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分析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学科思维;教学策略;推拉力分析方法;高中地理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地理学经典理论之一。赫伯尔(1983)首次系统总结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Lee(1966)进一步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概括为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四方面。本文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一种地理学科思维方法——“推拉力分析方法”,并探讨该思维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案例分析,领会学科思维方法

1.挖掘教材案例,剖析经典问题

学科分思维方法培养的载体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经典问题。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的教材叙述中,首先给出“城市化”的概念,并配插图“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教材第32页图2.17)加以说明。这是高中地理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经典案例。对此,教师可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工业革命后,为什么有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往城市”或“近年来,为什么我国大量劳动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可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以追问的方式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为其创设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其基本步骤如下:问题①: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原因可能有哪些?(学生回答示例:搬到新工作地;婚后到配偶所在地;投靠亲友;自己或孩子求学;避难;方便就医;继承祖业等。)人搬家时较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回答示例: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安全少灾;就业机会多;购物方便;教育条件优越;医疗设施发达;交通方便;文化相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此前已学过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小结。问题②:人口为什么要从农村迁出?(学生回答示例: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收入水平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经济改革,出现剩余劳动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破坏严重等。)问题③:人口为什么要迁入城市?(学生回答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和医疗设施齐全;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问题④: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是否可能实现?(学生回答示例:允许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城乡交通便捷,如高铁的修建等。)通过问题①~④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达成知识层面的学习目标,也对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

2.提炼分析思路,构建思维方法

典型案例的分析是一种“点对点”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尚未提升至运用学科思维方法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上述人口城乡迁移的分析思路加以提炼,进而构建出推拉力分析方法(见图1)。推拉理论成立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假设人口迁移行为是理性选择;其二,假设迁移者对迁入和迁出地的情况有较充分的认识,能根据两地间的推力和拉力,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选择。明确了上述假设前提后,可结合图1构建如下推拉力分析方法的基本应用思路: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地、水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家庭婚姻、文化教育等;政治因素有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等。当然,人口迁移过程并非完全相同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是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例如,年轻力壮、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一般更倾向于迁移;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需求不同,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迁移过程。因此,对于迁移者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环境敏感程度、对其他地区的认知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方式等)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②为什么要从甲地移出?为什么要选择乙地作为移入地?任何地区同时存在着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人口由甲地迁往乙地,一方面需要考虑甲地原有的哪些区位优势相对下降,即推力因素(或排斥力);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乙地具有哪些相对于甲地的区位优势,即拉力因素(或吸引力)。当然,这些推力或拉力因素还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例如,良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童的父母明显是重要的拉力因素,但对尚无孩子或孩子已毕业的人群而言则可能是推力因素,因为维持优质的教育条件意味着纳税人需要缴纳更多的税收。③人口迁移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阻力?人口迁移的实现受到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各种阻碍因素的影响。这种中间阻力包括自然障碍(地形阻隔、水域分割等)和人为限制(国界、政策、战争、宗教、文化等),以及通达可能(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上述应用思路构建完成后,学生可循此在新的情境下“按部就班”地解决相似问题,从而领会推拉力分析方法。

二、迁移拓展,深化学科思维方法

1.叠加时间视角

地理学不仅在于解释过去发生的地理事象,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种地理事象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演进之中,因此,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还需在空间视角上叠加时间视角,进行时空综合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迁移过程存在着明显差异。以上述人口城乡迁移现象为例,既有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也有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的“逆城市化”过程。这两种人口迁移过程的实质都是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中间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类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见图2)。对于人口城乡迁移进行时空综合分析,可引导学生在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关注地理事象及其所处环境中各要素的发展变化,从而提高思维方法的运用水平。

2.迁移适用领域

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是决定其区别于其他事象的重要属性。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是产生思维负效应的原因之一,而通过迁移适用领域可有效防止这种负效应的产生。为此,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模式化的运用,应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很显然,推拉力分析方法不仅可用于人口迁移的分析,还可通用于各种人文地理事象空间位移的原因分析,如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技术和资金的跨国或跨区投资等。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首先明确空间位移的地理事象是什么,调用所学知识推知影响其区位选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类比人口迁移问题的分析过程,分别对移出地的推力、移入地的拉力和中间阻力进行分析。由图1可知,某种人文地理事象由甲地迁入乙地,一方面需要考虑甲地原有的哪些区位优势逐步丧失(或相对下降),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乙地具有哪些相对于甲地的区位优势。除此之外,甲、乙两地间自然和人为阻力的克服也使其空间位移成为可能。例如,例1设问的实质就是图1所示思维方法中的“乙地具有哪些相对于甲地的区位优势”。若能把握这一关键,即可运用该学科思维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3.拓展应用方向

推拉力分析方法除了应用于地理事象空间位移的原因分析外,还可以将其应用方向拓展至地理事象空间位移的影响或意义分析,即分析空间位移现象发生的前后可能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产生何种影响,对于区际联系又具有何种意义。例如,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对于迁入地(城市)而言,有利影响包括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等;不利影响主要是增加城市环境、交通、居住、教育、医疗、治安、管理等压力。对于迁出地(乡村)而言,有利影响主要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则表现为造成人才流失,荒废土地增多,甚至可能产生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从区际联系的角度来看,人口迁移的过程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等。类似地,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1节中“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也可采用推拉力分析方法归纳(见图4)。

三、演练巩固,践行学科思维方法

1.夯基强化型演练

选编高质量的试题,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是巩固学生思维培养成效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将推拉力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将其内化巩固。教师可从历年高考试题中精选经典试题,以针对性、典型性、科学性、发展性为原则编制思维题组。如例2依托同一情境载体分别创设了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对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进行分析的问题情境,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践行推拉力分析方法。⑴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⑵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例2依托同一情境载体分别创设了运用推拉力分析方法对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进行分析的问题情境,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践行推拉力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群体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宜选用直接应用推拉力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题组加以强化,并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如例2的第⑴题;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则可提供相对综合的问题供其在推拉力分析方法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如例2的第⑵题。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思维题组也应做相应调整,宜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应用推拉力分析方法,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在科学规范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此外,根据教学安排,所选编的思维题组可选择其一在课堂上讲练结合,其余留待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实现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互评共进,通过不同演练路径完善学生思维方法的运用。

2.顺应调整型演练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2

一、微观层面的地理新教材分析

1.教材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1)结构分析。即将教材章节划分为若干教学知识点的过程,为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如明确教材内容中地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点的数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的详略等)提供依据。首先,在分析教材教学因子基础上,用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形式,呈现教材各节知识点之间的并列联系、主从联系、因果联系等,以明确单元教学知识体系及知识结构特征,为把握和突破单元教学重难点内容提供依据。其次,划分单元教材各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数量,合理分配单元教学课时。

(2)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是明确单元教材中与教学目标密切的知识点,即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原理性、成因性、规律性知识。难点分析是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即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分析教材单元的重难点,既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选择、教学过程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教材双层系统分析

