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工商;抽查监管;制度

为了落实贯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对企业公示的信息监管,使工商部门对企业公示的信息抽查工作更加规范,转变工商部门对市场监管的方式,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等法规及国务院相关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了《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本文拟对工商部门抽查监管制度的内容、意义及在落实贯彻抽查监管制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抽查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工商部门对企业公示信息抽查监管的定义

根据《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所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抽查监管,是指工商部门从工商登记数据库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一定比例的市场主体,对被抽取的市场主体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开展监督检查的活动。

(二)抽查监管制度的基本内容

1.抽查的方式和内容

抽查的方式有定向和不定向抽查两种。定向抽查是指工商机关依照企业所在的地理区域、行业、类型和经营规模等特有的条件来确定监督检查的名单,对企业实施的检查。不定项抽查是指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来确定检查名单,工商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抽查内容是企业公示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的信息,其中包括企业的联系地址、电话、邮编、电子邮箱等;发起人或股东实缴及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时间等信息。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企业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利润总额、对外提供保证担保、主营业务收入、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合计、销售总额、纳税总额、净利润等信息是否公示由企业决定。如果企业不公示,这些信息就不在抽查范围之内。第二,企业即时公示的信息,包括: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实缴和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时间等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等变更信息;行政许可的取得、延续、变更信息;受到行政处罚以及其他应该依法公示的信息。

2.检查的方式

依据《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的规定,工商机关检查企业公示的企业信用信息可以采用实地核查、书面检查、网络监测等方式。如果企业公示的信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工商机关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核实。如果企业公示的信息专业性强,如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实缴出资额等信息,工商部门可以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验资、审计、咨询等的工作。

3.检查结果的处理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把对企业检查的结果公示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并在企业公示的信息中作出记录。对于检查中没有问题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在结束检查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把结果记录在该企业公示的信息中。对在检查中发现有违法问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4.被抽查企业的配合责任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了被抽查企业的配合责任。工商机关依法进行检查,被检查企业应该配合,接受调查、询问,如实反映企业情况,并根据检查的需要,提供审计报告、会计相关资料、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许可证明、场所使用证明等有关材料。企业不配合的,工商机关可根据情节把不配合检查的企业情况向社会公示。

二、抽查监管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证企业公示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自律。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对自己公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工商机关对企业公示的信息内容不作审查,而是通过举报、抽查等方法对企业公示的信息进行检查,加强对企业公示信息的虚假、隐瞒等情况的信用约束,促使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公示信息,履行信息公示义务,促进企业自律。

(二)有利于保证检查的公平公正,克服检查的随意性。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抽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被抽种的可能,基本消除了抽查的随意性。另外《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应当依照公平公正的要求,采用随机的方法,在辖区内抽取一定比例的企业,确定检查名单。这一规定使抽查工作更加公平和规范。

(三)有利于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目前我国的市场主体激增,而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人员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工商执法人员不可能对市场主体实施百分之百的执法监管,对企业公示的信息采用随机抽查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定向抽查,使工商机关更能掌握检查的重点,用更多的执法力量主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更好地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作用。

三、工商部门落实贯彻抽查监管制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抽查程序

为了解决抽什么?怎么抽?怎么查?等问题,国家工商总局应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全国统一的《抽查企业公示信息工作程序》,这一抽查工作程序应包括抽查工作所要遵循的法定步骤与方式,使抽查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工商部门在开展抽查工作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抽查率。包括抽查的户数占应抽户数的比率;发现问题的户数占抽查户数的比率等。第二是程序规范。对在抽查工作的合理性、程序的完整性、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规范性进行考量。第三是群众反映。要广泛发动监管服务对象对抽查工作的监督,采用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抽查监管服务对象进行实地回访检查,考察工作的真实性,听取抽查监管服务对象当对监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抽查工作人员履职的实际情况,把广大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儒家思想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仁”、“和”、“义”、“诚”和“中庸”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价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几千年来被数代中国人所传承、发展,并对中国文明、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实际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中,将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学说”,“两汉儒学”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基础上提出“性善”论,推行“仁政”。与孔孟的学说相比,荀子主张强调“性本恶”、“礼法并施”,其理论则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两汉儒学提出了以礼义治国的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一步将儒家思想发展成熟。最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有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称其为“现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仁”作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对“仁”的解释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爱人”。《论语·颜渊》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强调一个理念——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塑造一种氛围、打造传播一种理念,是的组织内的人员思想及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有人称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为“东方式管理”。方太总裁茅忠群对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认为,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时时为顾客着想,事事替下属着想,方方面面替相关方着想,如此以来,这些人也一定会反过来设身处地的替公司着想,力争创造更大的业绩及成绩回报公司,使大家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要把员工的成长放在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员工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和能力培养,用真情打动员工管理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和员工互为彼此,互相关心和体谅,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安定和谐、团结协作。“和”在组织中表现为动态的和谐,是企业伦理道德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不但崇尚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和谐融洽,那么全体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局面。当今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这些企业平时十分注重团队建设,提倡并实行团队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组织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集体活动,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亲密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员工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对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见,达到“共同管理”、“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3.“见利思义”——企业发展的保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孔子主张,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即“义先利后”。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要求将义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儒家思想重义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从道理本身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图”而损人利己,是为“不义”,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长期利益,甚至会葬送企业的大好前程。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坚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将经营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对“利”。儒家思想中对于富与贵从来不反对,因孔孟都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儒家思想反对的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诚实守信”——企业生存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有云:“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可也”。孟子则把“信”视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诚信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立身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因此,诚信的伦理价值一直以来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实守信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但却因为一朝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三鹿奶粉”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可见,只有诚实守信,重约守信,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庸之道”——企业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词始见於孔子《论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取中贵和”,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观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论思维,包含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它主张要“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主张公平、合理、最优。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意味着要重科学、讲规则。在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客户关系中要讲究中庸的艺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决,经常是行不通的。其次,还要注意说话办事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凡事应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四、结语在风起云涌的商业巨潮中,企业要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就要在管理中赋予其时代的文化新内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促进现代企业能够更加健康、长远、蓬勃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现代企业不断学习和继承发扬,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

[2]梁梦,毓洁.试论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瑶.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2013(09).

[7]骆承烈.儒家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华纸业,2010(09).

[8]闫学军.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价值判断与本质规定及其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3(07).

[9]孙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3

1加强企业管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道德,就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管理的道德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处理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企业管理道德所规范的关系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既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一方面,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权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其从事以盈利为目的任何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形成具有各特性的伦理理念和道德规范。首先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必然发生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各种诸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家、企业与国际市场等利益关系,即企业自身权益与社会各方面权益的关系,在这些市场性或非市场性的关系中蕴含着深层的伦理关系;其次,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还必然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也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企业的道德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又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只有得到社会、顾客,特别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认可支持,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倡导高尚的伦理思想,实践科学的道德规范,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从而大大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可以在企业之间维护正当的财产权力、契约关系和交换活动,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在企业和非企业之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巩固和提高市场地位、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奠定基础。如果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道德沦丧,把企业目标仅仅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员工没有敬业精神,管理者,对顾客不讲诚实服务,交易以次充好、以假劣充真优,对国家偷漏税,为小利而舍大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传递日益迅速的今天,这样的企业必然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因为,企业管理失去道德纽带,必然会损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扰易秩序,使交易难以为继;必然会破坏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毁损自己的企业形象,恶化社会关系;必然导致企业内部责任心,敬业精神丧失,导致员工之间的信任危机,凝聚力减弱,最终使企业自身走向崩溃。

2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设

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要坚持企业集体主义。我们所说的“集体”是批能够体现企业全体成员利益,既维护企业集体又发展职工个性社会主义真实集体。作为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员工具性的道德原则,企业集体主义是指以企业为伦理本位,以兼顾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规范体系。在企业内部,企业集体主义表现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双向结构模式。要坚持企业集体主义原则,一方面要求员工必须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争取和维持正当的个人利益;维护企业的集体权威,对企业忠诚奉献;树立企业为我,我为企业,企业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尊重职工个人的价值,保持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把职工看成企业的真正主人,以主人来尊重和信任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国家利益、企业集体利益,固然没有个人利益,但没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没有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同样也没有企业集体利益。我们反对那种割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与此同时,努力建立既维护集体、又发展个性的集体主义模式。

2.2要塑造企业员工的角色道德。企业员工的角色道德就是企业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塑造企业员工的角色道德是提高员工素质的灵魂,是企业管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突破口。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的行为主体和企业道德的行为载体,能否塑造好员工的角色道德,不仅决定着企业整体道德水准的高低,而且也决定着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优劣和企业形象的好坏。依据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企业员工角色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良心;忠于企业、自觉为企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意识;互尊互爱,维护企业和气生财的团结精神。职业道德是员工角色道德的集中表现。塑造企业员工角色道德的关键是抓好职业道德建设。

2.3倡导企业公正的原则。企业公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人事任免、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正义的道德原则。我们之所以倡导企业公正原则,是因为只有坚持企业公正,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实现企业集体主义和企业人道主义;才能消除企业中的特权干预和平均主义,使企业充满活力;才能保证劳动者的人格平等和劳动权利平等,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忠城。企业公正,主要包括人事任免公正和分配公正。企业人事任免公正就是坚持以德、能、勤、绩为标准,严格考核,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坚持人事公正,是每一个企业保持活力、竞争力的前提。要落实人事公正的原则,就要建立起合理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考核,竞争上岗;破除裙带意识,坚持任人唯贤;完善人事监督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分配公正,包括起点上的平等和结果上的平等。起点的平等,就是要求职工获取收入的机会要均等;结果上的平等,就是要求事实上按劳动者的劳动绩效实行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要贯彻分配公正的要求,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要建立有利于效率提高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要严格考核,把每个职工的劳动成果与利益分配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利益分配与效率提高统一起来。

