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盈利方式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企业;报业集团;创新能力;盈利模式

文化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传统报业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大支柱,改革也迫在眉睫。报业集团不得不摆脱单一的纸质发行模式,走向媒体融合、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新的传媒格局下,如何创新盈利模式,对于报业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报业集团商业模式概述

受互联网免费经济和思维逻辑的双重影响,企业商业模式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企业运营、盈利来源、多维整合等不同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尽管由于学者们关注重点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尚未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认同价值是商业模式的逻辑主线,商业模式的核心范畴包括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与获取四个要素。

(一)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能够为顾客带来的价值体验,是客户从中可获得的利益总和。经济价值主张不清楚或者不适合,就会导致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出现混乱,甚至失败。只有不断捕捉顾客的需要,进行深层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提出适合顾客的、有价值的企业价值主张。

(二)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价值创造最主要的是企业投入,顾客获得所需利益,这需要构造实现顾客价值的活动流程:价值链。报业集团定位好价值链,便可以掌握价值创造中最有力的资源和业务流程,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价值传递。价值传递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客户的过程,便于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传递是评价企业价值输出的能力。

(四)价值分享与获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由企业间的直接对抗转向价值网络的整体抗衡。任何一个网络成员的竞争力会最终影响到这一整体竞争力。

通过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以及价值传递,报业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价值网络,价值链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合作,通过价值网络的连接,各自取得相应的利润。报业企业只有明确自己所处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上发挥优势,才能创造价值。

二、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现状

盈利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框架。这体现了盈利模式分析框架中的基本要素―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

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是“二次售卖”模式,即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两条腿走路。我国报业市场长期采取低价发行来获取大范围受众注意力,继而获取广告收入。这使得报业发展过度依赖广告收入,基本属于“一条腿”盈利的经营模式。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加入改变了传媒格局,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的报业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差,并且在新媒体冲击下难以再凭借低价来获取高额广告收入,这亟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三、报业集团盈利模式创新设计

(一)价值主张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一旦提出价值主张,就会集中精力在商品或服务上使其能够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战略部署。报业集团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制定运营策略,并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传递给顾客,在满足顾客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更长远的企业价值。

1、经济价值主张。报业集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其生存发展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因此,经济价值主张对于报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报业集团在商业运营中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直接或间接利益总结为以下几点:

2、服务价值主张。无论是传统经营模式还是数字化时代,报业集团依赖于为广大读者服务过程中获取利润。因此,报业集团的服务价值主张必须让读者获得相关的价值,以培养读者对报业集团的忠诚度,才能使报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得以长足发展。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分类如下:

(二)价值创造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要结合价值主张在生产、营销、物流方面为顾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链,进而从价值链整合中获取利润,主要包含全媒体链的整合和全业务链的整合。链上所有的业务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价值链的差异化、核心化、匹配化才能够实现。

1、全媒体链整合。全媒体是把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价值链条,依靠传播介质和传播途径将多种媒体复合起来,打造一个统一的全媒体信息平台。报业集团需借助互联网背景下的渠道、介质、技术来改革经营、生产和盈利模式,以进入全媒体时代。

2、全业务链整合。报业集团按照业务链条上的组成部分来设立部门结构:采编部、印刷部、发行部、广告部等。每一部门整合自己部门自身业务链条,获取新的盈利点,同时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打造集团全业务链。

(三)价值传递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

1、细分市场,建造数据库。利用报业平台优势,将服务和产品传递给读者。报业集团走数字化道路,必须走一条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数字化技术和媒介介质为辅的发展之路。

2、各地设报纸专卖店。专卖店所在地区有相应报纸印刷点,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阅读所订报纸,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订阅。

3、组织公益活动。报业集团可在线上组织公益活动,线下发行免费报纸,抢占优质渠道,在此过程中与广告商合作,获取盈利。

(四)价值网络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在整个价值网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发挥1+1>2的经济效应,从而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1、整合平台资源,吸引外部投资。报业集团作为国有控股的事业单位不能上市,但其所属的从事产业经营和相关业务的企业公司可以上市。报业集团可将各个业务部门分离,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利用子公司允许上市的机会,与其他行业合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从而获得大量民间资本。

2、整合平台资源,实现内容盈利。内容资源一直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报业集团摆脱门户网站冲击的最有力武器。报业集团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多渠道地销售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2]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11,7.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1篇2

关键词新兴媒体风险投资策略

新兴媒体泛指那些采用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方式或者开辟了新的盈利模式的媒体,如网络杂志、视频分享网站、商业楼宇媒体、移动电视、3g手机媒体、iptv、触摸媒体、网络综合平台等。当下正处于一个媒介内爆与融合加剧的时代,任何一种创新的传媒科技马上会得到普及,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也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推广,任何一种新的盈利模式马上会被克隆。但媒体由萌芽、发育到成熟的阶段,资本运营问题往往成为其壮大发展的瓶颈。同时

1.风投引入期

适时原则。风险投资的引入应该以促进媒体事业的扩大为前提,而不是在传媒经营运转出现困难时引入风投。很明显在传媒经营捉襟见肘之际,能够对风险投资有多大的吸引力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即使成功引资也难免在谈判的环节因为无牌可打陷入被动的局面,为日后媒体与风投的合作埋下隐患。

坦诚原则。和风险投资打交道,要坦诚的与对方推心置腹,不仅把传媒未来的美好前途描绘给风险投资商,同时也要把传媒经营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风险坦诚的告诉给风险投资商。因为对于风险投资而言,有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风险不可控。坦诚的交往能与风投建立起双方合作的信任感。

平等原则。在资本的引入期,新兴媒体往往由于对资本的巨大渴求,而饥不择食。媒体创业者需要始终明确与风投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合作关系,媒体以其独特创新传播理念和明晰的盈利模式作为创业成本,保证未来可预期获得报偿。很明显只有在引资阶段就确定平等关系才能为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适度原则。在引入风险投资时,引入多少是传媒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你提出的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到底能不能消化好利用好引入资本,能不能将引入的资本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传媒价值的保值增值。所以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就非常必要,适合传媒发展的中短期需求,适合传媒的现实消化能力是传媒的引入风险投资的适度原则。

多家引资原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尽可能不要从一家风投引资。单一风投的引入容易使传媒公司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与多家风险投资展开合作,可以使媒体在风险控制方面有更多可以周旋的余地。如果一家风险投资撤出资金,也不至于使资金的流动性受到毁灭性威胁。

2.运作期

获得风投的管理扶助。风险投资并不是单纯提供资金的金主,与其他募资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于新兴媒体的全程培育。风险投资通常有一整套科学的企业治理经验,可以为新兴媒体提供传媒战略决策制定、传媒市场的分析、相关技术市场应用前景评估、潜在风险分析、成本控制及其回收等一系列的管理支持,此外还可以帮助传媒企业进行招募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说一个成熟的风险投资是传媒企业的创业孵化器。通过与风投的合作,传媒企业可以避免走弯路、错路,尽早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应对压力,增加动力。引进风投之后只是传媒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般风险投资在注资之后都会要求传媒企业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在无形中给传媒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比如,2004年3月鼎晖国际等6家机构为分众传媒注资1250万美元,要求分众传媒当年必须实现860万美元的利润,如果完不成,股权就要被稀释。2007年lo月兰馨亚洲投资基金等4家vc注资炎黄传媒3500万美元之后,给炎黄传媒的任务是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利润率为50%。可见,在风险投资运作期,传媒企业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风险投资对利润的渴望与追逐。传媒企业唯有积极运作,与风投展开合作才能够实现盈利的目标。要实现盈利目标,除了上文所说的借助于风投的管理扶助之外,传媒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是无从回避的。传媒企业必须始终思考如何将现有的强大的资金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既定的盈利模式,如何掌握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资源。

