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1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50-0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转译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结构可以从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宏观结构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宏观领域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微观结构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观领域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层次结构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描述、建构和自我评价。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观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结构,即包括话语主体间性、话语内容、话语语境、话语预设和话语交往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类型结构,主要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教学话语、社会生活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话语的要素结构和类型结构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观结构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结构中话语主体在各要素之间占有核心地位。主体间性是在这些要素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话语内容是由主体之间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下通过特定的交往方式而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说,话语内容由主体间性、话语语境和话语交往方式决定的。话语语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是由一定社会的关系结构决定的,本质上是依赖主体来建构;内部环境是受话语主体间的处事态度、思维方式和特定的话语交往内容所影响。话语预设是主体间得以顺利交往的前提性信息或知识假设,是潜在话语语句中的通俗性知识,是不言而喻的。而话语交往决定了话语主体间的以何种方式进行沟通和协商,直接关系到交往的实际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类型结构中政治话语对学术话语、教材话语、社会生活话语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引领作用。政治话语在这里起到引领地位,是话语发展的航标。政治话语渗透到这些话语领域,也就是说学术话语、教材话语都包含着政治话语的因素。而且,政治话语本身又有学术话语的因素,它是政治性、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学术话语需要政治话语为领路人,学术话语又成为教学话语的理论先导和理论支撑。教学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话语形式,它的形成依赖社会生活话语的资源,也依赖于学术话语的理论支撑,而教学话语的理论提升就成为学术话语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话语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教学话语提供丰富的构成性资源,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教学话语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世界。因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教学话语都只有向社会生活话语汲取资源,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观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观结构主要包括人的内心世界、微观实验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人的内心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构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人的内心世界蕴涵着话语与非话语的形式和逻辑。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观领域,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宏观领域的话语预设、规范、道德等方面的制约,在深邃的内心世界里进行“狂野”的建构和重组。然而,这种话语创构往往要受到人的内心情绪变化包括喜、怒、哀、乐、郁闷、烦躁、快乐、轻松等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微观实验世界和虚拟世界。当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快乐的成分比较多的时候,对实验的观察、描述可以采用比较客观、比较理性的话语形式和内容。当人的内心世界进入癫狂和崩溃的边缘时期,话语的秩序将被打乱,对实验的观察、描述往往难于取得实际效果。以量子力学为例,量子力学“只反映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并不直接反映想象中的微观世界的任何真实客观的模型特征。这就是为什么海森堡常说,量子力学不描写基本粒子的行动,它只描写与这个认定行动有关的实在知识。量子论的数学形式不再是自然界本身的描述,而只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的描述。它只描写暴露给我们的提问方法的自然界,即在人们创造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特征”[1]。从这里可以看出,对粒子实验观察和描述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关系极为重要。没有实验就无法观察到粒子现象存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好坏同样对粒子的描述产生影响,甚至产生逆反和抵抗情绪,话语的秩序混乱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微观领域的实验很大程度上是受人的内心世界制约的。

同理,在虚拟世界里,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得到真正的表达和无限拓展,话语的出现也就异常的丰富多彩。网络世界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打通了人与人内心世界的交往屏障,使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世界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沟通和任意表达,从而使人的内心世界潜在的话语门户被打开,这就不断催生许多新型的话语形式,这些话语形式不再受制于宏观领域的道德规束,而是自由自在地创构。在虚拟现实领域,人们的交往话语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极为密切,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褒贬、丑美、善恶等进行颠倒性的话语表达,甚至是发泄式的话语表达。这些是在现实世界里不可实现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对虚拟世界里的话语变化具有很大的促动作用。

反过来,微观实验和虚拟世界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起到很多促动和调节作用。在微观实验里,出现许多现实世界无法看到的神奇景观或现象,大大的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虚拟世界里的“狂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人的心理起到调适作用。简言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层次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话语描述、话语建构和话语自我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宏观领域,描述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话语描述往往被话语解释所替代。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微观领域拓展,话语描述又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描述是主体在特定场域下的主观行动,它始终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描述,是主体“怎样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能在什么程度上描述客体及其过程”[2]。这里道出了话语的工具理性。话语描述是主体(间)通过一定的言语对客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某种程度的主观描述,这是话语作为话语存在的基本条件。因此,不管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描述始终是主体(间)的对客体的主观描述、是主体(间)认识客体的开端。这种主观描述依赖于主体(间)的内心世界、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识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描述是主体间在一定语境下对知识的描述,这是主体间使用话语交往的开端。然而,话语只仅仅停留描述阶段已经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需要,话语理论自觉也要求话语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也就是从描述走向建构。

话语建构是话语理论自觉的必然,也是话语走向价值理性的必然。话语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构知识;二是自我建构。福柯的话语建构知识理论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知识)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自我建构是话语理论自觉的体现,话语理论的自觉表征着话语不是完全依附于主体,成为主体的“话奴”,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对主体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和制约性。话语的自我建构必然会产生话语的自我评价。话语的自我评价是话语建构后的一种反思,也包括对话语描述的反思,是理论自觉的结果。换言之,话语的自我评价是对话语描述是非、正确、客观与否的一种自我反思,包括对话语描述的某种修正。此外,话语的自我评价也是对话语建构知识、自身体系的一种反思,包括对知识的评价、自身体系的功能评价等。从而不断地促进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描述水平、建构能力和再生产能力,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以言灌输范导功能、以言感召激励功能、以言批判辩护功能和以言转译建构功能等。

1.以言灌输范导功能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灌输理论,在任何情况下灌输理论都是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这就意味着灌输必须是始终坚持的,不可忽视的。然而,时代不同,灌输的方式则有很大的区别,即话语灌输的方式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灌输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话语方式。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是以话语为主要形式的。灌输依赖于话语能够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程度上去描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以及相关的灌输要素。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使教育对象能够快速、全面、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并且自觉地接受这些东西,达到灌输的目的。这种灌输是基于现代话语理念的、是主体间性背景下的灌输。这种灌输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范导目的。通过话语的交往、交流、协商使得教育对象能够把被灌输的内容或信息内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使教育对象能够懂是非、善恶、美丑等。此外,话语建构的知识也成为教育对象行为的无形规束。

2.以言感召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激励功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能够感动、号召、激励教育对象。良好的话语形式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能够从内心上引起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在一定时期,领导人的演说、报告、口号往往是非常有感召力的,能够激励人民鼓舞士气、充满斗志。如列宁的演讲、的演讲往往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话语的感召激励功能。诚然,反面教材也有,那就是希特勒的演说,众所周知,希特勒的演说同样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渗透力,甚至是蛊惑力。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激励功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要注重以言感召激励功能,通过不同的话语形式,使话语真正能够发挥其感召力,不断激励人们的精神昂扬向上。

3.以言批判辩护功能

批判和辩护是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内涵,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批判辩护功能。即对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辩护、捍卫、巩固的使命,以及对外来意识形态具有批判的功能。新时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批判辩护功能是针对当前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批判辩护功能就是要对社会各种思潮的话语形式具有敏锐性、批判性,当然这种批判大多数是基于康德意义上的批判。从而使人们从各种社会思潮话语的“迷宫”里走出来,认清事实、了解真相、辨别真伪。但是,针对境外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对境外的不良话语予以批判和揭露,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批判。与此同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行辩护、巩固,尤其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捍卫等。因此,多元社会同样要高扬话语的批判辩护的旗帜。

4.以言转译建构功能

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百姓的生活”[4],这里就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语言的转译工作,要把抽象的正式的政策文件语言转化为联系实际情况、联系百姓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最重要功能。前面三个功能的有效进行依赖于话语的转译建构功能。也就是说,不管是以言灌输范导功能、以言感召激励功能还是以言批判辩护功能对话语转译建构功能都充满依赖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建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抽象的话语、理论性强的话语、学术术语转化成为人们家喻户晓、通俗易懂的话语,从而达到交往的目的。当然也包括反向转译,就是把民间老百姓的话语通过提炼转化成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等,这是一个互译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译建构功能就是在这里得到体现。话语的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转译建构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要高度重视话语的转译建构功能。要把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等不断转译到教材话语中去,转译到社会生活话语中,转译成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使广大群众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王天思.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08,1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06.

[4]选集(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81.

[5]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描述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51-52.

收稿日期:2011-07-10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心理技术;实验技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综述

一、心理实验技术的发展概述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1]。为了与过去的心理学有所区别,人们将这时开始的心理学称之为科学心理学,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至今仅一百多年。从心理学的历史发端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研究方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最初几十年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是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仪器设备还处于朴素的机械装置水平,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表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推断内在的心理过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鼎盛时期(从20世纪20到60年代),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主要是围绕着行为主义的思想和研究思路,即采用测量刺激―反应的过程的技术路线来推断心理和行为的内部机制。如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条件反射装置;桑代克的用来研究猫的行为习得的迷笼装置;斯金纳进行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斯金纳箱”。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认知心理学的兴起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思路,心理学家开始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背后的心理机制。如认知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实验技术就是反应时测量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在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新的学科――认知神经科学,如常用的实验仪器有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扫描技术(PET)、脑电技术(EEG/ERP)等,这些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把脑机制的研究推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

当代心理学跟古代心理学的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3]。19世纪以前,哲学家多采用“思辨”的方法去探讨心理现象。他们运用臆测、内省、推理和直觉,或基于个人的主观经验来推测心理的本质。他们常被心理史学家们称为“安乐椅上的心理学家”。现代心理学家则特别注重采用观察、调查、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来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研究方法和各种技术手段对心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轨迹有着关键性影响。

二、心理实验技术的分类

莫雷等人对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重新进行了建构[3-4],提出双层次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其中对第二层次的研究技术的分类如图1所示。他们将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即主要指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技术)总体上概括成三类:第一类是测评法,就是通过测评技术来获得变量数据,主要包括测量法、问卷法、评定法等。第二类是实验心理范式,即在实验中对各种心理特质或行为的特定的作业测定方式,这些实验范式的形成,都是由某项研究首先创立,由于其准确有效而为后来的研究所沿用,从而成为进行某种特质研究时取得量化数据的典型方式(范式)。实验心理范式可以分为传统的实验心理范式与现代认知实验心理范式,采用新的实验仪器如眼动仪等而形成的获得变量数据的手段也列为这类范式。第三类是认知神经科学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从20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现在正逐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取向,它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脑磁图、单细胞记录技术等手段,从神经机制的水平来获得数据材料,以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观点。

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方法区别于第一类的“测评法”,是同属于实验法的技术范式。实验法是目前心理科学乃至现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方法中,实验法是公认的最严谨的方法,自然科学之所以进步,主要是依靠实验方法上的一再突破[5]。因此,本文着重讨论实验法下的各种心理实验技术。

