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

1、学校网络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校是互联网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的网络

生活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了发展、为了进步、为了使同学们接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会配有电脑。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是有益于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开拓知识面,接受新生事物,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更多的本领。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可能是来源于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对网络生活的休闲及娱乐倾向比较明显。所以,学校的领导处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学校多处于对学生学习时间的保护,我国中小学大多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生活基本上持限制和不支持态度。为了限制中小学在网络生活中沾染上不良习惯,有关政策规定校园周围不许设立网吧,未成年人不许出入商业性网吧等多数学校把进入网吧规定为违纪行为。为了保证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中小学校所

互联网生活是五花八门缤纷多彩的,它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

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文化以及各方面的知识外,同时也给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责任心意识以及自身的自控能力还尚未健全。认识事物还是单纯地去理解,没有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事物的本质。

方便、快捷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的存在,也

阻止不了互联网的发展。但是,我们青少年应该正确的去认识,理解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切

拥有的电脑设备也被库封起来了。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对互联网的

认识有走进了一个误区。现在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特别严重,你越不让什么?我越想干什么?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偷偷下网吧、偷偷玩手机游戏等等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行动。他们的这种行为导致青少年陷的越来越深,最后不能自拔,而且还染上了网瘾。网络成瘾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也随之而来。如,现在青少年的暴力和犯罪事件不断上升。现实感受到扭曲、学业与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杀意向和自杀行为的增加。

2、家庭网络生活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家庭收入也高了。为了给自身充电,

为了和时代接轨。大部分家庭配有了电脑。从没有到有,从不会到会

从不懂到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有的家长还是不知道如何很

好的将它利用起来。现在的家长攀比心理特别严重,特别是对待孩子

的学业上,显得尤为突出。这就出现了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为了让

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多学会点知识,每天家长们给孩子安排各式

各样的辅导,孩子们在完成学校学业的基础上有无形地增强了一倍的

负担,这让一个羽翼还未成熟的小鸟如何背上这沉重的包袱飞向蓝天

呢?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在电脑上偷闲,结果引来的是以顿训骂。这

无形地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早熟的孩子也许能理解家长的用心,

但是大部分孩子还是体会不到,这就导致孩子们开始厌学。偷偷上网

吧、偷偷玩手机游戏。慢慢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变得一塌糊

涂。导致学业一落千丈。

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措施

1、学校教育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网络。学校对青少年加强教育,使他们养成健康合理地利用网络的习惯。把网络看作是一种获取知识和信息。掌握技术和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工具。使网络时代真正的日益成熟起来。

2、家庭教育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家庭对青少年互联网生活可能产生更多的影响。但研究表明,家长更倾向关注网络生活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对青少年的网络生活表现出太多的担心。其中90%的家长担心会影响学业,80%多的家长担心孩子们与陌生人联系;60%多的家长担心孩子们通过网络会收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40%多的家长担心孩子们网络成瘾并导致范错。因此多数家长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去限制孩子们上网。家长们为了限制孩子们上网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但是,孩子们也不示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反而青少年越发叛逆了。

我个人认为,上网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看我们如何正确的去看待它。据调查,美国的父母更看好网络对孩子们的积极影响,他们相信网络的确有利于孩子学习新鲜事物。所以,不妨我们的家长也可以一试。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个前提,比如“约法三章”、“时间规范”等,更重要的是家长给孩子的示范作用。家长们应该更正确健康地使用电脑。这样,才可以为青少年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提供很好的榜样。如果家长们也是一意孤行,瞎看。没有很好的严格要求自己,而只是一味的去要求孩子,那样是不会有很好效果的。家长还有要很好地配合学校的要求去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帮助他们走过这段可能出错的人生道路。

