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内涵;构建;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6.22.060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管理理论,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展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交替和更迭,展现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受到了广大企业和众多读者的关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应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与技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生产技能的创新,能够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基于知识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特性,将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三,基于资源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企业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率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保证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1资本状况

资本状况主要是对企业的资本规模和资本流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展现出企业当前的资产代偿情况,应该对资产的发展状况等因素进行了解,为企业的各项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保障。首先,表现为担保资本金,应该将信用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作为企业各项业务风险的基础,为信用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强化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增大企业业务的发展规模。其次,银行协议担保放大倍数,银行担保放大倍数主要是指银行认可的担保资本金与承担担保的资金比例,该项业务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企业能够承担的范围内,促进信用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规模的扩大。[2]

2.2企业文化与品牌

企业的文化主要是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企业的各项行为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长期经营和发展的综合,是企业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树立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强化企业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品牌主要是指企业商标和商号的总称,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区分的重要标志。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质优价廉的商品并不一定能够取得畅销,企业的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市场营销能力

企业要想发展,与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是分不开的,主要面向的是广大的客户,通过市场营销,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企业的经营业务能力,应该从改善销售渠道结构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掌握企业当前的资本金使用情况,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资产有明确的了解。同时,还要注重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企业品牌的宣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展现出企业担保工作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4产品创新能力

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发展特征,来发展业务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增强产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明确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将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明确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产品开发能够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要求,应该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对新产品开发的各项环节进行监督,确保新产品的开发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3]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3.1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及理论模型构建

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企业评价体系,应该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完善的企业评价体系提供基础。在评价体系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以建立外部条件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结合当前地区的区域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来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控制,来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础。[4]

3.2评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灰色关联模型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其中灰色关联模型评价法在运用中,主要是根据样板本身的信息为特征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反映出信息的效用价值。该种计算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其计算的可信度较大,并且适应能力相对较强,能够为评价提供较为全面的数据分析。而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是对理性的指标问题进行评价,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对转化的语言进行弱化,不会对评价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5]

3.3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模糊指标,选取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指标作为企业评价方法的选取,能够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并且受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导致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应该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这些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评价,以此来获取较大的样本数据,通过调查法来对信息进行获取。通过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能够完善企业的评价方法,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综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6]

4结论

核心竞争力对推动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可以从企业的资本状况、企业文化和品牌、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构建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评价的形式,能够对企业当前发展的情况作出分析,本文主要从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国庆,景万,杜智涛.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7):63-72.

[2]徐泓,陈智.量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83-186.

[3]冯国珍.基于财务视角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1(10):100-103.

[4]高喜超,范莉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AHP-ANN组合系统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5):50-53.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发展竞争能力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的企业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对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国家在制定整体经济发展方向的相关战略时,也会针对国家企业的经济发展给出适合当今时代市场的战略措施。所以企业的经济与国家的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制度政策的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

我国的企业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的提高,企业纷纷了解到一个企业想要良好持续的发展就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竞争力。而对于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国家是有一个正规系统的评价体系的。以国家的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步骤,完成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有效的企业竞争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一个企业管理竞争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最先从影响企业本身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来探究,而在现今我国的新时期企业管理竞争能力的综合评价影响要素主要分为三方面:首先是这个企业本身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其次是这个企业本身的企业形象是否良好,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企业在管理的方面是否有创新。

(一)企业的经营现状

一个企业的整体实力可以从这个企业的现今发展状况来体现,企业的经营现状是一个企业想要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只有一个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企业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运作。企业的日常工作进入正轨以后并在企业有根基保证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人员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改进。这说明企业想要在企业管理竞争能力上有所提高,首先一定要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完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企业的良好形象

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直接的推动企业业绩的不断提高,因为企业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客户来主动进行合作。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可以帮助企业在保证客户总量的前提下更好的寻求更高端的客户企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竞争能力。

(三)企业的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要基础,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寻求新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其更好发展并一直的持续发展下去。同样,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寻找出更好的发展道路。企业管理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良好的支撑企业的经营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企业的产品都是需要进行创新的,企业的管理也是需要不断的创新的,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管理竞争能力。

所以企业对管理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点关注以及完善,可以帮助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更新改进。

企业竞争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创建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体系创建需要遵守的原则。根据基本原则来创建的评价体系可以更符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发展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有:坚持企业的系统原则、坚持企业的整体原则。在企业的发展中坚持以上两个原则,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能力探究

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以及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都是需要企业对竞争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实现的,而企业竞争能力的观念可以更真实的表现出企业的经营现状。能力观在企业管理竞争力中的应用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条件,并可以成为企业在发展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的竞争能力可以根据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现状来评价,而企业管理竞争能力的能力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管理的动态能力,第二种就是管理的核心能力,而整个两种能力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是可持续发展提供前进动力。以下针对两种能力进行个别分析。

(一)企业的动态能力

一个企业的成立可以看做是对知识的整合,企业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息息相关的不可分离的。而企业管理竞争能力观中的动态能力主要就表现在企业的知识能力中。企业知识的拥有程度与企业管理的竞争力是成正比例的互相影响,企业本身的知识能力提高可以更好的完善企业的管理竞争能力,同样企业的管理竞争能力在提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丰富自身知识。

企业在对知识的整合中,是有无限空间与潜力的。这样对企业知识的拥有总量有很高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的补充完善企业自身知识拥有总量,才能显现出企业的良好优势,保证企业发展的良好持续。

(二)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管理中的核心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管理竞争能力,是整个企业能力的表现形式,对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这个企业中所有能力的整合,所以核心能力的提升可以看做整个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通过企业产品、组织以及内部结构来体现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中会有很多内部个体,而内部个体是保障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内部个体的能力直接对企业核心能力有影响,企业通过内部个体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

结语: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整体竞争力具体表现的重要部分。企业的发展是不离开企业管理能力发展的,只有企业对自身管理能力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希望本文对企业管理竞争能力综合评价的简单分析,可以对各个企业的更好发展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齐二石,王玲,李钢,李金勇,刘传铭.企业管理竞争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1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企业运行发展,实际上就是整合运用各种要素、资源并创造出经济价值的过程。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人才竞争成了企业竞争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各种要素资源中,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新兴发展趋向

