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1

2014年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一天前,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完成全部议程闭幕。作为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2014年的中国全国“两会”,将以其特殊意义影响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将牵动全球化的方向。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启,户籍、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改革也亟待启动,楼市调控、环境污染、收入分配等均为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其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等为市场带来了积极信号。此外,技术能源等环保相关议题也引发了人大代表们的热议。

宏观

“一条红线、九大任务”,翻阅政府工作报告,这样一幅“改革任务图”跃然而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深化改革将贯穿全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这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条红线。改革创新,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总书记到各个人大代表团和政协界别审议和讨论的讲话过程。

从“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到“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从“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到“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些囊括政府、产业、企业、个人等不同领域的系列改革举措在报告中明确,一幅清晰的“改革任务图”也由此清晰凸显。而“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这两项今年的重点工作中,对老百姓最期盼的民生改革领域进行了部署。

企业家期待怎样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2

五年目标:多地提出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各党代会报告都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总体奋斗目标,其中对于增加居民收入的表述尤其吸引人们关注。

走在经济发展前列的江苏省提出,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倍增。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省2003年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第二步,届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而在2011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805元。

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上海市在2011年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560元(约12784美元)领先全国。

在西部,陕西省提出将在今后五年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2011年力争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表示,要努力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贵州省提出,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在民族自治地区,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广西表示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差距逐步缩小,到201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

此外,辽宁、安徽、海南、福建等地也都提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

转型升级:结合自身定位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本次换届,各地党代会报告均用较大篇幅结合自身定位予以具体阐述。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这个中部大省发展而言无疑是针强心剂。中央将河南定位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并希望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为此,河南省报告提出,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

未来五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辽宁省报告提出,要以提高重大装备制造成套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方向、突出特色,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抢占先机、率先突破,尽快成为支柱性产业。

本世纪以来,内蒙古的GDP增速曾连续8年位于全国第一,但由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就显得更为迫切。内蒙古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同时建设好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重金属防治和事故应急体系。

正在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浙江省提出,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举全省之力,稳步推进:要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把舟山群岛新区打造为高端海洋产业和重大建设平台;在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要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高地。

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和户籍改革

当前,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享受的待遇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四川省表示,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报告中说,要深入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省内改革试点范围,并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重庆市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重点,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稳妥开展农房和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改革试点。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和“地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探索“三权”抵押贷款,扩大农业保险。

安徽省报告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要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下大力气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经济强省江苏在报告中提出,支持苏北全面振兴,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行“一市一策”,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确保2015年苏北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在湖南、内蒙古、江苏、海南、陕西、天津等地报告中,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表述均未“缺席”。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1篇3

11月30日,在安徽省人大三楼会议室,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与祖国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中国梦”主题报告会隆重开幕了。

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虎林,总后勤部学术研究部主任、国防战略委员会秘书长、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秘书长高东广,安徽省纪委原副书记蒋克伦、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黄家海,安徽省政协法制委员会原专职主任胡章佩,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主席范恒生,祖国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龚泓铭,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教研部主任郝欣富,安徽省公安厅监察室主任孟凡贵,安徽省纪委施维权处长出席报告会。

报告会上,高东广副秘书长和蒋克伦书记先后做了热情洋溢而又高屋建瓴的即席讲话,对报告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寄予厚望。郝欣富教授和张虎林教授先后作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和《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夯实三农基础》的讲座,来自安徽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负责党建工作的同志共计一百多人聆听了报告会。

八百里皖江后浪推前浪,古皖国发展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合力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齐步前行。就在全省广大干群热火朝天奋斗之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这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描绘了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鼓舞斗志、振奋人心。如何发挥各地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特别是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图强,抓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新机遇就显得愈发重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中国梦”主题报告会的如期召开,犹如下了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与会者的心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只有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焕发活力,我们的党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要完善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就需要努力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就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作用,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完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就必须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报告会上,郝欣富教授站在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高度上,把自己多年来对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研究心得,和盘端给聆听报告会的学员们。他说,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就要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渴望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民心所望,就是基层党组织工作所向,必须要积极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渗透力,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郝欣富教授通过信口拈来的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在严肃而又活泼中就把深刻的理论问题变得易懂起来,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声。

张虎林教授是我国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学者,作为历届中央一号文件的参与者和起草人,他深知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始终诲人不倦,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学员们一下地就弄懂了“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与夯实三农基础”的内在联系。台上,张虎林教授讲得神采飞扬;台下,参会人员听得乐此不疲。

张虎林教授在演讲别提到了“城镇化”的问题,谈了他自己对如何实现城镇化的认识。他指出,“三农”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主体是农民,农业是农民从事的主要产业,农村是农民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三农问题制定的政策,必须围绕农民这个主题来采取措施。正是在此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应运而生。虽然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已在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中体现,但三农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实践中,虽然提到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重点在于加快农村的发展,但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往往还是把城市看得重,城市发展仍被视为重点。他澄清了城镇化的一大误区,即把城镇化只看作是城市化比例的提高。在这一观点的主导下,“在哪儿修建新城市”取代了“如何建好新农村”的命题,使得城镇化更像是一场以忽略乡村为代价的造城运动。他说,自己对城镇化中的“化”字不太感兴趣,因为提到“化”往往带来很多不科学、不实际的东西,容易走偏,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对于“城市化”所涵盖的“农民城市化”提法,张虎林教授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大多处在盲目状态,大批无组织的农民工到达城市后,缺少基本的职业培训,素质难以提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同时又无法真正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差距。

听了张虎林教授的精彩演讲后,与会者顿时有茅塞顿开之感,显得兴犹未尽。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

2014年以来,城镇化成为舆论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观察可见,多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对城镇化均有提及,其中至少有29个省份明确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值得注意的是,20余省份表示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此外,城市群建设也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伴随着31省份两会的落幕,中国各地城镇化实施路径渐趋明晰。