3、社会教育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语言得以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鲜明特征。本文将在分析网络语言发展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于汉语言及文学两个方面的影响,并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规范利用网络语言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网络语言发展的背景与特征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化时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它的发展依托于网络空间的构建并以现有语言为基础,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却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网络语言发展的背景1.网络语言的发展以聊天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网络语言的产生主要发生在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各大聊天媒体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网络的出现带给了人们交流上的便利,如:隐私化、匿名化、自由化等。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愿望也趋强烈,因此,各大具有聊天作用的平台相继出现,一类是专门的交际聊天应用平台如QQ、微信等;另一类是在其他办公或娱乐app中拓展出的聊天功能,这些都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中外文化的融合交流也是网络语言兴起的重要背景。随着经济与网络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和信息的融合与交流越来越紧密;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交流在网络语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方面,网络语言中包含着外语的因素,比如,许多流行的网络语言是以中英结合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国外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网络语言的素材。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1.网络语言具有数字化特点。首先,人们会根据数字发音的一些特点寻找数字与汉字字眼相契合的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在一些语境下用数字的发音代替汉字的发音。例如:数字“5”在发音上与汉字“我”相近,数字“2”在发音上与汉字“爱”有相似点;再如,人们用数字“886”的谐音表示“拜拜了”的意思。其次,除了利用谐音这个特点,人们还会从数字书写特点或数字的意义上对一些汉字或事件进行指代,代替原有文字的使用。比如数字“1”在字形上类似于一条竖棍,在意义上有着“孤独的”“个体的”意思,便被人们用来形容单身的青年男女,双“11”也因此成为一个单身青年的节日。2.网络语言具有中英文结合特点。从音节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义其所需要的音节是不同的,人们为了发音的便利,有时会借鉴别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网络语言就是一大体现。如中国人在表达“把持住”“坚持住”这个意思时,需要用三个音节,但借助于英文“hold”便可以少发一个音节,因此,中英文结合下的“hold住”便应运而生了,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之一。除此之外,人们在表达一些想法或情感时,会选择用一个英文单词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感受,比如“amazing”“surprise”等,这样的表达有时会比中文更形象,更具有感染力。3.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特点,便于记忆和传播。无论是利用数字的谐音还是中英文结合等,网络语言的使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的灵活性与丰富性的特点;同时,这些趣味性的语言也因为新奇、有趣的特点更容易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有意地去使用,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传播。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凡尔赛文学”一词,是指通过先抑后扬、自问自答或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贵族生活的线索”,用一种幽默戏谑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尴尬”的态度,语言风趣幽默。网络语言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甚至人们也乐于传播网络语言的原因是由网络语言自身的趣味性等特点决定的。4.网络语言具有非官方化、民间化特点。网络语言的出现来自于网民的自发行为,网民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现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创造,从而完成一个新词或短语的创造。从使用主体上看,网络语言主要是作为口语使用,一般不会出现在官方场合所使用的书面语中的。5.网络语言具有短时性特点。对于网络语言这种新事物,人们会出于求新、求异等原因使用它。因此,随着对这个词的使用热度下降,人们开始逐渐淡忘。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但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长久融入人们语言体中的则很少。6.网络语言的创造和传播主体均以青少年为主。网络的参与主体覆盖各个年龄段,但真正创造并且传播网络语言的人群主要以青少年为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容纳能力较强,善于较快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当然也包括对语言的使用;其二,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对于信息获取的渠道较广,因此,总能最先捕捉到网络发展的动向,对于社会热点也能较快把握。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汉语言,即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所体现出的语言本身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代表的沟通作用以及语言本身的特质;文学是指建立在语言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进行一定的组织和构建来反映作家的思想。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无疑对这两个维度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1.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利于丰富词汇储量,扩充汉语词库。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语言亦是如此。一种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语言的包容力和不断产生及创造新词的能力,只有这样,这种语言才能长盛不衰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体系当中。网络语言的发展无疑为新的词汇和语素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使得语言的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能够反映社会中出现的最新事物和现象,并将其纳入语料库中,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素材。2.网络语言通过语言重组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表达效果。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和交流人们的意见和想法。有些时候,单一语言在情感的表达或语意的传达上总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语言进行完善,或是外语或是数字等,如“拜拜”与“再见”相比,多了一些幽默和风趣的意味,而“再见”则显得有些严肃与正式,“拜拜”等词的长期使用,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能够大大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发展的消极影响1.从对个体影响的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偏离语言规范的问题,对青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网络语言过于随意和娱乐化,甚至不符合语言规范。例如,“耗子尾汁”一词来自“好自为之”的谐音,虽然充满了趣味性,但不免会给青少年传播这样一种观点:即使用错别字也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求新的作法。这样就会使青少年对汉字产生错误认识。青少年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需要规范、正确的引导,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对青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青少年对汉语言系统的认识和学习。2.网络语言的发展会对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汉语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瑰宝,对于汉语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树立且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流行网络语言的传播中出现了许多因为追求娱乐化而对汉语进行错误解读和使用的现象。比如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淦”这个词的错误理解和使用中,忽略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水入船中、涂泥,造成人们对于“淦”一字的误解。除此之外,人们从字形的角度出发,认为“叕”一字由四个“又”组成,也代表着“又”的意思,便把其作为一个比“又”程度更深的副词来使用。对于汉字的错误解读还有许多,这些案例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网络语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功能和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1.网络语言所反映的事件成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空间发展的产物,凭借着众多的关注人群和传播迅速的优势,能够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做出较快的回应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网络语言承载着一定的反映社会现象尤其是热点事件的作用,而这种现象和事件能够更快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原型,促进文学的发展。2.网络语言可以增强文学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网络语言有着比普通语言更为幽默、风趣的特点,受到读者们的青睐。作家的创作需要面对读者,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方向,使作者在语言风格甚至是内容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原有的文学风格上进行进一步探索,促进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学的创造性。3.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网络语言能够快速地对社会现象作出回应,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点与看法,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如对于网络上曝光的一些不公平社会现象,网民通过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发言,形成一定的舆论势力,一方面遏制事态的恶化,另一方面也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网络语言对于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网络语言追求娱乐化的特点涉及文学作品时会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搞和消解的后果。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对文人的恶搞风气、对于优秀文学作品如古诗词等的随意改编与再造,都造成了文学的消解,影响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

四、有效控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及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对网络语言进行积极的改造与运用网络语言中有精华、有糟粕,需要我们加以辨别,并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正确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正能量的语言要加以利用,促进其传播,从而起到较好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如年末官方网络平台会统计年度热词,这些年度热词是被人们关注和使用较多的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具有较好的正向导向作用,应当加以宣传和利用。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青少年;思想道德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概念与目的

青少年主要是指13周岁到20周岁之间的群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指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观点、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的有目的的指引和教导,它占据青少年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在正走在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光明大道上,就现阶段来看,要想完成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未来的主力军当然是现在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是未来祖国的花朵,做好对他们思想的引领、道德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对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与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的影响

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49亿,占全球总数的21.6%。[1]截至2015年底,我国仅手机网民规模就达到6亿。[2]青少年群体是里面的“主力军”且比例逐渐增大。手机的广泛使用已让其获得“第六器官”的称号,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普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表现出典型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与新媒体本身的优点,在青少年学习生活、思想建设中充当了得力助手;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上亚文化、娱乐化等征象的加剧,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积极影响

1、获取信息渠道多样性、便捷性。2、虚拟的互动平台,拓宽了青少年的人脉圈。3、平等观念的增强,对自我发展的追求。4、主客体意识的转换,探索新的教育形式。

(二)消极影响

1、互联网与新媒体容易让青少年上瘾,影响他们的学业与身心健康,并容易产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2、网络语境的泛众化容易滋生亚文化,影响主流文化的发展态势,影响青少年正确思想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目前一些自媒体或者其他别有用心的媒体借助这些平台大肆虚假信息,影响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一些西方思想的渗透,滋生了亚文化现象,这在青少年群体中尤其突出,有学者认为青少年亚文化有可能逐渐取代主流文化中的重要部分。[3]无论怎样,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方式无疑是青少年亚文化手中的一把利器,既是对主流文化权威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自己本身生命力的一种考验。[4]3、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商业化与社会化催生了青少年新的消费观,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平台提出挑战。

三、互联网与新媒体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

1、平台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2、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效率提高。

(二)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

1、各种文化的冲击,网络风气的复杂化使得教育环境也日趋复杂;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者的新媒体素质的培养。

四、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创新

“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对于具体实施办法,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强化阵地意识,加强红色网站的构建与宣传,强化工作者的素养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5]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各级党政部门包括教育、宣传、网信、文化、共青团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并抓牢网络主动权,抓牢网络教育的制高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校园网站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层面、校外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与宣传,其内容与形式要体现大众性、民族性、先进性、创新性与特色性,要切合青少年的心理、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引起青少年的关注,还要提升相关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具体来说,可以将网站内容分页处理,实现年龄差异化教育,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推送不同的内容,内容多结合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还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比赛,比如知识竞答比赛、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加强对BBS、SNS、手机报的建设与推广;对教育者可以进行按期培训,并反馈学习效果。

(二)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建立青少年网络档案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6]要想打造一个风气优良的网络环境,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出台配套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或者《青少年互联网保护法》,并在高校建立青少年网络档案,定期排查出现网络上瘾或者网络涉黄涉暴的学生,与学校教务处、心理中心等联合搭建相应帮扶机制,加上辅导员以及朋辈的开导,帮助青少年摆脱困境;针对中学生主要是学校与家庭的双重监督机制,做好问题的反馈,配以相应的惩罚,也可以建立相应档案,做好记录。

(三)推进新媒体+的创新理念,强化互联网和新媒体工作的影响力

“以坚持党性原则为内容建设的根本,以先进技术为内容建设的支撑”。[1]这深刻揭露了当今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媒体工作的准则与责任。各级党政部门以及媒体应该顺应我国主流文化,正确引领舆论的方向。给予传统媒体一定的优惠政策,高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新媒体+,让言论有自由之光的同时,引领青少年走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康庄大道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作者:姚鑫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J].新闻记者,2015,7(389):69.

