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感想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看到“生长”这个词,不由感叹它的灵动,细细品来顿觉意蕴深远,一路探寻,发现它一直是教育的视野中一朵耀眼的玫瑰。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教育是一种生长,这个过程不是一个通过灌输实现的被动过程,而是在个人积极主动参与共同生活的过程能动地实现的。

观其意,实其践,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时,笔者一路实践“自然”与“生长”的理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向更多领域教学的实践漫延。

一、真而自然:呈现儿童课堂生成的状态

有时在公开课和研讨课中,常常感到教学的不自然,不像真实的课堂,有不少教师感叹,公开教学课是花架子的课,只能看看,教学中学不来,为什么学不来,何为花架子,这就是因为公开课、研究课往往追求表演的亮,而不是真实状态下的家常课,真实的课堂才是自然的课堂。

《认识周长》一课是许多人公开教学过的课,其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探究的环节总是被许多老师喜欢,因为它让学生合作起来了,动起来了,课堂上呈现出热热闹闹的景象。如让学生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一枚硬币的周长、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一张正方形的周长。

观看过一些公开课,常常感叹学生的聪明,量树叶的周长马上就会用线来围了,量一枚硬币的长也总有学生能想出用滚动法在尺上度量的方法,更不要说量长方形只量个长边和宽边就能计算了,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就能乘4计算出周长了。我们听课的老师真的感叹这些学生的“睿智”。为了使教学活动进展顺利,教师往往“提前演练”或“经验渗透”,使得部分教学内容甚至整个教学内容都成为儿童的已有经验,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实际上,教学内容应在儿童已有经验与挑战高度之间寻找平衡,这就要求教师适度准备教学内容,没必要事先让儿童知道太多的教学内容,而应在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设置适合儿童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体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自然呈现。

在自然状态下上《认识周长》一课时,发现学生的真实状态是这样的:

状态一:认识周长的第一课时,大多学生不会合作,用线围着量树叶周长的方法,也是在教师暗示下想到的。

状态二:得出周长的一般概念后,学生测量全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再进行相加。

状态三:对于曲线长度的理解不太明白。总感到直的线好量,对化曲为直后的恒等不太理解。

读懂儿童,理解儿童的真实学生状态,这才是课堂教学的自然之道,课堂上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懂到懂的过程,由茫然走向清晰的生长过程才是数学教学的自然之道。

二、尊而自然:尊重儿童学习的原生思维

教与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享受过程,而不是教师抛出知识点,学生不切实际地接住,最后消化不良。教学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过程,数学课堂的自然,就要从尊重数学学习的原生思维开始,因为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受生活经验和前续学习知识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原生思维,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案例1: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根直的金属线

师:你们能估一估它有多长吗?

生1:大约30厘米

生2:60厘米

师:要想准确知道它的长度,必须用尺子来量一量。请一位同学上来量一下。

通过师生合作测量,得出大约是50厘米。

师把这根金属线弯成曲线

这时让学生再说一说它的长度,

生1:弯的线长度是多少,不好量长度吧,线段才好量长度呢。

生2:我想弯线间直的距离好像是20厘米。

生3:我感到这条线刚才量出来是50厘米,现在弯起来还是50厘米吧。

师将线还原为直线再慢慢弯曲,最后将这条线围起来,用透明吸管将两头连接起来,围成了一个心形。

这时再让学生感觉:这心形周围的线有多长?

大多学生说大约50厘米长。

这时教师再把这个围成的心形还原到直线形态,让学生体会由直变曲再化曲为直的过程。

仔细研究上面这个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的原生思维是不同的,受二年级学习线段的测量的影响,生1这一类孩子思维受线段是直的,用直尺能量出长度的影响,产生错误的原生思想:弯曲的线不是直的,怎么好量长度呢?生2这一类的孩子感知到线段的直线距离,以两点间直线距离来估弯曲的线的长度,原生思维还是以线段的长度来定义曲线的长度。生3的原生思维已经有了长度守恒的初步思想,能感知出由直为曲的变化是长度守恒的,这一类的学生应是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或是知识广度的不同形成的原生思维。

所以尊重儿童的原生思维,在课堂上不要轻意否定他们的想法,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的行走中感受自己原生思维与知识的碰撞。教师不要将学生一下子就锁定在标准答案中,在读懂儿童的基础上,应尝试理解儿童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由地大胆亮出自己的原生思维。

三、顺应自然:找准儿童学习的生长起点

教学的着眼点,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寻找儿童数学学习的真实的生长起点,整体把握知识的脉络,让学生在智慧的体验中丰富感知,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思维中碰撞学习,促进智慧的生长。

根据学生在案例1片段中的反应,我们要思考认识周长前续知识,认识线段在教学中要学生掌握的地方,不能仅仅局限于认识线段和用尺子量线段的教学,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灵动的教学。

长度守恒感知活动:

活动一:两根等长的棍子,先两头并齐放置,让儿童看过之后,改成平行但不摆齐放置,问儿童两根棍子是否等长?

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用电脑演示第二幅图的变化过程,体会位置移动中,方向变了,线段长度本身没有变化。

活动二:给学生一段毛线,拉成直线后让学生量出长度,再给学生一根弯曲的毛线让学生先估一估长度,再尝试量出它的长度。

活动三:设计这样的练习活动,如果将图中的绳子拉直,它的长度大约为多少厘米?

