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意义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1

关键词: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4]洪劲飞.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2):30-31.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通信;应用

智能电网作为我国基础建设重要工程,是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通信等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服务国计民生的大工程,有助于更好的服务社会生产与民生,对于促进电网建设与电力通信、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的实施电网管理与电力服务,全面发挥电力通信支撑智能电网进步的价值。下面对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应用做简要探究。

1.智能电网与电力通信

智能电网有别于传统电网,是对电网整理管理进行智能改造,从发电到电费缴纳等诸多环节都应用各类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通过与电力通信的高效配合实现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升电网工作服务质量与效率,保证电网运行顺利、稳定与安全。电力通信是组成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全程贯穿发电、变电、送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电力通信为实现统一调度与集中管理提供了重要路径,是实现电力网络高效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有助于电力系统经济、安全等目标的实现。当前电力改革背景下,智能电网的建设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对于实现电网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有重要价值。

电网改革背景下智能电网与电力通信的联系性越加紧密,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的应用将极大的实现智能生产、智慧运营与业务创新,推动电网生产运行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实时动态感知、全程在线交互,为智能电网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持。

2.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的应用研究

电力通信是智能电网建设、发展与管理中的关健技术,目前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供电、配电、变电、微电网、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2.1供电领域

供电领域中电力通信的运用有助于实现电网供需平衡。对于智能电网而言,高品质通信网络助力电网升级,智能电网本身有时兼作电力线宽带系统,连接了大量智能设备,在家庭领域中有助于构建能源互联网,配合多类软件工具实现电力使用和支出状况的监督,这对于寻求供电领域的供需平衡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在高波动性的能源发电和智慧的能源消耗之间取得平衡,提高效率。在智能电网中将税费与电网容量相连接,鼓励项参与者在能源可用性高、价格低的时候用电,有助于缓解供电压力,合理分配电力能源,提升用电经济性、安全性与稳定性,有助于智能电网更好的管理网络负载,为制定弹性电价、建立同时承载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的单一通信平台提供了切实依据。比如青岛市对阻碍了电力性能的老旧线路和不可靠的通信网络进行改造、生意,应用全光xPON解决方案实现了高效自动化、分布式供电管理,极大的提高了网络可靠性。

智能电网的发展与升级将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大量各类智能传感器设备,这类设备的应用与工作必须以高品质的通信网络为基础,电力通信的应用价值可见一斑,这对于未来电网的构建、智能化服务水平的提升、电网与光纤网络无缝衔接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实现三网合一。比如智能电网供电中突然遭遇意外或者自然灾害导致停电,利用智能传感器与智能开关等设备可通过光纤网络迅速确定电路中断的位置,实现改道供电、服务现场救援,这在智能电网本身的维修、资产管理、防窃电等工作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防窃电工作中通过部署自动抄表系统、传感器与控制器,可支持高速数据连接,实现用户电量数据的实时更新与追踪,从而方便电力企业进行防窃电管理,保护企业经济利益,同时即时通信系统和可靠的电力基础设施有助于维护电力高效生产与配送的关键,实现早期预警、实时故障定位、自我修复和有效负载管理等。

2.2变电领域

智能电网变电领域电力通信应用以智能变电站为主,电力通信网络承载了保护、测量、控制、状态监测、告警、计量等信息流的传输,根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SV报文、GOOSE报文、MMS报文及对时报文。SV报文传输数据量大、报文长度固定,GOOSE报文数据量小、报文长度短、突发性强等,二者均对实时性与同步性要求较高,智能变电站本身对通信网络扩展性、可靠性、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通过电力通信的有效运用实现了高效传输。目前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组网方案一般采用三层设备(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两层网络(过程层网络、站控层网络)的结构,针对保护装置多采用直采直跳方式,合并单元与装置直接通过光纤相连,不经过过程层交换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信息丢失,保证采样间隔和传输延时的稳定性。

2.2配电领域

智能配电网的通信网络为完成生产控制与信息管理而建设,承载配电网SCADA、负荷控制管理、远程抄表等业务,根据状态信息、测量信息、控制信息等不同类型数据信息对网络传输提出实时性、可靠性、带宽要求。由于配电网配电设备数量多、分布广,通信网络数据量相对少,结构复杂多变,配电通信网采用骨干层、接入层的分层组网模式,骨干层网络采用光纤自愈环网结构,接入层采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工业以太网等高速网络,其中EPON通过分光器形成点到多点传输网络,本身适应配电网复杂多变的拓扑结构,并且可以节省大量光纤资源,为配电通信网接入层的首选方案。比如珠海电力局为满足居民供电需求,在传统固定和无线技术无法满足业务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电网改造多种接入、可靠性、成本和容量问题,选择应用4GLTE无线集群系统提高网络自动化水平,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配电自动化通信,同时借助改造网络中智能终端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可在短时间内迅速隔离故障线路,实现电网的自动修复,这对于减少停电事故危害与电力损失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的应用有助于全面提升电网服务水平,对于确保电网高效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是推动电网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未来发展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王云梅.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3(12):1.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1篇3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33-01

一、引言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多年来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壮大,建筑业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智能建筑就是信息时代的建筑。这种变化本身在智能建筑方面有什么体现呢?

