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

摘要:本文追寻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首先简单回顾了经典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接着引出了现代控制理论及并介绍了其发展概况,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简单对比,彰显现代控制理论的不同之处。最后,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预见。

关键词: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趋势

一.经典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局限

维纳曾定义,控制论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

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率法理论。1948年又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这种建立在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出描述方式,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第二,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不是最佳的。

综上所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完成镇定任务。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即便对这些极简单的对象、对象描述及控制任务,理论上也尚不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五个分支

I.线性系统理论,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理论最完善、技术上较成熟,应用也是最广泛的部分。主要研究线性系统在输入作用下状态运动过程的规律和改变这些规律的可能性与措施;建立和揭示系统的结构性质、动态行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线性系统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能控性、能观测性和稳定性分析,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及补偿的理论和设计方法等内容。

II.最优控制理论,在给定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下,寻找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佳的控制规律。主要方法有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其中极大值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最小或最大)。一般而言,最优化方式有离线静态优化方式和在线动态优化方式,而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类:解析法、数值解法(直接法)、解析与数值相结合的寻优方法、网络最优化方法。

优化方法的新进展包括:一,在线优化方法,基于对象数学模型的离线优化方法。含局部参数最优化和整体最优化设计方法、预测控制中的滚动优化算法、稳态递阶控制、系统优化和参数估计的集成研究方法.。二,智能优化方法,含神经网络优化方法、遗传算法、模糊优化方法、模糊优化方法。

最优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时间最短、能耗最小、线性二次型指标最优、跟踪问题、调节问题和伺服机构问题等。但它在理论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中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优化算法中的鲁棒性问题和最优化算法的简化和实用性问题。

III.自适应控制。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能自动适应内外部参数、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作用,使系统达到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自校正自适应控制之分。

自适应控制和常规的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一样,也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所不同的只是自适应控制所依据的关于模型和扰动的先验知识比较少,需要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去不断提取有关模型的信息,使模型逐步完善。具体地说,可以依据对象的输入输出数据,不断地辨识模型参数,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在线辩识。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通过在线辩识,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于实际。既然模型在不断的改进,显然,基于这种模型综合出来的控制作用也将随之不断的改进。在这个意义下,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比如说,当系统在设计阶段,由于对象特性的初始信息比较缺乏,系统在刚开始投入运行时可能性能不理想,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通过在线辩识和控制以后,控制系统逐渐适应,最终将自身调整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状态。再比如某些控制对象,其特性可能在运行过程中要发生较大的变化,但通过在线辩识和改变控制器参数,系统也能逐渐适应。

IV.系统辨识。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来确定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估计表征系统行为的重要参数,建立一个能模仿真实系统行为的模型,用当前可测量的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预测系统输出的未来演变,以及设计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控制输入,使输出满足预先规定的要求。而系统辨识所研究的问题恰好是这些问题的逆问题。

V.最佳滤波理论,亦称为最佳估计理论。当系统受到环境或负载干扰时,其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处理。也就是在系统数学模型已经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被噪声等污染的系统输入输出的量测数据,通过统计方法获得有用信号的最优估计。经典的维纳滤波理论阐述的是对平稳随机过程按均方意义的最佳滤波,而现代的卡尔曼滤波理论用状态空间法设计最佳滤波器。克服了前者的局限性,适用于非平稳过程并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

三.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基于经典控制理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与差别的发展中,扩大了控制理论所能解决问题的范畴。根据自动控系统的目标――认识与改进控制系统来说,主要在研究对象、数学模型及基本方法、应用领域来讨论上,存在着不同之处。前两者在上述论述中,已有阐述。在应用领域上,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的进步与补充,但由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晚,而经典控制理论的趋于成熟,因此按作者的观点,两者在相应的领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应平.充满魅力的现代控制理论[J].自动化博览2003(5)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2

【关键词】三相逆变电源;DSPIC;全数字控制;设计

在当前,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逆变技术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逆变电源的性能要求也较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要求输出的波形质量尽量好,而且对其稳态与动态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更高。基于此,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一种基于DSPIC全数字控制的三相逆变电源,现对其技术方案简要陈述如下,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1.本三相逆变电源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本设计方案中,主要包括的几个部分为:

①括主控制电路;

②驱动保护电路;

③工作电源;

④三相逆变电路;

⑤输出滤波电路;

⑥稳压电路;

⑦前级处理电路。

其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三相逆变电源的总体设计思路

2.硬件设计

2.1主控制芯片的选择及其特性简述

本设计选用的是美国微芯科技公司生产的DSPIC数字信号控制器(DSC)为电源的主控芯片,同时该芯片为16位闪存单片机设计,其快速中断处理能力与对设备的切断功能均颇为强大,另还兼具了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的数据吞吐和运算功能,进而在运算速度与数字信号处理方面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对指令的执行速度甚至超过了30MIPS。此外,该芯片还配备了自编程闪存,可耐受的工作环境温度可达到工业级。

2.2电源开关元件的选择及其特性简述

本设计采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源开关元件,IGBT不但具有效应管(MOSFET)的高速开关功能,而且还具有电力晶体管(GTR)的低通压降优点,是一种集多方面优点于一身的复合型开关元件。

2.3主控制电路的设计

在主控制电路的设计中,将复位、晶振、六路PWM输出以及报警等等多项功能考虑进其中,具体详见图2所示。

图2主控制电路原理图

2.4逆变电源开关元件(IGBT)的驱动电路设计

IGBT的门极驱动电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开关时间、功耗以及承受短路电路的能力,是关系到IGBT静、动态性能的关键部件,故其对应的驱动保护电路设计尤为重要,本次详细设计如图3所示。

图3IGBT驱动电路设计图

2.5逆变电源的保护电路设计

一旦出现输入(出)电流与电压不稳定以及电源开关元件温度过度升高的情况,有可能对整个逆变系统造成破坏性的损坏,故在本设计中,分别设计了电源的输入过流保护电路(如图4所示)与超温保护电路(如图5所示),其中,以超温保护电路为例,一旦IGBT的温度超过了额定温度,主控芯片立即发出故障信号并自动将所有的IGBT切断,同时还将通过指示灯发出警报以提示已有异常发生。

图4输入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图5超温保护电路设计

2.6逆变电路的稳压电路设计

在本设计中,为便于逆变控制系统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及波形,继而采用了闭环控制策略,具体详见图6所示。逆变电压经变压器降压整流后,再经分压电阻分压采样,形成闭环。

图6稳压电路设计图

3.软件设计

综合借助DSPIC对数字信号的处理功能及其快速的计算能力,同时采用了SPWM脉宽调制技术,对六路PWM值实时计算,再将计算的结果传输到内部的PWM控制模块产生PWM波形。其中,开关频率选用20kHz,其周期为50μs,通过软件对所产生的PWM波形的正弦数值进行分析并生成表格,将其提前存储到控制芯片当中。存储正弦数字表为180个数值,根据波形的对称性和三相相位相互差120度的特性,在0到180的正弦数值表中加入一定计算就可以得到所需要角度的对应数值。控制芯片根据回馈采样,利用PI调节,对正弦数值表中的每个值进行重新计算后送如PWM模块,以达到稳压的目的。同时每1毫秒对所有输入采样和各种保护进行处理,若有保护信号动作,立即关闭PWM模块,使驱动波形变为无效,进而达到及时保护IGBT的目的。此外,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启动器对器件产生的冲击,本设计在软件方面还特地增设了一个软启动程序,进而确保其输出的电压不会徒然升至过高。

4.实验结果

图7、图8所示为经过LC滤波前后的三相逆变电压线电压波形,频率为50HZ,符合设计要求。

图7LC滤波前的逆变电压波形

图8LC滤波后的逆变电压波形

5.结束语

本研究成功设计了一种基于DSPIC的全数字控制三相逆变电源,其样品目前已通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本产品采用DSPIC进行控制,其可控性、可靠性以及波形质量与带负载能力等,均显著优于传统电路设计,建议将其作为新一代逆变电源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3

简历即对履历的简要陈述,又称履历表,英文简称CV,常用于个人求职、申请,但也可作为非求职者的经历简述。简历记载一个人的教育学历、专长以及就业经验,有时会补充个人特质、兴趣或期许。主要目的经常是求职者用以取得面试或访谈机会的工具,又由于它经常是第一份征才部门或学术机构挑选候选人的过滤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名:李先生性

别:男

婚姻状况:已婚民

族:汉族

籍:福建-龙岩年

龄:28

现所在地:广东-东莞身

高:167cm

希望地区:广东

希望岗位:工业/工厂类-生产经理/主管

教育经历

2000-09~2003-07漳平市第二中学??高中

**公司(2011-06~2012-10)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行业类别: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电芯主管岗位类别:部门主管

工作描述:

主要职责:

1、负责部门培训计划、工作目标和计划拟定,以及实施过程督导;