(一)从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到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现代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源于西方,而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和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1.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20世纪初,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推动企业进入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学者奉行“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都是为钱而工作。所以企业管理上盛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工人被当成机器一样对待,其心理感受完全得不到重视,不满情绪严重,罢工、怠工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弄清影响工人生产率的因素,哈佛商学院的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对工人生产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由此,“社会人”假设成了管理学中的一种重要前提,对人的单层次式的物理意义上的管理上升到丰富的社会层面上,注重人的需要、本性、行为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回归到社会环境里。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步入崭新阶段。管理学界也在“企业文化”等新概念提出的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文化人”假设伴随知识经济产生。“文化人”把人定位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尊重科学,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管理中;另一方面把人类从高技术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克服高新技术带来的价值失落与消极情绪,树立起个人自信和个人价值,找回精神支柱与文化归属。“文化人”的实质是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辩证整合,是一种升华。

2.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上,则是严谨、自律、精确的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向关注人本、推崇文化的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演变的过程。从人的感情出发,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团队气氛,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得到充分发挥。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新思路,避免传统的科层领导制,主张扁平化管理结构。例如一般员工以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资本参股,这样便出现了三个人性化的变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变为事实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员工从自身拥有劳动力或智力的个人所有者,变为企业资产所有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外部激励,变为因为能与企业分享利润而自我激励,由他律变为自律。这样,就从产权上肯定了员工的主人翁身份,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

(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角色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1978年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化与人性化并举,逐步探索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总体上讲,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企业还处于落后状态。中国企业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加以新的角色定位。

1.战略伙伴角色。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

2.职能专家角色。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其最大潜能为企业服务。

3.员工支持者角色。在现代新型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管理者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与员工一道,打造和谐企业氛围。

4.变革的推动者角色。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转变员工心态,促使其具备为未来竞争而奋斗的观念与行为。

二、管理文化与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适应时代潮流不断向人性化发展,而基于对“人”的关怀,优秀企业往往会在运行实战中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进而形成管理文化。所谓企业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

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企业在计划、安排、组织、监督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进行人性化、知识化的管理,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企业管理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现代企业越来越突出人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力量。

2.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人为本能有效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以人为本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扩大职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员工与企业捆绑成一个整体,在竞争中一路领先。

(二)中国选择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的必然性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以民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观的深层依据。历经千年发展,我们在世界大潮的引导下,从我国传统的“仁者,爱人”思想中汲取力量,以人为本管理企业。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观的直接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的主体,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决定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目标,因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我国企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我们选择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观的实践依据。随着时展,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不仅是显在性资源,更是潜在的战略资源,可以进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要全面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佳途径。

三、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从以财、物为中心回归到今天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而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依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来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包括市场预测、研究与开发、资源整合、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经营管理、资金投入、企业文化氛围、战略决策、价值增长、组织学习等多种具体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集合性、价值优越性、难以替代性与路径依赖性决定了它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将企业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博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其次,它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地位,避免单一市场上的成败得失,对企业增长值尤为重要。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不会受产品周期缩短的影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重心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状结构,而这种网状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的匹配和整合。企业在各个环节上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各环节人力资源利用开发的状况水平,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扩展和应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聪明才智的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的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是现存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弥补起来。

因此,企业为了使自己比竞争对手拥有更优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中心。

(三)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资很少,有资料表明,我国30%以上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年费人均只有10元,20%左右的企业为10~30元,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而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却占到了人力资源成本的2%~4%。针对这一状况,我国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围绕员工进行一系列优化:

(1)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科学、民主、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招聘、使用、考评、待遇、晋升、培训、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使员工拥有合理的职业发展生涯。(3)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2.以人为本,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1)内部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内部,企业必须独立开发一些核心项目,这便要求管理者有长远的战略目光,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精神。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提升

由于每年我国都诞生大量小型企业,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小型企业走向消亡。在2012年破产和倒闭的小型企业超过十万家以上。小型企业必须对于核心竞争力做出深入分析,以便对变化的环境适应,积极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一、我国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具备其自身优势,但是也有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对竞争力缺乏,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主营业务不突出,发展方向不明确。通常来说小型企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着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发展方向的明确,小型企业才能对未来实施方案、发展计划以及业务定位确定。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型企业对于自身发展方向普遍存在不明确的问题,特别是部分企业只是对获得眼前利益关注,而对发展目标和方向忽视。许多的小型企业觉得进行风险分散、追求利润以及扩张规模的举措就是实施多元化经营,它们在主营业务上并不具备比较强竞争力的前提下,盲目的实施多元化经营,这不但对于企业资源实力分散,还对主营业务上所具备的竞争力制约。如果不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那么所形成的局面不容乐观。

二是组织机构比较混乱,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就是人员素质,我国小型企业在员工队伍上存在着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优秀员工流失比较大、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这就导致形成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相对应的人力资源支持。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小型企业都是传统的那种直线式组织结构,这与国内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滞后的管理,特别是在营销、人力资源、成本、战略以及质量等方面,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显得比较难适应。对于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不合理的组织结构。

三是文化内涵比较肤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小型企业在竞争当中获胜的重要因素就是管理,可是当前许多小型企业并没有比较完善的监管措施和体系,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无法落实。在整个企业对于员工并没有详细的职务分工,往往员工搞不清自己的责任、权利和权力。在管理思想依然传统的将生产确立为中心,不能创新市场开发,这种模式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不能够适应,而且在对员工进行管理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手段显得粗放简单,并没有企业文化内涵性和知识性的引导作用发挥。

二、提升我国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由于培养和提升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这项系统工程显得比较复杂,根据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笔者针对性的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对战略规划科学制定,积极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对小型企业来说保持持久发展态势的战略性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而这依赖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所以,小型企业必须对于变化的市场环境有效把握,从而对本行业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和方向准确预判,能够正确和灵敏的对可能出现或发生的重要威胁、机遇以及时间做出反应,从而对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以便对不断变化的竞争、市场以及行业环境有效应对,积累管理办法、市场策略和核心技术,以便做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便获得长久性的竞争优势。小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具备自身特色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这样就能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先机条件。小型企业必须将市场作为导向,做到自身核心技术的形成,通过对核心产品的创造,从而对市场进行占领和开发。还应该加强小型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借助于市场手段以便对小型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通过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建立,对于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u收购和兼并,对于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当中不足实力的局限性做到有效克服,把外来知识在企业内部有效沉淀,这样就会有品牌特色形成,从而实现和谐竞争力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的培养。