曲线在直尺上的长度计算。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1篇2

关键词:线条训练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线画在原始绘画,写实绘画中一直是主要表现形式,儿童绘画也应该极重视线画。线是绘画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线画可分为工笔线描式、速写式和兼工式三种形式。前两种均适用于理解力较强和线条控制力较好的成人,而兼工式适合不同层次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应用。它的表现形式较为宽泛,没有过多的条框束缚,也可称为自由式线画表现形式,从而非常适合儿童练习。生活为儿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儿童直接用线条反应生活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把直觉、感受、愿望通过线条表现出来,是思想交流的一种直接工具。

线画教学可以分为写生、临摹、下定义想象和创作四个由低向高的教学阶段。

一、写生阶段。在开始学习时,要求儿童用8K纸张为好,不使用橡皮,他们很高兴拿笔去注意描绘生活的物象。这种凭直觉临摹描画阶段很容易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接着从室内静物入手进行写生训练,使用他们常接触的玩具、衣物鞋帽、水果蔬菜等,动笔时,由简单的单一物象来练习,一个物象在纸张内的位置,大小是初学者的重点,儿童易把物象画的很小,所以要强调把物体顶住纸张往大画。这样经过几天训练便可以穿插两个物体,三个物体至多个物体。然后让学生去观察一组静物的主次,前后和高低的关系,并且遵循由前往后、由主及次和由内向外画的原则,这种原则也与中国画的画法接近。在造型上要求他们表现感受上的“像”,培养儿童善于捕捉物象特征的能力。不能一味要求他们造型的准确,这样实际上就大大解放了儿童的思想,使他们都能在各自的能力上得到充分发展。在室内写生训练的基础上,有了一定造型观念和感觉,便可以进行户外写生,描绘生活中的事物,如维吾尔族的美丽庭院、美丽的大草原、菜市场、街道旁等都是很好的绘画场所。户外写生相对于户内写生难度更大一些,户外写生取景是学生的重点,画什么,怎么画,从什么地方下手,一系列问题便出现了。开始户外写生时,不必画太大的场面,可以从一个地摊及相近的有关物象相互结合。经营画面时,可以选出所要画的主要物象下手,然后依次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从画面前面的物象往后推着画,尽量去理解这画,根据不同儿童的理解能力进行辅导,有些儿童很难理解深度、厚度,可用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讲解。只有在儿童智力、观察力和表现能力三者相互发展时,儿童的综合能力才能达到较好地开发。同时学生会在线与线之间,感受到美得存在。

二、临摹阶段。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学习是必要的,帮助初学者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优秀的临摹画稿可以选八九十年代“小人书”为主要的临摹对象。其优点表现在,儿童有很强的兴趣去阅读,画面人物不停转换场所调动其积极性。临摹学习优秀范本物象和线条的表现方法,体会各篇构图的变化与统一,对人、物、景通过临摹达到对形状、动作、姿态的多次把握而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三、下定义想象阶段。下定义想象有多种。有静物定义想象,有动态定义想象,有科幻定义想象等等,即让学生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编造”美好图景。以静物下定义想象为例,让学生在写生静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写出一组静物的名称,如书包、地球仪、书籍、笔筒、刀具、画板和铅笔等文具,由学生组合成一幅完整的静物画面。绘画时,对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想象创意,并表现在画面上,或对所给出物体的内容去分析物象形体的大小,从较大的一个主要物体起笔。画时注意纸面上第一个物体的位置、大小、疏密关系,因为第一个物体决定着其他物体的位置、大小和疏密关系。画第二个物体时要考虑到前个物体的前后、大小和位置关系。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编造”能力就可以提高很多,这是学生由“走”向“跑”的关键一步。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3

正如散文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一样,在具有整体性的教学设计中,必定也存在着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这条教学主线承载着教者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贯穿、统领、协调各个教学环节,有效地保证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统一与和谐。

那么从何处入手,才能设计出具有整体性的教学主线呢?下面笔者结合几则教学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为线索

案例1:《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8~69页的教学内容,教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为什么要认识比?

出示:男生2人,女生3人。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试从和、差、商(或除法或分数)等角度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我们已经能从和、差、商的角度来表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从比的角度来表述呢?

教师以糖水的甜度、国旗的尺寸比例等为例,让学生感悟比的价值——简洁、明了。

环节二:什么是比?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比值。

环节三:比有什么用?

欣赏人体中的比、黄金分割比……

数学学习不是科学数学的重演,而是学科数学的再现。当人们面对未知世界时,常常会有这样一些困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作用?”……这些疑问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原始动力和兴趣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者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疑惑作为突破口,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为什么要认识比”“什么是比”“比有什么用”。教者将这三个疑问串联成一条教学主线,沿着这条教学主线,学生经历了“比”知识的萌发、生长、发展的全过程,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从质疑到释疑,又从释疑到新的质疑……他们感悟了认识世界的规律与方法。

二、以“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为线索

案例2:“漫谈图形,从点开始”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1页的第12~15题,教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从点说起(从点到线)。

老师这儿有个图形,大家看,这是它放大了很多倍很多倍之后的样子。(出示:一个点)

提问:你能猜出来它原来是什么图形吗?

相继呈现:三个点、很多点排成一行、一条线,让学生猜图形原本的样子:■。

(从微观到宏观,渐进地呈现图形,让学生在猜图形的过程中,感悟到“所有的线都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的数学思想。)

提问: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

环节二:从线到面(图形)。

提问:现在,你能选择这里的一些线,如线段、直线、射线,组成一些新的图形吗?

根据学生的作品相机复习角、平行线、垂线等平面图形。

环节三:从面到体(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从点谈到了线,又从线说到了面,现在咱们来看看立体图形吧!

学生说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老师这儿有一块奇怪的木板,上面有3个孔。

请你设计一个立体的塞子,分别能塞住这3个孔。

环节四:从三维到四维、多维。

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提问:你能摸出这里的点、线、面、体吗?(学生演示)

在我们的身边,无数个点组成了线,无数条线组成了面,而无数个面又组成了体。如果把物体的三维空间(长、宽、高)再加上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四维空间……有的科学家还提出了五维空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漫谈图形,从点开始”是节复习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复习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复习内容面广、量大,琐碎而单调,教者往往会在复习概念时顾此失彼,在实践操作时机械地重复,忘却了对知识的梳理与提升。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者以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为线索,创造地设计出了以上四个教学环节。这些层层递进、自然流畅的教学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展现了一次丰富的几何之旅,促使学生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整体上的理解。

三、以“知识、思想、智慧的逐步提升”为线索

案例3:《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者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从图形的折叠开始。

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它们有什么不同?

通过折叠,引出新的概念——对称、轴对称、对称轴。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出示图片)

环节二:除了折叠,还有什么办法?

1.看到这个图形,你联想到了什么?

