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1

所谓纤维艺术,从以往的艺术形式上来看,它既不属于绘画,也不属于雕塑,既不用笔,也不用纸。由于所选用的制作材料是棉、毛、麻、丝、塑料、金属及人造化纤等不同性质的纤维,故称为“纤维艺术”,主要分为平面、立体和空间三大类。它是在挖掘和研究传统染织艺术的基础上,在现代艺术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并逐步独立。最早的纤维艺术的雏形,出现于中世纪西欧古堡的墙壁上。它既防潮保暖,又起着美化与装饰环境的作用。后来又受到了19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复兴运动以及包豪斯等革新力量的影响。现代纤维艺术始于1930年。有一位安娜・欧伯丝(Annealbers)夫人,她首先制作了纤维艺术作品,在美国展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纤维艺术盛行于西德、日本、瑞典、美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等国,确有与雕塑艺术并驾齐驱的倾向,从平面到立体,甚至对于时间的追求,一举揭开了纤维艺术的新局面。

现代的染色艺术,是把以往用于纺织品图案的印、染色技术提取出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加以利用,它以现代视觉语言,全力追求画面的简洁效果和清新魅力,并努力表现隐藏于画面之中的民族之魂和作者的个性情怀。有资料显示,从人类开始装饰自身的时候起,染色艺术就诞生了。其中有起源于印度的蜡染,也有发源于我国而后又在唐代传入日本的蜡染织物。然而,把染色艺术发展到如此面貌崭新和艺术高度的却是日本。自明治以来,从为海外万国博览会制作壁挂及其它纪念性作品,染色艺术已经和油画、版画、日本画等其它绘画艺术一样,广泛得到政府的支持、专家的认可和广大国民的喜爱,从而确定了它在美术领域的独立地位,成为国民喜闻乐见的新的美术形式。

染色艺术,重在染色。有些作品对厚重古雅的色调有所追求,强调蓝、茶、黄、黑等天然染料朴素之美,有的则有效地运用了化学染料那种明快、鲜亮的色彩魅力,使作品富有强烈的现代感。总之,作者把色彩作为情感的抒发与寄托。造型上虽然也有写实的,但却能跳出传统写实的理念和模式,把简洁的块面运用和理性的画面构造作为叙述语言。有的画面构成气势雄浑,极有震撼力,有的作品造型虽然近乎于刻板,然而涌动着一种激情与风骨。那种显著的色调构成和构图的多样化,对于不同景物和事物的解读力,高度的概括性,造型的装饰性,到位的造型力,具体和抽象的和谐,使染色艺术的风格独树一帜,富有极强的艺术个性和感染力。

我们强烈地感到,在现代化达到相当程度的日本,一方面大量输入西方现代技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同时,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珍爱和强烈需求,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这并非偶然。由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成了高效率、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随着民众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惯上的欧化,对美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总是渴望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享受。基于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日本染织作家们,立志克服过去手艺人的匠气,而以现代染织造型作家的姿态登场,作品日趋文化性。也顺应时代要求,直面现代艺术,创作了不少具有民族情感和个性强烈的染织作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屏风画,在传统器物上表现现代美。还有作为室内装饰的壁画、壁挂或横额,多以表现风俗民情为内容。一些颇具地域色彩的民艺品,也都是运用了蜡染及友禅染、红型染及型染画等手法制作成的艺术欣赏品,风格粗犷、单纯大方,感情热烈、真诚奔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聪慧和对美的独特见解。看了这些作品,使人一目了然而回味无穷。另一方面,还有结合现代建筑,如宾馆、美术馆、博物馆、会议中心等人群集聚的场所,制作的现代纤维作品都极为鲜明地体现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色,给人以时代感和材质美的享受,与现代人的生活气氛和建筑环境十分协调。

这些艺术品,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和对外贸易方面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获奖作品成为当代日本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被收藏于国立美术馆。有几位染织作家(染色艺术家和纤维艺术家)已被国家指定为“人间国宝”(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这些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掘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艺术性探索,努力开拓着新的创作途径。近年来,配合现代建筑艺术,染色艺术和纤维艺术在室内装饰中,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因此,艺术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实一些传统染色技法,如蜡染、绞染等,据历史考证,几乎都是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而后又有了很大发展。在日本久负盛名的“西阵织”丝织艺术品及其技术,就是随着我们的祖先秦人带到了日本的京都,现代染织作家又将其发展为可以与雕刻艺术相媲美的艺术;还有我国染色中的蓝染,传入日本的冲绳岛以后,被发展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红型染,日后几十年中,被当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已故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芹泽圭介先生研究创新为颇具艺术特色的“型染画”,为当代日本染色艺术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这些本来都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没有应有的重视和继承,有些甚至将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我们有责任呼吁,如果再不及时抢救,将会造成我们在经济上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艺术上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尽快地把这一事业重视起来,就会大大有益于我们挖掘、研究、整理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包括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这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艺术品的文化品质,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无疑对开拓我国纤维艺术和染色艺术,繁荣我国美术创作,将历史性地起到奠基作用。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由于日本很早就注意了民俗学这一学科,对民族艺术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近代日本思想家柳宗悦的民艺运动,到大阪、仓敷等城市的民艺馆以及大阪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大大激发了日本人民珍惜民族遗产和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欲望。好多艺术家努力成为学者型的艺术家,除广泛学习民族文化外,陶艺家研究多种釉的结合,染织作家研究色的化学反应。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现代特质的艺术家。包括日本画画家和现代雕塑家,他们极为重视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品不论在表现手段与艺术风格上都有相当的创新性,使当代日本美术事业的发展为世界注目。

日本的纤维艺术和染色艺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脱颖而出,也得力于独特的创新教育。其特点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极力反对模仿,重视艺术创造,培养重点是,在探索和发展的气氛中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所以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既有颇具实力的教授讲造型基础,也经常聘请活跃在艺术界的先锋艺术家讲艺术论,以此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质。

二、艺术与科学结合。学校设有材料学和染色学课程并备有染色实验室,其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纸上谈兵,除进行必要的绘画学习外,还要掌握材料的选择、染色配方、工具的使用和工艺流程。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付诸实践,独立完成一件件作品的构思与制作。通过实践制作,启发受教育者不断发现各种纤维材料在造型上的可能性和表现力。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差异

我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生声乐特色。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音乐作品既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技巧,也从民族音乐中汲取了养分,并从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行程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风格。

1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因而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也会因为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而显得别有特色,民族声乐的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1多民族特征的创作风格

不同的地域在声乐风格上的表现也不同,在高原和平原地域中,民族声乐的创作风格总体上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大的地域上的总体风格,也有局部地域内不同的声乐创作风格。还有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与民族内不同的地域风格。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民族声乐在创作上因为受到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语言特点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包括在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方面的影响,使得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既呈现出相互融合的一面,又表现出相互并存的特征。