(1)表层系统分析。即对地理教材课文、图像、作业系统进行分析,深究课文、图像与作业系统之间的联系,掌握课文系统中的基础知识点,挖掘图像与作业系统蕴含的教学功能与价值。

(2)深层系统分析。地理教材的深层系统,是指含有地理智能和思想教育意义的地理知识系统,是由地理概念、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理论等构成的。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角度阐述的,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则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所以地理教材深层系统分析应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以三维目标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分析。

二、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的微观层面分析

1.高中地理必修2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标,围绕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个主题设置了6个单元,突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主线。现以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步骤一:划分单元教学因子

本章共有6个教学因子,分别是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个;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2个;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2个,具体内容分别是①工业区位因素;②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③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⑤传统工业区;⑥新兴工业区。

步骤二:画出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图(图1)

步骤三:教材单元分析详解

本单元是第三单元内容的延续,是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及人地关系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具体内容安排顺序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三节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在此节之后安排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容,讲述主要工业地域类型,以案例补充讲解,接着安排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两种典型的工业地域类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内容内在逻辑顺序。这两种工业地域类型的讲述分别从代表地区、形成特点、代表性工业等方面组织,安排了3个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问题研究的材料,从而使学生深化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识,更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步骤四:教材单元重难点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和教材内容安排设计,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师教学推进的预期过程,得出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表1)。

步骤五:结合教材结构和重难点,提出教学建议,分配课时

基于教材结构和重难点分析,提出单元教材内容的具体教学建议与课时分配,为高中地理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表1)。

2.高中地理必修2双层系统分析

(1)表层系统分析。必修2的课文系统尤以活动性课文最典型、最直观。活动性课文参与性强,“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地理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养成,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活动性课文多联系社会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具有开放性。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活动性课文(包括2个案例、2个活动、1个读图思考),由于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和丰富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在分析、组织教材基础上设计各种活动。

必修2的图像系统横向上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纵向上自身相互配合使用。如“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教学因子包含六段文字、1个案例、1个活动,其中含有课文、图像、作业系统,且存在一定逻辑关系。图像系统内在配合使用有图片的对比使用、平面图与立体图的配合使用、空间包容性的图像使用等,如教材图2.2香港的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等。

必修2的作业系统设置灵活,类型多样,注重探究性和参与性,兼顾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突出技能训练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把作业融进教材不同的栏目中,使作业系统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技能训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参与地理学习过程服务,同时兼有现实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活动1、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活动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活动1、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活动2、第六章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等。

(2)深层系统分析。必修2的深层系统分析以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说明。

知识与技能分析

步骤一:浏览教材,明确教学因子,合理安排课时

第一节是“人口的数量变化”,包含两个教学因子: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结合课标要求及活动建议,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即第一个教学因子,主要讲人口的自然增长(包括2个读图思考、1个活动、1个阅读,3幅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示意图)

第二课时:即第二个教学因子,主要讲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包括1个读图思考、1个案例、1个活动,1幅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示意图)

步骤二:分析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的地位,明确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教学重点是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分布,对应课标要求,具体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步骤三: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建立本课时内容的知识结构(图2)

步骤四: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相关统计图(教材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知道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说出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讨论交流,说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隧道施工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分析;事故树分析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怎样确保安全生产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财产安全、社会安定、企业声誉、职工安危的大问题。一些土建施工工程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可控性、预见性、计划性都较差的特点使其施工事故风险较大,因此必须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而将安全系统工程引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之中,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正在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

1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在职业安全领域中安全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解决人类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目的是使生产条件安全化,使事故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以预防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减小经济损失。

安全系统工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工程学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的新学科,是系统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危险的识别、分析与事故预测;消除、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分析构成安全系统各单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取得系统安全的最佳设计等。

其中,安全系统工程中有两个重要内容:安全系统分析和安全评价,而为了充分认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就要对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分析,才能在安全评价中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此,本文就引一实际工程的例子来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可能出现的塌方事故进行系统安全分析,以此做进一步的应用和说明。

2举例

2.1工程简介

湖北恩施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进口端线路走向与318国道近垂直相交,公路外侧为木龙河河谷,隧道与木龙河大桥相连。隧道全长4404.76m。勘察设计单位为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施工单位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所属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四川铁科建设监理公司,建设管理单位为武汉铁路局宜万铁路总指挥部。

2.2安全系统分析

目前系统安全分析法有20余种,其中常用的分析法有安全检查表(safetychecklist)、系统危险性预先分析(PHA)、故障类型、影响及致命度分析(FMECA)、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等,下面本文将运用FTA法——事故树分析法对其中的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问题进行安全系统分析。从事故的原因到结果,找出其内在逻辑关系,并制定有效的相关预防措施。

2.2.1首先利用“鱼刺图”对塌方事故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鱼刺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也可称之为“因果图”或特性要因图,曾多用于质量管理。它是1953年在日本川琦制铁公司,由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最早使用的,是为了寻找产生某种质量问题的原因,发动大家谈看法,将群众的意见反映在一张图上,就是“鱼刺图”。用鱼刺图分析法分析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可以使复杂的原因系统化、条块化,而且直观、逻辑性强,它通过带箭头的线使因果关系明确,便于把主要原因弄清楚。下为本工程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事故的

因果分析“鱼刺图”:

2.2.2事故树分析

下面根据“鱼刺图”所做的因果分析结果来具体做该隧道工程塌方事故的事故树分析。事故树分析又称为故障树分析(FTA),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顶上事件),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它是系统安全工程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其不仅可以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研究质量事故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

FTA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选择合理的顶上事件,系统分析边界和定义范围,并且确定成功与失败的准则;

(2)资料收集准备,围绕所需要分析的事件进行工艺、系统、相关数据等资料的收集;

(3)建造故障树,这是FTA的核心部分。通过对已收集的技术资料,在设计、运行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建造故障树;

(4)对故障树进行简化或者模块化;

(5)定性分析,求出故障树的全部最小割集,当割集的数量太多地,可以通过程序进行概率截断或割集阶截断;

(6)定量分析,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很多的,它包括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即系统的点无效度和区间无效度,此外还要进行重要度分析和灵敏度分析。

其具体程序如下图:

明确了现象和隧道坍塌事故的原因,我们进行事故树的描绘,具体如下说明:

T——塌方事故A1——地质因素

A2——人为因素A3——岩层地质

A4——水文地质A5——施工组织设计

A6——施工现场管理A7——设计

X1——穿越不稳定地层X2——有不利软弱结构

X3——地下水发育X4——地表水渗漏明显

X5——衬砌落后X6——未改变施工参数

X7——支撑度不够X8——积水排除不及时

X9——物资准备不充分X10——勘察不详

X11——地质条件把握不准确

然后,运用布尔运算对最小割集的求解,再利用最小割集分析各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得出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为:X8=X9=X10=X11>X1=X2>X5=X6=X7>X3=X4