引出新概念——旋转、中心点、中心对称。

2.还能再换方式观察思考吗?

出示:图形的扭曲——莫比乌斯带。

我们还能把莫比乌斯带变化出其他的样子吗?

环节三:回顾与小结。

指出:探究图形的方法有很多:测量、折叠、旋转、扭曲……同样,研究世界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1篇4

一、张弛有度撑好线

语文课上教师讲到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我认为创新教学也有相同之处。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由此,有的教师就错误的认为,创新就是学生踊跃回答,思维任意拓展,只要学生的想法多就是好的。其实不然,创新思维是建立在科学的、缜密的思维基础之上的成果,而不是漫无边际、毫不相干的东拉西扯。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创新。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中会得出一些令我们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偏离教学目标。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回来,抻紧手中的线,以免偏离方向。

我在教学探究电磁感应实验时,引导学生探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在此环节的物理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向学生演示电磁感应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刚开始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很多不着边际的猜想,有的学生就回答“与电源电压有关”、“与导线有关”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激情。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就要追根溯源,联想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大家看一下,老师是用手中这些器材产生的感应电流,这些实验器材才是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根源所在,然后再次演示电磁感应实验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想到这里,有的学生就开始思索:感应电流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的,由此就开始想到“磁场”和“导线运动的方向”有可能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于是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当学生的思维走向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适时地“拉紧”手中的线,掌握好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创新,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但是,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出手中的线,放开手脚,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天地。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验要求将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但学校实验室没有固定玻璃用的支架,而这个实验我准备做分组实验。本来,我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器材,这时,正好一名学生过来请教问题,顺便对我说了句:“老师,这个我也会做。”这句话提醒了我,怎么不让学生自己制作呢?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于是我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小组作业:自制桌面上垂直固定玻璃板的器材。我给学生讲解清楚了实验的要求,使学生对器材的要求有了基本的掌握。几天后,各小组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学生制作的教具有的使用起来效果不是太好,而有的制作得相当好。于是,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出谋划策,将作品进行改进、完善。学生在互相评比、讨论、改进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果,分组实验时使用效果相当好,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实验,兴趣也特别的高涨,整个实验进行得十分顺利。这样,通过课前“自制教具”这一环节的设置,各小组同学在思考、设计过程中,运用自身积累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由此可见,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得以展示。

二、拓展延伸放长线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素描;课堂教学;审美情感

就现阶段的中职素描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美”,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强化对“美”的理解与把握。需要说明的是,中职素描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时候,应当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切实的提升,同时使其真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所蕴含的手法以及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促进学生素描学习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

1中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意义

在中职教育领域中开设素描教学,并不只是给学生讲解基础的绘画技巧,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绘画练习,从而逐步提升画面的视觉呈现水平,使自己绘画出来的作品可以表达出客观事物的状态,同时将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显露出来,使自己的作品充分的体现出创作之美,让欣赏者的内心情绪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切实的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1]基于此,在实际的中职素描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仅注重基础技法的讲解,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将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情感提炼出来,从而将自身的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有机整合起来,进而创作出更加出彩的作品。以达芬奇的绘画为例,其画作中展现生命力的方式主要是凝练各个细条;而鲁本斯仅通过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表现出了肌肉的雄壮、以及身姿的柔美。由此可见,假设学生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渗入自身的审美情感,那么则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素描表现力,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达成创作转型的目标,而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素描学习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2中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策略

要想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就可以从把握形体结构,探索形体美;巧用线条,发现质感美以及感悟明暗关系,发现空间美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相关实践结果证明,通过上述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优秀率能够达到将近二分之一,而传统教学仅达到三分之一。审美情感素描教育和传统素描教育优秀率如表1,由此可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能达成的优秀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2.1把握形体结构,探索形体美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对此,同样的物体在不同人的面前也具有不一样的形态与结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结构,使学生以更加直观的角度看待物体,从而把握该物体的形体结构,更好的展开素描绘画。在实际的中职素描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将物体的结构作为切入点,绘出物体的基本形状,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该物体的结构与特点。[2]例如:在实际的中职素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物体,如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瓷瓶、苹果等,教师在教学基础表现技法的同时,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物体,感悟物体所蕴含的情感,如瓷瓶,可以给人一种简单、纯粹的感觉;而对于不同造型的苹果,其中是蕴含着悲伤、低落,亦或是欢喜、兴奋。同时,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绘画表现力,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更加直观、生动的表现出物体的结构与特点。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在素描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观察力,从而对物体的形态结构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的掌握相对基础的如静物组合的绘画技巧,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从而切实的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中职素描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即绘出自行车的部件。[3]要想将其内部细节充分的表现出来,就必须认真观察其部件,并且全方位的分析其部件特点,和相应的形体结构,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属于自行车的独特美,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对于素描学习的情感也会得到一定的强化,学生则会更加积极投入到素描学习中,从而发现和感悟更多的美。