1.2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的民族元素

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的区别在于,民族声乐的感染力和向心力更强,更能触动听众内心的感受,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声乐作品中带有鲜明的民族元素。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有一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还有一些是由传统的民歌改编的。另外一些是根据诗词谱曲所创作的。比如由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兰花花》,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孟姜女》和《牛郎织女》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

1.3创作的手法和创作技巧具有民族特色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来自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从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融入了中国的曲艺,戏剧和民歌等多种艺术元素。比如有的民族声乐作品是运用了民歌歌曲润腔特色,有的则和地方戏曲巧妙结合起来。民族声乐歌曲《桃花红杏花白》中运用了下滑腔,《荷花梦》中运用的橄榄腔,另一首歌曲《木兰从军》中运用了豫剧演唱的风格,而《孟姜女》中则是巧妙借鉴了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演唱技巧。

2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风格中的艺术特色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艺术特征,既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创新性。

2.1民族声乐作品独特的民族性

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声乐作曲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有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曲调素材。而作曲家们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就运用了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旋律特点。而《赞歌》中则以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作为素材,这些民族声乐作品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性,使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另外,

2.2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创作又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不论是在作品创作的深度上,还是创作的难度上,或者是在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演唱的声音,以及演唱技巧的运用方面,甚至是在声乐艺术作品演唱的风格和艺术表现上,都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比如,在民族声乐作曲家王志信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国的春天》中,作曲家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为创作背景,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对祖国繁荣发展的祝福都展现了出来。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一向注重抒情,并不重视音乐作品的叙事性。而王志信根据新时期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在抒情的基础上运用叙事性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声乐作品的故事性,带给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紧跟时代的潮流,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在创作中以时代背景为前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

2.3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新性

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严谨的过程,不仅需要创作者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有清晰的认识,还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音乐素材,融入新的音乐元素,对声乐作品进行创新。而且,作曲家在创作民族声乐时,还要考虑到声乐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良好文化背景的多民族国家,因为我国的地域比较辽阔,资源比较丰富,而且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风格多样。因此,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还要对其进行创新,从而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

3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音乐艺术结合的体现,也是创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声乐艺术优点,并融入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之中后,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而且,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演唱者只有对声乐艺术作品特点有了深入了解后,才能在表演过程中赋予声乐艺术作品生命力,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任占忠.王志信民族声乐创作风格探析[J].大舞台,2014(04):143-144.

[2]于洁.徐沛东声乐作品创作风格探究[J].民族音乐,2013(05):48-50.

[3]翟红锦.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深远影响[J].艺海,2015(07):55-57.

[4]杨萍.从施光南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特点[J].艺术教育,2008(10):85.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3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一、湘西地区陶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湘西地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族资源具有多样化特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湘西地区有着很好的制陶基础,但由于产品特色缺乏,定位低端,因此无法得到蓬勃发展。因而研究并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观,能展现大湘西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作品,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元素运用到陶艺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可以填补湘西地区陶艺课程教学缺乏特色这一空白。但是现在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第一,作为展现个性的陶艺,由于教学重心的偏向问题,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完全集中于个人表现方面,以追求标新立异为时尚。第二,我们的现代陶艺课程教学过多地关注西方作品,忽视了对东方陶艺传统的传承,虽为东方的陶艺课程但看不出东方的面貌,更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第三,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教师大都只关心技艺的传授,而不关心创作,致使学生理论素质偏低。

二、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的措施

为体现地域性民族陶艺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方面

陶艺课程设置应该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品格,这是现代陶艺课程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应在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强调地域性的文化意识和艺术精神,将其发展成为独具地域文化和艺术品格的民族陶艺课程。由此我们提出了大学陶艺课程向何处走的问题。这需要从教学大纲方面进行改革和重新规划。针对以往只传授陶艺发展起源、历史、风格及各种制作技巧的教学大纲,现在的教学大纲中加入湘西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分析板块,了解湘西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湘西地域文化元素并应用于陶艺设计中。这样制订教学大纲的好处在于相比于纯粹美术类院校,地方院校需要拥有更多自己的特色类创作产品,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竞争力。

2.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应该注重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在陶艺课程教学方面的应用,并以此创建东方陶艺教学新的风格和美学范式。从陶艺设计上来说,学生在掌握了多样的制陶工艺之后,从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色彩、建筑及传统手工艺等方面提取设计元素,不仅能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也是陶艺创新的一种方式;从制作技巧上来说,湘西地区的传统陶艺制作方式如辰溪紫砂制瓷工艺、洪江陶瓷研究所开发的陶艺产品、保靖黑陶等制瓷方法,我们都可以组织学生调研学习。

辰溪制陶业始于唐,盛于明,历史悠久,产品经久耐用。辰溪技术工人大多数远赴过浙江、福建、广东等大型陶瓷企业务工,制陶工艺与学院纯手工不同,大批量的机器制作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洪江作为中国瓷器之乡,盛产餐具、茶具、艺术瓷等,其五彩瓷不仅是国内馈赠亲朋好友的贵重礼品,而且远销北美,南美、西欧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新湘瓷厂设计出来的湘彩系列瓷器,在中国瓷器界独树一帜,曾和广彩、粉彩齐名。洪江的瓷器制作工艺复杂,并对原料及材料的要求都极高,因而产品美观,主要用于出口及赠礼。保靖境内富含丰富的镁质瓷泥、紫砂泥、高岭黏土等,主要生产供周边百姓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皿,其器具的制作技艺已有上万年历史,采用的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传统手工制作方式,从选料、球末、存腐、注浆、上釉、擦色、抛光到最后的烧成、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人工操作。从陶艺的审美与欣赏角度来说,民族陶艺的造型简朴,色彩单一,装饰纹样简单,不过使用起来非常便捷且美观大方,这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

3.教学方法方面

陶艺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当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实地调研、成果汇报融入课堂教学。国内陶艺课程教学模式均为教师或师傅传授为主,教学环境局限于教室、校园,创作思维与创作方式受限。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应开展民族文化的项目调研,进行陶艺创作的交流与展览,以获取更多的意见,使本课程教学质量更进一步。

湘西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多种文化习俗及传统节日交融,对解放学生思想进行创作十分有利。湘西地区文化习俗有茅古斯舞、打镏子、咚咚喹、哭嫁等;节日有苗族的芦笙文化节、花衣银装节、牯脏节、苗山斗马节、赶秋节;侗族的有斗牛节、送春牛等。其他方面侗族有建筑(鼓楼、凉亭、花桥);织锦(侗锦、侗帕);歌舞(侗戏、侗歌、芦笙、哆口也、琵琶)。麻阳苗族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蜡染、剪纸、雕花、泥塑、挑花、刺绣、绘画等;其手工工艺尤为精湛,如挑花、打鞋垫、纳袜底是麻阳苗乡妇女的拿手工艺,其工艺精致,色泽鲜艳,富有魅力。