[2]王子晖.亲密接触新媒体释放了什么信号[DB/OL].1961.9.

[4]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29.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而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用户中,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年龄阶段,这说明了青少年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受众。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已经和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中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为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所服务。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而且因为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很难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一来,对于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对此,必须加强这种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网络来说,它对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如何一个人过于依赖或者是过度的事业网络,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并且还会逐渐的对生活产生影响,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也会导致青少年不愿意和外界交往,进而表现出行为孤僻的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网络的普及,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建立起广泛的友谊或者爱情,进而取代了生活中实际的交往,长期沉迷于此就会逐渐的把现实生活虚拟化,进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2、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对身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色情游戏,或者是色情。这些对于正处于成长期间的青少年来说是既充满诱惑,又会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进而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危害。

3、造成网络沉迷或者是自我强迫。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如果过度沉迷其中,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强迫,甚至不能自拔。而且因为网络平等以及自由无拘束的一系列特点,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一种自我放纵,在网络上进行漫骂或者是攻击,这些都在严重的扭曲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然,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的开展进行。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充分的认识网络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系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在这方面,如因为过度沉迷网络所引起的焦躁和精神紊乱等。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网络给青年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也要有一个全面、而且比较客观的认识,不能够一刀切或者是过于片面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利的一项因素开展进行,进而消除弊端,控制和克服因为网络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从正面进行引导,网络是一个体系庞大的信息资源和交流、传播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让其对于网络在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动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鉴别,从而能够很好的学会自我选择。在认识上加强认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对此教师和家庭都要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进而让青少年了解到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习惯来引导青少年。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之一就是要消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进而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远离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娱活动,或者交往活动转移青少年的视线和关注点,进而引导青少年切断与网络聊天室、游戏或者网络色情等的联系,同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开始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能只是较为单纯的说教形式,而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来有效引导,教育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感化他们,并且在潜默移化中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这样一来,也可以极大的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其成长和学习是较为有利的。

3、和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的一系列特点,进而也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自律性不强,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网民心理自主性的教育。要倡导绿色上网与和谐上网。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它网络作为垃圾桶,甚至是肆意发泄的场地,要引导他们规范自身的言行。在这方面,需要引导青少年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试。当然,这种和谐氛围的形成也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的要求青少年,通过道德的教育来进行约束,进而让他们意识到道德标准的存在,只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青少年才能够明确生活中应有的底线,进而防治过度的自我放纵和恶意性的网络攻击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掌握网络化的相关特征,并针对其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进而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

[2]周毅列关于网络背景下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分析[J]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群体创新扩散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网络实实在在地介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其效果研究引人关注,而网络游戏作为网络传播中一种特殊的形态,其效果研究更是引人关注。探讨网络游戏的传播效果问题,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游戏使用者中的大多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从现阶段青少年的社会化成长来看,网络游戏具有积极作用,它为青少年适应社会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游戏内含的文化价值也赋予了青少年主体地位,“文化反哺”现象随之凸显。但网络游戏也不免有负面影响,对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在网络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中迷失自我。网络传播所具有的思想表达、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多元化的特性,令同样求新求异、强调自主、追求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难以把握。本文对网络游戏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阐述在复杂的网游虚拟世界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

二、概念界定与影响的理论阐释

首先,需对本文所探讨的对象――网络游戏作一个界定。游戏开发之初一度被移植在专门的游戏机上,主要由于当时电脑尚未普及且价格昂贵,无人用电脑来玩游戏。个人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网络游戏的产生也成为可能。由于目前的网络游戏仍然需要以电脑为终端载体,因此,本文探讨的网络游戏是电脑游戏目录下的子目录。

1、网游发展中的创新扩散与“意见领袖”

创新扩散论是适度效果论的经典理论模式之一。它的提出者――罗杰斯认为一项创新如果具有相对优越性、较好的社会兼容性,较低的复杂性和较高的实践性,那么这种创新就会较容易被接受。受众的个人特征和群体因素也影响创新扩散的效果,受众分阶段、分群体接受创新观念。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包括:获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和采用阶段。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扩散过程同样经历着这五个阶段。一个新的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的盛行,必须以广泛的青少年受众的“获知”为前提,只有“获知”了才可能产生“想试用”的想法,产生类似感兴趣的想法后,这部分人群才会在游戏论坛,或游戏期刊及游戏类电视节目中寻求更详细的信息。之后,才会去下载这个游戏软件进行自我尝试,如果符合他们的期望值,他们或对他人进行推广,从而使此款新游戏扩散。越多受众使用,游戏商家越会加快版本更新,使新游戏的使用率保持领先地位。而当这款游戏流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青少年群体求新的心理,重复过多的游戏将使其失去新鲜感,游戏商家新的“创新”随之诞生,这是网络游戏的创新扩散过程。

早期的网络游戏使用者应该是那些所谓的专业玩家,他们将某项网络游戏的心得通过互联网上的游戏论坛或者是通过报刊或电视媒介告诉其他玩友,随后产生一批追随者。新游戏第一批尝试者便可被视为网络游戏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于196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所作的“伊里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意见领袖在对传播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上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被认同感。网络游戏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游戏使用者,而是经过意见领袖也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专业玩家,随后逐渐发展壮大游戏人群的。

2、网游中的“使用与满足”及精神分析

起源于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使用者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但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了社会多样性,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缓解压力等方面的需要都可能成为网游使用者的需求。卡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结合网络游戏可归结为:(1)网游使用者在网游虚拟世界中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自我尊重的需求。(2)网络游戏体现互动性和自主性。(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网络游戏只能满足受众广泛需求中的一部分。在网络媒介中有许多媒介种类与网络游戏形成竞争。

