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我们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我们要能够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科学地进行处理,让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由于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分析,能够帮助于我们对这两者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而存在的,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体系才被提出和发展,同样地,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能够应用到实体经济当中,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离开不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除了提供经济基础,还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当中缺少了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当中就会发生资本的改变,在投资市场当中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资本的进入,这就容易造成无法很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市场失调的情况也会因此发生。而长久以往,金融体系也会受到威胁,甚至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因此,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而存在的,金融体系是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的。

2.金融体系的构建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系能够充当实体经济的支付中介,通过金融体系这一支付中介,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完成其原始资本的积累,实体经济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实体经济自身的范围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拓展,除此之外,由于生产量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使得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得到增长,并且使得实体经济更够更加完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而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以及增长的纽带和驱动力,它能够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作为支撑,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能够帮助我国的就业压力有效得到缓解,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因此更加快速。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剩余的资金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最终使得剩余资本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就当前我国的金融相关行业的现状来看,很多投资者及相关人员并不能够自身的职责进行很好地践行。相关数据也表明,做为我国实体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往往要受到很苛刻的条件的限制,贷款的额度甚至也只有15%。由于银行贷款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而中小企业除了能够帮助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关数据表明,中小企业能够帮助缓解我国70%的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就业问题也会更为严峻,就业问题又很容易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多中小企业当中,如果银行贷款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对资金进行筹集,比如民间信贷等等,而民间信贷等筹集资金的方式比起银行贷款往往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遭到了限制,同时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

1.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要能够对自身的位置进行摆正和重视,现有的交易应该要向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未来的发展问题,实体经济要能够在交易过程当中对自身进行定位,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帮助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同样地,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进行联合,通过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可以进行举例:随着我国当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始资本也不断被创造,在金融体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本,大量的原始资本使得金融体系的规模得到扩大。这样一来实体经济就会进入到市场当中,更多的资本需求也随着衍生出来。金融体系也会通过这些资本的需求的引导而不断得到发展。要想使得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在金融体系当中融入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改革要从根本上进行才能使得这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原因如下:(1)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利率得到升高,这样一来就会带动储蓄利率的升高,储蓄当中会有更多的资本的进入,大量的资本进入使得储蓄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2)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融资的途径直接得到改变,储蓄也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进行融资会更加方便和直接;(3)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模式使得来自政府的干预以及影响大大减少了,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则大大增大,资本配置也势必会朝着更为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4)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了,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当中的监督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5)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会使得金融市场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也会进一步使得金融体系的层次更为丰富。总而言之,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更加稳定地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金融体系当中实体经济属于基础的部分,金融体系无法离开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同样地,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少不了金融体系的推动。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如果十分严重那么就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存在。本文通过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即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和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希望能够帮助我国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想使得我国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就要理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这两者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把握,从而采取相关的经济措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R].在《财经》年会上的讲话,2011-12-15.

[2]俞亚光.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五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0710-13.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2

湖南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基地之一,也曾是全国有名的重污染城市。近年来,株洲从“去产能、调结构”着手,逐渐形成了以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动力“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工业体系,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引起了广泛关注。金融特别需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金融支撑作用尤为重要。

践探索

在株洲,金融业提供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正在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支持着实体经济发展:株洲银行业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需要,成功推广了“供应链金融”“续力贷”;抓住国家产融结合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机遇,整合金融、财政、产业等央行优惠政策,开发出数十种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坚持扶优限劣,实施绿色信贷,让老工业基地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融资,信贷投入做“加法”

以点扩面,推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株洲工业的支柱,其供应链上游的一大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株洲中心支行通过专题调研及其他途径找出了800多家轨道交通供应链企业,制订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措施,并与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株洲市工行、建行等5家主办银行在中车集团等6家轨道交通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中推出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依托央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创新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及票据转贴等“供应链”融资产品,2015年累计为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解决流动资金34.5亿元。2016年,株洲将这一融资模式推广至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动力三大高端制造业的21家核心企业,主办银行增加到8家,融资累计超过75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长沙银行株洲分行设立了轨道交通专营支行,中信银行正在开发以电力机车、城市轻轨等为标的的按揭产品,建行株洲分行与中车集团合作,采取融资租赁方式投资50亿元有轨电车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有16家银行创新出30多种针对轨道交通产业的信贷产品。

推动企业“走出去”。在央行的推动下,中行帮助时代新材开通人民币、外币账户的互联互通,设立本外币“资金池”,调剂和归集跨境人民币资金余额,以内保外贷和外保内贷的方式,实现在海外融资6亿美元,成功并购了德国采埃孚集团旗下BOGE橡胶与塑料资产,并获批3000万美元短期外债指标。

积极开展产融合作。在产业工业园中率先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达标活动,在湖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中株洲连续三年位居第一。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了银企产融合作。株洲市政府与18家省级银行机构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63个重点项目已获得银行融资授信共计469.3亿元,已到位240.5亿元。

降本减负,企业成本做“减法”

