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1

要在计算机学科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具备三点要素:第一,十分热爱计算机,对计算机各种知识很感兴趣。第二,数学功底要好,逻辑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动手能力强,因为计算机是注重实践的工科。没有实践,到头来就没什么收获。计算机课程大致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Cjava==)、体系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C++语言、计算方法、数字逻辑、数理逻辑、java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测试保证、数据库实现与应用、Vc++.net、UML与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很多发展方向:一是软件编程,这个就要和程序打交道,虽然枯燥但很有前途。二是网络工程,主要是网络构建基本的网络知识。三是硬件,就是计算机的具体构造,各个部件的联系工作原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比较广,以上三个方向都会涉及。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比如侧重物理硬件的偏硬方向及数学逻辑的软件方向,还有和大家关系密切的商务方向,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计算机,目前没有一致定论,但一定要注重两点:一是自制力较好。二是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专业往往是知识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大约8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里一无所获,课余就是打游戏。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大学里的知识会平均落后市场标准、企业文化10年以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大学还在教授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时,业界早已推崇C#,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所以大学期间不过是一个打基础、铺桥梁的过程,知识的更新积累不是靠每天上几次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多关注时事动态,IT界领先的技术、思想、架构,选择一门自己认为感兴趣,值得学习的语言去学习,深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

计算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比以前乐观,但可以说仍然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比较辛苦,工作加班是常事,整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很杂的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是重点,具体要看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及老师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做软件设计,发展的话,最后做项目策划。本科毕业一般就写代码,算是IT的底层,工作辛苦不说,工资其实也不算多。以后做项目也会很忙,但工资会涨幅比较快(根据能力)。

计算机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每年在毕业前夕会组织多项毕业生洽谈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其所需招些合格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实习,收入当然肯定会能力、技术挂钩。所以在校内不仅应当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而且自己要主动实践相关专业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在部分大学如苏州大学,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学校会有一些实践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安排一些项目实施,为在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工作单位对此也都很看重。就业率和收入相对于别的专业要好一些。当前社会,学计算机的人很多,但是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多,所以说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是针对普通初级人才而言的。近年来,本科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就不高,而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普遍设置该专业造成的人才过剩。即便是最优秀的学府出来的人也良莠不齐。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为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颁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2006年)、《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2007年)及《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2008年)等系列著作,指导及规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着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精神,结合高等学校计算机教指委的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品牌专业,全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继2008年获得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获得了国家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我校从专业改革目标、专业改革方案及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确定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第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的目标。第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成功的经验;了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需求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方向,准确定位,制订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规划。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

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目标后,接着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即如何围绕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我校坚持培养方案要以体现优化知识结构、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体系优化、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为目标,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教学指导方针。依据该方针,我校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发的相关规范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内容。建设由学术、技术、职业和人文交织的刚性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柔性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方向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基于“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相关课程内容。硬件课程体系以嵌入式方向为核心,软件课程体系以Java课程群为核心。

(3)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系统性。课程体系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堆积,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及次序,将所开设的课程通过一条主线贯穿起来。也就是以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来支撑专业的方向性,进而以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保障培养方案的系统性。

(4)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强基础与拓宽口径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坚持“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结合”,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5)坚持校企共建原则。加强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坚持“名师、名课、名教材”课程建设思路。名师,就是通过课程建设造就部级、省级及校级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名课,就是通过课程建设将相应课程建成部级、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或网络课程,并进一步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名教材,就是建设部级规划教材或行业规划教材。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积极开展电子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网络教学、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转贴于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关键。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工程素养训练,着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成由专业研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一体化的综合支撑多层次、跨平台、软硬件结合的教学实践环境,建立以“工程性”为核心的实验室开放制度。采用该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严格实践环节管理。强调实验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样要求,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进度表的同时也要明确实验教学应完成的内容和要求,制订出实验计划表,定量或定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3)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采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毕业实习前的就业指导等活动使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及企业需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结合就业意向开展实习,提高实习效果,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毕业实习前分配相关毕业设计任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相关问题到企业实习、调研、实践,增强了实习过程的针对性和目地性,既丰富了毕业实习的内涵也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该方式既有效完成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我校主要采用了以下保障措施:

第一,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讨论,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制度,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鼓励他们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转换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角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建立以强化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考核评价体制等,构成完整的运作框架。

第四,建立和健全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进教师指导工作的规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及关于加强新进教师教学指导工作的规定、教材选用规定等文件,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充分发挥系(部)作用。按照我校“重基层、重建设、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系(部)作用,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重心由学院一级下放到系(部)一级。由系(部)组织讨论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为专业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类人才就业;计算机类专业建设;自顶向下培养

引言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每一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变幻莫测。前几年计算机类专业还是限制招生的专业,现在又是最受欢迎的专业。我们想拨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迷雾,探究计算机人才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1中国IT培训蓬勃发展

