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1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写作策略]

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布局:

1.读懂材料,全面审题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2.准确立意?,提炼观点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3.紧扣材料,恰当拟题

4.精心构思,巧妙行文

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方法与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和读后感的写法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文章的第一部分引述的内容不同。一事一议的文章开头要概述事件,读后感的开头部分要概述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给材料议论文的开头则要概述题目所给的材料。

基本思路是:

(1)概述材料大意。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材料作文必须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物。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做法是比较普遍的,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2)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跑”了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1篇2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教材研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5-02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精确而本质地阐述。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在众多的概念中,核心概念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在学科知识中处于最为本质和核心的地位。《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注重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1概念和核心概念。

概念是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一种由相近、相似的事件、想法、物体或人所组成的集合。生物学概念就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特征或共同属性的反映,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这个概念,反映的就是所有酶在来源、生理功能和化学本质上的共同特征。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生物学知识领域的中心,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核心概念的表述方式。

大部分人认为核心概念就是学科知识中的某个词或短语,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实际上,这样的一个短语仅是一个相应的学科专业术语,并不等同于核心概念,或者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标记核心概念的符号。核心概念的表述,常采用“XX是XXXX”、“XXXX称作XX”、“XXXX叫做XX”或“XX是指XXXX”等形式。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有关核心的概念分别表述如下:“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核心概念在中学生物学教材研发中的地位

依据《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有五个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五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来编写的,除了小部分概念的词语存在差异外,大部分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如“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的章标题虽然有“细胞的生命历程”(人教版)、“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图版)、“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浙科版)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容都是围绕“细胞周期”(为表述简洁,此处及以下用相应专业术语代表核心概念的具体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癌变”、“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等核心概念来组织编写。这说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者们都充分意识到了核心概念的重要性,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学生物学教材就是由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设计的框架也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此外,各版本教材都用不同事例阐述了许多核心概念的发现、证实、发展、更新和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沿着先辈科学家们的足迹去体会科学探索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据核心概念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相关的核心概念而建构的,核心概念指引了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核心概念来确立教学目标。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人教版)一节,教材首先介绍了本章的核心概念“细胞代谢”,然后引出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家们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来揭示“酶的本质”,最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酶的特性”。根据这些核心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方面:①能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②能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①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3)能力方面: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②在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探究等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还需对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处理。

2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3

一般而言,所谓思维,指的就是人们首先通过对外部的各种表现特征产生一种感性认识,然后对表现之间所赋存的规律进行间接的概括的一种反映,并通过该种反映来认识外部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上述对思维概念的阐述可知,它是一种非常繁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即抽象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形象思维。其中,形象思维又叫形象逻辑思维,它主要指的就是以具体表象为基本材料的一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为形象性及直观性。本文就是主要阐述了如何将形象思维融入至实际的高中化学之中。

2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形象思维能力

2.1化学形象化的特点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何要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及培养?这是由于化学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1化学的研究对象——形象化的物质

由上述可知,形象思维的特征主要是用形象化的材料来加以思维,而形象材料最为主要的特征为具体性及直观性,而这又是化学学科所具有的特殊之处。由化学的定义可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果、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关于物体(物质)的空间结构、运动(变化)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形状、状态的描述,又有数量的分析与论证。因此,化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形象化的物质。

2.1.2化学的表征工具

我们知道,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符号系统。对于化学符号系统而言,与物理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符号系统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化学符号较为直观,而物理学与数学符号系统则较为抽象。化学模型是在化学符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物理学模型相比较,化学模型也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2.1.3化学家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

化学家在对化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象思维。例如,波尔在物理学领域所提出的电子轨道模型,化学家在分析原子核、电子以及中子三种物质运动变化关系时就应用了这个模型。又如,苯分子结构的创始人库勒曾经是一名建筑学家,他在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时候,将建筑模型设计的形象思维应用于实际的研究和探索之中,终于得出了苯分子的形象结构。

2.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途径

基于如上论述可知,化学是一门具有形象化特性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及培养,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2.1注重加强化学表象方面的积累

形象思维的建构,是需要表象作为基本的材料的,这就是说,没有对表象进行积累,就不会有形象思维的构建。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应该注重对学生表象的积累加以注重,运用形象化的材料来感化、充实以及强化学生的感知,并使得学生获取同实际教学内容相关的表象,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形象思维的表象来源,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好地认识及理解。

对于化学实验而言,其最基本的特征为趣味性及直观性,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对表象材料的积累及其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化学的学习,不应该从基本的概念入手,而是应该从化学实验入手,首先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不断地观察积累,使得感觉材料更加地秩序化以及整体化,从而最终形成直观的感性反映形式,以增加表象材料。例如,在讲到“Na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如果教师首先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Na与水反应的现象,那么这就不能使得学生很深刻地对这个实验加以认识。而是应该教师首先不告知任何现象,仅仅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该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切黄豆粒大小的Na块,然后将其投于水中,观察这时的现象,然后待此步反应完成之后,再往溶液中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并观察此时所出现的现象。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4

漫画是用讽刺与幽默的方式表达哲理、反映现实的艺术。近年来,许多省市在中考命题中把漫画作为基本素材,用于不同的题型。漫画题以其新颖的形式、别致的创意和广泛的影响成为各地考卷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

一、解题技巧

1.注重整体阅读。先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大的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2.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这也是得出观点的源头。

3.注意图表细节。对图表中的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们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4.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解答题目有一定的提示性。

5.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和“过滤”。即运用联想和想象对隐含的材料进行挖掘,对多则材料鉴别主次,通过过滤,留下主要信息。

6.简要归纳概括。解答这类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在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分析有关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再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二、中考真题体验

(一)表文转换

例1(2012年北京)《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为了深入宣传该“办法”,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某校举办了“北京水资源”专题展览。在参观的过程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

