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发展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

Abstract: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istheresultofcontinuousdevelopment,applicationandpractice.Vigorouslypromot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acceleratethecommercializ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correctjudgments,recognitionandsticktothemechanicalautoma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trendiscrucialforthedevelopmentofmechanicalautomationtechnology.ReviewoftheChina'smachineryautoma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inrecentyears,itisatheoreticalissue,butalsoapracticalsubject,ithasavery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paperdiscussedthemechanicalautomaticcontroltechnologyintheengineeringconstruction.

Keywords:constructionengineeringmachineryautomation;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O3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断地提高,对于日常生活和环境等各种需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对于各种方便和快捷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日常生活用具的自动化、通讯工具的自动化和机械设备自动化等等。有许多工作如果采用人工控制则较难完成,既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合理利用各种设备,既节省能源又方便快捷。因此,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对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机械自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简单来讲,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就是指通过使用机械控制设备,使被控对象自动地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自行运作的一种方式。它是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反馈原理自动地影响动态系统,使其输出值接近或达到人们的预定值。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控制业已经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的都是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仍然得到不断地发展,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机械制造系统,例如: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等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以及产品总量都在逐年提高。在我国,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制造工艺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对机械制造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好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也不断地发展,第一代机械控制技术源于150多年前。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智能控制这种自动控制技术产生了,它是一种由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之后进行控制的方式。要求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思维和经验来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智能控制的核心在于高层控制,高层控制是通过对实际情境或过程进行操作而实现的。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有专家系统、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随着科学的发展,智能技术正逐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工程建设中影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几点因素

2.1工程建设中的智能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控制和通信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系统也越来越智能化。简单地说各种智能化系统在工程建设中是一种各种服务的传输、处理和信息采集的工具。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作为信息载体的智能卡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程建设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化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目前,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并以此为工程建设和参与建设的人们提供过去需要多个系统提供的服务,经过整合后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服务可以从一栋建筑扩展到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城市。按照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路线来看,这种社会化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而建筑智能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将成为这个信息平台的一种服务功能。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以往根据不同服务功能构成的不同系统体系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改变,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投资重复造成的浪费,还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2.2国家管理制度的变革对消除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发展的影响

原有的管理制度不适应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统一的系统,工程建设智能化工程涉及到建设、消防、公安和广电等行政主管部门。多部门管理、层层审批的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阻碍已经得到了明显地改变。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一个部门只能负责管理一件事,例如:产品质量管理按照《产品质量法》和国家质监总局的相关文件规定,由国家质监总局管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资质管理按照《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而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的业务如通信、消防、安防等则分别由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消防局、公安部技防办等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把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的系统来实施,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将促进工程建设智能化系统各项业务的发展。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

此外,博览会和分论坛也将起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落地的作用。

作为该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智造引领转型,互联驱动创新”为主题的“2016中国(四川)智能制造创新合作论坛”上,与会嘉宾探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技术进展和成功案例,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制造转型提出相关建议。

在“2016中国(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2016中国(成都)智博会)举办期间,以“智造引领转型,互联驱动创新”为主题的“2016中国(四川)智能制造创新合作论坛”于8月4日成功举办。

说起智能制造,事实上,这并非四川省第一次举办此类活动。7月,20i6中国(成都)电子展就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展会以“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军民融合”为主题,设置了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电子元器件、测试测量、微波射频、物联网及云应用、智能硬件、创新创业核心展区,涵盖智能硬件、无人机、VR/AR、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前沿热点内容。

如果说7月份的电子展是一次智能制造领域的预热展会的话,那么8月份的2016中国(成都)智博会就是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战略深度融合的研讨会。来自四川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部门领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领导、智能制造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外企I与方案供应商和相关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技术进展和成功案例。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发展智慧城市,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智慧城市的总投资规模预计达到1.1万亿元。

四川省早于2012年就了《关于加快西部信息网络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光网四川”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加快智慧应用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智慧四川,打造西部信息高地。20t5年,四川已建成“全光网省”,对于四川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实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智慧产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2016中国(成都)智博会,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力争把展会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招商引资平台、装备采购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推广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此次大会以中央、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实际,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以“兴业惠民”为目标,以“发展智慧产业、引领智慧生活”为主题,坚持消费提档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互动互促,着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展览展示和应用推广,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加快国际国内智慧产业资源向四川汇聚,推动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加速我国西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力争把展会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招商引资平台、装备采购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推广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本届会展举办了1场展览、3场重要会议、3场论坛和1场比赛。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李培根、方滨兴、沈昌祥、邬江兴,以及在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名企高管等共聚盛会,共同探讨分享“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新趋势、新成果、新应用和新经验。

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t6中国(成都)智博会旨在加快国际国内智慧产业资源向四川汇聚,促进四川智能制造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推动四川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产业高地和西部制造强省,让智慧产业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四川作为制造业大省,现已初步具备了建设全国制造强省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2016年,四川省全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开展一批重点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设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力争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

成都智博会积极响应行动计划,组织各方资源打造“四川智造”展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传感器应用系统、3D打印、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汇集西门子、华为、长虹、九州电器、华体照明等31家四川制造领先企业集体亮相。四川长虹积极参展,带来旗下最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及智能产品。

据介绍,本次智博会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共14l家,集中展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数字娱乐”、“智能家居”、“信息科技”6大板块内容。