确保信息对称,规避道德风险。道德风险(moralhazard)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在风险投资与新兴媒体合作的过程之中,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新兴媒体在创业的初期主要依靠一些创新性的关键传播技术和模式等无形资产,一般会被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一般会被少数的媒体创业者所掌握;新兴媒体一般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和财务数据,没有完整的信誉记录。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兴媒体与风险投资之间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双方的合作潜在着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家担心风投资本被以做假账、过度投资、滥用资本等方式侵吞。新兴媒体企业应该根据风险投资运作的特点,及时、对等的公布自己的业绩和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新兴媒体在发展的初期处于“烧钱”的阶段,但是应该明明白白把怎么烧钱告诉风险投资商。

3.退出解除期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视频商业模式创新

一、背景

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在其的2012年最新互联网趋势报告中阐述了这样的事实,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用户方面,截止2012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0亿的规模,在50亿手机用户的基数下,未来智能手机用户增长的潜力非常巨大。在流量方面,2009年12月份移动流量占所有互联网流量的1%,而到了2012年流量占比达到13%。在移动终端方面,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销量早已经超越了PC机的销量。在操作系统方面,原本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微软英特尔现在已经掉到了35%左右,而IOS和安卓操作系统所占市场份额已经瓜分了其余的65%。在市场价值方面,移动市场从2008年的7亿美元上升到12年的190亿美元,增长了27倍。各方面的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它将以它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的方式影响整个世界。

网络视频行业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如何在移动时代中更好的发展自身业务,获得盈利是视频网站亟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是视频网站风起云涌的一年,优酷土豆的合并、爱奇艺PPS的并购、腾讯搜狐爱奇艺共同组建的内容合作同盟。都预示着视频行业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视频网站与传统卫视的竞争也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各大视频网站都陆续的召开了资源推介会与央视和传统卫视一样走上招标之路。

二、行业现状

现有的网络视频主要是由四大门户网站的视频部分(如新浪视频、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和网易视频)和专业的视频网站组成(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PPS、乐视网、酷6网等)。网络视频凭借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满足了年轻网民多样化的视听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把网络视频作为企业营销的重要一环。尽管网络视频行业目前还是花钱卖吆喝的阶段,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让各大视频网站都看到了盈利的曙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视频网站来到了新的起跑线上,笔者觉得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视频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一旦传统媒体没有了体制内的优势,网络视频必将能在市场上掀起波澜。而如何才能在这块疆土上开垦,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是关键所在。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内容资源制作能力和品牌美誉度,据有关资料显示,观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明显高于网络视频,正是因为这样,网络视频的整个广告价值得不到释放,品牌的忠诚和美誉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内容积淀才能增长起来,而视频网站的发展不过是短短的五年时间,这样的结果也是理所当然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网络视频一个契机,自制高质量内容的增加(比如优酷视频在2012年自制节目《晓说》和《老友记》,点播量已经过亿)和渠道优势的整合,将会为网络视频于传统媒体竞争增添筹码。

三、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网络基础建设的完善,4G网络和三网融合的到来,网络视频于传统媒体产业的合作必将深化,目前阶段,电视台能提供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节目制作,并且拥有更加专业的制作团队和节目资源,与网络视频的合作能够拓宽播放渠道,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现有的网络视频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广告盈利占主要比例,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将是未来几年各大视频网站的攻坚对象。而且在视频网站传播价值并没有被认可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广告盈利规模的增长使得视频网站的运营风险增大,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下几点思路供大家参考。

在节目内容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很多人认为移动互联网仅仅是PC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但就目前的用户规模和流量数据来看并非如此,移动互联网大于取代PC互联网成为社交和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而目前所有的传统媒体和视频网站都还是基于PC互联网的经验来制作节目内容,并没有重视开发制作移动端的专属节目内容,挖掘更适合移动终端播放的节目产品,笔者曾工作过的一家移动视频公司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制作专属于移动终端的节目内容,因为这个领域之前并没有人探索,所以大家也都在摸索的过程,创新的模式本来就源于勇敢的尝试与探索。

在盈利模式方面,目前仍然是以广告盈利为主,但是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版权保护将深入人心,拿韩国来说,用户观看节目内容都是需要付费的。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付费视频的趋势将会使盈利的另一个增长点,把主动权交给节目制作者。让节目制作者能够取得大部分的盈利,培养用户的付费意识。所以,视频网站和传统卫视可以尝试挖掘制作高质量的收费节目内容,在移动端尝试版权收费模式。当然付费模式需要慢慢的培养。

在传播渠道方面,视频网站与传统媒体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的运营模式,尽可能的以平台的身份去挖掘原创的节目内容,而不仅仅是自己闭门造车。创意与创新不仅仅是商业模式需要的,更是节目内容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09.

[2]曾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合作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3]余晓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思考[J].电信网技术,2008.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4

投资,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否则无法大规模大范围的发展。根据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解释,发现行业的利润区,关键在于发现行业盈利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匹配度高,体现为高利润区,其他或是平均利润区或者是低利润区和无利润区。并进一步解释,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是根据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与业务范围四个要素来设计的。①所以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在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终于在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与业务范围四个要素中逐渐寻找到了以通过提供信息、广告等产品以及提供电子商务、渠道、增殖等服务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盈利方式。

一、出售新媒体内容产品

出售内容产品,有偿提供信息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媒体盈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业界关于新媒体企业盈利方式的研究中一直思索和研究的重点。但是,新媒体自问世以来就低门槛、开放性且一直对受众免费提供内容产品,所以大多数新媒体企业都未能实现通过出售内容产品来盈利,甚至很多新媒体企业和理论界学者也纷纷放弃了这一盈利的方案。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网站或者视频服务等新媒体企业则完全可以通过在线资源如在线音乐等的有偿下载、在线视频的有偿观看、在线出版的有偿阅读或在线联机游戏的有偿参与等方式来创收,尤其是实行VIP会员制提供服务已成为诸多新媒体企业实现盈利的惯用方法之一,如学术资源数据网络企业、网络联机游戏企业等等,其中美国的在线音乐内容出售模式有流量定购模式、音乐锁定模式、苹果公司推出的iPone+iTunes模式等。②