2、负责内部ISO体系文件建立及修订工作;

3、负责现场6S、工作纪律、品质、效率、成本及纳期管理;

4、负责本部人员编制、考勤管理、人事异动、流失控制、培训及业绩考评;

5、负责基础设施/设备/工治具/计量仪器购置、保养、校准和台账管理,以及使用过程维护监督及维修跟进;

6、负责物辅料/在制品的进销存管控,及材料月/季/年度盘点、损耗核实跟进;

7、负责产能负荷分析、评估,协助新制品试产调研、评估、执行和汇报工作;

8、负责生产计划审核、调整,库存确认,及生产制令下达;

9、负责生产计划实施过程工艺、材料、人员、设备的监管/协调,及生产异常处理:

10、把握制程动态,并通过各种管理技术对制程状态量化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达成各项生产指标;

11、生产绩效分析、检讨:材料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良率、报废率、成本核算、人员流失率和绩效考核等;

12、组织日常内部检讨会,参与定期协调会议和其它临时会议;

13、负责团队建设、人才储备工作;

14、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事务。

**公司(2007-04~2011-06)

公司性质:跨国公司(集团)行业类别: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生产主管岗位类别:部门主管

工作描述:ATL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先后负责主持M6S(软包)、M6C(18650)、M6U(动力电池)项目前段(搅拌、涂膜、备料3个工序)的日常生产管理,员工40余人(以设备为主),职责如下:

1、负责完善车间管理制度(5S、纪律、安全等),组织实施、监督,以及其它体系运行情况检查;

2、负责生产组织,内外部协调,过程督导,记录审查,异常处理和汇报,试产及各项生产指标达成跟进

a.负责生产现场5S、纪律、安全、执行督导;

b.负责人员编排、流失控制、人事异动、考勤、绩效和薪酬管理,员工培训、档案管理;

c.负责基层管理人员知识、员工技能(理论及实操)培训/考核跟进;

d.设备、工夹具点检、保养确认,设备台账/档案建立、使用状态管理、安全排查及维修跟进;

e.工序产能评估,PMC计划审核、安排,生产制令下达;

f.作业标准、流程资料更新/发放,正确督导执行;

g.物、辅料领用数量/质量把关、库存确认及过程浪费管控;

h.首检确认,材料/在制品标示防护、贮存管理;

i.跟进生产进度、品质异常处理/分析、生产数据/记录管理、成本核算以及交期回复;

j.材料/在制品的库存盘点指导、审核工作。

3、其它:

a.解决生产过程的突发事件;

b.日常生产统计报表、记录审核,生产月报制作、提交;

c.每天召开内部生产进度检讨会,参加生产、品质周例会及其它临时会议;

d.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务。

**公司(2004-07~2007-02)

公司性质:跨国公司(集团)行业类别: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生产组长-领班岗位类别:其他相关职位

工作描述:Panasonic就职期间,负责MS16(EC、EE型)、MS17C(密封型),4条高频变压器生产线(60余人)的管理。

一、主要职责:

1、负责生产活动的组织、管理,各部门、班组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2、负责生产现场5S、纪律、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指导;

3、负责根据PC生产计划做好产前确认、工作安排和生产过程督导;

4、负责人员考勤申报,人事异动、纠纷、奖惩及薪酬管理;

5、生产进度管控:合理调配资源、检讨目标与实绩差距,制定改善对策;

6、过程品质控制

a.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渠道,确保任何异常均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妥善处理;

b.及时更新相关技术指导文件;

c.作业员精神状态良好、持证上岗且作业方法无误;

d.及时确认设备点检、保养记录,保证设备正常稳定;

e.材料来料质量确认OK,在制品标示、防护得当;

f.工序不良品做好分类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异常。

7、生产状况达成统计:生产效率、优率、报废率、物料利用率、设备稼动率等;

8、其它:

a.生产日常报表统计、相关记录审核;

b.交接班、定期提交工作总结;

c.例行社歌、晨操、早晚会及车间秩序维护;

d.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二、主要业绩:

成功设计火牛测试治具,解决Bobbin混料问题(来料针脚差异),节省挑选人工费***元/月,重要的是彻底解决了长期客诉问题,实现该项"0"客诉记录,获得事业部年度优秀改善项目之一。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计算机水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技能专长:1、多年制造现场管理实战经验,尤其熟悉锂电池生产工艺及结构设计(铝壳/软包);

2、熟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多次参与内、外审工作;

3、熟悉各种管理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擅长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及品质改善过程管控;

4、熟悉各种测量仪器使用,熟悉Office、Photoshop、AutoCAD办公软件运用;

5、擅长激发团队力量和下属培养,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处事果断,重视过程和细节管理,敢于承担责任,为人热情、诚恳、正直。

语言能力

普通话:流利粤语:一般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4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FPGA产品

1FPGA简介

FPGA是一种新型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是著名可编程逻辑器件厂商Altera在20世界80年代推出的可扩展性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其很好的兼容了GAL和PAL器件的优点,具有可以用于大规模电路设计以及编程灵活等特点,现在已经成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流器件之一。其出现推动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FPGA芯片包括六个组成部分,即可编程输入/输出单元、基本可编程逻辑单元、完整的时钟管理、嵌入式RAM、丰富的布线资源和内嵌的底层功能单元和内嵌专用硬核。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FPGA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发展趋势:

(1)基于FPGA的可编程片上系统技术;

(2)向着高性能、高密度、低功效的方向发展;

(3)动态可重构三个方面发展。

从而使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能够实现硬件的时分复用,能够有效的实现电路功能进行动态配置;

(2)具有并行处置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其处理效率;

(3)能够改变硬件来实现正在运行的程序;

(4)投入成本低、开发周期短,将其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控制中能够有效降低其运行和开发成本。

正是由于FPGA具有上述优点,使其在智能交通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有效的说明FPGA在智能交通产品中的应用,本文通过FPGA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2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本理论

2.1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分类

交通控制系统可以按照信号控制范围和信号控制原理两种类型进行分类,其中信号控制范围分类包括点控、线控和面控,信号控制原理分类包括定时控制、感应控制和自适应控制。

为了能有效建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需要几个重要参数,包括以下几个参数:

(1)周期,周期主要用于指挥交通的信号灯总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循环变换,其完成每一次循环需要的总时间,即红灯时间加上绿灯时间加上黄灯时间,将其定义为周期。通常根据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的时间长度来确定周期的长短,通常周期的设定长短影响着道路的拥挤程度,因此在交通控制系统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

(2)相位和相位差十字路口的不同方向的不同灯色的组合称之为相位,不同灯色之间的时间差定义为相位差。通过在十字路口采用分时通行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各个交通路口出现交通拥堵,减少单向停车时间,从而有利于道路畅通。

(3)绿灯有效时间和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间指绿灯信号时段减去前后损失时间,相位绿信比指一个相位信号有效绿灯长度与信号周期的比值。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绿信比来达到各方向延误时间和停车次数达到最小。基于上述基本参数,为了有效评估交通控制系统的性能,常用采用通行能力、延误时间、饱和度、停车率来评估其性能的好坏。

2.2交通等控制系统设计

在城市交通中,在平时能够使单方向的停车数达到最小,避免出现交通阻塞;在出现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控制交通系统使损失达到最小,从而使得交通系统设计需要满足达到以下两点目标:

(1)在平时能够有效指挥交通,协调车辆的正常通行,当城市发生交通事故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城市交通网络配时优化的好坏通常由红绿灯配时方案的好坏决定

根据上述两个基本目标,使得城市交通等控制系统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市区内的十字路口的交通控制系统具有在平时情况下能够按照合理的顺序依次点亮,能在急车通行的情况下能保证紧急车辆优先通行;

(2)城乡结合处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灯需要在交通高峰时间,主副干道都要有车辆通行。基于此,为了能够很好的设计交通控制系统,通常其设计通常由分频模块、计数模块、控制模块和显示模块四个基本模块组成。

3基于FPGA的交通等控制系统的实现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EDA技术的基础上,利用FPGA开发软件ISE以及硬件描述语言HDL设计实现城市和城乡结合处的交通控制系统。

3.1十字路通控制模块设计

以城市十字路通控制模块设计为例,假设主干道的红绿灯顺序依次为:绿灯、黄灯、左转绿灯、黄灯、绿灯,并依此顺序不断循环,副干道的顺序依次为:红灯、绿灯、黄灯、左转绿灯和黄灯。以主干道方向为例,通过编程发现,主干道的交通等完全按照绿灯、黄灯、左转绿灯、黄灯、绿灯顺序循环点亮,符合当初的设计要求。

3.2显示模块设计

显示模块设计采用四个共阴极数码管,通过动态扫描方式连接,并共用一套驱动设计电路,以达到每个数码管共同通过公共的端被轮流驱动,以达到减少I/O资源和内部逻辑资源的目的。采用时分原理和人类的视觉暂留效应以达到动态扫描显示的目的,采用512Hz左右的时钟进行轮流驱动以点亮数码管,但是由于人的视觉暂留效应,此时所有的数码管感觉是同时点亮。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将扫描的时钟频率设定为400Hz。

3.3交通灯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为了能够有效的设计交通灯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需要发光二极管(红)4个、发光二极管(黄)4个、发光二极管(绿)8个、八段数码管4个、电路板1个、电阻4个和导线若干。通过基于FPGA实现的数码管的点亮,通常采用动态扫描连接,具体来讲:八段管采用动态扫描连接,四个数码管采用同一显示驱动电路。

4结语

通过对交通灯控制系统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交通灯控制系统,并基于FPGA来实现交通灯的有效控制。根据设计不同情景下的交通运行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交通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只要FPGA的I/O数量满足要求,交通控制系统都可以通过FPGA芯片来同时执行。

参考文献

[1]宋珊珊.智能交通大数据安全挑战[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04).