新型城镇化路径渐明因地制宜成特色

新一届领导层履职以来,城镇化被寄予厚望。中共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到,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在国家层面做出整体部署后,各省份如何打造“地方版”,引人关注。记者梳理发现,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城镇化这一话题,近半省份以千字左右篇幅详述。其中,至少有29个省份明确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

除北京表示“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之外,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江西、陕西、、云南等10余省份明确表示将编制、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此外,上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快编制村镇规划”。

引人关注的是,在对新型城镇化的部署上,一些省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譬如,北京提出“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广东表示将“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甘肃和则分别提出“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和“力争城镇化率达到25%”的具体目标;青海表示“力争到2022年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吉林的目标则是“力争1-2个市县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纵览各地新型城镇化路径,因地制宜可谓最大特色。作为多山内陆省区,贵州表示“走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云南则提出“稳步推进城镇上山”;身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要求“注重工业化牵引城镇化”;煤炭大省山西则提出“探索‘以矿建镇’模式,推进矿区城镇化”,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些省份对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还做出明确部署。例如,要求“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浙江和安徽则分别提出彰显“江南地域特色”和“徽风皖韵”。值得注意的是,10余省份特别强调了“提升城镇化质量”,其中多地关注到当下日益蔓延的城市病。北京提出“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治理‘城市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要求“坚决扭转城市发展‘摊大饼’”;宁夏要求“解决交通拥堵、地下管网零乱等问题”;陕西和海南等地则关注排涝不畅、停车难等突出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与“人的城镇化”

梳理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至少24个省份在城镇化章节涉及户籍问题,对如何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出初步部署。其中,广东、河北、江西、辽宁、青海、山西、四川、、江苏、海南、湖南、安徽等省份明确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上述省份中,福建、广东、江西、陕西、四川、海南、安徽等省份明确提出健全或实施居住证制度。与此同时,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提出“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河北称将“抓紧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黑龙江则强调要落实好这一政策。

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在“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章节,广东明确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落户问题”。此外,广东还提出健全居住证制度,要求“完善积分制入户和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政策”。

与广东相比,北京和上海虽没有在城镇化章节涉及户籍问题,但在其他章节予以论述。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北京提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称将“推行居住证制度”;上海则表示“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并要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各省份针对省会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也不尽相同。与四川“继续放开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有所不同,黑龙江、陕西、海南等省份提出“合理确定落户条件”,青海和江西等则表示将“有序放开落户限制”。

此外,一些省份还提出了较为详尽的方案。其中,河北提出“合理确定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4个市区人口超100万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开其他7个设区市市区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的落户限制”;作为农业人口大省,陕西则提出“继续做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年内转移90万人”。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7.9%升至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在此背景下,要解决“半城镇化”这一困局,就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然而,如果仅是户籍类别的变更,那则毫无意义。令人欣慰的是,多个省份均提到研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做实“人的城镇化”。

城市群建设成重点

观察可见,在今年省级地方两会上,城市群的概念被广泛提及,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北京、福建、广东、贵州、河北、湖北、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江苏等10余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涉及。

在以“积极稳妥走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题的章节中,河北提出,要坚持把城镇化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筑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石家庄、唐山两大城市为区域中心,其他设区市为支点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北京和天津虽没有在城镇化章节提及,但在其他章节有所论述。其中,北京称将“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天津也表示“着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并要求“加快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京津‘双城记’”。

地处珠三角城市带上的广东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要求“发挥广州和深圳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珠三角各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

为融入区域性城市群,一些省份做出具体部署。譬如,吉林要求“抓住国家规划建设哈长城市群机遇,积极推进我省中部城市群发展”;内蒙古提出“落实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福建则要求“强化海峡西岸城市群主体形态”。除积极助推融入区域性城市群,一些地方也在着力打造省内城市群。比如,贵州提出“做优黔中城市群”;湖北提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要求“积极引导武汉城市圈、‘宜荆荆’、‘襄十随’等城市群(带)构建协调互动机制”;山西表示“加快太原城市群建设”;陕西则提出“积极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5

在中国社会心态指数(ISMC)调查启动仪式暨全国城市认同调查报告会上,由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携手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联合的全国城市认同调查报告,希望通过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民众对城市认同感的调查,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在城市认同感各维度上的差异,在经济新常态下,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凯迪网络副董事长任天阳表示,城市认同感作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格外重要的一种社会心态,折射的是居住在城市中公众的日常感受、基本情绪、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他们也希望通过对城市认同感的调查分析,为城市的管理者,治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

记者了解到,该报告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参与调研的城市分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无线城市,近15万有效问卷,覆盖00后到50后、无收入者到月薪两万以上者,还有不同教育水平等多维度人群。报告将城市认同感划分出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地位认同以及地域认同。

“这个数据可以恰恰可以解释当前青年人‘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俊秀表示,在一线城市,青年人的付出可能是最多的,但是收入可能远低于其他年龄层的人,所以会出现逃离的心态,到了四线城市,青年人能够拥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对本地文化也比较包容,但是呆久了可能也会不甘心,希望能有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地域认同感会较低,不愿意在四线城市长期呆下去。一线城市中,70后的地域认同感是比较高的,说明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之后,一线城市更能留住人才,给予人才更多的认同感。

江门市的城市认同感在广东省内各城市中,各项指标都比较靠前,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璐表示,调查报告也对政府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我认为江门市排名靠前是有一定历史环境的原因的,因为我们是著名侨乡,城市认同感会比较强。但是数据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当前江门正在努力引进青年人才,而如何把这群青年人才留下来,而且不会做出成绩之后就去一线城市了,我们政府也要不断提高江门的城市综合实力。”

此外,调查报告也显示,在各城市分级中,00后的城市认同感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而除新一线城市外的其他各城市分级中,50后的城市认同感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城市分级。目前,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往往忽视了老年群体对宜居环境的特殊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仍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仍待纳入新型城镇化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和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思变

Abstract:Bycomprehendingthecurrentsituationofestablishinga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andcreatingaharmonioussociety,thispaperelaboratesthemeaningandfeatureofnewurbaniza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ditionalurbanizationandnewurbanization.Greetingthefavorablesituation,thispaperproposesthatweneedsomerevolutionarychangesinurbanplanning.

