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对策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刑法机制;教育意义

校园暴力,即为在校园或中小学生之间所出现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肢体暴力,包括殴打、侮辱等行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与受害者。然而在针对校园暴力提出的一系列相关教育管理行为后,校园暴力并没有因此停止,并且逐渐呈现了低龄化、利益驱动化等趋势。因此,站在法律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研究,对于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暴力现状

浙江省一名初一男生将一名一年级的男孩关在屋子里暴打,用烟头烫身,用绳子勒脖子;江西省九名女生围殴一个女生,对其进行殴打;四川省三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施暴,将女孩上衣并拍照,照片中有施暴的两名女生还摆出剪刀手;贵州省一男生被多名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围殴致死。从种种的事迹可以看出,当前校园暴力手段之残忍已经不忍直视。我国法制网舆情中心对2015年1月-5月被媒体曝光的四十件校园暴力案件进行分析统计指出,有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据(42.5%),高出高中生(32.5%)十个百分点。而大学生、职校生与小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15%、7.5%以及2.5%[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有55%是由于“日常摩擦”引起,其余有17.5%与15%是由于“钱财纠纷”与“情感纠葛”导致,另外7.5%是由于存在“偏激心理”所产生[2]。

二、校园暴力的刑法机制

(一)校园暴力的刑法规制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条例包括第十七条、第四十九条,条文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主要都是采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感化、挽救等各项措施[3]。然而,过多的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人能不能实现预防的效果,过于宽松的法律程度,是不是可以起到刑法的震慑作用?法律界有关学者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放宽刑法入罪门槛,进而将未成年人也适当的包括在刑法的范围内。而适当的放宽未成年人入罪条件,降低未成年人构成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年纪可以更加有效的显示刑法的严肃性与强制性,对于潜在的未成年犯罪行为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环节校园暴力事件多次出现[4]。如果《刑法》只是对未成人犯罪行为人一味的“呵护”,则与溺爱无异。未成年人在知道自己的犯罪行为会触犯刑法,但是是否会被追求刑事责任,对于其是否依然会进行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当前《刑法》宽容的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对《刑法》规制的需求,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实现宽严并济,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刑法,会剥夺人的自由或生命,是一种十分严厉的刑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心智已经开始出现提早成熟,是非辨别能力与自身控制能力所有增强,如果刑法能够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起到威慑作用,进而产生较为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刑法是否能根治校园暴力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安全、稳定的一种社会契约,其能够有效改善、解决、防止社会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但是在解决根植校园暴力问题中,《刑法》是否能将其彻底根治?法律是一项制度化的惩戒方式,只有在违法行为出现后才能够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制裁。然而在面对可能犯罪行为的时候,约束人行为的更多的是依靠人内心的良知与法律意识。如果犯罪行为人内心的良知与法律意识都缺失,仅仅依靠强硬的法律手段只能够治标不治本。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日常行为中产生的一点一滴的问题所幸存的。因此,要根治校园暴力就必须从各种小事入手,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然而纵观当前青少年教育,只是过度的关注成绩上的竞争,升学上的竞争的竞争,忽视了学生内心良知与法律意识的培养[5]。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校园暴力事件有一定的必然趋势。如在根治校园暴力这一问题中,仅仅只要求《刑法》介入,继续忽视教育的作用,只会导致更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出现。

三、结语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无疑暴露了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因此,要彻底根治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完善法治建设与加快教育改革一同长时间的努力。根治校园暴力现象,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社会主体持之以恒,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宏英.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增强校园防暴能力[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6(02):37.

[2]吕乾坤.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危机防控机制建构———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视野[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47-48.

[3]郝巧宁.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学校社会工作机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7):109-110+114.

[4]师索.个体型校园暴力行为生发机制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6):22-25.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2

防治校园暴力,这回出招挺细

日前,多部门联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不仅明确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也提出了关注学生有无精神恍惚、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多次实施暴力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等具体举措。专家指出,任何情境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允许,必须做好早期发现,惩戒和教育并举,防止受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前,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之后,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针对学生欺凌问题联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3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

与以往不同,《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举措,如“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等。

事前

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担责”的错误认识

《意见》提出,针对欺凌、暴力进行全面教育,强调“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意在坚决对欺凌、暴力说“不”。

“在施暴者的心中,欺凌行为常常被认为是可以容忍的。”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分析,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指导下,欺凌和暴力才会屡见不鲜。《意见》明确,任何情境下以任何形式诉诸暴力,都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在中小学生头脑中树立“欺凌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才能指导他们正确判断身边的欺凌、暴力现象,从根本上瓦解欺凌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

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心防”和“人防、物防、技防”同等重要。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斯辉谈到,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物防与技防已受到相对的重视,人防问题也有相应的责任制度规定。这次多部门出台的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的《意见》,将学校安全管理视为预防学生欺凌与暴力发生的重要举措,凸显了“心防”的重要性。

《意见》强调,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程斯辉认为,这正是旨在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安全。此外,应该对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生、心困生、留守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事中

早期发现,监控上下学重要时段与路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范国睿认为,每一起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施暴者、被施暴者双方都是受害者。被施暴者一方,身心受到伤害;施暴者一方,人格也会受到伤害。因此,对待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无论是用教育的方法还是法治的方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人格与心灵健康。在应对策略上,应当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其中,现场干预一环,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校园暴力事件正在发生时,应该如何干预呢?

《意见》特别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重点监控学校周边、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及动态管控。”

“早发现,是迅速、妥善应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础和前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认为,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从学生的行为、情绪、衣着、用品等方面发现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迹象,及早发现尚处隐秘期的欺凌和暴力现象,并且实施早期干预,将欺凌和暴力遏制于萌芽阶段。

范国睿指出:“《意》要求,在地方和区域层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此举意在明确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形成合力,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的视线。

事后

惩戒教育结合,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

《意见》指出,“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裴涛分析说:“我们要惩戒和杜绝的是欺凌和暴力的行为现象,而不是要讨伐和清算一个个迷失自己的孩子。《意见》的出发点是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教育改正错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意见》还提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有专家分析,这提示了作为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对施暴学生一味批判、恐吓、全盘否认,而是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行为的不合理之处,理解自己施暴行为的前因后果,并学习用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这样才能惩教结合,立德树人。

面临日益频仍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世界多国都加强了立法等相关惩戒措施。

2002年,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对学生欺凌和暴力实行“零容忍方案”。

2003年,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反欺凌行动》。多数中小学制定了专门针对欺凌的措施。

2013年,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欺凌对策推进基本法案》。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

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使中小学生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对监护者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此外,《意见》强调,在报告、宣传及处置等各环节,要“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事件细节,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对此,裴涛认为,中小学生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必须通过反复确保所处环境的安全稳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因此,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传播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泄露孩子的隐私或揭开孩子的伤疤,使他们受到二次伤害。”裴涛说,“无论如何,要将孩子的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来源:人民网记者赵婀娜/文)

记者调查

三问校园暴力

打开网站,输入“校园暴力”几个字,一大拨视频蹦现在眼前:围殴打骂、被逼、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每一段视频都触目惊心。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恶霸”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将施暴视频公之于众有利还是有弊?到底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治欺凌事件?