湘西还有傩堂戏、阳戏、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既然是基于本土化的民族陶艺课程,就应该在实践中突出本土民族特色,将民族艺术更为具体化地融入教学中。对湘西地区文化的了解,学校可通过下乡调研获取资料,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出陶艺作品方案,最后完成向实物的转化。

三、湘西地域文化运用于陶艺课程的意义

将湘西地域文化运用于陶艺课程教学中的意义有以下几点:①特色陶艺课程不但能促进湘西地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且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强化、知识面的拓展也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②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运用于课程教学中,所创作的陶艺作品能对本土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③学生通过民族文化陶艺课程渠道,探寻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作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陶瓷艺术课程是一门充满创意性的课程,改革陶瓷艺术教学方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要求,对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英杰.文化的伦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2]金开诚.湘西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3]刘路平.湘西文化揭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0).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4

关键词:新中国“十七年”书籍艺术设计视觉特征

在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发展史上,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的书籍设计作品是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轨迹。“十七年”的书籍设计艺术是特殊时代的艺术形式,其创作的表现形式、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紧跟着时代步伐,围绕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倍受重视。书籍设计作品在传播主旋律的同时,也吸纳本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融汇生成出特有的新中国“十七年”。这对于书籍设计师来说,是时代性的创作课题,体现出中国书籍设计界独特的设计风格。围绕这一理想,以钱君、邱陵、古元、任意、张兹中、沈云瑞、黄永玉、吴寿松、柳成荫、袁运甫、余秉楠、张守义等设计家和画家为代表,凭借他们深厚的文化素养、审美观念和丰富的联想,积极地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并与时俱进。在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在掌握信息内容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整理后,运用信息传达的手段从不同的视点探索书籍艺术设计表现的可链接之处,以感性的理解、悟性的把握,对书籍进行艺术设计,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特征、匠心独运的优秀书籍艺术作品。这些探索实践,其凝聚成的表现力呈现出新中国“十七年”书籍特有的审美形态,形成了新中国“十七年”书籍设计作品特有的风格,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其质朴明快、张扬大气、鲜艳热烈的设计,激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显现出华艳的生命力,并为当下中国书籍艺术的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文字设计的严谨质朴

文字是书籍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又是具有视觉识别特征的符号。字体是指文字的结构形态,不同的字体传达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各种字体的结体,风貌不一,形态各异,视觉传达的作用各不相同。①文字不仅表达概念,同时也通过诉之于视觉的方式传递情感。新中国“十七年”初期,我国书籍艺术设计中的封面书名一般采用美观自然、便于阅读的宋体或黑体。宋体或黑体有外形规整、点画变化统一、适应性强、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整个文字严谨规范。内文文字一般采用挺拔秀丽、质朴自然的仿宋体。如《选集》书籍设计,在朴实的淡褐色的护封上印有王朝闻先生的浮雕作品――侧面头像,封面上有“选集”五个金色大字,文字结构严谨,造型挺拔巍峨,笔划锋利处如刀刃,转角处则衍化成优美的弧线,内敛而深沉。这些文字简单明了、功能准确,符合当时受众接受信息时崇尚简洁的审美心理。正文字则是竖排,正文的标点首次采用了偏角式(以前书中标点都是居中),美观适用,沿用至今。封面下方正中心有一颗红色五角星,显得十分庄重。在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采用丰富内涵的书写体作为封面的标题文字。利用书法体作为标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汉字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文字进行了大胆简化,并规范了出版印刷文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以前较为严谨的文字设计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如艺术家袁运甫先生为《李有才板话》设计的书籍,画面上黑色的文字设计独具匠心,文字设计布局疏密有致,笔画粗细对比,疏密得体,雅中见趣,拙中见巧。整个画面在淡黄色的背景上印有深黄色的代表晋东南民居土窑洞图案,巧妙地将财主的砖瓦房与贫苦农民的土窑洞进行对比,含蓄地暗示了原著的精神。通过其视觉式样向受众传递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或“具有个性”的表情,使书籍中的文字设计具有了力量与声音。这样的文字是通过结构的疏密、点划的轻重、行笔的缓急来表达作者的意向和艺术水平的。既具有可阅读,又具有装饰,增强了书籍的整体视觉诉求效果,同时又增加读者对文字的记忆,很好地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

二、图形设计的张扬大气

图形是视觉艺术不可缺少的情感传达媒介,也是设计者思想的物化形式。图形设计的风格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书籍设计中,图形是书籍文字内容视觉化的表达和补充,是对文字内容具体的视觉说明。书籍设计中的图形将文化信息置于图文并茂的心理诱导之中,是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读和挖掘。与抽象的文字媒介相比较,图形具有可视、可感、可读的优越性,还能准确、清晰、简洁地传递信息。将图形的感知性、可视性特征纳入文字细嚼品味的范畴,并借助文字所具有的确定性、情感性、丰富性来表达图形的内涵与外廷,又通过图形的直接性、形象性、通识性,将文字所阐述的内容和情感更广泛传播。新中国“十七年”书籍设计作品更多地借助图形的表达,形成形式多样、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图形语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书籍设计运用了镰刀、五角星、铁锤、橄榄枝和鸽子等象征革命符号的图形,意在凸显书籍的革命性、严肃性和民族性。如沈云瑞先生的设计《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书籍红色封面有黄色的五角星。五角星具有“胜利”的含义,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红色象征革命,黄色在红底上显出光明,整个作品张扬大气,产生了极强的视觉效果。类似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当时较为普遍。

1956年,随着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书籍艺术设计逐渐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开始转型,开始探索新的形式意味。不少文艺书及其他出版物,除了用写实的人物,以速写或线描方法处理外,大多用传统的植物图案纹样作装饰。如钱君先生设计的《曲艺论集》,该书籍的封面运用了河北民间艺人王老赏的剪纸艺术作装饰。富有动感的动物和植物相互交融,充满了力的扩张,给人一种活泼向上的视觉感受。整个作品大气磅礴,大方美观又富于中国艺术的情调,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同时也折射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的时代风貌。

