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1篇1

【关键词】挖掘史料内涵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7-01

史料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最基本要素,是历史的载体,没有史料就无从研究和学习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学生通过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课堂教学来看,史料教学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可以说达到了无史料不成历史课的程度。无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读历史的能力还是从中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来看,史料教学都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搞好史料教学对史料的选取与应用有较高的要求。选取史料时要注意:史料的收集要全,史料的选取要精,史料的内容要真。在课堂史料的应用时要做到:史料的数量要适度,史料的分析要透彻、史料的角度要精准。由于史料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加上教师的主观性的存在,在实际课堂应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出现课堂效率低下的种种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改进谈谈怎样提高史料利用率的问题。

一、一材多用,高效透彻解读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和运用史料时对丰富的史料有些眼花t乱,爱不释手。为了能充分的说明一个问题而选用了大量的史料,结果造成了史料的大量堆砌,史料成了课堂的装饰物,一节课下来,老师点来点去很疲惫,学生走马观花很劳累。这就是史料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如我在第一节课讲述《两宋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娱的变化。为了充分说明宋代社会发展的成果,我在每一块内容上都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史料。为了说明宋代城市的发展,我选用了南宋临安城的视频图、教材中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的布局图、还选用了一些文字史料来说明宋代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光是“PPT”就做了40多张,第一节课下来拖堂了几分钟还没有讲完,老师累学生也累。课后调查统计50%的学生记不清都讲了什么内容,效果大打折扣。在课题组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后我对本课教学做了很大的调整。在丰富的史料面前我精心选择了一则图片史料――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的一角,围绕这一图片做了几个链接,“PPT”数量也只有不足十张。课上围绕这一个图片史料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图中的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状况。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观察也很仔细,通过这一幅图,学生们不仅解读出了宋代城市的建筑特点和衣、食、住、行、娱等现象,还有的学生从酒肆兴盛剖析出当时粮食的增产,从人们穿着的长衫、短衣、从出行的马、轿子等现象解读出当时社会的分工和阶级状况等等。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对史料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我对史料的认识。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产生了成就感,通过课后调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从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分析角度中学到了东西,很有收获。

通过我切身的感受,我认识到史料教学中不是史料越多越能说明问题。相反,史料过多会使我们对史料的认识表面化,而难以对史料理解透彻,史料的利用效率会降低,最主要的会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单则史料不意味着教学价值的单薄,一材多用有助于师生多纬度的解读历史,充分挖掘史料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潜藏在史料中的隐性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当然如果选用单则史料,一定要围绕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选取最具有启发性和思维含量的史料,选取最适合呈现主题的典型史料,图与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应用过程中要多角度灵活设问,创设一个个新问题、新情境,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次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历史课堂采用史料教学时如果能做到一材多用,高效透彻解读历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材一用,多元全面的认识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和诠释。”这就说明了历史不仅仅是客观事实,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甚至不同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是不一样的。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去理解历史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从这一能力要求角度来说,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会多材一用,多元全面的认识历史。

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在突破辛亥革命的影响这一重点时最初我采用了四则史料,一是清政府龙旗到南京临时政府五色旗的图片史料,二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图表史料,三是民国时期剪辫子、易服饰的图片史料,四是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复辟帝制的文字史料。用前四则史料来多角度解读辛亥革命的影响,我自认为史料选用比较全面了,但是课后调查发现几乎100%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通过分析我认识到史料选用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前几个角度实质上都是支持成功论的。后来我又增加了两则史料,一是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失败论的观点,另一个是后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反思材料。有了这些史料,课堂上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有60%的学生支持成功论,有40%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2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运用;补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笔记、图画等。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的应用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近年来中考、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作用,也使史料教学日益为历史教师所关注。那么,作为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如何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呢?

1要合理运用课本教材中的史料。

北师大版的历史教材非常重视史料,且选用的史料信度较高,种类较多,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等,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图片史料,生动活泼,数量充足,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图片史料就达一百多处,充分迎合了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这一特点。另外,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教学目的和难点教学内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互为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以及启发性和探究性。例如: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选用的《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和《唐蕃会盟碑》图片,就为我们再现了文成公主入藏以及后来唐蕃和平共处,同为一家的壮美情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阅读和梳理史料,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证据”与“观点”之间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使学生内心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2要适当补充史料,为教科书概括性的观点提供材料支撑点。

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资料虽然非常丰富,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度,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都能够罗列其中,且详细的将所有的内容描述出来。由此可见,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历史观点具有归纳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分讲一些历史观点,假如直接灌输给学生,单单凭借学生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不可能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意义和本质,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够达到上述目的呢?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的运用一定史料,且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从而为概括性的历史观点提供支撑点。例如,我们在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时,对于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思想,可以运用孔子的言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和孔子与子路、冉有的故事来让学生认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理性感知历史知识的意识。这时候,学生对历史知识真正意义与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就容易、深刻多了。