一问施暴心理:为何暴力行为频频出现,施暴学生不以为意?

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在宿舍内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的文字。

在校@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场“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还有些孩子主动录制视频上传网络,将暴力行为当作一场“表演秀”……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大脑的前额叶还不成熟,加之荷尔蒙激增,所以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专家杨芷英认为:“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民主协商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储朝晖解释道:“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也就是说,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二问网络传播:施暴视频是否应该公之于众,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与过去相比,发生在网络时代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有着更易传播、更易扩散的新特点。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一起发生在校园角落里的暴力事件,很有可能在下一秒就会众人皆知。

而施暴视频到公共平台之后,由此带来的传播效果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人们会对受虐者产生同情、对施暴者加以谴责、提高保护自我意识、告诫自己不可施以暴力等等。效果也可能是消极的,施暴者的引以为傲、叫嚣者的更加嚣张、学生们的主动效仿,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一些视频材料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直接把暴力现场展示在屏幕上,甚至过度渲染细节,这些都是应该严令禁止的。

因为孩子们在观看欺凌暴力视频报道时,往往缺少家长或学校的合理引导,这就很容易让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观看者,成为欺凌暴力的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这些视频也很有可能造成‘观察学习’效应,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模仿行为,成为校园暴力的反面教材。”

“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视频的,目的在‘警示’,而关键在‘怎么说’。”杨芷英认为:“暴力事件可以报道,典型事件也应当通报,媒体可以做道德上的评价,行为上的指导,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细节,不要出现暴力打斗的具体场面,否则便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导致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因此,此时的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裴涛说:“虽然施暴视频的传播具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期待尚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受害者都敢于暴露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对受害者而言,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的保护应该是放在首要位置的,特别是要防止网络传播导致的事态蔓延,避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三问解决之道:是惩罚不够还是教育不足,防治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何在?

在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我没成年”似乎成了施暴者有恃无恐的借口。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或已满14周岁故意伤害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均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相对较低,如法国是13岁,荷兰、印度、加拿大、希腊、匈牙利、丹麦是12岁,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州是7岁。

作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惩戒力度。“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此外,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监护者也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但是,在我们对施暴者强烈谴责、严肃处理之余,也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施暴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些孩子或是迷失在暴力的情境之中、或是得不到正确的情绪疏导、或是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而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应当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τ谟泄暴力行为的孩子,不要另眼相看,而应该用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充满友爱精神的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说:“此外,通过教育引导、事前疏导的方式,将暴力从源头上掐灭格外重要。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懂规则、明事理、主动拒绝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则应以身作则,以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丁雅诵/文)

观点聚焦

终止校园暴力要标本兼治社会学校家庭须齐心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亮点颇多,不仅对预防校园暴力的保护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护人追责等环节也有明确表述。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可谓五花八门。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花季少年的这等嚣张和无所谓,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次《意见》的出台,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顽疾。

校园暴力的发生,首先体现的就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暴力实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维权意识,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心理教育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摆设。除了对学生的惩处和教育之外,本次《意见》加强了对家长的问责制度。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就来自于暴力家庭,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有几个问题极为突出:一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方往往得不到有效惩处;二是在一些学校,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一些所谓的“差生”被边缘化,他们往往消极地看待社会,对周围充满破坏情绪。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思想品德

一、校园暴力的含义

从同学间的吵吵闹闹到挥拳相向,从“马加爵”事件到“呼噜门”事件,青少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并趋于严重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本文从思想品德角度分析校园暴力。

那什么是校园暴力呢?我国教育界人士对此有不同界定。北京特级教师李大鹏指出:“校园暴力行为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陕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学副教授管晓静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银川市实验小学校长遇旻指出:“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生出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1]我认为,校园暴力就是指在校学生所遭受或实施的心理或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是特定范围内——学校、人与人关系不和谐的产物。究其原因,有家庭功能失调、学校教育不到位和社会的不良信息传播等。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家庭原因

孩子从小的生长环境,直接决定了其性格的形成。(1)孩子若从小缺少父爱、母爱、家庭的关爱,易使其产生消极心理。如果不及时引导,极易误入歧途(2)家庭的不幸和早期教育的不足,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没有同情心,甚至是行为邪恶,残忍无情。(3)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对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一味地满足,易使孩子形成自私、放纵心理。(4)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不规范,甚至是道德低下、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对孩子的性格及处事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

2.学校原因

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细枝末节处,如果存在偏差,而教师放任不管,则极易出现严重后果。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学生道德偏差的直接后果。现今部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缺失。由于学校间分数竞争激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地位,总是被所谓的主科排挤。教师觉得思想品德课,会做题就好,过于分数主义,忽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负面事物应运而生。如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极易接触到带有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音像制品。如果不正确引导,任青少年肆意发展,极易诱发犯罪。

三、减少校园暴力的措施

针对越来越趋于常态化的校园暴力,如何改变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分析缓解校园暴力的方法策略。

1.家庭方面

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是学生的一种认识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教育,接受多少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决定的。所以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教育失败一切都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遵循教师指导,为孩子营造教育的良好氛围。教师应该运用专业知识,同家长密切沟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品德的典范。

首先,家庭不和睦,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隐患。孩子只有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才会对世界充满爱。如果父母间总是吵架甚至是挥拳相向,让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会从心底里认为暴力不是严重问题,只是人与人之间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其次,孩子在犯错误时不能总是使用暴力让其改正。要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暴力手段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生活上的细节,要给孩子以榜样。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礼貌待人等。为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

2.学校方面

新课程改革提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学生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学生或是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应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用不同理论、思想、观点、途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根据校园暴力学生的几大特征,结合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以下以人教版的中学政治教材为例。

(1)凡事一根筋,做事不考虑后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校园暴力学生的一大特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框题就是针对情绪问题的教学。教师可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和联系对立面的观点解读分析教材。当然,不能当中指责某某同学的缺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让其深刻认识到学会控制情绪的利弊。

(2)缺乏法律意识是校园暴力学生的普遍特点。根据教材《感受法律的尊严》——走近法律,法不可违,带领学生走近法律,让学生知道做事不违法仅仅是其行为的底线。社会上的大部分犯罪现象,都是案犯法律意识淡薄的后果。法不可违是做人的原则,是任何原因都不能触犯的。

(3)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对生命健康权概念模糊。漠视生命,暴力泛滥已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人文教化的缺失和暴力文化的泛滥是暴力蔓延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根据《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框题,教师应当在生命健康权方面,给予其正确导向。让青少年了解到,我们享有生命健康权同时不能也不应该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这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法定义务。

3.社会方面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的便捷,使得青少年很容易获得信息。如何为青少年筛选健康信息,使其远离暴力、色情、迷信,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结合报纸杂志、新闻,在分析暴力色情案例的同时,也要给予青少年正确、健康的引导。品德教育要发挥榜样作用,发挥国家向导作用,不能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失传。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

校园暴力是波兰学校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显示,近1/3的波兰人将校园暴力视为严重问题,283%的学生和11.4%的教师认为波兰学校未能有效遏制校园暴力。多数学校和教师缺乏系统应对校园暴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常常得不到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此外,现任教育部长主张通过加大控制和惩罚力度来防范校园暴力,忽视了校园社区的建设。调研