三、色彩设计的浓重热烈

色彩是书籍设计艺术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有着丰富的情感语言,是表达情感和传递书籍内涵的重要载体。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情感特性。色彩能传递表情和心绪,能把信息有效地传递出来。色彩丰富的情感语言,使书籍艺术意境和情调的营造更加多元。因此,色彩对于揭示书籍主题、创造深邃意境、传达作者情感等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设计者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书籍设计艺术中,准确地选择相应的色彩,才能准确地传达书籍的内涵。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往往要根据书籍的主题内容进行立意,而色彩的象征性及其引发的情感联想是设计者创作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书籍作品在色彩上表现出惜色如金、以少胜多,但用色鲜艳热烈。如宋广训先生的设计作品《红岩》,在封面上一棵参天松树屹立在耸峙的山岩上,那雄奇的干,遒劲的枝,浓重的色,在无边的苍穹之中,彩霞烁金,越发衬托出青松的坚韧挺拔。书名是粗犷有力的“红岩”字样。挺拔的青松象征革命先烈的气节,封面的整个构图富有创造性地体现了书籍内容的悲壮气概。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强调红黄、红黑的对比,用色既洗练又具有象征意义,有力地凸显了作品的主题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寓意深远,整个作品洋溢着革命热情与时代特征。新中国“十七年”后期,书籍艺术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少文学类设计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度,色彩设计也很热烈。如画家黄永玉先生设计的《阿诗玛》(精装本),封面的主色调为蓝色,贴印彩色木刻阿诗玛像,采用我国传统水印桃色木刻的手法,细腻、生动地体现出人物的情调与民族的风味。采用侧面肖像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阿诗玛的形象,端庄而秀美。头饰色彩丰富多姿,具有撒尼族的特点,青绿色的上装与头饰相呼应,共同衬托出阿诗玛的脸部。生动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与人物简约的脸部形成了反差对比,产生了视觉兴奋点。这幅肖像在简约中透出了丰富,在丰富中却又很简练,耐人寻味。书名则采用玫瑰色,书脊印有民族风格的装饰图案,整个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

结语

新中国“十七年”,设计者通过多种形式,将多元的设计元素和传统形式融为一体来进行创作,使书籍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特色,成功地通过整体的艺术形式完美地展示出来,创作出了独特风格的书籍视觉形象,呈现出一道独特的书籍设计艺术风景线。在这一时期,设计者通过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对当下及未来的书籍设计的发展均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中国“十七年”的书籍设计作品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给几千年古籍开创了新的篇章,在书籍设计艺术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是当下艺术书籍设计者学习和借鉴的财富。正是这些珍贵的历史片段,丰富并建构了我们今天的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也正是这些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不断地向前迈进。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0YBB15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06044B)

注释:

①毛德宝.书籍设计[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21.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2]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邱陵.书籍装帧艺术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丁峰.书籍装帧中的图形设计[N].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1).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1篇5

关键词:钢琴音乐艺术;中国;发展历程

一、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起源

钢琴作为一种外来的乐器,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算太长,起步较晚,自鸦片战争发生后,现代钢琴才随着现代的西方文明传入到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之内钢琴音乐艺术已逐渐的与中国的传统的民族音乐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有一批优秀的钢琴家从中国音乐艺术中提炼出精华,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也开始逐步走向正轨,逐渐成为中国音乐艺术的一部分。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一些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逐渐问世,使得中国的民族钢琴音乐艺术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比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后来关于钢琴曲的创作也开始走向了成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并带动了其他各大城市都纷纷重视起了音乐这门艺术,并设置了专门的音乐钢琴课程,使得中国的钢琴音乐得到了标志性的进展,并开始不断的融合西方的创作艺术和作品,那是有许多的类似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开创了中国具有民族特性的先河,带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著名的钢琴家丁善德在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他曾在945年的时候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后来在去法国留学是又创作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他的这些作品都吸收借鉴了西方音乐艺术的创作经验,对中国的民间音乐艺术进行了突破,作品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为我国未来的钢琴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精神文化需求也跟着提高了,因此钢琴这门高雅的乐器也开始逐渐的进入人们的眼球,在各大音乐高校也开始逐渐的设立钢琴系,钢琴音乐艺术正在逐步开始变得专业化,钢琴专业设施也逐渐变得完善。随后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钢琴创作人才,为中国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的作品,他们为了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钢琴作品都付出了成倍的心血和努力,并对西方钢琴作品和中国民族音乐艺术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和时代精神的钢琴曲。至今钢琴音乐艺术已经在中国蓬勃发展了起来。

三、钢琴作品在中国发展后的创作方式

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其中主要的创作方式一共有三种:

1)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运用西方二十世纪的各种现作技法创作的作品。

2)主要是将西方的音乐创作手法与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创作手法相结合起来进而创作出来的钢琴音乐作品。比如颇具中国民族特色、民族旋律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洪湖水》等等。

3)沿用西洋传统和声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运用了民族特色、民族乐调等为基点,以西方音乐曲式为骨架创作出来的具有中国民族神韵的钢琴音乐作品,这类的作品是现今最多的钢琴作品。中国的传统的民族音乐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经过了历史的验证,留下来的都是民族音乐的精华,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特有的审美观和思维规律的音乐艺术,而进行这些民族音乐经典音乐作品的改编进而成为钢琴曲,可以使得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也可以从中领略到钢琴表演中所特有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进而更加容易接受钢琴音乐进入中国音乐文化界,从而得到中国人民的赏识和欣赏。这也是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快速普及的一条必经之路。

四、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原因

钢琴的特性:钢琴是一门比较高雅的乐器,钢琴、小提琴以及古典吉他是世界三大乐器,而钢琴就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了钢琴这门乐器在世界音乐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钢琴比之一般的管弦乐器,它的音色比较独特,音域也比较广泛,可以用来演奏各种多声结合的乐器。因此具有多种功能的,音色精美、音域宽广的、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很容易打开中国的音乐市场,并在此占得一席之地。

1)国家也比较重视对于钢琴这门乐器的培养,在艺术考级中高考特长生的考试科目之中也有钢琴这门特长,并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钢琴教材,而许多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考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也会让孩子们加入到钢琴的特长班,各种钢琴特长班的开办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以上种种的行为都促使钢琴这门乐器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2)音乐界也为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各大城市都设有钢琴比赛,还设立了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在进入高校音乐教育时也必须弹奏出一首钢琴曲等等,这说明了我国的教育界和音乐界都对钢琴音乐艺术报以足够的重视和热忱,并在这个方面花费了很多的经费和精力。中国民众对于钢琴这门乐器都抱有好感。钢琴是一门高雅的乐器,可以提升演奏者的气质,也可以在这个竞争力颇大的社会中令人刮目相看。而且民众们通过电视节目、媒体报道或是网络上都认识到了学习钢琴这门乐器的好处。而在我国各大城市所举办的钢琴音乐会也使得钢琴这门乐器变的更加的高雅,给钢琴这门乐器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民众们对于练习钢琴更加的趋之若鹜,这也是爱好面子的国人面子的一种特征。

五、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尽管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是建立在西方音乐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的,但是随着中国出现了许多的钢琴音乐天才,创作出来的钢琴作品也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特征。

1)音色。音色在各种音乐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具有比较重要的表现功能。格式的乐器所表现出来的音色是不尽相同的,也就创造出了不同的意境。而钢琴这门乐器确是音色比较精美,但是由于钢琴的音域比较宽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音型,适当的触键力度以及音量等演奏技巧等方面的优势来尽量的模拟其余乐器的音色,钢琴是一门多音色的乐器。