[2]张品立.大数据环境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模式变革――以上海智能化的公交集群调度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5(06).

[3]王兴阁,巴云军.探寻公共交通中大数据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5(07).

作者简介

曹晶(1982-),男,河北省鹿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石家庄域联视控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中视频技术的应用。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5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质量管理;轮胎生产

中图分类号:TQ3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131-01

1引言

随着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力推广与应用,用户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已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质量方面的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所以,质量控制方面发挥极大作用的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简称SPC)技术在轮胎行业的应用也势在必行。

SPC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监控工序质量因素的变化及其规律,使产品质量特性在允许范围内波动,达到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品的目的。

SPC的工作内容包括3个部分: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现场管理。其中,收集数据主要指收集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质量特性数据;统计分析过程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类、计算、绘图,从而对生产过程状态进行评判,并给予实时监控,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质量控制体系中,除了SPC技术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控制技术,即自动过程控制(Auto-maticalProcessControl,简称APC)技术。两者各有特点:APC反映敏捷,SPC诊断准确。在整个生产过程监控中,APC通过反馈、补偿的方式控制和调整生产过程,从而抑制、抵消波动;SPC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发现失控的原因,进而消除系统缺陷,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APC是从技术的角度对质量加以保证,SPC则是从管理的角度对质量加以控制。本文着重探讨SPC技术在轮胎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2SPC的基本原理

虽然SPC技术已发展到近百种,但其都是基于相同的基本原理,即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原理。在1次观测中,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就认为系统出现问题。把此原理转化为工程技术语言可描述为:预先假定过程处于某一状态,一旦显示出偏离这一状态的极大可能性就认为过程失控,于是需要及时调整。判断过程状态是否失控的依据是SPC基本控制图,SPC基本控制图包括中心线(CL)、上控制界限(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

利用SPC基本控制图来分析工序状态容易出现2类错误。第1类是误判,即生产正常情况下,因偶然因素点出界而判为异常,误判概率记为α;第2类是漏判,即异常生产情况下,产品质量分布偏离了典型分布但判为正常,漏判概率记为β。放宽控制界限可以减少误判概率α,但β会增大;反过来压缩控制界限,则可以减少β,但α又会增大。经过长期实践经验证明得出,当满足以下公式时以上2类错误造成的总损失较小。

运用SPC分析主要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即进行工序稳定性分析。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判断条件如下。

(1)连续25个点中没有1点在限外,或连续35点中最多1点在限外,或连续100个点中最多2点在限外。

(2)控制界限内的点的排列无下列异常现象:连续15点距离中心线1σ控制线以内;连续7点或更多的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7点或更多点呈上升或下降趋势;连续11点中至少有10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4点中至少有12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17点中至少有14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20点中至少有16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连续3点中至少有2点或连续7点中至少有3点落在2倍与3倍标准差控制界限之间;点集中在中心线附近;点呈周期性变化。

对控制图的判断分析就是依据以上条件,根据绘制控制图时取得的统计数据,判断控制图中的点是否出现不满足以上条件的异常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则给出异常产生的样本范围和异常类型,此时的生产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应及时进行调整。

3SPC在轮胎质量控制方面的流程

在轮胎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保证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质量信息库、质量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为了能最理想化的在产品设计及产品加工工艺设计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可以通过制定加工质量保证工艺示来指导轮胎质量保证工作的实施与贯彻。

在质量保证工艺中,以质量控制为出发点,可以建立一个基于SPC带有反馈功能的系统质量控制流程,以便运用并行工程的原理,在各类流程与规范控制的框架下,构建用于轮胎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此体系的内容如下。

(1)质量保证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即从产品开发到成品检验阶段。使整个质量保证过程规范化,以便更好地按照质量保证体系流程完成相应的工作。

(2)产品的质检部分包括: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和产品测试3个环节,覆盖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侧重于轮胎直观特性的检测;产品测试侧重于物理特性的检测,从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保证总体产品质量检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3)运用数率统计的方法,科学地分析、处理现场提取的质量信息数据,通过应用直方图、控制图等手段,清晰、简单、实时的反映出生产状况。

同时,通过储存、管理相应的数据图表信息,不但能完成生产的在线分析,也能科学地进行离线统计、分析、诊断,以便更好的进行生产系统的管理。

4SPC在轮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实例

现以某轮胎企业实际生产为例,应用SPC进行生产过程质量状况的分析与控制。在某生产周期的轮胎生产中,经检验得出有外观质量问题的轮胎总数为2491条,其具体质量信息见表1。

按照SPC的分析方法:以频数为纵坐标,从大到小依次列出各质量缺陷轮胎数量,做一个由若干方框相连的从左至右逐渐下降的排列图。

欠硫、缺胶、处理轮胎及脱层在此阶段生产的问题轮胎中占了76.19%的比例,成为影响此批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对此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则重点要加强对这4种缺陷的控制,即通过分析这4种缺陷的共计1898条轮胎出现的状况,判断生产状况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批轮胎生产过程存在异常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轮胎欠硫、花纹圆角、处理轮胎及脱层的原因主要有:硫化设备泄漏比较严重,导致硫化过程温度波动较大;模具设计不合理,排气孔数量较少;成型工序操作工技能水平不高。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6

【关键词】无线车辆识别监测终端;智能停车场

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机动车数量也日益剧增。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内停车难、行车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限制,城市内停车场数量有限,面对数量剧增的机动车,为实现高效的停车场管理,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实用、简洁的智能停车监控平台,可实现停车场地的监测和调度管理,其高效、准确、智能、简便,比起人工管理更适合目前复杂的停车状况。

本文所述的无线车位车辆识别系统,可对进出停车场的车位、车辆进行准确的统计和身份识别,在智能停车场系统中,通过车辆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每个车位和每个进出车辆进行精确管理。

1.系统工作原理

无线车位车辆识别系统应用于智能停车场时主要用于检测停车位和进出车辆信息。智能停车场系统主要由车位管理服务器、多个无线车辆识别终端、无线闸道控制器、无线车位引导屏组成,对于停车场面积大或形状特殊、车位检测探头数量多、车位管理服务器距离远等情况,可以通过无线采控中继器对无线车辆识别终端进行分区两级监控和无线信号中继。

进行车位管理时,无线车辆识别终端实时检测车位占用情况,无线车位管理服务器依次轮询监控区域内的无线车辆识别终端,实时获取车位占用信息,并通过光端机或移动网关实时上报给预约停车系统服务器。

车辆进入停车场时,停车系统服务下发指令给无线车位管理服务器,车位管理服务器向无线闸道控制器发送车辆检测命令,无线闸道控制器通过UHFRFID读卡器实时读取闸道入口车辆信息,并返回给车辆管理服务器,如果车辆已经成功预约,服务器则将入场车辆信息及入场时间实时上报给预约停车系统服务器,并向无线闸道控制器发送闸道开启命令,入口闸机开放。车辆离开停车场时,通过无线闸道控制器检测出口车辆信息,计算停车费用,终止预约,上报信息给预约停车系统服务器,并向无线闸道控制器发送闸道开启命令,出口闸机开放。

无线车辆识别系统应用于智能停车场时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无线闸道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2.1无线闸道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无线闸道控制器的硬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无线闸道控制器的硬件组成

2.2无线闸道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无线闸道控制器软件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无线闸道控制器软件流程图

3.车管理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3.1车位管理服务器的硬件设计

车位管理服务器的硬件组成如图4所示:

图4车位管理服务器的硬件组成

3.2车位管理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车位管理服务器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图5车位管理服务器软件流程图

4.结束语

智能停车场车位车辆识别系统,硬件组成简单,整个系统具有准确、高效、不会出错等优点,其不仅可以运用于智能停车场,在其他智能交通领域,如交通车况实时检测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解凤玲.基于RFID的停车场管理系统研究.河南理工大学.2012.04.

