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内涵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1

国际贸易术语,是在国际贸易事务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交货条件,主要是规定买卖双方的所需要承担的费用、风险以及责任范围,它旨在提高买卖双方的交货效率,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促进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如果交易双方合理的选用贸易术语,则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现阶段,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贸易术语多来自《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这一通则又称为《INCOTERMS2000》,在这个通则中一共列举了13组术语,这13组术语详细的规定了货物的运输、风险划分、投保义务、交货地点、出口进口结关手续及费用负担、装货卸货的负担以及适用的运货方式等。这13组术语主要分为E组、F组C组和D组,总的变化趋势是卖方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减小,但是买方的风险则逐渐的增大。下面就将对这4组术语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选用来避免一定的风险,做出解释。

2.对于每一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2.1E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E组国际贸易术语(EXWORKS),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厂交货价格条款,是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处所(工厂、工场、仓库等)将货物提供给买方时,即履行了交货义务。除非另有约定,卖方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备妥的车辆,也不负责出口清关。买方负担自卖方所在处所提取货物至目的地所需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在这一层面上,由于卖方不负责出口清关,这一贸易术语所指的贸易行为在性质上更像所谓的国内贸易。在使用这一贸易术语的情况下,对买方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如果买方在购买货物后不能办理出关手续,则责任需要买方自己完全承担。因此,国际贸易中大多数情况下,不使用这一贸易术语。

2.2F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F组贸易术语包括FOB、FCA和FAS三种,这三种的贸易术语的涵义分别是:船上交货、货交承运人以及船边交货。在这一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有义务将货物交给卖方所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之前的货物风险由卖方承担,在交给承运人之后,货物的风险也随之转移给买方。因此,对于这一贸易术语,买方在购进货物时,更加适用,因为在这一贸易术语下,买方有权自己选择承运人,不容易出现卖方和承运人合伙伪造装船提单的情况。

2.3C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C组贸易术语包括CRF、CIF、CPT、CIP,这四种贸易术语,这些贸易术语的涵义分别是成本价运费、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的目的地。该组贸易术语属于装运类术语,卖方有义务寻找承租人订立条款一般化的装运合同,并且承担相关的费用,但是货物装船过后的风险,暴扣货物因运输而发生的额外费用或者是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都由买方来承担。

2.4D组贸易术语的分析

D组术语包括DAF、DES、DEQ、DDU和DDP四种术语,这四种术语的涵义分别是:边境交货、目的港船上交货、目的港码头交货、未完税交货以及完税后交货。这组术语术语到达类术语,在这种术语条件下,卖方有义务将货物送到合同上约定的目的地,主要包括边境或者进口方所在地。这种贸易术语会使卖方承担较大的风险,而这种贸易术语也主要适用于边境贸易。

3.国际贸易术语的选择和运用如何在国际贸易中选择相应的贸易术语,下面仅以进口商为例需要根据运输方式、货物自身的独特风险、运保费的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

3.1选择国际贸易术语时,需要自身货物的运输方式来选择相应的贸易术语。现阶段,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大多数是海运,这就使得FOB、CFR、CIF成为使用较多的三种国际贸易术语。在这三种贸易术语条件下,买方需要承担货物装船之后的风险。但是,以上的三种贸易术语也仅仅是针对远洋或者是内河运输方式,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例如陆路或者是航空运输来说,并不适用。因此,考虑到运输方式来说,EXW、FCA、CPT、CIP、DAF、DDU、DDP这七种贸易术语由于适合所有的运输方式,在适用陆路或者航空运输时更应该把这些术语考虑在内。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2

关键词:中美双边贸易;自然资本;生态足迹;PLUM

中图分类号F742;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5-0170-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25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持续数十年。直至2004年前后,美方才提出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巨大的双边贸易失衡。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至2009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降反升。此后,美方为扭转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做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种种威胁。有人认为,中美贸易失衡,使美国民众失去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另一些人则认为,中美贸易使美国消费者长期从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消费品中获得大量消费者剩余,中国出口为美国消费品市场超过30年的物价平稳做出了贡献。无论是消费者剩余获取,还是消费品市场物价稳定,现有研究都是从传统经济学的货币资本(monetarycapital)的角度分析中美在双边贸易中的利益。而越来越多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显示,货物和服务在货币资本上的等价交换,有可能在自然资本(naturalcapital)上是不等价交换[1-6]。本研究试图从生态经济学的自然资本的角度分析中美在双边货物贸易中的利益。

1文献综述

自然资本,也称为生态资本(ecologicalcapital),用来表示生态资源的存量,被生态经济学文献广泛使用,例如,Constanzaetal.[7],AnderssonandLindroth[2],Monfredaetal.[8],Moran[5]等人的研究。传统经济学用货币资本表示货物和服务的货币价值,但生态经济学认为货币资本不能反映货物和服务的生态价值,故用自然资本表示货物和服务所含有的生态价值。自然资本测算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其一,自然资本的测度方式;其二,特定测度方式所采用的计算方法。

Moranetal.[6]概括了自然资本的四种测度方式:①物资流分析(MFA),以重量测度生态资源;②基于能量的测度,用内涵能量或能量记忆来测度生态资源;③用人类占用的净原生产力(HANPP)测度生态资源;④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以面积为单位测度生物圈的可再生能力有多少被人类活动所占用。一国/地区的EF是生产该国/地区货物和服务的用地,并吸收这些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排放和废弃物用地,以及提供基础设施用地面积之和。EF将某一商品所含的自然资本分解为以下六种类型的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碳汇用地,其中,前五种用地为生产该商品的实际用地,碳汇用地为吸收该商品生产的排放所需用地,是虚拟用地。所谓虚拟,是指碳汇用地并不像实际用地那样,实际地占用地表面积。

基于曹淑艳、谢高地[9]的分析,笔者强调EF的如下缺陷:①核算的不完整。EF模型没有考虑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地下资源,并暗含着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之间不可相互替代的假设。②缺乏动态性。EF基本模型表达的是存量测度,没有将存量测度与出入系统的资本流结合起来。③缺乏结构性。EF基本模型直接把土地利用分配给最终消费,得到的部门-土地矩阵能反映部门的直接土地占用需求,但无法反映部门间接土地占用情况。

虽然EF存在缺陷,但在上述四种测度方式中,EF涵盖并改进了其他三种测度方式,比其他三种测度方式更加形象和直观,其使用日益广泛,故本研究采用EF测度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商品所内涵的自然资本,进而揭示中美在双边货物贸易中的生态利益。

在使用EF分析国际贸易的文献中,EF的计算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IO)和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productlandusematrix,PLUM)。IO方法将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值转换成EF面积,转换所需系数由投入产出表导出,相关文献见诸Wackernageletal.[10],Machadoetal.)[11],Lietal.[12]等人以及大量其他人员的研究。PLUM方法则是将商品的贸易量转换成EF面积,转换系数用来自全球足迹网(GFN)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编撰的国家足迹账户(NFA)所提供或其他人员计算的产出系数计算得到。在对国际贸易进行EF分析的文献中,使用产品用地系数将商品贸易量转换成为面积的文献见诸vanVuurenelat.[1],AnderssonandNevalainen[3],Hornborg[4],Moran[5],Moranetal.[6]等人的研究。