2.2巧用线条,发现质感美

众所周知,线条是素描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元素,要想将素描学习到位,学生必须对线条有一个灵活的掌握。在素描教学中,涉及到的线条种类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粗线条、细线条,还有一些不规则的线条等。种类不一的线条能够表现出不同形态的物体,只有当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线条,才可以更好的展开绘画;在表现物体形态时,才可以将其表现得更加贴合实际。基于此,在实际的素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给学生讲解关于线条的特点以及相应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物体形态的塑造,从而深化对塑造美感的认识。[4]例如:在正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讲解线条的种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打一些直线,随后再打一些曲线,当这些线条绘成后,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线条绘出相同的物体,如瓷花瓶,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感受到不同线条表现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意境。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对比,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笔直的线条相对来说较为坚硬,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瓷花瓶的质感;与直线相比,曲线就显得相较柔和,不能够较好的表现出瓷花瓶的质感。如此,学生就能够得出结合实际情况,如物体本身的质感等采用不同的线条这一结论。在实际的形体绘画中,学生对于形体质感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对于形态塑造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5]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与直、曲线的原理有机整合起来,试着练习绘出组合不一的线条,如长、短、细以及粗等线条,并进行相关的形体塑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选择线条的能力,当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形体塑造的审美能力必定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接下来的素描学习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2.3感悟明暗关系,发现空间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体本身存在的空间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体之间的明暗关系,明暗对比较强的物体,其空间关系也是相对较强的,在整体布局上就相对靠前;明暗对比较弱的物体,其空间关系也是相对较弱的,在整体布局上也就相对靠后。[6]当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后,在绘画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把握物体空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处理好空间美感,进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对此,在明暗对比教学中,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到对比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之所以叫明暗对比,即明与暗之间的对比,二者之间的对比愈加鲜明,那么其地位就会愈加突出,反之则不易被人发现。当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则应当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7]例如:在表现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时,假设该物体原本就是暗部,要想将其与背景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就可以把背景调子表现得和暗部调子相一致,这样一来,就能够将物体与背景有机融合起来。[8]假设要想突出亮部,则可以把背景调子表现得更加深邃,这样就能够将物体表现得更加生动。在处理明暗交界线时,要想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明暗交界的转折点,那么就应当将转折最鲜明的点与周边的明暗对比表现得强一点,转折相对柔和的点则可以与周边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柔一点,甚至于达到不用心品位就看不出来的效果,这样就能够将整个画面表现得更加真实。当学生对明暗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把握时,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物体之间所存在的空间美。[9]在面对不同的物体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明暗对比来领悟物体之间所具有的各种关系,从而更好的发现物体独有的美,使学生将这些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扣人心弦。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引导探究抽象概括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0231-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情预设:此处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很自然的,但老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电线杆与墙面可能共面的情形及门要离开门框的位置等情形。]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视为线)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三)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想一想: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说明理由:

①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

②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2、作一作:

设a、b是二异面直线,则过a、b外一点p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吗?若存在请画出平面,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并用准备好的羊毛针、铁线、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过程,最后借多媒体展示作图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问题,不仅是为了拓展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与思维的严谨性。]

3、证一证:

例1(见课本60页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变式一: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中点,连结EF、FG、GH、HE、AC、BD请分别找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的所有情况。

变式二:在变式一的图中如作PQEF,使P点在线段AE上、Q点在线段FC上,连结PH、QG,并继续探究图中所具有的线面平行位置关系?(在变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4组线面平行),并判断四边形EFGH、PQGH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设计二个变式训练,目的是通过问题探究、讨论,思辨,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四)总结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定理的符号表示: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七、教学反思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关键词〕疫情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路径优化

2022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给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疫情影响全国大范围延期开学,教育部门积极做出部署提出“停课不停教”方案,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和课堂指导、免费开放学习资源共享等平台,为疫情中的教育教学提供多样实践路径,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教学场地受限和教学资源稀缺等问题。在特殊时期下,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平台资源,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共同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设计:以《概论》课为例

(一)《概论》课程教学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旨在帮助高校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了解我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为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将《概论》课程结合疫情中的时事政治,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在抗疫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责任与担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把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概论》课程教学环节

在当前特殊情况下,在线教学是各大高校实行“停课不停教”的最好措施,同时也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应用,围绕“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这一主题,基于学习通在线授课平台,进行教学前后环节设计。1、课前备教―――侧重学生主体设计。第一,课前培训,明确上课流程。线上教学开课前,统一对授课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模拟建立班级指导教师熟悉平台各项功能,如创建课程、建班级群、网上签到、章节测试、在线讨论、发帖互动等。通过技术培训,帮助教师在授课时能熟练操作各项流程,确保《概论》课程线上授课顺利进行。第二,创建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的核心,是线上教学有序开展的关键。一般而言,线上授课的主要流程:教学导入―――重点内容讲授(直播或录播)―――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讨论主题―――小组讨论交流―――章节练习―――教师总结。第三,搜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近现代以来历史知识、人物故事以及党史、共和国史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是首要基础。结合当下特殊背景下的现实,利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推送的新闻热点,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智云、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共享的教学资源、视频资料,提前做好资料汇总、筛选、剪辑和组合,恰到好处地融合到《概论》课教学中非常必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课程中设置“以古知今”“一句感悟”等互动环节,引发学生所思所想,收到良好教学效果。2、线上教学―――突出学生学习需求。在线教学促使教师身份由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型向以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型角色转换,因此要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把握好线上教学、答疑和线下督学、交流。第一,提前凝练专题知识重点。由于教学空间、条件的变化,学生线上学习时间有限,提前凝练好每个专题知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根据不同教师授课风格,有的教师选择直播授课、有的教师选择20分钟重点讲解录播。同时把相关资料放到云盘中,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第二,主题讨论贯穿学习过程。教师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以免造成部分学生因缺乏自律性而“潜水”或“掉线”,从而确保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结合梁启超青年说,联系90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故事,在线发起问题“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学生的答案顿时刷屏:“青春就是用来绽放的,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出来,敢于奉献的90后最美。”“以前有人说90后没担当没责任心,但现在他们变成了祖国的骄傲,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逃避。我坚信未来有一天,祖国需要我的那一刻,我不会退缩。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在线讨论互动,从理论到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产生共鸣。第三,设置分组任务提升参与度。通过手机学生端设置在线分组任务,构建人机交互式课堂活动,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分组设置实现在群聊空间里,让学生“动手”协同参与回答,丰富了交流互动的形式,有效提升课堂效果。3、线下促学―――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结合0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有效巩固线上教学的内容,线下课程作业非常必要,但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第一,答题式作业。每个专题讲授结束后直接,在平台设置“测验/作业”板块中,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作业题,老师还可以通过“抽奖”选人的功能来挑选同学回答指定问题,并给答对的同学积分奖励。第二,作品式作业。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微视频、每日打卡、绘画作品、撰写心得体会、PPT展示、参与实践等形式作业,学生在手机端上传后由教师批阅点评,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当作业不合格时,通过平台发回给学生重做。比如,有个别同学在做到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参与街道、社区志愿抗疫服务活动,学生就可以上传照片,以实践活动照片作为作业形式上交。第三,积分式评比。利用平台数据统计功能,自动生成积分成绩。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各项得分、排名情况,并根据各权重累计获得的积分,有针对性的修正自己的学习。比如A同学的成绩统计在教师端显示如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疫情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建设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有待改善。

