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1篇1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里,总共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20多种及重要的化合物80多种。其中重点学习13种元素:5种金属元素,分别是钠、镁、铝、铁、铜。8种非金属元素,分别是氯、氧、硫、氮、磷、碳、硅、氢。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贯穿三个重要意识,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用分类法自主归纳整理知识,最后进行专题整合。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1.金属元素知识的系统单质一氧化物一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一金属相对应的盐。

2.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点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物质以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复习教学。

(二)贯穿以下三个重要意识

1.顺应学科属性,培养学科技能:“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是每一物质形成的知识体系,其中性质是重点、核心。中学化学常见的化学性质有:①酸性、②碱性、③氧化性、④还原性、⑤可燃性、⑥稳定性、⑦不稳定性、⑧特殊性。例: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氧化性、还原性;SO2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酸性氧化物通性)、弱氧化性、较强的还原性、特殊性(漂白性)。NH3的主要化学性质:碱性气体(溶于水生成的氨水具有碱的通性)、还原性。

2.恰当而顺其自然地利用基本理论指导物质性质的复习(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等)。例:原子结构决定了各主族元素的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组成(ⅣA、VA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组成分别为:RH4、RH3、RO2、R2O5);根据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的理论就可以说明氯水和氨水中分别共存在7种和6种微粒;Na2O2、cl2、NO2分别与水反应都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总结等。

3.注意“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比较、概括,避免“一言堂”,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忽视!高三学生敏感、脆弱,教师应少批评、抱怨,多鼓励、指导!注重个别交流,常常能事半功倍!

(三)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用分类法自主归纳整理知识

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分类角度来归纳整理,使得归纳整理的结果是多样而丰富的,例如,非金属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根据组成与性质简单地将非金属元素分类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和氢化物。

然后再对其中含物质种数较多的单质、酸和氧化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归纳,从而对这些物质的相似与不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将非金属元素物质分类成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和氢化物,再分类陈述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在陈述时注意归纳同类物质的通性,又注意各物质的特性及重要用途。例如,

非金属氧化物:SiO2、SO2、SO2、NO、NO2。

SiO2、SO2、NO2都可与碱反应;SO2,NO2可与水反应。

SiO2:能与HF反应。

SO2:有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NO2:红棕色,与水反应。

NO:与O2反应。

用图示的方法,对非金属元素的物质根据组成与性质进行分类,而对每一类别物质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交叉分类法再进一步分类,在细分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对各物质的认识,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异同。

4.从物质所含元素种类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分成硅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和硫及其化合物,再用箭头标示出各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如,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然后再对其中含物质种数较多的单质、酸和氧化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归纳,从而对这些物质的相似与不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还写出各转化化学方程式(被略去),对部分反应进行了分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专题整合

1.在线点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再将这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形成网络。例如:在硫,氮及其化合物所形成的知识主线、知识点的基础上,将物质相互关系形成网络,这样有利于记忆繁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使学生思路清晰,表达简练,有利于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反应的关系,是元素化合物复习的重要途径。

2.高考中的考点不完全等同于知识点,它是各知识点的融合与凝练,而框图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因而也更具有备考的实用性,它也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常用方法。。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引导他们动脑动手、亲历亲为,整理设计网络,形成书面内容,目的是便于学生有序存储、检索,达到运用自如。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归纳推理有效引导提高效益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能够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是各种各样的探索及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有着其他推理无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神奇的功效。要重视归纳推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想法在我重新面对抛物线的定义教学时逐渐清晰起来。

一、巧用归纳推理,化模糊为清晰

圆锥曲线定义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应用类比推理。从已学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一定值的点的轨迹是圆。联想: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叫学生用一根绳子亲自动手进行试验之后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学生直观得知该轨迹是椭圆。再联想: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是什么?用拉链进行演示之后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学生直观得知该轨迹是双曲线。这三类曲线的类比点明显,图像特征明确,故而学生接受起来没有异议。常规的抛物线定义教学也用类比推理,但是显得有点勉强、突兀。首先抛物线定义域前两个曲线的相似点不够突出,其次抛物线的图像是单支曲线。从前几届的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总有疑问满足到一定点F的距离等于到一定直线l(F)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就是抛物线?甚至有的同学称之为单曲线。又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此抛物线是否就是彼抛物线?所以抛物线定义及标准方程教完之后,还得花时间证明二次函数图像上的点也满足到一定点F的距离等于到一定直线l的距离。对此,我就抛物线定义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进行了新尝试。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的基础上去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规律性的结论,再提炼成抛物线的定义。

