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根源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主要原因;行为表现处理机制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及行为表现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的攻击。校园暴力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或紧邻校园的周边地区;(2)暴力侵害的对象为校园里的人、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但以学生为主要目标;(3)校园暴力的结果是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公私财产以及心理的伤害,并由此而此起的自杀、跳楼等;(4)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极具突发性,虽然有些事件有预兆,但容易被有关部门和人员忽视。在这众多的青少年学生犯罪群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出现了各种各样不正常的现象,他们也就承担了本应不属于他们承担的责任,承担并不代表着消化,当他们消化不了的时候,就出现了行为的越轨,导致违法犯罪的产生。在这些不正常的环境中,校园暴力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

提到校园暴力,头脑中出现了一幅幅可怕又残忍的画面。平日里表现的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那些被很多男生追求的淑女回到宿舍却能因财务不明丢去怀疑自己身边的同学从而大打出手,直到对方“认罪伏法”为止;校园中那些所谓的拉帮结派以大欺小身边的同学;社会青年常常在放学路上劫钱施暴;女中学生被人强迫,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件。可想而知,当青少年真正亲身经历过行为事件之后,他们受到巨大打击,又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前程带去浓重的阴影和梦魇。在青少年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的特殊时期,叛逆报复的心理会让他们由被害人发展成为犯罪人,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国家丧失了无数的资源。

每一犯罪人的犯罪行为都带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仇恨,而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社会教育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要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有着约束行为协调一切的行为规范[1]。社会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过程和人所领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不是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性格差异导致的社会文明差别不应由个体去承担。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就是法律行为规范,就是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进化就是要求那些少数人去适应大多数人,换句话说,在社会中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人都将付出代价!比如贫富差距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到转型时期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钻了法律、政策的空档,许多中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思想心灵却发生扭曲崇尚个人主义、金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贪污腐化、权钱交易更是在一种不健全体制下表现出来的弊端,这种浅显的常识本应是中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增加社会实践的教材,其实很多校园暴力的发生都是学生在心理调节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伴随而来的就情绪低落、老师的反感、同学的排斥,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

二、校园暴力特点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材,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归纳起来,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1、暴力成人化。经常出现的校园暴力,比较多是发生在中小学的未成年人当中,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成人化暴力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校园暴力成人化趋势不断增加。[2]有组织暴力增多,尤其是团伙暴力比例直线上升。

2、暴力性增多。所有发生的校园暴力,都是属于使用暴力抢夺财务行为。这表明校园暴力是以抢夺为主的暴力侵财行为,校园暴力呈现犯罪化逐步增多的趋势。

3、暴力类型相对集中。青少年校园暴力主要集中针对人身和财产的暴力行为中。如我校05年秋季学期处理的绝大数青少年违犯纪律事例中,盗窃案件21件,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故意伤害等校园暴力。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针对人身和财产的校园暴力行为。

4、社会危害大。校园本应是个宁静、纯洁的地方,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给人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一是安全系数下降。学生、家长、社会对校园安全的担忧,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校园暴力呈现出成人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过早地向成人化发展转变;三是改变人们对校园的认同,对校园能否培养造就人才产生了重大怀疑。有不少校园暴力的实施手段相当残忍,社会危害性很大。

三、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很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2005年、2006年对我校中学生1689人的调查中发现,3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为容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冲突就会把这些不良的心理发泄出来,造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个体人格是否健康与家庭的教育密切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心理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镇压,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测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符号,时常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他们的进取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依靠暴力方式教育孩子可能适得其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改变,打骂体罚学生的行为逐渐变少。但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出现个别老师对部分学生采取暴力行为,即吓唬、讽刺、侮辱、不理睬、疏远、隔离等行为却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个体暴力行为对孩子自尊心、人格尊严的伤害比直接暴力殴打所产生的伤害影则更大。轻微可以导致孩子厌学,严重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而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有些教师因某些学生成绩不好或调皮而侮辱、挖苦讽刺学生,其实是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与人格尊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法》在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中规定,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可见,孩子的人格尊严是受法律保护的。

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由此,其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还应受法律制约。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容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好的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关于校园暴力的问题体现了我们法律的弊端: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保障校园安全的法律规范。对于一般性违法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我们的法律对这种“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累死公安、愁死法院”的案件就显得很难有效管理。这也在警示我们的立法者看似缜密的法条背后有多少理论的漏洞,看似公证的判决却永远做不到主客观真正的统一,对小错案件打击不够难以制止;对大错案件一棍子打死缺少理性全面的分析,再加上司法腐败的存在,整个社会处在变却不稳的状态,这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面对愈演烈的校园暴力,在分析成因的同时还必须去考虑怎么解决,这是我们为培养国家人才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更是我们研究校园暴力的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校园暴力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应认真地从下述几方面思考如何来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真正地还给孩子一个安静而健康的学习环境。

四、应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处理机制

(1)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律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校园暴力经常发生的校园里,加强校园的教育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当创立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造成校园暴力的管理机制中出现的漏洞,应补充一些新的学校规章。在制定规定时,应是非奖惩分清,内容合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同学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而且这些规定只要对自己的言行稍加注意就可做到。其次,在日常的教育中,除了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学会容忍和谦让,学会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由于挫折等其它可能因素而引发校园暴力的内在冲动行为。根据犯罪社会学的理论,青少年暴力行为是在社会中学习得来。青少年好学习,也好模仿,如果我们能保持校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就会减少学生模仿学习暴力行为的机会,这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

(2)不断地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所以,要号召、鼓励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懂得父母的健康心理对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预防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孩子。父母要懂得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规律,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理、心理现象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以免孩子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此外还要教授父母学习有关的青少年法律。通过学习,一方面,父母能依法认真地履行法律赋予其监护人的职责,保护孩子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当孩子遇到不法侵害时,父母能教育孩子运用法律,免遭受到不法侵害。还应注意的是,父母应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宁、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能动武力,尽量避免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防止家庭暴力转化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

(3)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健康氛围。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建立健全社会防范机制。社区的预防和控制机制应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协调,从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角度出发,关注困难群众,特别是他们的子女。另外,对那些生活在离异、单亲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要给予特别关爱、指导和援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对社区里的学校、商场、各种娱乐场所、游戏厅等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社区环境的健康。

(4)加强立法,不断完善校园暴力的法律处理机制。从不断的司法实践中完善立法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促进我国关于校园安全法律的进程。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作为受害者和实施者应当以正确的途径加以解决。作为校园暴力的施加者,真的希望能够三思而后行。因为在这个讲究诚实信用的时代,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切。当一个人用死亡也承担不起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就会危害到自己最牵挂的家人。但愿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要在不应该的领域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

(5)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种种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主要由于学校和社会管理的失误,但管理上之所以失误很大程度与缺乏有效的监督系统有关,比如:有些家长虽然不满于老师的体罚,但又害怕提出来,反而使孩子吃更大的亏,所以多半是敢怨不敢言,对学校管理上的失误也是得过且过;还有些家长在孩子受到不法之徒侵害的时候表现了极大的怯懦,与其达成妥协条件,以求一时之安宁。以上种做法归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担心自己单枪匹马与之对抗反遭报复。这一不正常的心态与校园暴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校园暴力就是一般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在校的中学生属于未满18周岁的公民,对于他们个体的不法行为,可以从轻处理或免于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的公民,如果不及时纠正,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犯罪行为。因此,青少年学生要防微杜渐,不断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魏平雄等,犯罪学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2]蒋小燕,试分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M],培训与研究[M]。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4第1页-第16页。

[参考文献]

[1]汪宇峰,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M]。当然青年研究,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M]。1992,1,1起施行。

[3]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青年研究。2002

[4]朱永祥,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

[5]吴锋,青少年犯罪与心理教育[M]2004,6,18

[6]翟宗悌,青少年团体治疗[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218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第14条至56条。

[8]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2

老师给学生劝架是应尽的义务,但是碰到了拿刀子的学生干架老师是否还应当尽这份义务呢?蔡老师挺身而出了,结果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黯然逝去。这种用生命换来的为师责任得到了社会的赞许,虽然没有先例,但是网友仍然建议追认其为烈士。追认烈士的建议的确具有其合理性,起码弘扬了为师者的教育责任,然是否真的能够追认还需时间进行验证。为蔡老师争得应有的荣誉固然重要,但是笔者更关心的还是那些制造“教师烈士”的凶手们。难道仅仅就是那些肇事的学生吗?