Keywords:urbanization;newurbanization;urbanplanning;changeofthought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61-02

1引言

从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出现城市以来,世界城镇化经历了5500多年,到21世纪初,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有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都居住城市里,预计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还将继续,而且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全面的加速发展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9年底的30.9%增长到2009年的46.6%,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7个百分点。[2]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城市发展资源日益紧缺,城市功能和集聚能力较低,城市空间增长无序蔓延,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城市社会问题和城市污染问题加剧等。当今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国情不允许我们重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2.1经济全球化

广义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狭义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快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成为其重要标志,资本、技术、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使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大为提高。

2.2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动力。

2.3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我们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好”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发展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相协调,注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2.4新型工业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成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首要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明确描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5新农村建设

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关键问题之一是与城镇化相互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3.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化的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3]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与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步的城镇化战略,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是以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保障,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实现集约化和内涵化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它包含二种属性,一种是宜居性,创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一种是宜产出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3.2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从发展道路来看,传统城镇化在传统工业化的推动下,以工业化为主要发展动力,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粗放型的城市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动力,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从追求目标来看,传统城镇化追求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追求城乡的统筹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

从衡量指标来看,传统城镇化强调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通常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新型城镇化是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来衡量,以人为本,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

总之,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传统城镇化是一种“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规模的“量”的追求,而新型城镇化是一种“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发展的“质”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高级化,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优化,是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

3.3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3.3.1新战略

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主要是指站在城市圈、城市群的角度上,形成城市在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中的有机联系和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宏观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表现为具有合理的城市体系,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型城镇化的新战略思想基本形成。

3.3.2新社会

世界城市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往往也是经济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应当建立新的社会结构秩序,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民生,增强公共住房保障、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城市社区、推崇人文GDP。

3.3.3新经济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使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第三产业向金融、咨询、科技服务、文化传播等高层次新型服务业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呈集群发展;实现从“工业化”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3.4新环境

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城市区域发展不仅要强调经济增长指标,更要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推崇绿色GDP,加强居住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型和宜居型城市。

3.3.5新城乡关系

城乡之间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关联是城乡关系演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城乡关系。

4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市规划思变

4.1思变一:由城市规划走向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由城市规划转到城乡整体规划阶段,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名字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规划编制理论、方法、内容、技术和规划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都将进行深入的变革。城市规划应该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城乡应该协调发展。规划法的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城市市区,法律上确立了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关系。一方面是解决城市与乡村在法律适用上的“两张皮”,制止城郊结合部建设活动的无序和混乱;另一方面,是统筹安排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中心城镇和地区,以合理的开发时序来获得城乡协调发展和较好的空间开发效益。

4.2思变二:从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走向政策型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其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指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把对城市物质性空间的规划逐步减小到土地控制层面,加强对城市发展的规划政策关注,对于非物质性空间更强调城市规划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共同形成政策框架和行动。

4.3思变三:城市规划调控的范围从局限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内转向城市群或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空间的布局,体现科学发展观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精神,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加大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4.4思变四:由无序蔓延走向紧凑型规划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期,同时也是矛盾尖锐期,面临种种挑战,例如:土地和水资源的稀缺,侯鸟式农民工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等等。西方城市发展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紧凑型模式,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松散型模式,人口密度低,但消耗的能源要比紧凑型模式多很多。因此,中国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5结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中国市长协会执行会长姜伟新提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城镇化率将很快超越50%,城镇化以量的增长为主将转向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并重”。[4]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城镇化的内在规律。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市规划思变必须依据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征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其次,必须从理论上分清“市场失效”、“政府失效”,有的放矢地进行变革。再次,要注意到城镇化是一种集群现象,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充分发挥集群的作用,深刻理解城镇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主体,要发挥城镇自组织的引导作用。最后,还应该注意到城市规划变革要从逐项体制的改良入手,积少成多,稳步扩展,才能确保对城镇化持续、有效的调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1篇7

2014年12月25日,“美丽中国・寻找最美城镇”走进吉林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在长春市举行。这是浙江省活动之后,“美丽中国・寻找最美城镇”大型新媒体报道举办的第二站活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如何探索特色城镇化道路、产业优势如何推动城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张朝伟在研讨会上表示,没有产业就解决不了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无法实现“人的城镇化”,因此,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把产业发展作为火车头,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和美丽城镇创建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张朝伟分析认为,吉林省此次入围的吉林市、梅河口市、集安市和延吉市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和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为产业发展带来很大机遇。“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把种植业、农业加工业和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县域、村镇经济发展,也能有效实现农民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他说。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王玉海认为,美丽城镇建设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要探寻各种元素间的协调之美。他指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自然生态美、文化传承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城市形象美”这五种美的协调。“做到内外兼修,综合协调,依托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打造各个城镇的独特美。”王玉海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殷成志表示,吉林省此次入围的四个地市各有特点,自然、人文之美与发展实力、活力让人印象深刻,“四个地市注重结合实际,选择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力量之美。”

殷成志建议,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有必要统一设置区域环境保护、规制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保存、维护和持续发展宝贵的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和挖掘吉林丰厚的多民族文化积淀,为城镇化建设寻找支撑。在产业发展方面,他建议吉林省要重视发挥区位优势,从战略高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吉林市、梅河口市、集安市以及延吉市的特色城镇化建设成果进行了点评,并对这些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相关链接:

中国城镇化之路的新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城镇化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8

回首五年成就:

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

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的五年;

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更具活力的五年;

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发展的五年。

今年主要预期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

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五年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强省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有更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和谐程度持续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无年美好愿景:

增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动力;

构建统筹协调、互动融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

增创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改革开放新优势;