3围绕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并分析、理解史料。

针对所选材料,巧妙设计问题,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认识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要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和加深认识。所以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设计出的问题角度要新颖,形式要灵活,所提问题不要太肤浅也不要太困难。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形成问题的梯度,让学生能从易到难的进行思考回答。同时问题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理解、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最后还要注意鼓励学生针对材料、问题的主动参与,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经常有许多难认难懂的字、词,如,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当中的骨耜的“耜”(sì),学生就比较难认;有时还使用典故,使学生的阅读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如,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当中的“问鼎中原”;世界史的史料,由于翻译和不同的语言习惯,有些材料,学生也不容易一下子读明白,如,英国驻印度殖民总督本丁克说:“这种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纺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对此,教师要做的一步重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研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含义。对于某些冷僻字,如果教材没有注音的话,教师需要给出正确的读音;一些难懂的典故、文物、制度等方面知识,教师视情况要给予讲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而学生对史料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则一般要通过设计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些历史教材,虽然引用了史料,文本里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但笔者认为这还没有完全发挥史料的真正作用。一般来说,与史料运用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假如,我们在讲北师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的时候,仅仅带领学生看《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饥民》图片,学生会嘻嘻哈哈。如果我们设计问题“观察图片《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饥民》,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些印度人民皮包骨头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相信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倍增。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层次性、思维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仍将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分析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思考回答,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581年他建立隋朝,589年他统一了全国。请问“他”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宋太祖D.唐太宗2.589年,隋朝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重新统一全国。请问被灭的南朝最后一个政权是A.北齐B.北周C.梁朝D.陈朝3.隋朝时期,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不会经过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4.下列关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统治者贪图享乐B.残暴的统治C.大兴土木工程D.国家财政困难5.我国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6.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唐朝的中央政府机构A.防卫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尚书省7.法律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隋律》B.《唐律疏议》C.《秦律》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1300多年前,唐朝公主离开都城长安,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公主是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王昭君D.金明公主9.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是A.天竺B.韩国C.欧洲D.日本10.“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A.印度B.日本C.朝鲜D.欧洲11.神话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A.张骞B.鉴真C.班超D.玄奘12.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王通过学习知道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①都是宋朝僧人②都在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13.电视剧《贞观长歌》曾深受观众喜爱,你认为可能在剧中出现的画面是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B.唐玄宗整顿吏治,进行改革C.唐玄宗诵读苏轼的词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14.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A.喜欢唐朝的服装B.唐朝在世界历享有较高的声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唐朝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15.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已经发明。右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它是A.《丹经》B.《史记》C.《诗经》D.《金刚经》16.张老师在介绍宋朝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当时的娱乐场所。他提及的娱乐场所应该是A.茶馆B.瓦舍C.戏院D.酒店17.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A.太湖流域B.洞庭湖流域C.鄱阳湖流域D.洪湖流域1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商人购买货物时可能用的货币是A.交子B.会子C.开元通宝D.光绪通宝19.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黄河流域B.珠江流域C.黑龙江流域D.长江流域20.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基本特征的概括最准确的是A.动荡与变革B.分裂与融合C.繁荣与开放D.交往与冲突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0分)21.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共13分)请回答:(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2分)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2分)(2)图二中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2分)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2分)(3)图三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哪位皇帝?(2分)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分)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元•高明《琵琶记》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三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2分)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选官制度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2分)当时人们普遍推重什么科的考试?(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1分)23.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材料一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节选自《贞观政要》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材料三——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2分)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1分)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21.(1)隋炀帝或杨广(2分);大运河(2分)(2)贞观之治(2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实行“贞观新政”或具体写出贞观新政的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2分)(3)唐玄宗(2分);开元盛世(2分)(4)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或阻碍作用等(言之有理即可给1分)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4

关键词:档案;使用价值;现实意义

一、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客观形成的,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现代国外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对于档案史料的重视和迫切要求,充分证明了档案史料的重要使用价值。

历史研究是通过对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揭示和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可以提供历史研究作为证据的主要是档案史料。史书和地方志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进行政治斗争不可缺少的材料,编史修志是我们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史修志最可靠的材料也是档案。所以说档案是进行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的第一手史料。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这两部我国古代的名著,编修时都大量地利用了档案史料。

我国具有悠久的编修史志的传统,内容之丰富,卷宗之浩繁为世界各国罕与伦比。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历史地方志有一万多种,达十万多卷。我国编史修志之所以发达,与利用了大量的地方档案史料是分不开的。档案史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档案又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外交、文化教育等的重要凭证。我国各级档案部门以及民间数量巨大的档案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档案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内容十分丰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档案中有大量文书、地图载明我国的领土海疆。解放以来这些档案为我国与友好的邻国划分边界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和霸权主义者歪曲历史,制造谎言妄图侵占我领土和海岛,但谎言代替不了事实,我们保存的大量有关档案和图籍是揭露这些谎言和捍卫我国领土的极好材料。

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如治理黄河、长江、海河等河流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和最小的枯水量,成为设计三门峡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在发展农业中也大量利用档案中晴阴录等材料,从而掌握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古迹遍及全国,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游览的胜地,而这些古迹每届修缮和陈列展览,也都要利用大量历史档案。

档案不仅是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可靠依据,同时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文学创作的实例表明,档案史料所反映的史实曾对作品的取材、情节构思起过重要的启迪甚至是凭证作用。中国作家姚雪垠写《李自成》时,也是阅读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的。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二、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同时又是新的社会实践最可靠的凭证和依据。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档案发生的效用与日俱增。正确地继承前人的经验,有批判有分析地运用档案材料,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防止思想僵化的较好途径。档案是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客观地、真实地记载者各阶段的活动,铭刻着历史上的千秋功过,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地利用档案已成为党的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党为刘少奇同志、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编辑《选集》《选集》等都利用了大量的档案。社会实践产生了档案,并赋予档案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档案是总结经验、交流技术、落实政策、配合并服务于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档案中记载着各机关工作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为落实政策、案件、配备领导班子、交流技术、总结经验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凭证。某市剧团一位编导,1957年被错划为。当时他认为一切全完了,于是便悄然到内蒙一边远地区隐居,连亲友也不知道他的去向。1982年人口普查,才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山区发现了他,并向他宣传了党的政策,他这才给原单位发信要求复查他的问题。原单位派人查了几个月毫无结果,最后找到档案馆,档案馆提供了他被错划的全部材料,问题解决后,该人无限感慨地说:“是档案救了我。”