蔡老师年轻生命的逝去固然是跟所在学校脱不开干系的。学生在该校开学第二天就公然打群架,是学校教育不当;学生打架可以亮出刀子则是学校的管理不当。在教育不当、管理不当的校园里面,劝架老师被误杀似乎不再是一件纯属意外事件,而是冥冥之中暗含着某些注定的因素。此其一。

其二,我们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可能并不是上述学校仅有的错误,而是全国教育的一个通病。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面对学生犯的错误,家长不能正视自身原因,却把责任推卸给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教书育人的身份蜕变成了活脱脱的“服务员”――不仅要小心翼翼地去避免学生学习上的挫折,还要防止学生产生生活上的挫折。这让不少老师在自己原本教育方式的施行上畏畏缩缩。《礼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的退让,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使得某些学生“飞扬跋扈”,在错误面前底气十足。这无疑在助长着“校园暴力”的发生。

其实,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电影中、媒体里以及网络上接触到不适合自己成长的信息,而身边又缺乏成人的监督与合理引导,久而久之他们便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我国又正处于转型社会阶段,尚未确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价值观,这就让不少“惟利是图”的“商家”,将“不良市场”开发到了在校学生这块“肥肉”上。在舆论的不当引导、环境的不良影响下,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学生会干部老生殴打新生”、“北外女生刺死同学”以及“布鞋妹妹”之类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

诚然,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助于“校园暴力”的改善,但毕竟改善社会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事情,要尽快改变“校园暴力”频发的现状还是得从教育体制上直接下手,而目前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似乎着重于培养“好成绩”的学生,并非“好公民”的学生,这就使得“监狱”式学校管理成为了必然结果。在这个管理制度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与尊重,从而通常使得“民主”解决不了学生间的矛盾。既然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平等,那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自然便会“不平等”,而“校园暴力”通常是他们的解决矛盾、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

老师成为“烈士”,这也许是件新鲜事,但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老师当“烈士”的原因只能是“校园暴力”的“牺牲品”。倘若我们不从根源上找出使“校园暴力”频发的“凶手”,那么“教师烈士”肯定会越来越多。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目前,枪击已造成33人死亡(包括开枪自尽的),20多人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5月份,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曝光网络引发热议,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学宿舍内,10多名女生围殴一名穿粉色衣服的女同学,扇耳光、撕扯头发、拳打脚踢。广南县教育局通报称,该起事件属实,施暴学生已道歉。校园暴力正逐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把校园暴力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暴力现状。2016年6月8号,我们对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法院进行了走访,梳理了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淡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家庭方面,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提高W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

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工作,齐抓共管,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有效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制订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不断改进教师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帮助教师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以使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教师知道将危机降低的处理措施。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4

关键词:法制教育;校园暴力;进行浅析

一、引言

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也给部分学生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面对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法制教育的缺乏其实也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缺乏,如果家长,教师都一味的强调孩子的文化成绩,而不注重对他们的法制意识灌输,孩子的人格依旧是不完善的,而且还很容易出现伤害他人或者被他人伤害的情况。可见,开展法制教育教学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的基本概述

法制教育,其实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从广义角度讲,法制教育其实就是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教育,即是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而狭义的法制,则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总之,在当下想要确保学生们实现健康的成长,加强对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

三、校园暴力的基本概述

校园暴力通常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暴力多发生在高中中学小学,主要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且实施环境地区多为僻静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校园暴力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校园的霸王们具有社会保护伞,所以才会欺负同学恐吓同学,并殴打那些不听他们指挥的同学。

四、加强法制教育,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教师树立榜样力量

学生在学校,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是最多的,因此在开展法制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为学生树立榜样力量就十分重要,为此,学校领导也必须要抓紧师德建设和教师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比如: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荥阳一小学英语老师遭到投诉,其原因是她竟然把一个孩子的腿上给踢得青一块紫一块,以致于还在上小读四年级的女孩琪琪,不管怎样都不肯去学校上学了。这一事件发生之后,瞬间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江西一中学”对此就十分的重视,所以学校领导当即决定要加强教师的教育工作,并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资料,甚至还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明令禁止教师不得、不得体罚学生、不等衣着不整等,而是要积极爱护学生,并做到举止文明、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总之,只有教师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才不至于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思想意识问题,并最终成为校园暴力的施害者或者是受害者。

(二)加强法制知识课程的教育教学

由于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不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因此也难以得到中小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加强法制知识课程的教育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之前,江西省南昌一初中女生被连扇耳光三小时”的视频,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在这段时长1分39秒的视频中,被打女生被扇了32记耳光,且多次遭受人身攻击并无还手之意,画面让人揪心。事发之后,被打学生的家长进行了报案,并且教育部门也立即采取相关处理措施。这一暴力事件的发生其实从本质上反映出学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的缺失,从而才导致学生法制意识的淡薄。为此,作为学校应该尽可能的通过开展法制教育科目,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常见的办法就是:老师注重课堂上法制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例展开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或者以情景模拟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除此之外,则是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士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课程的宣讲。总之,只有学法,才能懂法,最终才会守法。

五、结语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比如: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败……而其中最根本的莫过于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做到位,这无疑也让社会各界感到堪忧。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他们好奇心强烈,思想意识也不够成熟,所以也就特别容易走上校园暴力犯罪的道路。鉴于此,作为学校领导,相关科任教师,就更是要意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及时纠正他们所存在的错误思想,总之,就是要在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使其明白:遇事不应该能用武力解决,而是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和对策研究[M].湘潭: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05.

[2]李薇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N].中国教育报,2005-12-14.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

摘要:高校“校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群体及高校本身的危害不一而足,如何有效预控校园网络暴力的产生、规避校园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各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下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分析有关网络暴力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回顾校园网络暴力的现状,并对校园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认为当前高校应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素养,创新大学生课余活动内容,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监督机制,以达到消除“校园网络暴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暴力;负面影响;对策

现今,由于网络具有及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强的特点,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个人意见的主要渠道。高校作为网络个人意见表达的滥觞地之一,其在校生是我国网民构成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人群。网络暴力作为现实暴力在网络社会中的缩影,是一种极不理性的行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受价值观及私欲的影响,校园网络意见表达在发展中衍生出了广为诟病的校园网络暴力,其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以及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是对网络文明的亵渎。因此,有关高校校园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对于引导高校学生文明用网、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校园网络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作为一种虚拟世界的行为,其是一种受个人情绪左右的伪真相,是社会集体不理性情绪的宣泄,是不良网民暴戾心态的集体表露[1]。

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尚无对网络暴力的明确定义,在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综合各方观点,一般将网络暴力的定义归纳为:网民通过不同网络载体(微博、博客等),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某些网络事件,使用尖酸刻薄的言语,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在网上发表极具个人感彩的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图片等信息,通过网络虚拟世界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恶意诋毁他人、侵犯他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人身伤害的行为。此外,网络暴力很容易实现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过渡,并将网络虚拟暴力转化为对当事人的实际侵权、攻击行为,比如部分网民为达到打击报复的目的,歪曲事实、主观臆造伤害当事人的言论,诽谤、玷污当事人。更有甚者,直接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等个人能信息公诸于世,在舆论的作用下逼迫当事人就范,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二、高校“校园网络暴力”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群体的规模相应的在不断地增长,据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4.1%。在网民群体规模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网络虚拟世界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络暴力问题。在网络暴力问题方面,作为先进思想自由碰撞的阵地――高等院校也不能独善其身,也一直受“校园网络暴力”问题的困扰.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21.7小时,博客应用的普及率为82.4%,社交网站浏览应用的普及率为86.4%。正是由于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及大学生群体的盲目冲动性,网络暴力拥有了孕育的温床。由于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原因,大学生群体将大部分的时间寄托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生活习惯。