(一)线上平台容量的超载

线上教学的集中“上马”,对直播平台的基础技术和教师的操作水平是重大挑战。由于全国师生在线数量巨大,学习通平台受超大流量冲击而被限制流量导致部分功能失效,影响了直播的进度和效果。一方面,大流量容易导致直播卡顿中断。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决于直播平台和计算机硬件的水平。在线教学以电子产品为载体,更依赖网络宽带的网速。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受流量影响,PPT展示不连续的现象时有发生,视频播放卡顿中断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电脑端效果优于手机端。虽然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是学习效果却因用户端的设备而异。根据学生反馈,受条件限制,部分学生没有电脑,只能用手机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掣肘

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尚未达到成熟推广期。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平台使用不熟练导致各种问题产生。一方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对学习通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熟练操作,还需具备对课程相关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和收集等技能,同时在直播过程中,需要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比如,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好点赞、弹幕等辅助性功能。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如何开展有别于现实课堂的线上互动?如何及时调整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师生教学关系?如何掌握屏幕另一端的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这都是线上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和提升的现实问题。

(三)教师督学职能的弱化

线上教学缺乏实体教学环境,教师难以对学生展开有效课堂管理和学习监督。一方面,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真实学习动态。师生处在不同空间,依托学习通平台构建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真实行为状态无法了解。相比在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一目了然,也可直接提醒。而线上教学时,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的学生,教师只能看到摄像头范围之内的情况,而摄像头之外的景象,教师无法知晓。例如有的学生在听课同时也做其他事情,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敷衍学习时有发生。再如学生的参与度难以保证,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进度持续滞后,教师很难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有效督促。另一方面,线上课堂容易出现娱乐化现象。由于学习平台加载很多辅助功能,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连续玩转点赞、弹幕功能,发送不雅表情包等娱乐化行为,虽然教师能够及时管控,但是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教师授课班级较多,很难把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想法,容易信息不对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的路径优化

线上教学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值得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以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善与优化,依赖于客观环境的技术革新、教师主体的信息化提升、思政理论课新内涵的拓展。

(一)依托新技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环境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引发了各行业的转型,如消费、金融等,而教育行业也没能躲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线下线上已经渐渐没有清晰的界限。如果说线上教育是方式和模式,那么线下教育的优质资源就是支持线上教育发展的基础。说:“办好思政课站位要高、视野要广。要放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关键时期的大视野中来审视,要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千秋伟业的伟大进程中来思考。”依托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环境,一方面高校教学部门应建立思想政治教学“云资源库”。以《概论》课为例,可以建设视频库(红色电影、典型案例、历史短片等),提升教学信息共享,促进网络资源有效使用;也可以建立红色思政基地VR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实践教学,提升红色信仰教育;还可以建立线上考核平台,建立试题库,系统自由组卷,完成网络教学考核,改变传统线下闭卷考试。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研组加速智慧教研室建设,加快“云教学”研究步伐。以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抓手,推进思政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引进与应用,积极鼓励思政教师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录制教学短片、微视频等数字资源。可以依托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课题研究,深化对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理论化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深化新理念,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信息化素养

一是培养信息化思政教师队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经指出,新时代的“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中所谓“创新性”,就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与时俱进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然也要积极学习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要主动思考如何将新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创新出多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校人事部门应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化教学纳入年度师资培训的必修模块,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二是探索多元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线上教学不能简单复制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的各取利处,优势互补,既充分运用线上平台的多种功能,又达到线下教学的亲和性、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是当下特殊时期思政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拓展新内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

不论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面授,这终究是教学的形式、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在疫情背景下,要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厚度、高度,必然要立足人类所面临的这场困境,结合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生动素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本质内涵。一方面,用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的案例,通过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以《概论》课程为例,可以结合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速度;可以结合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逆行武汉、临危不惧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谁是国之脊梁,谁是民族偶像;可以通过无数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忘我奋战的点点滴滴,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多难兴邦,什么是责任担当;还可以通过中国在困难时期,伸手援助他国,展现大国风范,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要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比如讲一讲在抗疫面前展现出来团结的、强大的、有爱的中国,引导学生感知民族的力量,感受“中国”两字带来的温暖与美好,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比如讲一讲在病毒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结语

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分析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关注新时代学生的情感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还强调:“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养。”[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上好课,也要为党和国家育好人,发挥理论专业优势,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8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路径探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载体,能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巨大承载性,将海量的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向学生对象扩展,最大限度地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加有效地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多样性教育形式替代了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固定形式,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形式表达和传输,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对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求。这种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地,有助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消除学生在现实交互场景中存在的心理恐惧,解除学生内心存在的思想戒备,有利于营造更加舒适、舒心、轻松、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并提高其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健康思想的引领活力。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新兴教育方式,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通过跟踪观察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状况,发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存在着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并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发挥与突出功能的实现。

1.教育内容分散,导致深度欠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积极的社会主流思想,能否有针对性地集中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能否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潮流起到引领作用,对于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新平台甚至新阵地层出不穷,展现出强大的网络社群力量。然而,分析发现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所宣传的内容含金量有限。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为补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目上架的要求,将海量的信息直接上传至学校相关网络平台,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更未进行深度设计。这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与高校主流教育思想偏离。

2.主体需求错位,导致理念角度偏差。精准定位符合青年大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式和理念,并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聚焦点和重点施力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牢固阵地,是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服务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声的有力平台。就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能够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解答自己思想困惑的有效途径或方法指引。两种主体需求的错位,易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甚至理念的错位。若仅以其中一种主体需求为主要施力方向,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的缺失。如何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融入并全面体现学生主体需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网络语言差异,导致形式亮度有限。多样化内容形式的呈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重要法宝,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优势,呈现有亮度的内容形式重点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主体间网络交互语言的建立及在此基础上的顺畅沟通。“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等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1]此类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主体的网络语言差异消除不彻底。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也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的年龄和角色背景不同所引起的语言习惯等不同。语言是沟通的重要途径,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是浅层次或完全没有熟悉学生群体的网络语言习惯,难以融入学生群体,更谈不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地传输教育内容,便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语言的差异,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和聚合性,使得教育内容形式的呈现也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循环,难以利用网络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空间,无法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改变认知、调整行为、完善人格。