3大力加强企业对外经营和公共关系中的道德建设

3.1树立“义利并举,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义”是对社会、国家、顾客或他人的利益的尊重;“利”则是企业的利益。“义利并举”就是说既重视社会、国家、顾客利益,也要重视企业自身的利益;“以义取利”就是在为社会、国家、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他们需要的基础上,谋取企业自身的正当利益。只有讲求高尚道德,使赢利与社会道义相协调,才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才能长盛不衰。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企业,其生命力总是短暂的。从经营实践看,凡经营最成功、效率最高的企业,都不是把赢利作为最终目标的企业,而是以社会服务为已任,把为社会作贡献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日本松下幸之助在谈及其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强调靠的是“率直的心”,“在义在诚”;中国同仁堂药店则将“养身济世”作为经营宗旨。许多百年不衰的大企业的共同点,就是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还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许多企业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为赢利甚至不择手段。这不仅会断送企业自身发展前途,而且也会危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凡是有抱负、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树立“以义取利”的道德观念。

3.2坚持诚信的原则。“诚”即诚实,就是真诚待客、货真价实;“信”即信用,就是恪守信义、履行合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坚持诚信的道德原则,有助于正确履行契约,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实现交易双方的利益追求;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力。视诚信为企业的生命,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点之一。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提倡“一团火”精神,给人以“真、善、美、和、爱”;海尔集团的“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正因为如此,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服务和海尔集团的家电在国人心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企业要做到诚信,就要树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的伦理意识;在生产和服务中重视质量,不以假充真,不以次充好;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要实事求是;在销售中要货真价实,不欺诈,不谋暴利;在售后服务中要真诚履行承诺,甚至为顾客提供出乎意料的良好服务。

3.3坚持“顾客至上”的销售道德准则。“顾客至上”,就是企业要以顾客为服务本位,为顾客着想,以顾客的需要和意志为转移,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在享用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方便感、满足感、被尊重感和精神愉悦感。企业之所以要坚持“顾客至上”的道德原则,这是因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信赖和消费,没有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顾客是企业行为的目的,企业必须重视顾客的满意度;顾客作为市场买方的行为主体,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度量员和裁判员。坚持“顾客至上”的道德原则,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技术性能上满足顾客的需要;在产品使用上要具有简易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广告要实事求是,符合法规,不误导消费者,在产品价格上要公平合理,使顾客乐于接受;在交货期上要信守合约、不误日期;在售后服务上要热情周到,给顾客带来方便等等。

3.4平等竞争,共存共荣。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平等竞争,就是要求各个享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企业,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运用正当的手段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的竞争;共存共荣,就是说通过竞争使彼此共同经营发展和共同繁荣。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在机制,只有企业彼此之间有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竞争是必然的,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才素质、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是最根本的;要以自己的优质产品、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扩大市场占有率;要掌握市场信息,做到知已知彼;要在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竞争艺术的同时,采用合法和合义的竞争手段,实行平等竞争;要确认企业“法人人格”独立性,确认企业包括企业生存权、名称权、名誉权、经营秘密权、技术秘密权、专利权等在内的“法人人格”;企业还要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

4塑造企业管理者的人格精神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4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为万物之灵,是原于自然,超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命之物。儒家这种人本主义哲学观对电力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示。在电力企业管理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是要更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企业的主体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一切物的因素都是死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能动性,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商品。所以,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以员工、客户和社会为中心,这种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服务。

2、仁爱的道德精神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石。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须是有道德的。仁爱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对待顾客、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区别人和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仁”,即“爱人”就是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国敬业,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和谐与协调。

儒家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个和谐安的环境。企业的领导要以仁爱之心去待你的上级和下属,同样工人也应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凝聚力。并且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即应以爱心、善意对待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顾及和维护其长远利益。仁爱的道德精神,还包含着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和奉献。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企业,是有责任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和义务,以仁德之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坚持“同志同仁,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这足以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仁爱;还有中国彩电业中的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为理念,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长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发展到更高层次。

3、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不言利”,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不是绝对的,而是提倡“义者,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义利观在长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国大多企业家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义利结合、义利兼容、义利并举,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来源要正当,要符合“义”的规范。我们熟知的民间商业谚语“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义利观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力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电力企业将获取利益视为其生存的前提,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根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义利结合的正确义利观,这样企业在面对义与利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以义为主,而不是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损害消费者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而获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企业在坚持以义为本,以义求利的经营道德观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而长久的利益。由此可见,正确的义利观对电力企业管理可持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对电力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1、在管理方式中注重“情、理、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所谓“情”,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真情去打动人,使员工的内心世界受到触动,引起共鸣,从而自觉地按组织目标规范个人行为。例如:一些企业为员工组织过生日活动,这一活动虽小,但是可以用集体的温暖去关心员工,使员工感觉到企业不仅是自己工作场所,还犹如自己的家。所谓“理”,即道理,管理者应把道理说透,使员工充分领悟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相关性,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悦诚服地投入工作。所谓“法”,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就要求管理活动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全面实现管理目标。三者有机的结合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管理实践中刚柔相济,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共同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的这种管理既合情,又合理,并辅之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我国电力企业管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在电力社会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管理过程中以礼为上,以和为贵,遵规守法,实现和谐竞争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中,礼是指社会各阶层、等级之间的秩序,以及为维护这一等级秩序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并以“礼”作为调整与社会各界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秩序视为“礼”,要求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秩序,按照市场规则行事,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各项法规,遵纪守法,并以此来调整企业与消费者、合作者、竞争者及社会各相关人群的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中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即调和、和谐与协调,即在遵礼守礼的过程中,强调与他人的和睦相处,以和为贵。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管理中将和谐观念表现为人在与各种自然、社会关联中的能动作用。例如: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强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这都表明电力企业组织内部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其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贵在和谐的这种思想并非要求企业之间毫无原则地、盲目地追求一致性,而是要求企业在管理中在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求得和谐统一。

(三)对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1、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知人善任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既要会用人,就得知人,不知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主张“任贤使能”。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一大批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服务,持久的企业发展潜力都是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和创造性精神。因此,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主要途径。

2、以智为先,以大智求大德的企业经营道德管理制度

儒家伦理中的智包括知人之智,知事之智、知物之智和自知之明,智的最高境界为大智,即洞悉万物,高瞻远瞩。电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需要大智来把握市场变化规律,预测市场发展动态。为此,企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包括知识、理念、意志和组织修炼等使电力企业在“仁、义、礼、信”等各个层面的道德修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在追求大智的同时,实现大德。大智和大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凡在经营竞争中取得较大成功的享有良好声誉的企业,无一不兼有大智与大德。所以,儒家关于修身养性,以智求德的思想,也对电力企业经营道德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3、诚信至上的管理制度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儒家伦理文化将“信”视为做人立业的根本。我们熟知的“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要“言必信,行必果”,否则将失信于人,无以立足,这些充分说明儒家伦理中的诚信观在中国企业道德制度中占有的分量。

在当今诚实信用当作经济行为中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信义、信用、信誉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注重信用,这是电力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企业从而也丧失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电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必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加以确定和规范。而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正是履行合同、遵守契约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信用则没有契约,没有契约则没有秩序。例如一些企业在巨大经济利润的诱惑下,不讲信用,言而无信,任意毁约,不守承诺,不仅直接损害对方利益,而且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大大增加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最终只能是损人又害己。因此,以诚实守信为首的管理制度将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依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面对现实,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利弊兼有的思想,要辩证对待,兴利除弊,正确合理的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电力企业在当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应有选择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地“筛选”,使其既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能使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孙钱章.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简编(第1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5

企业管理道德,就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管理的道德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处理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企业管理道德所规范的关系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既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一方面,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权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其从事以盈利为目的任何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形成具有各特性的伦理理念和道德规范。首先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必然发生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各种诸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家、企业与国际市场等利益关系,即企业自身权益与社会各方面权益的关系,在这些市场性或非市场性的关系中蕴含着深层的伦理关系;其次,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还必然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也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企业的道德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又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只有得到社会、顾客,特别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认可支持,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倡导高尚的伦理思想,实践科学的道德规范,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从而大大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可以在企业之间维护正当的财产权力、契约关系和交换活动,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在企业和非企业之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巩固和提高市场地位、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奠定基础。如果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道德沦丧,把企业目标仅仅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员工没有敬业精神,管理者,对顾客不讲诚实服务,交易以次充好、以假劣充真优,对国家偷漏税,为小利而舍大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传递日益迅速的今天,这样的企业必然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因为,企业管理失去道德纽带,必然会损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扰易秩序,使交易难以为继;必然会破坏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毁损自己的企业形象,恶化社会关系;必然导致企业内部责任心,敬业精神丧失,导致员工之间的信任危机,凝聚力减弱,最终使企业自身走向崩溃。

2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设

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要坚持企业集体主义。我们所说的“集体”是批能够体现企业全体成员利益,既维护企业集体又发展职工个性社会主义真实集体。作为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员工具性的道德原则,企业集体主义是指以企业为伦理本位,以兼顾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规范体系。在企业内部,企业集体主义表现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双向结构模式。要坚持企业集体主义原则,一方面要求员工必须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争取和维持正当的个人利益;维护企业的集体权威,对企业忠诚奉献;树立企业为我,我为企业,企业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尊重职工个人的价值,保持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把职工看成企业的真正主人,以主人来尊重和信任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国家利益、企业集体利益,固然没有个人利益,但没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没有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同样也没有企业集体利益。我们反对那种割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与此同时,努力建立既维护集体、又发展个性的集体主义模式。

