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整治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1

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正逐步成为网络的重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带来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这给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由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主要通过网络的平面体现其影响的程度和效度,它会因为人的思想价值与观念行为的综合性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最终结合在一起,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和体制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1.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基本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为大学生开创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和便利的交流平台。从功效上看,网络环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是一种人际思想与情感交流的空间,只是它具有与现实环境不同的交流方式。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环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高度的开放性。网络环境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开放空间,在网络中人们可以不受约束畅所欲言。在网上,传、受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受众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点击或放弃点击某一信息源;另一方面,受众也可以简单地成为传播者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面向各种不同的角色,并且可以直接与对象进行各种沟通和联系,彻底消除区域的限制。

第二,充分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一个自治与自主的环境,每个上网者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地独立选择,并且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个虚拟的网络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完善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三,持久的渗透性。在信息时代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网络之中,可以说,网络这一媒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媒体,其便捷高效、共享互动及信息传播的丰富广泛使得媒介环境的影响力大为增强、更为持久。

网络时代以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流主要靠面对面的工作来体现,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得以增强,开放性愈加明显,易变性更为活跃,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化

互联网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综合性、时效性等特征,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地域、身份等现实约束,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交流和思考方式等,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人的正确思想或错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环境的不同特征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对其它在形式上相对独立的媒体的整合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可共享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其它媒体的结合互补,扩展信息源,并结合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分析,提高人们对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鉴别的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第二,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的,缺少面对面相互间的直接交流,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在于,现实社会环境有着各种可见的因素在约束和随时提醒个人,比如熟人、规则、面子等。〔1〕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些规则基本隐藏起来了。大学生在自由、随意的网络虚拟环境中,摆脱了现实生活中人伦和法律的约束,如果缺乏高度的道德自律,就极易放纵自己,丧失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第三,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主体化趋向于非主体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者。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管制规则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用,教育主体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非主体化的趋向。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网络环境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助长了人们侥幸与放纵心理。网络道德失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冷漠。大学生社会认识、情感、自我意识,都处于在迅速走向成熟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但也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出现道德失范。伴随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具有更加追求“平等”与“自由”,思想开放,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个别同学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等特点,〔2〕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大学生不思“书”,淡漠了与社会、他人的直接交流,很容易变得孤独。对于处在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中虚幻的自我陶醉一旦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导致心理障碍。

2.加剧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受到破坏。网络自由开放使它不受地域、宗教、身份、国界等限制,在网络世界中,不仅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转变成了虚拟环境,而且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也日益与虚拟空间和虚拟世界交织在一起。〔3〕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一些意志薄弱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危机。西方国家手中往往利用网络优势,打着“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旗号,在网上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一些富有煽动性和引诱性的观念容易误导青年学生。

3.导致大学生对道德问题认识的模糊,误导大学生的行为。网络环境中“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平等、自由,因此易导致对现实生活中权威的漠视,使公共权威和教育者的权威减弱。”〔4〕很多人在网络环境中忘记责任,甚至对一些现实伦理不允许的行为采取绝对宽容的态度。一些学生长期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心理受到扭曲,而缺少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行为出轨,出现道德问题。近年来,新闻媒体披露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日益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大学生所为。〔5〕这些网络违规行为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对网络行为的错误认识所致。

三、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道德构建的路径

网络把社会各个部门、各行业及各地区各国联成一个整体,它在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也相应地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1.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净化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的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规范是人作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建构的准则,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是主体为自己的网络行为建构的准则。“正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客观上为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土壤。”〔6〕与之相适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应该围绕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能力的培养这方面,将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文明教育活动,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2.以生活化的方式优化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群体,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基础道德教育,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像、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针对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的身心特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是非辨别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与网络环境是一种互动、互构、相互依存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大学生对网络有较强的分辩能力和批评能力,自觉远离网上不健康的信息。”〔7〕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有良好道德的修养的人,才能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取舍和使用,强化防范意识,自觉地远离或消除各种有害的信息,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和影响。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2

一、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第一、解决如何通过网络来优化思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问题。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在客观上引导教育者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寻找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第二、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要借鉴现代科学文化的新成果教育,以及知识观教育、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商教育,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教育、终身学习观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等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层次分明,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集成性、同步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2.有利于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可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借助网络,人们可以在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有针对性,最新的事实材料,理论成果,有利于受教育者扩大视野,解放思想,提高境界。第二,可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资源。网络信息传播覆盖面广,受众面广,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地域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开放环境和广阔的教育空间。

二、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要性分析

1.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的抽样调查,可以得知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如下: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网络从各个方面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个性与行为。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极大的优势,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多的学生认为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网络讲座和在线交流的方式开展更加有效。但是,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浏览网络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无所谓。从调查的整体状况来看,大学生认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再进行大胆的创新。