青少年中网络游戏使用者的需求还可用精神分析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自我则是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而获得良知和自我理想形成了超我。如果说本我遵循的是唯乐原则,自我遵循的就是现实原则。青少年之所以选择网络游戏,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唯乐原则,内心深处的本我需求在召唤。米德也曾经提出自我产生的两种背景:一是动物之间的合作活动的姿态会话,二是游戏和竞赛活动。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一方面以自己为伴并同自己思考交流,进行人内传播,另一方面也通过角色扮演使自身处在刺激、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角色中。

三、对策与问题讨论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建设与批判同样重要,但建设性地发展网络游戏是长远之道。首先,我国对网络游戏虽已形成法律、行政监管、社会管理相结合,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但在覆盖面和可操作性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提高软件开发专业人员的素质,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游戏软件开发人员需关注和满足青少年网游互动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优秀文化产品。第三,严格治理网吧等公共场所,净化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环境,同时积极建设和拓展他们的现实社会交往圈。第四,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家长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网络技能,在信息化时代与青少年共同成长。同时,要关心他们使用网络游戏的兴趣和态度,帮助青少年做好时间分配,也可培养他们网游以外的娱乐兴趣。

网络是创意的平台,无论是网络游戏服务于青少年,还是青少年聚合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都要求政府规制、企业运营、社会整合和青少年主体相互联结的网络游戏运营模式。培养青少年群体在使用网络游戏时拥有诚信互助、信息共享和携手共建和谐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的主流品格;塑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游戏文化,支持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戏产品,不断满足青少年对网络产品的需求。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虽然关于网络游戏对青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的声讨不绝于耳,但在正确的引导下,网络游戏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在网游的虚拟空间中,他们同样能展现自信,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化、表达他们自己的心声。■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96

②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7

③米金升、陈娟:《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41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1篇10

关键词影视艺术作品,《网络妈妈》;青少年;教化功能

评价一部影视文艺作品,不是看其是否吸引观众的眼球,不是看媒体的热捧,票房收入亦不是惟一标准,迎合大众口味更不应成为其价值追求所在。影视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社会功能,且是社会功能中对人的思想、品质、人格、精神等催人奋进的部分,其宣扬和追求的更应该是人类文明向上的精神、文化积淀等优秀成果,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启迪和教化作用,更应当成为评价影视文艺作品的必然标准和不可或缺的衡量条件,那种单纯追求投资和经济收益的文艺产品,是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对于正处于心理、生理稚嫩时期的青少年尤其影响深刻,他们往往对外界刺激敏感、反映强烈、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媒体声色、内容的影响与渲染,很多青少年因在网络游戏中尽情放纵而迷失,因虚拟交往而流连忘返,因环境的虚构而失去了真实。他们很多在沉溺网络中失去了自我,漠视生命和青春。不思进取。浪费时光、逃学、辍学时有发生,由此使其人生曲线发生偏转。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家庭深恶痛绝,学校扼腕痛惜,有识之士声讨疾呼。正当家庭无奈,社会规范无助之时,《网络妈妈》在全国上映,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她如春风沐浴,温暖了青少年的心田,触动了青少年的心灵。

影片以极具生活情趣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了网络妈妈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坚强、执著、温情、奉献的网络妈妈形象。影片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没有激烈曲折的情节和气势恢宏的场景,而是切中了当今社会教育和人性热点,以人们非常熟知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宣扬了一个遭遇不幸而对生命执著追求的网络妈妈形象,展现了她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爱心助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同时影片也大力褒扬了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精神和生活场景,使观众在感受网络妈妈的生命和人生追求中,聆听了催人奋进的壮丽之歌。片中故事情节感人肺腑、主题鲜明、昂扬向上,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感人的情感,以及体现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人反思、催人奋进;影片体现了影视文艺作品体现的社会公益性价值与地位,浓缩了文艺作品创作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尤其凝聚了影视文艺的力量。起到了对广大青少年的良好影响和教化功能。

影片展现了网络妈妈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网络妈妈由于少年时期的意外事件,导致全身重度烧伤,十指残缺,仅剩一个手指完好,成了一个重度残疾人。灾难之后,生活中以前看似简单的事情,现在一点一滴、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异常艰难,她忍受剧痛,苦练生活自理,走路、洗脸、吃饭、穿衣,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网络妈妈的遭遇是不幸的,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是她身残志坚,勇敢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生活场景,使观众深受感动,她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抗争意志,催人泪下,心灵触动。

影片中演绎了人生中伟大、真挚、无私的母爱。嘉嘉妈妈拿着女儿照片,挨家串户请求网吧业主,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其眼中的泪花还不时闪现;嘉嘉妈妈为了寻找夜不归家的女儿,不慎被汽车撞伤,但还不顾一切地在雨天拄着双拐,在医院门口呼唤女儿回家。其画面动人,使现场观众深深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母爱的博大,观众无不动容,潸然泪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让观众回味母爱,回归真情,除了母亲,谁还能够做到!嘉嘉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个甚至亲生父亲都要无奈放弃而她却还要一直坚持下去的母亲。嘉嘉很幸运,同时也遇到了一个和自己母亲一样爱心满怀的网络妈妈,遇到了一个用母亲般特有的耐心和细心,使一颗偏离轨道的心灵受到启迪、回归原来的轨迹。网络妈妈以自己的爱心,以自己的真情,不但感动着贺嘉,也触动着一个个沉溺网络麻木已久的精神鸦片受害者。影片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故意刻画,但却把人间母爱的真实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入木、传神,无不使观众受到了情感体验的重大冲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非常的触动。

影片关注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发展问题。虽然无情的大火夺去了网络妈妈的双手,让她丧失了享受爱情和做妈妈的权利,却没有摧毁她坚强的意志和美好的追求,网络妈妈每天用近乎没有手指的腕部敲打键盘,与沉溺网络的青少年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拯救着一朵朵即将枯萎的蓓蕾,展现出网络妈妈对孩子的时时、事事操心的生活场景、亲情场景,如此纯真质朴、亲切动人的亲情母爱,令广大观众为之动容。影片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自然、生动丰满、闪烁着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以平实质朴、真挚感人的抒彩,使观众共同相约在母爱的晴空下品味亲情,感悟人生真谛,感悟一个身体残疾而心灵健全的妈妈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护与启迪。