[2]耿寸召.基于ZigBee技术的停车场车位检测系统设计.内蒙古大学.2013.05.

[3]刘军.基于ZigBee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2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7

为研究不同网络连接方式和系统调节方式对系统水力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一个通用的水力稳定性定量分析指标对常用的异程系统、同程系统、分布式变频泵系统、混水系统以及环形网的稳定性作了分析比较,得出了可供供热空调水系统设计和运行调节参考的结论。

关键词:稳定性/水系统/集中供热/控制/设计

Abstract

Adoptsageneralcriterionevaluatingthehydraulicstabilityofseveraltypesofnetworksincludingdirectreturn,reversereturn,distributed-pumpsandloopnetworksindetail,whichrevealsthestabilitydifferencesbetweenthesenetworksandthefactorsinfluencingthestabilityandreachesafewconclusionshelpfultodesignandregulationinoperation.

Keywords:stability/hydraulicnetworks/districtheating/control/design

0引言

目前,随着变频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热空调水系统的形式在不断发展,各种设计思想层出不穷。对这些系统性能的评价需要一些通用的指标,水力稳定性就是其中之一。

水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水的循环来传输冷量和热量,系统的运行调节也主要表现为对水力参数如流量、压力或压差的调节,一个供热空调水系统往往由许多水力调节回路组成,水力稳定性就是对各回路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反映。例如当一个支路开大阀门以增加流量,其他支路的流量相应地大幅度减小时,我们就称该系统"水力稳定性差"。

在设计管网系统时,水力稳定性是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的一重要指标,它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系统形式,指导管网参数的合理选择。对于一个设计好的系统,在设计其控制系统或进行运行调节时,水力稳定性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水力稳定性的分析,可以明确系统可能达到的控制效果,找到系统控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相应的调节手段和控制算法。

本文采用一种通用的水力稳定性分析方法[1,2]对几种典型的系统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系统形式在水力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以及影响系统水力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何在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尺可能提高系统的水力稳定性,从而为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调节提供参考。

1水力稳定性的定义

将水系统中的所有水力参数控制回路分为两个部分:D和F。D表示其中的一个回路,而F是其它所有控制回路的集合。以F中所有回路均不控制和全部采用理想闭环控制两个过程作为基础,定义回路D和F的水力稳定性为:

(1)

其意义为:

①在某一工况下,若F中的回路全为开环,改变回路K的调节量MD使被调量CD变化ΔCDF;

②上述改变可能同时引起F中各回路被调量的变化,若F中的回路全部采用理想闭环控制,则各回路将通过调整其调节量来恢复相应回路的被调量,这些调整又会使得D回路的被调量变化-ΔC′DF;

③二者的比值就是该工况下回路D对F的水力稳定性。

对某一网络的一个特定工况,Ks随集合D,F的选取而变化。经过上述一个回合的调整,回路D的被调量与设定值Ci+ΔCDF的偏差为-Ks·ΔCDF。经过n个回合的调整,其与设定值的偏差为(-Ks)n·ΔCDF。若|Ks|<1,则该过程是收敛的,系统是稳定的。Ks=0表示回路D与集合F中回路的调节互不影响,因而其稳定性最好,Ks与0的偏差大小反映了系统的水力稳定程度,偏差越小稳定性越好。当|Ks|=1时,采用上述调节方式,系统将会等幅振荡,而|Ks|>1,系统就会发散。

应该指出,水力稳定性是水系统本身的属性,它与具体的调节器、控制器特性以及控制参数等没有关系。为了反映水系统本身的特性,上述的调节量一般是管段的阻力特性系数(对应阀门调节)或水泵的转速(对就变频调节),而被调量一般是管段的流量、节点的压力或节点间的压差。通过理论计算或在线辨识可以得到对应某一工况和一组D和F的水力稳定值[2]。

由于实际系统并非完全按照上述理想的运行方式来调节,因此水力稳定性与运行调节的关系也并非如前面所述的那样简单。结合实际系统的运行调节,得到水力稳定性的一般意义:

①|Ks|<0.2表明在该工况下D回路对F中诸回路的水力稳定性很好。此时若各回路参数已经单独整定,在运行时基本不需要重新整定D回路的控制参数即可得到较好的控制品质。在供热空调系统设计时,应尽量使各回路的水力稳定性在此范围内,从而为系统的控制和运行调节奠定基础。

②0.2≤|Ks|<0.8表明相应工况下D回路的水力稳定性较差。此时,如果各回路参数已经单独整定,投入运行后一般需要对控制参数进行一些调整才能使得系统正常运行。

③|Ks|≥0.8表明相应回路的水力稳定性极差,这时如果各回路控制参数单独整定,系统整体闭环运行时几科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可控的现象。需要考虑的一些其他的控制措施,如解耦控制等。

④当|Ks|>1时,D回路被调量对调节量的响应在F中所有回路闭合时将会反向。这就是说,如果D回路单独整定后可以独立正常工作的话,只要F中的所有回路一闭合,这个本来稳定的回路马上就不稳定。当然在闭合运行时也可以通过将D回路的调节器动作方向反过来以使得系统的调节恢复稳定,但这显然是一种不安全的情况,因为如果F中的回路置于手动或受到约束,系统的运行调节就将变成正反馈。因此,在输配系统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配对上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

2异程系统

图1是一个异程供热水网,该网络共有6个流量控制回路一个压差控制回路。各流量控制回路是由每一用户的调节阀控制该用户的流量,在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1至6回路;第7回路是压差控制回路,通过调节主循环泵的转速来控制某一用户两端的压差。水泵特性为:Hp=32.0~0.025G~0.008G2,式中G为流量,m3/h。Hp为扬程,m。各管段的阻力特性如表1所示,对应的各用户流量均为3.0m3/h。

2.1不带末端压差控制的系统

一般的家庭式供暖系统通常采用质调节的运行方式,整个供暖季流量基本保持不变,系统运行好坏的关键是初调节。初调节有多种方式,最基本的是根据各用户分支的流量调节相应的阀门,相应地形成6个调节回路。水力稳定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网初调节的难易程度,对于已经完成初调节的管网,水力稳定性则反映了当其它用户流量发生空变或扰动时,自身流量保持不变的能力。另外,近几年自力式流量调节阀开始在一些管网中应用,对于这些系统,管网的水力稳

支路711223344556172839Si0.01040.0200.0200.0400.0400.0202.84441.84441.2055支路788991010111112410511612Si0.0200.0200.0400.0400.0200.48660.16660.1266

定性是保证自力式流量调节阀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管网设计不合理,各用户流量耦合严重,将可能使系统发生振荡,影响系统的调节品质。

仍以图1为例,该网络共包括6个流量调节回路,在设计工况下各种组合情况的水力稳定性列于表2。由表2可以看出,前面3个用户的Ks值都小于0.2,水力稳定性很好,而后3个用户的水力稳定性则较差,在该工况下距离热源越远的用户其稳定性越差,这主是因为末端用户的压力损失占整个环中的压力损失比例很小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简单枝状管网而言,该水力稳定性指标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下面结合对水力稳定性的分析,讨论为了满足各用户的流量要求,同时提高其水力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①加粗部分干管的管径或提高水泵的扬程

从表2可以看出,用户4,5和6的水力稳定性较差,可以考虑将3-4和4-5供回水侧的管径加粗一号,然后调整各用户阀门,使各用户的流量仍然达到3.0m3/h,则对应各种组合的水力稳定度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干管末端局部加粗后就可大幅度提高末端用户的水力稳定性,使得所有用户的Ks值小于0.2,从而满足系统对稳定性的要求。

在初调节时,可以根据各回路水力稳定值的差别按由差到好的顺序调节,这样可以减少初调节的回合数。特别是对表3所示的各回路稳定度都很好的情况,可以大大简化初调节的过程,在初调节时可以不考虑各用户的相互作用,简单地根据各用户的流量调节相应的阀门即可。

另外,对改动后的系统,由于各用户的稳定度较高,当某一用户流量发生扰动甚至关闭阀门停止运行时,其它用户所受的影响很小,基本不会影响其它用户正常运行。如当用户6关闭时,对于改动后的系统导致其它用户的水力失调度最大只有21%,而改动前的系统导致用户的5的水力推敲失调度却达到66.7%。

同样,提高水泵扬程也可以起到提高其水力稳定性的作用,这两种方法都是通常所说的通过提高用户压降与干管压降的比值来达到提高水力稳定性的目的。方法虽然可行,但它们都是通过增加运行费用或初投资作为代价的,因此是有局限性的。

②改变系统形式

能否找到一种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系统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基础上提高各用户水力稳定性的方法,这在实际应用中更有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调节手段的增加和各种解耦设计思想的涌现,为这一设想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余地。后面的章节将对各系统形式进行比较,为选择合适的系统形式提供参考。

