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现状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扫描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数达4.85亿,网民中2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30.8%,20岁以下的占27.3%,即29岁以下人群占58.1%,显然,大学生以及未成年人是主要网民。而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本科及以上占学生网民的22.2%。由此可见,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而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又是如何,笔者针对江西部分高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结合座谈和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经过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结果。(1)大学生上网的网龄、人数及比率。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年以上”上网经历的大学生占35%,“1~4年”的有44%,“一年以下”的占21%。每天都上网的占3%,经常上网的占29.7%,偶尔上网的占66.9%,没有上网的仅占0.4%。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可见高校网络化进程之迅速。(2)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现将大学生上网的动机按主要目的、性别分类列表如表1。从图表1可以看出,女生52%,男生47%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同学、交朋友、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看电影、排谴寂寞等;38.2%的女生和32.4%的男生上网是获取信息等(学习行为)。出于追求时尚和其它目的所占比例不高,但男生略高于女生。聊天行为属于情感行为,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部分学生通过聊天进一步发展到网恋,甚至“网婚”。据了解,有些大学生同时与几个异性保持网恋关系,3%的大学生经常约见网友,30.5%的曾经约见过网友,66.5%的大学生从未约见网友。22.6%的大学生有过网恋行为,77.4%的大学生没有。25.2%的大学生相信网恋,部分学生对网恋有一种迷信,认为网恋纯洁高尚,74.8%的大学生表示不相信,认为虚拟世界的爱情终究不可靠。

表1上网目的

(3)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及费用。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15小时,平均每次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55.6%的大学生选择在自习或晚上休息时间或者周末上网,3.2%的选择在上课时间,41.2%的根据需要而定。可以说大学生已把上网作为正常的日常活动,但旷课上网令人担忧。有些学生不能自控、自律,通宵上网,经常性通宵上网的占7.2%,偶尔通宵上网的占66.8%,从未通宵上网的占26%。至于上网费用,月平均为40元,占月消费总额的6.7%,10.2%的大学生月上网费用超过60元。与江西多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200元左右相比,学生的上网消费是比较高的。(4)大学生上网的场所及浏览的网站类型。从调查情况看,大学生上网的场所主要为校外网吧,以及在寝室里使用自配用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很多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在寝室上宽带网或拨号上网,自由度大。而大学生上网浏览的网站丰富多彩,以综合性网站为主,占54.2%,主要有搜狐、新浪、人民网、新华网、网易等。娱乐性网站占20.1%,大学生网站占14.3%,教育网站占8.2%,其它网站占3.2%。对于6.5%的人经常点击,偶尔点击有41.3%,从未点击的为52.2%。据部分学生反映,大多数同学曾经点击过,且点击的比例正呈上升趋势。(5)大学生上网的收获。关于上网的收获,认为“增长了知识”的男生占63.7%、女生占66.2%;选择“融洽了感情”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为45.6%、50.1%;认为“消磨了时光”的男生占41.8%、女生占45.2%;认为“浪费了金钱”的男生占46.2%、女生占49.8%;选择“其它”方面收获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3%、10.2%。调查表明,网络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联络感情、自我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让一部分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抛掷金钱、虚度光阴、浪费青春。(6)大学生对网络的看法。几乎100%的大学生上过网,接受、认同互联网。但他们对网络的态度是矛盾的,可以说是爱恨交加。爱的是网上丰富的信息、便捷的交流、诱人的内容让人无法抗拒;“恨”的是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上网费用太高,网络所消耗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过大。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既浪费了金钱,又影响了身体和学业,却欲罢不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个别大学生因“恋网”荒废学业而退学,有的甚至因“恋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关于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15%认为必不可少,43%认为比较重要,40.6%人认为无所谓,1.4%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65%的大学生认为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35%的大学生认为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总的来说,网络利大于弊。

二、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的研究结论及思考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道德自律意识。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充分说明,个体的自律意识对其良好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尚处于道德观念形成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缺乏辨别力和判断力,道德意志还不坚定,容易受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学校场域中的道德教育应该发挥主要作用,整合社会德育力量,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让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增强大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自律。(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网络心理。一方面,可以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灌输网络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辅导或咨询、心理保健等工作,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主动、积极地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及时排除心理障碍,正确处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心理,让学生能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3)完善网络监管制度,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在一个多元价值纷争的网络世界中,光靠道德自律来维持其纯洁性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和监控制度。一方面,社会应加大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对不法经营者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局域网建设,净化网络信息,要求学生实名认证登陆,并组织专门人员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技术跟踪,严格审查免费空间建立的各级链接,严格推选BBS版主。通过建立一系列网络监管制度实现对网络道德环境的优化。(4)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加强网络立法。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空间”,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但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否则自由将会逐渐走向其对立面。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进行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网络用户的利益。但就当前形势看,网络立法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国家立法部门应该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网络管理基本法,使得互联网世界有法可依。大学生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而提高自己的互联网文明行为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小芳.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2]詹万生.德育新论[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1996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对策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媒介息息相关,而其在网络空间行为的管理与引导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短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无疑也提醒着我们加大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抓牢互联网主阵地,破解高校思想工作的短板。

一、“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内涵界定

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在无声无息中渗透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的海量性、传播的及时性、个性化与社群化是其转播的主要特征,这也极大的满足与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为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为网络空间行为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多半时间也花费在网络虚拟空间,这对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基于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发现,法律意识淡薄,遵纪守法能力及维权意识不足,网络行为跟风现象严重,伦理道德失范是目前大W生网络行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就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平台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反具有社会普遍认可度的法律与道德内在规范与准则的非理。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随意转发谣言,宣泄私人情感,消极言论;网络诈骗;侵犯让人隐私,语言攻击;网络直播出现色情内容等,这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形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并探索有效的教育对策关乎着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由于我国网络环境法制建设和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参与主体在认知、情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特点以及高校管理应对机制薄弱等原因使得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日益突出。

(一)主体特点

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化,越来越追求自主性与独立性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这也是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的主体性原因。在虚拟的空间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片面的追求个人的价值与利益需求,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缺乏对行为后果的深入考虑,对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缺乏辨别能力,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弱化,政治觉悟也相对较低。这种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超前过度需求与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情感以及现实满足矛盾的激烈碰撞,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交往障碍,逃避现实,在网络空间寻求一种心理慰藉与自我满足,形成包括宣泄、破坏、逃避心理等。此外,大学生薄弱的自律意识与能力也加速其对网络虚拟空间的依赖,导致其丧失学习生活动力,不利于其个性及心理的独立发展。

(二)法律道德建设滞后

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较弱,虚拟的网络空间更是给了他们逃避现实责任的虚假表象,这也是近年来网络违背道德、网络违法、甚至网络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原因。主要表现在网络空间下的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守法意识与能力不足及维权意识与能力不足;网络媒体对拜金主义、追求名利的过分渲染;网络伦理与道德观念的严重缺失等。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概念,在他们的意识里可能只是图个新鲜、好奇心的驱使,对行为的严重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这也充分地暴露了网络空间法律道德建设的滞后性。

(三)高校管理应对机制薄弱

“实习护士虐童案”、“女大学生裸贷案”、“大学生案”等一系列在互联网上发酵传播的舆情事件,暴露出高校在应对网络失范行为方面的瓶颈,没有建立完善高效全面的应对措施与机制。其次,高校在对学生日常管理中,没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缺乏对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有效预测及重大热点问题舆论引导。