2.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需要

和谐社会构建,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够取胜的关键,是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展潮流,必须要引领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积极创新,才能够更好反映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显示强大生命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

(2)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为了更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在当前网络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为了相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交流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受教育者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没有顾忌受教育者的特点,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而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质疑,难以有效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必须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要让受教育者更加满意。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中的平等思想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

随着世界网络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各种社交传媒工具开始出现,论坛、微信、博客、微博等先后出现,开创了互联网新时代,大大提高了网络参与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参与调查的同学100%都利用网络平台与人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获取95%来自网络,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出现重要变化,借助于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麦克风”,成为信息源和信息传播者,从而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控制着集中控制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进行根本变革。

2.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网络多元化冲击

微博在我国开始出现,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和交织,形成了我国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信息垃圾,高雅信息和庸俗信息、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主流信息和非主流信息同时并存,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影响。作为一个高互动、低成本的传播交流平台,网络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直接冲击,难以形成一个主流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对当前社会主流思想产生极大冲击。

3.传统社会价值模式受到网络自由化冲击

网络技术创设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活动移植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开展,形成了网络化生存方式,对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产生根本性变革,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社会交往模式,一种新的不稳定的伦理关系取代原有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关系相比,这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异常松散和脆弱。人们在网络中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网民不仅容易接受各种新思想、新观点,而且可能对原有价值模式产生质疑,缺少相应的道德约束和相互监督,甚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传统权威的价值模式提出变革要求,对传统价值模式影响力产生直接削弱影响。

四、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措施

1.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交往、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加强网络建设,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参与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国家时政,时事分析,来自网络的信息量获取达到50%,课堂信息30%,其他渠道为20%,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获取量仅5%,守好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犹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时代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主动走进网络世界,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导网络的科学、合理运用,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媒介工具加强沟通交流,及时给与帮助和指导,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托网络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前主流思想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突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网站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关注是最为重要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的高低。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100%的同学浏览过学校的主页,院系的网页,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更多正面的,准确的时事解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灌输方式有很大不同,它是通过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进入,自觉学习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将这些要求内化为个人理性认识,引导行动和实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方式发生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要从传统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到网络教育平台中,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相互帮助提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环境,自觉学习网络交流技术,主动掌握微信、微博、邮件、QQ等各种交流工具使用方法,要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中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受教育者要能够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和理念,从受教育者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首先要达到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然后再通过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思想任何不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柔性,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4.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机制创新是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保障。如前所述,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整体上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成立相应的创新协调机构或部门,要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整合在―起,形成工作合力。第二,要强化责任。根据不同部门和人员分工,分别确定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工作职责,统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宣传引导,牢牢控制舆论引导,形成受教育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第三,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前提和基础是要投入相关经费改造网络和维护平台。因此,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一项重要保障,要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总体要求,合理预算相关经费,并纳入到正常年度预算。第四,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根据管理职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中。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理论性的说教,但是这种教育形式已经相对落后,所以发挥网络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教育手段不断涌现,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教学形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而很多高校和教师基于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基于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增强实效性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往主要是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传统载体,具有内容固定、语境晦涩、话语严肃、趣味性差等特点,而网络则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参与性等新时代特征,虽然网络教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但是与现实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也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1.思政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依赖思想政治教材,所以理论性比较强、实践性不足,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理论性、政治性特征,这样的教育内容显然很难在网络环境下得到有效开展,也很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途径非常便捷,所以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个性化素质更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思潮的影响。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味坚持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只会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封闭,逐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感。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没有实现有效互动

无论在何种教育环境下,高效的教育活动都需要进行多方互动,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人际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师进行单向性的知识灌输,教师占据教育主体性地位,学生通常只会被动地听讲和学习,学生的话语权利容易被剥夺,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多方互动。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获取更多的话语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方式和互动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也容易让学生偏离正确的学习轨迹,很多学生习惯于在网络环境下玩游戏,涉猎新奇事物和思想,反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互动热情。

3.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创新

基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很多高校积极运用了网络教育方式,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一些学校的网络教育方案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很多学生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旧枯燥、乏味,缺乏时代气息和吸引力,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教育创新,融入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流行元素,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限制,否则即便是借助网络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也很难实现有效的突破和发展。

