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1篇1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农村文化;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1.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东北地区盛行“二人转”、华南地区则以舞狮表演。但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

2.场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设立文化站,或者仅仅是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

3.专业性较低,产业规模小。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而目前大多数农民仍主要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生活来源。农闲时期,很多农民则选择到城市务工,只有较少的农民业余性地从事一些文化产业活动,如工艺品制作、舞蹈排练等,专业性较低。并且多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缺少对外合作,导致产业规模小。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亦如此。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在城市才有文化产业,只有城市才能够发展文化产业,甚至将文化产业等同于城市文化产业。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措施,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上,而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重视,没有出台相应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预算安排。

2.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条件差。城乡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滞后。例如,我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致使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条件不能满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较好的发展也很难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3.农村文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首先,基础薄弱的农村经济难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决定农村经济在较短时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农村文化发展受农村经济制约的现状将持续存在。其次,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挤压。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挤压,呈现逐渐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物质、财政资源的城市偏好、农村文化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最后,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困难重重。近年来农村文化的断裂使生活其中的农民越来越成为“无根”的草民,致使农村社区、吸毒、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现象丛生。

4.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例如,农村舞蹈的编排、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将自己拥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水平等条件限制,使很多优秀的、精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集中于城市中,而不愿意到发展空间更大的农村来。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农村文化产业规划、研究机构,使一些有意愿致力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没有稳定的职位安排,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三、新时期背景下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1.队伍数量将不断增加。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狮舞队、腰鼓队。在南宁市的一部分镇,富裕起来的农民会自己出资聘请专职老师来进行教学,广场舞、舞扇、舞剑等舞种,在农村也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目的,只为健身乐呵。

2.作品质量将不断提高。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农民群众从简单的、粗糙的田坎拍打起舞,发展到场面恢宏、声势浩大,编排精细的大型舞、广场舞;由低俗的、带有封建色彩的笑语,变化到有较高文化品位、文化艺术高雅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由简单的讲民间传说,俗语、谚语变化为讲评书、小品。由于见识面的不断扩大、文化素质修养和自身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学会,而是要学好。这种变化是由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变化,并且是一种长时间内持续的变化,只要有差距,这种变化就会不断地发生,这种动力使参加的群众更广、社会性更强,影响面更宽,为社会发挥的作用更大。

3.内容上将不断更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内容上从简单的、单一的活动,变化为以乡、村、户三级文化网络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内容极为丰富的展示活动。现今,这些群众文化把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以更新、更美的形式渗透在活动之中。现在的群众文化活动又贯穿着历史的演变,传承着好的内容,把历史流传下来的群众文化,形式好的在内容上更新,内容好的在形式上变异。如:玩龙、舞狮,从古到今一直流传,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已截然不同。过去舞龙,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具有迷信色彩。今天舞龙,则以代之龙腾虎跃、振兴中华的内涵,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赋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上的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发展农村文化,让先进文化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需要立足乡情民意,反映时代特点,迎合农村文化发展的趋向,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秦海燕.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2011(04).

[2]成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2).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2

这样的关口,表现乡土的乡土文学的命运,成为当代作家和学人心虑的焦点,是当前众多学人不断推测考证的重大命题。乡村的城镇化迫在眉睫,那么,乡土文学的终结,是不是真的就在眼前?当前生活的空前繁杂使乡土文学的表达宽阔杂乱,凡是涉及农村、农村人的,无论其身处乡里还是城里,种地还是务工,洗头还是捏脚,好似都可包含其中,并且大都陷入贴现实记录式写作的浅窠,陷入堆积事件而忽视塑造人物、表现生活而忽视发掘精神的模式。乡土文学在民族精神启蒙建构背景下的批判和牧歌,尤其是后者,基本不再唱响。乡土的变化势必引起乡土文学的调适,但乡土的文化丧失精神丧失人性变异,不应引起乡土文学相对的这些方面追问、质疑和表达的缺失。反而,正因为经济年代国民整体望化的释放、物质化的裹挟,乡土文学才更应该发掘自身曾经内含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与人性意义,更应该成为一种与现实保持远距离的参照或反观。

偶然读到了王青伟的《村庄秘史》,内心在震撼中不由发出长久的喟叹。《村庄秘史》的意蕴空间混沌而阔大,沉重而深刻,权力与欲望,历史与现实,人性与亲情,美善与丑恶……对思考造成极大的冲击力。我想,王青伟的立足点其实是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之变,但笔锋的尖锐却延伸至相对遥远的历史,他深刻地洞悉了历史发展中那隐秘而牢固得不可思议的联系:文化以及人性本能。小说回顾了章村人几十年间风风雨雨的历史沉浮,不着眼表达历史的史诗性宏阔,而是在每个不同的章节细细道来不同人物的命运悲欢,在历史性书写中致力于民族性,在民族性表达中剖析出人性。文本以章一回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讲述了五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章大章小兄弟在战争过程中命运起伏,走出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现实抗衡,最终却殊途同归,沦为非理性时代残酷打压的牺牲品;少年章顺与五旬陈氏大太太在原始本能的冲动中结合,娶妻生子仍深情挂念,残酷锁住妻子麻姑下身,使之与阿贵的正常无法实现,麻姑怀着神圣情感所汇的女书被烧毁,天书指引的理想生活也化为乌有;章义在战争中被俘,脊梁被砸弯,从此承受难以忍受的身心压迫和身份不被认同的焦灼,他在群体中失去做正常人的资格,儿子认有话语权的章一回做父亲,成为他许多干儿子中的一个;红湾经历着极为难熬的岁月,与动物交媾,兄妹,在荒唐中盛演,两湾掀起疯狂杀戮,两升谷子五块钱都成为残忍杀害一个人的动因;章得父子带领全村人做炮赚钱,最终却被陈军占去商机,章家的新房轰然崩塌,再娃和小梅带走了章湾人最后的清醒与精神……这部作品内在张力很大,老湾红湾对峙并存,百年历史间仇恨不断争斗不休,民族劣根性在原始状态生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人性的丑恶自私残忍也在荒唐而酷烈的厮杀中得到形神栩栩的表现。这部小说的书写,虽然并不是没有瑕疵,但却引起了我对当前乡土文学表达状态的反思。

当前的乡土文学,基本着力于转型期农村人生存苦难的艰辛和疼痛,常见雷同化的叙述模式和类同化的事件罗列,甚至相对模糊而类同的人物形象。“文艺就是模仿”的观念从亚里士多德至今,仍在某些作家的创作思想中占据主导。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达,网络与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记录,文字已落后于摄像机,作家在这样的语境中,需要发挥通讯员的功能吗?这个时代的文学,要追求的应该是高于生活的超越性,致力于表达内质的深刻性,和传达精神信息的诗意性。文学不必追求与生活同流,要在表现当下时力求超越当下,瞻前顾后致力于民族精神的追溯与重构。

当前的历史语境中,乡土文学究竟要表现什么?我想,《村庄秘史》给出了重要启示:重返历史现场,追根民族精神。这是与另一位著名的湖南作家韩少功不谋而合的认知。“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当代文学的流变中已经退场,但“寻根文学”的立意与追寻仍需作为文学精神的重要一维,持续进行下去。尤其在当前商业文化的冲击中,与这股潮流不谋而合并且滋生出更多腐烂的“恶之花”的,其实是深藏在世人性情中的国民劣根——奴性,和人性劣根——私性的萌芽壮大。民族文化正面价值的继承实质上浅显片面,但负面的因袭却常常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王青伟面带苦涩的微笑,凝神注目村人灵魂深处的秘史,发现了真相,表露了真相,并预言了真相。而目前,审视历史以把握民族嬗变的脉络,打量前人以参透今人世相的本源,被很多人抛诸脑后。因与果的连绵不断,仍将在人类历史中不断演绎,不知因,何以创得善果正果?任何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任何今天都内隐着明天的发展脉络。今人的形象谱系暗含在过往岁月的沉淀里,也预示着未来人们的面貌可能,遗传以跨时代的能量在后世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追问历史过程中的民族性,析理历史境遇里的人性,其实是在严肃地思考当前,看向未来。