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频发,吸引了越来越人的眼球,也成为“标题党”们关注的重点。而在这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道德品质的残缺、文化素养的遗失,这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专业的学习、生理心理的健康的发展,也消极的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社会必须承担其维护网络安全这个任重道远的责任。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营造一个风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们义不容辞。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管理机制,培育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强化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技术平台开发与研究,积极搭建立体多元应对平台,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与价值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文化冲击与价值模糊大行其道,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政治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也阻碍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现。这也暴露了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弊端,要求我们在网络技术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学会顺应潮流,紧密贴合实际,创新教育方法,将传统的单向填鸭式教育转向双向互动、多元体验式的实践教育模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内在特点,发掘现代网络技术的平台优势,实现在“做”中“学”,将高校思政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也就要求建立一支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工作中,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建设的引导者与规范者,优化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养成,因此,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明确职责、细化分工,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规范知识储备,切实做到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培育网络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守好阵地,坚持思想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首先,要抓住网络行为主体,在健全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上下功夫,以重大纪念日和重要事件为契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应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使大学生成为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网络安全的主力军,帮助其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提升自身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和法律素养。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对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思政工作。通过选取网络失德违法典型案例和网络自律正面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三)规范网络行为教育管理机制,搭建立体多元应对平台

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一方面需要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搭建好大学生利益诉求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拓宽表达渠道,引导大学生理性的、恰当的表_自身利益诉求。如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增加学生专属网络板块和讨论空间,完善内容与形式;开通网络课堂,通过互联网平台以论坛、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对网络泛滥信息的快速辨识信息真伪能力;开展网络调查,及时排查潜在矛盾和问题;将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纳入学校规章制度,建立相应奖惩机制;加强舆论疏导,净化网络空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得舆论引导的控制权,避免形成大规模群体舆论,对学校正常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提高学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现代媒介的认识深度和应用能力。完善新媒体工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在线上对学生思想进行正面引导。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胡纵宇.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23-26.

[2]徐嘉辉,王彩婷.网络空间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问题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下):260-265.

[3]王蓉.论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3(3):228-229.

[4]韩成霞,王克婴.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与规范[J].理论观察,2016(5):139-140.

[5]徐晓燕,程刚,王艳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585-589.

[6]帕哈尔丁・赛福丁.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规范浅析[J].教育探索,2016(2):99-101.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现状;导读

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激发了大学生吸纳和探求新知识的信心,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塑造与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群体,他们没有步入社会,又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求知欲,却又对垃圾信息没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引导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阅读方式,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1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1大学生阅读率下降

阅读率下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我国国民的阅读率正在下降。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下降为48.7%,2008年图书阅读率为34.7%。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则持续迅速上升。我国读书群体应以中青年为主,高校大学生又是一支庞大阅读群体,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并不是令人满意的。2010年笔者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调查范围,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每年阅读10~20本书,有10%的人每年阅读超过20本图书。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的学生每年不阅读一本图书。重新唤起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高校图书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2浅阅读增加,深思考减少

“浅阅读”指阅读的节奏快,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追求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目前普遍存在的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也都是浅阅读。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阅读呈浅显性的特点。一些学生的阅读兴趣集中在各种通俗本、精简本、图画本、口袋本,而肯花时间阅读经典名著的越来越少,也不愿对名著进行深层思考,结果造成大学生阅读能力下降。阅读过程由原来精读、研读变成标题式、快餐式、跳跃式的阅读,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读“深”的读物乏味吃力,读“浅”的轻松有趣。浅阅读已成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缺乏深思考,仅仅停留在浅阅读,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1.3阅读具有盲目性和娱乐性

据调查,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缺乏选择最佳读物的能力,他们表现在对读书没有系统性,完全凭主观意念,良莠不分,对读物价值的判断不够。大部分学生读书没有制定计划,每天对自己的阅读量没有基本的要求。网络时代大学生大多偏向于阅读流行畅销书,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也缺乏正确的判断。阅读目的不明确,势必导致阅读收效甚微,结果是借多读少,即使阅读,对于书中所述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或不得要领或没有自己的主见。

目前大学生休闲娱乐方面的阅读特别多,消遣性阅读属于一种低层次阅读,其阅读范围多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娱乐作品为主。大学生适当地阅读些消遣和娱乐性东西本无可厚非,但是应该看到,流行的大众快餐文化,纯粹的追求娱乐消遣和自我放纵的阅读,决不能成为阅读的全部。现在网络阅读的盛行造成大学生阅读内容的鱼龙混杂,尤其是那些充斥于网络世界中的色情暴力、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会无形中给尚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既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1.4阅读具有功利性和社会性

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升学,工作为目的的功利性阅读不断增加,而以丰富情趣、提高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性阅读有所淡化,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残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武汉十余所高校曾进行以“大学生在读,想读什么样的课外书”为主题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余时间有79%用于阅读武侠小说、散文小品、言情小说等,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诸如法学、史学、伦理学、美学等类书籍大都遭到冷遇。考研、考托、考公务员等考试类、过级类图书供不应求,往往需要预约才能保证顺利借阅。对于功利性阅读,我们并不反对,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对于阅读的选择也必然是从现实需求出发。但是如果只片面的讲求实用,而忽视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特点

2.1导读工作提供的信息呈多元化

传统的导读服务多依靠馆藏的印刷型文献来进行,而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类型和载体则呈多样化,不仅拥有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还拥有以声、光、电磁等为介质的多种类型的信息,信息的载体还能以磁盘和光盘的形式存在。

2.2导读工作方式新颖化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导读方式多为单一、重复、被动型的服务。在网络时代,读者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中所获得的信息,将不再满足于印刷型文献,而是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网络信息和多媒体信息。读者的信息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既要有书本式文献的借阅服务,又要有联机检索和其他各种检索服务,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带来了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的导读工作方式,探索网络服务新思路,针对各层次大学生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采取灵活高效的服务手段。

2.3导读工作手段现代化

传统的导读工作以口头解答和手工操作为主。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导读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在网络导读中,导读人员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技术,开发书目查询系统、定期搜索、编制各种书目,在网上开设新书通报专栏,充分利用网络表单和E-mail、聊天室与读者间接交流,了解读者需求,解答疑难问题和反馈信息。

2.4导读工作范围扩大化

传统的导读工作范围主要是回答读者提问,向读者推荐各种书刊资料等。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导读人员不仅要对本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还要肩负起对本馆以外的、社会存在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重任,并根据读者的需求,有目的、有步骤的对网络信息资源加以合理的组织,分门别类地提供指引,对读者进行科学导读。

3加强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措施

3.1加强信息检索教学

目前文献检索课在大学被作为选修课的情况下,图书馆应有意识地加强信息检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向读者介绍图书馆拥有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和互联网上可供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能和技巧,增加对信息进行收集、筛选、鉴别和利用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

3.2加强文献资源保障

高校图书馆引导学生阅读,首先应做好文献采购工作,文献的科学合理采购无疑是一次优秀的阅读引领。高校图书馆要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原则做好图书采购工作。资源优势是图书馆引导学生阅读的保障,高校图书馆能否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能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上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藏书质量的高低。丰富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高校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及学校的发展方向定位。一方面要针对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书刊文献资源建设,另一方面要优化电子信息资源,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力求文献的新颖、齐全,不断充实和丰富馆藏文献,整合馆藏资源,合理调整馆藏结构,努力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的科技含量。

3.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人们阅读和交流的时空限制,其开放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提供给读者丰富多彩阅读内容的同时,又在无情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网上资源的一些消极文化侵蚀着思想单纯的大学生的灵魂。面对大学生阅读中的种种不良行为和倾向,图书馆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和有害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通过网上监控、过滤、屏蔽等措施来堵截“网毒”和垃圾信息,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净化大学生阅读环境。同时,图书馆可利用馆内的多媒体阅览室等网络设施,为更多的大学生上网阅读提供安全可靠、健康文明的环境,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掌握鉴别信息精华与信息糟粕的标准与方法。