主要信息:①

现状:②

解析:这道题既考查同学们识别图表的能力,又考查了提取信息、概括与总结归纳的能力,考查比较全面。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图表中的文字,同时要审清题目的要求。

答案示例: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②北京的水资源极度匮乏。

例2(2012年湖南株洲)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性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本题为对材料进行分析的综合性学习题,带有表格,要求同学们其有一定的阅读表格、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本题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话题,较为新颖。

参考答案:(1)①自2007年至今,国民的传统报刊阅读率逐年下降,而数字媒介阅读率迅速增长;②传统报刊阅读率仍然最高,但两种方式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2)①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不断膨胀,数字传媒的高效性、便捷性、免费性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并飞速发展;②网络、电脑、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发展。

温馨提示:表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题型。命题人常常从报刊中选取有关材料,要求同学们根据题干筛选、分析、整合图表中的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特点,或对图表中的观点作简要评析。解题思路为: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在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尾的文字,弄清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注意题干对句式表达的要求(是单句还是复句),尤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有的题目还规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等,应注意题目要求。

2.仔细阅读图表,全面而准确地捕捉相关信息。

对图表,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抓信息要全面而准确。具体而言,对图表题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对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对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读图表不能顾此失彼,遗漏信息。

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

不同的图表形式,题干有不同的要求,答案的表述也各不相同。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表达方式转换题,其题干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上图显示”“用文字表述出来”“确切表述图表的内容”等。在表述时要有具体的数据的比较、分析,要直接客观地反映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而信息推断题的题干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标志性词语:“该图表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

②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一是句式的限制。如用单句表达只能含有一组主谓宾成分,如用复句要标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字数的限制,在表达时要注意年号和数字的规范。

③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则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出观点的源头。

④注意图表细节。不能忽视图表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起着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⑤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明增长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其后不能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总之,要根据图表数据的变化规律来选用相应的词语进行表达。

⑥针对题目要求和图表中的内容复核答案,看有无遗漏、多余、误推或表述不详等错误。

(二)图文转换

例3(2012年黑龙江鸡西)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写出你的感受。

解析:要注意漫画的标题与画面上的文字注解,更要注意上下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感受要围绕“感恩老师”来写。

答案示例: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感恩,感谢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感谢老师教导我们成长。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

温馨提示:解答漫画题有什么技巧?

1.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反映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式,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2.拟写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眼睛,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写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根据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写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紧扣漫画的主题命名。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在描述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5

我们如果考察近年来湖南及全国各考区的考题,就会发现,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导向,由此可以窥见中考阅读的命题趋势,为我们的复习应考做好准备。

一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与趋势。落实课标要求,突出能力立意,体现人文关怀。从阅读能力的要求看,命题考查的主要能力点有:

1.整体感知、信息处理。阅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的,在整体感知中去搜集处理信息,包括提取、概括等。其中搜集信息能力的考查如:

(2013年湖南永州卷)认真阅读,在下列空格中填上体现“我”情感变化的恰当的词语。

“我”的情感经历:抗拒母亲向母亲对母亲产生被母亲感动对母亲深深的与怀念。

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如:

(2013年湖南益阳卷)作者想象中的“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

(2013年湖南娄底卷)简要概括选文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的考查在所有文体中都会出现。如对事物特点的概括、画面内容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段落内容的概括等。但要注意的是,概括与概述是有差别的。概括要求语言精炼,概述一般针对记叙文,要求概括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2.分析思路、把握层次。解析文章思路,分析结构层次,这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常见考点。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2013年湖南益阳卷)请简要说说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长沙卷采用填表的形式梳理并概括情节,益阳卷是对一个语段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一个能力点,在不同文体中可以从不同视角去命题、去呈现。

3.文体要素分析与解读。随文解读的能力,就是尽量贴近文体要素进行命题考查,这样,就把文体要素常识与阅读理解能力融合起来了。如:

(2013年湖南邵阳卷)小说中赵三大爷具有的性格特点;作品旨在突出

的主题。

(2013年湖南衡阳卷)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小说考查情节、人物(形象特点与描写方法)、环境等,说明文考查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等,议论文考查论点、论据与论证等,这些都是依据文体要素进行的分析解读。当然,考查时题型与设题角度总是在不断进行变化,如衡阳卷考查的是两个要点,一是顺序,二是中心内容。这样的命题增加了容量,需要细心审题,这些题型都是命题趋势。

4.问题分析、理解探究。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探究与评价,这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013年湖南湘潭卷)从文意看,动物的“语言”能传递哪些方面的信息?

这些试题,可以是对全文或是对局部内容的分析,也可以是对问题的理解探究。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卷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些考题都带有创新的成分,也都是平时复习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5.词句品读、鉴赏、仿写。这是常规的命题考点,并将会继续延续。主要考查词语的语境义、深层含义,句子的寓意,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现力,仿写、续写、补写语句等。如:

(2013年湖南衡阳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2013年湖南湘潭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词语考查命题有三个层次,解释、品读、赏析。而语句的考查,则从理解、赏析(既有自主赏析,又有规定角度的赏析)、仿写(续写、补写等)这些方面设题考查。

6.写作技法的把握与品评。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都需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联想、渲染、衬托、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设题的考点。如:

(2013年湖南衡阳卷)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013年广东广州卷)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对文章技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记叙文、小说、散文的阅读中,而且一般都会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巧妙设题。

7.阅读方法、感悟评价。阅读方法如批注、对观点的评价,以及情感体验、启示感悟等。这类考查都属于压轴题之一。如:

(2013年湖南邵阳卷)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仿照示例,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作批注。

(2013年湖北黄冈卷)结合重点动词体味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阅读方法还可以是做读书卡片、圈点勾画等。感悟体验,体验包含了对作品情感、人物情感等方面的体验,感悟包括感想、启示(启发、启迪)等。这些都是设题的必考点之一。