2)旋律也是钢琴乐曲中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曲中的人物情感或是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旋律的轻重缓急来直观的表现给观众。旋律在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基本存在和陈述方式。旋律的变现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音乐表现风格钢琴的音乐旋律更加的流畅,贯通,体现出了钢琴演奏作品演奏是一种流动的美感。

3)节奏在音乐历史上是最先出现的表现方式,节奏是根据音乐的轻重缓急、逻辑思维等等依次有序的组织表现出来的,有着鲜明的主题,节奏的运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基本性格。而在我国一开始的乐曲中打击乐是最早的,他就是跟就不同的音乐节奏来表现音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钢琴作品演奏中的这几个特征看出现今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以西方的钢琴作品为骨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与其他乐曲、其他民族元素的融合创新,来探寻一种全新的钢琴音乐风格,并切实的使钢琴作品更加的具有民族特色。

六、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教学发展

要说起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分析,钢琴的教育教学发展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抓好钢琴的教育教学这一方面,将来才可能为国家输入更多的音乐人才。而如今各大高校的钢琴教学模式已经渐渐地进入了正轨,拥有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学生通过对于现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赏评,进而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整体文化知识。学生们学习和演奏钢琴艺术作品更加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继承我国优秀的音乐传统,并且使之发扬光大。为了实现中国钢琴曲的发扬壮大以及中国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作品,弘扬中国钢琴音乐成果,进行钢琴教育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为了实现中国钢琴作品的发扬光大,国家及音乐界必须重视起钢琴教学这一课题。首先要选拔高素质、具有教学经验的钢琴音乐教室,提高学生们对于钢琴的兴趣,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并在课堂之上对于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得学生们爱上钢琴这门乐器并将其发扬光大,以后创作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和民族音乐特性的钢琴作品。使得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钢琴音乐教学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七、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想法

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将会是未来音乐的主要发展趋势。现今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有曲子弹,有曲子听,并有钢琴教学,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未来钢琴音乐艺术能在未来的音乐发展大潮流中占得一席之地,钢琴音乐艺术未来的发展在钢琴作品创作、钢琴的普及以及钢琴音乐的教学中都必须有所突破。

1)必须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钢琴演奏家,多出几个朗朗之类的天才钢琴音乐家。使得我国的钢琴音乐艺术可以享誉国际,使得更多的人通过钢琴认识到我们国家。

2)加强对于钢琴音乐艺术的普及,使得我国更多的人听得懂钢琴曲,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钢琴,这样能扩大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范围。

3)加大对于钢琴教育教学方面的投资,提高各大高校关于钢琴教学的硬件设施,并且改变以往传统无趣的钢琴教学模式。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堂互动、自主独立思考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钢琴的兴趣。并且老师们应该根据各个学生学习钢琴的现状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弹奏钢琴、赏析钢琴作品的天赋。

4)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花费心思,挣脱桎梏。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包括这音乐的表现手法,弹奏技巧,节奏的高低、音乐题材和创作手法等等。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在未来的钢琴作品创作中一定要注意吸收借鉴民族音乐的优秀经验以及特点,融入到钢琴作品创作当中。大胆地进行作品创作的创新,这种创新并不仅仅是将各种古代的、现代的、西方的等创作因素进行融合,而是通过创作实践将许多的元素或融合、或碰撞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创作出独具个性的、曲调音色等易被观众所接受的作品。

5)将创新实践的钢琴作品与表演时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钢琴作品如何创新,如何突破,却忘记了将钢琴作品与表演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是未来钢琴作品一个全新的创作方向。这种创作方式可以使得观众享受到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享受,才能给予观众美的享受,也可以使得作品更加的充实,钢琴作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表演者演奏的技艺的发挥和提高。钢琴音乐艺术是一门集创作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艺术,是钢琴演奏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弹奏以及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来更好地感染每一位观众,从而加强对钢琴音乐艺术的推广发展。

八、结束语

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必须以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为己任,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继承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不断的培养出敢于创新、具有音乐天赋的钢琴人才,以弘扬中国的钢琴音乐民族事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另外还要注重钢琴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对于钢琴教育事业的关注,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加深中西方的精神文化交流,融合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为未来的钢琴音乐艺术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王成雨单位:辽宁锦州渤海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苗,20世纪中后期我国民歌改变钢琴曲的创作特色及风格演进,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高立丽、张海军,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研究;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4期

[3]牟媛,高师《钢琴》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作品的教学研究;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杨瑾,论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以乐曲《十面埋伏》为例;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5]董魏徽,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族器乐模仿手法的体现——拟声拟态的运用;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张丽萍,简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及其重要特点;学术期刊《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7期

[7]张露,轻舞飞扬——谈孙以强钢琴作品《谷粒飞舞》与《春舞》,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谢皓珀,加强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学术期刊,《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64期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6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代艺术设计;民间工艺

一、专业建设目标

云南是旅游文化大省,云南工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服务云南区域经济为主,构建学院的整体办学目标,积极发挥学院的优势,为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民间工艺,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适应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企业与生产第一线,从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希望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成凸显区域特色的专业,通过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建成影响力强、示范性佳、特色鲜明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二、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构建探索

1.构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教学课程

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制作的民族艺术品、各民族民间工艺技术、符合教学需要的相关内容加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建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艺人与设计专业教师相结合的“1+N”指导设计教学课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工艺制作为主进行教学,既传承传统工艺制作方法,又能使学生总结出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形成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

2.建设双师型队伍,吸纳民间手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吸纳云南地区民间手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讲学,专业教师负责传授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工艺。与云南地区文化部门建立联系,根据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引进对口民间手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企业“回炉”计划。至2016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拓展与企业设计公司的合作,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紧跟市场行业实情,建设设计师资团队。

3.共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设计实训平台,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学院已经建成旅游纪念品设计工作室、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室、展厅,扎染、布艺、剪纸、陶艺、木雕实训室。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积极与云南省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如,本地民族旅游经济产业中,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丽江玉龙雪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大理古城、黎明千龟山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恐龙谷、黑龙潭公园、西双版纳野象谷、和顺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建立了旅游产品设计实训基地。

4.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力争在学术研

究和教材编写上实现突破围绕人才培养计划开设特色课程,编写具有艺术设计特色的设计类教材,如《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旅游饰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概论》等教材。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力争申请或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至2项。加强教材建设和学术专著建设,编写一批有影响力的教材和专著,联合省内艺术类院校编写针对艺术设计学院旅游特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系列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案例教材和实验实训教材。

5.以市场为导向,构建设计实践教学

以企业设计项目为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所有设计作业真题真做,工作室模拟真实设计公司场景,运用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案例,采取角色转换的方式构建设计实践教学。同时,企业设计项目分阶段教学,按项目进程进行对应课程考核,建立一条从教室、工作室、公司到市场的特色教学链。6.将实践教学融入日常学习、采风、创作、艺术实践等活动注重与旅游市场互动,通过采风、写生、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旅游市场,走访民间艺人,了解市场实际情况,掌握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参与实际项目制作。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设计项目工作,在实践项目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构建预期效果