我对抛物线的定义的教学做了多元化设计,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新知:到一定点F的距离等于到一定直线l(F)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就是抛物线。由具体到抽象,有由特殊到一般,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也就从模糊到清晰。

在我尝试用归纳推理讲解抛物线的定义之后,几位数学教师就这一设计进行了讨论。对此设计各有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考虑知识的延续性,还是原有的教法各自然,反正定义的东西怎么说就怎么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记下就是;也有人赞同我的新思路,认为不妨一试。应用归纳推理进行概念教学,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导向:对一个新的问题、对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尝试用归纳推理理出条理及思路。如果说抛物线的定义应用归纳推理能使得模糊的概念清晰化还有教师不赞同的话,那么微积分基本定理应用归纳推理达到的效果则是相当的明显,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妙用归纳推理,化深奥为浅显

从浅显的实际情境出发归纳出深奥的数学理论,达到化深奥为浅显、化难为易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其中。

揭示导数与定积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计算微积分的捷径,是微积分乃至整个高等数学的重要定理,能正确理解并掌握该定理对学生计算定积分提供工具,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该定理的探究及证明对高中一般校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很是深奥,不好理解。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设质点M的运动速度

,时间为t,位移s(t)。求质点M在t∈[a,b]的位移。

分析:从定积分定义的角度可知:

但是利用定积分定义不易求得其值。从这个具体的运动位移问题出发,问学生如何求的值?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该定理,而且让学生知道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学,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在让学生去研究此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有了信心及底气,这原本深奥、晦涩、难懂、抽象的数学证明也就迎刃而解。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3

作为科学探究过程,无论是科学家探究物理世界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都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与探究对象作用。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可以总结为三种途径:实验归纳,理论分析,提出假说。

1.实验归纳实验归纳是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具体过程是,首先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事实,然后对这些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再用归纳的方法,推知所有这类事物也具有这种本质属性。例如由一个物体,加在其上的外力变化几次,该物体的加速度也正比例的变化几次,推知所有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经典物理学中建立的物理规律常用实验归纳法。这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例如,欧姆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焦耳定律等,都是实验归纳的结果。

2.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

(1)理论归纳。理论归纳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经归纳推理,推导出更普遍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中,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就是在动能、势能、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热量、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建立起来的。

(2)理论演绎。理论演绎就是利用较一般的物理规律,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推导出特殊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构成;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纳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和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和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书本顺序看书,提高到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述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后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表达其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与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的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为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材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代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代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会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形式最好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5

合作学习过程是问题探究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强化知识与能力的实践阶段.在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互助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合作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展开合作探究教学策略,需要实施小组学习方式,展开民主讨论,促进思维发散,鼓励自主参与和互助探究,融合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汇集智慧,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摆长测定、周期计算、悬线设定、实验创新几个角度出发,探索实验操作过程与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互助探究过程,创新实验,改变小球质量、小球体积、摆长和增设磁体等,展开不同角度的实验合作探究过程,由此转变思路与方法,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激励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与归纳是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基础.对合作探究过程落实思路、方法与理论的总结,由此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该重视总结与归纳,反思与评价实践过程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优化实践方案,弥补现存的问题,强化学习过程,完善知识网络.总结与归纳是活跃思维的动力,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衔接方式,由反思总结不足,引导完善,挖掘学生潜力,促进交流与合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合外力改变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的结论,由此结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探索曲线运动理论的应用实例.