此外,我想当前的乡土文学还有两个主题维度需要继续深化。其一,聚焦社会世相,发掘灵魂嬗变。当前转型期乡土社会的变动,是几千年未曾有过的狂飙,正在进行时的乡土世界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为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广阔的乡土世界在当代社会变迁中积累的经验如此丰厚,以至于当代无数小说家折腰,而全球化的到来,必将使乡村经验叙事具有更为复杂的意义。”③乡村,几千年以来一直是“超稳定性”的结构,以致几十年前作家们还在焦虑它的凝滞和封闭,但几十年后,却不由地反过来焦虑它的动荡与开放。这看似悖论中隐含着一个民族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性巨变的复杂,前后矛盾的心态发于同质性的忧国忧民的不安,是期望中国乡土向着理想方向进步的社会关怀,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保持的深刻清醒与警觉。乡土世界动荡的生活表层也被很多作家聚焦书写,文字复制生活、画面再现生活的工作很多人已经完成的很好,但这一代农民,从守在田边地头,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到出外打工飘零,在不属于家的地方呆很久,他们内心感受世界、观念世界的深刻变化是民族性文化心理的新质素,这是笔力发挥长项的领域,是需要付出长时间深入熟悉和长时间思考析理的,因浮躁文风,也是当前文学表达的软肋。其二,书写理想牧歌,致力精神重构。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一度是人性纯美的寓体,沈从文、废名、师陀、孙犁、汪曾祺都满怀深情地书写那纯净村落中的美善人性,作为他们对现代文明鄙弃质疑的理想寄托。当前变化中的乡土好像已不再具有让作家心灵诗意栖居的特征,几十年的牧歌传统基本不再悠然唱响。但“乡土的美,其实质是自然的美、风俗的美、人性的美,这些都是超时空、越地域性的,它是人类审美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随生活方式改变而消灭。相反,在工业化背景下,乡土的美会更凸显其意义。”④农村外在形态的变化虽然剧烈,但乡土生活所蕴含的真善美,即便真的成为一个时代的背景,也需要追溯和再张扬,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劣的当下,怀念美好,自然的、人性的、文化的,都将是工业社会发展中民族美好生活和精神建构的必需。更何况,实际上在广大的乡村,仍然有民间美善的性情与精神存在,仍然有需要挖掘以利于民族精神建构的有益元素。只是作家跟农民的距离,包括一些从农村走出来曾经大力描写乡土世界的作家,已经过于遥远了。

乡土文学,如何叙述?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由地怀念起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注意到作品形式的重要性,以其严肃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形式探索,在借鉴吸取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理论资源和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自觉地创造着表达中国经验的新方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披荆斩棘,拓开一条宽阔的新路,为更深邃更多元的意义表达提供可能。令人惋惜的是:这段文学只是昙花一现的异彩,很快就被浩浩荡荡的现实主义所逼没。探索之路陷入困境,读者接受的惯性排斥,市场化潮流的汹涌冲击,使大多数作家扎堆沉陷“如实描写现实生活”舒适轻松的安乐窝,写起了融进大众文化流行元素、毫无自我特征、复制时代民生的平庸之作。当前乡土文学的叙述状况,让人不忍卒读。一味地描述外在生活流,沉湎于人们表层感受的细腻真切,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向普遍性和深刻性挖掘表达的可能性。大量文本以“苦难叠加”的模式单调地叙述着农民的艰辛,主要叙写他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好像这是一群被压着的面人,因为缺乏对内在灵魂的揭示而显得过于虚假,贴现实的结果是让人质疑的“伪现实”。还是要重提“先锋”,要再次重视文本结构、叙述方式等的意义。“喜剧型、戏剧化、狂欢化、解构主义、戏仿、反讽的叙事,这也许是中国当代作家的一个历史性机遇,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时代,将来人们也有可能从美学上怀念这个时代。”⑤文学的低级形态是模仿,但在新的语境下,在媒体和网络的记录都要快于文学、真于文学的年代,文学要沉静下来,追求那不可复制的超越性和回归诗意的审美性。乡土文学的叙述,“模仿说”的旧经验已远远无法表达作家内心的困惑和参悟,怎么叙述是作家面对的重要命题,但因其难度和受众的厌弃,十几年来正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放弃,他们的精力放在用一种方式堆砌不同文字的积木上。

不过让人失望中还尚存欣喜的是:当前的乡土文学尽管大多秉承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但还是有少数作家有着强烈的创新诉求,并且在形式超越性创新与内容的现实根基性之间建立了本质意义的联系,作品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审美意蕴张力。比如阎连科的《受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鬼子的《一根水做的绳子》等。还有王青伟的《村庄秘史》,都有清醒的文体意识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再次将魔幻现实主义和乡土经验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呈现在人们的思考中,也再次将已被忽略的如何叙述的问题放在字里行间。这部作品显示了他强大的叙述自信和对平庸化日常叙述的厌弃和反抗。

《村庄秘史》采用魔幻现实、荒诞化、寓言式等写法,故事怪诞,文字夸张,极富想象力,仿佛每一页纸上都氤氲着永州大地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那历史曾有的矮奴像幽灵一样渗透在村庄每个人的骨血里,那残酷的血腥与折断的奴性化为一条滔滔的红河,那棵高大茂盛的古樟树默默伫立,守望着子民们生生不息的蒙昧与可怜。《村庄秘史》的行文结构巧妙而富有意味,每个章节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互印互证,共同深刻地表现出百年沧桑中普通百姓外在命运的演绎与内在魂灵的撕裂。但我觉得最具匠心的安排是每一章第一部分的叙写,章一回以诡异的面容迷惑着一个个女性,又在一个个女性的怀抱中满怀忏悔地反省赎罪,每一次忏悔就年轻一次,最后忏悔结束的时候,一个生命的新生才刚刚开始。类似于阎连科的《日光流年》。这个结构安排富含深意,在这里,王青伟参透了形式与内容的本质关系:形式即内容。章一回是村庄秘史的领悟者,从而他轻易地掌控了村庄的局面,决定着村里人的命运,他是凌驾于每一章人物之上的统治者。他认识到了罪孽,他的忏悔其实是王青伟对历史的在席审判,也是他对民族精神康健新生之路的沉思:忏悔自身,才有新生可能。《村庄秘史》处处发人深思的象征性,使文本的意蕴空间开阔而深邃。小到很多细节:麻姑身上的锁、女书、章一回多变的脸等,大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古樟树的命运、红河相隔的两个村庄的纠葛……无不是符号式的密码,让读者觅踪探寻村庄秘密中的文化秘密、人性秘密以及历史秘密。王青伟对这块土地,对文学本身,爱之深,悟之深,盼之切,字字为证。

外在的城镇化正在加速,乡土的历史形态将不再保存。但起码短时期内,农民仍将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⑥关注乡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是关注我们整个民族。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如何叙述?是时代生活给文学提出的一个不可避的问题,关系到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是否得以延续和发展。

注释:

①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页。

②梁鸿:《中国在梁庄·后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③王干:《“小说”乡村的难度》,《文艺报》2007年2月10日。

④贺仲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文艺报》2009年6月18日。

⑤张清华:《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3日。

⑥:《青年与农民》,《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305页。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

大家知道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2.5:1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4.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27%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第二,历史方位。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20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主要任务。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这五句话20个字,我简单说一下。

一,产业兴旺。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要求。我们要实现产业兴旺,还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那么,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方向,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四个事,或者四个问题。

1.粮食安全要确保。这个确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处理好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还是要通过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4.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机制,让小农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参与战略之路。