在“四川智造”展区,6(30平方米的场地内集结了智能制造、3D打印、传感应用系统、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大批代表本土创新创业新技术、新潮流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系统,包括拥有GPS高精度定位的天润农用无人机、普什宁江的智能柔性制造系统(FMS)、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相结合的西门子成都工厂、能够智能推荐合理搭配餐食的长虹智能冰箱、可呈现好莱坞色彩的极米无屏电视、能够最佳匹配用户个性需求的华为桌面云解决方案等,在展会上向观众进行精彩展示。

在四川省市州专题展区,宜宾的智慧城市成果展示,眉山的四川省首个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凯德尔机器人、双FID的在线VOC监测站,广元的动中通卫星通信车、高轨迹精度的OTC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等都在智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此外,德阳、自贡、乐山、雅安、凉山等市州也展示了它们的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特色产品与技术。

看各国在做什么

智能制造,这个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同期被大家热议的话题,中西方虽然有各自的表述,但总体上看都是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分析为基础的产业变革。

美国国际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此的看法是:智能制造是全集成协同制造系统,该系统可以作出实时响应,以满足工厂、供应链网络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条件。

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文件提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从智能制造的产业链来看,大体会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感知层。在这个层面上可能涉及传感器、半导体等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会应用到传感感知、信息采集等技术。其次是网络层。网络层上可能会涉及智能芯片等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会应用到云计算、大数据、网络传输等技术。最后是应用层面。这个层面会涉及机器人、智能机床、3D打印等产品。会应用到3D打印、机器人解决方案等技术。

以上三个层面对整个制造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三个层面所涉及的产品供应商涵盖了传感器厂商、二维码厂商、云计算软件企业、网络解决方案企业、系统集成商等各行各业的企业。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淘到智能制造时代的第一桶金。

为了迎接智能制造的新时代,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产业改革。以西方国家美国和德国为例,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推出制造业白皮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大力发展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韩国也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创新3D战略,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在国外政府推动下,国外很多知名企业都开始行动起来。我国为了应对产业变革,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那么我国又有哪些知名企业开始行动了呢?

人杰地灵。共建四川智能制造

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力量,传统制造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制造业一些领军人物也提出了各自的考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早在2C00年就提出“不触网就会死”的理念。在第二檬澜缁チ网大会的论坛上,张瑞敏表示,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制造,被看重的不是产品,而是如何创造用户资源。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统企业重颐客,互联网企业重用户。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郭台铭表示,这几年传统产业和互联网面临很大的产业变革,“唯有实虚结合,才能使效益最大化”。

而已经宣称自身是大数据企业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称:“现在正处于变革时期,人类已经从IT走向了DT(数据科技时代),在数据时代,30年以后世界上最优秀的CEO可能是一个机器人。”

在四川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前夕,事实上,很多人也看到了四川在产业链上的一些不足。比如,四川虽作为制造大省,但仍面临着产品质量不高、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四川省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制订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2016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智能制造2016年8月15日第31期责编:赵明E-mail“十三五”规划》等方针规划,设立四川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基金对智能制造项目进行大力扶持。

同时,四川省与众多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四川省政府分别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浪潮集团、京东集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智慧城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智慧产业重点领域发展。2016年智博会在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集海内外顶尖行业专家,以会带展全力打造西部地区最佳的智慧产业平台。高端论坛促企业智能化转型

作为“2016中国(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造引领转型,互联驱动创新”为主题的“2016中国(四川)智能制造创新合作论坛”在成都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共同主办。

四川省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居全国第一,信息安全产业总量居全国第二,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全国20%以上,航空电子、平板显示、卫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整体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四川的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柔性生产制造系统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机器人焊接生产线集成应用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增材制造装备在零部件制造、修复、成型等方面进展较快,外来投资企业在川发展良好,德国西门子在成都的工厂就是四川智能制造的典范。

为推动四川率先建成西部制造业强省和中国制造的西部高地,四川省政府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三大主攻方向,将信息化的普及、智能化的转型、高端化的突破作为三大着力重点,使四川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战略资源精深加工、名优特新消费品生产和研发制造基地,实现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2年,四川省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行业将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化。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万怡挺介绍,四川省将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6大领域的核心技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秘书长王鹏,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分别就《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与实施,以及如何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来自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航工业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浪潮国际、数之联、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智能云科、渡鸿集团的高管和专家,分别就智能制造的综合解决方案、云计算与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核心制造技术突破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在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OEM副总裁庞刑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季献忠、数之联CTO方育柯、成飞公司数控加工厂副厂长宋智勇等嘉宾,就如何应对和抓住智能制造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话题,结合各自所在的领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就四川省发展智能制造业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四川不仅是我国三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同时在机床、军工、石油机械、电子装备等领域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制造优势。选择在成都举办这次以智能制造创新合作为主要议题的论坛,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制造模式的变革,分享智能制造的用户经验,对推进四川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发展都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6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及其分论坛将成为一次契机。它将进一步强化制造业统筹规划,对产业部署进行协同攻关,共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此外,博览会和分论坛也将起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落地的作用。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前景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十年周期的起点上,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汽车等正在成为行业热点词汇。这轮产业革命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取代传统制造技术成为产业的核心价值来源,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生态系统转移,标志着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即泛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

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左右,2022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复台增长率约20%。智能制造产业中五大热点分别是: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驾驶,本文将围绕这五大热点细分领域未来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分析。

