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1

【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知觉人际交往方法

哈罗德·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发表了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倚理论以及归因理论。

1967年,哈罗德·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这种由刺激事件来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同时,他还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总的来说凯利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大家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一个理论的建立和提出一定经过不断地实验和修改,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维以及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比较自私的归因。所以凯利的归因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凯利的归因理论让自我知觉变得更加完善、全面与成熟,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从行动者、行动者的对手、行为产生的环境三个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再让事情的原因产生的源泉仅局限于自己或他人,取而代之的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归因,不再让自己走入深渊,难以自拔。

人生活与社会中,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个体,生活中我们很经常的需要与人沟通,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很早的进入人们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并应用的人际交往的方法。通过我自己在做学生工作的这几年中以及找到的资料,经过整理我认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充分认识自己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再去和别人交往会更加有底气。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应该促进自己天赋的发展,并且培养其他自己缺少的能力,让自己在交往中更加悠然自如。充分认识自己后,可以让自己在交往中不易处于被动,不用妄自菲薄,用从容的姿态去交往每一个朋友。

二、真实谦虚

正所谓夸张有损真实,并且容易使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看法。良好的人际交往者能够控制住自己,让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话语不拖沓,语义明显,语调清晰,并且绝不在谈话过程中夸张的抬高自己。如果一个人过高的说自己,那他就在撒谎,这不仅会损坏人际交往中的声誉,还有影响你一个人的品质,你的才华、能力都将被蔑视。谦虚是一个良好的品质,我们应该在交往中谦虚接受,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话语既有品位又有幽默感,这样就会得到很到

的交往反应,也就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诚实守信、懂得倾听

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你对朋友和同事说谎,这将使自己失去挚友的信任,这将是人际关系中的最大损失。很多人为了迎合不同情境的需要,说出很多难以圆的上的话,简单说来就是说大话,这样就很容易说到做不到,这样也是不诚信的一种。因此我们要避免说大话,“言”于律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可以随便答应别人,这样的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另外,还要学会倾听,在交往中不要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做一个耐心聪明的观众,专心诚意的听别人讲话,这会让对方充分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在懂得倾听的同时也要善于倾诉,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沟通就是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所以要善于倾听与倾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来一去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人际关系的技巧会更加纯熟,也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交往高手。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2

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一、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功能。

1.能自知、知人。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感强,唯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离开了交际对象,离开了可供比较的对象,就会失去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一个中职生如果终日独来独往,孤僻冷漠,缺乏交往,那么他对自己的认识就缺乏了“参照系”,也发现不了别人身上好的或不好的东西,也就无法调整和改进自己。

2.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就会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时,向知心挚友毫无保留地倾诉,就可以得到心理疏导,身心也就更健康,学习更有劲。而那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忧愁,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利于获取信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的信息层出不穷。通过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人就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获取信息。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平等待人。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无论是在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中,都是如此,人们希望自己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而这种公正、平等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

2.团结的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还会因一些小事发生摩擦,继而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和解决,则势必导致矛盾越演越烈,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一定要从团结的原则出发处理各种事情,教育学生心胸要开阔。

3.互助的原则。

每一个人都既有所长,又有所短,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也才能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真诚待人,严律己、宽待人。

1.提高个性修养。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应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修养。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肠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则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

2.学习交往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如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以加深情感联系。平时真诚关心同学,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此外,学会宽容待人,谦恭礼让,惜时守信,等等,这也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些要求。

3.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懂得:任何人一生中都离不开五个交际圈,都生活在五个领域里。虽然这五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我们只要找到其共同的特点,就能找到一个共同规律改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第一个交际圈是血缘及家庭交际圈。任何人都离不开血缘关系,包括兄妹姐弟之间的关系、父子父女之间的关系、母子母女之间的关系、亲戚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个交际圈是地缘交际圈。有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同乡关系等。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和他邻近的人搞好关系,在日常与这些人的接触中,也许一个热情的招呼,一个友善的微笑,就会博得对方的好感,进而为自己赢得好的名声,形成一个好的交际圈。

第三个交际圈是业缘交际圈。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中所处的交往范围。有同学关系、同事的关系,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能在业缘交际圈中和谐、友好地相处,提供有利于学习、工作的人事环境。

第四个交际圈是业余交际圈。是指人们业余时间,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所组成的朋友关系,是靠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来维系的。在工作岗位上再有成就的人,他也是需要向业余交际圈中的知心朋友倾诉自己的情感的。

第五个交际圈是舆论交际圈。每个人都处在公众的评价和舆论中。

4.如何才能在这五个交际圈里做到游刃有余呢?我教育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醒自己随时注意。

第一点,要注意领悟自己的角色。

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有的人之所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没有完全领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随着交际环境的变化,扮演无数个角色,每一天都要以正式上场的姿态扮好他。今天学生应如何扮演好角色呢?

第二点,要注意遵守角色规范。

不同的角色,社会对他约定俗成的看法也不一样,叫做角色规范。在角色规范中,任何一个人承担一个角色,一定有三条标准衡量他。一是应该做的,就是说他必须履行的行为;二是社会允许做的工作,叫做允许的行为;三是社会不允许做的,叫做禁止的行为。

第三点,要注意角色变换。

不同的交际圈,要求你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只有把握好不同的角色交际尺度,才能搞好交际,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否则,你对谁都是一种语言,一种姿态,一种腔调,那是要碰壁的。同样一个人,环境变化之后,角色就发生了改变,不同的环境变化告诉我们,只有注意角色变换的人,才能在每一个交际领域都受到欢迎。

第四点,要注意塑造实际角色。

人际关系当中,一个人能否被他人接受,他人能否接受你今天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人格的特点和做人的技巧如何。

第五点,要主动伸出手和别人交往。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3

关键词:《弟子规》;中职生;人际交往;感恩;尊重;关心

一.前言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求都是通过人际交往得到满足。如果人际交往顺利,人就会因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反之如果人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进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

中职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要走上社会,开始谋生,这就有一个社会适应的问题存在。而处理人际关系是社会适应的一个基本能力,在学校应注意这种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当代中职生来讲,父母、教师和同伴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些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人际关系而苦恼的学生已经占学校心理咨询人数的一半以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矛盾,成为当代中职生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二.《弟子规》对当代中职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教育内容古已有之。著名的启蒙读物《弟子规》就是很好的人际交往指导材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列举出了青少年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行为规范。其中“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内容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一些准则。《弟子规》对当代中职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入则孝”教会中职生学会感恩父母。

当代中职生,作为90后出生的一代,她们大多数是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他们认为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对父母提出许多非分的要求。因此,要让中职生学会感恩,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更能培养他们学会感恩。