各级领导干部利用档案可以增加知识,对于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也是大有裨益的。历史明君贤相以及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革命家,他们从切身体验中赋予档案以“文化财富”、“知识宝藏”、“历史舟车”等崇高美好的名称。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和以为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前后都采取了接管档案,保护档案,统一管理档案的有效措施,这是十分英明的。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作了重要指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档案工作是很重要的专业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进行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因此充分的发挥档案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库房问题。有的单位档案房简陋、潮湿,致使档案材料因长期受潮发霉而纸张变质、字迹模糊,或是档案遭受虫蛀、鼠咬;二是人员问题,有的单位档案无人管理,或是只派些老、弱、病、残应付,这些单位不注意留存档案,也不想利用档案,“只要机器转,什么档案不档案”;三是有的由于管理不科学,致使鱼龙混杂,玉石不分,用时查找不到,使一些“真材”没有“用武之地”,躺在卷柜“睡大觉”;四是不少人不了解档案在整个社会中的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科学文教战线广大知识分子,还没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像到图书馆那样到档案馆去利用档案从事研究,有的还没有养成利用档案的习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们进入21世纪的今天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就需要我们积极、耐心地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尽快改变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落后状况,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告诫人们轻视或忽视档案作用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由于平时对科技档案不重视。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

例一.2008年江苏卷第21题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该题以戏剧为切入点,考查了戏曲的早期发展、京剧的形成、戏曲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复习及模拟考查中往往有所涉及,难度不算太大。但结合08年高考得分情况及10届学生的具体解题来看,得分普遍不高。分析具体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该题切入点小,而且是备考往往容易忽视的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一下子就令考生措手不及,其中第二小问要求分析戏曲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三尚好理解,但具体到结合所学知识时,学生往往由于基础不扎实,不能认识到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尤其是经济、城市的发展相联系;至于材料二中的两淮盐务更是不甚了了,故而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其实如果稍稍关注一下材料的出处,即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惜许多学生却没有注意到或者不懂得利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至于第四小问,考查新史学观的发展特征,此类问题在常规的复习中较少涉及,但最近几年各省考题中却数次出现,应该引起一定的关注,其实此类问题多超越了课本基础知识,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但难度相对不大。答题其实很简单,只要考试时能够好好理解一下引言的含义,距离正确答案就不远了,可惜许多考生由于时间关系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信息源,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综合上题的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江苏高考材料题一般多为考查历史的记忆和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解释,命题格调相对正统,能力立意更为明显。并且阐述简明要求清晰,材料阅读量适宜,解题时材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但也存在知识点拓展至教材、考纲甚至课程标准之外的现象。学生解答时较易上手,但判断确定答案确有难度。试题对考生思维过程考查更严密,对学生理解材料及要求准确全面的分析问题、迁移知识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建议在接下来的复习应考中,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前提,江苏历史高考一脉相承的是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主干知识。

2.在答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材料所提供的各项线索,涉及的引言、时间、人物、所用文献、语句语式等等,往往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值得去理解揣摩,而具体问题的语句,一般也有相应的指向。如“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等等,应该灵活把握。

3.二轮复习不能仅仅拘泥于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该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尝试从时间、空间的层面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培养学生对史论、史料的分析、理解、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电脑阅卷对答题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拟训练中常有学生文字潦草不清,语句似通不通,不在指定区域答题,这些都是电脑阅卷的大忌,将细节处理好,以避免无谓的失分。

5.适当借鉴周边省份近几年高考试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新颖的命题形式和思路往往会成为各地模仿借鉴的对象,及早接触,既避免了措手不及,防患于未然,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6

2013年高考在即,从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来看对中国史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与情境结合。从2012年全国各地新课标卷来看,中国史部分的考查以课标为准则,试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如江苏卷在20道选择题中都使用了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古代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近代画报《点石斋画报》、2000年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诗经》文学、典型案例、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材,淡化了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直接依赖,同时材料情境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注意从同学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以普遍的学习水平为起点,通过不同版本新材料情境来使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江苏卷第4题、浙江卷第13题都属于此类情境题。

2.知识与能力并举。2012年全国各地历史卷中国史部分都注重考查同学们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再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江苏历史卷22题“历史论证题”,这种题型在2011年的试卷中已经出现,但2012年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继续“向前走”,不仅体现在分值的增加上(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9分),同时要求“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即历史小论文,更体现了考查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的进一步深化,旨在了解同学们对历史结论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的能力,综合考查同学们深度释读材料信息并从中确立准确、深刻的观点和有效迁移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还有2012年浙江卷第15题、第33题,北京卷第36题也属于此类能力考查要求题。

3.历史与现实交融。2012年全国各地历史试题中国史部分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同学们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隐性地考查热点,是历史试题本身提供的素材与要求同学们得出的结论,跟所要体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并无直接联系,但隐含的核心思想是要求用试题涉及的历史结论来解释热点问题。如江苏卷第8题“1934年上海市长的畅想”,对城乡关系的联动发展进行了美好的设计;第21题“科举制”,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说明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安徽卷第36题把孝文帝民族政策与现在我国民族政策相结合考查等都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同学们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形成民主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同学们今后的复习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4.新范式与学习素养结合。近年来,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对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影响很大,高考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了解一些新学术观点,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如必修1叙述的中国历史政治文明;必修2叙述的中国历史物质文明。必修3叙述中国历史上的精神文明。第二,要关注现代化史观,如中国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第三,要关注全球史观,放到全球看局部;站在局部看全球。第四,要关注自然环境问题,注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试题精萃】

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因此,“狗剩”之类的名字就大行其道。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建设、援朝、跃进、、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想的影响?