Wiedmann[13]全面、详细地阐述了IO方法与PLUM方法的优劣对比。笔者在此强调PLUM方法的如下优点:①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FAO)数据库及全球贸易数据库提供了与NFA中的商品编码一致的年度贸易数据。故PLUM可以获得长时期的年度数据。在IO方法中,各国通常不提供年度的投入产出表。②PLUM方法的分辨率可以达到具体的商品。IO方法的分辨率只能到达部门或产业。③PLUM方法的系数矩阵构建相对简单,NFA给出的转换系数已经考虑了母产品(例如,桔子)到子产品(例如,桔汁)的转换率,IO方法的转换系数则要考虑从最终产品追朔到原材料的完整供应链。

在对商品量转换成EF面积进行EF时间序列的研究中,产出系数的选择涉及两个重要问题[14]:其一,产出系数的空间选择。在空间维度中,产出系数可以在全球产出和当地产出中选择。全球产出是指使用世界平均产出系数将以吨(tonne)或立方米(m3)表示的商品量转换为用地面积,当地产出是指使用所研究地区的产出系数进行商品量到用地面积的转换。使用全球产出可以标准化不同地区间生态生产力的差异,利于不同地区的横向比较。其二,产出系数的时间选择。在时间维度中,产出系数可以在可变产出和恒定产出中选择。可变产出具有动态性,每一年份均使用当年的产出系数进行商品量和用地面积之间的转换,可以同时反映消费、生产和土地生态生产力等因素对EF的综合影响。恒定产出具有静态性,选定一年为基年,假设每一年的生态生产力都与基年相同,历年都使用基年的产出系数将商品量转换为用地面积,可以有效地分割各因素对一定人口所占用EF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PLUM方法并选择全球恒定产出计算1992年至2010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及从美国进口的全部商品的自然资本。在空间维度上选取全球产出,可以将美国生产的商品中内涵的用地面积和中国生产的商品中内涵的用地面积统一为全球公顷,以便对双边贸易中进出口的自然资本进行横向比较;在时间维度上选取恒定产出,可以排除土地生态生产力的变化对EF造成的名义影响。

对测算得到的自然资本EF值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①构造EF密集度、EF贸易条件及EF结构,进而分析EF值的贸易特征;②测算1992年至201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值的顺差结构,进而从货币资本流向及商品流向的角度揭示自然资本流向的成因。

本研究在以下方面不同于vanVuurenelat.[1],AnderssonandNevalainen[3],Hornborg[4],Moran[5],Moranetal.[6]等人的研究:①现有研究缺乏双边贸易的时间序列分析,在vanVuurenelat.[1]的研究中,贸易只是一个次要问题;AnderssonandNevalainen[3]考察2000年芬兰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的EF;Hornborg[4]考察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英国与北美进行原棉与棉制品、羊毛与羊毛制品贸易中,原料与制成品在货币资本的等价交换,其空间(用地)交换和时间(用工)交换却是不等价的;Moran[5],Moranetal.[6]则是在全球范围内考察2002年每个国家的出口的EF。本研究却是对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进行的时间序列分析。②现有研究中,只有Moran[5],Moranetal.[6]构造了产品用地产出系数矩阵。Moran[5],Moranetal.[6]将各个国名、四类用地产出系数构造了不可直接计算的矩阵,也没有列出矩阵运算的算式。本研究构造了商品贸易量向量(1×n)、用地转换系数矩阵(n×5)及等价因子向量(5×1),用地转换系数是用地产出系数的倒数,并建立三个矩阵连乘的算式,以计算某一年n种进口或出口商品的每一种用地类型的EF值及五种类型用地之和的EF值。③本研究双边贸易商品的EF流向进行贸易特征分

2EF值测算方法及数据

参照Moran[5],Moranetal.[6]构造的产品用地产出系数矩阵,本文构造产品用地转换系数矩阵,并建立矩阵算式,以计算1992年至2010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及从美国进口的全部商品的EF值。本研究选择全球恒定产出并选取2007年为基年,在世界土地生态生产力不变的假设条件下,1992年至2010年均使用2007年世界土地平均产出系数。在全球范围内,建筑用地不到总用地量的10%,并且,在贸易商品的生态足迹中,建筑用地不到2%[6],故本研究参照Moranetal.[6]的做法,将贸易商品所含的自然资本分解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和碳汇用地,不考虑建筑用地。

2.1矩阵及算式

2.2.1数据来源

农产品贸易量、牧产品的贸易量、渔产品的贸易量均来自UNComtrade,采用HS02商品编码,林产品的贸易量来自FAO的ForesSTATStatisticalDatabase,采用FAO商品编码。碳汇用地所需的商品贸易量来自UNComtrade,采用SITCRev.1商品编码。商品的内涵能源密度、电力能源系数都从NFA2010版中得到。但是NFA2010版未提供世界电力和热能的碳密度,本文采用NFA2010版的匈牙利账户中的CO2核算工作表推算出2010年世界电力和热能的碳密度。所有产品产出系数及用地均衡因子来自NFA2010。

2.2.2HS92向HS02及HS96向HS02的版本转换

UNComtrade在1992年至1995年、1996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0年的贸易数据分别采用HS92、HS96及HS02编码。本文使用HS92与HS02及HS96与HS02的转换表将HS92及HS96编码数据转换成HS02编码数据,转换表可从Comtrade数据库中得到。

3测算结果及分析

1992年至2010年中国对美国贸易全部商品(出口年均510种,进口年均550种)的EF值及折线图分别如附表1和图1所示(鉴于版面所限,附表1略去,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图1显示,总体而言,在1992年至2010年的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中国是四种实际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的净进口国,反映出中国实际用地比较劣势日趋加剧;1992年至1999年间,美国为碳汇用地的净出口国,2000年至2010年间,美国转变为碳汇用地的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美国通过货物贸易从中国获得排放空间。因此,美国用实际用地换取中国的碳汇用地。

为考察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EF值的贸易特征,笔者构造EF密集度(EFI)、EF贸易条件(TTEF)及EF结构(EFS)如下:

EFIj=EFjTVj,j=ex,im,分别为出口和进口(6)

式(6)中,TV为贸易值,EFI体现每一美元出口或进口商品的EF值,1EFI为EF的货币价格。贸易两国实际用地出口EF的货币价格(1EFIex)差异体现两国实际用地丰裕度、生产技术水平、用地集约化程度的差异。贸易两国碳汇用地出口EF的货币价格(1EFIex)差异则体现两国环境规制严度和减排技术水平的差异。

(7)