二、基于网络开展思想政政治实效性教育的有效对策

1.融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网络教学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德育和价值观念引导为目标的,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面向学生,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活化教育,积极融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网络教学内容。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便捷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所以教师在制订网络教育方案时,要善于调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差异,积极制订差异化的网络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善于结合网络的优势功能和特征,搜集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将其与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教育内容的优化、提炼和整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重视传统教育内容与网络教育内容的融合、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当中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构建适合多方互动的网络对话机制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所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对话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尤其是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枯燥,学生在思想课堂学习中常常处于尴尬境地。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对话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多,多方互动更具便利性,这为多方教学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话优势,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话语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话语表达权利,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3.加强网络教学与育人手段的创新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新挑穑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引入最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新媒体教学载体的运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积极运用最新的网络沟通工具,在教学与沟通实践中多应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型对话手段,借助互联网思维来提升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强热点教育思维的运用,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热点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内容,并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共享,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鉴别力,丰富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体验和对话体验。

4.提高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与交流,需要双方能够更好地驾驭和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增强教学与学习自觉意识、主动意识,提高师生对话效率,所以高校首先要为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素质教育氛围,让他们懂得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趋利避害。其次,由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统一、单向的对话机制,要充分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状况等个性差异,然后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体现对教育对象的充分尊重。最后,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信息化素质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及时弥补自身的信息化素质缺陷,这样才能紧跟网络教育的时代步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会面临很多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载体需要加强创新和转变,积极搭建基于网络的新的教育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载体、手段之间的整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凸显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炯.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1篇4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迈进“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又有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它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展的要求,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用其所长,遏其所短,努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土壤

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环境显著改变、实施的过程日趋复杂、面临的问题接连涌现,这些因素或单独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扩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过来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明确的检验阵地。

1.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了信息和科技含量。网络的出现,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容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的增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绝大多数来自教育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的渠道大为扩展,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加之网络信息较好地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同网络的这种作用,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努力利用网络,把教育内容融汇到网络信息当中,通过网络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客体。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信息的传输几乎综合了其他传输手段的所有优点,它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动态画面。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2.网络环境下思想多元化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它对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传播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又使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极易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接触。这种多元化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和充实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和更新教育内容的承载方式。

3.网络伦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道德是人格的核心,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了人的道德品质。在网络交往中,人扮演着一种虚拟的角色,这种虚拟的角色具有个人性、匿名性、缺乏责任性和缺乏内在统一性,虽然网络环境中交往的平等性得到强化,但交往中必要的道德特征却遭到弱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交往相比,网络交往中伦理道德的约束较小,人的劣根性具有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空间。同时,网络的出现作为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诸如自主精神、奉献精神、自由和民主精神以及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等新的价值观念与伦理精神也相应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道德生活。优秀的伦理精神和不良的道德行为与网络相伴而生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网络伦理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4.网络心理教育和咨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心理发生、发展的源泉,网络从本质上给人们提供了超时空的认识工具,极大地拓宽了个体的认识空间。然而,网络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互混杂,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人们按照在网络中习得的带有浓厚异质色彩的行为和观念去理解、接触现实社会时,容易产生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内心焦灼,甚至诱发多种社会适应不良症,等等。另外,网络上各种具有地域性、本位性的文化特质和范式通过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使网络中的人们经常处于矛盾的价值选择之中,从而影响了特定个体稳定人格的形成。既然网络给接触它的人们造成心理上潜在的或显性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更多的还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入了形象、生动、逼真的新活力。而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其挑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和改进原有的教育方法,客观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趋交互性。由于网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性比现实空间要大得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主体与客体的面对面交流,而且是以主体为主导的灌输教育为主,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很少,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客体可以随时在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向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咨询问题,与多个有同样问题的其他客体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既疏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流的渠道,增加了双方以及多方交流的机会,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其任务从此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再现、组织和管理知识。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教育方法和多向交互的学习手段的出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

2.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具综合性。现实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单一,一般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示范和疏导为辅,不可能涉及教育客体的方方面面。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把教育内容融入网络信息之中影响客体,可以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客体,可以设立特定的虚拟模型启发客体,也可以到相关论坛和聊天室中引导客体,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熏陶客体。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向,而以教育、引导、熏陶、启发和交流沟通等多种方法一起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全天候、多方位地施教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3.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立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把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但在实践中,由于人力、物力诸多因素的限制,这项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分层增添了新的内容,按照与网络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网络所持的态度以及掌握网络技术的多少,可以把网民分为高层、中层、基层、浮层和外层等多个不同层次,这种分层实际上也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进行了分层。以此为基础,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明确地依据不同层次客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如对待高层以疏导的方法为主,对待中层与基层以疏导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对待浮层以教育和打击的方法为主,对待外层则以灌输的方法为主,等等。这样,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因而更加立体化。