中国计算机专业培训从20世纪末就开始了,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增长,专业方向也不断翻新和增加。进入21世纪,一些大公司如东软、华为、中兴等将自己公司内部的培训进行改造和扩展,面向社会招收学员,也纷纷加入到了社会IT培训行列中。东软集团还成立了东软学院,开辟了正规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IT技术的迅速更新和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软件业走在世界的前列。IT培训的大发展能够在众多行业培训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IT编程的行业性质,IT行业具有平台的必须性和很强的操作性等。这些特征提高了IT职业的入门门槛,IT行业也因此成为高薪行业。根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软件工程专业仍然是薪水最高的专业。最近几年,软件编程职业的薪水水平连续几年都排名在行业前列,这更加刺激了IT职业培训的发展。由于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类人才的高薪预期,基于社会力量开办的IT就业培训项目发展很快。到目前,全国IT行业技术培训计算分支机构大约有一万多家。少数几家知名培训机构如达内IT培训集团、北大青鸟、安博教育、新华电脑、NIIT、清华万博、中软国际、会众益智是IT技术培训的主力。例如:达内IT培训集团起步于2001年,目前每年培训人数已经达到6万人,累计培训学员数量超过40万人。北大青鸟1999年起步,目前每年培训人数6万多人,累计培训人数超过80万人。近年来几家主要的编程人员培训机构大约平均每年能向全国提供30万人左右的软件人才供给,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IT培训的兴起与发展,带给人们一个深刻印象,似乎告诉我们IT人才供不应求。于是高考招生过程中,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也不断扩张。作者研究发现,将这些社会力量培训出来的人才供给计算在内,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由于IT行业新增需求容纳不了每年高校计算机类毕业生供给,几乎一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向其他行业谋求就业岗位的道路。

2中国计算机专业人才供求分析

作者对我国计算机人才供求的数量统计进行了检索。统计资料显示,计算机类就业岗位的需求随着经济形势的波动而波动。而高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却呈现出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科技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的变化而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在2011-2013年和2014-2016年的两次增长波段中出现飞速上升;而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基本上呈现平稳、逐渐上升的势头。总体上,除少数年份外,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了IT行业人才的需求,扣除数据突变年份,八年来我国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平均增长率高于就业岗位增长率。正因为供过于求的总体格局,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同其他大部分专业一样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如同前述IT培训超速发展的原因一样,计算机类专业的供给不断增加,也是因为工资水平高。在目前高等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就业上来这一大背景下,高薪职业对高校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追求就业效应是几乎每一个高校的首选。所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建立相关学科的学院。

3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析

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工资水平高和就业率高的特征。2013年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高于当年的平均水平。实际每月平均收入在5500元以上,进入全部专业排名Top10。与此同时,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50个本科专业中,与计算机直接相关的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这说明尽管计算机类人才供过于求,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相比而言仍然是比较乐观的。虽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来说较高,但是报告又有显示只有不到40%的毕业生进入计算机软、硬件行业或者领域工作。表面上是因为计算机人才供过于求所致,但结合IT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这是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突出的矛盾。除了从IT培训火热的情景可以推断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和教学不符合市场需求之外,从中国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来看,也可以体会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之虞。报告显示除了前述30%-40%毕业生进入了计算机软、硬件行业之外,1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书,读研或者出国深造。大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了其他行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需要一点计算机技术基础或有关的,这其中包括5%的进入银行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毕业生。剩下的25%左右的毕业生不幸成为“次品”,他们转行从事与计算机技术无关的工作,或者失业。麦可思的调查抽取的是中上档次的高校,全部高校的平均水平比这一比例结构还要悲观一些。假定我们以就业方向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关联程度来衡量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个关联度设置得强,也可以设置得弱。如果仅以进入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和继续学习(这里面实际上还有转专业的)的比例来衡量,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成功率大约是45%左右,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达到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工作要求的水平。这总体上反映出中国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问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制和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4中国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一方面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即使在市场需求猛增的背景下仍然有将近一半毕业生不能入行的现象。近年来,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大潮。如何进行计算机类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作者给出以下建议。

4.1在学制制定上引入弹性学制和淘汰制

现在几乎所有专业的学制都明确规定了固定年限。这种培养时长固定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弱化了教学内容考核的刚性,学会没学会问题让位于到期没到期,出现隐性的毕业要求降低现象。为此作者建议引入淘汰机制。

4.2在专业定位上把专业知识系统传授转变为技术技能培养

现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侧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能力培养建立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摩尔定律仍然起作用的时代,作者建议直接把技术技能培养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4.3在培养方案中改变原来的自底向上的过程转变为自顶向下的过程

现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过程都是先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然后学习专业课,最后实习、毕业。这样的过程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发展速度。作者建议将这一过程反过来,重新排列课程先后序列。