推出“续力贷”项目,减轻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负担。由于企业流动性贷款不能借新还旧,过去一段时期解决“过桥资金”主要依靠民间借贷,年化利率达30%以上,且随时有可能抽贷,造成企业生产难以为继。为解决这一难题,2015年10月开始,株洲推出“续力贷”项目。该项目明确为政府主导、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各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低成本、短周期、免担保、普惠式”的短期信贷融资服务项目。2016年,全市累计办理“续力贷”316笔,为近300家制造业企业解决过桥资金20.6亿元,年化利率仅为12%,节约利息超过5000万元。

支持工业企业由成本高的间接融资向成本低的直接融资转化。株洲市政府出台了扶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奖励政策,企业走出了债券、基金、股票、中票等多元融资新路子,尝试了PPP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新的合作模式,企业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突破。株洲以企业债、政府债等形式置换工业贷款16亿元,华融湘江银行将株洲旗滨玻璃等3家工业企业的3.2亿元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既盘活了企业资金存量又支持了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株洲制造业累计直接融资57亿元,同比增加22%,近40亿元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得到置换。据测算,株洲制造业融资成本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这不仅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能,而且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企业效益。

巧用杠杆,融资总量做“乘法”

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基础货币乘数效应。央行与政府建立“1+N”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如优先办理工业企业的票据再贴现4.6亿元。在央行再贴现票据引导下,依托票据处理系统,市工行等4家银行建立了规模达1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票据“资金池”;依靠央行发放1亿元支农再贷款,支持株洲融兴村镇银行、唐人神集团和唐人神大农担保公司三方合作,以“再贷款+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经营户”融资模式发放贷款1.8亿元,有效支持了食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发展。

归集财政资金,整合专项产业基金,撬动信贷投入。株洲市政府设立了5.3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和6亿元的偿债准备金,用于重点产业发展、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并以此为依托,通过“财政资金―股权基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级放大的有效投入模式,安排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2.2亿元偿债资金,联合建设银行成立3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金,撬动信贷融资和社会投入规模达300亿元。

扶优限劣,化解产能做“除法”

实施绿色信贷,坚持扶优限劣,全面支持清水塘老工业改造升级。出台绿色信贷指导意见,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对环境违法企业一律不批新增贷款。加大对企业升级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污染治理贷款60亿元,重点支持株洲能量循环链项目和智成化工的成碱法回收烟气及烟尘治理项目。积极有序实施“两高一剩”行业清理和信贷退出,累计压缩“两高一剩”行业贷款18.5亿元。在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政府最近决定3年内将115家污染企业全部搬出清水塘。

银行机构在信贷规模、利率和期限上给予倾斜,全力支持落后工业企业搬迁、并购重组。如对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搬迁攸县网岭工业园区项目,农行株洲分行发放贷款3.28亿元,授信融资期限15年,实行基准利率。建行株洲分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4亿元,并申报6亿?10亿元的中长期项贷款,扶持株洲旗滨玻璃集团并购重组。

构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积极推进煤炭去产能的金融支持。攸县小煤矿是该市去产能的重点对象,攸县农商行发放煤炭收费权质押贷款2.23亿元,用于关闭退出奖补资金,确保小煤矿顺利关闭退出。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煤炭产业发展基金及5000万元的“续力贷”基金,协调技术先进、有发展前景的煤矿企业及时办理存量贷款续贷,防止了资金断链。目前攸县关闭煤矿企业46家,煤矿企业由原先的94家减至48家。

成效与启示

株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督导组的肯定。2016年,株洲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7.4亿元,增长17.3%,增速高于全部工业增速10.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6.5亿元,增长13.2%,轨道交通已成为千亿产业集群。全市实现GDP增长7.9%,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制造业贡献率达到47.7%。在结构调整方面,传统工业占比比三年前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创造了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株洲现象”。总结株洲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启示。

要有良好产业基础。株洲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轨道交通业全球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这些都为金融支持提供了众多的项目选择。近年来,在市经信委、发改委等部门的配合下,央行建立了一个近3000家企业参加的产业信息项目库,并且和央行征信系统相连接,实现了银企信息无缝对接,效果显著。

要有有效融资需求。当前,一些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足,中国中车等核心企业因融资渠道众多“不差钱”,这些都有可能表现为对融资需求不旺。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其上游千万家配套企业却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下游产品使用方因政府购买力不足,也存在融资需求。株洲金融正是找到并且满足这些有效需求,连通了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链条。

要有金融不断创新。株洲创新供应链金融、电力机车按揭等信贷品种,以及设立科技银行等专门服务制造业的专营支行,契合了产业发展特点。株洲高端制造行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融互通,出现了投贷结合、基金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多元现象,呈现出现代企业融资方向。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3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唯一的区别就是分离的程度不一。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程度上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都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降了下来,其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越来越明显。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实际上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情况,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是之前由于表现不明显因为并未受到过多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程度越来越明显。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不均衡,而且在增长速率上金融经济的发展也要明显优于实体经济。这是因为不管是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金融经济都展现出比实体经济更加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分离差距的逐渐扩大,到时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越?碓蕉嗟男幸悼吹浇鹑诹煊虻挠攀疲?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资源进入到金融领域[1],正是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形成的良性循环,导致金融领域的范围越来也大,整个资源是固定的,大量流入到金融领域因此实体方面的活跃度就大幅下降。