作为校园网络普及后的衍生物,校园网络暴力较社会网络暴力不同,其传播周期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激化。原因主要有:1.高校校园相对封闭,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快、互动性更强,伪真相更易在学生群体之间传播;2.学生对相关事件具有无意识的盲目冲动,从众心理强,且对社会事件真伪的判断能力较弱;3.由于校园网络技术较社会发达,及高校学生本身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强,高校学生要利用网络进行暴力言论传播途径更广,其实现的现实性更强。[2]此外,不少社交网站或者社交工具都是针对大学生开发的,其注册或者使用大都需要实名制,如人人网,学生只需根据相关搜索便能轻易的获取到他人的相关真实信息,这也为校园网络暴力变成现实暴力埋下了祸根。校园网络暴力对学生乃至学校的危害不一而足,急需各高校拥有相应的解决对策,方可对校园暴力事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三、高校“校园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了莘莘学子们独立于现实社会的“新空间”,在网络民主的庇护下,新空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他们可以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畅所欲言,充当网络愤青一族,哪怕是对一些事件做“伪道德”批判或者对某些人恶语相向也无关紧要。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用网,剖析校园网络暴力问题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高校校园网络暴力存在的负面影响主要如下:

首先,畸形的用网心理,不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是大学生群体了解社会现象,感知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面对思想“杂烩”的网络虚拟社会,心不正则行不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其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辨析网络中的真伪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休戚相关。由于涉世较浅,个人三观有待完善,大学生个体很容易被不良社会思潮异化,最终误入歧途、塑造出错误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暴力作为大学生群体宣泄情绪的不理,其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并不是解决校园问题的有效方式,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容易养成违背社会道德的不良(或者说是畸形)的用网习惯,表现为个体不尊重客观现实,利用网络的匿名特性将自身的不满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企图通过污蔑、诽谤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其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为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该行为下塑造出来的价值观自然是背离社会、为世人之所唾弃,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自然是无任何益处。

其次,容易引发学生集体的道德滑坡

较之于面对面拳脚相向的校园流血暴力冲突,校园网络暴力可谓伤人于无形,但也极为残酷。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身份的虚拟使得高校学生网民得以充分享受言论自由所带来的“”,加之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将自己丑陋展现出来,对于自己看不惯的行为或者仇视的对象进行歇斯底里式的攻击,以寻求自我的满足感。比如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如人,就污蔑别人抄袭等。然而,当此种行径引人深思的不仅仅是监管缺失的问题,还有道德层面的问题。社会之所可以有效运转,是因为有规矩的约束,而规矩得以得到认同则是道德层面的共识。校园网络暴力的产生使得部分学生邪念丛生,置道德于不顾,企图绑架他人的思想,利用他人的无知和从众心理,进而通过舆论对他人进行侮辱与攻击。当这种不良思想在学生群体中被默认或者接受,就会出现社会舆论导向不分明、个人私利凌驾去社会利益之上的现象,此时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就会下滑,社会文明就会失范。

最后,校园网络暴力是现实校园暴力的诱因。

无路如何,虚拟世界终究要回归现实,在虚拟世界中,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心态被成倍放大、个人极端情绪高涨,当个体从虚拟现实脱离后,很容易将虚拟世界的狂热情绪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进而诱发现实暴力,并对当事人开展实际性的攻击报复。比如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将其个人信息公诸于众,肆意侵犯他人隐私等。所以,校园网络暴力不仅仅是逞口舌之快,其背后还隐藏着很多隐性的危害,学生群体之间的网络骂战极易转化为现实的肉搏及其他伤害,是现实校园网络暴力的重要诱因,需要多加疏导。

四、改善校园网络环境,消除“校园网络暴力”的对策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健康上网、文明用网,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校园网络暴力面前,各高校要敢于直面问题,寻根下药、疏堵结合,方能标本兼治,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文明上网、远离网络暴力、抵制其不良影响的好习惯,以及真正改善校园网络环境。[1]目前而言,各高校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训,提高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素质。

新媒体素养是新媒体时代对每个公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加强媒体建设,开拓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面前,倘若大学生群体缺乏对新媒体的有效了解,很容易在新媒体面前迷失自我,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当前,我国高校在新媒体引导课程设置仍处于空白,无法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不懂得如何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中趋利避害。[2]因此,各高校应注意在学生课程中加设有关新媒体素养培训的课程,哪怕只是选修课或者讲座也行,比如开设新媒体技术培训课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网络行为教育课程等,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新媒体技术,正确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以及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素质。

其次,创新课余活动,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文体活动。

高校大学生较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拥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在这些时间里面,由于学生组织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学生已不再对学生活动感兴趣,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课余时间打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因此,要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迷恋网络世界的问题,各高校需要以社团组织、网络社区、宿舍单元为依托,创新大学生课余活动,改变以往年年同质的活动举办模式,开展更符合大学生群体实际需求的大学生文体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真实世界的交际圈、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逐渐消除他们对网络的过渡依赖心理。

最后,完善“校园网络暴力”监管机制。

校园网络暴力的孕育到产生要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孕育阶段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并有效化解问题,那么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也许就不会产生。因此各高校在改善校园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应注重有关校园网络暴力监管机制的建设,包括危机处理机制,加大校园网络监管人员及先进科技设备的投入,比如当某一帖子出现大量辱骂词语时可以预警的设备,完善网络监管中心建设,以及建立网络舆情跟踪小组,及时发现并帮助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对事件进行预控,进而有效阻止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在学校里,校园暴力事件常有发生。原本应当宁静、充满书香的校园成了暴力行为频繁上演的“舞台”。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1]包括勒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蔑、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为。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屡禁不绝。调查发现,在被访学生中,50%认为“校园暴力”问题有所好转,44%认为没有改变,仅有6%认为比以前严重了。在被访老师中,50%认为总体好转,40%认为没有改变,10%认为严重了。在被访学生中,84%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46%听说过自己的同学遭受过“校园暴力”,13%遭受过“校园暴力”。在被访家长中,72.5%听说过别人的孩子遭受过“校园暴力”,有的家长的孩子遭受过“校园暴力”。在被访老师中,60%反映本校发生过“校园暴力”。[2]近三年来,虽然各学校做了多方面努力,但校园暴力现象一直存在,甚至出现了上升趋势。

2.校园暴力逐步升级影响恶劣。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原来的一对一、单挑形式有所改变。约占25%的校园暴力是团伙行动,且这种团伙行动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所进行。他们往往会寻找曾经的同学和所谓的朋友来进行报复,如不及时制止,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校园暴力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近年来出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且学生是施暴者,施暴形式令人胆寒。

3.校园暴力的主体多是问题学生且女生占有一定比例。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90%以上是问题学生所为。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有人格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失去理智,很容易与对方发生冲突,并一发不可收拾。而在这其中又有40%以上是女生所为,或与女生有直接关系。

4.校园暴力的客体是人和物。在教育界提出的校园暴力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老师和公私财物,其中70%是针对人,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学生是主动施暴者,未见教师是主动施暴者);学生对学校公共财物的破坏。

与全球校园暴力的严重化(如枪击等)趋势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程度要轻,但是危害之大还是值得高度重视。据调查,我国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3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等。15~24岁犯罪占全国犯罪总数的55%,死于躯体暴力的青少年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暴力手段的复杂性和预谋性越来越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突出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主要问题有:

1.心理危机的评定标准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一个人情绪紊乱不一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性问题。在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自我的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但目前只强调外因,忽视内因;只强调他者的主动作用,而且干预力量的传输是单向的,不是互动的;干预机制的主体性问题不明确,干预对象只是被动接受他者的调节。这种机制运行的后果:一是可能导致干预效果不佳,二是可能导致危机恶化。

3.心理危机的后干预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了这一步,后干预的具体策略更是有待研究。

4.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工程问题。目前目光更多聚集在学校支持系统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支持系统,但家庭和社会也是其重要因素,要使大学生真正走出心理危机的困境,还必须依靠家庭、社会等系统的支持。

5.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差。我国各大高校干预的时机与效果都不太理想。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干预能力差。

6.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

7.高校专业人员缺乏,应对效能偏低。尽管大多数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但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研究的人极少,严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应对效能偏低,很难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和研究。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8.系统研究欠缺,指导实践不力。专业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心理危机缺乏系统研究,无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国外的理论、方法不宜直接应用于我国的实践工作。事实上,尽管有的高校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但通常情况是,勇于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其中,有社会观念的问题,如不少人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1.构建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心。[3]要使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能真正发挥效用,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既要有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领导机构,又要有执行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各级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明确归属、理顺关系。

