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重点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1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的几种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时间的运算、地球运动的意义(特别是公转意义)、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气候类型的判别、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内外力作用、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于这部分知识要舍得下功夫,准确地理解其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的回答好问题。

如北京卷36题PQ线的东南部属于____(地形区),该地形区的气温、降水特征是______。内力作用在图示地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地形区,如何概括气温降水特征,不知道内力作用的具体形式,这些问题是无法准确完整回答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我们不鼓励同学花费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学习中要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这是保证答题完整、规范和准确的基本保证。

二是切实进行以图表为载体的能力训练。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关于地理图表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今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地理题中就有4道等高线地形图。二是统计图表,是人文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如老课程卷中就有6幅统计图表,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征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你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整个试题就无法下手,对区域图,除了从海陆分布、国界、省界、河湖特征、地形起伏等方面抓住其主要特征外,对于一些重要的经纬线一定要烂熟于心,如天津卷的11题,如果你对中国版图的经纬线分布不熟悉,很难判断该城在天津的东北方向。

三是科学对待热点问题。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2

2004学年度第2学期学科教学计划科目语文年级四(5)教师叶文莉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2005年2月2004学年度第2学期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2005年2月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9人,男生32人,女生37人。语文成绩呈两头尖,中间大分布,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10人左右的成绩不理想,郭金洲、斯永泉常不及格,这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如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学期,我将写作、阅读作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在训练方面的特点是,继续学习分段的方法,并概括段意。学习已经学过的自然段归并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的基础上,本册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抓住重点分段。在习作方面,重点是条理清楚地记叙一件事情,包括活动、参观和访问等。听说方面的训练重点是,割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安排,如听广播,说重点,看望长辈等,有条理地回答问题,体会语文的交际性、应用性特点;另一方面,跟习作训练配合,体会语文的思想教育是有散而无序和分法丰富多样的特点。因此,要根据课文特点并充分利用来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182个,阅读和学习普通话。2、会读写400个左右的词语,并懂得意思,部分能口头表达或书面应用。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用毛笔临贴,养成认真临贴的习惯。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人讲话的习惯,能边听边思考,听出别人说话中表达不当的地方。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在阅读时学会常用的读书记号,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和抓住重点段分段,说出段落大意,能详细复述课文,认识省略号,初步读懂说明书,并按说明书操作。6、初步学会有顺序地重点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有条不紊、比较清楚地记叙参观活动,初步会写简单的状物和写人的文章,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写通知书,会使用书名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明显错误的句子。四、教学措施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3、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4、强化阅读、作文训练,尽心辅导。五、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日期单元及总课时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12.8—2.14第1单元1、幸福的回忆2、一定要争气33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字:地理教育;人文情怀;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地理教育加入对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既是因为人文情怀自身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是由于地理教育中的人文地理更是体现了人文情怀的观点。本文对地理教育中的人文情怀观点进行探讨,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

2.加强人文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情怀教育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具有良好的德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人文情怀教育恰恰能满足这一要求。人文情怀教育在素质培养中,重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关心和爱护的情感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倡自主学习,反对强迫学生进行学习,在教育的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这是由于人文情怀倡导的是自由、自主以及尊严等内容所决定的。

(2)加强人文情怀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新阶段我国要求用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或主体进行要求,这是由于人文情怀教育主张的是自然、均衡发展的缘故,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算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只要遵守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也是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

3.分析地理教育的人文情怀观点

3.1在教育中制造人文情怀气氛

气氛是最能影响人们心情和行为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地理教育中首先就要制造人文情怀的气氛,让学生有一种教师也是朋友的感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遇到问题互相进行探讨。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说出来,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不能因为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打击学生等,用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是可以塑造的心态去教育。

(1)关心和关爱每个学生。地理课程有关于自然的,也有关于人文的,有的学生可能对自然方面比较感兴趣,成绩较人文方面优秀,有的学生则不然。面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首先是肯定学生在自然地理方面的成绩,其次是观察学生的特点,了解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的原因,再针对原因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人文地理是比较枯燥,没有自然地理有趣味性,这就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选择能活跃学习气氛的方式。另外,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来确定难易程度,对成绩较差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辅导,这充分体现了人文情怀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

