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特征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心理因素;心理干预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大多是由本街道各个小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脏话随口而出,容易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男女生之间一定要正常的交往,正确的交往。

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偏激,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

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的父母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唯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褊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会立刻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

五、“哥们”关系,所谓的讲团结,讲义气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打群架就是因为同学互相帮忙、好朋友帮助调节问题,结果越调越乱,发生打群架事件。

六、学生心理年龄的原因,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

针对校园暴力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贸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碰到“下暴”应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下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最好还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语言暴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29-07

语言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人类的文明知识,传达着人类的情感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言谈是否文雅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民间也存在着大量规范约束,用以谴责不文明的用语,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学生作为国家精心培养的社会栋梁之才,其语言的文明不仅关系到自身人格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风纪风貌,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引领着一个社会的风气,并最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语言的和谐文明格外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现状

何为语言暴力?2006年《南国都市报》将语言暴力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然而,不文明的语言一定是语言暴力吗?语言暴力的构成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采用了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形式;存在语言暴力的施体和受体;无论语言施体有意或无意实施语言暴力,只要其语言形式破坏了受体的正常逻辑,使受体感觉痛苦就构成语言暴力,反之则不构成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是暴力在语言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语言。“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从而对他人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所以,语言暴力是使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痛苦、伤害、反感或不舒服的行为,不文明的语言因语气、语调、场合的不同,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如久别好友重逢,相互叫嚷寒暄:“妈的!这么长时间你跑哪去了!”这时的脏话通常已经异化为口头禅或交际用语,而不能被看作是语言暴力,因为其非但不令人反感,而且增进朋友感情,可谓是一种“社交融合剂”。另外,文明的语言有时却构成语言暴力,如有些女生喜欢“八卦”,编排他人,造谣生事,间接使他人名誉等受损,用文明语言行使不文明行为,类似于俗语所指的“骂人不带脏字”。总之,语言暴力是使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到痛苦、伤害、反感或不舒服的不文明行为。而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是大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采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谩骂、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行为,致使他人精神上或心理上感受痛苦、伤害、反感或不舒服等,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伤害和暴力行为,通常发生在大学校园或校园附近场域,包括学校的宿舍、食堂、教室、操场、学校附近的网吧、歌厅、餐厅、台球厅、医院、商店等物理场域,以及囊括其中的制度、文化结构、人与物等相互之间多元存在的复杂关系网络。

2011年6月~7月,针对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的调查在昆明市的五所高校展开,即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根据各院校网站上的信息,截止2011年6月,各院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共计13.3万人,其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各约2.5万人,云南民族大学约1.9万人,云南财经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各约3.2万人。由于总体规模较大,为了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在经费、人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在各大学分别随机抽取40名男生和40名女生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91.5%。这也是本研究的一项不足,即受样本量的局限,研究结果可能对被调查的这366名学生更具有代表性,而是否能够代表昆明高校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的总体情况,还有待今后研究给予检验。从调查对象的性别与民族分布来看,在有效作答的366名大学生中,其中男生181人,占49.45%,女生185人,占50.55%;汉族学生271人,占74.04%,少数民族学生95人,占25.96%。从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与科类分布来看,在本次调查中,团员有233人,党员有115人,群众有18人;理工科学生112人,占30.60%,文科学生254人,占69.40%。经过实地调查访谈与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从大学生语言暴力的发生情况、影响、成因及应对四个方面对昆明市五所高校的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情况概括如下:

首先,学生遭受语言暴力的情况。调查设计了多选题“您认为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来源于何处”、“在最近半年内,您有自己经历过或看到、听到别人遭受过哪些语言暴力”、“您认为哪类学生最容易遭受校园语言暴力”,单选题“在最近半年,您是否自己参与过或看到、听到过校园语言暴力”,共4个问题来考察学生遭受语言暴力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最近半年内,有227人即超过六成的学生,曾作为校园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受害者、旁观者或旁听者接触过语言暴力,5.74%的学生充当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实施者,14.48%的学生遭受过校园语言暴力,41.80%的学生曾看到或听到他人间的校园语言暴力。在语言暴力的使用上,男生实施语言暴力的次数、恶劣及粗俗程度要明显高于女生;理工科类学生要多于文科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14%和5.12%,理工科类与文科类学生曾作为校园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受害者、旁观者或旁听者接触过语言暴力的比例分别有64.29%和61.02%。其中,在“您认为哪类学生最容易遭受校园语言暴力”一题中,位于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脾气差的学生、品质不好的学生、话多的学生。(见表1)

(二)学校教育管理缺失

学校是孕育知识与文化的象牙塔,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主要场所。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国内一些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学与科研,法治、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作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对于违公德的亚文化、反文化,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坚决地摈除或净化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职业道德滑坡,对学生没有耐心和责任心,动辄采取责令、歧视、挖苦、贬损的态度,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不良青少年”的标签,使处于话语权低位的学生丧失话语权,造成部分学生丧失信心,暴力情绪得到激发,在感觉自尊心受到强烈伤害后,以更为严重的偏差甚至暴力行为,做出适应、防卫和反击。调查中,个别授课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化,通过语调的变化、土话或变向的挖苦某位同学来吸引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而根本不去考虑这些暴力用语会不会被学生效仿、传播与使用,更不会考虑被挖苦学生的感受,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教会了学生使用语言暴力,并在无意识中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父母管教方式不当与家庭结构存在缺陷

校园语言暴力的发生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经过建模过程习得的,个人在观察他人时学会攻击反应。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对子女暴力倾向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处于溺爱型、放任型、失和型以及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其家庭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形式上或实质上破碎、不和谐、经济水平低、暴力冲突不断、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染有恶习或者犯罪行为∞。家庭结构不完善,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使子女感觉不到家庭温暖,在得不到关爱的同时也不关心他人,自卑、焦虑、性格敏感、脾气暴躁,容易产生压抑、紧张、恐惧和攻击性心理,既可能遭受他人的语言暴力,也具有一定的语言攻击性。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对子女的语言暴力没有及时制止,甚至听而不闻,会使子女错将语言暴力养成习惯。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攻击、暴力行为,会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为语言暴力埋下隐患。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子女考入大学后,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过多依赖学校教育,而且只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对于子女思想变化和精神需求较少留意,教育方式也延续传统的家长制作风,缺少民主和谐的沟通方式。调查发现,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受不良风气影响,经常参与酗酒.不但对子女的情况不闻不问,而且经常酒后动粗,使子女感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即使在学校发生不愉快的事也不愿和父母倾诉,常通过语言暴力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压抑;有些学生考试作弊受到学校处罚或同居意外怀孕,父母不是对他们进行教育,而是又打义骂,使学生更加自暴自弃,产生攻击心理和行为;还有一些学生父母长期不合、争吵不断、家暴时有发生,子女虽在学校却总是感到担心、紧张、不安,唯恐父母离异,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便很容易发生过激语言或行为。

(四)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道德法制观念有待内化

大学生在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桥”的淘汰式严格筛选之后,主要精力仍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人生极为脆弱的时期。一方面,生理成熟使得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对爱情、性、自我实现与肯定等的需要。然而,现实社会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失业保障匮乏下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的同时,老师、家长又不给予理解支持,反而归咎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学习、升学、工作、竞争压力的沉重,一些同学开始抱怨社会、嫉妒同学,对未来丧失信心,存在心理健康隐患,为标新立异、彰显个性而将一些不文明用语挂在嘴边。同时,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迷茫、无所事事、精力过剩,使他们容易心烦气躁,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他人言语攻击时,容易冲动,认为不反击会显示自己很软弱,在同学中很没面子,所以采取“以暴制暴、以怨报怨”的方式,反唇相讥,在充当语言暴力受害者的同时,又演变为语言暴力的实施者,使语言暴力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另一方面,心理发育不成熟又使他们在人际关系、生活琐事、学习与爱情等方面表现得不是很游刃有余,对新鲜事物判断能力不够,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容易心理不平衡、叛逆、嫉妒、爱出风头、看不起别人等。如大学生对话语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个体性格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一些学生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态度偏激,过于敏感、小气,甚至只是出于搞笑、好玩、标新立异等目的就使用语言暴力,虽无大害,却严重违反了中华民族谦虚、谨慎、温和、宽容、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通过谈恋爱来消磨时间,弥补心灵空虚,当双方感情、性格不合时就大爆粗口,伤害对方。一些大学生认知能力不强,道德观念薄弱,主体意识淡薄,在朋辈群体的不良影响下,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觉得语言暴力无所谓,甚至刻意去模仿,将不良偏差行为当作一种时尚,自认为在话语中带上语言暴力很酷,逐渐养成使用语言暴力的习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文化与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他们常自我封闭起来,敏感、焦虑、不自信,总觉得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以致脾气语言变得粗鲁暴躁。总之,当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困难,受到孤立。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在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一蹶不振、萎靡消沉,在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排解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引发语言暴力行为,用以发泄内心的压抑与不满。

三、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的防治

(一)动员多方力量齐抓共管

政府作为国家力量的集中代表,掌握着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权威力量,通过政府的影响,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倡良风益俗,净化社会环境,同时结合社会控制与道德约束的力量,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各类偏差、越轨及犯罪问题。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偏差行为,同样应从政府层面考虑应对措施。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同时,必须确保两性平等的话语权,维护女性权利,减少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规划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其次,国家应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法,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原则、内容和方法,把家庭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并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以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再次,大学生语言暴力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暴力,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校园暴力法,明文规定预防校园语言暴力的条款,明确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各方的责任,进一步落实《民法》、《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维护学生人格权、名誉权等的有关规定,确保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最后,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制止网络语言暴力,强行关闭一些、色情、暴力网站,对不文明的网络用语进行屏蔽,严格限制网民制造、使用并传播网络暴力语言,确保网络的用语文明。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教育、公安、司法、工商、文化、建设等部门应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加大力度清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对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对向学生出售黄色、暴力书刊、暴力影像资料的商贩进行严厉查处。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媒体的价值导向进行监督,严禁渲染社会不良之风,并通过制作公益广告等,利用媒体进行文明语言使用的宣传,以社会公德约束人的行为,对不文明用语、语言暴力予以纠正,并施以舆论压力,充分管理好并发挥好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加强社会文明风气建设。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余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无不将谈吐文雅、举止文明作为对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并以社会舆论、道德谴责等方式对言谈粗鲁之人予以惩罚。如云南少数民族德昂族,以一串野果穿织而成的项链,褒奖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出众之人;而口吐脏话、假话、丑话之人,头上将上一根荆棘,直至被罚种竹,并由全寨群众给予当面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语言美作为“五讲四美”活动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在全社会展开。语言文明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认为,传统是不断被现实发明出来的,并随着现实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净化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我们要充分尊重其民族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信仰,消除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民族风情展示的活动,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创和谐发展的友好关系。同时,我们要发挥社会、学校、同辈群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校园语言暴力的预防与控制,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紧镶嵌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长河之中。