从国内外现行的各种实验研究技术的应用看,图1虚线框内的“认知实验心理范式”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两类实验技术范式最为流行、应用最为广泛,为区别于传统实验心理范式,我们将认知实验心理范式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统称为现代心理实验技术范式。认知实验心理范式主要是指当代认知心理学各研究领域所采用的实验技术,其研究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6]。认知心理学家是用信息论、控制论及计算机的概念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并构建心理过程的模型,他们将大脑视为一个黑匣子,很少考虑其理论的神经基础或者心理现象的脑机制[7]。日常生活、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8-9]。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加扎尼加指出,如果不研究大脑,我们根本无法真正揭示心理活动到底是怎样进行的[10]。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恰恰弥补了认知实验心理范式研究中的缺陷和诸多不足。认知神经科学把心理与大脑的统一理解作为自己的目标,强调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这个简单的真理[11],并以心理的物质基础――大脑,为研究本源,探讨心理和行为的脑机制。

三、现代心理实验技术与应用

(一)认知实验心理范式

认知实验心理范式主要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加工观点之上的实验技术范式。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于复杂的实验设计,通过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较简单的指标,实现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内部机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各实验室应用比较广泛的认知实验技术主要包括行为实验技术、眼动实验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三大类。

1.行为实验技术

信息加工心理学主张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和计算机工作原理对人类行为进行准确的描述,通过计算机模拟验证有关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理论。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并不是计算机模拟法,而是以信息加工思想为指导的认知行为实验法,我们常称之为认知行为实验技术或行为实验技术。目前,此类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心理实验材料的编辑与制作、实验参数控制、实验过程与实验设计控制、被试信息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初步处理等的全过程,既可以使心理实验标准化,同时也尽可能避免各种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除计算机硬件本身的技术外,全球通用的标准化心理实验生成系统也越来越多地面诸于世,如E-Prime、Inquist、D-Master、SuperLab、Presentation,等等。这些标准化的软件,使心理实验的误差最小化,也使心理学实验重复验证的差异最小化[4,12]。

2.眼动实验技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探究人的许多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对于“人是如何看事物”的科学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关于这一点,对于眼睛的运动(即眼动)的研究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由此,眼动研究技术应运而生,精密地测量眼动规律的各种仪器即眼动仪也相继问世,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眼动研究是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在完成心理任务时眼球运动的信息来研究相关的心理活动及规律。如通过记录被试的注视时间与频率、眼跳次数与角度、回扫次数、兴趣区(AOI)、眼球运动轨迹等客观指标,探索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眼动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阅读心理、图形认知、广告心理和交通心理等方面。眼动在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很成熟,如工效学、广告学、航空、医学和体育等都有诸多的应用研究[13,14]。

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即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现实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操作。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由虚拟环境,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以头盔显示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核心的听觉系统,以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以及味觉、嗅觉、触觉与力觉反馈系统等功能单元构成。其主要设备有BOOM可移动式显示器、数据手套、TELETACT手套、数据衣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美国心理学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成功治疗恐高症和恐物症;英国科学家目前也正利用此项技术研究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妄想症。在军事训练方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部队训练所需的“人工合成作战环境”,使参训者能体会到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全部感觉的作用。运用战争“预实践”开展心理训练,具有传统理论教育、心理疏导、实装模拟、实兵演习等心理训练模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认知神经科学被视为21世纪的领头学科,同时也是代表当前科学心理学最先进研究理念和最高研究水平的一种研究范式。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人脑高级功能的学科,其研究目的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它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从大脑的工作方式入手来研究认知,并通过各种无创伤的研究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大脑及其加工过程[15]。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技术主要可分成脑成像技术和脑损伤技术两大类。脑成像技术中以fMRI、ERP、MEG、PET、NIRS五大技术最受欢迎和重视。脑损伤技术主要是通过虚拟脑损伤的方法来实现,但这种脑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目前主要通过TMS技术来实现。

1.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各功能区在磁共振设备上成像的方法,它结合了功能、影像和解剖三方面的因素,是一种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区的有效方法。fMRI的成像原理是脑的神经活动中血红蛋白的动力学反应。当神经活动增加时局部的血流量增加,引起局部的脱氧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脱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产生局部梯度磁场,使脑激活区信号相对升高,通过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到的图像上可见到激活脑区的信号强度增加,从而获得激活脑区的功能成像图。fMRI具有诸多优势,如无创伤性、无放射性、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重复操作等,因此,fMRI作为脑功能成像的首选方法已被较广泛地应用。fMRI在视觉、听觉、嗅觉、语言及认知功能、情绪活动、躯体运动功能、躯体感觉功能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研究和应用[16]。

2.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

PET的依据是一些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分子(如含18F的脱氧葡萄糖FDG)能正常地参加脑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些同位素发射正电子,正电子不稳定,易与负电子撞击而湮灭,所生能量以双向γ射线方式释放。测量这两束γ射线的量,即可知该标记同位素分子的含量,从而作为该部位功能活动是否增强的标记。PET主要是反映脑内的生化代谢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能进行动态的定量观测,具有其他脑成像技术难以取代的优点。其缺陷是需要注射放射性同位素,但基本上无创伤性,另外PET的测量时间也较长。PET可用于细胞活性与功能的研究、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神经、精神疾病和脑功能的研究[17-18]。

3.光成像(opticalimaging,OI)

光成像的依据是,神经元活动会引起某些有关物质(如水、离子)的改变,导致其光学特性发生变化,在与外加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量子相互作用后就得到了相应的光信号。通过成像仪器系统探测到此光信号在某一时间间隔内的空间分布,形成影像。光学成像具有比fMRI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更小的体素来测量总脱氧血红蛋白、总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改变。光学成像有多种,其中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OCT)发展迅速,它们均能提供观察脑皮质功能柱的高分辨图像。NIRS可穿过颅骨,已用于动物和儿童的无创性脑功能研究[19]。

4.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brainpotentials,ERP)

事件相关脑电位是伴随感觉、运动或认知事件所诱发的大脑电位集合的总称。从电生理角度看,ERP是以作业某种事件的时间为基础,将其前后一定时间段的脑电(EEG)进行多次累加平均而得出的一系列脑电位活动。从心理角度看,ERP是一种有心理因素参与的长潜时内源性诱发电位。其着重检测人类的认知功能和大脑的关系问题,或从电生理角度探讨大脑思维行进的轨迹。

ERP是刺激事件引起的实时脑电波,在时间精度上可达到微秒级。极高的时间分辨率是ERP的主要优势,ERP也可以和行为数据,特别是反应时(RT)很好地配合,以研究认知加工过程的规律。所以,ERP目前是心理学工作者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得力的方法。ERP的主要弱点在于低的空间分辨率。另外,ERP只能采用数学推导来实现脑电的源定位,比如偶极子,这种方法的可靠性也是有限的[20]。

5.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大脑工作时产生的感应电流能够在头颅外表产生感应磁场。脑磁图(MEG)装置便是通过捕捉这种极微弱的磁信号(相对应于地磁场的百万分之一)来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脑电图(EEG)只能反映脑表面的生物电活动,而MEG则可反映大脑深部电向量的位置和活动方向,是无数脑电向量的综合。因此,相比于EEG,MEG突出的优点是对神经兴奋源的定位更为直接和准确,而且时间分辨率也可与脑电相媲美。不过,脑磁图的总造价很高,数百万美元的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它的普及。同时,它只对某些流向(如垂直于颅骨)的兴奋源敏感,而对另一些流向的兴奋源则可能无法探测到[21]。

综上所述,fMRI,OCT/NIRS所显示的主要是解剖学信息,即结构图像,PET所显示的主要是功能和代谢成像,都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而ERP,MEG等所显示的主要是生理功能成像,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综合利用这几种研究技术观察认知活动中脑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趋势。

6.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

TMS技术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将电流通过一个靠近头皮的线圈,经电磁转换后,线圈的周围产生一个与线圈中电流方向相互垂直的磁场。该感应磁场能穿过头皮、颅骨进入大脑,并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场。继而对大脑的生物电活动产生干扰或调节。这一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对大脑活动进行短暂干扰,从而建立“虚拟的脑损伤”条件来帮助研究者考察大脑功能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因果联系。

TM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例如,通过TMS干预运动控制区域发现个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受到抑制。同样,通过TMS干预前额叶皮质后,发现个体的决策能力受到影响。这样一些结果对于建立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具有重要价值。TMS在临床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对成瘾者的研究表明,TMS刺激能够增强多巴胺系统的GABA受体释放,从而恢复已被破坏的多巴胺系统的调节功能。2008年10月,美国FDA认证通过了TMS用于治疗药物抵抗型抑郁症,有效率约为80%。近几年,用TMS治疗干预成瘾的研究日渐增多,TMS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独特的精神障碍治疗手段。

(三)生物电技术

生物电技术记录的肌电、心率、皮温等指标既不属于认知心理实验范式所使用的反应时、正确率等行为指标范畴,又不属于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所采用的脑电、脑区为典型代表的生理指标范畴,尽管生物电技术也记录脑电,但此脑电指标与认知神经科学范式下的脑电指标属于不同的数量级,不宜相提并论,因此,我们把生理多导仪和生物反馈仪为代表的生物电技术单独归为一类。

生物电技术是利用相关的电子仪器设备记录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等信息信号并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图像)或听觉(加蜂鸣音,音乐)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客观信息指标来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这些肌体电活动的信息主要包括有如下种类:脑电、肌电、心率、血压、皮肤电、皮温、眼电等。记录这些信号的电子设备主要有生物反馈仪和生理多导仪两种。

生物反馈是运用学习来自我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以促进健康的一个治疗手段。通过生物反馈仪主体能够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生物反馈仪可以反馈给人的信息包括肌肉的紧张度、皮肤表面的温度、脑电波活动、皮肤导电量、血压和心率等。生物反馈仪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诊断。通过使用这些指标,可以对心理迟钝、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进行诊断。(2)心理治疗。通过这个仪器的配合,可以对身心疾病以及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3)心理训练。使用该仪器,可以对身心疾病、自卑等心理问题进行训练。生理多导仪是用来记录生理活动的各项指标的医学和心理学实验仪器,能动态记录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皮肤电、血压、指端容积、心输出量、心电、呼吸、血压、诱发电位、动作电位、神经元活动等信号,在医学诊断与治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未来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尽管心理学与脑科学结合而产生的认知神经科学,正取代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新阶段[2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并不是研究所有心理问题的万能法宝,因为这些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某一种意识活动是发生在脑的某一个区域或某一些区域,并不能回答为什么这个或这些脑结构的活动会导致相应心理或行为的发生[15]。此外,这些技术目前所达到的水平也不能满足脑与意识研究的要求。例如,为了能够看到与不同意识过程相关的脑细胞的功能结构,要求这些设备必须达到微米级的空间分辨率;要观察到与知觉、注意、思维、决策等意识活动相关的大脑动态过程,必须将这些技术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毫秒级。纵观上述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能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很好结合的设备目前还没有,如,fMRI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其时间分辨率却低下;脑磁图可以实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然而其空间分辨率却只有厘米级。这些技术上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当前脑与意识研究的瓶颈。当然,这些缺陷也正是未来新技术革新和发展的方向。

[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莫雷,王瑞明,陈彩琦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J].心理科学,2006,29(5):1026-1030.