三、强化拓展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6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构成;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22-01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阅读是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强化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

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历史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才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有关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②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③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④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⑤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7

关键词:色彩基础教学色彩归纳改革

一、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史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较之德国等欧洲国家有近100年的差距,但近年来我国的设计水平已有很大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然而,在设计学院的整体基础教学中,对负责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师而言,其色彩基础短暂的三四周的学习课时安排太少,虽然用尽浑身解数施教,却达不到预期和课程安排的要求,有的教师往往也只能竭尽所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师又会觉得,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无法与今后的各个实际设计专业相结合,难以达到设计教学当中打好色彩理论基础的目的。在诸多的色彩教学摸索当中,色彩归纳从概念上更加符合设计专业,因为既结合对象进行写生,描绘过程有感性认识,又不是被动摹写,要求理性概括,训练由浅到深,教学很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色彩的理性认识,其简洁的色彩关系更接近设计色彩理性配色的本质,多样的表现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教学训练方法。对色彩归纳色彩理论的理解训练,能够提炼出的色彩规律,更适用于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色彩教学。

二、归纳与传统写生色彩的异同

色彩归纳,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概括、简练的色彩表现对象的形象和色彩,当然相应的造型及构图都会随之变化,由此创造出统一、和谐的色彩作品。它训练的是对客观物象的色彩进行夸张、概括、简化,主要是运用人们对色彩关系的理解表现对象,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与常规色彩写生有很大不同。过去传统色彩基础写生教学是为纯艺术打好写实基础的,如油画、版画和国画等,抓质感、体量感、空间感,注重色彩的真实表现,画家情感的表述也是重点,讲究笔法和技法的运用,色彩变化过多,需要多次、反复、长期、深入训练,才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然而,设计专业又无法安排长时间、多层次的训练,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把握色彩关系理论。传统写生不是为设计专业进行的色彩理论教学而设计的,设计专业又大多是在传统纯艺术院校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商业需求而分离出来的专业,即使是新的设计学院,往往教师也受到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分出来了,但基础色彩教学模式又没有进行相应符合现代设计专业性需求的改革。对于设计教学体系来说,基础课程都是为各个专业设计课程打基础的,没有相互联系和延续的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必然是失败的。然而,很多学院是将基础与设计内容截然分开,教基础的教师被普遍认为就应当是有坚实造型和色彩基础,学油画专业的,懂不懂设计没有关系,这必然会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很多设计专业今后并不涉及写实的绘画创作,因而所学没有实际的应用,专业教师在学生大学二、三年级进入专业设计课程,往往又要再次从专业方面的用色,进行设计色彩理论知识的讲述,这就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这种教学体系是不科学的,没有与时俱进,设计出与现代设计专业协调的基础色彩训练方式。

色彩归纳理论是:在造型上要求理性,块面大小的合理分布,块面与块面之间协调的关系都带有一定的创意性;色彩上色块概括,色阶差别较大,这都需要理性处理;构图上理性而带有装饰创意感,相应的理论指导是必要的,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这是一门重理性的教学课程。色彩归纳从字面上看,重在归纳二字,它以客观对象为主,是从客观对象概括、归纳而来,通过感受,运用色彩提取和推移,教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并总结为以后理性运用色彩,寻求画面的整体统一和谐。