2.2要塑造企业员工的角色道德。企业员工的角色道德就是企业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塑造企业员工的角色道德是提高员工素质的灵魂,是企业管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突破口。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的行为主体和企业道德的行为载体,能否塑造好员工的角色道德,不仅决定着企业整体道德水准的高低,而且也决定着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优劣和企业形象的好坏。依据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企业员工角色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良心;忠于企业、自觉为企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意识;互尊互爱,维护企业和气生财的团结精神。职业道德是员工角色道德的集中表现。塑造企业员工角色道德的关键是抓好职业道德建设。

2.3倡导企业公正的原则。企业公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人事任免、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正义的道德原则。我们之所以倡导企业公正原则,是因为只有坚持企业公正,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实现企业集体主义和企业人道主义;才能消除企业中的特权干预和平均主义,使企业充满活力;才能保证劳动者的人格平等和劳动权利平等,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忠城。企业公正,主要包括人事任免公正和分配公正。企业人事任免公正就是坚持以德、能、勤、绩为标准,严格考核,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坚持人事公正,是每一个企业保持活力、竞争力的前提。要落实人事公正的原则,就要建立起合理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考核,竞争上岗;破除裙带意识,坚持任人唯贤;完善人事监督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分配公正,包括起点上的平等和结果上的平等。起点的平等,就是要求职工获取收入的机会要均等;结果上的平等,就是要求事实上按劳动者的劳动绩效实行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要贯彻分配公正的要求,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要建立有利于效率提高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要严格考核,把每个职工的劳动成果与利益分配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利益分配与效率提高统一起来。[

3大力加强企业对外经营和公共关系中的道德建设

3.1树立“义利并举,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义”是对社会、国家、顾客或他人的利益的尊重;“利”则是企业的利益。“义利并举”就是说既重视社会、国家、顾客利益,也要重视企业自身的利益;“以义取利”就是在为社会、国家、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他们需要的基础上,谋取企业自身的正当利益。只有讲求高尚道德,使赢利与社会道义相协调,才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才能长盛不衰。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企业,其生命力总是短暂的。从经营实践看,凡经营最成功、效率最高的企业,都不是把赢利作为最终目标的企业,而是以社会服务为已任,把为社会作贡献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日本松下幸之助在谈及其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强调靠的是“率直的心”,“在义在诚”;中国同仁堂药店则将“养身济世”作为经营宗旨。许多百年不衰的大企业的共同点,就是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还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许多企业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为赢利甚至不择手段。这不仅会断送企业自身发展前途,而且也会危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凡是有抱负、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树立“以义取利”的道德观念。

3.2坚持诚信的原则。“诚”即诚实,就是真诚待客、货真价实;“信”即信用,就是恪守信义、履行合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坚持诚信的道德原则,有助于正确履行契约,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实现交易双方的利益追求;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力。视诚信为企业的生命,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点之一。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提倡“一团火”精神,给人以“真、善、美、和、爱”;海尔集团的“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正因为如此,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服务和海尔集团的家电在国人心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企业要做到诚信,就要树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的伦理意识;在生产和服务中重视质量,不以假充真,不以次充好;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要实事求是;在销售中要货真价实,不欺诈,不谋暴利;在售后服务中要真诚履行承诺,甚至为顾客提供出乎意料的良好服务。

3.3坚持“顾客至上”的销售道德准则。“顾客至上”,就是企业要以顾客为服务本位,为顾客着想,以顾客的需要和意志为转移,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在享用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方便感、满足感、被尊重感和精神愉悦感。企业之所以要坚持“顾客至上”的道德原则,这是因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信赖和消费,没有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顾客是企业行为的目的,企业必须重视顾客的满意度;顾客作为市场买方的行为主体,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度量员和裁判员。坚持“顾客至上”的道德原则,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技术性能上满足顾客的需要;在产品使用上要具有简易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广告要实事求是,符合法规,不误导消费者,在产品价格上要公平合理,使顾客乐于接受;在交货期上要信守合约、不误日期;在售后服务上要热情周到,给顾客带来方便等等。

3.4平等竞争,共存共荣。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平等竞争,就是要求各个享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企业,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运用正当的手段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的竞争;共存共荣,就是说通过竞争使彼此共同经营发展和共同繁荣。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在机制,只有企业彼此之间有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竞争是必然的,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才素质、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是最根本的;要以自己的优质产品、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扩大市场占有率;要掌握市场信息,做到知已知彼;要在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竞争艺术的同时,采用合法和合义的竞争手段,实行平等竞争;要确认企业“法人人格”独立性,确认企业包括企业生存权、名称权、名誉权、经营秘密权、技术秘密权、专利权等在内的“法人人格”;企业还要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

4塑造企业管理者的人格精神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6

关键词:ERP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前言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的采取对于降低企业运行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ERP环境的不断建设,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就ERP的含义,ERP环境对企业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以及提升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进行分析。

二、关于ERP的概述

ERP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其最初被应用到企业管理过程中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ERP被更多的企业接受与应用。相关企业为了使得内部管理的顺利推进,把ERP系统和计算机技术联系起来,这对于其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ERP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在企业利用ERP系统时可以对企业内外部的关系以及资源进行优化,进而使得企业在运转过程中的风险性可以被降低,因此可以说ERP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为了保证ERP作用得以被发挥,相关企业在对其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其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联系,尽可能的提升ERP的现代化水平,这对于庞大ERP信息系统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ERP系统在资源获取以及资源整合方面的效率得以提升,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能够顺利被推进。随着ERP系统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其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必须结合企业在ERP环境的新特点恰当的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的使得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被保证。见图1。

三、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会被影响

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大程度的使得财务工作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被保证,可以说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将会直接对企业资金的安全性造成影响。随着ERP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被影响。譬如通过ERP系统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相关软件或者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得以提升,这对于内部控制执行的实现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可以说ERP环境的的构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二)企业的环境会被影响

ERP的应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产生变化,而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将会直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环境因素的重视,尽可能的把环境因素作为考量依据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这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此外ERP环境下对于员工的诚信度要求更加高,这也是企业环境改变的必然发展趋势。总之在ERP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情况有新的要求,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尽可能的使得人力资源情况和现代企业环境相符合,这对于内部管理模式优化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会计风险会被影响

企业之所要采取内部控制措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企业的经营风险得以降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措施的采取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对企业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及时的采取相关措施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这对于企业正常运转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ERP环境的营造会使得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提升,但是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并不是很大,随着会计业务处理方式的改变,许多潜在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造成了阻碍。因此加强ERP环境下会计系统合法性、安全性的保证对于整个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极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在ERP环境下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加强相关风险的识别,尽可能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运作带来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四)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会被影响

随着ERP环境的营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ERP环境下进行的内部控制大都以人机交互的形式所实现,即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相关的人员把控制内容、指标、方法等信息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然后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自身程序的运行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监督与控制,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受计算机特性的影响,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也要对其人为监管,从而使得相关运行风险能够被最大程度降低。

四、提升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尽可能的使得内部控制系统得以完善,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其都会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企业进行会计系统的建立时,必须对现有的管理组织进行重组处理,被重组后的而会计流程会更加符合ERP系统的要求,这对于ERP系统信息集成以及传递的实现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在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构建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把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作为导向,并对现有的会计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此外相关企业还要加强ERP环境下各方信息沟通渠道的建设,尽可能的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够被解决,这对于整个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证有着一定的益处。此外为了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权威性能够被保证,相关企业也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核实与筛选,最大程度的让企业相关利益人能够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降低内部控制风险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实现需要人机互控管理的支持,因此相关企业要想最大程度使得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得以降低,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机制进行完善,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降低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把目光集中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尽可能的让审计人员能够对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审核流程进行了解与把握,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在ERP环境下,相关企业要想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质量进行保证就必须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这对于会计系统运行风险的降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在ERP环境下,相关的设计人员也要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整体的评价与检查,从而及时的发现会计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降低对于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三)加强提升参与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ERP环境下,相关企业要想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质量得以提升就必须对参与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这对于会计系统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极为重要。此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加强责任落实制度的实施,对管理人员的职能职责进行划分,这对于管理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意义。此外在对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升的过程中,要把目光放在对会计管理人员以及系统维护人员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上,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尽可能的让财务人员能够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解,从而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中,这对于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ERP环境的构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过程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尽可能的提升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质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栗娜.ERP系统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会计之友,2014,(6):40-41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1篇7