3.4开设导读课

导读课与检索课不同,检索课解决的是如何从文献和网络资源中找到和获取文献资料的相关信息,供科学研究和决策参考,而导读课的目的是指导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经典名著的介绍。导读课可以由图书馆中资深馆员来担当,这些馆员不仅对馆藏图书非常熟悉,还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倾向,采取不同的服务对策,他们在阅读的广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可以聘请校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担当,这些学者学有专长、业有专攻、术有专擅或读有所精、阅有所识。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他们在阅读的深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5提高导读人员的素质

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在大学生与图书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是导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导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重要标准。导读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导读服务的质量,因此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修养。图书馆导读人员对信息要有高度敏锐的感悟、反应和洞察能力,必须学会使用和管理这些信息资源,以全新的服务观念和手段来完成新的导读任务,成为有较高信息资源处理能力、较好掌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能,有一定外语水平的综合型导读馆员。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阅读活动的导航者,应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阅读现状,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健康阅读,此项任务任重道远,还需全体图书馆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来更好地引导读者。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传需要,政府单位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本文从网管技术网管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随着业务拓展以及与社会宣

传需要,消防部队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也凸显其重要地位。下面,我就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一些表述和探讨。

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了确保正确、高效和安全的通信,我们必须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这里就提出了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安全、经济地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调节或配置,提高性能,保证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始大规模的建立网络来推动电子商务和政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业务和应用的丰富,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在大型计算机网络中更是如此。WwW.133229.cOm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

在网络管理中,一般采用管理者-的管理模型,在网管工作站上的管理者(也称为管理系统)向位于被管理设备内部的发送管理操作的指令,收到后,将发来的命令或信息请求转换为该设备的内部指令,完成管理操作,并返回结果信息。同时,也可以主动向管理系统发送通知信息,将被管理设备上的事件信息或故障信息告诉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可以域多个相连进行通信;而一个也可以接受多个管理者发来的管理操作,但必须协调好多个操作。

一、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运营商及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随着网络互连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管理集成化:允许用户从单一平台管理各种协议的多种网络,通过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互连的异构网络的管理。

(二)网络管理的智能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维护、诊断、排除故障以及维持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如处理不确定问题、协同工作、适应系统变化并能通过解释和推理对网络实施管理和控制。

(三)网络管理的实时性:提供实时的动态资源管理和控制。

(四)分布式网络管理是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网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管理web化。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形式去监视网络系统,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管理人员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都可以方便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同时还可以解决异构平台产生的互操作问题。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界面,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要求。

(二)网络管理层次化。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大量的cpu时间,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管理者与之间增加中间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

(三)网络管理智能化。随着网络结构和规模的日趋复杂,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有坚实的网络技术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网管经验和应变能力。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络有能力综合解释底层信息,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智能化网管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对网络的状态做出判断。

(四)集成系统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把它们集成在一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很多网络管理系统厂商正努力实现的。事实上,sun已经将其网络管理产品solstice定义为“基于企业管理的策略”,包含了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的产品。这样的方案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欢迎,把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结合在一起,最终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1篇5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media,themediaisconstantlyaffectingthelifeofmodernpeople.Amongthem,thesportsmediumisthemediaformthatpeopleoftencontactindailylife,itisreportedintelevision,newspapers,newspapersandotherformsofpresentationinfrontofpeople,itscontenthasthegamenatureandentertainmentnature,andsocializationsportsmediahasadvantagesofmoreextensiveandwidepopularity,buttheformofthesocializationofsportsmediahastwosidestotheinfluenceofthemodernyouth,inthisregard,thisarticlemakessomeresearchontheinfluenceofsportsmediasocializationontheyouth.

关键词:体育媒介;社会化;青少年

Keywords:sportsmedia;socialization;teenagers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58-02

0引言

根据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来看,体育媒介深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其媒介的发展形式与报道内容对青少年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根据青少年常使用的体育媒介进行相关调查,再根据体育媒介社会化形式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

1体育媒介社会化发展状况

根据相关人士调查,青少年这个年段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导致这一现象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是受家庭、教师、同学、与媒介报道等因素的影响。当体育媒介逐渐社会化后,青少年开始学会了运动与行为模仿,在青少年进入不同的学习阶段时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模式,而这些形式大多都是受到体育媒介社会化的影响所导致的。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社会逐渐开始使用新型的通讯方式,如电脑、手机、电视等媒体,这些媒体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写信联系方式,新媒体使得人们有了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的交流方式与信息获取方式,因此,新媒体对于体育来说会让体育形成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上会形成一批虚拟趋势,从而吸引广大人群。体育社会化媒介是把体育形式的声音与影像通过媒体呈现在人们眼前,能够让人们直接的看到体育现场的种种现象与进程,在体育现场过程中会配备专门的解说员,因此人们能够实现边看边听,使得画面更为生动。其次,媒介中的各项媒体功能能够让观众对现场中的各个体育比赛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在现代电视媒体中已有专门的体育频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的看到体育的比赛状况,这种发展趋势使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度不断的提高,使得出现了一大批的体育运动爱好者,这与体育媒介社会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如,现代众多青少年开始迷恋网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球运动等赛事消息非常关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相关媒体对网球的技巧进行了相关报道,这其中的报道有一半都是增加了媒体的烘托词语,而由于青少年还未具备分辨真假的能力,因此使得青少年通过日益关注从而成为了运动兴趣项目。

2社会化体育媒介途径

2.1网络媒介途径

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发展趋势来看,结合群众的日常使用几率与网络优势等因素其网络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获取信息与信息的所有途径,因此受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网络的力量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其还有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现代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是接触网络范围最广的人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80%的时间都是在使用网络,这种形式已成为社会上的发展趋势。与实际生活中的书刊、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这些媒体所缺乏的优势,这也是导致其它媒体所接触的群众量开始下降的重要原因。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方便、无障碍互动等优势是现代体育粉丝获取体育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首选的获取媒介,这种形势的发展使得网络的普及也在日益广泛。根据目前中国的网络使用状况来看,在我国进入2008年时,那一年正是我国举行的奥运会,那个时期是我国的网络用户增长最多的一年,当时的体育企业借助这种发展趋势利用网络来营销体育事业,这种营销方式使得网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意思上来说,是体育媒介加快了网络的发展。

2.2手机媒介途径

随着体育事业在网络上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手机媒介也在快速的发展中。手机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通讯工具,也是人们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手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与改革发展下,手机的功能不再只是用作通讯,其还能够实现上网等功能,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在现代青少年人群当中,其使用手机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手机媒介的发展,使得手机用户正在不断的增长中,根据相关人士调查发现,手机用户人群已超越了30亿,占据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其中按照年龄人群分布状况来看大部分是较为年轻的用户。手机中具备的快捷、高效、无界限的交流方式,这些优势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其中,手机媒体中的各项软件平台具有快速的信息传播模式,其中包括体育虚拟游戏、体育专栏的体育比赛信息等,这些具备的功能使现代青少年获取体育信息更为方便,也更快捷。