TTEF刻画一国出口自然资本换取进口自然资本的能力。TTEF升高,反映出口自然资本可以换取更多的进口自然资本,EF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EF贸易条件恶化。

EFS刻画出口或进口商品的EF值中实际用地与碳汇用地的比例。EFS升高,反映实际用地比例提高,笔者称之为EF结构绿化,反之,则称之为EF结构碳化。一国EFSex碳化、EFSim绿化,表明该国在进出口中存在使用换碳汇用地换取实际用地的趋势。

表1显示1992-2010年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EF值的贸易特征。从实际用地看,我国实际用地EFIex远低于EFIim,体现我国实际用地丰裕度、用地集约化程度远低于美国;我国EFIex呈递减趋势,即我国实际用地的货币价格越来越高,意味着我国实际用地的比较劣势呈加剧趋势;我国实际用地EFIim相对平稳,反映美国实际用地丰裕度、用地集约化程度保持平稳;实际用地TTEF呈递增趋势,即出口实际用地所交换的进口实际用地呈递增趋势,我国实际用地EF贸易条件呈改善趋势。从碳汇用地看,我国EFIex相对平稳,反映我国出口产品的排放含量没有显著降低,EFIim值呈递减趋势,反映我国从美国进口产品的排放含量呈递减趋势,美国碳汇用地的货币价格越来越高;碳汇用地TTEF呈递减趋势,即出口碳汇用地所交换的进口碳汇用地呈递减趋势,我国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从EF结构看,我国EFSex呈递减趋势,反映我国出

口商品EF结构呈碳化趋势;我国EFSim呈递增趋势,反映我国从美国进口商品EF结构呈绿化趋势。

为揭示中美双边货物贸易EF流向的成因,笔者测算了1992年至201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值按HS分类全部21个类别商品的顺差结构。按HS分类第1至第21类商品如附表2所示(鉴于版面所限,附表2略去,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为同时考虑顺差和逆差的影响,笔者构造商品顺差贡献率如下:

SCit=Xit-Mit∑21i=1(Xit-Mit)×100%(9)

式(9)中,i=1,2,…,21;t=1992,1993,…,2010;Xit为t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第i类商品的出口值,Mit为t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第i类商品的进口值。∑21i=1(Xit-Mit)表示t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的全部21类商品的净出口值之和或净进口值之和,scit表示t年第i类商品的净出口值或净进口值占当年全部21个类别商品的净出口值之和或净进口值之和的百分比。若Xit-Mit>0,则scit>0,表明t年中国对美贸易第i类商品顺差;若Xit-Mit

scit

1992年至201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值顺差结构由SCit组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中国对美贸易历年都是或绝大部分年份是逆差的商品类别为第6类、第17类及第2类、第10类、第3类等五类商品。其中,前两类(第6、17类)为碳汇用地密集型商品,后三类(第2、3、10类)为实际用地密集型商品。前两类(第6、17类)碳汇用地密集型商品的逆差贡献幅度呈现由强渐弱的变化趋势,后三类(第2、3、10类)实际用地密集型商品的逆差贡献幅度平稳。

在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商品中,主要顺差贡献的商品类别依次为第16类、第20类、第12类、第11类、第15类、第8类等六类商品,其中,第16、20、15类商品为碳汇用地密集型商品,第12、11、8类商品也是碳汇用地密集型商品,同时还占用实际用地。前四类商品(第16、20、12、11类)的顺差贡献大幅度变化,反映出中国出口顺差商品从以鞋、帽(第12类)、纺织制品(第11类)为主导向以机电产品(第16、20类)为主导的结构转变。机械设备(第16类)的顺差贡献幅度逐年大幅度攀升。

由于化工产品(第6类)及车辆(第17类)的逆差贡献幅度与机械设备(第16类)的顺差贡献幅度的反方向变化,导致中国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由碳汇用地的净进口国自2000年起转变成为碳汇用地的净出口国。

图1显示的中国实际用地净进口量逐年上升趋势,也可以从表3的货物流向中得到解释:①鞋帽、纺织品、皮革制品等三类占用实际用地的商品(第12、11、8类)的顺差幅度逐年大幅度降低,相应的实际用地出口量逐年减少;②植物产品、木浆、动植物油脂等三类实际用地密集型商品(第2、10、3类)的逆差幅度虽然保持平稳,但由于双边贸易量逐年攀升,相应的实际用地进口量逐年攀升。这两个反向变化的合力形成中国实际用地净进口量逐年上升。

表2实际上是以货币资本为测度来描述中美双边贸易的货物流向。表2从货币资本的角度展现中国在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实现了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而图1、表1则从自然资本的角度反映,中国为实现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付出了如下代价: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恶化、出口EF结构碳化、从碳汇用地净进口国转变为碳汇用地净出口国。

4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的生态足迹分析测算1992年至2010年中国对美国贸易全部商品的内涵自然资本,得到以下结论:

(1)在1992年至2010年的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中国是实际用地的净进口国,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恶化、出口EF结构碳化。美国自2000年以来是碳汇用地的净进口国,美国通过货物贸易从中国获得排放空间,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出口EF结构绿化,因此,美国不仅获得消费者剩余和消费品市场物价平稳的货币资本利益,也获得用实际用地换取碳汇用地的自然资本利益。

(2)我国碳汇用地净出口集中在“杂项制品”、“SITC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机械及运输设备”、“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饮料及烟草”等五个类别的商品。在这五个类别中,我国自2000年以来为美国提供排放空间。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我国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就意味着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但是,这种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并未考虑自然资本的代价。我们未曾意识到,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为贸易伙伴国提供碳汇用地的负担加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尽量减少产品出口所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

(3)在1992年至2010年的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中国实际用地净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出中国实际用地比较劣势日趋加剧。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国总体上是否呈现生态资源贫瘠化,生态资源贫瘠化又是否与中美贸易正相关。

致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下列同学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2006级本科生谭新龙、徐化愚,2009级硕士研究生沈晗;2008级本科生李璇、冯亚平,2011级硕士研究生邬光燕、吴莉。2012级硕士研究生杨楠承担投稿的格式调整。作者谨此向他们致以谢忱。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指出论文初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而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文责由作者自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vanVuurenDP,SmeetsEMW,DeKruijfHAM.TheEcologicalFootprintofBenin,Bhutan,CostaRicaandNetherlands[R].RIVMReport807005004.Bilthoven,Netherlands:NationalInstituteofPublicHealthandtheEnvironment,1999.

[2]AnderssonJO,LindrothM.EcologicallyUnsustainableTrade[J].EcologicalEconomics,2001,37:113-122.

[3]AnderssonJO,NevalainenM.UnequalExchangeinTermsofEcologicalFootprints:TheCaseofFinlandToday[A].PaperWrittenfortheLundConferenceon‘WorldSystemHistoryand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03.