“乡村振兴”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最后,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报告里面,400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融城;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以长期务工为生计、务农经验低、融城愿望强烈等为显著特征的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群体。作为当下中国农民工群体的新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劳动大部队,虽然其融城之路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更加艰苦,但是直至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城的热情只增不减,人数仍呈现旺盛的上涨之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急速向城市靠拢与融入背后的艰难和困境。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背景

(一)新生代农民工“恋土情结”的消失

当下社会,传统的“恋土情结”随着非农产业的兴起已经土崩瓦解。这种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农民,确切的说是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感到绝望与困扰。据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现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至2012年已接近8487万人[1],占农民工总数的58.4%,可以说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土地感情的淡漠另人咋舌,更谈不上父辈的“恋土”,对土地的根性情愫已然淡漠,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视土地为身份的代名词,甚至是他们耻辱的象征。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离家之初最深切的愿望就是:一定要与农村一刀两断。他们认为土地不会给他们经济、地位和幸福,只有进入城市才能找寻出路。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城渴望强烈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推力,更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无疑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融城的契机,更是吸引其融城的动力之一。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务农观逐渐发生改变,强烈的融城愿望使亿万新生代农民离开历代固守的土地,在城市中找寻维持生活的方式并由最初的不适应到越发的希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城市梦拉扯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神经,且一直延伸至他们心底,成为抛弃故土后的理想新天地。城里人曾认为,“农民工”不过是一个暂时的称谓,他们在城市难以立足,农民才是他们真正的姓名。但是实际情况超出了城里人的预料,新生代农民工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将融城之路走得大张旗鼓,轰轰烈烈。

(三)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的变化

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与务农相比较高的经济收入,实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衣锦还乡”,最终仍落脚于故土。受传统伦理文化节约思想与较低的收入的制约,大多数父辈农民工勤俭持家,奢侈、浪费现象极少。也正是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农民极端节俭、克制欲望、任劳任怨品性[2]。但是,当下的中国,无论从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而言,农民早已经远离了传统“士农工商”的第二阶层,处于金字塔最低层。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力主义、消费主义、奢侈主义等等不良思想之风席卷了整个中国,对传统的朴素、节俭的优良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撞击。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群体,有着捕捉新生事物的敏锐感,由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缺少长期的农村生活,比父辈农民工更容易接受城市新兴的消费观念的影响。2013年的调查就已发现[3],71.9%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商品选择上向个性、时尚、风格、求异靠拢。消费主义的兴起拉拢着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靠拢、只有在城市才能体验最时髦的生活、获取最快捷的资讯和体验最时尚的消费,但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与条件下,这一切难以实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困境

(一)社会地位尴尬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摆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户籍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依然没有走出父辈农民工的困境,从最根本的身份而言就无法与城市人站在同等的地位,甚至被戏谑为城里的“配角”。城市无法给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保证,乡村也容不务农经验缺失的年轻人,游离于乡村与城市的尴尬境地,新生代农民工俨然已经成为新一社会群体,工漂族,三个字形象生动的对新生代农民工当下难容城亦难返乡的困境做出了最形象的阐释。

(二)生活条件艰苦

虽然较父辈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生活状况显著提高,但是相对城市人而言,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社会服务与公共供给,工作和生活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较低的工资收入使其面对住房成本高、住房难、日常高消费的生活时倍感生活的艰苦。如何安顿上亿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难题,让这一社会群体既能减少住房成本又能获取住房资源无疑是困扰国家的难题,直至今天这一难题仍未得到良好的解决,这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夹缝中生存。

(三)政治参与权力缺失

据统计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已不容小觑。面对这一日趋壮大特殊群体,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力的实现,对于促和谐、安民心、稳民生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力缺失已成常态,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这一显现都较为普遍:由于新生代农民总体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偏低,所以普遍缺乏政治参与观念、维权意识也较为薄弱。与此同时,法律制度不完善未能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制度性保障机制,这些都给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带来障碍。而新生代农民工在乡村的政治参与情况较城市而言也无太大差别。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的政治参与也令人堪忧,长期远离家乡缺乏对农村政治参与的信息接收,回乡选举的成本较高打击了参与的积极性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的政治权力难以得到保障。

农村城镇化实质是农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交流方式再改造的过程,更是一种趋向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逐步缩小、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4]。正处于改革攻坚期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改革现行制度,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制度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以及心里融合,让新生代农民工走进城市,国家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建构》(项目编号:2014BSH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网.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2012-04-20].http:///news/479487.htm.

[2]贺雪峰.回乡记[M].东方出版社,2014.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2,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2,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2(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2(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2,No.313(02):72-73.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6

他说,咱这附近老辈上有个人物,官越做越大,后来在皇帝身边,当官多年,老母亲一直生活乡下。老母亲年纪大后常生病,眼看时日不多,官员想接到京城看看,可老母亲年事已高,不宜舟车劳顿,再说,老母亲是大脚,到京城下轿一掀轿帘就能发现。这可不好。为满足老母亲观京城的愿望,官员仿京城的格局,派人在村中修了一座“小北京”。后来,他私修皇城的事,奸臣上奏朝廷,他被砍了头。多少年后,皇帝“查实是孝子贤行,又赐金头为其发葬”。

那时,祖父还特别强调,这是说窦庄的事。

窦庄,晋东南农村一座破败的古城堡,离我出生的村落不算远,筑于沁河岸边,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内有庙宇、祠堂、校场、法庭、地牢。

长大后作了编辑,关注城镇化背景下古村落衰败时,想到了窦庄。

其实,家乡像窦庄那样的古村落,在沁河岸边还有若干,名气最大的要数郭壁、湘峪。往往一座古村落,藏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埋一桩引人入胜的古今。这些古村落,历史上出大官,当年权倾一时,福泽乡邻,绵延几代而建村,占地数百亩,后经战乱衰败,在当代“”时又遭破坏。如今,国家在城镇化,年轻人进城,这些古村落成了空心村。

近年来,附近的皇城村经过开发宣传,成了全中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家乡主政的官员也效仿,加大了古村落保护、宣传力度。可现实开发的进度似乎很慢。逢年过节沿沁河回乡,车行景移,一座座村落滑过眼帘,偶尔看到一截古色古香的豁口老墙,显得很破旧,透过豁口可窥见城内新建的红砖房,似新打的补丁,看不到游人如织的景象。沿沁河向上游行进,却见河滩相隔里把远就有简易的铁皮房,矗立的井架。家人告诉我,这是国有公司在开采煤层气。

多年在外漂泊,别人问我来自何处,我常含糊其辞。有几次明确说了出处,对方好奇地问我煤老板的逸闻,甚至最后怀疑我也是煤老板,场面尴尬。他们以为,来自黑金故乡的人应该都富有。他们不知这些:我小的时候,那时煤炭生意还不景气,常有开煤矿的人到家里来买棺材板,做好的棺材就放在矿井旁,工人每日看着给自己预备好的棺材上班;如今,家乡人谈到被国有公司占地开采煤层气,表情是多么的肃穆,好像一沾“国”字,是非常光荣的事,可被占地后补的那些钱,少得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数目。

煤快采枯竭了,如今又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抽地下的气,吸地球的血液。如果开发古村落打造旅游的力度,像榨取地下不可再生的资源那样勤奋,多好;如果那些靠挖煤发财的老板,多修缮些古村落、做点保护传统文化的善事,多好!可惜,事实不是这样。

曾看过某著名主持人的一个段子,她大意说: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前几十年你们拼命毁文化,后几十年你们拼命毁物质。你们夜以继日挖取地下资源贱卖掉,强拆地面的民房,污染河流空气,拉高物价,加重我们的生存负担,榨干我们子孙的生存资源。你们的子孙移民走了。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恨这个国家,毁之唯恐不及。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7

摘要:“十二五”规划前后,新的社会环境和相关政策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也被赋予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揭示了新时期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意义及其面临的新背景,指出了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先进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经验,为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行性方案。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26-03