可以看出塌方事故的各个因素中积水排除不及时、物资准备不充分、勘察不详、地质条件把握不准确为最重要因素,而地质因素、人为因素第二重要,衬砌落后、未改变施工参数、支撑度不够次之,影响因素最小的为岩层地质、水文地质因素。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贝叶斯理论;水文频率;不确定性

水文过程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自然演变过程,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等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在水文资料的研究中,可以将水文学分为确定性的成分,以及随机性的成分,这两种成分都可以用来研究水文学的时间系列。人类的社会活动以及自然的气候条件所影响的变化可以归类于确定性成分,气候条件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对水文系列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作用。而一些没有明确的变化规则或者是偶发性事件,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于随机性成分。由于水文过程极为复杂,再加上人类在该领域的专业认知比较有限,使得对于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显得不够充分与全面。本文所研究的贝叶斯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水文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非常准确地计算出水文频率,以及预报水文过程。

一、贝叶斯理论分析法的简介

在分析水文频率的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相关的模型来辅助计算与分析。但是这些模型在分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误差,缺乏实际的依据,使得分析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人们对于水文领域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认知,使得在分析的方法与参数的估计上也显得较为片面。鉴于以上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开始针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而贝叶斯理论是目前来说研究水文过程的最佳分析方法。贝叶斯理论,是由国外学者伍德最早运用于水文过程的分析过程中,该理论可以比较精确地对水文参数进行确定,从而更好地分析水文过程。在运用贝叶斯理论分析水位参数不确定性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f(q)=■(q\A)f″(A)dA

伍德(WOOD)在运用贝叶斯理论的分析水文情况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对于水文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在当时,专业知识水平还比较有限,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只是建立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线性函数。

二、水文模型的分析

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水文过程,除了对于水文频率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还应该做好水文过程模型的预报和模拟。(1)在贝叶斯理论的指导下,对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水文模型的参数是非常客观的。除去模型的输入与结构的不确定性,影响水文模型的模拟与预报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模型的参数上面。通过运用相应的学术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一套最佳的模型参数,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模型的输入与实际数值之间的误差。具体模型参数如下图所示:

min■ε■■dt=min■q■-h(x■,η)■dt

其中,h(xt,η)为该水文模型中的输出值,xt,η为该水文模型中的输入值以及模型参数,而qt表示实际的测量值;k表示的一般就是正整数。但是,该模型只是对于水文模型中的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而忽略了模型的输入与结构方面的影响。而在运用了贝叶斯方法进行耦合之后,水文模型分析方法开始逐步完善,效果也比较显著。(2)模型的综合性分析。在对水文模型的综合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贝叶斯相关理论的水文预报、误差分析法,以及综合模型的结构、输入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来进行分析和计算水文过程,以期得出最为有效的水文系列数据。

三、结语

由于水文过程极为复杂,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等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作用,使得水文过程具备了随机性与确定性的双重特性。再加上人类在该领域的专业认知比较有限,使得对于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显得不够充分与全面。通过运用贝叶斯理论作为研究水文资源的理论依据,对水文频率等情况作出准确有效地计算与分析,就能很好地解决水文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非常准确地计算出水文频率,以及预报水文过程,为水利工程提供良好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

一、问题揭示:理性缺席的语文教学

哲学意义上的理性,是指在一定的规则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或认知的能力,以及对行为和目的进行质疑、反思、批判的精神。

但是,理性不是普遍的和抽象的,而是境遇性的和具体的。[1]具体到语文教学,理性常被称为“理性分析”,它是指深入文本内部探究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属性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类、比较、类比等思维活动,逐步分析和推导,从而把握语言文字深处的本质和规律。在这里,理性或理性分析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也代表了一种理智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人生是需要理性的”,“理性不仅是教学的条件或工具,而且也是教学活动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2]但是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可以说,在时下的语文教学中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去理性、反理性和唯感性的倾向。一方面是整体感知、情感体验、直觉体悟等感性的语文学习因素被过分张扬,作用被放大,似乎仅有它们就足够了;另一方面是舆论的强音从根本上就反对和抵触理性分析,认为“理解课文并不需要分析,需要的只是丰富的感性”[3],更有人提出“以感性体验代替理性分析”[4]。在现实中,只要不想落得一个“落后”的名声,那就干脆舍弃理性分析,或者赶紧加入贬斥理性的行列。总之,“语文教学当前的状况可以用‘感性的语文’来形容,理性缺席,感动成了目的本身,抒情成了唯一的手段”[5]。

由于理性(包括它所蕴涵的理性精神)的缺失,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停留于感觉和印象,“不能层层深入,而是在表面滑行”[6],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造成了“上和不上几乎一个样”的后果;放任学生对文本的情绪化解读,而不对它们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加以必要的反思和追问,多元解读成了想当然的臆说,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学生的思维未能达到澄明而确切的状态,他们从文本中所得的仅是一些不可言传的模糊感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放逐理性,已经给语文教学造成了许多问题和不良后果。要改变这些状况,我们首先必须消除对待理性的简单化思维和不正确认识。

二、概念辨析:认清语文教学反理性的盲目性

在当今这个非理性主义异常盛行的年代,理性的面目已经被涂抹得模糊不清。在认识上,语文教育界往往将理性混同于理性主义,于是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理性;在实践中,人们担心理性分析会像过去的理性主义教学模式所做的那样——抽象肢解文本,于是就拼命地抵制它。

实际上,理性并不等于理性主义,理性分析也并不必然导致抽象肢解文本。这就是说,由批判理性主义走向反对理性和理性分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1.理性不等于理性主义

由于理性主义完全拧干了语文教学的情意内涵和感性情调,给它造成过致命的伤害(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人们对语文教学中的理性主义展开过集中批判和讨伐),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强化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矫枉不能过正,认识到理性主义教学模式贬抑感性和非理性因素的错误,并不是排斥理性的理由。因为,理性与理性主义不是一回事。理性主义夸大了理性的作用,盲目地压抑和控制感性及非理性,走向了理性的专制和独断,是一种抽象的、绝对的理性观,或者说是理性的一种异化状态。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将理性抽象化、绝对化的话,那么真正的理性虽然“借助于逻辑的手段,但又不等于纯粹逻辑的思维能力;它与想象、经验、体验、激情、欲望等相对立,但又与这些感性的或非理性的因素保持密切联系”[7];它不仅不排斥感性,相反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的积累,才能达到理性的境界。我们可以抵制理性主义,但不应盲目排斥理性。

2.理性分析并不必然导致抽象肢解文本

理性分析并不能与抽象肢解文本画等号。“抽象肢解”虽然也是一种分析,但它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抽筋剥皮式的分析,比如脱离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析段落大意、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课文场景分析人物性格、孤立地分析词句之类。