2.3电视媒介途径

在以往,电视是人们家中必备的电器,也是人们获取更多知识的来源,但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后,网络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视频播放器,其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人们可以更快捷和方便的获取想要观看的视频,经调查发现,网络上的爱奇艺、PPTV等电视播放器具有与生活中的电视中的节目内容以及电视资源已能够实行同步播出,其内容丰富多彩,除此之外网络电视比生活中的电视频道更多,其视频信息也更广泛,网络电视具有随时随地观看的优势,这正是生活电视所不具备的优势,由此可见,网络电视与网络资源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2008年期间,网络电视经过相关授权已能在网络上同步更新最新的体育比赛与资讯等信息,在那个时期,网络电视的播放点击量已近3亿,因网络电视以及视频具有转发与共享等传播功能,网络电视仍在不断的发展中,点击率也仍在不断的增涨。在2008年我国的奥运会时期,网络电视成为了我国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电视得到了高速发展后,现代青少年已较少的接触生活中的电视,获取视频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来选择需要的视频信息,利用网络中的各项直播快速的观看所需体育赛事,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3体育媒介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3.1正面影响

体育媒介为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极大,青少年可以通过体育媒介了解体育的各种形式、了解体育的各个行业到最后的热爱体育,这整个发展过程与体育媒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利用体育媒介中的各个信息来源最终形成对体育的看法与了解体育的运动方式。随着体育媒介的到来,体育媒介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现代青少年形成了一股运动风潮,在校园举办的各项体育比赛与体育课程上其青少年都在积极的参与,使得青少年的体质得到了良好的增强,也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体育媒介的信息内容上,以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印象都停留在运动的比赛等形式上,但在现代,体育媒介设计出了许多具有意义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民族的团结精神等引人深思的体育形式,使得青少年能够通过体育媒介学习到更广泛也更有意义价值的体育知识,其次,现代的体育媒介也更具有娱乐性质,其体育的各个节目也更加的丰富,使体育形式不再是体育那么简单,更多的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让青少年在观看的同时了解体育比赛中的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和运动要领技巧,使得青少年在日常运动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信息采用正确的运动方式。

体育媒介社会化使体育扩大了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给青少年的生活与思维方式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媒介社会化让青少年了解了更多的体育知识,了解了许多校园体育课程中还未开展的体育信息。体育媒介让青少年越来越关注体育资讯,这种关注程度使得青少年逐渐热爱上了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了青少年的各项体育发展,由此可见体育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范围有多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越关注体育媒介的青少年,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机率就越高,这种影响让青少年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3.2负面影响

在随着体育媒介社会化发展后,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状况与体育课程,现代青少年对体育的认识已能够形成一套良好的价值观。但是,受各种媒介的影响,在电视和报刊以及网络上其信息量正在不断的丰富起来,这些信息尚未形成一套安全有序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广泛的信息量中存在着许多负面的体育消息,这些消息使得认知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开始改变体育的认识,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网络中的媒体报道内容歪曲了原有的思想,这使现代的体育精神受到严重打击。

由于体育媒介的发展,体育媒介在日常报道中除了各项体育的比赛状况外,还会报道各种体育项目的冠军与明星,但是由于现代媒介社会化其商业形式也越来越严重,其报道内容已不再只是关注明星的体育发展状况,而是转入明星的私生活状况上,这些信息内容没有任何价值。在商业化的驱使下,媒体为了吸引群众目光开始故意捏造或故意选择明星的负面新闻来报道,这种报道内容为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信息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与成长极其的不利,尤其是对具有追星爱好的青少年来说,其关于体育明星中的各项负面新闻会让青少年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使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开始出现扭曲,对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体育媒介社会化的发展状况来看,体育媒介中的各项信息内容对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因此,这需要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与认知能力,对体育媒介中的大量的信息内容学会选择性观看,学会分辨其中的正面信息内容,不可盲目的获取体育信息,但是由于现代青少年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尚未形成规范,因此,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应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家风.在“赛”字上出观点在“事”字里讲故事――新民晚报体育新闻报道思路新探[J].新闻记者,2011(03).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6

【关键字】大数据通信网络数字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引言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大数据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各行业发展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大数据的背影。大数据也被称之为大容量资料,由于包含了众多的信息资源,在企业需要时,能够为其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其竞争力。可以说,大数据是继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新兴概念。伴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通信网络技术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为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调配作用下,通信网络技术的跨行业、跨网络、跨终端行为正在逐渐变为现实,这同时也促进了通信网络的智能化与多样化发展。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大数据时代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通信已经逐渐由传统的2G、3G网络发展为4G网络,出现了这三种网络并存的状况。目前我国的通信运营状态为2G、3G、4G网络结合运营。根据笔者调查与统计发现,目前我国的联通和电信通信网络拥有两张4G牌照,移动通信网络拥有一张4G牌照。从目前通信网络发展的整体来看,2G网络发展局势比较特殊。通过网络角度来分析,受到自身网络制式和性能方面的限制,尽管其数据速度是一大弱势,但是其整体覆盖力和语言业务方面是其他网络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2G网络的资源投入和扩容等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例如,对中国电信而言,其固定资产投入增幅扩大始于2008年,但是随着2009年其3G运营牌照的获得,运营商开始加大对3G网络的投入,因此,其固定资产投入的顶峰是在2009年出现的,此后几年尽管投入幅度略有下降,但是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自2014年开始,运营商们相继获得4G运营牌照,通过该年十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4G用户数据保持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充分表明4G网络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猛的。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对我国的通信网络数字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大数据时代加强通信网络数字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各网络定位进行明确分析,必须意识到2G网络强调覆盖范围和语言业务,3G为传统网络向高速网络的过度性网络,而4G则是各运营商当前发展的重点,属于高速数据业务。我们所讲的各网络协调发展包括网络性能方面的协调,更应该注意全网络承载力方面的协调。此外,各运营商必须对2G、3G、4G、WLAN做出y一规划,从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和业务发展出发,保障数据能够得到合理分流。必须注意的是,在对2G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对4G网络建设情况做出考虑,从4G网络架构出发,实现配套资源的共享。

2、对现有网络资源展开深入发掘。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建设之前,必须对现有的网络设备信号、利用率等做出全面调查,具体到每个基站、小区全面记录。注重对平台数据实现优化处理,在对资管平台数据进行修正时,充分利用好4G网络建设过程中对网站点的勘查结果,确保资管平台数据的全面性以及准确度。优化2G网络建设,采用精细化方法,把对其建设的需求点降到最低,避免对资源的重复分配。

3、取长补短,合理调动网络资源的存量。笔者对我国通信网络数字化建设与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当前2G网络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很多城市的无线利用率过低,因此,其整体承载力较大[2]。然而,有的地区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不足现象,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面对这一矛盾现象,必须要做到取长补短,合理分配网络资源的存量,在资源调配中可以省份为单位,不断提升网络资源的适配性。此外,必须注意到不同的季节,城市出现的业务波动和人口流动状况,根据这些现象做出分批载频入网调整,实现跨地区资源调配。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促进网络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的调动,确保满足城市需求的前提下,把GSM载频资源有计划地向农村分配,提升农村地区的通信网络质量。

4、严格控制投入,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在通信网络的数字化建设中,还必须要摒弃传统的业务预测方式,变曲线拟合预测方式为小区域精准化分析,科学预算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传统的规模建设转变为现代精准化建设,避免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4G网络;第四代通讯;GIS

地理信息是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4G,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于目前的3G网络具有速度快,带宽高,服务多,融合强的特点在社会生产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信息属于具有空间位置特性的地理信息。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信息中,与位置有关的信息大约占80%。本文尝试探讨地理信息如何在4G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1.4G移动通讯网络产生的背景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4G也因为其拥有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被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誉为机器之间当之无愧的“高速对话”。

2.3G网络的发展现状及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

3G(3rd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3G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意方式与任何人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3G网络已经开始应用在很多方面。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它的工作对象是空间数据,这些空间数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据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地理坐标。地理信息技术把这些空间数据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和评价分析,可以得到许多普通系统难以控制且难以得到的信息数据,从而工作人员知道空间位置。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就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网络进行管理,利用其空间的定位和分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的数据信息。