4.4在课堂教学上以项目为主导,实施翻转教学

现在的课堂教学实施与教案从导引开始引入的总是概念,然后特征、方法、过程等等,最后举例。很多做成模板,年轻老师照着做。作者觉得直接从要做的项目(当然不是大工程)开始,进行翻转教学,这样教学效率反而很高。

5结语

作者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进行了数量的考察。根据数据对中国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技能不尽符合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机制进行了创新思考,为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考虑到培养机制是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文章只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意见。对于教学内容等很具体的事情,应该体现在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欣,等.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吴国生,等.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5

如今正是信息量成指数膨胀的时代,随着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处理设备及平台的扩张使得用户也在不断的扩张,计算机软件行业即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阶段。然而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压力也愈发明显。计算机产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的应用范围更是极其广泛,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科技信息管理及软件开发,能从事各类图像设计与绘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硬件设备维护工作,符合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专门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

计算机软件专业是为了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能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文档书写、软件应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专业主干课程有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等。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技术支持和维护工程师、软件销售与推广人员等岗位。

1、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

2、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逐渐向一种信息对等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目前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果矛盾日益突出。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所以,高端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尤其是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它已经涉足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科教卫生、国防和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

可是现在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IT学生与企业需求IT人才二者“不对口”,而是有一定的偏差。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看看我们学生,一般具备什么能力呢?可能更多是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就相对稍弱了。就造成了二者的不对口。作为学生来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为了就业,只好降低自己的身价;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的,IT行业还是一个流动较大的行业,还不能保证培养好的人才过一两月就跑了。用人单位这么一算下来,不就是很浪费时间浪费财力?所以,许多用人单位更喜欢“用熟不用生”,希望要招就招一个熟练工。这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确实很困难。

三、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部分因素

1、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这是当前所有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来说,在步入社会上受到挫折之后就会打消自己的自信心而放弃自己最初的目标,他们往往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差

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学生只会基本的操作,不能把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很多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部分企业不喜欢招收毕业生,而是偏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希望学生有研发思路,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差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四、如何解决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

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一定量的此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一是由于地区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或工资待遇高的地区,仍将成为学生职业的首选,致使毕业生的需求显得相对过剩。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因此,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日显突出和必要。

二是因为市场极度缺乏高端的软件技术性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达到高端的水平,无法胜任这样高技术水平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要求学生们刻苦钻研,学精学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从而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综合来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对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视,计算机软件专业未来依旧存在较大市场。尤其是网络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的缺口非常大。致力于学习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现状,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努力地深入学习,刻苦钻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从而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和计算机信息领域。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6

摘要: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各个行业中,都已经应用到了信息化的工作方式,那么对于信息方面的人才就比较紧缺。我国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本文对这方面的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能力

1职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我国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是喜忧参半的,好的方面主要就是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职业高中的教学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参加工作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上。并且这部分学生要求的工资待遇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要低很多,就业后就可以为公司创造效益,所以很多的用人单位都比较倾向于职高计算机的学生。但是,在高就业率的背后还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大学的入学门槛放低,大学毕业生的比率逐渐的升高,对职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很多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会选择计算机职位,这样对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冲击很大。另外很多毕业生所找的工作并不是对口专业的,导致了跳槽现象频发。从以上种种现象分析,如何加强对职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国的职高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一套教材

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主要载体,学生也是通过教材的知识进行学习的。但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职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加强技能训练,增加社会实战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所以对于教材的编制应该以用人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性为中心来进行编制。通过教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2.2两个阶段

根据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来合理的设置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广泛的就业岗位选择。那么学校可以根据这个需求将教学工作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充分的发挥个人特长,拓展知识面,然后将两个步骤分为一年级和二年级来执行。在学生一年级阶段,主要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全面普及基础,对于知识结构要完整,学生可以持续性的学习,不能中间出现懈怠,全面夯实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在其他方面有所拓展,这是基础,要将其打牢。在学生的二年级阶段,由于有了前一年的基础学习,所以可以进行知识上的拓宽,根据学生的个性充分的发挥个人才能。在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进行模拟操作,开展特色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场景中。

2.3三个强化

2.3.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

2.3.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于职高计算机

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技能,提高竞争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应该以实战型的教学方法为主,将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训练科目,强化应用技能。此外,还要注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散思维,发挥个性,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培养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2.3.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不会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2.4四个更新

2.4.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结语

我国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首先要充分的分析职高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制定适宜的教学模式。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社会的就业压力上升,从而导致了对职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对于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说,如何他们的就业率,使其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职校在学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7

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硬件工具,具有软硬件安装、操作、维护和开发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计算机也正以每年上百万台的速度迅速增长,大量涌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庭办公、教育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学习计算机也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但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计算机系统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计算机行业面临的困境