2.2带末端压差的控制的系统

对于VWV(变水量)系统的控制,通常要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一个压差控制回路,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第7回路。在这种情况下,若网络结构一定,对于特定的工况,影响水力稳定度的因素主要是循环水泵的特性和压差控制点的位置。

图2显示了3种泵的特性曲线,其中泵a就是前面讨论中所引用的循环泵;泵c是一种理想的平缓型水泵,其扬程在工作区内保持恒定;泵b是一种陡峭型的泵,水泵特性为:Hp=65.68-1.5G-0.0.3G2。表4列出了不同情况下各回路的Ks值,压差控制点的压力设定值即为该点当水泵转速为标准转速时对应点的压差。

通过对带末端压差控制回路异程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末端压差控制回路往往是所有回路中水力稳定性最差的,这一方面要求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该回路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控制时一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包括解耦控制等,例如可以采用前馈加反馈的方式来调节水泵转速,如同VAV中采用的总风量控制法[3]。

②主循环泵选用特性曲线平坦型的有利于提高各回路的水力稳定性,特别是压差控制回路。众表4可以看出,同样是控制用户2两端的压差,当选用陡峭型的泵时回路7的稳定度为-2.14,而当选用来平坦型的泵时稳定度为-0.744,该回路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③对于压差控制回路,压差控制点的位置越靠近主循环泵,该回路的水力稳定性越好。表4中同样是采用平坦型的循环泵,当控制的是用户4两端的压差时该回路的水力稳定度为-5.62,而当控制用户2两端的压差时其稳定度变为-0.744,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④压差控制点的位置对其它回路的稳定性同样有影响,特别是对末端的用户,当然这种影响不如对压差控制回路的影响严重。对于这些回路,并不是说压差控制点越靠前越好,而是希望压差控制点能够在接近中间的某一位置。

当然,加粗干管管径或提高水泵扬程是改善水力稳定性的最有效措施,但这是以增加初投资或运行费用作为代价的,因此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此不再讨论。当然,对于VWV系统,上述关于压差控制位置的选择同样会影响运行工况的水泵能耗变化,在实际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3同程系统

对于前面讨论的异程系统,往往出现末端用户水力稳定性很差的情况,而前端用户的水力稳定性极好。但对于同程系统,如果设计合理,可以避免前后端用户水力稳定性相差悬殊的问题。图3所示管网供水侧管径与图1完全一致,而回水侧管径前后进行了对调,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同程管网。若不考虑增加的一段母管长度,得到各回路的水力稳定度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能看出,水力稳定性较前面的异程管网大幅度改善。水力稳定性最差的回路Ks值为0.210。但与异程管网不同的是,同程系统水力稳定性最差的用户往往出现在网络中部的用户,这就是为什么同程系统有时会出现中部用户供热空调效果差甚至出现倒流[4]的原因。

4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系统

采用分布式变频泵调节的系统[5],各末端根据各自己回路的需要配置相应的水泵并通过调节水泵转速来匹配用户对流量的要求,这就减少了阀门的阻力损失,对于一般的VWV系统可较常规方式节能20%~40%。但采用这种系统其水力稳定性如何,系统是否容易调节和控制呢?

图4是一个简单的分布式变频泵系统,其管段参数和用户情况与图1完全相同。设计工况下,主循环泵的扬程和末端加压泵扬程之和正好等于图1中循环水泵的扬程,而其它加压泵的扬程都比末端的小,因而该系统较图1是节能的。分析表明,回路7的压差控制位置选在网络的中部(用户3)对提高各回路的水力稳定性是最有利的。表6是在此情况下不同水泵特性组合时各回路的水力稳定度。

图4分布式变频系统

表6加泵系统的稳定性

主循环泵用户加压泵回路D回路FKs特性曲线平坦型特性曲线陡峭型21,3-7-0.23241-3,5-70.23361-5,70.35471-6-1.14特性曲线平坦型21,3-7-0.37641-3,5-70.53061-5,70.72171-6-1.985特性曲线陡峭型特性曲线陡峭型21,3-7-0.29471-6-2.016特性曲线平坦型21,3-7-0.45071-6-3.475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用特性曲线平坦型的主循环泵和陡峭型的用户加压泵对提高各回路的水力稳定性是最有利的。例如表中第1组数据中回路2的水力稳定度为-0.232,而第4组中的却变为-0.450;第1组数据中回路7的水力稳定度为-1.14,而第4组数据中的却变为-3.475。可见对于此种系统,泵的类型选择对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另外,比较表6和表2、表4可以看出,表6中系统的稳定性从整体上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末端用户的水力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因此这种系统在改善系统的水力稳定性方面也是有利的。可见,只要设计合理,是可以找到一种既节省运行费用又提高系统稳定性的系统形式的。

5混水系统

混水系统是集中供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图5是一个简单的混水系统示意图。各用户入口调节阀门控制一次供水量,混水支路的阀门用来控制混水比。为简单起见,先考虑各阀门控制相应支路流量的情况,它基本可以反映供水和混水支路的耦合程度以及各个用户的耦合程度。假设各供水支路依次构成1-6回路,各混水支路依次构成7-12回路,得到各种情况下的水力稳定性,如表7所示。

回路D回路FKs回路D回路FKs612-0.290111-10,12-0.29065,11,120.23251-4,6-120.430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对于混水系统,各供水支路的稳定性变差,也就是回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同时,每一用户混水支路和一次供水支路两个阀门调节回路的耦合也比较强,这些都有增加了系统调节的难度。特别是当管路设计或水泵选择不合理时,混水回路对一次供水回路的稳定性将会变得更差,这就是混水系统往往难以调整的原因。

6环形网

图6是按枝状网设计的一个简单网络,各管段的长度都为500m,管径示于图中。共10个用户,各用户的流量都为20m3/h,。将两个分支的末端连接起来(如图中虚线)构成一个环状管网。

图6某一简单网络拓扑结构

有人认为环形网不仅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调度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水力稳定性。下面比较上述两个管网在同一工况下的水力稳定性差别。图中共有10个闭环控制回路,全部是由用户的阀门控制相应用户的流量,上一分支从左到右依次称为1-5回路,下一分支从左到右依次列为6-10回路,主循环泵特性曲线:H=32.0~0.015G-0.0001G2。从

表9中可以看出,简单地将枝状网末端相连形成环形网后,部分用户的水力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两个分支的最末端用户水力稳定性反而下降了,这是因为将末端相连后,两个末端之间的水力耦合增强了,因此回路的水力稳定性下降。当然,实际设计环形网时并不是简单地将枝状网末端相连而形成的,但简单地认为环形网可以提高系统的水力稳定性显然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多用户管网,环形网和枝状网在同样的设计条件下,其稳定性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7结论

7.1随着系统形式更趋复杂和多样化,亟需确立一个通用的水力稳定性指标来探讨不同系统形式在稳定性上的差别,从而更好地指导设计和运行调节。本文采用的一个无量纲数Ks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它从考察各个回路的相互作用程度入手,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简单系统进行稳定性评价,还可以对各种复杂的系统形式如分布式变频泵系统以及环形网等进行分析比较。

7.2适应不同的工程要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系统形式来达到在不影响经济性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水力稳定性的上的。分析表明,采用同程系统或分布式变频加压泵等系统形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7.3对某些系统形式,水泵特性以及定压点位置等的合理选择可以提高系统的水力稳定性,也就是说存在水泵特性以及定压点位置等与系统形式合理匹配的问题,这一点在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时需要引起注意。

7.4在制定调节策略时,通过对各回路水力稳定性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水力稳定性情况,确定合理的调节策略,评估运行调节可能达到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分析可以找到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的时候需要考虑对某些回路进行解耦控制。

参考文献

1江亿,管网可调性和稳定性的定量分析,暖通空调,1997,27(3)

2QinXuzhong,JiangYi,LiuGang.Hydraulicstabilityanalysisinhydronicsystems.The3r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HVAC,Shenzhen,China,1999,11

3戴斌文,狄洪发,江亿,变风量空调系统总风量控制法模拟分析,暖通空调,1999,11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1篇8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尽管有人把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指对检测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范围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手段【4】。本文在论述中还是采用GB/T6583(idtISO/IEC8402)的定义,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包括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质量环中所有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经济效益【2】。增加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的定义并注明出处(此定义在ISO/IEC8402或者VIM里面有)。如果把涉及检测的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试验方法、使用的材料和检测过程看成化学分析的测量系统,则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所有要素就是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试验方法、使用的材料和检测过程六大要素。本文所指的检测过程是从样品前处理到获得最终检测结果这个过程。实验室通过建立和确认(验证)检测方法,编制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简称SOP)建立起可靠的测量系统。此测量系统在建立和确认(验证)之初被证明是可靠的,能保证出具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在SOP里面严格规定质量控制手段。在今后的测量系统运用中,最重要的就是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只要测量系统稳定,就能确保实验室出具的每一个数据都准确可靠。