3.地理信息在4G网络中的规划

地理信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带来便利。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遥感影像,这些地理信息产业链上的新生事物正在创造奇迹,效益已经显现。地理信息系统(GIS)集地球数字化于一身,能装下整个地球的超量信息。目前,全球GIS这一新技术产业的年增长率已达到35%以上。

客观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近代数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人们已能够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适时适地地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并应用这些信息,使它们进一步为人类服务。

环境保护是全球范围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遥感现状调查,在双方实现了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利用GIS信息数据编制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现状遥感调查图集》,并结合有关地貌、气象、降水以及地质、水文资料,对西部地区不同区域耕地、草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进行了全面分析。

2002年,两局再度合作,开展了中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建立了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综合数据库,从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到变化趋势、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典型地区生态环境走势等,都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了“天更蓝,水更绿”,目前,两个部门正在进一步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长期合作。

这就是地理信息在未来的4G网络普及以后,街景服务将会深入生活的角角落落,地理信息服务将无处不在。

4.地理信息技术在4G网络中的优化

地理信息技术与4G网络技术的结合主要考虑的是4G网络的质量和容量问题,因为这个两个问题直接对运行效率和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网络的规划和优化工作对网络运营商而言,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网络规划主要是根据网络发展的趋势和在未来怎么发展做出预测,为以后建设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优化主要是提高网络整体的运营效率效益,满足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

经过精确的计算,可以计算出周围环境网络信号的强弱程度,用来对整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综合运用,得出综合结果,不仅如此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调整基站,为科学的选择基站提供决策依据。另外还可以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理环境特点。我们不仅可以查询地理位置的地形、道路、分布特点等,还可以快捷的查出地表覆盖率、海拔的高度、地理的经纬度等,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显示出结果。地图调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运用,形成了智能化的专题数字地图的查询显示,然后在进行通道的计算。

通道计算是一种功能,通过对专题数字地图和模型的数据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加上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可视化的运用管理作用,确定通道两头之间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的情况是否满足两点之间的网络传输要求。通道计算是小区规划软件的附属功能。利用地图调用的规划软件,显示出小区地理环境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与此同时在对网络覆盖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小区网络信号强弱程度,将两者结果相结合,并计算出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用来对小区进行有效科学的规划。

很多软件开发商和硬件开发商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地理信息技术对于移动网络的规划和优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它改变了纸上作业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完成了对传播模型的模拟和计算,并对此进行分析处理,弥补了传统的纸上作业模式的不足,提高了网络的设计质量,将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的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有效的结合起来了,从而满足了网络运营商和客户不同的需求。

5.地理信息技术在4G网络下发展的展望

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到从2G时代到3G时代,再从3G时代到现代的4G时代,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史上,其发展速度迅猛,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多增强增大,其中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为移动通信网络作出的巨大贡献。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理信息技术与将会和移动通信网络融为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为以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文波,李熠星.CMMB发展规划[J].广播电视技术,2008,7.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

是网络的错误,抑或教育的悲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烦恼。网络给人类带来大量的精神财富,也让一批不懂得甄别的人沦为精神的乞丐。网络时代的学生应该有更清醒的头脑,应该更善于阅读,更善于思考。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更睿智、更高效。

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无原则的放任,便是应试教育栅栏下“压迫式”、“注入式”的束缚,于是,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开始了毫无选择的消遣型阅读——“看闲书”,“热门书”、“畅销书”、“网络小说”及漫画、杂志之类通俗作品受到学生的热捧,阅读娱乐、猎奇为主的“快餐文化”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栅栏”里,画地为牢,每天啃着生硬的教材,不愿汲取其它“营养”,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剥夺了学生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但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也得到部分家长、老师的认可。阅读作为一种与文本交流的高雅行为,逐渐变得庸俗,甚至面目可憎。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兴趣空间,像读书这类高雅的兴趣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兴趣就必然会去占领。”网络时代,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空间,像经典一类的高雅作品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作品就必然会去占领。”

阅读空间的选择,体现出一种情趣,一种智慧,它和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提炼一样,是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力,也是高效阅读的学习策略。当然,要具备这些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科学引导。

一.引导我们的学生认清网络时代阅读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努力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开拓视野。

二.引导我们的学生树立精品意识,懂得甄别,学会筛选,倾心经典著作、科普读物、时文杂志等精品,在精品阅读中品味文学的意韵,穿越历史的云烟,探索自然的奥秘,关注信息的热点。以“好读书,读好书”为宗旨,做信息的筛选者,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引导我们的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学会品味。“快餐文化”的粗糙会让人味同嚼蜡,狼吞虎咽式的速食难以留下真正的营养,精品阅读需要筛选,需要过滤,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尝,才能真正实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建设;网络时代;居民文化休闲;消费文化;困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1]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临近爆发增长期的“休闲消费”这一新兴消费主题呈现出更多新特征,同时也使居民休闲陷入新的困境,给休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居民休闲文化消费现状

《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把休闲分为消遣旅游类休闲、文化娱乐类休闲、体育健身类休闲、怡情养性类休闲、社会交往类休闲和其它休闲等六大类,并指出2009年消遣旅游类、文化娱乐类和体育健身类等休闲消费最核心部分消费额约为1.7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GDP的5.07%。[2]休闲消费已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在经济增长疲软时也往往成为世界各国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在居民日常休闲体验和消费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消费观念,也使居民休闲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已成为居民获取日常休闲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基于网络平台的休闲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组成,且市场规模与消费支出的增长及消费群体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以大型网络游戏为例,截止2009年底用户规模达到6931万人,同比增长24.8%,其中10-19周岁的占整体玩家的46.1%,达到3195万人。[3]而在消费规模上,2009年大型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了203.8亿元,同比增长35.2%。[4]

二、网络时代居民休闲文化消费特征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使临近爆发增长期的“休闲消费”这一新兴消费主题呈现出更多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5]:休闲载体的“网络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居民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休闲消费载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新型的休闲消费载体,和传统载体如旅游景区、文化演艺中心、健身场馆等物质实体相比,它是一种抽象化了的复杂系统,具有全球性、虚拟性、高效性、低成本等特点;休闲空间的“零距离”。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休闲活动形式——网络休闲。人们不需要离开自己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只需要一台网络电脑就可以体验休闲,寻求愉悦,使日常休闲摆脱了空间距离的阻碍,实现了零距离休闲;休闲消费的“实时化”。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改变,使人们的“工作状态”与“休闲状态”有机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日常工作的“缝隙时间”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娱乐、阅读、沟通、购物等网络休闲活动,做到劳逸结合,达到工作之余的身心放松,休闲内容的“虚拟化”。网络的普及为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的慰藉提供了“场域”支持。人们可以通过进入网络虚拟世界,摆脱现实世界中通常用财富、威望和权力来划定的现实社会分层,在平等、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换系统里实现着内心的理想、价值和目标,从而带来心情上的愉悦和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休闲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快捷化”。网络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实现了全球化、数字化、快捷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实现信息的快速搜集和传播。以休闲消费信息的获取为例,在体育类、音乐类、旅游、娱乐等休闲产品或服务方面,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获取渠道的比例分别为63.0%、75.9%、76.0%、56.6%,远远高于其它媒介方式[6]。

三、网络时代居民休闲文化面临的困境

网络时代使居民寻求多元化、便捷式、低成本的休闲消费方式成为了可能,但仍然无法回避“粗放型消费结构”[7]主导下,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质量和层次上较低的客观现实。同时,伴随网络时代衍生出的一些不健康休闲消费内容和行为,以及对网络休闲平台有效监管的缺失等,致使我国居民休闲陷入新的困境,也成为阻碍我国休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一)“伪休闲”的困境