二是做好先进人才战略的实施,做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通常来说,小型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就是人才优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让指定的人才战略科学,通过对用人机制的创新,用好人才。要对人才的待遇水平提高,使得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对本地人用好的基础上,积极做到对外地人的吸纳;在对现有人才用好的基础上,积极做到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在通过感情效果留住人才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要想在竞争当中取得优势,从而做到对核心技术的拥有,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

三是对小型企业内部管理做好创新,积极加强建设企业文化。针对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型企业显得竞争力比较弱和活力略显不足,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企业制度的制约和束缚,尤其是不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不明晰的产权以及出资人不到位等影响,导致企业对于其核心竞争力无力增强。所以小型企业必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更加具备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这也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小型企业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积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小型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必须对具备独特我也精神的培养,从而做到具备特色的精神风貌、经营理念、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这样使得企业全体上下精诚团结,充满着活力和凝聚力。小型企业要对于自身学习能力提高高度重视,让企业成为创造型和学习型企业。小型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芳.关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S1)

[2]辜明华.对于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1)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我国房地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的房地产企业,当今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房地产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讲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现象分析较少。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找到如何培育、开发、维护、扩张等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途径和措施,该研究的目的是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各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律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1]。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结构包括:一是本身内部结构,各构成要素之问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核心竞争力的中间结构或平面结构。二是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内部结构,即各构成要素内部组成元紊之间以及构成要素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核心竞争力的深层结构或立体结构;三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与外界其他物质系统(如市场、竞争对手、产业壁垒等)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较大系统结构,称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结构或外延结构[2-4]。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包含多个层面。具休地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研究与开发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应与应变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5-6]。

1、研究与开发能力(R&D)

研究与开发(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三项。由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市场化了的知识,研究与开发和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的增加与积景、用知识去应用而进行新的创造活动的共性使房地产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构成元素。

2、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房地产企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促进了企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改进,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提高[7]。

3、生产制造能力

房地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是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只有将创新知识或技术成果生产转化为可行的工作方案或产品,提高效率和效益。房地产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些技巧和技能,综合各种技术、方法等综合起来系统化,形成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达到更优的效果。

4、组织协调能力

房地产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合成以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8]。

5、反应与应变能力

房地产企业也必须具有反应环境变化和应付这种变化的能力,作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反应与应变能力自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环境下,在科技发展速度异乎寻常的状况下,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给组织带来了对市场反应“迟钝”即“落后”和“挨打”的价值经营理念。

6、战略决策能力

房地产企业战略决策是企业带有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7、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各项业务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产品组合、价格、促销活动、市场调研、广告选择与效果、渠道管理、营销队伍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形象、声誉和消费者对品牌忠实度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超额附加价值、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

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成长与发展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房地产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组织、技能与技术、制度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能力有机融合与积累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地,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包括核心竞争力培育、维护与提升两个阶段,其中维护与提升包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等环节[9]。

(一)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3个特征:(1)在知识联盟中,联盟各方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2)知识联盟的参与者范围广泛。(3)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

2、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自己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挖掘阶段。(2)开发、运用阶段。(3)保持、创新阶段。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更加完普,而且可以防止某些阶段性、低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新的经营领城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

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棋、快速进入其它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兼并也是企业获得其它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的一条捷径。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与提升

由于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由核心能力转化而来的,而企业核心能力在管理活动中又表现为一组能力、资源的有机组合,主要有核心技能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与营销能力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及其系统整合,因此只有这些能力得到巩固、维护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真正持续体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10]。

1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的路径选择[11-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

关键词: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9.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54-0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业迅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我们在为中国汽车企业快速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在各方面尤其是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轿车企业还不大,不强,不精,在生产规模、技术研发还是品牌、企业文化与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不但无法与欧美等汽车强国竞争,就是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相距甚远。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1.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靠引进。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几乎仍属空白,历来靠引进国外技术。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虽纷纷与外国合资,以获取外国先进的技术,但事实上,中国合资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销售轿车、轻客共计24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占25%,而自主品牌中自主开发的仅占5%。

2.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当前,活跃在国内主流车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如奥迪、大众、别克、丰田、本田等多为外国知名品牌。我国自主品牌如长安、奇瑞、吉利、哈飞、中华等,多属于中低端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都不高。在汽车行业权威统计数据中,轿车企业30家,15家为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品牌均为外国品牌;另外15家,真正属于民族品牌的轿车总产量约38万辆,尚不及排名第一的上海大众(39.6万辆)一家,占国产汽车总的市场份额不到9%。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但很大程度仍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导致中国汽车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3.企业管理能力差,对外方依赖性强。在股份公司中,控股份代表一定管理权,但控股权并不一定等于管理权。中国汽车企业在与外国跨国公司合资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上掌握了50%的控股权,但由于中方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又缺乏,需要依赖外方的帮助。而跨国公司则由于具备充裕的资金、关键技术,又有品牌、信誉、人才等优势,在合资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控制权,中国汽车企业则失去了控制权,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属,不能真正独立的决策,也就不能真正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能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1.我国汽车企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汽车工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00多年时间里,经过了数次设计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产业。以美国为例,汽车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已相当完善,形成了三大巨头企业。但美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共存的局面,现有的完善的汽车市场是经过百年的竞争、联合兼并而形成。反观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即便从1953年兴建一汽算起,也不过50年时间,况且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时间,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想迅速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中国汽车工业必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而不断的成长、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而实现某些跨越,但某些阶段则是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

2.政府对汽车企业长期过度保护。政府对汽车工业的保护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保护,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地方汽车企业的保护。中央政府曾对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企业实行高关税保护,进口关税曾达180%~220%的水平,直至2006年才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过度保护产生的高额利润诱使各地纷纷大上汽车项目,恶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同时,由于高额关税保护,使我国的汽车企业逃避了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压力,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内在创新的动力,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地方政府的保护则加剧了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在汽车行业利润高时则纷纷建立汽车项目,使得汽车这一本来应是高进入壁垒的行业壁垒降低,从而形成我国汽车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的情况。