形成民生改善、安定和谐的社会建设新局面;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系;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今年民生实事:

就业帮困。重点开发5000个基层公益性岗位和1.6万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

教育惠民。加固改造、新建重建中小学校舍50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800所农村幼儿园。

医保提标。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

住房保障。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3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累计形成200万套以上保障能力。

养老助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大力改善农村敬老院生活设施和保障条件。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3万张养老床位。为2万名残疾人提供抚养服务。

环境改善。解决3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苏南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苏北、苏中完成40%以上。建设污水处理主干管网2500公里以上,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完善省辖市市区PM2.5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县(市)PM2.5监测能力全覆盖。

脱贫奔小康。确保今年有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新一轮脱贫标准。

代表、委员心声

托举“农民梦想”

“中国梦”、“汽车梦”、“老板梦”、“市民梦”……省两会代表们建言献策,倾尽全社会之力,托举“农民梦想”。“农民梦”首先是“增收梦”。无论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期追求,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区。

如果说“增收梦”由来已久,那么,“城镇梦”是大江南北广大农民的一个新梦想。

农民还有一个“生态梦”,“生态梦”就是空气更好些,环境更美些,老百姓笑容更多些。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绿色消费,不能让“城市病”随城镇化蔓延到农村……

天蓝水清美丽江苏

近期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建设天蓝水清的“美丽江苏”话题成为两会的热点。

尽快制定全省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多部门合作,全方位联动。省人大代表、“蓝天专家”王合生呼吁。

“招商引资”一定要转变为“招商选资”,省政协委员郭金东认为,苏南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不能照搬到苏中、苏北,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一定要避免。

省人大代表唐进建议,为了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公务员要带头坐公交车。

设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健康、成长、安全。省政协委员董现君经过调研发现,如今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有七八个部门在管理,但“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头大白猪”。食品监管处于“也管也不管”的状态。董现君建议,由公安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来执法,进行食品安全保护。“监管一定要扎口,发现假食品事件就要提请公诉,法院进行量刑处理,把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到一个新的轨道中来。”

两会信息掠影

新风扑面务实高教

文风简短。省委书记罗志军的讲话,只有薄薄的4页纸,发言的时间不到一刻钟。省长李学勇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27页,比以往少了近10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发言,没有了空话套话,而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会风简约。七不元素现身两会:不设席卡、不摆鲜花、自助餐不提供酒水、不安排放电影和文艺活动、交通出行不扰民,不发放任何纪念品,也不允许委员接受企业任何捐赠和礼品……没有繁文缛节,没有铺张浪费。节俭务实高效的新气象,体现了省领导落实中央八项新规、落实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都市圈建设:牵引城镇化新跨越

党的十报告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此,“城镇化”、都市圈建设成为“两会”热词。李学勇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3年我省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建设,提高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水平,增强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江苏省政协委员刘旺洪说,有经济学家估计,城镇化水平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可以增长1200亿元,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引擎。

省人大代表邹军说:“三个都市圈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苏锡常都市圈,主要是处理好协调的问题;南京都市圈处理好发展的问题;徐州都市圈则要注重培育。”

“实惠”要多,更要公平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社会和谐程度持续提高”写入其中,与此相关,“公平”则成为接连出现的高频词,引人关注。

李学勇省长在报告中,接连用了多个“公平”: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9

一、**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主要做法及成效

去年10月以来,**市坚持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干部作风、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作为改善市容市貌、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进行专题研究,制定方案,成立机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主要做法有:

1、广泛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市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横幅、标语、宣传车、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城乡清洁工程”。在城区显要位置设立8块永久性大型固定宣传标语牌,在城区主要街道路灯、电杆上悬挂100多块标语牌。一年多来,全市累计出版墙报(板报)、简报1200多期,张贴大标语、悬挂横幅1万多条,出动宣传车1000多辆次,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发表专题报道500多篇。印发有关宣传资料10万多份给广大干部职工、师生群众。还采取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月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氛围。

2、开展清洁大行动,全面整治“五乱”现象。我市实行条块结合的办法,整合有关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单位以及所在乡镇、社区力量,上下联动,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地毡式清洁保洁大行动。将城区划分为13个责任区,明确落实责任,设立牵头单位责任牌,分别由13个单位牵头负责,市四家班子领导联系协调。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我市累计出动干部职工群众200多万人(次),打扫街道、道路、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单位庭院等6000多万平方米,整治卫生死角1000多处,清除“牛皮癣”小广告10万多条,清理建筑工地近200处,清运各种垃圾120多万吨。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抽调100多名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开展联合执法180多次,取缔马路市场19个,取缔、处罚、清理摊点2300多个,整治乱停乱放、违规行驶车辆1500多辆次,警告、教育“五乱”不良行为12万多人次。将突击行动大清理与平时定期清扫保洁结合,成立由60多名下岗工人组成“城乡清洁工程”自行车巡逻队,对“五乱”现象实行全天不间断巡查,每月投入2000多元配备专门器材,对出现的“五乱”行为和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和清理。在江口等多个中心城镇进行了乡(镇)村清洁工程试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我市财政投入了700多万元,开展清洁保洁大行动,完善垃圾处理、市场改造、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了全市26个乡镇环卫站,设置了3个免费广告宣传专栏,对广告张贴实行集中管理,巧用广告墙医治“牛皮癣”。另外投入巨资,扎实推进凤凰新区、江北新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文化广场、中山公园、人民西路改造工程。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筹措资金投入“城乡清洁工程”,已收到捐款80多万元认捐垃圾箱。

4、坚持加强督查,落实问责制。我市四家班子领导不定期深系点督促检查,组建多个强有力的专项督查小组,采取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督查,并加强新闻等媒体监督,对上级媒体报道、群众投诉的存在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对发现存在问题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单位或乡镇限期整改。对因工作责任不到位,造成严重影响的四个单位和乡镇责任人实行了问责处理。