8.联系拓展、解决问题。这也是最常见的压轴题之一。命题的形式有,联系“相关链接”材料进行答题,联系个人或社会生活实际解答,提供相关情境或案例解决问题。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湖南张家界卷)假如你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你将怎样帮助孩子走出青春叛逆期?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并简述其理由。

命题者提供“相关链接”材料,拓展了阅读的内容,解答时既要联系阅读材料,又要联系链接材料,二者结合起来解答相关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一类的考查,与前面启示类考题不同,前者只是从阅读材料出发,后者则要结合自身或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一类的试题,则要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相关问题,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二古诗文阅读命题特点与趋势。突出基础、理解赏析、古为今用。具体表现为:

1.重点考查:理解、探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探究,是必考内容之一。如:

(2013年湖南长沙卷)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013年湖南湘潭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难点考查:比较、赏析。因为选文多采用课内外不同语段,所以常常设置比较一类的试题,赏析也是必考内容之一。如:

(2013年湖南益阳卷)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的特点。

(2013年湖南邵阳卷)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

3.热点考查:古为今用。传承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有价值的内容等,是古为今用的要义。这属于热点考题。如:

(2013年湖南湘潭卷)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

(2013年湖南衡阳卷)假如你的同桌上课经常玩手机,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又影响了别人的学习,请你借鉴邹忌的讽谏技巧,说几句话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古诗文考查,要把握其变与不变的规律,基础知识要烂熟于心,重点难点要了然于胸,这样,获取高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6

一、综合分析的类型

根据综合分析考查的不同能力,以及不同题型的命题机制,可把目前国考和省考出现过的综合分析题分为四种类型:概括型综合分析、引申型综合分析、纠错型综合分析和申发型综合分析。

(一)概括型综合分析

概括型综合分析,顾名思义这种综合分析旨在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这与单纯的概括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同工是指都要经过概括的程序,先概括材料意义,才能做出分析;所谓异曲,则是概括题只限于概括出材料的本义,而概括型分析则须做出进一步的整理。概括型分析的具体题型包括:

(1)概念分析——国考2014年存量土地和地荒,省考山东2014年慈善和公益。

(2)标题分析——国考没有出现过,但是2014年天津市考查过。

(3)原因分析——2014年山东考查我国个人捐助率低的原因。

(4)目的意义分析——2014年国考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的整治地目的和意义。意义分析还存在一个变种,就是2014年江西申论真题中对广州国土局长简文豪“非凡之礼”的意义分析,此处的分析超出了归纳概括的范围,一定程度上偏向引申型分析。

(二)引申型综合分析

引申型综合分析考查考生的深度分析能力,即洞察事物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申论考试大纲中有这样一组词汇——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与主旨、精神。如果说主要内容、主要问题属于事物的现象层面,那么主旨、精神便是给定材料所蕴含的本质层面。引申型综合分析要求考生通过对给定材料主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想表达的主旨和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要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明确把握作者的潜在倾向性。这类综合分析具体包含的题型有:

(1)评价分析——2014年国考有网友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之策是提高粮价,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内地欢迎沿海企业内迁”的口号分析;2014年江西省“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进行分析。

(2)启示分析——2014年国考,云南漫湾水电站和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的不同启示。

(3)理解阐释分析——2014年国考G所长的讲话分析;2014年河北招警孟建柱“基层民警很辛苦,非常不容易”这句话的分析。

(4)关系分析——2014年福建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三)纠错型综合分析

这类分析题既不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不考查考生的深度挖掘能力,仅仅考查考生参照对比的能力,而本质上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何谓参照对比能力,参照什么,对比什么?举个例子吧,公文分析,我们参照的是正确的公文的行文格式,对比的是题目与正确的行文格式之间的不同。判断分析参照的是给定材料的原始表述,对比的是题目与给定材料中原始表述之间的不同。

这类分析考查过的题型有:

(1)公文分析——2014年上海市第三大题,对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草拟的文件进行挑错并修改。

(2)判断分析——上海每年都会有判断分析题,2014年国考副省级以上职位的试题中也引入了这种形式的分析。

(四)申发型综合分析

考查考生的申发论述能力。申发论述这个词符合“申论”的本质,是对事物的纵深的、全面的分析、阐发和论述。它通常应用于申论大文章的写作之中,是申论文章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即抓住给定材料中的某一个点,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谈出自己的观点。但是,2014年江苏省第一次出现了这种申发型综合分析——“给定资料6”提到与网友交流时说的一句话:“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不看给定资料,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题目归入引申型综合分析中的解释分析。但是,阅读给定资料后,我们发现资料中除了这样一句话外,没有任何一则信息是与这句话有关系的。所以,按照我们之前的理论——所有答案都在材料中——是行不通的。这个题目的解决依赖于考生对就业问题的背景知识积累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它完全依赖考生的纯粹主观所以才会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

这类分析题与大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大作文的突破点是考生自己决定的,围绕主题,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破题即可,分析的展开相对自由;而综合分析题的作答要点是题目设定好了的,分析的范围不能脱离预设的要点。所以,这类综合分析突破了以往综合分析题的命题机理,应该算得上是对综合分析题的创新与发展。但是这样做会增加阅卷的难度,也需要考生更强的综合能力,必须也只有结合给定材料的相关内容,才能分析得符合要求。而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是见仁见智的,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分析,非常考验作答者思维的精确性。此类问题也是面试综合分析的常见题型,两者尽管依据的材料详略不同,但命题与作答的基本机理是一致的,都需要在符合预设要点的前提下,综合问题各个方面来考虑,以形成恰当的答案。

二、综合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一类,概括型分析,一如既往地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所以与概括题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即要忠于材料,客观呈现材料内容。