[4]HornborgA.FootprintsintheCottonFields:TheIndustrialRevolutionasTimespaceappropriationandEnvironmentalLoadDisplacement[J].EcologicalEconomics,2006,59:74-81.

[5]MoranD.EmbodiedEcologicalFootprintsinInternationalTrade[D/OL].Sweden:LundsUniversity,2007,http://lumes.lu.se.

[6]MoranD,WackernagelMC,KitzesJA,etal.TradingSpaces:CalculatingEmbodiedEcologicalFootprintsinInternationalTradeUsingaProductLandUseMatrix(PLUM)[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1938-1951.

[7]ConstanzaR,d’ArgeR,deGrootR,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8]MonfredaC,WackernagelM,DeumlingD.EstablishingNationalNaturalCapitalAccountsBasedonDetailedEcologicalFootprintandBiologicalCapacityAssessments[J].LandUsePolicy,2004,21:231-246.

[9]曹淑艳,谢高地.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365-1372.[CaoShuyan,XieGaodi.EvolvementofEcologicalFootprintModelRepresenting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7,18(6):1365-1372].

[10]WackernagelM,CallejasL,A,DeumplingD,etal.IncorporatingtheLivingPlantIndexandtheEcologicalFootprint[A].LohJ(Ed.).LivingPlanetReport2000[C].Geneva:WWFInternational,2000:10-30.

[11]MachadoG,SchefferR,WorrellE.EnergyandCarbonEmbodiedintheInternationalTradeofBrazil:AnInputoutputApproach[J].EcologicalEconomics,2001,39:409-424.

[12]LiH,ZhangPD,HeC,etal.EvaluatingtheEffectsofEmbodiedEnergyinInternationalTradeonEcologicalFootprintinChina[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2(1):136-148.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3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

关键词:外贸制度;WTO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72-02

1我国现行外贸现状

我国的外贸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历史演变,在摸索中不断吸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制度的精华,在坎坷发展中不断充实。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对外贸易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避免贸易逆差,有利于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各种不稳定因素隔离,起到保护国内尚处于幼稚的民族工业。我国的外贸制度与我国外贸改革实践密切相关而颇具中国特色,其不同于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任何一种法系的制度,但同时又体现了两大法系相互融合的趋势。

2我国现行外贸制度的缺陷

(1)政策法规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外贸制的推广。我国外贸是以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而制定的,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垄断以及不透明的贸易政策,与国际上贸易的一般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利于推行制。同时我国也缺乏推行外贸所要求的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关规范外贸制的法律、法规、规章相互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在外贸实践中就表现为行为很不规范,国内纠纷频繁,对外则难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造成索赔困难。

(2)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影响外贸制的推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普遍建立起来,部门、行业垄断还未有效清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不够理想,推行制的配套服务(信贷、税收、结汇、商检等)也不完善,使外贸机制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3)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对推行的意义认识不够。外贸企业普遍认为进行外贸自己利少责大,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出口指标,有的还把推行看成是在目前资金紧张、退税滞后、出口下降、亏损严重局面之下的一种摆脱困境的权宜之计。这种偏差认识实质上是工贸双方对权利义务设定失衡的反映。

(4)外贸企业本身实力不强直接阻碍了外贸制的推行。由于我国外贸企业都是外贸垄断下的产物,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存在不少问题:自有资金比例较小,企业基础薄弱;业务范围狭小,经营模式单一;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不高;经营成本大,效益差;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政策性亏损及经营上的盲目性,相当多的外贸企业的经营已非常困难,有的已经资不抵债。

(5)外贸中的行政干预性强。实践中表现为: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大都不是自主选择。外贸企业尚未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未完全分离,产权不清,企业无经营自;行政部门严格限定的收费标准,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地方政府不顾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对其规定硬性出口创汇指标,使其经营的非理性化现象更加突出。

3改善我国外贸制度的建议

3.1统一外贸法律法规

虽然目前调整外贸制的法律法规、规章有《民法通则》、《对外贸易法》、《合同法》及《暂行规定》,但在规范方面它们存在冲突,这严重影响了外贸制的推行。具体可作如下处理:

(1)先制定《民法典》。针对《民法通则》立法滞后的实际情况,首先,应扩大民法的法律概念,立法时要有前瞻性,针对种类越来越多,的特征越来越复杂,须为给出一个更广的定义,并对其基本特征加以明确界定。其次,要实现外贸制度和其它制度的统一。

(2)废止《暂行规定》并删去《对外贸易法》中的条款。目前《暂行规定》从其内容来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其效力来看,层次太低,也不能适应推行制的要求,应予废止。而《对外贸易法》为行政法,外贸属民商法效力范围,按照西方国家法律体制,《对外贸易法》是贸易管制法,不涉及私法条款,而且其规定不仅简单,甚至连“”字样都未出现,没有民商方面实质规范作用。

(3)制定《合同法》实施细则。《合同法》的制定,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行纪制度和英美法的隐名、身份不公开的规定,也吸收了《公约》的合理成分。相对《民法通则》而言,其对制度方面的规定有了较大的完善,不仅弥补了原外贸制法律效力的不足、拓宽了的内涵同时也平衡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2扩大内涵,引入新的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借鉴了大陆法中的直接制度,但因为没有引入行纪制度,因此概念太窄,无法适应实践的需要。鉴于我国法的现状,扩大我国的内涵确有必要,只有扩大的内涵,才能为制度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与扩大内涵相适应,我国应重新调整法律体系,并引入新的制度,比如可以直接采用大陆法的直接制、引入行纪制度(间接)、吸收英美法中委托人身份不公开的合理部分等。

3.3增强外贸企业自身实力,促进制的健全和推广

我国外贸公司应以国际上通行意义上的以合理分工为原则、以追求效益为动因的工贸双方长期的稳定的外贸为依据,不断提高创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4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市场体系

(1)逐步取消外贸审批制。

目前我国的出口仍以审批制为基础,外贸经营权的取得,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政策需要及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审批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确定有权经营外贸的公司,无形中保证了其业务,确立了外贸企业的垄断地位,这与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环境不一致,这样也会使行为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运作,仍然笼罩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应随着时机的成熟逐步取消外贸审批制。

(2)进一步强化政企分开,排除行政干预。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仍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是政府的附属物。很多地方对出口企业和外贸企业下达了出口创汇的硬性指标,这使企业不能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选择经营方式。造成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在经营方式的非理性选择,不惜成本和不讲效益的盲目追求自营出口。政府不合时宜、不切实际地对费的限制性规定,也影响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加快外贸企业的改制,以法律、税收为主要手段加强宏观管理,排除政策性干预。

(3)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塑造统一市场。

①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政府应在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②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如政府应利用已有的贸易促进机构、贸易中心、驻外经贸处,建立有效的国际商业信息网络和国内商业网络,为企业提供服务;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和地位与企业联合开发国际市场;尽快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在税收、信贷、外汇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除传统佣金形式外,允许开展商标、保险、抵押等形式。

