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1

关键词:微课程;生物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2-2

微课是指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开放型教育资源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兴起,这些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日益引起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如果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高中生物课堂,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应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

1.资源容量小。

从时间上看,“微课程”的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所以相较于传统课堂的一节课时间显得短小的多,因此也被称为“微课例”。从内容上看,相对于比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程”的主题突出,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某个教学环节,因而更加紧凑和精简。从大小上看,微课视频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因而可方便学生在网络上流畅地观看,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至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适合学生利用零散时间不断观摩、反思及研究。

2.资源情景化。

一套完整的“微课程”系统中,不仅有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还包括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和练习测试等,它们与教学视频一起构成紧凑的学习资源包,在网络上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利用这些资料作为学习辅助材料,酌情用于课后自己的学习。

二、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势所在

1.精彩呈现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内容,实验操作要领等,往往因为枯燥难懂,让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摄像设备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操作和知识要点事先记录下来,在微课教学时,分步、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使用字幕或语音提示将关键步骤或知识性小结重点展示,比单纯的文字展示或声音讲授要更加生动活泼。微课程中丰富的画面元素,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始终被一些关键信息所吸引,高度保持知识讲解的趣味性。

2.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减负增效。

微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由详尽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和鲜艳的画面共同组成,每一段课程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加以精心处理。这样精准的学习信息以及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环节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嵌入课堂系统中综合运用。整合在课堂系统中既可作为引言导入,亦可作为难点突破的手段,也可作为小结对整节课进行归纳和概括。总之“微课程”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能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不同学习方式互相配合,统一调动,可以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在保障学生高效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构建微课程,优化教学方式。

开设微课程最终的目的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创造便捷条件。因此,在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位置应该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同时,微课讲解应该有恰当的提问,实时的质疑,最好是设计安排那些最核心问题、最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来促进学习者的思考。重要的是每一段微课讲解结束时都需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这个总结主要是概括学习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难点和考点。由此可知,采用的教学方法要能满足微课程的课堂情景和教学特点,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2.设计微课程,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程不可能像常规课堂那样进行大容量的教学,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突破重难点,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切入重难点要迅速。微课的教学时间只是传统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所以引入某一个重点问题不可拖拉,要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状态。其次,授课线索要清晰明确。基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由于知识点一般只有一个,所以授课的线索也应尽量只有一条。线索要集中于主干知识的讲解和剖析,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要力求简约。课件要注重视觉化效果,但也要让学生感觉一目了然。板书设计要清晰记录授课思路与要点,方便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与理解。

四、基于微课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微课程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资源包,主要包括视频课件及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本文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内容为例,谈谈微课程的制作与实施。

1.确定教学内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一节很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变量、学会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多项综合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

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使用者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任务单是配套微视频使用的,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在课件播放中发出任务指令后,学生能很快找到相应任务并完成。例如“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任务单及意图如下:

以上任务单言简意赅,不仅可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渗透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3.视频课件制作。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3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思维能力培养,并迅速转变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微生物免疫学课程的兴趣,最终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生活中的例子、各种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是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注重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帮助他们进行专业定位,将课堂练习和工作任务结合到一起,才能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微生物免疫学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二、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水平得到一定提升,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已经向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多个方向发展,使得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职业素质,注重实践训练,才能让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得到有效增强,并逐步沿着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阶段不断发展。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高职高职学校要对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给以高度重视,不断引进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和信息技术,注重校内微生物免疫学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学生在教、学与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新的事物,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进行菌种鉴定这个实验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对实验要点进行全面分析,以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培养基制备方法、接种方法等。

(二)教学理念创新

现代教育制度下,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念创新,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目前,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理念应以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等为重要标准,根据微生物免疫学的职业发展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重点内容的强化,以满足岗位任务的实际需求,从而在选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更多与现代为生物免疫学发展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进行池塘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测定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设置合适的课程模块、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大肠埃希菌群数测定方法的理解,从而构建具有一定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保证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断提高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注重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才能全面提升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水平,从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首先,注重优秀技术人员的聘请,让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来进行课堂教学,并为学生的实践练习给以正确的引导,其次,注重教师的定期培训和进修,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堂研究等的考核,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促进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根据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可知,教学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习成绩、实践情况和应用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等进行严格审核,才能真正促进高职高专微生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不断创新。