首先,它体现在建筑服务管理和控制的提高上,例如供热、照明、能量管理、火、安全和通道控制。这就是计算机控制或自动建筑的理念。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早期,智能建筑的理念在美国发生了第二次乃至更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和亚洲设计、建造了第一批把自动化和信息化两种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建筑。20世纪80年代末,自动化和信息智能建筑的许多创造性工作已经完成。1989年和1992年,英国出版了智能建筑的进步设计指南,1992年英国建筑设备工程师协会(CIBSE)为建筑工程师和IT系统设计员出版了一本名为《信息技术与建筑》的设计手册。该书中的许多设计指导至今仍有实践和中肯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智能建筑理念下的一个共同因素是,更好地利用信息,提高建筑性能、增加建筑价值。智能建筑的目的是最好地利用有效信息,提高建筑性能、增加建筑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智能建筑的数量及其整体智能水平得到了稳步增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建筑供应商和使用者正日益关注和挖掘智能建筑的优点。随着对基于网络通讯协议的新型开放标准的广泛应用,现在的定位是对智能建筑使用和建造的全球快速推。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行为对当地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被关注,人们掀起了有组织的绿色建筑运动。绿色建筑的早期倡导者强烈地受到诸如Schumacher的思想家们的影响,这些思想家号召简单、低消费的生活方式。

这些关注正在日益全球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即Bmndtland的报告;1992年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大会通过了一项政治议程和行动框架,即里约会议。

它们强调的事实是为了保证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未来,采取必要的行动解决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改变等问题是十分迫切的。建筑及建筑环境对环境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建筑物制造大约50%的二氧化碳,以实际行动提高建筑物的设计和性能的需求是鉴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相对缓慢的开始之后,绿色建筑运动在世界许多地方有了一个较好的势头,出现了一系列衡量和比较绿色建筑性能的标准,包括BRE的BREEAM和Eco-homes标准。以及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LEED标准。重要的是,许多国家把这些标准并入建筑规范和设计标准,这是建筑设计和性能标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绿色建筑由于其强调建筑结构因素,并试图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积极智能性”的应用提高建筑性能,广泛受到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欢迎。这种方法使许多建筑设计师回避了靠“动态智能”的建筑设备增强建筑管理和控制的做法。

在过去的十年里。绿色建筑得到了发展。建筑性能提高的焦点已经超越了其定义中的“绿色”,而向更广泛的方向“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普遍使用的可持续性包括“三个要点”。即包含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出的“为何推广智能建筑”,我们现在可以提出“为何推广绿色建筑”我们用相同的方式对此做出回答,绿色建筑就是要最好地应用可用资源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智能建筑的倡导者(最好地使用可用信息资源)与绿色建筑倡导者(最好地使用可用资源)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发现他们很难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进行合作。由于他们在出发点、历史和需要上不同(信息与技术对社会与道德),他们表现出对彼此的不尊重和不信任,这两个阵营中的极端主义者的一个共同反响是——生态卫士和技术高手不能很好地融合。我们的目标是兼顾绿色与智能,弘扬绿色与智能的最大优点。这是1996年INTEGER合作伙伴面临的挑战,他们的努力成果如下描述。

三、智能与绿色相结合

1996年5月在伦敦召开了有关智能与绿色建筑的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调查是否有可能和值得把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倡导者结成工作联盟。此次研讨会的成果就是成立了一个开放的智能与绿色同盟,最终命名为INTEGER,承诺要开发和论证智能与绿色建筑的优点。

通过两年的发展,INTEGER同盟形象地通过曾在BBC电视上广播的“INTEGER千年屋”,研究、开发和展示了智能与绿色创新的积极意义。已经有两万多人参观过这个典型建筑。启发了国际上此类建筑创新的出现。在INTEGER千年屋原理的基础上,英国建成了一系列房屋工程,而且这些工程已经显示它们所传递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利益。同样,这些原理在学校和现有建筑的重组方面也显示了其强大的效率。

1999年INTEGER成立代表团参加了英国政府举办的香港智能建筑研讨会。该研讨会直接把INTEGER同盟扩大到香港,在香港的分组织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英国政府领导,同时受到许多当地公司和组织的支持。2001年10月,该同盟在香港开始INTEGER香港穹楼工程,展示了智能与绿色原理能怎样有效地应用于香港和该地的高层建筑。该工程在智能与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推广上,为研究、发展、交流和教育方案,提高当地的觉悟和能力提供了个高度有效的平台。2002年底,工程竣工,作为可持续性能源管理的范例从香港推广到北京。

四、结论

总而言之,21世纪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所接受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面临的将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问题。从本质上讲,生态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设计理念。在实践中,应遵循以下的基本方法。

1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桎梏,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分子,建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变破坏为尊重,变掠夺索取为珍惜共存。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意义