波兰丽大出版集团下属的16家地区性日报于2006年春发起“无暴力校园”项目。受本项目委托,2006年3月波兰公共舆论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社会学抽样调查。这是3年来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所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7.3%的学生、27%的家长和28.5%的教师都认为波兰学校普遍存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

Profile公关公司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展开策划,并广泛征求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了确保各项目标得到实现,提高项目的公信力,还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

策划

“无暴力校园”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参与项目的16家地区性日报塑造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又贴近读者的良好形象。本项目要传递的主要信息为:地区性日报贴近读者,支持社会公益活动;校园社区化对遏制暴力至关重要。本项目的目标受众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地区性日报的读者以及普通公众。本项目的传播途径包括:16家地区性日报、项目网站、宣传海报、直接与学校沟通(主要以电子邮件形式)以及同专家和全国性媒体合作。力争将项目中形成的遏制校园暴力策略,比如社区建设、问题清查、求助热线等机制化,成为各校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

实施

2006年4月21日,“无暴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4-6月,通过参与项目的地区性日报、赞助媒体及项目网站,发起一场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介绍校园暴力问题及应对策略。各报社还组织记者参加了多次校园暴力研讨会。在此期间,16份地区性日报共刊发678篇相关文章,其中47%是关于应对校园暴力的建议、措施及典型案例。6月9日《无暴力校园行为准则》,作为遏制校园暴力行动的统一标准,项目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5

校园暴力,在美国是零容忍。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法规政策包罗万象,以宪法、州法、法令、官方政策声明和行政规定中的成文条款等面目出现。比如《1993年安全学校法》《1994年促进美国学校法》《1995年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改革法》《1997年保护儿童免受暴力法》《1999年安全学校法案》《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对学校恐怖行为的绝不容忍法案》……

在我国,目前还“真”没有针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而校园暴力事件却一直在发生(本文截稿时,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被曝出――重庆一名初二男生放学途中被围殴致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说,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是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而孩子12岁就什么都懂了(而且,有资料显示,12~14岁被评定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22.4%的后来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这时候的打架斗殴可以预测到成年后的暴力行为――小编多嘴)。

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免受校园暴力的伤害?作为家长,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最家长”连续三期探讨“如何面对校园暴力”,受到读者关注,应读者要求,我们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怎样发觉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

当年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有勇气跟父母提起往事时,父母都会很惊讶:怎么可能?!你是那么好的一个孩子!

没错,遭受校园暴力的好孩子们,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告诉父母实情。有的孩子是因为怕受到父母的责骂,嫌自己窝囊,而在很多亲子关系很好的家庭,孩子也不会告诉父母,因为孩子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突然遭受校园暴力,他们会反复地想: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他们常常会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没有勇气告诉家长。

所以,当孩子突然有异常表现时,父母得上心了。比如:害怕走路上学,或者绕道上学,不愿意走原先的路;不想搭校车上学,要父母亲送;不愿意上学,逃学;学习成绩突然下滑;回到家时衣服或书被撕烂;解释不清为什么身上有伤痕;不愿意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哭着睡着,做噩梦;对家人很依赖;变得退缩、口吃、没自信;苦恼、焦虑、不爱吃饭;说要自杀,甚至开始频繁向父母要钱,或者偷钱(自己不花,因为有人勒索);对比他弱小的孩子或者兄弟姐妹施暴……

当孩子说被人暴打了

当孩子说出了真相,除了不要骂孩子怂包外,也别给孩子支“打回去”这种招。以暴制暴,孩子学到的是啥?对他未来发展有多危险?这得掂量掂量。

当然,拍拍孩子的肩膀,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也是不合适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处理,他早就做了。让孩子自己处理,那还是在指责孩子,就是把孩子往外推,孩子下回就算打死也不会跟父母说了。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勇敢地站出来帮孩子。

在帮孩子解决暴力事件之前,有些话父母得先跟孩子说说:

1.跟孩子强调,之所以发生这种事,绝对不是孩子的错(孩子的自责,比皮肉伤害要大)。

2.告诉孩子,爸妈会百分百支持他(人在心灵脆弱时,最需要有人来句这种暖心有安全感的话)。

3.告诉孩子,能有勇气说出遭受暴力这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并且爸妈会保证不再让这种事发生(孩子最大的害怕是,以后的日子天天受欺负没有头,特别绝望)。

接下来,父母就得采取措施了。

如何跟学校沟通

找欺负人的孩子,或者找他/她爹妈,用处不太大,私了一般行不通。最有效的还是先去找学校。去之前除了要征求孩子的同意,还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咱是去解决问题,不是去发泄情绪。下面这些智慧用得着:

1.先跟老师通电话,约好时间面谈。千万别在火头上突然跑去跟老师理论,那样很容易把事情搞糟。而且,老师可能因为要上课,没法立即跟你见面。

2.跟老师见面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火气太大,老师不一定怎样,反而会吓到孩子。

3.跟老师见面前,最好把了解到的孩子遭受暴力的细节都写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名等等),把自己对学校的要求也列个条目(比如确保孩子安全、对暴力事件做调查、要求施暴的孩子道歉、通知施暴孩子的父母、监督施暴的孩子让他停止暴力行为等等),做到有备而去。

4.见面时,跟老师讲明白,自己很希望跟学校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5.如果对于跟老师沟通这事有些担心,或者之前跟学校有过不愉快,最好请第三方陪同,他可以做个见证。

过段时间,如果孩子还遭受到校园暴力,或者老师的承诺没有兑现,那就得找教导主任或者校长谈谈了。不行就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1.先别让孩子上学了,书面请个假,告诉学校这是迫不得已,因为孩子遭受到校园暴力,而生命是高于一切的。

2.跟其他家长联系,和其他受害孩子的家长组团处理这个难题。

3.报警,让警察督促学校解决问题。

4.如果警察帮不上忙,那就找当地教育局,给教育局的陈情信要明确自己的诉求:期望孩子遭受的暴力事件马上得到制止,期望孩子在学校里能安全、安心学习。

5.还是不管用,那就见报吧。但是走这一步要小心施暴孩子可能会强烈反弹,所以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孩子。

如果所有这些办法都不管用,最后的办法是给孩子转学。转到一所相对安全的学校,肯定有这样的对孩子负责任的学校。

帮孩子找回自信面对外界

外面的安全问题要解决,孩子内心的创伤也得想办法修复和呵护,这样孩子才有勇气再站起来,不被校园暴力打倒。

帮孩子做些行为方面的调整:肢体语言很能反映一个人是怎么看自己的。练习抬头挺胸走路,至少让孩子先从外表上看起来是个“英雄”,而不是“受害者”。

读点人物传记:“原来他们也遭受过校园暴力,而且他们没有被打趴下”,这种榜样的力量也很有用。比如演过《泰坦尼克号》的大美人凯特・温斯莱特,上学时因为胖了点儿被起外号“肥油鲸鱼”,整天受欺负,那时候她整天对自己说“我是个没人爱的小孩”;武打巨星成龙,小时候也经常被欺负,立志学武术,后来还用武术保护了一个同学;饶舌歌手埃米纳姆曾经常被同学群殴,最严重时被诊断出脑震荡、视力和听力短暂丧失;韩流巨星Rain上学时受尽排挤,他说:“当时在学校被孤立,造就了我现在的成就。”