(2)鼓励和尊重每个学生。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除了兴趣外,教师的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经常鼓励一些在地理学习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不管不问,则只会让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差。另外,地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尊重学生,不管学生提出的见解和意见是多么的不符合实际,也不要用打击的方式或是鄙视的语气,导致磨灭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回答,采用正面的方式减少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就是在不断犯错误,再改正的基础上提高的,因此,地理教师要怀着学生需要鼓励、尊重和宽容的心态去教育学生。

3.2通过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关注地理新闻、了解社会的动态,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也比较有特色的区域地理文化。因此在地理的教育中,不仅要学生能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而且有探索知识方面的能力,比如巴西首都的迁移,要学生学会多用为什么来思考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这就是用人文情怀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地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对天气的解释,因此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采用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由此看出,只要教师本着人文情怀观念进行教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会有所提高的。

3.3通过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情怀教育不仅是要求教师要关心和尊重学生,也要让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做到关心和尊重他人,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应该多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不管观点正确与否都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来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帮互助来完成,也能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众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只有你关心和尊重他们,才能获得他们的帮助。二来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其他人所提出的意见。另外地理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因势利导,从而让其学会尊重他人,关注社会等。

3.4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文情怀主张思想自由,因此在地理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方面可以通过前文所说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的掌握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地理,只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不加以阻止,让其自由发展。

4结语

由于加强人文情怀教育是教育目标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地理课程中也需要运用人文情怀进行教育,本文主要是从在教育中制造人文情怀气氛、通过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对人文情怀观点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夏之洪,人文情怀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1(19):25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4

一、建立兴趣,愉快学习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需的素质。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并用,学法创新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转贴于

三、培养读图能力,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学会联系知识,融会贯通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一、概述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内涵上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的、生动的、幽默的、优美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吐字要清晰流利,用词要准确得体,表述要清楚生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方面,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语出惊人”的完美艺术境界。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以语言为载体,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就目前而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艺术,启发小学生的心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对于规范小学生礼貌用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适当融入和课本内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二、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1.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

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阶段学生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理解抽象化的语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理解力均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以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为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述,引导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疑难词“躁”与“噪”讲解时,为区分两个字的区别,可以针对这两个字的不同侧重点进行重点分析,“噪”字左边只有一个口,就好像很多学生在说话,使教师一点都不安静,“躁”字左边形似一个“足”,就好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成事情,赶紧跑到其它地方办事,心情非常着急,这就是急躁的意思。赋予文字本身的意义,使简单的故事用形象化地字来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

2.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

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在学习到相关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语文教师的点评讲解,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认识看待语文知识,可以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幽默风趣地解答,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达到点评讲解的目的。具体说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批注,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改正自身的错误。如教师对作文中喜欢用“了”字的学生可以进行这样的批注:不该用“了”的时候,你净用“了”;该用“了”的时候,你不用“了”。最后再说明“了”字用得有些多,希望你以后运用“了”要准确恰当。

3.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

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秩序维持时,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在维护班级秩序时化解矛盾。如果遇到班级内部两名学生出现矛盾冲突的现象,应从宏观上稳住大局,平复两位学生的情绪,再通过逐一了解情况的方式,适时予以批评教育。在此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极为重要,一旦运用得不好,将对小学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此时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语言艺术的总要性,不仅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

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程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把握好这种内在联系,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以便在知识传达的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只有井然有序的讲解,才能清晰地讲述小学语文知识,使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课程内容,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小学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通过适当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将小学语文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艺术组织语言,适当传达给小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动力。从具体学习方法上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2]于秀霞,王玲玲.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班主中学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提出的这个新命题,也给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并影响到社会中的其他公民,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目的。

1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1.1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见解。叶谦吉将其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1.2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含义的界定,陈丽鸿,孙大勇在《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重在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针对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开展的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

2我国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中国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我国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锐减,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全世界十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六个在中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2.2当代中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堪忧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态道德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现状十分堪忧。表现如下:

2.2.1正确生态文明观的缺乏。在我国当代教育中,分数、升学率等是关注的焦点。学生普遍有繁重的课业,生态道德教育被忽略。此外,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是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忽视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2.2.2生态道德情感的缺失。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有不断自我体验的机会,并将这些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并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但是在当代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停留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上,往往只是以生态道德知识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