一级中心为领导决策机构。由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以校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各院系的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发行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以及领导二级中心开展工作。

二级中心为执行机构。也即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二级中心要对一级中心负责,并领导三级中心开展工作。二级中心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做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当对重大的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中心。

三级中心为信息提供机构。主要由学生组成,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院(系)学生会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部部长。班级心理联络员有权力也有义务接受二级中心组织开展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心理联络员每星期向部长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心理联络部长每星期向二级中心汇报本院(系)同学的心理动态。

2.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的三种渠道。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获取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二是要求三级中心定期提供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三是二级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主动获取信息。

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项措施。结合危机干预理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措施:预防性干预(主要由三级中心和二级中心共同完成);咨询治疗性干预(主要由二级中心来完成);应急干预(主要由一级中心来完成)。

4.突出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结合”。一是要突出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是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三是心理普查与医院拟诊相结合。四是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6,(3):148-149.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7

校园历来是被认为是学生成长的象牙塔,然而,校园暴力打破了这种宁静,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不断攀升,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2008年10月2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学生“弑师”案,这是继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案以来又一例学生暴力杀人案。面对严峻的情况,包括心理学界、社会学界、教育界、犯罪学界等在内的各类专家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众多的理论。其中心理学家的研究尤为深入,他们从环境、生物、人格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深入发掘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外根源。

二、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三、解释校园暴力成因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

校园暴力属于青少年攻击,一直以来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并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外在环境刺激、个体本身生理因素以及人格特征的研究等等。

(一)“挫折―攻击”假说

1、多拉德(J・Dullard)和米勒(N・E・Miller)等人(1939)根据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感是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环,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人的侵犯行为就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很多学者采用挫折-攻击的假说来解释青少年犯罪,他们认为挫折是在校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荣复康和罗雄对367名大学新生所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认为攻击行为是由正常合理的需求不能满足所造成的。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会使动机在执行时出现反复状态,以实施攻击行为。近些年大学生中程度较强、规模较大的攻击行为的直接诱因大都由某种挫折因素在起作用。

可见“挫折―侵犯”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校园暴力的起因。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此理论的局限:现实中并非一切攻击都来自挫折感,而且挫折感也不一定引起攻击;所以挫折与攻击之间并非是单纯的因果关系。

2、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L.Berkowitz)针对“挫折―侵犯”理论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地看法,他认为挫折并非直接引发侵犯,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愤怒情绪状态,进而才能引发侵犯行为。愤怒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中介因素,它和挫折一起引发侵犯行为;因而挫折是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引起侵犯行为。另外,伯克威茨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通过实验证明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他说“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成为解释校园暴力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基本观点是:当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体验挫折感,挫折感诱发人们的愤怒和焦虑,因此会导致侵犯行为。

(二)社会学习理论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AbortBandera)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攻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社会学习是青少年获取攻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家庭暴力一方面极大的伤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成长于有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从小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家长也成为暴力的示范者,成为青少年模仿的榜样。调查发现,在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直接实施体罚或冷暴力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很严重的,一方面学生可能以“暴力老师”为榜样,产生模仿心理;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施暴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近年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的部分根源。此外,暴力影视文化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更是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班杜拉通过大量考察电视节目中暴力镜头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认为暴力镜头的影响足以使暴力犯罪增多。观察学习说认为学生从暴力影视中学到暴力行为,并在现实生活中复制。

社会学习理论是解释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解释攻击的原因时强调攻击是经由社会学习而获得的;攻击的激起与攻击者接受了令人讨厌的刺激有关;攻击的保持与行为者受到的外部强化或惩罚的具体情况有关;攻击的自我调节主要由对攻击行为的自我奖励、自我惩罚、内部控制的解脱、慢性的抑制解除等组成。

从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攻击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它试图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引发攻击的根源,即外部归因;另一方面它也部分涉及个体的内部自我调节机制,即内部归因。

(三)本能论

1、社学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行为和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凯瑞斯(Cairns)认为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许多动物往往为了争夺食物、领地和支配权而相互斗争,人是高级动物,所以人也具有动物的本能―攻击性。

尽管内在生物机制和生物过程在攻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攻击是一种本能行为。对此最好的理解是把生物因素看作环境刺激和攻击之间的调节变量。

2、弗洛伊德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受本能所驱使,本能是行为的推动或启动的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力量。个体有求生的本能和求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是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由死的本能衍生出最重要的本能就是攻击;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它和(力比多)一样,也是人格中的重要力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一切攻击行为都是潜在的攻击本能精神能量的流露。在攻击的本能模式中一个关键的假设是“”概念,即攻击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使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但超我的发展准许攻击能量通过罪恶感而内化,能量仍在产生,需要通过连续不断的升华及中和作用克服力比多与超我或现实要求之间的冲突。如果自我和超我抑制了攻击内驱力,就会阻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否则便会出现攻击。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大量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而且被研究者多数是精神病患者。所以在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应用性方面一直受到质疑和诘难。

(四)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Hans・Jorgen・Eysenck)认为人格类型包含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机能;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在精神质―超我机能这一人格维度中,高分精神质者具有倔强固执、凶残强横和铁石心肠等人格特点。

张春林、邹泓利用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在研究中发现,在三个人格维度中,精神质与青少年犯罪有最稳定的相关,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犯罪。在一项为期5年的追踪研究中,精神质预测了官方报告的少年犯罪。研究还发现,精神质的预测力会随着年龄而改变,在平均年龄为15岁的高中生中,精神质对大多数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都有预测力,而在19岁的大一学生中,精神质只对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有预测作用,精神质对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力比对成年犯罪的预测力更强。

(五)犯罪心理结构论

罗大华等人提出犯罪心理结构理论,欲从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分析产生侵犯的原因。犯罪心理结构包括犯罪的心理动力结构、特征结构和调节结构。一般来说,当个体的犯罪心理结构成为个体的优势结构时,就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个性心理结构的理论认为,个性倾向性是它的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由较低层次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较高层次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它是个性积极的源泉,对个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暴力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中包括:(1)意识,它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这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3)犯罪动机,它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4)不良兴趣。

个性调节结构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调节系统。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对犯罪人的欲求等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作用,对其动机与行为起协调、监督作用。主要有:(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特征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种心理成分。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显示出个体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区别于他人的某种特征。主要包括:(1)特定的气质;(2)消极的性格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4)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从各种资料中我们看到,许多心理学专家都对校园暴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很多具有重要价值和说服力的理论。我们既要看到这些理论的贡献,也要看到它们的缺陷。

(一)贡献

各种理论的建立是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成因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对学生群体的行为进行鉴别和预测,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缺陷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1篇8

关键词:校园欺凌教育策略学校管理

1.校园欺凌的教育问题

什么是校园欺凌?就是指一个人或者多人持续多次对某个人或者多个人进行肉体上的攻击,还有就是用语言和行为进行心理上的迫害,比如威胁、骚扰、将其孤立、无视其存在,从而给其带来痛苦[1]。这两种定义的不同在于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觉到痛苦”,该行为即为“校园欺凌行为”。而后者则站在加害者一方,着重于“给别人带来痛苦”。

2012年开展的一项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在接受采访的中小学生中,有68%的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8成以上的学生对此“心生恐惧”,然而,大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态度。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7成以上学生称,学校附近的胡同、小区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

2.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

2.1个人因素

校园欺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只是有时是一个人欺负一个人;有时多人欺负一个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孩子有欺凌行为,这些都和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等是分不开的[2]。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①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②家庭教育不当,有的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影响到孩子,有的是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这种孩子所占比率较高,因此他们的存在亦不容忽视,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发生。

2.2社会因素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认为,造成孩子语言成人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少玩伴,与电视、游戏为伍,无形之中就会融入成人的世界。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妥当。在电视节目这方面,有很多节目是通过欺负、嘲笑他人的方式取悦观众的。青少年观众通过观看此类节目,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也可以采取此类行为获得,通过欺凌他人获取,这些节目会给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提供一些负面暗示[3],这样青少年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社会风险评估等级落后。据唐钧介绍,长期以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3.校园欺凌的对策

对于越来越多发的校园欺凌,求解之路,绝不仅限于对个案、孤例的调查、处理和善后,而应思考缓解和根治的办法。加强预防和惩戒,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多方面出“硬招”,进行系统性求解,这才是根治之道。