试试角色扮演:如果事先排练,孩子遇到校园暴力就不至于毫无章法。当然,现在开始也不晚。父母扮演施暴者,让孩子练习用冷静和坚定的态度应对。这种练习也能帮助孩子宣泄心中的怒气。各种场景都要练练,比如:上学路上,有人向孩子勒索;在操场上,被人故意绊倒;在学校厕所里,被人打了一顿,并且威胁不许说出去;在教室里,被人故意大声羞辱……

给孩子点信心: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参加不一样的活动,见识各种人,开拓眼界,增强自信。

加强运动,锻炼身体:给孩子报个武术班、搏击班之类的能强身健体的兴趣班。曾有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因此走出了校园暴力的阴影,他的爸爸还带他去加入战斗训练营,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打别人,而是期望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并且保护自己。

帮孩子找朋友,加入圈子:落单者容易遭受校园暴力,帮孩子找几个伴儿也是个办法。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喜欢跟很多人交朋友,而有的孩子却只喜欢跟一两个或者一个小团体的人交朋友。

我们可以找老师帮帮忙。有时候仅仅调调座位,或许能帮孩子找到几个好朋友。如果老师会把事情搞得更糟,那就算了,还是父母把孩子们请到家里来吧。

先跟孩子商量,看看跟哪几个孩子比较合得来,拟定出一个名单。邀请孩子们来家里,父母也可以顺便看到孩子们的互动,了解到自己孩子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回头跟孩子讨论什么是友谊,该怎么交朋友。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1篇6

一、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的现状

校园暴力,也叫做学校暴力,本文对“校园暴力”的定义为: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上学、放学路上发生的,运用躯体的力量,主观上故意,客观上侵害了他人的身体权、健康权或生命权,行为主体和相对人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行为。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七所初中校园暴力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力图找到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的特点,校园暴力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以及相关处理的不足。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50份,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废卷,共获得有效学生问卷380份,调查的有效率为84%。结果分析如下。

1.“在学校遇到过的”暴力的类型及频率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校园中比较容易遇到的暴力及威胁的排序如下:20.2%的学生选择了“被老师或同学(包括一群人)恶意侮辱”;18.9%的学生选择了“身体受到严重的攻击和威胁”;15%的学生选择了“强行要钱,抢钱或抢东西”。

2.“在学校参与和实施的”暴力类型及频率

承认自己或身边同学参与和实施的校园暴力中,发生频率比较高的有:20%的同学承认“公开扬言要报复某人(教师或同学)”,18.7%的同学承认“经常故意找茬、欺负弱小”;16.8%的同学承认“事前做了些准备(找人帮忙或带工具),再找某人打架”;16.1%的同学承认有“结伙打架、滋事”。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3.校园暴力现状与特点

正确评价校园暴力的现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评价时既不应该夸大其词,也不应该讳疾忌医。从笔者所调查的北京市部分初中的数据来看,初中校园既不是远离暴力的一方净土,但也不像某些媒体渲染的那么恐怖、那么严重。校园暴力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同学间的打架、欺负弱小和敲诈勒索钱财等,而这几类校园暴力的发生概率大约在1/5左右。将暴力扩大化的倾向容易引起家长和学生心理的恐慌和对学校的不信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暴力对于学生心理的伤害可能是相伴一生的。儿童并不像其他动物,出生之后即具备成熟个体的生存能力和技巧特征,而要经历十几年的不成熟期。换句话讲,儿童期的脆弱和无助,难以独立承受任何形式的暴力,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将伴其一生。因此无论校园暴力的范围有多小,只要存在就不容忽视。

二、北京市校园暴力处理方式的现状调查

暴力行为是双向的,青少年不仅是施暴的主体,也是被害的主体。当遭遇校园暴力,学生会怎么做?家长会怎么做?学校会怎么做?学生、家长、学校又应该怎么做?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和保护受害者,而且可以减少或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基于此,校园暴力处理方式也应当成为调查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学生处理校园暴力方式的调查分析

问题1:如果你遇到了校园暴力,通常情况下你会采取哪种方式处理?

当自己遇到学校暴力的时候如何处理?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70.5%)还是会选择“不正面发生冲突,告诉老师或父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持“以暴制暴”观点的同学也为数不少。22.6%的学生选择“坚决反抗,他打我,我就打他”;15.3%的学生选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找几个朋友,计划报复,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当这两类学生碰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化。

还有少部分同学会采取“忍耐、妥协”的方式。8.2%的学生选择“忍,不告诉老师或父母”;5.5%的学生选择“花钱买平安,他要钱就给他好了”。当这两类学生碰到校园暴力时,这种容忍和妥协的方式会助长施暴者嚣张的气焰,会变本加厉地扩大暴力的程度和范围。另外,还有同学采取了其他方式,如5.8%的学生选择“转学”,57.4%的学生选择了“和多个同学一起上学、回家,或让父母护送上学放学”。这类学生主要抱着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观念,只要自己跟校园暴力不沾边,就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

男生和女生在采取“斗勇”还是“斗智”的方式处理自己遇到的校园暴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选择“不正面发生冲突”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女生中82%的人会选择此项,而男生只有62%,形成了显著性差异。另外,在选择“以暴制暴”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初中的男生更容易采取“斗勇”的方式,而初中女生更倾向于“斗智”的方式,这跟男女生体质上的差别和男生争强好斗的性格有关系。

问题2:当你看到在校园的某个偏僻的角落,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你会怎么办?

当看到校园暴力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时,学生如何看待和处理也是影响校园暴力处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某一事件特定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任何校园暴力都是与全校师生休戚相关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待正在发生的“别人”的校园暴力,这些学生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各不相同。将各种处理态度和方式归类,比例如下。

“见义智为型”:78.4%的学生选择了“不正面制止,先去报告老师或打110报警”;22.8%的学生选择了“回去找几个同学,人多好办事,大家一起出面,帮助被打的同学”;

“无可奈何型”:17.9%的学生选择了“觉得被打的同学也挺可怜,但是没办法,惹了那伙人没好处,只好假装没看见,走开”;

“溜之大吉型”:13.3%的学生选择了“溜之大吉,省得惹祸上身”;

“拔刀相助型”:9.8%的学生选择了“立刻站出来见义勇为,制止他们的行为”;

“视而不见型”:7.8%的学生选择了“这是同学之间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没必要管,不必张扬”;

“袖手旁观型”: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旁观,看事件的发展”

“幸灾乐祸型”:1.4%的学生选择了“觉得打得过瘾,被打的人自己没本事,纯属活该”。

碰见“别人”的校园暴力该怎么办?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受害者,还可以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保护学校安全;反之,不正确的方式有可能把自己也牵连进去,纵容和漠视的态度终有一天会使得“别人”的暴力变成了“自己”的暴力。使我们震惊的是,选择“无可奈何型”和“溜之大吉型”的学生差不多占20%,这类学生虽然也痛恨校园暴力,但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校园暴力只能力求自保,当有一天自己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更多的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而不是主动寻求解决方式。而“视而不见型”、“袖手旁观型”属于对校园暴力麻木不仁,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付诸于校园暴力的方式。“幸灾乐祸型”的学生属于“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崇尚暴力,认同拳头就是权力,这类学生最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帮凶;而“拔刀相助型”,虽然说是痛恨校园暴力,见义勇为,但可能会结下新的怨恨,从而导致更大的暴力隐患。

问题3:如果有人冲进教室里面,拿着刀砍人,你会怎么做?

