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1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指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环境基础上,以绿色食品为主导,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利用绿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及一体化的产销组织方式实现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循环互动的过程。绿色食品产业化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开发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对确立的主导绿色食品项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实现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1]一、绥化市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绥化市辖肇东、安达、海伦3个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个县和北林1个区,160个乡(镇),1335村。绥化地区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质优良,肥力较高,日照时间长,雨量比较充沛,适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全市现有耕地面积14.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1/7。有宜牧草原900万亩,林地1065万亩,宜养水面150万亩,大体是二山一水七分田”。绥化市是全省绿色食品开发起步较早的地级市之一。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绥化市撤地设市时,全市绿色食品面积已发展到30万亩。之后,绥化市加速扩张绿色食品开发总量,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战略升级,2004年开始把绿色食品开发列为全市的大事大项之一,让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和产业后发优势更趋明显。[2]2004年绥化市已获得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称号,并组建了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2006年绥化市被确定为全国大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试点市、全省首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2007年全市绿色食品总面积已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国八分之一,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生产总量和经济总量等主要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位居第一位。2010年,绥化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500万亩,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分别达到1078.6万亩、12.98万亩,无公害食品实现了全覆盖,建起部级绿色食品基地10个,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到135个。并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中国绿色食品之乡”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高淀粉玉米之乡”中国甜菇之乡”中国奶牛之乡”中国玉米之乡”中国万寿菊之乡”中国亚麻之乡”中国瘦肉型生猪之乡”等称号。二、绥化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路(一)完善绿色食品研究开发体系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消费是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体过程,涉及科技开发、原材料供应、环境及产品监测管理、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横跨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因此,完善研究开发体系就应从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营销着手。政府引导绿色食品开发。绿色食品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承担标准制定、标志管理、质量认证、协调服务等职能,以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进行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市区县各级要在绿办”协调下建立绿色食品的产销和专业性技术协会,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会员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大力推进民间绿色有机食品运动。以龙头企业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从绥化市的具体情况出发,应主要以有利条件的生产、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扩展绿色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的基地县市,力争绿色食品在蔬菜、水果等主要项目中达到的普及率。以标准化的技术、管理、服务和较高的收益引导农业生产者。在产品的营销上,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方式。加大驰名商标、市知名商标和市著名商标的创建及与绿色食品标志相结合的支持力度,有的可与大型零售商场、批发市场、超级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以各类形式扩大销售数量。大力支持餐饮企业和商业企业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逐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技术和营销方式、具备相应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的绿色食品研、产、销一体化系统。利用绥化市每年一会一节假日举办绿色食品展销会,参加全国性食品博览会,促进产销见面,扩大绿色食品的影响,宣传绿色食品对环境保护、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唤起市场对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同时,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提高销售量,降低成本,拓展渠道,增加绿色食品的出口创汇,进军国际市场。(二)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绿色食品名牌营销应实行差异化策略,使有特色的、有限的、优质的绿色食品进名城、入名店、唱主角、创一流”。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经济洽谈会和因特网等途径,全方位展示绥化市绿色食品,同时加大外来绿色食品的检测,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3]维护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市场形象,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依托红星、龙凤、鑫利达、成福和华润等绿色食品加工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批发企业,形成贯通城乡、辐射市内外的市场网络。绥化名牌食品可与绿色食品联姻,鼓励并支持有较强实力和发展前途的龙头企业及名优食品品牌纳入绿色食品的品牌系列,既利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市场影响力,又注意保护企业已创立的品牌价值。与名牌联姻的产品要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安全度上推行同步广告”策略,即电视广告与户外广告同步,硬件广告与公益广告同步,形象广告与产品广告同步,信息与市场渠道建设同步,宣传名优产品与打击假冒伪劣同步。(三)绿色食品技术及管理措施严格基地建设技术措施的管理。①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生产的要求,圈定万亩以上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适宜区,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因此,在种植业的二元”结构调整中,特别要把建立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规划出来。②在基地周围设立防污缓冲带,确保无污染源侵入。③进行基地整体规划,建设配套、完备的基地设施,包括园田林网化、田间道路建设及水利工程等,以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一般自然灾害的能力。④绿色食品种植单位应制定绿色食品作物生产计划,改良土壤结构,进行无污染秸秆还田,专施有机肥,不施化肥,确保基地个月以上无禁施的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绿色食品种植单位要制定病害、杂草防治措施及农药使用计划,施肥及轮作计划、仓库措施。⑤禁用生物、物理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基地内安装高压汞灯等相应设施,由专业人员进行病虫测报。⑥市、区、县绿办的专业协会成立环保执法站,组织专人定期到基地农田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和禁止使用有害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检查结果要签名、存档、长期保存。⑦绿色食品养殖单位必须制定养殖计划、疫病防治措施、饲料检查措施(含饮用水)、绿色食品生产单位还必须建立宿舍清洁措施,严格的档案制度及检查制度。#p#分页标题#e#加强绿色食品加工品生产基地的管理。绿色食品加工品生产基地的管理必须达到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及营销管理制度化,人员职业技术化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具体化的要求。①绿色食品加工品必须为该单位的6%以上,并且达到主导产品,占其总量或总产量的大中型企业规模。②必须具备专门的绿色食品加工生产管理机构,负责原料供应、加工生产规程和产品销售,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规章制度。③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管理人员及直接从事加工的生产人员必须经过绿色食品知识的培训。必须具备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绿色食品及生产资料的销售、收购和储存管理。①基地生产如有分散销售的少量产品,应做好品名、面积、数量、时间、对象、方式等记录,并定期提供给专管机构。大宗产品应由专管机构统一收购或指定收购厂家,并做好品名、面积、数量、时间、对象等记录。③绿色食品产品储存与非绿色食品分开,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种分别储放,防止混杂。④生产基地应加强对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管理,统一购置和供应;生产基地要优先使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绥化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绥化市委农药、肥料要由专门储藏库保存。推荐的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加强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①绿色食品标志是允许在被认定的生产地块上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出来的产品上使用。②绿色食品包装要按《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明显标出绿色食品标志,并附产品肥料、农药使用情况的说明,该说明要真实、准确,每年在产品销售前要报经上级绿色食品办公室核准。(四)绿色食品产业相关领域绿色食品产业的延伸就是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它是指以绿色食品和农、畜产品为原料,遵循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的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加工是食品生产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增值。绿色食品的加工不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继续,而是已经具有制造业的性质,所以对绿色食品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绥化市绿色食品加工业并不先进,农产品资源利用率还低。绿色食品存在初级农产品占据比重较大的现象,深度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数量还较少,企业产品技术、加工人员的素质也还需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延伸还可以进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等方面的绿色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绿色营销包括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服务以及运用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营业推广等各种手段,以绿色营销组合的观念和方式去组织生产和销售活动,及时了解市场的有关绿色信息、发展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其成为绿色食品产品的重要环节。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绿色农业具有兼顾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目标和质量标准明确,注重人与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特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级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全国各地超过70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

2.2绿色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全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297家,产品5865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6003家,比2008年增长2.3%,产品达到15707个,比2008年减少1.7%。绿色食品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出口额达到21.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绿色食品种植业面积达到127万hm2,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63家、1090家,分别占30%和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3.1.1资源环境优势

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良好的环境质量。选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时,要求周边一定的距离内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农田灌溉用水、农田土壤均符合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质量标准。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地形地貌多样,物种资源异常丰富;同时工业污染相对较轻,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3.1.2产业开发管理模式优势

按照“保护环境、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我国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质量认证为形式,以标志管理为手段”的绿色农业开发管理模式,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已构建了一套“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

3.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劣势分析

3.2.1产业规模劣势

绿色农产品年生产量在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绿色食品中7类主要产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茶叶、肉类、液体乳及乳制品),各自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只有液体乳及乳制品、茶叶所占比例稍微高,但总体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化格局。

3.2.2产业布局劣势

除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福建、吉林、辽宁等省份及自治区发展规模相对较大、地区集中度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地区分布均较为零星、分散,不利于地缘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布局上,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2.3产品结构劣势

绿色食品产品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产量上看,我国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t,比2009年增长2.9%。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t,下降0.3%;早稻3132万t,下降6.1%;秋粮39199万t,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2010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t,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t,增长3.7%。从2006~2010年的粮食产量和增长速度来看,虽然每年粮食产量都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稳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增长比例也在波动,即结构和品种之间比例还不太协调,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上需求量大的畜禽肉类和水产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产品数量偏少很难形成独特的、强号召力的绿色食品市场,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小,造成消费成本较高。