(二)整合学校各类资源

学校是孕育知识与文化的圣地,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学校要加强法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其法律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爱情观,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校园语言暴力。首先,学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开设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定期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明确相关管理制度和处罚条例,用行为守则、校规校纪、班级班规等规范学生的行为,利用培训讲座、校园海报、校园广播等宣传法律知识与学校纪律,对违反学校规定、肆意使用语言暴力、对教师同学出言不逊、在校园公共设施上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乃至纪律处分;对品德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其次,学校应开设有关人际交往、职业规划、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礼仪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锻炼实习,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学会待人处事之道,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对学习充满热爱,对未来满怀希望,不断完善自我,摆脱迷茫与焦虑。最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在每个学院或系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让学生有地方倾诉心中的委屈与苦闷、宣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愤。教师不仅需要教书,还需要育人。要对所有任课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培训和心理技能训练,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真诚而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避免使用语言暴力。

同时,和谐、文明、积极、健康、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本身即是对校园语言暴力的最好屏障。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硬件设施和物质环境的建设,加强对校园周边的巡逻工作,禁止校外不良人员出入校园,对学校的失窃案件、暴力行为立案、查处并予以解决,为学生营造安定祥和的校园环境;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重点是健全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监督、评价和投诉机制,严肃处理大学生打架斗殴、夜不归寝、嗜酒成性等不良行为,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满足学生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严厉禁止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表不恰当言论,对课桌、墙壁、厕所等公共设施上的文字及时清理,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对肆意在校园公共设施上乱写乱画,制造垃圾文化的学生给予警告和处罚。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宽松、乐观、健康、高尚的校园精神风貌。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橱窗等展现学生的风采,宣扬宽容、礼让、勤俭、奋斗等主题思想;通过班集体活动、迎新晚会、送旧晚会、大学生运动会、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学术研讨会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充实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在积极、文明、健康的环境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校园语言暴力会随之减少。

(三)发挥家庭积极作用

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家人的接触、沟通相对变少,但是家庭的整体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大学生从小养成的习惯等却仍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防治校园语言暴力是一项持久战,需要父母从家庭教育的源头做起,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以身作则,以嘉言懿行作示范,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言行习惯,防微杜渐,避免语言暴力放任自流,将语言暴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要教导子女正确处理问题,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社会责任感。调查中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矛盾,会打电话向父母诉苦,此时,父母正确的引导对学生日后处理同类问题起到关键作用。如果父母采取“你傻啊,别人骂你,你不会骂他啊?!怂恿说:就会大大增加学生日后诉诸语言暴力解决问题的几率;如果父母问明原因,帮助子女正确地分析和面对问题,并对子女给予劝慰,抚平其伤痛与气愤,教导子女与人为善,那么就会大幅减少其日后使用语言暴力的冲动。

优化子女成长环境。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有效防治校园语言暴力,离不开健全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分居、离异、再婚、死亡或家庭内部冲突暴力不断,对子女缺乏关爱、照顾或过度溺爱都会助长学生语言暴力的使用。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主动调整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调节好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使子女在父母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在亲子沟通中应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善于用“良言”去挖掘子女的闪光点,捕捉子女的进取心。当子女达不到要求时,也不要急躁恼火,要以平常心、慈母情去对待子女,切不可处处指责,事事挑剔,更不能时时咒骂。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不良情绪的积累,自然能避免使用语言暴力。

(四)学生强化自我管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发生语言暴力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解决语言暴力的态度与方法。调查中,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语言暴力对他人的伤害与对自身形象的损害,然而,发现问题是一回事,愿不愿意、能不能、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则是另一回事。正所谓“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大学生要培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善意的批评和意见,要端正态度,严以律己,正视自身不足,积极征求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及时弥补缺陷,使自己不断成长进步。对于他人的失误或过错,要避免意气用事,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做到心平气和、心胸开阔,多一点忍耐,少一点心浮气躁。要加强防范意识,同学问相互监督,恪守原则,一旦遭受到语言暴力侵害,要有明确的法律意识,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或征求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或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免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恶性化。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亚文化;后进生;转化

中学后进生是指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以及行为表现方面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中学后进生主要包括三大类:学习后进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表现后进生、双差生。随着文化多样性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制度主流文化和校园亚文化都对中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社会学者波普诺对“亚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中学生亚文化,即指在校园这个场域内,由学校制度主流文化与社会流行文化互动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内心诉求以及外在行为表现。对于中学后进生的影响主要从健康亚文化、中性亚文化与不良亚文化三个角度来探析转化工作。

一、中学校园亚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一)中学校园健康亚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入发展,时代和社会对于新的青少年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社团活动是由学生自主管理,并按有关社团的章程来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达到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迎合第二课堂的要求,社团文化在校园里蓬勃发展。

后进生对于社团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尤其表现为娱乐和体育性社团组织。在社团组织中,通过非强制性制度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后进生的高雅情趣,以及逐步认同规章制度,从而实现自主教育和同辈群体的互相教育。

2.节日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校园节日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外国传统节日以及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的主题节日。校园节日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表现出来,有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集中参观活动以及集体。在校园节日文化中,外国传统节日即洋节文化作为校园亚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愚人节、圣诞节、狂欢节、感恩节等,这些充满着异国风情的节日深深地吸引着后进生,有助于后进生发挥自己的潜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二)网络中性亚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应用环境。网络文化是一种中性亚文化,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网络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网络文化给学生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学习手段,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以及非制度化约束的宽松学习环境。网络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增长知识和才干以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瘾的存在、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

由于网络文化的吸引、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后进生自身的原因,网络成为后进生新的生活领域。网络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素。如果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和不采取教育辅助手段,就会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变得困难和复杂。

(三)暴力不良亚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

暴力文化属于不良亚文化的常态表现,以冲突和犯罪为主要内容。校园暴力是指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行为人,在校园背景下实施的暴力行为,包括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暴力攻击行为。

通过对兰州市4所中学后进生问卷调查的反析,后进生参与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后进生在校园主流制度文化中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内心诉求难以表达,在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后进生逐步参与暴力行为。正如丹尼尔・贝尔提到的:“如今,最大的压力被转嫁给年轻人。小小年纪就被迫要做出坚定的选择:在学校要考个好分数,进一所好大学,选择一个好职业。在所有阶段,他都被评估,而且,这种成绩评估成了他一生要携带的身份证。如果在变迁阶段(也就是说,升学指导、就业咨询时)不能提供充分的引导机制,就会造成明显的紧张压力,并促成年轻人脱离现有的体系。”其次,随着暴力传播媒介的越来越发达,如网络暴力文化、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和画面,后进生获得暴力内容的几率增大,使其行使暴力行为的机会增多。最后,校园暴力行为的代价低,表现最明显的是师生关系之间的暴力行为。

二、结论与反思

重视影响后进生的校园亚文化,认真辨别与分析校园亚文化的性质,积极发展校园健康亚文化,实时有效地引导中性亚文化,抵制和有效应对不良亚文化。从制度和思想意识上,保障后进生转化的物质条件。

以后进生的生活场域为切入点,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转化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给后进生的转化提供健康的现实环境。

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后进生进行合理分类,做到因材施教,走符合后进生自身特点的健康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校园霸凌;校园暴力;应对策略;防范机制

前段时间,中关村二小学生“霸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代表不同群体、不同立场的观点在互联网舆论平台上激烈交锋,久久不能平息。其他关于校园霸凌的事件报道亦是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学在校生达1.8亿之多,尽管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但毫无疑问受其影响的将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

校园霸凌事件引起的风波,牵扯出了广大学生家长脆弱的神经,引起了社会关于校园霸凌与反霸凌的热烈讨论,也促进了学校和教育部门关于校园霸凌现象的反思和预防。

1如何看待校园霸凌

(一)明确校园霸凌的概念

校园暴力已是教育界和法律界经常研究和探讨的对象,近年来才兴起的校园霸凌之说应归为校园暴力的一个范畴。霸凌源自英语bullying的音译,校园霸凌(schoolbullying)是实力存在明显差距的同龄人之间,强者通过长时间、多频次地对弱者施加肢体、言语、心理等多角度的暴力侵害,以达到羞辱、排挤、控制弱者,给弱者造成身体、心理等多方面持续性严重伤害的行为。[1]由此可知,霸凌不是偶发行为,而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特征。

界定校园霸凌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成人应该对儿童发展有非常充分的了解,能够将霸凌行为与孩子偶发的社会往问题区别开来。

(二)认识霸凌行为的危害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校园霸凌行为会干扰学校教育秩序,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霸凌行为容易导致被霸凌者因为恐惧、屈辱、焦虑等情绪影响学业成绩,甚至出现自卑、抑郁等倾向,更有甚者会罹患心理疾病,产生自杀等行为,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日本文部省在2014年霸凌事件和自杀事件的调查中发现:自杀的中学生中,有11.1%是因为遭受到了校园霸凌。[2]霸凌行为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

其次,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可能受到长远影响,成为社会安全隐患。有研究表明,霸凌者在成人之后与其他青少年相比,更具有暴力倾向、缺乏同情心,且成人后的犯罪率要比其他人高出三成以上。[3]被霸凌者如果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调适,则容易因过激的反抗从而产生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2如何处理校园霸凌

(一)对霸凌行为零容忍

校园霸凌是侵犯儿童权益、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必须采取零容忍的观念,形成打击校园霸凌的一致态度。但凡发现霸凌行为都要严肃对待、严肃处理,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而忽视问题的严重性,也不能为了保护学校声誉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家长和校方互相推卸责任。

(二)尊重教育的专业性

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审判机关,学校里的每一位孩子都应该得到应有的教育和保护。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可能成为霸凌行为的牺牲品,都是教育需要拯救的对象。社会各界应当尊重教育的专业性,由学校对学生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确实存在不当行为的,也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相应的行为惩戒、心理辅导方案,对此家长和社会各界应给予支持和配合而不应过度干涉。

(三)处理好家长情绪

在事件处理过程中,首先要区分清楚当事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家长的情绪问题,孩子的问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教育规律以及教育者的专业经验进行处理,家长的情绪问题应该在成人世界范围内理性解决,不能迁移到孩子身上,对纯粹的教育问题形成干扰。

3如何防范校园霸凌

(一)加快反校园暴力法制建设

根据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法规,未成年人的权益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侵犯他人权益的未成年人却难以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是我国在应对校园暴力上存在的严重法律缺位。[4]因此要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有效抑制校园暴力的发生,还需要对“轻暴力重侮辱”的霸凌行为提出针对性的惩治措施。

(二)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

我国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学校应将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从传授法律知识转变为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等法治教育理念有机融入了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

(三)健全处理和防范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霸凌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做到提前预防、妥善处理、有效干预。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提高教师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设立治安岗亭、警务室,以派人驻守、巡逻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内霸凌行为。

(四)密切家校合作

在校园霸凌行为的预防、判断和干预上,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参与到校园霸凌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让家长深入理解和支持学校的理念与规范。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接纳,帮助孩子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亲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2]印海翔.校园霸凌的行为与特征[J].大众心理学,2011(4).