通过三年的努力,引进民间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指导学生学习民间工艺,设计专业教师负责传授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工艺,使学生在掌握现代设计手法与技术的同时,进行民间工艺设计与再开发。建设一支由民间手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设计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

结语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7

在动画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西方和东方对艺术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具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点在动画教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会以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主题,是表达美好且积极的审美感受。而资本主义对于艺术品的表现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它与大众化、社会进步发展是相违背的,艺术品的表现并不主导体现作品的美感,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艺术的美感。谈到艺术品的评价标准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美国制作的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票房之高并获得极大的反响,这些题材都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中国动画却没有他们的影子。那么如何使我们本土的文化能够符合受众的审美标准,让本民族文化传承在中国动画的大家庭中,使得中国动画符合更多的受众群体,这时学校的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艺术品的装饰性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方法

(一)艺术造型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在动画的造型教学中,运用艺术品造型的装饰感是一种常用的夸张抽象的教学表现方法,与之相悖的是写实手法,在通常情况下,在动画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的教学方面,就以绘画作品的艺术造型来分析装饰感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中具有装饰感的造型是对美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这种装饰性在教学中则表现为以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做出一种变形和夸张,也就在一定层面上演变成图形语言和符号特征的装饰感。在课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大量的临摹练习,大胆进行创新提炼,活跃课堂的气氛,对良好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色彩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艺术造型的装饰感需要弱化三维空间的透视感,在线条的运用中来表现装饰美。在动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色彩不局限于本身的真实色彩,采用大胆创新的色彩表现手法,色彩单纯、明快、对比强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颜色,表现作品鲜明的个性,使作品表现得更加单纯、而不简单,指导学生在色彩的搭配上遵循美的法则。

三、艺术品的设计元素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从国内外的动画发展来看,西方越来越多动画师在创作中开始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元素,把中国民族化的标志性符号元素用来设计动画的制作。在动画教育领域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当中。传统文化更是动画艺术创作的力量源泉,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元素,有助于掌握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开创动画民族的创新之路奠定了新的道路。因此,应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艺术品的审美层次上教育和疏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

(二)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汇集在此,这些传统文化都集中在民间美术形式当中。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这些艺术符号元素恰恰是我们动画专业每一位学生都应当熟悉和了解的。具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元素图腾符号,例如在器皿上的鱼形纹,以及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文符号——龙凤纹。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而凤,代表的是高贵、如意吉祥。如龙凤呈祥、龙头凤尾这样的成语。还有代表权威的“饕餮纹及夔纹”,以及代表富贵平安的“如意和祥云纹”、麒麟、中国结、十二生肖等艺术符号都是中国动画应该去充分借鉴的艺术资源。将本土艺术符号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动画的教学中,挖掘属于本民族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发挥本地区生态物质文化的特色,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动画教学之路。

(三)艺术品传统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1篇8

[关键词]电影艺术;传统色彩;美学;审美;意境

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绘画、戏曲和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诉诸视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观众品味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欣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故事情节,而是逐渐扩展到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色彩、造型与光影等艺术表现的细节层面上来。在国际上,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色彩元素在电影制作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色彩造型方面更是传承了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精粹,将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魅力融入电影艺术中,赋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传统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色彩在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追求的五色学说(青、赤、黄、白、黑)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体现物象生命本体的“意”的境界。“意象”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传达了虚实的意境,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传统民族特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中国电影往往通过色彩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追求超越画面有限空间以延伸到画外无限空间的哲理意味,在以“象”写“意”,以“象”达“意”中,获得“意象合一”的艺术境界。色彩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在对传统色彩的关注与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陈凯歌是较早尝试对电影色彩语言表现的,影片《黄土地》(1984年)中,画面中贯穿整部电影的是黄色基调: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画面简练凝重,影片以大面积的黄色块强烈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色觉强烈的画面效果、西北黄土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色彩在影片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象征,让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一番别具风格的新貌。

二、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意境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是其作者或作品,还是其内容或形式,中国电影主要还是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获得不同时期中国观众的认可,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发展至今的原动力。

中国电影在美学追求方面,从纪实到影像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并结合着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魅力。在电影语言方面,从强调本体特质到展开多种叙事形式,渗入了民族传统美学的形神兼备、情理交融、虚实相生等特殊气质,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张力。在电影艺术拍摄过程中,艺术家们常常要根据剧情的需要,精心选择场景,布置色彩与光线,营造意境与氛围,拍摄出风格迥然不同的特色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而在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恰恰就在于此。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具有传统东方色彩的古装武侠片,为了传达给观众一种具有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画面呈现的“灰白”色光线基调象征了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那复古怀旧的旗袍风格,苔藓、老墙、香烟,斑驳的夜光等,画面弥漫着怀旧与奢华,浪漫与现实,使整部电影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东方传统古典色彩。由此可见,电影画面中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各种美术元素赋予观众的心理形态本身属于电影美学的一部分,它以动态画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中国电影中传统色彩的审美意味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也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正是由于这种缘故,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深化影片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影视色彩语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创造者在色彩审美上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他们在影片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对色彩、设计、形式,构成等美术元素的审美感受融入其中,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以表现自己在色彩审美上的一种唯美追求。

色彩可以产生象征和隐喻。它具有主客观的联想性,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联想,电影艺术家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属性来表达象征和隐喻的意义,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叙述故事情节,表现具有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象征主义因素充斥全片,这在题材、人物、画面、色彩等各方面有充分的展现,而正是这些象征主义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①中国人善于利用色彩是有目共睹的,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对浓酽到能滴出油来的红色怀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而在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中,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当属那一抹具有生命张力的“中国红”。对“红”的情有独钟也反映了张艺谋特有的传统色彩情结,张艺谋的高明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大胆地运用了特殊的色彩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成功,首当其冲的当属他在造型、摄影和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在艺术上,整部电影完全被辉煌灿烂的红色调所浸透:红太阳、红高粱、红轿子、红盖头、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红色鲜血……红色象征了个人情爱仇恨和民族血性,也反映了红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自然的图腾崇拜色彩,具有浓重的陕北地域风情;《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红嫁衣等,红色被解构为愿望、权势、性和野蛮等不同含义;《我的父亲母亲》中“我的母亲”穿着“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围着红围巾、戴着红发卡,表达了对父亲执著和忠诚的爱;《英雄》中残剑、飞雪、如月和无名等人穿的红衣、红头盔、红枫林和红字,红色代表了爱和背叛、王权和杀戮、野蛮和血腥、死亡和绝望等;在他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衣服、红脸盆和红色日记本等,都具有含蓄的隐喻并为剧情的需要埋下伏笔。解读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他大多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以红色构筑野性,柔中蓄刚和意象合一的美感。“尤其是用红色赞美女性,用红色讴歌生命,用红色表现人性。一句话,用红色构筑电影。”②张艺谋用独特的华丽色彩讴歌生命、表现人性,红色与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紧紧相扣,共同参与情节,构成了作者银幕视听艺术的整体逻辑结构。