4.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趋主体化。由于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增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发挥。为适应这一要求,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方法都较之于现实空间有所不同,如借助网络向教育客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引导其正确选择信息、提高道德修养、在网上提出特定论题并引发讨论,等等,都在充分调动客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主体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变被动性接受为选择性内化,从而提高教育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变化和教育主客体的新特点,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寻找好的教育途径。教育必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必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为其所采用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

1.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他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上网的人,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依据新闻传播学的原理,大批量的同类信息一定会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判断,一定会对信息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产生强化作用。

2.通过网络主动引导和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客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

3.研制和推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二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软件对于使用者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使用者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认可和接受软件所包含的多种信息与观念。例如许多游戏软件中均包含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用者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游戏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开发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软件,并加以大力推广,让更多的网民使用和认可这些软件,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网民的目的。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受众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马克思之家”“红色中国”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已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一块阵地。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5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4.3%,其中在校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而大学生则是网络运用的最重要群体之一[2]。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征决定了网络对大学生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让大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嬗变。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对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构成挑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大学生通过上网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查阅需要的学习资料,这为其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网络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网络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他们过度依赖网络,越来越对书本不感兴趣,不喜欢做笔记,对所学知识缺乏梳理,造成知识“断层”;面对海量化的信息,缺乏筛选能力,不再进行深层次思考,思维惰性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甚至出现抄袭行为;还有的学生整天痴迷于网络游戏等娱乐环境,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规律。特别是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隐瞒和虚化自己的身份与来自各种不同层面、不同身份、不同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节律的震荡、变化与波动。所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是变好还是变坏,取决于自己的自觉性。学会自律,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才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的选择。

(二)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成人感急剧膨胀,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乃至寻求更高级的精神需求,也就是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级需求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3]202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满足方法,这时,网络的出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救世主”,让他们在苦恼中找到了一个能满足精神需求的“伊甸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交流不需要顾忌表达方式、语气等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信息的者,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这些观点可能在现实中从来没机会或者不敢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充分展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从而使自身的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高级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对自己需求的满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这种逃离社会的做法严重危害到其未来的发展;长期使用网络这种数字化、符号化的交流工具,由于缺乏眼神、语气、语调等这些非语言的交流,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异化,失去原本人际交往的情感纽带;网络中大学生极力张扬个性,表现理想中的自己,现实生活中个性又往往被压抑,这种虚拟和现实不和谐的状态,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分化。有学者指出“,追求和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3]202但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级需求会导致自己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的极大变化,如果这种需求一旦不能很好地满足,极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因而,网络只是一种辅工具,不能一味地在虚拟中寻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才能健康地发展。

(三)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了现代思想观念,但也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伴随网络的出现,多元化的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在大学生中逐渐树立起来,并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是:最好的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全新的观念教会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和选择,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实践,从而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另外,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落,使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全球意识的形成。这种意识是跨越国界的,增强了大学生的共享和合作精神。同时,互联网集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于一身,有利于人们效率观念和行为的培养[5]。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过滤和管理,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理念出现偏差。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弥勒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而大学生又好奇心强,社会经历和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有限,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冲击,导致个别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

正因为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尽量利用网路的优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坚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一)主客体关系模糊化,增强了主体间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地位界限不再明显。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往往是泾渭分明的,主体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客体只能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机械地接受思想理论灌输,这种单向的直线形的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削弱了客体的自主性。而网络环境中,只要用户登录到网络,就可以获得全球范围内想得到的任何信息,成为信息的自主选择者,也可以发表言论和观点而成为主体。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原先的客体通过信息,发表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那么,他们就会转而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教育者。信息源的无中心化使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丧失了原先因为掌控经验和信息而获得的优势地位,网络通过“人-机-人”的交流方式把主客体的单向教育转换为双向互动,使主客体从相互对立转换到和谐统一。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工作内容的虚拟性与真实性共存,主体队伍的稳定性与广泛性共存,主客体之间的权威性与平等性共存,主客体之间交流的单向性与双向性共存,教育方式的引导性与选择性共存[6]。