金融经济出现的强大甚至直接制约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比例上的失衡导致在金融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各种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入到了金融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掩盖实体经济中内在的问题,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分析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其原因比较多。从时间上看,由于金融经济晚于实体经济,也就是说金融经济是倚靠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科技的进步金融经济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出现分离现象。其中资本结构改变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以及在金融管制方面的过于自由化[2],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经济得到了更多的优势,在这种优势下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扩大,其金融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就得到提升,从而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还需要提到的就是关于金融相关制度的解除以及自由化,限制的解除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自由,我国的国际贸易量会直接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长,汇率限制的解除也实现了固定制度转变为浮动制度。各种各样的原因累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

三、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的措施分析

1.控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的这种分离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速度,这一点提示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偏向某个经济,而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实体经济,因此政府在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的作用,将其作为金融经济发展的支持,树立起一个金融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分离问题。

2.稳定经济发展速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整个经济的发展即离不开实体经济也离不开金融经济。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金融经济发展过于快速,失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经济非常容易面对巨大的危险,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要对金融经济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需要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确保实体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条件[3],并充分发挥出金融经济的价值。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到交易需求,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甚至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相辅相成。

3.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考虑金融经济自由化

金融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自由化的金融经济会带来利率的提升,储存利率也会升高,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成本进入到储蓄中。加上自由化发展的金融模式还会直接改变融资的途径,还会减少来自政府的干预,这种通过利用市场进行调节的机制能够实现资本配置的公平与合理。虽然自由化的金融经济是依赖金融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但是这种方式也能够促进整个实体市场的服务能力与效率。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4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的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成为了一种新业态和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收集企业的信用数据以及交易行为数据,进而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测评,利用资金融通的方式帮助达到标准的个人或企业。国外根据多年的经济得出“互联网+金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需要在一个制度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同时要保证信用数据库的完整、准确。所以“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就应该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的社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实体经济发展

2015年4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考察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刚刚定调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发展银行,并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强实体经济升级的发展。作为新业态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在现今社会中更好的加强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成为了重要任务。

一、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内容概括

1.新业态的内涵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了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倒逼三方面的因素:(1)信息技术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促进了新业态的形成。20世纪后期,电子技术的快发展,为新形态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展进程每向前进一步,都会衍生出能跟上时代的新业态。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也衍生出了很多新业态。尤其是制造行业,信心技术和制造行业中生产性工作相结合,加快了生产工作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地位,同时使产业链两端的生产服务环节与加工制造环节分离,使新业态形成。(2)消费者需求倒逼信息技术革命影响新业态的形成之外,消费者的需求倒逼同样也能促进新业态的形成。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出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现象。每当消费者的消费观点变化时,就会导致市场中的需求变化,这就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3)产业升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正在逐渐的升级,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观点,不再一味的追求制造的利润,而是在发展渠道创新以及需求的创造成为了重点,加强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新业态的形成。

2.实体经济的内涵实体经济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具有主导性、有形性、载体性、下降性的特点。3.实体经济的功能(1)保证消费活动的安全不论在任何时代,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等,而保证这些活动能更好的进行条件,就是林林总总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日常实体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停止的话,就会为人们的消费活动带来了安全隐患。(2)提高人们的水货水平人类在生存的同时,还需要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越高端,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越好。如果不进行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不上去。(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功能在人类的生长中,不止要生活条件更好,还应该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林林总总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能保证人的思想层次提高,加强了人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进行这些活动的化,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人类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现今的社会中,互联网在全世界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没有地域与国界之分,加快了各国之间的跨国投资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流通的特性,促进了资金的融通,根据互联网内的资源,来寻找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并使其达成愿望。在传统的金融中,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

1.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和便捷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一步一步的推动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达到了互联网化。在一些情况下,传统的金融机构无法为个人或企业进行融资,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其进行融资,增加了资金融通的新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更加的便捷、更加快速。另外,由于互联网没有国界与地域之分,互联网内的信息可以快的传递,这又使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内可以进行销售,让需要融资的个人或企业有更好的选择方向,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了个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和便捷。

2.互联网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服务在企业融资工作中,企业信用等级决定了其成功与否。在传统的融资中,要对企业建立信用等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信用等级的建立往往很难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使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时,互联网自动的就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库,可以使融资机构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出来,按照其信用等级进行融资,很好的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新时代下,“互联网+金融”能产生新的需求与供给,创新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内容,只有进行创新,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在当今时代下,只有不断完善传统的金融机构,使其互联网化,才能发现并解决以前所忽略的客户需求,才能更好的达到客户的要求,增加客户数量。

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研究

1.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在现今社会中,常常会发生非法集资的事件,这不仅使投资者的信心遭受打击,还会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其中要包括设定平台资质标准、加强信息纰漏相关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数据库以及加强对投资人的保护原则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2.建立健全社会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信用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无法评估一个企业的信誉问题,就会使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效果大大折扣了。根据国外的经验,应该让各金融机构加强客户数据库的建设,加强金融机构信用数据库的链接,使信用信息能更好的被利用,并且,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要建立良好的评级体制与惩奖制度,对信用低的企业进行批评或一定的罚款惩戒,要对企业进行信用教育,加强其守信用的思想,建立和谐的信用社会。才能更好的促使“互联网+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四、结语“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两者相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却相当迅速,这就表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对实体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建设,改善“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使“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推进实体经济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金融发展评论,2014,02(10):55.