[4]莫雷,温忠麟,陈彩琦.心理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魏景汉,阎克乐等.认知神经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程正方,高玉祥,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Gazzaniga,M.S.,Ivry,R.B.,&Mangun,G.R..Cognitiveneuroscience:Thebiologyofthemind.NewYork:Norton,2000.

[11]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张学民.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闰国利.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14]韩玉昌.眼动仪和眼动实验法的发展历程[J].心理科学,2000,23(4):454-457.

[15]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何立岩,伍建林.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的原理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3):210-212.

[17]杨裕华,杨贞振.功能性影像技术应用概况[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71-73.

[18]徐俊卿,庞志平,吕岩.脑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8,14(1):38.

[19]刘树伟.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6):484-485.

[20]赵仑.ERP实验教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1篇3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基础;心理构成;实施方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对成功素质教育予以了全新的界说。赵作斌教授在其《成功素质教育模式――大学理念与模式新突破》一文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它是以让学生具备与其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定向培养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勿容置疑,随着人类社会中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成功素质己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成事、成才、成功不容忽视、不可或缺,且需人人必备的重要的素质要素。唯靠大力推行和普及成功素质教育,方能使成功素质成为现代社会人人必备的重要素养。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深入人心,方可成为人们践行的坚定理念;成功素质教育要真正发挥出更大效应,就必须由理性层面进入实践层面,建构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模式。这些都需要作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据此,本文将对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略作出考察和分析,力求从中总结出有助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深化和模式建构的基础理论与学术支撑。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系统的、整体的、实质的变革。深入研究和探讨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成功素质的心理构成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一书是西方研究成功心理素质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在该书中,他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一套智力理论,即成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而创造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分析性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以发现对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前沿思想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一开始就形成好的课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在学业上的分析性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同时,实践性智力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只有在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协调互动、平衡发展时,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成功智力的效能。

(二)成功者人格心理学理论

人格是反映个体多方面特质的总和,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反应系统。人格对成功者目标和行为具有重大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价值。它是影响创造活动产生、维持和深入的重要动力系统,是导致创造过程智力、勇力、魄力和毅力的“力量之源”。人格是成才、成功的基石。

人格与成功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成功者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对成功者进行了人格心理分析。如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的《成功者社会心理学》,卡耐基的《成功之道》等,都对成功者的人格特征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概括。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创造成就者与无创造成就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人格特点的不同。

我国学者郑日昌、张春兴(台湾)等分别曾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有成就创造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创造性人才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个性倾向性等人格特征,如态度积极,进取心强,不畏艰难等。培养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形成和发展人格结构中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创造才能发挥的因素;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和消除那些妨碍创造才能发挥的消极因素。

人格是构成成功者素质的动力系统,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它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等多种功能,它能使人与成功相关的全部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将人的创造能量有效地转化为创造行为。

(三)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

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EPSeligman,1998)倡导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学,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健康、更富有成就的生活。他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使它得以迅速推广和发展,在本世纪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学的运动。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心理科学的使命之一即鉴别并培养具有天赋的人,并指出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仅使他们免于抑郁,还能增进健康,促进事业成功。所以,人们都把乐观称为“成功人生的第三个要素”。

(四)情绪管理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后,“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成为世界各国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人士广为流传和讨论的话题,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理论认为:情商是一种内涵,是学生获得成功人生的重要因素。情商可以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得到培养和造就,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的得以提高。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情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择业,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戈尔曼还强调情绪智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并不对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人的智力的两个侧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其名著《多元智能》中(1983)提出:人类的智能有多种表现领域,决不仅仅限于认知。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即言语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等。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说扩充了人们对成功“智力内涵”的理解,尤其是他划分的一些与人的成功息息相关的某些智力成分,如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控智力,不仅使人视野开阔而且对当代人的成功素质的全面开发与培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途径取向与方法指导。

二、成功素质的心理构成

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对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关键在于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建塑与培育。因此,对成功素质的心理构成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倡行成功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对成功素质教育实施方略的提出和完善。

(一)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是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分析性智力在于发现好的解决办法,创造性智力在于找对问题,帮助我们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思想;实践性智力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思想及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无疑成功智力是有助于取得成功的智力。或者说,只要一个人具备了成功智力,就具有了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积极心态

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标志在于是否具有积极的心态。因为一个人在遇到压力、挫折、失败和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大多白手起家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积极的心态。他们运用积极的心态去支配自己的人生,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险阻,从而不断的走向成功。积极的心态就是一种进取心,能驱使一个人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三)创新素养

成才、成功都离不开创业,创业又必须以创新能力为基础。当今大学生除了获取知识,更重要就是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学生的成功素质应更注重创新品格的培养,如创新欲望、创造信念以及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培育,为养成卓越而又扎实的成功心理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四)人格品质

一个人成功、成才与否,除外部因素外,主要是与个体的素质,尤其是与人格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成功素质教育正是侧重于健康心理、健全心智、完整人格的塑造。不少成功者就是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全力出击而一举开拓的。当然,这种自信与勇气来自于实力,或者说对个人能力、情境条件的合理把握和准确评估。对此,成功者们如是说“要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认真做事,用心做事”。

(五)情绪管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中,智商只起到大约20%的作用,而80%的因素则是情商。无数事实证明:较好的情绪控制与管理,是一个人成败的决定性条件。一个成功的人,应该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既不会因沮丧或者焦虑而意志消沉,也不会因愤怒而丧失理智。情商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更充分的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它的最大效用就是把人的智力放大,让我们更接近成功。

三、成功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正确的教育方略对于培养成功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阐述了影响成功心理素质的各种因素后,我们分析总结出来一些科学有效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一)尊重教育

我们说尊重是有层次的,但怎么去尊重,就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爱。爱是责任,也是尊重。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成熟与智慧发展,尊重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可能性,尤其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人格。我们尝试成功教育,让成功、快乐、和谐、希望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确立这一基本的理念之后,我们在实施尊重教育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人格

老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也有缺点,应时刻提醒自己在思想认识、教育方法等各方面还不够完善,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同时,批评学生的错误,也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2.尊重学生的感情

青年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就会刺伤他们的心,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学生特别喜欢尊重他们感情的老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老师尊重学生的感情,往往会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从而变成向上的力量。

3.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个口号形象地说明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灵,都有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尊重同学的自尊心,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肯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步。

(二)理解教育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的失误和过错,耐心地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地呵护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善待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实施理解教育的时候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让学生生活在理解和爱的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青少年都有对爱的需要,在家需要父母长辈的爱,在校需要老师同学的爱。然而,更使学生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身上的缺点,积极上进。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

2.理解教育与真情实感相融合

对学生的理解要感情真挚,不能虚情假意,否则让学生觉察到了就会适得其反,会让学生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对心存误解或偏见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时间和方式。而且要能换位理解,将心比心,对学生的体验要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教育与促进优势学生发展相结合

古人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理解作为内心之德,总是以意识的形式存在,成为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力量。作为外在之行,理解意味着对他人的言行保持一种大度和宽容,或必要的“一致性”。教育者自觉深入理解教育对象,要多发现他们的优势、潜能,并尽力给予激励,使其弘扬光大。

(三)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法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人人都是可造之才”和“爱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所谓赏识就是恰当地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就,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让被教育者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感觉中,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赏识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欣赏学生眼中的世界,去理解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保护好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2.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教师的“赏识”很容易给学生在精神上的滋润,使他们产生自信,拥有积极争取成功的心态。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又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四)激励教育

教育激励,就是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激励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因此,在运用激励教育要注意目标激励和情感信任激励。

1.目标激励方式

目标激励就是用结果吸引去激励学生努力实现某目标。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远,要是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励方式有信仰目标激励和道德目标激励。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自己的理想、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信仰激励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激励学生为之而努力。

2.信任激励模式

信任激励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关怀等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是对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教师信任学生,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对学生的信任体现师生的平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各项工作和学习搞好。尤其是对一般学生和较落后的学生,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要让学生在赞扬声中健康成长,在鼓励之中不断前进。

(五)创新素养教育

人的成功素质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既有智能的因素,也含有非智能的因素,其中创新素养起着核心的作用。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创新人格的培育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创造欲望、创造动机、创造信念以及创造人格、创造精神等系列创新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1.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向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创新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施教的过程,学校要将创新素养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活动中去。要教育学生善于从各个侧面、多维度地去观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要从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行全面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应多充实一些要求学生多维度观察、多向度思考的课题和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研讨和探索活动,以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2.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模式,习惯于用之去解决现实问题

创造性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中惯常使用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如用公式来表示,则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再集中思维――再发散思维”,如此循环往复,就能推动创造性活动不断深入。教师应授予学生使用这一模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经常指导学生应用这一模式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决不可忽视和漏掉“发散”这一重要环节,遇事“发散”一番,形成习惯,养成“定势”,长此以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创新素养就能得到不断的锻炼与提高。

3.创设心理自由的环境,引发学生大胆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性活动往往需要在一定的环境烘托下产生。在心理自由、充分安全的环境衬托下,学生能产生出许多具有非凡性、独创性、奇特性的见解来。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环境,要改善教育态度,改进教育方法,主动消除妨碍、束缚学生创造性的各种抑制因素。有了心理充分自由、充分安全的良好环境,学生的大脑皮层就容易进入兴奋、活跃状态,思维就容易主动、振奋起来,大胆地产生各种遐想和联想,其创造性话动就会成为习惯化的反应方式,这将会大大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映雪.成功智力理论与创造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2).

[2]Sligman

EP.Buildinghumanstrengthpsychology'sforgottenmission[J].APAmonitor,1998,(1).

[3](美)马丁•塞利格曼.学习乐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美)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

[5]吴国宏,李其维.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6]杜丽娉.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7]徐洁.学生成功心理培养[J].贵州心理健康教育,2005,(9).

[8]郭爱红.浅析理解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过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9).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4

成功教育主张:①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②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于少数方面;③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

(一)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

1.学生承认学习困难同其他学生一样,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2.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形成了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3.成功教育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成功,促使学生发展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5.成功教育认为非智力因素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以此形成学生自我增值的再生能力。

6.成功教育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二)成功教育改革方法的含义

成功教育方法的改革,是从外压式的“加班加点”、“管头管脚”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大大地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差生的成功之母,恰恰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教师精心备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成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之所以能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失败实现的,而是通过成功实现的。成功既是方法,也是目标,两者完全是一体化的。

二、成功教育改革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

(一)成功教育的基本要素

成功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

1.积极的期望要求。远景性的期望是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在多方面成功;近景性的期望,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学生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2.成功的机会。就是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原则,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

3.鼓励性评价。强调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和发展自己,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

(二)成功教育的运行机制

成功教育的运行机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从教育逐步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教师帮助、触发学生为主,目标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反复成功,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成功心理逐步得到形成,于是产生第二阶段的循环。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成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帮助的成份减少,学生尝试成功的力度加大,目标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要求教师创造条件和情景,以问题为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尝试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功,使学生争取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通过尝试成功阶段的循环,教师进一步发现学生,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于是产生第三阶段的循环。

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学生自我开发为主,但仍需要教师继续给予帮助指导,目标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己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形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的机制。通过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阶段的循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整个循环的核心是以主体在活动中的成功为中介去作用于主体的自我概念、自信力等,从而实现主体对教育、教学的主动内化,使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学生获得成功,教育也获得成功,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整个教育形成了师生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必须指出的是,实施成功教育,也会有失败。我们反对的是制造失败,尤其反对让学生反复失败。因为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新的失败不但不能成为成功之母,反而成了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尤为重要的是反复失败,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自我概念消极。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早期自我概念消极将会导致学生终身很难以改变,这样的人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将会一事无成。

[论文关键词]成功教育观念方法

[论文摘要]着重阐述实施成功教育的思想,方法;成功教育基本要素及运行机制。

成功教育,是通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5

ApplicationofPsychologicalStressTheorytotheStudyof

LiverBearingtheDipersiveEffectinTCM

Abstract:ThetheoryofpsychologicalstresswasintroducedtothestudyofdoctrineofZang-organ-stateinTCM.TherelationshipbetweenpsychologicalstressandliverbearingthedipersiveeffectwasdiscussedbasedonbasicmedicalscienceinTCMandrelatedadvancedstudy.Theauthorputforwardthatliverbearingthedipersiveeffec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occurrenceandregulationofpsychologicalstress.Thoughtsandmethodsonthefuturestudywerealsodiscussed.