[3]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2015(31).

[4]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8).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技师院校校园暴力有效方案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1当今校园暴力现状

2013至2015年,青岛法院审理涉校园暴力刑事案件31件、民事案件13件。31件刑事案件中涉及被告人56人,未成年被害人35人。其中2013年7件,2014年8件,2015年16件。13件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被告18人,未成年原告13人。其中2013年2件、2014年6件,2015年5件。伴随当前校园暴力的递增趋势,总理2016年6月份批示要求坚决遏制校园暴力,11月又在第六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要求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

2技师院校校园暴力的特点分析

因技师类院校无论是生源、授课方式、家长素质、校园管理方面都与初高中有所区别,所以发生校园暴力时也便有其独特的特点。

从施暴者层面来看,技师院校的施暴学生有如下共同特征。(1)过去有不良行为史;(2)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3)长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4)有的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从受害者层面来看,技师院校的校园暴力受害者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1)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易成为技师院校校园暴力的受害者;(2)喜欢炫耀的学生易成为技师院校校园暴力的受害者;(3)性格胆小内向的学生易成为技师院校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从家长层面来看,技师院校大部分家长具有一些共同之处。一方面,技师类院校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技师类院校部分家长管理孩子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要么极为严厉,要么极为溺爱。

从教师层面来看,技师类院校的班主任大多数工作繁忙、身兼数职,很难保证每一位班主任老师能够妥当正确地防治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数班主任无法预防校园暴力,只能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处理。

3技师院校防治校园暴力的方案探索

对待校园暴力事件,技师类院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探索有效路径,并将预防和治理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3.1组建安全协作团队

3.1.1安全协作团队人员组成

以往,学校在应对校园暴力事件时,完全采用班主任负责机制,由班主任调查事件始末并上报学生处。完全依靠一个人进行校园暴力防治,收效大打折扣。所以,在学校设立安全协作团队势在必行。安全协作团队成员由学生、学生家长代表、各班班主任、心理教师、律师(或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学生处负责人、学校所在辖区警员共同组成。

3.1.2提供24小时匿名网络友好报告机制

我们可以在校园借助网络手段设置24小时匿名网络友好报告机制,比如可以在学校的网页上多做个表单会话框架,一份设置为《校园暴力事前预警友好报告机制》、一份设置为《校园暴力事后友好报告机制》,只需学生填写时间、地点、事件、专业等事项,并不要求学生填写姓名,而提交后的信息只有安全协作团队的管理人员和当天值班老师可以看到。当安全协作团队的信息管理人员收到同学反馈的信息后,第一时间进行辨别真伪,并着手调查解决。

3.1.3撰写校园暴力防治应对手册

目前大部分的校园《学生手册》仍沿用初高中中学强调惩处的思路,对于即时类院校的校园暴力防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团队成员共同商议制定浅显易懂的校园暴力应对手册,分别撰写《学生校园暴力防治应对手册》、《教师校园暴力防治应对手册》、《家长校园暴力防治应对手册》,重点放在如何预防校园暴力行为、一旦发生校园暴力行为如何解决,同时将学校的几个偏僻角落拍照附上,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技师类院校校园暴力的防治工作。

3.2成立家长委员会

技师类院校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可以依班级、专业、学院的不同分类邀请能够熟练掌握聊天工具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且自愿成为家长委员会干事的人选组成家长委员会,使每位干事可以代领五名家长组建家长群。经常沟通学生在校情况,并将情况反映给家长委员会负责人,继而告知技师院校安全协作团队。

3.3采用多N形式开展反校园暴力课堂活动

3.3.1让学生参与设置校园规则和责任并提报学校审批

让学生自己参与设置校园规则和责任,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自由是在不侵犯社会和其他人的前提下的权利,让学生们从思想上分辨出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什么样的行为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会伤害到其他人甚至集体利益,为技师类院校的学生营造平和的环境。最后提报学校有关部门,进行修改审批。

3.3.2新生第一学期设置《校园和谐生活》课程

通过设置《校园和谐生活》课程,让学生们一对一地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会遭受暴力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防治校园暴力行为。鼓励他们用正确地方式反对校园暴力行为,保护学生免受重复伤害。

4结语

对技师院校防治校园暴力有效路径的探索,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技师院校学生生存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引导广大家长要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的应对良策。希望可以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坚持标本兼治、常态长效,净化社会环境,最终完善技师类院校防治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

1.1累积性诱因

累积性诱因是指在暴力事件当事人双方长时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间接接触是指一方当事人的朋友与另一方当事人有接触,这位当事人因为朋友而与另一当事人打架,如某男生因为女朋友的缘故与他人打架)过程中,导致冲突多次产生,或虽然发生一次冲突但持续时间较长,矛盾不断累积的因素。主要包括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和室友生活习惯差异等。

累积性诱因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冲突持续时间较长,冲突初次发生时,双方并没有立即产生暴力行为,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或多次言语交锋,无法和解,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发展到打架;二是暴力事件参与人多元性,参与人可能是直接产生冲突的双方当事人,也可能有其各自的朋友。

1)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种多样:解除孤独与寂寞、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承认、群体的压力、对异性的好奇、寻求刺激等等。由于不同目的的驱动,大学生情感体验复杂化,恋爱心理多元化,不管性格是否合得来,就乱追一通,乱爱一气。恋爱中受挫者,极易迁怒于他人,沟通无效后,就出现了诸如案例中的暴力事件。

2)室友生活习惯差异难适应。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语言、习惯、秉性各异,生活水平也不同,他们对社会、对事物的评价、判断标准也不完全一样。同学尤其是同处一室的同学之间如果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互助意识,很容易产生矛盾。

1.2突发性诱因

突发性诱因是指双方因某事有了语言接触或肢体碰撞,并因此产生误会而争吵。如买饭插队、酒后吵架、打球撞伤对方等。

突发性诱因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突发性,这类诱因事先并没有明确的征兆,冲突前双方甚至互不认识;二是短暂性,从发生冲突到暴力事件结束持续时间较短,往往只有几句话的争吵,瞬间就可能转化为打架;三是当事人易冲动,一旦遇到突发性冲突,不能冷静对待,容易上火,导致双方冲突升级。

1)食堂插队引发争吵。食堂买饭要排队,但是有时也会有人插队,以免去排队之苦。一旦队伍排长了,后面的同学极易表示不满,一旦情绪不对路,打架就发生了。

2)酒后引发争吵。喝酒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习惯,毕业喝酒、生日喝酒、老同学来访喝酒等等。长期以来学习、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压力,体内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在酒精的作用下,被点燃,一些同学情绪和行为极易失控。

3)球场打球引发争吵。篮球、足球等作为一种群体性运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肢体的碰撞,此外,比赛时还可能出现误判、错判。一言不合,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极易发生口角甚至群体打架事件。

4)欺骗引发报复。大学生渴望信任,渴望友情。在信任与被信任同时提升的情况下,获得情感与物质上的双重快乐。一旦发生被欺骗,信任受挫,轻则懊悔、厌恶,极端的则发生暴力冲突。

2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按照诱因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及影响程度,可分为累积性诱因和突发性诱因两大类。校园暴力事件在男女生中均有发生,一般男生高于女生。暴力事件与家庭出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城市出身的学生会发生,农村出身的学生也会发生;家境优越的学生会发生,家庭贫寒的学生也会发生。暴力事件与专业背景有关。一般文科生发生暴力事件的概率要高于理工科生。暴力事件既有一对一的暴力事件,也有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暴力事件。

3高校校园暴力事件诱因的防控

诱因是促使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外部因素,控制了诱因也就消除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前提。不同类型的诱因有不同的特点,防控校园暴力的诱因,可针对累积性诱因和突发性诱因分别入手:(1)针对累积性诱因,重点是建立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校园暴力诱因监控系统,掌握学生动态并及时疏导。学校可以从建立校园暴力事件诱因的监控组织结构入手,完善监控系统。从冲突开始发生时就介入诱因作用的过程,可以有效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具体做法是:首先,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校园暴力控制的组织结构,学校层面由学工处处长牵头,学院层面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牵头,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由心理保健员负责,寝室由寝室长负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并进行上报。其次,建立校园暴力诱因防控培训内容体系,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心理保健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增强相关教师和学生对暴力事件累积性诱因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其三,关注“问题学生”。案例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个别大学生性格怪僻,似乎和谁都难以和睦相处,可列为重点关注对象。(2)针对突发性诱因,重在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倡导文明言行。对于突发性诱因,由于诱因作用时间较短,事前没有任何征兆,故此,防控重点在事前教育和引导,以增强学生应对突发性冲突的能力和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具体办法有:

1)形成一套突发性冲突应对技巧的教学内容体系,纳入大学思想品德课。建议高等院校将突发性冲突的种类、性质、特征、自我控制及应对技巧编制成册,并纳入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作为大一新生必修课。