市场经济的疲软,给PC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据权威机构调查,最新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PC销量同比下降14%,创1994年以来降幅新高,这也是连续第四季度PC同比销售下滑。另外在市场逐渐倾向移动互联的时代,用户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同,过高的性能已经成为一种没必要的浪费,而与功耗直接相关的,是产品的续航问题,这也是用户非常注重的一点。智能手机在移动性性、便携性、用户体验、续航等方面均比计算机具有优势,特别是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给世人奉献了一个iPhone,让全世界的客户更青睐智能手机。PC行业在衰落,PC厂商重心转移,另寻出路;因为PC厂商寻求多元化,导致PC行业更快速地衰落。蓝色巨人IBM早在2004年就将其PC业务出售给了目前中国最大的PC制造商——联想。目前联想以PC+的战略寻求PC市场之外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增长,进入手机领域,并主攻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市场。智能手机、平板的迅速崛起,抢走了大部分市场。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就业

3.1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超过727万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超过100多万人,全国有930余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在30万人以上。①

3.2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大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参加省上或地方事业单位统一招考,导致出现前期“有业不就”和后期“无业可就”的现象。另外大学对就业薪水的期望值过高,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据一家招聘网站的《2014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14年名牌大学中52%的毕业生期望起薪在6000~8000元之间,只有38.8%的大学生理想起薪在2000~4000元之间。过高的薪酬期望使部分学生不愿意就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更多的岗位。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出路

4.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目前计算机走入千家万户,计算机普及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培训司空见惯,电脑操作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今天计算机初级操作人才的社会需求已经逐渐饱和,但是行业性、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十分紧俏:系统维护管理员、络管理员、硬件维护维修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员、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员等是目前社会紧缺的专业人才,②社会缺口比较大,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是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系统维护专业应该开设主板维修、硬盘维修、电源维修、打印机复印机维修、笔记本电脑维修、网络原理与组网设计、服务器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制图、网站设计与维护,网页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了能直接上手。

4.2借鉴国际计算机教学的先进理论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对国际计算机教学先进理论的学习理解、借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系统维护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探索使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把新知识融入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到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做任务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CAI)开展教学,深入推进网络环境下师生的交互,加大实训力度。③

4.3强化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这么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强化学生专业素养,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忠实;有较丰富的知识结构,很好的文化素养;能自我调节心态,能放弃、敢选择,自信但不骄狂、自重而不浮躁;身体健康,能自我锻炼,保持优良、健康的体魄。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基本硬件维护能力;计算机基本软件维护能力;能熟练地维修主板、显示器、硬盘、打印机等硬件设备。

4.4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双制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学校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国家的教学大纲来的。但学生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企业需要的,所以,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与新企业进行磨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融入企业当中。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已经让学生完成了角色转换的过程,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卸下行李就能上岗。系统维护专业是一个与企业关系十分密切的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可以让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也能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

5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做电脑组装技术员、电脑系统测试员、电脑系统维护员、电脑硬件维修员、网络管理员、电脑销售员等。

5.1选择做计算机维修员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计算机故障也层出不穷,普通用户无法解决千奇百怪的故障,社会对计算机维修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选择做一名计算机维修人员,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各方面都有优势。

5.2选择做计算机组装维护员、测试员随着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组装维护岗位的缺口也在不断加大,品牌电脑生产线需要组装员,兼容机组装市场也有需求,系统维护专业地毕业生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理论和动手能力,毕业了能很轻松的胜任这份工作。任何产品生产出来后都需要进行检测,计算机也一样出厂前需要进行兼容性、稳定性测试,系统维护毕业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5.3选择网络管理员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随着用户的指数增长网络故障也成倍地增加,而且网络故障的排除对一般用户来说是无法解决的,网络对普通用户来说是一个黑箱子,需要专业的技术员进行维护和清障,系统维护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扎实的网络原理的组网基础及服务器配置能力,能很轻松地胜任网络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5.4选择做软件技术员、网站开发设计员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企业需要数以万计的软件技术开发员和网站设计员,电子商务巨头们需要年轻的有创新的软件开发员和网站设计工程师加盟,系统维护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站设计及开发、网页制作等课程后,有进一步深入学习软件开发和网站开发设计的潜力,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选择做一名软件技术员或者网站开发设计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5选择做营销人员如果你是电脑技术员你可以把相关产品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解释得很到位、很专业,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可以对答如流,这样可以增加客户对你的信任程度,当电脑出现故障时你能处理,可以解除客户后顾之忧,客户没有理由拒绝你推荐的计算机。虽然选择作一名计算机营销人员,有点大材小用,但是销售可以给你带来不菲的收入和经验,甚至你以后可单干。当然,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营销人员,不仅要计算机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拥有良好的交流能力。(2)热诚友善,销售员和客户沟通时,热诚表现出来的自信和兴奋会引起客户的共鸣,容易使客户接受。(3)有丰富的电脑知识,熟悉电脑各个部件的功能,并能快速维护计算机的常见故障,这样,才能让客户充分信任你,能更快地接受你,从而接受你的计算机产品。(4)熟悉有关计算机的各种信息和行情,例如:各配件和整机的最低价格和市场价格。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07-01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一直存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在不断扩招,尤其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行业竞争力上升,就业压力增大。计算机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当前我国该行业却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比如相关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同样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自己理想的企业。这样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而影响到我国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影响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水平。