真正的理性分析既是对部分的精细了解,同时又关注彼此之间的联系,而且是与感性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必然导致抽象肢解文本。譬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孔乙己与另外两类酒客——即同样靠柜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和“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进行类比和比较,找出其相同和不同,进而推知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所反映出的思想实质:与“短衣帮”一样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却又迷恋“长衫主顾”的身份和地位,不愿与劳动者为伍;他是孤立的一个“唯一”,注定得不到所有人的同情,他凄凉地死去也是必然的结局。这样的分析并未脱离具体的感性场面即课文情境、人物形象等,并且是在与课文另两类重要人物“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类比和比较(类比和比较其实也是一种联系)中把握孔乙己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意识,怎能说是抽象肢解文本呢?更何况,整体须由部分来规定,离开对部分的精深解读,所谓整体感知必会失之空洞,显得笼统和浮浅。

三、价值重估: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理性

如上文所述,盲目的反理性思潮已经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不良后果,这表明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感性的渲染,但也不可缺失理性的参与,任何一个单项因素都不足以成全美好的语文教学。在消除对理性的种种误解后,我们应当重估它在语文教学(本文主要谈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1.有深度的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理性

语文教学强调体验感受,突显了语文的感性色彩,但并不意味着语文要与理性绝缘。“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体验,必然导致教学的浅薄化。”[8]理性分析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作用是通过归类、比较、类比和推理等思维活动,超越所感知的言语信息,直达文字深处,从而能够将语文教学引向深入。

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是从感知课文内容进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开始的。这是一个主体与文本相合的过程,它使主体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没有这样一种状态,将难以实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但是,体验主要还只是对文本的感性把握、直观感受或“直接赋予性,即通常所说的直觉”[9],虽然也包含一些认识乃至某种程度的领悟,但总体上还是情绪化的,未经深思熟虑,尚处于浅层次,并且具有很强的模糊性。质言之,直观体验还远未达到对课文的豁达贯通、透彻理解的程度。

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阅读质量的高低也正取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感性体验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将零散的、粗略的感性认识加以归纳整理和抽象分析,超越所感知的信息,往文本深处开掘。

就运思方式和作用而言,理性的开掘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经过横向联系和纵向挖掘,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客体的内在和外延,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一般都会被文章的情节打动,对“狂人”的疯话和怪异行为有较多的体验和感受,对他的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但仅仅限于对“狂人”个人的感受和同情,显然是不够深入的。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狂人”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分析“狂人”作为典型形象的深远社会意义,启发学生认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样,学习者才可以逐渐把握小说的深广意蕴。

2.维护语文教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不可缺失理性

“分析又总是伴随着批判,在一个富有分析精神的人的眼里,不存在既定的真理,一切命题都要经过理性判断,才能被接受或是被抛弃。”[10]因此,理性分析不仅关涉知识的深刻性,而且也关涉对知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质疑或辩护,代表着一种严谨求实、敢于批判反思的理性精神。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地盛行着“怎么都行”(即想当然臆说文本)的非理性主义阅读观,在这种情况下,重提理性分析,为语文教学注入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可谓正当其时。

的确,由于文本本身的多义性以及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即便是面对同一文本,不同人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存在未必都合理,不能否认学生的多元解读也有正误之分,当前有些教师却放弃了对多元解读的价值引导和规约,甚至无原则地迎合乃至鼓励了许多不合理的解读,以至于多元解读滑向了主观主义和极端相对主义的误区。譬如有学生学《归去来兮辞》时感叹陶渊明太迂,认为他应该在官场“捞”到足够的钱后,再回归田园过富足闲适的生活。对于这些脱离文章基本价值指向,有悖于人类正义和伦理规范的说法,有些教师居然不加指正,还连连表扬学生有独到的想法和见解。长此下去,不仅会使学生养成阅读文章轻率、任性的态度,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善恶不分、价值观念颠倒错乱,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尽管我们要鼓励和宽容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体验,但是引人向善、维护良善和正义,则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坚守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自然也不能例外。既然学生的体验未必都是积极的,那么教师就应当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检视,学会辨别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一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在体验中形成的想法,哪些是想当然的臆说,哪些是在文本或语境所规定范围内的合理言说;二要指导学生把体验中所形成的观点与人类公认的价值规范或共同价值观进行比较,在共同价值观的关照下对那些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进行甄别和修正,以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升语文教学的自觉性:不可缺失理性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长于感性体验而短于理性分析,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诉诸人的感觉、直觉和语感,教师几乎不传授语文知识,也很少讲解分析,学生所获得的不过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综合感受。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学习的盲目和低效。沈仲九曾指出:“从前学习国文,总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好暗中摸索,摸索得多了,总有碰到通的机会,但是已经够苦了。”[11]总之,这是一种自发状态或者经验主义的教学方式,茫然而低效。

当前有些语文教学将自己局限在感觉、直觉层面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拒斥语文知识和理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算作传统语文教学的现代版,他们看到了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文本的优长之处,却忽视了它混沌而低效的局限。我们认为,青少年学习语文的时间毕竟有限,语文教学应当在有限的课时内引导学生确切而又高效地理解文本,应当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不能退回到仅凭经验、“暗中摸索”和朦胧笼统的落后状态。理性分析对于把握文本的内在精妙,对于结束暗中摸索的路程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对于确切地把握文本,都是必不可少的。

哲学家罗素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分析促进知识的进步”。他认为,分析就是使思想明确化、清晰化,模糊的认识变得确切了,人类的知识也就进步了。分析式教学可以提升知识学习的确切性,主要因为它是一个引导学生以已学知识为基础,由已知推论未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对部分或构成要素的特征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精细了解,要求做到持之有据、步骤清晰、思维缜密,因而有助于使模糊的感受或想法变得明确。这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发展必须以大量的确定性的知识获得为前提。

最后,笔者要强调:行进在课改旅途中的语文教学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但这种突破不应该以失去理性为代价。须知,感性体验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和唯一过程,也不是万能的和孤立存在的,在重视其作用的同时,也不应贬低理性的价值,有深度的语文教学、合理而正当的语文教学、自觉性的语文教学,均不可让理性缺席。

参考文献

[1][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5,212.

[3]任奇峰.感性语文刍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2).

[4]晏平.以感性体验性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5).

[5]干国祥.静水微澜:诗意语文VS理性语文[J].教育科学论坛,2004(11).

[6]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J].名作欣赏,2003(8).

[7]杨耀坤.理性、非理性与合理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5).

[8]张心科.“体验语文”不可矫枉过正[J].语文建设,2004(3).