当集体遇到校园暴力危机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是学校和学生安全最重要的课题。2004年9月3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广宜乡中心小学发生了一起精神分裂教师砍伤18名学生案,[4]其中有两个聪明的同学躲在桌子底下没被砍伤,才免遭厄运;有的孩子吓得大叫反而将凶手吸引到自己面前,有的孩子试图跑出去却更快地遭到了凶手的毒手。面对这样的校园暴力危急时刻,学生的处理方式将直接关联着自己的安全。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所选择的处理方式如下所示。

81.3%的同学选择了“瞅准机会溜出去找人来,或者打110报警”;37.5%的学生选择了“赶紧躲在桌子底下,以防被砍伤”。这两类学生在暴力危机中,能够有效地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校园暴力的伤害。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的处理方式还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其中,46.1%的学生选择了“大声呼救”,33.8%的学生选择了“往教室外面跑,逃命要紧”,而21.8%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奋力抗争,努力制服歹徒”;5.5%的学生选择了“吓呆了,不知所措”。诚然,在形势有利于整个集体的情况下,“大声呼救”和“奋力抗争”也是有效地制止暴力的措施;但是,一面是势单力薄、毫无准备的初中学生,另一面是有预谋、有武器的穷凶极恶的歹徒,这两种做法并不适当。

性别同样在危机性校园暴力的处理方式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奋力抗争”的概率是女生的两倍(30%的男生和15%的女生选择此项),而女生更多的选择“躲在桌子底下”或“瞅准机会溜回来找人”,两者都形成了显著差异。这表明初中的男生比较崇尚英雄主义,而且男生“斗勇”,女生“斗智”的现象又一次表现明显。

2.家长处理校园暴力方式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没有设计家长问卷,对家长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是通过孩子的眼光来看的。虽然可能不够全面,但是更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有效处理暴力情况的影响。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或者因为家长处理方式不当而引发更大的伤害。

问题4:如果你父母知道了你在学校被人欺负,他们通常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将家长的反应分为三类:“理智型”、“老好人型”、“火爆型”。

理智型:这类家长一般会将权力交给学校,通过学校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绝大部分学生(87.5%)认为自己的家长会选择“去学校找老师或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处理此事”,这说明大部分家长还是能够比较理智地处理此类暴力问题的。

老好人型:这类家长当得知孩子遭受到校园暴力时,通常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希望求得相安无事或者“眼不见心不烦”。如:20.2%的学生认为家长会“劝你忍忍,觉得对那种人,惹不起躲得起,少理他们那一套就行”,7.1%的学生认为家长会选择“转学”。这种“逃避”式的处理方式,说明这类家长把校园暴力当做是孩子之间的一种小吵小闹,没有顾及暴力对孩子心理伤害,在国内这两类家长为数不少。

火爆型:这类家长一旦听说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了,立即火冒三丈,要么“去找对方或他父母算账”,1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会这么做;要么责骂孩子没出息,“他们打你,你不会打他们吗?”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会这么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呵护、爱怜和期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也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心肝”受到欺负了,一部分家长肯定就会“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不能吃一点亏”。这两类家长的处理方式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也学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的孩子受了暴力侵害也不敢跟家长说。

3.学校的处理方式分析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发生地,最有条件对校园暴力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是很多学校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处理校园暴力。对校园暴力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伤害的加重;或者引起积怨加深,导致变本加厉的暴力报复或者暴力的恶性循环。另外有一些学校可能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或者出于招生压力,不愿将其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寻求帮助,更不愿采取相关措施,任校园暴力横行。这种“不闻不理”的处理态度会助长校园不良风气。

问题5:当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你所在的学校一般采取什么措施?

处分是学校用以惩罚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的最主要的手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91.5%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会“调查事情的情况,对参与暴力的学生做出处分(包括记过、停学、留校察看)”;31.9%的学生认为学校会“为发起暴力的学生和受害者提供心理和法律咨询,并继续关注他们的行为”;31.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会“将有暴力的学生送到工读学校”;28.2%的学生认为学校会“开除几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而4.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会“把事件压下去,不让其他学生、家长和社会知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校更多地是倾向于“罚”和“禁”,力图通过各种处分使学生不敢使用暴力;而不是提供给学生更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手段、方式或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仅仅“开除参与暴力的学生”而没有其他替代的教育方案,可能会侵害到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且将这些学生推向社会实际上是转嫁自己的责任给社会,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更有甚者,学校会“把事件压下去”,这种处理态度以默许的方式容忍暴力的存在,这样暴力势力就会越来越猖獗,学生对学校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学校有正确、公平的处理校园暴力的义务。一旦发生了校园暴力,学校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查清事情原委,对受害者和施暴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和法律帮助;否则学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三、结语

校园暴力看似是个别的、独立的社会现象,是施暴的一方对受害者的侵犯,但它并不简单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事情。放眼世界,校园暴力充斥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状况的国家都有发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已经被定为社会公害。校园暴力的原因也不简单是校园内部的原因,还具有复杂的社会性。校园暴力的发生、学生以暴制暴或忍耐纵容的不当处理方式,都源于家长、教师和社会相关指导和教育的缺失。从校园暴力的现状与校园暴力处理方式的调查及分析可以看到:校园暴力现象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但是有恶化和升级的趋势,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但是,对校园暴力的处理却只是凭学生和家长的个人经验、知识和技能,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知识。这样,日益增长的校园暴力与校园暴力处理方式不足形成了一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来,因为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不仅仅是学校的权利,更是学校的义务。同时,政府应当制定规范,让家长、教师和社会学会运用正确的处理知识和技能,通过政府制定法律,建立保护体系,减少校园暴力。

注释:

[1]关注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使净土不再平静[EB/OL].,2004-08-16

[4]精神分裂教师砍倒18师生[EB/OL].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7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对策建议;学校社会工作

中小学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而发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而受到欺凌的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过失,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探究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

许多年来,有很多人为欺凌行为做出定义,其中欺凌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先驱DanOlweus教授对欺凌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苏格兰则在法律中定义:欺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一个在真实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的人施以长期的暴力,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肢体上。

综上我们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定义: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强势方长期地单方面地对弱势方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弱势方感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过程,受害者在这个过程里会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压。欺凌行为具有攻击力,受害者不会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与自尊会受到摧毁,最终会导致严重且长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通过了解欺凌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校园欺凌行为就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施暴者对受害者施以毫无正当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体的暴力的行为。一般来说,区别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主要在于校园欺凌行为强调施暴过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复性。年龄和肢体力量或社会力量差不多的人偶尔发生争执与打架并不能称之为欺凌行为。虽然单一的攻击事件不会纳入欺凌行为,但对当事人造成长期持续感到强烈威胁和不安的恐吓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欺凌行为。