2.2.3生态道德责任意志的薄弱。生态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具有从整个自然体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自觉地担负起恢复、重建生态平衡和促进自然整体价值提高的责任。而要做到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具有自觉、坚强的意志力。

2.2.4生态道德的行为的缺乏。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基础,一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为驱动力,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反应行动的社会实践,它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重要标志。它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节约用水,杜绝用一次性筷子等都是生态道德行为的体现。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生态教育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具有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生态情感的功能,使人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国面临严峻生态问题,加上中学生令人担忧的生态道德现状,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

3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教学的契合点

现代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了生态道德教育所必需的背景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特别是对于环境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大了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找到许多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契合的地方。

3.1中学地理教材蕴涵的生态道德

3.1.1初中地理教材。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的内容。如《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水旱灾害》等章节,揭露了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环境客观规律的后果。《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南方地区的治水与治土》等着重强调各自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围绕生态环境展开,与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

3.1.2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来构建生态环境知识。其主要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自然地理从大的宇宙观来介绍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客观性。人文地理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来讲述两者的具体联系。

3.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地理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积极开展地理研究和实践活动,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

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出发,树立一种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现展观和价值观,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地理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内在要求。

4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4.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1.1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因素。中学地理教材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其主要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方面进行分解知识。自然地理阐述了人类所处自然环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它是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人文地理着重论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问题,突出了人类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因此人文地理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念;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结合点。在保持原有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要适度拓宽,加深生态思想和生态观点的渗透,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4.1.2乡土地理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整合。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利用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寓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乡土地理真实情境中。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如家乡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现状及环境问题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地水文、地质的观测以及环境现状调查等,并就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提升环保意识。

4.1.3抓住生态时政热点,唤醒生态忧患意识。地理教学中抓住生态时政热点,适时地渗透进生态文明教育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醒其生态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如联系到北京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探寻解决方法。从而使其意识到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4.2在地理教学中树立生态道德观

树立生态道德观,就是使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特殊的环保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提升其环保意识。还可宣传植树造林的作用,有效地培养生态是非感、生态荣辱感、生态义务感、生态参与感,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

4.3在地理教学中指导生态文明行为

在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爱护生态系统的生态道德观后,应该把理论知识放到具体实践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并及时予以指导,形成师生共建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开展废旧电池收集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生态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创建文明生态环境。如节水节电,垃圾分类投放等。同时批评指正学生平时不好的生活行为,如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不良道德行为,要从社会公德和生态伦理的角度予以教育,使学生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生态行为习惯的价值。

总之,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就需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子,联系学生身边的环境,结合乡土地理,注重时政热点中的环保问题,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生态文明道德观,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8.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7

一、修编思想

1.全面落实,体现地理课标倡导的新要求

2012版教材依照并紧扣地理课标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各项要求,使地理教材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教学资源。例如,地理课标在“认识大洲”中,删除“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两条,体现在教材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2001版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组成,2012版则修改为由“位置与范围”和“自然环境”两节组成。虽然删除“人文环境”一节,但其中一些重要内容被调至第一节“位置与范围”中。如“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由2001版突出多样人文环境的地区文化,变为2012版的亚洲地理分区和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更加重视地理要素间的关联,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和生活性特征。又如,地理课标在“认识地区”中,删除“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2012版七年级下教材“欧洲西部”相应删除欧盟及其相关内容;地理课标在“认识国家”中删除“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主要城市”,新教材相应删除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主要城市……诸如此类的修改,无不体现出地理课标的新要求。