1引言

“十二五”规划前后,新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给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伟目标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国家图书馆百年庆典上的讲话又着重突出要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图书馆界敏锐地认识到发展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时机已经到来,以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面向学习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县级图书馆功能设计研究”为代表[1],新一轮的县级公共图书馆研究热潮已经来临。对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从意义、背景、现状等角度进行研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意义

2.1有利于保存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县级公共图书馆“图情档”一体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更好地做好文献资料保存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对各机关上缴的档案和官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归档;对地方上发现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考证并整理保存;将相关资料中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向社会各界提供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等。此外,县级公共图书馆往往保存着详实可靠的官方资料和地方历史数据,如有关风土人情,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物产、农业、气候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县级公共图书馆保存的这些地方文献资料,对当地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2]。

2.2有利于保障文献资源共享体系顺利实施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惠及全民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随着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村综合文化站(室)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一个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基层图书馆网络正在形成。按照计算机网络建设“最后一公里”理论(即如果建立了高速的主干网络,但是没有解决终端用户与主干网络间的有效联接问题,那么这个高速网络的效益就不能真正体现),在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保证终端用户与主干网络间有效联接的关键。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惠及全民。

2.3有利于构建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体系,推进整个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近几年,业界提出了构建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体系的目标。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是一种高度机构化的服务,要保障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就要在缺乏服务的地区大力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3]。此外,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拥有占本国人口相当比例的读者群,不仅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会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泛的需求群体[4]。目前我国人口仍以城乡居民为主,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与他们接触最密切的图书馆机构。建设好县级公共图书馆,使其融入群众生活,才能扩大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群众基础,推进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背景

3.1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随着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先后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宏伟目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逐渐获得了战略性的地位[5]。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国家图书馆百年庆典上的讲话,进一步明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目标,着重突出了要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这都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时代背景。

3.2政府相关文化政策向基层倾斜实施

新时期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相关文化政策逐渐向基层倾斜。如: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图书馆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县市图书馆逐步实现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等。除了政策上的倾斜,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还相继领导实施了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以及“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共享工程,并都有相当数量的专项经费。这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政策和经费上的保障。

3.3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全面开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共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政府全面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除了无偿向县级图书馆提供存储量达1B的数字资源外,还为这些馆举办配套的有关资源安装和使用的培训班。随着“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启动,未来几年,我国将有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下,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4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现状,笔者利用图书馆界相关博客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近几年全国各地基层图书馆发展状况的新闻资料。这些新闻报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基本上能很好地说明我国县级图书馆发展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4.1馆内软、硬件设施普遍较差,经费仍然是瓶颈问题

2005年,北京大学信息研究所李国新教授在对安徽、湖南等地基层图书馆生存状况的调研中用“破”(馆舍破)、“旧”(藏书旧)、“少”(读者少)、“缺”(设备缺)、“多”(人员多)、“差”(效益差)6个字概括了当地基层图书馆的现状[6]。几年后,通过新闻报道等资料不难发现县级公共图书馆各方面的建设几乎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大多数县级馆仍处于以上6字所描述的状态。经费短缺仍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4.2与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联系不紧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省级馆-市级馆-基层馆三级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然而,三级图书馆之间特别是市级馆和县级馆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联系。以河北省为例,笔者通过浏览河北省各个市级图书馆网站,发现除了廊坊市图书馆(廊坊市图书馆网站设立了“县内联盟”专栏)和秦皇岛市图书馆(秦皇岛市图书馆举办了“新农村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班,为昌黎县图书馆安装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开展了一些对县级馆的业务管理活动外,唐山、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以及张家口等地的市级图书馆只是偶尔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没有其他专门针对县级馆的管理项目。这表明市级公共图书馆只把县级馆作为偶尔的帮扶对象,并没有将县级馆建设作为自己的业务之一。这种层级分离的体制,导致县级图书馆发展缺乏领导和明确的责权归属,造成了无人问津、步履维艰的发展境况。

4.3对儿童、青少年等小读者的服务不够

在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往往忽视对儿童、青少年等小读者的服务。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县级、社区图书馆的儿童服务,笔者发现,发达国家基层图书大都通过吸引小读者来吸引家长对图书馆的关注,通过为小读者提供好的服务来取得家长对图书馆的认可,进而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彰显基层图书馆自身的价值,赢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相比而言,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吸引孩子群体来吸引家长读者的重要意义,馆内儿童、青少年读物占藏书比例普遍较小,更不用说为小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了。

5对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5.1解放思想盘活经济来源,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

县级公共图书馆要解决经费问题,不能坐等政府部门的拨款,应当解放思想,融入市场化体系中去。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原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城区所占的地块儿都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图书馆可以借助旧城改建之际,盘活现有固定资产;也可以通过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出租图书馆场地等开展图书馆有度的创收活动,盘活经济来源[7]。

此外,县级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积极参与其他部门的活动,利用各方面的工作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最大限度地将图书馆延伸服务渗透到相关领域的工作中。例如:永康县图书馆利用覆盖全市农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将县图书馆网页和文化资源共享工作内容安排进去;通过设计资源接口、建立用户页面等方式,轻松地将县图书馆的网络文献服务延伸到了乡村。这不仅节约了县级馆网络建设的投入,还大大减少了系统维护保障的长期支出等费用[8]。

5.2紧抓文化倾斜政策和文化共享工程的机遇

县级馆要紧抓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机遇,利用政府向基层倾斜的文化政策大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文化共享工程的宝贵资源,合理分配政府给予的专项经费。要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县市图书馆逐步实现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的思想,通过“总分馆”模式加强与市级馆的联系,从而打破县级馆和市级馆以及县级馆之间的“分割据守”的局面,将分散的不同级别的图书馆统一起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形成县级馆的整合发展,有效避免力量薄弱的县级馆独立发展的缺陷。

5.3将图书馆建设与科普工作结合

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应该与各县的科普工作相结合,主动出击,抓住一切可以有作为的机会;要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各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公益讲座,内容可涉及生活常识、子女教育、烹饪保健等;要特别重视对未成年读者的服务,增加馆藏中儿童读物的比例,开辟专门的儿童读书区,定期举行阅读活动[9],设立“玩具图书角”,允许小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借阅证向馆员登记借阅目录中的玩具,实现玩具资源的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普及知识、宣传文化的功用,使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利于使其成为发展县级文化、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质的主力军,在县行政活动特别是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赢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6结语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新时期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析目前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各方面新的有利条件,思考解决方案,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良芝.战略规划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具:应用、价值及其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性[J].图书馆建设,2008(4).

[2]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3]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柯平.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

[5]连.城镇乡村基层图书馆建设启示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1篇8

1.定位准确,突出科技主线。

南阳是个农业大市,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南阳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需要电视,农民需要知识。按照“说乡亲们的事儿,让乡亲们说事儿”的节目宗旨和定位,《乡村纪行》栏目设有《乡村大喇叭》、《村里村外》、《专家说农事》等子栏目,从不同侧面贯彻栏目的总体需求。许多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基层农业科普工作者以及孜孜不倦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走上富裕路的先进典型走上我们的荧屏。我市农科所的专家李金锁甚至开玩笑地说,《乡村纪行》让他成了电视明星,现在他的“追星族”——急于获得科技知识的农民观众可不少于那些娱乐圈的明星大腕呢!

