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1篇1

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体现了央行正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全面运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理财、零售、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的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于是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内看金融科技最新发展与监管科技的走向趋势,为新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思路。监管科技兴起与演进

所谓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落脚点在于金融,英文表述为FinTech,是FinancialTechnology的缩写。其概念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是来自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通过创造可以为社会广大群体适用的金融产品,使得广泛的社会阶层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构建在新技术上的金融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传统监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术对抗技术,用监管科技(RegTech)应对金融科技的想法。

监管科技是与金融科技相对应的概念,意在指技术与监管相结合以应对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为RegTech,是RegulationTechnology的缩写。监管科技被定义为一种应对科技创新带来金融行为合规问题的新技术,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有一个经典描述:“运用新技术,促成达成监管要求。”

监管科技作为从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实时性、高创新、专业性强等特征。相比传统监管,监管科技具有三方面优势:第一,促进企业去合规,提升配合监管的能力;第二,改变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进行监管的方式,使监管实时动态,强化对市场的检测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第三,改进监管者监管方式,降低监管难度、成本,比如美国存在大量监管科技服务公司,专门为客户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降低合规成本。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减少合规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弥补了我国金融发展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体现出“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户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业态呈现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细分并存的特点。在一系列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规模大、创新原动力强、风险防控需求紧迫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结合最新科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优势:

优势一:移动支付世界领先,推陈出新

以蚂蚁金服、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创新,移动支付所占比例不断扩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口号。其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识别领域,比如现在已经相当普及的指纹验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虹膜支付、声纹支付。除了生物识别,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也将会对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优势二:征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目前看,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构筑在其本身评分体系中的用户,已经可以用信用分数直接进行共享单车的押金抵扣、借还雨伞充电宝,甚至与卢森堡开展了基于信用分档牡缱忧し务,已经超出了原有征信应用领域的范畴。个人征信根本上就是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个人征信服务最大的价值与盈利点就在于作为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数据,普惠金融的开展需要征信数据以减少贷款风险,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普惠本质。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填补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的欠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蚂蚁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体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资产、征信体系等不光是金融领域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新趋势。

未来农村金融的开展还得靠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个人征信以及信用体系,只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覆盖的个人征信体系,农村的金融服务才能解决,所以个人征信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对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非常重要。

优势三:整合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人工智能赶超美国

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行商大数据的整合将会实现1+1>2的效应。个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参与并推动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中国联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中国第一家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目标是将来会引入更多数据,在多方数据基础上研究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由于电信运营商有互联网企业一些不具备的优点,比如运营商数据在处理风控、精准营销、小额信贷、贷后预警、盗刷、电信诈骗等问题上相对成熟而且有历史积累,数据更加精准、更加动态,两家的结合,对于大数据的价值有着巨大的提升,实现了对个人准确的信用画像,去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就帮助中国联通与京东金融成功地进行了数据整合。

京东金融与中国联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来将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全面合作,将三大运营商各自的优点整合起来,甚至和中国银行业、广电集团的数据进行整合。此外,深度学习作为最近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高度依赖大数据,通过模拟人脑的训练方式,让机器可以进行自动学习,而该技术的应用也让蚂蚁金服、腾讯、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因此中国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井喷阶段,短期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保持领先,但长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反超美国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科技亦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一:区块链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监管态度审慎,发展相对滞后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对点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过技术构建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基础;第三,智能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点对点交易实时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约”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等。具体来说涉及交易所、保险、众筹、基金、股权交易等细分领域,潜力巨大。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还是数字货币,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否定了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将推出人民银行版“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无法得到合规身份,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转入暗网(darkweb)被用以洗钱,这值得引起警觉。

对此,学界呼吁“网开一面”,保留一个想法或者说窗口――小额公开发行的数字货币,具体额度由证监会来定,这对股权众筹、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融资的相关业态可能有重大突破。

问题二:股权众筹相对停滞,急需政策松绑与支持

由于受到P2P专项整治的影响,我国众筹方面的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投资者也是谨慎支持,投资相对保守,这就导致了目前几乎整个众筹行业处于一个濒临死亡的状态,而在国外特别是英国,最有活力的还是股权众筹。但是通过对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进行结合,股权投资领域依然有作为的空间,德国已经有依托以太坊平台的theDAO项目,这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新技术如何与人民银行监管体系相结合,如何将RegTech体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将在之后陆续推出。

问题三:金融科技过度依赖互联网金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虽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数据、征信、支付等优势项目都集中于互联网公司与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了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而中小微科技企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潜力巨大,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金融科技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完成转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面临融资困境,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相信随着政策与市场态度的调整,将会迎来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科技在中国大爆发的新时代。技术驱动转变监管思维

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不断累积的风险与技术漏洞,如果固守传统监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术驱动型监管思路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RegTech应对Fintech。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的根本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层可以通过监管科技的技术手段,去主动解决数据获取、收集、分析、储档问题,并能够实时、有效地发送指令,监管由被动变主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处在一个平等获取信息的地位,通^数据共享形成一个有机交互系统,降低监管成本,真正实现实时、可预测、自上而下的,以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统合监管体系与主动、精确的监管数据收集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统合监管体系需要构筑金融统一监管委员会,对银行、保险、债券等金融领域实施统一监管,构筑大监管格局。在这一委员会基础上,实施金融统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三位一体,互相呼应的统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动、精确监管数据收集体系,明确相关规则,建立数据申报、分享、辩伪规章制度,打通地方与中央、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在这一体系中积极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数据的精确性与主动性。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英美德日澳等国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交流,我们会在今年7月前往英国考察英国金融科技企业现状,了解英国的政策动态与监管科技发展情况。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2

然而在科技领域里,技术的更迭可能随时会让一个巨头倒下。曾经手机领域的霸主诺基亚因为没有跟上智能手机系统的潮流,从巅峰时期的2000亿欧元市值到最后落得被微软以72亿欧元收购。颠覆者Apple也不负众望,市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近些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有望重新构建人类的信任网络,并像互联网一样彻底改变人类社会活动的形态。虽然目前区块链领域的战火还未全面燃起,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加紧在版权、溯源、金融、硬件、底层技术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以应对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冲击。

(图片来源:星球日报)

1

百度全方位发力

在BAT当中百度势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截止9月18日百度市值仅为762.04亿美元,而其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为4086.54亿美元,腾讯为4319亿美元。实际上百度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甚至有被京东、网易赶超的可能。

为此,作为百度的掌舵人李彦宏,大幅进行改革创新。除了allin人工智能,开发PaddlePaddle、DuerOS和Apollo等AI平台以及百度的自动驾驶,还对区块链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

近日百度旗下北京鼎鹿中原科技公司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度链网络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网络包括区块链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及技术应用服务、网络游戏研发及运营、电子竞技游戏软件开发、咨询及销售等。

「度链落地,百度似有大力发展区块链业务之意,以转型为高科技公司来脱离现有搜素引擎——广告的传统营收模式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其实早在2016年,百度就开始低调布局区块链领域的应用。

(图片来源:区块链研习社)

布局区块链金融平台,是百度重要的战略之一。2017年5月,百度金融同佰仟租赁、华能信托联合发行场外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项目。8月17日,「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上交所批准通过,成为国内首家公募机构发行的ABS。

ABS全称是资产支持证券化,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金融资产的透明性,成为ABS市场的创新趋势。区块链与ABS的相结,有效保障了底层资产质量真实性,有助于解决交易各方的信任问题。

此外,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区块链开放平台BaaS(BlockChainasaService)。用户可依据企业实际业务场景,对区块链各项目属性、模板和机制进行定制及灵活配置。成功应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交易所等业务,实现资产的透明性和可溯源性。

在C端场景方面,百度此前推出了一款名为区块链宠物狗「莱茨狗。该项目是百度在区块链应用领域的全新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每只莱茨狗的唯一性。莱次狗并不具备现金交易功能,未来用户可通过使用百度内部产品获得微积分。此外,用户必须通过百度钱包进行实名认证,这将增加用户与百度各线产品的粘性。

虽然如今百度全力布局区块链,已经拥有了云计算、智能合约、版权、底层网络、游戏5个方向的区块链产品,但对于想要依靠区块链技术翻身的百度来说还是不够的,需要有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出现,就如同苹果手机一样真正改变世界。

2

阿里巴巴专注区块链+生活

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非常看好区块链技术。马云表示,区块链不是泡沫,但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不是用来炒作的,而是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数据和隐私安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创造价值。

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了「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报告显示,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的增速远超过美国,领先全球。前100名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其次为美国占比33%;阿里巴巴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

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主要还是聚焦在区块链+生活领域。2016年7月,蚂蚁金服将区块链技术首先应用于支付宝的爱心捐赠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性,有助于解决社会公益领域透明度和信任度的问题,让每一笔款项的具体去向都记录在区块链上。

此后的两年时间,阿里数次,先后与普华永道合作,打造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与江苏常州市合作开发基于医疗场景的区块链应用「医疗+区块链试点项目。通过菜鸟物流与天猫国际,宣布启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

此外,阿里早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跨国转账业务上。2018年6月25日下午,蚂蚁金服宣布,港版支付宝AlipayHK,联合菲律宾电子钱包运营商GCash,从即日起运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中国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实时汇款服务。