显然,在影响测量系统六个要素中,对于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试验方法、使用的材料五个要素,实验室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以控制。但对于检测过程这个要素,必须在建立和确认(验证)检测方法阶段通过对检测方法的研究,找出诸如检出限、线性范围、重复性、再现性、回收率、测量不确定度等反应方法特性的技术指标,利用这些技术指标建立在线质量控制手段,在检测过程中加以运用,确保实验室出具的每一个数据皆准确可靠。简言之,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首先通过建立和确认(验证)检测方法解决方法的正确度问题【1】,同时建立可靠的测量系统,在检测活动中,管理的主要目的通过实施在线质量控制保证测量系统稳定。

一、国内实验室控制的方式

国内实验室质量控制目前采用的基本上是两方面的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地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可发出的过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人、机、料、法、环,即为:实验室人员的质量控制,仪器设备与计量器具的质量控制,实验材料的质量控制,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检测仪器、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样品的质量控制,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检验数据的质量控制,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等十个方面;外部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的认证认可[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实验室认可],实验室之间比对,能力验证活动三种方式。

二、国外实验室质量控制

1、测量不确定度研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能统一地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原美国标准局NBS(现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数理统计专家埃森哈特(Eisenhart)在研究“仪器校准系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估计”时就提出了采用MU的概念,并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精密度、准确性和不确定度评估与确立的活动开展,主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发起。NBS集中点在于强调确立测试方法和测量的精密度重要性,而准确性视为精密度(测试结果的接近程度)和系统差异(偏倚)的合成,然后提交报告值的不确定度,标志着“非准确性的可信限度”。

上世纪七十0年代,NBS在研究和推广测量保证计划(MAP)时,对MU定量表示又有了新的发展。术语“不确定度”源于英语“uncertainty”,原意为不确定、不稳定、疑惑等,是一个定性表示名词。现用于描述测量结果时,将其含义扩展为定量表示,即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程度。此后许多年中,虽然“不确定度”这一术语已逐渐在各测量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但具体表示方法并不统一。国际计量组织(CIPM和BIPM)提出了MU识别的要求,其主要是通过国际研究来对国家间的标准进行比较,以界定测量的能力。

2004年,我国等同采用了ISO5725系列标准,公布和实施了部分GB/T637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2005年,ISO/IEC17025标准经过修订,对测试结果的MU评定有明确要求:“检测实验室应具有并应用评定MU的程序。某些情况下,检测方法会妨碍对MU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这种情况下,检测实验室至少应努力寻找MU的所有分量并作出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表达方式不会对MU造成错觉”。

2007年,美国国家标准ASTME2554《利用控制样品程序估计和监控实验室内测试方法结果的不确定度》出台,提出了采用控制图方法来进行MU评定的技术。

2、国外实验室控制方式

根据ASTME882–87(2003)的方法,质量控制是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直接最简单的图形控制--平均值与极差图,通过周期性的深入进行复核监督,从而实现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ASTMD6299中阐述了应用统计质量保证技术以评价分析测定系统效果的方法,如残差图,在ASTMD6708中,利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确定;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的英文简称是CIPAC(CollaborativeInternationalPesticidesAnalyticalCouncil),在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方法是采用多方比对,灵敏性,加标回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线性,抗干扰能力,准确性,分析范围等指标是控制的基本;

三、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强调的是人、机、料、法、环,而对于过程控制的涉及较少,研究基本处于初期水平,实验室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的核心是检测系统的整个过程,即过程控制,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质量管理的盲区,不能通过质量管理来实现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必须通过专门的质量控制图谱,加上过程检测控制同步,才能时刻了解整个检测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真正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四、展望

质量策划的新课题,在线过程质量控制是化学分析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是化学分析领域深入研究的产物,在未来的质检行业,在线过程质量控制将应用到分析领域的各个环节,实现在线控制,在线检测的同步,质量保证才能实现,数据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梁宏宇.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试验与检测[J].建材与装饰,2007.10.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1篇9

关键词:电气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通信

中图分类号:TM6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4-0000-01

火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电气部分非常多,而且在各个生产环节都有所分布。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火电厂电气部分统一管理的核心,PEBB概念的提出,使得自动化系统从集成度、性能以及成本等方面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的提高PEBB模块的适用性,有关研究人员基于计算机通用体系提出了使用PNP(PlugandPlay)来架构来实现PEBB。PEBB实际上是一个集成电源处理部件或者模块的电力电子组块,通过其内部的通讯模块来测量接入模块的具体单元,再通过其内部的功率模块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但是,管理人员通过操作系统界面查询火电厂运行情况时,如果所能够提供给管理人员的信息仅仅是系统中各个关键设备所处位置,那对于可靠运行而言显然不够。火电厂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不仅要提供关键设备所处位置,同时还要为管理人员提供其运行过程中实时数据。

一、分布式控制设计

硬件管理器在系统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并实时监控通信接口以及功率模块的运行情况,实现信息以及功率两种信号的成功传输。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硬件管理器的适用性及其性能,本文硬件管理器的设计是基于相臂原理进行的。基于相臂的硬件管理器与应用管理器之间实时通信所传递的控制变量信息是:占空比、同步信号、状态信号、相臂电压及电流,二者通讯时所需要的带宽可以通过公式CB=Kd*fsw*Nx*NHM,其中Kd是采样周期与传输时间的比率,fsw是采样频率,Nx是传输数据的表示位数,NHM是系统中硬件管理器的个数。

二、基于相臂的硬件管理器设计

基于相臂设计硬件管理器的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既要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灵活性,同时也要使得系统进行控制与通信的过程更为简化。本文所设计基于相臂的硬件管理器其结构组成为:1个双向的光线通信接口,主要是接受应用管理器的驱动信息,同时向上层反馈运行状态;可以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传感器;4个被隔离开的IGBT门级驱动,主要对主功率管驱动,还可以辅助功率管;2个用于转换传感器模拟信号的A/D转换器,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系统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

干扰是电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干扰是如何形成的,还要研究干扰的影响途径是什么。对于PEBB模块而言,最容易受到干扰的部分就是控制芯片,也就是DSP与PLD。实际设计印刷电路板时,一定要将最易受干扰的控制芯片尽可能的远离主要干扰源,如变压器、开关管等。

三、应用管理器设计

实现应用管理器DSP对硬件管理器的控制是通过中断服务程序来执行的,一旦测量到SYNC中信号量变大,那么DSP就开始执行中断操作。当中断服务程序开始执行时,DSP就会通过16位的数据总线DB[15..0]来读取PLD的输入寄存器,并使用相应的控制算法进行运算,最后将得到的计算结构转换为控制程序,再输入至PLD的输出寄存器中。

四、分布式系统上层网络设计

对于分布式电力电子系统而言,DC/DC、DC/AC、AC/AC变流器普遍并行分布于大规模自动控制系统的直流母线中,这些变流器相互配合执行一系列操作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实现变流器之间的顺畅通信,必须在系统最上层构建完善的通讯网络,以将系统中的变流器连接在系统级的分布式控制体系中,以太网技术为这种通讯网络提供了解决方案。具体通讯网络协议如下:

(一)数据包字节长度可变。不定长度的数据包与固定长度的数据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地址域的不同。长度可变数据包的地址域被分为两部分,目标地址与源地址,这种设计可以将已有系统扩展成多系统。此外,长度可变数据包中的数据域也是可以调节的。

(二)带有令牌的多主结构。在控制算法的约束下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节点执行传输数据操作,需要事先接收到数据时序传输的令牌,当一段数据传输完成之后,这个令牌自动传递至下一节点。同时还要对主节点控制令牌时限进行设置,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有效性以及时序性。

上述对智能电力电子的硬件管理器以及应用管理器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同时给出了系统网络通讯设计方案。该论文所设计的集成系统已经通过实践验证,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方向就是进一步的提高系统容错能力,以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时,系统的通用性以及系统运算速度也是今后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智能电力电子集成系统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之广,相关辅助学科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浅析火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J].华章,2012(36):354.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10

关键词:成本计量模式;成本控制机制;健康成本结构;可持续竞争力

成本控制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的企业所有环节成本耗费的绝对降低,而是追求一定成本水平(约束条件)下的综合效益最大,体现着一种均衡观念。将这种均衡观念延伸开来,就是基于成本的竞争模式不能仅拘泥于低成本策略。实际上传统观念的低成本策略与差异化经营都只是极端的竞争策略安排或选择,现实则是两种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的组合。然而,均衡观念却包含着不同层面的成本效益对称情形,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层次间的演进。也就是说,不同成本效益对称情形代表着不同成本计量模式,它们之间有着层级划分,体现着对成本形态认识上的深化及可持续性程度。成本计量模式可从制造环节、价值链与商业模式三个视角透视。