第二类,引申型分析,需要考生挖掘作者的观点、意图和目的。所以,它要求我们在客观呈现的基础上纵深把握材料的主观意图。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

史学概念分层教学教学重心选择“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具体到现实中历史学科史学概念学习层面,操作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由于不重视史学概念教学、分层教学、教学重心的选择。高考试题多从历史概念出发,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高中教学绕不开历史概念教学,由于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不同,由新授课的“是什么”到一轮复习课的“为什么、怎么样”,再到二轮复习课的“还有什么”及“如何感悟”等学习目标的达成,决定了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拓宽、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程度等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的选择,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本文试以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理清核心含义:新课学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宋明理学一课中的历史概念之多,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概念深奥,内容晦涩难懂,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来理清历史概念的核心含义呢?这要抓住本课核心概念“宋明理学”中的“理”。宋明时期究竟有多少“理”的学说呢?,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人眼中的“理”与“心”的含义,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上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内容来理解各自的核心理念。如理解“程朱理学”的理时,可向学生展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文集卷七读大纪》)。”

“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理在先,气在后?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朱熹师生对话《朱子语类》)。”

材料三:在朱熹看来。现实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另外一个具体的;抽象的世界由理构成。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都自有其理。“理”指的是事物的终极标准,“理”的总和就“太极”。而具体的世界朱熹用“气”这个概念进行描述,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气”的凝聚,都是按照理的模式凝聚而成。以建造房屋为例来具体说明,“一幢房子要建成,必须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建造。这些原理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人要想成为伟大的建筑师,必须充分懂得建筑学的原理,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设计、施工,这样它设计建筑的房屋才能牢固和持久。那些受过专门培训的外行建筑工人,在建筑房屋时,或许靠本能,或许靠一定的实际经验,对于建筑学的原理或者不懂其中道理,或甚至根本不知道。结果他们所造的房屋,由于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建筑学原理,必然不能牢固持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通过上述材料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认识到不同人眼中的“理”有着不同的“结论”,很显然二程眼中的“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眼中的“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从两个人对“理”的概念理解看,两人思想本质上是一致,才有了“程朱理学”的称号。而朱熹的“理气论”含义理解,则离不开材料二朱熹的师生对话、及材料三冯友兰对朱熹的理论的解释。在朱熹看来,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那么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和建筑房屋一样,必须尊循治国之理,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治国之理。这个国家社会如果都按古代圣贤言论组织行事,就会安定兴旺,否则就陷于混乱。朱熹深信有永恒之理,古代圣贤言论就是永恒之理。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在新授课环节只要知道上述概念核心含义即可,无需进一步探究。

二、理解概念网络:一轮复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高三高考复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学习目标定位为“进一步加深对史学概念理解”,学生就要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建构概念网络。要使学生的历史概念系统化、体系化、整体化,教师的教学重心必须在角度指引、方法指引方面用力,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科真正宏观把握,对微观史学概念清晰理解。那么,有哪些常用角度指引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历史思考。

1.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规律。以宋明理学为例,学生从理学的背景――三教合一作为概念网的源头,根据历史发展进程,进而构建理学在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的对其理论发展这样的一个小的概念网络。

2.史学理论的运用。以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应用为例,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与“心学”阶段,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适用时代的本能。另一方面,说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如推动了宋朝的“文人画”的发展。

3.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如由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可以联系到“修身养性”“中华民族性格”“文人气节”等,由“理学”作为“新儒学”的发展可以联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

4.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宋明理学与文艺复兴建构联系;纵向: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历程,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时期理学―明清时期儒学批判等,由此认识到主流思想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的过程。

在一轮复习实际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宋明理学”概念,至少要设计两个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第一环节:学会提炼概念,自主建构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历史影响三个角度回忆所学,在分析、联系、思考基础上提炼概念。挖掘各种理学流派发展进程中的相同点,提出问题思考,教师根据问题重新整合资源,根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观察学生活动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与概念相关的体系。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整体梳理宋明理学知识体系,结合教师提示,通过回忆、翻阅有关复习资料,认识再现宋明理学的内容,在梳理过程中,找到核心概念,并准确表达出来。如历史背景方面:儒学危机、冲击独尊地位、三教合一,儒学者探索。主要观点方面:世界本源、性即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致良知等。历史影响方面:注重气节、自我节制、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等。

第二环节:学会培养能力,真正提升素养。

教师布置研究任务,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根据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情况,设计两个比较性的问题:(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求“理”的途径比较研究;(2)比较朱熹与李贽对待儒家思想态度比较研究。根据问题与学生认知提供相应材料,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朱熹一生著书是209卷,编撰书籍是210卷,注释有38卷,校勘是72卷。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而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著作数为零,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陆九渊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吾心即宇宙”(研究角度之一: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材料二:“如果敌机来了,朱熹就会叫他的弟子爬到书架上,去翻查飞机的种类性能和各种防控的知识。”“陆九渊会让他的弟子闭目静坐,泰山迸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研究角度二曹聚仁先生的比喻)。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李贽《藏书》)。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选择自己的历史观点,阅读补充资料并有效选择论据(提取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认识、思想碰撞、分享见解,在分析综合历史信息基础上,加深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理解,解释对相关比较性问题的观点,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环节:学会灵活运用,提升思维能力。

此环节实效性就看是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这就要使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历史概念来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运用“宋明理学“来分析宋朝的“文人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等等。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即将参加高考,无论是知识和能力还是思想认识层面都有提高,从培养目标看,提高分数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目标,仍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仍很重要。高三后期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分层很明显,基本有三层:第一层次,史实基础非常扎实,历史概念表述规范准确、注意内外联系、历史逻辑、思路清晰;第二层次,史实基础比较扎实,历史概念表述比较规范、问题联系不全面、答题思路拓展不够;第三层次,历史史实不扎实,史实混乱、概念不清、答题表述不规范。面对这样的现状,高三后期的试题讲评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选择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学习目标的要求,这就要理明各种学生层次,找到其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因此,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学情需要不同的学习目标,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向勇.学贵自悟,守旧无功.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张帆.用概念教学提升历史复习效果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3).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