蚂蚁金服在现场请来了一位来自菲律宾马尼拉的香港家政服务人员Grace。她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第一笔跨境汇款,耗时仅3秒,而在以前则需要10分钟到几天不等。

与btc、Ripple这样加密货币区块链跨国转账形式不同,港版支付宝通与渣打银行进行安全合作,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再利用联盟链技术参与区块链记录,确保关键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不需要任何代币,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规。

3

腾讯专注区块链+金融

在今年两会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认证实物的唯一性方面。就像现实中的一个文件、一个票据等等,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保证它们不可被复制、不可被篡改。相比过去的传统IT技术,区块链在真正模拟现实社会中的单据、收据的唯一性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目前腾讯的区块链团队归属腾讯金融科技事业线。腾讯在区块链方面的动作也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今年8月份,深圳基于腾讯区块链技术,在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这「宣告着深圳成为全国区块链电子发票的第一个试点城市,也意味着纳税服务正式开启区块链时代。

通过线上支付完成一笔交易后,该交易的数据信息就成为一张「发票。再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将个人、商户、公司、税务局统一联系起来。这样每个环节都是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数据不会丢失的。再通过微信自助申请开票、一键报销,发票信息将实时同步至企业和税局,并在线上拿到报销款,报销状态实时可查。

「区块链电子发票打通了发票申领、开票、报销、报税全流程。给消费者和商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也优化了企业的发票报销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此外,2016年5月31日,腾讯就参与建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2016年9月底,微众银行与上海华瑞银行宣布共同开发了国内首个基于联盟型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并上线试运行。

2017年春节,开始内测的黄金红包已经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的并行记账。2017年6月,中国银行与腾讯共同成立了「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腾讯加入加拿大区块链研究所。

在2017年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云正式BaaS。并表示这套解决方案,会结合腾讯在大数据、征信、身份认证、AI和第三方支付等方面的能力,在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跨境支付/清算/审计等场景下提供区块链服务。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

从极客的创造到风投的宠儿,从比特币的“野蛮生长”到金融机构的争先恐后,区块链,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前不久,在重庆九龙坡佳宇英皇酒店,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区块链委员会组织的——区块链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上广深渝”的各类区块链专家及投资者。会上大家唇枪舌剑,有人赞同它是一些投资人眼中的“风口”,也有人认为是投资人口中的“骗局”。更多的人表示,区块链投资毫无疑问是带着泡沫的啤酒。泡沫一定占大多数,但不尝泡沫,又怎么会喝上啤酒呢?

区块链成为淘金地

2008年末,化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士在论坛中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首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

据记者调查,区块链大热,服务企业功不可没。当然,这些服务企业的盈利规模也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飙升。

以成立仅4年的比特大陆为例,去年的经营利润达到30亿~40亿美元。同样的业绩,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则用了24年。比特大陆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出售由该公司芯片提供动力的“矿机”,其余收入则是由“采矿”本身产生,通过从“采矿池”收取管理费,以及通过云服务出租其“采矿场”的采矿能力等。

那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

最早参与比特币投资的重庆人谢伟,这样向记者解释:曾经出现的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问题,即便我们手里有身份证、户口本,还需要一个政府的机构来进行认定,实际走起来比较繁琐。如果借助区块链,通过数学原理而非中心化信用机构来低成本地建立信用。这样我们的出生证、户口本、房产证,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得到验证。

再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借助区块链技术,所有交易都建立起可靠机制,能够让食品链上的生产者、供应商、加工业者、经销商、零售商、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能随时获取到食品来源与状态信息,方便追踪受污染的食品,加速问题食品下架,有效阻止食品安全问题的蔓延。这种方法,菜鸟、天猫、京东已开始使用。

根据《“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要求:到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区块链技术被列入规划。未来区块链在数据交换、数据处理、信息安全、价值传递等重要服务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

以共识、共享、共赢为宗旨的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区块链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谢锦龙告诉记者:“区块链委员会将协助政府开展立法、行业标准及发展规划研究。本次区块链创新发展论坛中,首期达成共识,非去中心化,而是弱中心化,政府不是不可监管,而是可以穿透式监管。”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但尚无拥有区块链产业绝对优势的地区。“错过了互联网,可不能错过区块链了”,各地政府都希望能引入优秀的公司和人才,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先机,甚至“成为区块链发展的样板工程在全国推广”。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浙江、江苏、贵州、福建、广东、山东、江西、内蒙古、重庆等9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就区块链了指导意见,多个省份甚至将区块链列入本省“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

就在今年初,真格基金徐小平把区块链革命比喻为一场伟大技术革命,“我以全部的智慧呼吁大家,千万不要临渊羡鱼,而要冲到浪涛中去”。

几乎在同一时期,峰瑞资本也传出消息,成立区块链小组,专注投资区块链行业;而火币网引来了一位前华尔街高管,开拓其美国市场。

仿佛突然之间,区块链这个早已被发现的新大陆,成为了众人争相蜂拥的淘金地。

究竟是“风口”还是“骗局”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指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价值固然存在,但其效率低。数据写入区块链,最少要等待10分钟,所有节点都同步数据,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拿比特币举例,当前产生的交易有效性受网络传输影响,比特币交易每次的确认时间大约10分钟,6次确认的话需要一个小时。再就是能耗太高,区块的生成需要“矿工”进行无数无意义的计算,非常耗费能源。英国一家电力信息网POWER-COMPARE提供的预测数据显示,按照目前比特币“挖矿”、交易耗电量的增长速度,至2022年比特币耗电量将会与目前全球用电量持平。尽管这一数据备受质疑,但是那些藏在深山老林的“矿场”则实实在在展现了这门生意的耗能景象。

如今许多人质疑,除了炒作和投机,区块链还有多少真正的价值?这项技术的处理速度太慢,无法大规模应用。以太坊每秒只能处理大约15笔交易。相较之下,Visa每秒可处理2000笔交易。“挖矿”十分耗电,现在爱尔兰用在挖比特币的电力比全国的日常家庭电耗还多。有人对区块链的真正价值感到困惑。

此外,在区块链公有链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获得完整的数据备份,所有交易数据都是公开和透明的。如果想知道一些商业机构的账户和交易信息,就能知道它的所有财富还有重要资产和商业机密等,隐私保障难。

另外,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的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在监管无法触达的情况下,市场的逐利等特性可能会导致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非法领域,为黑色产业提供了庇护所。

区块链究竟是“风口”还是“骗局”?大佬们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项目技术的落地。3月1日,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朋友圈质疑:“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至少还有eyeball,今天的区块链除了炒币外还有什么?”

区块链能否彻底颠覆游戏行业

2017年末,一款名为CryptoKitties的区块链游戏在网络爆红,玩家可通过以太币(ETH)等虚拟货币进行宠物交易,而游戏中的初代加密猫,则是被炒到一只近百万元的高价。

继百度莱茨狗、360区块猫、小米加密狗区块链游戏反响热烈之后,4月23日,腾讯第一款区块链游戏。该款游戏代号“Z”,旨在将区块链与游戏结合,提升娱乐的可玩性、真实性。而进入4月份以来,斐讯、SocialLending等公司也先后推出区块链游戏。

区块链游戏被认为是区块链一个重要的应用落地领域,最初的游戏形态普遍是以“代币形象化”作为一个游走在监管边缘的存在。当监管逐渐收紧,游戏厂商开始了探索区块链可能带来的其他玩法。

去年12月份,一款电子猫的游戏在以太坊上线后,区块链游戏概念瞬间火爆起来,各大厂商开始争相进入区块链游戏领域,从国外的《CryptoKitties》、《Regionchainrabbit》,再到国内的《加密狗》、《宝利马》、《网易招财猫》,游久游戏、九城等公司也分别从网站建设、投融资等领域切入区块链领域。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区块链;比特币;互联网金融

一、“区块链”的产生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SatoshiNakamoto)发表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阐述了基于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构架理念,这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此后的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序号为0的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2009年1月9日出现序号1的区块,并与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链,标志着区块链的诞生。

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不依赖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一种技术方案。因此,基于金融会计的角度,区块链技术可定义为一种分布式开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网络记账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加入自己的信息,实现持续满足各种数据录入需要的目的。

近年来,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之一的区块链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在比特币形成过程中,区块(block)是一个个的存储单元,记录了一定时间内各个区块节点全部的交流信息。各个区块之间通过随机散列实现链接(chain),后一个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随着信息交流的扩大,区块相继接续,形成的结果就叫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可以为金融、经济、科技甚至政治等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目前,一般认为区块链技术正处于2.0模式的初期,股权众筹和P2P借贷等各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应用相继涌现,发展前景广阔。

二、区块链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一)区块链技术原理

区块链技术是基于密码学中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实现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技术,将区块以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数据结构,以参与者共识为基础存储有先后关系的、能在系统内验证的数据。

(二)区块链技术特点

1、数据信息完整透明,可完全验证。区块链技术中,记录数据的区块按时间顺序生成,相邻区块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相互引用生成;同时区块组合成链,实现系统内所有节点共享的交易数据库。区块链技术形成存储的数据具有不可篡改和无法伪造的时间戳,任何交易都有完整的证据链和可信任的追溯环节。