2)完善制度,用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学生。将突发性诱因形成的影响因素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用纪律来约束大学生的日常言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矛盾激化。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安全管理;启示

随着经济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施行,使小学教育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不断推行的“大众化教育”,致使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进而导致各种暴力违法事件的出现。为此,想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身上入手,探究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激增的原因,预防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长效方式。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涵义及案例

1、校园暴力事件

暴力指的是用非法的手段,恶意侵犯他人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极端行为,它具有违背人性、侵犯基本人权、违背社会法制、违背基本伦理等特点,是极具社会危害的伤风败俗行为。而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事件的外延,它主要发生在各大中小学校校园以及学校周围,以故意杀人和伤害他人、抢劫等暴力行为,侵害在校学生和教师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的是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而狭义的校园暴力则是专指,那些发生在校园以及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2、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暴力事件始末,我们可以归纳出暴力事件是有相当显著特点的。从山西附小的小学生暴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暴力事件的主体是不分年龄段的。同时,超过一半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角,都处于阶段学习的中期,很少有新生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在进行暴力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时,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大都是学校没有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而是过分看重成绩。在小学生犯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及家长只会一再责备,没能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山西附小的勒索事件,还是呼伦贝尔市回族小学校园致死案件,我们研究德育的人都应该从小学生暴力事件中,归纳出德育的有效方法,维护小学校园安全,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错误人生观,从幼年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犯罪的发生。

3、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突出案例

发生在山西鸡山小学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上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向校园里的低年级同学强行索要零花钱,甚至还拿烟头在同学们的手腕上烫疤痕。他不仅抽烟、喝酒、去网吧,还毫无同情心的伤害自己身边的同学。这一件件不规范的行为,使社会上的大众表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学生做的恶劣事件。

无独有偶,2013年6月,呼伦贝尔市的一所回族小学发生了校园致死事件。学校视频显示,六年三班的某位学生,毫无征兆的朝身后的同学进行暴力攻击,将其按倒之后疯狂的拳脚相加,在同学的阻拦下,这位同学还两次挣脱用脚攻击倒在地下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老师在场。事后老师到达现场也没能对同学进行任何救助行为,导致同学的死亡。

在如今的社会里,小学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而这些校园暴力的主角完全不懂真情二字,他们任意践踏他人,如果任其发展,将来也必定危害社会。为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分析

1、学生个人因素

校园暴力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年龄与校园暴力的类型也有关系。经过普遍观察,大多数校园暴力的主角在自身人格方面都多多少少有些缺陷。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学习成绩都较差,控制力较弱。并且他们的猎奇心理极强,容易对烟酒、等产生浓厚兴趣,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学生自身缺乏自信也是导致学生使用暴力的主导因素之一。学生为了在校园里有存在感,但是在运动、成绩等方面又比较欠缺,这样会导致他们用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拥有了错误的价值观,但他们自身却没有发现自己的三观错误,而是一味地认为这是所谓“酷”。再加上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有些发育较早的同学易产生早恋心理,从而导致同学之间争风吃醋,使恋爱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

有些小学生具有狭隘心理,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心理健康问题。狭隘的人无法完整地看待人和事物,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对于自身和他人都是极为不利的。[1]这样的学生往往非常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将别人不经意的举动牢记在心,这也为他们今后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可以说狭隘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家庭的影响

首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贫困山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大批的贫困生群体。这些贫困生群体受环境及家庭的影响,容易产生自闭心理。而在城市里,家庭的贫富差距更会激化学生错误心理的产生。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盛气凌人,学习生活中处处排挤家庭拮据的孩子,这会使家庭拮据的孩子在童年就产生心理阴影,再加之少言寡语,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据北京的一所高校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将近六成的贫困学生会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而羞愧难当。可以说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除了自卑之外,还会让贫困生具有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中更加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为了不被他人看不起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努力的拼搏。当然也有小部分的人选择掩饰自己贫困的背景,通过“打肿脸充胖子”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这样至少不会被人看不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的“贫困绿色通道”很少有人会去使用的尴尬现象。他们用自己极强的自尊掩盖起了自己脆弱的内心,他们看似坚不可摧,其实他们的堡垒就像是一张“纸老虎”,任何一点小小的闲言碎语都会让他们难堪,让他们暴跳如雷。

其次,家长的疏于管理,会使小学生放任自流,导致恶习难以改掉。甚至有些家长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给予的都是责骂和处罚,没能给孩子需要的关怀,这样会使小学生心理严重受挫,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后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最后,有的家庭没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例如有些家长全然不顾小学生的心理及生活,每天沉浸于享乐,给小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年纪越小的学生往往模仿力很强,对于家长的日常行为,小学生很容易被其熏染,从而导致人格的缺失。

3、学校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学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不小的差距。过度重视学生的智育竞赛,德育工作表面化、大搞形式主义化,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制以及价值观念教育等问题仍然存在。

学校是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管理和对学校暴力事件的重视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暴力事件的发生几率。如果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那么就会使学校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进而致使某些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形成强烈的挫折感,这样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将内心不满情绪宣泄在他人身上,往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一系列惨案。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小学生普遍具有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加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的不够重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抵制不了一些不良诱惑,导致学生因为满足内心的贪欲而引发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就容易使教师以及家长忽视学生的成长,无法有效疏导其产生的暴力倾向,最终导致对暴力事件的解决和预防缺少必要的关注和长效机制的现象。

三、暴力事件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

1、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园生活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离不开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那些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中,很多被害者都存在歧视甚至戏弄犯罪嫌疑人的低素质行为,可以说他们本身素质的不高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而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最主要的。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讨论的内容和话题集中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要开设心理治疗室,给那些心理出现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但有点狭隘的学生则要注重培养与学生合作共享的精神,多让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拔河、足球赛等,在活动中,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合作分享的重要性。而对于那些因贫困而自卑的学生,我们不反对给他们提供资助,但是学校更加应该采取理性的资助手段。在进行爱心活动时要切身考虑他们的真实感受。这不仅不利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还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而对于那些存在极强的自尊心的学生,要加强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当今学校大都注重成绩,几乎没有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沟通。因此,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要多安排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课堂的学习使他们掌握一些与他人沟通、处理交往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良好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措施,也是维护小学校园安全的基本措施。

3、教师应灵活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

当同学之间的矛盾要激化的时候,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及时干预制止。首先,老师要及时解决细小矛盾,不要让矛盾堆积、激化。老师在了解了孩子间的小矛盾时,及时做做两孩子的思想工作,引导合理解决同学间的小摩擦,事情就不至于朝坏的方向发展。

其次,老师解决问题要公正。小孩间闹矛盾这是家常便饭,老给老师告状,也会给老师带来很多麻烦,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矛盾的方法,告诉他们自己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孩子们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老师还是要秉公处理,尤其是发生在“好学生”和调皮学生之间时,老师应该对事不对人,公正处理,这样才能服众。因为学生心里本来就敏感,如果老师处理不妥,就会激化学生间的不满情绪,甚至会使同学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第三,切忌“和稀泥”。有时候老师谁也不想批评,充当和事佬,在理不在理各打五十大板,会使得孩子的价值观混乱,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基本的是非曲直,老师有义务应到引导孩子去认识,尤其是小学生,所以处理矛盾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建议改正的方法,褒贬适当,这样就能减少一些矛盾的发生。

第四,要做好善后工作。老师处理矛盾时,势必会批评到某些同学,有的同学的某些做法或许会在班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影响,这时,老师一方面要安抚做错事的同学,让他没有顾虑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要教育班上孩子不要去取笑刺激他,应该以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同学。对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孩子,要积极给与肯定。不要让孩子一朝做错事,永远被人笑话,从而使孩子留下阴影。这样会使孩子做了错事隐瞒或为自己开脱,不敢承认错误。

第五,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事事以自我出发去处理。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唯我独尊。所以,在集体生活中,因为这类原因闹矛盾的也挺多。老师对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教育,凡事多站在别人的位置想想,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心胸开阔,凡事不要斤斤计较,从而减少摩擦的发生。

第六,孩子间发生矛盾时老师应积极处理,尽量避免把皮球踢给家长。家长必须一起面对时,老师应该协调解决,不能让家长剑拔弩张。现在的家长都很心痛自己的孩子,家长的偏听容易促使事情处理的复杂化。所以学生间有矛盾时,老师处理相对会更能兼听,老师也应积极处理,而不是用把双方家长叫来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有时不得不请双方家长时,老师言语要委婉,并且要让双方家长都以爱孩子为出发点,就事论事,引导家长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对孩子则尽量少指责,虽然这件事做错了,但其他方面的优点要不吝夸奖,对孩子充满爱意,这样就更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使家长间相互谅解,获得教育孩子的共识。

【注释】

[1]聂振伟.21世纪通识课系列教材大学心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吕建国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3]史保怀.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07.

[4]吴锡改.论青少年心理失衡[J].长江大学学报,2005.

[5]黄守洲.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起源于社会病[J].北京青年报,2007.

[6]胡勤国.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

[7]刘士合.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

[8]强亚平.反对校园暴力应从校园预防做起[J].世界教育信息,2006.