一、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一)人员的意识落后

我国在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阶段有很多缺乏的东西,不管是人才的培养还是相对资源贮备都存在问题,这使我国的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与其他国家拉下很大差距。想要在绿色建筑发展领域上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培养这一行业的人才,有了人才的支撑管理发展才有希望。提高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的正确科学的观念和理念,提供专业的训练和考核选拔,给真正能够带来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的人才参与管理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树立榜样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很多从事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内部人员都认为绿色建筑一定会带来高造价高成本,要有足够大的绿色面积,要配合采光、采暖甚至对于通风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定位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众所周知,北京四合院是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模式,这种建造方式配合了当地冬寒夏热的气候,不仅能给居住的人带来冬暖夏凉的居住效果还可以减少冷空气的侵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但不可否认造价并没有很高。绿色建筑之所以要求智能化正是在尽可能的减少损耗,无论是物质资源成本还是人力操作成本都在要求合理科学。

(二)管理体制不科学

对智能化绿色建筑概念上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致使在管理上也形成一定的难度,观念深入人心员工才能心服口服的参与智能化的绿色建筑的建造。在企业施工建造期间,管理上也要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利用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和阶段性考核,同时对管理阶层员工提出相对要求,首先提高管理阶层人员的智能化绿色建筑观念,从上至下的对员工引导和贯彻正确理念。智能化绿色建筑不是高成本高投入做奢侈的高档耐用品,而是更加顺其自然的把气候人文地理考虑在建筑中,用最小的成本带来居住上的最大效益。真正的不是去追求绝对化的层次高端,而是满足给用户最基本的健康要求和环保要求,以至于构建社会的文明发展。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人们的环保绿色观念,不是在简单的造福某一个人,而是在谋求全人类全民族的福祉。

二、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和意义

(一)绿色建筑中的智能化运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对于绿色建筑也是一样,寻求使用材料上的可降解可回收,大大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建筑从材料选择的可持续性上就可以到达最终建筑完成的可持续性。不仅是在为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最为基本有效的解决措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能源,不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损失,是一举多得的正确绿色发展之路。在建筑中利用集成办法,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化的控制技术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极大限度的运用于绿色建筑上,并通过建筑内部的楼宇自动化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遮阳板控制系统、空调通风采暖智能系统及信息集成系统等多个高效的智能化系统,实现对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监察和管理,既减轻人员工作的劳力负担又使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追求最大利用最小消耗,同样的对于设计方式的选择上,技术的合理运用上也相应的提出一定要求。不仅仅是建筑上的技术要求在能源上的开发利用上的操作创新也在要求更大的进步空间。比如变色玻璃、太阳能反射能力、在建筑上的零能耗技术、空气对流设计、高智能化设计等等绿色创新高效率的技术。建筑中融入高智能化的技术结合建筑设计中的各种设施配备以及系统管理服务进行组合式的建筑和管理,营造更加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智能化运用于绿色建筑中的重要发展意义

目前国内智能化技术在的吸收借鉴国外的高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中,网络技术、新能源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以及新材料处理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首要前提,高智能化的技术可以通过加强节能设施的监控与“智能电网”形成互动有效的调控新能源消耗节省资源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通过使用RFLD与“物联网”互动,能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利用RFLD以达到社会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的传输与“三网融合”进行互动配合,能更好的输送运行所需要的媒体信息。智能化绿色建筑也是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发展设想,主要目的还是为节能减排,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的提出在改变人们的居住的同时更在向人们普及绿色的发展观念,在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上都带给人们高质量的文明生活方式。建筑代表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施工质量建筑美感模式化生产,真正被需求的恰恰是传统建筑上的先哲智慧,美感的产生更被附加在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和建筑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从建筑上讲,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更要参考自然气候环境的适宜,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获得建筑上的节能减排;从居住上讲,在追求建筑的外在高端这种物质需要之外,更开始对自然环境身心健康精神舒适的一种要求。建筑在朝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这其中大量运用的智能化的高科技手段,使付出更具有条理性和科学性,每一份成效也尤为显著,时代的进步造就了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带给绿色建筑的全新发展活力。

三、结束语:

智能化绿色建筑的提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是未来建筑的必然要求。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建筑也不能只要求安全外观美这些最基本的质量保证。节能环保的建筑规划设计不仅是对现代建筑理念的贯彻实行,也是在对智能化高新技术提出的时代要求。不管是建筑还是人们的观念都在随物质资料的不断发展完善上升至更为高的层次,在发展这一硬道理面前对发展提出可持续性的关键性要求。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1篇5

关键词:国内智慧景区文献综述研究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部分传统景区开始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智慧景区的热潮。在学术上,有关智慧景区的文献也明显增多。国内学者开始探讨有关智慧景区的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这也给国内景区带来新的挑战。在多方作用下,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逐步成型。本文在整合相关文献后,尝试提出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方向,希望对我国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与概念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

智慧景区是在“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背景下产生的。[1]在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先生在纽约市外交关系会上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2]在2009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决定将旅游业培育成国际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背景下,作为旅游业核心要素之一的旅游景区为了顺应时展、打破数字景区建设的瓶颈,“智慧景区”孕育而生。

(二)智慧景区的概念

智慧景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看:

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4]

