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一、职业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注于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在职业学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从普遍规律角度为学生疏导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疏导他们因受生活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普遍会遇到学习新知、处理人际关系及实践运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年发展时期,其思维和心理正处于活跃和发展阶段。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进行客观的思考和引导,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职业学校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生活情况,运用普遍规律解决大多数学生存在的相似的心理问题。从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半数以上都已经开始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健康有关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之路发展[1]。

2.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倾诉心理问题和寻求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和建议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会遇到很多难以预知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发展带来困扰。在以往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们只能向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倾诉并希望得到一些帮助,但这不是专业的,也不是科学的。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学生如果遇到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后,可以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也可以通过向专业人员询问或者讨论的方式排解心中的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为职业学校的其他课程提供辅导。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职业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有一定积极影响,起到心理和思想层面的辅助作用。学生们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之后,会变得更加阳光,更加积极向上,随之会对周边的事物及学习的课程更加用心地思考和努力,进而有助于提高职业学校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也可以运用其中的方法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好感度。比如说,会计专业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这时就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心理测试和培训方法。

二、职业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范围内很多职业学校已经开展类似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下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兴的活动课,很多老师和学生并不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目的,也不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在职业学校内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谈开设后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学校中普通的专业课程是不同的,它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职业学校的有关辅导人员认为这是一门“形象工程”,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来投入,只需要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即可。学生们爆料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是很不认真的,并不配合教学活动[2]。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生动活泼的开展方法。

目前,我国多数职业学校开设的学生心理健康教程选用的方法是不恰当的,基本上仿照普通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讲解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需要教师为他们做示范,因此普遍采用教师主导教学课堂,学生认真学习并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是这并不适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因此在活动中需要学生们打开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心理活动。沉闷的教学方法是不适用的,只有营造热烈的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疏导作用。

职业学校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扭曲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理解,忽视了它最本质的疏导作用。很多教师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是非常死板的,对着书本照本宣科,这样做仅仅是让学生们学到新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错误的,因为收获新知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们掌握真正的心理疏导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扭曲理解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核心原因。

三、职业学校采取恰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面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明显强化是职业学校有关教师需要正视的工作。下面探讨职业学校应当采取的恰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分别从深化理解与重视、改善教学方法及确立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1.讲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深化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转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态度是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效果的第一步。教师和学生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主体,双方在其中积极配合,有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职业学校的校方领导应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深化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它的本质与价值。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试图分析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希望运用一定的思维和心理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走上心理健康的道路。当教师和学生真正理解以后,那么他们就会明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多么的重要[3]。比如说,河南省某高等专科职业类院校发动全校师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取以讨论和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

采取恰当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效果的第二步,关系到开展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心理教育健康适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心与心之间交流的方法,呈现的效果为共同讨论和探究等。因此,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学校推广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活动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教师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比如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讲授“如何应对考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地讨论应对考试的经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然后由老师对这两种态度的利弊进行评价,探究其中的心理活动。

3.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素质评价体系。

确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素质评价体系是发挥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效果的第三步,从预期与结果两个端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限定。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解决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传授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科学完善的目标可以为教师的活动提供指导方法和内容范围。它的素质评价体系与普通的课程的素质评价体系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判断案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让学生提出积极的应对方法。这样实践性强的评价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也更能反映学生在其中收获的成果。

四、结语

深化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采取讨论和探究的活动开展方法,确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是职业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让学生们的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21):15-16.

[2]韩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5,5(10):179-180.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在思想认识上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发了两份文件,重点都是强调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这两份文件的颁发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推动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大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来看,同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真正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2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2.1教育教学目标需要重新确定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受到了忽略,教学内容局限在课程内部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教授上。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坚持“整体性”教育原则是提高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知能力素质进行综合性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如果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确定,运用全新的现代的教育教学目标观,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性的发展。

2.2实现教育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

2.2.1相关教学内容之间需要相互联系与渗透

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与其它素质相互融合,同时与其它素质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所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比方说,可以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还可以将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生的就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心理素质教育通过这样的结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方说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意志力的培养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容,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2.2.2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会得到扩展与补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素质问题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要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相联系。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不断的创新,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如果要使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到加强,就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行相应的培养,学生如果能对心理异常问题了解一些,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学生可以对保健常识了解一些,就可以很好地处理关于情绪控制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对自信心进行训练,以及对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训练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3使二者在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上有机结合

3.1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原因实质上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所以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积极情感、坚强意志的磨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从多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合适的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二者得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4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2.2专家访谈法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2.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2.4质的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3研究结果与分析3.1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3.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3.3丰富教材教法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3.4重视加强教学实验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3.5改善教学考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大学生要更新观念,乐于接受心理疏导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朱希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心理学;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我国对于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定位于培养大批量技能型人才以及应用型劳动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成效关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那种只重学历,不重实力的观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职教育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中职教育对于心理学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1.我国中职心理学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专业性技能。但是由于社会的迫切需求,导致我国中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忽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然而,中等职业学院不应该一味追求培养学生更多的实用技能,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心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往往重技能轻心理;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教师素质不够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四是不能及时感受到学生现实的心理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心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落实到实践中。