一、企业理财行为的理性化与非理性化

现财学的研究与实践中问题颇多,最为显著的大概就是过分强调“工具理性”。基本框架是:在既定的理财目标(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下,在充满竞争气味的制胜处境和弱肉强食的“赛场”上,在所谓“科学”的框架内,寻求和提供达到目标的最佳技术手段,如决策技术、预算技术、控制技术等。由于工具理性发达,企业理财的能力增强,理财效率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显著改善。然而也正是因为工具理性的威力所向披靡,无所不至,以致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特别是传统上赖以凝聚社会的力量在企业理财中分崩离析,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信用关系恶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在社会学领域,哈贝玛斯(JurgenHabermas)等学者曾力批工具理性,并提出用“沟通理性”来弥补其不足,使现代人由单方考虑的成功导向转到双方协调的沟通导向,在现实世界重新建立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团结基础。按照哈贝玛斯的分析,在蕴藏工具理性的“体制”壮大并取得支配地位之前,人在现实世界的行动由“共识”来协调,此“共识”一方面通过沟通而达致,另一方面则由规范所制约。由此可见,现实世界的秩序不能撇开规范道德而单靠沟通理性来解决。这正是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所长之处。孔子创教立说,无非是针对当时社会工具理性横肆、动乱频繁的情况,在规范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建立社会秩序的学说,也就是日后所指的儒家伦理思想。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岂不正是抵御工具理性泛滥的价值源泉?人们关注儒家伦理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实际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哈贝玛斯对工具理性的批评对现财学的研究极富启发与借鉴意义。尽管人们普遍地将企业理财视为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因而十分关注从“工具理性”上研究财务问题,比如将企业理财的目标认定为“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并由此出发探究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理财方法,但事实上,企业理财的过程从来就不是完全理性化的。理财学的“理性”源于经济学的“理性”,其基本涵义是:(1)自利性假设;(2)极大化假设;(3)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假设。理财学由此与经济学、社会学面临着共同的基本问题。

然而,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人类社会的演进发生了与理财学密切相关的三大重要变化,迫使理财学家们必须提出足以解释这些变化的理论:(1)人类社会正进入“知识社会”,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而不是财务资本,正成为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理财学必须解释由此而来的问题:教育、伦理、人本管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培育与配置等;(2)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地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构成这一“过渡”的不仅仅是经济制度,还有甚至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大范围变迁。理财学必须关注在社会制度文化结构变迁背景下企业理财行为模式的变迁过程,包括新的企业理财行为规范的形成、心理偏好及文化价值转变对企业理财行为模式的影响等;(3)首先从发达市场国家提出来的,并正成为所有市场社会不得不思考和处理的“未来学”和“可持续发展学”问题,如环境与增长极限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等,也会影响企业理财理念与行为模式。这些问题部分地已超出理财学的研究领域,但由于它们的提出或发生必然地影响到企业理财的理念与行为模式,人们自然要求理财学家们给出某种理财学的解释。而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必然会突破理性主义的传统,理财学中的理性主义由此也将会陷入困境。

实际上,企业的理财行为从来就不是完全工具理性的。因此,即使没有上述问题发生,“理性主义”的理财学也不能对企业理财行为给出完整的解释。笔者认为,理财的基本职能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而财务资源的培育与配置效率则受制于“技术性”和“制度性”两类因素。这里所说的“制度”,是与经济学中的“制度”概念相一致的。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至少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对单个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一系列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是正式的,如法律规则、组织章程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道德规范、习俗、信任等。按照这个解释,伦理道德实际上是内含于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之中的。内含伦理道德价值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理财不仅仅是有效的,而且对于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越来越复杂性的企业财务系统的运行也是必需的。

另一方面看,企业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恰当地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利益关系的过程,而构成这一“过程”的不仅仅是财务资本与收益等经济因素,还有甚至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伦理道德因素。换句话说,社会结构嵌入于企业的理财行为之中,构成理财行为的内生性因素。伦理道德是利益冲突的产物,而企业理财正是处理有利益冲突的财务关系的过程,因此伦理道德也内涵于企业的理财行为之中,成为理财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要素。

既然伦理道德是企业理财行为的内生性因素,那么伦理道德模式变迁就必然对理财行为产生影响。从历史上看,古典企业的理财行为模式是纯经济型的,体现在理财目标定位与财务责任结构上就是追求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而现代公司的理财行为模式是社会经济型的,公司理财的责任与目标结构中内含社会责任甚至道德责任。企业理财行为模式的这一转变,与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的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直接相关。传统的伦理价值观把赚钱和自私自利视为“人的天性”或“自然状态”,把“唯利是图”作为社会的一般价值标准。而转变后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和企业伦理观将企业视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性的社会经济机构,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而且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古典企业的纯经济型的企业理财行为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对在功利主义文化背景下企业纯经济型理财模式的继承与修正,一种新的内含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理财目标与行为模式应运而生。中国企业理财模式的演变过程同样内含伦理价值变迁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国人对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批判与鞭鞑一步步走向极端的政治型伦理价值,它是当时中国的主流价值,也是当

时高度集中的企业财务行为模式形成的重要人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型伦理价值向商业型伦理价值、世俗型伦理价值转化,企业理财行为的功利主义倾向相应增强,市场相应地成为企业财务资源培育和配置的重要基础。当今中国企业的理财,随处可见的是对西方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仿效与借鉴。

伦理道德是企业理财行为的内生性因素,这个观点告诉人们,企业理财分析蕴涵人文关怀,理财学的研究与实践凸现人文精神特别是伦理道德的作用。就像烹饪一样,国际化的经营和管理以及跨国理财不能不防止掉入国际“大厨房”的陷阱,不能去盲目推崇西方的理财模式。在中国理财,别忘了本国文化价值中也有很多优秀的“食谱”。

二、儒家伦理对现代企业理财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

儒家伦理源远流长,如今虽然已经不再有正式制度的支持,并受商业伦理或世俗伦理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因而很难期望现时的人会像传统时代的中国人那样信守儒家伦理价值,但是,就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儒家伦理的基本价值并没有完全离我们而去。许多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当今国人的待人、处世、接物的方式,暗中依然有儒家伦理价值系统在操纵主持。当代中国的商人,至今仍有许多是怀抱儒家伦理价值的所谓“儒商”。

儒家伦理对现代企业理财的适应性如何,此类问题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文献。笔者的看法是,即使是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儒家伦理仍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理财的基本功能有两项:一是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资源,二是恰当处理财务关系。企业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利益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撑,而儒家伦理的合理性对于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理财道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儒家伦理“以德为本”,其道德意识起码具有下列六个基本特征:第一,认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伦”为基本人伦关系,并认为君臣之间讲究道义,父子之间讲究亲情,长幼之间讲究次序,朋友之间讲究信用,同时将“仁、义、礼、智、信”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第二,认定道德需要后天修养,所有人只要努力修养,在道德上皆可臻于至善的境界,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三,对道德修养有内在的行动,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温”,“不患人之不己知”,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便要修养品质,努力从善;第四,具有一种反省意识,经常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正道,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正是这种反思意识的最佳说明;第五,当义与利有冲突时,舍利取义,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六,对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怀有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后来发展成为关怀意识,典型的例子是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传统中国人经常悬挂的联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述六种意识的个别特征,很难说在其他社会找不到踪迹,但把六项加起来总括地看,则无疑是儒家伦理所独有的道德意识模式。如果企业的理财人都能够按照这样的道德意识模式从事理财行为和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则涵盖社会的理财道德秩序就会有效确立,理财实践中常见的“见利忘义”、“重利轻信”及弄虚作假、贪图私利等不道德的理财行为也会得到有效遏制,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儒家伦理的这个积极作用,实际上早已为人所识。譬如多尔(Dore,1987)就认为,日本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儒家伦理对自私行为的约束,而且通过制度化使交易成本显著减少。

现代人对于儒家伦理的不分青红皂白式的批评无疑有些偏激,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负面效应。比如“义利观念”,儒家传统中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的“重义轻利”式的道德意识模式,固然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财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但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完全否定“以义制利”、“何必曰利”、“义中生利”的积极作用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相关的实证研究证实,如今中国的商人中仍有许多怀抱儒教理念、坚持取财有道的所谓“儒商”。守法商人会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划清界限,但儒商更进一步,在合法的范围内,把道德的作为与不道德的作为区别开来,强调三种钱不赚:死人的钱不赚;弱者的钱不赚;损害社会的钱不赚。在当今面临道德沦丧、私欲横溢的社会危机的情况下,这样的理财理念与行为难道就不需要提倡?实际上,儒家的重“义”,正是在当时私欲横溢、“上下交征利”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尽管是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必然结果,但也是一种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从其追求道德人格完美、富而好德的价值风尚和讲究精神文明来看,有利于实现企业理财与社会秩序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理财所必需的。

至于儒家伦理的“中庸”取向模式,现代人同样批评得过激、过滥。其实中庸有很强的原则性。作为一种行动取向,起码有两个特征:第一,中庸是指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在“过”与“不及”之间“中行”。世间的事物总会有个限度,以限定这个事物的适当状态,如负债水平等,处理各种关系也要掌握双方的最佳状态,这就是中庸之道;第二,作为儒家特色的中庸取向,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乃至采取行动时,从全局出发,而不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因此,奉行中庸之道的人,经常要保持克制、准备妥协,争取双赢。如此理解,现代企业理财中当然也要选择“中庸”取向,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许多企业在理财时只顾自己赚钱,只考虑股东的利益需求(比如强调企业理财的目标只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对社会的责任如生态维护、环境保护、财务信用、社会秩序的确立等大局性问题熟视无睹,这是导致大量环境损失和信用秩序破坏的重要原因。如此“利己”式的理财理念与行为,越是在社会化程度高的经济环境中就越是不能提倡。因为,经济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利己”型企业理财行为模式对社会形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就越大。在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理财目标必须内含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方面,其中的经济责任应当涵盖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企业的理财应当是为所有的利益集团服务,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股东,实际上这也是“中庸”之道。