1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就业压力在逐渐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上升,使得毕业学生竞争压力增大,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度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已经达到280余万人,而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难就业的专业之一。除此之外,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同时还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使得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难度大大上升。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较差,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强,计算机的编程能力不高,从而无法满足社会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也是使得该专业学生就业水平较低的原因。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只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认识不够充分,也没有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毕业后应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责任意识薄弱,工作中不能够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会对他们失去信心,进而造成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比较重视实践,但是理论知识水平较差,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也会对其保留,使得学生失去就业就会。

2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2.1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学生职业规划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这就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足,在毕业后不能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在高职高专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职业规划内容进行重视,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将就业意识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市场、了解就业,提升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现状、职业需求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得到自身与职业发展需求的差距,设定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职业能力提升方案,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职业的掌控者。学生要根据教师讲解内容形成系统职业规划方向,依照设定基础严格落实各项内容,将自身优势放大,全面彰显自身价值。高职高专计算机学生如果不能对自身特点、优势进行展现,那么很难得到一份与专业、能力、价值相符合的职业,导致学生就业难度大大上升。

2.2树立正确培养方向,细化职业教育

能力水平和职业素质是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硬性指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两者双管齐下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培育效益,为学生职业发展建造一条康庄大道。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严格依照用人单位标准对学生实施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要确保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相匹配,形成人才定向传输。随着职业发展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英语、编程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等愈发重视。因此,学校要严格控制上述课程教学体系,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学校要在单纯知识教学技术上细化教学内容,设置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严把教学考核,严禁考试抄袭,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硬性技术,能力和素质双双达标,保证学生能够胜任岗位需求。

2.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意识

在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不断上升的状况下,高职高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相应的竞争意识,学校可以积极展开竞争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模拟招聘会、模拟职场等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意识到就业的竞争力,并且还要端正自身的就业态度,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加强学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身专业的知识结构、市场要求不够了解,在就业时往往处于一种盲目状态,因此通过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在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4做好学校与企业合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合格人才。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样导致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要加强对企业的合作交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让自身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校与企业的接轨程度,促进我国IT行业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不仅需要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同时还要建立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机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凌小平,周亨炉.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03-104.

[2]徐莉.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学生就业能力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296+298.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1篇9

关键词: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计算机专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学校如何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措施,调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软件人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决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供大于求”所能概括的,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学生本人的原因。

1,社会方面

(1)近年来,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众多的企业面临着改革转制、减员增效、分流下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机构改革、定岗定编、人员精简等实际问题;同时,随着IT产业泡沫的破灭,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也纷纷裁员,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且,经过近1O年的努力,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这种不利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非名校学生找工作易遭遇不公。相对名校的强势,普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不公平对待,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等等,无形中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学校方面

(1)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突出。有些新开办的高职院校不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办学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完全不了解企业、行业的需要,更谈不到按照岗位技能标准去加强实践教学并塑造人的职业观和职业责任感。没有凸显出自己的技能型特色,还未摆脱学科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最终导致其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能力适应性较弱等问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其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

(2)办学条件不完善。由于校内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受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企业不能完全履行校企合作合同,无法保证学生的岗位实习。同时存在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和学历水平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职业界与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等严重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令人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现自己尚未作好就业准备,对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

3,学生本人

(1)存在就业悲观情绪和盲目攀高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同时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地考虑薪酬与地域等因素。绝大部分毕业生首次就业时,在择业地区选择上,对发达地区趋之若鹜,对落后地区退避三舍,首选大城市,另外是沿海开放城市,乐于在良好的条件下就业,不愿意到条件艰苦和边远的地区去锻炼、去工作、去创业。在一份就业调查中,72%以上的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而且集中选择大企业。

(2)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忽略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养,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不够,责任感不强,过分看重专业对口,缺乏应有的诚信,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就造成了个别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排斥态度。

(3)实践技能欠缺。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体现不出实际动手能力的优势。在校期间未能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存有混文凭的思想,导致毕业时既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在就业过程中,自然就缺乏竞争实力,或是初次就业后很快被用人单位淘汰。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对策

1,认清自身优势,办出高职特色

目前,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智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以往的一般计算机应用操作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反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紧缺。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时应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特色专业,并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操作技能,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化和模块化课程,探索项目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社会满意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应用人才。

同时,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融入教学。大力实行“双证”制度,高职院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尽快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近年来,我院通过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目前已与省内外10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和最新最先进的实训设备,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订单式”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用人单位紧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样既能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又能解决艰苦行业人才紧缺的矛盾。