《弟子规》说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而是要求子女对父母有恭敬,感恩之心。

曾有个学生,开学时年迈的父母送她来学校,怕她不适应新环境,对她千叮咛万嘱咐。但是,她却说父母太嗦,不加以理会。据了解,她平时经常顶撞父母,在家也很少和父母交流。可是“化铁成金应自有,顽石点头是为真”,自从我校开展了以《弟子规》为核心的德能教育以来,通过《弟子规》课堂,做《弟子规》韵律操,《弟子规》专题讲座等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悟《弟子规》经典的内涵,让学生从《弟子规》中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慢慢地让这个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了质的转变,她不再对抗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而是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无尽关爱和无私的付出。她懂得了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可见,“入则孝”教会了中职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如何跟父母融洽地相处。

(二)“出则悌”教会中职生学会尊重他人。

中职生在与同学相处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习惯于父母的溺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缺少容忍、谦让,心理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与他人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意让步。主要原因可能是90后一代缺乏尊重意识。尊重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弟子规》中讲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同伴之间要互相尊重。这种尊重表现在:财物上不斤斤计较,言语上包容忍让,就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如,班上有一个宿舍共12名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90后的她们很少为他人、为集体着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考虑问题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少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以至于在宿舍里经常为一些诸如抢卫生间洗澡,休息时间讲电话,随便使用他人物品等琐碎小事闹得矛盾重重。自从学习《弟子规》后,她们逐渐明白,人是集体的产物,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集体存在,而且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要多一些谅解,多一些包容。现在这个宿舍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些矛盾,取而代之的是温馨、团结、互助、共勉的相亲相爱一家人。

(三)“泛爱众”教会中职生学会关心他人。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缺乏关心,由此所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让中职生学会关心,其实也是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会关心别人的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弟子规》说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皆须相亲相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我校2011级有个学生叫小敏,她在新闻上听到有个三岁的小女孩患了白血病需要输血,但由于家庭贫困而无力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于是向社会求助。小敏听到这件事,二话没说就跑到那小女孩所在的医院献血,可惜因为她未满18岁还不够献血的年龄被拒绝了。小敏懂得了不仅身边的人需要关心,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也需要关心。正是因为小敏能关心所有的人,才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一个倍受欢迎的人。

可见,“泛爱众”表达的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关心意识。这种关心意识使中职生懂得了如何与他交往。

三.结语

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中职生虚心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总结,才能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而《弟子规》作为国学的经典教材,教会人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人、懂得关心人。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特色,它以五千年的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以生活为依托,以爱心为主线,以躬行实践为标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交往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讲的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高职学生将来属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今天在校有必要遵守这一基本规范,在人际交往之间应该彼此诚信,友善他人,建立起一种文明、和谐、尊重、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

1人际交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贯彻十精神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从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大的方面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应对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不断渗透的需要;是为了应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是为了从严管党治党的需要;是为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2)人际交往中正能量传播的需要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各种人际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成长与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们在美好的人际关系中徜徉,就像在一池碧蓝的清水中畅游,会倍感惬意。人类的寻求安全、乐群、归属、友谊和爱的需要都可以在正确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但在经济发展、物质丰盈的今天,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让座该不该”……这些言论和否定的行为颠倒了是非黑白,冲击了原本正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成分。不按规矩办事、不按制度办事、不按民约办事、不按法律办事的风气,严重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更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扭转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校教书育人的需要

对学校而言,要重视人际交往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组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方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和人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强调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在学生心里深深地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扎根学生的心灵,积淀为成长的力量。

(4)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对学生个人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现“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强化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唤起无需提醒的自觉,向往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传递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以实现自己丰满的文化表达和高尚的文化追求,从而在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中,创造人生辉煌。

2人际交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一是与人为善。善是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的行为,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也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出发点。“喜气迎人,亲如兄弟。”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人群和组织,因而不可能不与他人打交道。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他人友善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对他人敌视的人也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敌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孤立无缘的人常常会陷入困境,而一个多助的人则处处是坦途。能团结他人,友善他人,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前途。

二是言而有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之一。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交往双方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即所谓“言必信”;二是交往双方遵守并兑现若言,所谓“行必果”。信,作为道德生活中的要求,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加工和提炼,信,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要求和人的应有品质,被作为“五常”之一上升到国家之“大德”的地位,而且经过社会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教化,力求使“大德”入耳、入脑、入心,代代延续,保持之今。

三是注重礼节。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节包括礼仪、礼貌活动,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群体生活中逐步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评价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中国人在道德生活中很讲究礼节,这种“礼”来自并区别于国家制度和纲常伦理的“礼”,后者是制度之“礼”,而礼节的“礼”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与“物”相匹配,即“礼物”,二是指交往言行或神态之“礼”,即“礼貌”。对注重礼节的价值理解是“礼尚往来”。“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四是同情弱者。在传统意义上,中国人是最富有同情心。同情是道德生活中主体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它是具有良知的人及社会对地位低下或境遇不佳群体的一种无私的关爱和尊重,同情弱者表现在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真心实意关心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他人遇上困难时,慷慨解囊,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和帮助。助人不是为了获取生活的幸福,而是精神的一种必需。同情弱者的文化渊源与佛教伦理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们的交往方式既是由人们的生产活动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劳动、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必然产生的基本行为方式。在这个基本行为方式中,提倡人际关系协调、和顺、和谐,就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重点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人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精神的内在要求。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平等意识,摒弃封建社会的等级意识。只有做到尊重、理解、关心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与他人平等相处,坚守平等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避免人际冲突。只要能把交往对象放在与自己平等或略高于己的位置,可以说交往就成功了一半。

(2)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人的存在方式。在人际关系中,由于经历、文化、修养等个别差异存在,因误会、不理解二产生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提倡相容原则。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尊重对方个性,接受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以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现实,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处世标准强加给别人。相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要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过失,要豁达、宽容,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和氛围,减少人际交往的摩擦和消耗。

(3)诚信原则。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与美德,也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证。只有心胸诚恳老实,方能做到有诺必践,恪守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和交通条件便利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职业化,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关系网络越来越密集,要使关系和谐,合作共赢,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社会无信不稳。只有诚信才能事业发展,道德弘扬。我国许多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靠的就是“诚信”二字。

(4)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互利是指交往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交往关系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一个只考虑自己狭隘的个人利益的人,是不可能有宽广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互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互利性越高,交往双方关系就越稳定、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关系就疏远。倘若能将乐于助人的诚意、主动奉献的热情、注重公平的理性、捍卫个人正当群益的勇气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就可维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市场经济交往中的“双赢”,其实就是“互利”原则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韩震.青年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中国教育报,2014.5(15).