三、色彩归纳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科学性

笔者从1993年第一次采用色彩归纳教学,初次教学探索是学校所安排的“装饰色彩”课程,当时“装饰色彩”还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时尚的课程,然而对于笔者来说,刚毕业不久,在学生时期并没有涉及该课程。没有课本,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范例,又没有可参考的书籍,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参考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在清华工艺美术学院所学图案教学体系当中的限色写生、色彩采集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用的色彩装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为今后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总结,从单色固有色入手,注重固有色的调色训练,到单体两三个色,开始训练光对物体照射时色彩的变化关系,由简单再扩展多色的过渡,寻求色块之间的变化关系,注意环境色和物体质感的表现,最后发展到归纳超写实的研究,这样联系就形成了色彩归纳训练的体系,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教学,从而初步探索出了单色明暗推移表现法、单体固有色表现法、勾线色块法、色彩归纳推晕法、限色归纳法、装饰色彩归纳法、写意色彩归纳法、设计色彩归纳法等训练方法。这一系列的训练法,具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经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画出视觉效果好、有设计创意感的作品,又能够掌握简单实用的色彩理论。由此可见,色彩归纳的教学,其训练是具科学性和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课程。色彩归纳训练内容丰富,有静物、人物、花卉、风景、动物等,可以根据设计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例如,服装和动画专业侧重人物归纳训练、平面装潢专业侧重静物归纳训练、环艺专业侧重风景归纳训练、染织专业侧重花卉归纳训练等。这些与专业相适应的色彩归纳训练作品的效果,更加接近各个专业的设计效果图表现,显而易见,明确的专业教学目的,就为各个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结语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Abstract:Thephilosophyisthespeculativeknowledge,butisonethinkingmode.Thestudyphilosophy’sprocessmustbetrainsthepowerofthoughttheprocess,letsthephilosophyliberatefromthebooksneutralclassroom,becomesinthestudentbrainstrulytheunderstandingtool,raisesandtrainsstudent’spowerofthoughtgradually.

Keywords:powerofthought;abstractthinkingability;dialecticalpowerofthought

哲学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真正的人走向社会。[1]可见,哲学老师应当把哲学作为思维方式来学习,让哲学从书本中和课堂上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头脑里的认识工具,发挥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的教材、不论是对基本事实的分析,还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阐释,都贯穿着一种或几种思维方式,都很注意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1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任何学科,都可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但是,由于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哲学的过程就是以广泛知识为基础进行最高层次的抽象概括过程,因而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哲学概念,主要训练学生抓住事物本质属性,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个性中找到共性的能力。我们所给出的材料越是具有差异,所抽象出的共性层次就越高,对学生的训练就越有益。例如,关于意识概念的讲述,教材就列举了三组具有显著差异的情形(每一组中又包含若干差异),通过分析进行概括,最后才指出:“人们的意识有许多表现形式,意识活动也有很大差异,但任何意识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因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充分利用教材的叙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学习哲学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例如,教材先讲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以此为基础进而概括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观点。又如,讲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个观点,主要就是从各个领域列举出事例,然后概括出来的。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逻辑过程,就可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运用归纳演绎的推理能力

哲学理论体系是在具体科学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

前面说到要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就包含有归纳能力在内。通常认为,归纳是从个别走向一般,但个别是无穷无尽的,因而要从“所有事物”中进行归纳显然是办不到的。所以建构哲学理论不能简单地依靠归纳方法,理解哲学理论也不能简单地依靠归纳能力。但是,对中学生学习哲学来说,把培养归纳能力作为一项教学要求,还是应当的。事实上,教材在许多叙述中就渗透了归纳方法,例如,讲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个观点,就对科学所揭示的大量矛盾有了一定的归纳。

演绎的方法在各课均有较多的体现,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下列表述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绎推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教学中把这些道理讲透了,无疑是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

3注重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为此,教材专门列一框题讲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作为支撑,也就不会有哲学理论的说明。因而,教材所使用的思维方法,不是以“归纳与演绎”为主,而是以“分析与综合”为主。

教材中提出规律概念定义的过程,是讲述基本概念方面,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教材逐步分析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最后进行综合说明。在分析中有综合,在综合中有分析。

4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哲学概念和观点更需要如此。

从大的方面说,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比较,有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比较,有各种价值观的比较,有各种人生观的比较。通过比较,不仅学懂了理论知识,还可以体会到许多比较的方法。

从对概念内涵和观点内容的具体把握来说,比较几乎是随处可见。例如,规律与规则的比较,变化与发展的比较,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比较,意识的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比较,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比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比较……。

我们应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程度的要求,研究其中比较的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

5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培养以上所说的能力过程中,都要贯穿一种能力,就是辩证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就必须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条原则是最基本的。一是坚持客观性,分析任何问题都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二是坚持辩证性,分析任何问题都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和原理,都应当既唯物又辩证地去理解,这就是坚持了客观性和辩证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学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学习“历史唯物论”,“价值观”、“人生观”,都应当坚持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