1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达6000亿元

伴随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机械的使用放大并延伸了人的四肢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提升了人脑的功能,机器人的使用将大大拓展人类的综合能力,机器人r代即将到来,这使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2022、2025和203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目标,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机器人已从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发展为种类繁多的现代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门类工业领域,应用正扩展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包括3D打印、农业、装配、建筑、电子、物流和仓储、生产制造、医药、采矿、运输等很多其它行业。

2预计2018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将达到110.9亿元

近年来无人机在民用市场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农林植保和电力巡线两个领域,无人机需求较为迫切,且具备较大的市场规模。在其它行业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显现,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空间巨大,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或将在未来3年内,迎来第一个行业应用小高潮。

民用无人机用途极为广泛,未来市场主要集中于农林保值、影视航拍、电力巡视等领域。鉴于国内民用无人机政策的规范和低空空域改革的深化,我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到2018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9亿元。

无人机迅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不仅其成本与价格具备优势,而且其技术品质又可与国外产品比肩。目前无人机在农业、空中监测、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可行性更高。目前无人机并非完全的智能化,无人机依旧需要专业的飞行人员来操控,市场专业性人才缺口大,人才培训市场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3.2022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破百亿元

人工智能为21世纪科技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所使用的技术旨在根据数据和分析赋予计算机能够做出类似人类的判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算落后,再加上我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未来人工智能将呈现跨越式增长,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3百亿元。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2014年我国智能语音交互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脑研究、网络融合、3D智能打印等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未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现象将会普及,届时家用助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激增。

4.预计2018年3D打印市场规模或超过200亿元

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传统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显现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3D打印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策、经济、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四方面驱动3D打印发展。2014年,全球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到38.5亿美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25.8亿美元。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近年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速维持在3070以上,预计2018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或超过200亿元。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行业转型升级期,要利用好这个机会,企业应敢于尝试3D技术在原有领域的更新升级,拓展3D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航天航空领域是金属3D打印增长最陕的领域。3D打印在飞机机翼机身、发动机零件、航空站零件补给、无人机系统中都有广泛应用,未来20年3D打印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市场可达125万亿。

以国际层面的产业化导向,重c布局工业领域。我国已有技术主要关注轻型3D设备的研发,但对工业用途的机型缺乏长远规划,而3D打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主战场是工业领域的应用。

5.2022年将成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

国内无人驾驶产业仍处于萌芽期,部分细分市场仍为空白。从整车制造视角看,除运动控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GPS等可以延用传统车辆制造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以外,其他大部分无人驾驶技术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主体包括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提供商等联合研发、生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目前我国正在努力赶超一些国外企业,在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

2022年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并从此进入爆发增长期。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2。万辆,有望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2035年将达到约1100万辆,届时无人驾驶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其中北美市场上的份额将达到29%,中国为24%,西欧为20%。

当前距离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预计到2022年无人驾驶将初步实现商业化,具备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为将来占领市场、制定行业国际标准争取主导地位。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小的投资者,可以针对无人驾驶的细分领域进行突破,比如当前国内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投资者应该注重校企合作,无人驾驶对技术、人才要求非常高,投资者可以积极挖掘高校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推进智能制造开展的5大举措

张荣瀚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正在抓紧编制《智能制造发展2016-2022规划》,针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和形势,必须明确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推进智能制造的路径和任务,谋划若干重点专项行动,指导地方、行业有序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二、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走、持续推进。在“十三五”期间将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在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这五大类关键技术装备,同时要夯实智能制造的标准、核心支持软件、工业互联网这三大基础。要培育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这五种新模式。同时要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三、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专项。去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启动了智能制造专项,对93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支持,今年支持的重点项目将超过130项,一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超过50亿元。专项实施以来,不仅支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智能制造装备的自主安全可控水平,同时带动了社会投资100亿元。

四、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从去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确定了109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63各行业,一共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通过试点示范初步形成石化行业的智能工厂、航空装备网络集成制造、消费品行业个性化定制,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远程运维服务等较为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一批关键装备和软件产品实现突破。

五、扎实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标准委制定并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共五类基础标准和五大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做好2015年和2016年启动的91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实验验证项目的研究,重点围绕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互联互通和多纬度协同发展等瓶颈问题,加快实施了100项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自修订工作。

链接四川省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的6大领域

万怡挺

一、在高档的数控机床方面,将重点开发高精度五轴、转台系统、数控系统等功能部件,大力发展精密卧式和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智能化模板焊接装备、智能化模板成套装备、高端智能原委数字化制造装置等高档数控机床。

二、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着重研制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打磨抛光机器人、重栽搬运机器人、切入式注塑机器人、特种作业工业机器人等。

三、在增材制造装备方面,着力开发打印头、高性能激光器、大功率的激光扫描、精密机器部件等核心组件。

四、在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基于时光视觉的智能检测装备、车栽技术网运行状态、智能检测装备、污水处理成套检测处理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化精密测试系统、智能测量仪、基于信息安全的在线监测预警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过程、数据监控与分析云平台等检测设备,培育发展柔性可重构工装的对接与装备装备。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3

(2022年)

为切实做好我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聚集制造业关键核心环节,分类、分步推进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推荐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条件准备。结合试点示范项目认真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提升我省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提高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制定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我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总结以往试点示范开展情况,制定实施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的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指标体系。

(二)组织实施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流程型制造行业试点示范项目

以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型制造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2.离散型制造行业试点示范项目