[2]张大良.推动核心价值观“三进”.中国教育报,2014.7(11).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5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的过程。也就是把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是内外两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每一特定时刻,总有某一种原因起主要作用。如果我们把产生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周围的环境、工作的难度或自己的运气等来自于外的东西,那么,就是外在归因;如果把其归为兴趣、动机、心境、态度、能力、努力等来自个人本身的特点,就是内在归因。

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人们往往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并且将这四个因素从内外因、稳定性与可控性三个维度来划分:从内外因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从控制性来看,努力是可控制因素,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韦纳还指出,学生对成败的归因会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期望的改变: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能力),则会使人感到们满意和自豪;如果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难度、机遇),则会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则会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就会产生气愤和敌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机遇、努力),则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等等。

中小学生之所以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等外部因素,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减轻焦虑,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其实,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性归因”,同时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中小学生的这种归因倾向,可以在交往失败的情况下较少地承担责任,给他们心灵上带来一丝安慰。这种归因倾向弱化了交往动机,往往导致了自我封闭,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不断地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使他们习惯于做个人倾向的内在归因,以改变学生的不良归因类型,从而提高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成就动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和快乐地成长与学习。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人交往方面进行正确的归因呢?

第一,教师可利用各种适当的机会教学生学习会一定的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学生在人交往中,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同他人进行交往,他们希望同他人进行人际沟通,但因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一定的方法而裹步不前。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可以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教会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来给学生做一些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报告;也可以叫班上人缘好的学生谈谈自己在交往方面的心得体会;还可以抓住某位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当场点评,并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效仿。

第二,在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人际交往指导时,要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要认识到交往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内外部、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的因素。教学生学会进行积极稳定的归因,克服归因过程的消极影响。消除那种将交往失败的原因仅仅只归因于外在环境或他人,或者只归因于自己笨,没有能力的内部倾向。比如,针对自卑害羞的学生,可以先私下同他交谈,了解他的归因特点,再告诉他应该怎样来认识问题,怎样看待他人行为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作出正确的归因方式,克服过去的归因偏差。

第三,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归因训练。根据韦纳的理论,如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原因时,学生会感到骄傲满意,会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和自我概念,而信心十足,面对失败时,能顽强克服困难,更好地适应生活;如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或策略,会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积极性,所以有利于个性健康的发展;如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学生会感到羞愧和内疚,产生否定和消极的情感与自我概念,进而产生自卑,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归因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的不良归因倾向朝积极归因倾向转化,导致了其动机水平的增强,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正确而持久的人际交往行为,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协同努力与配合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合作学习中,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不和谐的因素,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找出合作失败的原因,并且让学生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针对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对于合作极其成功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语言上的奖励,并且让成功者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合理的归因,以强化其正确的归因倾向。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1篇6

1.合作原则

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是会话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他认为人们的会话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人们在进行交谈时只所以不会说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会话者互相合作,共同遵守着一个目的或一组目的。为了达到某目的,会话者双方都遵守着一个原则―――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准则:(1)质的准则,(2)量的准则,(3)切题准则,(4)方式准则。每一准则又包含若干次则。如果说话人要直接了当地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就必须遵守上述四条准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有意违反这些准则,从而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

2.礼貌原则

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依据,利奇(Leech)也提出了另一重要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其内容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各含两条次则。这六条准则即(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虚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礼貌原则更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互为益补关系。用利奇的话来说: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

目前,作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学者很多,其中贾玉新学者提出的理论是众多理论中比较好的,其具体内容如下: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从理论上分析,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在交际时,说话人和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结论自然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文化距离可能大至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之间;也可能小到同一主流文化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区、不同地方等等,乃至不同爱好或兴趣的人们之间。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可以经常遇到和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事情,只是没有留心而已。我国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都是跨文化交际。即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仍然可能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例如,阅读外国小说、报纸、杂志、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与小说的作者、报纸杂志的编辑人员、电影、电视的导演和演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理解外国小说、报纸、杂志、电影、电视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1.“合作原则”之跨文化对比

人们在进行交谈时,所遵循的会话原则及其内含的准则可能因文化而异,这一点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讲十分重要的。

(1)质的准则:努力使说的话是真实的。在这方面,无论是什么国家,熟悉的普通人之间遵守这个谈话原则是比较得体的。对于陌生人这样原则差不多一定会有差别。在国际交往方面,人们还是要遵守国际交际方面的法律法规,就是“质“的原则的最基本的体现。

(2)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在社会交往中双方社会地位越高,可能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少,即社会地位和言语或信息量可能成反比。在中国社会中社会距离,社会关系较为固定,社会期望地位较低者对地位较高者有依赖性、顺从性。

(3)切题准则:要有关联。美国人说话喜欢夸夸奇谈,说话内容并不一定和谈话的主题关心紧密,但是漫天阔海的谈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友谊,对问题的反映并不一定是没有关联的。这样的谈话特点,也是一种美国文化的自身特点。中国人开会的时候,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同事互相之间说话大多是围绕会议主题的,而且“三句话不离本行”。

2.“礼貌原则”之跨文化对比

德国有一句谚语:“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礼貌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所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但必须承认其内涵,方略,可能涵盖的准则、及侧重点等众多方面都会因为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可能相去甚远。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达到有效交际是极为困难的。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对于西方人来讲,在生活中,他们喜欢用“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指示性”语言来遵守这样的原则。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卑己尊人”的。

(2)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在这方面,人们要学会用模糊的、幽默的、委婉的、沉默的、一些巧妙的歇后语一类的语言,尽量花解不必要的语言冲突。在各个国家似乎都是大同小异的。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7

争取主动权,兼顾受益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常听周围人说,大学生之所以人际关系问题突出,是因为他们自私狭隘、自我中心、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并不比其他群体更严重或更突出,只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一群体自身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知道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学生能学会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将来走向社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重点是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但其原则亦适用于校外环境。

在了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之前,需要首先了解人性。作为一个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人,他要满足自我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善与恶、单纯与复杂、健忘与记仇、爱心与自私、宽容与狭隘等矛盾体的混合体,无法用好人或坏人来截然区分。一个好人或高尚的人,也极可能有不为人齿的一面;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或人见人厌的讨厌鬼,也存在闪光之处或让人钦佩的地方。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如果一个人身上天使占据上风,则属于好人或品德高尚的人;而如果魔鬼占据上风,则属于我们所说的坏人或卑劣的人。而一个人身上的这种天使和魔鬼属性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不同而变化。因此,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复杂难以处理,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又变得比较简单。

下面我想举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让大家从心理层面了解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发生的缘由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方法。

在一个大学宿舍里,住了小李、小张和小陈三位同班同学,他们开始关系不错,在一起时有说有笑,而小李和小张的关系尤为亲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小李突然对小张疏远起来,并刻意笼络小陈,三个人都在的时候,小李只是和小陈说话,对小张的搭腔爱理不理的,当小李和小张在一起时,小李绝对不会主动跟小张说话,问一句答一句,无视他的存在。三个人在一起时,小张总觉得自己被排挤在外,心里很不痛快,而小陈却泰然自若享受着另外两个人关注的“礼遇”。