3.2.4产业组织劣势

绿色农业户小、弱、散、乱,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地区分布上,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产品企业,但龙头企业比重较小,普遍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加工链短,初级产品较多,而深加工产品较少;缺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3.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机遇分析

3.3.1产业政策

绿色农业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为显著,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和标志管理,并制订了专门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显然,在绿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对其发展有辅助作用。

3.3.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关税对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各国纷纷转向非关税壁垒来实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好食品,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成为有效破除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把利器。

3.3.3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农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为各地绿色食品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必将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此外,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西部农业的发展,必然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3.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威胁分析

3.4.1监管不力

绿色农产品虽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质量认证保证体系,但是对于全国地域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而言,监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庞大的,使这一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在认证产品数量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也缺乏开展严密监管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上,对后期的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比较松懈,总体监管不严,导致原料生产不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及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志滥用,超期、超范围使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3.4.2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虽然绿色农产品标志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信息、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认证标识制度基础上,但是,认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功能的正常充分发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甚微,故而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含金量或真实性遭受众多消费者的质疑,阻碍了潜在的需求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其次,绿色农产品高价位、效用不可感知性,增加了购买风险。而理性的消费者在做出绿色农产品购买决策之前,会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第二,绿色食品食用后的效用也无法被消费者立刻感知,无法引致重复购买。上述因素共同造成消费者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制约了对绿色食品的积极选购。

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借口。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破除国外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第一,实施和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规定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这对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环保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通过农产品生产、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第三,农产品出口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优化的产品,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宏观管理体系

第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提供法律保护,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第二,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宏观管理。改变农产品生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绿色产品意识差的观念。国家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统一管理和协调农产品生产活动,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绿色产业方面发展。第三,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农产品贸易商会或行业对外贸易协调会等。当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绿色壁垒时,由商会或行业协调会组织相关企业应诉。

4.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竟争力。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升级,加速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进程。同时,应做好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

4.4抓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服务跟不上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近几年,其他国家多次以技术壁垒或绿色壁垒为由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信息不灵,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近几年在出口农产品到日本时吃了大亏。所以,政府要建立权威性的网站,通过广泛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认真加以筛选,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应当抓紧建立有关国家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动态数据库,及时提供各国外经贸政策变动情况和绿色壁垒情况,以便企业及时制定对策,为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是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系统化,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一优两高”农业的比重,对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1]。

1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除了要在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功夫以外,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要求。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活动,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2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1要加快完善建设“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

2.2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3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做法

根据目标定位、技术路线、标准水平要求,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主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上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基础上,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到具体实施,采取的基本做法是:

3.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以县市为单位,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2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3.3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操作层面,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4]。

4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例,有3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即: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4.1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保证产品原料质量安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是加工产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必须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同时立足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提高初级产品的内在品质,从而实现原料生产与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5]。

4.2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将标准化繁为简,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4.3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落实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的生产价值,实现优质优价。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既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所在,也是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的内在动力。

5参考文献

[1]牛合群.枣阳市农业标准化助力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10(2):49.

[2]简勇,周晓峰.试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作用及有效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0(1):50-52.

[3]于斌,方方.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100.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4

被誉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的“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2年6月做的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6月底,全国已有1402家生产企业的2791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达到312家,占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22.3%。

在国家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有51家属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上市公司中从事绿色食品的企业达到32家。

绿色食品,真假难辨

我国从1990年就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但是,什么才是绿色食品呢?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一概念又了解多少?

百姓不知何为绿色食品

早晨10点左右,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一街道的菜市场,已经有不少人在买菜了,其中比较多的是老人。记者在一卖青菜的摊位前,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挑菜。但是,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这位老太太不挑那些我们认为好看的青菜买,而专拣有虫眼的蔬菜买。

为此,记者向老太太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太太笑了:“这叫‘绿色食品’,过去孩子们总说我炒的菜不够香,也不是绿色食品。我就纳闷了:青菜明明绿油油的,咋说不‘绿’呢?后来,我才知道“绿色”是有特殊含义的。现在,我就专挑那些带虫眼的蔬菜买――有虫眼说明这青菜没打过农药,是不受污染的‘绿色食品’呀。”

在下午6点左右,记者又来到这一街道的一个大型超市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70%的顾客对“绿色食品”概念认识不清,他们只是将绿色食品等同于野菜、没有农药化肥的绿色蔬菜。一位售货员说,平时很少有消费者询问绿色食品的事,他们主要是看食品的质量好不好,有没有过期,食品价格实惠不实惠。而在这一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包括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赶时尚的年轻人。

市场上绿色食品鱼目混珠

据了解,目前我国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已达到4000多家,绝大部分企业凭借开发绿色食品而效益大增,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不少企业生产规模化水平普遍不高,规模偏小、厂房简陋、工艺落后,处于粗放模式。不少企业对开发绿色食品信心不足,满足于无公害生产水平,缺乏前瞻性。

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的佟亚东介绍说,“绿色食品”从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包装和储运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构成了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标准体系。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不符合标准要求就不能成为“绿色食品”。

目前,在市场上,绿色食品市场存在泥沙俱下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擅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有的将“绿色食品”标志直接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包装使用;有的超过许可使用年限,仍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有的地方政府违规批准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擦亮眼睛,别被“绿色”俩字忽悠

随着绿色类食品日渐受到市场和消费者欢迎,一些不法商家开始在包装或宣传上打起了绿色食品的“球”,企图以此蒙蔽误导消费者,非法牟利。消费者协会为此专门消费提示:“纯天然”并不代表“绿色”,也不代表“绝对安全”,消费者看到商品外包装上有“纯天然”商标时,要多个心眼。

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绿色食品仅仅是环保型或者无污染的食品,比普通的食品质量好一点,吃得放心,而对于怎么鉴别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却是一知半解。

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型食品的统称,而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必须以开发无污染食品为突破口,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增进人们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绿色食品同人类生命质量息息相关,而“绿色”正是生命和生存环境充满活力的象征,故将此类食品定名为“绿色食品”。

1994年,国家农业部确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准:一是产品或产品的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三是水、肥、土条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并接受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监督;四是产品的包装、储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储运标准;最终产品必须经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检测合格才准予出售。用7个字可以归纳它的正确含义:“安全、营养、无公害”。

绿色食品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A级绿色食品是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选购绿色食品要注意“五看”

绿色食品成为大部分消费者首选,说明我国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但绿色食品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2003年1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对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认证过程。

一些商家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首先会误导消费者,如果它本身的价格等于或低于其他没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消费者肯定会选择有标志的产品,物非所值,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如果产品没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就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为此,有关专家介绍,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时要做到“五看”。即:一看级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绿色食品定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级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而AA级则禁止使用。A级和AA级同属绿色食品,除这两个级别的标识外,其他均为冒牌货。二看标志。绿色食品的标志和标袋上印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

三看标志上标准字体的颜色。A级绿色食品的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防伪标签底色也是绿色,标志编号以单数结尾;AA级使用的绿色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防伪标签底色为蓝色,标志编号的结尾是双数。

四看防伪标志。绿色食品都有防伪标志,在荧光下能显现该产品的标准文号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的签名。

五看标签。除上述绿色食品标志外,绿色食品的标签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如食品名称、厂名、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检验绿色食品标志是否有效,除了看标志自身是否在有效期,还可以进入绿色食品网(www.greenfood.org.cn)查询标志的真伪。

市场前景:喜忧掺半

“绿色食品”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10余年。在这10多年发展过程中,这一行业经历了蹒跚摸索、长足发展等阶段。可以说,绿色食品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成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之一。