“伪休闲”是指与人们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的休闲活动相悖的“休闲”内容及行为,如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奢侈型休闲消费,及带有庸俗、低俗、媚俗风气的“三俗”倾向休闲消费内容和行为等都属于“伪休闲”消费。健康向上的休闲消费“可以培养人的生活情趣,提高生活的品位和格调,使人获得自由与快乐,表达个性与自我的多方面的才能,为每个个体具有多种享受能力拓展空间,也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获得提供现实条件”[8]。它体现了人们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生活哲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而带有“三俗”风气和奢侈之风的“伪休闲”行为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低级趣味,违背了人性的本质。尤其是“三俗”风气,网络时代到来使它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成为其在当今社会迅速蔓延的重要推手。同时,由于网络监管的纰漏和个体自制力与判断力的缺失,人们在网络休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庸俗、媚俗、低俗,甚至恶俗信息的传播“使者”。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1篇10

英美文学不仅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还是很多我国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我国高校通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可见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塑造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锻炼英语交际能力、探究英美文化和文学的专业化途径。近年来,国内社会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非同寻常,英语及文化欣赏和学习出现两种极端心态和学习模式:实用性和娱乐性。此种状况的出现过多受到当前网络时代的影响和引领,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盛行和传播,网络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无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资源的影响和引导,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与传统的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高校教师对英美文学课程重视度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学生也只是时刻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每况愈下。

二、网络时代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程定位

大学生是极具青春活力的一代新人,正是广泛摄取知识的大好时光,教师和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这一特点,深入调查和分析不同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学素养整体状况,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之前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在深入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适当地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和定位,将课程设置调整到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和心理特点的方面,适当地将课程教学中的实用部分与素养塑造部分有机整合起来。注意不要过多使用说教的教学方式,避免无形之中引起年轻人的反感,而应该注重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有效引导学生,或适时结合所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或辩论,以这种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教学过程中来。以课程常有的《简爱》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课程相关资讯和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当前年轻人普遍抱以热情又怀有困惑的“爱情”为题,通过影片的欣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再适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简爱》整个故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如此将课程定位在学生感兴趣又值得深思的内容上,事半功倍。

(二)有效整合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

当代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冲击,生活在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资源的影响和引导,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与传统的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导致当前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止步不前的一大原因。教师在明确网络时代下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同时,又要认准网络资源的巨大潜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将无限的网络资源充分应用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去,如在《简爱》部分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首先提问:大家看过《简爱》的原着或影视作品吗?经过教师简单的描述和讲解,很多学生的好奇心都被带动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搜集相关资料,将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三)紧贴网络时代思潮进行课堂教学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大幅增加,网络为网民提供了政治表达的渠道,但网络政治的形成不仅需要政治型网民还需要网上政府。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民众参与不足。目前,通过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公民只能了解网络政治信息,参与网络问政,尚未参与决策。正如学者所言,虽然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了调查、咨询、投诉等政府与公民互动栏目,但这些栏目主要是帮助政府收集信息,了解民众对特定问题的态度以完善政府决策[1]。可以说,我国尚未产生网络政治,网络政治文化的客体是虚拟的现实政治信息。网络政治文化是处于现实政治信息虚拟化阶段下网民与网络政治信息互动的结果,它是现实政治实践而不是网络政治实践的产物,是现实政治文化的网络化。俞可平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种取向模式,它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即人们的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信仰取向、政治情感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2]。基于此,我们可以对网络政治文化进行如下界定:网络政治文化是指在虚拟网络环境下,政治型网民在与网络政治信息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取向的总和。

二、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

基于网络政治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应然层面,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①之间是反映与决定的关系:一方面,现实政治是网络政治信息的来源,为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客体;另一方面,网络政治文化是网民对来源于现实政治实践的网络文化认知,因此,它是现实政治的产物,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反映与决定关系。然而,在实际中,网民对网络政治信息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最终形成的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的反映与决定关系被破坏,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产生错位。(一)反映内容的错位:正负向网络政治信息不平衡。网络政治信息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客观基础,它来源于现实政治实践。通过网民对网络政治信息的关注内容、关注程度可以看出网民对现实政治实践的关注点与关注度。现实中,我国政治发展成健康向上的状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下,我国正在不断深化改革,虽仍存在官员腐败、经济发展放缓等问题,但从严治党,加强党建以及供给侧改革等工作正在深入开展。政治生态系统中的正向政治要素大于负向政治要素,处于正向利好发展的趋势。基于此,结合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的反映与决定关系,网络中的政治所处生态系统也应处于健康状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中央的重大政治事件,网络中能够引起网民高度关注的往往是负向政治信息,这表明网络中的信息生态系统存在不平衡状态。这可以从网民对负向政治信息的跟帖量看出。在现实中,负面的政治新闻一经,在两到三个小时内就有上万条跟帖,如庆安枪击案件公布后,新浪网相关跟帖在20分钟内即超过5000条,而近期的“刺死辱母者”案件在今日头条中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达到21万。而有些正面的政治新闻在后的几个月内可能只有几百条跟帖。不仅如此,正向政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还有被娱乐化的趋势,如2014年在澳大利亚举办G20峰会时媒体和网民对普京的调侃和恶搞。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网民对正向政治信息的重视度不够。可见,在网络中,正负向政治信息存在不平衡风险,这意味着网民对正负向现实政治实践的反映存在不平衡状态。有学者指出:“在注意力为王、眼球经济、颠覆权威的网络时代特质下,心理学中的否定效应被放大,负面消息更容易被传播,主流信息或关于政府的正面信息极易遭遇解构。”[3]因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网民对网络政治信息存在选择性是必然的。但是,在当下,网民对政治信息却存在过度选择问题,部分主题的正负向政治信息有较高的失衡风险,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二)反映方式的错位:背离客观理性的先入为主思维。在现实中,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正向政治实践,将注意力集中于负向政治实践,从而使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现实。对负向政治实践的反映先入为主导致对负向政治实践的反映与客观现实不一致,使本就与现实存在偏差的网络政治文化最终背离现实,与现实严重错位。在应然层面,网民对现实政治实践的反映应是客观理性的,其网络政治言论是在客观分析基础上的理性发言。然而,在实际中,网民不仅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现实政治事件,而且还存在先入为主的定势化思维。这种定势化思维会导致政治偏见,使得网民从自己的政治偏见出发来看待网络政治信息,其结果是扭曲政治现实。在我国,这种先入为主的定势化思维表现为网民存在“一谈官员全是贪官,一谈政治全是内幕”的观念。这可以从网民定势化政治言论中看出。如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网民在不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只凭警察开枪击毙当事人这一负面信息,就开始质疑民警开枪的合法性,其前提性假设是民警一定有问题,里面一定有内幕,而随后就有“”谣言在网上传播。(三)反映结果的错位: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相脱离。根据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反映与决定关系,在应然层面,网络政治文化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然而,在错位的反映内容和错位的反映方式影响下,最终的反映结果必然与现实政治不一致。反映内容集中于负向政治信息会使网民难以形成对事实的客观认识,容易产生片面的政治认知,使得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政治存在偏差。而这一负面政治信息,在碎片化网络信息影响下最终导致负面政治认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信息碎片化—信息负面化—协同过滤—负面信息扩大化的网络背景下,网民对网络上大量散播的碎片化、负面化信息迅速做出反应,难以对事件形成全面客观的了解,对执政者的各种负面情绪急促汇聚,使网民不经深思熟虑即对一些与政府相关的错误信息进行自动默认,形成政府形象负面认知。”[3]而先入为主的定势化反映方式使网民在面对负向政治信息时往往不加以理性思考,而是用自己原有的认知裁剪事实,从自身偏见出发,最终导致现实被扭曲,反映结果与现实政治相脱离。因此,在错位的反映内容与错位的反映方式的双重作用下,最终产生片面的负面的网络政治文化。而由于网络政治文化是网民长期政治言论积淀的结果,因此,其一经产生就会脱离网民个体,不受网民个体控制,并对其他网民个体产生强烈影响。当前有些网民已经认识到网络中存在的片面政治认知和负面政治情感等问题,却无法扭转网络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使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文化悲剧。