5、逐步建章立制,实行长效管理。我市逐步建立了清洁卫生区域地段责任制、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制、联合执法制、定期督查制、宣传媒体跟踪报道监督制、群众举报制以及干部问责制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有关制度。

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我市“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初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五乱”现象得到全面整治,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开展多次清洁大行动和执法检查整治,全市城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改观。目前,我市城区大街宽敞明亮,历史遗留的卫生“死角”和“牛皮癣”老大难问题基本得到整治;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辆乱停乱搭乱载等现象基本杜绝,市场摊点摆设基本有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靓丽风采形象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是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变,市民和游客满意程度不断提高。地扫得干不干净、管理是否到位、有没有将群众关心的事情放在心上,已经成为检验和考察各级干部作风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干部的形象得到了较大提升,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较高满意度。

三是招商引资平台奠定基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乡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城市承载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外来投资项目纷至沓来。1—10月,全市招商引资项目56个,新增合同投资总额52.14亿元,比增48.57%,其中,产业转移项目33个,占投资总额的82.54%,工业项目44个,占投资总额的84.17%。引进了香港客商投资20亿元整体开发**旅游业。在今年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我市共签订19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140多亿元,分别占贵港全市的44.19%、76.96%,同比增长15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9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16亿元,比增22.44%,财政收入3.95亿元,比增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0亿元,比增23.40%。

二、**市“城乡清洁工程”存在的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个别乡镇、单位领导认识还不够到位,市民文明卫生素质还有待提高,“五乱”现象有时不同程度出现反弹。

2、工作进展不平衡,乡镇、村屯清洁保洁工作有待加强。

3、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市政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理跟不上。

4、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目前还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

5、一些关系老百姓民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6、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全面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

三、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六靠”思路,广泛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

1、坚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长期持久治理的观念。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六靠”思路明确指出,招商靠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搞好环境建设包括多方面,其中最重要就是搞好城乡环境卫生和维护良好的城乡容貌秩序,而这正是必须通过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来解决的。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实践“六靠”思路的过程,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市作为处在艰难爬坡阶段的后发展地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认识提高到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六靠”思路上来,牢固树立长期持久治理的观念,切实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群众的民心工程、企业的信心工程、城市的管理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和干部的作风工程来常抓不懈,努力创造山青水秀地干净的优质环境,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推诿拖拉、措施不力,效果不好,影响大局的乡镇、单位及相关领导,坚决实行问责处理。

2、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尽快改变城市“农村版”。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清洁工程”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努力拓宽社会各界筹资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城乡清洁工程”硬件设施。在全社会形成“爱卫生、讲文明”的风尚,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本来美观、整洁的环境,作为正常的人,谁都不好意思去糟蹋、破坏。只有在整洁的设施、美观的环境下,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萌发对其保护、珍惜的意识,才能更好地焕发人们爱美之心、憎污之感,自觉改掉乱丢垃圾等不良习惯。要高起点,严要求,编制好市政、环卫、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规划,搞好一批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改变城市“农村版”的落后状况,并逐步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城镇管理政策、法规,规范城镇管理,建立健全一支懂管理、会管理的市政、环卫专业队伍,继续充分利用好自行车巡逻队,加强对“五乱”现象巡检,充分发挥城建、交通、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依法从严处理各种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强制性执法教育来提升城乡居民素质。

3、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方式要从突击转向保洁,保洁的区域从大街向小巷深巷延伸,工作范围要从城区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村屯延伸、铺开,实现城市、圩镇、乡村全面整洁卫生的目标。要借鉴百色等地的经验,探索实行道路保洁承包制,将责任区清扫保洁责任承包给思想政治好、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环卫人员或社会能人,实行经费包干、责任承包,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清洁保持长效。要把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进行,做到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齐头并进,更好地改造和完善市民的人居环境。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镇、村屯“城乡清洁工程”,突出抓好乡镇、村屯规划,完善圩镇、村屯建设,整治村庄环境,推动改水改厕改厨、道路硬化、植树造林、处理垃圾,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卫生工程,不断拓展“城乡清洁工程”成果。

4、提高垃圾处理技术,促进垃圾无害处理。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向乡镇、村屯铺开后,大量的垃圾集中堆积如山,必须处理好收集、中转、运输、处理处置垃圾问题,否则,就会容易造成新的更严重的污染,达不到环保要求。目前,不少地方对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落后,有的乡镇甚至只是集中堆放进行简单燃烧,达不到无害化要求。必须根据需要,增设垃圾的收集、运输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要建设市、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高处理处置垃圾的技术,满足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合理、科学地解决好垃圾处理处置问题,使垃圾处理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党的十七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新要求,并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使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城市的管理、参与“城乡清洁工程”。一是持续深入开展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全民动员,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对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重要性、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认识。二是扎实开展以“城乡清洁工程”为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学习、践行《广西城乡居民文明卫生公约》活动,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培训计划”,引导城乡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提升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三要“从学生抓起,从娃娃抓起”,继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城乡清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带动全社会,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城市卫生意识。四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倡导文明卫生新风,在会社全努力营造人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个个创造优美环境、享受优美环境、珍惜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10

2012年12月16日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项任务单独列出,这标志着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发令枪响。“城镇化是让农民真正进城,是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而不是钢筋水泥空盒快速扩张及房价快速飙升的城镇化。这是当前中国城镇化的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一语道破,城镇化不等于大城市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化”。

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项任务单独列出,这是本届年度会议有别于往年之处。

会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毫无疑问,城镇化将成为新十年决策层拉动内需的主轴之一。据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2年)》(下称《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

而根据目前各省份公开的具体城镇化目标,一些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速度,远远高于中央设定的预期目标,有接受笔者采访的专家提醒,要避免各地拿“新型城镇化”这个帽子,来搞过去的“旧城镇化”时期的土地财政。

去年12月17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分析认为,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将更加注重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权利保障,预计今年的城市化推进将首先从户籍改革入手,加快推进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扩大中小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农民工就地入籍试点范围。