2,大力增加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专业训练和提高操作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增加实验实训设备,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另外,高职院校还必须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大量依托企业、行业参与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也是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活力的有效机制。

3,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教育学生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倡导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实行自主创业,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相关问题

中职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其中计算机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说面临很多困难,有一些相关问题急需解决。计算机专业涉及内容较多,一个学生不可能精通全部,结合自身特点,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分支并可以用于工作岗位中,就发挥了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强大作用,为毕业生和社会人才需求架起桥梁。做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各有所长,学有所用,成功就业。怎样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就以下几个相关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正确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增强学习信心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如速录师、办公文秘、网页制作、网络管理员、软件开发、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三维动画、硬件维修等诸多职业岗位,其中有的非常适合中职毕业生,而有的如软件开发高难度的岗位中职毕业生则难以胜任,所以要给学生做好定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行业,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专业教学目标细化,指导学生找准定位

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必须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做铺垫。更为重要的是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要确定自己的具体学习目标,注重个性发展,做到各有所长,各尽其能,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人才。依据市场的需求可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向:

1.办公自动化;

2.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3.多媒体技术;

4.网页设计与维护的人员;

5.平面设计与图像处理。

三、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材施教

以上教学目标中,办公自动化既可作为单一的目标,又是其他几项的基础,所以办公自动化的相关课程为必学课程,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就要设置与其他四项相对应的主要课程,如平面设计与图像处理用到的最主要软件为“Photoshopcs”,就要作为必开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寻找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为自己学习的侧重点。当然,每个具体目标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而不同的职业又有各自的特点。此时,教师要因材施教。既要做伯乐,发现每个方向中的“千里马”,给予鼓励,又要做灯塔,正确引导走错方向的学生。如办公自动化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有速录员,速录员对手脑协调性要求高,有一定的天赋,只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做出选择实不可取的,教师要及时纠正这种现象,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

四、学应用软件,丰富专业知识

就业时毕业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什么都了解,但没有一样精通的,找不出自己的特长,没有就业的方向,所以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指出了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以致精通。有时,某一职业还会涉及多种软件的应用,比如广告设计需要“Photoshop”软件,少数情况也会用到“Coreldraw”,它们又有很多想通的地方,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做到会学,这也是在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生涯中所不可或缺的,爱学、会学才能在计算机这个极速发展的行业中稳步前进。

五、开阔学生视野,设置选修课

从计算机专业的用人单位需求,以及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要求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精通某一方向的主要软件应用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广告设计,广告要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还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扩展专业知识面,这样才会有出路,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分。

六、走出课堂,勤于实践

课堂的学习与职业岗位中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课堂学习涉及面窄,操作内容也相对简单,而工作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在不断摸索中寻找捷径。鼓励学生勇于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在岗位中实践学习,在环境中锻炼,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去熟知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既让学生有了心理准备,又使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加纯熟。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1篇11

1.照搬往届毕业设计资料,缺乏创新性桥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较差[2]。由于可以采用计算机出毕业设计的计算书和图纸等资料,不少学生比较早就获取了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电子版,然后整个计算书的结构和文字内容完全套用,图纸也在原有电子版上直接修改。此外,现在有些桥型有电子版的标准图,网上也可以下载,学生也有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修改或直接利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与规范的学习完全脱节,因为有了这些资料就根本不用再去查阅学习规范,因此许多学生虽然经过了毕业设计但对规范还是不熟悉。同时也不清楚这些结构尺寸为什么要这样拟定,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内容,往往只是“机械式”地修改,这样的毕业设计完全有悖于其教学目的。

2.重表面成果,轻实际收获目前毕业设计所出的成果越来越多。有的计算书100多页,图纸有的达50多张,再加上其他材料,毕业设计档案袋装得满满的。从表面上看,内容很多,很充实。但实际上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很难出这么多的成果,现有毕业设计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自己的,如施工图中附有的伸缩缝构造图、泄水管构造图、栏杆构造图等,很多学生的都差不多一样。

3.软件计算占用时间长,实际效果差目前在我国桥梁设计领域,普遍采用的商业有限元软件有:GQJS、桥梁博士、韩国的MIDAS/Civil、SAP2000和TDVRM2006等。虽然在电算课上已学习了“桥梁博士”软件的操作,但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几乎仍然不会应用。特别是做连续梁方案的学生,往往在预应力筋的布索和调索阶段花费大量时间,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急于求成想着套图,由于所套图纸跨径不同或桥宽不同,预应力筋布置完全靠“拍脑袋”想当然地去做,没有按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估算分析。有的学生在答辩前三周还没有完成软件计算,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想办法瞒天过海草草敷衍了事。