[2]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10):25.

[3]许海.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5,05(04):28.

[4]张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武汉金融,2016,09(01):9.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

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现象,进而造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戈德斯密斯。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对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内涵进行研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崭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有着积极意义。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的表现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不断蔓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现象表现出更多的新特征。只要表现为两者之间的发展失衡,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也是促生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关系失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规模兼并造成经济体过于集中

近年来,实体经济出现规模较大的兼并现象,尤其是在金融企业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造成了经济体过于集中。这一现象为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首先,由于金融企业过于集中,使其高层管理者获得了更多的获取高薪报酬的机会,进而造成管理层道德风险加剧。一些决策者会借助经营规模的扩张谋取利益,但是对于破产风险却刻意回避,及时出现破产,也会有政府施加影响并挽回损失。因此,在缺乏严格约束的情况下,这些金融企业会刻意放大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对经济环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金融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超越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就是经济活动的主要交易集中在金融经济范围中,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进而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概率大幅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完全脱离,继而造成经济结构恶化。

3.金融经济指标难以反映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发展失衡,造成金融经济投机概率增加,并对经济指标造成影响。尤其是在价格指数方面,由于实体经济影响力过小,因此难以反映其真实发展状况,最终导致价格指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晴雨表”作用丧失。由于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一直,过多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范围流出,进而注入金融经济中,而后者又具有高度投机性,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并遮盖了实体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对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内涵变化的影响分析

新时期以来,金融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实体经济,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具体分析如下:

1.积极作用

由于金融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位置愈加突出,这也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向金融经济范围倾斜,在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资源配置、资金盘活作用更加明显,对实体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消极作用

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严重,就是使金融经济失去约束力,甚至出现金融经济妨害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会对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本质而言,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化,实体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两者之间制衡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分离进行防范管理。

三、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变化成因分析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分离,是由于金融经济的快发膨胀造成的,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遏制,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伤害。造成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资产占比扩大

随着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增加,其市场风险也在持续扩大。如果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于金融经济,则会造成经济环境失衡。无论从国民经济基础法系还是发展历史分析,实体经济都是国家经济的根本支撑,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实体经济后,才能为金融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背景,只有实体经济繁荣,才能带来金融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在国际贸易中,实体经济进行交易必须有外汇支持,而这正是金融经济的影响范围。金融经济能够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中介作用。而金融经济的参与和渗透,必然会带来多种金融风险。在这一因素作用下,金融交易的频度和额度也会超越实体经济,从而造成金融资产占比明显提升。这一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环境带来了新挑战,由于金融经济高度集中,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

2.制度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制度层面而言,由于金融经济的膨胀,使金融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主义、非理性交易、盲目交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金融经济约束力下降造成的,制度的缺失使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制约。从技术层面而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金融经济的种类更加丰富,金融交易数量的增加,造成金融资产所占比率不断上升。

3.金融管制缺失造成金融经济自由膨胀加速

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管制,造成金融经济自由化膨胀加速,进而使金融经济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金融管制缺失最典型的表现是国家之间已经解除了金融管制,国际间资本流动更为频繁。此外,国家对于金融管制的力度也在不但弱化,管制范围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进而造成金融交易量的大幅攀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造成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因素的多方面的,虽然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协调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应当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为健康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建立金融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型关系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必须依靠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从本质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实体经济则需要金融经济的调剂和扶持。由此可见,金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与实体经济,只有这样的经济发展定位,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真正制衡。

通过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本质分析可以看到,其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的环境下,金融经济将失去必要的支撑基础,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经济危机。由于金融机构自我强化倾向过于凸显,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态势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了金融经济抑制、干扰、破坏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两者之间关系分离,相互之间的制约力、影响力、互补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default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房利美(federalnationalmortgageassociation,fanny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homeloanmortgagecorporation,freddie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企业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会计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历史成本方式进行计量,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稳定;融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46-03

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没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金融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当金融体系整体或局部受到破坏导致金融服务中断,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潜在负面影响1。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效率显得尤为迫切。

一、新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确定的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质量的通行标准。但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同时考虑到宏观审慎管理目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质量可以从总量、结构、效率、可持续性等几个维度进行描述。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从发展趋势看,2006-2013年新疆经济年均增长11%。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新疆地区全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迅猛,从2006年的167.78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199.9亿元。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2013年新疆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为37.6%,较2006年提高了32.1个百分点,较全国同期多提高16.9个百分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二)融资结构日趋多元化,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近年来,新疆金融机构类别日益丰富,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新疆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一是直接融资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继续加大。2013年新疆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筹措资金202亿元,是2006年的5.4倍。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长较快。2013年末,新疆全辖共有270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1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1.08元,较2009年2增长11.93倍、14.27倍和20.4倍。三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表外融资规模增加。2013年金融机构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新增表外融资合计329.2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0.28%,较2006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三)资金运用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贷款产出比3看,2006年以来新疆贷款产出比走势基本与全国一致,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以前均在1.0以上,即经济增加值大于单位贷款投入;2013年新疆贷款产出比为0.86,仍然超过全国水平,资金运用效率较高。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是信贷结构调整根本性因素,大批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加快开工建设,以及房地产刚性需求带动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固定资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新增800.5亿元,占全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73.5%。同时,对“三农”、中小微企业、民生领域等支持力度明显增强,2013年农户贷款、微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28.3%和61.6%。