儒家伦理“以德为本”,强调伦理的作用,即使政府也要“为政以德”,这似有“重道轻艺”之嫌,但过分强调理财的科学性或技术性而轻视理财的社会性或人文性,藐视理财行为中的人文关怀,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进行理财。美日管理的差别颇能说明这个问题。美国人对日本企业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美国企业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方法、组织结构、制度、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企业比较重视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软”因素;美国人偏重从经济学角度去考虑管理问题,日本人更偏重从社会学角度对待管理问题;美国人在管理中注重的是“科学”因素,日本人更注意的是“哲学”因素。美国人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有比美国更高明的“管理哲学”。美日管理模式的差别说明,在东方社会的企业财务管理别重视伦理价值等“软”的因素是必然的选择。现代企业经营与理财强调“以人为本”,这其中自然也内含“德行”因素,不会只考虑人的“技艺”。

当然,传统的儒家伦理对现代企业理财也不是只有正面效应,其

负面影响有时也很明显,诸如轻科学、重均同、轻变革、重人情、轻效益、重专制等。关于儒家伦理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书中曾归纳为:作为支配性的终极价值体系,始终是传统主义取向的,对于世界所采取的是适应而不是改造的态度,缺乏透过一种内在的力量从传统与因袭中解放出来;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缺乏自然法和形式法理思想以及理性的“科学”和“实验精神”;拒斥资本主义企业家所不可或缺的伦理特质和精神,诸如极端专注于上帝所昭示的目的即追求盈利,禁欲伦理下的冷酷无情而实用的理性主义,事业经营上讲求实事求是的有条理观念,理性地计算技术上的最佳策略及可靠、方便的方法,而非传统主义式的享受着世代相传的技术等。这些不适应性,实际上或多或少地总是体现在企业理财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因此,有效的理财应当是在创新与扬弃的基础上兴利除弊,发挥儒家伦理的积极理财意义。

三、企业理财的家族化与非家族化

“家”可以说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家族伦理是儒家伦理的基础与核心。与家族伦理思想相适应,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按照费孝通教授的观点,在这种差序格局中,家庭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家庭关系向外延伸就成为社会关系如家族、姻亲,以及由于家庭之间的联姻和生育而派生出来的各种表亲关系等等。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根本支配着其他人际关系,并且世代紧密相联。诚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康有为的《大同书》试图“去家界而为天民”,用梁启超的话说“其最要关键在毁灭家族”,但其“人不独亲而亲,不独子而子”的大同思想,仍被后人视为家庭伦理的延伸,并且家族主义至今仍显示有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的中国历史固然伤痕累累,但惟一比其他机制更坚韧、更蓬勃的仍是父系制度的家庭或家族。中国的现实表明:“家族主义”或“泛家族主义”倾向在中国社会的各种组织或单位中都惊人地相似,并普遍地存在着。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如此。家族伦理被泛化和嵌入到企业组织中,便出现了家族制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近代民族企业如此,当今海外华人企业亦然,甚至其他类型的企业如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承包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等,也是奠基于家族伦理或拟家族伦理的基础之上。

家族制企业是与公众公司相区别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台湾学者叶银华将家族制企业的条件和特征认定为三点:(1)家族的控股比率大于临界控股比率;(2)家族成员或具有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3)家族成员或具有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从家族拥有两权到临界控制权,都是家族制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蜕变为公众公司。家族制企业的财务管理颇具特色,与公众公司有着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1)家庭或家族成员或亲属关系在企业财务支持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非正式制度特别是家族规则在企业财务运作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3)企业财权的主要控制者为家族内部的按照“事实体制”(而不是法定体制)所认定的具有良好品质的“领袖人物”,一般情况是父亲创业、父亲掌权、子承父业,企业要害部门的负责人多为同姓家族;(4)高度集中的封闭式决策,是家族制管理的灵魂。

奠基于家族关系之上的家族制企业和家族制管理,的确有着公众公司所不具有的的独特的效率优势:第一,家族成员参与常常是创业最需要的低成本组织资源,并且比较容易取得创业所需的最低资本;第二,高度集中的决策方式没有程序化的官僚式机构按部就班的束缚,能够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作出敏捷的反应,并灵活迅速地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家族成员之间更易建立稳定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标,并更能保持领导的权威性,有更强的凝聚力;第四,家族制企业突出了“软”的非正式制度在组织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更能适应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比突出“硬”的正式制度作用的美国式管理更高明的、因而令美国人佩服的日本式“管理哲学”,实际上正是突出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出版的畅销书《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以大量的事实说明,在战略、结构和制度三个“硬件”方面日美之间并没有重大差别,差别在于日本更重视人员、技能、作风和最高目标四个“软件”,并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七个方面。这个差别,多少有点类似于家族企业与公众公司的差别。如此说来,我们就不能低估家族企业的组织效率,更不能消极地看待家族企业对现代经济和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华人社会家族企业持久、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等对东方华人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推崇,就是其对时展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最实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当然,纯粹形态的家族制企业模式也有其局限性,譬如:对外人较强的不信任和对亲属圈较高的信任,将会排斥家族圈外的人才,并导致较高的人才流动率;安排经济职务和收益分配多根据特殊主义(亲情规则),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培育;由于亲情关系的纠葛,家族规则往往不能或难以抑制家族成员的违规行为和内讧,因而造成企业的衰亡;财务运作的非制度化与非公开化,将有可能限制企业的外部资本来源和对外发展的空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泰国谢国民的正大集团,其所属60余家公司中仅有1家公开上市。另据统计,1991年菲律宾华资企业股票在当地股市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5%,前40家华资大公司中,仅有7家是上市公司,其中5家为银行。这些局限性,又反映出纯粹家族制模式对现代社会化和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正因为如此,国内外成功的企业一般都经历过从纯粹家族化到非纯粹家族化或完全非家族化、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到非人格化的制度易、从非规范的家族制管理到现代企业的科层制管理转变的过程,西方的企业如摩根、洛克菲勒、杜邦、西门子等是如此,海外的华人大公司实际上也已非纯粹家族化的。根据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的分析,家族制企业的非家族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起初的家族小企业在各种压力下,自身的财务资本不足,不得不通过股份、兼并、合并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二是引入非家族制的专业经理人员进入企业,逐步使他们掌握经营控制权,使企业成为经理式企业。因此,家族制企业的非家族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家族资本与社会财务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等因素融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企业的融资与融智超越家族的界限。在美国,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近100年时间。中国家族制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如何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扩展融资与融智空间,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领域。

值得说明的是:其一,家族制企业的非家族化过程是一个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的市场化的自然历史进程;其二,非家族化的过程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在所有企业都发生,即使是将来,小企业也会在各国企业总体中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小企业的基本形态仍将是家族制;其三,在中国,即使是实现了转型的现代股份制企业,由于受家族伦理价值的影响,企业结构上多少也会保留家族化或泛

家族化的色彩,海外的华人企业正是如此。因此,在家族伦理背景下,企业经营与理财的家族化或泛家族化问题,始终都将是国人研究企业问题时所不容轻视的重要课题。不过遗憾地是,如同德鲁克所发现到的一种奇怪现象:有关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几乎完全都是针对公众公司的,难得提到家族企业。这个奇怪的现象,同样存在于理财学研究领域。笔者期待着国内理财学界能够重视对家族制企业的研究,以改变当前存在的对家族企业理财问题特别冷漠的状况。

四、现代企业理财的诚信与信任

在儒家伦理中,“信”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它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项内容,也是“五常”中的一个纲目。儒家经典对“信”作了大量的论述。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信”的重要性;“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之邦,行矣”的论断则将“信”的作用推到了极至。在这些论述中,“信”往往与“忠”、“诚”连用,其含义基本上与“诚信”、“守信”、“诚实”等相同。在儒家思想中,“诚信”被视为贯穿天地万事万物的基本准则,是天地之道,为人之本。诚如大儒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不诚则卑”(《荀子.不苟》)。如此说来,真是“心诚则灵”,有诚走遍天下,无诚寸步难行。

“诚信”是儒教伦理思想的基石,而这个基石对当今企业理财同样具有支撑作用。这是因为,信任本身就是企业理财行为的内生性因素,而且理财环境及由此所决定的理财行为的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程度越大,诚信、信任及信用就越显重要。根据赫须曼(Hirschman,1985)的分析,经济行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越高,可测性越低,行动者就愈趋犹豫。处此情况下,人如果受到规范约束要比单纯从经济观点出发为佳。如果行动的结果是确定的,那就毋须信任,但是正如麦克弗森(Mcpherson,1984)指出的,欺诈的机会到处都是,而警察不是无处不在。面对不确定的处境,信任是需要的,而诚信肯定会降低经济交易的成本。诚信和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这大概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信任问题的兴趣与日俱增的原因。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信任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一项内容,“信任是社会制度的一种剂”,信任和其他有关契约和交易的“非契约性价值”并不仅仅是有效的,而且对于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社会系统的运行也是必需的。“低信任动态机制”可能导致冲突和无效率,也影响到将来的信任,“高度信任动态机制”推动合作、勤勉和效益。

就理财而言,如果理财关系双方都是诚信的,则理财成本与风险无疑就会大大降低。问题是,儒家思想中一贯倡导的“诚信”准则,在现实的理财活动中被无情地践踏了。欠债还钱本是理当之事,而如今,欠钱有理、欠钱有利、赖帐不还、不守信用,反倒成为时尚。1999年33名民营企业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名推出了《信誉宣言》,呼吁重构企业信用体系,这个事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企业的诚信情况,同时也说明了重振儒家“诚信”威风的积极意义。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8