4.互联网交互场景虚化,导致情感温度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其对学生展开的也是一种对温度、情感关怀的追求和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育人效率、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因交互场景的虚化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情感教育的缺失。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载体无法有效传递面对面沟通所具有的情感和温度。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浏览照片、阅读文字等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但难以有效兼顾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无法感受到课堂教育所具有的情感和温度,空洞的互动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疲劳,也容易使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接受视频、照片和文字冲击与影响的假象。长此以往,学生的网络认知易固化,行为也会僵化。因此,教师应将情感和温度有效地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化交互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学校的关怀,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情感升温,对于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树立阵地意识、问题意识、话语意识和监管意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1.聚焦社会主流思想,开发设计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内容体系。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坚实基础。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教育内容泛化、深度欠缺的根本体现在于其内容集中性与目标针对性的欠缺,不能聚焦主流思想,对标现实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聚焦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统筹设计并严格审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国际形势分析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内容充分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有效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阵地作用,将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流思想切实传达到学生内心深处,达到引领学生思想发展的目的。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掌握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实际思想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偏差细节,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以解决学生相关思想疑问为导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切实成为学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坚实依靠。

2.整合师生主体需求,夯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之一,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实现的前提在于学生主体需求的满足和个性自由的保障。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在吸引,吸引是网络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吸引,就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主体需求差异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偏差,其内在原因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固化以及对学生吸引力的弱化。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主要模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由教师把控内容导向,通过对学生输出教育内容来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的缺失容易造成师生主体的需求错位。高校应以青年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供给,基于议程构建舆论引导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3]立足于整合师生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寻找二者的平衡点,做到严格要求和灵活处理,牢固建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实际的健康思想需要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发展方向,围绕学生需求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9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知识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能在学习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例如我在《正数与负数》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冬季里的一天,我省(福建省)的气温是零上5℃,北京的气温是零下5℃,当闽江之水以汹涌的波涛汇入东海的时候,长城脚下的密云水库却冰冻三尺。显然,零上5度和零下5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温度,不能笼统地说成“5度”.然而,用“零上5度”、“零下5度”表示又太繁琐。因而,请同学们讨论探究.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才能做到既简便又容易区分?(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大胆设想,并把设想的方案提出来与大家共享。)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凭自己的自觉设想出各自的方案。我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正数与负数》。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启动积极的思维。

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一)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随着教学内容起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会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激发,兴趣怏然。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热情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质的变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一个手势、一种姿态、甚至进行辅助的一件教具,都可以是进行优化教学的信息传递渠道。例如,课堂上学习线段时,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条线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线!”我又问:“什么是线段呢?”学生面面相视。我走下讲台,不断地指名追问:“你说,什么是线段?”可是谁也回答不出来。正是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是“线段”。这时,我转身回到讲台,啪!啪!在那条直线上重重的点了两点,高声说:在一条直线上打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线段!”“对,线段就是直线上打两点之间的部分!”学生们如释重负,长长舒了一口气,而线段的定义,就是那一刹那间,明明白白地镶嵌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在这里,我故意留下的半截话便是“点拨”.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说出“线段”这一语词,我接着再推出线段的定义,学生对线段定义的理解也就比较透彻和深刻了。因此,成功的语言艺术,成功的点拨,一定要“点”在关键上。“拨”在精要处,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体现。

(二)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山区学生学习基础与城镇学生相比较差。因此,一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在学习上没有紧迫感、竞争感,惰性大,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统计——不确定与确定”的学习中,我一上课就创设问题:“今天我们这里会下雪吗?”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适时渗入数学史料,强化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而义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然而它又是十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科。教学中除应注重其严谨性,掌握比较详实的数学史料外,同时还要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将数学史料适时溶于教学中,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走进数学世界这一章时,便可以将德困大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如何聪明解答1+2+3十4+……+100的故事作为教材来介绍,介绍中外历史上大数学家对数学的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聚精会神了解这些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数学家们那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从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意志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数学教学时刻离不开“探索”与改革;不然,数学教学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丧失生命力,实践已证明,探索得来的知识最深刻难忘,它比教师直接给他更有效,这样的知识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因此,编选好数学史料与题目,创设一个好的氛围,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展开积极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题的能力。

(四)重视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教学,增强情感的自我控制作用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10

速写教学,在美术日常教学中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教学内容。但是通过速写训练,却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和审美能力,因为它用笔简洁,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真情实感画出有趣的画面,加上绘画工具简单、作画方式多样,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此,笔者就初中生速写社团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和体会。

一、中学生画速写的重要性

翻开艺术的画卷,可以发现人类早期的岩画、壁画大都是以线条的形式展现的,而成熟时期的现代绘画,也常常以线的形式表现。线条画对于学生来说,最方便也最容易掌握。一张张速写既是学生对生活感受的积累,也是学生塑造对象形体的训练,更能培养学生对生活景象的构图能力。而且,通过速写还可以锻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

初中生的速写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显得很稚嫩,但初中生速写也有它特有的特点:初中学生对速写充满了新奇感,表达视觉感受的欲望特别强烈。尽管初中生的造型语言运用得还不成熟,不能准确地刻画出对象的具体特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能够用线条表现出他们要表现的那些物体的大概形态来,稍加指引就能使他们的真情实感融入尚为稚嫩的线条中,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

在日常的社团课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课上的事物不够关注。对于教师布置的写生作业,他们常常画他们想到的,而非画他们所看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造型能力差,以至于不敢写生,只靠画想象的画蒙混过关。而速写就有助于帮助他们从画想象画逐步发展到画写生画,一步步地提高造型能力。

二、速写在社团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苏少版美术教材中,有关速写的内容相对较少,且知识点分散于几本教材中,不利于社团课的开展。因此,笔者把教材中有关速写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集中归类,尽量达到最优化。笔者设想从欣赏、临摹入手,然后按动物速写、风景速写、人像速写这样的顺序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地进行。社团课教学中,笔者重点进行了速写欣赏、线条的训练、观察力和艺术概括力的培养。