二、出售新媒体广告资源

出售广告资源,有偿提供广告的空间与时间一直是传统商业化媒体企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实践证明,出售广告资源也是新媒体企业的重要收入甚至是主要收入。无论是做内容的网络企业(如新闻网站等),还是买内容的网络企业(如综合性门户网站等),或者是搜集内容的网络企业(如奇虎网等),甚至是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络企业(如博客网站、社区论坛网等),或是内容搜索网络企业(如谷歌、百度等)都是通过内容吸引网民,提升点击率,从而获得商业企业的广告投放。而且新媒体广告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殷俊等的观点是新媒体广告有影视广告、动画广告、旗帜广告、植入式广告、贴片广告、网上直播广告、点播广告、按钮广告、等候页面广告、搜索引擎广告、手机广告等形式,③而学者石磊的观点是新媒体广告有品牌图形广告、付费搜索引擎广告、视频广告、富媒体广告、页面关键字广告、社区营销广告、游戏内置广告等,④其实新媒体的广告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内容的丰富与新形式的不断涌现,新媒体的广告形式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广告资源在得到不断的开发与利用,以至于不仅分流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甚至有成为主要广告媒体之趋势。但是由于消费者厌恶传统商业广告,Web2.0时代的营销人员面临着一大挑战,即必须以非广告的形式做广告——将商业广告以原始信息或新闻的形式出去。这一挑战(也是机会)的要义在于建立“真实性”——可信的内容、值得信赖的品牌、可以相信的商业信息。但是这种“真实性”完全是虚构的。⑤

三、提供电子商务

提供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就是通过为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客户提供在线广告、信息、交易与支付的信息中介服务,然后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达到创造收入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企业具备了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企业与个人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电子商务可以分为B2B(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B2C(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ustomer)、C2C(消费者对消费者,CustomertoCustomer)三大类,如阿里巴巴等就可以提供以上三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对此描述为,最大的悲哀是:随着这些实体音乐商店的消亡,可供我们选择的音乐和唱片将越来越少,亚马逊网、iTunes网和MySpace网将垄断数字经济时代的音乐零售业。⑥其次,还有线下营销也是新媒体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常见形式,这种电子商务是将网络作为沟通的接口,而主要是提供线下的大范围的实际交易服务,如豆瓣网、大众点评、口碑网、团购网、携程网、艺龙网等等。此外,微支付(micropay

ment)也是新媒体特有的电子商务服务形式之一。微支付也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小额度资金的支付,主要有“定制与预支付”、“计费系统与集成”、“储值方案”三种形式,普遍用于网络和手机的有偿下载、有偿阅读、有偿观看与有偿参与等小额资金支付的服务,如专门提供原创文学内容阅读与写作的起点中文网就是实行极少的付费阅读,每千字仅

为2~3分钱。

四、提供渠道服务

提供渠道服务,就是为新媒体企业,尤其是信息渠道运营商,在搭建好通往用户的有效渠道后,通过这个特有的渠道向用户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取收入,包括会员费、流量下载费、收视费、月租费、通讯费等。其中SNS社区以及手机媒体、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与网络媒体等具有垄断性的新媒体信息传输网络渠道运营商等主要是通过渠道服务实现盈利的,如电子邮箱的VIP收费,游戏币、Q币、数字广播、数字电视、IPTV等收取收视费,手机运营商收取月租费和短信息服务费,甚至有些新媒体企业还收取一些特殊服务费等。

五、提供增值服务

关于增值服务(Value-addedlogisticsservice)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通俗的理解是,其核心内容是指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既可以以客户为核心,也可以以促销为核心,或以制造为核心或以时间为核心来提供增值服务。所以新媒体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也就可以说是新媒体企业以客户为核心或以促销为核心向消费者所提供超出其常规的服务范围或服务方法的服务,以此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因为受众习惯了对新媒体内容的免费消费,所以新媒体的收入来源更多甚至主要是来自于增值服务的附加收入。正如《连线》杂志的“特立独行者”凯文·凯利所指出,将来作者的收入不是从售书中得来的,而是来自于“原创者的权利、个性化、附加信息、广告价值、赞助、订阅收入——简而言之,就是那些不能复制的权利或价值”。⑦具体而言,殷俊等的观点是,新媒体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有销售相关道具、提供定向服务、提供个人网络出版、代收代付与桌面饰品等。⑧尤其作为网络和手机媒体的渠道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常常与众多的内容提供商合作为其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彩铃、来电显示、呼叫转移、GPS导航、代收代付等。其实随着网络与手机等数字媒体形式与内容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各种新的增值服务也将不断出现。

在新旧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新媒体的优势非常明显、前景看好,在数年的实践摸索之后,新媒体企业已经实现了盈利模式的相对固定。

参考文献

①[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凌晓东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②吴小坤、吴信训:《美国新媒介产业》[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50-51

③⑧殷俊等:《新媒体产业导论——基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6-131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5

靠政府拨款的官网正酝酿上市,这让投资者有喜又有忧。

《IT时代周刊》近日获悉,10家国内新闻网站将作为首批选定上市对象“登陆”A股。依据京城媒体报道,这10家新闻网站包括中央级别的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还有千龙网、东方网、浙江在线和四川在线等7家地方新闻网站,并且,与证监会均在积极推动此事,确保今年至少有1~2家能够成功上市。

目前,我国的官办新闻网站的运营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依附于母媒体,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或地方财政以及母媒体的拨款,网站本身没有自主经营权;二是独立型的公司化运营体制,如千龙网、东方网等;三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体制,这也是当前大多数新闻网站的体制类型。

业内人士认为,这10家网站每年仍靠政府资金维持运营,其影响力和流量与商业网站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远没有达到上市的要求。这些事业单位体制的网站如何改制为公共企业,能否在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的强大竞争压力下,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都是眼前面临的大难题。

官网先改制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些年政府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一直在探索和进行中。

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的蔡名照就曾表示,列入改革试点的新闻网站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引进国有战略投资者,在确保主办单位控股的前提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公司,条件成熟时在国内上市。

今年5月中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座谈会,交流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工作经验,加快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

据悉,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于去年10月开始启动,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行股份制改造,运用上市融资等经济手段,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综合实力。在此期间,多家网站已经开始或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湖南华声在线已经提交了方案,正等待批复;此前两次IPO受挫的上海东方网正在进行第三轮冲刺,央视网也已经完成了转企工作,还没有完成股份制改造。

然而,转企改制不单单是将事业单位改成企业的问题,还包含将其改成股份有限公司的环节。所以,虽然上市一直是新闻网站追求的目标,但目前还没有几家新闻网站进入上市程序。

《人民日报》社内部人士出面证实,人民网正处于转企过程中,预计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上市是下一步的事情,具体时间表还没有确定”。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一位知情人士则透露,“此前人民网已经改制,挂了两套牌子,除网络部外还成立了单独的公司,这是在上市层面需要做的准备。”此外,新华社内部人士也介绍说,新华网去年已经启动转企改制工作,而且新华社内部一直有上市冲动,除新华网外,旗下系列刊物及其网络子公司也打算在3年内打包上市。

“事实上,在传媒产业改革的这些年里,一些传媒还是走在前面,比如,千龙网等早就是公司化运营体制,已经很贴近市场化运营。而一些网站的流量已经超过了其母体平媒的阅读量。即便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新闻网站上市,对于媒体的整合性转型都是有利的。”凤凰新媒体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李亚向本刊记者表示。而凤凰网也正在谋求单独上市。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表示,被保荐上市网站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政府资源,而且由于与传统主流媒体捆绑为一体,具有新闻采访权和新闻权,这是商业类网站所不具备的优质资源。