Keywords:STRESS,PSYCHOLOGICAL;LIVERCHARGEREGULATQIFLOW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因环境要求与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1]。机体的应激机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应激以一种融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概念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讨心理应激的机制以及对心理应激的调治则将是21世纪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中医学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以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endocrine_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为核心。在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免疫因子所介导的相互作用与调节,在整体水平上构成NIM网络,NIM网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及生理功能平衡和稳定的根本基础。这与中医学强调的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是高度一致的。

1肝主疏泄调节心理应激的理论探讨

中医理论认为心对于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起主宰作用,即所谓“心主神明”。但从心理应激的发生及其病理机制和中医各脏腑的具体功能特点以及临床实际而言,中医“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

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正常的气机,进而是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机体的正气(内环境)受到损害。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首要的是调节气机,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内环境稳定)。而五脏的精、气、血、津液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即所谓“形与神俱”;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故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一可因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引起情志活动的抑郁,出现郁郁寡欢,善太息等;二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活动的亢奋,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同时,情志活动对肝和气机亦有重要的影响。肝主疏泄能促进肝藏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血量的调节,从而有利于满足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血液的重新分布以及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伴有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中医认为机体物质与能量的产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对于应激状态下物质能量的合成代谢,进而满足机体适应性反应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性腺),挟胃,属肝络胆(脾、胰腺),上隔,布胁肋(胸腺、乳腺),循喉咙之后(甲状腺)……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松果体、垂体、下丘脑等)”。

对于情志内伤的病变,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治疗上多从肝入手。机体对其他情志活动的调节亦多与肝有关,如《灵枢·本神》曰:“悲哀恸中则伤魂”,张景岳亦指出:“恚怒忧思,气逆肝胆二经”。朱丹溪认为:“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气血怫郁是致病的根源,而气郁为诸郁的根本;明代赵献可则进一步提出治郁应以解决木郁为先;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认为凡病无不起于郁者,并将外感、内伤诸病都与郁相联系,即与肝相联系,指出:“诸病多从肝来”。由此,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调肝是治疗的基本方法。现在中医临床上对于一些情志异常或与情志失调有关的疾病(心身疾病)如神经症、情感障碍、心因性反应病症、高血压、甲亢、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妇女月经病、不育不孕等亦多采用疏肝解郁之法,疗效显著。

2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的现代研究

国内对中医肝实质的研究主要从肝郁、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以及肝气虚等入手,研究多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学者检测了314例中医肝病常见证型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着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失调,实证以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而虚证则以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2]。研究发现,肝气郁结与中枢神经对精神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3,4]。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证患者进行了多项指标的研究后认为,此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患者处于心理应激水平增高的状态[5~8]。而肝气虚证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中;肝气虚证具有的临床特征(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与其有密切联系[9]。通过对肝气虚证患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的测定,发现本证的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为主,其人格特征以不稳定、倾向内向或内向者居多[10]。在免疫学方面,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肝郁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机理可能与环核苷酸的代谢紊乱、机体消化功能下降以及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有关[11]。此外,肝阳上亢证的动物模型亦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中T3、T4明显下降的现象[12]。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所得出的主要一致性结论是: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这主要是因为肝主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变化引起大脑皮层功能改变所致,而中医肝的功能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13]。

3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的思路与方法学探讨

目前,国内外有关心理应激的中医药研究开展得很少,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良好的科研前景。本文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作为切入点,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上值得注重的几个方面。

(1)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的重点是在临床,应当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患者或具有情感或神经症的患者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和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的测定等初步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

(2)以肝主疏泄为切入点,探讨心理应激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形成演变规律。任何应激反应都有一个过程,应激反应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其生理病理也必有差异。而中医的证也反映了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作用于不同人体所引起的反应状态,对机体这种反应状态的动态分析归纳过程即是中医的辨证。肝失疏泄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存在着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以及肝气郁结等不同的病机,并涉及到其他脏腑(如脾胃、肾等)机能,产生脏腑相关协调的失衡以及病机上的虚实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演变的过程。因此,依据中医方—证—效相关性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对成熟的科研结果,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以及药物治疗效应等作为中医证候的构成要素,可以对肝失疏泄心理应激反应过程进行中医辨证,初步揭示肝失疏泄心理应激反应的中医证候动态形成演变规律及其机制,从而丰富和创新中医肝的脏象及病因病机理论,并为今后中医七情辨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进而提高临床辨证用药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3)在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肝失疏泄病理特点的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特别是复制所谓“暴怒大怒伤肝”的急性心理应激模型和“郁怒久怒伤肝”的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掺杂物理(躯体)性应激成分,应当建立一种相对“纯粹”的心理应激模型。

(4)从心理应激研究肝主疏泄应当带动和丰富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过往有关调肝方药机理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心理神经免疫学方面。因此,从NIM网络出发,结合临床治疗效应和动物实验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调肝治法方药(清肝、镇肝、疏肝、补肝等)的作用机理。同时与诸如养心安神类、健脾类以及补肾类方药等作对比性研究,在NIM网络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方药的抗心理应激损伤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反证不同脏腑机能及中医临床防治心理应激损伤或心因性疾患提供依据。

中医脏象及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处于一种难以突破的状态,现代医学有关应激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从心理应激研究中医脏象及病因病机,不仅符合中医传统的整体观念,而且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学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9

[2]胡随瑜.中医肝病常见证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与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6,12(1):11

[3]陈泽奇,陈国林,石林阶,等.肝气郁结患者血浆L-ENK,AVP,ANP含量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3):37

[4]陈泽奇,陈国林,李学文,等.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浆抗利尿激素的变化[J].华人消化杂志,1998,6(6):495

[5]金益强.肝阳上亢本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136

[6]金益强,刘爱平,张翔,等.肝风内动证病人血浆儿茶酚胺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2,17(4):356

[7]朱崇学,金益强,张翔,等.肝火上炎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测定[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21(4);308

[8]刘湘华,胡随瑜.肝阳上亢证患者个性、情绪特征及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的初步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23(1):31

[9]陈家旭.试述肝气虚证的临床特征[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5):13

[10]陈家旭.肝气虚证人格特征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1993,2(1):26

[11]严灿,张新春,邓中炎,等.肝主疏泄免疫学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3):36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6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心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9-01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实验组共35例,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肠易激综合征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17±0.5)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及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等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两病均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肝胆胰肠疾病,无其他器质性疾病。钡餐透视及参照诊断标准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略长,在校上学期间反复出现。对照组30例,无影响消化系统的全身疾病及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男16例,女14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

1.2方法①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美国Zung抑郁自评表(SDS)和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SAS)。每张表有20个题,由患者回答打分,得出总分后进行分析。SAS:>50表示有焦虑症状。抑郁程度指数:≤0.5示无抑郁,0.5-0.59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中至重度抑郁,≥0.7重度抑郁。②了解患者症状出现前有无与情绪有关的诱因,主要是问下列问题:精神刺激、学习情况、同学关系、社会适应情况与症状关系,亲子关系等,每年发病总计天数,症状缓解与精神因素关系。对照组也同样进行。最后用PEM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SDS:功能性胃肠病35例,抑郁程度指数:0.7无。有抑郁症状5例,占14.29%;对照组30例,50有1例占3.33%。两组比较P

2.2情绪与发病的关系发病诱因:25.71%(9例)与饮食有关,5.71%(2例)无明确诱因,68.57%(24例)因情绪变化发病。其情绪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焦虑,自卑,缺乏自信自艾自怨,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等,如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理烦得要命、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心里很不甘心、怕考不上好大学家长和自己都会被耻笑、考试如果没取得好名次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平时成绩好的,突然间成绩没有名列前茅心里郁闷。

2.3其他一年中在每次的考试前后都主诉胃部不适,反复发病。累计6次以上(一般一年8次考试)的占97.14%(34例),诉各种常用药都服过均无明显效果的占91.43%(32例)。反复多次到医院就诊的30例。

3讨论

功能性肠胃病的病因较多,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而精神社会因素及肠道感染后被认为与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本组中学生功能性肠胃病97.14%患者在症状发作期存在焦虑情绪。这些患者胃镜检查有大部分只有黏膜充血、水肿、红斑、无糜烂。一些专家认为,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而黏膜无糜烂的,临床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组症状发作前有97.14%患者有情绪变化(面临考试或考试后综合征),或者正处于和同学父母关系紧张期内,这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器官结构正处于生长阶段,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中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高危阶段、面临升学、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胃的分泌功能、运动、血流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与情感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抑郁可减少胃酸分泌,焦虑增加胃酸分泌,强烈的情绪动使幽门痉挛等等。坎农在《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书中,也提出了“特定的情绪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的思想,以及应急反应下发生的系统生理反应。马森和塞里强调,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这些都说明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各种主观躯体体验完全可以由于心理学因素而产生。因此各类生活事件及压力等都会影响到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情绪,当主体难以有效地应对时,就会形成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功能性肠胃病病程迁长、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有些患者产生急躁、疑虑、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盲目周转于各家医院、到处求医,多次做钡餐、胃镜,反复检查,各家报告不一时,更增加了猜疑的忧虑,对医学知识的溃乏尤其更让人将自己的病往坏处想,形成恶性循环。

功能性肠胃病病因多样,精神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功能性肠胃病又是心身疾病,治疗功能性肠胃病,除抗酸、保护胃黏膜、抗菌、对症治疗,还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服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4.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7

在中国古代儒学视野中,诗意心境是以“乐”、“悠然心会”、“和融莹彻”等肯定性情绪为基本内容的人生体验。儒学解读诗意体验的基本视角是“去私欲”和“泛爱众”。前者强调诗意同个体物欲的对立,后者重视诗意与群体关怀的同一。“去私欲”有重要的实践批判意义,但在理论上失于粗陋;“泛爱众”不乏历史魅力,但在整体上已经不能再用于解释现代人生诗意的生成。

诗意心境是主体对诗意性生活的感受。在中国古代儒学视野中,它是以“乐”、“悠然心会”、“和融莹彻”等肯定性情绪为基本内容的超功利超道德的人生体验。原典儒学的“孔颜乐处”、“曾点之学”被后世儒家极力推崇,充分表明诗意心境在儒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学解读诗意心境的基本视角是:“去私欲”、“泛爱众”。本文试就孔、孟、朱、王的有关观点略论儒学诗意阐释学的历史及其内在的意向结构。

《论语》重“乐”,有关“乐”的实质和发生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强调作为诗意心境的“乐”不受低劣的物质生活待遇的影响。孔子既赞颜回单瓢陋巷不改其乐①;又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②。这实质上指认了在个体意义上诗意心境与物质功利的不相关性:“乐”不来自于物质生活功利享受,而另有其源③。其二是认为“乐”来自于“仁”,或者说乐的产生和存在要依据“仁”。“人而不仁,如乐何?”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⑤何谓“仁”?