(2)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人的起名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4)材料四中的“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2.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

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

(2)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世博会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4)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的主要因素。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匡济(即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摔开守卫的警察,将大门打开,群众便蜂拥而入。

——夏明钢《亲历记》

材料二我身材较高,就踩在高师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我和同学把大门门锁砸碎,打开大门,于是,外面的同学一拥而入。

——陈荩民《回忆我在的战斗行列里》

材料三当时与警察争执之际,竟将电灯打碎,电线走火,遂肇焚如。

——《字林西报周刊》(1919年5月10日)

材料四群众找不着曹汝霖更加气愤,有人在汽车房里找到一桶汽油,大家高喊“烧掉这个贼窝”。汽油泼在小火炉上,当时火就烧起来了。

——范云《五四那天》

请回答:

(1)关于中的一些细节,由于种种原因,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和观点。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不同的记载和观点。

(2)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记载和观点?

(3)要真正厘清这些细节的历史真相,我们该如何运用相关的材料?

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

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6.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政策。

材料三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换取外汇,购买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进口物资,中国政府决定创办广交会。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以后每年分春、秋两届举行,至今从未间断。50多年来,广交会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窗口。

2006年10月15-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总理在开幕式上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第一百届广交会专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英国提出要求的本质意图。并谈一谈你对乾隆皇帝“敕谕”的看法。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两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4)简要说明创办广交会时国内外形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说明广交会所发生的变化。

7.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文中所说“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你是否同意?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宗法制度,程朱理学。

(2)近代中国社会长期战乱;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近代中国卫生医疗技术落后,社会保障制度缺乏。

(3)政治、经济影响社会意识。

(4)国人深受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国人具有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2.(1)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孔子提出了“仁”、“礼”。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科学等思想的传播;中国民众的进一步觉醒。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

(3)推动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科技与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4)交通、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交流越来越便利;多极化趋势加强,意识形态冲突减弱;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便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而此时美国却表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并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心。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削弱,封锁中国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3)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4)美国签订《与台湾关系法》意味着美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和其他关系。

(5)从这个“法”中可以看出,美国仍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仍在干涉中国内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6)我国政府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4.(1)中,是匡互生还是陈荩民率先破窗进入曹宅;曹宅的犬火是电线走火还是学生故意放火。

(2)由于时间距今较远,当事人的记忆能力不尽相同;记载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当事人参与历史的程度不等。

(3)尽可能地运用一手的材料;尽可能选取叙述态度较为客观的材料;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并且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鉴别等。

5.(1)表现: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前者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后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健全三大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1)意图:开辟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看法:清政府拒绝西方国家的领土要求,维护了国家和领土完整。但拒绝通商则表明其妄自尊大,闭目塞听,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3)不同: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原因:近代中国处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国力弱小,对外开放消极被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4)国际:①美苏冷战;②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国内: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②一五计划完成。

变化:①贸易对象由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到面向世界所有国家;②贸易地位由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单一窗口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条广阔通道;③贸易方式由单纯出口贸易到进口与出口并举。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7

关键词:教师主导整合学情史料

福建省自2006年开始实行新课改,在历史学科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各种尝试,一时间课堂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一个真正能突显“学生主体”理念的课堂,绝不是简单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人们常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除了要向学生介绍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意识,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做好历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教学安排。笔者在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更好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教师的主导进一步优化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整合教材,敢于取舍

教师应该读懂课标,抓住教学重点,敢于取舍,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如果教师按照原有人民版教材编排上课,往往会形成满堂灌,甚至是知识的重复。这个时候,教师应认真钻研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课程整合,敢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和调整。

如人教版必修二专题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实际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针对本课内容繁杂的特点,教师必须进行取舍。在物质生活方面,教师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将饮食、住宅文化两方面结合地方史特点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使整个课堂更有可塑性,为学生讨论留出了时间,也提供了实践学习方法的机会。

又如,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将这一节课的要求融入到“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过程”学习中,用已有史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能将材料分析深度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二、把握学情,注重个体差异,及时反思调整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情分析尤为重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到过“最近发展区”这个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个水平,一是已有水平,二是将要达到的水平。教育不应在原有水平上踏步,也不应该远远高于个体的现有水平。也就是说,教学要贴近学生经验,在已有基础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差异做出及时的教学设计调整。

例如,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布置了分组课前合作探究作业:“近代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变迁”(共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古代、近代、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将研究性学习成果引入课堂。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对于实践能力强、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这无疑是个提高能力的良好途径。课堂中通过学生研究汇报基本能完整呈现服饰变迁的过程,有些小组还能自主归纳变迁的特点和原因。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快的把握重点。但在一些程度较差的班级,课堂汇报无论组织还是汇报都存在一定困难。在实践中,我调整了原有方式。以近代为例,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提示:这一时期服饰的主要特点为“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然后要求学生寻找与这一特点相符的材料。这样明确了目标,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其中。

三、注重史料甄选,进行有效设问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辨析、提炼、理解和阐释历史材料,进而再现和反省历史过程,探寻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两点心得。

第一,注重史料选择。材料除了真实可靠外,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并且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对此,我在分析中尝试列举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气:铸成万物的质料。)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材料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格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则材料按层次依次解释了“什么是理”“什么是天理(核心)”以及“如何获取天理”,让学生对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有了基础认知。

第二,注重对材料的有效设问。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常通过设问的方式进行,是学生突破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一些好不好、是不是的无效问题。在设问时,教师还要戒急戒躁,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能体现思维意识的提升。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课中,我就设置了一个爷爷的角色:“我,本是清代的进士……辛亥革命后,丢了官……只可惜儿子不孝,只生了几个女儿,……这些个丫头越来越不像话了,前些日子要给老三缠脚,她们竟联合起来反抗。……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不见了……第二天大丫头竟然跑了。大丫头走之前还留了一封信,白话的,说的无非是自由、民主和权利之类的。唉,这世道真变了。我是不是也要出去走走看看?”