[9]王苏君.论“体验”概念的发展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1篇6

【关键词】合同管理;招投标阶段;合同实施

1.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同已成为正常、有序地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建设工程由于其投资大、持续时间长、参与主体多、经济关系复杂,还要受到地质、气候、政治、金融等多因素的影陶,导致实施建设项目的难度很大。如果不事先将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使各项工作合理安排、分配并按部就班地实施,耍想获得工程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等多方面的良好控制是不可能的。因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疑是规范建筑活动的有力工具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它覆盖了合同策划、签订、实施、解决争议、风险管理、索赔及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

2.工程招标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

2.1合同的总体策划。合同总体策划的确定对整个工程项目有重大影响,其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合同问题,是确定合同的战略问题,它们对整个项目的计划、组织、控制有决定性的影响。合同总体策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工程的实施中体现出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始准备每―份合同招标,以及准备签订每―份合同时,在工程结束阶段时都应对合同总体策划再作一次评价。

2.2招标文件的分析。承包商取得招标文件后应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理解。主要包括:1)招标文件的总体检查;2)招标条件分析;3)招标工作时阅安排的分折;4)工程技术文件分析。

2.3合同文本分折。合同文本通常指合同协议书和合同条款等文件,是合同的核心,对合同文本的分折是一顾综合性的、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合同管理者不但要熟悉与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精通合同条款,对工程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应有合同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一般来说,合同文本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1)施工承包合同的合法性分析;2)施工承包合同的完整性分析;3)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分析;4)后果性分析。

2.4承包工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是指在从事某项特定活动中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产生变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变化会使得原定的计划、方案受到干扰,使原定的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必须在合同签订前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作全面分析、预测,以采取有效的对策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发生和损失。

2.5投标文件分析。投标文件的分析是招标人在建设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合同管理工作。投标文件是投标人参与评标的凭证,也是未来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标人应审查投标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分析比较投标报价、评审方案和其他评标因素,只有全面地分析和审查投标文件,才能正确地评标、定标。

2.6合同谈判。施工合同谈判是合同当事人双方就施工合同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协商的过程,也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正式订立前双方当事人力争自己合同权益的重要机会。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局限性,不可能充分涵盖未来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同时,合同双方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正式订立前对合同进行谈判和协商,进一步澄清和补充合同条款,使合同双方在谈判中进―步地沟通,详细地交换意见。通过合同谈判,完善合同条款,合理分配合同风险和合同权利、义务与责任。

3.合同实施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施工合同的实施过程,要使合同顺利实施,合同双方必须共同完成各自的合同责任。施工合同的实施管理与控制应贯彻到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之中,主要工作包括:

3.1参与落实计划。合同管理人员与项目的其他职能人员一起落实合同实施计划,为各工程小组、分包商的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如施工现场的安排,人工、材料、机械等计划的落实,工序间的搭接关系和安排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3.2协调各方关系。在合同范围内协调业主、工程师、项目管理各职能人员所属的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之间的工作关系;解决相互之间出现的问题,如合同责任界面之间的争议、工程活动之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协调。承包商与业主、与业主的其他承包商、与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与分包商,以及承包商的各分包商之间、工剧、组与分包商之间常常互相推甸一些合同中或合同事件表中末明确划定的工程活动的责任,这就会引起内部和外部的争议。

3.3指导合同工作。合同管理人员对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进行工作指导,作经常性的合同解摄,使各工程小组都有全局观念,对工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或警告。合同管理人员在工程实施中起“漏洞工程师”的作用,但不是寻求与业主、工程师、各工程小组、分包商协对立。合同管理人员的目标不仅仅是索赔和反索赔,而且还要将各方面在合同关系上联系起来,防止漏洞和弥补损失,更完善地完成工程。

3.4参与其他项目控制工作。合同项目管理的有关职能人员每天捡查、监督各工程小组和分包商的合同实施情况,对照合同要求的数量、质量、技术标准和工程进度,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已完成工程作最后的检查核对,对未完成的或有缺陷的工程责令其在一定的期限内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影响整个工期。按合同要求,合同业主及工程师等对工程所用材科和设备开箱检查或作验收,看是否符合质量、图纸和技术规范等的要求,进行隐蔽工程和已完工程的检查验收,负责验收文件的起草和验收的组织工作,参与工程结算,会同造价工程师对向业主提出的工程款账单和分包商提交的收款单进行审查和确认。

3.5合同实施情况的追踪、偏差分析及参与处理。它主要包括收集合同实施的信息及各种工程资料,并作出相应的信息处理;将合同实施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偏差;对合同屉行情况作出诊断;向项目经理及时通报合同实施情况及问题;提出合同实施方面的意见、建议等。

3.6负责工程变更管理。工程变更管理是指参与变更谈判,对合同变更进行事务性处理,落实变更措施,修改变更相关的资科,检查变更措施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给项目经理和业主(监理工程师)。

3.7负责工程索赔管理。工程索赔管理包括与业主之间的索赔和反索赔,与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及其他方面之间的索路和反索赔。

3.8负责工程文档管理。工程文档管理是指对分包商发出的任何指令,向业主发出的任何文字答复、请示,业主方发出的任何指令,都必须经合同管理人员审查,记录在案。

3.9争议处理。承包商与业主、与总(分)包的任何争议的协商和解决都必须有合同管理人员的参与,对解决方法进行合同和法律方面的审查、分析及评价。这样不仅保证工程施工一直处于严格的合同控制中,而且使承包商的各项工作更有预见性,更能及早地预测合同行为的法律后果。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试题答题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19-02

高考试题是高考备考最有效的复习资料,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跟踪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试题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特征描述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高考地理试题中,特征描述类型的题目通常为描述某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说明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简述图中某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第一,利用纬度、区域特征、图例和注记等进行空间定位。第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图文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包括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和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旅游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第三,根据题目设问要求,组织和梳理语言,注意把握关键词和地理专业术语的应用。第四,组织答案,要求简洁、准确地进行描述。

3.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把握好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描述问题。例如: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等方面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光、热、水等方面描述,主要包括气温及其季节变化、积温等――热量条件和降水及其季节变化、干湿状况等――水分条件及水热组合状况。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包括凌汛)、水能等方面描述。第二,语言组织需注意的问题:(1)明确描述的方向,将地理问题与地理原理相联系,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2)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内容要素和层次是否完整;(3)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避免答案口语化。

二原因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原因类设问试题在命题形式上,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对区域内典型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进行设问。设问形式一般为“试分析某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或成因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地理成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轮廓、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洋流、板块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历史条件、宗教等方面分析。

3.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解答原因类试题,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组成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子。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受地形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与山地走向一致;受海陆分布或洋流影响,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若等温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则为盆地或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反之则为山地或高原。第二,组织答案前先要确定影响因素,再按影响因素逐一组织答案,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三比较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高考地理比较类试题的设问形式主要有:比较图中某地和某某地的差异;与某地相比,某某地某一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有何特点;分析某地和某某地的异同点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第一,审题:分四步走。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目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第三步审比较考点,例如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既有气候类型名称的异同,又有气候特征的异同点;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避免遗漏答题要点。第二,联系:联系是答题的依据,分三步走。第一步,联系试题中的图文资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即能迅速理解它们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点;第三步,联系实际生活和常识。