2.走进基层,贴心服务。

《乡村纪行》节目组的同志平均每星期都要下乡采访两三次,足迹几乎踏遍了南阳市的13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在采访中他们遇到过狂风暴雨,遇到过漫天大雾,经历过白雪皑皑,更顶住了盛夏酷暑……同事们打趣地说,他们越来越像农民了。为了这片田野永远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他们甘愿做一只在乡间采花酿蜜、奔波劳碌的小蜜蜂。

3.精心制作,“农”味十足。

《乡村纪行》是电视专题节目,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善于运用画面、声音、特技、音乐、字幕、图表等一系列电视手段,用电视特有的方式表情达意。同时,该栏目又是一档农业节目,这又要求编辑记者在运用电视手段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农民观众能否看得懂、听得懂,是否接受、喜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从现场采访、镜头运用、栏目包装、语言串联等各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和细致安排,逐步确立了乡土气息浓郁、轻松朴实自然的栏目总体风格。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栏目就十全十美。通过几年来对栏目的审看,我认为它的对农宣传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对农节目精益求精,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一道文化大餐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潜心研究农民观众究竟想看些什么,选择好报道的切入口。

有关部门曾对农民究竟想看什么做过权威性的调查统计,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大政令”、“批评曝光”和“致富信息”。农民最喜欢看到的还有身边变化着的事,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去年我台《乡村纪行》曾播出了一个养黄粉虫带动乡亲致富的女大学生的故事。因黄粉虫养殖在南阳并不多见,且前景看好,播出当晚就有许多农民打来热线电话,甚至节目播出一两个月后,仍有附近县市区的农民观众打电话询问,追寻致富信息源。

2.恪守民生理念,坚持以农民的视角宣传报道农村改革发展。

对农宣传报道切忌高台教化,要考虑农民的收视规律、收视习惯和欣赏情趣。选题注意以“小”见“大”,要以“小切口”反映“大民生”、“小故事”展示“大视野”、“小人物”映衬“大背景”、“小事件”反映“大主题”。我们现在的很多节目,几乎已经程式化,一说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大院,人们扭秧歌、唱戏或看书;一说惠农政策,就是对政策泛泛解读,追求大而全,而很少走进人物内心,挖掘事件内涵,做到以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为载体展开报道。一句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可能很容易,但要把每个故事都讲精彩,却不是每个编导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提高编导讲故事的能力势在必行。

3.坚持“走转改”,深入农村抓“活鱼”。

现代农民欣赏电视十分讲究真实、快捷、生动、形象,若是单纯的画面、解说、数字以及政策的照本宣科,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编导在选题中找故事、找角度,不要以为自己处于基层就真正了解基层,要多下乡采访,在采访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冷静思考,要善于挖掘和发现那些务农致富或是务工致富的闪光点和智慧,要掌握足够丰富的背景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和主人公的周边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往往可以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用心,一个平常的选题就会折射出不一般的亮点,故事也才会因精彩而生动。

4.轻松讲科技,在节目的好看、耐看上多下功夫。

我们都知道,农民朋友喜欢通过电视来获取科技知识,但怎样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观众轻松获取知识呢?我想要想让严肃、严谨的科技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我们就要学会轻松的讲述方式。我台的《乡村纪行》栏目专门开设了《专家说农事》子栏目,并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库,把专家、技术人员请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针对农户种养殖问题现场办公,颇受农民欢迎。但我总认为这种形式过于死板,就是现场声配以字幕,最多加上重点提示,这样讲,就是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而且显得冷冰冰的。知识是讲明白了,但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差一点儿。我们能不能多动动脑筋,用故事化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围绕着农民的兴趣点来轻松讲科技呢?当然,把节目做得轻松、好看有很多元素,但大体上只要把好玩的事,有趣的人和有意思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信这个节目一定会让人喜闻乐见。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9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风貌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01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我国已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城市物质条件迅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中国社会必须面临一系列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如何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社会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这些问题当中,如何避免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再次重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趋同现象”,这是每一个规划师和建筑师需要直面的首要问题(如图1)。

事实上,我们目前在大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导向在重复着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路线------过于专注技术性规划手段的应用,过于用城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村的发展。一个村庄的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无序状态下的消失和改变。我们必须要反复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新特征”基础是农村社区,他的出现是为解决城乡二元矛盾,提升乡镇居民生活质量,但不是为了割裂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

一、乡村风貌的“特色”在逐渐消亡。

[王晓雅,《从英国的田园风光到美国的特色小镇》]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俞孔坚说:“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一条小溪,一块界碑,一条栈道,一座龙王庙,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我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的魅力所在正是那些融入记忆中的生活要素,与城市人造景观有所区别的生活“记忆”。这种记忆一旦被破坏,其修复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消除城乡的巨大物质差别,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愿失去原有的历史传承。两相比较,在GDP、经济利益以及发展速度的压力下,人们很自然的放弃了乡村与城市的不同,选择抹杀了根植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地域特征。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怪圈:人们不遗余力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呼吁和尝试运用自然的属性纳入城市人工环境为市民服务,却在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毫不留情的为他们烙上城市的痕迹,重新打造一个微缩的小型城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以往村头那个乘凉、交谈、戏耍的树下空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的广场和喷泉雕塑。以往具有人体自然尺度空间的街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笔直的马路。惬意的农家小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阳台。广场、马路、高层建筑,这些城市有的要素逐渐的取代了原有乡村风貌中的要素,儿时记忆中清澈流淌的小河,随意攀爬的后院大树、偷偷翻墙去采摘的葡萄,这一切都随着城镇化数字的节节攀升而成为了乡村下一代孩子们生活的绝版场景。

乡村“风貌”特色保持策略

记忆中的乡村生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逐渐的消亡,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否定城镇化过程中为乡村居民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和生活状态的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乡村建设的误读。

首先,新的乡村面貌应是“洁净的”。早期乡村面貌在自然景观上是无可比拟的,尽管在基础设施上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整体的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城市没有的“单纯”与“洁净”。然而,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镇发展在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和碳排放上都是扩张性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乡村也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大量无法在城市落户的污染企业在乡村不受控制的发展,排污处理形同虚设,不仅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隐患。因此,经济发展速度不应以环境为代价,乡村社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留原有面貌的“洁净性”。修建先进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是新建社区和改建村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不应成为工业排污和垃圾处理的场所,而应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供可能性,成为居民选择“慢节奏”生活的栖居地。

其次,追求个性,追求乡镇建设特点应成为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准则。每个地区,每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应以乡村生活的“模式化”和“趋同化”为代价。全球城市建设在经历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之后,已经开始将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和保持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与自然环境唇齿相依的乡村生活环境,从一开始就应该始终坚持保持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这种地域特色的保持,不能仅仅依靠个别人或人群的自我意识来实现,而应纳入整体区域发展策略进行控制,制订详细的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指导,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愈演愈烈。

第三,环境建设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设计。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乡村环境建设应纳入到整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中去,无论是过去分散的村落,还是如今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都应该将其看作是从整体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种特殊自然环境,而不能将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用人工的方式割裂开来。因此,乡村环境的治理和设计应更加注意景观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注重花草园艺、植树造林方面,更应注重建筑的形体设计、道路的线形设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设计以及城镇标识的设计。应注意区别对待大都市-城市-小城镇-乡村在不同级别中的景观设计要素,通过全面细致地规划,既要保护那些肥沃的农田,又要保护水域、沼泽、山坡、林木等环境资源;要进行全局性的成片保护原则,而不是单纯的个体保护原则。

第四,合理制定开发策略,形成多元共建的健康环境。乡村小镇的建设在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情况下需要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努力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其中,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乡村小镇建设发展导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常,国家资金、地方财政和开发商建设是建设资金的主导力量,而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建设意图往往成为乡村小镇建设的主导风向。缺少行之有效的开发策略的约束和指导,地方性开发就成为个人主观臆断的试验场。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数据层面进行指导与限定,而对于城市设计方面的内容限定与指导过于宽泛,缺少针对性,这就很容易造成乡村小镇在建设过程出现“趋同化”和“城市化”的现象;而开发商在乡镇发展过程中极易创造经济效益,却无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因此,加强制定总体开发策略,形成完善的城市设计导则,并将其纳入法定章程,保护国家、地方政府、开发商、居民的各方利益,形成多远共建的健康发展环境,是当前我国乡村小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将公众参与机制落实到行动中去。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的乡村小镇建设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参与机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表面性。地方政府应鼓励公众参与到建设中来,而不仅仅是“坐、等、靠”的依赖国家、政府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公众参与应摆脱形式化、模式化,保证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合法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参与机制,促进公众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和理解,加深公众对家乡的归属感,减少民众与政府的对抗,同时,也能有效的保护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现代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不能依靠马路的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来衡量,生活中也不能仅仅充斥着噪音和汽车尾气;独具魅力的人文生态和文化沉淀永远是一个地方吸引人的决定因素。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不能与城市的发展相脱节,但是也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模仿者”和“复制者”。以城市为中心,以自然为背景,乡村小镇是两者之间最好的过渡和桥梁,如何保有“乡村”风貌的自然、人文特色,延续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是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小城镇形象探索的战略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6.3