以“爷爷的‘控诉’”这段材料设问为例,第一种方式:直接设问:“为什么爷爷会控诉他的子孙?”第二种方式:层次设问——Q1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Q2几代人的观念为什么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呢?上述题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但是第一种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极高的能力要求,学生常会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第二种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讨论问题,更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四、突破历史“定论”,尊重客观史实

历史教学中过多的“定论”是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形成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扭转“教师、课本讲的就是历史”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史料出发,学会质疑反思,树立公正客观的学习生活态度。例如,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很多教师常常以洋务运动最终的失败,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引导学生评价,这样很容易造成过分强调负面影响、局限性等等。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洋务派引进机器、开办工厂及创建新式学堂等一系列史实,强调历史评价必须立足于当时,而不能用现在的条件和标准去衡量,引导学生从近代化发展趋势角度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合理设计,才能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志刚,郭艳红.从历史学科特点析历史教学本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徐鸿武.民主政治大视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1篇8

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导致机器制造业发展停滞B1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D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分值:4分查看题目解析>1235.西方近代某种文学流派,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导致这一流派出现的因素是A启蒙运动的影响B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来源:学#科#网Z#X#X#K]C工业革命的完成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分值:4分查看题目解析>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这一制度的推行是基于中国当时的强盛国力和先进文明,中国的稳定能够确保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因此与中国建立联系、发展关系成为周边国家特别是小国的目标。并且这些国家在与中国王朝建立朝贡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巨大好处。在康熙时,朝贡制度作为亚洲内部外交关系的组织性机制仍然有效,但其经济重要性降低到几乎为零的程度。1684年,康熙帝宣布结束海禁与迁界令,开放所有沿岸港口进行私人海洋贸易,且为了征税建立海关网络。……此后不断成长的海外贸易是与像葡萄牙、英国这些未曾寻求朝贡关系的国家进行交易,中国的海上贸易不仅繁荣,且合法而开放。——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等材料二1492年美洲地理大发现后,全球主要经济活动区域逐渐被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加强,当时虽然同时存在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但工业革命的爆发最终使得历史天平倒向后者,随后,世界进入英国主导的帝国殖民时代。——摘编自《环球时报》36.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朝贡制度的条件。指出康熙帝政策的具体做法和成效。(10分)37.根据材料二,概括朝贡体系让位于殖民体系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当时主导世界经济的原因。(15分)分值:25分查看题目解析>14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38.根据材料,提取一个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简要分析。分值:12分查看题目解析>15[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期,考订父祖官爵、门第的谱牒之学盛行,吏部除授都以谱牒为准绳。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浊品,只能充任浊官。北齐时,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士族右姓不在选列。到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南朝梁武帝也改革了用人制度,重视学校教育。政府开设五馆,建立国学,各馆计由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学生各有数百人之多,在馆学生皆为寒门子弟,五馆的在学子弟可以直接应召秀才、孝廉和明经科考试。梁武帝还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隋时虽置州都、郡中正,但任职俱微,没有多大作用了。——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3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才选拔方面的变化(6分)4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武帝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分值:15分查看题目解析>1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江桥,全称为嫩江哈拉尔葛桥,是从吉林通往齐齐哈尔的咽喉,日军欲占黑龙江,必先夺取此桥。1931年10月13日,在日军支持下,伪军1.7万人入侵黑龙江省抵达江桥附近,遭到黑龙江省守军徐宝珍卫队团的坚决阻击。10月20日,马占山正式宣布就任黑龙江省主席,随后发表((抵抗宣言》,明确表示:“当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尔后凡侵入我江省境者,誓必决一死战。”在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过程中,全国人民乃至海外华侨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江桥抗战共持续38天,马占山率领军士毙伤敌万余人,江桥守军也付出巨大牺牲。——摘编自李蓉《中国抗战光辉的一页——试析江桥抗战的地位和作用》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占山发表《抵抗宣言》的时代背景。(6分)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桥抗战的历史意义(9分)分值:15分查看题目解析>17【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民国初期,梅兰芳投身于京剧改良运动,结识了一批接受新思想的文化人,创排了多部新戏。他的戏不再局限于才子佳人、忠孝节义,他扮演的角色也突破了受苦的小姑娘、受难的小媳妇的框框,而将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人物如嫦娥、西施、虞姬、杨玉环作为戏的主人公。他在展示人物的外象时,更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在展示戏的本身时,更注意将戏和历史结合起来。据说,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到北京必看梅剧。1930年初,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美国观众对梅兰芳的表演惊叹不已,梅兰芳并非单纯地模仿女人的一姿一态,而是艺术地传达出中国女性的端庄、温柔、秀丽和高雅,透过梅兰芳饰演的各种中国妇女形象,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妇女的认识。“梅兰芳热”在美国迅速兴起。——摘编自李伶伶《梅兰芳评传》4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剧的特点。(7分)4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历史作用。(8分)17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特点: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注意人物内心的刻画;将戏与历史有机结合。解析

:据材料“他的戏不再局限于才子佳人、忠孝节义,他扮演的角色也突破了受苦的小姑娘、受难的小媳妇的框框,而将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人物如嫦娥、西施、虞姬、杨玉环作为戏的主人公。他在展示人物的外象时,更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在展示戏的本身时,更注意将戏和历史结合起来。”可以概括出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注意人物内心的刻画;将戏与历史有机结合。。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梅兰芳。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分析,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就可以。易错点

不能对材料进行全面概括,不结合所学分析,分析不全,缺少答案。17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正确答案

作用:使美国人民增进对中国戏剧艺术的了解;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与错误认识;有利于京别艺术走向世界。解析