以前,大家还算融洽的时候,小张也像小陈一样,被充当排挤他人的“棋子”,一度和小李走得很近。但后来觉得这样子做不行,大家都是同学嘛,要互相友爱,于是就在中间和稀泥,希望可以使大家和谐相处,自认为还是很厚道的。但是,现在成了被排挤的对象了,心里就很难受,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是白费了,连两个人都一起恨上了。

这就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不可否认,三个人在一起时,其中两个人的关系若表现得近些,另外一个人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加之当事人自己“挺敏感的”,很容易把不经意的远近看成有意而为之。退一步讲,即使是有意而为之,另外两个人做出改变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为了自我感觉好一些、三个人相处和谐,当感到“恼火”或“愤愤”时,坦诚、礼貌婉转地告知那两个人自己的感受,才有可能三个人就此探讨,了解问题出现的缘由,从而使情况出现转机。

适时打开心里那扇“窗”

愤怒是人类情绪中的一种。屡次或无节制的愤怒情绪会让别人对自己敬而远之,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举步维艰。所以,控制愤怒,是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引发愤怒的事件或情境会因人而异。一个因为堵车而大发雷霆、出言不逊的人,可能在其他场合,如别人批评他表现不佳时温文尔雅、沉着应对;而有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会激烈反击,而在其他场合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我们对事件的解释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天热了,小娟回到宿舍,觉得吹吹风可能会凉快点儿,于是把窗户打开,然后上了一趟厕所,但回来之后,发现窗户又被关上了,而此时屋里只有张丽。

当时,小娟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假设小娟有四种想法:

第一是张丽这人怎么这样啊,前两天她就跟我对着干,今天她又这样,故意跟我作对。

第二种想法是这样的,她是不是不舒服、怕着凉了,所以才关上窗户?

第三种想法是她是不是在窗台边拿或挪动什么东西,需要暂时把窗户关上?

第四种是不是要变天了?

面对坐在宿舍的张丽小娟脑海中的想法不同,她对张丽的态度和言行就会有相应不同。

在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之前,上述四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应该均等。如果小娟瞬间冒出的是第一种想法并在此想法的支配下采取行动,那情况就会变得糟糕。小娟或许会对张丽出言不逊或暴怒开窗、摔窗,而张丽自然也会不甘示弱,两个人自然会吵得不可开交,关系随之进一步恶化。如果脑海中闪出的是第二种情况的话,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小娟会过去对张丽嘘寒问暖,表达她的关心。张丽也会做出积极的回应,那么关窗的摩擦就会在相互的关爱下消失于无形;如果是第三种、第四种情况的话,小娟就会对关窗这一行为没有特殊反应,而一如既往地和张丽打招呼。

上述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引发我们不同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了解到我们的情绪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想法支配的,我们对事情或情形的立即解读(瞬时出现的思绪)与事实可能会有出入。因此,为了控制我们不良的情绪反应,就需要主动去寻找我们情绪爆发时瞬间出现的想法,即当时对事件或情形的解释,试图想到其他可能的解释,那么情绪反应就会明显不同。

人际交往十大基本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下面十大基本原则应值得注意。

一、尊重他人。无论与你交往的人身份多么卑微、形象多么猥琐、言行举止多么怪异、爱好习惯多么让你难以接受,你始终能尊重他,待他如一个与你平等的人,你就能获得他对你的尊重。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诚然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彻底摆脱世俗的影响。只是我们需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提醒自己逐渐以平等心待人,则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顺畅,少些挫折。

二、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在与人交谈时,要专注,积极倾听他的谈话,不时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提问。倾听表示尊重、理解和接纳,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倾听还体现在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在别人漫无目的地谈话时,礼貌地转换话题或结束话题。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时,首先要认可当事人的想法,再礼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会在表明观点的同时避免了冲突,不伤及彼此的关系。

三、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看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或者美丽的外在变化时,大胆地给予赞美或认可,会给对方带来欢乐。这种欢乐和谐的氛围会影响到其中的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融洽。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赏识。赞扬能让人身心愉悦,精力充沛,还能激发自豪感,增强其自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的生存价值。但赞美要有的放矢,要真诚和有感而发;赞美绝不等同于恭维,既不是拍马屁,也不是阿谀奉承。赞美时切忌夸大其词、不着边际和虚伪做作,否则,赞美会失去其作用。另外,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或传递其他人之间相互指责、诋毁的话,势必引发他人之间的矛盾。

四、学会宽容和谅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看我们自己,毛病与优点并存;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短处,想想他人的长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人,就像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一样。对于别人的错误甚至无理取闹,不要揪着不放,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针尖对麦芒。不宽容对方,以牙还牙或者坚决对立,那么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人际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对人对己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可见,苛求他人就是苛求自己,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学会原谅别人,能避免许多烦人的纠纷,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古语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容人者,人容之。但原谅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好坏不分、软弱可欺。

五、适当地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损人利己。人首先是一个自私的动物。你看那个孩子会把自己好吃的东西主动让给别人?因此,自私是人的本能。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同时我们又会非常讨厌那些为了自己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兼顾到他人的利益,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受人欢迎。切记也不要做那些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常想如果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上会怎样,就能理解他人的反应,也就不会出现强求别人做到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

六、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遵守群体规则,即意味着尊重关注他人的需要。不要因为自己影响到其他人,如不分时间早晚地带异性在宿舍。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主动打扫卫生、整理内务、打开水等。

七、关心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很难要求别人帮助他。主动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帮助他,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人出头露脸或获益的机会。时时能给别人关心、帮助和支持,才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八、保持独立自主与谦虚的品质。与人交往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趋炎附势,更不要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不要总是与人抬杠。无论是否有理,总要找出依据说明自己如何有理、对方如何无理,处处、事事、时时要显示自己高明、自己是胜利者。长此以往,则会很难让人容忍,埋下隔阂与不满。

九、保持微笑和愉快的心情。微笑和些许幽默有助于增进交流、拉近距离和缓解紧张冲突的气氛。日常交往中,学会带着热情、微笑与人打招呼,让人体味到与你交往时的那种轻松与快乐,你才能成为一个社交场所受欢迎的人。巧妙地运用幽默,因为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但幽默的对象应该指向自我,而非他人;否则,幽默不成引发矛盾。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1篇8