然而外界对这些“官网”上市的担心是,这些网站长期依靠行政拨款,上市之后其盈利能力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盈利能力受质疑

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这三个全国性的中央网站被认为是入市的第一梯队集团军,除了网站自身的权威地位,就其盈利能力而言,它们应该比地方网站更胜一筹。

据人民网内部人士透露,人民网去年收入3亿元,广告收益在近两年的增长都达到了100%。“实际收入可能已经超过这一数据,人民网不同于其他商业网站,除了广告收益,还有来自政府的拨款。”该人士称目前人民网正在筹建专门的广告公司,统筹《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广告业务。

行业人士指出,目前的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推动了有关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人民网、新华网今年以来的运营收入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即将与国家网络电视台合并的央视网,其盈利能力也很乐观。

据央视网总经理汪文斌介绍,央视网已经持续盈利5年。另有传言称,央视网仅凭借2008年北京奥运转播权就获得超4亿元收入。如今,2010年足球世界杯开战之际,央视网再次凭借其特有的资源获得世界杯新媒体转播权,汪文斌认为仅凭此权益央视网今年将入账5亿元,其中2/3来自版权转让。

不过,官办新闻网站有获益于政府拔款或垄断的一面,但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完全商业化的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传统门户网站的压力。并且,官办网站的运营模式简单趋同,但商业门户的收益模式已经趋于多元化,甚至更多地开始倚重非广告收入。2009年搜狐超过一半收入来自网络游戏,网易近九成的收入来自游戏。同时,它们已经建立起较为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在用户群和点击量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据近3个月的调查显示,在新闻类网站的前20名中,这些拟上市的网站中只有人民网、东方网上榜,而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稳居前4位。

国金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毛峥嵘认为,中央网站也需要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仅靠同质化的内容不足以支撑投资人的盈利需求。汪文斌也指出,央视网需要把业务铺开,并探索运营模式。

中信证券研究员皮舜则较为乐观,以目前情况预测,除广告之外的视频点播等业务会是这些拟上市网站的主要盈利来源。“但有可能我们目前只能看到浅层次,在国家引导之下可能会有新的盈利模式浮现。在机会面前谁都可能发生改变。”

诚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媒体的传播力量将逐渐加强,其发展也是势在必行。《人民日报》此前曾经尝试收费阅读,但最终实行还是困难重重。单纯的新闻网站如果找不到更好的盈利方式,那么上市也只能是一个概念化运作,难以得到投资者认同,其盈利前景也更值得怀疑。

投资者顾虑重重

“官网”上市消息公布之后,投资界人士称,这代表着监管层对新闻媒体进入资本市场的态度更趋明朗,一个新的投资机会正在来临。目前,人民网正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坊间传闻,诸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都对成为人民网的战略投资表示兴趣。不过,中石油和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并未知晓相关事宜。

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对新闻网站上市一事而言,撇开资源整合和内部改革等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融资政策受到限制,这些网站可以吸收国有战略投资者,但由于新闻网站的媒体属性所限,国有战略投资者不能对其控股,甚至连话语权也不一定拥有,这一点很可能会削弱国企投资新闻网站的热情。

IDG资本一位投资经理称,PE若要投资官办新闻网,需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这些网站是否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尚待考验;此外,这些新闻网站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并无过多创新之处,虽然在内地资本市场尚属新概念,但能享受到溢价的也仅有少数,对于风投而言,即便顺利进入,也很难获得超额回报。

就盈利能力较强的央视网和新华网而言,有分析认为其利润的大部分仍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母媒体,持续盈利能力有待观察。

深圳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近日也留意到了这个信息。陈玮称,首先得看这些新闻网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收入来源是否只是靠传统的广告业务。另一家对文化传媒领域也颇有热情的创司――深圳达晨创投则对新闻网上市给予了积极的关注,目前,该公司正与一两家新闻网接触。

同时,胡正荣还认为,官办新闻网站的管理模式也令人担忧,即便是上市后,其编辑方针、干部任命还将由政府决定,董事会能具有多少发言权不得而知,这将导致政府信息平台与商业网站两个定位难以平衡,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如果这些拟上市的网站还是坚持在现有业务格局下操作,未来将不是那么乐观。”胡正荣说。而在事实上,新闻网站上市并没有技术问题,业界更关心的是部分新闻网站募集资金以后准备干什么,这是投资者目前无法预期的。

令投资人望而生畏的是,传媒领域对资本的限制并未完全放开,在现行政策框架内,新闻网站的新闻机构属性使得以民营资本居多的PE/VC资本难以有可乘之机。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

【关键词】盈余质量;媒体关注;首次公开发行(IPO);发行费率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8-0033-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IPO已成为备受企业推崇的融资方式。但作为企业公开上市过程中的交易成本,IPO发行成本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控制拟上市公司的IPO发行成本无疑会提升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运行效率。按照Ritter(1987)的观点,IPO发行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前者主要是承销费用,后者则主要是IPO抑价成本。

追求融资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是公司融资决策的永恒主题。因此研究IPO发行成本的影响因素以降低融资成本是学术热点之一。目前,此类研究多从信息不对称(Sherman&Titman,2002;Ang&Brau,2002;王华和张程睿,2005)、中介机构声誉(张强和张宝,2011)、发行规模(王军和王平,2008)、发行定价机制(杨记军和赵昌文,2006)以及股权结构(Smart&Zutter,2003)等角度展开,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

虽然目前媒体监督的公司治理作用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李培功等,2013),但媒体在监督企业违规行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日益受到关注。由于IPO过程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复杂过程(谢赤等,2010),而IPO抑价本质上是交易者期望的回报(惠晓峰等,2006),因此媒体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关注将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包括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等在内的IPO直接成本。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2011年末登陆中小板的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案例公司)为例,系统的剖析盈余质量、媒体对此的关注与IPO发行费率之间的关联,并对研究结论进行评价。

二、案例公司的上市历程及IPO发行费率情况分析

案例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中成药、西药及包装品的生产、批发和零售的国有控股公司,2011年12月2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2011年10月24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案例公司提出IPO申请。至此,案例公司十八年五次勇闯证券市场的历程终于画上句号。如此“艰难曲折”的上市经历,在我国A股历史上尚属首次,被媒体戏称为“最失意的IPO样本”。案例公司的上市历程如表1所示。

统计发现,案例公司的IPO发行费率高达10.41%,远高于表2所示的当年中小板IPO公司发行费率6.17%的平均水平,以及2010年至2012年各板块新股发行公司的平均水平,仅承销保荐费用一项就高达8.54%。

为了更为客观地探究案例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原因,并考虑到发行规模、行业等因素的影响,笔者选取了与案例公司同处医药行业并于2012年1月在中小板上市的海思科作为对照,对它们的IPO发行费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比较案例公司与海思科新股发行费用的具体项目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比重,发现案例公司的承销保荐费用、审计验资费用以及信息披露费用的占比均高于海思科。据此可初步判断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和审计验资费用是造成案例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这三项直接成本畸高的根源究竟何在?