在多元化思潮激荡的社会环境中,文艺作品从诸多侧面折射出在现代生活中人间的友善,人际的友爱、关怀,讴歌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新时期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是一部富有很强感染力,高扬时代主旋律,对社会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极具震撼,具有较强影响、教化功能的影视文艺作品。影片所展现的人性内涵,将在当今网络时代掀起一场呼唤真情的浪潮,必将在影视世界的斑斑驳驳里重重涂上一笔清新动人的色彩。

《网络妈妈》的导演周勇先生认为,“电影不是灵丹妙药,只靠一部电影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有可能会激励孩子的一生。通过一部电影能够让沉迷网络的孩子受到一些触动,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在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电影《网络妈妈》凭借朴实的故事和感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让不少网瘾少年如梦初醒。周勇说“《阿甘正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影片,因为折射了很多人生哲理。”他觉得“电影最大的功能就是教化作用”。当听到网络妈妈刘焕荣的故事后,周勇首先看到的也是“教化”作用这一点,“沉迷网络的孩子太多了,而关注这个题材的影片却几乎没有。”很多学者认为,网络妈妈的这个质朴的故事,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学会沟通,让孩子学会感恩,能够使沉溺网络的青少年猛然惊醒。《网络妈妈》在北京试映时,一位北师大的女生看完影片哽咽着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知道您有多么不容易”。

时下,很多名导演执导、名演员阵容强大、耗资巨大的影视大片不时推出,其娱乐性、观赏性都能对观众的感官形成较强的刺激,再辅有经过精心构思的营销策略,推介和渲染气氛非常浓烈。但很多商业大片往往只注重形式,精于场面,不重思想内容,华而不实,疏于文化内涵的凝练,选材粗糙。通常以离奇、激烈情节以及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来吸引观众,为博得观众一笑,牵强附会。但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观众心中形象大相径庭,令人贻笑大方,往往是令观众看后失望,很快就会淡忘,不会留下较深的记忆与思考,甚至影片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意识模糊观众的思想视野,尤其是对青少年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影片《网络妈妈》没有名导演,没有大场面,还使用了很多群众演员,业内人士认为影片制作成本低廉。但该部影片反映现实生活面广,关注平凡人的生活环境,描写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生琐事,以普通社会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网络妈妈的坚强。展示了无私的亲情、母爱,突出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奉献社会的鲜明主题,成为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励志作品,吸引了政府、众多专家、观众的广泛关注。观影中,许多专家、记者和群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作为我国首部以网络为题材的励志电影,网络妈妈没有政治口号,没有说教,展现的人物朴实,生活韵味十足,故事情节感人,是一部质朴的故事片。影片没有像一些大片一样做得那么气势恢宏,而是以非职业演员进行演出,演员表演朴实、真切,给人的感觉很真实、生活韵味馨香,展现的生活场景和情节寓意深刻,触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大家的共鸣和震撼。影片以普通社会生活为视角,打破了主旋律电影的传统的歌颂英模、英雄主义或讴歌党的成就、业绩的含义,把影片拍成了故事性强,地域色彩浓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普通生活的电影,艺术地再现了网络妈妈作为普通人自强自立的品格,讴歌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影片高扬主旋律,令人深思,很值得家长、学生观看,尤其在教育界应当大力宣传和推崇。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1篇11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首先,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主要是指网络资源系统,其发展基础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其次,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作为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和作为行为方式的网络文化;第三,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可以分为客观精神文化和主观精神文化。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动态性、共享性、多元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因而网络文化从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等方面对青少年道德发展起着双重作用,有弊有利。

(一)对青少年社交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敏感性。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同伴之间、群体之间相识和了解的途径,使日常生活中部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网络上得到了满足。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社交的匿名性能回避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和畏惧,从而培养交际能力,获得人际交往中的认同和自信。青少年通过博客和日志空间等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在网络空间产生共鸣,这有利于青少年提升个人价值感。同样的,在交友网站、论坛和BBS的使用上,青少年也比较活跃(见表1)。

从一方面来说,网络拓展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空间,青少年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因此网络社交能够满足青少年的交流需求,同时其他网民的积极反馈也能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从而可以增强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度的网络社交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回避正常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隔离,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诺曼尼说:人们花在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与人们的交往时间就越少,因此我担心,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的世界。”①

(二)对青少年健康娱乐发展的影响

据统计,有近七成青少年网民是网络游戏用户(见表2)。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容易产生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易使青少年产生暴躁的性格,导致道德品质下滑,恶性事件频发。因此,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使用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音乐视频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见表3)。一方面,它通过音乐或视频潜移默化地向青少年传递着价值观和生活信念,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视频能够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低俗的音乐视频易误导青少年,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来毒害青少年,促使其进行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再加上青少年手机上网比例的上升,控制低俗内容的传播变得愈加困难。199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色情营销》的调查报告,对美国网络上传递的淫秽信息作了详尽的调查,得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少年儿童是电脑色情的最大受害者。②因此,如何防范网络低俗内容对青少年道德发展产生恶劣影响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影响的成因

(一)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

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在信息传递、加工和整理、整合的过程中,具有快捷的即时更新性、强烈的交互作用性和形象的生动多媒体性、鲜明的自主创新性等独特特点。③网络文化的超地域性和信息的复杂性可能弱化道德选择能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容易诱使青少年淡化道德主体意识;网络文化的自主性、自由性助长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由于电脑空间的法律是世界性的,很难制约偌大无比且具隐蔽性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成为一个缺少规范也难以实现规范的社会。因为网络这种自由场所难以监控与管理,没有权威的约束与掌控,导致许多网民认为个人无须承担责任与义务,众多的主体发出众多的网络声音使得互联网表现出宽容多元乃至复调狂欢的后现代特色”。④互联网所体现的正是哈贝马斯的交往旨趣”:意志的自由,知识的民主,交往的平等,信仰的重塑。克拉斯认为网络点燃了二百年前托马斯·杰斐逊由个人推动民主的梦想”。⑤

网络文化的合理性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的工具理性日益被推崇和提升,甚至片面强调并夸大了网络的存在性,致使其统治意志姿态与主导价值地位日盛,凌驾于人之上,渐渐淹没了人的主体价值和能力,引发了网络对人的异化。