:据材料“透过梅兰芳饰演的各种中国妇女形象,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妇女的认识。”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使美国人民增进对中国戏剧艺术的了解;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与错误认识;有利于京别艺术走向世界。。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梅兰芳。解题思路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9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献资料新闻报道创设历史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考命题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利用图片、图表等直观的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外,文字类材料在创设情境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平时怎样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各位历史同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利用文字类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的几个常用做法。

一、利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历史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经过文学家们的夸张虚构,它不能作为历史资料印证历史,但它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感化效应,因此可以利用它创设历史情境研读历史,提高学生兴趣。

如在讲必修2社会生活习俗的改变时,我引用了《子夜》中的吴老太爷由乡下到上海时的反应的一段材料,通过吴老太爷的强烈反应说明上海的变化之大。紧接着发问:当时的上海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再如讲必修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片段“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并设计了问题1.乌黑的圆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人血馒头。我接着问了第2个问题:它是用谁的血做的?她的原型是谁?学生回答是:革命者的鲜血,对于原型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楚,小声地讨论过后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秋瑾。我紧接着发问:小栓的病能治好吗?用人血馒头治病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说明了老百姓的愚昧。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问了第4个问题:小说中提到的两家分别姓什么?有何寓意?学生回答说是华和夏。华夏指中国。最后我进行总结:辛亥革命虽然了清王朝的统治,剪了人们头上的小辫子,却并没有根除人民心里的小辫子。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整个封建制度,才能改造旧中国,找到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他们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落后,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在讲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我在同一张课件上为学生们呈现了两首爱情诗,一首选自《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首选自刘半农先生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让学生们去读去体验去比较旧文学和新文学的区别,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由于这节课运用了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既解决了历史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也使我坚信自己找到了提高历史课堂魅力的方式。

二、利用文献资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研读历史

历史文献因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成为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剖析历史的一种常用手段。如在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冶铁业的发展时,我引用了《国语・齐语》的一段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中“美金”、“恶金”分别是指什么?

(2)“美金”在什么时候发展最为鼎盛?试举两个例子。

(3)“恶金”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恶金……试诸壤土”是在什么时候?

(4)我国冶铁技术在此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5)冶金技术具有什么地位?

通过这样一则文献材料的剖析,就把抽象、枯燥、单调的冶铁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当然在平时上课时可以运用的历史文献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三、利用新闻报道创设情境,率领学生挖掘历史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因其具有新颖性,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情境,挖掘历史。

如2008年高三复习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引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的相关新闻的同时,指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并设计习题:①美国历史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有哪些?都有哪些表现?有哪些方面的影响;②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就巧妙地把新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既回顾了历史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人民版;岳麓版;夏商周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6-02

一、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研究意义

在分析中学历史教材时,要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将课程标准摆在突出的位置。[1]课程标准是指依据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2]它经历了由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再向新课程标准的蜕变,逐步由原先“一纲一本”的单一模式发展为现今“一标多本”的多元化模式。《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3]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推行伊始,有关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已有部分,这些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关于历史教材的比较大都是以北师版、人教版、华师版为比较对象,涉及到岳麓版和人民版的并不多。[4]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两种教材版本的对比分析

人民版将本课编入《历史必修一》■,题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岳麓版将本课编入《历史必修一》■,题目“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两者虽都以政治史专题编排,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人民版侧重国家起源,包括对古代神话传说的相关记载,而岳麓版注重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王畿与附属国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和神权色彩的记载,尤其是正文下方的小字补充,我国目前各套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都深受1992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影响,即把教材分为大字和小字两部分,大字为正文内容,小字为阅读内容,岳麓版就是如此。[5]总之,两个版本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

1.语言表述信息量角度。人民版注重对夏商政治制度的介绍,而岳麓版则注重介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岳麓版之所以如此处理,与迄今为止夏朝历史面貌仍然比较模糊有一定关系:大量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的缺失,导致对夏朝之研究无从下手。因此,岳麓版的处理方式是审慎而正确的。岳麓版没有夏朝宗法制的说明,从总体来说是可取的,但是,夏朝的王位继承传子制度应该被视为是宗法制的表现,这说明当时宗法制虽然不发达,但至少已经存在,因为兄终弟及等其他王位继承方式也在当时夏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认为,夏朝的王位继承传子制度为后来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此种考虑,岳麓版对夏朝很不健全的宗法制应适当予以说明。在对夏代宗法制的介绍上,岳麓版浓缩与人民版大篇幅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表述上,岳麓版的文字信息量要远多于人民版,所涉及深度和广度也略胜一筹。它更偏重理解和运用层面,高中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

2.图片资料信息量角度。两种版本教材的图片数量近似,但岳麓版图片范围广度比人民版更丰富。人民版注重从历史遗存和考古文物中探寻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而岳麓版图片涵盖了古代文字、人物、地图、遗址、历史文物的方方面面。

3.课外史料文献角度。两种版本教材都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献,但人民版包括中国古代文献和外国近代文献资料,更加全面一些,其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献补充介绍,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早期城址与国家关系的认识,而有关商朝和西周的相关文献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早期夏商政治形式和分封制、宗法制的作用。

4.时间编排顺序。两种教材都按照由远及近编排。但人民版时序相对更早,从距今大约5000年前,按照远古、夏、商、西周的朝代更迭编排。而岳麓版则具体到某个年代:呈现为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可见,岳麓版时代性更强,这是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的体现。中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长期以来被学界公认为系公元前841年,直到上世纪末期,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之研究,中国历史纪年才得以向前推演。这是史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是岳麓版教材对这一前沿性研究成果予以采用的具体表现,说明岳麓版有其独特的超前性。

5.知识拓展延伸。从课外史料文献分析,人民版文献更丰富。人民版设计了大量资料卡片,分布于侧面版面,以绿色背景小字部分呈现。而岳麓版则采用正文和非正文穿插方式呈现,层次分明,重难点清晰。另外,小字中对周礼中繁杂名目的介绍,说明了周礼与日常礼仪息息相关,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周礼的本质。