[9]赵雨佳.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成因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6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1篇8

【关键词】学校;水痘;暴发疫情;分析

2010年4月23日上午11:00接到报告:茂名某小学发生20多例水痘病人。下午14:30对茂名某小学开展调查。调查组人员听取了学校校医对现时学生发病情况的简单汇报,并进行了病例个案调查,在核实诊断后继续按形成的病例定义进行进一步病例搜索,经搜索核实该校学生4月4日至4月22日发生水痘24例,4月23至29日无病例发生,4月30日至5月5日该校又发生水痘病人16例,共40例,确定为一起水痘疫情暴发。

1调查方法

1.1听取该校校医对现时学生发病情况汇报及缺勤情况。

1.2在核实诊断的基础上形成2010年4月4日开始至今出现水疱疹为主,有红斑疹、水疱疹、结痂、脱痂者的病例定义。

1.3病例个案调查:对全校所有36个班2130名学生按病例定义进行搜索,并对病例的接触史进行追踪调查。

2调查结果

2.1一般情况茂名某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创办于1996年8月,校址在茂名市某生活区内,属茂名市教育局管辖。全校现有学生2130人,其中男生1320人、女生810人,教职工82人。学校周围的环境卫生较好,学校占地面积16625.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有36个班,每间教室65平方米,平均每班58人。茂名某小学学生今年4月4日至5月5日共发生水痘40例,罹患率1.81%(40/2212)。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首例病例梁**,男,6岁,小学学前(4)班学生,于2010年4月4日发病,未追踪到病前确实的接触史。

2.2.2病例班级分布以首例病人所在的学前(4)班最为集中,共27例,占总病例数67.50%;,其他病例分布于五(1)班2例,三(1)班、三(3)班各1例,一(5)班2例,学前班7例。

2.2.340例发病时间主要分布于4月16日至20日及4月30日至5月2日共31例,占总病例数77.50%。

2.2.4病例的家庭住址主要分布在乙烯生活区,共21例(占52.50%);其余分布于茂东家属区、新福四路、阳光大院、高凉路、文光花园、公路局宿舍、文明南路、龙湖一街等地。

2.2.5病例中男24例,女16例,男女比例1.5:1。

2.2.6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11岁,6岁组发病最多,共30例,占总发病人数的75.00%,其他各年龄间发病无明显差异。

2.3临床特征

2.3.140例病例均有皮肤出现红斑疹,形成水疱的过程,以上皮疹躯干、面部、四肢为主,呈向心性分布。其中30例病人皮疹已结痂,发病学生病情稳定,无出现死亡病例。

2.3.240例病例中只有4例有水痘免疫接种史。

3调查结论

经调查初步结论为一起水痘暴发。依据为:

3.140名病例临床症状高度符合水痘临床判断执行标准。

3.2学校在发病前3年无报告病例,本次发病时间分布高

度集中,高发时的20例病例集中在水痘最短潜伏期(10天)内发生,而且具有班级发病聚集性,说明病例感染来自同一传染源,是典型的暴发流行。

3.3免疫史:40名病例中36例无确切水痘疫苗接种史。

4已采取的措施

4.1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待疱疹全部结痂后方可解除,隔离期间不得与婴幼儿、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对密切接触者亦要求进行医学观察2-3周。目前所有病例已离校回家隔离。

4.2加强全校教室通风换气,并用戊二醛对病人分泌物污染的课桌椅及其它用品进行擦拭消毒,我中心到现场进行空气消毒。

4.3病人家庭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用2%消佳净消毒病人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被服阳光暴晒,室内空气用1:2000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4.4学校每天开展晨检主动搜索病人,发现后立即报告本中心免疫规划科。

4.5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有关水痘防治知识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5疫情发展趋势预测

采取上述防控措施后,5月6日至7月5日无新发病例,后期不排除还会有散在病例出现的可能,但流行强度不会很强。

6建议

水痘是一种传染力相当强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水痘本身症状并不严重,但会引发肺炎、脑炎、紫癜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感染孕妇还会导致早产、畸胎等严重情况。目前正值春夏季,是该病高发季节,极易在学校、幼儿园等机构暴发流行,为有效地防止水痘疫情再次发生,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6.1建议政府批示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水痘预防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水痘预防的认识。

6.2建议在疫点学校和有关地区动员儿童立即接种免疫球蛋白或/和水痘疫苗。

6.3卫生局和教育局商议近期内召开学校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会议,提高对传染病,特别水痘的认识,加强管理,对12岁以下的易感儿童尽快落实水痘疫苗的接种工作。

6.4对患水痘学生继续做好隔离治疗工作。

6.5学校健全、完善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做到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扩散,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56.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1篇9

一、校园暴力趋于严重的表现

据“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课题的调查,少年儿童对暴力伤害的恐惧比其他伤害要严重,他们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的选择比例高达41.2%。[2]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10.5%的孩子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另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同学和社会青年索要财物。[3]

从明显表现出来的情形看,暴力行为发生率与程度都有所增加,在各地,殴打、恐吓、勒索等个案以及暴力程度有增长的趋势。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已经具有地区普遍性,并且不限于特定的时间阶段发生,如毕业前夕或者某一个季节,而是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结伙情形比较明显,在斗殴、勒索、行凶等行为中,两人以上共同作为的情形是相当普遍的,这一点显著地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成人的犯罪。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常常以校外的不良帮派作为支持,或者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暴力行为的加害人和被害人往往呈互动关系,不少校园暴力中,被害人本身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就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或者也是校园暴力的一部分。

校园暴力是英美等国家学校安全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美国1981年至1990年之间,18岁以下的少年在暴力犯罪的各个项目中都显著地增加。1990年间,因暴力犯罪而遭逮捕的23060人未满15岁,1270人未满10岁。[4]在美国校园里,大部分的暴力攻击行为是学生施加于其他学生身上的。学生受暴力攻击的相关因素显示,七年级的学生最有可能被攻击,十二年级的学生可能性最低,大约13岁左右身体被攻击的危险性最大,其中48%的事件中攻击者与受害者都是同一种族的,42%的事件中种族不同。同时,一个学校里如果某一少数民族的人数少,其成员越有可能被其他种族的成员攻击。1990年一项被称为“进退两难”的报告(CaughtintheCrossfire)描述,枪械武器在近年来的校园暴力剧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986年到1990年,71人(其中65个学生和6个学校雇员)在校园中被枪杀,另有201人受重伤,242人曾经在枪口下当人质。这些校园枪击暴力主要起因于帮派和纠纷(18%)、长期争吵(15%)、感情纠纷(12%)、争夺财物(10%)及意外事件(13%)。[5]研究人员认为已经表述出来的资料可能被明显地低估了,“事实上,据估计校园中确实的暴力破坏可能比目前所知道的高出百分之五十”。[6]

二、校园暴力形成和增长的相关因素

犯罪心理学是常用的一种解释校园暴力的理论。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常属于低自我控制者,具有冲动性格和暴力倾向;学生被害人常属于低自尊和低成就感者。严重的校园暴力中加害者和被害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人格和心理特质,具有重叠现象,被害与加害互为影响因素,部分被害人在受害后转而成为加害者。可能是因为个人属性会影响学生的生活、交友方式进而影响个人暴露在受害情境中的机会,最后影响到个人是否受害。而那些女性、弱小学生,容易从众者,可能成为被欺侮的对象,却较少成为严重暴力行为的加害对象。那些在学校表现较好、没有什么不良朋友的学生,较少成为校园暴力的加害对象。可能是因为他们与加害者的生活方式不相似,交往机会不多,因而将自己隔绝于加害人,降低了成为受害目标的方便性、诱发性和易于受害的可能性。[7]具有病态人格特质的学生,因为不具有罪恶感,缺乏良好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和被爱的能力,无社会适应人格,其行为经常与社会规范相抵触,常常被本能的欲念所驱使,因而容易发生暴力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一些青少年有时遭遇内心的痛苦、焦虑、挫折,而无法自我控制或者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处理,就会试图用暴力的方法加以解决。

犯罪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也有一些对校园暴力成因的解释。紧张理论认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容易使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功课的压力和挫折,造成紧张亚文化焦虑,在无法得到适时排解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社会失范理论认为,近年来社会急剧变迁,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社会控制能力削弱,社会无序状态加重。加上不良环境的诱惑,容易使少年逃学、逃家,游荡在外,结交帮派,发生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犯罪学的标签理论也常用于解释相关现象。少年在偏差行为的初期就受到严厉谴责甚至羞辱,被贴上不良的标签,会使这些少年产生适应上的困扰。于是,这些少年自暴自弃,以更为严重的偏差甚至暴力行为,来否定社会,或者进行防卫和适应。社会学的社会过程理论经常被用以说明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校园暴力行为的学生家庭有这样一些特征:形式上或实质上的家庭破碎;家庭不和谐;家庭的经济水平低于一般家庭;父母染有恶习或者犯罪行为。[8]另外,从社会与教育层面上看,还有许多因素对形成校园暴力有着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中充满暴力,耳濡目染,自然会有较高的暴力倾向。大众传媒内容的不良影响,包括暴力、血腥、色情等,使人格未成熟的青少年容易在无意中形成暴力倾向行为模式,误认为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校园暴力与校园帮派(schoolgangs)有着紧密的关系。校园帮派就是学校学生组织,或者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有较为明确的为首者,从事结伙性暴力行为或者以集体为后盾的个别暴力行为的群体。学生涉入帮派主要是因为:(1)学习上的失败,成绩不好,经受发展的挫折,很容易被帮派吸收;(2)寻求被尊重的感觉,帮派的活动使他们感觉到自我,独立自主和被尊重、被认同,消除了孤立感;(3)满足未成年人进入成人世界的心理需求,帮派允许青少年从父母的控制中独立出来,协助走向更为成熟的境界;(4)加入帮派可以获得保护,或者增强欺凌他人的优势;(5)加入帮派迎合了部分青少年低级文化价值观,一些青少年崇尚暴力,强悍狡诈,惹事生非,以纹身为荣耀,而帮派的活动,与这些低级价值观正好是一致的。

帮派成员的“责任分散”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原因。研究攻击行为的专家认为,“人们在他人在场时会降低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责任感。所以处在人群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攻击行为”,“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或个性弱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人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暂时丧失了自知力,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匿名地与群体合为一体的心理状态。这就造成了减少对冲动行为的约束,使其认知和情绪与难以控制的暴民行为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群暴民中,人们可能会作出不负责任的攻击行为,因为他们以为比起单独做这种事,他们在群体中就不大可能被抓到或被处罚”。[9]

美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15%的青少年认为帮派在校园中十分活跃,甚至16%的学生曾目睹帮派威胁老师。美国政府所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17%的七年级至十一年级学生在其学校生活中曾经涉入帮派。[10]在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似乎出现了更多的帮派,更多的帮派青少年涉及,这些青少年更多地使用暴力,不论是在街头还是在校园。[11]

三、治理校园暴力的途径

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防范校园暴力方面,承担着规划、财政支持和行政管理的职责。2005年6月15日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公安部同时制定了《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这对促进全国的学校安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消解校园暴力,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实施以下两个“三方合作”。