(二)教育介体现代化,增强了吸引力首先,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网络的超大信息容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具有可选择性,而且集声音、图像、动画、文本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体化的、动态的、超时空的,相对于平面化的、静态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是由普通的平面电影变成3D立体电影,使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增强了大学生的兴趣。这种感官上的全方位的刺激不断感染着大脑,让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经过内化,最终外化为实际行动,达到教育的效果。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隐性教育。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显性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接受者的心理反应,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蕴含在所有学科知识中,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网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隐含在形式多样的各类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声色俱全的网络,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主动寻求信息,从侧面得到教育。这种主动接受的教育,真正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教育的本质。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接受教育的心理动机,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最终到达自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三)教育环境扩大化,增强了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社会大环境一般不可改变,但是小环境却可以被影响、设计和营造。由于网络具有虚实交互性,“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8],因此,可以利用网络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另外,网络的虚拟环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首先,网络的超时空性便于进行思想调查和分析,只要找到一个联系人,就可以通过电子版的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和回收,并且利用网络软件进行分析,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资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和别的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动态、学生问题等进行交流,共享教育信息和资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再次,师生通过网络匿名进行互动,虽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度,但是通过这种平等性、匿名性的交流,大学生会表达出更多的真实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教育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以致建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形象工程,很不专业。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虚拟的空间开展的,但它的建设者是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的高科技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网络千变万化的教育形式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网络中种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教育者要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健康的姿态引导大学生。三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虽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精英,但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电脑理论知识,对电脑的一般功能能进行熟练操作,具备经营、管理网站的能力。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政教育,创新,措施

一、引言

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交流汇集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政治工作教育者面前的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大量的知识信息传输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将不健康的信息传播到校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应时展的教育方式,更新滞后的教育观念,将科学的思想和健康的知识用最快捷的方式传给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去了解网络、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技术,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网络道德宣传等等,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用。

1.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不因沉迷网络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仅各高校之间缺乏思想教育工作上的联系,就连高校内部之间的宣传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及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是各管各家的情况。这种零散的布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少,不利于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利用。当下,我们可以先将网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以教育部网站为龙头、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资源体系。

(2)利用多样化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整合网站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及电子邮件等网络功能充分利用,丰富和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的党团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团员作为学生中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向他们宣传党的科学政策、提倡健康的先进文化,让党的教育面扩大。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咨询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能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消除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困惑,让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传统的道德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挑战,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但是,就当前的网络环境而言,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手段,网络法律存在诸多不完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相关条例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积极抵制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需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为大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且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氛围,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进而增强自身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跟随时展的脚步,更新工作观念,在教育方法、途径及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大思想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让思政教育工作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参考文献:

[1]曾军顺.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学理论.2011(20)

[2]张民省,关多义.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必须加强[J].思想教育研究.2002(03)

[3]关多义,张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2)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几点思考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着相当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1网络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1网络促使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般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堂,学生的思想取向受教师的影响较大,对社会上一些新的思想思潮仅通过老师获取,存在很大的狭隘性。而网络出现以后,就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围墙予以拆除,学生身在校园就可以轻松了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生的事情,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如近期比较流行的韩国文化思潮,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就可以了解到韩国的美容业、整容业、韩国料理、韩国服饰及韩国人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化。

1.2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而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材内容一般理论性较强,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地位。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把这个事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个典型素材和学生讨论,可以想象课堂气氛的热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如截止2015年10月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急剧上升,并且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这个事件下教师倡导大学生要做一个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的年轻新一代。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素材,而网络使学生更容易获得这些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3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学生一些真实的思想动态。对一些社会热点和校园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很多学生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通过网络,学校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通过把这些真实感受进行整理、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校园贴吧、论坛、QQ、微博、微信、收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和学生时时互动,第一时间关注学生思想生活动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问题。

1.4网络加强了学校、家庭的沟通与协调

互联网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互联网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动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互联网,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家长也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和学校,同时社会也可以更广泛地关注学生。

2网络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2.1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

在当下,网络已经十分普及,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严重依赖网络,有的学生表示没有网络会生活不下去,这是十分可怕的想法。同时当大家面对问题时往往在网上寻求答案,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帮助,造成很多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人和人之间变得冷漠,对社会缺少责任感,甚至出现了交往障碍等心理疾病。

2.2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滑坡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道德意志力不强,在网络里接受到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很多大学生过滤信息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感染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在新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要做好几下几个方面:

3.1制定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环境管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社会中要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在网络环境中也要如此。众所周知,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国家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这一点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完善加强。同时,作为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环境的管理,制定校园网吧规章制度,约束大学生不文明上网行为。

3.2提高学生的信息识别的能力

高校可以把互联网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来开设,让每个大学生都学会运用网络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会如何在网络上学习专业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做一些事情。同时要提高大学生对繁杂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到自己需要的,抛去对自己不利的。比如西方文化思潮中,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人独立、创新,抛弃反动、色情等不良内容。同时作为高校,还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3.3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高校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奏响网上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形势与政策、热点时事、学习参考资料等内容上网,不断充实网络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课堂走上网络,走进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3.4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

高校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学生辅导员。在加强辅导员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能够运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开展工作并和学生互动交流。辅导员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等,在线开展师生交流。要善于利用网络,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朋.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1(11).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095-03

Abstract:Intheinstructionaldesignofthenetworkcourse,"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inthelearningsituation,collaborationlearningandtheattentiontolearners'individualdifferencesaspectsareinseparablefrom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theory.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capacityandflexibilityinteachingdesign,andplanveryaspe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representedbythecourse.