三、媒体对案例公司IPO事件的关注

从理论上讲,媒体关注能够减轻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媒体关注是否能够降低IPO发行费用这项交易成本呢?参照罗进辉(2012)的做法,通过权威中文新闻搜索引擎――百度新闻(http://)对标题中含有案例公司及海思科股票名称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搜索,对两家公司IPO过会至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数量统计,尤其关注了媒体对两家公司盈利能力质疑的有关报道。

由表4的统计发现,从2011年10月24日IPO过会至2011年12月22日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由于案例公司“中华老字号”和“五度闯关终过会”的双重身份,媒体报道多达1450余篇。其中,针对其毛利下降、虚增毛利、利润依赖非经常性损益以及销售额依赖单一产品等盈利问题提出的质疑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媒体认为“史上最执着的IPO样本”虽然过会,但其盈余质量与成长性等方面的问题仍需投资者关注。如在案例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前夕,中证网推出专题报道,强调了案例公司存在毛利率下降、市场过于单一等影响盈余质量的问题,提醒投资者关注。与案例公司同一时期登陆中小板的海思科,从2011年12月14日过会至2012年1月17日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媒体报道约为1250篇。无独有偶,媒体也对该公司高盈利能力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但关注程度远低于案例公司。可见虽然在盈利能力方面均受到了媒体的质疑,但对案例公司的新闻报道数量远多于海思科。

四、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事实上,悉数案例公司历次闯关上市的曲折经历,盈余质量问题难辞其咎。由第四次闯关失利的相关财务数据便可窥见一斑。笔者考查了案例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08年至2010年的财务业绩,并结合如表5所示的2011年公司年报的利润数据,从盈利持续性、盈利结构及盈利的现金后果三个方面对该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分析。

(一)盈利持续性分析

盈利持续性一向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钱爱民等,2009)。可以看到2008年至2011年的四年间,案例公司的毛利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一状况足以使外界对其盈利持续性产生质疑。

(二)盈利结构分析

与案例公司毛利率显著下降趋势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至2010年间该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程度逐年提高,从而形成招股书中利润总额靓丽的增长曲线。尤其在2010年度,案例公司依靠自身经营活动实现的核心利润①对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仅占六成。

(三)盈利的现金后果分析

钱爱民、张新民(2008)认为,利润结构与对应的现金流量结构应具有趋同性,较高的盈余质量应具有较强的现金获取能力。因此对照案例公司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匹配程度,可见除2010年外,其余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充足程度都明显不足,即案例公司自身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比较有限。

五、高额发行费率是盈余质量问题及媒体关注的现实后果

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凸显的问题以及媒体在其过会后至股票上市前的集中报道,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现实后果?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案例公司畸高的IPO发行费率。三者的因果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额承销保荐费用的成因分析

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必将大大增加承销商为其新股定价的难度,并加剧新股发行失败的风险和保荐期内担保的相应风险。尤其是面对案例公司十八年上市四次未果的经历以及媒体对其盈利能力种种质疑带来的负面影响,新股承销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与案例公司共同经历上市曲折的承销商要求其承担高额的承销保荐费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高额信息披露费用的成因分析

信息披露环节是IPO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2010年提出IPO申请开始,媒体对案例公司盈余质量的质疑就接连不断,直到2011年12月22日上市的前一夜,还有关于它涉嫌包装利润的联名举报信被曝出。按照归因理论,人们对消极消息的关注及使用程度远高于积极的消息,从而影响相关主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在每次被质疑、曝光后,案例公司都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找出理由或解决方案,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向大众披露信息,消除不良影响。如此一来,案例公司承担的信息披露费用自然较高。

(三)高额审计验资费用的成因分析

审计验资费用的收取标准,一般根据企业规模并结合工作难易程度来确定。笔者认为案例公司此项费用偏高,除了企业规模这一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应落在审计验资工作的难易程度上。如前所述,案例公司在IPO过程中备受质疑,特别是盈余质量方面,如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真实性以及频繁通过处置土地使用权及房产增加利润等。况且媒体对案例公司盈余质量的质疑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由此案例公司审计验资成本偏高自然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企业IPO热度的有增无减,逐年攀升的IPO发行成本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IPO发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无疑会对公司的融资效率以及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降低IPO发行费率是控制IPO发行成本的重要方面,既关乎券商及市场环境,又与公司自身质量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旨在从公司自身质量的角度剖析影响IPO发行费率的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盈余质量是影响IPO发行费率的重要因素,而媒体报道的负面消息则能够强化这一影响。事实上,能够顺利被资本市场接受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因此,努力提高公司质量是降低IPO发行成本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Ritter.TheCostsofGoingPublic[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1987(19):269-281.

[2]ShermanAnn,TitmanSheridan.BuildingtheIPOOrderBook:UnderpricingandParticipationLimitsWithCostlyInformation[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02(65):3-29.

[3]AngJames,BrauS,JamesC.FirmTransparencyandtheCostsofGoingPublic[J].The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2002,25(1):1-17.

[4]王华,张程睿.信息不对称与IPO筹资成本――来自中国一级市场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5(6):13-20.

[5]张强,张宝.IPO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12):4-10.

[6]王军,王平.中国民营企业IPO发行成本分析[J].经济问题,2008(2):58-60.

[7]杨记军,赵昌文.定价机制、承销方式与发行成本――来自中国IPO市场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6(5):51-60.

[8]Smart,S.B.,Zutter,C.J.Controlasamotivationforunderpricing:acomparisonofdualandsingle-classIPO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69(1):85-110.

[9]李培功,徐淑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共识与分歧[J].金融研究,2013(4):196-206.

[10]谢赤,龙瑞,欧辉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5):42-47.

[11]惠晓峰,李明毅.信息披露、IPO折价与资本成本[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39-43.

[12]罗进辉.媒体报道对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影响及其差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9):96-112.

[13]钱爱民,张新民,周子元.盈利结构质量、核心盈利能力与盈利持续性――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8):108-118.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7

这种新玩法其实和媒体差不多,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大家都是在玩,只不过传统媒体负载的内容是多样的:严肃认真的、活泼的、八卦的、还有狗血的。互联网时代的东西,让所有的内容都成了活生生的广告,个体活动通过繁多的社交媒介展示出来,渠道多了,内容散发的多了,聚集的人群自然也就多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当然敌不过活泼多样的新媒介形式,后者毕竟太接地气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形式就要倾向性于走新媒介这种形式:比如说严肃认真的东西,几乎在新媒介时代下似乎透露出来不少老学究气,但是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是这帮老学究打下的,新媒介形式孕育也不是凭空出来的。

一切内容皆广告,这是正确的,原因不需多说。但是这种理论也不高深:传统的企业对于其产品的宣传无非就是那么几种形式:电视、广播、海报,再加上会展或者产品推介会等,渠道单一,受众聚集能力弱,投入的成本也极大,总的说来无非就是没赶上互联网时代嘛。互联网时代本质上有去中介化、去载体化的特点,线下的东西放在线上,依靠虚拟的环境实现产品的推介,本身就是互联网的特点,非要弄出点什么高深的理论觉得互联网了不起,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了。