信义义务

论文摘要:有限合伙制度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之中,它在中小型企业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06年修订合伙企业法过程中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有限合伙制度。论文就有限合伙制度中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进行了理论上的详细探讨,希望能有助于我国有限合伙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在此次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确立了有限合伙制度,有限合伙制度的确立完善了我国的商事组织法律体系,丰富了我国的商事组织形式,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限合伙制度将对我国风险投资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有限合伙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其中普通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则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可以说有限合伙是普通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混合体,有限合伙企业的内部关粟即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的关系,普通合伙人类似于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而有限合伙人则类似于公司的股东。那么普通合伙人是否应当像公司的高管人员对股东负有信义义务一样也对有限合伙人负有信义义务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试分析探讨有限合伙的内部关系,研究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对我国立法上的完善提出了一些意见。

1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法律地位

有限合伙中的普通合伙人的地位相当于普通合伙中的合伙人,享有普通合伙中的合伙人所享有的全部权利,对有限合伙具有几乎绝对的控制和管理权,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有限合伙中,普通合伙人是有限合伙的人。美国2001年《统一有限合伙法》第402条明确规定,就有限合伙的业务而言,普通合伙人是有限合伙的人。Ci7基于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中的人地位,各国有限合伙法赋予了普通合伙人管理有限合伙的权利。我国新《合伙企业法》第六十七条也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Czl

从信托的角度讲普通合伙人是有限合伙人投人的财产的受托人。美国信托法权威鲍吉特(Bogert)认为,信托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关系,一方享有财产所有权,并负有衡平法上的为另一人利益而管理或处分该项财产的义务。Ca〕在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的财产投人到有限合伙中成为有限合伙财产,普通合伙人担任有限合伙财产的管理人,为有限合伙以及其他合伙人的利益管理财产,获取收益,普通合伙人扮演着有限合伙财产受托人的角色。

有限合伙中的有限合伙人是指仅向有限合伙企业出资而一般不参与合伙的管理,并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有限合伙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人。由于有限合伙人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因此从权利义务相适应和保护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各国法律一般都限制有限合伙人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我国新《合伙企业法》第六十八条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有限合伙人相当于有限合伙的消极投资者。

2信义义务

信义义务(FiduciaryDuty),又可以称为信托义务或是诚信义务、受托人义务等等,它是指当事人之间基于信义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即受信人(Fiduciary)基于信义关系(Fi-duciaryrelation)而对受益人(Beneficiary)产生的法律上的义务。

信义义务是基于信义关系产生的,信义关系是把握信义义务概念的关键。信义关系是基于当事人合意而形成。当一方(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另一方〔受信人)管理,而自己只保留财产的受益的权利的时候,双方之间就产生了信义关系。这种关系形成后,受信一方就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事实上拥有对他人财产的支配与控制权,而且受信人的行为将对委托人产生拘束力;然而受信人如何行使权利,委托人并不能够完全控制或严密地监督,他们只有信任受信人,相信他们会以善意及适当的注意之方式为自己的最佳利益行为。所以,信义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并不对等的交易关系,单靠受益人自己的力量难以对受信人之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受益人的利益,为了防止受信人滥用权利以保护双方的信任关系,法律就必须要求受信人对受益人(或受托人)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这种基于信义关系而产生的法律义务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义义务。

信义义务包括忠实义务(DutyofLoyalty)和谨慎义务(Dutyofcare)两个方面。忠实义务的内容范围很宽,包括对信义人的积极要求和消极要求,积极要求指信义人应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行事,消极要求是指信义人不得利用其地位为自己或第三人谋取利益。具体说来,忠实义务包括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义务:(1)信义人不得利用信义关系为自己谋取私利,包括信义人从信义关系中获取机会和信息。如果信义人利用委托的财产或其信义人地位获取利润,信义人负有对所获利润报账说明的义务。(2)禁止信义人或者与其关联的人与信义关系中的财产之间进行自我交易,在自我交易中,信义人在信义关系中所承担的义务与自身的利益处于相互冲突的地位,因此,信义人不得进行自我交易,有责任使得自己不能处于一种“义务与利益”和“义务与义务”相冲突的地位。(3)禁止信义人从事与信义关系中的财产相竞争的业务,即竞业禁止。

谨慎义务,又称勤勉义务,是指信义人在为受益人处理相关事务时应付诸合理的谨慎。谨慎义务虽然一般被视为信义义务的部分组成内容,但是,谨慎义务并非为信义关系所特有,从本质上讲,它属于侵权法的概念。在不存在信义关系的情形下,许多人可能由于法律规定或所承担的合同义务而对另一方承担谨慎义务。在侵权法中,谨慎义务一般用以判断过失侵权责任的存在。谨慎义务的概念是原则性的,它要求每个人在从事自己活动的同时,为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合理的危险,负有一个合理的人在相同情况下所负有的义务。}s7法官在确定当事方之间是否存在谨慎义务时,所参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关系。信义关系即是信义人向受益人承担谨慎义务的一种典型关系。

3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

通过上面对合伙人法律地位的分析可知,普通合伙人即是有限合伙的人拥有对有限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又是有限合伙人投人到有限合伙中的财产的受托人,普通合伙人本人一般只投人有限合伙1%的资金,而且还可以以劳务出资;而有限合伙人作为有限合伙的消极投资者,则投人约ss%的资金,一般法律会禁止有限合伙人以劳务出资,且有限合伙人常常被限制参与有限合伙的管理,有限合伙人投人的财产可以说是完全处于普通合伙人的控制之下,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有限合伙人的利益,为了防止普通合伙人滥用权利以保护双方的信任关系,法律就必须要求受信人—普通合伙人对受益人(或受托人)—有限合伙企业及有限合伙人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

4关于普通合伙人信义义务的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完善

我国新《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的规定有以下特点:

第一,仅在第二章普通合伙企业中规定。新《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该条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可见我国对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区分普通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该法第六十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适用本章的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第二章第一节至第五节关于普通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的规定,也就是说我国法律上规定的有限合伙中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与普通合伙中合伙人的信义义务完全相同。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有限合伙制度中的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与普通合伙制度中合伙人的信义义务区分开来。根据我们在前面的分析可知,虽然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中所承担的信义义务类似于普通合伙中合伙人所承担的信义义务,但是在这两种合伙中合伙人之间的相互地位是不同的。在普通合伙中,合伙人均对合伙债务所承担的无限连带责任起到促使他们积极从事合伙组织业务的主要作用。相比之下,有限合伙中的有限合伙人对其财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更为彻底的分离,有限合伙中的普通合伙人享有管理控制有限合伙的权力,这些使得在有限合伙中通过信义义务对普通合伙人进行约束对于有限合伙和有限合伙人来说更为重要。一方的信赖和弱势地位是信义义务产生的原因,信烬义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护那些把自己的事务委托给他人的人,委托的范围越大,信赖的程度就越高,委托人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就越弱,此时就需要法律加重受信人的责任。把对普通合伙中地位平等的合伙人的信义义务同样地照搬到有限合伙中被所有的有限合伙人信赖并受委托管理有限合伙财产的普通合伙人身上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法律上应该通过规定更为严格的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来保护有限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人的利益。

第二,对普通合伙人信义义务的规定不够全面。新《合伙企业法》中对普通合伙人信义义务的规定就只在该法的第三十二条中。该条主要规定了普通合伙人三个方面的信义义务:(1)普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即竞业禁止;(2)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即自我交易的禁止;(3)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9

关键词:法律思维现代企业管理规则性思维平衡性思维

法律思维的内涵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的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本文理解的法律思维内涵有四:其一,法律思维是诸多思维中的一种,它以法官或律师的思维为典型代表,是指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其二,法律思维是在决策中以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透视所遇到的客观情况,作出特有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是按法律逻辑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其三,法律思维是根据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对法律事件的公正处理;其四,法律思维由专业训练获得,源于法律思想和法律逻辑,表现为思维人意识、观念或态度的自主性,是法律品性对人的思维产生抽象、概括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法律思维与处理法律关系的考察因素密切有关,表现为重证据、讲事实、守程序。其中,重证据是指法律思维下处理问题时以证据为根据,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从查明案件证据和正确运用法律两个关键环节入手;讲事实是指法律思维下以事实来支持所获得的结沦,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这种事实一般是公开的,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守程序是指以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时,严格执行程序,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以严明的程序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

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企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域外法先进的法理念导入我国,正如庞德所说“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控的手段”,已不仅仅是惩治的代名词,而更多体现的是倡导平等、恪守规范、诚实守信的原则,发掘法律作为社会调控手段的深刻内涵,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渗入法律思维,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目标。

传统企业管理主流理论—泰勒的“分析式”科学管理理论及连续因果链条管理思维,缺乏对复杂环境涨落的响应能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法律思维,在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战略重点选择上规则而理性,直接导向企业管理目标的及时应变。

(一)法律思维以减少企业法律风险为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有一个重要的潜规则,即机遇与挑战共生,经营和风险并存。忽视法律风险的存在,单纯强调企业生产流通销售业务,其结果必然达不到企业预期管理目标。另外,企业风险承受度与预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管理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如果一味过度强调控制或者回避风险,可能造成商业机遇丧失和管理成本增加。法律思维能够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预警、揭示、识别、降低、化解企业风险视为作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

(二)法律思维以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为基本原则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警示,其中包含强制性、责任性的信息给人以威慑和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律思维关注企业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警示企业对管理事务作出合理安排,预防事故发生。法律思维倡导和突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强调前瞻性防控理念,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无法预防事故后,引导企业迅速补救及妥善处理。

(三)法律思维以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战略重点

现代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将企业意志统一,形成合力。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流程优化,以法律思维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制度化,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有效性,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的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驱动机制,法律思维始终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企业管理战略重点。