三、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错位的原因

网络政治文化是政治型网民在与网络政治信息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网民与网络政治信息之间是一种双向度关系,即网络政治信息在影响网民的同时,也受到网民的影响[4]。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闭合循环圈,“政治信息输入、网民政治心理转化、政治情感、态度输出,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网络政治文化,并通过反馈环节影响政治信息输入”[4],并由此循环往复。因此,从网络政治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入手,通过重点考察输入环节和转化环节,就可剖析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为何会处于错位状态这一间距。(一)“输入”环节的错位:政治信息的选择性。当前“片面的、负面的”网络政治文化,如果从“输入”环节来看,可归结为政治信息的选择性。在现实中,媒体受利益驱使,迎合网民的心理需求,有选择性地提供政治信息。在我国,这主要表现为:网络媒体大量报道负面政治信息,而对正面政治信息的报道则呈娱乐化趋势。一方面,媒体大量报道负面政治信息。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官员”二字,紧跟在搜索栏下面的十条选择中有8条与“不雅、情妇、失信、辞职、自杀”相关,输入“官员腐败”可搜索到734715条结果。可见,媒体报道政治信息时具有选择性。在具体报道某一事件时,往往刻意突出某些细节,如报道官员腐败案件,“网络媒体非常注重有关落马官员情妇以及有关诸如圈子、财产等新闻的发掘,在关于落马官员的报道中占到很大一部分”[5],媒体往往用大篇幅报道官员私生活,刻意放大官员污点,以获得更多点击量,这可从与官员相关的词汇中看出。另一方面,媒体对于正面政治信息的报道呈娱乐化趋势。这是指媒体在报道正面新闻时主次不分,淡化核心事实,大量报道与事件相关度不大的花絮内容,以迎合网民需求,如2014年澳大利亚举办G20峰会时,媒体大肆报道普京受冷遇,各方调侃和恶搞引网民关注。媒体选择性报道影响转化环节中网民的政治认知,从而导致片面的政治输出。(二)“转化”环节的错位:网民政治心理的失衡。从转化环节看,“片面、负面”的政治输出主要是由于网民政治心理处于“私民+臣民”的失衡心理状态。在媒体迎合的情况下,这种失衡心理影响输入环节信息的提供及转化环节中网民对政治信息的认知角度,最终影响输出环节。1.“私民”状态与负面政治输出私民指过于个体化,过度强调个体利益,以私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它是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单位,个体无需与他人联系就可以独立生存,这种环境使人们形成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农耕思维”,并延续至今。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个体利益意识更加强烈,由此造就了私民这一群体。当前,我国民众处于私民状态。虽然人们的权利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处于公民状态,就有了公民意识。因为权利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只是成为公民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公民不仅意味着权利意识,还意味着责任意识,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反观私民,虽有民主法治意识,却是农耕思维下的民主法治意识,过度膨胀的“私利”很容易以民主法治为口号来绑架政府。在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转化环节中,“私民”状态使人们易从私利角度来感知政治信息,以私利来衡量一切。私利在实现过程中的受挫必然使人们以质疑、否定的态度来审视一切与政治相关的事件,从而导致质疑否定的政治输出。如在我国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后,有网民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没意义,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才有价值。可以看出,私民只看得见个体利益而看不见公共利益,只看得见权利而看不见责任与义务,这必然导致其认为符合其利益要求的就是民主的法治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和没有意义的。这种过度膨胀的私利,侵犯了公利,超出了政府服务范围,因而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而这必然激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导致负面性和否定性的政治输出。2.“臣民”状态与负面政治输出此处的“臣民”主要是从人们对权力、官员的认知角度来说。人们普遍认为权力万能,认为官员高高在上。俞可平曾指出:“官本主义的基本逻辑就是‘有权就有一切’。在官本主义体制下,只要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资源。这些年来官本位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正向社会各个领域蔓延。”[6]这既有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有转型期政治变革的影响。一方面,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所造成的“官本位”思想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而转型期政治层面的反腐斗争揭露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员腐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官员的负面认知。在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转化环节中,人们以对权力和官员的固有观念为基础来感知政治信息。他们认为权力就是万能的,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因此,他们一方面追求权力,另一方面又仇视当前已经掌握权力的官员,尤其是在大量的官员腐败被曝出来之后,人们对官员的负面认识进一步加深,官员的负面形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固化。长此以往,人们再看到与官员相关的新闻,很自然就会将这种官本位下的官员负面形象代入当前情景,将之作为认知的前提条件。而现代民主法治的发展又向人们灌输了公民本位、民主政治等现代思想,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官员腐败等负面政治信息,人们容易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政治落差,于是就会出现仇官的政治情感和质疑的政治态度等负面的政治输出。因此,输入环节政治信息的选择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片面和负面的政治输入,转化环节网民“私民+臣民”的失衡心理,二者的互动直接导致前我国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片面、负面”的政治输出,从而产生错位状态。

四、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错位的后果

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存在一定错位,而这种错位主要由片面的负面的“输入”环节和“私民+臣民”的“转化”环节所造成。总之,对网络政治文化的错位状态必须予以扭转,否则,无论是对现实政府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还是对网络政治文化自身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社会个体的政治行为受到影响。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会影响社会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和现实政治行为。文化对人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人们在过去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政治角色者的行为……”[7]不良的网络政治文化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错位的网络政治文化会使人们对政府形成负面的政治认识,使人们仍持有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价值观,从而导致人们对政治参与持消极态度,对政府政策持冷漠态度。(二)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会导致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状态。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政治信息输入—政治心理转化—政治态度、情感输出—政治态度情感反馈”的过程。在利益驱使下,媒体倾向于迎合网民,对政治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而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共享性、参与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又为其提供了庇护所,最终导致片面性、误导性的政治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受我国历史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网民的心理又处于失常状态。这种失常心理,一方面影响媒体提供何种政治信息,另一方面又影响网民如何感知政治信息,其与片面政治信息进行互动的结果就是产生负面的网络政治文化。这种负面网络政治文化会通过“反馈”环节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使得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三)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增加。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的错位,会增加政府行政管理成本、阻碍民主政治发展。一方面,网络政治文化的错位状态会增加政府管理成本。一是负面的网络政治文化,在网民与政府的关系上具体体现为网民对政府的质疑态度,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度低,而这关系到政府的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可以看出,在负面网络政治文化下,政府政策的推行成本会增加。二是网民失常的政治心理也会增加政府履行职能的成本。在私民状态下,网民打着民主法治权利的旗号,要求实现过度膨胀的私利,要求政府满足其不合理的政治诉求,一旦这一诉求在网上引起网民共鸣,就会迅速形成舆论大潮,集体“讨伐”政府,政府迫于压力,只好满足其不合理要求,被其“私利”绑架,严重影响政府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网络政治文化的错位状态会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健康的公民文化作为支撑,要求公民具有理性、责任、法治、参与等意识。在当前“片面、质疑”的网络政治文化环境下,网民处于“私民”和“臣民”状态,虽有权利、法治意识,但只看得见权利却看不见责任,虽有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但仍然存在“权力本位”观念,严重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网络政治文化的错位状态会增加政府管理成本,阻碍民主政治建设,使得网络政治文化发展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甚至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行为都产生影响。为此,必须扭转网络政治文化的错位状态。