3.跨国公司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引进外资与技术之路。合资固然能换来我国汽车业整体制造、管理、销售水平的提升,但始终无法跳出“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合资的形式给我国带来的绝大部分只是外方的生产许可证。我们虽然在控股上占优势,但不能对引进的汽车进行自主的再造和创新,关键技术的引进只是一纸空文。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高额利润,往往对东道国进行限制,他们极力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阻碍我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多数在母国进行技术研发,将东道主看作市场和装配车间,再加上我国多采用国外的车型和品牌,这些都使我国汽车企业陷入被动境地。缺乏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后,形成的只是年产数百万辆的生产能力,而无法真正的做大、做强。长此以往,中国只会是汽车生产大国,而非汽车生产强国。

四、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引进适用技术,提升引进效益。我国汽车企业在发展初期,要想迅速地掌握技术,引进不失为好方法。但引进过程不能盲目追“高、精、尖”,而忽略了中国的市场现状与企业自我的技术消化能力。我们在引进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引进的技术要与企业自身技术条件相匹配,能够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这样可以避免引进的技术不被企业消化吸引而陷入再引进怪圈。第二,引进的新技术要有比较宽的市场外延,经过本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能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产品族群。第三,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引进掌握具有与本企业战略规划匹配的核心技术。引进技术从短期看,可以较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长远看,核心技术靠引进终究还是会受制于人,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各国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即使是技术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第一,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盲目模仿,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改进。第二,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人性化的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导向。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并不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越受世界消费者欢迎,产品的技术含量超过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只能被市场抛弃,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失败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三,加大消化吸收技术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只重视引进、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引进方面舍得花大钱,但在消化吸收方面却不肯投入,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加大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

3.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引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消化吸收也不是根本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达到技术上的自立和超越,实现自主研发。

(二)打造真正属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民族品牌

1.注重品牌定位。品牌的定位关系到品牌的价值,但并不代表只有高档的定位才能显示汽车产品的价值,适合大众的品牌同样具有高价值。因此,我们在对中国轿车进行品牌定位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我们应立足国情,做大众名牌。不可否认,汽车品牌中的部分品牌如劳斯莱斯、宾利,定位于高端,发源于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对消费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但名牌并不一定高价,美国、日本的企业并不追求高档品牌,相反,比较知名的品牌都是一般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的品牌,如雪佛莱、丰田都定位不高。随着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可定位于适合大众购买的性价比高的品牌。(2)应对国际竞争,做世界名牌。仅定位于国内的大众名牌是不够的,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做世界名牌。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存在差距是现实,但做世界名牌是中国汽车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3)面向数字化时代,做知识名牌。我们在定位于大众名牌与世界名牌的同时,还应充分意识到时代的特征,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提升我国汽车品牌的时代感与科技感,做知识名牌。

2.塑造品牌形象。国外汽车的品牌形象经过长期的塑造,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例如,提及日本车,总会让人想到“经济适用”,美国车则“舒适、动力强劲”,德国车“精致、耐用”,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汽车的文化。中国汽车则由于历史短,积淀少,在消费者心中还难以树立固定的品牌印象。中国的大多产品往往给消费者有廉价、劣质之感,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塑造。因而,我国汽车应花大力气改变这种不利情况,为消费者塑造一种优质廉价的积极形象。

(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企业管理文化

1.“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员工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建立两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员工的知识能力、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以提升。

2.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团队精神。汽车是大规模生产产业,机械化程度高,分工细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否则难以跟上知识的更新和复杂的管理协调。为此,企业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合员工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氛围,在员工中广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思维。其次,企业要建立多元开放的学习系统,使组织的学习有目的、有层次、有计划的实施,这样才能取得成效。各个学习系统随着项目进展而组织学习,从而实现组织的学习目标,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从而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最后,组织的学习制度应与成员的成功欲相匹配,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促进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3.突出民族特色,勇于自我超越。我国汽车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汽车企业在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强,艰苦奋斗,敢于创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在新时代下,我们应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不断超越自我,重塑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精神文化和经营活动信息传递给公众,而从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结束语

中国汽车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着手,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杨仕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N].经济日报,2002-02-25.

[2]刘世锦.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3]薛可.核心竞争力:“强”是“大”的基础[J].企业研究,2001,(4):30-31.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7

现代物流企业是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科学管理物流信息,将物流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集为一体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与传统物流企业相比,现代物流企业有着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库存更少,准确率更高,将传统物流的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扩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引起了极大反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的核心资源为基础建立的,可支撑企业在市场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在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也是一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点:是现代物流企业所拥有的、明显优于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特殊能力;从长远来看,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客户的重要利益;能够使企业进入多种市场领域。

二、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

结合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特征以及现代物流企业自身的特点,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六种构成要素:

(一)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员,它的经营内容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能力。如果无法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产品,企业就无法生存。现代物流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和改进其生产能力,并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新的服务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生产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人力资源运营能力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指的是企业人员的素质及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由于现代物流企业属于服务业,其主要工作就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而提供服务离不开人,提供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提供服务的人的素质及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等,再加上现代物流企业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人员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运营能力越高,其在市场上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三)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其高素质管理人员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降低成本,加快速度,减少库存,提高准确率,将传统物流的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扩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成正比,且关系密切。因此,管理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密切的构成要素。

(四)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归属于服务业,其服务能力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颇大。如果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那么企业将逐渐失去所有顾客,最终导致企业的灭亡。只有不断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做越强,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服务能力也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五)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只有不断研究客户需要的新技术,开发客户满意的新产品,才能永远在市场上拥有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并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客户的重要利益,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六)交易能力交易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联系的一种能力。由于现代物流企业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经济组织,它们提供的这些服务都离不开企业与外部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和联系,其交易能力越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提高企业的交易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交易能力也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三、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体系构建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六个构成要素都各自有评价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形成了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见表1。

对表1中财务指标的解释如下:

第一,.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为社会提供服务产品的能力,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二,劳动效率和相对劳动效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其值越高说明利用情况越好,故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运营能力。

第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以及物流利润率水平的值可以说明物流企业的管理状况如何。社会贡献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使用其资产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社会积累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从其社会贡献总额中拿出多大比例用于上交国家财政的情况,物流利润率水平可以反映物流企业的市场支持力情况,其数值与物流企业的市场支持力状况成正比。