关键词:顺应论;得体性;人际交往;语用距离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discourseappropriateness,pragmaticdistance

liuhelin

(changshauniversity,changsha410003,china)

languagehasthefunctionsofconveyingmeaningsaswellasregulatingsocialrelationships.theuseoflanguagewillmakeagreatinfluence(positivelyornegatively)o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ccordingtothetheoryofadaptation,theuseoflanguageisadynamicadaptiveprocess;i.e.,languageadaptscontextandviceverse;ortheyadapteachother.thispaper,basedonthistheory,mainlydiscussestheimportanceofpragmaticappropriatenessfromtheperspective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ppropriatenessinutteranceandpragmaticdistance.accordingly,pragmaticstrategiesareoffered.

keywords:theoryofadaptation;appropriatenes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s;pragmaticdistance

1前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际交往中语言正确而语用不得体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影响到交际的有效进行(thomas1983,leech1983,yule1996,王希杰1996,钱冠连1997/2005,王得杏1998,何兆熊2000,林大津谢朝群2005)。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有多方面,误读语用距离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语用距离,就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描述”(王建华2001:25-31)。它对人际交往具有规约作用:要求对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等特征的交际对象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或采取不同的语用策略,以便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相对于其他语用理论,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顺应论引起的“关注都相对不足”(何自然2007:65-80)。于是,本文力图以顺应论为基础,以语用距离为切入点,探讨交际、话语和语用距离间相互顺应的重要性,提出相应语用策略,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交往。

2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j.verschueren创立的顺应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而顺应性则指“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verschueren2000:59-63)。这三个特点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得以动态地使用语言。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语言运用的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特征和目的。

verschueren从功能综观论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顺应过程。顺应论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4个研究角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度。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语境顺应语言,甚至两者同时顺应,还可以是交际主体的彼此顺应。无论何种顺应,其过程都是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2000:147-172)。所以,时间、空间、语境、结构客体、言语活动以及交际策略等都是动态的。

总之,顺应论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属于动态语用学(dynamicpragmatics)范畴。动态语用学关注内在动机,即人们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们以言行事,有其内在原因。(thomas1991)语言由静止描写到动态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既是语言发展又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3话语得体与顺应

verschueren最新理论认为,语用学可以对公共领域的生态建设作出贡献(verschueren2008)。此公共领域指社会中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潜在)共享的空间。这一空间主要由话语组成,而话语并非发生在事先确定的语境或外部现实,话语能够创造自己的语境。公共领域(本文所讨论的人际交往领域就是其中之一)非常复杂,就是一个话语世界。然而,在日常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话语不得体现象仍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交际效果。因此,研究话语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国内语用学界有人认为应将得体性视为语用的最高原则。

语言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研究话语得体性也就成为言语交际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得体性”进行了一系的研究。如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由4个方面组成,得体性就是其中之一(王得杏1998:105);campel&wales提出,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就是能够说出并能理解那些完全合乎语法,但尤其重要的是,在它所出现的语境中得体的话语(campel&wales1970:247)。王希杰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得体性原则,宣称“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王希杰1996:343)。钱冠连也强调,“语言得体是一个全局性的策略”,得体的交际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钱冠连2002:164)。就语言交际来说,“得体”即指说话内容表达准确、清楚,语言表达流畅、优美,表达效果恰到好处地适应对象和场合(李瑞华1996:550-554)。作为言语交际的一条总原则,得体原则本质上是社会对具体话语或语篇的认可度。社会是一个宽泛语境,要做到交际得体,必须考虑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交际效果和社会语境等众多因素。显然,社会认可度所认可的不仅是话语的信息义,还有语体意义和风格意义等内容,因此对特定话语得体与否的评定仅凭信息义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交际的语言风格等因素,否则就会出现交际失误或语用的不得体性问题。下面是一个交际失误的例子:一名黑人研究生被派出,采访家住内城的黑人家庭主妇。事前,有关负责人已经用电话与被采访人联系好了。男主人开门接待,微笑着面对来访者说话:

①husband:soy’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

interviewer: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fromtheoffice.(甘柏兹2001:173)

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以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为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够选择语言,是因为它具有变异性特征。变异性加到一定阶段,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就产生选择时的不确定性或者语用失误。此例交际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忽略男主人言语风格的意义。那句开场白是黑人英语中常用的套话,用它来检验陌生人,看他们能否做出类似的程序化的回答。但研究生使用的是训练时学来的正规采访语言,因此导致交际的失败。要顺应他们之间交际距离的需要,他应该用典型的黑人英语回答:yea,i’magitsomeinfo.以此证明他熟悉本地的人情世故,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goffman称这种顺应语境的话语为“回答反应”(repliesandresponses),即当发话人说出类似的固定性话语时,回答者将采取何种形式回答以及怎样回答才算圆满,发话人已有预设(goffman1981)。上例交际失误也正是因为忽视了男主人的会话预设。这种程序化表达法是一种间接性的交际策略,用来建立有利于交谈和理解的条件,以方便进一步的交际和发展人际关系。

4交往、话语与语用距离间的顺应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则居住在其深处。(海德格尔语)“后-分析的语言哲学”关注如何将语言问题和现实的外部世界、人的行为、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起来。(钱冠连2009:8,王寅2008:6)在人类生活的世界里,社会关系、文化传统、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自然力量组成一个恢恢的人文网络。网络里的各种体系、各种制度和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时刻都在限制我们的话语。人生活在言语编织的社会人文网络中。如何得体地处理人际关系、话语与语用距离3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人际关系要顺应语用距离,语用距离也要顺应人际关系,或者它们相互顺应;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须顺应语境,进行动态选择。

4.1人际关系顺应语用距离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体现人际关系的是“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贾玉新1997:156),通常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和商务人际关系。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和情爱关系(wilmot1987:5)。研究表明,在特定交际行为中,人际关系一般是确定不变的,而语用距离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人际关系通常由社会确定,而语用距离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确立的。对此,scollon进行过如下研究(scollon2000)。

②即使在小企业内部,人事部门的主管与他/她的下属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人际关系。(如上文提到的工作/同事关系,作者注)由于他们每天在一起工作,很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亲密语用距离;而同一企业那些比方说质量检测部门的员工与人事部门的员工和主管间就存在着相对较大的语用距离——因为他们相互间的沟通要少得多。(scollon2000:43)

显然,上例反映出的是,在人际关系(工作或同事关系)一致的前提下,语用距离或语用亲密度不完全一样。因此,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就必须顺应个人或部门间存在着的语用距离。质检部与人事部员工间的关系是同事关系,但无论是两部门间还是部门内部成员间都存在着语用距离:部门间人际距离、同事间人际距离、上下级间人际距离等。如果疏忽彼此间的语用距离,将会产生超越权利、规程等语用失误,从而将影响交际效果。与企业内部那些来自不同文化(如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或不同言语社团的人员交往更要高度重视。