在机械、汽车、船舶、家电、电子信息等离散型制造领域,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工艺流程改造、生产与管理数据互联共享。

3.智能制造装备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以及高精密数控机床及系统、工作母机等智能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装备和系统的自感知、自适应、自诊断能力的大幅提升,实现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

4.智能产品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产品、智能家居产品、智能交通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医疗设备、智能轻工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智能产品生产制造和服务试点示范,强化产品网络化特征、功能可扩展性和人机交互能力,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系统的自主化率。

5.智能服务和管理试点示范项目

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大数据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产品运行与应用状态报告的自动生成与推送服务,提升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集成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企业智能服务生态系统。在物流管理、能源管理等智能管理新领域开展试点,提升物流企业物联网应用和仓储管理、企业智能调度和能耗优化水平。

6.智能制造新业态和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

在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云制造、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展试点示范,完善企业网络平台功能,加强企业大数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信息基础保障能力。

(三)建设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在组织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基础上,在机械、汽车和摩托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五金家电、建材、民爆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流程关键环节的智能管控水平。

(四)开展试点示范推广应用

对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进行典型先进经验总结,分行业、分地区进行试点示范应用交流和推广。

三、政策措施

(一)成功入选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相关项目。

(二)作为省财政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参考,市、区各级财政资金根据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的,按具体规定执行。

(三)统筹利用相关平台及渠道对试点示范项目及项目单位进行推广宣传。

(四)成功入选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单位,优先推荐入选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

四、工作进度

(一)2022年2月,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申报。

(二)2022年3-4月,各地发动企业申报并择优推荐。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

一时间,“沭阳速度”、“沭阳现象”、“沭阳模式”、“沭阳经验”??成为全国纺织争相相仿学习的榜样。

“沭阳速度”之快

2016年3月10日,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一期举行了奠基仪式。一年多时间,园区一期14.5万平方米厂房及食堂宿舍楼已经全部完工并且装修完毕。目前,已经签约入驻企业8家,协议总投资超10|元。这一年的发展被业界称为“沭阳速度”,得到了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高度认可。

“我们在发展纺织产业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设备的智能化、国际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伟表示,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在针织产业的融合,打造沭阳智能针织特色品牌。

作为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区,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规划,主要以智能针织品为主,向上下游延伸到锦纶、包覆纱、面料、袜子、无缝内衣等针织品,建成后将完成孵化区、成长区、样板区、配套区建设,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品牌服务、物业管理等园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如今,沭阳围绕针织产业链招商,开发区独特的包覆纱及丝袜等针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产业承载平台日趋成熟。全县包覆纱生产设备超过4800台(套)且技术先进,占全国同类设备总量的21%以上,是全国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

此外,沭阳已承载各类项目754个,用工13.8万人,建成包覆纱、针织毛衣、提花遮光窗帘布等15个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综合竞争力逐年攀升,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还先后获批了纺织纤维新材料、装备制造和软件等四大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并通过了“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验收。

按照“未来针织靠智能、智能针织看沭阳”的发展定位,围绕“龙头带动、平台驱动、县乡联动”的运作模式,沭阳力争5~10年时间将产业园打造成百亿级针织品生产基地,使之成为产业转移升级的集聚区、政府与行业协会互惠合作的示范区、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先导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区,着力将沭阳打造成现代针织制造业高地、品牌集聚高地、创意设计策源地、针织商品国内外市场的集散地,把沭阳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名城”。

“沭阳模式”之智能

“纺织服装业推进智能制造,势必要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沭阳纺织产业的发展是省内产业调整、转移的典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表示,沭阳有着丰富的包覆纱产业发展基础,这对其发展后道针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其提出“智能针织”的定位后,对入驻“智能针织产业园”的企业设立了较高门槛,不是把原来的厂房做简单的迁移,而是打造产业的升级版,均要求企业具备一定智能化水平,这为当地针织产业智能化发展培育了高起点的优质土壤,对整个行业智能化水平的引领作用也较为明显。

向智能制造要投资。在江苏沭阳经开区友富路上,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格外醒目。“我们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打造纺织业智能制造的平台,来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入驻企业朝着高效、智能、生态的方向发展。”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伟表示,得益于智能制造平台的吸引力,去年1月才奠基的产业园目前已签约8家企业,园区协议总投资超10亿元。

向智能制造要订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眼中,纺织智能制造能够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在互联互通的制造模式下协同生产,从而实现精益制造、高效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制造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意义不仅是改变制造模式,更会刺激需求,将带来更多个性化、功能性、小批量的订单。”

向智能制造要效益。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指出,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与成本的多重压力,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没有竞争力。“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让工业制造即便在处理个性化订单时也能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与能耗,有望使强调高质量的高级定制以更低的价格走入百姓日常消费。”

“沭阳经验”之绿色

近年来,新一轮全球纺织产业转移呈现中低端向东南亚转移、高端向欧美回流的特征,中国纺织产业转移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挑战和困境。显然,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一味寻求成本洼地、政策高地已成过去,在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各地优惠政策逐渐趋同、环保要求越发严格的背景下,如何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为抓手,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课题。

为此,沭阳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力争把产业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园区。从园区建设上,借鉴绿色发展“1+5”模式:“1”是指准入条件,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5”是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以此指标体系来评价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可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并从三个层面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一是产品层面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二是绿色的5化原则建设绿色工厂,为绿色制造体系奠定基础;三是以品牌企业为龙头,规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供应链的绿色水平。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构成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08-01