4.计算书以程序输出表格为主,概念不清楚对于计算书的撰写,大部分学生喜欢将程序输出的内力计算数据和验算结果数据不加任何整理地罗列在计算书中,导致计算书中许多内容都是程序输出表格,整个计算书长篇累牍,让人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以为程序可以输出结果就算完成任务。另外,表格的验算结果往往用“是”“否”来表示,如果其验算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学生可以把输出的“否”字改为“是”,指导老师也无从判断。

5.对制图基本要求不熟悉,图纸错误多在毕业设计阶段多数学生对制图的基本要求还不能较好地把握,导致施工图图面质量较差。表现形式有:图面布局不合理、标注字号和箭头大小不合适、尺寸线规格使用混乱、图中文字字号设置不合理、线宽设置混乱、图中线条主次层次不分、点划线使用不规范、桥台构造不理解等。导致CAD图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平时缺乏锻炼,对CAD软件操作不熟练,对结构3维构造不理解;二是学生一般都把绘图放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来进行,往往比较仓促,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完善。

6.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评价体系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判,加上毕业答辩情况来进行综合评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只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等级,并不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最终的成绩只是一个模糊的评价。在成绩评定过程中,部分成绩无法准确体现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水平,对是否抄袭也无法甄别,以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往往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态度欠佳、设计工作不认真、设计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教师基本上都给予及格成绩,这种做法使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这对很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降[3]。

7.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知识和工程经验的不足,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时有指导不全面、过程控制不严格、质量评价不客观等现象出现,以致毕业设计中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间相互抄袭,而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4]。此外,毕业设计的有些标准不统一,不同教师的要求又不一样,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毕业设计启动时间前移为了避免就业和研究生复试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冲突,比较有效的措施是有意识地将毕业设计时间从传统的第八学期向第七学期前移[5]。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第七学期初生产实习最后一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开题等工作。另一种做法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未进行。这样学生至少在第七学期后的寒假期间可以熟悉毕业设计的内容。在毕业设计开始时,应提前将毕业设计的注意问题和流程向学生进行说明,否则有的学生在毕业设计后的一两周内还较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

2.严格控制各阶段完成的时间从几届学生毕业设计所用时间来看,由于软件计算占用较多时间,导致后面出计算书、施工图等的时间可能只有三四周,有的可能更少,时间上太仓促。桥梁总体布置图有的学生在答辩前还在不断调整修改。因此,控制毕业设计各阶段的工作时间特别重要,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控制软件计算所占用的时间,它是影响毕业设计总体进度的主要因素。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1)将电算课与桥梁工程课相互结合起来学习专业计算软件。多数学校选择学习“桥梁博士”软件,但它属于平面杆系计算程序,还应该学习空间杆系结构计算程序,如midas。在这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该部分内容在今后工作(或毕业设计)中的定位和作用,使其主动学习这些计算软件。建议学生利用大三结束的暑假自主学习。(2)所有指导教师均要严格控制好各时间段。按照表1时间规定进行检查督促,对每一个时间节点要进行有效控制,对进度慢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和督促。

3.规定计算结果形式针对桥梁工程结构计算的特点,应详细规范计算书的结果文件形式,能以图形表达的尽量不要采用表格出结果,如内力图、应力图、裂缝宽度图等,以使计算结果更加直观。其目的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判断结果,如有问题也可及时进行修改。另外,电算计算结果首先要看结构支座反力结果,从恒载支反力首先检验电算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此阶段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计算,还应该清楚如何判断结果的对与错,如何出计算书。

4.选题多样化针对毕业设计电子版资料主要来源于上一届学生的情况,应增加毕业设计题目,尽量做到题目3年以上循环。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桥梁结构,如增加钢箱梁桥、钢桁梁桥、组合结构桥梁、钢拱桥。空心板梁还可斜交变化,各种桥型可以做成弯桥,也可尝试做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大跨径桥型。尽量将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联系起来。如目前本科生大多数就业去向是施工单位,因此可以安排一些有关施工方案设计与计算的题目,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激情和兴趣,而且也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除毕业设计外,还应增加一定比例的桥梁毕业论文,在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的任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选题管理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进行师生互选,统一调整,严格做到“一人一题”,从源头上杜绝抄袭现象。

5.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事关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向问题。应根据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制订合理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不能制订得过细,否则难以操作,就只能成为摆设。应采用公开答辩方式,欢迎其他学生来旁听和提问,使答辩过程成为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加重视答辩。

6.教师间应加强交流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应定期进行例会,将各阶段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相互讨论,统一应对方法,从而有效地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三、结语

计算机毕业后就业方向范文篇12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高校;技能;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62-03