3.1家庭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部分已经阐述过,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联。每个家庭都能经常对孩子的生活态度予以关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断善恶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想要做到这点,便需要以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作为基础。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须成为能使其放松下来的心灵的归宿。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本身就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而羞于承认和坦白被欺负的事实。对此,希望父母及监护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包容。

在被访学生中,“假如你被同学欺负,你会告诉谁?”,45%的初中男生和55%的小学男生选择“告诉老师”,而只有2成左右选择“告诉父母”。初一男生称,出于自尊心,谁都不愿承认自己受过欺负,更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我想自己处理,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毕竟被别人欺负挺丢人的”。而四年级男生刘涛表示:“如果被欺负就向老师告状,会被同学鄙视,更没人理我了。”

3.2学校

新形势下,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问题,审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概念[4]。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愉快学习、活动的场所,更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但是在升学竞争白热化的现今学校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班集体忽略,这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不再花更多精力在学习上。校方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知道、理解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评价人的方式。因此,对于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校方要积极予以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使拥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学生拥有自信。

对于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有责任预防和解决。学校方面要坚持“绝不允许欺凌现象的存在,也绝不允许鼓动、无视欺凌行为”的态度,而且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则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让学生知道,根据情况校方会采取开除学籍等严肃的处理方式。通过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尊重、正义感及对他人关怀的心灵,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建设性人际关系等途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中的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少,这些又恰恰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素质。

3.3社会

当前,引发校园欺凌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甚至压根是没事找茬寻刺激。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引发一起校园欺凌事件。目前的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三大特征:①参与人群女性化。媒体统计表明,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今年所有暴力事件中的占比达到了32.5%,且多表现为胁迫性、侮辱性等对被害者心理产生影响的行为;②施暴手段残忍化。回顾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施暴者的行为正变得“花样频出”,性质愈发恶劣;③事件传播网络化。纵观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所有的施暴过程都拍有视频或图片,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从而极易引起广泛关注,而施暴者拍摄视频的动机,据调查绝大多数是出于“炫耀”。

学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企事业单位能够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予以尽可能的帮助,并且能够多多关注此类问题。例如,可以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提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也可以赞助各类媒体共同创造和谐环境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在信息化的社会,各类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另外一点是对于欺凌现象本身的认识,欺凌现象,也存在于成年人的社会当中,想要彻底根绝,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欺凌弱者这一卑劣的行为都绝不能被正当化。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一种“决不允许欺凌行为出现”的明确规则,并用坚决的态度正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9

【关键词】校园暴力;教养方式;认知干预

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的行为。因此,认知的改变是导致行为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正如班杜拉(A.Bandura)所言;“离开了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行为。”对于像暴力行为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而言,离开了对认知中介过程的探讨,就永远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所以探讨学生的社会认知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归因、移情和后果评估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本文从这三个因素进行研究。

一、归因方式与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相关性

归因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研究的焦点在于个体如何对行为的原因作解释。归因可分为自我归因和人际归因,前者是对自身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后者是对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在学生问卷问题9中,给被试提供了一个模糊的社会冲突情境――遭受到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此时对对方行为意图的解释将反映出归因方式上的差异,包括偶然性归因、敌意性归因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不明确归因三种方式。学生问卷第9题设置了一个受到不明原因攻击的情境,以此来调查被试的归因方式。将暴力行为综合指数=1.00作为分割点,把被试分为无暴力行为组(暴力行为综合指数=1.00),计算两个组的归因方式的均值与标准差,结果如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暴力行为组的归因均值大于无暴力行为组,有暴力行为组的归因标准差大于无暴力行为组,说明有暴力行为组在一个模糊情境中遭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时,他们普遍偏向于作敌意性归因。且有暴力行为组对模糊攻击情境归因的个别差异相对要大于无暴力行为组。

将归因方式与暴力行为综合指数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2。结果表明归因方式和暴力行为之间的确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即在模糊的冲突情景境中,对对方行为意图的解释越倾向于作敌意性归因,就越倾向于采用校园暴力行为。但敌意性归因与校园暴力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部分作敌意性归因的被试并不表现出具体的校园暴力行为,在归因和行为反应之间移情和后果评估起到很大作用,在下面的调查分析当中会有具体体现。

二、移情的影响与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相关性

移情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学生问卷第10题设置了一个校园暴力行为的旁观情境,此时对暴力受侵者的情绪感受能够反映出被试的移情差异。计算无暴力行为组和有暴力行为组的移情的均值与标准差,结果如表2-1。由表可知:无暴力行为组移情均值大于有暴力行为组,两组的移情标准差没有太大区别。即是说,在移情方面,无暴力行为组较有暴力行为组对受害者有更多的感觉体验,且两组的移情个别差异大致相当。

另外,将移情与暴力行为综合指数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2。结果表明归因方式和暴力行为在.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对受害者的有越多的感觉体验,则暴力行为综合指数越低。

三、后果评估与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相关性

后果评估是在反应计划形成后,还要对其进行比较评价,预测各种反应的效果。对反应计划的评价将决定采取何种行为反应以及将达到的效果。评估受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问卷第11题设置了一个暴力反应计划已形成的情境,对计划实施的效能预测可以反应出后果评估的差异性。计算无暴力行为组和有暴力行为组的移情的均值与标准差,结果如表3-1。由表可知:有暴力行为组后果评估的均值大于无暴力行为组,两组的移情标准差没有太大区别。即是说,在后果评估方面,相对于无暴力行为组,有暴力行为组对以暴力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后果预期更为乐观,且两组自后果评估方面的个别差异大致相当。

另外,将后果评估与暴力行为综合指数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2所示:后果评估和暴力行为在.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即对以暴力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后果预期越乐观,则暴力行为综合指数越高。

四、校园暴力行为的社会认知干预

学生开放问卷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具有从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出发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自我防范的良好意愿。另外,在对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当中,我们发现,社会认知因素与校园暴力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社会认知干预:一是冷静自制,在冲突情境下引导无恶意的归因;二是换位思考,使移情能力得到强化;三是三思而后行,进行更深层面的后果评估。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认知环节进行有意识地干预对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可行且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班杜拉(A.Bandura),谭旭东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2007

[2]温芳芳,佐斌.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J].心理科学进,2007.09

[3]李佳.寻找校园暴力犯罪的根源――暴力性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4

【作者简介】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10

关键词:暴雨径流;氮赋存形态;分布;控制

中图分类号:X508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501410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天然绿地被不透水下垫面取代,给流域的正常水循环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不透水用地类型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区域暴雨产流系数的增加,使得较小的降雨也能产生较大的暴雨径流;另一方面,不透水覆盖率的提高和植被减少等因素大大降低了暴雨期间城市区域的氮滞留能力,与自然环境相比,城市暴雨径流中的氮浓度处于较高水平。随着点源污染控制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暴雨径流产生的氮污染逐渐成为受纳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氮是植物、藻类和微生物生长的首要营养性限制因素,水体中氮的过量输入和富集往往导致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变[1]。华盛顿政府大都市委员会把城市河流接纳的大部分氮归于不透水下垫面含氮暴雨径流[2];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摩顿湾,氮被认为是影响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污染物质[3];另外,美国2/3河口水环境功能退化的原因被归结为暴雨径流中的氮污染[4]。河流中氮浓度和形式与流域特性紧密相关,如人类活动、气候、地质、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河水中氮的赋存形态不同,其生态功能、对水生生物的毒理作用以及管理方式也不同,相对于固态氮来说,溶解性无机氮更容易被简单生物体吸收利用,从而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1,5]。受污染物累积规律和环境背景的影响,城市区域用地类型不同暴雨径流氮污染的特性也不同[6]。因此,了解城市地区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中氮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对于暴雨径流氮污染的高效控制具有重要导向作用。〖=D(〗何强,等: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氮赋存形态分布特性及控制技术〖=〗