1.学校、社区、警察三方合作

防范和处置校园暴力,是学校重要的工作目标。“要帮助学校研究它自己的工作以便采取适当的方式限制或制止大部分是由经济和社会的混乱引起的暴力事件的影响。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认为学校缺乏主动性,认为它已变得如此的柔弱,以致除了靠警察保护以外,便无其他办法可想的话,那情况就严重了”。[12]校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校的社会风气、心理风气,这种风气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Arnold甚至说:“运气好的学校被指派了一位恰当的校长人选,暴力和破坏问题往往就可迎刃而解”。[13]研究表明,学校领导管理风格与校园暴力具有相关性,校长坚定、公平、一致的领导风格与学生的低攻击性有关,而独断的风格往往与学生的高攻击性相关。[14]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而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恶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清除不良的东西。每一个社会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是邪恶的东西所累,阻碍进步。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这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通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15]

学校在维护学校安全中应该加强与社区、警察的联系,把学校安全纳入警察的社区警务工作中。在这方面,“德阳模式”值得借鉴。四川省德阳市兴隆中学距离场镇有4公里,一些学生拉帮结派,携带刀具,打架斗殴以及盗窃,社会不良青年也经常骚扰学校。从1999年到2001年初,该镇查处的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和聚众斗殴等案件中,有30多人是在校学生。兴隆派出所在学校建立了警务室,把学校安全纳入社区警务安排之中。警务室会同学校领导对有违法违纪等行为的不良学生重点进行家访并逐一帮助教育。在学生相对集中、上学放学沿线途经的9个村建立监控点,选出30多名家长代表组成“维权监督岗”,成立了由学校、家庭、住校民警组成的帮教组织。从2001年12月建立学校警务室开始到2002年7月,校园周边和沿线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校园秩序良好,学生违法违纪现象得到控制。2003年学生在校内的违纪事件与2002年同比下降85%,从2004年至2006年10月,学生在校内外都没有发生违法违纪事件。2005年4月德阳市将兴隆镇“警校共育”的经验推广到全市。2006年4月25日,公安部在德阳召开现场会,高度肯定了“德阳经验”。2006年10月13日,公安部、教育部召开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再次深入推广“德阳经验”。

2.教师、学生、家庭三方合作

教师在降低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方面明显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教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性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消解校园暴力的重要条件。“为了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愈来愈在学校中蔓延,为了避免贫困的居民区中的学校生活的危机愈来愈严重,我们应当帮助教师不要为了保护自己,动不动就拿学校的校规去压制那些来自下层的或危险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学生。教师们应当认识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学校的教学效果,首先是有赖于师生间的关系的质量(这种质量当然不是以降低传授的知识的水平为代价而获得的)。从整体上看,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许多方面要看教师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完成多少任务而定。”[16]教师对问题学生或者说制造麻烦学生(trouble-makers)的教育辅导,直接发挥着消解校园暴力的作用。来自教师的歧视,是一些学生在不良少年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推动因素。教师动不动就训斥或者挖苦学生,给学生戴上“捣乱分子”、“不良少年”的帽子,甚至当众断言学生今后一定会走上犯罪道路,将会刺激学生破罐子破摔。有些教师出于偏见心理,有意识歧视个别学生,而很多教师则是无意识的,流露出讨厌和不满的心情。“下层阶级学生特别是学习不大好的下层阶级学生,一般认为老师对他没有多少感情。这种否定态度会降低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老师对他就更没有感情,这又进一步影响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17]

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尤其是安全规则,服从学校和教师的安全管理,调整学生相互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及时向教师报告各种危险情形,躲避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种种危险,在其能力范围内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置,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治理校园暴力的途径和措施。学生之间暴力冲突的发生,往往起源于那些不起眼的小小矛盾和摩擦,而这些起初的矛盾通常是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化解的。充分的思想交流可以使群体更加包容,消除学生的被抛弃感。“在一体化的社会里,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就是被孤立和被抛弃。在我们破碎的文化里,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就是主体的崩溃和主体化的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遭到了破坏(或不健全),再没有什么来对市场与社群或种种推进之间的矛盾效应加以滤除,从而使个体走向消沉”。[18]在那些校园暴力比较明显的学校,特别需要加强思想交流。“在下层社会的孩子们上的学校中,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过渡到思想交流型学校,因为,哪个学校不按思想交流网运作,哪个学校就会发生暴力事件,使该校遭到破坏。暴力事件的产生,既有外因,也有内因。面对暴力事件,只要一个学校的内部交流网是强有力的,学校就可以抵御暴力;反之,如果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教师只顾他自己,只管他份内的那一点儿工作,则学校必然会。最糟糕的是,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而引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19]

家庭始终是学生最重要的养育环境。作为家长,应在学校和教师通力合作的情况下,积极做一些预见、预防和化解的工作。如,向孩子了解学校的安全设施、设备和相关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孩子如果抱怨或者说他们担心呆在学校某一地方或者校园时,不要忽视他们的谈话和感受;发现学校存在某些问题,不要试图自力救济或矫正,最好与学校通力合作;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烦恼,比如零用钱被人拿走、身体被粗暴虐待、受到他人胁迫等;如果孩子担心受到报复,一定要向孩子保证采取保护行动;如果孩子已经是高中学生,则应鼓励他们对于学校的暴力行为向同学或朋友交谈。如果自己家里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或行为,一定严加引导,阻止其蔓延发展。

注释:

[1]EtienneG.Krug,LindaL.Dahlberg,JamesA.Mercy,AnthonyB.Zwi,RafaelLazano: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R],唐晓昱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2]劳凯声,孙云晓.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肖文峰.15岁花季少女为何成为凶手[N].中国教育报.2002-1-27。

[4][5][6][11][13][14]ArnoldP.Goldstein.学生攻击行为――预防与管理[M].林丽纯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5,9-10,13,148,205,9.

[7][8][10]陈慈幸.青少年法治教育与犯罪预防[M].(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10,116,93.

[9]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47.

[12][16][18][19]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M],狄玉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96,392,88-89,383-84.

[1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10

校园暴力,在美国是零容忍。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法规政策包罗万象,以宪法、州法、法令、官方政策声明和行政规定中的成文条款等面目出现。比如《1993年安全学校法》《1994年促进美国学校法》《1995年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改革法》《1997年保护儿童免受暴力法》《1999年安全学校法案》《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对学校恐怖行为的绝不容忍法案》……

在我国,目前还“真”没有针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而校园暴力事件却一直在发生(本文截稿时,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被曝出――重庆一名初二男生放学途中被围殴致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说,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是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而孩子12岁就什么都懂了(而且,有资料显示,12~14岁被评定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22.4%的后来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这时候的打架斗殴可以预测到成年后的暴力行为――小编多嘴)。

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免受校园暴力的伤害?作为家长,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最家长”连续三期探讨“如何面对校园暴力”,受到读者关注,应读者要求,我们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怎样发觉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

当年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有勇气跟父母提起往事时,父母都会很惊讶:怎么可能?!你是那么好的一个孩子!

没错,遭受校园暴力的好孩子们,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告诉父母实情。有的孩子是因为怕受到父母的责骂,嫌自己窝囊,而在很多亲子关系很好的家庭,孩子也不会告诉父母,因为孩子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突然遭受校园暴力,他们会反复地想: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他们常常会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没有勇气告诉家长。

所以,当孩子突然有异常表现时,父母得上心了。比如:害怕走路上学,或者绕道上学,不愿意走原先的路;不想搭校车上学,要父母亲送;不愿意上学,逃学;学习成绩突然下滑;回到家时衣服或书被撕烂;解释不清为什么身上有伤痕;不愿意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哭着睡着,做噩梦;对家人很依赖;变得退缩、口吃、没自信;苦恼、焦虑、不爱吃饭;说要自杀,甚至开始频繁向父母要钱,或者偷钱(自己不花,因为有人勒索);对比他弱小的孩子或者兄弟姐妹施暴……

当孩子说被人暴打了

当孩子说出了真相,除了不要骂孩子怂包外,也别给孩子支“打回去”这种招。以暴制暴,孩子学到的是啥?对他未来发展有多危险?这得掂量掂量。

当然,拍拍孩子的肩膀,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也是不合适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处理,他早就做了。让孩子自己处理,那还是在指责孩子,就是把孩子往外推,孩子下回就算打死也不会跟父母说了。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勇敢地站出来帮孩子。

在帮孩子解决暴力事件之前,有些话父母得先跟孩子说说:

1.跟孩子强调,之所以发生这种事,绝对不是孩子的错(孩子的自责,比皮肉伤害要大)。

2.告诉孩子,爸妈会百分百支持他(人在心灵脆弱时,最需要有人来句这种暖心有安全感的话)。

3.告诉孩子,能有勇气说出遭受暴力这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并且爸妈会保证不再让这种事发生(孩子最大的害怕是,以后的日子天天受欺负没有头,特别绝望)。

接下来,父母就得采取措施了。

如何跟学校沟通

找欺负人的孩子,或者找他/她爹妈,用处不太大,私了一般行不通。最有效的还是先去找学校。去之前除了要征求孩子的同意,还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咱是去解决问题,不是去发泄情绪。下面这些智慧用得着:

1.先跟老师通电话,约好时间面谈。千万别在火头上突然跑去跟老师理论,那样很容易把事情搞糟。而且,老师可能因为要上课,没法立即跟你见面。

2.跟老师见面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火气太大,老师不一定怎样,反而会吓到孩子。

3.跟老师见面前,最好把了解到的孩子遭受暴力的细节都写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名等等),把自己对学校的要求也列个条目(比如确保孩子安全、对暴力事件做调查、要求施暴的孩子道歉、通知施暴孩子的父母、监督施暴的孩子让他停止暴力行为等等),做到有备而去。

4.见面时,跟老师讲明白,自己很希望跟学校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5.如果对于跟老师沟通这事有些担心,或者之前跟学校有过不愉快,最好请第三方陪同,他可以做个见证。

过段时间,如果孩子还遭受到校园暴力,或者老师的承诺没有兑现,那就得找教导主任或者校长谈谈了。不行就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1.先别让孩子上学了,书面请个假,告诉学校这是迫不得已,因为孩子遭受到校园暴力,而生命是高于一切的。

2.跟其他家长联系,和其他受害孩子的家长组团处理这个难题。

3.报警,让警察督促学校解决问题。

4.如果警察帮不上忙,那就找当地教育局,给教育局的陈情信要明确自己的诉求:期望孩子遭受的暴力事件马上得到制止,期望孩子在学校里能安全、安心学习。

5.还是不管用,那就见报吧。但是走这一步要小心施暴孩子可能会强烈反弹,所以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孩子。