传统的东西正在转型,只不过传统的企业在原来的经营模式上,一下子难以适应互联网的去中介化、粉丝集群化特点,转的有点慢,但绝不存在被消灭的可能。既然互联网的市场形成了,传统的企业就有转型的需要,就是互联网改造的目标,改造不是消灭,而是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态,大家共存而已。这种改造无非就是渠道的改造,将原来传统企业的产品推介内容、企业文化或者商业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推介出去,渠道增加了,内容自然就能水到渠成的被广而告之,因为传统的企业不是没有内容,而是没有那么多的渠道,内容出不去。

所以,我们看下当下的新玩法,其实就是渠道多了、媒介多了,整个市场路径被细分了,于是大家的玩法自然就多了。规模经济所依赖的范围被割裂开不同的块,而不是占据整个市场才算是成功,大家都是在某一小块内玩花样。传统的媒体为什么主导着整个市场的话语权,本身媒体的受众在传统市场中,相对而言影响的范围较广,企业宣传基本上就得依赖它们,不然的话,没有其它媒介形式可供选择啊。

现在就不一样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优势变成了劣势,而且成为了众多媒介形式的其中一种,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互联网的挤出效应非常明显,它会撕毁很多东西,同时混搭很多东西。但传统的媒介形式多年积累起来的严肃认真的东西非常深厚,这是优势,不会随着渠道的改变这些严肃专业的东西就消失了,再娱乐的内容,再吸引眼球的东西,都不会摒弃专业严肃的东西,这是基础,因为互联网的东西也要建构在严肃的基础之上,光靠些浅层内容也不是趋势。

传统企业的产品也一样,卖不出去不是因为传统的产品不好,而是产品的销售渠道变了,没有找到产品被接受的渠道,路径选择的不对而已,所以企业也不必对自己的经营感到困惑,知道这一点,好好找渠道就行了,虽然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8

2014年12月1日,广州日报社在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步,成立了中央编辑部。笔者认为,广州日报社成立的这个中央编辑部,最核心的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不是专门成立一个网站,单独组建一拨人马去搞新媒体,而是所有报纸从业人员就地转型,全面介入新媒体的新闻生产。第二,把网站拉回到报社本部,让大洋网和广州日报一体化运作,而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

显然,这样的全媒体转型路径和做法具有鲜明的广州日报特色,是在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试错后找到的一条可行之路,但不一定适合国内的其他报社。那么,广州日报的全媒体转型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重功能:一个全新的媒体融合发展平台

成立中央编辑部,是广州日报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中央编辑部由广州日报社夜编新闻中心、大洋网、全媒体新闻中心、音视频部、数字新闻实验室等部门组成,旨在搭建一个跨越纸媒和新媒体的新闻统筹平台,把新闻生产带入“统一指挥,统一把关;滚动采集,滚动;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融合发展新时代。

为了做到这一点,广州日报社各个新媒体平台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大洋网全面改版,主打时政民生,弘扬正能量,服务社会服务市民,好看好玩;广州日报新闻APP全新升级,推出更精致的界面,提供更友好的用户体验;还有“数字新闻实验室”,在大数据中抽丝剥茧,揭开新闻背后的秘密。

第一,“统一指挥,统一把关”。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现有的系统条件和技术手段融合管理,实现统一指挥,统一把关。这既是中央、省、市对传统媒体的要求,也是报业集团自身融合发展的需要。

第二,“滚动采集,滚动”。这也是新时期报业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核心。

第三,“多元呈现,多媒传播”。这是广州日报社“1+N”全媒体平台的再次升级。伴随着中央编辑部的成立,广州日报社还专门成立了音视频部,数字新闻实验室也正在组建,其他的配套软件系统也在建设之中。

最大变化:端口的统一

第一,广州日报社中央编辑部的成立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使命,就是把报纸端的出版和各个新媒体端口的统合在了一起,“统一指挥,统一把关”。而在此之前,广州日报社所有的新闻端口分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所在”。传统报纸新闻(主要是时政新闻部分)的权在夜编新闻中心,微博、微信以及APP的权则在全媒体新闻中心,网站新闻权则在大洋网。

在机构设置上,以上三个部门以前是并列关系。夜编新闻中心和全媒体中心都是广州日报社的中层部门。大洋网更加独特,1999年成立之后就一直独立核算,办公不在报社本部,采编上自成一体,经营上有独立的指标,特别是2012年粤传媒改组上市之后,大洋网划入粤传媒,独立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在中央编辑部成立以前,三个新闻端口基本上是“各玩各的”。

第二,伴随着广州日报社中央编辑部的成立,三个端口“物理性”地合并在了一起,合并的地点在原来的夜编中心。在同一个大的办公室办公,为“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创造了条件。

人员配备上也是如此,夜编新闻中心主任兼任中央编辑部的执行总监,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以及大洋网总编辑都是副总监。在此框架下,原来报纸端的负责人扮演了一个统筹角色。一方面,是内容决定的,毕竟广州日报社原来采编系统下的生产能力是最强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出版安全,按照有关方面的要求,对新媒体端口出去的内容要和报纸出去的内容一样把关。

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央编辑部成立后,专门从报社采编部门中招聘了5个专职的全媒体编辑,叫做“基础编辑”。这五个基础编辑既不属于全媒体中心,也不属于大洋网,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编辑部。

基础编辑收取采访部门提交的稿件后,先做进一步加工修改,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尽量让稿件有些网络特点;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要确保政治安全。基础编辑处理之后的稿件提交到“成稿库”,全媒体新闻中心的编辑和大洋网的编辑分别从“成稿库”里选取适合自己的稿件在自己的端口上。

中央编辑部成立后,广州日报社全媒体新闻中心依然存在,保留原来的建制,依旧负责广州日报微博、微信和APP端口稿件的,大洋网编辑部则照旧PC端大洋网和手机端大洋网的新闻。

第三,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采访环节的改变。中央编辑部的成立改变的是新闻的方式,而只是整个新闻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如果记者的采访和发稿方式不变,中央编辑部的成立就不会显现出应有的效果,因此,采访部门也要相应地跟着改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采访部门具体的改变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求记者在头一天晚上报题的时候更加精确,及早让编辑部知道第二天即将发生的大事。其次,当天的采访,要求记者半个小时内发140字以内的快讯,两小时内发500字左右的消息。再次,强化随时的滚动稿和晚上供应报纸的稿件的差异性。报纸广告现阶段依然是报社的主要利润来源,稿件都随时滚动了,第二天的报纸怎么办?因此一定要突出滚动稿和报纸稿的差异性,在报纸端强化深度和延伸阅读。

选好方向是报纸新媒体转型的第一步

中央编辑部在国外媒体同行当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国内的确还比较少见。

我们谈媒体转型谈了十几年,为什么到现在才成立中央编辑部?过去十几年,国内媒体在新媒体转型上走过了哪些弯路?对这些问题,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笔者认为,包括广州日报社在内,原来进行新媒体转型的基本路数就是创办一个网站,然后想尽办法让这个网站去赚钱,比如售卖报纸版权、帮政府做宣传、为企业维护网站甚至上市。一般认为,只要网站赚到钱了,这家报社的新媒体转型好像就成功了;没有赚到钱,这个转型就失败了。

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大洋网的新闻采编和广州日报本身的内容生产脱节,大洋网挣钱靠的是“政府服务”和“技术外包”,那么先不要说大洋网能不能挣到钱,就算是一年能挣几亿元,它和广州日报这张报纸的转型有关系吗?