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

广义的“智慧景区”强调管理因素,狭义的“智慧景区”更强调技术因素。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智慧景区,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也就是说,广义与狭义都只是智慧景区定义的一种延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智慧景^真正的准确概念仍没有达到共识。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智慧景区的概念进行完善,尝试解释出智慧景区所蕴含的各个方面。(见表1)。

通过表1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学者在一些方面是有共识的。比如,学者们在给智慧景区下定义时均提到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服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等因素。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智慧景区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萌芽期,但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通过CNKI检索可知,国内智慧景区的发展态势良好,智慧景区的相关文献数量正日益攀升,但我国智慧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不先进,还没有真正达到理想化状态。本文从智慧景区的智慧化设施、信息化管理以及游客满意度三个研究方向出发,探讨我国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一)有关智慧设备方面的研究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景区的设施走向智能化。景区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开始斥资建设各类智慧设施设备。但由于这属于景区自发性的发展,故部分智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放到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上。学者通过研究发展态势良好的智慧景区,改善国内智慧景区建设上的不足,从而提高国内智慧景区的整体运作效率。

通过CNKI的搜索也确实可以看出有关智慧设施设备的文献颇多。如,高伟在《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就提出“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公路、建筑、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11]又如,柳红波也指出:“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大多已经实现智慧景区“一卡通”功能,即游客在对门票充值后,可以将其用于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一切消费活动。”[12]方成伟也在《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中提出:“将景点手机语音讲解导游系统、景区及周边GPS自助导览系统、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投入到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力争让游客得到出行便捷,玩中尽兴,玩后满意的惬意游玩体验。”[13]智慧旅游专家李云鹏曾也曾在其著作中举出南京移动公司在玄武湖、红山两家4A级景区搭建智慧景区综合地理信息平台的事例,南京移动公司将游客导航系统、客源分析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智慧化功能”融入平台,为游客提供了更强的旅游体验感、更便捷的旅游信息化服务[14]

综上所述,可见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设施设备方面的研究十分广泛。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研究方式,以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研究智慧设施设备,以便为国内智慧景区设施设备的建设提供意见。随着国内学者对智慧设施设备的研究深入,智慧景区在建设它的问题上,成功达到了事半功倍,国内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建设趋于完善。

(二)有关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方德满在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中指出,我国传统化的景区管理体制、理念难以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高效管理目标,会影响智慧景区的建设进程。[15]智慧景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各传统景区开始逐渐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局面,毕竟传统景区的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现在对于智慧景区的要求和期望。

宋磊、林洪波和王绪华在《泰山景区公共信息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研究》中曾指出泰山自建成应用景区信息集成平台后,成功地应用于泰山景区的虚拟旅游服务、客流监控与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多个方面,这对于提高泰山景区各类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推动泰山景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6]在此之后,莫洪源、蔡建民和刘广在《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中以智慧颐和园一期为例,提出了园林、古建、文物等业务子系统的使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依据,为智慧景区各部门业务管理的精细化与保护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杨俊博在《“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一文中曾提到,河南洛阳在龙门石窟进行“互联网+智慧景区”的龙门模式。其注重大数据、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与腾讯总部进行跨界合作,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的品质以及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促进了河南智慧景区的建设及智慧旅游的发展。[18]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景区管理机制,同时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沈梅在《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信息技术一直以来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业界的专业人士所认可。[19]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国智慧景区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飞速发展。

(三)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100位满意的顾客会带来25位新顾客,赢取一位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位老顾客成本的5倍。[20]因此,我国学者开始基于游客反馈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智慧景区也越来越重视游客满意度,许多智慧景区为调查自身的游客满意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选取游客提出的合理建议,对景区进行完善、优化,从而提高智慧景区的竞争力。

汪侠、甄峰、吴小根认为游客是景区智慧工程最重要的体验者,是智慧景区服务的核心对象。在通过对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进行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后,提出了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的需求、感知和满意度,这将为景区智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引导方向。[21]黎宏宝和吴晶祥通过在苏州乐园进行有关游客满意度的实地调研,得出苏州乐园需在产品体系创新、盈利模式变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22]张春草和陈楠基于IPA分析法和游客感知视角对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进行构建研究得出,该智慧景区应在基础信息和智能信息系统建设、景区宣传手段、资源配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优化升级。[23]

随着智慧景区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游客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学者们开始转换视角,从游客的角度来思考智慧景区的建设,通过对游客的调查来弥补智慧景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足。

三、国内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方向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热度不减,相关学术文献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本文在整合近十年的文献成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国内学者在把控研究方向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在总结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游客感知作为研究支撑,尝试利用新的视角,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探讨了智慧景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希望这些能对我国智慧景区的未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智慧景区已有方向的研究

1.统一智慧景区概念。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我国学者对于智慧景区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以至于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概念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通过对我国学者的智慧景区概念的总结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各学者将大量有利于智慧景区发展的因素进行排列并加入定义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者对于智慧景区所下的概念还只是处于浅层次的分析。这会限制人们对智慧景区的认识并限制智慧景区其它未探究方面的研究,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所以,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完善智慧景区的概念。