如果所有这些办法都不管用,最后的办法是给孩子转学。转到一所相对安全的学校,肯定有这样的对孩子负责任的学校。

帮孩子找回自信面对外界

外面的安全问题要解决,孩子内心的创伤也得想办法修复和呵护,这样孩子才有勇气再站起来,不被校园暴力打倒。

帮孩子做些行为方面的调整:肢体语言很能反映一个人是怎么看自己的。练习抬头挺胸走路,至少让孩子先从外表上看起来是个“英雄”,而不是“受害者”。

读点人物传记:“原来他们也遭受过校园暴力,而且他们没有被打趴下”,这种榜样的力量也很有用。比如演过《泰坦尼克号》的大美人凯特・温斯莱特,上学时因为胖了点儿被起外号“肥油鲸鱼”,整天受欺负,那时候她整天对自己说“我是个没人爱的小孩”;武打巨星成龙,小时候也经常被欺负,立志学武术,后来还用武术保护了一个同学;饶舌歌手埃米纳姆曾经常被同学群殴,最严重时被诊断出脑震荡、视力和听力短暂丧失;韩流巨星Rain上学时受尽排挤,他说:“当时在学校被孤立,造就了我现在的成就。”

试试角色扮演:如果事先排练,孩子遇到校园暴力就不至于毫无章法。当然,现在开始也不晚。父母扮演施暴者,让孩子练习用冷静和坚定的态度应对。这种练习也能帮助孩子宣泄心中的怒气。各种场景都要练练,比如:上学路上,有人向孩子勒索;在操场上,被人故意绊倒;在学校厕所里,被人打了一顿,并且威胁不许说出去;在教室里,被人故意大声羞辱……

给孩子点信心: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参加不一样的活动,见识各种人,开拓眼界,增强自信。

加强运动,锻炼身体:给孩子报个武术班、搏击班之类的能强身健体的兴趣班。曾有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因此走出了校园暴力的阴影,他的爸爸还带他去加入战斗训练营,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打别人,而是期望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并且保护自己。

帮孩子找朋友,加入圈子:落单者容易遭受校园暴力,帮孩子找几个伴儿也是个办法。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喜欢跟很多人交朋友,而有的孩子却只喜欢跟一两个或者一个小团体的人交朋友。

我们可以找老师帮帮忙。有时候仅仅调调座位,或许能帮孩子找到几个好朋友。如果老师会把事情搞得更糟,那就算了,还是父母把孩子们请到家里来吧。

先跟孩子商量,看看跟哪几个孩子比较合得来,拟定出一个名单。邀请孩子们来家里,父母也可以顺便看到孩子们的互动,了解到自己孩子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回头跟孩子讨论什么是友谊,该怎么交朋友。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校园暴力零容忍防治措施

Quotethe“zerotolerance”toestablishtheschoolyard“withoutviolence”

HuangLi

【Abstract】Nowadays,theschoolyardviolencehappenscontinually,whichmakesthetrepidationinfiltratedintoeachquietschoolyardandbecomeonebigstone,pressingteachers,studentsandtheirparents.Therefore,theschoolyardviolencephenomenashouldbepaidhighattentiontobyeachlevelandpersonandtheschoolshouldadopttheeffectivemeasurestopreventit.Inthisarticle,thewriterhasmadeasimplediscussiononhowtopreventitthroughusingthe“zerotolerance”ideaaimedattheviolencebehaviorhappeninginthehighandelementaryschool.

【Keywords】SchoolyardviolenceZerotoleranceMeasureforpreventionandcure

如今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校园暴力的影子,学校不再是远离世间喧嚣的一方净土,犯事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残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暴力的恐惧渗透到每一个宁静的校园,成为压在师生和家长心头的一块石头。

2008年7月10号通报的开平中学生众凌一女恶劣待视频案就是一个典型,它再一次将所有人的神经回到校园暴力问题上。2007年7月的一个晚上,开平市7名女孩对一受害女孩进行集体殴打,而后约来4名男孩,一同将受害女孩。少女被后,几名女孩又对受害少女进行殴打和,并逼她自扇耳光和走正步,并把此过程用手机拍摄了下来。视频最后流传开来,并被人上传到网上并引起全国轰动。

对中国很多学校来说,“校园暴力”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词。从广义上来说:校园暴力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自己有一个网站,从2000年开始,每个工作日都有专门人员在网上搜寻当天有关未成年人案件的媒体报道。通过该网站对近几年来的学生伤害案件的统计,我们发现校园暴力案件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且暴力方式也越来越超乎人的想象,有越来越公开化的趋势。这些暴力事件并不是偶然,更坏的极端是,校园暴力没有被唾弃,反而比真正意义上的偶像、英雄更有种让人“学习”、模仿的趋势,这显然是对传统道德观畸形的扭曲,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中的校园暴力视频数量越来越多、点击率也奇高,这给青少年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似乎以此为快乐,还将其用手机拍摄下来,最后流传到网上,广为传阅,而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多么大的身心伤害。2007年成都三中6名学生因拍摄一部校园暴力短片《蛊惑仔成都三中》引起关注。该短片由学生自导自演,画面中的中学生叼着烟头,表情桀骜不驯,疯狂殴打着一名同龄男生。2008年一个名为《实拍某高校女大学生围殴同学》的视频,被各大视频网站转载。这个广受关注的视频时长为6分28秒,完整地记录了一群女学生在寝室里辱骂、殴打女同学的情景。类似事件的频发,让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传发手机暴力视频俨然已成了校园的另类“时尚”。

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针对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行为,试用“零容忍”理念对如何防治做一下简单探讨。

1.运用零容忍理论于改善校园暴力的意义。

1.1零容忍概念。“零容忍”政策的核心是指对各种行为和犯罪活动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1982年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L•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有一幢楼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无人修理,肇事者就误认为整栋建筑都无人管理,犯罪就会由此滋生。秩序混乱的表象和真实的犯罪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破窗理论是所谓零容忍管制的基础,零容忍管制方法强调减少犯罪的关键要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因此,对于执法者来说,每一扇“破窗”都要修,每一个犯罪隐患都不能放过。

1994年,纽约警察局大力推行零容忍政策。在1994―1997年短短三年间,纽约的犯罪率降低了37%,凶杀案件的犯罪率甚至降低了50%以上,达到了纽约近30年以来犯罪率的最低点。这使得零容忍政策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英国、法国、墨西哥等多个国家争相学习和引进,“零容忍”的口号也因此传遍了全世界。

1.2零容忍在改善校园暴力上的意义。我们将“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上,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的学校、家庭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校园暴力的看法,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

首先,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有利于减少人们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感和忧虑感,确立学生的保护意识。消灭校园暴力,就要消灭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开展防治校园暴力工作,就是要以强硬的姿态和积极主动的策略,扫荡一切影响孩子们生活的轻微暴力“苗头”。这些策略将使各种潜在的“暴力分子”明白我们的学校、家庭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不敢为所欲为,同时更减少了学生对犯罪行为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增强全社会与校园暴力作斗争的信心,最终促成校园暴力发生率的降低。

其次,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有利于我们的学校、家庭及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形成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平衡、协调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零容忍的态度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事件,是维护正常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和直接责任人,加强“零容忍”防治校园暴力事件的组织和领导,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形成有利于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良好舆论氛围,对所有暴力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保证所有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2.“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的具体措施。将“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上,就是说要严格管理,不放过任何校园暴力行为,甚至是校园暴力苗头。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校园暴力“零容忍”政策仅仅是众多防治校园暴力策略中的一种,对于“零容忍”不能简单理解为见暴力就处罚,是处罚和教育并举。零容忍政策强调的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切校园暴力都从重严惩,而是强调防治工作不能姑息和放纵任何“校园暴力”出现的机会。它虽然把严厉打击轻微暴力苗头作为防治校园暴力工作的一个明确目标,但是并不排斥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密切师生关系,发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等精神。

2.1提高对学校暴力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全面改善学校环境,塑造优良的校风。校园暴力之所以可怕,因为它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病毒”,而好冲动的少男少女是易感群体。老师、学生均应建立“预防重于治疗”以及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观念,强化学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藉由军训课程或各种临机教育等时机加强学生防暴观念之灌输,使学生具备基本防范被害常识。开设减少或预防暴力的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时树起勿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警示牌”。同时要重点抓好校风建设、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教育,实施学生星卡评价制度和行为习惯周评月奖等制度,对各种不文明行为和暴力“苗头”视情节予以记录、曝光,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2.2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尤其是关注非主流而又具有号召力的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是指问题学生、家长违法犯罪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孩子、农民工子女等。我们必须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要深入开展专题调查,摸清特殊群体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交往范围、方式及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小档案。要切实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帮助教育工作,明确帮教责任,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教管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教育和引导。

2.3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学生良好关系。学校教师要细心关注每个同学的变化,积极倾听,耐心教导守法观念,修正学生逞英雄、找刺激、立即享乐来获得满足与肯定的不当价值观念,将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对于偏差行为学生的处分,尽量做到维护其自尊心的基本要求,让其明确了解自身所犯过错。同时,学校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

2.4解除青少年心理隐患,提供心理咨询。学校设立校园暴力专线咨询电话及申诉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对心理有偏差和已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重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待暴力的学生和被施暴学生,主动列入辅导对象,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持续追踪,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举动,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思想工作,问题特别严重的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对学校暴力事件作即时处理。

2.5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教育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建立短信平台等家长沟通管道,对不适应学生、功能不完全家庭开展支援工作;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辅导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2.6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建立校内危机处理小组,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巡查,如设置来访者登记、限制闲杂人员出入、安装探测器等。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理卫生中心、社区中心等单位,坚决打击学校及周边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取缔学校附近不良的乐场所,防止流氓团伙、黑恶势力渗透入学校。

2.7建立种类多样、形式健康的校园活动组织,构建防范校园暴力自助体系。鼓励学生们成立自助委员会,提倡学生们自我参与、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设立反校园暴力信箱,鼓励学生们匿名投诉,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加强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休闲兴趣与能力,辨别暴力倾向学生有兴趣的课外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体验融洽的团体协作精神,减少实施暴力倾向。

我们提出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防治,不仅仅是学校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的斗争中,忽视家庭、各种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协调和配合,是难以维持长期效果的。