1.学会赏析,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欣赏一些中外速写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德加作品的简约质朴、安格尔作品的细腻写实、马蒂斯作品的单纯与夸张,更让学生知道叶浅予作品鲜明的时代印记。并通过讲解作品的构图、透视、比例、空间、节奏等知识,感受大师笔下或细腻、或古拙、或变形的线条,让学生惊叹于古典大师的写实技巧,却又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速写与现代派大师的手笔也有似曾相识之处。如此,寻求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艺术真谛,更让学生体会到速写创作离不开生活。这样的欣赏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有学习速写的欲望,并且增强学好速写的信心。

2.画好线条,使线条具有表现力

线条是速写的生命,线条是千变万化的,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曲或直。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虚或实、或刚或柔、或畅快或凝重。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线条的表现力,笔者结合“熟悉的韵律”这节课,在课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乐曲的节奏画线条。

例如,节奏轻松流畅的,画出来的线条好似滑冰,到处游动;节奏快速的,画出来的线条节奏急促,让人窒息。音乐是起伏变化的,线条也如此。折线有挫折抑扬的感觉;曲线有让人弹动的感觉;交叉的线容易产生繁杂或紧张感。人在唱歌时需要换气,而笔在运动时也要“换气”,这样勾画出来的线条就有了节奏感,同时运笔的顿挫、转换、衔接,会呈现出似断非断、似曲非曲的独特审美意象,这就造就了速写作品特有的魅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概括力

在人物速写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临摹永乐宫壁画《朝元图》。《朝元图》中的人物各具特色,用笔豪放洒脱,绝妙动人,虽然每个神像身上的线条看似很多,但却能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表现出极强的动势与质感,长短线的穿插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以及肢体运动的关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学生在初次临摹时,大都被人物复杂的线条所吓退,不知如何动笔。笔者首先告诉学生不要被复杂的线条所迷惑,要找准作品中的主线条,并讲解线条的一些对比关系,如线条的曲直对比、浓淡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让学生能在临摹时舍弃一些繁琐线条,抓住主线条。然后让学生先临摹自己最感兴趣的局部,以感受衣褶纹理的关系,以及线条节奏的变化。几次下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艺术概括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画画的耐性,这点对于绘画学习尤为重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

1.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社团课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写生一棵松树时,有的学生在写生时很认真,但不足的是几乎不带感情地作画,画好的松树虽然比较客观,但缺乏生气,略显呆板。而有的学生在写生时很热情,但是观察得比较少,画好的松树夸张变形,缺乏整体的造型和结构。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对前一种理性的学生,鼓励其加强内心情感的投入,增加其作品的创造性;对后一种感性的学生则诱导他们也要注意到客观实际,使他们的画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对象,逐步提高认知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以“写实”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可以多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为学生画速写创造良好的氛围。

2.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有意识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果学生没有独特的审美情趣,画出的画也会苍白无力,所以必须做到精讲多练,精讲优秀作品的过人之处,如线条的粗细对比所产生的美、线与线的组合所形成的疏密变化和空间布白所形成的黑白构成之美;多练则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增强信心,提高造型能力。当然在练的过程中不应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也必须坚持创造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还要通过小组合作、互换模特等手段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

3.多进行示范

笔者一直认为教师示范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相对于其他学科,美术学科还是更注重技能的传承。如果教师能亲自动手示范,一方面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速写的绘画流程,直观地解读速写的绘画技法;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速写的内涵,利用绘画技巧,表达内心情感。华丽的语言比不上教师亲自示范的效果好,而且课堂示范还能展示教师扎实的艺术修养,使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11

案例一:高一学生在学习摩擦力之后不少学生在面对这样一道简单的习题:“如图(1)所示A物体叠放在B物体之上一起置于水平面上,当我们用一水平向右的恒力拉B物体让AB物体一起向右匀速前进的过程中B对A的摩擦力:(A)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为零(D)无法确定”经过多次的评讲还是有很多的困惑。经过笔者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要他们用实验来展示其困惑的原因时不少学生会拿二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拖动下面的物体展示出B对A有摩擦力。认真分析学生的主观世界的“图式”可以得知由于学生是从静止开始拖动AB整体的,并且很难做到让AB一起匀速前进。所以不少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思考这道习题时在其主观世界中建构的却是“加速过程”——因为他在客观世界中体验的多数是这种物理图景。因此教师在讲评这一类问题时如果没有了解学生此时的在其主观世界中所建构不是题目所描述的“图式”的就不可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来解决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困惑。此时如果强行灌输结论“本题B对A没有摩擦”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把原来思维深处“加速过程B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的正确认知”也改成没有摩擦,其效果是:学生越听越困惑并且产生了潜在的错误。类似这样学生的思维形态与题设的物理过程(或状态)不一致而导致不在习题所假设的理想情况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情况是很常见。特别值的强调的是这时按照学生自己所建立的物理图景(不是题设图景)其认知可能是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设计中没有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可能设计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困惑的问题。所以好的教学设计必定是建立在对学生思维过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因此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都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现以“电磁感应定律”这一节课为例进一步来阐述如何从研究学生思维活动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要从研究学生在学习这一部知识已经具备有什么样的思维状态开始,以寻求新课的引入点: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在其主观世界之中应该有这样的认知“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在这里学生的思维中只有机械的条件而没有这个条件背后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磁通量的变化,如何引导从表象“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发现“磁通量变化”这个本质是教学的关键。因此要能让学生对原来的认知产生质疑,有了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展开互相讨论,才能想到通过实验、假设、分析、归纳等物理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最后思维的升华——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东西。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教学的引入可以从对学生原来的认知设疑开始:(1)为什么要“一部分”这个条件?不是一部分行吗?(2)为什么要“切割磁感线?”,不切割行吗?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肯定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究这一条件的思考,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就可以在适当时机提醒学生:物理通常是通过什么办法研究以上问题?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引入实验进行进一步探究:(1)让整个线圈分别在匀强磁场和非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2)让闭合线圈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顺着磁感线运动。当学生观察到“整个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不产生感应电流而在非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闭合线圈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顺着磁感线运动时不产生感应电流”之后再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老师再引导学生看磁场与导体没有相对运动也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这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电磁铁放入另一闭合线圈之中,对电磁铁通电、通电稳定后改变电流强度、最后再断电”。让学生观察得到:“电磁铁通、断电的瞬间和改变电流强度过程在另一闭合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而在电磁铁末通电或通过稳定电流时另一闭合线圈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在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教师应预期到:学生面对这么多的实验结果其思维困惑在于不知如何进行归纳与分析,所以这时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实验学会归纳:请学生把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列在一起:“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如图(2)所示;“整个线圈在非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如图(4)所示;“一电磁铁放入另一闭合线圈之中,当电磁铁通、断电的瞬间(如图(7)变化到图(6)过程所示)或移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磁铁中电流强度过程在另一闭合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如图(6)变化到图(8)过程所示)”。再把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列在一起:“整个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不产生感应电流”如图(3)所示;“闭合线圈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顺着磁感线运动时不产生感应电流”如图(5)所示;“一电磁铁放入另一闭合线圈之中,当电磁铁电中没有通电之前或合上电键后当电路中通过稳定电流时另一闭合线圈中均不产生感应电流”如图(8)和图(9)所示。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之后要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磁通量的变化”,在这里首先要想到的是在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切入点可能不是磁通量。所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的想到磁通量(进一步才能想到磁通量的变化这一本质)又是学生思维的困难所在。为此可以采用的策略有二个方面:第一从本课题的引入开始思考: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因为人们从奥斯特发现电生磁后想到磁可能也能生电而引入,在这里可特别强调“磁”是通过什么生电的?与磁有直接联系的是哪些物理量?(在这里就可以触发学生的思维想到磁通量)第二方面是通过作图(多媒体辅助)展示上述实验的动态过程,特别注意把“磁通量变化”这个看不见的物理过程“可视化”(见下列各图):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篇12