2.中职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人真正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而且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还不太成熟,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学校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那么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话,学生会出现轻生等心理,进而发生悲剧事件。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学教育十分必要,心理学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2.1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系统的理论知识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完备的心理学知识,了解现阶段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而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从而接纳自己的不成熟,并且朝着好的方向去不断完善自己。

2.2有利于学生有效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在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以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学以致用,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

2.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学生心理对于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得学生在面对学习的压力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相反,如果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面对学习的压力与困难的时候,就容易表现出悲观消极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把情绪带到生活中去。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学习心理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3.优化中职心理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3.1学校因校制宜制定培养目标。心理学教育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不同地区的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先调查和了解本校实际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其他优秀的教学实践。只有适应于本校和本校学生的心理学教学,才能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3.2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解答学生的困惑,关心学生的生活。“双师型”教师要求老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对于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心理学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相关系统知识,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现状。此外,对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还要能够及时敏锐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只有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作用。在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以后,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发现学习等教学方式,充分应用现实案例、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学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3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工作。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可以发动班级同学,组建心理委员会,让同学们内部学习与交流心理学知识。学生们有时候会比老师更快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情况,通过心理委员会的直接作用,可以减少同学们的心理顾忌,并能以同理心去理解和帮助需要的同学。

3.4家长和社区密切配合学校工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的影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学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家长和社会的参与,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潜移默化感受到心理学教育给自身发展带来的益处。对此,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社区可以对家长提供心理学教育的培训或者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8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9

关键词: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4-1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越发被重视,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紧密配合,为正处在发育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实现对自我的掌控。要依据教育对象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的特点,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使其身心能够全面发展。

二、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改变传统德育观

学生在以往教育中被当作塑造的对象,教师往往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不利于教育的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从内在去考虑学生的需要,它要求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去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自愿接受辅导和建议,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在德育工作中渗透,能够让教师更为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了解。教师切忌急于对学生的行为和品德问题进行判断,应当多了解学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德育工作者应当以平等的心态进行教育,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常用的方法包括会谈、倾听、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和沟通分析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运用在德育工作中,比如尊重、共情、积极关注、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中学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在德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时,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自己解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相结合,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开展很多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2.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部T就是政教处,政教处必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对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避免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归结于思想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外,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人员,班主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用到班级中,及时对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正确引导有品行问题的学生,注重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

3.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还有学校的各项活动,主要有军训、运动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调动,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和提高实践能力。

4.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常规教育。结合实际生活和中学学生的实际现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了解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从而形成健康的心态。

四、结语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内容,还能让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学科,各自又是独立的,不能彼此替代。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时要避免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化倾向,避免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1篇10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情感、人格并等待被填充的物体。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

2.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德育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德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同之处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侧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两者不能相互替代。然而,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来自思政人员队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德育的发展历史远远超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已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操作方法。因此,一些中小学教师倾向于用德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德育化的道路。

3.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然而,由于教育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学方式与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仍较缓慢。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辍学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了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变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师资匮乏是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最大难题。目前在农村小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明显不足,非专业人员赶鸭子上架是很平常的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班主任兼任,他们虽然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加之学生仍用固有的角色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很难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5.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有些学校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保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障碍

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活动在学校中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许多学校只是按教学计划,在思想政治课中涉及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大农村地区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在思想上缺乏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固守着旧的教育观念,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谈不上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经常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当品德问题来解决;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单凭主观经验进行评价等。学校领导、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滞后以及对心理健康育工作的偏见和误解,严重影响了此项活动的开展。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

2.更新和转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地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做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定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逐步改革学校评价体系

领导者必须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不仅以教师的学科教学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也要以教学中师生相互间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启示和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参考,全方位衡量教师的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家校同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校同时肩负着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及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的责任和义务,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协调一致。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学校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篇11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均已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学生具体发展状况,明确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与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1世纪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与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基准,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点与重点,建设完善且科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关注心理消极问题,忽略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普遍采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兼并的被动化教育模式,将关注焦点置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身上,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而此种教育模式并不具备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过程逐渐脱离培养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视作首要任务,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而忽略了积极品质培育。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以增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以及张贴海报插画等活动为依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此种以心理问题预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致使部分学生仅关注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忽略了个体优秀品质的挖掘与提升。

(二)心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部分高校始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些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工作,其心理学理论还未达到深厚与扎实的程度,且部分教师也并未接受专业训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均亟待提高[1]。与此同时,高校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高校各个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国内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构建系统性与相关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依托简单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甚微。