三、两种版本教材的总体评价

综上,人民版更注重培养学生传统知识和系统思维的培养,无论是文字信息量、编排顺序还是板块设计都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大量文献资料的运用利于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知识介绍虽简洁精炼,但重难点明朗,历史规律清晰可见。但人民版知识则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思维和时代特色,对知识点讲解不够具体深刻,因此应多增加史学时代前沿资料。

岳麓版介绍分为正文和非正文,非正文是对正文晦涩概念的补充和延伸,层次分明。该版本教材讲解具体深刻,对于图片资料广泛性的考究也做到了丰富化与多样化,能以学生兴趣入手,突显时代特色和新意,敢为人先。但就篇幅而言,岳麓版教材繁杂和冗长,不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缺乏系统性体系框架,因此应注意编排理论结构的整体性和解读宏观知识。

注释:

(1)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2)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9:2-5.

参考文献:

[1]陈丹华.浅谈中学历史教材分析[J].传承,2010,(27):76-77.

[2]王玉生.《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及蕴含的教育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109-112.

[3]周晓芬.高中历史岳麓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车汶瑾.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06):9-14.

TheComparativeStudyonHighSchoolHistoryTextbookofPeopleandYueluEditions

―IllustratedbytheExample"PoliticalSystemofXiaShangZhouDynasties"

CHENYao

(DepartmentofHistory,CultureandTourism,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Baoji,Shaanxi721013,China)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篇11

关键词:医用高分子;医疗器械;生命质量;共价键连接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002-02

1医用高分子的发展简史

在各种材料中,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与生物体组织最为接近,因此成为各种医疗器械材料的最佳选择。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功能型高分子材料在医学界应用提供了可能。当人体组织和器官受到严重外伤时,进行组织和器官修复最常用的方法是器官移植。在少数情况下,人体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可以满足需求。然而对于某些特殊的组织器官,为了满足医学治疗的需求,人们自然设想利用其他材料修复或替代受损器官或组织。进入20世纪,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因医学领域的发展而提上日程,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新型医用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936年有机玻璃用于假牙齿制作;1943年赛璐珞模拟人工肾用于血液透析;1950年出现可以制作人工肋骨的有机玻璃类材料;20世纪50年代广泛应用有机硅聚合物;1951~1954年开始制作人工血管、食道、心脏瓣膜、心肺;1958年出现跨越性的变化,开始了人工肾的制作。

已经使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有上百种,由此而制造的各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则有上千种,但这些材料都是简单的使用或适当改性。随着科学的发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不断推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物相容性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学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生物矿化材料和仿生材料,都是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2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殊要求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选择应用的要求相当严格,相关的医用材料研发周期较长,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不同阶段。相关医疗器械的市场化之前,要通过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检验部门的批准,且申报审批程序周密而复杂,所以医用高分子材料比一般性的材料研发成本高。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器械在人体临床的要求,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功能性:因生物材料的用途而不尽相同,例如药物缓释的性能;(2)相容性:医用材料或器械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应用材料的无毒性、无致癌性、无热原、无免疫排斥等各种反应;(3)稳定性:主要指耐生物老化性;(4)可加工性:能够加工成各种人体器官的复杂形状;(5)机械强度:在极其复杂的人体环境中,长期植入体内不会减小机械强度;(6)抗消毒性:能接受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酒精消毒、紫外灭菌、高压煮沸等而不产生变性。

3医疗器械发展趋势

医疗器械加工将呈现出国际化、新材料、微型化的趋势,新材料如液体硅橡胶体、固体硅橡胶,可用于医用导管和球囊的制作、整形外科和护理伤口,各种硅橡胶都具有良好机械性能与医疗安全性能。目前使用的软触感热塑弹性体材料TPE,广泛应用于手术排液管、止血带、蠕动泵软管、导尿管、手术室围帘、各种疗伤用品等的生产。塑性体、弹性体、纤维树脂、线性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已长期应用于医疗设备和装置的生产以及保健卫生用品的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广范应用于过滤和低磨耗功能件在医学整形领域中。医用微挤出成型技术挤出直径仅为0.002英寸(0.0508毫米)的医用导管,应用于微创手术等医疗领域。

19世纪60年代,医用高分子材料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美国国立心肺研究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品种丰富,性能完善,功能齐全。在21世纪,医用高分子开始跨入全新时代。除大脑之外,所有的组织和脏器几乎都可以用各种高分子材料来取代。从应用情况看,人工器官的功能从部分取代向完全取展;从短时间应用向长时期应用发展;从大型向小型化发展;从体外应用向体内植入发展;从与生命密切相关的部位向人工感觉器官、人工肢体发展。

4生命质量在社会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各国人们的广泛关注,生命质量逐渐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提高人们生命的质量成为社会医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面临一个重要课题。生命质量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定义、历史、进展的方向、历史性问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医学领域内生命质量的研究已经经历了3个时期。一是研究早期,早在1929年,Ogburn就对生命质量的研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开始了对生命质量现象的研究。二是成熟期,1957年Gurin联合美国多所院校的心理生理卫生学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抽样性质的调查,研究人民的精神健康和关于幸福感的观念。三是分化期,生命质量研究在社会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并逐渐呈现出关于生命质量研究热潮。

医用高分子在医学临床的使用是生命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人工器官的移植使人们免除异体移植而可能带来的抗体免疫之苦。医用高分子人工心脏瓣膜、支架为心血管患者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可能。血液透析的赛璐珞薄膜使肾病患者免受病痛的折磨。医用高分子的应用不仅能够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更能够减轻甚至消除病人因疾病而带来的痛苦,是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

5结语

生命质量的研究首先从人的生物属性作为基本起点,进一步研究人的各种社会属性,从多维的角度反映人类个体、在群体中的健康情况。生命质量的研究同时需要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参与,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疗器械的应用更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真实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成如,夏毅然,史文红.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5):9-10.