(二)青少年的特性

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求知欲强,但自控能力差,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差,缺乏分辨力。青少年往往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而浏览一些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的网站,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犯罪。同时,好奇心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浸在无尽的网络知识中,接受众多的思想从而易造成缺乏主见。现在网络上的聊天室和论坛,不是引导持不同见解的各类公民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而是把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吸引到一块,加深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而不是挑战和改造原来的价值观和偏见。”⑥这样很容易导致群体本身具有的狭隘视野与姿态的无限放大,进而扭曲事实真相。第二,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许多青少年错误地将网络空间视为道德真空。当青少年所处的非正式群体中大部分人上网时,身处其中的不上网的学生为了避免受他人的孤立也选择上网。而在上网之后,接触到网络聊天、游戏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从而陷入虚拟的网络深渊产生暴力倾向。第三,青少年自我意识比较强。在网络世界,青少年可以将日常生活里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并且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进而影响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从网络游戏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从网络聊天中找到知己或者倾诉的对象,最终产生网瘾”或者成为网虫”。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图片、声音、动画以至色情、暴力,满足了青少年的娱乐心理,易造成青少年道德的滑坡。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不仅有网络和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当今社会,部分网吧经营者素质低下、唯利是图、法律意识淡薄。尽管相关法律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有相当数量的网吧还是利用各种隐蔽手段,安装大量的色情、暴力游戏,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严重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在立法方面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需要。新加坡自1996年起对互联网络实行管制,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用户必须通过政府的电脑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中转传输,以达到过滤色情内容的目的,凡是没有按规定办理的用户,一旦被查处,将被处以重罚并接受指控,为青少年上网营造了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我国虽然已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条例》等有关网络方面的法规,但是,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还比较薄弱,不能对网络社会的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制裁。

第二,学校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一些在学习上没有获得好成绩的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自信心,走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对个体的足够重视,缺乏针对个性特征的道德品质培养,使得学校德育局限于围墙之内,经不起社会的考验。学生只是看似遵守道德规范,学校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传统的学校德育显得力不从心,与其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不如说青少年网络道德无范可依。

第三,家庭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注意观察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而是一味地看重孩子的分数,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不管不问。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不轻易表达情感,而是经常发生相互攻击、吵闹行为,都会提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率。父母或其他核心人物不重视定期地安排家庭活动,而是用严厉的家规约束青少年,也会提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其中父亲文化程度比较低比母亲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父亲多数是家庭的权威和核心人物,父亲的气质、性格、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及教育程度都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更重要的影响。文化水平较高的父亲可能会采用较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给孩子创造较和谐的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青少年道德培养

面对如此强大的网络文化,我们不能单纯地否定或者逃避。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必将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新生代”,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冲突,使青少年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年代。传统的伦理道德很难避开网络而发展。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青少年道德培养,要求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必须遵循网络交往伦理的价值要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交往的媒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构建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管理应转向文化管理模式

网络管理不要一味用严肃的惩戒去换取暂时的廉价成效。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方式,以文化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是一条根本方略。让网络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值得探索尝试。文化管理模式是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新思潮,它把文化作为管理的一种新的思想资源,为解决管理困惑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文化管理模式认为,信仰、价值观是组织的核心。⑦因此,在网络管理中应强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引导,通过共享网络价值观、网络态度来表达网络生活。在网络生活中个体拥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模式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网络管理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探寻网络管理的深层的原因和动力找到了新的策略和路径。

(二)信息技术教育唤醒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文化自觉

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⑧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将网络文化上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本体性存在,没有成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文化自觉。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生活日益强烈地凸显出工具性和戏剧性交往的倾向。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生活也被简单化、片面化为学习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甚至简化为聊天、游戏等上网行为,缺少了指向上述网络伦理价值观思考的实践,从而使网络文化失去了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引导功能,导致黑客”价值观将青少年引向了歧途。

唤醒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文化自觉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担起的使命。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将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培育。传统上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而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再者,更重要的是要将网络文化作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基本状态和存在方式。生活问题就是人的意义问题。文化作为一个涉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道德伦理的大视野”,实际上就是解答人的意义本身的问题。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担起唤醒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的文化自觉的使命,就是在价值的终极立场上(而不仅是技术的视野)关怀信息技术教育、思考信息技术教育。

(三)重建青少年网络生活文化

网络文化是网络生活的依托,是人的灵魂和网络技术相接触的地方,是网络生活中通往我们家门的路。网络生活必须将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生活的本体存在,并依赖文化获得意义。目前,我们的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建构重视不够,或仅关注学生网络道德教化层面的上网规约、教导和信息技术教育层面的技术、知识传授。其实,道德、信息技术仅是网络文化的一个方面,仅靠这些建构网络文化是十分可笑和不幸的。另一方面,这与网络文化自由、开放的本质格格不入。专制的道德教化不利于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反而会使网络文化走向衰微和窒息。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以成年人的生活世界观置换了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观,于是青少年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生活基础,致使学生处于抉择困难的境地,最终不得不在成年人威逼利诱”的胁迫下,反叛地、厌倦地走进成年人指称的网络道德规范中。但高度自由化、开放化的网络是没有标签、没有进门证也是没有门户偏见的。于是青少年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中纷纷出逃,没有也不可能被禁锢在教师指定的道德教条里。

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建构不应仅以网络技术或准则、规范等冰冷的面孔呈现在青少年的视野中,而要有感情、有准则、有关怀、有情、有爱,这才是网络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游戏为什么令青少年沉迷上瘾?不仅是因为它迎合了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要(如情感的荒凉、冷落、空虚、好奇等),更重要的是游戏本身有情有趣,很可爱。网络文化是人与网络交往的中介,网络生活的文化建构应以文化的方式凸显网络技术的美妙可爱、凸显对人的关怀,以此统一人与网络的关系,既引导网络的发展,又关心人的成长,实现人与网络的和谐共生。

由此可见,我们成年人不是要改变网络,也不是要改变青少年的心灵(心理),而是要为他们创建一种网络表现生活的方式——文化表现生活的方式,让青少年的心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表现自己,并体验自己的存在。这样,青少年的价值观才会强化起来,健康起来,成熟起来。为此,首先学校教育应尊重青少年的网络生活,而不是拒斥和阻挠。青少年是网络文化和道德建构的主体。文化和道德建构应内在于人的生命和生活。生活是文化和道德存在的根据,文化和道德是生活的形态。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就是在他们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培养的。在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的今天,我们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生活,并在网络生活中实践网络交往伦理价值观,体验、建构网络文化,生成网络道德。其次,学校教育在规约、教导青少年的同时,应充分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经验,回到事情本身”。通过有意义的经验”促进青少年有意义的文化建构和道德学习”。在内容方面,拓宽教育视野,将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等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涵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实现成年人文化与青少年文化的统一