2.内容更新,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2012版教材继续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特点的呈现方式为落脚点,加强正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联系,内容更注重从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删减一些难以区分、易引起争议、脱离时代的内容;将一些活动里的知识点调整到正文部分;增加不少景观图,所选图片主题突出,视觉效果强烈;每一框题的活动围绕主题设计2~3个梯度性问题,难易程度恰当等,突出地理课标“课文要简明、通俗、科学、直观、生动、亲切……”的要求,大大方便了学生阅读。例如,2012版教材把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框题改为“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把西欧“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框题改为“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框题改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等。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认为2001版教材中,有关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等提法模糊、雷同,难以区分。新版修改后,既可避免无谓的文字纠缠,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紧跟时势的变化,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又如,2012版教材删除活动“如何看待日本的种种做法”,删除阅读材料“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删除框题“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删除框题“美国资源消耗大国”,删除框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等,删除这些易引起争议或过时老旧的内容,降低难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3.突出能力,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这是地理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针对教材编写新增加的一条。它要求“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探究学习方式……”,2012版教材通过严谨清晰的正文系统、规范均衡的教材篇幅、紧扣正文的图像系统、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活动系统等很好地达到了该要求。例如,“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由原来的“自然环境”变为“位置和范围”,开门见山地提出“认识区域,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表述严谨清晰,重在教学生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再如,亚洲的第二节“自然环境”中的框题“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正文三小段分别叙述地势特点和主要地形区,运用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变化,再推导出河流流向,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清楚,把亚洲地形图和剖面图并列放在一起,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也微调顺序,从陆到水的排列更为合理有序,活动也修改为“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这些系列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区域”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要通过教材案例区域的学习,掌握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其它区域,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二、教材特色

1.结构体系更趋严谨

首先,统一编排格式,使用更方便。2001版教材中不少图片只有编号没有图名,2012版则每组或每幅图片都有编号和图名,使主题更突出,方便学生阅读;2012版教材在每一框题的正文后面,都编排有相应活动,而且在活动前均增添一句话,点明活动主题,简述活动要义,紧接的若干设问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让人一目了然,学练结合,既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检测,又便于教学;2001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的重起新页,2012版的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其次,教材每节篇幅相对均衡,操作更简单。2001版教材每一节的内容长短不一,框题2~5个,重难点分布不均,给进度把握、习题安排等带来不便。2012版教材每一节的篇幅在调整后大致相当,一般2~3个框题,每个框题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每个框题后2~3道活动小题,大体用两节课。结构美观统一,内容安排合理,方便教与学。

2.内容呈现更加科学

首先,2012版教材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教材内容衔接更流畅,表述更完整。例如,把2001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和“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两框题,整合为一个框题“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把原活动中“孟买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放至正文,先由印度的位置得出热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再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推导出频繁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又促成粮食问题和绿色革命,步步深入、层层剖析,揭示出地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次,2012版教材注意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例如,增加“南洋”、“服务外包产业”等提法,增加“讨论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西欧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活动;删除“日本的面积、人口数”,而增加“80年代日本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删除“苏联解体”,增加“世界加油站”;删除“巴西的开发历史、殖民历史”等,增加“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举例”。这些变化反映出2012版教材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尽量弱化“越界教材”,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地理学科、国家社会和学生群体的发展。

再次,2012版教材的正文内容紧扣框题,内容上有删减有调整,更加突出区域的典型性。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框题一“黑种人的故乡”除了正文直接点题,还增加若干景观图及活动“本区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框题二“快速发展的经济”除了突出本区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和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还增加了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以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框题三“人口、粮食与环境”增加旱灾与饥荒的图片。在澳大利亚框题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中,把农牧业改为养羊业,删除粗放牧牛带,删除“还是世界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等,重点强调框题中的“羊”,细节变化突显区域的典型性。

3.思想教育更为细腻

2012版教材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欣赏和情趣,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例如,增加“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不给地球留‘疤痕’”,删除“我(企鹅)是南极的主人”、“我(北极熊)可喜欢吃海豹、海鱼啦”等内容,在点点滴滴中渗透着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三、问题商榷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应该是开放、动态、整合的,需要广大师生在不断研讨和使用中日趋完善。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提出几点值得商榷的问题,供大家商讨。