此外,人际关系受文化、社会、心理、自然和空间等众多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考虑以上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际,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贾玉新1997:16)ellingsworth认为,一切交际都与文化变量有关,理解跨文化交际应从人际交往入手,文化因素应考虑在内。(胡超2005:87)对比中西文化,我们发现,

可见,发话人在交际中出于社会、情感、美学等方面的考虑,可能会在话语的几个甚至全部层次上作出非常规选择,从而传达特定意义。可见,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它与人的关系被更紧迫、更现实的人际关系所掩盖,就进入隐蔽状态,而人际关系凸显出来。此时的语用得体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做人得体,而并非真正为了语言本身得体。由此采取的语用策略也就是为了顺应人际关系的需要——维护人际间诸如面子、礼貌等因素的需要;或使用语言来建立、维护或威胁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后者是超越“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新的“关系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spenceroatey2007:11-46)。对此,笔者将另文讨论。

4.3语言使用顺应语境,进行动态选择

顺应论认为语境即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指与话语相互顺应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环境和语言环境。(verschueren2000:76)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都离不开语境因素,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语境关系的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与“特定社区”(verschueren2000:92)中对话语作出恰当选择。维氏语境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动态生存性,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存的”(verschueren2000:109),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产生和构建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verschuren和sperber&wilson都认为,语境不是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verschuren2000,sperber&wilson1995)。人际交往中,信息处理时语言语境的延伸或扩大可能影响听话人对最佳关联的寻找。交际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该假设随着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即产生语境顺应。例如:

④a:大家都吃饱了吗?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哲学探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校园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比较好的大学生,他们从心理上就有一种温暖感、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动机,也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们中有的却因许多因素使人际关系处在一种孤独紧张的状态,愁容满面,精神郁闷,感到动辄得咎,事事扯肘,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弃学轻生。怎样处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在大学期间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根据调查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若干探究。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成因和特点

1.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状况、家庭教养、风俗习惯、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导致大学生认识的不同和差异,这是大学生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家庭,初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面对种种不同,大学生之间会存在看不惯现象,有时会遇到具体问题束手无策,或是盲目地凭主观想象解决问题。因此部分大学生时常苦恼如何和别人进行友好的交往。

2.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奉行独来独往的处世原则是产生矛盾的又一原因。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备受关注,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内心世界中被“自我”所占据。凭自己的认知去做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考虑后果,只考虑个人的感受。过分关注自我,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容易和其他大学生产生矛盾。

3.极度的嫉妒也是大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个别大学生好嫉妒,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大,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地方,就设法贬低、嘲笑或捉弄对方,企图阻止对方的发展。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性格的确很好,可是如果争强好胜走极端,那就有问题。

4.讲话或开玩笑不注意场合,容易产生矛盾。

开玩笑恰当、及时,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亲近、融洽,否则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摩擦。玩笑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没有玩笑,校园生活会死气沉沉,毫无情趣。玩笑是一把双刃剑。要求在人与人开玩笑或讲话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哪些人能开玩笑哪些人不能开玩笑,哪些事能开玩笑哪些事不能开玩笑,都要心中有数。

5.脾气性格的执拗偏颇亦是产生矛盾的又一原因。

大学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人大都脾气性格或生活习惯方面存在问题。有的大学生脾气暴躁,遇事爱发火,常以话压人,好像真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自己意见正确与否,不管别人感受如何,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性格孤僻、冷漠、不合群,独来独往,并且特别任性,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特别自私吝啬,爱占小便宜,疑心太重,等等,容易产生矛盾。

二、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1.引导大学生认识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握对立统一的原则。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宽容大度,在交往中求同存异,遇事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别人之后再提出不足,使对方容易接受。要客观认识他人和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交往中不能仅看到某同学的一些缺点,就浮想联翩,全盘否定,或采取不来往,绝交等消极方法。看到同学的某些优点又认为一切都好,推心置腹,豪无保留,甚至把心交给对方。这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的。现实中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正确认识对方缺点,既不能反目为仇,断绝来往,又不能丧失原则,委曲求全,而应和对方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给予热情帮助。如果认为对方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好,就采取不来往的办法,这是最低级的方法,长久下去,自己就会没有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2.引导大学生在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大学生还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时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大学生交往一定要有原则,要留有余地。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大学生交往的广度也应适当。范围太窄,会疏远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宽,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说话,开玩笑也要适度,开什么样的玩笑和到何种程度,都应该因人而异,要以内容、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哪些事情上可以开玩笑,在哪些事情上不能开玩笑,如个人隐私、身体缺陷、道德品质、有血缘关系的不同辈份的人、对方的敏感问题等玩笑要开得恰到好处。由此,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学习相应的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总结实践经验。

3.引导大学生在认识人际关系时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在现实中我们可看到:好心劝解人被误解为有目的的拉拢,开玩笑被误认为有意嘲弄,做件好事被看作是有野心,和领导谈心被认为是巴结领导,这就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即矛盾普遍性。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就生活在矛盾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和同学有了矛盾,要能容人,能克制自己,不要在非原则问题上斤斤计较,在小事上患得患失。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各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矛盾的特殊性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要把握矛盾性质,即解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方法是不同的,解决不同矛盾时要注意采用不同方法解决。敌我矛盾必须依法办事,大学生之间矛盾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只有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教育、宽容、理解等方式来解决。如果个别大学生仅凭感情用事采取过激行为解决矛盾,必然会犯错误,给化解矛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引导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改变不良的品行和陋习。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要疏导大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大学生要认识到不良习性的危害,自觉地改掉影响人际关系的坏习性。而改变坏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恒心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就判若两人。还有一种情况,自己改了坏习惯,在为人处事中已采取新的态度,但是周围的一些人仍用老眼光去认识你,这时切不可灰心丧气,要坚持用好的态度去感化他们,扭转人们的原有印象,只要以诚待人,就一定能取得人们的信任。

5.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社会功利性,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受到金钱和物质的影响。目前有少数大学生用在人际交往上的精力费用较多,交往的功利性过强,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在交往中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是正常的,但过于注重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的实现,被拜金主义所腐蚀,那就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困惑,思想和社会文化存在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认识处理问题上偏于个人的具体利益,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万能等。针对这些新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应从实际出发,不要追求在吃、穿、用等的排场上,不要追求脱离社会发展或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人际交往,交往上的过度投入既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又会阻碍自己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误入歧途。

6.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问题时把握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网上人际交往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时尚趋势。网络交往改变了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部分大学生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认为在虚拟的世界中更加平等、自由和开放,生活比真实世界更丰富多彩。这要求我们大学生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虚拟的世界。人际交往关系处理好的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一定好或存在极大的困难。同时要用发展的观点看,网络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部分大学生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或不愿与现实中人交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外界很少关心,长期沉溺于网络中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网上人际交往是虚拟的真假混合体,可信度较差,网络生活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人际交往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实践中。