目前,绿色食品的发展在我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所倡导的生产和消费理念、质量标准、商标品牌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生产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接受。在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都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积极地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目前,规范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全国30个省区和直辖市委托了38个管理机构,9个部级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系统。逐步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制订了一批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注册了我国第一例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该商标在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也成功注册。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深入实施,绿色食品开发进一步受到各地的重视。许多省、市、自治区出台的政策把发展绿色食品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构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力度,绿色食品开发对促进各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国内著名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也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目前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经营的国内上市公司超过15家,在国家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有34家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生产者消费者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农业发展出现许多问题,石油农业遇到不可克服的弊端,(1)能源浪费严重;(2)环境污染加剧;(3)减少生物的多样性;(4)人类健康受到威胁,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提出替代农业――有机农业。由于有机农业产量低,价格高,适合高收入人群,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首先解决粮食数量安全问题,中国提出绿色农业,绿色农业落实不够,以十七大“加强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施绿色农业的障碍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认识不足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只有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消费确实能够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会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并在消这费过程中通过对该产品优良特性印象的不断强化,从而形成持续性的购买激励。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尤其是对新事物的认知,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推介的力度。事实上,有人有绿色消费观念,有人根本就不知什么是绿色食品。有的消费者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叶蔬菜;有的只知道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这些食品中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绿色食品,有些是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品,有些含有抗癌及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降血压的成分。据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的调查,有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其中24.1%的人对“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未听说过,具备标志识别能力的人仅占21.9%。落实到行动上,则仅有42.5%的人曾经购买过。即使是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买过的人也只有54.2%。还有很多人认为,绿色食品是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或保健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不同地区的不同叫法等等。这表明“绿色食品”还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潮流。

2.生产者与政府、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缺乏对生产者、销售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能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经济人假定。按照这一假定,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社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任何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即力求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最大值。总而言之,每个有理性的生产者主观上考虑的既不是社会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经济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上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但作为规范理论的应用,依然不能无视经济人假定这一前提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无疑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而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过是生产行为的副产品,不能构成其动力机制,而唯有经济效益才是致力追求的第一目标。

3.生产者趋利行为导致供给动力不足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能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经济人假定。按照这一假定,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社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任何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即力求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最大值。总而言之,每个有理性的生产者主观上考虑的既不是社会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经济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上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但作为规范理论的应用,依然不能无视经济人假定这一前提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无疑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而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过(三)惩罚造假者的机制不健全,造成绿色食品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4.流通渠道不畅:产销脱节,绿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

绿色农产品面临着销售困难,这里所指的销售困难并非是指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卖不掉,而是指生产出来的绿色农产品不能优质优价,获得合理的社会回报或收益。只有少部分是以绿色农产品出售的,而大部分是以普通食品批发或市场直销,原因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产品销售系统,目前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仍沿袭普通农产品的销售老路,缺乏有效的市场建设,没有合理的市场组织,销售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也不配套。目前,全国除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外,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另外,中国绿色食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而怎样开发国内这个隐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却没有在绿色农业的推动者中得到认真思考。导致产销脱节,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5.转换期生产成本高,经济风险大

在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化的过程中,有机生产实体有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主要表现为:一是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期投入较大。由于人工防治病虫害和沤制有机肥等有机生产方式用工增多,活劳动成本大幅度增加;生产基地的物质成本增加,有机肥料的供应和使用效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和监管成本高,二是投资回收期较长,绿色(有机)农业需要在2~3年转型期后才允许出售其农产品,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负担。从总体上说,在转换期间,多数情况下,生产者的收入是下降的,转换完成后,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将对农户收入的增加有益。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要搞好绿色农业,必须有三方面的积极性――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方面的积极性,要照顾到这三方面的利益,还有利益集团的矛盾要协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坦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设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夸夸其谈。绿色农业的正外部性特点导致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绿色食品成本高于普通食品成本,因为生产绿色食品除正常成本之外还有外部成本(包括选用生产资料的成本费用、选择食品产地的成本费用、产地环境监测的成本费用、绿色加工、包装、标签、储运的成本费用、其他成本费用――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费和标志使用费、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费、人员培训费等),绿色食品的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的价格部分即外部成本应该由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解决,不能由自己负担,导致优质不优价,农户无法直接受益,承担了成本而减少收益。生产者的风险高,政府没有制度创新,解决风险问题。

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消费受收入、文化层次限制,因为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价格,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存在如下问题:绿色农产品的差异性往往难以用肉眼辨别,导致良莠难辨,消费者对生产厂家的信任持怀疑态度,没有营销网络,购买市场没有检测系统,消费者平肉眼难以辨别真伪。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政策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消费者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接受不了绿色食品价格。

总之,政府对绿色农业支持不够,处于“只管不扶”的状况,质量保证监管体系不健全,使不法商贩有了假冒的可乘之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损伤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尽管对其发展持鼓励提倡的积极态度,但仅限于口号而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上。

7.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均不到位

我国目前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数量少,适用性差,使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检测无据可依。另外,已有标准执行难。据农业部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食品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目前我国已制订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众多标准。但从暴露的案例来看,不少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关部委权威人士分析认为,标准“执行难”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目前的各类食品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六七个部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QS”(质量安全)制度等,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往来冲突,不仅云里雾里,就连企业也不知其里。

多人监管,造成了“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后,又互相推诿,或默不作声,这种局面必须尽快通过体制创新得到扭转。

三、实施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国民的社会道德水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有毒、有损人体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从“以财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上来。现在绿色消费虽然已开始成为一种趋势,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由于知识水平、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等的差别,在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各种形式宣传环保和绿色农业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环保和绿色农业及绿色产品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人才及执法队伍。

2.政府加大扶持、形成绿色农业的支持制度

欧、美、日的有机农业发展速度之快得以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国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只是制定标准,规则等方面,而对绿色农业企业和农民没有真正的支持同时对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相关费用、推广费用和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风险、环境监测成本,市场监管等流通管理系统没有纳入到财政预算,对绿色农业生产者承担的环保成本政府没有补偿,对绿色农业产生的外部性问题,政府没有加大力度解决,没有制度创新。因此,要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使绿色农业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究、转化速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绿色农业健康、快速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3.加强管理,建立规范严格的绿色农业管理体系

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是绿色农产品,是否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认证的水平和准确度是关键。首先,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与资格评审,提高它们的素质,加强立法,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止和减少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的出现,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其次,建立并完善“双层申请、双向调查、双审认定、发证监管”的严格规范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食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建设,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加强发展。

4.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欧、美、日有机农业标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管理方面的要求,还延伸到收获、加工和包装、标签等方面的要求,为有机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我国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接轨,政出多门,多失管理,几个部门争相出台办法,标准制定成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垄断资源,以此为其谋取部门利益。首先应参考和根据CODEX所制定的有机农产品标准;在我国建立一套与之相协调的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标准及相应的认证程序和标志管理模式,其次,改革现行的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分别管理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管理体制,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认证程序和标志管理,再次,新的绿色农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办法,应做到标准公开、程序透明、标志管理科学。

5.拓展流通,采取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绝大多数农产品购销体制已经开放,农产品总量相对供过于求,许多地区出现农产品销售难的今天,找出适当的办法提高销售渠道的销售能力、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流通,采取专业市场销售、销售公司销售、合作组织销售、销售大户销售、农户直接销售、网络销售、超市销售、专卖店销售等销售渠道。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分析可看出,绿色农业实施有许多障碍,既有来自生产者的障碍也有来自消费者和政府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为了使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建立规范严格的绿色农业管理体系,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绍凤: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

[2]尚杰:绿色食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管控对策

黑龙江省的食品产业发展应以质量安全为突破关键点,构建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平台。通过质量安全管控平台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质品牌、提高消费者认知度、重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打造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

1.自然禀赋优势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优异,发展绿色食品条件得天独厚;农业资源丰富,拥有17000多万亩集中连片的肥沃耕地、6500多万亩盛产碱草的草原、28000多万亩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2.政策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战略,建立了高效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的意见》、第一个在全国制定了统一的《生产管理手册》。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动引领作用。

3.技术平台优势

依托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豆技术研究中心已成立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科在生产、检测等技术方面已形成了平台优势。

4.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实物总量、种植面积、产品认证数量、产品抽检合格率、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等六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种植面积已达672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部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44个,面积5390万亩,占全国近50%。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规模普遍较大,平均面积53.1万亩,百万亩以上的占20%。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达68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量1040万吨,加工产值6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

1.食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偏低

主体经济规模偏小,亟需构建统一平台、整合产业资源。黑龙江省食品加工能力为3280吨/天,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50%。由于规模受限,设备及技术力量跟不上发展节奏,制约产品更新升级,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小,黑龙江省550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十亿的企业仅占10%,超百亿的仅占0.7%,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多在100亿美元以上。

2.市场、加工企业与原料供应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能控制价格成本和安全成本,食品工业初级加工比重过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企业更重视数量扩张,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力度尚不够。在己确认的14个绿色名牌农产品中,加工率为40%,二次以上的深加工仅占20%,与发达国家高达80%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率相差甚远。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值之比只有0.5:1,而发达国家是3:1,由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差异,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增加值一般可达农产品原料价格的3倍,而黑龙江省只有1.6倍。产业链条过短,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