一、传统成本控制特征:基于制造环节的视角

传统制造视角的成本控制是与会计核算及其相关规范所构造的语境相对应的,这种语境下企业真实成本体现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要素核算的全面性原则,但显然不涉及那些没有被纳入的会计核算事项,而即使纳入也仅表现为基于真实反映的会计记录,并未进行效率分析,比如外部购入高成本、富余劳动力、负效生产装置和不科学管理等等。另外,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也会导致成本数据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成本控制水平的变化,比如企业成本核算由品种法转为作业成本法而出现的成本数据变化,是由成本耗费在不同受益对象间的配置方式出现差异而导致的,但两种核算方法的总耗费却还是一样的。因此,传统制造视角的成本是一种特定真实耗费的描述。

传统会计核算语境的特点是企业投入资源按照显性资产确认入账而产出结果表达为基于货币计量的财务报表综合数据,其信息含量又是简单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创利展开的。从理论上讲,资产是一个被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约束下的中间概念,所谓中间概念是指它仅仅是实物层面基于管理视角的不充分经济关系的物质载体,其上一层面是制度性资本及其关系,下一层面是生产性可单独辨认的能够计量的单一资产或资产组。随着资产概念越来越表现出经济学特征,诸如时间、风险等影响因素都开始通过资产计价而进入到成本范畴。

偏重于会计资产的工厂式商业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利益相关者关系来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而过分依赖规模、生产线等重资产,制造体系单一,完全由企业自身来承担成本耗费风险。实际上,制造的真实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不能简单地囿于有形产品的加工,比如拉佐尼克(2007)阐述了英国制造业让位于美国大规模制造体系而日本柔性制造体系又异军突起的变迁过程中,车间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单元,而是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环节,体现着社会文化对企业制度演化的影响,车间里的劳资关系以及由此相关的技术路径构成了企业战略与管理手段的核心之一。比如日本的“精益制造”表面上看是一种工艺和流程,其实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制造之道,像日本汽车的低返修率就是日本人注重生活细节的自然体现,这也就说明了美国福特公司不可能学习到丰田精益制造之“精神”。

概言之,传统成本控制观念还是企业内部分工创造效率,并通过内部组织过程挖掘生产率潜力,企业内部行为定位于追求产品价值链上特定加工生产环节的增值,成本作为企业内部行为的后果,对其控制体现了如下特征:(1)分耗费环节并呈现出与利润额的简单线性负相关关系,短期利益导向明显;(2)面临良好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两难选择,成本耗费资本化或费用化实质上是在进行未来对现在影响的预期安排;(3)强化数字游戏而弱化数字管理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将成本控制手段建立在脱离具体而真实情境的会计账户核算上,没有实现基于能力提升的现场化;(4)不具嵌入性的结构化方法论,且各种方法之间呈现出“零和”博弈状态。

二、传统成本控制特征的演进: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从演进角度看,成本控制范畴开始由生产环节延伸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全过程。郎咸平(2008)提出以6+1整合思想来直面

传统成本控制开始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方式逐步与企业价值链相融合,尽管在融合形态上存在着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与两者综合的三类模式,但核心理念还是产品视角的一体化问题,由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基本程序包括了事前的预测、决策,事中的计划、控制与核算,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考核三个阶段。三阶段成本管理极大地拓展了基于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尤其是事前的预测与决策初步引入市场定价机制(或称市场定位),比如目标成本的确定,但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简单两分法的传统观念使得市场定价机制并不能够完整地体现在企业内部定价机制上。

三、现代成本控制机制:基于商业模式的视角

将企业定位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并作为复杂价值链上分工与合作的研究对象仍然属于传统产业管理范式,价值链最为核心的特征仍停留在传统以产品生产与交付为核心的供应链上,所有元素都是标准化或者说用途明确,企业组织结构也着眼于实物资本及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设置,人的价值实现也是在配合物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实现专业人才自由移动并像零部件一样可以被自由组合,以形成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行为目标三者在较大程度上的“共赢”局面。随着网络性组织等更具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演变为非纯粹企业内部或企业间关系,企业与网络交互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集决策与执行为一体的新企业基本单元便被提及,比如海尔的战略业务单元(sbu);ibm公司全球整合生产和价值支付理念中的专业市场配置及相应的“人才供应链”;等等。

不恰当的成本对象选取是低效率成本控制的开始。企业表面层次是生产要素的集合体,深层次在于企业是一种管理性组织,而最根本之处则在于特定所有权结构下的契约安排,即企业本质,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使资本最大化的增值机制(或契约组合),体现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的履行过程,从价值角度就是指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完全契约组合,其中由最有权威地位的资本主体决定着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传统上是假设财务资本具有绝对权威性进而决定了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王仲兵,2004)。

四类资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程度取决于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资产概念的范畴,进而是成本范畴,显然,现阶段财务资本是成本范畴的绝对核心。人力资本成本并不是全部纳入了成本范畴,而即使纳入部分也因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权利的不完全平等而得不到充分反映,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更是由于其存在的无实体性而被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所舍弃。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财务会计尚没有完全实现“合理损耗”的真实反映,未建立起资源生产率框架下的成本控制。也就是说,企业本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成本应有水平及控制方向。

描述企业本质的资本结构及其关系体现着所有权安排,而商业模式则是企业管理层独有市场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资本结构及其关系构成了企业所有权结构并以董事会来行使资本意志,企业资产结构及其运营形成了企业经营权结构并以企业经理层来实现总体运行效率。可见,企业商业模式是两者的联结,其向上的导向为资本逐利性,向下的依托就是企业经营语系,商业模式是一个联结资本结构及其关系与企业经营语系的中间概念。

商业模式展现了一个企业赖以创造和出售价值的关系和要素。比如区别于单纯企业外包活动中外包业务承接者仅仅是与作为第二方的企业发生的交易,可以通过发现作为第一方的顾客与作为第三方的外包业务承接者之间的战略利益关系,以形成第一方的顾客、第二方的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承接者的关联关系,最终实现顾客成本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上升与企业成本下降的多赢结果。企业成本会随着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而在成本结构及成本水平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真正意义的制造水平衡量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投入角度的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其二是单位资本所创造的产出。企业效益状况就是要在创造的增加值与投入成本间的均衡分析,这种均衡体现着成本控制与企业资本价值创造间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成本控制机制是依托于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的,是突破企业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界限的新机制,其功能表现在成本控制与企业市场价值间有效的线性关系,能够与企业市场价值建立最为直接的线性关系的管理行为具有市场溢价功效。

成本一定是开放的系统,企业内部资源不是自我假象化的配置过程,而是以市场化标准来确定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并由此形成新企业内部成本流程,新企业内部成本流程要构筑在企业可持续盈利的行为范式上,这样才能满足业务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新型商业竞争。海尔集团2009年初提出从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制造服务型企业直至营销型企业,这意味着海尔将逐步摆脱从家电研发、生产到渠道销售品牌的垂直整合的旧的价值链模式,而将专注于研发、品牌经营和渠道服务的营销型商业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到1998年开始的sst机制,至2008年集团全面推行sbu,及至“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提出和今天正在建立的“人、单、酬”账户机制,都是力求每位员工的行为受强烈内在需求驱使,控制方式由技术观念上升到制度观念直至形成企业全员的自然行为习惯,最终实现自我控制。

构建企业本质、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语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在表明,成本决定机制的起点在于构成企业组织的要素资本的有机构成、运营及激励与约束等整体过程,完整的成本水平判断就应该是一个沿着这三个层面逐渐深化的过程,成本控制也就是与这一深化过程相匹配的动态机制,该动态机制应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为:(1)以生产方式再造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确定成本控制导向;(2)以企业健康成本结构来界定成本控制边界;(3)以支持企业可持续的盈利实现为成本控制目标;(4)以控制与核算相对称的账户机制作为成本控制基础;(5)以基于人的组织创新的管理创新来支撑成本控制创新;(6)以基于能力提升的现场化作为成本控制评价基准;(7)以成本控制信息化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四、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如果企业仅仅具有单纯的加工制造职能,则工厂化的成本控制就足够了,而一旦将制造环节置于价值链之下,则成本目标就是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总成本减少而不是成本的再分摊与转嫁,若将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本质进行融合,体现资本意志的公司战略对商业模式所设定的资产运营方式施加影响,公司治理效率与资产运营效率就具有了高度相关性,由此成本控制便具有了机制设计的涵义,激励与约束的制度性更强。

成本计量模式反映了企业特定基因,不同企业存在着差异的价值形成与成本耗费的对称状态,而企业成本控制机制就是要对称地权衡与描述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企业价值增值过程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型,成本控制机制很可能面临着重构问题。以联想为例,从历史角度看其将“贸工技”作为战略起点是正确的,随之构建了以渠道为核心的交易型业务模式,2003年左右在