小城镇形象设计研究---以江南水乡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2008

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形象问题及对策研究[M].王华陈红玉.福建建筑,2010.08

农村社区变迁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从英国的田园风光到美国的特色小镇[M].王晓雅.决策探索,2013.03

【项目基金】: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10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一、活动背景:

乡村建设越来越快,市目前小商品集散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乡村,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也随之由乡村来到乡村。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人们关注。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差收入不稳定,不能在其子女学习、生长过程中给予其稳定的支持,致使其子女们不能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寒暑假期,更是由于父母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们生活起居,往往会发生很多令我痛心的意外事故。外来建设者子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临时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异、教育差异、文明差异,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心理差别和尊严差距。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使许多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动荡、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和乡村建设者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以及使他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社会对他报答。让我奉献一份爱心,暑期抽出一点时间,帮帮这些渴望学习渴望融入乡村的孩子们真诚奉献,爱心支教。

二、活动目的:

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对乡村建设者们得回报。协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减少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外事故的发生。让他乡村里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让幼小的心灵懂得爱与感恩。也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心与奉献精神,让我用所学知识和力所能及的行为回报社会。让他过个充实的有收获的快乐的暑假,同时也让父母们减少担心,这就是本次暑期实践的最大目的.

三、活动对象:市外来建设者子女(2-6年级小学生)

四、支教内容及形式:

本次暑期实践除了日常的课业辅导、作文训练、英语辅导等日常教学外,还针对当前国家时事政策和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一系列活动1.特色活动如下:

①校园安全防灾集训营

活动背景目的:近段时间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校园安全事故,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身体和心里都产生了诸多不好的影响。对于民工子弟的子女们,由于家长常年忙于工作,往往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特别是缺乏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教育。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得知,外来民工子女安全事故频发,沉重地敲响了我们的安全警钟,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学生相关安全教育成为此次教学的重点。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

活动亮点:利用网络以一种新颖而非传统灌输的形式给孩子们带去真实体验与正确反应做法。邀请专业护士给学生讲解及演示相关安全知识,带给学生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要求专业消防员为学生以小学生喜欢参与的消防演练运动会形式模拟逃生现场及正确灭火方法,对其处理相应的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②仲夏“循环我们的爱”

活动背景目的:爱心公社“爱心书包漂流”活动开展四年来,在全国范围都有了很大的知名度,已经成为了市一大“爱心品牌”项目,我们想让参加夏令营的受到帮助的流动花朵们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让他们用自己微薄的爱关注更需要帮助的山区的贫困儿童,循环我们的爱。

活动形式:我们志愿者得到了爱心人士彭老板赞助了470多个环保袋。彩色铅笔工具(还在等着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赞助),让流动花朵们,画出心中的梦想。手绘环保袋,义卖环保袋。利用休息时间我们志愿者将会把手绘的环保袋拿到的绣湖广场上进行爱心义卖,第一宣扬环保,让市民了解一些环保知识让环保袋循环利用起来,第二是宣扬大家的爱心让大家加入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中。我们会将环保袋义卖所得的善款以流动花朵们的名义来认捐一批爱心书包,由爱心公社负责把爱心书包漂流到今年的主漂流地四川大凉山。循环利用环保袋,就想我们的爱心一样一直循环着。

③我爱我家

活动背景与目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体谅正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形式亲子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让家庭充满爱。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人幸福,而亲子活动一方面可以让父母亲与孩子间的爱升华,另一面还可以让我的爱传递给孩子们,使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让平时因为工作繁忙而与子女沟通不够的外来务工人员兄弟与孩子有一次亲近的机会,让家庭更加和谐,生活工作更加幸福。

亮点:我们借由明信片的方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向父母吐露心声的机会,形式新颖,让孩子与父母之间能够真正的听到“连心之音”。通过孩子的绘画和文字,拉近他们与思念的亲人朋友的距离,记录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天,感受其忙碌与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形式新颖。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

1.连心之音——我想对你说“爱你”

形式:让孩子用自己的绘画和文字记录对父母或远方亲人、朋友,用明信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写给远方亲人朋友的由孩子放到邮箱,写给身边父母的为下面的环节做准备。

2.生活光影——父母的一天

形式:在孩子和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组织2—3名队员随孩子回家,让孩子将明信片亲手送给父母。队员针对孩子父母在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问题其对进行采访,并摄录其一天的生活过程,将录像制作成感人的CD。

④爱在仲夏——文艺汇演

活动背景目的:一个月的夏令营活动,为了让这些流动花朵有一个深刻的暑期生活,在闭营的前一晚我们志愿者会与流动花朵们举办一场主题“为爱上色,圆你童梦”的演出,让家长与孩子们有一个难忘的夜晚。也同时让我们志愿者有一个难忘的支教经历。

时间:月日周五

地点:暂定绣湖广场

活动流程:我们志愿者会去找礼仪公司赞助我们搭建舞台,联系一些暑期艺校班,来友情演出,我们志愿者也会与我们的流动花朵们精心安排个节目,使这场演出充满欢笑与快乐。演出中我们还会播放我爱我家活动中的短片,拉近家长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其他观众有心灵的触动。

2.课程设置:

各年级课程由各年级学习情况具体确定,初拟于下:

语文:给同学们读一些优秀作文,初高中精品文章,一些杂志上富有启发性的文章,并讲一些作文技巧,在课堂写作文,点评作文,以提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和阅读水平。并开展情景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数学:讲授数学知识,并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寓教于乐。

英语:教学生们英文单词,课文,儿歌,动物名称、简短的对话、小故事等。

自然:介绍奇妙的大自然和一些自然常识

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讲卫生、讲礼貌;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3、集体做运动

开展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教学生们基本的动作。

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等运动,把奥运会精神送到我们可爱的学生中间去。

做游戏,支教人员通过学习,教一些简单游戏。这不仅让我们回到童年时代,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完美生活。

五、地点:务工子弟学校民工子弟学校

六、活动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七、活动负责人: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11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数字鸿沟包容性

1.研究背景

继办公自动化之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信息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使“网下”的实体政府组织形态向“网上”的“虚拟政府”结构靠拢,形成以门户网站为入口的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然而,以电子政务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虚拟政府”隐含着对通信基础设施和ICT综合技术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政府更因前期基础设施和财政预算的限制在电子政府的构建方面进展较为缓慢,直接影响着本地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验。另外,融合了电子政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要求公民具备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具备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政务平台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

2.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原因分析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时政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是目前我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活跃程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孟庆兰(2009)通过调查我国公民在Web2.0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活动,认为在政府门户网站中添加RSS和论坛BBS链接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但真正吸引公众定期回访政务网站的关键在于政务平台能够向公民提供那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除了电子政务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因素,来源于ICT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的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在2009年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并提出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来测算数字鸿沟。薛伟贤(2009,2010)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述和揭示了数字鸿沟的本质、成因、影响、测度及其解决对策,认为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由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四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具有“马太效应”。闫慧(2012)对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认为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焦点应集中于消除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包容方面,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

根据第三方组织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差、低收入人口比重大、教育程度和信息素养水平偏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选取了位于我国中部的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3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或乡镇。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12月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到,我国在2011年底城市人口已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相比之下,十堰市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尤其,该市农业人口集中的市辖五县一市均属于部级贫困县,城乡收入比为3.5:1,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该市居民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62%,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接近24万人,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信息素养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十堰市的城镇与乡村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电子化公共服务,降低了电子政府的包容性。