色彩可以深化主题,确定影片风格。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往往影响着人的情绪,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可以用来确定影片整体情绪和主题基调,展现影片的风格特色。影片《英雄》开篇以黑色的秦宫拉开帷幕,黑色是秦国崇尚的国色,影片在色彩处理上遵循了客观历史事实,以黑色为主调,不同的场景空间分别搭配红、黑、黄、绿、白五大色调。这种色彩结构在本源上是属于东方主义的色彩观念。但张艺谋的用色匠心并非仅此而已,黑色不仅具有神秘和悲哀、庄严和肃穆的特征,而且也暗示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秦国强大的势力,同时也象征影片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因而《英雄》在色彩处理手段上被后来很多影片汲取延续。

《满城尽带黄金甲》继承了《英雄》的用色观念。回忆起这部影片,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在影片的美术制作上张艺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他在色彩基调上别有用心地选择黄色,画面的黄色基调也正切合了“黄金甲”的“黄”字,黄色是传统阴阳五色学系中最为尊贵的色彩,自阶级社会运用彩色装饰以来,黄色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唐规定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在《黄金甲》影片中真正的主角应是张艺谋使用的金黄色,一向擅长色彩的张艺谋将皇室内钩心斗角的权欲和在金黄色调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金黄中屡屡渗出的猩红似乎在暗示奢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血腥,光彩背后的黑暗。它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对于人性和家庭的腐蚀作用。此后的影片《十面埋伏》《夜宴》和《无极》等在色彩运用上虽各具千秋,但用色观念却是一致。

此外,陆川的《南京!南京!》在表现上一改往日影片的奢华色彩,故事的讲述采用无彩色画面,使观者有触目惊心的视觉震撼。根据剧情主题的需要他特意借助黑白影像来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挖掘和复原,重现那场罪恶的大杀戮。这种借助黑白无色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与穿透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怆的寓意象征,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升华到一定深度的文化层面,使东方主义色彩与现代电影主观色彩达到完美契合。色彩也从附属的影片角色逐步转变为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品格,从而我们可以读懂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以上电影作品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细节的刻画和情绪气氛的渲染来象征与隐喻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手段。而绝非是为了影片中某一个画面与镜头是否好看,它主要目的还是融入影片内部结构体现出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四、结语

由此可见,色彩造型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艺术魅力,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能够增强电影艺术浑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在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造型在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欣赏方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相对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隐藏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寓意表现,却是西方电影所不具备的。

注释:

①田一然:《浅谈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因素运用与生命意义》,《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②田杰:《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新闻界》,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2][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3]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02).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

在当代文化情境下,艺术作品逐渐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绘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我国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会将多种民族元素融入到自身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具特色。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为油画的创作带来了大量的灵感,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民族元素,不断增加油画作品的内涵成为艺术家们所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成为中国油画作品是否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关键所在。

民间作品色彩对油画的影响

在绘画色彩的选择上,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在创造绘画作品时更加注重自然色的使用,并以此来完成事物的客观在现。其在色彩的搭配上强调固有色与环境色彩的结合,利用丰富的色阶变化来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中国的绘画作品在色彩的选择上更注其达到的心理效果,着重表达事物的内在性质,绘画作品中还会包含大量的社会内容和观念性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民间绘画作品多追求红火、吉利、喜庆的情感,用色鲜艳明丽,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祈祷平安的心理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

民间美术作品色彩对油画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如很多油画作品用红色作为山地的主体颜色,并以此来衬托绿色草地,这样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活力,奠定了作品欢乐的基调。将民间绘画中常用的色彩融合在油画作品中,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也能为作品增添特有的东方情愫。如画家费正在《元宵夜》中,将翠绿、大红、明黄等颜色运用于作品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完整的体现了出来。王玉平在其作品《白塔寺》中,大量的运用红、白、蓝、绿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不仅体现出了建筑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将绘画的主题更好的呈现了出来。

民间作品思想对油画的影响

中国民间的美术作品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及具备精神文化底蕴是其他作品所不能比拟的。由于民间美术中蕴含着大量的本源文化和哲学思想,长久以来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关注,其中的思想也对油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会将传统的中国元素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以此来表现中华的特征。如油画家罗中立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作品提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将人的生存方式以绘画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巴山农民》,不仅完整表现了本土特色,也体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见在作品中加强对民族思想的传达,能够丰富油画作品的思想色彩,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民间作品观念对油画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艺术体系,这一体系也将我国的艺术精神完整的体现了出来,反应出了民族的审美特点。纵观我国的民间作品可以发现,民间作品在创造上往往会受到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善于运用对称与平衡的结构,善于将对立与统一的观念应用于美术作品中。民间作品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遵循着特定的节奏和准则。民间作品中那些朴实的造型,真切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出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民间美术作品多以组合、分割、物化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的主观认识。

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为油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展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其作品中将西方的美学特点与东方的造型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作品以中国的美学意境为支撑,不断丰富外在的表现形式,绘画的特点得以更好的展现出来。

结语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10

(一)美国数字动画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根基的国家,所以民族特色在他们的作品里并没有很大的体现,但是欧美动画却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特别是其严谨的叙事手法和精良的制作技术,至今别的国家仍难有超越。以迪士尼为例: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表演生动夸张、音乐优美动听、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二)日本数字动画的特点

虽然从技术制作手法上来说,美国在全世界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从民族特色和艺术性上来说,日本所取得的成就是美国无法比拟的。从20世纪60年代的手冢治虫,70至80年代的宫崎骏、高烟勋到90年代的押井守、大友克洋再到新生代的和今敏和新海诚,日本以浓厚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手法,在世界动画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俄罗斯数字动画的特点

俄罗斯艺术家十分重视在作品中表现风格,他们认为,没有个性面貌的艺术是缺乏感染力的,坚持通过精益求精的油画技艺以及经典的民间传说来表达人文理想,和高超的实验动画技法。如VladimirMayakovsky和DzigaVertou以及伊万·伊凡·诺夫·瓦诺都将本国的文化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使俄国的的数字动画作品充满着浓厚的艺术味道和民族特点。总之欧美数字动画的人物特征夸张,日本动画的角色偏向于写实,俄国动画风格有着厚重的艺术味道等,世界各国的数字动画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都能站在本国的文化根基上,把传统文化、民族风格嫁接在数字动画作品中。