参考文献

[1]陈立虎.对外贸易的行政法制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2]李由义.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5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

首先来了解“一带一路”,它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为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在“一带一路”的形势之下,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在经济上实现融合,在政治上达成互信的目标,在文化上相互包容与交流。“一带一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明显,“一带一路”之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会越来越友好,政治环境总体上更趋稳定。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具体内涵。

然后来了解在“一带一路”的形势之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主要遭遇的三个摩擦。第一,我国面临着反倾销的摩擦,根据不少的资料证明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受到反倾销危害最多的国家,这就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个国际贸易摩擦是技术壁垒,我国的技术、标准、制度与国际的标准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其他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便捷,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也就成为了我国进行国家贸易的“拦路虎”。当前“一带一路”的形势之下我国面临的第三个国际贸易摩擦是补贴与反补贴,其他国家的政府为了打开市场实施补贴与反补贴政策,这就使得该国的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优势,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以上三个是我国当下遭遇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摩擦。

二、探究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因素

根据上文对“一带一路”下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崛起产生了危机感。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他们会共同消极对待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第二个原因是我国的贸易顺差过大。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上行趋势,贸易顺差较大,其他国家对此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来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就容易引起了他国与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第三个原因是我国的许多法规、标准都与国际标准不符合,所以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国内的各项标准中只有40%的标准是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其他的都与国际标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这三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容易产生与别国的摩擦。

三、“一带一路”形势下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1篇6

论文关键词:产品质量管理,对外贸易,进出口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商品质量的好坏则逐步成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

1.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1.1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在质素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62.9%,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进出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损失巨大。诸如此类,在过去的贸易中,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遭到拒收、卡关、销毁,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降低。同时,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家用电器方面,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1.2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7.64亿美元,占总金额的18.96%;2011年,由于种种产品缺陷,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2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2.1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出口,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2.2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两面性,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3..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1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温家宝总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3.2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因此,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3.3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出口,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怎么写。

3.4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4.1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4.2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出口,开发新产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4.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通过驻场监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备案、资格审核、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对重要出口商品质量的强制性检验,确保出口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促进中国产品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扩大出口,减少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同时,还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检验,实时关注国外产品问题动态信息,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加强进口企业监管,防范进口产品以次充好、以旧顶新、以少冒多,掺杂使假等情况的发生,从严监管,严厉打击,严把进口商品质量关。

参考文献:

[1]李钢,李俊,推动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础与必要条件[J].国际贸易,2006,5

[2]徐琴,以质取胜——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J].当代经济,2007,6

[3]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王翠,论对外贸易中以质取胜的名牌市场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5,31

[5]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6]刘香丽,舒斯亮,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3,5(1)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服务贸易;国际贸易;贸易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026-05

服务经济(ServiceEconomy)是以人力资本基本生产要素形成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当前,服务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其一是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其二是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2006年以运输和旅游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贸易首次低于50%;其三是信息服务贸易的兴起。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而且产生了大量新兴服务贸易门类,使世界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而且贸易规模越来越大。以2009年为例,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4261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0.4%,而且2000年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同时,我国自身的服务贸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相比国际20.4%的平均比重,我国服务贸易比重仅为11.5%,为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比重最低的经济体。为此,我国在2011年出台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部署了相关战略举措。而近年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到服务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服务贸易格局,并着重关注服务贸易发展方向和主要动因。鉴于在理论和实践中对2008年以后快速增长的信息服务贸易鲜有专门研究,因而测度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对于提升我国未来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服务贸易的范畴

信息服务贸易是指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贸易形式和活动,与一国ICT投资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在统计和操作中有不同的理解。有主张从国际贸易角度的大三分法(张强莉,2007),认为国际贸易分为物质贸易、劳务贸易和信息贸易,其中信息贸易为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并列举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贸易,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技术专家服务贸易)等作为信息服务贸易的内涵。逯宇铎(2007)等关注到信息服务贸易的多样性,提出从有形信息服务贸易和无形服务贸易进行区分,涵盖跨国数据流服务、电讯服务、工程咨询服务、技术培训与教育服务,金融信息等无形信息服务以及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文化娱乐制品和某些高技术产品等涉及知识产权的各种有形产品。信息学者,如马克.尤里·波拉特(1978)、储节旺(2002)则更关注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主张在已有的信息产业统计口径中切分出信息服务业类别并加以统计。上述统计范畴,要么在国际贸易平衡支出表中无法反映,要么不能完全反映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的总体范围。笔者认为,信息服务贸易范围的界定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原则:

1.1信息服务贸易应为服务贸易的下位类,从属于服务贸易总体分类

世贸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划分为12个大部门(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教育,环境,金融,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旅游和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及160多个分部门。商务部结合WTO相关要求,提出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等12大类。信息服务贸易范畴应立足于上述12个大类。

1.2信息服务贸易分类应兼顾信息服务的真实内涵

目前,有学者采用WTO框架下的小三分法,即服务贸易分为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信息服务贸易;还有一些学者直接以服务贸易分类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代替信息服务分类。这两种分类或宽或窄,无法反映信息服务的真实内涵。

在现有的服务贸易分类中,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建筑业、金融、保险均含有一定信息服务要素,但其服务主体并非信息服务。因此,笔者认为以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下称传媒)、电影和音像(下称影音)6个大类能较好地反映信息服务贸易的近似内涵;在国际统计口径中以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私人、文化及娱乐服务4大类为统计口径。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8

据了解,天津车展自2001年已成功举办过五届,“以展促贸、以展代销”的贸易特色使之成为内地惟一具有进出口汽车贸易功能的国际性专业展会。

连接国际市场搭建贸易平台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是沟通世界各国、辐射华北、西北、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也是我国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市场潜力巨大;天津滨海新区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作为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天津港保税区,素有“万国车库”之称,进口汽车占据全国进口汽车总量的半壁江山,进出口贸易功能尤为突出。这都为天津汽车进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天津国际车展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及经销商参展,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劳斯莱斯、福特、奥迪、法拉利、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一汽丰田、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一汽轿车、天津一汽、海南马自达、悦达起亚、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本田、上海奇瑞、江淮瑞风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与企业。

天津国际汽车展对于促进国内汽车市场的培育、加快天津乃至全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对国产汽车融入世界汽车发展潮流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发挥自身优势凸显贸易特色

天津国际车展与贸易相结合,借助天津口岸和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打造汽车进出口贸易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滨海新区和保税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使以展促销、展销结合的优势更加显现,现场看车,当场买车,试乘试驾,全程服务,缩短了汽车与消费者的距离,为车市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宣传汽车产品、扩大汽车贸易、推动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天津国际车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凭借以“贸易”为特色的展会准确定位,依托天津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滨海新区的整体环境,充分发挥天津港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以及丰富的办展资源,通过汽车贸易展这个形式,为企业、经销商搭建了稳固的贸易平台,并以真诚优质的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展会氛围。