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尽管标准健全,但监控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全省可供依据的食品加工标准有近500个,但存在标准滞后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真正作为实施依据的标准不到10%,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通过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业仅占5%。

4.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缺失

政府主体政策引领、示范和带动的需求迫切。科教主体科技孵化、转化和增值的需求提升。市场主体对接、开发和融合的需求加快,但政产学研之间的连接不畅、水平偏低、优势与特色不强、体制与机制不活、创新与带动不足,导致技术创新不足、探索创新少、创新等级低、技术创新成果和产品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

5.黑龙江省食品市场混论

黑龙江省有效使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数量10807个,绿色大米的品牌多达40多个,大豆有29个品牌、玉米有12个品牌、小麦有13个品种、黑木耳有9个品牌、蘑菇有5个品牌、野菜有5个品牌,而全国驰名品牌只有北大荒米业等3个。绿色食品市场品牌杂乱,不仅作为独立的企业形象没有在公众心目中认可,而且营销活动给消费者的印象往往是无所适从。市场品牌杂乱导致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甚至互相压价,假冒伪劣现象也时有发生,正在急剧丧失“绿色、安全”的区域优势。

三、构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条管控平台的对策

1.解决食品质量保障困境,构筑综合管控平台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省政府整合各方力量统筹进行。第一,建立以省商务厅为主导,省农委、省质检局、省工商局等为主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的统筹规划,协调产品抽查与联合执法;第二,增加质量安全重点管控品种模块和专业技术力量,在原有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溯源第三方的职能,联合政府其他相关监管部门,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平台和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第三,鼓励和引导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加入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政府可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第四,构建食品质量安全终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认可追溯标识码带来的安全信息,培养消费者的健康购买行为。

2.解决主体参与动力不足瓶颈,建立财政支持平台

在主体参与动力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财政支持平台。第一,平台建设硬件条件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门的款项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建设,作为购置仪器设备、省级农产品溯源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平台的补贴。第二,平台建设标准、规程等技术支持。政府应根据生产标准和开发重点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生产标准和规程制定,以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行。第三,参与主体的项目支持。凡是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的或者进行生产方式改造以适应标准化生产的,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3.解决生产标准规范不一矛盾,构筑标准体系研发平台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的关键。第一,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体系,制定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重点制定既有龙江特色又具国际品位的农产品地方标准。第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展食品标准化生产试点示范,在全省组织开展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第三,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继续加大各级农药残留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争取做到在基层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网点,方便企业和农民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解决产业提档升级难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创新链。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型、科教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交叉融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政策、资金、产业、产品、技术、人才、市场链条的贯通。其中,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专项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技术、重点团队的集中投入,发挥政府导向和科技创新支撑功能;科教主导型政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种质培育、标准试验、工艺创新、机制设计和第三方检测等食品加工链条上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发挥科技引领和科技创新主体功能;企业主导型政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技术需求、技术转化、技术应用等食品加工链条上的生产环节,发挥企业带动和科技创新应用效能。

5.解决市场秩序混乱窘境,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平台

以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为基础,发挥整合品牌、集成宣传和强制退出的三个主要功能,即利用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的标准认证功能,在“龙江绿色食品”的大品牌下,以品种为分类标准,培育名优特品牌群,将政策与资金重点投向有规模、有实力、有水平、有创新的品牌及其所属企业,并将其作为龙江绿色食品形象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送宣传;利用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吸引整合弱品牌,竞争淘汰差品牌,强制退出烂品牌,将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打造成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建,2011.农业多功能性与黑龙江省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1篇7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抓好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学上的分类越来越细,广义的无公害食品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快与国际接轨。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绿色食品工作,年省政府以号令下发了《省无公害食品管理办法》,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又以号文下发了《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具体政策和措施。市在月初举办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技术培训班,为我们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技术保证。各级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努力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发展绿色食品是推动优质名牌农产品开发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⒈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整的重点就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在调整的思路上要由农业的外延系列的调整,逐渐转移到内涵系列的提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我市近几年来大力施实六优工程,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较少,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药残留问题和收脱、贮藏方式的改进,大幅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⒉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国近期内农产品供求的基本态势可概括为需求制约,主要农产品过剩加重,价格持续走低,甚至出现农产品卖难。农产品销售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县集团生产的大米,过去在上海无人问津,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后,上海客商一次性就订购大米吨,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市镇是我省闻名的西瓜大镇,前几年由于没有申报无公害食品标志,瓜农的效益与其他瓜农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年该镇申报了无公害食品西瓜,在西瓜过剩的情况下,每斤无公害西瓜比普通瓜价格高元,农民仅此一项每亩就增加收入多元。

⒊有利于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更加关注健康、时尚,城乡中富裕了的阶层渴望得到绿色无公害食品,也对食品质量的多样、优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由温饱食品向纯天然、无污染、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

⒋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关税壁垒逐渐消除,但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格,食品安全性的绿色壁垒正在筑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而绿色食品具有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尤其是农药问题,已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以茶叶为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提高了茶叶进口标准,因达不到质量标准我国出口茶叶被拒收、退回原产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绿色食品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应对入世挑战,抢占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农业。

⒌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生产规程不科学,如乱用农药、滥施化肥,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局部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天敌破坏。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美化、绿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相得益彰。

二、明确重点,加大措施,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

绿色食品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我市与其它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县仅集团就一次性地申报个绿色食品品牌,其它县市均有起步。面对现实,各级干部要自我加压,加大工作措施,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近期内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无公害食品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也可以直接申报绿色食品。具体讲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措施。

⒈因地制宜,明确目标,实施重点开发。结合我市资源优势,我市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发展重点:一是粮油产品。以米业公司为龙头创建我市绿色食品大米品牌;酒厂要增加品牌的内涵,创建绿色食品酒;粉丝加工厂要进一步改造升级,创建无公害食品粉丝;以油脂公司为龙头,创建我市绿色食品食用油品牌。二是瓜果类产品。目前我市几个规模较大的柑桔场要加强联合,组建柑桔产销协会,以协会名义申报无公害食品标志,西瓜、葡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创无公害食品标志。三是茶叶。我市茶叶生产已具有一定基础,茶并已获得省十大名茶称号,市特产开发公司对各大茶场要加强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质量,创建无公害茶叶品牌。四是蔬菜。以蔬菜生产基地、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菜生产基地为基础,发展名优蔬菜、特种蔬菜生产,创建无公害蔬菜品牌。五是畜禽蜂产品。猪、的养羊、的黑山羊、鹅、的山区养蜂,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建设无公害猪、羊、鸡、鹅、蜂养殖基地,培育品牌,创建我市畜禽、蜂类产品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六是水产品。发挥我市水产品优势,以鳜鱼、青鱼等品牌为基础,申报水产品无公害食品标志。七是食用菌类产品。以食用菌基地、双孢蘑菇基地为基础,巧借外援,大力发展我市食用菌产业,创建食用菌绿色食品品牌。八是饮料及其它产品。我市浓缩果汁加工厂项目已初步达成协议,要高标准建厂,高起点注册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饮品及相关产品。各地要明确重点,把任务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责任人,以企业、协会为载体拿出强有力的专班和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

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开发绿色食品,是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生产资料,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粮油产品、瓜果、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构建市场竞争的规模优势。在基地建设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严格控制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一是要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我市在建的科技工程如生态农业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加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治工业三废污染,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二是要发展绿色食品种子种苗产业,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种子种苗资源,满足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的生产技术,积极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绿色食品生产准用的高效低毒残留化学农药。四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以及绿色食品包装材料。

⒊抓好农产品加工,确保品质,培育绿色食品市场。一个优质品种,要有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从引种制种、生产栽培、采摘收获脱粒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收获加工过程中不注意质量,如普通存在公路脱粒的现象。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要注重绿色食品加工工艺的引进和应用,制定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贮藏运输技术规程,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要加快培育和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带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在城区要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超市设立绿色食品专柜,并依托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在等大中城市设立我市绿色食品销售窗口,逐步建设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⒋培育品牌,加速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的申报。今年,一定要实现我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零的突破,力争今明两年全市标志数达到个。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从长远出发,舍得拿干货,做好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的申报工作。全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的申报,由享受标志的有关单位向农业部门呈报,再由市农业部门向上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申报。