三、结束语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1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其实验教学效果及相关的实践课程开展效果对整个课程体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更深地理解微生物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对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巧技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1]。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及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在进行环境工程微生物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深入践行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扎实工作,大胆探索,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突出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共同完成,离开了实践教学,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2]。特别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文化观念,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工科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环境工程微生物》这类实验性及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实践过程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不管是在实验方面,设计课程方面都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于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养成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只有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进而在行动上进行重视,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有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针对专业特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及创新性。为了培养学生基本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探索与总结,对本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与选择,并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完善。

在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主要进行基础实验的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教学内容,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3]。基础实验部分的内容服务于所有的相关实验,比如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染色实验及菌种的接种、分离等实验贯穿于整个实验体系当中。在其中突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另一类实践内容是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综合实验环节----生物技能综合训练。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步在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实验选题可以进行具有特定功能的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选择实验方法和仪器,经过分析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基础实验作为基础贯穿于整个综合训练过程当中,同时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于一体,综合性、应用性强,有典型的专业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有了实践教学前的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障,实践的成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实验都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才能从中够收获更多。

基础实验阶段,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若缺乏充分的预习,学生做实验就会手忙脚乱,不但降低实验效率,而且可能出现严重的实验错误甚至造成事故[3,4]。因此,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上述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先写出预习报告及设计方案,还要求学生能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事实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实验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综合实验的成败。因为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每一个选题由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动手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所选题目独立查找文献资料,应用学过的知识去独立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修改、确定最终的组内实验执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方法、步骤),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后再进入到实验阶段。实验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及实验收获,分析存在的不足或者实验失败的原因等。总结报告最后写出对这一实践环节的个人体会及合理化的意见及建议,这也有助于我们今后不断地完善这一综合实践环节。这样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案的确定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所以他们对实验的整个过程都非常熟悉,实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以期望获得预期的实验成果,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进来,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基本操作可反复进行,通过多次操作,能使学生熟炼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同时通过整个过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真正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

四、注重全过程管理,规范考核标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例如在生物技能综合训练这一综合实践环节中:整个过程由学生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准备,实验阶段,及实验总结报告的撰写等几个连贯的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因此全过程的严格管理也是直接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学生根据选题进行文献查阅,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最终的实验方案,要求在实验方案中写清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以及需要的仪器、药品及其相关的数量。指导老师依据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审核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只要是条件允许的实验就可以完全按学生的方案进行。这样学生对每一步实验能做到心中有数,也迫切希望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果。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遇到错误的实验操作可以及时纠正,有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实验态度充分了解,这样进行成绩考核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公平公正;最后总结报告的撰写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模板进行规范撰写,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论文的撰写方法,为后续其他的实践环节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这样可以不仅激发学生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并给出合理的实践成绩,因此整个过程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办法。主要考核项目有:文献查阅情况,方案的制定情况,实验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整个过程的学习态度,“实践总结报告”的质量等。对每一个考核项目都量化打分,实现了综合实践全过程质量控制。

五、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提高了实验课程效率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支持与认可。新实践课程体系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新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渗透,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面对真实的科学、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科学的内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及实践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重要素质。

总之,经过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习惯和模式,结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不断地探索与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2]杨朝晖,曾光明,刘国云,等.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4,3:45~47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5

一、微课程与微课的定义

微课程是最早源于美国的一个概念,经过我国一些教育学家的理解,转化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在学习资源上的定义。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微课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时间较短,其二是微课程的学习依靠互联网,其三是要按照方法论指导进行授课。我国几位教育学家提出,微课程应当是课程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只展现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以简短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微课与微课程虽然差了一个字,但与微课程的定义不尽相同。微课更多的是以微型的教学短片为主,在广义上是微课程的一个部分。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的任意阶段进行微课的学习。微课借助智能设备,可以广泛利用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将学习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微课程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有着知识点零碎、杂乱的特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老师着重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然后通过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不够扎实,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不高。合理运用微课程与微课,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一大改进。