所办网站能挣钱当然是好事,因为它可以改善报业集团的盈利能力,这其实和报业集团办一个房地产公司或者办一张系列报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大洋网恰好是一个网络公司,在门类上属于新媒体公司而已。除了这一点属性上的巧合以外,按照以往的定位,大洋网和广州日报这张报纸的关系在哪里呢?

因此,报纸办网站实际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奔着赚钱而去的,可以融资也可以上市,比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十九楼网站、南方都市报的奥一网,这种网站要单独考核经济效益;另外一种则是完全服务于报纸转型,是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需要单独考核,报纸赚的钱也就是网站赚的钱,这类“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对于报纸而言具有“战略性”,关系到报纸能否转型成功。

大洋网创办十几年来,在独立运营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特别是2012年并入上市公司粤传媒以后,它的盈利属性越来越明显,它属于上面说的第一种网站,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大洋网难以承担广州日报社转型的任务。因此,在最近几年广州日报社的全媒体转型规划中,一直有另外办一个网站的想法,这个网站叫“广州日报网”,是专门承接广州日报主报转型的,但因为新闻资质问题,这个拟议中的网站一直没有办起来。

这一次,广州日报社重启全媒体转型,成立中央编辑部,并且重新把大洋网拉回到广州日报主报身边。在笔者看来,这是对大洋网的一个重新定位,是要把大洋网从第一种类型的网站改造成第二种类型的网站。

这个改造对于广州日报社转型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所谓转型,指的就是传统报纸本身的转型,有了大洋网的回归,有了中央编辑部的成立,原来报纸下的采编人员才真正成了全媒体的采编人员。虽然说未来的困难还很多,但对于广州日报社的转型来说,成立中央编辑部,把大洋网拉回来,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

盈利模式:稳住现有客户就是最大成绩

如今的业界,很多同行会认为报纸搞新媒体就是烧钱,看不到任何赚钱的希望,所有的投资都会打水漂,所以非常多的报社在媒体转型上不舍得花钱也不敢花钱。

笔者认为上述看法至少有一半是不对的。因为,上文说过,报纸搞新媒体办网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奔着单独赚钱去的,另外一种是和报纸浑然一体的。奔着赚钱去的媒体网站恰恰是很难盈利的,而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则是有出路的,有着明确的盈利模式。

这话怎么解释?

大家知道,2010年以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报纸的读者和广告量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对报纸经营者来说,未来很长一个时间段内的中心任务不是去开发新客户,而是如何稳住这些老客户。

那么,一个广告客户如何才能坚守在你这里不离开呢?第一,尽可能把报纸办得更好。第二,把报纸的新媒体办好。第三,为客户提供一个覆盖报纸和新媒体的广告套餐。比如一个地产商花20万元在报纸上做了一个广告,只要再多花5万元,就可以把报纸的微博、微信、APP、网站等新媒体端口全部覆盖。笔者与几个广告商聊过,他们对这样的做法很有兴趣。

做广告的都知道,在大公司的广告投放计划里,资金一般都是按报纸、电视、电台、网站这样的分类去分配的,报纸所占的额度逐年下降,而网站的额度在增加。但有了中央编辑部之后,广州日报还只是一个报纸媒体吗?我们也有各种新媒体端口,如果我们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投放计划,广告是不是就不会分流出去了?广告下降的速度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大了?

回到盈利模式上来。赚新客户的钱叫赚钱,把老客户留住,赚到老客户的钱一样是赚钱!何况,老客户有多年的交情,大家有信任,留住一个老客户要比吸收一个新客户更容易些。因此,“与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的盈利模式就是和报纸共进退,共同维护好和老客户的关系,为老客户提供覆盖全媒体的广告套餐,抑制传统报纸不断下滑的广告量。

要实现这种盈利模式,必须做到下面几点。第一,全力推进报纸的全媒体转型,把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数字端口做好,要有基础流量,为经营打好基础。第二,要成立中央编辑部,提升技术保障水平,统一各端口的采编思想。第三,经营上也必须打通,成立报纸和各数字端口统一的经营队伍,数字端的页面和报纸的版面一样,只要是广告部门划定的广告版面或页面,只要没有政治问题或道德问题,各个端口的编辑部就要坚决落实执行。第四,网站不用单独考核,也不用单独算利润,不用算小账,只需算广州日报社这笔大账就行了。因此,大洋网和现有的全媒体中心一样,未来条件成熟时就可以合并成一个机构,是广州日报社这个有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报业盈利能力下降趋势下的务实选择

显然,广州日报社的这种路径选择和盈利模式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试错过程,而且和报业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是在报业大环境变化下的一个务实选择。

笔者认为,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移动互联网急速发展之后的几年,报纸影响力在减弱,盈利能力在下降,整个报业经营的盘子在萎缩。在报纸盈利能力急速下滑的态势下,对报纸经营者来说,未来很长一个时间段内的中心任务不是去开发新客户,而是如何稳住老客户。

反观十五六年前,也就是大洋网等国内一大批报纸办的网站风起云涌的时候,报业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报纸广告每年都在增加,日子非常好过,办一个网站就是要去挣新的钱,去抓住新的商机,把整个报业经营的盘子做得更大。当时大洋网等报纸网站的竞争目标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门户网站,是要去跟它们竞争用户和市场份额,是要在报纸以外争取新的用户,是在做“加法”。因此,大洋网一度把自己定位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因此,报纸办“独立运行的网站”是一个扩张性战略,至少从出发点上是这样考虑的。

而现在的“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则是一个收缩性战略。不要只看字眼,“扩张”不总是好的,“收缩”也并不总是差的。报纸办网站搞新媒体是一个很具体的事,要立足眼下报业环境急剧变化这个实际情况去发展,不能凭想象乱来。

报社转型要立足实际

上面说的是报业的大环境,再具体一点来说,国内报纸的盈利能力也是千差万别,“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对原来盈利能力强的报纸来说更加必要,也更加对口味。

了解过去二十年报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之前,中国报业内部已经进行了一场残酷的竞争,有些报纸做大了,有些报纸没有做大但也不至于死去,如果没有以“双微”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到来,大家还可以继续维持这种平静的生活,但如今移动新媒体的到来打破了原来的那种平静局面。

虽然说新媒体对报纸整个行业的冲击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报纸,这种冲击的力度会有很大差别。原来就比较差的报纸,本来就差,冲击一下影响不会太大;原来很好的报纸,冲击一下,影响就会相对较大。

另外,不同报纸对冲击所做出的反应也会不同。本来就差的报纸,或许从中看到了新的市场空间,不妨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本来很好的报纸,因为固有客户存量大,只要维持不剧烈下滑就好了。2014年“澎湃”的诞生大概就和东方早报之前的盈利能力有限有一定的关系。在网络冲击面前,这些报社的历史包袱反而没有那么重,不如彻底改造和转型,构造全新的围绕新媒体平台的生产链条。