因此,预防校园暴力还必须要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了健全的家庭环境,才可能有健全人格之子女。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要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进行健康的休闲活动,减少子女进出不良场所、沾染恶习、结交不良朋友的机会。父母要以身作则,适当处理子女问题,不能动辄以暴力相对,提供不当的示范,在家庭中也要树立“零暴力”观念,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对于子女接触到的暴力网络、书籍、画册等媒体,要给予指引,避免造成错误的示范。

除此之外,社会教育也应负起教化责任,加强社会辅导机构的功能:加强青少年与警方的沟通,建立由街道政府行政机构、妇联、学校、派出所、法院、工商所、社区医院等部门参加的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多方的文化教育活动,多安排益智性的青少年节目,审慎处理传播内容,取缔不良刊物、录像带及光碟。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如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暴力事件的处理。同时建立起反对校园暴力人人有责的观念,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提高整体国民综合素质,提倡勤俭、朴实的社会风尚,使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风气熏陶下,在健康的大环境中成长。

综上所述,以破窗理论为基础的零容忍政策,强调对于防治校园暴力应当变被动打击为积极预防,通过对各种轻微的暴力行为及暴力苗头及时发现和坚决处置,清楚地阐释了防微杜渐、打击轻微暴力苗头在防治校园暴力中的

重要性,可以为我们认识打击校园暴力、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第1版

2赵平.《零容忍策略与德育审美环境重构》.《文教资料》.2007.32期

3姚计海、张彩云.《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惩罚政策述评与反思》.《外国教育研究》.2003.12期

校园暴力的特征范文篇12

校园欺凌与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据自治区检查机关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区三级检察院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77人,受理审查83人,经审查,70人,不13人。与外显的校园暴力相比,较为隐蔽的校园欺凌则更难发现与统计,从记者的调查采访情况来看,所采访的几所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欺凌现象。

“这可不是在开玩笑”

“一些校园欺凌行为,看起来像是学生的玩笑。”南宁市某小学的黄老师告诉记者,“深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你就会发现,这可不是在开玩笑。”黄老师所在的小学是市区学校,班额大,学生多,学生间的矛盾也相对会多一些。“学生打打闹闹的事情经常有,但如果某个学生多次向老师报告被人欺负,这时就要引起注意了”。

黄老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名男生被同学捉弄,在沙坑里栽倒,啃了满嘴沙子。该男生向老师哭诉后,黄老师找到参与的三名学生,这三名学生称是“跟他开玩笑的”,并愿意向该男生道歉。但黄老师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她已经两次接到这名男生的报告称被欺负,经过了解,黄老师发现这三名学生经常欺凌该男生。

“玩笑具有偶发性,无论是参与的学生还是被捉弄的学生,过后一般会和好。但如果被捉弄的学生事后出现不良情绪,害怕或者记恨同学,估计这里面已经构成校园欺凌了。”黄老师说。

这样的事件,在很多中小学校都曾发生。去年12月,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起学生伤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报道,该校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在学校被两名同学欺凌,在厕所被扣了垃圾篓,回到家后“抖成一团”“嚎啕大哭”,并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学校调查后,认为该事件属学生的恶作剧行为,“其中一名学生把垃圾篓扔进受害学生的厕间里,不小心扣到其头上”,“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不构成欺凌,但受害学生家长对此处理结果并不认同。

此处就存在一个很大的争议,即如何判定校园欺凌行为。按照专家界定,欺凌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目前这三个特征已被众多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所接受。

部级心理咨询师、南宁市第二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谭行绩认为,一名或多名学生对另一名明显处于弱势的学生进行恶意物理性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撕脱衣裳、使用管制刀具或棍棒制造伤害等,均属于显而易见的校园暴力。这些行为是显性的,容易判定其性质,也较为容易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在这些显性的校园暴力之外,还有一些较为隐性的欺凌行为,如通过言论手段侮辱受害者人格、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威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等,这些行为往往不易被外人所察觉,其行为一般不会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却会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老师、家长引起足够重视。

“就是看你不顺眼”

刘河(化名)目前在我区某市一所普通高中读高二,因上课积极回答老师问题,遭到同班的一名男生伙同别班的几名男生当众威胁。

“当时是大课间时间,我在座位上喝水,他们就进来了。”刘河说。同班的这名同学指着他说:“看你不顺眼,不要这么‘窜’(方言,爱出风头的意思)!”其他班的几名男生也在一旁威胁,叫刘河小心些。

“当时尽管没有被打,但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自己感觉还是受到很大的侮辱。”刘河说。

刘河的遭遇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管是实施欺凌者,还是遭受欺凌者,多少都有些显性特征。实施欺凌者,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比如身材较高大、家境较好、拥有实施欺凌和暴力的支持者。

“那些敢于欺负人的同学,好像都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人。上次威胁我的那个同学,据说就在社会上认了‘大佬’。”刘河告诉记者。这个所谓“大佬”,其实是指校外的一些闲杂人等,某些还可能带有黑社会性质。“这些同学仗着外面有人撑腰,往往比较横行霸道,比如打饭、打水时常常插队”。

而被欺凌者,除了性格较为懦弱、存在自卑心理、不合群,以及身体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如矮小瘦弱、过于肥胖等原因外,很多时候某些方面过于“突出”,如成绩好、爱表现、长相好、故作清高等,也容易成为受欺凌的对象。

“这是实施欺凌者嫉妒心理过分扭曲的直接体现。”谭行绩老师分析道。

当然,实施欺凌的学生,其言行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家庭的不良示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许多施暴的孩子都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有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家庭暴力不断,或者在家庭中经常遭受惩罚与虐待的孩子,容易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和倾向。

长期以来,社会没有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严重性,许多旁观者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欺凌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2016年5月,山西运城发生“少年在网吧被同学殴打致死”案件,该少年在网吧被殴打长达4个小时,期间旁观者无人制止。可见,社会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足够的认识,是导致校园恶性欺凌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宣泄情绪、释放情感,最终选择了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受欺凌或许影响一辈子

“要说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那真是挺大的。”南宁市某中学的欧老师告诉记者,“轻一点的危害是情绪低落,不想上学;重一点的危害则导致性格孤僻,甚至有轻生和自杀倾向。”

欧老师所说绝非危言耸听。近年来,全国因为遭受校园欺凌而出现极端行为的案件不在少数。2015年3月,山东胶州的初三学生小姜因为不堪同学欺辱,从学校四楼跳下,摔伤致残,影响终生;2016年6月,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初中八年级学生小陶,因不堪在学校中被同学欺凌,选择用服毒的方式结束了年仅15岁的生命。

“尽管我们学校未出现这类极端例子,但这方面的影响决不能忽视。”欧老师说。欺凌如果上升至暴力层面,其带来的伤害显而易见,尤其是如果伤害手段特别恶劣和残忍,往往会带来重伤、死亡等悲剧,造成的结局几乎无法挽回。而对于一些相对隐性的校园欺凌,其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一经发现,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就有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系列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遭受欺凌会严重伤害受欺凌者的自尊心,降低其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内向、孤僻、自卑等消极人格特征。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遭受欺凌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受欺凌者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更容易爆发攻击行为,由此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就是一个悲剧例子。

受欺凌的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现象,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校里都存在。在英国中小学中,有14.8%的学生认为最初逃学就是因为遭受欺凌,18.8%的学生将欺凌当作持续逃学的原因。遭受欺凌的学生会对曾经受到伤害的地点和场所产生恐惧、不安等情绪,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对上学逐渐失去兴趣,甚至离开学校。

“欺凌行为会导致受欺凌学生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致使学业受到严重影响。”欧老师表示。她在初中从教近20年,遇到较多的情况是受欺凌的学生学业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另外,据她观察,遭受欺凌的学生在社会交际等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障碍,“遭受欺凌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别的同学排D,久而久之会害怕与人交往”。

受欺凌学生是受害者,但反过来看,实施欺凌的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对同学造成了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也难获得社会认可,那些常在学校打架、欺负别人的学生,容易形成唯我独尊、不尊重他人、无视规则等性格,长此以往极易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欧老师还告诉记者,欺凌行为除了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外,还会扩散影响到其他学生或群体,引起个别性或群体性模仿,催生出更多欺凌者。另外,欺凌行为对整个校园环境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会让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存在诸多防治短板

“老师们忙于日常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确实少一些。”桂中地区某初中的朱校长告诉记者。因为有升学压力,学校基本都把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防治举措,这个真没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余雅风指出,目前国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规范主要依靠传统法律,缺乏针对性和指代性,对未成年人不良或不当行为的教育主要依赖家庭和学校。可是,当前国内学校与家庭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举措存在各种短板。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对教师的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偏少,一些学校只是每学期或者每学年给教师们做一次集体法律知识培训,更多学校的相关培训几乎是空白,或者仅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才组织老师们参加法律学习,有限的法律教育,并不能增强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

“不能说老师们都是法盲,可一旦出现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究竟有几个老师懂得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基本都是靠传统的批评教育吧。”朱校长质疑道。

确实,在防治和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问题上,我国的法制管理相对滞后,国内虽已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等多部针对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师生不受校园暴力的侵犯,但这些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宽泛,未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法律条文。

国内法律规定: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十六周岁未能接受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校园暴力行为,公安机关可按照《行政处罚法》进行处理。

但是,不少学校在处理学生所犯暴力事件时,往往只是采取教育引导的方式,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实施有效约束,有些行为不良的青少年,对老师、家长的说教根本不当回事。

采访中,多位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学校实施的警告处分、说服教育、留校察看等措施,对施暴者来说其实太过“温和”,并没有让施暴者体会到教育惩戒所带来的震慑,施暴者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近年来,鉴于校园欺凌和暴力有多发趋势,不少法律人士建议从严处理,加大惩处力度,适当降低青少年的入刑年龄,但因为涉及未成年保护的问题,这一建议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尚未取得较大进展。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针对保护未成年人、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因为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不少学校一旦出现欺凌与暴力事件,往往会手足无措,有的学校甚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封锁消息,导致后来的处理陷入被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减少废气排放的方法范例(12篇)

    - 阅0

    减少废气排放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空气污染节能减排船舶废气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船舶节能的关键是节能船型的优化设计。在满足船舶使用的条件下,优化船体.....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例(12篇)

    - 阅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关键词:心理学计算机网络应用1计旅机网络心理举概述网络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狭义的网络心.....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