前言:智能电网是21世纪电力行业的一种新兴发展趋势。智能电网的发展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虽然当前智能电网的概念尚未统一,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驱动力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对于采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来提高电网的智能化程度已达成共识。智能的电网的建造将推动全球能源革命的深度扩散,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减少能源消耗的路径、为整个社会节约成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促进绿色经济占统治地位。本文则简要分析我国电力系统的现状和智能电网的定义,指出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系统地探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

1.智能电网的相关分析

1.1智能电网介绍

智能电网概念首先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在2001年首先提出,并在2003年启动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根据我国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的定义,智能电网是指数字电力系统概念的升级。智能电网通过分布式智能通信和高度集成的自动控制系统,保证市场交易的实时进行和电网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双向互动,是一个完全智能化的供电网络。智能电网较于传统的电网技术相比,具有自愈性、交互性、智能性、兼容性和优化性等多个特点。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在电力系统各环节实现新型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以促进智能水平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智能电网不是电网设备的技术升级,而是电力系统的根本性变革,而这种变革必将对我国现行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产生深远的影响。

1.2智能电网的技术构成

国家建设的电网包括更加高效的电力系统――输电、配电、用电、发电、变电、调度四部分,进而形成一个经济高效、透明开放、坚强可靠、清洁环保的电网系统。而智能电网则将在机组调度、发电计划等方面发挥优势,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智能输电运行优化管理系统广域动态监测系统、故障诊断分析系统、同步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和实时在线报警系统。各区域性电网建立了保护系统,对电网进行动态监控,为智能输电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智能化配电网在运行时能够提高电网的资产利用率,并且能对配电网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配电网运行管理和停运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实现电力运营商与电力终端用户的信息互动。

1.3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

智能电网的提出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电网应对不同类型用户需求,提供更加可靠、灵活、经济的电力接入和输送平台,以保障传统电力和新能源的高效、经济和可靠外送需要,这对传统的电力供应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智能电网还需要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从而达到极大提高输配电系统性能的目的。未来智能电网中的设备将充分应用到材料、超导、储能、电力电子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提高功率密度、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及电力生产的效率。努力实现特高压输电网的建设和配电网升级改造相结合,全网的动态监控管理和新型储能设备的研制相结合,智能化变电站和一体化调度中心的建设与电网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相结合,从而达到电网运行的安全、自愈、兼容、高效、优质的目标。

2.关于智能电网发展的建议

2.1做好智能电网的未来规划

要具有充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充分认识到集成的能量与通讯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在配电网规划中要以智能电网为导向,不再批复仅适应模拟技术的传统电网的规划和建设。要把规划建立到国家层面上,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出台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和布局。在立足坚持智能电网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同条件下智能电网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2.2重视基础条件建设

宏观政策上,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指定了能源规划和电网结构,为智能电网的发电和输电环节进行了初步的规划。首先建设双向、实时、可靠的全网双向通信系统,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智能电网发展,相接轨的标准规范,指导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以承载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而且各个区域电网都在建设广域测量系统其为电网的动态监控创造了基本条件。各种新型负荷的研究已经起步,但是远远不能达到智能电网的要求。

2.3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

智能电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难题,通过便捷的接入多种发电方式和储能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风电、小水电、太阳能发电、海洋潮汐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对于电网稳定性造成的冲击,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柔性接入和大规模、远距离输送,通过供需侧信息互动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利用率,为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智能电网建设将会大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

结语: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必然势,为了提高传统电网的供电效率和绿色环保创造出新的发展环境。但由于智能电力系统现在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模式和标准,并且涉及到通信、控制、在线监测等多种技术,因此需要在进行智能电力系统各个方面理论研究,获取充分的数据进而开拓和发展智能配电系统的研究,设计更合理的系统规划、运行、控制和管理架构的同时,还需要加大智能电网发展,对于提高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促进电力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海斌.试论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J].科技资讯,2012(21)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6

以应用四链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安全融合和创新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向“智慧”进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慧企业2022”愿景

智慧企业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的更高阶段。赛迪经略认为智慧企业的愿景在于: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企业与商业环境的良性互动。运用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提升产融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转型升级;智慧生态平台落实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智慧营运平台凸显网络全球化下智能制造。

当前,智慧企业建设正逢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

国内经济“新常态”创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全新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均增长率预期在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国内企业实施智慧企业建设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激发智慧企业建设的强大动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智慧企业建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环境治理攻坚战凝聚智慧企业建设的天时人和。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企业在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走维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智慧企业建设的跃进契机。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赛迪经略强调,企业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借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加快推进智慧企业建设进程。“十三五”期间,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应用: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支撑商业平台化发展。企业将着力构建平台化的系统应用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产融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与企业制造价值链”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体系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商业共赢。

通过构建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智慧生态、智慧营运四大平台,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感知企业生产、安全、供应、财务、金融等信息和数据。通过云化的基础架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技术:以“云物大移”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弹性架构。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中,实现传统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飞跃;构筑更为灵活的混合云架构支撑应用融合,为核心业务打造私有云平台,而将边缘性业务和新业务开发迁移在公有云,加强不同业务需求的动态资源调度;以智能互联设备和机器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新的数字化服务和商业模式;通过移动办公和掌上运维等传统业务运营支撑类移动应用,实现涉及到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过程的内部管理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金融、O2O、P2P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信息资源:以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促进数据融合。以集团主数据项目为抓手,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设计,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确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块、跨公司、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重复应用和相互共享。