Keywords:Constructivism;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ldesign

为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1]2011年又实施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同时借鉴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实现二者的全方位整合,有助于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而要开发出这样交互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网络课程,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赘述。当今,随着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建构主义所要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得以实现,使建构主义理论不再囚于心理学家的象牙塔,而变为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设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同样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十分重要

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这样的环境包括网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学习情境创设越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就越多,学习成效越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大。

(二)协作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具有促进意义

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协作学习的过程,协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不同观点的交流、意义的最终建构,都不能离开协作。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的软件工具阐释自己的看法,分享他人的经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三)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有指导作用

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注重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习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网络环境,使教师讲授更为生动,学习的内容更为形象,师生双向交流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相对传统课程来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一)自主性

把“自主性”作为网络课程的第一大特征,目的在于凸显学习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按固定线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构建了知識结构的逻辑关系,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资源,并且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必受传统教育学生在教室学习的机械惯例。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阅读文字资料、观看影视录像、在线留言等,并辅之以专家讲座、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这既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交互性

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双向传递信息的功能,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一改以往书籍、黑板、电视广播等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课程本身的互动交流模块接收学生传来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采取发送邮件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授课、作业和讨论等信息,也可以把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板等模块讨论问题,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三)共享性

网络课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即可以利用校内优秀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借鉴国内有些高校教师教学经验结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将其他高校优秀的资源超链接到自己设计的网络课程中,实现校外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便利。

(四)开放性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课程能获得较高的赞誉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是对传统的封闭教育的“限定性”的解构,教与学的主体、学习资源、学习的时间空间都是开放的,任何人可以随时在任何与网络相连的终端上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管理者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网络内容与形式的充实、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要求:首先,教学活动过程开放。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坚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保证最广大的学生享有最充分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课程,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程内容开放。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中心,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阶段特点的教学活动。要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效,在教学设计中需注意包容力和弹性,规划好每个环节。

(一)课程分析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对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进行分析。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道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在现有理论基础和时代课题的结合中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学者海涅克(RobertHeinich)曾指出: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2]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而展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以重建认知结构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特征与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唯此,才能就如何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习,促進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联系非常密切的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衡量指标。教学设计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国内外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加涅等都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如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大类教学目标,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由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的目标序列,如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为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可操作的技术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目标层层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件的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些目标设计得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学习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自己要到达的目标,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内容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把知识内容分解重组后,使其可以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进行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观点要准确、表述要规范,不能有半点马虎。要明确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在对知识进行分解时,要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划分教学单元,在弄清楚知识点间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呈现出相对独立并完整的知识点。

(五)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体。作为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重要一环,起到保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来支撑,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支持的程度,力争使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体现出丰富性、方便性、易获取性。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但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要想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势必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出来的,既为学生省去了剔除无用信息的时间,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相关知识。包括网站链接、参考书目、电子教案、作品展示及论坛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是指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包括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具体指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的开展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结构,而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恰恰要确定整个教学过程是沿着什么样的逻辑脉络进行下去的。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的信息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重复再现来再次复习前面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面对面地“教”与“学”,二者是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

(七)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的设计同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学习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就不能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也就难以掌握和控制。在网络课程中,利用好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就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指的是一门课程完成以后所进行的一个评价过程”[3]。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重在测试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以试卷测试为主。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更应该关注形成性评价设计,以便改善“教”与“学”二者的分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动力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网络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1篇9

1网络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师可以共享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结合自己对社会发展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经验,将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事进行紧密联系,以达到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效果。网络的时效性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时事,国内和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都是政治课最好的教育资源。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网上论坛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够扩大教学阵地,将政治课趣味化,还能够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心得交流与沟通。

2能够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及书本上的知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其实践能力,学生多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探究和体验来获得实践能力,网络环境则十分有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体制,极大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查阅,并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3网络环境能够延伸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信息

于网络的普及性,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对网络十分熟悉,其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帮助政治教师将所教授课程进行延伸,以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学生普遍对网络中的实时信息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通过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与理论知识相融合来进行授课,能够很好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真正掌握教材内容。例如在进行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地位教学时,可以结合网络中的时政新闻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

4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增强师生互动性,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网络技术进行良好的运用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网址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督促其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来实现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师则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较少。而网络教学不仅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和自主性特点,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便利,还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鉴于当代初中生对国家大事比较关心,且其对新知识与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理,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点对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整理,并分组讨论,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网络环境下进行政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存在的,因此运用网络教学时要把握尺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教学的适用性与科学性