一般而言,在历史第一轮复习中运用经典高考试题会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命题视角的分析。例如,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8题考查了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严复、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九位思想家的思想,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一是思想家的主张(内容、著作);二是思想的评价(地位、贡献);三是思想的特点(考查康有为的试题要求根据对思想的描述判断是哪位思想家,其实就是考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由此题可以看出,思想史复习的重点是思想家的主张、特点和评价。第一轮复习就是要通过对这种命题视角的分析,把握教学重点,落实相关基础知识。但是,对经典高考题的利用不能止步于此。一方面,第一轮复习中强调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结论可能不够扎实,需要通过试题呈现来重新强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第二轮复习中要转变利用经典高考题的定位,把关注点转移到审题和表达的准确性上来,转移到复习专题的梳理和学科能力的迁移上来。

一、着眼审题,辨别设问类型

审题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历史复习教学的始终,在后阶段的复习中尤其要引起重视,并结合典型高考题加以专题训练。审题包括审导语、审材料、审设问、审分值等许多环节,其中的关键是审设问。仔细推敲高考历史命题的设问模式,总的基本模型无非是:考生(主语,省略)+动词(谓语,前面会有一些限定词)+历史对象(宾语)。其中的动词有十多种类型,常见的如概括、指出、分析、论述、评价等。总结起来,历史命题的设问无非是三个方向:

第一类:背景或原因(指向考查的历史对象与此前世界的关系)。

第二类:过程、内容或特点(指向考查的历史对象本身)。

第三类:评价(或意义、影响,指向考查的历史对象与此后世界的关系)。

经典高考试题的运用要善于从这三个维度去辨别设问类型,并总结出不同的答题规律。仍以前述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8题为例,该题共有三小题: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这三个小题其实由六个小问题组成。其中“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和“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等四个小问题指向考查内容和特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两个小问题则指向考查评价(意义或影响)。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审题分类,在此基础上,要对这三个考查方向进行第二次分类。在本题的四个指向考查历史对象内容和特点的小问题中,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个小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内容,考查的是对教科书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总体上属于识记的层面。

第二个小问题“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要求从材料出发概括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主要是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加以概括提炼的能力。

第三和第四个小问题“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没有直接问历史对象的内容或特点是什么,而是通过材料描述出内容和特点,要求根据这些内容和特点判定属于哪一历史对象,这种反向考查历史对象内容和特点的设问模型在选择题中十分常见,在非选择题中也时有出现。

同样,本题两个考查评价的小问,一是“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二是“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具体要求也有区别。一般而言,要求回答“地位”“意义”“贡献”是属于正面的评价;“评价”和“影响”则既要看正面的后果,又要看负面的后果,有的时候,“评价”时还要对历史对象的性质、原因、趋势等作出简要说明。

总之,在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中,充分解读经典高考题的设问模型,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再次强调从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评价和影响等三个维度全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二是突出强调审题时辨别不同的设问类型;三是在后阶段针对不同的设问类型进行学科能力的强化训练。

二、着眼表达,分析答题逻辑

对非选择题而言,如果审题是充分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是信息的输入,那么,表达就是把答案写出来,是信息的输出。审题是表达的依据,表达是评分的依据,可见,表达在历史备考中的重要性。表达的要求有三个层面: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完整;第二层面的要求是条理清晰;第三层面的要求是简洁明了。如何让学生学会准确完整、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地把答案表述出来?最重要的一条训练途径是参考和掌握经典高考题的答案组织模式。因此,第二轮复习中运用经典高考题的又一个重点是分析高考题答案的逻辑组织。兹以近几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中“原因和背景类”设问的答案组织为例,分析历史答题的表达技巧。

例如,2009年浙江卷第39题的第(2)小题,要求“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是“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虽然参考答案这句话直接来自教科书,本题也因此被讥讽为“背多分”的典型。事实上,本题答案的逻辑组织可以给学生的历史表达很多模型启示:一种分析模型是“外因+内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是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外因,“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是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内因;另一种分析模型是“必要性(为什么要)+可能性(为什么能)”,“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是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必要性,“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是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时常常用这一逻辑模型。

又如2010年浙江卷第38题的第(3)小题:“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参考答案是:“处于困境。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本题的答案中除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是从材料获得的信息,其他都是教科书叙述的重现。因此,总的来说也属于识记要求的考查。不过,从答案组织的逻辑模型看,它是另一种模型:政局+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这种逻辑模型有许多变化,可以笼统归纳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军事+外交”,具体的要素根据具体情况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在分析某种历史现象或历史状况的出现原因时常常使用这种逻辑模型。

再如,2009年浙江卷第38题的第(1)小题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参考答案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本题要求概括梁启超、陈独秀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考生失分大多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审题偏差,把“原因”与“背景”等同起来;二是没有根据试题的独特性建立相应的逻辑模型。本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培植“新民”和“新青年”的主张不是现代汉语通用的表达,而是20世纪初期的特定语汇,需要在答题中加以解释,即要先阐述梁启超和陈独秀的思想:“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然后,再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仍然可以用到前述的逻辑模型:外因+内因。如果将这一模型改造成专门用于思想观点类问题的原因分析,则是“客观背景+主观认识”。参考答案中,“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是客观背景,“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是主观认识。