安全:设计主动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圈安全融合。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应对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个体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IT治理:转变任务驱动模式,融合创造信息化价值。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体系建设,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创新中,IT组织将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和价值创新组织的转变,推动企业实现从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与业务创新融合发展,促使企业价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业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智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切实解决智慧企业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赛迪经略提出五个建设策略:

明确智慧企业战略规划,指引智慧企业顶层设计。在企业内部,强化CIO制度,针对信息化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流程、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使智慧企业建设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从核心业务入手,务实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和获取投资回报,从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实实在在为用户服务,增进用户体验,保证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实效。

不断完善智慧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企业持续发展。从信息集成、一体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为企业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打好基础,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智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2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智能化特性,智能型建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体现出了高科技的特性,也充满了生活性气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此之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智能建筑的身影,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来。我国最早出现智能建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未来的几年内,智能建筑在我国将有飞快的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智能建筑约占全球智能建筑的50%,而我国的大型智能建筑主要是综合性的智能化大厦。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多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现代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建筑的弱电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弱点系统是建立智能化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其长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智能建筑系统集合了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型建筑系统也逐渐开始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集成化系统的逐步应用能够更加完善智能建筑的各种资源调配,使得智能型建筑的管理更加高效、功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安全化及舒适化。

1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具有较多现代化智能型特点,因此其工程建设建设也更加的精细化及复杂化,故其管理也应当更具技术性及科学性。当然,无论智能建筑系统多么先进,它也是属于建筑性工程范畴,此类建筑工程的策划应当满足客观性及科学性要求,同时也应当首先设立实施目标并严格遵守预规划要求进行质量管控及进度管控。智能建筑系统因其科技性及综合性比较高,固其工程设计及策划与一般的建筑系统工程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而其施工及工程监理也具有自身特点。智能建筑系统与其他电子系统或其自身子系统间又应当是协调相关的,因此,在智能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对其统筹规划安排、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具技术性及经验性。智能建筑系统涵盖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当满足多系统的匹配要求,且其在选定公司、设备、施工、安装、验收、审查等方面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2]。目前,国内集成系统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IT行业,而设备研究行业大多从属于制造行业及建筑行业,这造成了行业间沟通存在局限性,而智能建筑系统的承建方在规划设计系统及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避开技术协商的情况,这会造成智能系统的构建出现功能齐全不足、施工走弯路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智能建筑系统完善性不足,也会增加了成本浪费。此外,在实际的智能建筑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因施工规划和与智能设备供应等部分分工不够细化,时常引起施工智能颠倒,调解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智能建筑系统的功能性齐全、控制好系统质量及降低投资成本,应当引进更加科学化的技术监理与技术咨询,从而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监控、审查验收等更加协调化及合理化,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中已开始施行该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智能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我国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调查,表现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建造与工程预规划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造工程的质量监理未达到预期要求,造成系统运行率、节能提效、系统开通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其中重点方面有如下几点:(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情况看,智能建筑设备大体上均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因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品种及数量繁多,并且其制造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商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公司大多只是将原有的设备资料进行套用,这导致了不同系统间的不同问题无法一致性进行解决,也难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设备匹配,这为整个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工程建筑部门也是不同的单位负责,这也给设计与建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困难,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出现的问题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造成不可逆转的缺陷,最终造成智能建筑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而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有效的监理工作还难以顺利开展[3]。(2)技术规范。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完成后,对其建筑情况进行质量验收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从目前国内状况看,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规范完善性仍显不足,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难以有据可依,也给后期建筑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3)设备服务。智能建筑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国外直接进口,这给智能设备的价格询问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通常来看,其基本使用材料及安装费用部分是遵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整体定价依据,系统设备的价格也仅仅只是大体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因此,在这方面的预算难以做到精确化,造成了此部分投资无据可依,其控制投资计划也难以制定。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设备的购买主要是由业主负责的,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索赔事宜。(4)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因受到较多行业部门参与管理的影响,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也给工程监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参与建筑工程方面管理的有通信、文化、电力、公安等管理部门,会影响到系统设备选型及报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常常阻碍到监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监理暂停的现象发生。(5)重复作业。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多队伍共同作业的情况,有时候会存在不同队伍进行同样类型工作,这会造成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同队伍之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相互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工程项目的延迟[4]。(6)监理人员素质。智能建筑工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性,对专业技术性的要求较高,也要求更具细节化,这意味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引进多专业性人才进行项目支持及协调作业,这也表明了进行监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工程监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工程监理的任务较重,责任也非常的重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但是,假如监理工作未能够有效的开展,那么就难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措施,最终造成资本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性差,系统的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一定要遵循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监理特性,针对不同工程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理措施,并选用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进行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从而推动监理工作进入良性发展[5]。

3工程监理方面的重点任务

(1)工程设计及其规划。基于智能建筑对系统设备的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帮助,同时帮助业主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准确地分析探讨业主在系统规划方面的相关要求,并认真审查相关方案;在进行合理的相关协商谈判后进行合同设计;设计阶段便要积极开展监理工作,在进行施工图预算及审查设计预算阶段应当先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2)开展招标活动及系统设备确定。在给业主提供技术方面咨询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帮助业主进行招标组织活动,依据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审查及制定项目标书。在业主审查承包方资质及建筑工作业绩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严格的把关并进行价格及设备系统功能的分析对比;对系统设备的供给以及施工工程承包方面的合同条约进行审核。(3)运行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完工后应进行系统试运行;明确区分业主、系统承建商以及协调物业三方的工作内容;审查与系统相关的培训技术资料及系统操作的过程;还应当将相关设备的运行方案及施行制度进行重点审查并将系统的试运行记录进行准确的审查。(4)验收系统。在系统完工后,应对其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精确性及完善性;基于系统设计的细节要求及相关的合同条款对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还必须要对它的试运行状况进行审查;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业主的验收工作顺利开展[6]。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产生给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较滞后,相应的监控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而将监理的概念引入智能建筑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监控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及其质量,这极大的推动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国,刘成玲.发挥监理作用提高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2013(09):92-94.