1.微课程的运用

对微课程的运用可以安排在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学生学习课堂新内容之时,由于生物当中有些内容是微观和抽象的,比如DNA和基因方面的课程,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直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会十分难以理解。可以运用微课程,在上课之前先将知识点逐一罗列出来,然后借助动画、短视频分别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印象。学生们在讨论之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详细讲解。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然后在学习当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教师在其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其次是给学生评讲习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习题中出现的错误整理出来,做成短视频,借助视频制作手段将习题中的问题进行文字、图象的分析以及与其他问题进行横向的比对。学生可以直接在观看时对题目加深印象。学生在学习微课程后,再进行分组讨论,针对习题当中个人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当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部分习题整理出来,让学生进行当堂小测验或者在课后开展针对性练习。

最后,在对课程进行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学过,而对其失去了新鲜感,提不起学习兴趣。但对于生物当中一些知识点较多的章节,尤其像基因、遗传等部分的内容,学生很难真正扎实地把握知识点,需要重点进行复习。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借助微课程,对知识点全面、细致地进行梳理,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的串联,然后结合学习新课程时的短视频,再次对知识点加深印象。在运用微课程的过程进行复习时,应当多利用图片等形式,将知识点的区别和对比进行展示,比如DNA和RNA几种复制过程的对比,让学生有效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2.微课的运用

由于微课较为简短、浓缩,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将课前、课后的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自主加强学习。学生对微课的运用可以根据课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来进行。以“基因分离定律”这部分的内容为例,因为其在高中生物中是一大难点,学生需要充分地学习和反复地练习才能加强巩固,借助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可以通过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先大致产生一个基本的印象,初步了解基因的特点、基因分离实验的背景,这是微课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微课,对课程内容形成大致的认识,以便于后来知识点的细化。在课堂上,教师以视频、动画等形式,将一些著名的基因分离实验展示出来,重点展示其中抽象的概念。或者引用网上优秀的视频资源,在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认识。这是课中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对复杂知识点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在下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扩展,用微视频将课堂内容总结成网络,设置有利于扩展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是课后复习过程中的运用,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生物发酵工程学;MOOC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公司和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开始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以往的培训教学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MOOC模式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十分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已经成为西方先进国家居于核心位置的教育手段。本文对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MOOC教育模式概述

MOOC教学模式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因此,MOOC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化的远程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并增加了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的教学覆盖面积。如何将MOOC教育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教学机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MOOC教学平台主要包含edX、Udacity以及Coursera三种主要形式,能够对各项数据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精美并且高效的参考资料、课件以及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料。另外,也能够为用户提供先进的考核与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MOOC教学平台与任课教学进行沟通与交流,使任课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了了解并进行实时的指导。由此可知,MOOC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在微生物发酵工程学的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需要利用MOOC系统对各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微生物发酵工程学课程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微生物发酵物的纯化与分离、相关的生产设备以及抗生素与啤酒等产生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微生物发酵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将微生物发酵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于微生物发酵理论对一社会生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任课教师需要对各章节中各个知识点进行划分、凝练以及整合处理,将比较复杂的内容梳理成典型案例发酵、发酵效率、发酵水平、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以及发酵工程绪论等几大板块。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提练处理后,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电子习题、参考资料以及教学课件等,并将所制作用内容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其中教学视频的制作是MOOC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所制作出来的视频长度通常在8~15分钟之间。在视频长度的选择上,任课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知识记忆规律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最大程度上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对微生物发酵工程学中主要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在师生双向交流与课堂教学情况反馈两个方面,任课教学需要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内容提取出来,所制作的教学视频内容需要重点体现出特殊的侧重点,对各个知识难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明确的表述。比如在生物质能源研究以及啤酒发酵方面,将近几年来国内外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要向学生们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日常的MOOC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对以往的积累的设计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分析,使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完善与丰富。

三、开展案例教学

开展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在案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体现到一种“学以致用”的感觉,使学生们觉得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是实用的并且也是有价值的,只能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比如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园林废弃物的发氧发酵等。任课教师可以采用MOOC教学模式与分组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有关方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4人,在学习期间进行自由讨论,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对任课教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们自身也可以通过MOOC教育系统对相关的科学成果进行检索,并对所检索到的论文资料进行翻译与整理,将整理出来的结果与小组成员进行共享,对论文中体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由小组组长对整理工作所得到的内容制作成PPT,带着PPT资源与参与报告交流活动,将优秀的PPT作用提拔为典型教学案例,支付学生一定数额的版权费用并将其分享给班级内的其他同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全体学生的智力资源有效集中起来,既能够对以往的教学资源进行不断的丰富,也能够提升学生文献检索以及研究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微生物学》教学