(1)部分内容不宜删除。众所周知,区域地理的学习基本都是沿着“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线索来组织教材。2012版教材紧扣地理课标删除了“人文环境”一节,虽然书中仍有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整本书只在第23页“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这句话中用到了“人文”二字,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进行补充讲解,学生无法从教材去了解“人文”、“人文环境”一词,这与地理课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不太吻合。为了在突出区域典型性的同时,也突出教材的学习引导功能,笔者建议在“自然环境”一节后增加一则关于人文环境的阅读材料,点明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说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含的主要内容。教材出现“拉丁美洲”一词,却删除了2001版第73页的解释,使知识的连贯性欠严谨;在巴西一章里,删除广受世人关注的“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缺少了一些情趣,建议可放入阅读内容里介绍;删除2001版第94页的活动“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政府采取一些办法解决能源矿产短缺的问题,对此你还有哪些建议?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窃以为该活动设计得有探究意义、有社会价值,建议保留在2012版第86页,活动主题可改为“巴西的矿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细节可以更加完美。例如,2012版教材各区域皆从位置着手叙述,巴西的地理位置较独特,人多地大,新教材却未提及,破坏了教材的整体感和削弱了区域的独特性。第49页活动3和活动4为开放性题目,不好作答,而且活动题量4个,超过一般2~3个左右的问题数量,有损教材整体感,建议删除活动3,或将其改为阅读材料,直接说明中东的节水措施。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1篇8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9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衍生、发展为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的辅教学手段,它能够轻易、便捷地汇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石的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创设和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强化氛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完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感情上掀起一个高潮。例如,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宇航员打开登月舱,踏上月球,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场景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和想象宇航员的行动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呢?教学这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辅以语言解释。学生在亲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转睛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正理解了"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学生在听得见、看得到的过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听、读、观察、理解、想象等综合素质。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1篇10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能力是考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准则,阅读教学关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无数语文人在阅读教学中倾注了无限热情与耕耘,这些尝试与努力使阅读教学的经验丰富,但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因袭负担。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教”,重在教师长篇累牍地侃侃而谈,忽略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选择、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横向教学内容的编排、纵向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用,重在教学行为的设计、忽略学习行为的关涉。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专注于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强调问题答案的规定性和统一性。在这些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所萌发的求知欲、探究欲被严重挫伤,本该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阅读课也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因此对传统语文阅读课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成为了语文教学界专家、教师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期待视野的理论基础

“期待视野”(thehorizonofexpectation),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并不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首创,它的源起与现象学、解释学和科学哲学有关。“视野(Horizon)”原来的含义是“地平线”,它在哲学解释学中被形象地喻为理解的起点,并深化为描述理解的形成过程,“视野”的含义随之被拓展泛化。具体地说,“视野”就是理解的前期准备,它包括形成理解的纬度,向未知开放的可能性前景,以及理解的最初起点背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背景等,它是理解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视野”曾被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使用过,更是被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当作一个关键概念频繁使用。其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和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以及“视界融合”理论给期待视野理论赋予了直接启示,为“期待视野”的诸多内容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根据和有效的基础原型。“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注重人理解的普遍性”。他认为人们在阐释世间万物时,大脑不是处于空白的状态,总是先将预先看见的东西植根于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思想状况、知识储备、传统观念和文化背景,连同自身对所阐释问题的某种预设,构成阐释的“前结构”,接着带着这种“前结构”去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在阅读的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理解不是主观的,同样受到他们“前结构”的制约和引导,这种“前结构”可以具体为:“前有”(Vorhabe)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拥有的风俗、传统等)、“前识”(Vorsicht)即: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前设”(Vorgriff)、即:预先有的假设(是指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等),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读者阅读的“具体化”具有主观性、再创造性。

三、期待视野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科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文本、学生,是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他们的关系复杂微妙。对于教材文本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都是接受者;在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学生虽然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知识成果,但却是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者。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中介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那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到底呈现出何种关系呢?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先产生了“学”的需要,才会生发“教”的行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正如钟启泉所说的:“在‘教’中内在地蕴含了‘学’,在‘学’中内在地蕴含了‘教’。‘学’总是不断地孕育着生产性与创造性的契机。”所以,教师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更佳地学习,更好地发展而存在的。

2.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读者在阅读时由于自身已有的阅读习惯、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对于似曾相识的文本内容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所不熟识的内容会不自觉地抑制,所以每个读者面对文本时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同样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文本,学生由于各自不同的期待视野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这就产生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有的放矢,在上课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先前的理解与先在知识结构,通过布置有梯度的预习题来具体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以此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对于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感受到并能正确理解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能感受到却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或者是自读时陷入困惑迷茫的内容,教师应重点关注,将其确定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指点他们诵读,启发他们思考,以便让他们对思想和言语有所领悟或认同,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11