⒌严格管理,确保安全食品的质量信誉。要按照《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市场行为;二是把绿色食品技术落实到实处;三是开展经常性市场打假工作,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标志的行为。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8

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代表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就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认识、思路和工作重点作一些探讨。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绿色食品开发开始于1990年。但在前10多年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进展比较迟缓,全省具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一直在不到20只的水平上徘徊,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直到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省农业厅“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战略决策推动下,我们从营造发展氛围、加强体系建设、规范认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了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68家生产企业累计开发蔬菜、茶叶、水果、粮油、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100只。去年我省绿色食品开发的增长幅度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可望有150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证明,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是较为发达的食品加工业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四是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既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幌喑啤=刂?ANlang=EN-Ugt;20xx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计1756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04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2500万吨,年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4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6670万亩。而我省绿色食品的品种、规模、生产总量无论是在全国绿色食品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我省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二是缺乏带动农民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大型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大多是规模比较小、实力不太强、技术含量比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151家国家一级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有51家,超过1/3,而我省18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2家申报绿色食品。这也是我省绿色食品发展近几年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三是绿色食品的市场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充分实现,没有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部分地方对绿色食品工作重视程度和推动的力度与绿色食品在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绿色食品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绿色食品是一项促进农业提高素质和效益、增进人民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积极给予支持和推动。从未来发展看,绿色食品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而现阶段,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发挥政府职能予以推动是至关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在现阶段,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非常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帮助拉动一下。这些问题,既是绿色食品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二、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的要求最近,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在谈到如何准确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现代农业的路子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速浙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与环境、自然相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这两大决策,进一步明确浙江农业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当前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个观点,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生态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手段。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绝不仅仅局限于保护生态环境,它既是一个环境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社会概念、文化概念。这两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增加农产品数量,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水平,提供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发展绿色食品正是符合了这样一种潮流。再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而同期国外的“绿色壁垒”越筑越高。20xx年日本对进口蔬菜的检测从6项猛增到60多项,欧盟对进口茶叶的检测从6项增加到134项,标准大幅提高。因此,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使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既是“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也有利于我们从容融入国际潮流,全面适应WTO规则,进而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长三角地区面积为全国陆地面积的2.2,人口为10.4,所创造的GDP却占全国的22.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动力强劲的“发动机”。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我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是必然的选择。谁能主动接轨上海,谁就有可能先一步获得机遇并快速发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一战略举措,在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交流:一是借脑生财,即上海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包括人才优势等,能够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借船出海,即通过上海设立机构,为我省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出口搭建平台;三是借梯登高,即我省绿色食品企业能借上海这一平台提高其产品知名度,比如上海开世博会,发展会展业,就能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发挥其品牌优势;四是借台亮相,即上海的媒体、上海的文化产业和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通过合作使我省的绿色食品借台亮相。三、准确定位,与日俱进,创新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思路在新形势下,我省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农业管理工作发生了从抓产量增长为主到注重质量安全的战略性转变。为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定位进行再认识。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领导用三句话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定位进行了归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把握机遇,创新思路,是当前绿色食品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至少要树立三大观念,实现三个转变来创新工作思路。一是树立大局观念,从相对独立发展转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食品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带动农产品出口相结合,特别是与正在实施的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相结合。在上述结合中找准工作定位,争取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工作条件和政策环境。二是树立质量观念,从单纯追求申报数量转变为注重产业的全面发展。质量是绿色食品工作的基本主题。在确保绿色食品申报数量的同时,突出抓好具有环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地区,抓好以名特优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和出口产品为主的重点产品及加工企业,通过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三是树立发展观念,从偏重市场运作转变为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开创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新局面一是科学规划,实现绿色食品基地规模化。目前我省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加强规划指导,实行合理布局,根据科学配置、区域规模发展的原则,统筹安排,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根据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我们目前正在着手编制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规划,对我省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产品竞争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绿色食品,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绿色食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选择一批优势绿色食品,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实行规模经营。二是拉长链条,实现绿色食品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绿色食品的产业链,增加绿色食品附加值,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要抓住“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确立主导产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培育市场体系,辐射带动农户和依靠科技进步”等主要环节,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首先要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加快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培养适合当地发展、市场容量大、发展潜力大、农民又容易接受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区域性、规模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进行产业化经营提供充足的绿色食品资源。其次,大力培育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是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纽带,是增强绿色食品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型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或流通企业,它赋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三是改善条件,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生态化。从1998年起,我省着力推进“碧水、蓝天、绿色”三大环保工程。5年间,省财政共支付环保贴息资金1.3亿元,推动了1250个环保项目建设,带动建设项目总投资140亿元以上,三大环保工程的总投资则高达500多亿元。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省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年来,我省GDP年均增长超过10,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反减。中科院20xx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浙江的环境指数排名西藏、海南之后,列全国第三,从而为在全国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依法治理工业污染,减少污染源,依靠科技增加有机肥和开发“绿色”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为开发绿色食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积极开拓,实现绿色食品市场国际化。近几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在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的同时,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也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国际上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大。特别是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潜在需求十分可观。即使在发达国家,绿色食品也只占有整个食品市场销售额的2。目前,美国42的超市经营绿色食品,年增长率在20以上。日本大约有300万到500万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预计到20xx年,欧盟的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将增至470亿美元,而这些绿色食品将大部分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绿色食品不但能在国内市场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还将成为带动农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据统计,这几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40的增长速度。加入WTO之后,绿色食品的优势更加显现,也为我国绿色食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标准、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使我省绿色食品真正融入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五是规范市场,实现绿色食品竞争有序化。要结合整顿市场秩序,开展绿色食品的打假。越是大发展时期,越是要做好打假的工作。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监督。要防止重申报认证,轻管理监督的倾向。要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推荐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和市场好的名牌产品和精品。切实保护绿色食品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全程质量监控措施,重点加强对使用绿色食品原料和生产资料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质量风险高的产品,要增加年度抽检次数,对敏感项目进行重点专项检测。六是创新技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食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要在挖掘新经济增长点中培植主导产业,特别要注意抢占科技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依靠自身力量或借助外力,培育一批绿色食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来培植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同时注重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建设和操作技术规程的制订。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例如,农产品中食品的品质包括基本特性要求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性等。对于不同规格的各类食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化。七是拓宽领域,实现绿色食品服务社会化。绿色食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门学科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且涉及到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监测、储运、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需综合协调与之相关的教育、科研、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服务。农业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主管部门,需要更多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以形成合力。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的社会化。在产业规划、生产指导、绿标申报、市场开发、质量监督、产品检测等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与农业生态县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县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浙江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绿色食品工作融入农业的全局性工作之中,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中。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绿色畜禽产品;管理机制;技术措施;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S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4-0015-02

畜禽产品是人们的日常食品,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最有潜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农产品之一。目前,人们对绿色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绿色畜禽产品是解决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方向。因此,正确认识绿色畜禽产品,完善管理机制,掌握绿色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引导采用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我国绿色畜禽产品,是今后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绿色畜禽产品的概念和内涵

绿色畜禽产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无疫病、对人体健康无害、质量安全且优质的畜禽产品。

绿色畜禽产品应具有以下条件:畜禽产品产地应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畜禽养殖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畜禽产品应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畜禽产品的加工、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其特征是“安全和优质”双重质量保证,“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的质量控制”,其中每一道程序都是产业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节链条,只有完整的产业化链条,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绿色畜禽产品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无任何污染条件下生产的畜禽产品;第二类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添加对人体无害的生物制药而生产的畜禽产品;第三类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添加作用强、代谢快、毒副作用小、残留量低的非人用药品和添加剂而生产的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畜禽产品。

2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我国绿色畜禽产品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2.1健全我国的畜禽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绿色畜禽产品的标准制定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畜禽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立、健全以《畜牧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体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畜牧行政主管机关的地位、职能、职责和主要任务,监督并加强法规的实施。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制定出中国畜产品认证标准:《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准则》,上述准则已通过农业部审定,正式颁布执行。农业部对畜禽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关的无公害化生产规程、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及相关绿色指标项目标准,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及做好与国际安全标准体系接轨工作。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各级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当地农产品进行监测,定期公布农药残留检测和质量安全信息,加强舆论监督,对违规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必要的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2.3建立各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保证畜禽产品安全监管的公正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这为加强我国畜禽产品的检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各级检测机构要保证对畜禽产品安全监管的公正性,独立执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监督检验测试机构进行多层次的委托检验及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