[2]张承焱.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发展(二)[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17-22.

[3]冯新德.展望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与工业[J].科学中国人,1997,(11).

[4]王守德,刘福田,程新.智能材料及其应用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5]李鹃,王宏,.生命质量在社会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2):65-67.

[6]胡国清,孙振球,黄正南.生活质量研究概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8-51.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教材史料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运用方法

历史史料分析在当今高考所占地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我多年来在高三备考中,总结出许多关于史料分析在教学中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高考新材料、新情景总是让学生难以适应,很难取得高分,因而如何充分运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敏锐的洞察力,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解答史料解释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我结合多年来对教材中的史料运用,谈谈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学生不可能对自己不中意的科目投入学习感情,也就不能在这门科目上获得理想的成绩。为了改变传统单一的历史教学方法,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单调的现状,以尽快适应新一轮课改,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大量引用教材史料,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和吸引力。高中必修Ⅰ(岳麓版)《申报》这样写道“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反映了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使学生深刻认识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从而形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观点。又如:高中必修Ⅲ(岳麓版)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英文(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教师在课堂中补充讲述清政府认为,抓住两先生才能保住统治,说明北洋军阀政府的闭塞、无能,更能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学习历史,在有兴趣中掌握史实,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知道,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二、增强学生对历史史实的领悟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因此,过去性是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其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可能再现,学生实际生活阅历浅,对历史事件及其本质的理解还不深,因而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强。史料教学可以通过真实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音乐信息等,引导学生较快地感知历史,使学生增强历史领悟力。

史料教学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它在高三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通过教师巧妙地安排适当的历史资料,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史料教学通过材料展现新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设立问题,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通过史料的补充和渲染,加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了完整的解读,有效提升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力。通常情况下,学生仅仅是呆板记忆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和老师预先总结好的知识专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其对历史知识的领悟。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丰富的史料,能够形象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起到了活化教材和开阔学生视野的多重作用,且能帮助学生尽快领悟历史,从而起到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的作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例:必修Ⅱ凯恩斯主义一目中材料“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老师在教学中把“守夜人”,二老板阐述清楚,有利于学生教材中新政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领悟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学习。

三、活用教材史料,延伸和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认知必要的史料,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基础。史料丰富多彩,为了让学生“见多识广”,历史教师应该适当补充一定的史料,延伸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对史料的感知,联系课本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对于课本上写得抽象概括的历史事件,可引用史料原文作具体的补充。如讲到“商鞅变法”时,教师可引用“立木取信”的文献资料,做具体的充实。又如:讲到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直接引用史料原文《七子之歌》进一步阐述港、澳、台的历史来源,以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的过程。

图片史料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激发他们深入探究历史的兴趣,把他们带入相应的意境、时代,为此,充分运用教材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片史料,更能引起学生探讨,取得良好的效果。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中一组图片,让学生从头到尾认一认、想一想,老师可以设计一组简单风趣的问题启发学生,如1.你认为“三寸金莲”好吗?2.你知道你的父母结婚的一些礼仪吗?通过图片史料知识,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情绪短时间内兴奋起来,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理、判断、分析、阐释历史的能力。2006年高考广东卷26题考查中国奴隶社会的礼乐文化就选用了一幅考古图片引导学生做题。

四、通过教材史料的点拨适当补充经典史料,增强学生的实战解答能力

史料题在当今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大,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无论是分数大的非选择题还是选择题,大都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解答,使教学成果与效率转化为考试分数,应做到全面模拟,抓实考试评价,进行大量的史料题训练,让学生完全掌握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一)阅读理解材料,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借助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材料的来源,依据设问的指向,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二)理解命题意图,明确题目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为答题提供必要的参考。(三)认真组织答案,依据要求做到一问一答条理清楚,考虑周全、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准确、精炼。务必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要求答案精炼、细密,做到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主次明确、层次分明、分点阐述;“文章化”要求句子通顺,尽量使用历史术语,不用白语、废话。(2012、广东高考T38)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系。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从材料一“西班牙胡椒”荷兰人的功劳,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荷兰殖民贸易。

材料二中心是“旧工业”日衰,清末日常用品十而八九来自他国。旧工业指的是传统的行、手工业,衰落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材料三2005年莎拉发现自己家的日用品都产自中国,如果在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落后,工业生产水平低下不可能有大量的日用品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到2005年中国已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制造大国。

五、强化史料解释题的训练,提高解析能力和熟练技巧

近几年来的高考要求,学生要具备通过阅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史实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基础,创造性加工处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史料教学在高三备考中就显得十分必要、重要。训练是培养史料解析能力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认知一定的史料,对于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技能来说,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训练,使学生知识系统化,解答史料分析题的技能熟练化,使知识和技能成为个体的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史料,从而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运用史料,最终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

综上所述,在构建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记识、判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史学范式,通过教材各种史料(文字、图片、音乐、考古发掘)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表述、解答的能力,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适应高考要求,提高得分率。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课本必修ⅠⅡⅢ.

[2]2006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

[3]2011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

[4]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吴丹军.

[5]中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秋季动物防疫总结范例(3篇)

    - 阅0

    秋季动物防疫总结范文秋冬季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国务院省领导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农业部专题召开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

    传播学概念范例(3篇)

    - 阅0

    传播学概念范文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整合;传播“整合营销传播”,英文: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缩写为IMC,也译为“整合行销传播”、“整合传播”、“一体化营销传播”。.....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