2、开源、去中心的分布式结构。区块链系统是开源、去中心化的,建立的数据库是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数据库,业务模式具有极高的包容性;数据信息的各个环节都采取分布式分配给系统各个节点,保证系统内置业务的连续性自运转。

3、高安全性的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解决共识机制,不拥有私钥而破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安全性非常高,同时运用可编程原理内嵌脚本概念,形成智能合约。

4、高效率,低成本。区块链技术信任机制建立在非对称密码学基础上,系统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对方基本信息即可进行可信任的价值交换,即在没有中心机构的情况下达成共识,价值交换的摩擦成本几乎为零。

5、透明数据背后的匿名性。区块链上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但数据并不绑定到个人,任何交易的信任基础都是通过纯数学背书而非交易对象的身份背书,从而实现了数据透明的同时保护参与者个人隐私的匿名特点。

三、“区块链”应用前景展望

“区块链数据”带有时间戳,由共识节点共同验证和记录,因此不可篡改和伪造,这使得区块链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数据公证和审计场景:区块链可以永久地安全存储由政府机构核发的各类许可证、登记表、执照、证明、认证和记录等,并可在任意时间点方便地证明某项数据的存在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

同时,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市场应用有很高的契合度,R3CEV、纳斯达克等各大银行、券商及金融机构相继投入到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中。区块链可以在去中心化系统中自发地产生信用,从而建立无中心机构信用背书的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金融脱媒”,这对第三方支付、资金托管等存在中介机构的商业模式来说是颠覆性的变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股权众筹、P2P网络借贷和互联网保险等商业模式;证券和银行业务也是区块链的重要应用领域,传统证券交易需要经过中央结算机构、银行、证券公司和交易所等中心机构的多重协调,而利用区块链自动化智能合约和可编程的特点,能够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避免繁琐的中心化清算交割过程,实现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交易;同时,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即时到帐特点使银行实现比SWIFT代码体系更为快捷、经济和安全的跨境转账。

“区块链”在资产管理领域能够实现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确权、授权和实时监控。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基于时间戳技术和不可篡改等特点,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域名管理、积分管理等领域;而对有形资产来说,通过结合物联网技术为资产设计唯一标识并部署到区块链上,能够形成“数字智能资产”,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资产授权和控制。

因此,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区块链技术已经演化出三种应用模式,即公共链(Publicblock-chain)、联盟链(Consortiumblock-chain)和私有链(Privateblock-chain)。公共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比特币是公共链的典型代表。联盟链则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适用于多个实体构成的组织或联盟,其共识过程受到预定义的一组节点控制;私有链则是完全中心化的区块链,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等,其写入权限由中心机构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尽管现阶段区块链技术仍面临着安全问题、效率问题和资源问题等负面情形的困扰,但是我们仍旧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技术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便捷生活的通用技术。

参考文献:

[1]SwanM.Blockchain:BlueprintforaNewEconomy.USA:OReillyMediaInc.,2015;

[2]TechnicalreportbytheUKgovernmentchiefscientificadviser[Online],available: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data/file/492972/gs-16-1-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pdf,February21,2016;

[3]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

为保障基站型通信链路的可用性和故障反应实时性,文章以大连航标处基站型航标设施为依托,针对性的研究设计了基站型航标通信链路自动化监测系统,重点研究了在不改变现有网络物理架构情况下,为大连航标处各基站型航标网络节点提供实时动态网络连接状态监测服务;设计了系统总体架构,链路检测、故障点定位和报警业务逻辑;并重点研究了通信链路自动检测技术;为大连航标处网络系统完好性运行,实时快速锁定网络故障节点提供了直观有效地工具。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时反应网络通信链路通信状况,快速定位网络故障节点,有效提高了基站型航标设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基站型航标通信链路自动化监测

航标助导航设施在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保护海上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基站性航标设施如AIS基站、DGPS台站等是船岸信息沟通的重要通道,其通信链路可用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船岸信息交换、航海保障的服务质量。目前,大连航标处现有8座AIS基站、2座DGPS台站、7个航标站,为了发挥这些站点设施在航标遥测遥控、航标作业维护、区域水上交通管理等服务中的作用,随时监测故障,保障链路畅通,保障设施正常运行,需要实时监测其通信链路,以获得满足上述服务需求的数据信息。目前主要靠人员值班,定时巡检发现网络通信链路故障。这种方法不但是值班人员工作压力较大,且故障发现、故障点定位的实时性较差。针对该问题,需要研究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系统网络链路检测、故障点自动定位方法。本文首先设计了系统总体架构,链路检测、故障点定位和报警业务逻辑;并重点研究了通信链路自动检测技术;为大连航标处网络系统完好性运行,实时快速锁定网络故障节点提供了直观有效地工具。

1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1.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基站型航标通信链路自动化监测系统不仅能够检测到目标节点的通信链路运行状况,还能够检测到其中所经过的每个网络路由节点。从而使任何一处发生网络故障时即可以立刻判断故障位置,而不需要从头排查。基于这一需求,该系统总体上分为四个核心模块和一个数据库模块。分别是目标终端配置与图形化设置模块、通信链路监测核心管理模块、故障自适应报警模块和故障节点自动化定位模块,另外包括系统数据库模块。整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1.2系统通信链路检测和故障报警业务逻辑设计

针对大连航标处各基站型航标网络拓扑和业务应用分析,系统通信链路检测及故障报警总体业务逻辑如图2所示。

其中图形化配置界面由用户输入配置需要监测的基站型航标地址后,链路监测模块加载自动监测目标,并实时通过故障节点自动化定位模块检测链路通信状况,结果实时反映在图形界面上。一点有故障出现,故障节点自动化定位模块定位故障位置,并通知链路监测模块,供其通知报警模块自适应判断故障类型进行报警。

1.3通信链路自动监测技术研究

目前,无源检测网络终端技术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利用SNMP网络管理协议进行检测网络链接状况[5],该方法优点是功能强大,但实现十分复杂,一般常用于大型网络自动搜索的所有网络节点的管理。其二是利用Tracerouter和Ping指令协同监测特定目标节点的网络链路状况[6],其优点是检测效率高,实现简单。基于本课题需求,主要是针对特定目标终端的网络通信链路的检测和监测,因此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利用Tracerouter和Ping指令检测网络链路的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图如图3所示。

目标终端链路自动监测技术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每过一定时间(1分钟),链路自动化检测核心管理模块会自动向数据库申请是否存在待检测目标终端,发现有检测链路时启动tracerouter进行链路检测,检测结果存储至数据库;其二是当有链路稳定时,每隔1分钟利用ping指令检测目标节点的连通性,从后向前监测,后级连通时则不需检测前级节点,否则,逐步向前监测节点连通状况,并最终确定故障节点。

前述检测过程每分钟自动执行一次,以达到网络链路检测的实时性,满足系统设计指标反应时间为3分钟的要求。

1.4链路故障节点自动化定位技术研究

基于通信链路自动监测技术,系统每隔一定时间间隔(1分钟)就会自动对各节点通信链路进行连通性检测。当发现有故障节点时,系统会重复3次间隔性检测链路通断,3次检测确定故障节点后,将形成节点故障描述数据结构体,发送给报警模块,报警模块接到指令后,按照报警策略形成特定报警电文发送至声光/短信一体化报警设备进行报警。同时将故障状态写入数据库,以供系统图形化界面显示。具体流程图图4所示。

1.5声光/短信一体化报警设备研究

课题根据报警策略和报警协议重新设计开发了原有的声光/短信以替换报警设备相关技术,使其更好地将各种报警信息通知监管人员,减轻值班人员工作压力,其物理结构图如图5所示。

该设备接收系统故障自适应报警模块发送来的报警指令电文,并将报警电文解析后启动相应的报警方式。同时支持报警级别信息设置和报警级别设置功能。另外,当值班员按下声光报警确认按键后,设备会发送确认指令至系统故障自适应报警模块,以提供报警确认支持。

报警终端设备由串口通信模块、主控模块、短信报警模块和声光报警模块组成。主控模块是报警终端设备核心,负责管理各种报警指令的执行和报警确认电文的形成。串口通信模块主要负责与系统故障自适应报警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并采用了FIFO技术实现电文的缓存处理。短信报警模块由主控模块控制对目标手机用户发送报警短信。声光报警模块由主控模块控制启动相应的声音/灯光/声光报警支持。

2结论

该系统成果已经应用于大连航标处各链路监控与管理应用中,不仅可以提高大连航标处所有台站网络通信链路的可用性与完好性监测,还可以有效降低现场检测次数和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及时发现故障,减少设备故障时间,提高通信链路故障恢复效率。有效保障辖区航标设施正常运行,设备信号实时收发,提高航标设施的可用率,从而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英志.航标的发展趋势[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4.

[2]李汶.21世纪视觉航标发展政策的探讨[J].中国航海,1996(01):23-26.

[3]ChangSJ.DevelopmentandanalysisofAISapplicationsasanefficienttoolforvesseltrafficservice[C].IEEETECHNO-OCEAN'04.IEEE,2004.

[4]吴允平,蔡声镇,刘华松.航标遥测遥控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6,32(12):253-254.

[5]GavalasD,GreenwoodD,GhanbariM,etal.Advancednetworkmonitoringapplicationsbasedonmobile/intelligentagenttechnology[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00.