二、新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不适应方面

2006年以来,新疆金融业在资产总量、金融结构等方面均优化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反过来促进新疆金融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但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依然存在着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金融业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和滞后。从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4看,新疆2006年至2013年的平均值仅为3.71,北京、上海等地区的FIR值是该值的2至3倍。2013年末,新疆金融业产值占GDP比率仅为5.2%,而同期沿海发达地区的同一比例已达到10%至20%。

(二)储蓄投资转化率较低。数据显示,新疆金融机构2006年以来存贷差以年均18.5%的速度增长,至2013年末新疆机构存贷差达到4248.3亿元,是2006年的2.73倍。存差率52008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至2012年末达30.1%,较2006年下降10.2个百分点;贷存比较2006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储蓄被转化为投资的比率略有提高。与全国相比,这两项指标仍有近5个百分点的差距。

(三)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实体经济的产出结构不匹配。主要表现为非国有经济贡献率与获得的金融支持不相匹配。2013年1-11月新疆非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7%,较2006年增加16个百分点。但由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对滞后,银行仍然主要面向大型国有控股有企业,而非国有控股经济获得的信贷比重一直很低,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错误配置。以小微企业为例,其获得的贷款在整体贷款中所占比例依然较小,2013年末仅为15%。这说明新疆现行的金融结构不具有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6的机制,也不适应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间接融资,金融运行潜在风险加大。新疆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总体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2013年为121.9%,较2006年水平上升了40.7个百分点。这既表明新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信贷投放,融资渠道亟需进一步拓宽;也表明新疆经济运行的杠杆率相对较高,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潜藏较大风险。2013年民间融资调查数据显示,民间借贷平均利率约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3倍,个别利率突破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4倍。其潜在的风险是,不仅高利率下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增多,而且这些贷款组织的风险有可能向正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传染扩散。

三、进一步提升新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建议

作为金融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尤其是作为从事具体金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更多地要从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做起。就要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途径出发,按照当前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种理解,综合起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既包括提供银行贷款这样的间接融资,也包括帮助实体经济到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二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交易支付便利、金融信息支持,比如支付结算、货币发行、征信服务等。三是通过金融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拓展和深化“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长期可持续。

(一)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有效提升。在当前货币环境下,积极运用稳中趋紧的政策走向,通过倒逼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将加快经营转型内化为自身经营的需要,用好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更加精细、科学统筹安排信贷增量,主动加快信贷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按照新疆“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增量和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二)继续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多方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将产业与企业的发展优势,与金融的各个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安排,实现从被动融资提供者向主动融资推进方转变。首先,围绕实体经济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其次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信贷经营方式,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抵(质)押方式、业务模式、贷款手续等方面不断提高对企业、农户需求的满足能力。

(三)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源,提升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风险补助机制、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使金融创新收益与风险之间形成动态平衡,推动民生金融逐步由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向实现商业可持续转变,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从“增量”向“扩面”转变。例如,可以对部分地区小微型企业贷款贴息,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利息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对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集合票据等债券进行费用补贴和建立风险缓释基金进行风险代偿。

参考文献

[1]唐岫立,韦琬.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J].中国金融,2012,(11):82-83。

[2]殷兴山.构建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业态[J].中国金融,2012,(11):20-21。

[3]周晓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J].中国金融,2012,(11):23-24。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1篇8

关键词:“脱实向虚”;虚实并重;资金回归;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实体经济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真正增加社会财富,是一国应对风险的坚强后盾。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较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危机的考验,但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上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受产能过剩、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包括许多个人,“脱实向虚”抽调大量资金投向楼市和股市,一些地区经济严重“空心化”,更一度使得民间借贷愈演愈烈,但2011年温州与鄂尔多斯等地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主大量出逃现象,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并未凸显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一方面,金融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经营面临困境;另一方面,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体内出现资产泡沫;另外,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作用发挥不足,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未能实现差异定位、微观主体在利益驱动下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创新滞后等因素密切关联,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必须坚持以实为本,虚实并重,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业的发展要牢牢把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大方向,不断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建议如下:

1.强化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利共赢联系。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实体经济是一国金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金融的稳定和发展与实体经济始终高度相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转变金融经营理念,按照我国实体经济的具体要求和前提,逐步推进金融稳步发展;同时根据金融的自身特点及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加强对金融业相关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切实做到虚实并重。

2.注重政策设计和协调,为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搭建平台创造有利条件。2011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民间借贷风波,其原因与当时的政策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宏观上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多余的货币资金需要在市场上寻找出路;银行利率长期倒挂,导致大量低利率资金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从微观上看,实业项目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利润微薄,对民间资本形成不了足够的吸引力,以致大量资金“脱实向虚”,甚至“热钱化”。因此,金融要做好对实体经济的服务,需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协调政策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回归。切实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为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恢复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要降低通货膨胀,减少“负利率”对资金回归的影响。建议目前可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方式,使金融让利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以此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负担并引导资金回归体制内。