Taylor等[7]研究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不同汇水区雨天暴雨径流中氮类污染物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墨尔本地区雨天暴雨径流中的氮以TDN(TotalDissolvedNitrogen)为主(占TN的80%左右),与其他研究相比,墨尔本地区DIN比例较高(约占TN50%)。Jin等[8]研究了中国浙江省CaoE河流域氮类污染物时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源头水中硝酸根浓度高于氨氮浓度,而在城市区域TON(TotalOrganicNitrogen)和氨氮是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分别占总氮的54.7%和32.1%,从整个河流系统看,氨氮浓度随距离城市区域的增加而降低,而硝酸根浓度随汇水区中农业用地的增加而增加。Pitt等[6]从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中收集和评估了美国暴雨径流代表性数据,发现用地类型不同,总氮中各种形态氮的比重不同,总体来说,DIN约占TN的50%左右。然而,以上研究多针对综合性流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而针对用地类型组成简单、位置设置相对分散的不透水下垫面暴雨径流中氮类污染物组分构成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未来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中,LID(LowImpactDevelopment)、BMPs(BestManagementPractices)、SUDS(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等理念被誉为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系列分散式、小型化的控制措施实现对不透水下垫面暴雨产流的原位消减[9],因此,了解分散化的各种不透水下垫面暴雨径流的氮类污染物构成规律,对于城市暴雨径流氮污染的更好控制很有必要。重庆地处三峡库区环境敏感区域,其暴雨径流氮污染对于水库富营养化以及影响水库水质安全有直接影响,所以,研究该地区城市暴雨径流氮赋存形态的分布特性对于库区水质保障意义重大。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介绍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日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h,常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左右,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冬季只占4%~5%。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和江北区选取交通干道、水泥屋面、商业区广场、瓦屋面和大学校园综合性汇水区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地点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所选取城市交通干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杨路和江北区龙脊路,取样点分别为交通干道的雨水口,路面汇水区用地类型均为商住混合区,道路覆盖材料为沥青,坡度约2.0%~2.5%,清扫频率为1次/d;所选取不透水屋面为重庆大学校园内楼顶,该楼顶为混凝土结构,并进行了防水处理,汇水面积200m2,取样点为雨水排水立管底部出水口;所选取商业区广场位于重庆市三峡广场中的一块较封闭汇水区,汇水面积约500m2,坡度2.5%,取样点位于汇水区雨水口;校园综合性汇水区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汇水区内融合了瓦屋面(1.5hm2)、道路(1.7hm2)、草地(1.5hm2)、广场(1.0hm2)4种城市区域的典型下垫面,分别占汇水区总面积的25%、30%、26%、19%,汇水区总面积约5.7hm2,取样点设在汇水区总出水口雨水管道检查井内。

1.2监测方法

降雨期间的取样方法为自产流起30min内,每隔5min采1个样,30~60min时段内,每隔10min采1个样;之后每隔30min采1个样,直至径流结束或趋于稳定为止。降雨量由监测点附近的雨量计(JDZ1,中国)自动记录。校园综合性汇水区流量测试采用超声波流量计(MHPM,中国)进行,首先将检查井底部的断面形状改造成直角三角堰,将超声波传感器固定在直角三角堰底部正上方2.5m处,流量监测过程中,水位波动信号由传感器反馈给主机,由流量计主机根据预设计算模型计算出流量并存储,测试完毕后下载即可,流量输出时间间隔为5min。

取样瓶为1.5L聚氯乙烯瓶,采样前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1+3硝酸荡洗一次,然后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洗涤后备用[10]。水样采集后,立即带回实验室检测。水样测试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要求进行。混合水样直接消解测试总氮,混合液用0.45μm醋酸纤维滤膜抽滤后的滤液用来测试NH3-N、NO3-N和TDN,如图2所示。颗粒态有机氮(ParticulateOrganicNitrogen,简称PON)、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OrganicNitrogen,简称1.3数据分析

在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期间,共监测了14场降雨,各场降雨的雨情如表1所示。EMCS是场次降雨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加权平均值,被广泛用来估算各个下垫面暴雨径流产污负荷[11]。PEMCs是指场次降雨中部分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加权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EMCS相同,区别在于所统计的暴雨径流时间段。在多场次的降雨径流观测中发现,单一下垫面前10~15min的径流水质明显高于后期径流,在文中统一以暴雨产流后前10min的暴雨径流作为PEMCS的计算对象,记为PEMC10。具体计算方法如式(1)、(2)所示。

2.1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氮浓度分析

统计了各种下垫面暴雨径流的TN、TDN、NH3-N和NO3-N的EMCs(图4所示)。所监测5种城市用地类型,暴雨径流总氮EMCs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市交通干道(10.6mg/L)>商业区(9.3mg/L)>水泥屋面(5.6mg/L)>瓦屋面(4.0mg/L)>校园综合汇水区(2.4mg/L),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值[13]的10.6、9.3、56、4.0和2.4倍;NH3-N的EMCs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市交通干道(4.6mg/L)>商业区(3.4mg/L)>水泥屋面(1.6mg/L)>瓦屋面(1.2mg/L)>校园综合汇水区(0.5mg/L),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值[13]的4.6、3.4、1.6、1.2和0.5倍。商业区、水泥屋面、瓦屋面和校园综合汇水区暴雨径流中NO3-N的EMCs均大于NH3-N的EMCs,这与城市交通干道恰好相反,这可能与汇水区污染物的累积和传输特性有关。在校园综合汇水区,由于在线流量计直角三角堰的修建,导致下水道内长期积水,这种情况有利于自养硝化菌的生长,可能对暴雨径流中的氨氮起到了稀释和硝化作用,从而导致氨氮浓度最低。瓦屋面和水泥屋面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大气干湿沉降,由于夏季的高温,氨氮很容易转化,这可能是导致屋面径流中硝酸根浓度较高的原因。商业区的硝酸根浓度(3.7mg/L)略大于氨氮浓度(34mg/L),其污染来源除大气干湿沉降外,还有行人的日常活动,行人活动的遗落物也是暴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可能是行人活动污染强度较弱的缘故,导致硝酸根浓度略大于氨氮。交通干道的主要污染来源是交通车辆、行人活动、路边店铺等,其污染强度、污染复杂性远高于其他4种用地类型,这可能导致其氮形态浓度分布不同的重要原因。

2.2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浓度构成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的氮赋存形态构成特点,对所监测的5种城市用地类型的暴雨径流进行了详细解析(图5),同时,统计了其他学者对城市不同用地类型暴雨径流中氮类污染物的研究结果(表2)。在表2中,Taylor等[7]研究了墨尔本综合性排水区的暴雨径流情况,该汇水区用地类型包括居民区、商业区和公园等主要用地类型;Gan等[14]分析了广州天河区交通道路暴雨径流的总氮和硝态氮浓度。Lee等[15]研究了韩国大田和清州居住区、工业区的径流水质特性,根据作者的研究数据,将各类用地类型雨天径流的氮类污染物浓度值平均化处理后列于表2。

尽管PEMC10与EMCs有明显不同(校园汇水区除外),但两者氮赋存形态构成比例并无明显区别(混凝土屋面和校园汇水区除外)。在校园汇水区中,PEMC10中NH3-N比重小于EMCs,可能是由于初始径流中受下水道原有水流的混合稀释作用,导致PEMC10中NH3-N比重低而NO3-N比重高。水泥屋面PEMC10的PON比重低于EMCs,可是受到暴雨冲刷作用的影响。

PON是指以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氮,该部分氮可通过过滤、沉淀等手段较容易的去除。交通干道EMCs的PON比例最高,但仅有26%。对于PON来说,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干道(26%)、水泥屋顶(21%)、校园汇水区(16%)、商业区(12%),这可能与各种用地布局的污染物来源有关。交通车辆所排放的污染物是交通干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包括轮胎磨损、颗粒物散落等,这使得交通干道地表径流的TSS浓度较高,相应的PON的比重也得到了提高;大气干湿沉降是沥青屋面污染物累积的主要来源,由于水泥屋面基本呈水平布置,容易造成污染物在屋顶的累积,加之清扫不及时,使得水泥屋顶暴雨径流中的PON含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校园汇水区的污染物累积主要来自交通工具、行人活动等,但相对于交通干道来说,校园内的交通负荷明显下降,这可能是造成校园综合性汇水区暴雨径流中的PON比重低于交通干道的原因之一;商业区行人密度高,轻型车辆通过的频率较低,污染物主要来源为行人活动、汽车行过时产生的污染物,这使得商业区暴雨径流中虽然总氮浓度比较高,但PON比例较低。总体来看,商业区和校园汇水区PON比重(12%~16%)接近,而交通干道和水泥屋顶(21%~26%)接近。