2.深入研究游客满意度。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智慧景区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仍处于浅层次的程度,因此,未来智慧景区在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应更深入。本文这里所指的深入并不是从智慧景区已有的智慧设施、智慧科学技术等这一方面出发,而更多的是希望学者们转换角色,真正的从一名游客的视角出发。智慧景区的实质是服务于游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游客对该景区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所以学者在智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中要挖掘游客在智慧景区游览体验中的真正需求,从而对智慧景区的建设提出理论性的支持。

3.加强智慧景区宣传的相关研究。目前通过CNKI、百度百科的搜索,可以发现在智慧景区建设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有提到要加强智慧景区宣传。智慧景区的发展首先需要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宣传的不到位,游客的知晓度就会低,不仅会使智慧景区经济受创,还会影响智慧景区各方面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宣传的大方向明确,即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进行宣传,但是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智慧景区对于公关宣传的改革和创新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加强智慧景区的宣传、拓宽智慧景区宣传路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4.注重智慧景区的人才培养。“互联网+旅游”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旅游业务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跨界复合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24]由于智慧景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χ腔劬扒的信息发展的推广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研究如何培养智慧景区人才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高。除少数景区外,我国绝大多数景区均依靠外援进行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和维护,没有自己培养的固定专业技术团队。[25]我国大多数的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在接受以及掌握新科技的能力方面较弱,在景区管理方面钻研学习的人才稀少,造成景区管理方面人员的缺失。

我国智慧景区人员素质偏低、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已经有部分学者提出,但是对此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没有提出。因此,对于我国如何提升智慧景区人员的素质、如何培养智慧景区相关人才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5.资金支持方面的研究。景区项目的投资具有投资周期的长期性、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以及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它比一般的工程项目投资复杂许多,[26]因此智慧景区在投资招标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诚如我们所知,我国旅游业具有季节性这一属性,导致智慧景区的收入不平均,同时受经济、政治、天气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智慧景区的收入也具有不定性和脆弱性;另外景区对自身建设和维护所需投入的成本较大,各类投资者与智慧景区都难以长期承受,导致智慧景区设施设备上的引进跟不上其转型的步伐。

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弥补智慧景区资金不足现象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确保智慧景区建设的资金供应,从而使智慧景区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二)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新方向

1.智慧景区研究方法不足。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可以看出各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基本都是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由于旅游是一个跨学科的科目,所以学者在对智慧景区进行研究时,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者们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法、思辨法、功能分析法、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此弥补智慧景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

2.对各类智慧景区有针对性的研究。大多数智慧景区的相关建设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工作,并没有真正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各类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都比较相同。因此,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中,应根据自身景区的特性,从智慧景区这一大方向中,找准自身景区所在的特定领域,并在其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延伸,形成自己的智慧景区建设体系。

3.拓宽智慧景区的研究领域。智慧景区的发展促进着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智慧景区对于我国就业趋势的影响、智慧景区与生物学、智慧景区相关法律建设以及智慧景区的全球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智慧景区虽然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学者仍聚集在某些特定方面的l展。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均衡发展。因此本文希望各学者发散思维,在智慧景区现有的领域中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为我国智慧景区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总结

旅游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力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我国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对智慧景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其很多方面的研究仍然缺失理论及实践双方面的支撑。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没有把握其真正的精髓和各方向的全面发展。在智慧景区的研究中,还是需要学者们转变思想、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智慧景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倩,张红梅.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崔茜,王喜富.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地球”在中国的建设[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6):51―53.

[3]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7).

[4]北京农业(中旬刊),2014(6):44.

[5]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浅探(上)[N].中国旅游报,2010―01―18.

[6]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

[7]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8]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

[9]葛军莲,顾小钧,龙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智慧景区建设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2(5).

[10]季国斌,陈丽,暴莹.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6(5).

[11]高伟.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77―178.

[12]柳红波.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

[13]方成伟.彭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09).

[14]李云鹏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15]方德满.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

[16]宋磊,林洪波,王绪华.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J].中国园林,2011(09):30―32.

[17]莫洪源,蔡建民,刘广.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S1).

[18]杨俊博.“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7).

[19]沈梅.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21).

[20]HAWKINSDI,BESTRJ,CONEYKA.Customerbehaviour:buildingmarketingstrategy[M].NewYork:McGrawHill,1995.

[21]汪侠,甄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

[22]黎宏宝,吴晶祥.智慧景区视角下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苏州乐园为例[J].江苏商论,2016(09).

[23]张春草,陈楠.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构建研究――基于IPA分析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24]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70).