2.4完善兽医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体系。改变现行的分散管理格局,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方兽医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强化畜禽生产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2.5建立绿色畜禽产品市场发展机制

绿色畜禽产品隐藏着无限商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有待投资开发。人人都想享受绿色食品,又恐上当受骗,要使消费者买到真品,生产者有利可图,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绿色畜禽产品专营市场。严格实行准入制,使合格产品进入,不合格的淘汰。二是要扶持绿色品牌龙头企业,让绿色品牌和龙头企业结合,使绿色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真正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定期公布各市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绿色畜禽产品各项指标监测情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2.6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农药、化肥以及工业废水的质量状况、安全性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要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不出问题,就必须把住农业投入品质量这一关,要加强农药、化肥质量监督管理。要对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地下浅表水定期进行监测,保证农业灌溉用水不受污染。

2.7加强畜禽档案管理

加强绿色畜禽的档案管理,全面反映畜禽出圈、兽药、饲料使用、防疫消毒、隔离治疗、休药期、出栏、屠宰、检疫检验、冷却、销售等各方面原始登记数据,实行终生的耳标、翅号管理,耳号、翅号能反映畜禽的来源。饲养地乡、村、户,特征和个体号等信息。

3掌握绿色畜禽产品生产技术措施,严格产业化过程,保证产品质量

3.1选择优良生态环境,加强育禽场环境治理

饲养畜禽场区的环境应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标准,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被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地区,离城镇、居民点、交通要道和其他畜禽场1000m以上,地势高燥的地方。各环境质量指标必须经权威部门检测合格。畜禽场建设布局特别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粪污处理,场内部局合理、绿化完善。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绿色畜禽产品生产的前提与保证。其具体措施有:一是建立绿色屏障。在养殖场周围种植防护林,各区间种植隔离林,道路两旁搞好绿化。空地沙地植草覆盖。这样有利于空气净化,减少灰尘,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二是实现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这主要决定于当地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适量控制地区内的养殖密度,尽量使粪便的利用在本地区范围内解决。对养殖场的要求就是在建筑设计畜禽舍时,考虑能最大限度的将粪便中的固体物和非固体物分开,以便使固体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2保证饲料原料质量

大力推广绿色生态营养饲料是发展绿色畜禽产业的物质基础。只有用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害、无副作用的“绿色饲料”,才能保证生产出质量安全的畜禽。

把好饲料原料关。除了对饲料原料进行感观检查和常规指标的测定,严格禁止霉变原料使用外,还应测定其农药、铅、汞、铜、铬、氯等有毒元素的残留量,将其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才能确保原料的绿色安全。

建立绿色饲料原料生产基地,对原料生产的田间管理、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和原料贮存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长期保证稳定供应高质量的原料。

生态营养饲料能够解决畜禽产品无公害和减少动物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配合日粮中应大力推广应用生态营养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安全性。其主要包括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低聚糖、小肽类等,这些都是当前提高畜禽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绿色高效配合饲料首选的添加剂。

3.3畜禽用水

畜禽的饮用水必须要达到《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要对畜禽的饮用水定期进行检测,主要控制铅、砷、氟、铬等重金属及致病性微生物等指标,从而保证畜禽用水的安全质量,所有畜禽都提倡使用饮水器饮水。

3.4育禽养殖管理

选择优良畜禽品种,饲养商品杂交畜禽,不断改进畜禽肉品质,推广先进的改良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满足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要求;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地避免疫病传人,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尽可能为畜禽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减少应激。饲养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系统培训。保证按照饲养管理规程操作。

3.5控制育禽疫病

了解本地畜禽疾病发生的规律,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贯彻综合性防疫措施,坚持预防为主,认真做好卫生防疫、定期消毒和疫苗免疫;定期进行舍内外环境和用具消毒。对产仔的母畜和产房更要注意彻底消毒;对于发病的畜群,执行绿色治疗方案,首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兽药和中成药,其次慎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绿色治疗的效果不好,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可以改为普通治疗,但康复后出栏的畜禽,只能作为普通畜禽回收处理。

3.6育禽屠宰加工

宰前进行检疫,严格剔除病害畜禽;定期对畜禽产品进行药物残留、重金属、致病性微生物检测,实行安全指标检验;使用单独的生产线,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必须采用分批屠宰的方式,确保不发生交叉污染;按市场要求进行严格分级、清洗、消毒、包装,防止宰后污染;严格对宰后畜禽产品检疫检测。对绿色畜禽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和标签规定。

3.7产品贮运销售

畜产品贮藏期间,宜采用机械物理方法如冷风库、地窖等方法贮藏;或选用无毒无害的天然制剂;运输过程中牢固安装并控制温湿度,搞好低温保鲜等措施,加强卫生控制;搞好加工设备的卫生管理与控制;搞好绿色畜禽产品的销售环境卫生,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加强销售人员的卫生管理,定期对操作员工进行健康检查等。

4加快畜禽产品检验技术研究,加强畜禽产品检验检测

近几年,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畜禽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但总体来说,标准的制定数量、技术水平与现实要求差距很大,尤其大大落后于国际标准。为了保障家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加强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力度,增加必要的检测项目,提升检测能力与水平。

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绿色畜禽产品生产的每一环节标准,加强畜禽产品的检疫检测。

绿色畜禽产品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如汞、铅、砷、铬、镉等。这类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空气、水、土壤、饲料;二是农药(最具代表性的有二佑、DDT、多氯联苯、敌敌畏、甲胺磷等)、兽药(如四环素类、磺胺类、呋喃唑酮、氯羟吡啶等)残留的检测:三是加强激素类残留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如雌二醇、已烯雌酚、盐酸克伦特罗等;绿色畜禽产品的检测还包括一些致癌物质的检测及一些致病微生物的检测,致癌物质主要是黄曲霉素、苯芘亚硝胺、多氯联苯等,畜禽产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5选择合理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畜禽产品生产

(1)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安全化、现代化养殖经营模式,建立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扶持绿色龙头企业,是实现我国绿色畜禽产品产业化的根本保障。用生产绿色名牌产品和市场营销新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畜牧业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畜牧业,真正地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绿色畜禽产品。

(2)完善“公司+农户”饲养模式,建立绿色畜禽公司,通过其与分散的农户有机结合,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分散的小农户组合成有规模的畜禽产品生产基地。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1发展现状

1.1认证企业及产品情况

近5年来,广东省当年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数和产品数(图1)呈稳定增长趋势,每年新获证的企业数不少于80个,产品数不少于160个。根据2013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目前全国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3229个,获证产品数为7696个,广东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18个,获证产品数为259个,分别占全国的3.65%和3.37%。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为19076个,广东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分别为304、626个,分别占全国的3.95%和3.28%。可知广东省绿色食品获得认证的企业数及产品数在全国所占比例不高,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1.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广东省有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分别是广东省河源市、开平市、农垦湛江垦区、仁化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基地数、种植规模、绿色食品产品产量分别是104200hm2、4个、33533.33hm2、41.6万t,在全国所占比例都不到1%,分别为0.61%、0.78%、0.39%、0.53%。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农业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广东省农业产品结构的限制。

1.3绿色食品认证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中,有部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6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个、其他企业37个。在获证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获证产品也大部分来自省级龙头企业,获证产品数为总数的57.92%。广东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在获证的企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2存在问题

2.1认知度不高,制约发展

在我国,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绿色食品的供应链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多驱动的系统[9]。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但由于绿色食品概念和发展意义等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不高[10]。政府希望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手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措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但企业和消费者更多地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消费者的需求是优质优价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更注重从中是否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认知上观点片面,不能形成主动关联、有效制约的联动机制。调查显示,我国六成以上的消费者不清楚绿色食品与一般食品的区别,常因绿色食品价格偏高而放弃绿色食品的消费,经济效益空间减小也削弱了企业认证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认知度低使绿色消费的文化与氛围难以形成,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11]。

2.2重申报,轻监管

近年来,绿色食品行业发展迅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在数量上有较大突破,截至目前,“三品一标”的认证登记总量已达9.5万多个,涉及企业3.8万多家,认定产地近8万个;主要认证产品年产量已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40%以上,认定的种植业产地占全国耕地的45%以上。“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企业年度检查、产品抽样检查、市场监察等[12]。国外对于已经认证过的企业,认证后产量、销售产品数量都有追踪。但在我国,由于绿色食品相应的认证系统并未建立起来,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到认证后全程追踪,申报认证后,监管力度明显表现不足。现有的体系队伍性质、工作措施力度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13]。