3.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

综合考虑个案地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电子参与的障碍,本文将公众获取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范围限定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属各部门网站、秦楚网、秦楚论坛、秦楚微博,以及对这类电子化公共服务起到辅助和支撑作用的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平台)、流动服务车、信息服务站以及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面对面交流场所的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公共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B公共服务(面向商业企业)和G2C(面向公民个人)两大类别。其中,对G2B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限定为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的“金税工程”政务平台。

3.1商业企业(G2B)

“金税工程”已经入三期,网上办税“一站式”窗口,以及与之配合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偏远地区和流动宣传的纳税服务车目前进入了平稳运转时期;纳税企业基本都有专门的财务和办税人员登录网上办税大厅、负责完成办税和申报事项,整体来看,商业企业的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固定、稳定,培训计划有序实施,公众参与情况较为理想,公共服务包容性较好。

十堰市商业企业的城乡区域性差别明显,纳税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市区,乡镇企业则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住宿餐饮商户为主。城乡企业对四类公共服务宣传方式(现场宣传、电台电视台、地税网站、报刊杂志)的喜好相对差距较小,乡镇企业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更愿意参与现场宣传,现场宣传与地税网站的普及率比值为1.5:1。在电子政务平台所提供的“政务公开”、“法规查询”、“咨询互动”和“投诉举报”四大功能模块中,城乡企业的使用偏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城市企业希望随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动向(总点击率的40%),而乡村企业则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偏重于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方式(总点击率的30%)。

本文同时调查了商业企业服务对象对目前电子政务实施效果的改进期望,在亟需改进的行政效果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简化政务流程”和“简并报表资料”,这充分说明本市电子政务的“网下”流程改进有待加强。“加强培训辅导”名列第三,这表明公众意识到不断加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持续培训、避免在信息社会中落伍。另外,从城乡差别的角度来看,乡村个体工商户在办税大厅由工作人员帮助报税的过程效率偏低,这与乡村公务员本身的信息素养有关,从侧面突显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3.2公民个人(G2C)

公民个人获取G2C公共服务的途径种类比较多,影响G2C公共服务参与途径的因素也比较多,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在城镇居民和半城市化居民(城市工作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居民中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十堰市公民在互联网浏览目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选择等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85份。调查结果显示,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选择互联网接入工具方面所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半城市化人口因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碎片化时间多,因而以手机作为主要的互联网浏览工具。在居民对电子政务网站的使用程度(不包括企业业务应用)方面,70%以上的城市被调查者表示曾浏览过电子政务网站,经常回访政务网站的比例约为20%,浏览和回访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公开目录(例如统计公报)、参与网络投票和在线调查,查阅卫生、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本次抽样统计还揭示了在本市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的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鸿沟:在“访问及回访电子政务网站”这一调查议题中,农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从未点击过”选项的比率是5.7:3.1:1.1,在“经常回访”这一选项的比率则恰恰相反,接近1:4.5:6。

4.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数字鸿沟问题

本文对十堰市政府G2B公共服务和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其中G2B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以部门电子政务平台和官方的客户端为主,以人工服务呼叫中心和移动信息亭为辅,在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接入鸿沟和公务员信息素养数字鸿沟。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镇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途径是集合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时政论坛和新闻站点的综合模式;半城市化人口通常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WAP模式接入互联网,受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限制,以在线聊天、交友为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活在较偏远乡村的农业人口缺乏宽带接入条件和互联网接入设备,接入鸿沟明显,因此农业人口的互联网接入地点通常为社区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农产品的产前市场预测、产中病虫害控制以及产后销售为主,参与网络政治的比例很低。

由此可见,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重要原因。在全面开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在线服务参与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改进电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提升电子政务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以促进公民的电子参与,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十堰市软科学项目(20121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K201006)。

参考文献:

[1]孟庆兰:《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张新红:《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电子政务》2009年第11期

[3]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2期

数字乡村背景范文篇12

滇藏线自云南迤逦而上,穿越横断山脉和东念青唐古拉山脉核心地带的崇山峻岭、大江巨川,素有“景观大道”、“地质博物馆”、“公路博物馆”等美称,沿途汇聚雪山、冰川、圣湖、峡谷、大江、森林、草原等各类景观,景色壮丽而变换无穷,令人目不暇接。

这条美丽的景观大道上,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是这些震撼人心的壮丽风光的最佳观景台。这些村落本身同周围的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呈现出令人炫目的画面。

滇藏线四季行板如歌。秋天是它一年中色彩最绚丽的时光。此时造访沿线村落,必是一段难忘的旅途。

草原村落

青藏线留给过客最深的印象,往往是那些苍茫无际的高寒草原,比如可可西里的荒漠草原和那曲地区的草甸草原。比较起来,草原并不是滇藏线上的主流风光,然而,滇藏线上却有一些虽然面积不大但水草丰美的草甸草原,成为藏族同胞的美好家园。

滇藏线真正的风景是从中甸开始的。中甸其实是被千湖山和哈巴雪山包围的一块地势平坦的高寒草甸草原。置身其中,感觉周围的山峦柔和秀丽,并不十分高峻。然而,这里却是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群的核心地区之一,脚下的这片草原,已经有了3200多米的隆起高度,而这些秀丽山峦的背面,就是金沙江滔滔江水切割出来的万丈绝壁。

周围都是高山深谷和悬崖绝壁,道阻且长,而其间又是一片宁静、祥和、富饶的土地,再加上这片土地又聚集了各式各样的美景、春夏秋冬的绚丽色彩、纯净的流水和空气、高原上迷幻的光影以及勤劳安详虔诚的子民,“香格里拉”实至名归。

小中甸附近有香格里拉地区最美的村落,离公路越远,景色越纯净。这里是硕多岗河的上游地区,平缓的水流在草甸上蜿蜒,形成了开阔的河谷,村落则散落在河谷两旁,草甸和农田交错,背靠神秘莫测的千湖山。

整个藏区中,香格里拉的民居建筑最具童话色彩:宽大的灰色屋顶、红色的圆木框架、雪白的外墙,加上房前屋后的青稞架子和草垛,远远看过去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离开公路随意向前走,翻过一座低矮平缓的山岗,硕多岗河谷突然出现在眼前。金秋时节,香格里拉草原的牧草泛出金黄的色泽,狼毒的叶子也变得鲜红。骤雨初歇,河对岸的村落背靠千湖山,笼罩在一片迷离的光雾中。空气通透,彩虹是最常见的事物,并不比路上冲着你咧嘴笑的藏獒更稀罕。

大名鼎鼎的邦达草原形状狭长,南北走向,平均海拔4000多米。草原南端的邦达镇是滇藏线、川藏南线同川藏北线的汇合处。较之香格里拉的草原,邦达草原地势更高,景象壮阔。过了邦达镇之后,需要翻越滇藏及川藏线上最著名的大山――业拉山(又名怒江山)。业拉山垭口的海拔不是最高,但是从此垭口出发,公路骤然盘旋下降近两千四百米,直抵荒凉的怒江大峡谷底部,号称怒江山72弯。从业拉大山山腰上回望邦达草原,邦达镇藏在一个山脊的背后。玉曲迤逦而来,极尽舒缓。远处雪山连绵不尽,直至天边。在山的凹陷处,靠近河边,依稀可见藏族村落。

雪山森林村落

雪山之下,必有密林。滇藏线上的雪山村落,大都位于雪山脚下的密林之中。滇藏线上雪山连绵,比较有名的有金沙江两岸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澜沧江边的梅里雪山,然鸟湖附近的雪山群落,波密及林芝附近的念青唐古拉东段雪峰群落(包括著名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等。其中,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以其磅礴的气势、俊美的山形和神山之首的显赫地位而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众驴仰慕,若水之归海。