为了跟上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步伐,目前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的各专业课的教学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枣庄学院(原枣庄师范专科学校)虽属本科非师范类院校,但仍保留了部分教育专业,特别是生物教育专业。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对相应的专业教学提出改革,本文主要对《微生物学》教学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微生物学》教学有所帮助。

1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单元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本章是中学生物学的开篇,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两节内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重温“巴斯德试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

本章共包括“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四节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已基本包含。

在此列举了第一单元部分内容做对比,由于篇幅有限,其它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

2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方法

2.1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的调控、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物种多样性、感染与免疫等;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微生物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为全面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将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前沿性。

中学第七册(上)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分别探讨了三大微生物类群――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此部分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等章节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讲解。此外,中学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医药、微生物与食品等多个方面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及“微生物生态”等章节均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内容的简述,但重点集中在细菌、病毒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上,至于其它微生物并没有详细、深入、系统的介绍相关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往往被教师简略或忽略了。在大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了解微生物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中学第七册(下)第六章“免疫与健康”介绍了人类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其中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的意义、传染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一章中已有系统介绍。有关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安全用药常识等内容在大学课程中应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因为“传染与免疫”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在《微生物学》中简短的篇幅很难讲清楚,因此建议将《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这一章删除,在掌握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开《免疫学》课程。

另外,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短时期内教材又无法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使微生物的教学具有前沿性,我们的知识才不会陈旧,使学生更容易适应时代的要求。

2.2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新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技术与实践》“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中涉及了大肠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细菌分离纯化技术,此项试验技术在大学实验教学“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已包含。但在以往的大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很难参与完整的实验环节,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获得、实验试剂的配置等,往往由实验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做实验,因此对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欠缺。因此建议大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适当增加各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和进行试验寻找答案。使学生在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课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1篇8

我校自199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了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实验教学改革

l.1实验课程的设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2001-2006年之间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36学时)的一部分,占其中的4学时,实验项目2个。实验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验训练,不能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在后续的实践及科研中感到比较吃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认识,2007年开始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独立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16学时,1学分。

1.2修订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也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本人自2007年起,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实验知识和实验技术的传授,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实验项目拓展到8个,并出版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实验指导教材;2011年9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出版了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修订版),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项目增加到10个,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学时数和实验类别等。

1.3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简单的学生实验、编写报告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贯穿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编写报告、实验考试等全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等),做到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从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到实验结束每一步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到辅助、监督和示范作用。每个实验都设置有相关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验证或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来解决这些疑问。

1.4改革教学手段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视频实验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因此,我们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网站,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图库,完成了课程试题库建设,该网站成为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

1.5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是综合考核(实验+闭卷考试),实验主要考核项目有预习情况、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7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关键点,该部分占30%。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特点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让学生参与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不但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还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课分组进行,每组实验结束后,做好后续整理工作,比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绘制实验,测试完毕要将实验菌种和器材进行灭菌后清洗,然后每组分别准备出下一个实验自己小组所需的器材,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置各种试剂,这个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完整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

2.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实验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对这些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中运用很少涉及,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我们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将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内容写进教材,如2011年进行实验教材的改编时,将电泳、凝胶成像、PCR基因扩增等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3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实验体系,比如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一)培养出的微生物可进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练习(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三)后的微生物进行数量和大小测定(实验四)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五)。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实验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惯性,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创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4结合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地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这点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宏观及微观图片,并建立了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库,从而更直观更丰富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2.5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是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有限的启发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项目选题、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处理、项目报告评审等均由学生解决。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实验项目的安排原则上不做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实验室条件满足就予以安排,创新性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找出成功或者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如2013年我校的科技创新项目:微生物处理高氯酸盐的研究、利用餐厨垃圾发酵废液培养产油微生物及其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和餐厨垃圾与玉米秸轩混合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等;2010年的科技创新项目:2-MIB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复合生物填料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和体育馆有害微生物研究。每个项目由3-5名本科生,1名指导教师组成。学生自由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实验室提供场地和实验材料,项目完成后进行答辩验收,验收由3-5名评委进行,优秀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2.6完善的考核手段