以上以近几年的浙江卷为例,列举了第二轮复习中一些“原因和背景类”经典试题答案的逻辑分析,“过程和内容类”“评价和影响类”试题的答案也可以通过这种逻辑模型的分类建构实现深度运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三、着眼整合,梳理专题线索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个学校在历史第一轮复习时采取的策略不完全一样,有的学校以教科书的体系为线索,有的学校打破教科书体系,以考试说明为线索。两种复习方略各有利弊,前者强调知识基础和专题线索,但时序性差;后者则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但可能导致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凌乱。因此,第二轮复习中要努力弥补第一轮复习中遗留的问题,其中,变换角度拉线索是运用经典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以2011年浙江文综(历史)第38题为例(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该题涉及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等多个模块和阶段的知识点。如果第一轮复习时依据教材体系,本题会被分解到必修一专题一、必修一专题三、必修三专题一分别训练和讲解。如果第一轮复习时是根据考试说明体系,则本题会被分解到先秦、秦汉、明清、近代等四个阶段分别训练和讲解。这种处理是符合第一轮复习要求的,但从高考实战的角度看,又存在一定的缺陷。从2010年开始,浙江文综(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有一定跨度的专题线索型试题增多并成为非选择题命题的主流。这些试题以不同的视角拉线组题,使试题比较大气,同时由于视角可大可小、线索可长可短,又使得试题十分灵活。第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一轮复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专题情境中的问题。所以,第二轮复习中运用经典高考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这些高考题为线索,形成复习的小专题,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上述2011年浙江文综(历史)第38题以政治文明演进的线索组题,但是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在第二轮复习中如何以此题为依托形成小专题呢?充分利用本题将政治史和思想史结合起来考查的特点,可以以本题为依托组织“政治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小专题:商周制度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关系,诸子百家思想与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董仲舒、朱熹政治思想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关系,近代政治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同样的方法在分析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第39题时也适用。该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综合中外历史,以“民主政治的建立和扩展”组题。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以把中国史纳入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下去考察,形成“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小专题,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代议制度的确立”“中国近代民主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机整合。也可以变换角度,把近代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联系起来,系统梳理政治思想与政治变革关系,实现必修一、必修三、选修四的模块整合,细化为“启蒙思想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启蒙思想与中国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政治变革”等小专题。对经典高考题的这种拓展性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真正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四、着眼迁移,重视变式训练

在后阶段的高考复习中,训练是重要的环节。历年高考题、各地模拟题都是重要的训练载体。但无论是高考题还是模拟题,都应该重视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历史高考真题,最能反映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走向,在第二轮复习中再次利用,既要通过上述方法“讲透”,又要通过变式训练“做熟”,目的是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此题”迁移到“彼题”,从“熟题”迁移到“生题”。

变式训练的第一种方法是变换设问角度。这种方法是指考查的知识点不变,但变换设问角度。如前述2011年浙江文综(历史)第38题的第(1)小题,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这是从比较的角度命题的,我们可变换一下问法: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说说西周政治制度的弊端。秦始皇为克服这些弊端,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

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变换设问角度的变式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不同问题情境的适应性,增强运用历史知识的灵活性。

变式训练的第二种方法是变换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为了实现类似知识点之间的迁移、拓展,有时候为了变换知识点也要变换相应的材料。例如上述变式训练可以再变为: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说说西周政治制度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当时的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这样,就由考查秦代政治制度变为考查必修三思想史中诸子百家的内容,试题的综合性也增强了。同题的第(3)小题是“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着重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历史宏观趋势的认识。在复习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式训练:

材料中加着重号的政治变革是如何实现的?在本文中对中国社会的这些判断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

这样的变式训练就突出了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又突出了模块综合的特点(将必修一“近代民主革命”与必修三“思想”、选修四“人物评说”有机整合),对培养学生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很有针对性的。

变式训练的第三种方法是完善专题线索。如2010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8题考查了民国时期三个不同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和原因。在复习教学中,一般会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小专题复习,其间肯定会运用这一经典高考题。为了使小专题的讲和练更为完整,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如可以补充晚清时期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补充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通过经典高考题的延伸和拓展,就完善了专题线索,更能适应复习教学的需要。

变式训练的第四种方法是变换专题视角。经典高考题大多有一个专题视角,如前述几个高考题,或是政治文明演进的视角,或是世界民主化进程的视角,或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视角。这些视角有的比较宏观,突出了大历史视野下的事件和制度;有的比较微观,体现从具体细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折射宏大的历史趋势。变换专题视角也是变式训练的常用手法。如前述2010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8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专题,是宏观地考查民族工业的状况和原因,进行变式训练时可以把切入点变得更小,以某个企业、人物或某个产业为例来折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例如,以煤矿生产为切入点,从煤矿工业的视角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补充“中国煤矿生产中外资比例一览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并设计如下问题:

表1中国煤矿生产中外资比例一览表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煤矿生产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6年到1942的煤矿生产变化异常的原因。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9

一简明新闻:

1概念: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和一句话新闻。

2特点:a篇幅短小;b结构简单;c叙事简明;d一般一事一报;e要求简而不陋。

二动态新闻:

1概念: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b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价值取向;c以突发性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d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e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f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三综合新闻

1概念:综合新闻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综合新闻所涉及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b通过综合新闻事实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c注意点面结合,多角度的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概貌。d注重导语的构思与背景材料的交代;e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f注重分析,却又以客观叙事的方式表现。

四述评新闻:

1概念: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载体。

2写作特点:a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高屋建瓴的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向;b跳出材料概括,抓住典型举例子;c边述边评,讲究逻辑,不摆架子,以理服人;

五事件新闻:

1概念: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事件包括:a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b重大自然灾害;c重大交通事故;d暴发性流行病;e重大刑事案件;f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

六非事件新闻:

1概念:是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别于事件新闻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它不以记录突发事件为满足,而是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对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b具有新闻性;c综合归纳多个事件或事实;d非事件新闻,写作要找新闻由头,发表要寻报道时机;e非事件新闻仍需以写实为主;f在表现手法上,非事件新闻一般描述、概括兼而有之;g非事件新闻是一种透视性的新闻报道,它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新闻洞察力。