一、开展情境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如何才能提升人文地理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以《商业选址的案例调查法》为例,该课内容牵涉到门槛人口、商圈理论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事先就市内、校园及周边某超市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调查,如周边人口数量、构成职业、购买能力、消费习惯等;地理因素分析,如周边交通线路、公交站点、停车位数量、交通管理情况等。待到正式课堂时,教师即可将这些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手中的数据,进行盈利能力、市场饱和指数运算等。这种调查数据的应用,加上教师的有效讲解和重要知识点板书,可将抽象的时间、空间、经济活动思维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加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点的把握度,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重难点的理解、思考和探究。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探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也就是如何理解人文地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相关规律。中职学生大多已经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一些人文地理现象产生疑问,但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思考不能切中重点,归根结底是探究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做好一般人文地理问题的逻辑示范,把握问题关键进行探究。第一,三大原则,包括抓住主要矛盾,比如教师可以以城市地铁修建为例,让学生不能仅把思维局限在方便工作、生活方面,更应从经济转移、产业转移、城市规划这些人文地理要素方面考虑;假设条件提问——假如本城市内没有某造纸厂,经济和环境会怎样;逆向思维提问——假如没有上下大坝,长江流域生产和生活会是怎样。第二,三大步骤: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第三,引导学生质疑,提升探究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内容及问题答案的质疑。在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中,先鼓励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创新,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将问题和现象还原到生活中来。

三、改革评价

方法,情感、技能、价值有机统一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中职人文地理考核往往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为考核关键,考试性质和考试模式相对单一,给学生带来较大压力,影响到学生人文地理的探究热情。因此,可考虑增加中职人文地理评价方式:野外考察、实习结果考评,如本地区工业布局考察,旅游地理、农业地理考察等;人文地理专题调研评价,如本市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CBD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调研,如笔者学校对周边经济、文化、环境、产业等方面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人文地理论文写作,学生可自行确定写作主题,拟写提纲、形成体例、整理资料并经调查研究后完成论文。

四、小结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篇12

(一)、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二)、以地图为载体考察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结合热点重点区域侧重知识的迁移

因此,在初二地理学习中,我们就必须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读图、看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现在考试的需要。下面是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闫燕老师针对目前改革的变化做出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理论知识,夯实基础

地理学习离不开基础的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是考试考查的重点之一,只有把基础夯实,才能在此之上,建构更雄伟的高楼大厦。注重基础知识,不代表着不理解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自己生活常识的基础之上将所学内容能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的产生联系。古人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地理学科的范围之广,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是有魅力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各地奇特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这些都可以在好奇心的影响下,不断的进行学习和了解。也正因如此,坚实的基础,才变得至关重要。

二、熟记地图册,建立空间概念

地图册是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地图册上找到很多信息。每一张地图都是多种信息的综合排布的体现,如果细细分析,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胜过千言万语。所以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是对学生重点考查的能力。这里,我们常常考查的有地理位置,地形分布,人口文化,等等。地理,因地图而有趣,地图因地理而多彩。

三、学习有法,思路清晰

地理的学习不是盲目的,也是有自己的章法的。在地理学习中,我们大致是把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初中地理以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人文地理也会有所考察,但难度不会太大。自然地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在追求的是,这是一个什么现象,这个现象的特点是什么,它产生的原因是怎样的。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注重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等部分。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有和其他区域相似或相同的共同特征。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闫燕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更看重对于所学部分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关注新闻时事,了解热门话题

地理的考查,常常会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如果生活常识一片空白,将会产生看不懂题,找不到突破口,抓不到重点的问题。所以经常关注新闻热门话题,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又能积累一定的考试素材,是非常好的一个做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无线传输技术论文范例(3篇)

    - 阅0

    无线传输技术论文范文关键词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中图分类号:TN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001-01无线通信技术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尤其在科技.....

    土地开发可行性研究范例(12篇)

    - 阅0

    土地开发可行性研究范文篇1意义所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价值研究体系。传统的土地价值理论认为,土地价值是土地收益即地租的资本化,没有考虑到土地的生态景观价值。土地价值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