[2]张美静,王宽.智能建筑系统的构成及造价[J].科技情报,2014(01):77-79.

[3]李良红,刘国邦.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研究[J].河南建材,2012(11):119-122.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9

“智能制造如今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智能制造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感慨道。诞生于滨海城市的青岛制造业,与生俱来就有“出海”闯荡的心愿。图为运输繁忙的青岛港

近两年,中国在这一领域正频频发力。

一个值得注意的宣示是,2016年12月7日,工信部在世界智能制造合作高峰论坛上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

“我们相信,在中央、地方的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的多方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李东对本刊记者表示。

“机器换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t望东方周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很注重智能制造的发展。目前看,我们在智能制造上跟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吗?

李东: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在中国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而各行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的阶段。

按照《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2年)》提出的目标:到2022年,中国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我们相信,在国家、地方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联合实施,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规划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t望东方周刊》:政府层面对于智能制造的态度毋庸置疑,但公众对智能制造的认识似乎仍存在不少误解,比如认为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如何向他们介绍智能制造这一概念?

李东: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到90年代初,日本倡导发起了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相继开发了种类繁多的面向特定领域的专家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

然而,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智能制造的关键是制造系统要具备组织能力,而这取决于制造过程中各环节的集成智能水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高度智能化集成很难实现。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智能制造的内涵注入了巨大活力,带来了根本变化。从之前的关注外部环境,发展到关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制造过程形成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一种新的制造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以消除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带来制造质量、效率的“两提升”和资源消耗、运营成本、研制周期的“三降低”。

所以,肯定不能简单地说,“机器换人”就是智能制造。

过去两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

《t望东方周刊》:工信部2015年开始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在推动智能制造,那么中国此举战略意义何在?

李东:当前,中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为此,工信部自2015年开始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聚焦制造的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分类开展试点示范。

过去两年,工信部共遴选确定了109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63个行业,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组织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推进了中德、中美、中韩智能制造标准、试点示范等国际合作。东莞一家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手C部件生产线。该生产线将机器手和人工检测相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t望东方周刊》:效果如何?

李东: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试点示范项目实现“两提升三降低”。据初步摸底,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9%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8%、运营成本降低19.3%、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3%;对于能源利用关注度较高行业的项目,其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1.3%。

二是初步探索形成若干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如服装、家具领域的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引领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发电设备、工程机械领域的远程运维服务模式,航空、汽车领域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等。

三是不断夯实强化了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工信部和国标委联合制定并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展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开展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综合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工业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监测、测试平台建设。

四是形成了多方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多个部委建立了联动机制、统筹谋划,各地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形成了中央、地方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联合实施,共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局面。

2017年,我们仍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企业智能制造积极性提高

《t望东方周刊》: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热情不高,很多仍在观望中。你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企业不敢大胆尝试智能制造的原因何在?

李东:客观来说,两年前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起步阶段,企业热情不高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有些企业不敢大胆尝试智能制造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是在不断探索之中;所以许多企业家的观望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企业尤其是一些企业的“一把手”对实施智能制造的紧迫性意识还不够强。实施智能制造要有一定的先期投入,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发展也确实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生存的压力大于发展。

再有就是发展环境的问题。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存在滞后、缺失以及不协调等问题,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对应的标准规范也还没有统一,导致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t望东方周刊》:那你们如何来调动企业参与智能制造的积极性?

李东:在最初推进智能制造时,我们就确立了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的总思路,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遴选中,将企业先行先试,先期投入并开始运营、成长性显著的项目作为重要条件,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利用现有手段加大对企业推进智能化的支持力度,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生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对发展智能制造有了清楚的认识,转变了观念,开始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角度考虑,对实施智能制造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分类施策,系统推进

《t望东方周刊》:有专家认为,一些行业比如汽车、3C属于比较适合推广智能制造的,也是程度较高的;而另外一些行业比如服装则不太适合推广智能制造,更多的还是依靠人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李东:推动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推进传统产业智能转型,培育新动能,在当前一段时期更为突出和紧迫。

中国制造业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各行业都有各自特点,在如汽车、3C等一些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确实相对比较顺利。

但在如服装衣帽等原来主要依靠手工的行业,虽然目前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不一定很高,但在产品个性化定制方面却走在了前面。各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途径,不同行业推广智能制造的路径会有差别,但这不等于说某些行业不太适合推广智能制造。

我们在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2年)》时也提出,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

《t望东方周刊》:工信部在2016年11月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制造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必不可少的创新主体之一,也是有机联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从供给侧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的关键力量。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开始旺盛,但却面临系统解决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供应商技术偏弱、规模偏小、服务领域单一等问题,可以说正在成为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短板”。

为进一步统筹产业资源,增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我们在2016年指导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专项行动,到2022年努力培育形成4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是发挥联盟的作用,有序协调跨行业跨领域系统集成商分工合作,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同时培育和规范市场环境,编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建立健全推荐机制,引导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良性发展。

《t望东方周刊》:除了系统解决方案是未来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重点,还有哪些是我们接下来要突破的?