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技能不够重视的倾向,他们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却可以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为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在本课程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除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占70%),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还增加了闭卷考试(占30%),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或者操作的关键点灵活转化为试题的形式进一步进行考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关键点的掌握。

3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减少了重复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效率,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7年至2012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连续3年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网评中排名前10%。2010-2011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成为校第五批优秀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11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我校第十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为了配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出版了2本配套讲义和1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分别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2007版和2011版,校内讲义)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4结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进行了多年,很多学校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国内文献或会议报道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验连贯性、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本论文的特点在于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增加了网上教学交流及多媒体教学的比重,采用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闭卷考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进一步适应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9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学与微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科学[1-2]。微生物的生存依赖周边环境,而周边环境也会随着微生物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科学,微生物学实验则可以用来验证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从事相应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必须对中原工学院现行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初步探索和深化改革。

一、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微生物实验不是一门单独开设的课程,而是一门依附于理论教学、验证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课程。目前,我校微生物实验教学采取“理论课程学习—实验前撰写预习报告—课上实验—课后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批阅”的教学模式。该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我校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即由理论课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然后由实验老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机械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导致总体实验教学效率不高。另外,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现阶段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多采用分组操作的方式,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再者,我校微生物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纳入到理论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过多依赖于实验报告,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脱钩,从而导致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实践操作的学生的成绩反而比认真操作、专心实践的学生更优秀。这种通过撰写完美实验报告就能获得优异成绩的现象显然与实验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综上所述,现有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日益更新的需要。

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实现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科学化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成绩与各种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学生只有从心理上重视,才能认真对待课程学习。因此,有必要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独对其进行考核和评定。在实现单独考核评定的基础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针对教师讲解原理和注意事项、做示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适当创新。首先,在实验准备上,我校实验用的各项仪器设备以及器皿都是实验老师在实验课之前进行调试准备,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因此,学生没有时间认识和学习实验课上所涉及的仪器和设备,导致仪器设备的学习与熟悉占据了大量的实验课时。所以,有必要让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中。其次,在实验预习上,我校多采取撰写预习报告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预习,这种方式对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只是简单抄写实验指导书的同学,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可以有效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验课程的预习工作中[4]。最后,在实验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上,由于实验课时受限,往往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法,该方法效果不明显,学生无独立思考的空间。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将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调整为“学生预讲—交流讨论—学生预做—教师纠错—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模式来进行。学生预讲是指由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对本次实验内容进行简单地讲解,让其他学生对本次实验有大致的概念。交流讨论则是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主要是对本次实验的步骤以及具体操作环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熟悉实验步骤和操作之后,可由老师指定学生对实验进行预操作,其余学生同老师一起在观看预操作的过程中,对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进行纠错和适当的指导,最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模式在实验课程中增设了学生预讲、学生预操作的环节,因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实现多手段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图片,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者实际操作视频来帮助学生学习标准的操作方法。在传统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设备,通过操作视频对比,可以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方法,便于学生及时纠正;也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将实验结果直接导入多媒体中,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5-6]。此外,除配备多媒体设备外,还可以在微生物实验室配置摄像监控、录像系统,以便指导老师观察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从而便于客观地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最后,在实验室引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7]。显微镜在微生物实验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受到实验课时以及显微镜台套数的限制,指导老师很难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有必要在微生物实验室引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显微数码系统是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它由4部分组成:数码一体化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软件系统。显微数码系统能够真正实现实验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讲模式,让学生与老师的显微镜观察结果转换为图像,通过软件及时呈现给每位学生,实验教学工作更加便捷和有效[8]。

(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考评制度

1.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多为基础操作实验,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受限。另外,实验内容较单一,与环境工程专业本身的结合比较少,难以体现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的专业特色。为了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现行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有6个,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如何整合优化实验内容,将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显微镜的使用贯穿于整个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不再单独设置学时进行学习。将显微镜的学习和使用穿插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后,便于学生寓学于用,及时巩固和掌握。经过整合和优化,综合型和应用型实验是对基础操作进一步的强化和复习,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学生基本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操作后,接下来的综合性实验则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讲解。优化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在以基本操作技能为基础的同时,兼顾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2.改革、完善考评制度