2.3用标不规范,假冒产品存在

绿色食品标志是一个质量证明商标,属知识产权范畴,商标的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14]。为了把绿色食品同普通食品在市场的形象区分开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绿色食品质量证明商标,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少数企业用标不规范,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时有发生[15],造成绿色食品市场秩序混乱,出现“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行业乱象,并严重误导消费者。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冒用品牌、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品牌形象[16-17]。

2.4发展速度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亟待提高

绿色食品符合目前“绿色消费”的主流,未来市场需求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广东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和其他区域比较,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及产品数量上仍存在差距。截至2013年,广东省绿色食品企业数排名第8位,少于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河北、湖北、安徽7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排名第11位,位于山东、江苏、河北、湖北、黑龙江、浙江、安徽、四川、湖南、辽宁10省之后。面对绿色食品巨大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据统计,广东省的绿色食品如粮食、蔬菜、畜禽蛋、淡水养殖产品分别仅占全省同类产品的0.19%、0.04%、0.05%、0.22%,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总量来说,绿色食品占有比例比较小,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绿色食品总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进一步开发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从而带动广东省整体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对策建议

3.1加大科普宣传,提高认知

积极开展绿色食品科普宣传工作,包括大力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意义,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宣贯认证的相关规定、流程等,树立企业品牌意识,调动企业认证积极性。此外可利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开展健康消费引导,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同时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培训一批精通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基层科技人员,向全社会开展真实有效的宣传。

3.2强化企业为主体的责任制

目前,绿色食品认证必须以企业作为主体才能取得,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化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即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企业组织模式”等两种模式。因此,可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18]。发展绿色食品市场不仅要做好消费者需求层面的工作,更要强化企业为主体的责任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要求企业主体诚信经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规范种植、合理生产,保证绿色食品市场中的有效供给。

3.3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政府指导

开拓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局面,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尤其是认证后的监管工作仍需加强。以贯彻新《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为契机,依法强化证后监管,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同时要全面加强体系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各部门职能,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保证农业系统绿色食品稳步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作用,在宏观层面科学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规划,微观方面具体指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3.4强化基地建设,保证产量质量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的基础,一般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9]。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基地建设,扩大总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可有效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可依托地方经济特色与农业生产优势,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实现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产地准出管理,提高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3.5努力拓展市场,维护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培育和消费引导,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借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名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需要借助品牌效益、营销战略,进一步开拓绿色食品市场,一方面可增强概念消费,结合“绿色消费”理念,借助历史文化优势,融入品牌概念,打造品牌特色,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不断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建设,保护和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势,降低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减少产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附加费用,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激发国内强大的绿色食品潜在市场。同时利用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中高档农产品行业竞争中的明显价格优势,拓展绿色食品在国际领域的发展。

3.6完善标准制定,推进产品认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1篇11

论文摘要:论述了世界有机食品的起源及发展趋势,回顾了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提出我省农产品应该全面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规范,适度发展绿色食品,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1世界有机食品的起源及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减缓常规农业方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压力为主要目标的替代农业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特别是进人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响应,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在全球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北欧、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1997年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1999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销售额为60亿美元,从1980年到现在年增长速度为20写。在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中,大部分依赖进口,德国、荷兰、英国进口占消费总量的6000,60%和700o}`}。日益高涨的有机农产品贸易和消费需求得益于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2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兴起与发展

80年代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90年代以来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已高达100万t/a,而吸附在植物体上能被利用的最多仅为3000,进人环境中的化学农药高达7000,甚至800o^-90写。据统计90年代因环境污染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这只是农业和人体健康的损失,还不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估计2000年将达到3000多亿元的损失[z7。

受国际上发展有机食品潮流的影响和启发,我国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在1990年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涵盖了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的内容。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二个等级,AA级绿色食品吸收了传统农艺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对应的是有机食品;A级标准对应的是限制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产品。

绿色食品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世界先进农业发展潮流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产品,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到2002年6月底,全国共有1402家企业开发了2791个绿色食品产品,其中A级绿色食品2729个,AA级绿色食品62个。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3年的有机转换过程。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最主要的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我国从1989年就开始了有机食品的开发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它是中国唯一部级有机认证机构。OFDC委托各省市环保局开展有机食品的环境监测工作,由于行业限制,加之要求严格,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较缓慢。截止到2000年底,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基地和有机转换基地面积分别为4000hmz和4467hmz(不含水面和野生),获得认证的产品品种超过100种,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1999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约为1500万美元。最近几年的年出白增长率均在30%以上[}4}

3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省现有林地面积1467万hmz,森林覆盖率达4200;草原面积435万hmz,是全国少数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水域面积233万hmz,居全国第四位,且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江河基本未受到污染;全省半数以上地域仍然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118。万hmz耕地中大多数为黑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8000

另一方面,由于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农民习惯于粗放经营,化肥、农药用量很少,甚至不用,亩均化肥用量不足全国的1/30

我省是国内较早开发绿色食品的省份之一。自1997年起,省政府将绿色食品开发纳人工作日程,1999年,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201。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2000年初又制定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加大了对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投人,调动了农民和企业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截止2002年6月底,我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已达到47。个,占全国总数的16.800,居全国各省之首。绿色食品种植面积96.8万hmz,绿色食品总产量508万t,产值12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大省。2001年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面积69万hmz,经国家认证面积20万hmz。预计到2010年,我省绿色食品手.,植面积将达到133万hmz}5}a

2001年6月,我省人大通过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并于7月1日起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有关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多处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绿色食品产业一定的宽松政策。

4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

由于有机食品在我国发展较晚,加之要求非常严格,我省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数量远远低于绿色食品数量。

目前绿色食品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将我省的大部分农产品发展成绿色食品,因为全面发展绿色食品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①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升高;②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粮食安全;③生产关键技术难以保障。

最主要的是目前生产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导致绿色食品产量低,成本高,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并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在最近一段时期内,绿色食品将以高档产品的形象出现,不会全面普及。注意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的种种限制,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杜绝滥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健隶可持续发展,最近,农业部又推出了基础性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以保障食品安全。从长期来看,象目前这样绿色食品价格远远高于普通食品,甚至高出2^-3倍的情况不会长久存在,人们难以长期承受高价的绿色农产品,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和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蔬菜。相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性、食品品质及营养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将会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并逐渐接近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价格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有全面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才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性,为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条件保障。

5我省发展绿色食品的策略

多年来我国为解决粮食短缺,片面追求农作物高产,忽视了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性,大量过量使用化肥、长效剧毒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限制直至禁止生产长效、剧毒农药;农民减少化肥用量,多施用有机肥;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将可以大大提高,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并逐步向绿色食品标准靠拢。

由此看来,绿色食品应该是一种标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性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质量,使普通农产品质量上档次,而不是全力发展绿色食品,申请大量的绿色食品证书。

我们应该把绿色食品做成黑龙江省的品牌、黑龙江省的形象,但不要把绿色食品做成黑龙江省的主导农产品。黑龙江省的主导农产品应该是质优价廉、安全营养、品质接近绿色食品标准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考虑到生产技术水平和省内实际情况,我省应在三至五年内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全省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8写左右,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左右。我们要在各个农作物品种上开发几个绿色食品品牌,打出知名度,作为龙江产品的领军龙头,以全面带动同类优质农产品的销售。

6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省发展绿色食品不可或缺的保障

由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构建的三个组织管理系统在各省基本为省绿办、省环保局委托的食品质量监测机构在全国只有12个,多为农业部在各地的食品质检中心,每年采取抽检的方式对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由于食品质量监测机构较少,难以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没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在良种选育、耕作栽培技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产品质量保证等方面予以支持,并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产出合格产品将会比较困难。因此,把农业科研部门等纳人农产品检测管理系统,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可喜的是,今年5月我中心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查认证,被批准为全国第12家绿色食品的定点监测机构,并先后完成上级委托的绿色食品抽检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抽检,为保证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篇12

一、部队农副业生产中绿色食品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等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和渔牧产品的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形成大量的酸雨区,直接污染了农作物和渔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源。同时,工业废水、工业污染及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和堆放,造成水源和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超标。农副产品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来提高产量,造成土壤中的化肥残留量超标,有毒、有害物质富积,有机磷、重金属、硝酸盐严重超标,损害人体健康。