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将其中法理逻辑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其应用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法律是使人们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以法律规则为标准。法律思维的规则性强调三段论推理的表现形式,强调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是合乎情理的,对决定理由进行说明和论证,推出法定结论,这种结论出自理性,具有说服力。规则性思维是以事实与规则认定为中心的思维活动,在判断行为和事件时,要求逻辑缜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

现代企业管理中,会面临各种利益冲突,规则性思维要求思维者注意规则的存在,帮助企业预设标准,并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遵照已有规则,不任意改变已有规则和原则,对管理冲突中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判断。继而当该思维成为企业管理习惯性思维后,引发出如何协调管理矛盾的日常考究。规则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另一情形是约束企业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层通过向员工传达稳定性、可预测性的规则,表达企业管理决策理念,通过规则性规范指引,增强员工对经营行为的预期,引导员工从事企业激励行为,避免禁止行为,这就意味着管理中首先要服从规则而不是听从情感,也意味着规则必须重复使用,不能轻易更改,以有利于企业管理长期有效机制的构建。

(二)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

法律思维是一种平衡性思维,集中由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诚信原则将各种利益维持在合理框架内,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维护平等和公正。对于不论是产生于个体与社会之间,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纠纷和冲突,法律包容主体间的利害冲突,尽可能将冲突和平解决,一旦发生特殊争议,则交由权威的法庭解决,将失衡社会秩序恢复到平衡状态。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倡导平等,体现在管理上,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要信守诺言,这样的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行为对

员工的单一义务,而是互动的原则,以平衡矛盾及倡导平等。通常,平等包括结果意义上的平等和机会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中,由于各部门、各员工个体职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可能有所谓结果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强调机会平等的积极意义。从管理实效上强调机会意义的平等,意味着企业为每一部门、每一员工搭建统一平台,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在客观条件存在差异情况下,平衡企业各部门与员工差异带来的机会不均等,调动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使其相互配合,达到机会平等的理想状态,衡量企业管理的成功度也应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综合评价。

(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

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法律程序是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是法律内部生命力的表现。程序性思维表明特定政治或社会组织为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而确立某种适于生存与发展的有序形式的努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行为的有序状态,它对管理的启迪不仅在于手续、步骤上的要求,更触及管理的核心,因为任何程序相对于内容而言,无疑更具灵活和易变的特性。程序是实践内容的前提,规范的程序下,即使管理结论未必让人信服,也具有很大的可接受性,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如何管理,拟定的管理方案如何实施等。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企业管理可能会出现局部性调整,尤其经济变革或者转型时期,企业与社会环境联系越加紧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信息传递日趋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而矛盾的问题,企业原有管理程序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有“妥协”或者“能动”,此时更须保持程序性思维,以惯常使用的程序,防止过度自由化而导致权力滥用的危险。

(四)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是一种基准性思维,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注重事实,实事求是,以既定标准评判确定特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法律基准性思维评判结论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

现代企业管理中,基准性思维出发点是把握客观标准,将权利义务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通过权利义务关系分析,检索企业主体各项权利义务后,寻找连续的因果链条,再进行推理。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抓企业管理中主要问题,通过因果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对企业管理中各种利益、请求、期待做出评价,依据因果逻辑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由,纲举目张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基准性思维以既定标准为决定依据,以此判断并保障特定管理关系的稳定性、管理行为可预见性、管理发展进程连续性,保障企业管理决策明确化、公正化和稳定化,避免模糊、随意、不确定和不稳定决策的产生。

结论

社会转型和法律制度的变迁,使各种法律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法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企业管理中兼容法律思维的优异功能,吸收其合理内核,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法律思维帮助把目标实现过程做得规范,法律思维应用于企业管理,预示着和谐和利益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均衡,成本和效益的最佳,资源和边际利益的最大化,帮助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职责、流程设计规范。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忽视法律思想、法律逻辑的借鉴意义,在法律思维尚未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在我国走向市场、走向法治的进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实践中将法律思维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激励、监管、执行、裁处过程中,逐渐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M].法律出版社,2003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改革;目标

企业的财务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败得失,也可以说,中国企业要真正进入现代化的管理之中,最重要就是把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纳入到常规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企业行为范畴内。而企业的财务会计科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改革和创新,因为制订出一个良好的目标,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的良性发展,以及以财务为核心发展起整个企业自身的合理监管和科学管理,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会计的含义与目标创新的意义

企业的财务会计是怎样的一个管理工作呢?财务会计指的是,企业通过对自身已经完结的资金运作,进行深层次的全面的核对与监管,把企业资金运作相关人的投资情况、企业的进入支出的财务等方面的情况,作为控制目标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是在财务方面作为一个基础工作,让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好自身的资金运转,合理预期并且决策,从而让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高,并且能够让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入有序健康积极运行的轨道之中。因此,传统意义的企业财务会计,可能最主要的监督和管理目标,就只是企业的单纯的资金流动情况,虽然直接直观,但是对于企业的整个财务安全上面缺乏多层次的监管,从而使到企业忽略很多方面的细节,特别在财务工作除了货币量化部分,还有非货币的隐形部分,这些也应该纳入到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目标范畴中。简单来讲,我们要注意到企业的财务会计要关注到设计到整个企业产生成本或者即将产生成本的各个方面,这样企业的财务会计才能够真正灵活运行起来。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多层次地探讨企业的决策,使企业的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增加,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运行过程的负债情况和经营与管理风险,现代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这种参考反映职能,能够让企业从财务状态、经营的成果以及资金的运作上面的大量有用信息,成为辅佐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让企业管理层面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顺利履行。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遭遇的困境

(1)中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一直停留在企业的财务功能的基本层面上,这是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遭遇的一个难关。中国企业的财务基本层面目标指的就是企业的资金流向统计,这方面包含了对企业的资金运行的收入和支出阶段的统筹,对于企业的整个资金控制和资金风险控制是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单纯以资金的吞吐作为一个运行形式,其中包括了像关联交易一类的货物或者劳动力交换,这些都会产生相应的隐性成本,而隐性成本不一定是要以货币的形式进行体现的。因此,对于这方面,要注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其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就包含了对观察对象的丰富化,不仅仅只是针对资金的货币体现,也应该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成本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统计。(2)中国的企业其财务会计职能比较单一,在传统的中国企业管理范畴中,中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仅仅是对账目和资金的核对计算以及统计,没有注意到财务会计本身具备更多强大的隐性管理职能。这方面的隐形管理职能包含决策的辅佐职能、风险控制、预期等,这些都应该纳入到新时代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视野中去。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1)对于财务会计的信息反映机制要不断改善,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财务会计的信息反馈内容,不仅仅要针对企业的资金的流动情况,还要对企业的各项隐性的成本加以统计,把这些财务信息统筹,组合成为一个多重结构,并且具备透视意义的财务信息版块,这样对于企业制订下一期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有着丰富的意义。(2)对于财务会计的目标改革,要针对财务会计的信息的革新,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具备一定的革新能力的企业财务跨级人才。这些人才要具备统筹的格局,更能够分析到整个财务会计体系,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对市场的反馈的信息,结合企业的财务实际,给予企业的决策层准确的信息预判,因此,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改革,终究也必须是一个人才的培养过程。

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企业自身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远瞻性,而不仅仅知识停留在当前利益的获得,尤其是对财务会计本身,可以开发更多的功能,进而实现企业进入现代化管理,在新时代的挑战中获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1篇11

关键词:管理会计;建筑企业;应用研究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建筑业在各行各业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些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大,而要想使自己的企业在这种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成就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地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完善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会计体制。管理会计工作支撑着一个企业的正常发展,管理着企业的大小业务,掌控着一个企业的经济命门,对管理会计的合理应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建筑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管理会计应用在建筑企业中的现状

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实施不同的策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自会计工作被引进至如今,这一工作被后来的工作者们逐渐的完善,但是仍然具有着很多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是这一理论体制并没有被完善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决定着一个企业的资金走向以及重要的决策,管理会计中出现的问题会对企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一)企业管理人员水平不能正确理解管理会计的意义

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的管理会计工作对建筑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是在现阶段的建筑企业发展中管理会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负责这一工作的管理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的巨大意义,不理解管理会计的含义,从而不能很好的做好这一工作,发挥不出管理会计应该发挥出的作用。建筑行业是在我国新兴的一种行业,这一行业自兴起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成就下,一些企业的决策者不免就有些沾沾自喜了,从而忽略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的意义,严重阻碍了管理会计这一理论在企业中的完善。

(二)管理制度陈旧落后

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每一种制度的实施都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弊端,并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为这些弊端引起的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内部的管理时,一直应用着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不能有效的对企业内部实施管理。企业管理者没有创新能力,不对管理模式创新出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致使制度和模式的矛盾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对管理会计的创新不根据科学的制度依据,只是根据喜好胡乱的进行改革。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了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管理时犯下错误,不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要想有效地在建筑企业内部实施管理会计,还必须要依赖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但是当前在许多的建筑企业之中,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并没有得到建立和健全,许多配套环节以及流程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所以也就使得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之中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由于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控制体系,所以使得其内部会计控制指标不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也就使得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环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发挥其作用。而且一些和管理会计关系较为密切的辅助职能以及环节都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地调整和优化,所以就使得建筑企业之中管理会计实施的基础非常薄弱,再加之各个环节的衔接不恰当,所以就严重地阻碍了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当前在许多领域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但是在建筑企业之中,管理会计应用和实施过程中信息化的程度仍然较低,建筑企业的管理会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信息技术有效地加以应用,所以就使得会计信息的采集、加工及处理的效率不高,同时对于这些信息的综合集成能力也不足。许多建筑企业没有对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就使得建筑企业管理会计没有能够跟上信息化时展的步伐,使得企业的决策往往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经营模式。因为信息化程度较低,在建筑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够满足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阻碍了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之中的有效应用。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也是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中应用的一个现状。