(三)教师倾向心理问题解决,致使教育关系发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理念,在广大师生群体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这对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反向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而学生则作为受教育对象接受各教育主体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多数教师将问题解决视作核心教育目标,借助心理疏导与辅导咨询等方法解决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因为担忧被其他同学过分关注,通常不愿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与自身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疏导和辅导咨询亦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表现在培养学生群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只有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获得提升。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层面,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关注积极品质养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直面困惑和问题,并积极解决。因积极的体验对积极品质培育具有正向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要主动参与可获得积极体验的实践活动,以积极体验的不断积累为依托推动积极品质培育。基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要将积极品质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仅要注重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基于学校视角而言,应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引导,对教育目标加以整合[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仅解决心理问题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预防及治疗的功能,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必然可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把积极品质培育置于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其育人价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个体专业技能与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以自我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三观、素质与品行进行积极影响,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面向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信息,争做学生榜样。部分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夯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技能也相对滞后、保守,所以难以充分顺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也难以真正感受学生当下心理状态,致使教师在具体咨询与授课过程中很难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须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心理咨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与心理咨询室教师,应提升个体专业素质,着重培育个体专业技能,积极学习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习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到实践方面,使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消极问题,所采取的教育和治疗方法也应具有积极性,从而充分呈现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视角出发,校领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体谅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优化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为需要照顾和关怀的教师给予支持与帮助。高校还要把积极因素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师积极力量,强化教师积极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长远发展[3]。

(三)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与各科教学整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多学科互相融合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借助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中,有效完成相应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最为直接的外在环境。所以,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潜在驱动力。诚然,校园文化隶属高校隐性课程体系的分支,不但对学生心理品质具有无形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1篇12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201-03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并适应社会准则的良性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健康大会”对心理健康作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成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可靠的保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2]。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和谐、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够在良好的内在与外在的氛围中客观地认识和审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够在成熟、稳定、健康的心理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感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进而接受这些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观念。相反,如果一个人心理发展不成熟,比如有焦虑、自卑、烦燥、孤僻等一些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那么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就很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要求,他就不具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样的人是很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关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所出现的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为其提供解决的办法与应对策略,使其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而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学生正处于从个体向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身心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逐步形成而且趋于稳定。这个时期形成的一些观念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由于正处于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感到困惑与不解,如果这时他们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与解惑,那么对于许多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开展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成因;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并学会对自我进行调控;开展情绪控制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开展挫折适应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开展人际交往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教育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健康稳定的心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健康心理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帮助解除其心理疾患,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扫清了不必要的障碍。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从个体向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心理疾患。对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避免出现严重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技术与服务的心理咨询,其基本含义就是指: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有效的技术和方法,给那些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有一定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指导和支持,找出心理因惑产生的原因,提供摆脱困境的对策,从而缓解心理冲突,促使咨询者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心理治疗则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在精神和情感等方面有障碍和疾患的人进行治疗的过程。正是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早预防和治疗,有效防止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从而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扫清了不必要的障碍。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使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正如教育部、卫生部和联合下发的,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的配套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是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影响,通过对心理现象的介绍与分析,传授、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培训心理调适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共性,同时,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内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提高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地位和高度,使之能够获得持续和健康的发展。对于授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心理健康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该课程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我国当代教育实际情况,注重把心理学理论和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较为普遍关心和面临的问题,如成才、就业、婚恋、交往等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分析和系统讲解,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式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它能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学的指引和劝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保持和提升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有效接受正确的思想、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同时,它还具有预防功能,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的产生、发展。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十分强调专业性和对咨询对象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等,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在落实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机构必须专业、严谨。作为咨询员的教师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二是作为咨询员的教师使用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要力求准确、生动、简练、清晰,并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作为咨询员的教师必须善于进行心理换位,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学生的处境与困难,真诚地参与到学生的问题中,让学生在尊重、关心、爱护的氛围中实现心理解惑的目标;四是作为咨询员的教师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隐私保密,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等。

(三)校园文化的方式

校园文化是由校园人在校园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的品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校园,其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培养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整洁、优雅、文明的物质文化,尊师重教的制度文化,以及以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为表现形态的精神文化,都会大大激发人的情绪,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大学生在这种导向明确,活动健康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活动,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与校园文化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推动心理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文化活动,以直接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通过接受外界信息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纠正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自己和社会之间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们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4]。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人的认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首先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材的重要意义,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素质良好己经成为成功人才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与21世纪新形势相适应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不要说去改造社会,就连适应社会的是非常困难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从心理和思想在认识过程的阶段来看,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的基础,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自然的、生理的、心理的原因逐渐上升为某种思想意识,然后通过这些思想支配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而现实的要求,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时,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有专门的领导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从组织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5]。基于此,在解决了基本认识的前提下,教育队伍就凸显为建设的关键。所以,“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6],也构成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结构动力学范例(3篇)

    - 阅0

    结构动力学范文篇1关键词:螺栓连接;有限元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特性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0100引言目前,有限元分析技术业已成熟,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可以对简单零部件.....

    结构专业论文范例(3篇)

    - 阅0

    结构专业论文范文[关键词]知识结构;幼儿园新教师;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35-04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园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实现.....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