孔子的回答是“爱人”⑥,也就是“泛爱众”⑦。孔子论“乐”从最原初的层面上肇启了后代儒学解读诗意心境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基本的规定是:在讨论诗意(“乐”)与个体功利需求的关系时只着眼其对立的一面,在讨论个体诗意心境与群体需要的关系时又只强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私欲”即个体对物质功利的需求。恶劣的私欲源于逐利者心里物质功利同“乐”之间的直接同一。两者本不直接同一,确认两者直接同一,并按此直接同一性去实践,企图以功利的获得来直接生成诗意,恰恰导致功利对诗意的破坏,导致功利与诗意的对立。因此,逐利者的直接同一观是对诗意和功利两者关系的误读。孔子看到了此种情形,他提出两者的不相关、不同一,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逐利者们心理的误读性同一,要求去掉由这种“误读性同一”带来的功利同诗意的破坏性对立。正是在“要去掉”这一意向层面上,孔子确认了功利与诗意的(现实性)对立。虽然孔子指认的诗意与功利的不相关性本身并不意味着功利具有对诗意的破坏性,但它暗示了功利在主体需求层面上的非正当性定位具有对于道德意志和诗意心境的破坏性。正是基于这种“非正当性需求的破坏性”,孔子才要谈诗意和功利的不相关。后世儒家继承孔子,就是从“非正当性功利需求的破坏性”这一点上生发开来。孔子是以直觉性形式来把握“逐利者的误读性同一”的,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对之作出清晰的理论阐释。他否定“误读性同一”,着眼的只是现实情形;他没有从“直接同一”和“非直接同一”的逻辑区别上来分析功利和诗意的关系。这种笼统的对“误读性同一”的否定包含了否定诗意和功利的所有关联性(包括“非直接同一”)的危险。后世儒家则因为现实生存更加严重更加恶劣把这种危险现实化了,诗意与功利的“非直接同一”连同它们的“直接同一”被否定了。孔子去掉“功利破坏性”的思想策略是:显示功利与诗意的不同一;通过“不同一”,消除逐利者心理的“同一”,并进而消除功利和诗意的“对立”。“不同一”的澄明本身并不要求一般性的否定个体对物质功利的追求;不为诗意,仅为生存,功利也是必需,这也正是功利的正当性所在。《论语》中的孔子并不对个体功利彻底否定,亦源于此。后世儒学则倾向于把“私欲”本身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去私欲”作为儒学的口号,也更加具有否定全部私欲、私利的内涵。孔学内含的“非正当性功利需求”的“非正当性”寓指的只是功利需求的一种形态,到后世儒家眼里则转化成了对所有功利需求的界定。另外,“泛爱众”也更加紧密地和“去私欲”合流,更加明确地变成了“去私欲”的正面表达。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篇中关于“乐”的讨论,清楚表明历史情形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所造成的儒学解读诗意体验的思维方式在孔子之后的演进。上篇中孟子强调只有贤者能乐,不贤者虽有可乐的情景不能乐之。孟子的贤者是道德水平高的人。为什么只有道德水平高的人才能乐、而其他人却不能呢?孟子的解释是,贤者能与民同乐,故他本人能获得快乐;而不贤的人与民为敌,民皆叛之,即使有美好的景物在眼前,他也不可能快乐。下篇中孟子进一步论述了“与民同乐”和“与民为敌”的区别:前者就是君王在快乐的同时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后者则是君王为了自己的快乐使得老百姓“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较之孔子,孟子明确强调了主体诗意心境同自我私欲的抑制、同百姓生存的关系。一方面,造成诗意心境生成的内在原因明确落实到了“德”上,落实到了对膨胀的私欲的否定上,与孔子谈论乐与自身物质待遇的非相关性有了明显的不同。另一方面,孔子的“泛爱众”在孟子这里已经具体化为关怀百姓的心理和生存;私欲同“泛爱众”之间呈现出了直接的对抗性。孟子的议论来自于同政治统治者对话的特定语境。孟子希望主体(统治者)诗意心境的生成与百姓的安居乐业同一。孟子希冀的这一图景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后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原儒时代有一定的现实性⑧。

宋明理学继续在儒学的框架内解读诗意心境。朱熹注“曾点之学”,⑨既指明“天理流行”、“胸次悠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诗意体验包含了群体关怀的内涵,又以“见夫人欲尽处”犀利地揭示出主体的诗意体验与私欲之间的尖锐对立。朱注还深刻揭示了作为心理形式和语言表达的直接层面的诗意体验本身同该体验的潜在内涵之间的对立性。诗意体验本身是非道德的、超道德的:“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诗意体验的潜在内涵是道德的: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到朱注这里,孟子式的诗意主体心理情绪同百姓心理情绪的直接同一不再存在。这一变化是历史造成的。历史的变化给孔孟的“泛爱众”以及诗意主体和普通大众的关联,带来了威胁与危机。朱注的诗意结构则成功地解决了儒学所面临的历史危机。

明代王阳明心学前期儒学更重诗意体验,也更加偏重于从心理学的领域探讨诗意体验的本质内涵和发生根源。“乐是心之本体”⑩、“身之主宰”“是心”、11“心外无物”12等一系列明确的理论观点经由“乐”与“心”、“心”与“身”、“心”与“宇宙”等多重同一,把“乐”定位到了“心理本体”、“人生本体”的层面上,甚至使之具有了“宇宙本体”的意义。随着“乐”的地位的提升,随着诗意体验在心理本体、人生本体的层面的定位,个体心理和人生实践的全部内容因之都进入了与之相关的状态中,都成为了参与审验人生诗意的被告或者证人;也由于偏重从心理学的立场进行探讨,心理现象的诸多复杂性都因此而被注意到,所以,诗意同私欲的对立,诗意与泛爱众一面的同一就具有了较之前代儒学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关于“泛爱众”,王强调对“圣人之心”、“仁人之心”的服膺、培养,要求把所爱的对象从“人”推向宇宙万物13。他说:“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14;“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15。关于“去私欲”,最值得注意的有四个方面:其一,在王学中,私欲与诗意呈现出尖锐对立的态势。王阳明经常以直接对立的方式讨论两者的关系16;其二,物质性的欲不再只限于经济待遇。孔子谈疏食饮水和单瓢陋巷指的都只是此一面。王阳明要求去掉的私欲则扩充到了所有生理性的官能性的方面17;其三,王阳明揭示出有害于诗意心境的还有种种在物质性的私欲基础上产生的极其复杂多样的心理疾患18;其四,王阳明强调,私欲,特别是源发于私欲的心理疾患对于主体的心理有一种强给予性。19王阳明的所有新思考较之原儒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意义。

儒学去私欲的要求有合理性。个体对自我生存功利的渴求,常给主体带来极度的痛苦、焦虑、压抑。去掉灾难性的功利追求,去掉王阳明所说的“昏昧放逸”、“非僻邪妄”,可以解放人自身,让自我心灵进入“和融莹彻”的境界。这一心理经验既具有相当普遍的现实性,其产生亦有其逻辑依据:私欲的压迫既把主体异化成单向度的算计的机器,也把主体带进与他人与环境的敌对状态;内外双重的对于自我生命的压迫,剥夺人的诗意性生命感觉,也使整个社会自然的生态环境朝非诗意的方向异化。在此种灾难性私欲与诗意对峙的现实性和逻辑意义上,儒学去私欲的思路是对的。如果进一步就中国民族的实际生存状况来看问题,更可以认定,儒学解读诗意心境的思维方式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民族生存功利追求的灾难化因为中国历史上灾变发生的高频率性而显得特别严重,这造成了中国人心理的功利化。孔孟之后犹甚。“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20苏轼曾叹“营营”极可恨但又无法摆脱21,连苏轼这种自诩“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旷世奇才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生存功利的追求在极为普遍的层面上就成了中国民族的灾难体验,也由此诞生了私欲与诗意对立的儒学阐释论传统。

问题在于,由灾难性的私欲同诗意的对立不能推论出一般意义上的私欲同诗意的对立,更不能因之而认定去私欲就是获取人生诗意的根源。私欲,在主体被迫满足的层面上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在主动性的自我追求的意义上,则可以是灾难性的,也可以不是灾难性的。人们在精神追求中附带性的获取功利,就可以淡化甚至消除灾难性。现实的物质性实践,如田间劳作,在起始意义上是功利的,主体是缘其私欲而进入其中。但其具体展开的过程也可以去掉灾难性,诞生出非功利的诗意体验。马克思所设想的非异化劳动如此。陶渊明采菊东篱的诗意感受也来自于功利劳动的过程。虽然“悠然见南山”的那一刻已经在根本上背离了古代“采菊”的劳动本质,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诗意性劳动也并不相同,但陶的体验毕竟同样说明了诗意可来自于劳动过程这一事实。诗意体验和功利追求在同一人生活动中的并存;私欲在主体不自觉的情况下随诗意的享受而潜在的实现,这没有能进入古代儒学的阐释视界。当然,诗意体验本身的非功利性、超我性同私欲在品格上是直接对立的。可以认为儒学的解读模式中包含了这一合理的思想成份,或者说,儒学的解读是从诗意与私欲的“直接品格对立”中来的。问题是,从“直接品格对立”不能推出生成因素的“绝对实体性对立”。“直接品格对立”既不意味私欲不能潜在地参与诗意的生成,也不意味着诗意能在灭绝个体私欲的条件下获得。诗意心境的建立以主体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在现实人生中,个体既不能完全失去生存功利,也不能把主动追求功利的权利让渡出去;只有在生存并承认私欲及其适当满足的一定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才有所谓人生诗意的创造。儒学,特别是后世儒家,之所以不言诗意对于物欲的依存,只着眼它们的对立,是由于现实生存的灾难化现实生活中诗意和物欲共存相依的情形被完全淹没;理论主体思辨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因而失去了在复杂的层面上把握诗意和私欲关联的可能。