同时,为增加展会的前瞻性、可观性、知识性,本届展会将首次引入部分国内外著名汽车生产企业最新研发的概念车加盟。这些代表了当今汽车工业最前卫、最具世界科技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概念车,以其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必将在展会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文化韵味浓郁相关活动丰富

本届展会将以“品味汽车时尚、引导汽车消费”为主题,继续坚持展贸结合的贸易特色,集中展示国内外乘用车、商用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相关用品等展品。展品将涵盖国内外著名品牌车型,并积极吸纳新品牌的加盟。

本届展会展览总面积将达到80000平方米,提前报名参展已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特点。

汽车文化展区将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整车展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别展出由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及团体收藏的名人座驾、汽车车模、邮票、图片、汽车手工艺品、车饰等,从多角度诠释汽车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届展会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形成现场选车、试乘试驾、购车一条龙服务体系,并为观众和参展商提供餐饮、交通、金融保险、网上交易等多项周到、细致的服务,力求使天津国际汽车贸易展览会成为贸易特色最鲜明、文化氛围最浓郁、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国际知名展会。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天津汽车国际展会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展会本身品牌及企业品牌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平面、网络、广告等多种媒体间进行,形成了立体式、系列化宣传、达到覆盖面广、受众者多的效果,先后在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相关展会信息1500余篇。与网络、平面、电视等媒体合作,分别开辟和建立了展会专题、官方网站;出版和制作了展会特刊、画报、参展企业访谈电视专题节目,并在相关媒体及市区和滨海新区繁华地段了车展广告,还在展会现场设立了主要媒体,现场报道区,直播展会盛况,使天津车展成为天津市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天津市在国内有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

本届展会还将首次举办“中国SUV汽车专场展示”,以展会设专场的形式,广集各类型SUV汽车于一体,同台竞技、相互沟通,全面展示当今国内外SUV汽车工业发展最新成果,为SUV汽车生产营销企业和消费群体营造展示与交流的良好氛围。此举受到了众多SUV生产和营销企业的关注,目前已有十余家企业向组委会表达了参展意向。

历届成功举办推动会展经济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9

一、重商主义的内涵

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重商主义的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它代表着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的经济思想和政治体系,是近现代经济学的起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适应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重商主义渐渐地开始风行鼓励贸易顺差,在对外贸易中,应少买多卖,贱买贵卖,并由此提出一套如何促进贸易流通的政策措施。重商主义学说都是以流通过程为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增加金银货币为目的。强调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该不断扩大贸易顺差,赚取外汇,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二、重商主义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诚然,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年来,明显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是生活水平,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但是,过于依靠重商主义也同样我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贸易环境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它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商品出口价格下降非常明显,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严重畸形化,虽然我国在对外贸易顺差总量很大,但是二十多年以来贸易顺差的主力军仍然是纺织业、缝纫及皮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建筑材料等,这些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或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在这些加工贸易产品中,我国并没有占据核心的技术或者创新能力,虽然总量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在价格方面却始终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只能听从少数国家操纵的国际市场的调控,渐渐形成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控制了市场价格。我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的局面。其次,由于在技术和价格上的天然劣势,导致国内厂家为了促进销量不惜彼此间展开价格战,竞相出口甚至恶性竞争压低出口价格。这些都是因为过度的以来出口且出口商品结构畸形的结果,而始作俑者就是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二)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难度和风险

据统计,至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额达1.5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居全球第一,不仅形成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让外汇储备面临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风险。针对于巨大的贸易顺差,我国为了避免项目和资本的双重风险导致的人民币升值不断买入外币投资本币,其后果是我国面临着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在国际市场在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下,大量国际热钱涌进中国套汇套利。并且将其中大量的热钱投入到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和股市,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的通话膨胀。而在重商主义的作用下,我们今天出口换回的仅仅是一堆纸币或数字符号。在国际汇率不断变动的今天,纸币或数字符号没有实际价值。更加糟糕的是由于美国近年来的赤字压力、巨额国债、过度消费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再加上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美国持续执行“弱势美元”的政策,使我们通过出口实物换取的外汇不断缩水,这就等于美国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获取了中国商品,我国的外汇储备财富随之蒸发。另一方面,长期持有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等同于长期套死一大笔投资资本,原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显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潜力。

三、我国走出重商主义的对策

针对于重商主义给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国内外两方面入手,既要依靠出口,改善出口,也要适当的发挥我国巨大的进口优势,同时扩大内需,平衡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优化出口结构,调整出口政策

首先,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或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跟利润都非常低在国际市场上只能服从少数国家的话语权。我国迫切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减少大量消耗资源型产品和消耗能源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强对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支持。同时,我国的出口国家主要是欧洲跟美国,过分依赖少数的出口市场,必将会在价格方面受到掣肘,并且极其容易形成贸易摩擦。我国应该加强跟东盟等其他经济体的经济联系,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多边贸易,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其次,就国内而言,取消对出口企业及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恢复市场定价原则,公平交易。尽可能维护市场和价格的稳定,避免国内企业形成恶性竞争。

(二)发挥进口优势

重商主义的内涵就是减少贸易逆差,不断的加大贸易顺差。但是在不断的扩大出口的同时也减少了进口的吸引力。中国是国际市场上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大买家,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没有充分利用好我国在进口农产品、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较优势。通过巨大的进口优势来补贴处于劣势的出口产品,尽可能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益,争取最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重视进口还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可以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通过平衡全国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结构,进而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相互推动作用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变成真正的贸易强国。

(三)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全面增长是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经济的整体失衡。重商主义过分的强调了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长期以来,我国储蓄过度,造成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过市场的投资,开拓国内市场,挖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只有内需扩大了,才能逐渐的弱化经济增长对于出口的过分依赖,也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进口

一、市场机遇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2014]49号)

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继5月《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后,2014年10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在促进进口方面提出措施,包括: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进一步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进口促进平台、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意见》的出台将推动全国进口贸易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给商业银行进口类结算及融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澳自由贸易协定

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签署了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意向声明。

根据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作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按照程序,接下来两国政府将签订自贸协定,然后提交立法机构,获得审批后,自贸协定就将正式生效。协定的签署将进一步推进两国密切的经济关系,有利于扩大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和农产品的规模,并且随着两国商品的流通,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贸易、投资贸易都会得到推动。这些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QE退出

2014年10月30日,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消息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将在10月份正式结束,这意味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历时6年,先后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正式宣告结束。

QE退出将直接引领美元走强,由其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则会顺势下跌,能够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1和美元指数的关系亦可通过历史规律加以佐证:

美元指数与CRB指数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将促使进口企业进一步扩大大宗商品进口,为商业银行大宗商品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二、聚焦特定产品进口

(一)聚焦能源资源进口

能源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矿物能源、水能源和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其中在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为矿物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意见》下发后,随着各地政府促进口实施细则的出台,预测能源资源类进口将呈显著上升趋势。