3广义的非事件新闻包括综合新闻、记者见闻、记者述评、新闻综述、采法札记、工作通讯等多种形式。狭义的非事件新闻限于消息体裁。

七人物新闻:

1概念:人物新闻就是通常说的人物消息。是以消息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2特点:a篇幅短小,叙事单一;b时效性强,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时”c有一定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d人物新闻要求“一人帅事,以事显人”。

3写作要求:a要选准新闻人物;b不要贪大求全;c力求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得益彰d注意以事显人。

4在人物新闻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思想品格的方法:a“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b记其行而明其心。c通过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调的变化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八会议新闻:

1概念:会议新闻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总称。

集会新闻

2集会新闻特点:a讲究规格程序;b注重声势与气氛。c突出演讲内容;

3工作会议新闻的写作要求:a要从纷繁复杂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入报道。b要善于抓住会议召开的背景。c要兼顾会场内外。

九社会新闻:

1概念:指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2特点:a传通性大;b民间性强;c人情味浓;d涉及面广

3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a尽量写出情趣b尽量追求时效;c写作要不拘一格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一通讯是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大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的报道形式。

二通讯的特点:1新闻性;2完整性;3形象性;4四个区别:a通讯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b通讯已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c通讯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d通讯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相区别

三通讯的种类:1人物通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2事件通讯:报道突发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件,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件。3工作通讯:通过各种典型事实,反映各地区,各条战线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经验和方法;提出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而没有获得解决的各种问题;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4风貌通讯

四通讯的几种表达方法:

1叙述:a从头到尾的叙述法;b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法;c中断过程穿插材料的叙述法;d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叙述法

2描写:a人物描写;b场景描写;c细节描写

3议论、抒情:a开头之处作诱导;b关节之处作渲染;c衔接之处作揉和;d结尾之处作抒发

作用:a揭示本质,深化主题;使事物形象光辉;b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c激发读者感情;

五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1叙述的直接性;2描写的直观性;3议论抒情的实在性;4对话的实录性;

六通讯的主题: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七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按事情发展2横式结构,将几个侧面集纳。3纵横结合的结构

各类通讯的写作

一人物通讯(具体的形象的报道各类人物的事迹、经历的新闻文体)的要求:

1着力从写人物的具体事迹中,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

2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3正确处理人物通讯写作中的几个关系:a人物与群众的关系;b人物与社会的关系c人物与家庭的关系d人物与党的关系;

二事件通讯

1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形象的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

2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a新闻性与具体性;b典型性与重要性;c完整性与形象性

3写作要求:a以人记事,以事带人;b故事完整,主线突出;c寓清于事,寓理于事;d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三工作通讯

1工作通讯指问题性、论述性、经验性的通讯。

2工作通讯的内容:a提出并探讨当前实际工作和人民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b某个地区,单位,部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的经验,教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借鉴作用的工作体会。c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方面有普遍启迪作用的事例评述d揭露性、批评性的典型报道。

3工作通讯与工作总结的区别:a在对象上,工作总结是上下级之间报告工作情况的;工作通讯却是面向广大受众,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受众的。b在内容上,工作总结比较全面,必须反映工作概貌、问题、经验、措施以至努力方向;工作通讯则要求集中、尖新,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c在写法上,工作总结是第一人称汇报情况的口吻,概述多,架子较大,涉及面广,结构较死板,工作通讯则多以第三人称作客观报道,除了叙述外,还多用描写、抒情和议论,抓住一点加以引申即可。

4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a提出问题具有现实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b阐述问题和经验力求透彻具体;c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四风貌通讯:

1风貌通讯是着重描写事物发展中新变化、新面貌的通讯。

2写作要求:a善于观察,突出见闻;b抓住特征,着力写“变”c缘物寄情,感同身受。d知识丰富,文笔增趣

特色通讯的写作

一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

2特点:a在选材上,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有意义,有情趣,有影响的一两个要素片段。b在结构上,多数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程度安排材料。引言-叙述-最高潮;c在角度上,切忌从头到尾的流水帐,要求选取特定角度,出奇制胜。

3写作要领:a要抓住生动的形象。b要抓住事物的特征。c要抓住情节的高潮。

4新闻速写: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即景写生,粗线条描绘勾勒对象的形象动态,反映出事物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特征的报道手法。

5新闻素描:指主要依靠朴素自然的描法,淡色轻抹,质朴自然,准确平实的记录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二深度报道和大特写:

1深度报道是指完整的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2深度报道的特点:a题材的重要性;b材料的详尽性;c内涵的深刻性;d体裁的综合性;

3深度报道的形式:a单一类,包括:1)提出问题型,2)分析解释型,3)综合概括型;

4)典型传播型,5)对比解释型;b集合式的深度报道,包括:1)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2)系列报道:对于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体裁进行的一系列报道。3)组合报道: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地点,单位和不同内容的新闻编排组合在一起的报道。

4大特写:大特写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方式。

大特写的特征:a新闻性;b社会性;c深刻性;d艺术性。

三解释性新闻报道:

1解释性新闻,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2解释性报道与纯新闻的区别:a对新闻要素的叙述,着重点不同:b背景材料的运用不同;3解释性报道与评论、社论的区别:a前者内容较实在,一般不直接发表意见,后者则以发表意见为主。b前者反映记者个人观点,后者反映集体观点。

4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a把(WHY)作为高潮和重点,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b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物的意义、特征;c把今天的实践,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d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他有关事实联系起来,从

比较对照中揭示其本质,发展趋势。

其他文体

一广播电视稿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1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2事实具体,实实在在。