儒学虽然没有以正面立论的形式提出诗意的根源在于去私欲,但其去私欲的思路包含了此一意向。王阳明就多次表明。去私欲即是“开”诗意之“源”22。此一意向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具有现实性,但在本质上不能成立。灾难性私欲同诗意的对立不意味着破私欲即能生成诗意。“对立”与“孕生”的逻辑机制不同。对立体现的是“有之必不然”。“孕生”则是要求“有之必然”。前者不能导致后者。前者要求的是“否定”、“排除”,后者需要的是“肯定”、“建设”。两者的逻辑差异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强有力的验证,被后代儒学所忽视的孔子所揭示的“乐”与功利的不相关性也能反证这一点。儒学经由去私欲以求诗意的企求犯了忽视“肯定”、“建设”,只从“否定”、“排除”上着力的错误。

“泛爱众”具有从肯定层面着力的意义。“泛爱众”能引发儒者的诗意体验,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古代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体验,已经潜在的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心理内容要求在现实人生中得到满足;泛爱众作为一种人生意愿和情感形式恰好能提供此种满足。第二,经由自我心理世界包容性的增大,“泛爱众”使主体以自我感受的形式体验了自我生命的扩展。泛爱众使主体获得“圣人式”的生命体验:眼界开阔,思想澄明,想象活跃,情感激烈,志向高远;自我生命进入“强式状态”23;感受到超越时间的永恒。第三,泛爱众使主体获得自由的体验。私欲是对自我的压抑和扼杀,泛爱众即是从私欲所造成的压抑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当主体把天下苍生纳入自我的心理之中,主体的胸襟随之开阔,想象力随之飞扬,“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24。这种状态就是自由的状态。

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满足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旧保有其重要性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25这是王阳明对于历史上私欲膨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破坏所作的完全否定意义上的描述。本文同意王阳明对历史变化的洞察,但不完全同意他的描述中体现的伦理价值观。人际关系的变革有历史的合理性。儒学眼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伦情感最初都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它以依附性、隶属性为其构成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人际交往扩大,必然使传统的血缘,乃至地缘、业缘等天然的依附性联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物质生产、自然生存的基础上。社会的发展使人的精神能力增强,精神需求增大。人有可能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寻找精神生活的空间,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使人用于物质生存的能力也极大地超越历史水平。这种种情况意味着个体要求一种平等、多样、独立的生活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建立在物质同一性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必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需要人际关系并把此种需要建立在自我生命的发展的意义上,与传统以自我生命的匮乏和压抑为基础而形成的需要有根本的区别。

“自我生命的扩展”、“自由体验”也不能依旧作为“泛爱众”的内属因素而为现代人所接受。在历史上,“泛爱众”之所以能够把“自我生命的扩展”和“自由体验”统摄于自身之内,一是基于人际情怀的满足对于主体诗意感受的生成具有绝对中心地位,二是源于感受主体对于人生诗意的纯心理性接受。泛爱众同人际情怀的满足本质上同一。这种本质同一决定了人际情感的满足在泛爱众的意义结构中具有霸主地位,决定了它对于其它结构因素能起支配作用。主体是在关怀天下苍生、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大众的精神联系的意义上,才有所谓自我生命的扩展,才有自由感。古代这种对于“自由”和“自我生命”的建构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充分展现“自由”和“自我生命”的全部内在可能性。由于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满足日益在历史生活中失去其霸主地位,自由和自我生命也就日益摆脱其对于人际情怀的从属性,走向自主、自立、自为。诗意从此当直接来自于获得了自主地位的自由本身和自我生命本身。历史上“泛爱众”的展开并不要求走向现实的人生实践,主体只是在自我心理世界中接触对象。纯粹心理感受对主体生命的提取是“低量”的,不要求主体生命的大投入。没有大投入的要求,主体生命的重要性和自我建设性就不能显示出来,主体生命本身也就不可能有在泛爱众的范围之外自主发展的问题。现代的人生诗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心理层面,而要求首先从生活实践中去创造。实践层面的诗意的获得对自我生命的要求远高于古代,因为它要求主体直接进入和对象零距离的接触,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和对象一起现实的改变自我和世界。“现实的改变”首先是物质性的,主体必须以自己的肉身形式进入其中。肉身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同“现实的改变”(世界与自我)对自我的要求之间有一种尖锐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便进一步凸现了自我生命和自我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重要的不再是自我心理的外在包容是否丰富和广阔,而是自我生命能否承担自身的使命。自我生命的可能性成为了现代人获取人生诗意的头等重要的问题。

由自我生命的可能性发展,使“泛爱众”不是凌驾于自我生命之上的与自我的欲望等对立的规定和情绪,而是受制于自我生命、与其它生命成份相联结、并参与整体性的生命构成和自我建设的能力与行动。正是在失去霸权从属于自我生命的意义上,儒学的胞民物我一体为仁又将诗意常存。

注释

①《论语·雍也6》。

②《论语·述而7》。

③《朱注》引程子的话明此:“单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④《论语·八佾3》。

⑤《论语·里仁4》。

⑥《论语·颜渊12》

⑦《论语·学而1》。

⑧当时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社会人际关系正处于急剧解体的过程中。因为解体,很多人为传统的失去而痛心,人们心理上存在着反弹性的企图挽救传统的情绪。因为传统也还只是解体还没有完全丧失人们还可以在残存的传统心理的基础上对话,所以,即使是君王——最高政治统治者,其心理情绪同普通百姓的心理情绪之间还有一种类同于血缘亲情的天然联系,君王既有可能因为百姓的生存忧患而心境暗淡,也有可能因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心境怡然。

⑨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同③,第272页。

⑩《与黄勉之》。

11《传习录》上。

12《传习录》下。

13这种扩展虽然与“泛爱众”在词面意义上有出入,但实质上同,故依旧可以“泛爱众”概之。

14《与黄勉之》,转引自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152025《传习录》中。

16如他在《答舒国用》的信中说:洒落之境,“和融莹彻”的诗意,“非旷荡放逸,纵情肆意之谓也。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之谓耳”。17《传习录》卷上云:“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四肢的。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四肢。”

18在《答舒国用》的信中,王阳明指出这类心理疾患有“昏昧放逸”、“牵扰亏蔽”、“恐惧忧患”、“意必固我”、“歉馁愧怍”等多种形式。这些心理疾患都源自于物质性私欲.但它们的规模和能量又远非简单的物欲能比,它们对诗意心境的破坏比一般物欲厉害得多。

19在孔子时代,克服单瓢陋巷之忧并不很难。在王阳明的视野中,事情却变得很严重。“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言即含此深慨。王以病疟未发来形容私欲在人心深处的潜藏(《传习录》中),强调要如猫之捕鼠来紧盯着私欲的萌动,(《传习录》上)指出:“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传习录》上)这些,说的都是私欲的强给予性。

21“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是忘却营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2如说“和融莹彻”的诗意“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之谓也”。《答舒国用》,《王阳明全集》卷五)人之所以不能获“廓然大公”之诗意在于“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传习录》中)。“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传习录》上)。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87-03

一、前言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中明确提出“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1]为了实现此规划目标,首先就需要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灵活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承载网络教学的功能,才能逐步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目前网络教学的研究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其中外延式研究基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载体,内涵式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网络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两者的目的都是构建学习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形成个体的世界观。[2]

传统的网络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为主导、教师学生时空分离,学生学习过程难以监督,学习效果依赖集中考核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3]建构主义认为只有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成为学习者真正拥有并且能灵活使用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建构获得真正的技能提高和深层的认知改变,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促进网络学习者构建新的知识,完成个体原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4]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平台模型、平台功能、个性化推荐、系统验证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对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提炼,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教学的支撑性理论,可以利用其更好地指导网络教学理论发展和实践。[5]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体的理解之上,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完成对新的信息加工,学习者根据事物的不同方面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从多个方面更全面更丰富地理解所学内容。[6]网络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知识灌输过程,更应该是学习者新旧知识双向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对教师提供的知识进行主动的筛选加工和构建,完成自身知识从同化到顺应的质变。[7]

网络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环境支持,因此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有利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感情动机,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的明确学习目标,不断的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平台模型

为了提供较好的网上学习环境支持,根据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模型INLPM(IndividuationNetworkTeachingPlatformModel)。

INLPM模型包括访问层、访问控制层、审计层、网络教学平台、硬件层,可表示为INLPM={Visitors,AccessContral,Audit,NetworkLearningPlatform,Hardware},访问层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Visitors={Teachers,Students,Managers}。访问控制层包括访问控制和负载均衡模块,AccessControl={WebSecurityLoadBalance}。审计层包括认证和授权模块,Audits={AutlenticationAutlorization}。网络教学平台以课程为中心,包括课程模块、通用功能模块、系统API接口模块,NetworkLearningPlatform={Courseset,CommonModel,APIinterface},其中课程模块包括课程资源、作业、单元测试、推荐课程、个性化资源,Course={Courseresources,Jobs,Unittest,Recommenderscourses,Recommendersresources},通用功能包括个性化推荐模块、师生互动、报表、系统管理,Commonmodel={RecommenderSystemmodel,Interactionmodel,Reportsmodel,Systemmanagementmodel}。硬件层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

四、平台功能

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模型INLPM由五个层次构成,其主要功能如下:

(1)用户访问层

给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基于Web和移动APP的登录入口,用户可以使用个人电脑或者移动终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

(2)访问控制层

访问控制层提供Web安全防护和负载均衡功能,其中Web安全防护主要提供Web端非授权访问、恶意代码防护、网页防篡改、URL访问控制、文件上传下载控制、关键词过滤等功能,通过Web防护对网络教学平台在应用层提供安全防护保障。负载均衡功能提供网络教学平台横向的扩展能力,在用户量较大的情况下,为不同的用户选择服务器集群中的不同物理主机提供访问服务,由于网络教学平台中用户需要保持访问状态,采用访问持续性负载均衡策略,可供选择的方法包括,轮询法、最少连接法、响应时间最优法、散列法、链路带宽最优法,鉴于网络教学平台高并发、低带宽的访问特性,建议采用访问保持轮询的负载均衡策略。

(3)审计层

审计层的功能是对访问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用户输入口令后由审计层进行认证,或者由第三方认证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确定用户身份后,审计层给用户赋予对应的权限,如教师可以管理所负责的课程、学生可以参与所选修的课程、管理员可以参看报表并对平台进行管理。

(4)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由课程、通用模块、API接口三个部分组成。课程是教学环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获取学分的基本单位,课程教学以周组织教学内容,责任教师按周进行教学进度设计、课程资源的整理提交、作业的布置批阅、单元测试的统计分析、尤其是学生互动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用户在教务系统中选课后,就可以进入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在一周的学习周期中,需要紧跟责任教师的教学进度,包括课程资源的阅读,课程作业的提交,单元测试需要合格,按时参加责任教师组织的双向视频互动交流活动,离线的Mail交互,在线的BBS论坛讨论,在此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群体性,利用个性化推荐方法为学生推荐学习兴趣和风格类似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借助站内消息功能,增强平台对学生的粘滞性。