(四)在数字动画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必要性

综合世界各国的数字动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述语言,而这些正是我国欠缺的,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就如同“山寨”品,没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到处模仿,为别人做嫁衣,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始终难成大器。而我国的数字动画制作人零散地分布在各大城市,没有大型的动漫机构将其统一,加之每个公司都有很多因素制约,实现民族特色的动画风格就很难,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数字动画就显的极为重要。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动画这一设计理念,在学习时期得到指引和发展,这对数字动画行业将是颠覆性的变革,因此在数字动画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将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数字动画现状以及教学的侧重点民族特色

(一)曾经的辉煌

自从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却被误认为是苏联的影片,让老一辈的动画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并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到震惊中外的《大闹天宫》再到《哪吒闹海》和《三个和尚》等优秀的作品都是站在民族文化的厚土上,汲取精华融入作品中,使动画作品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因此中国当时还拥有“中国动画学派”这个荣誉称号。

(二)我国数字动画的迷茫

中国动画也曾辉煌过,也曾拥有具有民族风格鲜明的时期,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各种原因的冲击,动画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带有浓重日韩风格的动画作品,渐渐地迷失自我,没有了民族特色。实至今日中国的动画还是在模仿,不是模仿日韩,就是模仿美国,唯独没有本国特色。

(三)数字动画教学中的问题

因为长时间受国外文化和动画外衍产品的影响,具有本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缺失,使我们的青少年深陷其中。越来越忽视民俗文化。导致很多中国文化精粹断层,甚至消亡。而在教学中深受影响的学生也更喜欢日韩、欧美的设计风格,并以此来作为创作的样本,而作为教师也只能拿60至80年代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作品,来给学生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的范本,但相差几十年的审美差距,学生似乎并不领情,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本土动画时显得尴尬和无所适从。因此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动画,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

(四)开创特色数字动画的教学建议

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很多方面都被中国传统美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美术也慢慢地被现代人所接受。如皮影、戏曲、剪纸等很多民间艺术运用到数字动画中,使数字动画具有民族特色,然而怎样在数字动画创作中,把民间艺术巧妙的融合进去,国画大师李可染有这样一句话:“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数字动画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思。这是一种境界“,打进去”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做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我们深入的探研课题,研究创作发展思路,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机械仿照民间艺术家的表现语言去套用数字动画,人们也不会喜欢,应深入的研究两者更好的融合方式。而“打出来”这相当于研究过程,通过了解和探研慢慢琢磨出一套合理的创作思路,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囫囵吞枣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细细咀嚼后才可能很好地消化。

三、数字动画教学中对民俗剪纸的借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就以剪纸为例,我们可以借鉴剪纸艺术文化运用到数字动画教学中。

(一)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式论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一般是以平面纸张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其组成元素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而拼贴剪纸是以各种颜色的色纸剪成各个局部的形象,然后拼贴在一个画面上。

(二)“色彩”“造型”“想象力”在拼贴艺术剪纸中的体现

1、五行色的视觉震撼拼贴剪纸属于剪纸的分支,属于母女传承的民艺系统称作“母体文化”,是民族文化最深层的表现。运用了传统的五行色,青(木)、赤(火)、黄(金)、白(水)、黑(土)为色彩主题,正是这些传统五行色的运用和巧妙搭配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营造出鲜明的艺术,通过色彩的渐变、堆叠,冷暖互补的用色方法营造出而瑰丽多彩,鲜明亮丽,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以及艳丽互补色的运用,如珠宝般夺目的视觉效果。2.拙朴独特的造型1)简约符号造型的运用拼贴剪纸给人呈现出瑰丽繁复的视觉效果,但仔细研究后他的造型很多是由简约的符号造型组成,而这种简约的符号用来设计创作数字动画中的角色造型会更加富有民族特点。2)对称式的人物造型对称式的人物造型是剪纸艺术的特有艺术特点,整体感觉拙朴,清晰、明朗,这种造型方式和当今流行的日韩细致入微的动漫造型大不相同,但单纯,质朴,稚拙的意念形态却是那么形象,仿佛注入了生命和灵魂。3)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任何作品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如同注入的灵魂,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因为运用了想象力让人充满无限遐想。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的不受任何限制任意发挥想象,并借鉴民间传统故事和童谣。会使学生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加的富有灵气。

四、结语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

1.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

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

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

4.艺术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校园文化可持续特色。

文学作品艺术特色范文篇12

【关键词】民族文化当代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不是单纯的具有美术功底就可以完成的,其是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历史文化元素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国家特色以及融入个人情感的艺术门类,所以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要想保障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健康蓬勃地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以及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也只有在浓厚的历史文化作为积淀的前提下才能够吸取更多的元素进行创作,从而创作出我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创作和设计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民族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合的体现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其具有很强的社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烙印,可以说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更好地了解这个时代,所以艺术作品当中融入本国的时代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并且有着较高水准。20世纪之后的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都处于世界的顶峰,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文化以及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造成了深深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诞生和兴起都比较短暂,也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所以基本上都是模仿和照搬西方的艺术设计方式。孰不知这种方式根本没有我国自身的特点,也没有将我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意义的。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由国内的一些设计家以及身居海外的设计家设计而成。常年身居国内的设计家难免会有一些比较传统的思想,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不敢进行过多元素的融入,也没有更多的创新体现出西方元素的融入,所以艺术作品相对比较固守传统,缺乏新意。而那些常年身居海外的设计家虽存更加开放的创作思维,但艺术作品当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而是感觉刻意模仿西方的艺术创作,进而丢掉了本土文化。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设计家的艺术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使它们更加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一)重视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

所谓的重视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民族性元素在我国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的重要融入和体现。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而我们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也都是通过视觉效果来体验的。所以需要我们格外重视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上的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吸取了众多的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历史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我国的历史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引入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要学会提炼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将其融入其中,为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视觉感官上传递出我国的文化和历史特点,进而强化视觉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民族元素来运用,进而更好地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诠释和表现艺术设计的特点。

(二)要在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

艺术设计最为核心的部分在于设计的过程。在进行创意之前设计者应该进行思维的规划和理念的选择。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核心内涵,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将它发扬光大。但是往往很多时候,现代的元素运用得过于频繁与强烈,就有一种随波逐流之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之中。而当此时,如果能将传统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无疑就给设计增添了新鲜血液,表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所以这就要求设计者从根本层面上注重对于民族文化的引入,思想层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才是设计的根本所在。

二、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引用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里所形成的一切传统文化都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其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又反映出历史的进步,是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需要体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作品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体现,并且为作品注入了民族独有的设计元素和特色。

结语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新奇和挑战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汲取新鲜元素的同时做到独具特色。而盲目地跟风,只会被埋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要想坚实地屹立在世界前沿,就要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才能经久不衰,也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经得起推敲的艺术,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被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李蒙.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J].前沿,2012(22).

[2]姜薇.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历史元素的取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4]吕静.构建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观[J].芒种,2012(1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例(12篇)

    - 阅0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1篇1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结构;功能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50-0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

    三年劳动合同范例(3篇)

    - 阅0

    三年劳动合同范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