随着计算机深入应用到生活中各大领域,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对高校提出了极大挑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社会各个行业,而各行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衡量标准正是其执行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办公自动化技能是信息时代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数高校会在大一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这其中包括一些办公自动化基础类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其目的则是为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最终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一)高校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高校性质不一,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的方向自然各不相同。在一些综合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掌握的程度相差甚远。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学习,从第二年开始进行专业软件的学习;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进行第一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后,便转为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后接触计算机的程度由各学校自己裁定。对于一些专业性质较强的高校,如财经类、医类学校,多数也都把计算机类知识介绍到了入门的水平,而在开展了专业知识类教学后,计算机类课程也都被放到了边缘位置。总而言之,在多数高校中,计算机类课程主要用于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而不是将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培养方式下毕业的高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

(二)吉林师范大学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

吉林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类高校,从计算机教育程度深浅不同出发,可以分为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由于计算机类专业四年的教学重心都是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与理论的学习,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全面,因此,主要以非计算机专业其办公自动技能培养现状为例,来探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养方式。

本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当年会进行一整年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育,占总体受教育时间的25%。具体教授内容如下:

上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以及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性内容,对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高级应用部分留给学生课下自行学习。

下学期依据文理科差异及各专业学生特点,开设不同专业软件类课程。包括: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程序设计、Visual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Photoshop等课程。

二、现有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现状来看,现有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从课程体系上来说,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环节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掌握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门有等级认证的应用软件。经过一年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学生们便远离了计算机,转去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真正用到计算机的实践环节却要等到四年之后。长时间的搁浅状态,不难想象毕业生对计算机相关内容的陌生隋景。

从教学模式上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分离。旧教学模式下,教师理论讲解课程时,学生始终处于“听”的状态,知识点讲解完毕,学生不能马上实践所学内容,而是隔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保留程度不高,自然掌握程度较差,而且对不会的知识得过且过。

从实验内容方面来看,新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进人大学校门之前,已经对计算机基础内容有所了解,只是操作内容局限;而一些学生则根本没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实验内容,不但未考虑到因材施教,反而会使熟悉计算机的同学产生自满情绪,即使对未掌握的知识也忽略不听了。这种实验模式带来的必定是掌握程度较差。

三、培养方式改革

针对现有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一)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主要采取三级教育体系,并对应体系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一级:大一上学期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入门普及教育,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培养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级:大一下学期,针对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计算机课程,具体可开设“Acces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专业软件,为日后就业及应用奠定基础。

三级:大四上学期,开设“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主要为掌握office现有软件的高级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比如word高级应用中样式的定义以及设置不同页眉页脚之前节的操作,为毕业论文的设计铺路筑石,打造全新的“秃闲陀τ萌瞬拧薄

经过调整之后的三级课程体系和内容,在基础课程之上,提升高度,与大一的课程设置遥相呼应,既跳出了计算机知识长时间搁浅的状态,又掌握了新的办公自动化技能,同时为完善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接口贡献了力量。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为跳出理论脱离实践的怪圈,推行“理论+实践――课课融合”教学模式。保留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重仍为1:1,但对每节课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具体为,基于所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课课融合,即理论讲解之后马上进行课堂实践,及时发现不符结果的问题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会将问题都解决在课堂之上,加深学生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理论+实践――课课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整改实验内容

以提高毕业生“办公自动化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办公自动化技能的认识。

从全局角度出发,为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办公自动化技能”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对实验内容的调整至关重要。尽量设置应用性强的实验课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运用的方向,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采用案例驱动机制,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连贯性。

从局部个体出发,“因材施教”。为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实验内容,针对同一知识点,选择难度不等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驱动机制,每节课都针对所学知识点设计一个案例,这些案例都取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比如在word综合应用中,设计案例对毕业论文进行排版;在excel函数应用中,设计某航空公司的贸易情况统计数据等等,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用处,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巩固了知识点的实践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

(四)合理建立考评体系

推行考评体系合理化,建立综合考评体系。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着重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体为:不局限于闭卷考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实例,采取现场上机考评或制作成型作品并配合答辩环节等考评机制,综合考评学生的素质。尤其考评对各行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掌握程度,必要时可现场生成案例。针对学生制作的成型作品环节,教师逐个点评,提出相关建议,并结合学生答辩,辨析学生的制作能力。

也可以采用过程式考核方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开放式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形式,随堂测试,测试完毕当堂给出成绩评价。这种考评方式下,考核结果汇报及时,对学生个体的把握准确,而且做到了学生期末考试零负担。

(五)辅改革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采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同时,借助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展示授课内容,并利用“凌波多媒体”、“红蜘蛛”等授权软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即时反馈学生的听课状况,比如可利用学生举手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采用屏幕监视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动向;点击个体机展示,将个别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借助点名签到在节省时间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利用文件传输快速下放案例及试题或收取学生作品等。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便了教师对知识点的渗透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为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提供了手段。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技术人员工作计划范例(3篇)

    - 阅0

    技术人员工作计划范文关键字: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工程施工周期长,项目个性化强。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

    腰间盘脱出康复方法范例(12篇)

    - 阅0

    腰间盘脱出康复方法范文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康复法推拿康复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发病率低,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群体在成人,所.....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