[25]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6]方世敏,赵爽.旅游景区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优化研究.旅游科学,2008(5).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6

一、智力资本的内涵

最初,智力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出现的,早在1836年,西尼尔(Senior)就认为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他的这一概念是针对个人而言的。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JohnKenethGalbraith进一步发展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认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虽然JohnKenethGalbraith第一个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但遗憾的是他没有给出智力资本完整的定义。在实务界瑞典斯堪迪亚公司第一任智力资本执行官艾德文森将智力资本定义为一种对知识、能力、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的掌握。美国花旗银行前任主席沃尔特•利斯顿也指出他的银行拥有巨大的智力资本,而这种智力资本是会计师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衡量出来的。

笔者从企业市场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将智力资本界定为:智力资本即企业通过一定时期的积累所拥有或控制的,并能不断地为企业创造市场价值的无形资源的总称。它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商誉、工作流程与业务模式、客户资源、融资渠道等。

这一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动态的角度定义智力资本的,有别于过去很多学者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智力资本的内涵,他们仅从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构成要素等方面静态地界定智力资本,但是我们在有效地识别了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之后必须了解智力资本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通过不断地开发、创新,使智力资本处于持续地增值过程中,更新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智力资本,进而才能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智力资本的特征

(一)路径依赖性

除了外购的知识产权、引进的人力资本以外,大多数智力资本都是企业经过了长时期的积累所形成的。例如,员工所拥有的与企业有关的特定的技能与经验是在时间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企业文化、商誉等更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企业特有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和沉淀于企业组织内部,不会随着个别员工的离开或领导的变更而消失,智力资本与企业是紧密相连的,这也就决定了企业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智力资本后,其竞争对手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而存在的。

(二)持续增值性

智力资本可以不断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稳固的竞争地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一项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无形资产显然不能称之为智力资本,而一项只能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利而不能为企业持续创造市场价值的无形资源也不能被称之为智力资本。物质资本在取得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贬值,而智力资本则不同。例如,企业的商誉会因企业的维护而不断增加其价值,进而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也可以被无限制地重复使用的,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还能使知识得到扩展和深化。

(三)无形性

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一般没有实物形态,如知识、经验存在于员工头脑中;企业文化是凝结于组织团队中的一种精神、信态;独特的营销手段也是不可触及的。另一方面,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具有隐蔽性,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隐藏价值”即反映了智力资本的价值所在。

三、智力资本的构成

基于企业市场价值创造的角度,企业的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者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智力资本的构成决定了它属于一种新型的资本形态。

(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企业员工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创新能力的结合以及员工的工作态度、价值观、信念等。人力资本是员工个人拥有的,它不会依附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当员工存在于企业中,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就会为该企业服务,从而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而当员工离开该企业后,企业则随着失去这一人力资本。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企业应采取的最佳战略是给企业个人在经济、专业、发展和机遇方面提供最大的满足。

(二)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是以企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为基础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它又是使企业人力资本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其中包括良好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制度体系、企业文化、商誉等。结构资本能使企业安全、有序、高质量的运转,而且结构资本是依附于企业而存在的,使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而凝结于企业内部的,具有稳定性。

(三)关系资本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阅读;体会

人类漫长的历史文明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卷帙浩繁的典籍传于后世,这些文字包融着民族的记忆、人类的经验、精神的诉求,阅读它,理解它,才能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

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智慧。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所谓智慧是指人利用知识、技能、智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和才智。智慧的方式是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活动。因此,智慧型大阅读同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性、功利性的儿童阅读有质的区别,彰显其智慧性。从阅读主体来看,它有以下特征:(1)自主性,阅读者具有积极的阅读心向,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为喜爱读书;(2)实效性,阅读者能判断出文本内容的优劣,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能快速地从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3)创造性,阅读者能从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美感,获得创新能力。

在开展智慧型大阅读教育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阅读。“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学生的阅读还关注教师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不仅是儿童阅读的引导者和组织着,师生共读,这样必然促进了教师的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推动教师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素质。

2、孩子的阅读与家长的阅读。“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孩子的阅读还关注家长的阅读。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校外,与家人一同分享。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的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亲子共读,是家长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元认知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加强“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十分重要。

3、大量阅览与经典诵读。新课程标准理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学生的大量阅览而且关注经典诵读。阅览要广博,诵读要经典。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内化。

4、母语阅读与外国名著的吸纳。“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母语阅读而且关注外国名著的吸纳。文化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力求二者之间的“打通”。

5、实践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实践的研究而且关注理论的建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常新,实践才能少走弯路,减少偏差。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8

关键字:网络综合布线;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7-0000-0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人有所居这个目标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成为社会和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关注热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工业科技被移植到民用领域,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就被应用于房屋建筑上,不仅让房屋建筑具有智能化的特点,更进一步的拓展了建筑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能化房屋建筑的数量每日剧增,逐渐成为主流。

上世纪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交叉融合,使传统的布线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升级提高,推出了综合布线系统。随后,我国学习、引进了这种先进的综合布线系统。当前,综合布线系统在我国新建建筑和现代化建筑中广泛应用。综合布线系统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也是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智能化建筑的定义

1984年,在美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对美国哈特福特市的一座旧式大楼进行改造,要求空调、电梯、照明、防火防盗系统等采用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为客户提供语音通信、电子文件以及情报资料处理等信息服务。

智能化建筑具有多门学科融合集成的综合特点,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外对它的定义有各种描述和不同理解,尚无统一的确切概念和标准,应该说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在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并且必须具备的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大楼自动化(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通常称这3个自动化为“3A”。