3.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我们国家的金融机构原本就是为服务国有企业设计出来的,即使是现在国有企业仍然是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而有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得不到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就更加困难。信贷放松及收紧对中微小企业的政策倾向较弱。比如,2009年大量信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急剧膨胀,当年9.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有近3.8万亿元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占比高达40%。而在2011年银根收紧的情况下,大型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对小微企业融资形成了挤出效应,仅有15.5%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且贷款利息增幅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政府针对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要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给金融机构制定对小微企业硬性的比例指标,以此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防止政策走过场,增加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服务的动力。

4.实现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机协调和统一。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突出重点,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各部门应当自觉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部署,实现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机协调和统一,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科学健康发展。在调整信贷结构上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要求,当前的重点是要在确保增速增量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家在建项目、小微企业、民生工程和“三农”领域,限制对“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的信贷投入,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意识及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应想实体经济所想,急实体经济所急,帮实体经济之需,努力转变金融经营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企业增加收入,实现银行企业的双赢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2,6.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虚拟经济;对策;创新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指以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为工具,以金融系统为依托,脱离实体经济活动的经济运动形式。虚拟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大量出现而产生的,主要是指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工具及其发展。正是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价值迅速增长,从而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1现代金融与虚拟经济密切相关

1.1现代金融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上看,虚拟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金融,各种虚拟资本的交易流转,都是通过金融业进行的,虚拟资本是虚拟经济循环流转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从国民经济的价值构成来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见图1),倒金字塔下两层中的资本属于实际资本的范畴,它们的运动构成实体经济,其发展速度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过5%。顶上两层中的资本属于虚拟资本的范畴,它们的循环运动则可以相应地称为虚拟经济,正以加速度在膨胀。这种不协调的发展态势形成虚拟经济的“纸面利润”与实物经济产品的巨大差距。

1.2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货币、信用等金融要素密切相关

当贵金属、铸币代替实物充当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货币就成了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失去了直接的实物的支撑。特别是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银行信用所创造的货币,使借贷资本多于现实资本并参与实际资本增值的分割。如果说铸币和纸币是基于国家和银行的信用,那么债券、股票等则是以企业信用为依托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大量金融衍生品随之出现,各类指数期货、期权合同,比如利息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物价指数期货等随之出现。随着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在经济中的快速膨胀,整个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

2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

2.1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发新事物,它的表现多种多样,既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又包括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还包括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等。虚拟经济主要依托于金融业,作为金融因素的货币与信用是虚拟经济产生的重要基础,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是虚拟经济得以不断演进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日益深化,以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志的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进入了一个全盛发展时期,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创新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打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局限,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与结构,重塑了金融运作机制,提高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发展。

2.2规模适度的虚拟经济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虚拟经济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使金融企业的信用创造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提供了大量个性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增强金融企业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减少实际货币需求,节约大量流通费用。运作效率的提高引起了资金流量和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了平均成本,使金融机构的盈利增加、效率提高。

从宏观角度看,虚拟经济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了全球市场一体化,提高了各国金融市场间信息传递和价格反应的能力。同时虚拟经济创造了大量金融新产品,使各类投资者不仅能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还能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强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虚拟经济增强了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性创新使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对投资者足够的吸引力,有利于活跃交易市场。当代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为金融机构开拓新业务、提供新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障,而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则把金融机构的业务开拓能力发挥到最大。

2.3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最后几年世界虚拟经济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信用的广泛发展,使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大规模发展。商品的流动越来越被金融资本的流动所代替,通过直接投资,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这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变动迅速传播到实体经济中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曾出现过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急剧频繁震荡。在实体经济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多次经济衰退或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摩擦为虚拟经济增加了利润,但却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成本,这正反映在实体经济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在不断持续攀升;其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还将使经济体系崩溃的危险性增加。正如货币通过银行信贷可以产生派生存款一样,贷款的偿还也会成倍地削减已创造出来的货币,导致全面的通货紧缩。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将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

3以金融创新为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虚拟经济理论的最早起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其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资金筹集的矛盾。当虚拟资本进入流通领域后,因其具备灵活多变的形式成为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工具,活跃了整体经济。