由于“辩证法”部分的内容给人以强烈的辩证思维的印象,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在其他部分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这是需要特别提醒的。那么在唯物论部分的内容都需要用辩证思维来理解。如,一方面说“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讲到从实际出发,特别指出要从全面的事实出发,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等等。

中学生考虑问题,“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我们强调要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直接针对的就是他们习以为常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有许多表现,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程中,逐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上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研究教材,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教学应当做到既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又提高思辩能力,使年轻学生的思维不处于惰性状态。[2]

参考文献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1篇9

一、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第二,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通过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第三,任何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是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物理规律不仅具有近似性,而且由于物理规律总在一定范围内发现,或在一定的条件下推理得到,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因此,物理规律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由此可见,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也离不开物理思维,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的感性认识是物理规律建立的基础。

二、掌握规律建立的思维方法

在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根据物理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研究对象、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出物理规律。这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生在建立物理规律时,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以下四种。

1.实验归纳。实验归纳是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有:第一,由对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蒸发快慢的条件、电磁感应定律等。第二,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出结论,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第三,先从实验现象或对事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的结论,如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第四,在实验研究几个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量,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再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等等。第五,限于条件,无法直接做实验时,可分析前人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例如光电效应公式。

2.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思维或数学推理,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经归纳推理,得出更普遍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

3.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具体过程:对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运用到另一对象中去。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首先,类比是提出物理假说的重要途径;其次,在物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模型化方法,实质上包含类比方法的应用。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可以遵循物理规律建立的程序和原则,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当然,在带领学生探索和研究具体的物理规律时,不一定要按照历史上物理规律建立的过程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校情况、教学内容、自身特点等,来确定用什么方法。

三、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与学习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也存在着思维障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排除这些思维障碍。

1.感性认识不足。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对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仅是物理思维的材料、建立规律的条件,而且是用来检验各种物理理论真伪是非的标准,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为基础,学生就很难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基本含义、适用条件,等等,从而影响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造成学习物理规律的思维障碍。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10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如今,学习不再是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课外,自主学习就显得重要了。高中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心理要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高中生的年龄多在16、17岁左右,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除了生理出现明显的变化外,心智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高中生的独立性开始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自我评价渐趋成熟,这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元素周期律、环境保护、碳族元素、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等内容的自主学习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在向学生环保意识这方面有其优势,我们要加以利用。随着环保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高中化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环境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整个生存环境,但又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氯气、二氧化硫、白色垃圾、放射性金属、煤和石油等,笔者通常在这些章节中插入一定的环保教育。但是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并不尽如人意。很好地拉动了学习气氛和情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科,化学思维能力与总结分析能力很重要。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同时这也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是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是演绎。如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就是运用了归纳法,经过科学的抽象,而形成理论。门捷列夫又以它作演绎推导,修订了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和预言了新元素。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有宏观与微观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物质微粒结构的外部表现,而微观结构是宏观性质的本质所在。如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则与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晶体结构有关。个别与一般在元素知识归纳中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元素性质中,通过归纳推理出一类元素最本质的共有属性,进而再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去掌握此类元素中其它元素知识。对立与统一在化学知识的归纳小结中要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中充满了对立统一规律。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11

一、高中物理复习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物理学科因其学习方法重过程分析、重规律总结,学习物理的思维与其他学科不同,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得不到改进、能力得不到提升,一直处于“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状态,而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一起,会给物理薄弱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高三教学重在加强理综复习、训练的前提下,物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落实高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迫在眉睫。

二、提升高三物理复习效率的策略

通过高三一年的复习,要让物理薄弱的学生成绩能够提升、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升华,关键在三个方面:教师、学生、课堂。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备课要站在让学生达到“知识成网,解题成模”的高度,对于物理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同时对物理定理、定律、规律的应用条件、常见题型、常见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从而丰富、完善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最大的就是物理题目变化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题型进行归类,归纳一类题的共同解法,精选、精编组合类似训练题目;课堂上练讲结合,适时点拨;课后抓紧巩固、及时强化。例如,物理中已知图像的题,常见的解法有两种:①在图像中选取已知的特殊物理量,根据物理规律列方程解题;②对于图像是直线的,可以根据物理规律找出图像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由图像的截距、斜率求解问题。