网络教学的适用性与科学性体现在,结合教学内容来有选择的进行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而非将所有教材内容都进行网络教学。使用网络教学应坚持适度、适用、经济高效原则,避免简单运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而与网络教学初衷相背离,要把握教学目标,以网络为辅助手段来真正使学生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网络环境下应注意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灵活性和交互性

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政治课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要谨记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来正确、适当的运用网络以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综合运用

网络教学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也有着其自身优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应注意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进行结合,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最终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教学目标。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60-0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变革。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发展的步伐,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压力和困难,面对这些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新思考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使学生工作能够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转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传媒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及时性,即网络传播信息的时效性比较强;二是海量性,网络媒体是一个浩瀚的数据库,具有强大的储存、检索和复制等功能;三是全球性,网络传播是全球性的,没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四是互动性,网络传播方式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多向性和互动性传播。互联网有效应用改变了高校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教育教学方法,也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网络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有效平台

互联网被应用到学生工作的各个层面,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已和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行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利用校园网、校园BBS、网络虚拟社区等传播教育信息和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互联网的使用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媒介。通过互联网的使用,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实现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2.网络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覆盖范围广泛,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网络有助于学生工作组织队伍自身水平的提高

学生工作需要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业务素质的组织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他们必备的技能。这批组织队伍不仅要懂得网络技术,还要提高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创新学生工作的网络工作模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1.网络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偏离

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各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交织在一起,其中有高尚的,也有低俗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能力的不足,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和低劣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为其涉世未深,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综合判断力,所以容易在网络这种纷杂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冲突中迷失方向,引起思想上的混乱。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社会道德的约束,这很容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造成良好道德观念的缺失,影响了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2.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部分大学生一直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沉溺于网络游戏,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这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减少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淡化,逐渐形成了对人际交往和社会的冷漠态度,有的甚至出现偏激的行为。部分同学因此变得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流,不知道如何关心同学,产生了人格和精神的分裂,破坏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网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区和团体,在网上或者在现实中组织社团活动。如果不能对这些行为进行合理的指导,网络论坛和社区有可能会形成错误极端的表达渠道,背离正确的政治方向。网络上存在各种思想,学生很容易受到各式各样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这些问题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度,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

1.改变传统工作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工作机制。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具有很多优势,但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迫切需要认识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探索新的学生工作机制。传统的学生工作侧重于借助行政管理的手段进行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但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要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的建设,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社区,利用好校园BBS、校园论坛,使校园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网络上充斥着许多低俗的内容和不良信息,这些信息严重误导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校园里出现了由于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大学生带有暴力倾向、参与网络犯罪、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自杀事件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要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同时,也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净化网络环境。高校要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远离不良信息的干扰。

3.建立数字化校园,利用网络整合学生工作系统。

高校要整合网络资源,建立数字化校园,让管理、教学和服务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目前学校的网络情况来看,网络功能单一,各个网络功能没有形成系统,存在分离现象。学校可以考虑开发更多的网络功能,通过网络承担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关于团建和党建网络社区、大学生网上社团活动社区、后勤网络在线服务等校园网络,并把新组建的网络和校园BBS、教学管理系统等网络功能组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网络服务,使校园网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乔蔚虹、刘志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5(2)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的影响

网络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快速阅览新闻、搜索查询、寻找学习资料,也可以在网上观看电影、购物、打游戏等,互联网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由于网络上充斥各种不同的观点,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的负面影响有待克服。

(一)网络环境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大学生上网成本逐渐变小,获取网络知识的速度更快。同时,网络上网络环境下知识更新快,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获取最新的知识,有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

(二)网络环境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过于生活化,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占用大量的时间上网,不利于学习与发展。同时,网络环境比较开放自由,各种各样的观点充斥网络,民办高校大学生正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法有效辨别是非曲直,大学生价值观深受影响,同时长期沉湎网络,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会存在一定障碍,一些错误的观点深入心中,则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点传播。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以人为本,加强学风建设

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学生呈现上升趋势。学习应该是民办高校学生的本职工作,但是由于网络影响,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因此,民办高校应该以人为本,加强学风建设,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二)凝炼观点,深入开展班级主题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是长期、系统性的,应该贯穿于大学的任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开展各种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凝炼各类积极阳光的主题,从思想层面引导学生,形成开展主题教育的传统,将主题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代不断变化,主题也应突出时代性,不断进行调整。

(三)与时俱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各类新问题。因此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科学发展的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树立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科学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满足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需要。