第四,评价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率、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和服务渗透支持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通过服务渗入而引起的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状况。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的成本推动其销售增长的情况。由于企业产生成本支出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产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成本视为一种无谓的消耗,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推动销售增长的动力。对企业来说,降低成本就是降低那些不能推动销售增长的、过剩的成本。而由于服务性企业的特点,这类企业的服务成本相对于实体成本来说更能推动销售收入的增长,故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服务成本来增加销售收入。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的值越大,说明推动效果越好。服务渗透支持率反映的是物流企业中服务成本的增加所需要的销售利润支持的数量。

第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少,以及企业今后发展能力的大小。因此,这三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

第六,每股收益、营业活动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值越高说明企业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联系的能力越强,可以评价物流企业的交易能力。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评价针对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属性多样、结构复杂、通常具有多个层次结构的特点,选出最适合它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本文运用AHP方法对国内著名的三家现代物流企业(具体名称省略)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评价,步骤如下:

(1)分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及其财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从表1中可以看出,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递阶的层次,第一层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次,代号为R,称为目的层;第二层是“构成要素”层次,包括生产能力等六个要素,代号分别为S1~S6,称为准则层;第三层是“财务指标”层次,包括资产负债率等18个指标,代号依次为T1~T18,称为指标层。

(2)根据大量专家给出的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写出判断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并进行相容性检验,以剔除那些有问题的判断值。

第一,判断矩阵R-S,如表2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R=[0.117,0.057,0.208,0.117,0.25,

0.25]T

λmax=1/6*(6.009+6.314+6.198+6.009+6.078+6.078)=6.114

C.I.=0.023<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二,判断矩阵S1-Ti,如表3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1=[0.291,0.127,0.291,0.291]T

λmax=1/4*(4.309+3.291+4.309+4.309)=4.055

C.I.=0.018<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三,判断矩阵S2-Ti,如表4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2=[0.75,0.25]T

λmax=1/2*(2+2)=2

C.I.=0<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四,判断矩阵S3-Ti,如表5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3=[0.105,0.258,0.637]T

λmax=1/3*(3.036+3.04+3.04)=3.039

C.I.=0.02<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五,判断矩阵S4-Ti,如表6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4=[0.23,0.648,0.122]T

λmax=1/3*(3.002+3.004+3.005)=3.004

C.I.=0.002<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六,判断矩阵S5-Ti,如表7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5=[0.592,0.333,0.075]T

λmax=1/3*(3.015+3.016+3.012)=3.014

C.I.=0.007<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七,判断矩阵S6-Ti,如表8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6=[0.149,0.066,0.785]T

λmax=1/3*(3.079+3.082+3.080)=3.08

C.I.=0.04<0.1,相容性检验通过。

(3)计算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总权重,见表9。

(4)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财务评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最后得出结论。

选出国内三家著名的现代物流企业(企业名称以甲、乙、丙代替),根据三家企业2009年的财务报告数据,计算出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然后得出这三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财务评价,见表10:

通过表10中计算出来的层次分析综合财务评价数据可以看出,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强,其次是乙企业,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由表9中可知,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权重最大(二者权重都为0.25),然后依次是管理能力(权重为0.208)、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二者权重都为0.117),最后是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权重为0.057)。因此,丙企业应以提高权重最大的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为重点,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表10中显示的数据表明,构成丙企业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中,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周转率都是三家企业中最低的。因此,丙企业应采取措施使这些比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同时兼顾其他要素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应洛:《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增孝、高庆祥:《评价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第12期。

[3]刘云枫、崔敬东:《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年第8期。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GeGa中国公司竞争力钢铁

1、核心竞争力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起源于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比原来的企业能力学说更加完善和丰富。国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Prahalad和Hamel。两人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Prahalad和Hamel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

我国学术界对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贾春峰教授(2002)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3]。一般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通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不断地生产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就能使企业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进而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韩佳泉、付绍亭(2009)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消费剩余的、支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4]。张建民(2011)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提供具有特异性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者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组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事业达到业界一流水平[5]。

2、GeGa中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2.1GeGa中国公司简介

GeGa中国公司是德国GeGa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正式注册成立,成立之初,公司以销售火焰切割机,去毛刺机和火焰清理机以及备件供应为其主要业务。2010年在中国建立自己工厂以后,业务进一步扩大,涵盖了机器设计、制造,机器维修,备件供应,技术咨询和培训以及售后服务等业务。以德国总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为支撑,GeGa中国公司旨在为国内钢铁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设备、备件和服务以及更加低碳环保的切割方案。

2.2GeGa中国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2.2.1公司优势

GeGa中国公司可以共享总公司丰富的设计资源,技术诀窍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这不仅大大节约了设计和研发成本,而且还可以将德国总公司的设计理念与中国钢厂的实际相结合,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可以降低客户成本。GeGa品牌已闻名于国内各大钢厂,优质的质量已深入人心。这是国内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2.2.2公司劣势

由于公司产品中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仍由总公司制造并出售给GeGa中国公司,这使得这部分件的成本上升,因此对客户的报价时往往比竞争对手的高得多,竞标时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此外,公司过于注重自己已有的设计,创新较少,使得竞争对手对已有技术大肆模仿,并抢占了部分市场。

2.2.3公司核心竞争力

尽管价格不具有竞争优势,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质量内部管控,这都归功于总公司几十年的企业文化积淀和对质量的恪守。公司的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出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每一个零部件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模拟,测试。这也是GeGa中国公司产品寿命长,故障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GeGa中国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3.1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博弈中不断超越竞争对手。通过创新企业不但能获取更多利润,也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声誉。GeGa中国公司应利用已有设计研发优势大力创新,不断引领市场发展,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3.2本土制造最大化

由于德国与国内的人工成本差距加大,GeGa中国公司应考虑更多部件国内制造。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压缩生产成本,获取价格竞争优势。本土化制造还可以大大缩短交货期,从而加大中标砝码。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

一、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意义

文化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文化、创意和资本等无形资源为投入要素,向市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并运用这些精神内容获取一定利益的组织。简单的说就是指从事文化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文化企业在创意能力、生产效能、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程度、持续获利等方面所拥有的,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能够确保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成功树立起消费者的文化品牌忠诚度。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形成并实现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研究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和知识产权为产业核心,在资源类型、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产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传统的企业评价体系很难得到准确、系统的反映。构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文化企业正确认识和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经济的内涵。