[6]CassataR,AliZ.PingandTraceroutewithEvidenceCollectioninPhotonicNetworks[J].2008.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服务模块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12)03―0036―07

一、引言

产业组织的演进形态遵循着从分工到模块化的一般路径。模块化是近年在产业组织领域兴起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产业组织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此,对制造业模块化的研究也转向了对服务业模块化的研究。

服务模块化概念最早出现在服务业领域,之后逐渐扩展到生产性或服务性组织的服务系统之中,并在企业组织中也出现了服务模块化倾向。现实中,服务模块化也逐渐应用和推广到服务型跨国公司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服务模块化思想和方法,必将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和更广的范围内对企业生产、服务及组织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服务经济大势兴起的条件下,通过服务模块化分工和集成,重构价值创造体系,以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于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服务模块化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的时期,梳理和诠释服务模块化的研究成果,必将带来较大的理论价值,也能对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服务模块化的研究现状

(一)服务模块化的形成

1形成动因

学者们多以服务产业为例,重点从对外生变量的分析着手来理解服务模块化的形成动因。服务产业模块化就是将服务业产业链中的每个价值创造环节按照“模块”的方式进行调整和分割…。服务产业模块化以服务功能标准化为本质特征,可以使复杂服务系统简单化,促进组织创新,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

根据Schilling和Steensma(2001)的观点,服务产业模块化的动力因素源于推动力(公司能力的差异性、技术选择的多样性、投入品的多样性)、拉动力(需求的多样性)和催化力(技术标准获得性、技术变化的速度、竞争强度)。夏辉(2008)对服务业模块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也指出,服务业模块化的最重要的拉动力是服务需求,服务业模块化是拉动力、推动力和催化力三力合一的产物。

服务产业模块化是服务模块化组织演进的高级形态。在许多企业同时进行服务生产模块化和服务组织模块化过程中,单个企业的某些模块化服务产品或模块化服务组织便耦合、嵌入到其他企业的服务产品或服务组织中,促使该服务产业价值链不断变厚,从而引发原来相关的服务企业进行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最终带来产业结构在全球价值链的视野范围内调整、转移和升级,并使服务产业集群得以形成和衍生。

2演进过程

学界普遍认为:服务模块化遵循服务技术模块化、企业服务产品模块化、产业服务功能模块化和模块化服务网络这一依序渐进的演进脉络。例如,薜求知和夏辉(2010)在论述推动服务型跨国公司模块化不断向高级演化的创新动力的基础上,探究了服务型跨国公司从服务流程模块化到服务组织模块化的演化路径,认为模块化理论沿着服务设计模块化、服务生产模块化、服务组织模块化和服务产业模块化的脉络演进。

(1)服务产品模块化。服务产品模块化是服务模块化组织形成的前提。学者们对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分析较多,却鲜有对于服务产品模块化如何同其它利益主体的价值增值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毕竟,服务研究的新焦点不是产品和服务的差异,而是如何描绘为客户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过程。

顾新建(2010)分析了面向服务的产品成组模块化设计方法,指出,产品服务系统是一种在产品制造企业负责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下,所形成的产品与服务高度集成、整体优化的新型产品和制造系统,产品服务系统不仅能带来产品设计方法、企业管理模式等的深刻变化,还将促进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变化。韦琦(2010)认为在探讨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基础架构,并指出,应重点考虑客户关系管理、服务的模块化和服务行为、组织的柔性设计等核心内容。高云峰和吴秀芬(2010)以服务模块化为切入点,叙述了机器人视觉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常用系统形式和相应的特点,并指出,服务模块化视觉平台必将成为机器人的一个“即插即用”的功能构件和具有一定标准输入输出的模块化服务产品。

(2)服务模块化组织的生成。模块化的服务产品设计需要企业组织的模块化,组织模块化伴随着产品模块化同步进行。服务模块化组织作为新型的网络组织,意指具有某一独立服务功能的模块化组织,它是一种组织创新模式。管理有组织职能,对于组织中的服务活动和服务人员,可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将其归类,分成具有某一服务功能和服务特性的组织;而流程的模块化必然导致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同时,也能够改变企业边界和组织形式,使服务型企业的组织决策机制由集中转向分散,并使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模块化网络组织,于是,便催生了服务模块化组织,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模块化形态的服务作业和服务活动。

(二)服务模块化的分工

关于服务模块化的分工,学者们对分工方式、可行性、产生的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归纳起来,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服务系统,二是服务流程。

从服务系统维度看,一个系统能否模块化取决于该系统的可分解性。服务包括单纯的服务行为、服务企业的服务业务和售后服务等种类,基于不同的功能、属性或过程可以将服务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对于提供给顾客的单纯服务行为,可以服务的投入资源为切入点,把服务体系拆解为设备设施、人员、技术、知识、信息等模块,通过特定的联系规则在这些模块之间进行联结与协作。这种服务模块化的分解始于服务过程,经过服务传递,把某一离散的服务事件细分成几个服务作业的流程,这些服务作业流程由服务人员、实体资源与设备、服务技术、服务知识和服务信息等要素模块所组成。服务系统模块化的关键着眼点是先将顾客需求分类成组;然后,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类别和特性,把企业(或产业)服务系统分解成一些结构和功能独立的服务生产工序或单元;紧接着,通过服务模块化组合,构造出一种精益的服务生产环节,使服务系统能够快速地响应顾客个性化和动态化的需求,同时又能发挥服务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从服务流程维度看,学者们则从服务产业、服务供应和服务资源投入的角度进行剖析。服务产业以营销流程作为基础进行分解和继承便形成了模块化的组织。李秉翰(2010)通过对服务供应系统和投入资源的讨论,导人模块化的观念,将服务流程区隔出可控和难以控制的区块,并将难以控制的作业予

以打包,利用资源的专用和替代,解决服务提供时高定制和标准化的问题。

综上,服务模块化分工意指按照服务的功能、要素、流程和顾客感知等因子将服务系统进行模块化解构和设计,使各个单独的服务模块相互耦合、彼此联结,集成为一个大的服务模块系统,通过这些服务模块的协作进行功能性整合以使总体系统更有效率地运转。

(三)服务模块化组织及其治理

1服务模块化组织的特性

服务模块化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网络企业组织形式,是产业分工系统中出现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服务模块化组织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种是在企业内部围绕服务流程模块化来进行的组织模块化;另一种是在企业外部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来进行的组织模块化。服务模块化组织既能构建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还能使每一个服务模块成为一个“活的”组织;同时,企业不仅可以快速地进行自身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快速地进行跨企业的资源整合,形成以模块化组织和模块化簇群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或价值网络。

个别学者以服务业为对象探讨了服务模块化组织的特性。例如,林娟娟(2009)基于服务业模块化组织与传统的制造业模块化组织的不同,把其特性归纳为:服务业的各个基本模块之间是紧密结合的,而且要遵循严格的先后顺序排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沟通性和协调性较强;各模块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自营或共享的方式实现。

2服务模块化的组合模式

大多数学者从服务产业模块化出发来研究服务模块化的组合模式。按照徐宏玲(2007)对产业模块化分类层次的主张,服务产业模块化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服务产品体系或服务产品设计的模块化;服务型制造和服务生产的模块化;服务组织形式或服务功能的模块化。邓爽(2008)分析了金融服务业中模块组合的多种模式,对金融服务产品模块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将金融服务产品模块分为基础模块、结构模块和功能模块三类。然后从三种模块共享程度的三个维度,提出基于模块化架构的金融服务创新中,模块两两共享的三种情景,总结出三种创新模式:组合式、总线式和共享式。何骏(2010)[263认为将服务业的模块化分为生产业模块化、现代服务业积聚模块化和外资拉动模块化三种,指出我国应借鉴国外服务业聚集的做法,建立各具特色的服务业模块化组织,以此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服务等级和品位。李靖华(2008)把服务模块化分成内容模块化和过程模块化,认为不同模块间的接口(界面)较制造业模块化接口较弱。关增产(2009)在探索服务模块划分与配置的基础上,基于服务蓝图,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功能流服务模块划分方法。

3服务模块化组织的治理

从组织的角度分析,服务模块化组织治理是服务模块化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组织和协调过程,它包括外部治理(包括产权机制和产业政策等)和内部治理(包括契约治理和规章制度治理)两个层面。鉴于服务模块化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需要严格的区分。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服务模块化之间的关系协调等层面,从企业内部资源微观层面出发来研究服务模块化本身的管理却为数不多。毕竟,治理与管理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模块化的保证。

服务模块化组织治理重点是构建有效的激励一约束机制,站在管理学立场,应建立模块化组织内部及之间的学习机制,有效运用激励、控制和创新等手段来强化对服务模块化组织的管理。崔金秀(2010)分析了服务业模块化组织中的组织间学习过程,认为组织间学习对服务业模块化组织具有创新的作用,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服务业模块化组织中组织间学习的措施。刘海明(2011)研究了服务业模块化组织的协调机制,指出存在三种适合于服务业模块化组织的协调机制:界面管理机制、信任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并系统分析了服务业模块化组织三种协调机制的实现路径。