“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改革措施本次被单独提出,可能成为2013年扩大内需、深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切入点。”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报告中称。

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去年,在党的十结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就城镇化发展问题,已三次高密度地发表意见。

12月5日,在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时指出,“未来中国会越来越开放,我们扩大内需、激发城镇化潜力乃至发展各项事业”。

此前的11月28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更早的11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大篇幅提到城镇化战略。他指出,“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事实上,在决策层连续发声之前,早在去年四五月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城镇化工作的副主任徐宪平带队的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对浙江、广东、江西和贵州等8个有代表性省份调研,目的是为制定编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2年)》做准备,目前该《规划》的初稿已完成。

从调研组的设置规格上看,包括十多个中央部委参加。调研的课题则涉及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支撑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及能源供应量、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

有知情人士告诉笔者,国家制定《规划》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益。

毫无疑问,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我国近10年年均10%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可带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

有关部门的研究表明,我国经济未来通过推动城镇化发展作为引擎拉动,将实现新增消费9000亿元,实现新增投资64890亿元,实现GDP增加值为2.6个百分点,约占GDP增长值的37.15%。上海证券日前的一份报告也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

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头版刊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写的《释放改革的红利》一文。迟福林称:“未来1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这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多省大幅提高城镇化目标

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到2011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在去年3月分析,如果按政府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水平来说,我国的城镇化率大概是35%~36%,有10~12个百分点统计在城镇居民中的农民工,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城镇公共服务。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但事实上大量进城农民工并没有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按照官方公布的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化率目标要提高至51.5%,在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将要打的一张发展牌,各个地方政府开始心领神会,抓住新型城镇化做文章。

据笔者了解,包括云南、贵州、新疆、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区)均大幅提高了该省(区)的城镇化速度,而这些省(区)一个共同的特征是目前城镇化比例偏低。

云南目前的城镇化率是36.8%,按照该省的规划,到2015年,力争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2030年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云南会有较快的增速。去年9月,云南省提出将利用山地资源,推动“城镇上山、工业上坡”。

新疆公布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则提出到2022年,新疆城镇化率达到58%,而2010年新疆城镇化率仅为41.33%。这意味着,未来8年,新疆城镇化必须大提速,年均增加速度要从0.74个百分点,提高到2.0个百分点。

贵州省在去年11月公布的该省城镇体系规划则显示,到2015年,贵州将力争使全省城镇人口增加至145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1%,到2022年城镇化率达到50%,而目前贵州的城镇化率仅为35%。这意味着,未来几年,贵州城镇化率将保持较快增速。按照贵州计划,该省将探索“多民族山地省区民生型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广西也是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典型。按照广西的规划,2015年广西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而2010年广西城镇化水平为40.6%。这意味着,广西的年均增速将达到1.88%,远高于“十一五”期间1.4%的增速水平。

安徽近日的城镇化规划显示,到2015年,该省城镇人口将达到3200万,城镇化率超过50%。而2011年年底的城镇化率为44.8%。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安徽将要一直保持1.5个百分点左右的增幅。

近日,山东省也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该省城镇化率在2015年预期达到56%以上,2022年则达到63%以上,而2011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为50.95%。在最近10年,山东城镇化率年均将增长1.18个百分点。

有接受笔者采访的专家提醒,一些地区的财政压力不减,而城镇化或成为土地财政的救命稻草,新型城镇化扩张一定要防止土地的粗放式发展,“比如某省2001~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90.09%,城镇人口只增长30.78%,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化”

去年12月9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表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构成。中国不能学西欧,走反城市化道路。”

中金公司在去年12月10日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就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指向,报告指其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现代化等,着重于分配领域,有利于扩张国内需求、改善需求结构。然而,需求扩张须与供给扩张相辅相成。

“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必然是一方面通过促进效率,保持总供给能力一定的增速,同时通过改善分配来拉动总需求增长。”中金公司的报告称。

中金公司据此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经济供给能力,具体领域包括:财税改革尤其是结构性减税,鼓励民间投资、增加竞争、破除垄断,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以及改变基建融资方式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城镇化“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不过,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仍有值得探讨之处,目前全国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统一方案来加速推进城镇化。对此,一些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

需要避免的现象是:各地拿新型城镇化这个帽子,来搞过去的土地财政。对于城镇区域的土地如何运营,一般地方政府思路明确,即“统一收购”、“统一批租”,在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三个环节,形成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

国务院日前讨论通过了一项方案,根据该方案,土地被地方政府征收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农民将获得更高的补偿,而这类补偿将使农民更容易转移到城市。

去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指出:“个别省份过快的速度,可能导致冒进城镇化、过度城镇化、虚假城镇化,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加剧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将不可避免。要农民安心入城,必须要让其享受城镇居民待遇,这将催生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此前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认为,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存在冒进的问题,大量的空间扩张,但支撑这个空间扩张的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人口的集中完全靠建房子,人口集中之后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