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成本要素是与市场战略定位准确配称的,即企业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结构间存在较小程度的差别或没有背离。辩证地看待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可以认为企业内部就是成本计量,而利润则是市场角度的成本补偿计量,企业内部成本耗费并不必然带来外部市场的良好表现,只有与外部市场匹配的内部成本耗费才是应该的,也可以说,能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成本必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设计企业机制就是在有意义的领域做出独特或某种与众不同的贡献而进行的成本流程安排。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防误锁群;管理系统

前言

目前,自动化机房普遍未装设防误用程序锁,尤其是在UPS系统上,未见相关防误锁具产品,普遍采用人为挂锁,可靠性不高,防误功能基本不存在。但是UPS系统作为自动化机房的后备电源,保证着自动化设备的持续性供电,任何突发性的UPS故障或是误操作,对于自动化设备是极其危险的,进而威胁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针对UPS系统在起机、停机和检修时的不同状态,UPS系统的旁路开关、市电开关、馈出开关、电池开和检修开关等的闭合或断开的顺序是不同的,要求也是及其严格的。根据上述现状,UPS系统需要一套有效的防误装置及管理系统,既能够实现微机程序管理,而且要求操作简单,可靠性高。根据UPS系统的操作要求,加装在不同位置的程序锁根据程序钥匙设定的顺序,开启相应位置的程序锁。

1.自动化机房防误锁群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自动化机房防误暨锁群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安装有管理软件的程序主控机机、指令传输装置、程序钥匙,以及用于防止误操作UPS系统的UPS防误锁具和安装在机房门、机柜门和服务器前后盖子上的一匙通锁具,所述程序主控机和程序钥匙通过所述指令传输装置相互连接,实现数据指令的传输,所述程序钥匙与所述UPS锁具和一匙通锁具匹配使用,所述程序钥匙设置有与所述UPS防误锁具中的程序锁匹配的接触电极及可开启对应所述UPS防误锁具和一匙通锁具中的机械锁具的解锁头,以及完成锁具开启的状态判断电路,实现对电力自动化机房防误暨锁群管理。进一步地,所述UPS防误锁具中的机械锁具采用防拨级锁扭式锁芯,所述一匙通锁具采用轴向偏置磁控钢柱的锁芯;或者,所述UPS防误锁具中的机械锁具和一匙通锁具均采用轴向偏置磁控钢柱的锁芯。

2.一种基于防误锁群综合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

第一步:所述程序主控机根据需要进行巡视、操作的区域或设备,通过其安装的管理软件将涉及到的UPS锁具和/或一匙通锁具进行相关的模拟授权,并形成的操作序列号;第二步:所述指令传输装置接收到所述程序主控机传输过来的授权信息和操作序列号信息后,输出给所述程序钥匙,当所述指令传输装置与所述程序主控机和/或程序钥匙之间采用无线方式连接时,所述指令传输装置对授权信息和操作序列号信息处理后传输给所述程序钥匙;第三步:所述程序钥匙接收并存储用于开启所述UPS防误锁具和一匙通锁具的授权信息和操作序列号信息;第四步:操作人员即可持所述程序钥匙前往操作作业现场,所述程序钥匙按照存储在其内的授权信息和操作序列号信息,依UPS系统各位置开关安全逻辑的先后次序对UPS防误锁具进行开启操作,和/或对一匙通锁具进行无逻辑次序的开启操作,直至到达现场并对设备进行巡视、操作。进一步地,所述程序钥匙在开启每一所述UPS防误锁具或一匙通锁具的同时,自动进行记录开启每一锁具的操作信息。进一步地,在完成对设备进行巡视、操作后,所述程序钥匙通过所述指令传输装置将记录的操作信息反馈至所述程序主控机进行保存,以便进行考勤和追朔管理。进一步地,所述程序钥匙在开启每一所述UPS防误锁具或一匙通锁具的同时,通过无线连接在线的所述指令传输装置实时反馈相应的操作信息至所述程序主控机中,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保存,以便进行考勤和追朔管理。进一步地,在所述程序主控机根据需要进行巡视、操作的区域或设备,通过其安装的管理软件将涉及到的UPS防误锁具和/或一匙通锁具进行相关的模拟授权,并形成的操作序列号之前,所述程序主控机采集所述管理系统中的所述UPS防误锁具和一匙通锁具的程序,并与所述程序锁具对应关系的设备名称或房间门名称或锁具位置名称和锁具类型回传给所述管理软件。进一步地,所述程序钥匙在开启每一所述UPS防误锁具后,均对开启下一所述UPS防误锁具进行约束和提示。

3.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文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设计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文所述电力自动化机房防误暨锁群综合管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电力自动化机房防误暨锁群综合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流程示意图

4.结语

本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可实现使用一把程序钥匙对自动化机房UPS防误锁具和一匙通锁具的开启,完成对电力设备的巡视和操作,操作、携带方便,而且只需安装一套管理系统即可实现传统两套管理系统(UPS系统和一匙通系统),管理系统结构更简化,维护更方便,同时可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应用起来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KUNDERP.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张信权,梁德胜,赵希才.时钟同步技术及其在变电站中的应用[J].继电器,2008,36(9):69-72.

[3]陈为化,江全元,曹一家等.电力系统电压崩溃的风险评估[J].电网技术,2005,29(19):6-11.

[4]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电力可靠性技术与管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篇12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

信息单元、数据依据逻辑方法再现和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序化增值的过程是信息组织的哪项功能:(

正确答案:增值优化功能

2.

下列哪一项属于信息服务的信息增值服务层:(

正确答案:Sohu网

3.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受者

4.

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先验信息的含义:(

正确答案:某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5.

以下关于信息管理活动各个时期的特点描述,哪一项属于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报纸与杂志等新型载体大量涌现

6.

电子商务技术框架中,主要包括安全、认证和电子支付的是哪一层:(

正确答案:服务层

7.

下面的说法哪项是语法信息的含义:(

正确答案:只考虑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改变的方式本身,而不考虑信息的内容及效果

8.

信息管理起源于三个不同领域,下面的这些领域哪个不是其起源的领域:(

正确答案:传播领域

9.

下面的信息服务机构,哪一项属于信息流通服务业的范畴:(

正确答案:图书馆

10.

对《行政管理学》进行信息揭示,下面的选项哪项属于分类标引法:(

正确答案:D035/207.1

11.

下面的几种表达,哪一种描述不正确:(

正确答案:逻辑非的逻辑符号是“+”

12.

联机检索服务是从哪一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分:(

正确答案:检索手段划分

13.

手工检索服务是从哪一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分:(

正确答案:检索手段划分

14.

将计算机内部信息转换成人们熟悉的语言、文字、声音、视频等的部件是:(

正确答案:输出设备

15.

信息单元、数据依据逻辑方法再现和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序化增值的过程是信息组织的哪项功能:(

正确答案:增值优化功能

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是:(

正确答案:CNNIC

17.

电子商务技术框架中,主要包括安全、认证和电子支付的是哪一层:(

正确答案:服务层

18.

全面揭示和再现信息的特征,科学反映和描述信息的特色是信息组织的哪项功能:(

正确答案:基本功能

19.

下列选项中,属于电子商务系统的交易服务功能的是:(

正确答案:客户自助服务

20.

下面的几种检索表达方式,哪一种方式属于截词检索:(

正确答案:“*magnetic”

二、简答题

1.简述系统划分的原则。

答:(1)可控制性原则。系统内部的元素一般是可以控制的,而系统外部的元素则不可控制,因而把系统中的若干元素划分为同一子系统时,该子系统应能管理和控制所属的所有元素。

(2)功能聚合原则。在系统内部的元素通常按功能聚集原则来进行子系统划分。软件系统由若干模块构成,而模块具有各自的功能。若干模块按功能聚集构成子系统。

(3)接口标准化原则。系统在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定义大量的接口。接口是子系统之间的连接点,即子系统输入、输出的界面。在信息系统中接口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接口可以完成过滤(通过接口去掉不需要的输入、输出元素)、编码/解码(将一种数据格式转换成另一种数据格式)、纠错(输入或输出错误的检测和修正)、缓冲(让两个子系统通过缓冲区耦合,取得同步)几个方面的工作。

2.简述管理有哪些基本职能。

答: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功能,又称管理的要素,是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划分有许多学派,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

3.简述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答: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具体的物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提供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系统设计是新系统的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功能要求,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上实施的方案,即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4.什么是计算机通信网络?

答:计算机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主要是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范例(12篇)

    - 阅0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美术及其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沧桑沉沦,从其历史的嬗变中看到其与社会、与人千丝万缕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通过教.....

    浪费粮食危害范例(12篇)

    - 阅0

    浪费粮食危害范文篇1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们于2月16日至17日,对全县粮食企业-财政性补贴资金的收支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自查数据1、调控粮补贴.....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