(四)服务模块化组织的价值创新

服务经济兴起的时代,企业要想构建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必须要以顾客为中心来整合组织内部资源和能力,实现服务价值创新。服务模块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有节省成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和较好的操控性,从而能够获取服务专业化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一致与系统协作的效益,服务模块化组织的价值创新需要进行系统的剖析,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基于价值链的服务价值创新

吴照云和余长春(2011)以价值链这一产业组织形式为立足点,找出了服务与价值链耦合的模块:人力资源服务模块、服务关系模块、服务质量模块、服务创新模块、服务外包模块、服务信息共享模块、知识服务和服务绩效模块;根据模块的相互关联性,构建出服务与价值链耦合的八维体系模型,并对各模块的内涵、功能及升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对基于价值链进行系统的服务价值创新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但是,依托价值链,从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入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基于服务产业的服务价值创新

刘志阳等(2007)基于模块化的银行卡产业价值创新,从价值链到价值群,对模块化理论在银行业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银行卡产业模块化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模块化创新层面,着重银行卡产品设计规则的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标准化;二是在企业模块化再造层面,着重银行卡业务组件模块化和组织管理模块化;三是在生产网络模块化层面,着重外包策略和网络联盟在实现模块价值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赵愚和王迎军(2008)以组织边界和顾客接触出发分析了服务业的模块化运营。崔金秀(2010)则认为服务业模块化组织中模块大小的划分即是按照营销价值链依次进行分解为选择顾客价值、创造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模块,在每个价值模块中包含着各个服务流程模块。

三、服务模块化研究的现实缺陷及趋势展望

(一)现实研究缺陷

纵观文献,现有的研究主要从服务流程、服务功能、服务价值传递和创造等维度来分析服务产品、服务企业和服务产业的服务活动、服务业务及服务系统,较为详尽地阐释了服务模块化的动因、分工与集成、价值分解与创造、演进过程、功能及模式等问题。这些研究既丰富了模块化组织理论,也为服务模块化实践提供了现实指导。

然而,大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层,深层次的和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欠缺,还未能形成服务模块化组织运行与治理的完整分析框架,更未能就服务价值创新与增值这一服务模块化运作的关键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就研究方法而论,主要以文献型、描述型和规范型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为主,很少采用博弈分析、案例分析及实证分析来量化解释服务模块化的相关问题,导致研究结论的实践性及可行性不强,所产生的实践价值也不明显。

概述之,现有研究还难以解释以下四大问题:(1)从企业的服务模块化组织设计、运作及变革的角度看,服务模块化对企业组织的系统整合与创新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服务产品设计、服务流程设计与企业整个供应链设计产生什么影响?服务模块化的形成机理和系统运作机制是什么,服务模块化组织怎样

进行变革?(2)从企业的服务模块化运作角度看,模块化能运用于那些处于复杂系统中或者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服务行业;也适合于引入信息和通信技术、经过数字化改造的传统服务业。这些类别的企业(包括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引入服务模块化思想,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及核心竞争力分为服务模块集成商与服务模块供应商?如何运用服务模块集成商与服务模块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创新来寻找转型与升级之路?(3)从服务模块化的实际运作角度看,服务模块化集群作为产业结构范畴,政府层面如何基于服务模块化来建立和运作产业集群,以此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借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4)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模块化生产网络是价值链的模块化,如何基于价值链来研究服务模块化分工、协调和管理,以此向价值链的价值创造高端攀升?服务模块化的价值创造机理是什么?(5)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服务模块化网络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构建、运作及创新服务模块化网络组织,在全球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面临风险的情形下,如何有效地规避?

(二)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企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经历着持续变革和创新。服务模块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其研究还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1)服务模块化与制造模块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模块化组织方面的研究最早是立足于制造业,模块化制造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服务模块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前期不够成熟阶段,因此,通过把制造模块化同服务模块化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能够使服务模块化的研究结果更为鲜明,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服务模块化的特性及运行机理。(2)从服务模块化分包商和集成商的角度进行分析。服务模块化对服务分包商、集成商及服务产业集群有重要的影响,从服务分包商和集成商的利益博弈和平衡的角度出发,研究他们之间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以及政府作为宏观调控方面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以此促进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属于服务模块化现实运作层面的重要课题。(3)服务模块化之间的知识共享机制。服务模块化组织作为一种以知识为联结纽带的知识型网络组织,凸显着企业间及企业内部各服务模块化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作用,而服务模块化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的某些属性导致了知识共享网络的多重治理困境,由此造成“组织失灵”。因此,建立服务模块化组织治理构架,探索防止“组织失灵”的知识共享机制,值得深入剖析。

总之,服务模块化问题既可以站在自然科学(如工科)的视角进行分析,又可站在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其学科的交叉性决定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广泛性。所以,通过案例分析求解服务模块化运作的客观现实并检验现有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依托价值链、服务利润链和供应链,从产业结构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组织的微观层面出发,加强实证分析,站在工科的视角分析服务系统的模块化拆解原理,站在组织管理的视角寻求服务模块化的分工、协调、激励与创新机制,站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探求以服务模块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集群的路径与策略,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服务模块化的运行机理和实现路径,通过博弈分析剖析服务模块化独立及耦合单元的价值分配与价值交换原理,最终深刻揭示服务模块化网络组织的形成机理和运行规律,理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取向。

参考文献: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业;应用实践

一、金融区块链应用的意义

区别于传统互联网技术,区块链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区块链技术可能给金融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由区块链技术构建的金融生态,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另一方面,人们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资产准确、快速地进行价值和信用转移。未来,区块链技术将对金融行业产生以下积极影响。

(一)降低金融机构运行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

目前,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不仅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还将引发操作风险。区块链可以改进传统的经营模式,优化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降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区块链利用特有的密码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确保交易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区块链还能省去各种中间环节,加快结算与清算速度,实现全天候、实时到账,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

(三)加大金融机构创新活力,发展新兴金融业态

区块链在重塑传统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商业业务模式。一方面,区块链促进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区块链加大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协调合作深度,通过源代码的开放与协作,催生了更多的金融业态,推动了新兴金融业态的出现。

二、当前江苏金融业区块链应用进展

(一)规划布局迅速铺开

人总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稳妥推进分布式账本等技术的验证试点和研发运用,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区块链相关发展规划与统筹部署。统计数据显示,共30家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制定了区块链发展战略与部署方案,占调研机构总数的40%。同时,科技投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各机构2022年金融科技资金投入总额为135.1亿元,比2019年增长23.9%,占营收比例由1.6%增加至1.8%(见表1所列)。统计显示,各机构金融科技人员占比逐年上升,2022年1-10月金融科技人员占比中位数为3.2%,比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70%以上机构的金融科技人员占比有所提升(见表2所列)。

(二)应用实践有序推进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牵头组织建设了长三角征信链平台、反洗钱关注信息共享区块链系统、国库非现场监管联盟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业供应链产融服务平台等项目,在反洗钱、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票据业务、征信、函证等场景逐步开展应用,提升监管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此外,鼓励金融机构基于联盟链方式,发挥区块链跨主体、低成本构建互信的技术优势,探索综合民生、融资授信、交易存证等区块链应用,如江苏银行推出全流程线上化的物流动产质押融资产品、招商银行搭建物流链普惠云平台、苏宁银行加入区块链信用证系统、东吴证券参与上交所区块链存证系统建设等。

(三)产用融合不断深入

江苏银行、东吴证券、国联人寿等11个金融机构联合高校、科技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合作,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例如:江苏银行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区块链技术研究,落地区块链跨行票据贴现业务;东吴证券与北京大学实验室联合研究可信区块链,主要用于数据保护、态势感知等安全场景;苏宁银行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不同平台之间数据共享的问题,并构建小微商户底层数据融合体系;苏州银行与西安纸贵互联网科技公司共建区块链技术实验室,围绕区块链底层技术、场景化服务与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从初步统计的科研成果看,专利申请方面,有9家机构共申请了119项金融科技相关专利;专利授权方面,有7家机构共拥有32项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登记方面,有15家机构登记了软件著作权共计138项。

(四)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

积极发挥标准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区块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促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化发展。一是组织辖内金融团体积极制定区块链相关的团体标准,包括《长三角征信链征信一体化服务规范》《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存证应用规范》等,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二是鼓励金融企业积极制定区块链相关企业标准,通过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省内苏宁金融科技等共4家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企业入选《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2022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

三、存在不足

(一)技术仍处于探索期,应用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区块链底层技术在可用性、可靠性、技术架构等方面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攻击通过新技术漏洞向消费者传递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分布式账本使用的密码技术本身可能被破解,给整个产品线带来巨大威胁;成熟的应用案列不多,场景挖掘有待提升,部分金融机构在项目建设中处于观望阶段。

(二)投入回报比还不高,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区块链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底层技术研发成本较高,回报难以保障;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地域和资金投入的限制,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较为困难,引进人才成本较高,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主要通过技术外包的模式开展项目建设。接近70%的机构反映缺乏既精通新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超过30%的机构认为本单位科技人才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三)监管机制尚未健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速发展也正不断引发新的监管挑战,因涉及金融、工商、税务、司法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涉及层面广,统筹难度大,亟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新兴科技发展的区块链治理模式与机制。此外,全国统一的标准供给不足,相关技术规范尚未形成,跨链互通难度较大。

四、应对策略

(一)统筹规划,务实推进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统筹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系统建设。二是加强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推动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提升风险技防能力。三是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在区块链技术探索、场景落地、产用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四是强化各类区块链金融标准的贯标落地,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区块链行业和团体标准编制。

(二)聚焦前沿,合力创新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智库等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创新交流平台,加强区块链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参与信任机制、跨链技术、隐私保护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二是推进区块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借助科技公司的技术力量搭建安全可信的区块链平台,通过共建联盟链等方式推动行业协同发展。

(三)服务实体,深度融合

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在参与主体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的金融场景应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做好长三角征信链项目,增加服务对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促进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深挖应用场景,推动集成创新。

(四)管控风险,创新监管

一是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对现有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挑战,防止区块链技术风险与金融业务风险叠加产生风险扩散效应。二是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契机,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块链金融创新应用开展测试,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提炼优秀实践和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2)[R].2022.