中小学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高发期,此时不论是强势施暴者还是弱势受害者都处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长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除了欺凌者外还包括起哄或围观的旁观者,因此校园欺凌行为的伤害是受害人无法摆脱的。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传统上提及欺凌行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肢体冲突。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肢体冲突只能涵盖校园内发生的欺凌行为的一小部分。根据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欺凌行为分类为直接欺凌行为和间接欺凌行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开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发生在学生间的语言欺凌、肢体欺凌、敲诈勒索、威胁恐吓与网络欺凌等。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QQ、论坛等对受暴者进行攻击。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是指隐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操控受暴者的社交关系来孤立受暴者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诱导他人对受暴者进行孤立、传播蓄意伤人的谣言、对同学名誉和权利的侵犯等。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性格、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身材、长相、学习成绩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选择对欺凌行为逆来顺受不反抗,这会加剧此类学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容易让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价值观。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蛮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强制别人听信自己,服从自己的管理。所以当这些孩子身处校园大环境中,就容易与其他孩子产生冲突,他们通常会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来彰显自己权威。

3.青少年正处在身心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较身体往往发展缓慢。心智发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随着学习压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剧,他们急需一种接近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各种“黑社会暴力”、“江湖帮派”题材的影视和文学、绘画作品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种不正确的示范,学生们效仿这些方式来解决人际交往关系。

4.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的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学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同龄人交往。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与行为的弱点被忽视,没有人来管教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纵容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学习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现如今,人们追逐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长过于市侩、虚荣、功利,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只重视分数使得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导都被忽视,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也没有及时制止和劝导。

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能使人乐观、积极、充满正能量,反之则会使人消极、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使得孩子长期没有正确的道德示范和行为标准,长期得到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终将成为诱发欺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

预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预防监控为主。预防政策包括: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将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措施和后果编入学生守则;学校定期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宣传,加强德育建设;教师加强对学生关系的关注度,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察觉力;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调节班级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四)社会层面

1.提供社工服务和心理咨询辅导

社工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工服务如暴力危机介入、协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务、创后压力恢复等,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涉事学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发掘个案或学校转介案主开展服务,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有同样经历的学生聚集起来一起辅导。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帮助。社工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与调查分析,确定辅导的目标,制定出合理可行计划和方案,在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计划和方案,最终达到预防、制止、消除欺凌行为的发生,改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此外,社工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咨询辅导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习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为受到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纠正,能尽可能地将欺凌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确保学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响,健康成长;心理咨询辅导还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对欺凌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训练

学校和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社交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从而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这是现在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生行为和情绪的辅导者,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社工可以提供给学生拒绝欺凌行为的动机和必要技巧,通过加强学生社会技巧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和发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欺凌行为的导火索是学生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杜绝了交往冲突的产生,是预防校园欺凌发生的最好的办法。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在学校中完成一部分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受到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止是躯体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体的观察和该校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的调查,秉承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法,对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议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欺凌行为发生情况,仅针对所得数据呈现的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欺凌这一事件,国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已经引发相关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8

一、国外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早在1999年,美国曾经发生恶性校园枪击事件,伤亡惨重,震惊全美。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恩中学,两名中学生使用手枪、狙击步枪和自制炸弹随意袭击过往的师生,造成12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多名学生和教师受伤,最后,这两名肇事中学生开枪自杀。当时,这一惨案震惊了美国,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当局和刑事司法机构对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高度警惕。

2015年11月,一家英国权威机构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转校的调查报告,据其研究分析:在全国范围内,每年大约有38万中小学生转校,其中12万中小学生是因为受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影响,被迫在新的学校重新开始学业。英国教育界人士表示:尽管十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和暴力事件的总量在不断减少,但是,这一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在韩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也十分严重。2014年8月,金海市某中学3名女生伙同校外4名社会闲杂人员残忍迫害该校一名女生,并将其杀害、埋尸。如此残暴的校园欺凌事件曾经让韩国举国震惊,也成为韩国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日本,中小学生因受到校园欺凌而自杀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多起,让日本政府和教育界人士防不胜防、极其头疼。

二、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校园欺凌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虚拟网络、游戏、影视的影响和现实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游戏、影视的宣传和普及,无形中成为少年儿童崇尚武力暴力的推手。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学业的压力、升学和就业的残酷竞争也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家庭因素。国外专家在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中小学校园欺凌者大多数遭受或目睹过家庭暴力,长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他们时常会感到恐惧压抑、彷徨无助,逐渐产生暴力倾向。有些孩子因为遭受家庭暴力无处诉说和发泄,就会转移发泄出口,进而把欺凌弱小同学当成释放自身愤怒和压力的一个途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在学业、性格和心理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枯燥乏味的课堂、单调无趣的课外活动、不健全的心理安抚教育,以及师生缺乏沟通、考试成绩的攀比等,都会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

自身因素。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对是非曲直的鉴别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家庭关爱的缺失、学业成绩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极有可能演化成校园欺凌现象。

三、各国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面对连年延续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各国政府和教育当局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美国实行“零容忍”政策。政府和教育当局制定了内容详尽、涵盖面广的教育法规政策,先后有46个州制定了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措施,包括增设课外趣味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等。美国教育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5月,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已逐年减少。

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有效维护了中小学校园秩序,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是澳大利亚首部部级安全学校建设指南,它以法律为基础,同时强调政府、学校、社会和民众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澳大利亚教育学者表示:法律、政策并不是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最佳办法。法律和政策的意义在于告诫欺凌者,他们的言行是错误的,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当局还出台了指导性意见,指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想说什么;要询问孩子自己想怎么做,希望家长怎么做;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面对校园欺凌,教育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如何避免受到伤害,鼓励孩子在受到欺凌后勇敢地告诉家人或老师,并承诺不会因此责怪孩子。此外,还要求家长和学校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便于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方面相互合作。

2014年12月,韩国颁布《人性教育振兴法》,该法案将“人性教育”定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政府希望该法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能有效传播责任、尊重、正义、沟通与合作等核心价值观。韩国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为了便于全民参与打击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政府还开通了24小时举报热线。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善良教育”则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善良教育”是德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德国政府和教育当局对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欺凌现象态度鲜明,打击力度很大。如果校园欺凌者被记过两次,接受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那么按照相关规定,学校极有可能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

英国政府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规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从2005年起,每年的11月,英国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反欺凌宣传活动。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拨付专款培训中小学教师,以提高教师在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中的前沿作用。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反欺凌工程,旨在引导中小学生实现反欺凌自我救助,具体操作方式为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帮助低年级学生,共同向欺凌行为宣战。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9