二、波特“菱形理论”及其借鉴

波特“菱形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或者叫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的。该理论起初是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形成整体优势,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该理论中,波特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是由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资源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政府行为、市场机会作为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要素。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构成一个钻石状的体系模型。波特的“菱形理论”起初是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但运用至今,该理论在对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和系统,成为企业思考产业经济、衡量自身竞争优势和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一种新方式。虽然文化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它同样需遵循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文化企业也同样需遵循企业的基本管理原则,因此,从该理论出发研究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是科学和全面的。

三、基于波特“菱形理论”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本文以“菱形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结合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以及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以“资源要素”“文化需求状况”“关联产业链”“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四个基本要素为决定因素,以“市场机会”、“政府扶持”为辅助因素,搭建起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一)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指文化企业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等。在“菱形理论”中,波特将资源分为基本资源要素和高级资源要素两大类。基本资源要素是前提保障,为文化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一些初始的优势;而高级资源要素往往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投入才能得到产出和效益,如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创新创意资源等。高级资源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更重要、持久的作用,因此文化企业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高级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见表2)。在“资源要素”这一因素别要提到的是“创新创意能力”资源。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第一要素即是创新创意能力。从某种层面理解,所谓文化的创新创意能力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创新为目的的创意行为能力。文化创新创意的涵盖面极为广阔,以文化产业经营为主体,又涵盖文化公益事业活动,同时也包括其他产业生产经营中提升文化附加值在内的各种创意活动。任何一个文化企业,都应以创新创意能力为其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二)文化需求状况文化需求状况是决定文化企业能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文化产业的需求主要是指公众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所产生的精神需求。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商品、或提供的文化服务,在本国、本地区市场上与其他同类或可替代产品(服务)相比,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如果文化企业提供的是需求旺盛或潜在需求巨大的产品(服务)时,该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文化消费需求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某一地区文化消费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居民人均可任支配收入的状况;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201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7710元,而同一时期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65元,那么在需求状况这一因素上,面向上海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商品的文化企业就比同等情况下面向成都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商品的企业增加了一定的竞争力优势。文化消费者的素质也是文化需求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该地区(国家)的文化消费者是成熟、复杂且苛刻的话,会有助于文化企业不断进行文化产品(服务)创新、改进产品(服务)标准,从而拉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某种文化需求被满足了,又会产生新层面或更深层次的需求,并且文化消费需求的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到追求质量上的享受发展着的。文化市场经营者需要不断通过市场调研,预测文化消费需求的未来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来适应文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才能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被市场所抛弃。

(三)关联产业链文化企业的关联产业链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关联产业链可以分为支持产业链和带动产业链两种。支持产业链是与文化企业所经营的主体产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企业所在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它与企业所在产业的联系最直接紧密;带动产业链则是指由于企业的存在于发展,带动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因而形成的主体产业与带动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企业的关联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过程的最优结果是与企业相关的所有行业成功形成聚集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集群内全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增长。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制度,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可以大大提高集群中各类文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眼下文化企业与金融业、互联网行业的融合发展,就体现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见表2)

(四)企业战略、竞争状况和创新机制企业战略、竞争状况和创新机制是一个文化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水平、条件的体现。当一家企业实施的战略,竞争对手不能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时,该企业就获得了竞争优势。企业战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具体可以体现为公司发展战略、业务战略、产品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融资战略、国际化战略等多个方面。在我国的文化企业中,中小微型企业仍占到较大规模。这和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发展时间及文化产业的行业特点有较大的关联。“四川省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审视及其优化研究”课题对四川省110家中小型文化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企业战略的缺失,是这一部分中小微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原因之一。(见表3)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可持续盈利性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评价指标。文化产业是高创新、高智力的产业,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盈利性就体现在其内在创新机制上面。凡优势产业大多是文化含量和创意含量高的产业,而创意的源泉在于企业积极进取的创新机制。文化企业的创新机制应该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市场创新、企业组织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6个方面。一旦文化企业建立起了这种有效的创新机制,就能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文化资源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最终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并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状况也与其所拥有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激烈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五)市场机会市场机会对于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一定的辅作用。对文化企业而言,形成市场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文化消费流行的兴起、市场的精神消费需求剧增(如节日期间)、货币或汇率的重大变化、政府的重大决策、前任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等。市场机会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文化企业只有能不断满足新的需求,才能较稳定地拥有市场机会的竞争优势。但市场机会往往是难以预测和突然的,因此在下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市场机会这一外在影响因素很难用量化指标去评价,只能作定性评价。

(六)政府扶持“菱形理论”认为,政府扶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是辅的,主要体现在对四种决定性因素的宏观指导下。政府不能直接通过扶持帮助文化企业树立起核心竞争力,但如果政府能够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资源、积极通过宏观调控刺激市场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鼓励和扶持关联产业集群的聚集、积极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可以争取竞争优势的客观环境。

四、基于评价模型构建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不同的文化行业性质特点不同、基础各异,业内对于文化企业的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也存在一定分歧,因此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将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中6个方面的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又将这6个一级指标展开为16个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作进一步细分确定36个三级指标,形成了一套基本能较全面地反映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即: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f(资源要素、文化需求状况、关联产业链、企业战略、竞争状况和创新机制、市场机会、政府)。在此体系基础上,我们将三级指标分为客观指标(可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定性指标)两大类。该指标体系在使用时,首先对客观指标进行权重设定,再以国家及地方各类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或国内同期平均值作为标准以确定企业在这一指标上所获分值;对于主观指标的结果评定则以调研问卷、访谈结果、专家评审等方式来获得。主、客观指标所获分值分别乘以权重后加总,即可得到该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数,以确保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10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耦合性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和阻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组成,其中一般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法律等,行业环境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竞争规则等,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一般无力控制,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根据环境基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应分别有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从而导致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形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形成后还要不断提升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变化,否则,企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转移、消失甚至成为核心障碍。为此,企业也应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适时做出科学评估和调整,以始终保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