TDN包括DIN和DON,DIN又包括NH3-N、NO2-N和NO3-N。通常情况下,地表水体中的NO2-N含量常被忽略[8]。不同用地类型暴雨径流的氮赋存形态构成并不完全一致,总体看来,重庆地区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中以TDN占多数(73%~82%),这与墨尔本地区[7]和Francey等[12]总结的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农村居住区、铝面屋顶和商业住宅混合区3种用地类型的研究结果十分接近,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商业区、中密度住宅区和高密度住宅区3种用地类型的TDN比重则稍低于本研究结果,但仍达到了50%以上。

DIN(NH3-N和NO3-N)可直接被水藻吸收利用,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16]。尽管交通干道暴雨径流TN浓度高于商业区,但对DIN来说,商业区暴雨径流的EMCs反而大于交通干道。重庆地区暴雨径流中DIN占到TN的63%~82%,其中瓦屋面和商业区暴雨径流的DIN比重可分别达到82%和76%,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68,12],本研究中DIN/TN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整体上看,Pitt等[6]总结的美国暴雨径流中DIN/TN值(平均46.9%)低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平均53.5%);美国DIN/TN最高的为混合工业区(688%),在澳大利亚东南部DIN/TN最高的为农村居住区(62%)(表2),与本研究结果存在相似之处。

商业区、水泥屋面、校园综合汇水区、瓦屋面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硝酸根(NO3-N),分别占各自TN浓度的39%、39%、44%和52%,而城市交通干道的TN浓度中比重最大的组分为NH3-N,占TN的43%。受大气沉降、降雨质量、降雨强度、汇水区下垫面特性、以及下垫面污染物来源的影响,降雨径流中氮类污染物浓度变化很大[7],此外,氮类污染物在水力输送过程中其赋存形态有一定程度的迁移转化,受汇水区地形地貌、用地景观布局、降雨特征、径流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相同的汇水面积,暴雨径流的传输时间也不同,这也导致了氮类污染物转化程度的不同,因此,应当针对具体的环境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以为暴雨径流污染的控制提供切实的参考资料。3控制技术

城市暴雨径流中的氮主要以TDN为主,而且可生物利用的DIN为TDN中的主要组分,传统的城市暴雨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氮的去除要求,如路边沟坑[17]、快速过滤系统、以传统方式构建的雨水滞留系统[18]等。因此,寻求城市暴雨的高效脱氮技术势在必行。Taylor等[7]指出,暴雨径流脱氮系统必须有好氧条件促使硝化反应发生,并兼有足够的厌氧停留时间以促进反硝化反应的发生,由于硝酸根在总氮中的比例较高,反硝化反应是实现氮高效去除的关键步骤;Tamara等[9]也指出通过反硝化作用将氮转化成气体释放出去是降低水体中氮含量的最终出路。根据5种城市用地类型暴雨径流氮形态的研究结果以及“源-过程-汇”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思路[19],提出城市暴雨径流脱氮对策。

3.1暴雨径流氮源头控制

1)绿色屋顶

通过城市不透水屋面的生态化改造,构建绿色屋顶是常用的暴雨径流源头控制技术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反硝化脱氮的关键因素[20]。但由于屋顶承重限制,增加暴雨径流在绿色屋顶中的停留时间以实现反硝化往往显得不可行[9],绿色屋顶主要是完成了氮赋存形态的转化而未从水体中脱除氮,因此,绿色屋顶出水可收集回用于城市绿化,这对于缓解城市用水压力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北方地区。绿色屋顶的构建应选择低营养盐含量的介质以及耐干旱胁迫能力强的植物,以避免绿色屋顶成为溶解性污染物的释放源[21]。

2)渗透路面

渗透路面可广泛用于广场、人行道等地点,以促进暴雨径流的下渗,通过改进渗透路面的设计也可以起到源头除氮的作用。如渗透砖下面可铺设一层石英砂、粉煤灰等物质,以提供微生物附着场所,促进硝化反应和NH3-N的吸附;在渗透系统底部设置水流升降设施,已形成反硝化脱氮的条件等[22]。

3.2传输过程控制

在暴雨径流产生源和排水管道之间设置传输系统,避免暴雨径流直接经由排水管道排入受纳水体,可有效降低氮浓度[23]。生物滞留系统是常用的传输过程控制技术之一。该系统是由植物、微生物、回填介质、排水系统等组成的陆生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作用以及土壤细小颗粒的表面物化性质等的共同作用去除氮。一般说来,增加生物滞留系统深度,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延长暴雨径流在系统内的输移途径,从而延长排水时间,脱氮效果较好,但脱氮效果同时还受回填介质中氮的背景含量、反硝化脱氮电子供体的影响[24]。

3.3暴雨径流汇控制

当含氮暴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后仍可以采取措施脱除氮。常用的方式有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技术。人工湿地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反硝化作用脱除氮,而生态浮岛则主要依赖植物吸收。人工湿地对氮的脱除效果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欲维持人工湿地良好的脱氮效果,应减少所用填料的氮含量,设置反硝化反应条件,并确保有充足的碳源[9]。4结论

1)氮浓度研究表明,交通干道暴雨径流TN的EMCs最高(106mg/L),校园汇水区最低(24mg/L);交通干道和商业区暴雨径流NH3-N的EMCs(34~46mg/L)明显大于水泥屋面和瓦屋面(12~16mg/L),而校园汇水区NH3-N的EMCs则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2)尽管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暴雨径流TN的PEMCs大于EMCs,但氮赋存形态构成并未发现有明显区别。暴雨径流中的氮以TDN为主(占TN的73%~82%),而TDN中又以DIN为主(占TN的63%~82%)。

3)改良暴雨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暴雨径流中TN的去除率,改良措施的关键为人工创造反硝化所需要的条件,延长暴雨径流在控制系统内的水力停留时间,同时,选择低氮含量的填料作为控制系统的使用材料。

参考文献:

[1]SeitzingerSP,SandersRW,StylesR.BioavailabilityofDONfromnaturalandanthropogenicsourcestoestuarineplankton[J].LimnolOceanogr,2002,47(2):353366.

[2]MetropolitanWashingtonCouncilofGovernments.Urbanrunoffinthewashingtonmetropolitanarea,FinalNURPreport[R].Washington,DC: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Programs,1983.

[3]AbalE,MooreK,GibbesB,etal.StateofSoutheastQueenslandwaterwaysreport[R].Brisbane:MoretonBayWaterwaysandCatchmentsPartnership,QueenslandGovernment,Australia,2001.

[4]DavidsonEA,SavageKE,BettezND,etal.Nitrogeninrunofffromresidentialroadsinacoastalarea[J].WaterAirSoilPollution,2010,210:313.

[5]VitousekPM,HowarthRW.Nitrogenlimitationonlandandinthesea:Howcanitoccur?[J].Biogeochemistry,1991,13:87115.

[6]PittR,MaestreA,MorquechoR.TheNationalStormwaterQualityDatabase[C]//WorldWaterandEnvironmentalResourcesCongress,SaltLakeCity,UT.ASCE,June,2004.

[7]TaylorGD,FletcherTD,WongTHF,etal.Nitrogencompositioninurbanrunoffimplicationsforstormwatermanagement[J].WaterResearch,2005,39:19821989.

[8]JinSQ,LuJ,ChenDJ,etal.RelationshipbetweencatchmentcharacteristicsandnitrogenformsinCaoERiverBasin,Easter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9,21:429433.

[9]CollinsKA,LawrenceTJ,StanderEK,etal.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managingnitrogeninurbanstormwater:Areviewandsynthesis[J].EcologicalEngineering,2010,36:15071519.

[10]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1]张科峰,李贺,傅大放,等.三种不同屋面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4):724730.

ZHANGKefeng,LIHe,FUDafang,etal.Characteristicsofheavymetalpollutioninrunofffromthreedifferenttypesofroofs[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11,31(4):724730

[12]FranceyM,fletcherTD,DeleticA,etal.NewinsightsintothequalityofurbanstormwaterinSouthEasternAustralia[J].Jour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10,136(4),381390.