雨崩村深藏在梅里雪山幽深的山谷里,被高耸的大山和波涛汹涌的澜沧江阻隔,遗世独立。千百年来,除了虔诚的转山者之外,一直不曾被外界知晓和打扰。

从前,当背包客历尽千辛万苦,翻越高高的那宗拉垭口,赫然看见婀娜的缅次姆峰和雪峰下密林环绕之中宁静的雨崩村时,世外桃源、梦中仙境之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条翻越垭口进入雨崩村的道路,也是梅里神山内转经的传统路线。千百年来,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就是沿着这条崎岖的山路去朝拜心目中无比神圣的梅里神山,在神山额头下的雨崩神瀑冲洗掉一生的罪孽。

如今的雨崩村声名远播,游客蜂拥而至。从滇藏线上的飞来寺包车出发,2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澜沧江对岸神山脚下的西当村温泉,这里也是公路的尽头。温泉边的空地上,数不清的骡马闹哄哄地聚集在一起。随便挑选一匹,就可以骑着它,在当地藏人的带领下轻松翻越垭口,来到雨崩村。特别是长假期间,雨崩村游人熙熙攘攘,世外桃源的意境早已成为往事。但是,如果你自有淡泊的心境去看风景,雨崩村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环绕雨崩村的是近在咫尺的巍峨雪山和原始密林,包括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妻子缅次姆峰以及形若佛冠的吉娃仁安峰等。雨崩河发源于梅里雪山的冰川之下,河水碧如翡翠,奔腾咆哮,从上下雨崩村之间穿过,一路欢歌,向澜沧江奔去。从雨崩村出发,可以到梅里雪山登山大本营和神湖、雨崩神瀑等地。

滇藏线数不清的雪山密林中,还有无数类似雨崩村的村落,岗乡便是。出波密,沿帕隆藏布南岸的一条简易公路顺江而下,大约20公里,就是岗乡。岗乡是帕隆藏布江边的一个小村落,周围的雪山多不胜数,多到已经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名字。到岗乡的路很艰难,这条所谓的“公路”崎岖不平乱石嶙岣,而且需要淌过多条宽窄不一的小河。也许是因为道路的艰难,也许是因为缺少梅里那样声名显赫的靠山,也许是因为波密附近的绝世美景太多太多,也许兼而有之:岗乡至今仍然是宁静的,偶尔有外人造访,尚不足以打破它的宁静。

大江峡谷村落

滇藏线穿过的区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都是无比雄壮的大峡谷,峡谷两侧的高山绝壁常常寸草不生,荒凉怵目,这样的地方看起来非常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然而,毕竟峡谷的头顶和上段是雪山和茂密的森林,这些雪山和森林孕育的溪流奔腾而下,为干热河谷中的村落提供了生命之源。因此,在荒凉的峡谷之中,在江边的阶地上,只要有溪流或清泉,就会有村落,就会有绿色的田野和核桃树,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当你在干热的峡谷中艰难行进时,这些绿色村落会让你眼前一亮,会让你在感慨自然伟力的同时,佩服藏族同胞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尼龙村就是干热河谷中无数绿色村落中的一个。与热闹的雨崩村不同,尼龙村孤独地坐落在澜沧江荒凉的峡谷中。村民们从数里之外的雨崩河下游筑渠引水,这样,虽然位于干热河谷,尼龙村却是清水绕宅,绿树成荫。这里的村民非常淳

朴,会很热心地给你指路。

由于气候原因,干热河谷里的村落建筑风格都比较一致,与雪山脚下森林之中的村落大有不同:一般是方方正正的宅子,看起来像是土石结构,村落的外墙刷得雪白。金秋时节,平整的屋顶上晾晒着金黄色的谷物,三三两两的藏族妇女在屋顶上打理这些收成。十教栋方方正正的小房子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浅褐色的山谷间,远远看起来分外干净、简洁,明快。

澜沧江的干热河谷中,除了梅里大峡谷外,盐井附近的峡谷是最为壮观的。而且,这段峡谷还非常有特色:除了山峰壁立千仞,草木稀少之外,岩石多为紫红色。这一带的村落同样是坐落在江边的阶地上,村庄的绿色同周围的紫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晒盐的平台则搭建在村子下面的江边,层层叠叠,居然也形成了一种景观。

大名鼎鼎的奔子栏则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中。奔子栏,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从奔子栏开始,有40多公里的上坡路,一直上到海拔4000米的白马雪山说拉拉垭口,中途经过金沙江第一湾。同是干热河谷,奔子栏附近的村落与尼龙村的风格类似,只是村的规模较小。有时候,突然看见一两栋房子矗立在陡直的山腰上。危乎高哉!

与三江不同,帕隆藏布江是一条绿色的大江。从雅鲁藏布大峡谷飘过来的水汽滋润着整个峡谷,因此帕隆藏布江流域降水充沛,气候温润,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这里是传说中的“江南”,当然风景比江南壮丽百倍。但若不是周围连绵雪峰的提醒,你可能会忘记自己身在高原。帕隆藏布江边的村落,自然与干热河谷中的村落大有不同。

古乡是帕隆藏布江边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出波密,沿滇藏线行驶不远,就可以抵达大名鼎鼎的古乡。在这里,油画一般的风景让众多文人骚驴赖着不走。位于帕隆藏布江惟一一段开阔河谷中的古乡,是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完美结合的典范。

圣湖村落

滇藏线上,没有像玛旁雍错、羊卓雍错、纳木锚、佩枯锚这样如雷贯耳、烟波浩淼的大湖。但滇藏线上也有一处广受推崇的湖泊景观――然鸟湖。

根据广大驴民群众的一致评价,然鸟湖是集雄浑与秀丽的绝佳美景,是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科书。环湖有几十个大小不一的藏族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风格非常一致,却跟别处截然不同:村落中的房屋多用木材、树皮、茅草搭建。屋顶平坦,石头和树枝条建成的栅栏围绕房屋,远远看去,竟如同原始部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秋天,然鸟湖畔的村落中放满了金色的草垛,背靠被杨树染成金色的山峦,面对碧绿的湖水,散发出原始。质朴,自然的气息,是滇藏线上最原生态的人文景观。

环湖的村落虽然建筑风格类似,但周围的环境各具特色。在然鸟湖的湖尾一段有一个不知名的小村,站在村后的山坡上俯瞰:近处是村舍,远处是然鸟湖宽阔的湖面,最远处就是隐藏着来古冰川的山谷,雪峰隐约可见,山体上那条明显的线,是冰川刨出来的痕迹。

冰川村落

滇藏线上的冰川主要是复杂多变的海洋性冰川,比较著名的有梅里主峰的明永冰川、然鸟湖尾的来古冰川、帕隆藏布峡谷中的米堆冰川以及易贡藏布源头的易贡冰川。

这些冰川原本并无名字,后来者以其脚下的村庄为其命名。所以,冰川和村庄之间,似乎就有了唇齿相依的关系。村庄的存在,使原来冰冷沉默的冰川变得生动而富有内涵。

来古村被称为最富美景的村庄。这个宁静的山村坐落在然乌湖尽头的山谷中,被来古冰川高大如山的终渍垄同外界隔开,整个来古冰川由五条巨大的冰川复合而成,这五条冰川从不远处若干座呈扇形分布的雄伟雪峰上奔流而下,终于在一个巨大的山谷中汇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宽达千米的主冰川。冰川上几条灰褐色的侧渍垄线极为清晰,与其说它像高速公路的车道,不如说它像拼在一起的飞机跑道。

来古村后面的山坡正对着来古冰川,是绝好的观景处。山坡下的来古村也尽收眼底,比然鸟村更像一个原始部落。金秋,青稞草垛沉甸甸的,藏民们在自家的屋顶上打青稞,晒青稞,那是一种舞蹈一般的节奏和歌声一般的韵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范例(3篇)

    - 阅0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范文同志们:今天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例(12篇)

    - 阅0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1关键词:校园暴力;刑法机制;教育意义校园暴力,即为在校园或中小学生之间所出现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肢体暴力,包括殴打、侮辱等行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