一、认识线――感受美

任何绘画作品均以线条作为基本元素构成。线描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画的作品中均是以线条来表现“十八描”,“曹衣山水”、“吴带当风”都是对我国线描发展的总结与概括。因此,将线描艺术的历史经验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中是开发儿童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线条不但可以表现极强的形式美感,而且还能反映出丰富的情感。有的线条流畅舒缓,如行云流水,有的线条刚强有力,如铁划银钩,有的线条潇洒奔放,自由痛快,有的线条秀丽妩媚,婀娜多姿……线条的表现力之强由此可见。

幼儿开始绘画时的线条没有多少变化,本身也没有意识到线条可以有如此多的变化与内涵。通过欣赏古代绘画、书法作品中等具有代表性的线条,了解线条的丰富的变化与强大的表现力,感受线条的美感,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创作的激情。

二、体会线――表现美

1.说说线

通过回忆、观察、收集、举例说说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线。如人的头发、毛线、电线、蜘蛛网、树桩的年轮、水的旋窝、柳条、面条、五线谱、铁轨、弹簧等……通过说线,幼儿就会意识到“线”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

2.画画线

(1)单线

①随意画线――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几乎每一个幼儿画画的第一笔的都是线,线是人类最先掌握的绘画语言。画一条线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就一根线来说,根本没有对与错,好与差,幼儿也不会产生危难消极情绪。目的就是要让幼儿有信心。

②画变化的线――培养创造力

线的造型千奇百怪。如长线、短线、直线、曲线、折线、弧线……如螺旋型线、弹簧型线、城墙型线……两种性质组合的线,如弧线与直线的结合、弧线与锯齿形线的结合……人是有创造的潜能的,这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只是缺少发掘,教育的作用就是唤醒与培养。教师在练习时设置坡度,循序渐进,就能够让幼儿积极参与进来。

③画情感的线,提高表现力

线条还蕴涵丰富的情感。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教学中我尝试通过语言的提示、甚至尝不同的味道、听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摸不同质感的物体等各种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画出有感彩的线条,可以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比如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有感情的线条,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烦躁的线条”“潇洒的线条”“犹豫的线条”……

(2)组合线

线不是单一的,造型不同、疏密不同的线组合在一起,可起到装饰的效果,让幼儿画好简单的外形把几种不同形态的线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更丰富的构成效果。如设计一些练习如“有趣的瓶子”、“伞花”“美丽的小鸟”等需要注意的是组合要有一定的秩序,排列宜紧密。如“扩散的圆形”、“想象中的花”可以要求学生扩散的层次要多一些。

三、运用线――创造美

1.精细的写生――培养观察能力

幼儿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写生是培养幼儿观察力、表现力的最佳方法。初学写生,教师不要急于教幼儿怎样画,老师示范也没多大用处,关键要引导幼儿怎样看,引导幼儿看清事物的基本特征。

2.创造性写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在实际绘画写生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绘画者的主观感受,或者有意增加、减少、夸大、缩小景物的原貌,甚至移动景物的位置,使作品更具有美感和表现力。依靠直观知觉让幼儿进行写生,不仅可以让他们顺利度过绘画困难期,而且可以使幼儿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极大的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造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线条画创作――发扬个性,自主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幼儿美术教育的明确目的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在经过了前阶段的学习后,我开始让幼儿尝试搞一些创作。创作的题材很广,植物、动物、静物、人物、风景……通过尝试创作不同题材,从而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

(1)植物联想画

植物是幼儿很喜欢表现的内容,如树、花、草等。让幼儿对植物进行创意想象,很适合幼儿学习,如《奇妙的树》、《各种各样的花》,幼儿所创作的树与花造型不一,表情不一,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这些作品就象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2)昆虫、动物联想画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范例(12篇)

    - 阅0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范文篇1关键词:财务管理新模式,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崛起一批又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

    冬季严寒范例(3篇)

    - 阅0

    冬季严寒范文篇1关键词:冬季;消防;天气;救援;灭火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A冬季是火灾事故的多发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地区都进入了干旱、少雨的季节,随之而来的低温、雾霾等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