为了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综合实验的创新能力,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微生物学实验的考核标准。对微生物学实验进行单独考核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在单独考核的基础上,将微生物学实验的成绩考核评定分为:平时成绩(10%)、实验报告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实验设计成绩(20%)。平时成绩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实验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成绩主要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报告两部分,可以用来考查学生预习情况以及对实验整体把握(通过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来实现)。期末考试成绩则包括实验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室相关安全知识。另外,期末考试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笔试,用来考核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种则是实际操作形式,用来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水平。综合实验设计则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多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语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性决定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以及考核方式的客观化。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优化、考评制度的完善,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让教学由教条变生动,让考核由机械变客观。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总体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家玲,李顺鹏,黄正,等.环境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国斌,刘维平.“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2):68-71.

[3]邓永平,刘晓兰,艾瑞波,等.高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3(12):48-49.

[4]颜守保,王顺昌,仝倩倩,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4156-4157.

[5]冯建成,罗素兰.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2007,24(4):66-67.

[6]孔芳,高勇,薛正莲,等.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145-147.

[7]张莉,咸洪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10):208-209.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10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研究与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发酵、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医学保健等方面[1],其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其他高校不具有竞争优势,如何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微生物学科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是教师面临的旨在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宝贵经验[2]-[4],但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重要的改革渠道。

1.理论课教学改革

微生物的特征体现在其个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并且有特殊的生活规律,单凭想象学生难以理解,理论课就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大量的图片及动画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一定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往往形成“填鸭式”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跟不上课程进度,形成已学内容记不了,新学内容看不懂的被动学习现象,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1跟进时代前沿,突出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模式化的课本讲授跟不上时展步伐,经典的科学性成果是学生学好微生物学的基本前提,但是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生物学科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上层层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展现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病毒一章时,可结合由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如禽流感等,其危害人类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病毒的侵染机制,学习之后印象深刻记得牢;教师将课题研究融会到课堂知识中讲解中,让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和贴近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1.2结合专业需求,完善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基础专业课,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教程,教师可根据专业方向侧重对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授课。由于微生物学科发展迅速,新领域不断开拓,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制药工程专业在大二上学期涉及微生物学,作为工科专业主要在实际应用上发展,如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抗生素,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靶向药物攻克病灶等;而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是往上游研究技术上发展,当然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应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专业给予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更好地让学生准确定位,有目的地学习。

1.3满足学生欲望,改进教学方法。

多媒体和板书结合不失为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5],可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板书则可转移学生的视觉疲劳,避免多媒体信息量过大而来不及记笔记,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单方面传授势必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效果的反馈,因此结合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还能使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于定势,力求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并积极配合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教学改革

学习微生物学除了掌握好理论知识外,其实验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微生物学实验在仅有的实验课时和实验设备中并不能满足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另外,实验主要由教师讲解、示范,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容易形成依赖,且形成的实验小组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小组成员只看不做,甚至连实验结果和分析都是抄袭,学生形成被动实验,没有积极性,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实验内容综合改进实验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

2.1注重实验预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师布置预习往往在实验前并没有检查预习效果,有的学生只是随意抄写实验目的和原理,并没有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实验意义,应付式地完成导致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继而草草了之,达不到实验目的,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实验前的预习功课是必要的,而且应当由教师监督检查,可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一些验证性实验例如革兰氏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染色后预期实验效果是什么,为何产生区别,从而逐一地让学生深刻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在熟悉实验背景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探求自己的验证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从而激起欲望学习如何正确操作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并设计方案,再由教师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方案进行讨论式引导,如材料的选择、路线设计、结果处理、注意事项等是否考虑周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开拓思维,进而积极投入实验。