(2)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行为,己经变成了企业管理层乃至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当然,会计控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流程再造,而会计流程再造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题已经转向了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互动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前己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或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核心竞争力能否建设好,还取决于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完善程度。而这些均与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时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建设出发,必须以形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为衡量标准。否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设计、改革与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来说就是不成功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良好设置及运行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运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通过控制意识的转变、会计组织结构的创新、会计流程的再造、会计管理模式的更新、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完善、先进会计控制方法的采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内部会计控制新思路、新举措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依赖于会计信息这个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及其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以人为本。两者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企业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在新的经济时期,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其积极性、创造性与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最终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COSO报告)强调了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强调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执行、评价、改进等一切过程都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只有人才能确定企业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和制度。

(5)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乃内部会计控制之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定位、企业形象、企业风尚等的总和,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更高层次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了企业文化,内部会计控制就成为融入了道德精神因素的现代管理科学。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可由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观念文化是通过价值观念树立来展现的,观念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石;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文化之躯,支撑着内部会计控制的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制度文化同组织机构一样受观念文化影响,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之魂。内部会计控制正是因为融入了企业文化,才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已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在着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对核心竞争力概念认识不清,企业的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各项资源使用的一致性,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企业竞争不得要领,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产品结构混乱,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缺乏。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往往还停留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促销等方面,企业经营的成功往往仅归功于各项具体经营战术的运用和机遇的把握,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企业制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就要首先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这一目标进行宏观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也未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即便是改制的企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健全。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企业制度不够健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系统创新。企业系统创新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六个方面。我国企业在业务流程创新方面,运用网络经济思想与方法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不够;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只能开展低层次竞争,新产品开发也较缓慢,且缺乏主动性,许多企业处于模仿阶段;在管理创新方面,利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够;在营销创新方面,营销观念、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创新不够;在组织创新方面,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信息、知识在企业内部流通不畅,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凝聚力。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我国企业家能力与素质相对较低,企业领导人缺乏企业家应有的观念系统,企业家缺乏所应具备的理论与方法的训练,缺乏利用市场机制驾驭市场的能力;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本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企业用人机制落后,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可量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人才开发投资不够,致使员工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知识储备和积累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战略管理水平与能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其一是认识不够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水平阶段,甚至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其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存在短期行为,未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独特文化;其三是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不够突出,人本管理未落到实处;其四是重形象设计,轻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等深厚内涵的培养。

六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己建立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效率总体不高,企业信息传递存在障碍,未能实现企业部门或员工之间的有效协调和沟通,未能实时动态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控制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影响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后开始实行以账户核对与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偏重会计核算,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会计控制问题逐渐受到会计教育界、会计相关主管部门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理论工作者从不同层面对会计控制概念、职能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如郭道扬教授提出了“全面会计控制观”;杨宗昌教授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融入会计学出版了《会计控制论》;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些都对会计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高度重视的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实务部门对应用内部控制也热情高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如2000年7月财政部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均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己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

首先,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前己述及,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会计控制的概念。财政部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人们在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上还未达成共识,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其次,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会计控制研究的历程很短,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企业会计控制普遍较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关注岗位分设、组织设计、管理程序与手续、监督检查方式等内容,更多的是追究责任而非改善现状。许多企业在认识上非常模糊,没有认识到会计控制是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从而导致会计理论与信息论、系统论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很难真正融合。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联动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必须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加以认识。目前,我国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制度基础不健全、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现状与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及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面临的挑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1)我国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产生不了强烈的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主要因为: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企业系统创新能力低下,很难产生对会计控制信息的强烈需求。使得企业对传统历史信息、货币信息和定量信息以外的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影响企业未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信息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信息需求不足。导致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信息严重不完整,也缺乏相关性。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制约了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得还不够完善,未能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从而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产生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崇尚“股东至上主义”,忽视债权人、顾客、供应商、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约了对利益相关者信息的需求,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成了“橡皮图章”,以高管人员为核心的决策体系既不能有效地对高管人员进行利益制约和行为牵制,也不能积极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从而很难产生对董事会业绩评价和激励的信息需求。因高管人员知识等方面的局限,也有可能忽视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制约了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价值评估及激励约束的信息需求。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企业产生不了对塑造优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独特文化这一软控制信息的需求,对创建刚柔相济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化、营造健康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文化氛围的要求不迫切。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企业会计信息传播造成障碍,不能快速、准确、实时地传播会计信息,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2)我国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有效提供满足构建核心竞争力需求的信息。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会计控制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出的新需要而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控制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客观地说,目前的会计控制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员工价值理念、管理体制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使得现有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以适应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会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探讨

1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的含义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属于财会战略管理范畴。对企业财会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它是建立在企业的资金、财会管理、财会文化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的,它能够为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带来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的财会资源和财会管理能力,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综合的结果。它的核心是财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它的保障措施是财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条件是财会资源要素。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会管理的应变力、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等方面。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会管理系统和企业员工的财会文化价值观两个方面。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财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信誉和财会文化。是一种不能简单用于其它企业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能力,一个企业一旦掌握了一系列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它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改善财务状况。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难以模仿的。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层次的财会价值观和财会文化,这是最高层次的财会核心竞争力。体现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财会理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久成习,最难模仿,但对企业来讲却是永葆青春的法宝。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是负责企业财会工作的最高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企业财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完善的信息渠道及财会管理机制。

2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来说,最基础的要素就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如果这一体制不好,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企业财会管理要想有特色,有贡献,有发展,首先要把财会管理体制搞好,要有规范的财会制度、规范的管理结构、规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种先进的财会技术可以学习,财会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财会人员内在追求的财会文化、财会伦理方面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财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财会第一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认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财会文化力、财会学习力、财会创新力。三力对于企业财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财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它是指企业财会组织在与其他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各种专业财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学习的基础都是企业财会人员个人的认知学习。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是否具备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学习力是企业为了形成其财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其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弱,从而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由知识决定的财会人员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财会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

企业财会创新力是企业财会竞争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体现,它是企业财会人员将知识再组织、再创新、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它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发展本企业的特色专长。企业财会创新力具有更高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当它作用于企业时,会使企业得到更多的价值。

3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真正具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形成这种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企业要想形成财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现财会人才,利用好财会人才,形成独特的用人机制。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从而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财会核心竞争能力。(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着手。所谓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财会管理惯例乃至学识。包括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及财会人员的“抱负水平”,培养财会团队的合作意识,加强财会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工作。(3)从完善财会治理结构着手。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财会制度不健全、财会管理利益不明确、财会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财会治理结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当有所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财会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已经成为是否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取决于企业对财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使财会信息和知识对经营管理有用,才是真正对财会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企业成功的财会管理还在于创新财会知识,并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新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企业财会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积累财会管理经验,是企业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范文1篇12