李东:《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2年)》明确了下一步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突破口,也就是要重点聚焦“五三五十”,即:

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五类关键技术装备;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篇10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撑体系,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和各地区的产业现实基础,顶层引导和区域协作相结合,加强体系化部署,做好分阶段实施,构建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重点突破。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力量和创新资源,支持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与应用部署,带动产业整体提升。

协同创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开放有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完善发展环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2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无人机等产品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扩大临床应用,视频图像识别、智能语音、智能翻译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智能整体核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智能传感器技术产品实现突破,设计、代工、封测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神经网络芯片实现量产并在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开源开发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1篇11

本刊特摘引市经信委对《重庆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相关政策解读,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互联网经济高地的实现路径。

路径一:为“互联网+双创”夯实基础支撑

一方面强化创业创新支撑,发挥猪八戒网络公司、两江云计算产业园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建立一批“互联网+双创”示范基地,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资源,加快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组织模式,不断增强全民创业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依托两江新区、南岸区、永川区等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商用。

路径二: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网络之翼”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制造,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基于云计算的协同设计、众包等新业务模式,发展未来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广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制造+服务”,建设一批智慧性制造业集聚示范区。

二是通过开展农业物联网生产智能化应用试点示范,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服务平台,打造跨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门户网站及APP应用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三是构建能源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能源利用监测平台建设,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推广用能智能控制和能源消费智能化管理,建立全市能源生产运行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

四是发展高效物流,加强无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等技术应用于物流仓储业,建设重庆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慧物流产业链。

路径三:为新兴业态铺就“温床”

一方面,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搭建重庆金融云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和信用、认证、接口等公共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网上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发展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

另一方面,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建设农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大型传统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大型专业市场线上转型,打造智慧商圈和网上商业街,引导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触网转型,鼓励企业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路径四:为普惠民生畅通线上渠道

智能建造的发展范文1篇12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进展情况

合作框架基本确立。经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合作框架已基本确立。201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和能源部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简称《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署,明确了合作主体,确立了合作框架。

一、工作机制逐渐完善。2015年10月,中德召开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会议在搭建交流机制、智能制造标准化、中小企业合作、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人才培养、前瞻性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共识,标志着两国推动智能制造合作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目前,按照《合作备忘录》要求,两国已经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联合工作机制:第一层次是副部长级对话机制,确定了每年在中德两国交替召开副部长级会议;第二层次是司局级对话机制,确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对外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司牵头,对内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牵头的工作框架;第三层次是执行平台对接机制,两国政府各自指定执行平台,负责企业间技术性问题的沟通。今年4月9日,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在深圳成立,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平台。

二、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取得进展。两国在标准制定、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取得进展。标准制定领域:2015年5月,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成立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12月成立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参考模型子工作组,已初步在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标准认证互认、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建设等开展合作。技术交流领域:两国进一步加强了高端装备、增材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产业合作领域:两国在汽车、光伏、工程机械、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园区建设领域:青岛、沈阳、上海、太仓、揭阳等地已经建立了中德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中德产业、技术合作;武汉、南京、合肥、重庆等地也在积极筹备建设中德合作园区。

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在推进发展智能制造方向上一致,但由于发展环境、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差异,导致两国合作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合作诉求有差异。德方希望中方提出合作需求,德方组织相关企业向中方输出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德方诉求不同,中方则希望通过与德方在技术层面的深度交流,引导和支持关键领域的合作,达到具备生产智能制造关键装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能力,并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合作诉求的差异,两国在技术层面的示范合作项目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二是合作地位不对等。德国是制造强国,在汽车、机械、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全球领先,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工业3.0,并搭建了相对完整的智能制造标准框架,是技术和标准的输出方,处于强势地位。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仍需大力发展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是技术的需求和引进方,除部分大型企业外,广大中小企业尚不具备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市场潜力大但成熟度较差,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智能制造领域合作地位不对等,造成对接难度较大。

三是合作模式存在问题。虽然当前中德在重点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但整体而言,目前多以在传统产业领域采用引进德方产业资源的合作模式为主,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也仅是中方购置德方的生产线、装备和解决方案,而技术研发、标准制定领域的合作较少。这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与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发展所需要的平等互利、协同推进的合作方式存在差距。

发展建议

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为两国合作增信释疑。在发挥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副部长对话引领作用基础上,加强中方执行平台建设,通过跟踪合作信息、梳理合作需求、合作进展、协助推动合作项目试点示范等活动,深化与德国“工业4.0”办公室对接,推动中德执行平台层面的深层次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依托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等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分行业、分领域技术论坛、需求对接会、教育培训等活动,促进合作落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土地开发建设范例(12篇)

    - 阅0

    土地开发建设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区别情况、分类处置、充分利.....

    道路绿化存在问题范例(12篇)

    - 阅0

    道路绿化存在问题范文篇1关键词: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模式;乌兰察布城市的道路就像连接整个城市的骨架,道路绿化则是城市绿化的核心所在,把城市中所有分散的绿化点及绿化面都连接起.....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