[13]国家环保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4]GanHY,ZhuoMN,LiDQ,etal.QualitycharacterizationandimpactassessmentofhighwayrunoffinurbanandruralareaofGuangzhou,China[J].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2008,140:147159.

[15]LeeJH,BangKW.Characterizationofurbanstormwaterrunoff[J].WaterResearch,2000,34(6):17731780.

[16]HowarthRW,SharpleyA,WalkerD.SourcesofnitrogenpollutiontocoastalwatersoftheUnitedStates[J].EstuariesandCoasts,2002,25(4):656676.

[17]ButlerD,KarunaratneSHPG.Thesuspendedsolidstrapefficiencyoftheroadsidegullypot[J].WaterResearch,1995,29(2):719729

[18]KimH,SeagrenEA,DavisAP.Engineeredbioretentionforremovalofnitrateandstormwaterrunoff[J].WaterEnvironmentalResearch,2003,75(4):355367

[19]杨柳,马克明,郭青海,等.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4,25(6):3239.

YANGLiu,MAKeming,GUOQinghai,etal.Impactsoftheurbanizationonwatersnonpointsourcepollution[J].EnvironmentalScience,2004,25(6):3239.

[20]KlockerCA,KaushalSS,GroffmanPM,etal.NitrogenuptakeanddenitrificationinrestoredandunrestoredstreamsinurbanMaryland,USA[J].AquaticSciences,2009,71:411424.

[21]EmilssonT,BerndtssonJC,MattssonJE,etal.Effectofusingconventionalandcontrolledreleasefertiliseronnutrientrunofffromvariousvegetatedroofsystems[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7,29:260271.

[22]CollinsKA,HuntWF,HathawayJM.SidebysidecomparisionofnitrogensspeciesremovalforfourtypesofpermeablepavementandstandardasphaltinEasternNorthCarolina[J].JournalofHydrologicEngineering,2010,15(6):512521.

[23]WalshCJ,FletcherTD,LadsonAR.Retentioncapacity:ametrictolinkstreamecologyandstormwatermanagement[J].JournalofHydrologicEngineering,2009,14:399406.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1篇11

困境一:校外垃圾影响校园环保

许多农村学校经过努力,有效改善了校园内的环境卫生状况。但与校内整洁的环境相比,校外几乎是另一个世界:垃圾随处可见,学校附近为数不多的垃圾箱肮脏不堪。平时,校园内外相安无事,但一旦刮起风来,原本清洁的校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面的垃圾源源不断的“入侵”。不管学生怎么卖力地打扫,校园里也总有扫不完的塑料袋、纸屑等。

对策

1、控制垃圾源。应当承认,农村学校周边的垃圾源有一部分是来自学校内部的,所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学校应从自身做起,合理处置校园垃圾。一方面应组织班级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及时回收塑料瓶、废纸等可回收性资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性消费,从根源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2、引导学生树立“大绿色环境”的意识。我校是省绿色示范学校。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作为“绿色志愿者”走出校门,义务打扫学校周边的卫生;利用漫画、横幅等形式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向社会辐射。

3、寻求社会支持。在整治校园附近的环境时,我们经常碰到这样尴尬的问题:由于学校附近负责垃圾清理的承包者的拒绝,所以学生清理的一车车垃圾无处可倒。这种现象折射出农村环境趋于恶化的原因:除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外,还有制度的缺陷。问题出现后,我校积极联系有关部门落实专项资金和人员,解决了困难。

困境二:校外食品“垃圾”冲击学校安全教育

一些学校门口附近经常出现流动摊贩,吸引不少离校回家的学生在摊儿前聚集、购买零食,造成校门通拥挤,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此类摊贩无牌无照,所以无法保证所售食品的安全,学生购买食用后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为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校聘请正规的公司管理食堂;改变小店个人承包方式,实行超市化经营方式,保证供货渠道与销售的正规化。但校门外无证摊贩的设摊行为以及食品“垃圾”,的确给学校的交通安全与食品安全教育提出了挑战。

对策

1、对学生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食品卫生教育。我校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在校外马路边买东西很危险,容易被车辆挤撞、受伤;认识到购买零食会阻碍交通,违反交通法规。同时,同学们的食品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纷纷表示不再购买无证摊贩的“垃圾食品”。

2、把校门口作为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地段。学校每天安排值周教师在上学、放学时段维护校门口的秩序。教师有时在劝说一些学生不买摊贩零食时会招致个别人的不满、谩骂甚至威胁,值周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卑不亢,忍辱负重,坚守岗位。

3、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许多家长来校接孩子时,监督、教育孩子不要乱买零食。

4、取得工商、交通部门的支持。在农村,校外无证摊贩流动性强,需要工商部门的长期治理。

困境三:校外不良分子侵扰校园安全

游荡在校园周边的“小混混”时常在校门外聚集,有时还趁门卫不注意溜入学校,甚至翻越围墙进入校园。这些不良分子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无业人员,还有就读于职高或因表现不好而被职高开除的学生。他们的主要危害有:对在校生进行威胁、敲诈;恐吓、引诱女生;以交朋友等为借口,利诱、拉拢一些问题学生,形成校内外学生勾结成团伙的局面。由于有不良分子介入,所以强化了一些问题学生的暴力倾向。校园外不良分子的渗透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对策

1、学校教育要把好出口关。不可否认,校外不良分子的主要“产出地”是他们的母校。许多农村学校眼中只有尖子生,忽视对学困生的教育,造就了一批问题学生。他们走出校门后,在气候成熟的时候,就会“入侵”校园。那些等问题学生毕业,把他们当做“垃圾”扫出校门的想法,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认识到,农村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牺牲大部分学生为代价培养一部分精英学生。另外,我们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母校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无论成绩优劣,自己都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员。

2、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采用讲案例、编情景剧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使用暴力的危害性,使他们学会正确解决问题;教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针对一些学生受到暴力威胁时不敢求助的情况,学校教育学生树立起“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观念,让学生懂得只有正视暴力,才能远离暴力。

3、指导学生正确交友。对那些与校外“小混混”有染的学生,班主任一方面努力阻断他们与不良势力的联系,防止他们利用校外势力报复、欺负同学;另一方面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班主任和同学不孤立、疏远他们。针对个别女生交友不慎、与校外不良学生来往的现象,学校积极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并辅以个别心理辅导。同时,班主任还督促家长帮助女生摆脱纠缠。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篇12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8-01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和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校园暴力成因和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严重问题,随着青少年犯罪率增高并伴有年龄层下降,校园暴力已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来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1)个人原因。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案例1:2013年9月某日,在某中学校门50米的拐角处,高一A同学伙同本班三名男同学对同班B同学进行殴打,致使B同学脾脏破裂,被保安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经当事人A回忆,两人矛盾的起因是B在食堂打饭时插队,A与B在食堂发生口角。放学后,A召集另外三名同学将B在校门口堵住,带到拐角处进行群殴。A本想小小地教训一下B,却不料几轮拳脚后造成B脾脏大出血。事后,因及时抢救,B保住了性命,而A及三名同学共同承担医疗费,并受到了留校察看的严肃处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非常容易因小事采取过激行为。特别是当团体行动时,个人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弱化,来自团伙的压力使青少年进一步陷入校园暴力之中。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教育方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控制力和自制力。家庭氛围的紧张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暴力倾向。

案例2:成都某高二C同学是学校出了名的“恶霸”,长期向低年级学生强行索要钱财。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学生说,他们与C并不相识,常常是在买零食时被盯上,如果不乖乖把钱交出来,就会遭受拳打脚踢。后经C的同班同学反映才知道,C父母很早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平日好吃懒做、嗜赌成性,C在家中经常遭受打骂。

在案例中,C同学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父亲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使C变得自暴自弃,并形成攻击性人格。对于教育问题突出的家庭,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减少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3)社会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其次,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二、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针对青少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进行压力释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沟通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开放。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帮助青少年健康顺利地度过心理叛逆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把重心从成绩提高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个人行为的约束,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判断是非和解决矛盾,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3)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这三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例(12篇)

    - 阅0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校园;凶杀案;法律思考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血案让人痛心。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类似案件再次发.....

    二胎政策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二胎政策的原因范文篇1放开二胎首要减除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全国政协委员刘大钧说,他此前提出的全面放开二胎提案得到采纳,这次他带来了有关二孩的细化提案。目前很多家庭由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