美国著名学者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知识,并而85%取决于人际关系。”相信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定能处理好学生人际关系,并在大学期间能够自由自在,其乐无穷,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参考文献:

[1]余仁双等编著.嫉妒心理学.华龄出版社,1997.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女子高校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原则构建途径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心理行为。在当代,科技的发展缩小了人类生存的空间,经济贸易的往来需要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高度社会化的知识经济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又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妨碍了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作为社会化极强的人类,不能也无法离开社会集体,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在高校,每个学生都要与校内各种组织、教师、同学及校外的团体及个人发生广泛交往,与人交往是他们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唯有与人交往,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才会产生认同,才会尊重社会道德,等等。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充分重视,针对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为其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一、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任务之一。和谐高校作为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和谐社会构建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柱。作为高校重要主体的学生,其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受到的思想冲击越来越多,加上独特的心理特征,使得她们的人际交往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贫富差异导致人际交往复杂化。

由于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女子高校学生受其影响。富裕群体女生自高自傲,容易滋生张扬、自负和浮躁情绪;贫困群体则容易出现压抑、自卑和虚荣情绪。加上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女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更造成贫富差距下女子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如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寒,交际方式受到限制,人际交往局限在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小团体之内,容易产生自卑、孤独、自我封闭、嫉妒等负面情绪;而某些家境富裕的女大学生则会产生高高在上,轻视、怜悯、嘲讽、支配他人的不和谐心理,这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提出考验和挑战。

2.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交往困扰。

在性格上,部分女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甚至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但又要求他人对自己承认、接受和尊重,这种失衡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困扰。受这种弊病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只和自己喜欢、合得来的人交往,形成人际交往的单一化。在友谊的建立与维持中,她们也单一地要求朋友积极配合与服从,要求朋友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但又不能接受朋友的批评和意见。这种畸形发展的人际关系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扭转,则必将对她们个人身心健康、工作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3.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女子高校的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上自身情绪稳定性差等因素,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意气用事,特别是在学生寝室中表现严重,往往引起寝室内部的一系列矛盾,造成寝室气氛冷漠,寝室人际关系紧张。另外,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心怀恐惧,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比较害羞、自卑,部分学生则有嫉妒心和虚荣心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其在同性中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在异性中也不利于两性关系的长远发展。

4.交往功利性导致人际关系畸形。

社会上那种看重利益、崇拜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也通过各种途径不健康地传导给了女子高校部分学生,她们中甚至有少数人把人际关系异化为获取金钱的渠道、牟利的工具,造成个人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尤其是当利益平衡的功利性观念逐渐开始影响她们时,其人际交往就变得功利起来,如与人交往是为了将来能够借他人的背景或者实力获得好的工作或前途,对自己无帮助的人际关系会故意忽略甚至直接漠视。

5.网络虚拟性削弱现实人际交往功能。

目前,网络化的人际交往方式构建了一个空前巨大的网络群体,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情感沟通的重要交往方式。然而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点,部分女大学生痴迷于网络,甚至有网络强迫症,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世界漫游,留给身边现实世界中的亲戚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一个寝室的室友,即使整天在一起,她们也宁愿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聊天平台上倾诉内心情绪,现实互相交流的时间与网络交流相比,实在少得可怜。这部分女大学生因网络而异化了自己的交往方式,将真实世界中的交流对象隔离于自己的世界之外,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割断了她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阻碍了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人际关系失谐,由此产生新的人际障碍。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整个社交圈子的正常发展,又不利于她们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出身贫富,不管地位高低,对所有对象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只有平等对待他人,他人才会平等对待自己。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很好地说明了平等相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相互尊重也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恪守的原则,相互交往中,尊重他人是种美德,在满足他人自尊心的同时,也使别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对待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一个人只有在自尊心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易于接受对方的态度、观点,更尊重别人,因此相互尊重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良性互动循环,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当今,由于社会进步,女性地位提高,相比其他女性,女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她们在人际交往中,追求人格平等,希望互相尊重,反对以强凌弱,这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规则,是社会公德的良好体现。

2.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和王安石的“人无信不立”就是这种传统的直接诠释。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人们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追求最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交往双方心诚意善,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和信任,通过诚信之真、友爱之善达到和谐之美的统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现在有些高校实行的考试“免监考场”,正是对大学生诚实信用的考验。

3.宽容礼让原则。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大学生要领会政策精神实质,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对于遇到的冲突、矛盾要有耐心,以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以豁达、宽容和开阔的胸怀容纳别人的缺点,学会换位思考,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4.互利共赢原则。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的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既然是交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为他人考虑相应利益,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利益,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他们在物质利益、精神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交往中讲究互利互惠。这是与他们的交往动机和交往目的分不开的,大学生交往的动机在于别人了解自己,承认自己,同时获得所需利益,交往所追求的目的就是维持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关系。互利互惠性越高,交往双方的关系就越稳定和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就疏远。所以,交往双方都必须尊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三、女子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途径

1.加强交往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讲座拓展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自然交往中形成的,由于她们自身经历和认知的局限,因此获取的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感性的零碎知识,缺乏理论高度和系统性。针对这一状况,女子高校应帮助学生构建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可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相应讲座,把人际关系学作为新的学科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女大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培养她们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对女子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调节作用。

自古至今,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即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受益。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作为女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情况下,女子高校教师有必要对她们这种能力进行引导调节和强化,否则有可能对她们今后的心理和自身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既要传道授业,又要有意识地与她们加强课内、课外的交流和沟通,适当开展锻炼她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活动,适时指出她们人际交往中的优劣,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积极的忠告和建议。另外,有必要引导女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指导她们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活动、研究性学习与毕业实习等项目,让她们有机会与社会各阶层的人群广泛接触与交往,在实践中有效锻炼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为她们毕业后进入社会顺利工作打好基础。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体系,纠正女子高校学生不良交际心态。

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的统一。女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易做到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统一,容易产生心理疾患。因此高校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建立起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心理教育体系,帮助女大学生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格。具体来说,第一,通过讲座、报告会、图片展览等,向女大学生系统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知识,让她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弄清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更新女大学生的交际理念。让她们在这种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克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社交障碍。第三,建立女生心理咨询室,健全女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女生心理状态,对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疏导和治疗。第四,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关爱氛围,避免学生因遭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极端。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和陶冶作用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即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行为的惯性作用将长期存在。所以,要提高女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注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参加礼仪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比赛、读书会、研究会、话剧社、歌唱比赛、文艺汇演、形象设计大赛、服饰模特大赛、美食厨艺大赛、女子篮球赛、联谊会及其他文艺活动和科学研究,在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活动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接触、联络、交流,锻炼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自身的人际交往圈,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奇.人际关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杨建锋.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9(12):95-98.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11