一、认真学习领会,迅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上来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要学习宣传贯彻好市党代会精神,关键要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所作的党代会报告。我们既要认真学习报告原文,更要结合实际领会报告精神实质,推动当前工作,切实把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党代会报告精神上来。具体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深刻领会党代会报告的精神实质。这次市党代会报告坚持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理念,贯彻落实了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这个报告的起草、征求意见经历了2个多月时间,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中央、省委精神,切合发展实际,是一个主题鲜明、观点新颖、内容务实、语言精练的报告。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就要吃透精神实质、领会思想内涵,尤其要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思路。一是要深刻领会报告通篇贯穿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就是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打造赣南城市群,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就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推进转型发展。二是要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四个转化”路径目标,即把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后发优势。这“四个转化”是报告中提出的新理念,对的发展很有启示,对如何把生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核心竞争优势,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三是要深刻领会报告突出“绿色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和主流,报告提到“推进生态资本化,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这是非常新颖的观点、全新的理念,对我县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为推进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四是要牢牢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目标带给及的压力和挑战。如,报告提出今后五年GDP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分解到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要突破10亿元,五年后我县财政要达到15亿元,对我们新一届县领导班子、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是一个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对照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跨越发展。五是要牢牢把握报告提出的新举措带给发展的新机遇。整个报告通篇贯穿了绿色发展,提出了很多关于绿色发展的新观点,如,报告提出“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进生态资本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等,将为推进绿色崛起、生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二是要迅速抓好市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热潮。要精心组织,采取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座谈研讨、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实质。组织部、宣传部要利用流动党校,组织党代表和宣传骨干组成宣讲团,到乡镇、厂矿企业,宣讲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各基层党委(党组)要立即召开中心组学习会,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要把市党代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专门计划,抓好学习培训。县委宣传部要组织县内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我县学习贯彻落实市党代会报告的好典型、好经验,要把我县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效果及时上报道。

三要把党代会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自觉用党代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与我县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要解放思想、更要解放行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新型工业、城镇建设、生态旅游、党的建设等当前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和成效把市党代会精神贯彻到实处。

二、结合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明晰和把握未来发展的定位和思路

通过学习市党代会精神,让我们感到,我县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思路,符合市党代会报告精神,县委确立的“开明开放、创业创新、兴绿兴游、和谐和美”和“工业强县、林业立县、生态扬县、旅游热县”发展战略,也完全符合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符合省委、市委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要贯彻落实好市党代会精神,结合实际,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绿色路、打生态牌、创特色园、兴旅游地,争当全省绿色崛起示范县。

第一,走绿色路。前不久总书记在参加亚太合作经济组织部长级会议致辞别提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指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将是今后区域合作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生态是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希望。要把保护绿色生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按照绿色崛起、绿色增长、绿色发展要求,坚持既要保护好绿色生态,又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打造绿色县城、绿色城镇。要做大做强绿色GDP,把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第二,打生态牌。绿色生态是的“金字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既不能为了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能守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而停步不前、不去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产业与生态的关系,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大力推进生态资本化,把生态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既要保护好的生态资源,打造好全国一流的空气、水质、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同时又要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建设好生态城镇,打响生态品牌。

第三,创特色园。在做大经济总量上,与其他一些地域位置较好的县(市、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发展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建设等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创建特色园,就是要凸显的特色,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创一流。在新型工业方面,要着力打造全国钨高尖端精深加工基地、全省高档竹木家具及竹木制品深加工基地、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在现代农业方面,要着力打造南酸枣、野生水果、高山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在城镇建设方面,要高起点、高标准把县城规划建设成绿色生态、适宜居住、健身养生的欧洲型城镇,打造中国最佳田园乡村。

第四,兴旅游地。随着明年赣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县交通区位将明显改善,将成为一块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的绿色“乐土”。要充分依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全国最高、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上堡梯田全国三大梯田之一、聂都溶洞中国南方最大花岗岩溶洞“四个中国之最”,做好做活生态旅游这篇文章,坚定不移推进温泉开发、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建设,加大生态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打响绿色生态旅游品牌,把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绿色后花园,营造国内国际知名的绿谷氧吧、宜居宜业、健身养生的旅游目的地。

三、创造性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奋力开创我县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新局面

学习贯彻好市党代会精神,关键要落实新举措。我们要以有力的措施、务实的行动加速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为我县“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要以重大项目加速赶超发展。项目决定着发展速度和效益,是决定经济发展命运的至关重要问题。全县上下要转变观念抓项目,转变行动攻项目,打破常规上项目,极力破解项目征地、资金、审批报批等节点难点问题。挂点县领导和责任单位,要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放大胆子抓落实,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项目;要敢于担当责任,只要是个人在项目建设中没有私利,有什么风险县委政府会承担。要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充分采取市场运作,增强项目建设的实效性。纪检部门、县“两办”要加强项目督查力度,对没有按时完成建设进度的,要给予全县通报并限期整改完成;对通报后仍然没有实质进展的,要采取组织措施;对在重点项目一线中做出贡献的干部,要破格提拔重用。

二是要以特色产业加速转型发展。对照这次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到2015年后我县GDP须达到200亿元、财政收入要突破15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关键要把钨、竹木、绿色食品、生物能源四大特色产业做强做大。要大力发展钨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硬质合金、刀钻具等高尖端产品;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产业,开发高档家具、竹木制品等应用型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力支持齐云山退城进园、君子谷扩大野生果酒生产;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促进生物发电、活性碳产业兴起,加强硅、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大力推进以生态旅游为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要全力做好耀升工贸、林业上市的协调服务工作,以上市促企业裂变扩张、集群发展,力争五年内打造产值300亿钨产业、100亿竹木产业、50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三是要以城乡一体化加速统筹发展。加快欧洲型城镇建设。欧洲型城镇就是绿色生态好、空气质量好、建筑布局好、人文生态好。我们要突出城市特色,科学规划县城生产力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县城土地,加大县城征地拆迁和违章建筑拆除力度,加快推进东环城路、城西大道改造、北门河“一江两岸”和西湖引水工程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水系,绿化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小城镇建设。落实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扶持圩镇开发、农民住宅小区建设,推进乡村旅游观光园、农业产业示范园、农民美好家园新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城建、旅游、边贸、果业示范乡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发展高山茶、南酸枣、野生刺葡萄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鼓励引导私营业主投资生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要以生态资本化加速绿色发展。生态资本化就是把生态资源通过市场运作转化为生态资本,形成价值货币化。我们要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壮大绿色生态经济,尤其要加速生态旅游发展。要大力引进大财团、大客商投资开发建设全省一流的温泉度假村、全国一流的生态体育公园,稳步推进阳岭国家森林公园、上堡梯田等重点景区开发,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真正使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乃至港澳台地区的绿色后花园。