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和任务上留给学生最合理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每个环节,和教师一起构建知识网络,去总结解题模型,这样才可能具备较好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教师应在两个方面做文章:①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准备复习的内容,课后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复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在知识理解与题目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②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问题的引领作用,把问题作为物理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跟着自己动起来,这样就抓住了学习物理的根本,学生的理解能力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升。

1.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归纳总结

物理的复习无外乎两个方面:基本知识、概念、规律的复习;通过对物理题的训练提升物理素养。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做好备课环节,针对教学目标及考纲的要求,以知识点为纲引领习题,以习题为载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设计复习教案,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融于一体。

例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复习中,可以将知识归纳成几个专题:①开普勒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②万有引力与重力;③“中心天体不动,环绕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的规律及应用;④卫星的变轨问题;⑤卫星的追击、相遇、对接问题;⑥多星问题。在这些专题中以知识为纲,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着眼点,把看似不同而本质相同的习题编制在一起编拟课时学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使其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训练习题,在习题解答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发现规律性。此外,教师还应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自身体验和顿悟的过程,要在学习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审视自己的知识网络是否合理,分析、研究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快捷。由此,使正确运用知识的途径得到强化,使错误过程的条件联系得到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的能力得到一个质的升华。

2.注重科学训练,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学生的能力提升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实现,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大量、长期对学习内容、习题进行探究中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对要解答的问题可通过识别、分析、假设、推理等途径,寻找明显已知和挖掘隐含已知,排除干扰因素,最终获得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知识活化运用的复杂过程,多次重复会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训练的强度,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高三复习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学生实际能力拟定教案,教案应紧密围绕课时考点和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能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欠缺的知识得以补充,从而真正达到高三复习的效果。

(2)精选习题,习题的选择要精而活。习题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通过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习题还应分类,要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不同的题型中学会应用相应的知识。

(3)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精讲典型题后,还要有意引导学生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应用了哪些物理方法?考查了哪些基本技能?体现了哪些物理能力?重温了哪些物理过程?渗透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拓宽、变式引申?哪些题还存在一题多解?由此,使学生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要盲目地自编自演;对学生的试卷要及时批改,加大反馈力度;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订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明晰正误,又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及时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落实有效教学,实现“练为主线,练讲结合”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整个课堂讲得过多、过细的满堂灌做法,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感知体验,去体味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练。

生物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篇12

摘要:常规课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以《课程标准》为准,要注意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牢固掌握为最基本的要求。常规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并不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学生的各种活动相矛盾,只要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在遵循了上面三个基本的具体要求下采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内容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等提供了时间,真正把学生当作了培养成对历史具有一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对象。

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

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3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任何一节不管基于何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其涉及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不是单一的,作为以历史知识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常规课,显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这类教学较侧重于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常规课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常规课)的设计并不排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不排除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呈现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设计这类课时,必须注重它所具有的特点,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学设计,都具有相同的部分,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具学具的准备等,但在具体的过程设计中,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设计。其具体要求如下:

3.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方法的举例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

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优秀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教学设计的各部分中都尽量随机而不生硬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或对方法进行举例说明:通过对历史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了这两个历史知识信息的归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更加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了。由此可见,在历史常规课的教学中,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在举例后让学生逐步尝试这些方法自己进行归纳,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的。

3.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3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新闻传媒专业就业方向范例(12篇)

    - 阅0

    新闻传媒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篇1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公民新闻;传统媒体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村”的称呼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字,全球任.....

    智慧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范例(12篇)

    - 阅0

    智慧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关键词】智能化;智能教室;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Abstract】Thestudyofsmartclassroomandwisdominclassroomteachingandlearningisanewimportantt.....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