2.2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中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较多,往往学生照搬实验步骤,对于实验条件有所变动时也不能寻找另外的途径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处理,依赖性强,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基础性实验由于课时安排断续连接,让学生对于已经做过的实验记忆不强,导致下一实验被动。因此,对于基础性实验如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平板分离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活菌计数等可以形成连续性实验的,安排约一周的时间完成,一旦完成实验学生就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使学生对基本实验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整体把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为综合性实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形成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如对产某种酶菌株的筛选,学生可在基础性实验上自行设计不同的方案和路线完成选题实验。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验条件在操作中指导学生实验试剂和步骤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微生物的培养常常因操作不当或细节疏忽造成污染,必要的演示可以防止学生习惯性操作错误的发生,如在超净台的接种演示、划线分离示范等;根据学生课程设置,避免完全重复实验,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在其他实验课程中已学习,对其构造和原理等方面可安排学生在该实验中复习和相互交流。由于一些微生物极其微小,教师应着重强调油镜的使用及规范操作,并通过观察结果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2.3完善实验结果剖析,提高学生反思分析能力。

每次实验完成得到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并不是要求每次都取得好结果,对于实验结果注重的是分析原因,无论成功与否,都应强调实验过程的重要性,结果代表的是实验操作的效益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结果反思实验中成功或失败可能的原因,根据实验报告反馈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讲解剖析,比如可采取多媒体展示一些成功实验图片或结果,或通过视频播放规范实验操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情况,让学生从本质上透彻了解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有意识地避免在今后实验中犯类似错误;对实验后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解答,通过问题深刻理解该实验原理和意义,可以由教师引导,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改进实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的学习不仅在于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6]。常规的微生物学考核并没有将学生的实验独立出来考核,而是与理论考试一起形成笔试,占有的比例较小,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勇于发散思考,而此种考核方式不能选拔出实验技能强的人才,会导致学生学习实践兴趣下降;对于实验的考核只通过实验报告也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微生物学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验成绩三部分,实验成绩包括平时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的结果分析是考核重点,以此限制学生相互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独立科研、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3.结语

微生物学内容覆盖广,技术发展快。教学改革应是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改革的核心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新手段,实行常教常新,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针对地方本身具有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有待专业人才的开采与利用,这就使得地方高校肩负起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学的不断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软实力,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砝码,微生物课程作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科技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人才培养平台,教师应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复兴的机遇、挑战和趋势[J].微生物学报,2010,50(1):1-6.

[2]崔恒林,董英,姜松.微生物学课程教研活动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2(1):135-138.

[3]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裴国凤,李晓华,阎春兰等.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3-125.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篇11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courseteachingqualityofMicrobialComprehensiveTraining,combinedwiththetalentdevelopmenttargetoffoodanddrugsupervisionandmanagement,throughtheabilityanalysisoffoodinspectionpost,theadoptionofcoursedesign,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andcourseevaluationwerereformedtoimprovethepracticaloperationabilityofstudents,tolayasolidfoundationforstudents'employment.

关键词:微生物综合训练;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

Keywords:MicrobialComprehensiveTraining;teachingmethods;course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12-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社会迫切需要食品检验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有着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微生物综合训练》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专项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选取上需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实用性。为了适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对食品检验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对《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选取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以满足食品检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1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1.1教学目标

1.1.1总体目标《微生物综合训练》主要讲授微生物的镜检技术、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食品微生物分析技术等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有关实习,应熟悉掌握微生物的镜检技术,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及食品微生物分析检验,满足食品检验岗位需求。

1.1.2具体目标通过技能训练,学生应达到的如下具体目标:①熟悉并掌握微生物的镜检技术;②熟悉并掌握细菌的染色方法;③能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④掌握微生物的无菌接种技术;⑤熟悉并掌握细菌的检测方法;⑥熟悉并掌握霉菌、酵母菌的检测方法;⑦掌握食品中各种微生物检测与数据汇报方式;⑧掌握实验室安全防范知识,会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简单事故进行处理。

1.2课程设计

1.2.1设计原则本课程的设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2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的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结合食品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实验项目,项目内容注重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项目顺序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兼顾项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检验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