2智能化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由于智能化建筑是集建筑、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和通信等多种高新科技于一体,所以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化建筑中的神经系统,它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之一,但是,不应该错误理解为智能化建筑和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等同。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系统,它能连接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的连接点与工作区的语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虽然建筑工程和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结合,并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但要明确它们是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工程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关系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都是极为密切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综合布线系统是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那么,怎么来评价建筑物的智能化呢?在对建筑物的智能化进行评判的时候,并不是单单以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是否新颖、壮观来评判其智能化高低,也不是说拥有华丽的装修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意味着智能化,真正的智能化建筑必须要拥有完善的配置系统,并拥有完善的功能设施,且格局分配合理,建筑施工质量佳。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决定了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综合反映建筑物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

2.2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它使智能化建筑充分地发挥智能化效能。综合布线系统通过把智能化建筑中的各种通信设备和装置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形成一整套配套设施体系归入到综合布线系统中,来提高建筑物智能化的水平。综合布线系统拥有包容性、安全性、使用灵活、管理科学等优点,成为建筑物智能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物将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即使拥有先进的配套设备,但各设施因为没有科学地联系在一起,仅仅是彼此孤立的完成自身的部分功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功能,那么,建筑物只是一个躯壳,没有生机和灵魂。所以,如果没有综合布线系统的参与,建筑物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2.3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今后智能化建筑和各种技术发展的需要。一般说来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都比较久。长则上百年,短则几十年。所以当前在设计规划新的房屋建筑时,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并有相当的前瞻性。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系统,灵活并且适应性强,能保证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满足房屋建筑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建的房屋建筑中,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积极主动地应用综合布线系统。对于老旧房屋没有条件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的要创造条件,进行老旧建筑的改造,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对当前没有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在建房屋,要预留要综合布线系统的空间和可能性,为网络的铺设、监控的安装等留有余地。避免日后大面积大规模的房屋改造来架设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大厦的实现基础,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紧密相关。智能化建筑一般包括楼宇控制系统、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安保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影响人们对住宅智能化的要求,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在家办公、炒股、住宅自控等都是业主必不可少的需求,而综合布线系统为小区的智能化生活提供了基础。

总之,综合布线系统与智能化建筑即有相互融合的需要,又有可能发生彼此矛盾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则、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与建筑工程密切联系、配合协调,采取妥善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3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

50年代,经济发达的国家为增加和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兴建大型高层建筑时,首先提出楼宇自动化的要求,在房屋建筑内装有各种控制装置和信号显示、仪表等设备,并采用集中控制与管理,以便于运行维护。

3.1中国已有建筑改造综合布线市场规模。目前,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20亿平方米,其中60%是居住建筑,其他办公楼、写字楼、酒店、医院、机场等公共建筑占地近120亿平方米。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每10平方米应分布3个信息点,如果按120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即约三十多亿个信息点需要改造,一般一个信息点改造费用需要600~800元,这样既有建筑信息点的改造每年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规模。

3.2新建建筑物市场需求。中国是全球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每年大约有18-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如果2009年按照20亿平方米建筑物面积,其中60%即12亿平方米为居住建筑,40%即8亿平方米为公共建筑。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计算,将有约3亿个综合布线信息点,按照每个信息点600元计算,市场需求规模将为1800亿元。可见,综合布线的市场规模之巨大。

除此之外,综合布线与工程造价、工程监理专业也密不可分,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情况,预算人员才能认真地统计整个工程所需的综合布线设备及材料的型号和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整个工程的投标报价。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监理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监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保修阶段监理。监理人员需要明确布线施工过程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内和其它设施一样,都是附属于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为智能化建筑的主人或用户服务。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它涉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也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紧密结合的产物,在智能大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9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建设;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79-02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促进作用,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有很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文化建设既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也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当代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二、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春秋时期,人们把仁作为美德,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解说是爱人。仁,就是爱人。如何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自己不希望的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爱别人的重要思路。现在的说法,叫做换位思考,不为别人考虑的人,就不会产生仁的观念,有了仁才爱之心,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义。义者宜也。宜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是说见到财利,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不取。其宗旨在于,强调“以义制利”,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讲,在利益面前是否严格按义去做,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对待义利的态度不同,就表现出了道德的高低。因此,义利之辩,成为后代判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3.礼。礼是五常之一,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我国古代一贯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是说,恭敬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导致徒劳;谨慎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显得拘谨;勇敢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造成动乱;直言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出语伤人。可见,“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子贡看来,“礼”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一环,主体一旦能做到对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那就可让四海之内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兄弟”。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与人交往之间,成为人行为规范的准则。

4.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智,主要是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前提与保证,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并举,并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智者,处事果断周密,能够细心观察,无时无刻不用理智与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动。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即为此。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和观念,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智在“五常”之中有着非常特别的地位。作为道德认识,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信。诚实守信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传统美德。诚者,真实无欺之谓也;信者,守信而不食其言之谓也。“诚信”合起来,就是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不失信誉。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大学》更明确指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把“诚”作为修身的起点。“诚信者,天下之结。”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无比巨大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人类文明正向世界范围推进,儒学正处于复兴的黄金时代,我们应当通过继承与弘扬儒家优秀成果,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2.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历来是中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好的教材。特别是儒家学者所大力倡导的一些优秀道德精神,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以义制利”的取之有道精神等等,都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对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的美好品行,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谐的资源最为丰富。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尤其注重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的社会理想在《礼记·礼运》中作了描绘,那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便能够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毕京京.十七届六中全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周贵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4]孙钦善.论语注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1.