根据成思危的理解,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与循环运动有关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以钱生钱正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即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货币的资本化过程。货币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后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在这一阶段,借贷往往是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货币闲置,于是某甲通过向某乙借钱取得了对这笔钱的使用权,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它通过借还循环运动而取得增值;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阶段,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或者人们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并从中获取利息。这一阶段是虚拟资本的形成过程,将分散在个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就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是提供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的形成过程。在这一阶段,有价证券根据其预期的收益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形成诸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虚拟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阶段,如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比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使虚拟资本跨国进行交易。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及《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期货交易也日益虚拟化,即将购买期货作为一种投机的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陆续出现期货交易方式,1973年还出现了期权交易;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增大,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4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把金融看作虚拟经济并没有否认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相反,目前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都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中生长出来的,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如果虚拟经济的运行发生紊乱,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问题。“虚拟经济”的提出意义在于强调了经济形态的虚拟化特征。目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2万亿美元以上,但与实体经济贸易相关的仅仅是前者的2%左右。在这种日益虚拟化的经济形态中,泡沫经济更多地与金融投机有关,这已为近二三十年以来世界各地频繁爆发的危机所证实。虚拟经济是依托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来进行的。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金融资产的虚拟性进一步增强,在提高了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使经济泡沫更容易出现。因此,虚拟经济与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等始终是虚拟经济研究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作为虚拟经济主体的金融的“虚拟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4.1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高效与适度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应当注重创造和建立内生的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合理运用国内和国外的金融资源,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富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高度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但投机仅是泡沫破裂乃至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其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夯实虚拟经济的基础,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促进其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4.2培育金融衍生市场是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商业化、资金商品化、利率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正在逐步实现,与其伴生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也愈加突出,各经济主体逐渐对风险及其管理愈加重视,这就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机制,中国培育金融衍生市场将是必然选择。鉴于中国目前金融创新经验不足,我国衍生市场的发展首先要从运用金融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创新金融工具、发展场外交易开始。如发展投资基金,解决高新技术创业的风险分担问题、建立二板市场解决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等。同时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场内交易。如我国近年商品期货市场经过规范正日趋成熟,期货交易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加之衍生金融交易的试点都采用了期货交易,因此可以把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作为先期发展的重点。再如我国当前股市波动甚烈,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有关,有关方面正在研究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发展股指期货可以让投资者运用对冲手段,以降低股市风险,刺激股票交易。何时推出国债和股指期货,应该根据基础市场发育和宏观监管水平来决定,尤其应该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并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

4.3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止金融泡沫膨胀

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突破实体经济约束、追求效率的金融创新过程。由于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主体行为异化、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金融泡沫频繁出现,金融风险时有发生。为保证虚拟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目标是寻求效率与安全的有效整合,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立法规范、执法规范和经营规范,来达到规范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运作的目的,防止由于经济主体行为异化和金融运行失常所引发的金融泡沫过度和由于经济体系扩张或经济运行过热而导致的金融泡沫膨胀。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系统,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监控,防止由于国际金融势力侵入国内金融领域而触发的金融泡沫膨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世界经济虚拟化创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体系,而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在继续膨胀。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美联储研究报告,亚洲金融危机共造成全世界投资者总计高达7000亿美元的损失,几乎相当于中国所有国有资产总值,使东南亚国家20年积累的财富付之东流。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及时加强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虚拟经济研究,对于探索发展我国虚拟经济、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培育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洪崎.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郑振龙.金融前沿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1篇10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11

关键词:范式金融实体循环经济超循环耦合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二)范式变革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所谓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金融规则重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最大诱因。而如能从“过度金融化”角度剖析危机的策源,也就可以从金融危机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金融”之兴起,察觉国际金融着眼于“绿色产业革命”的竞争,正始于金融资本在实体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一个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深入融合(耦合)的时代正不可阻挡的到来。为了讨论作为“跨越式发展”核心的“两型建设”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范式形成模型”,如图(1)。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可持续竞争力重构的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金融资本,借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借“生态责任”之名,力求主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思想的话语权,主要从提前布局“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革命”的角度,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与范式转变,从而实现以话语权、资本、技术优势主控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战略转移。由于这是出于长期利益的战略安排,因此足以逐渐克服制约金融资本内生融入循环经济的障碍,虽然金融资本从来不会真正从“生态责任”出发、推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但受长期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属于“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的新增长范式的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对我国而言,如果在思想、行为、范式形成方面,不能摆脱被动反应路径,势必在以范式变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迁中丧失先机,面临长期的不利竞争格局。因此,有必要调整生态利益分配的政策组合、主动树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生态责任”意识,谋取“绿色经济”话语权,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起步低,应用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明确“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范式,切实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承载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合适地区,莫过于已开展“两型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有年、正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湖北。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系统的协同优化耦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想范式,在2012年初露端倪的“中三角合作平台”,包含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是该范式最佳的功能辐射平台。系统学超循环理论,对于研究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这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相互耦合行为,是最恰当的理论研究平台。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范文篇12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对策

为了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化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加强部署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开展的通知。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商业金融机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特点,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开展了各项创新工作,在服务层面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实体经济做强做大的资金瓶颈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严重影响着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企业为促进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开展,利用服务结构调整、金融企业内部转型升级等措施,改善服务“短板”促进区域化经济发展。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短板”及形成原因

(一)当前服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短板”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内容,与地区经济特点有着重要关系。本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短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内容:(1)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经济实体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困难、服务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这类企业经济基础较差、信用较低、可抵押资产较少等问题,其贷款等金融服务需求较高。但是金融企业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缺乏足够认识,服务质量较低,进而形成了金融服务“短板”;(2)商业保险业金融服务。商业保险是金融服务经济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对于商业保险(如寿险、财险等)认知水平较低,进而降低了金融服务对于商业保险支持力度;(3)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较低。综合金融服务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实体经济起到了全面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金额企业将主要业务集中在商业贷款、融资活动中,忽视了其他金融服务的开展,造成了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欠缺,形成了服务“短板”。