据调查,部队农副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比地方高,投入的化肥、化学农药、激素、抗生素和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量比较大,自产农产品的污染程度也比较重。在市场采购农副产品,一方面,由于采购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缺少检测手段,检验、验收把关不严,造成“有害食品”流入官兵的菜盘子;另一方面,由于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营养价值高,市场份额少,价格比常规农产品高出35%以上,要购买到相应食物定量标准的绿色食品,当前伙食标准经费还有较大缺口。因此,不合格农副产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入了军营,自然而自然地上了官兵的餐桌,令人担忧。农副产品污染的危害性,充分说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部队农副业生产绿色食品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绿色食品生产和环保意识淡薄

一是绿色食品生产和环保意识不强。当前,一些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仍采用常规的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意识不强。在种植业上,有大量施用速效氮肥、用污水灌溉的,有防治病虫害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在养殖业上,有的滥用添加剂和抗生素,有的畜禽粪水未作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田间,致使农产品中硝酸盐、重金属、农药残留、激素等有害物质超标,产品质量下降,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二是对“餐桌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有的基层官兵认识不到“餐桌污染”的严重性,认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投入多、产量低、成本高,影响部队的生产效益和自给水平。三是对“绿色食品”的含义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绿颜色”的、“鲜活”的就是绿色食品;有的认为绿色食品就是不用化肥、农药、没有化学残留物质的食品;还有的认为部队自产自收自食的农副产品没有污染。

(二)生产设施不配套

一是环境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不少的单位在选择生产环境时没有正确认识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没有科学依据地盲目地选择生产场所。二是生产设施不完善。在蔬菜生产方面,不少单位的病虫害综合防止、温室环境调控、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半工厂化育苗等应有设施设备还不配套。在畜禽饲养方面,一些单位的配合饲料加工机械、畜禽粪便发酵系统、圈舍的保暖降温防蝇等必要的设施设备还不完善。三是检测仪器较缺乏。大部分旅团单位没有生产技术资料室,缺少土壤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有机磷农药速测仪、FITR速测仪等检测仪器。

(三)生产操作不科学

在蔬菜生产方面,一些部队长期不合理、超剂量施用化学农药,使得害虫和病原菌种群的抗药性逐年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少数单位大量使用无机化肥,导致蔬菜内硝酸盐大量积累;大部分副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心”为了促使果类蔬菜座果和果实生长,使用各种保花果调节剂,依靠激素催熟,导致蔬菜受到污染。在畜禽饲养方面,一些部队饲养场大量使用高残留抗生素、生殖激素、催眠镇静药、肾上腺素和生长类激素等,致使猪肉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

(四)机关督导不够有力

机关检查、考核基层农副业生产水平情况重结果而轻生产过程,通常只有农副产品产量、肉菜自给率、生产收益以及生产收益补助伙食情况4个考核指标,而对自给肉菜的质量指标不作定量定性分析。对生产现场的检查一般看蔬菜茬口、长势,畜禽的批次、膘情,而对具体的生产操作过程考究的比较少。从而使基层的农副业生产的重心向数量而非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新形势下部队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意识

部队农副业生产是官兵副食品的主要来源。普及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是提升官兵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为此,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生产绿色食品作为保证官兵身体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加大宣传力度,认清“餐桌污染”的危害性和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牢固确立绿色食品生产意识。要唤起广大官兵的食品安全意识,普及绿色食品生产常识。通过军人大会、军营广播、多媒体录像、板报等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官兵对食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对食品品质的追求更加完美,要求品种优良,营养丰富,风味和口感好;同时,关注食品是否有农药、化肥残留污染、重金属污染、细菌超标等。因此,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也要适应这个转变,由单一的数量型发展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即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农副产品生产。其次,加强宣传引导。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也不是一味地强调不用化肥、农药的食品;而是要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要求,以实现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生产。更不能简单的认为绿色食品比常规生产方式产量低,投人多,成本高。短时间可能影响产量,但从长远来看,当生产系统建立良性循环以后,产量并不会低,效益会更好。再次,部队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有很多有利条件。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大都远离城镇厂矿企业,易于控制污染源;有较丰富的人畜禽粪尿,杂草沤肥,有机肥来源丰富;生产队伍相对地方专业化程度高,管理规范。这对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

(二)配套基本设施,进一步改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

1、搞好规划。绿色食品生产必须十分重视环境设施建设,积极创造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基本要求的生产条件,选择郊区无污染且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作为生产基地,通过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即依靠动植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合理搭配种、养、加品种,达到以种促养,以加促养,以养促种,以养保养的目的,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合理利用。

2、完善配套设施。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采取改造和新建相结合,革新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完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在蔬菜种植方面,有钢架结构的高效日光温室和连栋大棚,配套卷帘机、遮阳网、无滴膜、滴灌、二氧化碳发生器;有半工厂化育苗棚,配套穴盘、营养钵、穴盘播种机、微喷、恒温箱;有病虫害综合防止设备,如防虫网、秦鹏灭害机、杀虫灯、捕虫板、高效喷雾器、喷粉机等。在生猪饲养方面,有冬可保暖夏可遮荫的圈舍,配套仔猪保育栏、自动食箱、遮阳网、防虫网、饲料配方软件、疾病诊断系统软件、畜禽粪便发酵系统等。

3、建立技术中心和引进高科技检测仪器。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生产生活服务中心要建立技术资料室,引进配套微机、技术书籍(光盘)、土壤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实验仪器设备等。

(三)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生产水平

1、加强检测,使产地符合“绿色”生产要求。要依托驻地相关部门,对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进行全面检测,积极采取措施,使生产场地、环境卫生等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加强培训,使人员适应“绿色”生产要求。绿色食品生产是集农学、营养学、生态学等多门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抓好人才培训。一要搞好人才引进工作。各级业务机关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每个副食品生产基地引进1至2名地方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研究的高学历人才。二要走“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人才培训路子。通过依靠地方政府和军民共建等方式,与驻地农业院校、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建立联姻关系,定期请专业人员到部队传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派生产骨干外出学习。三要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鼓励种养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基地有“绿色”生产专家,基地、中心的每个生产项目都有“绿色”生产技术骨干,连队有“绿色”生产小行家。

2、大力引种优质适用性强的优良品种。品种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选择品种时,一方面,在兼顾高产、优质的同时,要着重选用以增强抗病虫和抗逆能力的品种;另一方面,要把部队便于食用的品种作为引种目标;同时,要把品种特性与其栽培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比如:把高水肥条件下的丰产品种引人干旱而瘠薄的土壤条件下栽培,必然引种失败。要在推广实用的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实行同类野生植物与优良蔬菜品种的嫁接,栽培轮作倒茬,合理间作套种等综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益于生物繁衍的条件,抑制和消灭病虫草害。广泛应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新型微生物肥料、防虫网、杀虫灯等新技术产品,运用有机肥制作技术。

(四)加强生产管理和检查督导,进一步规范“绿色食品”生产

一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绿色食品标准,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对绿色食品生产程序进行规范,使生产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针对性。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技术控制和指标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制定相应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活动,必须有规范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定。三是要严格按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兼顾环境和资源保护目标。

此外,处理好“三个关系”也是非常的重要。一是要处理好“高产”与“优质”的关系。绿色食品生产,既讲数量、又讲质量。产品品质、营养是前提,高产、高效是目标,是把高产优质结合起来考虑的一种生产方式。二是要处理好“菜篮子”与“莱盘子”的关系。菜篮子要求搞好绿色生产,菜盘子强调营养配餐。菜篮子为菜盘子服务,菜盘子来源于菜篮子。所以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对搞好官兵的伙食,改善官兵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三是要处理好“常规生产”与“绿色生产”的关系。在部队农副业生产中,必须将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传统生产之精华,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部队官兵提供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

参考文献:

1、陈敬万,张仁武等.应突出抓好绿色食品生产[C].军需保障研究2002论文集.全军军需管理研究中心.

2、吕向日、徐锦宏.推进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问题[J].军需,军需杂志编辑部,2003(8).

3、姚健康.当前旅团部队绿色食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军需,军需杂志编辑部,2003(11).

4、王少斌.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技术探讨[J].军需,军需杂志编辑部,200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财产保全复议申请书范例(3篇)

    - 阅0

    财产保全复议申请书范文篇1在法治社会,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是司法的最后救济程序,执行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执行立案审查是决定一个申请执行案件能否进入.....

    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12篇)

    - 阅0

    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关键词:集合理财产品信托金融当前,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推出各类集合理财产品。2004年,我国商业.....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