青少年天生就是敏感的观察者、发现者、辩诘者、检验者。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强调指出了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对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然而,在青少年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年人文化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即按照当今社会伦理道德追求幸福完满和自由,又在现实中处处逃避和批判社会伦理道德,自身也没有因此更高尚更纯粹。如批判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就昭示着成年人的痛苦。将这样悖论性的文化呈现给青少年是残忍的,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悖论性心态和叛离社会的根源。另一方面,当今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和成年人的生活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不仅在认知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对立,而且大有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涵盖和替代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的趋势。生活世界是一个涉及世界与人生的意义问题,具有整合、协调社会世界、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功能。⑨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背景、前提、基础、根据,也是交往行为的结果。青少年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也生活在成年人的生活世界中。青少年在成年人的生活世界中获得教育,接受社会化;在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中获得自由、率真和生活的乐趣。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以自己的生活世界为主,而在网络空间里,成年人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的疆域已不复存在,且成年人的生活世界已严重地涵盖和替代了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代之的是一个芜杂、难辨的混沌世界。这里不再有长幼、尊卑、好坏甚至男女之分。由于青少年面对网络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文化准备,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理性而漂泊在网络汪洋中,不知所终。同时,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青少年生长梦想的土壤也只有在虚拟空间里寻租,但在文化失范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寻租到的只是具有强烈视听刺激的情色暴力,由此更加剧了畸形文化的滋生,从而更加剧了青少年心灵的畸形发育。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本应率真可爱的青少年成了危险可怕的多事人群”。网络文化建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厘清这个混沌世界。

(五)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因此,优良有序的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网络文化背景下只依靠青少年的慎独”是不能完全达到道德自律的,还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为青少年进行道德自律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要实行政府以法”制网、学校以境”制网、家庭要以情”制网的三位一体”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政府要制定与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吧的规范管理,使青少年在学校或家庭上网,从而约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抑制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应运而生,逐渐推广。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高于在学校或家庭上网的青少年犯罪率。法国青少年首选的上网地点是家庭和学校,巴黎街区的网吧大多是在咖啡馆的基础上增设的,是成年人聚会和游客上网的地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小。在日本,互联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非常高,但是日本只供上网的网吧却非常少,青少年只能在家或者学校上网,而在家和学校上网都有人监督,所以不容易对网络成瘾。在美国,《网上保护法案》规定,如果商业网站允许青少年接触到网上有害信息,是犯罪行为,违者将被处以5万美元的罚款和半年监禁。在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例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等,但在具体执行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加强相关法规执行的监督。

从学校方面看,第一,为减少网络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一定的性健康教育。当青少年正确认识性问题以后,性的神秘感也就不存在了,网络色情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对性问题感兴趣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青少年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得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则会增加青少年对于性的幻想和求知欲,从而尝试从其它途径获取相关知识,而互联网则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瑞典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性教育,如今瑞典全国性病发病率极低,20岁以下的女性怀孕情况几乎没有。第二,为解决青少年的网络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开设网络心理咨询网站,为青少年提供网络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分析和解决网络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尤其对出现网恋、网瘾综合症和网络孤独症的青少年进行分析、诊断,帮助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为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应注重道德自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绿色校园网”的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网页设计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满足青少年上网的乐趣和展现自我、增加网络知识的需求。第四,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如美国等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伦理学与网络道德学》、《互联网与网络道德》、《网络道德修养》等课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教学与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相互脱离。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发展和普及,网络道德教育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开设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难以替代的责任和网络文化对孩子道德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第一,对青少年在家中上网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完全禁止,而应作好疏导工作。加拿大媒体安全意识网络的教育专家瓦伦·纳廷盖勒认为,可以采取签订家庭上网协议的方式来控制孩子上网,讨论并签订协议的过程就是父母和孩子就安全上网进行沟通的过程。调查显示,没有签订家庭上网协议的学生中,浏览不良网站的孩子远高于签订了家庭上网协议的孩子。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上活动。第三,家长应该向孩子推荐一些健康、文明、有益的网站,如果孩子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则要及时制止并指出其危害性。第四,家庭成员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鼓励家庭成员表达情感,减少或避免发生相互攻击、吵闹行为。家长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庭成员要培养对社会、文化、艺术等活动的浓厚兴趣,并且恪守社会道德规范。父母或其他核心人物要有计划地安排家庭活动,避免用严厉的家规约束孩子,这些都可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的方式来规范网络行为。一方面,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等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选择、过滤、监督,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防止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在网络上和传播的目的。另一方面,采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通过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时间进行监控,按时提醒下线,使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的时间予以限制,有利于更好地监管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控制网络娱乐使用的时间。

收稿日期:2011-09-12

注释:

①转引自马倩:《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②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胡成广:《网络德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79页。

④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⑤斯蒂芬·拉克斯:《网络和民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⑥刘富文:《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8页。

⑦黄志成:《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465页。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篇12

摘要:网络社交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新方式,正影响着处于人生转折期的青少年人格。网络社交活动除了在培养青少年的开放性和独立人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之外,网络社交的纷繁复杂也极易给处于人格形成中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社交人格发展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现如今在青少年中,说起人人网、淘宝网、新浪微博、天涯、豆瓣社区等大型社交网络,也许不知者甚少。这些90后自小就由互联网伴随着长大,交友、浏览网页、发帖跟帖表达见解、甚至种菜养宠物都能在网络上完成,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在网络中来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之中,快速多变、视域宽广的社交网络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观念被打破,许多新价值观念又受到来自家庭、同伴、网络传媒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网络社交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新方式,正影响着处于人生转折期的青少年的人格。当下青少年能否具有仁爱的思想情感、豁达的人生价值观、坚毅的品格等,都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网络社交活动除了在培养青少年的开放性和独立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之外,网络社交的纷繁复杂也极易给处于人格形成中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1.网络社交有助于青少年自我监控力和自省力的培养

青少年所处的网络社交活动看似是一个没有管制的自由空间,他们在网络社交的时候处于一种独自活动的状态,对自我的关注有助于青少年在日常中反求诸己并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欲念,从而更好地培养自我监控力,较好的驾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可以使青少年洞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自身被网络所束缚时,他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受什么限制并调整自身,使自身的内省力得以开发。最后,网络社交能使青少年自发的认识到健康、合理、规范的网络社交行为不是如惊涛骇浪般束缚自己的枷锁,而是浩瀚大海中的一个平静岛屿,它能够使自身得到完美释放,有助于自身监控力和自省力的培养。