3.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重区域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第二,在组织答案要点前先参考分值,依据分值定答题要点,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出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高分。

四措施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措施类试题常见设问词有“措施”“建议”“方法”“发展方向”等。多为环境问题、人口和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自然灾害的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在复习过程中把握一般思路对解答措施类设问试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类试题大部分都是针对原因找方法的,在试题中即使没有考查原因,在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再根据原因和不足,提出合理的措施、方法、建议等。

3.应注意的问题

自然条件相对稳定,应侧重于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方法。治理措施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答题要点应尽量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评价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评价类试题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区位条件;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评价大型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评价类试题设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评价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包括区位条件、影响、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论证;(2)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对区位条件和发展条件评价时,可以从自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类问题从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二是给出限定条件进行评价,对这类设问分析时要仔细审题,抓住限定词,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评价利还是弊、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等。

六意义类设问试题

1.常见设问形式

近年来,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试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运用某某原理(知识),分析某某对某某的意义”,“说明某某在某某方面的意义”等。

2.答题的一般思路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

一、教师引领,培养地理思维

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先以讲授方式为主讲授中图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带领学生学习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了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自主学习做好引领和铺垫。

二、小组学习,提升地理思维

小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并向全班宣布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为例,把学生活动设计为三大组,每组呈现资料(包括图、表、文字等),提出问题,设计学案。

第一: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其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找出本段文字中体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呈现“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1)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在阅读图1的同时设计了两个小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贴近图1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图表并运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对思维具有概括、深化的作用。在人文地理过程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把复杂的思维过程逐步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根据所给资料,完成表1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表格1(学案),这又从语言表达上升到运用文字进行描述,需要学生根据分析组织语言转变为文字落实在卷面上,是地理思维的更高层次。

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句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再到运用文字落实在卷面上的学习过程,逐步体现地理思维的变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什么选择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主要原因有:教师不用到处去找案例,一是案例不一定很合适、二是不一定很科学,需要论证,再有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从书本上、媒体上都能知道,但具体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学生就说不太清了,正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脑中断断续续的片段用时间空间线索串起来,形成完整的影片,对文综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人文地理知识点好理解,但内容多,不易抓住重点,通过剖析《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典型案例,理清线索,抓住核心,并由此迁移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对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做出阐释、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6第二版.绪论2~5

[2]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1992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水文统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宋松柏(1965-),男,陕西永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康艳(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59、JY1102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4-02

“水文统计”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研究和揭示水文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核心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刘光文教授在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文系,亲自开设了我国第一门结合水文专业特点的“应用数学”,主要介绍水文学中基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1],1980年更名为“水文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水利、交通和电力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丛树铮、朱元、宋德敦、丁晶、郭生练、金光炎、吴正平、黄振平、张海伦、刘权授、梁忠民、华家鹏、谢平和陈元芳等学者先后在水文统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形成了今天“水文统计”课程的理论体系[2-16]。以“水文统计”课程为核心,出现了若干相关的分支课程,如“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风险分析与决策”、“随机水文学”和“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等,所有这些推动了我国“水文统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2-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水文统计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引进了许多院校“水文统计”的教学。但是,这些方法仍分散于一些外文文献和研究专著。根据现行“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鉴于大多数学校在“水文统计”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讲授过概率论,因此,有必要压缩现行“水文统计”教材中的一些概率论篇幅,突出概率论在水文中的应用,增加一些实用的理论方法和水文统计新的理论与方法,补充和修改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外“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

国外“水文统计”教学主要选用的教材有《StatisticalMethodsinHydrology》、美国地质调查局培训教材《StatisticalMethodsinWaterResources》和《StatisticalMethodsinHydrologyandMeteorology》等[17-19]。

《StatisticalMethodsinHydrology》经过第二版修订后,被广泛地用于教学中,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主要介绍概率和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的特性,一些离散型概率分布及其应用,正态分布,连续分布,频率分析,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多变量分析,数据生成,水文时间序列分析,随机水文模型,不确定性、风险可靠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和地统计分析等[17]。《StatisticalMethodsinWaterResources》主要介绍数据总结,数据的图形分析,不确定性描述,假设检验,总体的独立性分析,配对检验,几个独立总体比较,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的交替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检测下限数据分析方法,离散关系,离散响应回归和图形展示等[18]。《StatisticalMethodsInHydrologyandMeteorology》强调随机变量间的关系,主要介绍概率计算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的相互依赖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现象的统计估计,统计假设检验和随机变量的相互依赖性等[19]。

上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水文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在教学上,还讲授随机模型,地统计分析,风险分析理论,统计模拟,贝叶斯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水文分布,极值理论与洪水、干旱评估,人工智能,区域分析等。区域分析主要有洪水指数法,频率分布的区域特性和区域洪水水位的描述等内容。

二、国内“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

自刘光文教授开设“应用数学”课程讲授水文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理论方法后,金光炎先后编写了《水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水文统计计算》和《实用水文统计法》等,结合应用实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水文频率计算的一般方法。丛树铮(1980)、王俊德(1992)分别编写了《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和《水文统计》,形成了“水文统计”课程内容体系。金光炎结合多年在水文频率计算的研究成果,先后于1993、2002、2003、2010年出版了《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工程数据统计分析》、《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和《水文水资源计算务实》研究专著,除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外,系统地总结作者在常用水文频率线性选择、参数估计和误差分析中的研究成果。2003年,黄振平出版了《水文统计》教材,经过河海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改革,“水文统计”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也被许多高校选用为《水文统计》课程教材[1]。主要介绍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与特殊函数,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估计理论,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误差分析和随机过程等。陈元芳(2000)出版了《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主要介绍水文随机变量、随机向量和随机过程的生成方法。张济世(2006)《统计水文学》汇集了利用数学原理解决水文问题的热点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统计学在水文统计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时频分析、小波分析、混沌和分形等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统计分析的应用,内容丰富,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学习参考书。秦毅(2006)《水文水资源应用数理统计》强调多元分析在水文中的应用。丛树铮(2010)《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概率统计方法和及其在水文统计方面的研究成果。程根伟(2010)《水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水文风险分析原理,并附有实例计算过程。

综上所述,国内《水文统计》教材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形成了以河海大学“水文统计”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内容,讲授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与特征函数、极限定理、抽样分布、水文频率计算、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误差分析等。而有些研究专著虽然包含了目前水文统计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学生学习课程时很好的教学参考书,但是难度较大,不便于讲授使用。