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揪心

视频《校园暴力层出不穷,受害女生诉说被打经历》。2009年11月12日,邯郸某中学一群女生围殴吴某。吴某晚上在女生宿舍临近熄灯时被8个女生群殴,巴掌一个接一个打在她脸上,踢、踹、抽、打的过程持续长达5个小时,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吴某对此的态度只是一个“我认了”!这8名野蛮的女生对她第二次蹂躏,让吴某两腿夹住两个矿泉水瓶,穿上高跟鞋走路,不许将瓶子掉下,否则继续殴打。接下来的戏谑游戏一个接一个,往脸上吐唾沫,吃卫生纸,灌白酒,用酒洗脸,用自己衣服擦地……

视频《广州中学女学生校园暴力》,几个女生对一位女生扇耳光,揪头发,飞踹,另一群女生对小女孩扇巴掌,甚至还有脱衣服,最后得意洋洋地离开……

视频《广州中学校园暴力,两个学生与60人群殴》,60多名男生对两名男生殴打长达3分钟……

视频《广东中学女生校园内被扒衣服毒打》,这段手机录像的画面拍自广东汕头的一所中学,画面中3名15~16岁的女生对另1名年纪相仿的女生进行毒打,并强行脱去她身上的衣服;被打女生企图反抗,但却遭来更凶狠的报复……

视频《东莞中学校园内女生群殴》。在该段视频中,参与围殴的是几名女生,被打的是一名身穿红色外套的女生,男生们都远远地在一旁围观起哄。在视频最开始,3名女生将红外套女孩逼在教室外走廊处大声质问,在推搡中,挨打女生试图下楼,两名女生遂上前将其堵截并用拳头打她。在重新将其追回走廊后,一名女生又冲过去开始用脚踢她,其后又有一女生上前用脚踢她,穿红色外套的女生被打倒在墙边……

这些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案例真是骇人听闻,看了让人愤怒,更让人揪心。它不仅给受害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严重的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使被害学生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带来精神疾病,产生自杀念头。

原因:德育的缺失

引发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原因有:语言摩擦,同学之间三句话说不到头,就动粗;青春期的学生争强好胜,性格好强,不肯服输;同学之间玩笑开过了头,尤其是歧视性、侮辱性玩笑;同学之间的误会,常常因背地说同学坏话,或者同学之间的闲言碎语,“小广播”“小报告”……情绪冲动,自制力差;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女生之间相互争夺男朋友等。

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和心理分析,归纳起来有:他们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为了寻求报复,得到心理平衡,对弱小同学施暴;学习成绩差,或者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在同学中常常受到歧视,没有成就感,对胆小怕事的学生施暴,获得成就感;施暴者多为离异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他们常常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馨,性格孤僻,心里压抑,无处发泄,对同学施暴来发泄他们心中的寂寞和空虚;社会上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不良环境,“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报复行为的影响等。

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施暴者的学习压力过大。应试教育的盛行,有的学校仍然分快慢班,快班重成绩,慢班观纪律;有的学校排挤差生,学期开始,把快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调整到慢班;有的学校把学生每科的分数排队,把综合成绩排队,使成绩差的学生“排”掉了学习的信心;有的学校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业绩和学生素质的唯一依据等,导致成绩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在课堂上捣乱,故意与老师顶撞,课后殴打弱小同学。

引发校园暴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德育的缺失。学校重学生知识地传授,轻思想品德教育。

对策: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但学校和师生都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共同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告诉学生本校、本地容易发生校园暴力时间、地点和遭受暴力袭击的对象,教给学生遏制校园暴力的对策:一是发生校园暴力,立即告诉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学科教师,告诉家长,求得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施暴行为就可以停止,以免造成更大的人身伤害;二是若受害者有手机,或者离公用电话亭近,要立即打电话报警,让警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制服施暴者,有效地阻止侵害行为的发生;三是避免落单,尽量不要一个人在学校,要呆在人多的地方,不要一个人在路上走,上下学要结伴而行;四是当有人喊你的名字,要你给钱时,不要理睬他,装着没有听见,快步向前走,以甩开他人纠缠,预防他人施暴;五是尽量冷静,当施暴者要对你侵害时,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表现出特别惧怕的样子;六是如果对方和自己的身高、力气、体质等实力相当时,可试着进行反抗和大声呼救,以吓退对方;七是如果对方带有凶器,一定要顺从对方的要求,可以把身上的钱全部给他,也不要激怒对方,以免造成人身伤害,记住:保护自身安全、保护生命最为重要;七是如果自身受到伤害,要及时打120急救电话,到医院治疗,切不可延误治疗时间。

学校要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落实德育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强化学生的德育,重在人格尊严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对学生的德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多方面人才、复合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极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纪律、法律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将学生的德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传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德;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与肩负的重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第二是充实德育内容,实施关爱工程。现在中学生性格方面有不少缺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学生的人格扭曲。如拉帮结派,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唯我独尊,炫耀武力,自卑,缺少爱心和同情心等,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不退让,不宽容,不道歉,一心报复,得理不饶人,冲动,不冷静,校园暴力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学校要针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表现、性格特征、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善良心、正义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荣辱观。

大力实施关爱工程,一要做到尊重差生、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人格,不歧视和侮辱他们,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因为不公和不满而产生的报复心理,引发暴力行为。二要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多给予抚慰,多给予帮助,多给予资助,多给予温暖,切实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烦恼,把校园暴力消除在萌芽之中。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他人、爱自己。三要教师有亲和力,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发自内心的爱给予学生,在他们心灵深处以激荡和震撼;四要开展同学之间“手拉手”互学互帮工程,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增加同学之间的友情,减少矛盾的发生。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大力创建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友谊之花常开。

第三是拓宽德育途径,遏制校园暴力。第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学,纠正思想品德课是“小科”“副课”“不重要学科”的错误理念,突出思想品德课在育人中的地位,落实课程计划,开足课时,上好每一节品德课,做到“润物细无声”。二要注重德育手段的现代化。通过网络视频,播放校园暴力的案例,让学生在“警示”中受到教育。三要形成德育合力。家庭、社区、校领导、政教处、团委、班主任、老师要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全社会要齐抓共管,通过校园网、教育网、德育网等途径,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德育环境。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远离暴力,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1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身体暴力;心理暴力

中图分类号:G5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4-0086-02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发生的针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的生理、财产和心理的侵害行为,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层面。身体暴力指施暴者以自己的身体或工具实施的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心理暴力指通过非身体的接触,以言语、人际关系的控制实施的伤害他人心理的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对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安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1研究目的

调查了解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关注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相关性,为构建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控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现介绍如下。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平凉市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6%。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编的,分为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校和家庭概况)和生活经历调查(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其中身体暴力包括攻击、欺负、自杀、财产侵犯、犯5个维度,共14道题;心理暴力包括言语攻击、人际攻击、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4个维度,共13道题。问卷采用4级计分制,1~4分分别代表从没有、有时、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次越高。

3数据处理

将问卷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

4.1身体暴力现状

分别对身体暴力的5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身体暴力的5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攻击(9.0267±2.73419)分,得分最低的是财产侵犯(3.0733±1.41941)分。但自杀和欺负的得分也应该引起关注,分别为(4.1892±1.88929)分和(3.4600±1.39332)分。

4.2心理暴力现状

分别对心理暴力的4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在心理暴力的4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言语攻击(7.8017±5.25651)分,得分最低的是人际攻击(2.9804±1.17174)分。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的得分分别为(4.5359±1.71696)分和(3.9978±1.77130)分。