2.网络社交促进青少年判断鉴赏力的发展

社交网络是一个大染缸,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评判标准。首先,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接触到众多新奇有趣的事物和思想,这些有力的促使了青少年自身价值观念的选择。其次,在网络社交中,青少年判断鉴赏力的培养为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提供了一种正确解读信息的方式,使其在社交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最后,自我判断力的发展可以增加青少年自身的体验,张扬青少年的个性,引导青少年鉴别力的形成并达到对现实人格的升华,它使青少年在对普遍性的关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网络社交对青少年鉴赏判断力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3.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的自信心

当下90后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与长辈们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网络社交不再是平面化的呈现,不在拘泥于当面、写信、电话和短信,而是以一个立体化、跨时间和空间的网络方式呈现。他们在大型的虚拟网络平台中交流互动,网络社交平台还根据青少年的猎奇性、开放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不仅开发出了适合青少年交友的平台和网络小游戏,还把网络与现实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此外,除了网络社交活动中,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外,青少年对新开发的网络小软件的熟知与操作在有开发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同时,又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在伙伴中间树立自豪感。

4.网络社交突破了青少年的角色限制

网络社交不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还超越了辈分、年龄和职业等的差别,不仅打破了青少年人际交往圈子过小的局限,还可以使青少年平等交往、自由活动。首先,青少年在进行网络社交的时候,他们不再有所顾忌,在新的空间中他们往往可以突破角色限制,让自己的情感更加真实的表达出来。其次,网络社交的非面对面性使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可以敞开心扉,平等有效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最后,在网络社交中青少年在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时能体会到尊重,这也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5.网络社交使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得到了培养

处于极具个性的网络时代中的青少年通常拥有强烈的独立愿望及自主性。因为在网络时代,人们从被动式的资讯接收者转而成为信息资讯的主动了解者。社交网络的互动性更使青少年由以往被动的接受信息向自主性学习方式发展。其实,处于幼稚向成熟过度的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愿望强烈。首先,健康的网络社交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使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其次,父母对其网络社交行为适当的引导或鼓励,不仅不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增强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最后,适当的网络监控,亦会使有独立愿望的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中内化父母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

6.网络社交促进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青少年进行的网络社交行为大多发生在同龄人当中,健康的网络交往有助于他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当他们在社交网络中与非同龄人进行互动的时候,积极的思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我的价值观。拥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能充分认识自己、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和现实生活,能在困境中灵活的应对变化,不断地完善自我。首先,社交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规范的网络社交会让青少年明白网络不是单一的个人网络,这有助于青少年学会在自己上网的时候关注其他上网者的感受,不破坏网络环境,端正使用社交网络的态度。其次,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充分意识到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在社交中要互相尊重才能让网上的交往井然有序。最后,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逐渐明白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多元化空间,只有平等合理的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才不会触犯网内和网外的规则,清醒地意识到网络社交并不是纯自由的,它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二、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1.网络社交易造成青少年角色混乱,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现如今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转向网络,网络社交活动正在逐步代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是虚拟的空间,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被替代,导致人际交往关系质量的下降,因而弱化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网络中的人可以“造出”一个与现实中迥然不同的自己,这样会极易使处于人格发展重要期的青少年产生角色混乱。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与伙伴们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对培养自身的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频繁的网络社交活动,使青少年处于现实身份和网络角色的变动之中,极易使他们在现实中迷失自己,导致他们的情感冷漠,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2.网络社交易使青少年道德自律弱化,造成责任感的缺失

在网络社交中,“他律”和“自律”都失去了现实的约束力,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思想交错纵横,人们的内心融合力和宽容力变得强大,以至于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被包容。一些与传统道德背离的消极信息模糊了青少年的认知和是非标准。在网络社交中,参与一件人或事是非问题讨论的网友众多,众说纷纭的景象使处于人格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自身难辨是非黑白,如若他们没有健康合理的指导,以后必定会模糊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特别是网络社交中大量的负面道德信息的存在,极易使青少年道德自律弱化,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导致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网络社交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人生价值观,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社交网络出现后,网络上的跟风现象严重。首先,由于青少年在缺乏合理指导的情况下对复杂的人或事的识别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社交网络上重重叠叠的意识形态多数与国内社会传统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就造成多数青少年对主流的价值观念持有了怀疑的态度。此外,青少年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还极易产生攀比的心理,这也会影响青少年自身价值观的选择。最后,由于青少年不能清楚的表述自己的价值观,再加上西方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在青少年中流行开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出现了危机,青少年人生价值观遭受到国外价值体系的消极影响。总之,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在社交网络贯穿青少年生活始终的年代,合理指导青少年进行网络社交,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4.网络社交中掺杂虚假因素,易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

青少年作为网络最活跃的使用者,在网络社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但是精神世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怀。由于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社交网络的虚拟性致使青少年渴望在网络社交中寻找宽慰和解脱,但是网络社交的信息中掺杂着虚假因素。首先,青少年在浏览不健康网页、网上交友不慎、玩暴力网游等的同时,潜在的犯罪危险心理在无形之中生成,易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据有关部门调查,网络游戏则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其次,社交网络中虚假因素众多,网络游戏的虚幻性恰恰能诱惑青少年学生,使其不能自拔。最后,网络虚假信息也易使青少年产生盲目的偶像崇拜。虚假的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易导致青少年性情变得焦虑和冲动。

5.网络社交易给青少年带来其他人格发展中的消极影响

开放的社交网络现如今已不再局限于电脑,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社交活动。青少年中使用手机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如若不合理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网络社交则极易给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社交网络出现后,由于不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因此造成社交中的人说话直截了当,不注意言辞的恰当与否,造成人在交往中的不理。其次,由于电脑网络的程序性强,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一的网络社交模式之中极易造成青少年逻辑力的减弱,进而影响其创造力。虽然,手机使青少年指尖上的操作熟练至极,但实际上是看似反应快,实则不够深思熟虑。最后,频繁的网络社交使青少年与外界交流减弱,不仅易使青少年产生孤僻的性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因为自身抗压力不强而产生一系列的人格问题。

总之,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不良影响。在网络社交中,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应在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需要和动机、爱好和兴趣、才能和智慧、性格与气质、毅力和意志来进行。对青少年来说,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补充,是一种交流工具。正确使用网络并进行社交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拥有健康的人格,还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环境和生活,更能不断地完善自我、灵活地应对变化。

研究生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JZ-002)。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新农村发展现状范例(3篇)

    - 阅0

    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随着我国新农村政策的推广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找到了适合的生存土壤,缓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并逐步实现了.....

    新农保试点范例(3篇)

    - 阅0

    新农保试点范文篇1本刊讯国务院总理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