【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知觉人际交往方法

哈罗德·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发表了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倚理论以及归因理论。

1967年,哈罗德·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这种由刺激事件来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同时,他还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总的来说凯利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大家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一个理论的建立和提出一定经过不断地实验和修改,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维以及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比较自私的归因。所以凯利的归因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凯利的归因理论让自我知觉变得更加完善、全面与成熟,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从行动者、行动者的对手、行为产生的环境三个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再让事情的原因产生的源泉仅局限于自己或他人,取而代之的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归因,不再让自己走入深渊,难以自拔。

人生活与社会中,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个体,生活中我们很经常的需要与人沟通,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很早的进入人们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并应用的人际交往的方法。通过我自己在做学生工作的这几年中以及找到的资料,经过整理我认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充分认识自己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再去和别人交往会更加有底气。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应该促进自己天赋的发展,并且培养其他自己缺少的能力,让自己在交往中更加悠然自如。充分认识自己后,可以让自己在交往中不易处于被动,不用妄自菲薄,用从容的姿态去交往每一个朋友。

二、真实谦虚

正所谓夸张有损真实,并且容易使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看法。良好的人际交往者能够控制住自己,让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话语不拖沓,语义明显,语调清晰,并且绝不在谈话过程中夸张的抬高自己。如果一个人过高的说自己,那他就在撒谎,这不仅会损坏人际交往中的声誉,还有影响你一个人的品质,你的才华、能力都将被蔑视。谦虚是一个良好的品质,我们应该在交往中谦虚接受,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话语既有品位又有幽默感,这样就会得到很到的交往反应,也就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诚实守信、懂得倾听

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你对朋友和同事说谎,这将使自己失去挚友的信任,这将是人际关系中的最大损失。很多人为了迎合不同情境的需要,说出很多难以圆的上的话,简单说来就是说大话,这样就很容易说到做不到,这样也是不诚信的一种。因此我们要避免说大话,“言”于律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可以随便答应别人,这样的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另外,还要学会倾听,在交往中不要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做一个耐心聪明的观众,专心诚意的听别人讲话,这会让对方充分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在懂得倾听的同时也要善于倾诉,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沟通就是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所以要善于倾听与倾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来一去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人际关系的技巧会更加纯熟,也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交往高手。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篇12

一般来说,警队同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1.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交往

警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警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特点。这种人际交往成为同事之间形成亲密战友关系的有利客观外在条件。

2.平等交往

在警队里,不论职务高低,上级还是下级,政治上一律平等。平等交往有利于警察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警队的凝聚力。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平等的交往模式对于形成警队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往

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警队的纪律,也是警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警察人际关系区别于其他群体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警察人际交往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相互对立。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尊重与爱护警察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就能形成一种极为牢固的良好的警察人际关系。

警察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普遍的心理规律,也是进行友好交往的一个实践准则。只有把握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交往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可参考的具体交往原则如下: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自重自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习惯和爱好。在交往中先学会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交往。

2.真诚原则

真诚会使人在交往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只有真诚,才能使别人放心,赢得别人的信任。在交往中要正直无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

3.宽容原则

宽容是警察进行人际交往的“剂”,可以减少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宽容是要待人以宽,发现别人长处,要大度容下别人的过失。另外要严于律己,当发生矛盾时,要多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

4.互利原则

平时,要刻苦地工作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树立平等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关心爱护等观念。通过交往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品德、知识、自身修养等方面都有长进,产生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

人际交往大体上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语言交往通常以达意的功能为主,传递消息性和评价性信息,行为主体通常是自觉的,而非语言交往一般以传情的功能为主。行为主体更多的是不自觉的。如果,警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的交往技巧,就会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1.语言交往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凭借语言沟通的,语言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警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进行的语言交往主要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交往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聆听,乐于交谈,就能使警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中顺利交往。

(1)听的技巧

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用心去听,而不是只用耳去听。要暂时忘却自己的想法和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去回顾体验,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等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对方表达的自信心,使他乐于讲下去。聆听时要耐心不要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不高兴的神情。聆听时还要虚心,不要轻易打断他,要善于发现对方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说的技巧

说是对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说是要给人听的,要使别人对自己说的感兴趣、听得明白,就应当掌握一些说的技巧。一是选择好话题,话题要有积极意义,要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和对方当时的心境。二是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要说得得体,合时宜。三是善用敬语,对上级,要谦恭有礼,警察之间则要多用亲切友好的词语。四是适当赞扬别人。适时适度、发自内心地赞扬别人,可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强化人际吸引力。但赞扬要真诚适度,不要乱戴高帽。

2.非语言交往的技巧

非语言交往是指交往双方通过服饰、目光、表情、身体的动作姿态、声调等非语言行为和人际空间距离等进行沟通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行为虽然只是语言行为的辅助和强化手段,但它有时可代替语言传情达意,还能微妙地传递语言难以表达的“弦外之音”,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要提高警察的交往能力,应当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一些必要的非语言交往技巧。

(1)目光技巧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在交往中通过目光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目光的方向,眼球的转动,眨眼的频率,都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和流露情感。正视表示尊重,斜视表示轻蔑,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柔和、热诚的目光会流露出对别人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目光东移西转,会让人感到是心不在焉。交往中,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彼此的关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眼神的作用,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用眼睛“说话”的能力。

(2)体势技巧

体势包括体态和身体的动作、手势。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特定的态度和含义。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侧转或背向对方,表示不屑一顾。不同的手势也具有各种含义,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拍脑袋表示自责或醒悟;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有些手的动作容易造成失礼,比如,手指指向对方面部,单手重放茶杯等。

(3)声调技巧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保证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友情;缓慢、低沉的声调表示同情和关注对方;用鼻音则显示傲慢、冷漠、鄙视,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青年警察在人际交往中要细心体会声调的微妙,学会正确运用声调,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4)距离技巧

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需要。个人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交往的对象、内容、场合和情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人际空间距离就越小。心理学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情境,划分了四种交往距离: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一般在0.45米以内。这个距离属于家庭成员、亲密战友等关系最密切的人。在亲密距离交往的人,相互挽臂执手、促膝谈心,不拘小节,无话不谈。亲密距离具有排他性,没有达到那种亲密程度的人插足这个区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交往距离在1米左右。这个区域有较大的开放性,朋友或熟人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3)社交距离。交往距离在1~4米,保持这一距离的人们,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关系,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或社交聚会上,谈话的内容也较为正式和公开。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线上教学解决方案范例(12篇)

    - 阅0

    线上教学解决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高职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骨科临床论文范例(3篇)

    - 阅0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关键词】情境模拟;骨科学;教学方法【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situationalsimulationteachingmethodintheteachingofclinicali.....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