五是要以招商引资加速开放发展。要注重特色招商,围绕我县的钨、竹木、绿色食品、生物能源、非金属矿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资源招商、产业招商,深入推进与深圳福田区在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领域的项目合作,加快建设过埠、古亭、扬长等特色工业小区,大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的项目落户。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最优惠、最宽松的政策让利于企业、让利于客商;强化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意识,落实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要求;严肃查处影响招商引资和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真正让外商来投资“能赚钱、身体好、没麻烦”。

六是要以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和谐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持保障力度,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县城农民套房安置新居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建设以新中学为主的县教育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化新人民医院、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机制,积极妥善化解林权纠纷、征地拆迁、养老保险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篇12

关键词:镇级市;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23-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东南沿海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涌现了数量不少的专业强镇。这些小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用GDP与人口规模这两个指标衡量,许多强镇相当于内地的地级市,有些甚至达到中等城市水平。然而,大多数强镇的管理方式仍停滞在原来的管理体制下,造成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者提出了“镇级市”。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认为:“镇级市”是县辖市,“镇级市”不在于名称的改变,而在于给镇以城市的发展权。目前,我国行政级别越高获得的发展机会就越多。“镇级市”的实质是给予乡镇城市发展的权利。这位学者提出来一个问题: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镇级政府排在各级政府的末端,权力有限却要落实各项工作,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

新型城镇化要求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城市空间扩张、规模扩大“摊大饼”式发展,由注重城镇数量到注重质量转变,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它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镇级市”有利于打破公共服务财政覆盖的梯级制度,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镇级市”的模式

(一)“镇级市”的试点

经过多年试点,“镇级市”的基本模式为镇改县辖市与镇改县级市两种模式,其试点分别位于沿海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与福建省。

1.县辖市――龙港模式

2007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选定省级中心镇,赋予其部分县级社会经济管理权限,覆盖规费、财政、土地、资金扶持、户籍、社会管理等10个方面,温州市经济强镇――龙港镇是27个试点之一。目前,龙港镇镇域面积为172.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9平方公里,镇内常住人口43.6万,户籍人口36.2万,是外来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

近年来,龙港镇规模体量快速增长,镇区人口密度达1.3万人每平方公里,已经达到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在这种情况下,体制结构决定权力的边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日渐凸显。据当地领导反映,在制度创新之前,龙港镇土地的使用方式、征用土地、城镇规划方案,均需得到苍南县批准,然后逐级上报,限制了基层政府管理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2.县级市――石狮模式

福建省泉州市的县级市石狮,是“扩权强镇”镇改县级市的典型。1987年《关于晋江县石狮镇升级为县级市建制的报告》中指出,1986年石狮镇乡镇企业592家,产值为9568万元,工商税收入为1163万元。当时,石狮镇在财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受到限制。按当时管理体制,处理100元以上的案件,都要报县工商局审批,常常因结案不及时造成问题。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属泉州市晋江县的石狮镇从晋江县单独划分,建立省辖县级市,成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各职能部门随着建制升级,解决了管理落后的问题。其次,增强了财政活力,建立了县级市财政体制,设立了一级金库。2013年,石狮市成为全国百强县。

(二)“镇级市”两种实现路径的争议

“镇级市”的两种路径分别是县级市与县辖市,这两种模式也存在缺陷。镇改县级市首先会降低所辖县的经济总量。许多强镇是所辖县的财税支柱,单独设立县级市,毫无疑问地会对所辖县的经济实力产生影响。因此,在“镇级市”推行中所辖县会对其进行阻碍。其次,改为县级市的小镇的边界是否重新划分也是一个问题。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资源及其相关资源,小镇承载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升。最后,增加行政管理难度。在现在的行政体制中已存在大量的县级市,强镇级市增加了省直管县、地级市的难度。《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县辖市相对能较好地保持县一级的政区单元基本稳定,受到县政府的阻力相对更小,改革成本相对较低。

二、“镇级市”的现实作用

(一)“镇级市”优化城市布局

过去大城市和行政中心集聚了各种资源与要素,致使特大、超大城市规模膨胀,中小城市出现了萎缩的状态,使得我国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分化的现象突出,造成我国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据光明网报道,全国近5年新增城市人口的36%是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吸纳的。另外,建制镇吸纳了47%,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小于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分别吸纳了8%、9%。由此可知:目前我国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镇两端聚集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方创琳认为:目前建制镇对国家城镇化的贡献率已经由1990年的50.2%左右降低到2010年的34.4%,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加剧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这使得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拥挤程度迅速加剧,各种“城市病”不断凸显。

(二)“镇级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镇级市”后,乡镇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权力与发展空间。“镇级市”的设立,当地居民可以就近完成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的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就近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1.“镇级市”有利于就近城镇化

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镇级市”有力地推动就地城镇化。

第一,就近“村民”变“市民”。《规划》指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就地城镇化,促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就地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需求。因此,“镇级市”有利于调整当前公共资源错配问题和过度集中的人口流动方向。

第二,统筹城乡一体化。一般意义上的镇级政府在行政体制上受到上级县政府控制,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致使城镇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镇级市”后,镇级政府将拥有独立的财权和更大的发展权,可以独立支配发展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当地居民生活。

2.“镇级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面积的扩大,而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增长的基础上,社会管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完善。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毫无疑问的是,“镇级市”的举措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其拥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机会与权利。

公共服务投入对于基层政府的财政是一种挑战。数据显示,城镇每建设1平方公里,需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投入至少2.5亿元。这说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政府财政投入,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需求。“镇级市”从制度上赋予强镇更高级别的社会管理权限,同时提高了镇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财政自给能力,同时也有效遏制了“二元投资”与“梯级投资”现象。

三、小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医疗卫生行业分析范例(12篇)

    - 阅0

    医疗卫生行业分析范文篇1【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doi:10.14033/ki.cfmr.2017.1.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1-0061-03消.....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主体异化[中图分类号]B5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006-03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主体的缺.....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