[5]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8.

ThevalueoftheConfuciancultureessenceinthecontemporaryculturalconstruction.

DUJuan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HeilongjiangJiamusi154007,China)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10

1.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理论

1.1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这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的涵义;狭义的是指由5种基本的心理因素所组成,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种是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12种心理因素组成,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本文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狭义层面上的。

1.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及学习意义

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等。与上述六大功能相应,可以将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意义概括为: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导向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学习;维持学习活动,以免时学时辍;调节学习行动,注意有张有弛;强化学习行为,克服消极心态。

2.数学建模的涵义和特点

2.1数学建模的涵义

数学建模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对实际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主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常常是形象化的或符号化的数学表示”。其基本流程为: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数学解—实际解—交付使用。

2.2数学建模的特点

(1)创造性是“数学建模”培养的核心目标。数学建模的培养目标有:①让大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大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消息的能力;④使大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培养健全人格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

(2)学习过程中,大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大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数学建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具有全员性和合作性。

3.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3.1动机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数学建模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主动参与。如果不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或不能维持强烈的探究欲、参与欲,那么数学建模将无法展开。因此,要开展数学建模,首先要注重动机在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如在选题时,要让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与他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又需要努力才能解决。只有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继续探究的动机,才能为下一步开展数学建模奠定基础。

3.2兴趣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要强得多。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数学建模的选题要切合实际,要有“人情味”,切莫选择一些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课题。二是选题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大学生有成就感,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开始就选择较难的题目,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要注意指导的方法,《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讲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兴趣是最终的目的。

3.3情感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建模的形式是:实践—数学—实践。因此,要激发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感情,同时要努力挖掘数学中的美,如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使大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时能充分感受到乐趣,而不是“谈虎色变”。

3.4意志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数学建模是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样的问题又不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绝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问题。因此,要发现、探究,就要付出努力,对于一些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付出的努力甚至很大。这时,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思想和方式的指导,也要包括意志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不怕困难,遇难而上的勇力,还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科学上的发现,哪一个不是付出艰辛的、常人难以预料的困难呢?只有不畏难险,才能走到光辉的顶点。

3.5性格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性格无好坏之分,每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不同性格的人在处理事情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四心”,即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好胜心。数学建模是一个探索、研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失败和困惑,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解决问题。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探究、研究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不要好高骛远,想着一劳永逸,要勇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还要适度培养学生的好胜心,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通过比、学、赶、帮、超,出色地完成数学建模的课题。

3.6合作在数学建模中的作用

数学建模活动一般由三人组成,各有特点,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在几天几夜的比赛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随时出现,包括知识的困惑、程序的编制、论文的撰写等,同时还要与疲劳作斗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去做。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还要教育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实现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智力因素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只有处理好这两者关系,才能在积极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同时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第1版).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11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瑞士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论理想中的人》中说,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虽受过高等教育、智慧过人,但父老兄弟们的疾苦不能激起他的爱怜和同情;有一些人在自身工作中,干练可靠、辛辛苦苦,堪称楷模,但生性自私,只知为自己聚敛财富;还有一些人有天使般的心肠,但缺乏机智,助人无方……这些人都称不上是理想中的人。只有那些聪明智慧、心地善良、尽职尽责的人,人们才真正信得过。他在判断、评议人物和处理事务中表现出完美和老练的智慧;他坚定、有力、仁爱;他能够尽其所能;他在活动中沉着又机敏,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获得成功;他是那种集远见卓识、策略高超、动机纯洁于一身;他掌握了人类特有的才华和能力,并将这些才华和能力不断应用于生活中……这样的人才是高尚的、理想的人,是所有同伙们的榜样。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

“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这样理想的“他”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裴斯泰洛奇认为,父亲、母亲和家庭的环境与条件以各种方式在他的身上唤醒了、培养了他接受和热爱优秀品质的能力;社会环境和他的祖国为他提供了实践这些优秀品质的更广阔的天地;虔诚的信仰使他超脱了自我,超脱了家庭,超脱了人间……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不仅仅让他在智能上有所得,或道德品质有所提升,或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而是教育者精心地不断地培养他,使他在所有方面都得到提高完善。尤其是所受的全面关心的教育,让他的心向往更高尚的事业,并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身心感到轻松愉快。辛苦的努力和幸福的收获始终如一地激励他继续奋进,不断地增加幸福感……因而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

“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可即使到今天,现实仍不能令人满意。记得陶行知先生多年之前曾语重心长的指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的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只有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才能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智能建造的意义范文篇12

关键词: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2014,05:145-15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印刷包装技术范例(3篇)

    - 阅0

    印刷包装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烫印;包装印刷;热烫印;冷烫印;UV胶黏剂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印刷业也开始全面的发展,印刷产品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印刷品的多样化、多色化、多.....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范例(12篇)

    - 阅0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范文篇1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农作物;影响;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5-0247-01重金属是指比重在4.0以上(大概60种)或比重在5.0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