此外,根据刚刚签署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澳洲对华出口的炼焦煤、动力煤等能源和资源产品将免除关税。澳洲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3年进口8,800万吨,占全部煤炭进口的30%,我国的焦煤进口更是一半来自于澳洲。协定书的签订将会继续提高中国自澳洲进口煤炭的占比。

(二)聚焦一般消费品进口

一般消费品指水产品、水果、牛羊肉等产品,《意见》的下发和中澳、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都将对此类产品的进口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消费品具有进口提货时效性要求高、进口融资自偿性极强、融资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应当作商业银行进口类融资业务的重要支持行业。

(三)聚焦服务贸易进口

服务贸易一直是我国的重点进口鼓励对象,目前服务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领域,对于国内急需的咨询、研发、专利、技术、设计等方面进口有待继续加强。国内商业银行可针对性的制定有关服务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办法,通过贸易融资的成本低廉、规模宽裕、流程便捷等优势锁定客户服务贸易融资需求。

三、聚焦特定区域市场,形成经营特色

(一)聚焦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目前,国家已经批准设立上海、天津、宁波、苏州等多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区内企业享有外贸发展方式、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应用、商贸物流综合发展和金融服务等多种政策红利,这些地区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处区域优势,认真研究示范区内企业和银行可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具有特色的示范区进口业务经营模式。

(二)聚焦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为适应我国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个,并且随着国家稳定外贸增长各项政策的出台,特殊监管区域数量还会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特殊监管区域享有税收、贸易管制、保税监管、外汇政策等诸多优势。区内企业往往有更多的融资需求,且基于其特殊的监管政策,银行可以进行的产品创新空间也较为广泛。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自身所在地区的特殊监管区域客户需求,通过结算、融资、交易等各类产品组合,同时可大胆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客户的融资、增值等需要。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发展也应进入“新常态”,除了聚焦特定产品,特定区域外,银行还应充分利用外部渠道,如加强与融资租赁类公司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同时注重风险防控,才能保持进口类业务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商贸系)

参考文献:

[1]韩文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

[2]陈四清.贸易金融,中信出版社,2014.5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2014]49号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1篇11

论文关键词:碳关税,六重,不确定性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虽然世界上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拟从2022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关税的不确定性,是指碳关税在合理性、合法性、征收标准、操作方法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这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环境是复杂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其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碳关税实行前所设计的目标、实施速度、预期效果与世界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博弈,更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进而改变“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实施进程与实际效果。

一、征收“碳关税”是否合理的不确定性

“碳关税”纷争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认为这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必需措施国际贸易论文,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碳关税”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同时也违背了WTO关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碳关税”在WTO框架下的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设想:认为“‘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应该看到这一合理性而对‘碳关税’予以接纳”。但是,在国际分工的固有框架下,国家间碳关税的财富调节机制是将一部分收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在没有相应的税收反馈、调节和补偿机制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碳减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援助,反而会因为碳关税的征收直接影响到出口部门的就业、收入等问题,从而违背了人类公平发展的基本准则,使得碳关税的合理性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争议。

二、征收“碳关税”是否合法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都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小论文。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而碳关税是不区分来源国,对未达到美国国内减排标准国家的进口产品一律征收,无视附录1缔约方和非附录1缔约方国家的区分,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另外,在WTO框架下,从GATT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来看,征收“碳关税”也有违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再看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其中(b)款要求该措施可以是“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而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碳关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符合“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条件,但问题在于碳关税也符合“必需性”的措施吗?这一点现在无法证明,仍有其他合理可选择措施的存在。此外,碳关税是否适用第20条(g)款也存在争议。从以上分析可知,碳关税有不合法的理论依据,而实践中国际贸易论文,又有曾经著名的“小虾——海龟案”,当环境和贸易冲突时,在WTO法律框架下以保护环境为由而胜诉的先例,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导致了碳关税的合法性具有不确定性。

三、“碳关税”征收标准及其是否一致的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和欧盟都没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征收方案,但文献中提到的碳关税都是直接基于进口产品的所谓“碳含量”或者“内涵排放”的标准进行征收。“内涵排放”是指产品自此上溯到各个生产阶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如果碳关税的征税基础是贸易产品的内涵排放,则影响内涵排放的因素很多,比如能源结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等,此相关信息需要根据各国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定量计算出国家间政策的具体差距,这都需要获得出口国政策的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还要细分到各行业、各产品,计算其内涵排放来确定税基,同样需要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信息,需要出口国政府的大量合作。而出口国政府是否愿意配合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即使愿意配合,征收碳关税如此之高的信息要求能否真正做到也是未知之数。因此,征收标准的确定是个技术难题。最后即使碳关税合理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发达国家可能仍有权选择自己的征税标准,就像普惠制一样,可以任由发达国家自己制定不同的普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待遇。碳关税征收标准的实施是否也会如此,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四、“碳关税”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随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操作。不论怎样的标准,都需要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定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且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需要统计各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所有数据,上文提到了这样高要求的数据几乎难以获得,而且如何计量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标准和方法的统一。目前碳排放的计量方法日益多样化,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大致有ISO/EC207/SC7、IEC/TC111、GHGProtocol、黄金标准、PAS2050等等,这些标准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其核算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但是究竟选择哪种计量标准和方法能更准确地加以统计,且不会引起各国的争议国际贸易论文,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探索。

五、征收“碳关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

作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减排计划的必要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看出,碳关税的目标是以征税为名达到保护气候安全之实。然而,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实践中同时却会产生碳泄漏的问题,即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碳泄漏的产生主要源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构成的经济传导作用,通过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三种渠道产生,进而增加了非减排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碳关税的实施有可能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全球减排合作机制,造成碳关税目标与预期效果的偏离。

六、利益博弈影响“碳关税”能否征收的不确定性

能否征收碳关税还取决于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博弈,首先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虽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碳密集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但这主要是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及分工的结果。而且,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因此,发达国家欲征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会结成“反碳关税同盟”,争取国际舆论,利用有关国际贸易准则,共同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的企图,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小论文。碳关税可以成为惩罚少数不履行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措施,但不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2010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12月3日,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四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东道主丹麦提出的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草案。由此可见,新一轮博弈刚刚开始。其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部,碳关税能否征收还取决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其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碳关税是否是牺牲其他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保护部分行业的一种做法,征收碳关税是否显然是安抚有关利益集团的一剂良药。因此,欧盟内部少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碳关税议题,而许多其他成员国却一直表示强烈反对。无独有偶,2009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众议院法案获得通过的消息进行评论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他说:“在当前整个世界经济仍深陷衰退之中而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贸易大幅衰减之时,我想我们对于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信号都应该非常谨慎地考虑。”“我想存在其他方式,最好有一个国际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碳关税能否最终实施仍具有不确定性。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世界经济长期来看会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稀缺资源的角逐也会促使经济走向低碳化发展的轨道。因此,“碳关税只是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解释不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沉迷的理由。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尽管最终能否开征还具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外贸沿着低碳化道路发展的选择应是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贸战略仍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为此,我们应改变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模式,调整贸易政策向竞争力导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并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篇12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甘肃;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63-03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以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简称grA)为主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逐渐成为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截至2008年8月,向WTO通报并仍然生效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13个,其中80%是近10年建立的。据WTO估计,全球贸易一半以上发生在各个区域集团内部。以优于WTO最惠国待遇的条件进行,这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也顺应这一新形势,稳步推进rrA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迄今,我国正在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涵盖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的1/4。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甘肃省的对外贸易也必然会受到我国FFA政策的影响。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实证分析,研究我国FTA政策对甘肃省对外贸易影响的路径和程度,并提出利用FTA政策提高甘肃省对外贸易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的自由贸易区政策与实践