[2]周猛,高峰.商业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现状与前景探析[J].商业银行,2018(7):46-53.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1篇8

关键词: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价值链;模块化;战略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11)06―0065―06

一、企业价值网络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MichaelPorter《竞争战略》(1980)和《竞争优势》(1985)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构筑了较为完善和权威的产业竞争理论框架。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五力分析模型和战略集团等概念的提出,使得“竞争”成为企业寻求优势的主流手段,击败对手成为经营成功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各个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行业内竞争模式日益丰富,互联网技术使得部分竞争对手甚至具备了一定的隐身能力,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领导者随时可能大规模进入本行业,加剧原有的竞争。这些挑战均使得企业很难盯住所有的竞争对手并采取行动,基于完全竞争的战略思想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合作构筑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开始兴起。战略联盟、战略网络和价值网络等基于合作的战略思想研究不断深入。

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价值星系的概念。Normann和Ramirez(1993)提出的价值星系(ValueConstellation)概念实现了从企业、产业向整个价值创造系统(TheValue―creatingSystem)的过渡。价值创造系统是供应商、战略联盟伙伴、客户共同组成的价值创造体系。企业价值网络概念出现于AdamBrandenburger和BarryNalebuff(1996)的著作《co―opetition》(竞合)一书。这本著作强调了两个概念,一是合作双赢,二是企业共生(Symbiosis)。而这个共生网络本质上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网络。可以说,这个共生网络概念就是企业价值网络最早研究的雏形。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明确定义了价值网(val.uenet)概念,并详细阐释了其五个主要组成要素。

如果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关于企业价值网络的论述是围绕“竞合”和“互补”等核心概念间接展开的,美国学者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撒,R・柯克・克雷默(2000)在《ValueNets》(价值网)一书中对价值网的阐释则更为清晰和实用。价值网是一种新商务模式,将客户个性化要求与高效的供应体系相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作各方的无缝连接,以高效率提供解决方案。价值网是企业适应巨大竞争压力、全球化趋势和客户苛刻的个性化需求的有效竞争模式。价值定位、经营范围、利润捕捉、战略控制和有效实施是有效构筑价值网的五个步骤。

Kathandaraman和Wilson(2001)强调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客户驱动性,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SuzanneBerger(2001)则从企业能力成长角度指出价值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单个产业环节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AdrianSlywotzk(2002)进一步在专著《ProfitZone》(利润区)中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围绕客户价值重构价值链以实现客户整体价值最优。

国内学者在企业价值网络问题上提出了大量有创造力的见解。刘东(2003)从虚拟组织角度探讨了企业价值网络的实质。模块化、知识整合和快速协调是价值网络显著特点。周煊(2005)指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的概念是对各种新兴运作模式的提炼与深化。胡大立(2006)指出价值网络是企业间的合作而连接起来的价值体系。刘海潮(2007)提出价值网络涵盖了企业自身、客户、市场对手、联盟伙伴等多重经济关系的网络体系。它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网络、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合作关系网络、以网络主体间关系为核心的竞争关系网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价值链的个体对抗演化为群体对抗,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群体竞争的网络模式。企业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多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系统的整合,将企业竞争战略从个体层面发展到网络层面,通过网络成员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构筑整体竞争优势。客户需求激发、组织动态演化、信息技术整合和群体协作响应是企业价值网络的核心运营理念。

二、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

1.价值链理论延伸与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研究

对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最直接的理论阐释就是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入手。价值链理论认为,五种基本价值活动(内勤、生产经营、外勤、市场营销和服务)和四种辅助价值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构成了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则组成了行业的价值系统。李垣,刘益(2001)探讨了价值链思想的局限性:单向、静态、缺乏创新。价值网络则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效用体系、资源选择、制度与规则、信息联系、市场格局和价值活动是价值网络基本构成要素。周煊,程立茹(2004)指出,价值链理论是深入阐释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理的基石。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战略价值活动,并不断增强在战略价值活动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关注自身战略活动定位已经不够,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是构筑竞争优势的两个必然维度。王伟(2005)从能力要素、业务单元两个角度探讨了价值网的内涵,指出价值网价值创造源于能力要素分解。罗珉(2006)认为价值星系标志着企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机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指出打造价值星系是企业领袖的核心任务。胡晓鹏(2007)通过对基于价值链理论和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微观基础的剖析,构建出一个能够解释并适应于不同微观经济基础特征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分解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可以使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整合方向。价值链环节分解后的模块化运营,使得企业微观运营层面呈现出网络化特征,这为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演化提供了基础。姜奇平(2009)指出,价值

链明确的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而价值网络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元之间的无缝对接,企业的运作融为一体,边界已经模糊。

2.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企业价值网络运作机理研究

在阐释价值网络运行机理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模块化理论展开,也有学者从虚拟企业和系统理论方面加以阐释。朱瑞博(2004)认为价值模块的出现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分解、重建和整合。余东华,芮明杰(2005)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发生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解构为价值模块,价值模块整合成为有竞争力的价值系统。余东华,芮明杰(2008)模块化网络组织是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价值的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四个阶段是其核心环节。引导价值的合理流动,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模块化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闫中锋,刘东(2006)指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很难在所有的价值环节上都保持最有效率的状态,无法依靠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价值链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只能存在某一个环节,这就是核心刚性问题。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对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提出快速变化和调整的要求,因此,解决核心刚性问题也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通过组建模块化网络培育、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并解决核心刚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平,狄辉(2006)从模块化角度区分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全球各产业以标准模块为基础的制造模式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当产业从价值链竞争转向价值系统竞争后,就会逐渐形成标准化模块企业。价值网络可以吸引大量的标准模块企业加入,而大量模块标准化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组合,为价值网络提供新的创新优势。赵骅,丁丽英,王金山(2009)从网络角度围绕集群经济规模问题,研究了最优集群经济规模特性,并探讨了动态和稳态集群背景下网络成员数量的控制方式。

3.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1)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表现

周煊(2005)认为信息时代企业新兴运作模式的本质是能够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源于某些擅长的价值活动,还来自对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价值系统的管理。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规模经济、风险对抗、黏滞效应和速度效应五种基本竞争优势效应。李海舰,原磊(2005)企业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围绕自身核心能力打造价值模块,将自身看做全球经济网络的一部分。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价值活动之间并不孤立,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同价值活动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每一成员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与相关组织核心力的结合实现的。

(2)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阐释

吴海平,宣国良(2002)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将价值网络与集成价值链的精益生产模式和灵活制造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价值传递机制,整体性的运营和利益协调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源泉。

方润生,李垣(2002)提出企业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的概念,强调内部产出对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高效率的内部产出能为企业外部产出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要有效实现企业内部产出对其最终产出价值优势的贡献,企业应努力建立宽松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相容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用体系、非官方活动与官方活动协调与转化机制,进而促进企业非官方活动的健康发展。高效率的内部产出是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泉。

周煊(2006)认为企业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的强化平台、调整平台和保护平台。通过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减少网络的交易成本,这是价值网络提高客户价值让渡效率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价值网络具备良好的沟通结构,能够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网络的知识分配加以规划、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于其内生的知识管理优势。(2007)从知识视角出发提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的概念,分析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并构建了智力资本价值网络内的知识转化模型。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三个维度。

蒋琰(2005)从资源观角度阐释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活动,主要体现在价值的交换关系上。资源运动及其价值交换关系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统筹企业价值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各方资源并平衡网络各方利益。这种网络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开放式的动态关系网络;价值网络处于远离平衡态;价值网络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3)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构筑与演化

林子华(2006)从虚拟企业角度阐释了企业网络的价值增值机理。企业虚拟化运营过程中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组织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宽广的信息支持,而且为企业之间的网络合作创造了新的组织机制。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这种创新的技术经济特点,大大地促进了信息时代企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网络化实现。

邓龙安,徐玖平(2007)指出,技术范式(Technologyparadigm)演进与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有密切联系,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导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新的价值网络形成。技术范式要成功实现转移,需要考虑现有产业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接近“自然极限”,此外是否出现新的破坏性技术也是关键。企业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依靠规模报酬效应和垄断势力,但是技术范式转移使企业价值网络失去规模报酬优势。在技术范式转移时期,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网络价值活动的横向联系,减弱纵向联系,并运用松散连接法对企业价值网络活动的联系进行管理。