(五)管理的创新程度不高

对于任何一种理论而言,其必然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在对于这些理论加以应用的时候,就必须要注重扬长避短,在实践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其优势加以利用。就管理会计而言,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也显而易见的,而且在许多领域之中都有着较多的成功案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管理会计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说理论的欠缺以及核算手段的落后等等,都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在对于管理会计加以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创新程度不高的问题。许多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管理会计除了可以应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之外,在企业的外部管理之中其也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就导致建筑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控制,进而使得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之中的深入应用,也阻碍了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再加之建筑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市场上信息的收集,将管理局限于建筑企业内部,所以就导致其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影响自身的发展。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由于管理会计这一理论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在企业的运用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些企业的决策者们就认为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也不具有那么重要的意义,从而忽略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致使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财务决策。从而使建筑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落得下风的位置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管理会计的合理运用是当今建筑企业的领导者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领导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创新解决掉在管理会计中出现的问题。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解决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完善管理的制度,从而更好的在建筑行业的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管理会计,及时的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理解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大的作用,认识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巨大的意义。打消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让他们积极地进行管理会计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添砖添瓦。领导者要及时的为管理会计的管理人员更新新鲜血液,吸纳专业型人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

(二)对管理会计行业进行监督

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监督部门,监督企业的管理会计进行的企业的决策,避免出现重大的失误,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监督部门还要担负着对管理会计进行改革创新的任务,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良好的运行起来,使企业良好的运行起来,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的竞争中获得巨大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成绩。监督企业的管理会计就是保证企业的财产资本的安全,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由于目前在许多的建筑企业之中,管理会计的应用都缺乏必要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所以建筑企业必须要对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会计实施和应用过程中有效地强化管理会计所赖以存在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只有进一步对于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以完善,才能够使得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在机制和流程上都需要基于管理会计的实施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管理会计的实施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之中发挥其作用,有效地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程度

当前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之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和深入地应用,所以建筑企业也必须要对于信息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于管理会计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在管理会计实施和应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效地加强和提高管理会计解决方案以及应用之中的信息化程度。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对于建筑企业的各个目标的执行情况加以记录以及计量,从而便于管理会计更好地对于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进而有效地提高管理会计对于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同时在建筑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注重在各个环节之中对于信息技术合理地加以利用,从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实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的环境,从而使得管理会计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五)加大会计管理的创新力度

在建筑企业对于管理会计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大会计管理的创新力度,充分地认识管理会计能够在建筑企业的哪些领域之中发挥作用,不能够将管理会计的应用领域加以限制,而应该进一步地进行创新。只有建筑企业认识到管理会计不仅仅可以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在企业的外部管理中发挥作用之后,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对于管理会计加以应用。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对于管理会计的实践方法进行综合地调整,使得管理会计的优势能够得到有效地体现,从而使得管理会计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同时,对于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其也应该放大自己的视野,在收集企业内部信息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于外部市场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在外界获取足够的信息,更加有利于自身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三、总结

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范文篇12

关键词:COBIT5;电力企业;信息治理;信息管理体系

引言

在电力企业中,基于COBIT5建立信息治理与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可以更好地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目标达成一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当前电力企业治理、管理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中,在企业信息治理及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提升信息治理水平,建设优化信息管理体系。首先,企业信息治理现状就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信息治理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是动力因素不完整,没有实现信息化整个过程端到端的管理;利益相关者在衡量期望值中存在高风险不透明性因素;同时对于企业外包商、云运算服务商、供应商、顾问方等多个方面,不能应用多样化手段与机制去实现预期价值。企业决策中信息技术与业务一致性较低,在创新以及新兴技术领域中缺乏一定的指引,不能更好控制用户发起的IT解决方案。电力企业管理,不仅要运用企业IT创造价值,同时也应该提高业务用户对IT参与服务的满意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与内部政策规定,管理改善业务需求与IT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的实现。

2建立COBIT5信息治理和管理体系的意义

2.1信息治理和管理体系的关系

信息治理职能域包括评价、指导和监管功能:能够设置与维护治理框架、确保价值交付、确保风险优化、确保资源优化和确保对利益相关方透明等五个管理实践。而对于信息管理中,则包括四个职能域与32个管理实践(流程),如在一致、计划和组织域中包含对信息管控框架管理,对战略的管理,对企业架构的管理等[2];在建设、获取和实施中包含对项目群和项目,解决方案识别和开发管理;在交付、服务和支持域中包含对运行管理,请求和事件管理,持续性管理等;第四个职能域-监控、评价和评估域包含对监管内部进行控制,实施绩效监管和评价,确保执行法律法规等管理实践活动。可知,治理是确定方向,管理是实施的过程,信息治理是一个过程和行为,通过应用管理体系动态管控信息治理行为,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

2.2COBIT5体系框架的特点和优势

COBIT5体系框架为:根据利益相关方驱动企业治理目标(即价值创造)企业目标信息化目标通过COBIT5框架定义的七类基本动力实现;COBIT5中将需求转化成利益相关者特定的、可执行的企业目标机制,允许企业设定特定目标,支持企业需求,实现信息化目标。COBIT5作为ISACA为企业IT提供的全新一代指引,COBIT5产品可以构成极富生命力的文档系统,满足对企业信息化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职能与利益相关方的覆盖,实现企业端到端的信息化管理。COBIT5中的企业目标瀑布,具备信息化、一体化、稳定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不仅可以促使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的实现,也可以优化企业IT资源,平衡企业的信息风险,确保企业治理目标的实现。

2.3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在电力企业中,基于COBIT5将信息治理与信息管理整合在一体化框架之中,建立起覆盖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端到端管控框架,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以及深化创先目标相一致,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提升,确保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内部控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等业务相一致,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目标的共同实现。通过信息治理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的实现。通过建立信息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管理COBIT5定义的七类基本动力,实现信息化工作“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明明白白做事”,固化企业信息管理表单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治理与管理体系管理的信息化。

3建立COBIT5信息治理和体系的措施

3.1充分利用COBIT5框架

建立COBIT5框架,把所期望的行为转变为日常管理的实践指导的工具,对企业的文化、个人、伦理道德与行为进行治理和管理,并且能够确保COBIT5框架中原则、政策和框架,流程,组织结构,文化、道德和行为,信息,IT服务、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人员、技能和能力等七类基本动力环环相扣。分析梳理七类基本动力之间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其目标与生命周期、良好实践这四个维度,并建立起信息管理基本动力体系。合理制定实现信息化目标的工作方案,检验评估实施工作效益,结合电力企业信息治理和信息管理关系,固化评估、评估和评价(MEA)等五个流程,建立了COBIT5理论与电力企业之间的纽带,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升电力企业中信息治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3.2结合实际运用对体系框架进行创新

在实际电力企业中,基于COBIT5框架,应该将完整的、具备信息治理与信息化建设端到端管理的功能应用到管理之中,实现电力企业中信息管理与企业管理业务的一致;并且还应该识别实现企业目标的动力;定义需求和开发出企业信息治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一体化管控体系,确保企业信息化效益得到实现。从平衡计分卡BSC的评价维度,在企业财务维度,应该确保信息化与企业业务目标相一致,遵从法律、法规,提升管理信息化相关风险水平,提升管理业务风险(保护企业资产)能力,确保企业内信息化投入效益的实现[3];在面向客户服务维度,应确保信息化交付同业务需求相一致,提高业务服务持续性和可用性能力;还要确保按预期效益、及时、在预算内、满足业务需求和质量标准交付信息化项目;在学习与发展维度,应该培养具有技能和灵活机动的信息专业员工,提升IT服务水平,为企业培养具备充分技能与技巧的员工。

3.3信息治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根据COBIT5框架定义的七类基本动力,根据我们企业现行的有效制度及标准66项,梳理出运维与服务阶段的流程与组织架构,建立针对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工作活动与角色职责RACI矩阵,然后,根据RACI直观模型,开发N-TIER多层结构信息治理管理信息系统GITSM。通过GITSM信息系统,在信息管理决策层以五个流程领域为驱动,明确组织内各个角色在变革过程中的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完善企业信息管理中端到端的覆盖,并且可以实现区分治理与管理,逐层分解风险,优化资源实现企业目标,最终,将管理表单与流程纳入到信息治理与管理体系之中,以保证信息治理和信息管理的有效实施,降低信息业务风险水平,提升信息事件平均客户满意度,提高信息类项目完成率。构建基于COBIT5的信息治理及管理体系,应用GITSM信息系统,固化企业管理表单,并确保该系统具备建立、维护、以及管理的功能,确保维护建立好底层数据链接关系,这样可以保证信息治理及管理措施的有效实现,及时反馈企业信息管理内容,更清晰的平衡企业目标资源,降低企业风险,保证信息治理和信息管理实践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Bartens,Yannick,Schulte,Frederik,Voss,Stefan.E-BusinessITGovernanc

eRevisited:AnAttempttowardsOutliningaNovelBi-directionalBusiness/ITAlignmentinCOBIT5[C].2014IEEE.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范例(12篇)

    - 阅0

    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室内设计室内环境污染以人为本引言人类对室内空间的创造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原始的穴居发展到今天具有相对完善的室内空间.....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例(12篇)

    - 阅0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1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