五、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错位的应对

随着政治现代化的推进,扭转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状态,推进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整合,构建一个与现代政治实践相适应的网络政治文化成为必然要求。这需要斩断网络政治文化的恶性循环链条。(一)扭转片面的输入环节。就输入环节来说,其在网络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前提性、引导性的作用。输入环节迎合与否对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一定影响。为此,针对我国当前片面的、负面的政治输入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就媒体来说,媒体要明确自身定位,提高自身素养,处理好内在矛盾。具体说:一是媒体要明确自身定位,在利益与责任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媒体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利益,一味地迎合网民,要有自身的价值追求,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媒体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媒介素养。在报道内容时,要坚持全面客观原则,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全面原则指媒体要坚持正负面政治信息的平衡,不能为了迎合网民的需求而大量报道某一方面的信息,打破平衡状态;同时,要坚持客观原则,不能刻意放大或缩小某些具体信息。三是媒体报道政治信息时要分清主次,处理好自身内在的矛盾。媒体要正确处理好及时性与全面性、正确性的矛盾,尽量使报道的新闻真实准确;对正面信息的报道要分清主次,不能让花絮性内容取代核心事实,以保持政治的严肃性。其次,就国家层面来说,要加强对网络主体的管理,维护网络秩序。此处的网络主体主要指媒体和网民。国家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媒体的行为,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因为单纯依靠媒体自身的自律是不行的,还需要外在强制力使媒体能够自律。同时,我国要探索新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民的管理。由于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共享性等特点,网民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往往比较随意,处于无规范状态,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探索新的网络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倡导文明上网。通过上述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政治信息质量,扭转输入环节的片面、负面状态。从本质上说,政治信息来源于现实政治实践,因此,国家要不断进行改革,积极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这是影响输入的源头。(二)扭转失衡的转化环节。就转化环节来说,网民的政治心理状况直接决定他们感知政治现象的角度,对于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失衡的网民政治心理,导致片面、质疑的网络政治文化,要斩断网络政治文化的恶性循环链,必须扭转当前民众的“私民+臣民”的失衡心理状态,积极培育网民的主人翁意识,扭转错位的政治心理,构建与现代政治实践相适应的公民心理。一方面,要推进民众从“私民”状态转向“公民”状态。私民对于政治输出的影响主要是由过度膨胀的私利造成的。要扭转片面、质疑的政治输出,其关键就在于培育民众的责任意识,改变农耕思维,转变民众以过度膨胀的私利为基础的思维行动逻辑,这是民众从“私民”转向“公民”的关键。为此,要积极培育民众的现代思维,让其意识到私利与公利之间的联系,意识到责任对于权利的重要性。这种责任意识的培育有赖于民众在实践中对公共规则的理解和认同。只有理解了,才会意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有捍卫规则和公利的动力,才会形成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推进民众从“臣民”状态转向“公民”状态。臣民对政治输出的影响主要是由“官本位”的观念造成的。因此,扭转片面否定的政治输出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民众心目中官员高高在上的观念以及“权力本位”的观念。要在民众心中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权力受法律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以现代思维来看待现实政治。严格把控输入环节,防止信息失真,使媒体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推进网民心理由“失衡”向“平衡”转变,这两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改变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实践错位的状态,实现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构建与现代政治实践相适应的网络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俞秋阳.政府门户网站与公民政治参与[J].求索,2016(5).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王国华.网民政府形象认知定势现象研究——以农民上访后“出逃”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1(6).

[4]王树亮,钟婧.网络政治文化内涵解析[J].理论与改革,2013(5).

[5]林若野.网络媒体反腐新闻报道的套路与反思——以有关季建业和令计划相关新闻为例[J].赤子,2015(17).

[6]俞可平.什么造成社会的官本位文化[J].社会科学报,2013(6).

网络时代现状范文篇12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金属切削刀具;磨损检测

1.前言:

随着我国的工业飞速发展,对于工件的要求也愈发严格,但是从工厂中制造出的工件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尽人意,所以必须依靠金属切削技术对工件进行二次加工。但随着时间流逝,金属刀具的磨损逐渐成为了一个问题。而且随着机器的柔性化与机械化愈发提高,人工观测刀具磨损状况的方法也愈发得不可取。无数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讨论出了是数种方法,而人工神经网络运用于金属切削机的技术也应运而生。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以模拟动物神经网络而创造的数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有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它最大的作用处理信息,并且拥有学习和记忆、归纳的能力。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在智能控制、优化计算与信息处理中都有很大的进展,人工神经网络的前景不可估量。

2.人工神经网络在金属切削刀具中的应用

2.1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医学对于人脑的研究上的一种模拟人脑的数学模型。它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复杂网络,用以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活动与规律。所以,人工神经网络拥有人类大脑的基本特征,即:学习、记忆与归纳功能。虽然人工神经网络与人类大脑相比略有不足,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己输入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并且拥有简单的决断能力与简单的判断能力,所以人工神经网络在逻辑学推理演算中,比起人类大脑更加有优势。故,人工神经网络在一些比较简单同时需要大量计算的工作上比起人脑更有优势。于是,人工神经网络被广泛用于金属切削技术,并获得了大量的好评。

2.2人工神经网络使金属切削的过程更加智能化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联想存储与优化计算的能力,在金属切削中被大量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金属切削中起着多传感器多信息融合与模式联想器的作用。在对选定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与记录作用,将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为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运用于金属切削中,使金属切削过程智能化。1992年王卫平博士使用人工神经网络令金属切削机在金属切削的过程中智能化。李旭东利用BP网络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性,实现了金属切削加工的智能化选择。实际上,国内有许许多多的人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金属切削过程的智能化,而随着他们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加入金属切削智能化的队伍中来。

并且随着我国技术的逐渐加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逐渐完善,金属切削智能化的程度只会越来越强。

2.3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刀具磨损的检测

人工神经系统被运用于金属切削领域的初衷,就是希望借助它的智能化与信息处理的优越性,代替人工来检验刀具的磨损程度。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性,可以轻易在网络中建模,使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轻易地检测出刀具的正常状态与非正常状态――即刀具是否磨损。当刀具处于磨损状态时,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发出警告。实际上,在刀具磨损状态下发出警报已经不再是现在的研究重点了,在无人参与定情况下,对整个金属切削过程进行识别,当刀具发生磨损,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进行自主替换,这,才是理想中的智能刀具检验系统,同时也是研究热点。如果要实现上述内容,应该具备这些特点:对于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信息可以快速处理;在拥有样本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学习;可以根据外界数据的变化,快速调整自身,以适应周遭环境。

2.4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预测金属切削加工中的状态.

在人工神经网络运用于金属切削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便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来预测金属切削加工中的状态。可惜这项技术现在还只是处于理论研究与建模模拟的状态下,跟可以正式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得到突破,那么,毋庸置疑得,不止在金属切削领域是一大进步,更加可以推动工厂全智能化、C械化,这无疑是一场重工业的一场大地震与大革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发展党员发言稿范例(3篇)

    - 阅0

    发展党员发言稿范文建党85周年庆七一相声:五字真言06-08卫生系统七一演讲稿——我为党旗添光彩06-08社区与共建单位庆七一大型文艺晚会主持词06-08爱国演讲——我的祖国06-0.....

    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例(12篇)

    - 阅0

    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范文篇1一、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高碳能源储量有限且开采日益困难;二是全球变暖日趋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