通用模块是对网络教学平台中通用组件的功能集合,包括个性化推荐模块、师生双向视频互动、统计报表、系统管理。个性化推荐模块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和讨论话题,为学生推荐学生和讨论小组,有利于学生个性知识的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模块针对各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由责任教师通过开设虚拟视频教室,为学生进行解答,该功能作为所有课程的通用功能,需要根据教务信息,兼顾学生选课情况合理地安排活动的时间。报表功能主要提供对平台用户教学过程的统计,主要关注在线时间、资源数、作业数、访问次数、参与互动等统计信息,统计信息可以衡量责任教师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系统API接口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与第三方系统对接的核心模块,与平台对接的系统主要包括认证系统、教务系统、考试系统、招生系统、学工系统、财务系统等其他业务系统。为了保障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API接口模块中对其他第三方系统提供基于XML的WebService的通用接口,方便其他系统调用,提高平台的互操作性。同时API接口还需要支持针对第三方系统的插件功能,方便调用其他平台的核心功能。

(5)硬件层

硬件层由可扩展的虚拟化硬件平台提供支撑,可以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硬件需求提供纵向硬件性能的提升,如内存、虚拟CPU、硬盘空间、网络适配器的增加,也可以通过虚拟化克隆,提供横向的虚拟服务器数量增加,满足网络教学平台各个阶段对硬件的需求,保障平台的平滑升级。

五、个性化推荐

学习者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情境需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风格,可以为学生在课程、学习小组、好友等环节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推荐功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中个性化推荐功能采用经典的模糊聚类算法FCM(FuzzyC-Means)。FCM算法通过多次迭代法使得目标函数Jm(u,v)=■■(uik)md(xk,vi)取值最小,迭代过程中,聚类中心Vi和隶属度UiK的更新方法如下:

1.算法流程

(1)算法初始参数设置,聚类中心,V(0)={v(0)1,v(0)2,…,v(0)c},l=0,l为迭代计数,T迭代次数上限,?藓为目标函数阈值,平滑因子m=2;

(2)更新v(l+1)ik;(3)更新v(l+1)i;(4)如果maxiv(l+1)i-v(l)iT,则停止;否则,l=l+1,跳转(2)。

2.利用FCM算法给学习者推荐在线好友的流程

(1)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抽取学习者相关的关键属性,其中包括学号、性别、籍贯、专业、课程列表、学习小组列表、兴趣爱好、发帖主题、访问列表、在线时间,通过API接口调用教务系统和统计报表系统数据,生成推荐系统的数据源;

(2)对源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统一到同一个度量空间中;

(3)设置算法初始化参数,其中包括聚类中心V、迭代次数l、目标函数阈值?藓;

(4)FCM算出聚类中心后,形成学习者在线好友推荐的模型,根据被推荐者的采样信息,采用欧几米德距离公式,确定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Vi,因此根据推荐的人数上限p,在Vi中选择p个同类学习者,推荐给被推荐者。

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中采用个性化推荐的方法,灵活的根据各类特征信息,给学习者推荐在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网络习惯等方向类似的学习者,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推荐建构主义理论中网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六、系统验证

为了验证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模型INLPM的功能,采用HPBL460服务器部署了基于VMwareVsphere5.1的虚拟化硬件平台,利用Nginx软件的反向功能提供基于轮询策略的负载均衡功能,系统的认证和授权采用CAS(CentralAuthenticationService)实现。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使用ApacheClick的开发框架,实现了以课程为中心按周学时组织的课程资源、作业、单元测试、互动论坛功能,以及系统管理、统计报表以及师生互动功能。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推荐功能,实现了教学平台中参照专业、课程、兴趣等关键属性好友的推荐,为学习者提供了积极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平台的API接口利用Java实现了WebService功能,并与教务系统和学工系统完成对接。通过系统功能的实现验证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可行性。

七、总结

本文针对传统网络教学平台中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的情境,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模型INLPM模型,对INLPM模型中各层次功能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模型中个性化算法、流程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系统功能实现验证改模型的可行性,为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的通知[EB/OL].[2012-03-13].

[2]师琳.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生态环境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3):62-65.

[3]胡玲静.用Web2.0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83-86.

[4]彭立,乔爱玲,王楠.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37-39.

[5]程南清.基于学习对象的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9):56-58.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创造。它强调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既有赖于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有赖于其非专业素质,即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较过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在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实效,关系到我国当代人才培养的质量。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它通过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对共产主义基本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信任的教育;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培育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在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下述作用。一是定向作用。定向作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亦即培养我们自己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这种定向作用,完全是由它自身的内涵决定的。二是导向作用。塑造大学生成功素质,关键在于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之中,最终沉淀于他们的身心机体之中,进而形成特定的素质。三是动力作用。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科学的远大的理想是核心层次的素质和关键的素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是一种最强大和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则是增强这种驱动力的关键。四是超越作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超越的核心就是培养出能在改造现存世界的同时,以独到的实践意识的能力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

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发挥超越新功能,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有作为的地方。五是潜能发挥作用。成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时展需要,注重开发大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两者都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载体反映出来。

2.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面临的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各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学生不爱上政治课成为普遍现象。依笔者之见,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一是指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大国在全球推行“”和西方社会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中国搞意识形态的侵蚀,以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影响和争夺青年一代。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推向市场,走向市场。在这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下,出现了“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观念。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教育并不能传授他们生存的技能和求职的技巧,学的好不好无关紧要。这表明,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环境,更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社会的大德育观亟待确立。二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本来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均须经过大脑的思维,并与原有价值准则进行比较,以及对实践后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才能予以认同。三是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只要教学水平高,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爱听,就感兴趣。

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

如何扭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如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平台,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3.1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目标在于进行道德、法制观的教育。这一新型体系高度体现了新世纪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的思想,从而为我们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途。

3.2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一种塑造自身优秀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要讲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消化、再创造。

3.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10

[关键词]学习倦怠积极心理学积极品质社会支持教育者

[作者简介]王进(1975-),女,河南南阳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学。(河南开封475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计划项目“黄河水院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KXJS005)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97-02

一、学习倦怠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一)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业负担下产生的精力耗竭、感情冷漠和低成就感并存的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学习倦怠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个体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足、急躁不安、逃避责任、缺乏控制、疲倦厌学、敷衍应付等消极应对学习行为,严重者伴随情绪衰竭、睡眠障碍、人际退缩、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学习倦怠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情绪滋生、自我效能感下降等问题,而且对大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自我评价均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因此,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

纵观学习倦怠的文献资料,研究者们往往将重点放在学习倦怠的成因、结构、过程、干预、对策等方面,在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时,大多以消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注重采取外力措施纠错学生的行为,缺乏从学生成长、学生本身存在的力量等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和预防这一问题。总之,对学习倦怠的研究还处在相对消极、滞后、被动的研究层次。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指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取向调整矛头的新革命,向统治了近百年的消极心理研究范式提出挑战,它将研究重点不再放在人类心理层面的阴暗部分,而更多强调人性的价值和优点,关注人类的健康、快乐、幸福、坚韧、乐观、创造力等积极因素,激发和调动人内在的“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正是防御和修正心理问题的“武器”。

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学生潜在的问题,着重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去缓冲问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有效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针对当下解决学习倦怠问题模式的弊端,如果将解决措施调整为从依赖外界督促、权威指导、学生被动接受去解决、对抗学习倦怠,转为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激发其自身力量、指向其成长目标、转化为内在品质应对学习倦怠这一问题,这种积极的暗示会促使大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两点对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有直接的影响,这正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着力点。

二、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可行性

(一)人类具有的积极品质为解决学习倦怠问题奠定了基础

人的进化过程中,有大量的“积极基因”被遗传、积累,因此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潜质。同时,临床心理学与管理学的实验证明积极的心理因素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研究学者通过环境设计、动机激发、行为强化等因素唤起被试积极的行为,教给个体适应环境和应对问题的技巧等方法,帮助他们提升心理品质和生活质量。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对预防保健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自尊、敏感,渴望认可又惧怕失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打击后出现学习问题、情绪困扰、学习上的退缩行为属于正常现象,这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阶段。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不仅表现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营造良好心态、体验快乐情绪、保持积极人格特质上,而且体现在面对困难、挫折如何积极预防和应对上,这才是积极心理学现实意义的内核。同时,研究表明,受过挫折事件并调整过来的人们,对现实的评价更积极和稳定。其次,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乐观、向上、自我控制、坚持等积极力量正是对抗学习倦怠最核心的要素,这些核心要素的激发需要教育者提供更开放且多元的组织环境。再次,学习倦怠研究表明,每个出现学习问题的大学生,对外显露的是学习问题,而实际隐藏在内的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家庭问题等。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有目标缺失、学习枯燥、方法不当、压力过重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在迷茫时期方法指导和人文关怀的缺乏。作为一门以发现人性价值和创造幸福为目的学科,积极心理学可以为缓解学习倦怠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最后,在研究大学生学习问题时,通过训练发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知评价,体验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会积极的学习行为,完全是切实可行的策略,不仅可以融合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而且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提高学习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思路

(一)抓住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点,明确学习目标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多种多样,从低至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敏感、自尊、自我意识感较强的大学生,他们都有渴望成功、追求完美、获得认可、实现自己潜在价值的积极动因。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在大学生的学习激励时,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有效需求点,增加激励效果。教育者在认可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明确自己的目标,避免成为迷茫、困惑的人。研究发现,学习倦怠感较强的学生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迷茫一族”;另一类是目标动机太过强烈,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的“刻板一族”,稍微偏离目标,就对自己进行严惩,久而久之,自己的信心、目标都在动摇。这两类大学生都不会树立目标,不会用目标引领前进。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寻找兴趣和天赋,学会学习和思考,脚踏实地,把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避免成为迷茫困惑、应试机器、孤独被动等可能造成学习倦怠的因素,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处理学习倦怠最重要的一步。

(二)调整认知,用理性思维看待大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对待问题时积极的认知方式。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个人对事件的信念、评价和解释。在大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情绪耗竭及不当学习行为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合理认知自己的成败,不要动辄以绝对化、灾难化、以偏概全等方式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笨”“不如别人”“没有前途”“宿命”等不可控因素时,个体会丧失自尊,对失败感到羞辱,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作用。这种思想如果不加以阻止,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上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听之任之,最终不做丝毫努力等。反之,如果以理性思维去诠释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的问题”“自己努力不够”“这个事有些失败,但不代表我个人就是失败的”等,个体虽然对学习问题感到难过,但不会丧失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努力、调整学习方法等途径来改变的。

(三)践行大学生学习和知识主体地位

要改变长期“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模块,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和知识主体地位。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均强调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及学生自己决策学习的可能性。许多学习倦怠感较强的学生感觉在学习中缺乏控制感和决策权,自己是受教育和改造的客体,学习被固化为枯燥、限制时空、缺乏个性的机械活动。因此,要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控制感、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有权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选择和决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决策以及参与学习环境的设计等。同时,确立学生知识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被知识霸权所压迫,机械地反射知识传递的信息,而是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等。