区域贸易安排按照成员国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由低到高,一般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等六种形式。FTA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人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特定区域”。由于FTA相对于优惠贸易安排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相对于关税同盟及其他区域贸易安排形式在政治上的可行性较强,因此成为各国发展区域经贸合作的主要形式。目前,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中90%以上为FTA。

由于FTA的有限区域合作性质,FYA对成员国具有贸易扩大效应,对非成员国具有贸易转移效应,即这种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差别贸易自由化措施,在增加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同时。会降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量。由此,贸易扩大效应有利于提高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紧密度,提高成员国整体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会相对降低非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紧密度,相对降低非成员国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所以,各国为了获得正向的贸易扩大效应,尤其是降低其他FTA对本国产生的负向的贸易转移效应,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各类区域贸易安排中来。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进程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迄今,我国正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FTA,涵盖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的1/4。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区域贸易安排也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

二、甘肃省对外贸易特征

(一)甘肃省对外贸易规模

甘肃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进出口在全国41个口岸中均位于30名之后,但近年来贸易规模逐年上升,进口由1999年的0.8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2.01亿美元,出口由1999年的0.1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0.91亿美元,进出口均在2005年后增幅较大。甘肃省对外贸易一直为逆差,且由于进口增速高于出口,使逆差由1999年的0.71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1.10亿美元。

(二)甘肃省对外贸易地区分布

1甘肃省出口对外贸易地区分布

甘肃省出口主要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美国和日本。2006年甘肃省对韩国和香港地区出口增幅较明显,2007年对台湾地区、哈萨克、德国出口有所增加,对其他国家出口变化较小。

2甘肃省进口地区分布

甘肃省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智利、秘鲁、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刚果、古巴、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2006至2007年从澳大利亚、智利、秘鲁、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的进口增幅较大。

2甘肃省进口商品构成

甘肃省主要进口商品有矿砂、镍及其制品、其他贱金属、铜、机械、光学仪器和杂项化学品等。2004年开始,矿砂进口增长显著,由2004年的2.3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16.08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70%。

由以上分析可知,甘肃省对外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来源地和进口商品类别都比较集中,而主要的几个进口来源地,如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均为我国已经签订和正在协商FTA协定的国家,由此,我国的FTA政策必将对甘肃省的对外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我国的FTA政策对甘肃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与甘肃省对外贸易紧密相关的F"I'A协定

l_中国一智利FTA

2005年11月中国和智利签署《中智FTA》,并于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根据《协定》,经过两个阶段的关税减让,我国将先后取消4753种智利产品关税,智利也将我国5891种产品关税降为零,主要涉及化工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车辆及零件、水产品、金属制品和矿产品等。《中智FTA》实施以来,中智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两国贸易额达147亿美元,年增长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65%,其中,我国自智利进口103亿美元,出口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9%和42%。

2中国一秘鲁FTA

2009年4月28日,中国和秘鲁签订《中秘[TA》,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FTA。在货物贸易方面,中秘两国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为五类实施关税减让。第一类产品在《协定》实施后当年实施零关税,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61.19%和62.71%。第二类产品在《协定》生效5年内逐步降为零,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11.70%和12.94%。第三类产品在《协定》生效10年内逐步降为零,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20.68%和14.35%。第四类产品为例外产品,不作关税减

(三)甘肃省对外贸易商品构成

1甘肃省出口商品构成

甘肃省主要出口商品有钢铁、贵金属、镍及其制品、蔬菜、铝及制品、机械、谷物、电器、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等,其中2006年铝制品出口增幅显著,2007年钢铁、贵金属、镍制品、蔬菜出口

有所增长,其中钢铁和贵金属占出口额的60%以上。让,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5.44%和8.05%。第五类产品将分别通过8、12、15、16、17年关税逐步降为零,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0.99%和1.95%。目前,两国正按照《协定》的相关规定,完成各自国内法律程序,以使《协定》早日生效。

2007年中秘双边贸易额达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我国出口16.78亿美元,进口42.97亿美元。中国是秘鲁第二大贸易伙伴,秘鲁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第七大贸易伙伴。

3中国一澳大利亚FTA

中澳FTA谈判自2005年4月启动,迄今已经进行了13轮谈判。双方已就FTA框架内容、货物贸易市场准入、专业服务、金融和教育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43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我国出口257.58亿美元,进口179.97亿美元。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二)甘肃省从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的主要进口商品及其关税变化

甘肃省从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的主要进口商品仍然是矿砂、镍和铜,来自这三国的进口额占甘肃省总进口额的50%。从表3中可见,2007年26章MFN平均关税率为3.76,从智利进口26章的协定关税平均率为1.82,降幅为50%,74章MFN平均关税率为6.72,从智利进口74章的协定平均关税率为2.74,降幅为60%。从秘鲁进口的协定关税率目前尚未实施,但根据《中秘丌A》的中国关税减让表,中国将对从秘鲁进口的26章自协定实施起减为零,这样其降幅将达到100%。75章的MFN平均关税率为5.07,如果中澳FTA协定签订,从澳大利亚进口的75章也必然实施关税减让。

以2007年甘肃从智利进口的26章为例,进口额为4.68亿美元,以MFN平均关税率计算,进口关税为0.17亿美元,《中智grA》实施后,以协定平均关税计算,从智利进口关税为0.085亿美元,关税负担减少约910万美元。同理,甘肃从智利进口的74章,关税负担减少约105万美元。而《中秘FTA》实施后,甘肃从秘鲁进口26章的关税将减少734万美元。总体估算,《中智FTA》和《中秘FTA》的实施将使甘肃省每年进口成本比2007年之前降低约2000万美元,这对增加进口量,支持甘肃省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充分利用FTA协定,发展我省对外贸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审计专业判断范例(3篇)

    - 阅0

    审计专业判断范文篇1[关键词]审计教学;审计职业判断;教学模式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7.065[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7-0114-021审计职业.....

    审计专业导论论文范例(3篇)

    - 阅0

    审计专业导论论文范文关键词:人才培养;审计学;课程体系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体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两种模式,面向人才.....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