反观广州日报社,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扮演着中国市场化党报领跑者的角色,盈利能力非常强。现在虽然受到了新媒体一定的冲击,依然很强大。对这样的报纸来说,不可能完全抛弃报纸去另立门户,就像纽约时报一样,一定要去融合发展,而不是革命式断裂式发展。因此,“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对广州日报这样的报社来说更加必要。也因此,中央编辑部在广州日报社成立,把大洋网拉回到报社内部,也是历史的必然。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9

关键词:手机报价值链赢利模式3G

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报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采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对通信技术的依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手机报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而3G技术的应用也会给手机报的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手机报从创办那天起就开始探索自身的经营以及盈利模式,这可以从手机报的特点、手机报价值链的打造和手机报的盈利方式三个方面来探究。

手机报的特点。手机报,是纸质媒体依赖手机载体,运用电子通信技术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介。它是传统报纸与新型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由报纸、移动运营商、技术服务提供商联手开通信息传播渠道。向用户及时发送各类信息。因此,手机报又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由于手机具有随身携带,无处不在,无时不通的优势,所以手机报的最大特点就是阅读不受时空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具有内容精要、形式新颖、更新迅速、阅读便捷、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

但是手机自身的容量限制、手机对用户个人隐私的涉及和手机报对于技术的依赖,决定了手机报不可能采用传统报业的经营和盈利模式。手机报要求得发展,必然要打造适合自身的价值链。

手机报价值链的打造。手机报的价值链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技术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各大报纸)和手机报读者。由于手机报所依赖的通信技术的变化,手机报的价值链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根据应用技术的变化,手机报价值链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短信阶段。在短信阶段的价值链里,简单地说移动通信运营商是行业的积极推动者,间接利益的最大获得者;技术应用提供商主导手机报营销,是直接利益的最大获得者;内容提供商是参与者,以试探的心态作初步了解和参与:手机用户在这一阶段还不能称之为手机报用户,因为他们中大量的人都没有主动或被动地使用手机报。手机报短信阶段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手机报价值链雏形并培养用户对移动增值业务的认识。

2、彩信或彩E阶段。在彩信或彩E阶段的价值链里,简单地说移动通信运营商是手机报价值链的构建者,主导手机报的无线发行渠道,是最大利益获得者;技术应用提供商是价值链重要参与者,主要对手机报运营支撑起到剂作用和对未来技术试验并应用的推进剂作用;内容提供商是手机报内容合法提供者,并直接参与价值链:手机报用户是最终受益者。手机报彩信或彩E阶段,由于价值链的各参与方,阶段性目标不一样,使得这一阶段手机报的价值链相对合理,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结果。

3、流媒体阶段。在手机报的流媒体阶段,合理、稳定、完整的手机报价值链已经开始形成,并且手机报价值链的各个关键环节都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并接受其他几方的价值。在这个阶段里,手机报将拥有庞大的手机报用户群,并且开始形成比较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另外,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3G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机报的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开始成为现实。

手机报的盈利方式。手机报和传统报纸的盈利模式不同,传统报纸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盘利,而手机报则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比如目前各种手机报用户,每月的包月费用从5元到25元不等;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报刊的做法,通过广告吸附来实行盈利。现阶段,由于市场运作手段不够成熟,手机报主要还是采取依靠收取订阅费的模式来盈利。从手机报的价值链中可以看出,这部分收入还需要在移动通信运营商、技术应用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进行分配。

另外,各大媒体结合自身特点,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2007年5月,《广州日报》和3G门户合作推出手机免费网站“广州日报・3G门户”,其手机注册用户已突破3000多万,被称为“华南资讯第一门户”。手机网站244、时滚动信息,并推出了全方位的生活娱乐资讯,此外还引进了互动报料和评论平台。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无疑丰富了手机报的盈利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手机报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3G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手机报所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首先,3G提供的网络带宽,可以支持大容量内容的快速下载;其次,3G时代的手机终端也在向智能化演进,主流机型一般屏幕较大,系统性能较好,为多媒体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在3G技术的支持下,手机应用的多媒体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手机报的表现形式也必将向多媒体化发展。而现在3C技术已经为手机报带来了很多的新变化。

对手机报容量限制的突破和内容提供的改进。3G移动网络与2,5G移动网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3G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为更好更多的移动应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手机报突破容量限制和互动性限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容量限制的突破,带来的是手机报内容的变化。首先是内容量上的增加,?殳有了容量的限制,手机报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并且能够随时传送最新最及时的信息。其次是手机报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以往由于受容量的限制,手机报内容以文字为主,现在除了文字以外,手机报可以提供更多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最后,手机报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内容。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采编符合需要的信息给用户。

手机报发展新的技术方向一3G网站型。目前,根据手机报应用的技术可以把手机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彩信手机报,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传统报纸通过移动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这也是目前国内手机报的主要类型;另一种是WAP、1-mode或3G网站类型。这种类型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在日本十分盛行。

3G技术广泛应用后,3G网站类型应该成为手机报的新的发展方向。真正的手机报应该是建立在3G技术基础之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但在3G技术普及之前,国内WAP型手机报应该是目前的发展重点。3G型和WAP型手机报在经营模式、业务特色、内容编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3G的信息传播速度要大大高于WAP,在3G技术平台上可以大规模传输多媒体信息。手机报的发展特别依赖技术的创新,3G技术的应用更是给手机报指出了新的技术方向。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10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篇11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99-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五、结束语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要做新媒体的“建设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是行业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预想,随着行业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行业报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晋雅芬,牛春颖,李雪昆.2010年中国传媒业:加速整合,蓄力待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新媒体盈利方式范文1篇12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数字化;美国《新闻周刊》;

传统纸媒遭遇的发展瓶颈

《2011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全球报纸日发行量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滑到5.19亿份。全球报纸广告收入比2009年下降了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300亿美元。[1]数据表明,传统的纸媒发行数量在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媒体如果仅靠广告来维持经营收入,那么将会显得十分被动。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实效性不及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更新,信息量不及网络海量的搜索空间,付费阅读的方式也让更多受众倾向于在线浏览免费的新闻讯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2]菲利普?迈耶教授用这个数据提出了他的“寒冬论”,即纸媒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事实也正是如此,2009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停止发行印刷版,拥有27年历史的杂志纸质版《电视周刊》也不存在了;2012年巴西的《纳塔尔日报》也仅保留电子版,停止出版纸质印刷报纸。近几年来,媒体业界的“纸媒寒冬论”呼声不断,特别是2012年10月19日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在今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出版印刷版,从2013年初全面转型数字化。这个80年的老品牌最终还是倾向于数字媒体,这不得不让媒体人怀疑“纸媒寒冬”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3]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4]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内部治理体系范例(12篇)

    - 阅0

    内部治理体系范文关键词:大学治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治理体系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大学的有效治理,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弘扬中.....

    经营决策分析的方法范例(3篇)

    - 阅0

    经营决策分析的方法范文Abstract:Inordertoenhancetheinitiativeandself-consciousnessproductionandbusinessoperationwork,realizethescientificdecision-making,rationalor.....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