三、“水文统计”课程新的教学内容

根据水利、交通和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国外水文统计教学与理论方法的最新发展,“水文统计”课程按以下原则设置教学内容:突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在水文中的应用;强调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实用计算方法;吸收和反映国内外成熟的新理论与方法;内容力求系统、全面。根据上述原则,“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水文统计方法、应用与发展。第2章:水文事件概率与重现期计算。主要包括水文事件概率与条件概率计算;洪水与干旱特征变量提取;次重现期与年重现期。第3章:水文概率分布。主要包括正态分布类;指数分布类;Wakeby分布类;Pareto分布类;Logistic分布类和截取分布等。第4章:几种偏态分布的特性。主要包括偏态Normal、t、Laplace、Logistic分布、Uniform、ExponentialPower、Bessel函数、PearsonTypeII、PearsonTypeⅦ、Generalt分布等。第5章:常用的多维水文概率分布特性。主要包括二维gamma分布;Gumbel混合分布;Gumbellogistic分布;Nagao-Kadoya二维指数分布;多维正态、t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第6章:抽样分布。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分布;抽样分布;几种统计量的分布;顺序统计量及其分布。第7章:估计理论。主要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估计量好坏的评选标准。第8章:假设检验。主要包括常用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第9章:多元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逐步回归;线性递推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第10章:随机模型。主要包括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水文序列组成与模拟;非平稳随机模型及其应用;多变量随机模型及其应用。第11章:单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资料“三审”;水文序列频率分布的参数估计方法(矩法,极大似然法,概率权重矩法,线性矩法,最大熵原理法,交互熵法,贝叶斯法、Box-Cox变换法,E-M算法,适线法,优化算法,核密度估计法;部分熵,部分交互熵,部分概率权重矩,部分线性矩法,LH矩法和LL矩法);水文序列频率最优线型评定与拟合度检验;单变量序列的经验频率计算。第12章:特殊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含零值水文序列频率计算;加入特大值后洪水序列频率计算;非一致性水文序列频率计算;截取水文序列频率计算(包含超定量洪水频率计算);梯级水库(电站)下游水文频率计算;区域洪水频率计算。第13章:多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copula函数的定义与特性;对称、非对称和Archimedeancopulas;Meta-ellipticalcopulas;Plackettecopula;Pair-copulas;混合copulas;经验copulas;变量相依性度量;copula函数参数估算和最优copulas函数评定;copulas模拟与拟合度检验;多变量序列经验频率计算;基于copula函数多变量联合概率分布计算。第14章:正交试验。主要包括正交试验方法;水平数不同的全因素试验;正交表的使用。第15章:风险分析。主要包括水文风险分析原理;减小风险的主要途径;水文风险分析举例。第16章: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化变量;协方差函数;变异函数;克里格插值;应用实例。

四、结论

根据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回顾了我国“水文统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分析了“水文统计”课程国内外代表性的教材、专著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新的教学内容。与现有课程教学内容相比,压缩了概率论原理篇幅,增加了各类水文频率分布、水文频率计算新理论与方法、工程中几种特殊序列的频率计算、正交试验、风险分析、地统计分析等,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的工作能力,以期完善我国水利、交通和电力高等院校“水文统计”课程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丛树铮.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0.

[2]王俊德.水文统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黄振平.水文统计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4]丛树铮.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陈元芳.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秦毅,张德生.水文水资源应用数理统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金光炎.水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8]金光炎.实用水文统计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9]金光炎.水文统计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10]金光炎.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1]金光炎.工程数据统计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金光炎.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金光炎.水文水资源计算务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4]张济世,刘立昱,程中山,等.统计水文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5]程根伟,黄振平.水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CharlesThomasHaan.StatisticalMethodsinHydrology(2ndedition)[M].Iowa:IowaStatePress,2002.

[17]HelselD.R.,HirschR.M.StatisticalMethodsinWaterResources[R].TechniquesofWater-ResourcesInvestigationsofthe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Book4Hydrologic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ChapterA3,2002.water.usgs.gov/pubs/twri/twri4a3/.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1篇10

关键词:内容分析;概念框架;应用方法

1.引言

内容分析是一种集定量和定性为一体的研究方法,就其定义而言,许多学者从其自身研究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DouglasWalples和BemardBerelson将内容分析定义为“试图将不够明确的描述赋予定义,籍以客观地显示给阅读人刺激的本质及其说服力”[1];KaPlan则表现出了对分类和词频处理等环节的关注,将其表述为“内容分析旨在以系统类目对文章内容予以定量性分析,系统类目的设计旨在产生适合该内容特殊假设的资料”[2];而Janis则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信号(媒介物)的分类的技巧,且这种技巧是建立在明确的规则的基础之上的。

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总体而言,韦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内容分析方法所具有的五大优点[3]:

1)内容分析法的操作对象,是基于人类交流的文献来直接加以操作的;2)同时对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操作;3)由历史文献所产生的文化指标,构成了可以跨越数个世纪之久的可靠资料;4)文化指标可用来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定量的评估;5)产生的是“非干扰性变量”,因而不至于使得研究对象受到干扰

这里特别提到了文化这一指标,是由于格伯纳将内容分析法用于建立文化指标,以从事他的“涵化分析(cultivationanalysis,也被称为教养分析)”,且作为传播效果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文化指标这一优点得到了许多传播学学者的认同。内容分析的“非干扰研究”这一优点,对于系统性的研究非结构浩繁资料而言,被广泛认可,并且这一研究特点是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尤其局限性,内容分析方法也不例外,李本乾教授就将内容分析方法的局限概括为以下两点:

1)不能作为推断媒体传播效果的惟一依据

2)研究结论受制于所使用的定义和分类构架

3.内容分析法的概念框架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框架可以从6个方面来概括,即文本、研究问题、情境、分析构念、推论及验证证据

3.1文本

文本(text)是经过阅读和重构后的产物,是基于人、且因人而异的表达符号(symbolicqualities),而内容分析就是从文本开始的。一方面,分析者大多数面对的是单向传播的资料,比如,新闻记者按照自身的理解、思路和意图所攥写的报道。另一方面,内容分析者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来源,如作者、传播者,是否已经意识到分析者所要考察的内容,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故意扭曲。例如,访谈者如果意识到了访谈结果对其产生的影响,就会选择性地来回答问题,如此就需要分析者从访谈者自身利益的情境出发,来理解访谈者的回答。

3.2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内容分析者需要从文本中推论出来的目标。通常,对于这些问题,内容分析者在研究的初期,就会有几个无法确定的备选答案。而内容分析就是为了得到这种文本之外的“言外之意”,研究者从文本出发,推论的是文本外的特征或文本外的现象。内容分析者先确定研究问题,而后开始着手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效率。带着问题分析文本总是更有效率;二是作为实证基础。以分类和统计为基础的一系列总结是围绕文本特性的归纳,离开了溯因推论,它们本身无法解答内容分析的研究问题。

3.3情境

情境是分析者自己构建的关于文本的概念环境,文本只有在使用它们的情境中才具有意义。内容分析的“言外之意”一定是依托于为了解答研究问题构筑的情境之上。不同领域的内容分析者都有其情境限定的体系,此外,资料的作者、受众、其他受益人也有其情境限定的体系。在情境范围内,文本和研究问题被联系起来,对于内容分析文本情境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