许多人担忧传统的“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方式被弱化,在当下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保障。实际上,这一点是不用担忧的。应试教育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学习潜力,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习的监督者和过程的操纵者,而更像是一个导演,搭好场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者是更高层次的“操纵者”和“管理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管理在对自主性日益增强的大学生来说更为合适。在他们遇到诱惑、挫折、困难时去启发他们,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接纳,从而去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自信心。

(四)助力大学生成功,以成功孕育成功

动机心理学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完成任务可能性的期待,即概率大小;二是任务被个体赋予的价值大小。该理论运用在学习倦怠的学生身上,即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方式,竭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体验理论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提出“成功更能孕育成功”的教学理念。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助力学生成功。在目标设立上实事求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引导学生构建阶梯式目标,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成功成为可能;从认知方式上给学生灌输“人人都能成功”的信条,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以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保障上为学生创造成功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在评价上抛开过去纠偏、评述的消极方式转向欣赏、鼓励性评价;在行为上指导和强化学生的成功言行和方法促进其更大的发展。

(五)提高大学生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

当大学生遇到学习倦怠问题时,能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来缓冲学业上的不当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这项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二是大学生主观感受社会支持力量的强度;三是大学生自觉发挥社会支持的能力。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则社会支持系统越易发挥缓冲和保健作用。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群体是教师和家长。他们主观感受到师长对他们无条件的支持、理解、欣赏、关爱等情感体验对降低学习倦怠感非常有帮助。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的期望和评价会减轻他们对学习的焦虑与压力感,提高学习动力,认同学习的规范和要求,发掘积极因素去学习,这与积极心理学倡导帮助人们寻找积极动因对抗学习倦怠不谋而合。同时,大学生遇到学习倦怠问题时,会利用积极宣泄、正确归因、请求帮助、寻求心理平衡等方法自觉发挥社会支持的动力作用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工作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高校内部学术事务工作与学生工作分化明显,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从业者,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这一复合型职业引起各方关注,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行业规范、职业发展趋势等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但少有人研究其职业功能。在高校内部,工作的分工、细化可大大提高工作成效,这就有必要划分、界定辅导员的职业功能,目的是让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趋势、职业标准以及考核评价要从研究辅导员职业功能入手。

一、认清有关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将教育职能、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功能混为一谈。

职能是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职责和效能,主要用于描述社会现象,往往人为赋予,带有一定价值色彩。教育职能是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及与外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的特性和能力,特指教育所应具有的职责和效能。职业技能是指完成每一项工作内容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技能。职业能力是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职业技能,但外延稍宽,含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多种要求。职业能力即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潜能的综合能力。而职业功能是指职业所要实现的活动目标,是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活动项目。完成职业功能所应做的工作就是日常工作内容。每项职业功能至少含两个及以上工作内容。功能指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可用于自然或社会现象,某种意义上讲是客观存在的,基本不带有直接价值判断色彩。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不能人为赋予。

误区二,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指学生工作,两者一样。事实上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很大变化,远远不止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单纯说教会让学生们不服,而学生对说服教育能够接受,因此引导功能就此产生;管理扩展到既要管理又要服务,诸如学业辅导、经济资助、心理咨询、生活帮助、职业指导等内容,服务功能就此产生。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正朝以下几方面转变:在教育机制上继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各种教育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管理服务机制上,贯彻在管理和服务中加强教育与引导、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社会上广泛应用的激励机制,应在学生工作中广泛运用,并成为重要手段发挥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划分的依据

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以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要按照职业要实现的工作目标即学生工作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主要工作内容来划分。

依据之一,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即职业要实现的工作目标)和辅导员的职业性质。高校学生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为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在完成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和根本任务过程中,作用不可替代,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成分,是集教书、育人为一体的立体型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开展学生工作、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任务的发展,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中发挥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之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及特点。

首先,学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建设;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情商引导;生活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就业服务等方面。

其次,学生工作的特点体现在:

第一,工作难度大、工作要求高。全球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伦理、行为方式的碰撞,社会呈现出更多新思想、新观念,如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对大学生不无影响。现在青年学生思想有个性、思维活跃、创造欲望强、自主意识浓厚,对新鲜事物的理解甚至认同都相对容易,但另一方面认知、评价态度却无所适从,还有学生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常让辅导员碰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这些给学生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交流技术以及电脑技术。能掌握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实行学生电子信息管理。随着手机报、微博、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极大方便,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无须见面就可信息交流、思想交流。辅导员不用亲自到班级和宿舍就可了解基本情况,这些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并不能完全取代师生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大量深层次的思想工作还需面对面的谈心、沟通才有实效。

第二,角色转换要适应,方法技巧很很重要。从过去的“严师”向“亦师亦友”转变,以前认为教师是权威,一言九鼎,学生必须尊重、服从,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人们要求地位平等,辅导员要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就要以说服教育、正面积极引导为主要方式,切忌强行,以朋友角色去关心学生。

总而言之,辅导员职业功能可划分为: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

三、用职业功能分析法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具有一定科学性

我们知道,职业标准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起着导向作用,它引导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考核鉴定、技能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过去制定职业标准采用知识分析法,它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追求职业功能目标的实现,导致职业标准相当程度上无法适应行业、职业和技能发展变化的形势,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运用功能分析制定职业标准的过程,只要有以下几部分:明确基本目标、工作角色分类、确定功能单元、划分能力要素主题、确定操作标准、确定范围说明。可见职业功能在制定职业标准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国家标准,是一大进步。

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是受教育者也即大学生群体和高校学工系统在内、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能力,辅导员完成职业功能所做的工作就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这些都带有一定客观性,基本不能被人为左右。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以及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的构建应当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总原则指导下,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向模块化、层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使未来辅导员职业标准成为以职业必备能力为基础的,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职业标准,以全面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从业者的需要。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要求(含工作内容、相关知识和技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工作己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以“教育、管理、引导、服务”为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的综合性育人工程。其中教育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管理是指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其实质就是规范,其目的就是把学校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行为准则融入各项管理制度中,渗透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相衔接、自律和他律相统一,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就是指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基础,当前主要指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经济资助等项目。

第一,教育功能方面。要掌握国家方针政策、教育学知识、思政研究理论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技能要求体现如下:

首先是政治教育。这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平素要积极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学习和领会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指导学生党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其次是日常思想教育。

第二,管理功能方面。学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具体、繁琐又细致的长期性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基石,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举止、秩序、规范、生活、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要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新媒体技术等相关知识。

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两方面。在工作中要把严格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能制定班级等制度,将激励机制贯穿于民主化、制度化班级管理中,能掌握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实行学生电子信息管理,能将队伍建设(党、团、班)融于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和党团、班级建设;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当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学生干部选聘、评奖评优、勤工俭学、经济资助等工作;学生失信、违纪的教育、处理工作;学生寝室文化创建,通过与学生在寝室的交流、沟通,培养师生间的情感纽带。还需要关注不同宗教、不同民族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习俗,关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第三,引导功能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就业辅导、情商引导等。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职业规划基础知识、职业指导方式及技巧以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等知识、经验之和。

第四,是服务功能,需要辅导员掌握社会学、法学、学生工作条例综合运用、心理学、以及就业信息收集、政策咨询等,表现方式为辅导、服务和咨询。

当前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辅导、服务、咨询工作不断拓宽和延伸,逐渐成为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自助、互助、自管、自救”,学生请假、奖惩、资助工作等审核签字服务,能利用网络跟踪,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取就业信息,能帮助学生对择业观念、途径、就业政策进行解释和引导以及求职心理引导,大学生也越来越希望他们的辅导员能提供多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以利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雁琳.功能分析:英国职业标准开发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2]关多义,张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篇12

关键词: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环境心理学;影响;原则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时尚的室内环境。随着现今专业院校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之一。环境心理学在这样的设计中更是融入了业主在对房子品质的一种需求,并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关系,创造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与以往相比,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当然在整个房间的设计中,一定要以业主本身的性格和喜好,根据本人的个性来打造更为时尚的室内居住空间,这个心理把控尤为重要。专家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目的就在于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它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设计专家对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普遍的重视。环境就是“周围的情况”,就是围绕着我们并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在想,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环境在悄悄地影响着你的情绪。不过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如业主喜欢粉色为主的墙体,在搭配颜色时,就更要注意家具的摆放和饰品的配套。在陕西交通广播的《我爱我家》节目中,色彩专家都会针对不同听众的反映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有位听众曾反映自己喜欢家中有古香古色的感觉,并请专家帮助其选购合适的窗帘,但专家仅给他推荐了不错的色彩搭配,就让他非常满意,这就是抓住了业主色彩搭配的心理。

室内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用”的功能。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无疑是空间的功能,不同种类的空间最大的区别无疑是功能的差别。在功能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应该提供不同的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

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室内设计师要理解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恰当表现空间的功能性因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源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的不同需求就诞生了空间的不同功能。每位业主都有不同的色彩需求,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色调来搭配出不同的视觉冲击,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色彩把控,根据定位选择何种装饰风格。

以住宅空间中的书房设计为例:书房是住宅空间中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与其他学习空间相比有相同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私密性、随意性、舒服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办公现象也越来越多,书房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兼有办公空间的特点。书房的功能是为了让人们能集中精力,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阅读、思考以及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或对外联系。根据以上要求,书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首先房间里要有良好的自然照明或人工照明设施。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习的空间其照明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条件,如果其中设计上出现了问题首先就会造成生理上不适,同时也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实践证明,在房间中光线不好,过暗的话会造成生理上不适,颜色不清晰,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厌恶和烦躁,而光线过亮也会引起人的心里烦躁,光线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情绪和生活情绪。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考虑,书房最好选择自然光线比较好的房间,而不是客厅。其次,房间要有良好的隔音设施,良好的隔音可以保证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另外,家具陈设也应该体现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在这里,我们就可以选用简约、低调的家居摆设。

卧室的设计要求就不同于书房了,卧室是整个房间中最具有私密性的空间,所以它的要求很高,一方面要保持空气流通,另一方也要体现主人温馨、浪漫的格调,因此卧室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个性和爱好而展开设计,舒适宜人是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卧室空间界面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要有充分的亲和力。比方说在床品上的色彩搭配、卧室家具陈列等等;界面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色彩都不能过于强调变化;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这样顶部就不会有压抑感。灯光的设计方面,照明要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由暗至亮,逐渐递增,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处理界面时保持“含蓄”的特点。

另外,出于对人健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卧室在房间设计时都会在建筑的南侧。这主要是考虑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对原有建筑通风不良的情况在设计中应适当进行改进。对安装空调的卧室,空调器的送风口出风方向不应该直对着人就寝的床等。有些业主入住后,卧室设计要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其实应该合理科学的采用“软装修、硬装饰”这样的主题,一方面能够合理布局,同时也符合业主本人的个性化需求。陕西交通广播《我爱我家》家装大讲堂中,会逐步对居室布局和色彩搭配逐一进行解析。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三年劳动合同范例(3篇)

    - 阅0

    三年劳动合同范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以.....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范例(12篇)

    - 阅0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篇1一、初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概念初中数学课程资源也被称为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是数学教学信息和课程安排的总称,也指对数学教育有用的人力和物质。它有.....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