[摘要]顺应环境的变化,会计应当恰当地反映和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量及其动态变化。本文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及核心竞争力会计产生的必然性进行简要的基础上,主要就核心竞争力的确认、计量以及我国企业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倾向于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来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会计处理。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日趋剧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必须努力培育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而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显性化,并恰当地揭示和披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量及其动态变化。这也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指出,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基本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和趋同为主旋律,对此,我们认为,今后企业会计改革和发展必须突出创新和突破,如此才会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使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效益的根本目标,这也是本文试图对核心竞争力会计这一新课题进行初步探讨的重要基点。

一、关于核心竞争力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一)对核心竞争力本质的进一步认识

正确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认识和核心竞争力会计问题的前提。综合已有观点,可以将对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的各种认识归纳为五类:(1)基于技术与产品创新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3)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4)基于组织与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5)基于文化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林善浪、吴肇光,2003)。

显然,不同的学者,所占的角度不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相差甚远,但又各有其道理。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一种综合了企业资源、能力、制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合力。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超额收益,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项优势从长期来看都是暂时的,它能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也是有限的,要想延长这种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优势,必须要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合作,需要综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能力、环境和制度:

1.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并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例如企业拥有的资产、核心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核心竞争力中的资源应该是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的资源。

2.能力。主要是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只有创新才能永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资源也需要有效的组织管理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正如再好的千里马也要有伯乐才能露出它的锋芒。

3.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则主要是指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环境、政策因素、条件等等,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人际和营销。

4.制度。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关系的总和。核心竞争力中的制度的核心之一就是规则,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规定人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二)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鉴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体系并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势在必行。

1.核心竞争力会计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和决策。首先,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在广义上就是一项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应对这项重要资源进行记录和报告。其次,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角度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强,越有利于信息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情况披露得越充分,信息使用者就越能对企业的未来有越全面地了解,也越有利于他们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和决策。

2.核心竞争力会计有利于企业管理者重视和强化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未来的竞争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必须进行培养、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会计使核心竞争力从隐性转为显性成为可能,核心竞争力会计也就应运而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会计就是企业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会计的独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活动。

二、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体系的关键和难点。企业的经济资源,只有以具体的数量表现出来,其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技术、资源、组织和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但它对企业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却无法得知,所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即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有余,也不知道如何去培育、珍惜、保护和利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效能也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如不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以确认和计量,势必会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产生重要。

FASB在1997年6月发表的“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的概念公告征求意见稿和1999年3月31日的修订稿“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建议使用现金流量折现作为计量某种资产的一项属性,无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和计量是一种启示。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来看,不管定义有多少,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能为企业获得未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一家企业的未来的超额收益越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越大。因此,我们主张将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亦即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来确认和计量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具体可区别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两种情形来进行:

1.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预期未来企业平均收益-净资产公允价值×行业净资产收益率)/i]×(1-a)

2.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净资产公允价值×(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行业净资产收益率)]/(1﹢i)n}×(1-a)

在上述算式中,i是折现率,可以选用市场利率;n是年限,可以根据实证研究,考虑行业的不同来选取。由于企业超额收益并不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的,还有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所以设定参数a来排除这部分因素的影响,a的设定可根据行业不同,环境不同来设定,且一旦设定一般不经常变动。

(二)核心竞争力的后续确认和计量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根据其自身特点,可以借鉴无形资产的处理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作为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往往具有报酬递增性(至少未必报酬递减)。尽管形式上无形资产可能存在明确的期限,但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考虑,无形资产分期摊销可能就失去了合理的依据。可见,无形资产完全有必要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逐期计提减值准备(葛家澍、杜兴强,2004)。

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随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变化,也有必要对其价值通过重估,进行再次确认与计量。为了防范企业日益增加的风险,应根据稳健性原则,按照企业能否具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企业可于每年年末,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后续确认和计量的期间选择可以采用初次确认与计量时的相等期间并逐年滚动。

(三)核心竞争力账户的设置

为了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升、增减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收益等情况,在现有的核算账户体系中,须增设一些新的账户。

在资产类账户中,增设“核心竞争力”账户,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该账户借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增加,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减少或注销,余额为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

为了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减值状况,需要设置“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该账户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减损;借方反映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恢复而转回减损的价值;若有余额,其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减损的价值。“核心竞争力”账户余额与“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余额抵消后的结果,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净值。

与“核心竞争力”账户相对应的是在“资本公积”总账中增设“核心竞争力”明细账。该账户贷方反映企业增加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借方反映减少或注销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及其减损的价值。

三、对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文的认识和探讨,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

1.确立核心竞争力会计十分重要的认识和观念。在全球竞争,企业要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利益,并保持持续的,关键是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人们就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取得广泛认同,但若不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就无法得知它对企业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贡献,或者价值有多大。所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即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有余,也不能很好地去培育、加强、保护和利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效能也远远不能够体现出来。

2.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核算。企业在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1)充分借鉴吸收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2)注重对技术创新费用、营销费用的核算;(3)加强对未来信息的有效预测,会计部门应对企业与构建核心竞争力有关的信息(过去和未来)在财务层面进行评估。

3.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披露。为使相关利益团体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企业应将有关核心竞争力信息对外披露,但这些信息的对外披露应以不损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前提。而对于如何规范核心竞争力的对外披露,例如以何种形式向外披露、如何设计报表格式以规范其披露、如何对这种披露进行监管等,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

4.重视对核心竞争力的和评价。会计的意义在于管理。企业应分析其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种类,即企业目前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必须通过具体指标来反映。会计应综合企业内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按一定的识别标准,采用系统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描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概括和说明。企业在设计核心竞争力指标时应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遵循整体性、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

[1]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管理导则范例(12

    - 阅0

    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管理导则范文篇11.1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水电工程一般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进行施工的,因此,受施工当地的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施工环境极.....

    老旧小区消防安全范例(3篇)

    - 阅0

    老旧小区消防安全范文关键词:老城区消防规划;旧城改造;消防设施;消防水源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19-02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特.....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