俞荣建,郝云宏(2009)认为构建客户化的价值创造网络是企业组织演进的最新趋势。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绩效根本上表现为网络系统的客户化水平和动态的顾客价值创造能力。价值模块构成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要素,价值创造网络系统绩效的提升有赖于价值要素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价值要素的模块化设计、价值模块的处理策略选择和价值创造网络的系统结构和价值创造机理设计。俞荣建(2009)还运用模块化的价值网络理论,分析了素有“小狗经济”之称的浙江产业集群,阐释如何从价值网络理论角度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一些具体建议实践指导性较强。

4.企业价值网络的其他问题

(1)企业价值网络的公司治理问题

卢东斌,李文彬(2005)认为公司治理研究个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转向公司间关系的治理研究。这是一种超产权关系的治理问题。在以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公司治理中,价值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和客户网络关系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公司必须采取分类治理思想,协调、维护、发展好对各种网络关系。协调企业创造价值、维持价值创造各方关系,不断吸引各种资源进入网络,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卢福财,波(2008)探讨了全球价值网络中中国企业的定位问题。论文指出在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跨国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价值创造的低端状态。这种全球价值网络发展模式会强化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并可能造成环境破坏。论文从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微观角度构造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低端锁定博弈模型,模型的结论指出跨国公司会无条件地对中国企业的价值升级路径实行封锁。中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主要障碍表现在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与规模差异、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以及企业自身心智模式与创新能力低下。

傅代国,田小刚(2008)指出当前价值创造的重心已经从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价值星系中存在一个主导性“恒星”企业,它往往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创造资源,如核心技术、知名品牌、领袖人物等,其他模块企业自身优势往往需要与“恒星”的这种资源结合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价值。“恒星”企业是价值星系得以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价值网络的文化问题

方本新,张宁(2008)重点探讨了价值网络的文化概念。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价值网络也为企业创新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网络构建往往容易忽视文化问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和运营上。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价值网络竞争力,还必须培育价值网络成员企业认同的文化。只有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文化空间,才能改善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营造一个产品、知识交流的平台。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活动方式乃至整个价值生态系统必然随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产业或企业个案研究

欧阳双喜,王世豪(2008)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及得到的启示。该文分析了海尔价值网络的价值定位,信息交换机制和能量交换机制,指出海尔公司通过有效的构筑价值网络赢得了竞争优势。文章分析指出企业价值网络的运行需要以高度的网络化为基础,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整个业务模式,确立全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让渡流程。

吴晓波,杜健,韦影(2005)在战略联盟和价值网络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G业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作者将价值网络看作战略联盟关系的网络化,认为价值网络即战略网络,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3G业务发展的5大因素的各自权重,并探讨了战略网络在3G业务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3G业务网络发展的平台构建策略、合作内容策略、合作模式策略、终端整合模式策略、营销服务渠道整合策略以及宣传合作模式策略。

刘蔚(2006)运用价值网络工具分析了旅游产业,指出旅游业价值网络是以具有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为中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各种纽带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客户整体服务网络。旅游价值网络要做好核心企业的选择、旅游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网络收益的稳定性等工作。中国旅游企业构筑价值网络应该以航空公司,饭店集团等为核心,也可以构筑基于旅游中介的旅游价值网络。

陈宇科,喻科,孟卫东(2009)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对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了阐释。论文基于价值网理论,提出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以产业链为主要路径、以价值创新为目标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并探讨了其网络内涵、控制机理和运营特点等问题。

三、企业价值网络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构筑价值网络战略理论模型

当前的竞争已经由个体竞争转向群体竞争,战略制定也已经由个体层面发展到群体层面。因此,系统性的网络战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代传统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企业的未来竞争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企业价值网络的提出源于管理咨询实践,虽然操作性相对较强,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系统、对企业战略制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如何将价值网络与当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战略理论体系,以便更深入、透彻和系统地指导企业经营实践,将是未来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重要方向。

2.整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

在价值网络研究之前,战略网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Jarillo(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战略网络”概念,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系统地阐释了战略网络的研究现状。毋庸置疑,要深入展开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就必须理顺企业价值网络与战略网络在理论逻辑方面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融合战略网络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前,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见到。实际上,企业价值网络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战略网络,其核心战略逻辑源于网络运营的客户需求驱动。战略网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价值网络研究的深入展开。

3.整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成果

价值网络的本质是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价值网络的研究显然应该与营销学领域大量与客户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周煊(2005)指出价值链理论过于局限于厂商价值,创新性地运用客户让渡理论丰富价值链理论,从微观层面阐释了企业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除了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外,对企业价值网络的研究还可以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网络营销理论等大量营销领域现有理论和成果结合起来,对客户价值驱动的网络竞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9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Guangzhou'scoldchainlogisticsdevelopment,thepaperanalyzesthemajorproblemsexistinginfreshcoldchainlogisticssystem.Fromthe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thedevelopmentofthethirdpartylogisticsenterprisesandtheallianceoffreshcoldchaindistributionsystem,thepaper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whichcanprovide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China'scoldchainlogistics.

关键词:冷链物流;广州市;问题;对策

Keywords:coldchainlogistics;Guangzhou;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96-02

0引言

广州市拥有极大的生鲜市场需求,是全国最大的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冷链物流设备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地区,是最有利于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地区。2013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州市了《构建广州现代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专项研究》等文件,旨在规范冷链物流的管理,增强生鲜食品的安全,推进生鲜市场的发展。

1广州市冷链物流发展态势良好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集公路、铁路、航空、河运、海运和信息六大系统于一身的交通运输中心城市,广州自然而然成为了华南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这也使广州市的冷链物流发展迅猛。根据广东物流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广州市水果蔬菜冷冻冷藏运输率为25%,肉类冷冻冷藏运输率为40%,水产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为50%,有冷冻冷藏功能的车保有量1900余台,冷库能力高达110万吨,其中拥有5000吨以上规模的冷冻冷藏库有50多座,而且冷冻冷藏汽车和仓库都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政府的扶持和企业技术的提升,冷链溯源、全程监控技术、RFID及传感技术、信息化技术等都得到全面应用,广州市冷链物流从过去单一的肉类和水产类,向蔬果、花卉、奶制品等更多生鲜农产品推广。同时,加大了从局部生鲜冷链向全程生鲜冷链发展的进程。

2现有生鲜冷链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

生鲜产品属于易腐货物,必须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才能实现在加工、贮藏、运输、配送、销售过程中的保鲜。图1所示为生鲜冷链物流系统流程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生鲜产品冷冻或冷藏。然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差、冷冻冷藏技术水平落后、冷库仓储运输成本高、配送时间长等问题,仍然是广州市生鲜冷链物流系统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目前中国整个生鲜电商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2.1冷冻冷藏设施缺口大,已有冷链物流基础O施落后

广州市现有冷冻冷藏功能的车保有量尚不能满足全部生鲜运输的需求,在1900余台车里,只有一半是配备制冷机的物流车,而且大部分采用的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相应的冷冻冷藏设施[1]。

2.2第三方物流服务滞后,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物流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我国第三方物流体系发展明显滞后。根据调查,广州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主要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自己完成,不仅使冷链物流的成本高,也使第三方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滞后[2]。另一方面,由于冷链物流服务市场信息的不流通,行业行规无法建立,使得冷链物流市场混乱,恶性竞争、不诚信交易等时有发生,这些都阻碍了冷链市场的发展壮大。

2.3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高,物流资源损耗巨大

一方面由于地域的原因,广州市大部分地区的冷库主要用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到了封鱼期等生产淡季,冷库往往处于闲置状态,物流资源损耗巨大。另一方面,易腐物品的装车过程大多在露天进行,存在温升受腐的可能。加之60%以上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还是采用普通卡车运输,由此造成的产品腐变损耗,也使物流费用居高不下[3]。

2.4冷链物流的产业链缺乏整合,冷链系统没有形成

由于生鲜市场信息传递落后,生鲜行业的上游和下游缺乏整合,所以无法为整个冷链物流系统作整体规划和协调,存在着冷链物流供需失衡、无法配套、冷链断链等问题。易腐货物不同于普通货物,必须在储藏、运输、搬运过程冷藏以及自动控温,建立完整的冷藏物流链,才能有效保证流转过程中的保鲜[4]。

3冷链物流配送对策

3.1推动冷链配送基础系统信息化

由政府出面,一是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和完善生鲜产品流动信息公共平台,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动态数据,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对原有的冷藏冷冻设备,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5]。三是开发专业的冷链物流系统规划软件,包括库存控制模块、顾客服务模块、仓储管理模块和运输管理模块等基本内容,实现对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划。

3.2促进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对中、小生鲜产品生产商来说,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运行和维护成本都很高,势必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来承接。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造成目前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科学引导,帮助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物流的规模化效益来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

3.3共建基于联盟的生鲜冷链共同配送体系

由于广州市生鲜冷链配送产业链上的不成熟,导致了生鲜配送总体成本的提高。政府可以与物流行业协会一起,通过整合产业链上的多方资源,以共赢的思维联合共建基于联盟的生鲜冷链共同配送体系,解决高物流成本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产业链,提高整个广州生鲜配送的服务水平。如图2所示为基于联盟的生鲜冷链共同配送体系结构图。共同配送模式中最核心的是“电商联盟信息系统”[6],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作为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能通过该系统实时查询,跟综产品信息,合理规划配送,减少作业反应时间。

4结束语

广州市拥有极大的生鲜产品市场需求,但目前广州生鲜市场在冷链物流配送的限制下,规模发展处在了瓶颈阶段。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冷链物流配送问题,找到应对措施,降低冷链成本、完善物流体系,构建最佳运营模式,率先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模板。

参考文献:

[1]张杨平.菜鸟网络背景下电商生鲜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商贸,2014(3):10-11.