3通俗易懂,采用口语。

1)用句要短,少用长句,倒装句;2)合理重复,少用代词。3)不要滥用简称,略语,少用方言,土语。4)音同义不同的字词要分清。5)多用口语词,少用文言词,单音词、行语、术语6)适当注意协调音节,协和音调。7)有些标点符号,在广播、电视新闻稿里,一定要改成文字。8)说话要注意身份,什么人讲什么话。

4言简意明,新鲜活泼。

另外,辅导图书也要用上,思睿教育出版的《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适用于报考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及其各个研究方向的全国各地所有统考考生。相关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在严格按照最新厦大官方指定参考书目和厦大最新内部考研资讯并参考相关内部材料和题库的基础上,完全针对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课考研统考考生而倾力编写的精品考研专业课辅导材料。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考前必知、考试分析、复习精要、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备考方略。

购买方式

《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将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销售,目前需要提前预定,为保障考生的权益以及资料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本资料仅印刷180套,售完即止。

目前,思睿教育提供如下多种购买方式,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方便的购买和付款方式:

在线购买

(1)直接登录思睿官方网站产品页面/program.asp,选购《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而后根据网站提示,填写详细真实的购买信息,并付款。

(2)登录山海书,在搜索栏中输入“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而后根据山海书网站提示,填写详细真实的购买信息,并付款。

(3)思睿官方购买,请联系思睿官方客服QQ601261302(陈老师)或QQ545399240(徐老师)。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基本要求:

1深入第一线,大量地,详细的占有材料。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2)下苦功夫,甘当小学生。3)从具体问题着手进行调查。4)处处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5)要选择调查对象,分门别类

2占有材料的具体要求:1)既要掌握间接材料,又要掌握第一性的直接材料。2)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3)既要了解面的材料,又要了解点的材料。4)既要了解正面意见材料,又要了解反面意见材料。

3对材料分析、概括和提炼。1)分析要有正确的立场。2)分析要有辩证的方法。

4对材料恰当运用。

三内参的写作要求:

1事实具体,文字简洁

2客观分析,准确判断。

3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10

所谓“点”,是指我们描述人、事、景时,能够显示它们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叙述或描写。“面”是指对它们进行概括性的叙述或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述和“面”的概括描述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了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又能充分地表达感情,凸显思想。

一、叙事写人,详略得当

鲁迅的《社戏》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这篇小说展示了农村的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文中的“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三部分最能表达这一中心,是主要材料,属于“点”上的材料,所以写得较为详细。反之,“乡间生活”与“得以看戏的因由”却写得很简略,因为这只是为了照顾整个情节的完整性而写的次要材料,属于“面”上的材料。

二、描写景物,巧妙映衬

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先用两个“不必说”作了“面”的概括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然后,作者把特写镜头摇到“泥墙根一带”,从听觉、视觉和味觉方面,分别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小动物以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展开详细的描写,写得有声有形有色有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这样由“面”到“点”,“点”“面”相映,表现了百草园生活的“无限趣味”。同时也为下文叙写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和作者长达七年之久的私塾生活做了很好的反衬。

三、描述场景,形神兼备

当代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就成功地运用了此法:一群老年斑羚为了保护年轻一代,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甘愿粉身碎骨,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小斑羚们。作者仅以一对斑羚的“飞渡”为“点”进行了细腻描写: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1篇11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等。数学知识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灵魂。

二、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概念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

(二)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像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等。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学习“质因数”时,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负迁移作用。

2.恰当运用反例。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内涵相近,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体积与容积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的概述范文篇12

【课标导航】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考点透视】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其考查的主要特点:

(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皆可以点化入题。其话题鲜活,信息沟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有的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有的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有的题材、体裁都不相同,跨度较大。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解题指导】

一、解读图表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考生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清楚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方面情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发表个人观点或看法。

中考真题1下图是某大学生对不同学历段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人数比例统计,请认真读图,然后写出你的结论。(2012南充)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直接提取图表的显性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推断总结、概括的能力。提取图表的主要信息时,首先观察纵轴“人数比例”、横轴“不同学历段学生”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柱状图标注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学历(或文化程度)越高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关注度越高(意近即可)。

中考真题2仔细观察漫画《啃老》,说说漫画的含义。(2012牡丹江)

思路点拨漫画题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能力于图画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生活,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考生应该通过对漫画的标题、构图、画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老人身下那个盆上“父母积蓄”的文字观察。将漫画中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把握漫画的深层含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啃老》,画面上的子女将老人的积蓄挤了出来,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漫画讽刺的就是社会上的啃老现象。

答案示例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维持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会现象。

二、材料探究

解答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中考真题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2012苏州)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材料三苏州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其经济总量江苏省内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和太仓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

思路点拨以上三则材料的共性是都在介绍“苏州”这个城市情况。如果我们只注意到这一共性,而不能区别这三则材料在阐述同一主题时的差异,即找出它们的个性,仅仅得出“苏州是一个城市”这个结论,就有失全面,且不符合题目中的“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的要求。因此,找出三则材料的个性是关键。细读材料后,可归纳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这三个中心词。因此,我们就可以容易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答案示例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

三、点击网文

当今社会互联网络发展迅猛,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便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大价值所在。打通生活和教学的界限,让语文更多的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来。更是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手脑并用的语文实践。对于打通生活和教学的界限。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2012台州)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家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网络跟帖题。它往往是要求我们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感想。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帖子的意思,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与热帖有关的事例即可,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得体。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产品企划方案范例(3篇)

    - 阅0

    产品企划方案范文一、什么是企业策划人企业策划人就是运用策划学的决策、计划、竞争、预测、管理,创新的基本功能,在调查、谋划、评价、反馈的程序过程中,科学的设计、选择一.....

    产品促销活动方案范例(3篇)

    - 阅0

    产品促销活动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小型连锁超市;管理系统;促销中图分类号:TP311.52促销是对既有和潜在的顾客群体采用各种积极的销售手段和方式去吸引他们,从而刺激其购买需求,达到.....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