2课程内容选取

为了适应食品检验岗位任职需求,《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将真实的案例作为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微生物镜检、革兰氏染色、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制备等实验操作是教学的重点,微生物技能训练的原理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微生物综合训练》的课程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3-5人,每个项目小组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实施到最终的考核评价均由学生负责。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任务驱动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适用于已具备一定微生物检验基础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微生物检验的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确定各分项任务的理论知识点与基本操作技能点,把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融合到基本技能点的训练之中。例如,实验项目“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之前的教学项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能独立的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在前一个实验项目结束时下达“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自行选择不同环境的水源进行测定。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微生物知识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学生将之前学到的显微镜检验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以及菌落计数等知识都融入到该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巩固了之前学到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充分发挥想象力,采集了马桶水、自来水、河水、矿泉水等多种不同环境的水源,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身边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养成。

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及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4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绩,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放弃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采取“考核评价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本课程共分13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均需独立考核评价,最后将考核评价汇总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过程化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在每个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不再单纯依靠最终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教学中,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可以合理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典型工作任务选取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技能,增强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适应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晓忠,项芳.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5):259-260.

[2]毕韬韬,吴广辉,胡红芹.高职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9):135-136.

[3]马越,虞未章,谢梅英,等.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20-22.

[4]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5):809,888.

[5]朱超才.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3(17):234-235.

[6]朱军莉,赵广英.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5):150-152.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

1.1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确立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沉浸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和任务型双语教学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虽然基础较好,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热情,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较差,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多比较抽象,因此,若大力度进行英语训练,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应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首要任务,并以专业课堂为载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将双语授课从被动的翻译形式转变为主动的接受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加强运用英语解读并表述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查找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交际能力。

1.2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遵循“以中文教材为主、原版教材为辅”的原则,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周群英教授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中文教材,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微生物在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超微生物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与物质循环、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等,同时选择科学出版社出版的“BrockBiologyofMicroorganisms”(11thedition)作为外文教材,该书是美国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自1970年第一版起已有42年的历史,它以新颖、先进、严谨的内容,丰富精美的图片,启发式的知识结构和巧妙的构思,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被誉为“生命科学名著”。这样选用教材,既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也为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平台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及辅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加深印象,增进学习兴趣,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采用的课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板书紧密结合,板书采用中文,课件上的知识点则为相对应的英文,包括教学内容、概念的表述等;(2)由于采用的外文教材以光碟形式提供了原书的插图,课件上即可增加大量英文原版图片。另外,还有下载于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McGrawHill、W.H.Freeman等的动画,这些动画都是原版的英文字幕和解说;(3)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环境生物方面的短片。如“水问”(WaterCries),“发现”(DISCOVERY)等,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环境生物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从视觉及心理上更接近、更喜欢这门学科。

1.4教法的实施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任务前(pre-task)、任务环节(taskcycle)和任务后(languagefocus)三个步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知识点实际应用性很强,学生在刚接触时可能会有些困难,再配以英文解说则更难理解。因此,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分别布置学习任务,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目前在课堂上实施的任务有以下两类:(1)知识点回顾,通常设置在授课内容结束后,如,病毒的定义、分类、化学组成、繁殖过程;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原理;活性污泥法中的几类重要的微生物类群,概括它们的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牢牢掌握,布置任务时需要教师给出重要的专业词汇,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命题,分组进行准备并发言,主要以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2)热点问题讨论,该类学习任务通常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文展开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水中污染物的检测及污染治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等内容,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于学生复习,为开展下一轮任务奠定基础。在双语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任务布置和展开也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还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学中应注重点线面结合、循序渐进。点即专业词汇,线即对英文句义的理解,面即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循序渐进即对点线面的逐级渗透,例如,在开始教学时采用英、汉交叉,使学生能够“望文生义”,看到中文即想到英文,并逐步达到能流畅地使用英文表达,同时介绍一些科技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及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和翻译阅读技巧,促进学生对外文教材的感知、理解与掌握。教学实践中,若要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教师不应拘泥于双语教材的现有理论知识,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基础理论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之间的联系。国内外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需要对照国内的实际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融合与补充,添加国内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教材、采取“拿来主义”[5]。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土知识和中国国情,认清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双语课程的精髓,提高学习效果。

1.5结构化考核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了结构化评分方法以最大限度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堂提问、任务讨论、文献翻译等,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任务环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英文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期末卷面成绩占50%,大部分试题仍采用中文表述,少数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等会配以英文表述。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