(四)注重交互,线上线下活动互建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可以打造一个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学习体验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其中线上部分,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线上APP、微信、网站等传播正能量,包括先进人物、先进的事迹、积极的思想、学术观点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优质的内容把民办高校大学生吸引到线上和线下的平台,同时线上和线下平台实现相互引流。大学生通过在线上、线下互动产生优质的内容再形成分享和传播,而这些优质内容又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体验,如此不断循环。

(五)整合资源,建设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

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改变过去纯理论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结合学生们对于网络依赖,运用互联网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新的教育平台,将传统方式和现代新媒体紧密结合,建立多个信息交流平台,多种渠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速度快的优势,在网络世界构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建设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机制。

(六)文化育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民办高校应该坚持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民办高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在校园内开展养成教育、国学教育、艺术节活动、社团活动、专业知识竞技等特教育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应该重视自身的特殊性,在新的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应该整合各类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资源库,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寻找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J].学习月刊,2013(22).

[2]杨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

网络环境整治范文

1什么是网络信息生态环境

1.1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概念丰富的构成要素与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不同组分错落有致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体被称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判断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健康与否所需因素包括:构成要素是否合理、结构关系是否稳定、功能机制是否高效等。健康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能够实现信息传递、能量转换和物质流动,并为社会全体对象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建设与培养一个健康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1.2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存环境的网络映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以虚拟网络为载体,体现了人类信息化生存环境,因此网络信息生态化环境具备社会环境一切特质。现实社会的发展影响着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有互通也有不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作为现实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拥有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同的构成成分:即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

1.2.1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国家整体环境之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必然会影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网络经济发展促使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朝着效能化、均衡化、多样化目标发展,它决定了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总体繁荣度。与此同时,国家经济发展增长或衰落都会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得到反映。

1.2.2政治环境影响因素政府部门会对人们网络信息活动加以管理,并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网民行为与言论进行约束。因此,政治环境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有着现实与潜在影响,法律对网络信息行为的监督与管制是净化与完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1.2.3人文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社会结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与价值观。亚文化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亚文化由有共同生活环境与生活经验的群体构成,这些群体的爱好行为与社会态度都将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得到体现。

1.2.4技术环境影响因素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技术种类繁多,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计算、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要素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主要体现在应用与更新两大方面。一旦这些技术取得巨大突破,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将会出现重大变化。

2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2.1评价指标从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四大构成部分中提取出影响力明显的因素,作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2.2评价权重权重是指权衡被评价事物内部诸多因素重要程度的量值。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计算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内部诸因素所占权重。

3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3.1政治环境优化政治环境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至今,充斥着大量虚假与不良信息,侵权行为与黑客攻击屡见不鲜。法律法规受到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特殊性所限,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遏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听取网民意见,加强法律指定人员与执行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或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中挑选出网络法律法规完善者立为典型。第二,加强监督力度。推进网络实名制与网络身份认证制落实,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惩罚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第三,扶持网络企业。网络经济的繁荣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二者在互相作用中共同推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净化。

3.2技术环境优化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信息技术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信息组织技术运用。当前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检索与信息智能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加大探索与研究力度,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第二,信息安全技术运用。信息安全一直是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疑难问题,但信息安全技术能为黑客所用的同时,也能为安全管理人员所用。因此,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人员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信息安全技术有效的运用到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之中。第三,信息技术革新。科研创新以信息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除国家支持之外,企业与科研机构内部应设立新型管理模式,拓宽技术渠道、加强技术交流、使生产、学习与科研有机结合为一体,开启创造性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技术运用模式。

3.3人文环境优化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加强道德与诚信教育,提高网民在虚拟世界中的“现实感”。将网络用户实名制与网络用户数字身份证认证工作落实到位,遏制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道德缺失现象的发生,通过身份信息对网民进行约束。创造民主网络环境,支持网民对国家时政进行相关评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能够直接反映国民群众对政治时事、政府官员等政治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其舆论权应该予以保留。

3.4经济环境优化开拓电子商务覆盖领域,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网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环境之下人民群众重要消费渠道之一。因此,网购环境内部规范与诚信问题,需得到相应法律支持,保障消费者利益。提高目标客户群数量,简化电子商务消交易手续。电商企业应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研究,开拓出新型网络消费模式。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媒体融合的方式范例(12篇)

    - 阅0

    媒体融合的方式范文篇1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形势;融合;内容传播;影响一、引言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的媒体行业相比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新时期下的媒.....

    消费主义的特征范例(12篇)

    - 阅0

    消费主义的特征范文1篇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更多地是经济总量的提高,而非质量的提升,世界公认中国是生产大国、制造大国,而又不得不承认是品.....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