(二)经济“短板”形成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问题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就本地区而言,“短板”形成包括了三个层面原因。(1)在社会经济层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经济“短板”的主要原因。如部分地区经济基础环境较差,其小微企业缺少发展空间,进而形成了小微企业服务“短板”的出现。(2)政府部分政策支持力度层面。发展优势经济,是地方提高生产总值的有效方法。为此地方政府往往将政策资源对优势产业进行倾斜,忽视了经济“短板”产业发展,进而了金融服务“短板”。(3)金融企业内部工作层面。金融企业日常业务中,对于贷款、融资等项目的审核发放过程有着严格规定。这就使部分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实体,难以达到项目审核条件,加大了这类金融服务“短板”与优势产业差距。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应对策略

发挥政府政策与企业制度作用,完善地区经济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是应对经济“短板”的重要措施。

(一)以地区经济结构为基础,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信贷市场是做好金融经济实体服务的平台,也是服务“短板”集中区域。信贷市场改革的措施是信贷政策调整,而其改革的基础依据是地区经济结构。为此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机构,应在地方金融结构基础上,针对“短板”项目开展政策调整。(1)适当放宽“短板”企业信贷审查制度。对处于经济发展劣势、或新兴的实体经济,信贷管理部门应以市场发展趋势与政府扶持政策为基础,适当放宽信贷审查政策,促进这类经济实体的发展。(2)完善信贷监督政策。在规范市场结构与改善经济“短板”要求下,管理部门应逐步调整信贷监督政策,促进促进信贷资金合理有序使用,发挥信贷市场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改善。

(二)发挥政府市场调控作用,提高“短板”应对质量

政府部门在提高“短板”应对质量过程中,应发挥出市场调控作用。首先搭建市场发展平台。对于“短板”行业发展平台的欠缺,政府部门应利用政策扶持、行业宣传等模式,搭建出全面的企业发展平台。如应对小微企业发展过缓问题,政府部门应在企业注册、宣传以及经营服务体系内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其对金融服务“短板”应对质量。其次积极引导发展。部分“短板”实体经济由于缺乏发展方向,影响了企业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应利用正面典型宣传、政策引导等多种模式,在市场体系框架内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

(三)完善信贷过程与制度,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金融企业信贷工作的开展,是做好“短板”应对的重要措施。其核心内容应包括信贷过程与制度管理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信贷过程管理中,金融企业应为“短板”实体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企业贷款、融资等过程效率,保障资金链完整,是提高金融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而在信贷制度管理中,金融企业应在国家法律制度框架内,合理调整企业内部制度,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如各地方金融机构在银行《贷款担保办法》基础上,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完善担保物评估、审核与定期检查制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贷款担保服务,促进企业贷款效率提升。

(四)根据市场与服务对象需求,配置融资价格

除了信贷工作外,融资服务也是金融企业服务金融实体的重要内容。金融企业的融资工作费用价格的确定,是融资金融服务开展的基础指标。合理的融资价格,不仅可以确保金融企业自身利益,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实体融资开展效率。融资价格的配置确定,应秉持以下三点原则。(1)市场规律原则,即融资价格的配置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不能以硬性政策与制度模式破坏金融经济市场。(2)服务对象需求原则,即融资价格的制定应以服务对象资金使用目的、数量等因素为参考,合理确定融资价格。如对小微企业融资,由于其自身资金要求较低,融资价格应采用最低化融资价格配置,促进小微企业提供良好资金支持。(3)良性发展原则。无论是融资价格的上涨还是降低,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金融服务机构与实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发展。而这种发展应遵守良性发展原则,及两者双赢局面的建立。

(五)建立良好的经济服务风险管理模式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对于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进而造成这类企业经济的恶性循环。为此政府部门与金融企业,应针对“短板”实体经济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这类实体风险管理质量。如金融危机爆发中,保险企业较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造成其经营困难,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为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保证企业预留足够的准备资金。同时金融机构应与保险企业建立资金合作模式,为保险企业市场风险提供资金支持。这种针对风险管理的经济服务工作,极大的提高了“短板”实体应对经济风险能力。

(六)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自身作用

企业自身潜力的发挥,对于“短板”经济实体服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包括了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服务项目与经济实体企业内部潜力挖掘工作三项内容。(1)金融机构内部潜力挖掘。金融服务机构自身潜力的挖掘应急中在加大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潜力挖掘力度,提高银行资金活力,开拓更多资金服务项目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2)服务项目潜力的挖掘。金融服务项目是经济实体服务的平台。金融服务机构应与实体经济企业合作,利用服务制度模式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如通过对实体经济培育以及创新性的招商引资模式,吸引优质企业在本地区发展,消除地区经济结构“短板”。(3)实体经济自身潜力挖掘。实体经济组织自身潜力挖掘,应注意鼓励和支持其金融工作创新的开展,如鼓励实体经济自行拓宽融资渠道、挖掘自身资金活力等提高实体企业自身发展能力。

三、结束语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部分经济实体企业正常营业发展,也对地区经济结构合理化造成了负面影响。为此,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应以解决金融服务“短板”为目标,与政府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为地区金融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何难[J].中国金融,2014(12):25-2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智慧生活的用途范例(12篇)

    - 阅0

    智慧生活的用途范文1篇1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范例(12篇)

    - 阅0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范文关键词:程序;定期安全审查;专题引言我国核安全法规《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HAF103)明确规定:“在核动力厂整个运行寿期内,考虑到运行经验和从所有相关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