4.3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相关性分析(见表3)

由表3得知,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身体暴力的发生有可能导致心理暴力的发生,心理暴力的发生也有可能导致身体暴力的发生。

5讨论

5.1攻击是身体暴力的常见形式

青少年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往往一言不和即大打出手。另外,自杀倾向较为严重,它在身体暴力各维度得分中位列第二,这是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长辈对其较为溺爱,事事满足,受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弱,不能采取正确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常采取自残或自杀的极端手段。

5.2言语攻击是心理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不少学生认为对别人身体的伤害要负法律责任,而语言的辱骂、威胁、嘲笑不但可以发泄心中的怒气,而且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常常与他人发生语言冲突或用语言发泄心中不满,这些都使学生耳濡目染,学会了用辱骂、威胁等方式攻击周围的人。

5.3网络暴力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暴力形式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在网络上采取诋毁、谩骂、蔑视、侮辱、造谣等形式对他人的人格和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愈来愈多,因为其具有公开性、随意性、传播性和隐蔽性而被青少年效仿,其发生率逐渐增高。

5.4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心理是行为的支配,一般暴力行为的发生都有一个“压抑—暴发”的过程,身体暴力往往由于某种情绪的支配而发生。遭受暴力行为的学生,受伤的不仅是身体,而且还有心理,容易自卑、胆怯、孤僻,形成攻击性人格。

6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6.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快速发育,身高体重增加,激素分泌水平增强,外形趋向成人化,精力旺盛,对外界的攻击性增强,发育不完善的神经系统使得他们易兴奋、冲动、情绪化,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纠纷,就容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行为,导致暴力事件发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青少年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叛逆、嫉妒、过度膨胀的自尊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使他们在与别人产生分歧或纠纷时无法正确处理。为了维护自我尊严,他们往往采取与对方对立的态度,出现斗气、敌对,甚至暴力斗殴的现象。

6.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家长的不良言行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负面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用暴力方式处理没什么不对。不完善的家庭结构又会使孩子生长在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容易自卑、孤僻、冷漠,对外界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形成攻击性人格,产生暴力行为[1]。

6.3学校的影响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使得学校偏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不能中肯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不能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而是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攻击。现阶段,学校大多采用强制性方式进行管理,以正面严厉的惩戒为主,在某些学校中体罚依然存在,缺乏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导致了他们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对立,一旦有突发因素激化,很容易出现暴力事件。在暴力事件的处理上,学校大多采用批评、写检查、警告、家长道歉赔偿、性质恶劣者开除等惩戒性处理方式,对事前预防以及施暴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施暴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为学校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自暴自弃,暴力倾向愈加严重。在教育方式上,有些教师坚持“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对学生“严打高压”,好下命令、下禁令,学生只能服从,稍有辩驳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2]。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也会态度生硬、顽固主观,常因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些教师自诩是“人性化教育”,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其他学生随之效仿。

6.4社会的影响

(1)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扭曲,“重利重权”的功利性价值观盛行,社会道德失范,思想领域混乱。这些思想误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贪婪、冷漠、浅薄、急功近利等。(2)不良文化的泛滥。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外界新生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同时其鉴别力、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含有刺激性、娱乐性、神秘性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常常模仿网游、影视剧、小说等的情节,有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偷盗、抢劫、敲诈他人财物,触犯法律,成为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3)青少年法治法规的不健全。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有增无减,影响恶劣,但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相对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宪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主要针对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立法处理,没有起到前期预防作用[3]。另外,普法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分不清违法与犯罪,致使他们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刘霞.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3):237-239.

[2]陈振江.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归因以及预防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篇11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破坏青少年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氛围的巨大因素,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加大德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比重,防微杜渐,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再发生。

1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次数整体呈上升态势,今年一共发生校园欺凌暴力案件510余起,今年一月至十一月,全国检察机关工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其中中学生占79.3%,男性在涉案未成年人中占比高,达到了99%,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女中学生在涉及聚众暴力伤害等校园暴力案件的人数和次数均有所增加。校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等构成了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伤害类和侵财类案件所占比重大。校园暴力的发生原因以及作案手法也更为简单化和突发性,有时一个小的碰撞、口角、一句玩笑,甚至眼神、微小日常摩擦等,都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发因素。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于事件当事人生理上是种痛苦,对于受校园暴力伤害学生的心理上,更是种折磨,不但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生活,对于其他学生以及学校而言,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被破坏,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2青少年校园暴力时间频发的原因

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直接诱因大部分都是很简单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如一句玩笑话,眼神不对,微小的日常摩擦的等,都可能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导火索,所以更多的是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青少年心理发生变化,容易被激怒,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2.1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缺失,养成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很多青少年由于家长各种原因,疏于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关怀缺失,以及在日常家庭活动中的不好的习惯,被青少年模仿并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心理的病态和行为的不当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

2.2学校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学校更多的重视智育,不把德育作为学生日常重要的学习内容的话,青少年由于缺少引导,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受阻,在面对困难时,不去正常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是滋生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想法,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是校园暴力发生的推动力。

2.3社会舆论、媒体及影视作品的错误宣传:我国对于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未成年人的侥幸心理。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此外,一些为了表达作者独特观点的影视作品中,为了展现所谓的江湖道义,包装上了有黑社会,街头混混打架斗殴形式,这些不好的因素,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了形式和手段。

3思想品德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意义及基本策略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是提高中学生青少年自身思想素质,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使青少年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参与,不制造校园暴力,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目的。

3.1利用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和道德观教育:中学的思品教育老师要坚持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加大普法力度,帮助青少年树立法制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对于一些由于我国法律建设存在的缺陷,而没有对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惩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要及时对这种现象进行阐述,标明法律立场,并不意味这些青少年就不该受到惩罚,及时说明后果,杜绝因侥幸心理,想去钻法律的空子的想法的产生。此外,也要加强道德观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等,帮助青少年树立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

3.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和自我教育原则加强对青少年的校园教育:在对青少年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听取青少年对于相关法律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及时拨乱反正,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集中解决大部分学生对于相关法律感到困惑的地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落实到学生身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原则。老师也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

3.3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力:老师要积极的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建立学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营造更为完善的思想教育氛围。还可以定期与社区派出所联系,做相关主题班会,根据具体事例,就其受惩罚后果对学生进行讲述,树立法律权威,提高思想整治效果。思想政治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最直观生动的展示校园暴力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帮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

4结束语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多方力量的配合,才能做到更好,杜绝校园暴力,更好的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性与基本途径[J].2016,15:151-153.

[2]黄菁.试论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对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88-90.

[3]保虎,李春丽.我国中学校园暴力透视:现状、成因及治理[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3:38-43.

校园暴力的对策范文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一】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

3.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办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频繁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由校园欺凌的产生原由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

有家庭原由,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方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频繁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开展劳动教育心得体会范例(3篇)

    - 阅0

    开展劳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篇1关键词:青年;劳动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路径近年来,一些院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采取多元化举措坚持劳动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例(12篇)

    - 阅0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12014年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一天前,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完成全部议程闭幕。作为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2014年的中国全.....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