1)稳定关联性,稳定关联性将可利用的文本内容与研究问题可能的答案联系起来,不论这些关联是实证的、还是来自适用的理论、抑或仅仅为了分析目的的假设。

2)作用条件,所有己知的对稳定关联性有影响的因素构成了作用条件,且这种影响是可预测的。

内容分析者应清楚说明其确定的情境,使学术同伴和研究结果的其他阅读者能清楚理解分析,否则,研究结果不易被理解,且不可能被其他方法验证。

3.4分析构念

分析构念是利用分析者对情境知识,特别是解释文本和答案间关系的假设关联性和作用条件,分析构念相当于分析者制定的推论规则。分析构念将情境转化为可以计算的形式,保证分析过程是“模拟、运用”情境知识。由于分析构念将头脑中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构念,所以,分析构念实现了内容分析的定量,实现了情境的移植性。

3.5推论

由分析构念形成或解释推论。推论分布在内容分析的许多环节,包括人工编码处理、分析步骤等。通常情况至少存在演绎推论、归纳推论和溯因推论这三种推论,其中,内容分析最感兴趣的是溯因推论,即从文本推论到研究的问题,综合利用统计学知识、经验、理论、甚至是直觉,内容分析者推断出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构念和可靠的分析过程保证了推论,而这些又是由关于文本的情境知识支持的。

3.6验证证据

内容分析在原则上应该是可以验证的。它存在的理由,是因为人们关心的现象缺乏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证据,所以才需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推论和验证。而就这点而言,内容分析实际上难以验证,或者说是不可行。比如,在作者已亡故的情形下,来推论作者当时的写作目的,而对这一结果的验证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之所以要求“原则上可验证”其实是为了避免研究结果不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

4.内容分析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内容分析方法还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研究工具[4],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企业生成的诸如企业的宗旨、使命、陈述、年报、内部期刊、领导演讲等文本和其他信息资源的内容分析,探索企业的管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探索和评估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能够科学有效的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目前,内容分析法以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企业管理研究诸多领域中,如商业政策和战略管理者认知、社会问题管理技术和创新、组织认知、管理国际化管理和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等等,其在分析和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结论

本文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定义、特点、分析的概念框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便于对内容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对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更加认识到内容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慎重的对待。(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发展面向决策的内容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6)

[2]黄晓斌,成波.论内容分析法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11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经纬网、等高线、海岸线突出区域地理气候、地形、水系、水文、农业城市人口、交通、资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等分析。不要盲目的追求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因此重在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上,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同时要求学生每天要坚持看地图,熟悉见过的图。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

2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复习方法。

2.1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2.2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2.3突出区域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2.4突出某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变化)。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对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2.5重视区域人文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迁移。

如分析“南溪”管道施工困难的主要地理原因。(经过河流、山地和海底,地形复杂;线路长,地质构造复杂;经过多国领土,需他国支持。)

又如克拉玛依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人文地理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人口文化素质;文化程度;主成分分析

1.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的选取

对人口文化素质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四项原则。基于以上的四条原则,再结合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地市的差异性,本文选取一下六项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男性文盲率、女性文盲率、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所有在校学生的比值、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占所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比值,分别记为X1、X2、X3、X4、X5、X6。其中,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为各种文化程度对应的分值乘以相应的文化程度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然后再把各种文化程度所求的值相加即为山西省的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本文所使用的关于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都是6岁及6岁以上人口。各种文化程度对应的分值,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大专及以上20分、高中15分、初中10分、小学5分[1]。

1.2人口文化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通过收集近几年山西省以及各地市的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再结合使用SPSS软件的相关功能计算出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综合值以及山西省各市的人口文化素质综合值,利用所得结果对山西省的整体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各地市的人口文化素质进行比较。主成分分析通过变量间内在的相关性,来确定各个变量的权重,然后将多个变量用一个综合变量来表示,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信息,使用提取出的主成分代替原变量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避开原变量的共线性问题[2]。所以,对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综合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1.2.1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步:由于男性文盲率X2和女性文盲率X3均为逆指标,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所以要先将X2、X3进行正向化处理,处理的方法为用最大值减去该值除以该序列的极差,即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各指标之间的单位和量级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在分析之前必修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

第二步:主成分分析的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只有各指标之间符合一定的相关关系才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第三步:利用上述结果计算出特征值以及相应的方差、贡献率,然后分别得出主成分载荷矩阵以及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将因子的得分乘以相应的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得到主成分的得分。如果有两个以上主成分,需要将每个主成分的得分乘以该主成分的方差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比值,最后将所得到的数值相加即得到研究对象的综合得分。

1.2.2山西省11个地市的人口文化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选取山西省11个地市2011年的相关指标数据,部分数据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数据,同样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地市的人口文化素质的综合得分。先对男性文盲率X2和女性文盲率X3进行正向化处理,然后再将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处理得出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存在共线性问题,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再进行下一步,计算各指标的特征值、方差以及贡献率。然后再计算两个主成分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最后分别得出两个主成分从而算出综合得分。

2.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综合评价结果

2.1整体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根据文献相关分析可知:从1990年到2011年山西省的整体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呈逐渐上升趋势,2011年的人口文化素质远远高于1990年的人口文化素质。从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速度来看,从1990年-2006年逐年增加,尤其以2005年与2006年较为突出,说明山西省的人口文化素质在这几年提高的速度逐年加快。从2007-2011年这五年中,人口文化素质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稳,与2006年相比稍慢些,虽然人口文化素质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整体人口文化素质还是逐年增加。

2.2人口文化素质地区差异显著

山西省11个地市的人口文化素质差异显著,地区之间人口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在11个地市中,人口文化素质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忻州市,二者差距较大,其他地市间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差较大,说明山西省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本文把山西省各地市的人口文化素质综合得分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综合得分大于1.5的地区,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原市、临汾市、晋中市、长治市,人口文化素质处于山西省的较高水平,这4个地市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大致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地区;第二类为综合得分在-1到0之间的地区,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泉市、大同市、运城市、晋城市、吕梁市,人口文化素质处于山西省的中等水平,这五个地市分部比较分散,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部,吕梁市与阳泉市位于中部,运城市及晋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第三类为综合得分小于-1的地区,分别为朔州市和忻州市,人口文化素质与其他地市相比较低,这两个地市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均位于山西省北部。

整体来看,山西省中部的人口文化素质最高,其次为南部,而北部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些,这与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等因素相关,影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发展造就了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而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相关的影响因素,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斌.贵州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7,3.70-74

[2]黄春燕.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增长:1990-2001[J].生产力研究.2004,10.83-85

[3].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新华社.2012

[4]何小青,李骏.湖州市人口文化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范例(12篇)

    - 阅0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范文篇1关键词:民族主义政治全球化影响一、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分类“什么是民族主义”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要了解民族主义对政治全球化的影响,首先需要.....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例(12篇)

    - 阅0

    浪费粮食的感悟范文1篇1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文明;培养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2-01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