[2]郭峰.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1(4):40-44.

[3]向亚妮,等.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9):201-202.

[4]胥军.电商开打生鲜大战,冷链物流支撑乏力[J].信息与电脑,2013(7):20-22.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10

为何一个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联动效应?有人把它与印刷术的发明相媲美,它能够标志着下一个数字时代(价值互联网)的来临。区块链(BlockChain)到底具有什么特征,为啥说它有分布式社会账本功能?它与传统互联网技术有什么联系?它对社会、企业的财务运行、商业模式有何影响,又对会计核算、审计业务有什么创新,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应对策略?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生活在未来之中。本刊拟请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管理会计与信息化中心主任许金叶撰写《区块链:引领财会革新的逻辑》系列文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对区块链中财务创新与会计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同时,也欢迎有见解的作者投稿,本刊将优先发表。

【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四大技术的落地、发展及壮大,数字货币的底层信息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正本清源,借鉴科技发展三大动力结构理论,从信息技术、社会经济及其思维三个维度来探索区块链产生的根源。认为区块链本质是现代数据库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的集成,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数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科学,从而为未来阐述区块链将引领财务业务创新与会计核算革命提供逻辑基础。

【关键词】区块链;数据库技术;密码学;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09.7;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13-0132-05

引言

当前,区块链技术不仅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而且在物流追溯、资产转移及合约管理、身份论证、选举投票等领域中应用。以比特币、以太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在金融等各领域应用,标志着信息互联网时代向价值互联网时代转变。为何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联动效应?有人甚至把它与社会发展史上印刷术发明的作用相媲美。那么,区块链(BlockChain)因何而生?^块链是什么技术,有何种特征?为何说具有分布式社会账本功能?区块链对社会和企业的财务运行、商业模式有何影响,又对会计核算、审计业务有什么创新,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应对策略?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区块链发展的三大动力结构:经济全球化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认识转型三者联动的必然

除了细菌、古细菌、原生生物三类单细胞有机体,加上菌类、植物和动物共六类物种外,科技产物(人造物)被称为地球上第七类物种。科技与前面生物共同具有基本属性。针对当前出现的“机械系统在生命化,生命系统在机器化”的现象,人们对科技的本源、发展轨迹与动因非常关注。本文借鉴《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新作《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科技发展三大动力要素来解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动因[1]。凯文・凯利阐释了科技发展的三大动力要素,以科技自身结构的需求解释了科技发展的必然性,以科技内部发展的引力解释科技进步的偶然性,以人类社会在开发科技选择时的集体意识解释科技发展的开放性。

(一)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信息技术问题:区块链发展的自身结构需求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当今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标签,各国经济均朝着全球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和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服务等经济资源,以完成社会生产、分配、交流和消费等经济行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市场、生产、资金、金融、科技及信息传播等多领域的全球化,而多领域全方位的全球化经济正迫切需要业务实施的实时性。实时性一方面要求在交易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事实上,目前资金、资产的转移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而且由于各国机构的管理差异,造成了交易时间与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实时性要求信息的真实性,这直接影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决策。这些经济问题的本质是分离均衡问题,正在发展的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分离均衡问题。

1.分离均衡: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均衡是指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不代表着绝对平均,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又或者是一种逻辑关系,例如力学中的稳定与平衡。类似的,均衡的概念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领域,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经济单位或变量相互制约,没有任何“变革动机”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均衡的理论是源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可用来解释宏、微观的经济问题。作为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分析性工具,经济均衡理论在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分离均衡也是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概念,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2]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Spence)[3]对分离均衡的研究颇有建树。简单而言,分离均衡是指不同的经济单位利用信息传递机制分离到不同领域,或者不同的经济单位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汇聚到同一领域的过程,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任何参与方无法轻易改变这种形成机制。

在资源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企业或组织都想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创造财富,但是有限的资源不能被无限制地瓜分,每一个企业或组织应当合理配置资源并利用资源去创造更多资源。因此,企业管理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二是如何激发企业资源的有效性。分离均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这两大难题,即利用信息传递机制使企业资源达到稳定和最优的状态。例如,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企业关系处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处理利益均衡问题就需要利用信息来区分它们从而实现分离均衡。均衡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表现更加突出,例如经济全球化直接的需要是业务的实时有效执行,然而在交易时间上,资金、资产的转移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而且,各个国家的机构管理差异,造成时间与成本的增加。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也直接影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决策。

2.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实时造成分离不均衡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已经有学者证明,当信息完全对称时,企业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使得企业资源创造出最大收益。以次类推,在企业管理中,信息的不完全性、非对称性、信息的实时有效性同样影响企业绩效是否达到了最优。信息的不完全性会导致管理者难以预测未知的变化,从而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则难以控制和及时应对。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参与业务的双方由于制度或其他因素不能彻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其中一方不知道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及信息的真假,容易造成逆向选择等问题。

3.解决信息分离均衡呼唤区块链技术

解决信息分享均衡问题需要经济业务实时产生,传递与共享真实的信息,互联网下虽提供了巨量信息,但也表现出信息超载、泛滥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来解决,而区块链技术恰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诞生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区块链技术进步的偶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互联网(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本质是网络(Web),网及网络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互联网技术主要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扩展到整个网络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连接,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互联网),还表现为人与物的连接,以及与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二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单向信息传递的Web1.0大门户时代、双向信息传输的Web2.0互动时代,以及个性化信息集成的Web3.0智能时代。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能够基于平台实现个性信息整合。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信息产生的内容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信息产生的主体从人到物,信息产生的方式从手动到自动,信息性质逐渐呈现真实性。但是,信息的收集、存储及传输仍然饱受不安全、不真实的困扰,这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内部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办法。

(三)分布式群体智慧:区块链产生的社会思维

提及区块链,人们提到最多的词汇是“去中心化”,但是区块链的核心思维应该是分布式群体智慧的思想。人们想到“去中心化”主要是因为人们饱受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中心化媒介”对个体隐私侵害。实际上,区块链的贡献不仅是“去中心化”思想,还是分布式群体智慧。分布式群体智慧主要是人类认识思维从还原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变的结果。

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主要有两种方向:一种方向沿着分解、细化、深入的思维,即还原性理论;另一种方向沿着综合、集体、组成的思维,即复杂性理论。还原论推崇简单性规律,主张任何现象均能够经分解、细化、深入等程序推导出一系列的基本组成因子,随着对这些基本因子研究的深入,一步一步还原出表面现象的内涵。复杂性理论是一门研究复杂现象的理论,这些现象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时间不可逆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特点。基于还原理论上“高效源于控制”的思想向基于复杂理论上“高效源于无为(失控)”的思维转变,这个道理,后面的系列文章中将不断涉及,由于篇幅问题,论文不展开。实际上汇流成河、积沙成塔等道理都是分布式群体智慧的反映,区块链中的分布式群体智慧有助于解决交易中的“公信力”问题。

二、区块链是各项信息技术的C合体

(一)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产生简史

虽然杰出数学家戴维・查姆在1993年就提出eCach数字化支付系统,并创建荷兰公司进行运营,但是,最终因为在线购物客们不关心个人隐私的泄露和安全问题,在1998年最终破产。eCach数字化支付系统一度受到冷落。针对澳大利亚企业家JamesADonald对不需要第三方权威认证、点对点网络的eCach支付系统的质疑,在2008年11月1日深夜2点10分,SatoshiNakamoto(中本聪)给他回复了一封《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邮件。这封邮件简洁、优雅地阐述了eCach支付系统的五个主要特性[4]:可以用点对点的网络解决双重支付问题;没有类似铸币一级的第三方的信任机构;使用者可以完全匿名;可以用哈希现金形式的“工作量证明”来制造新的货币;用以制造新的货币的“工作量证明”同样可以用来预防双重支付。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得到黑客及金融社会的广泛重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得到迅速应用,这也标志着价值互联网的到来。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而闻名的中本聪获得2016年诺贝尔奖的提名。

那么,《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到底解决了什么信息问题,为何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可以具有eCach支付系统的五个特性?论文认为探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金融领域、物流追溯、资产转移及合约管理、身份论证、选举投票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原因之前,必须清晰区块链是什么。论文认为区块链=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区块链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的集成,是一门集信息技术、数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科学。

(二)加密、序时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技术在区块链中的发展

1.数据库技术发展简史

数据库(Database)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主要用来采集、存储和管理数据,是进行数据加工和信息传递的基础。根据数据模型的特征,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为网状数据库(又称层次数据库)时代、关系数据库时代和面向对象数据库时代。

(1)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

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解决了集成数据的存储问题,为现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状数据库利用存储路径表明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些存储路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和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又能保证一定的逻辑独立性,可以有效促成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但是,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中需确切表明数据的存储路径,因此也导致了此类数据库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性方面的不足。

(2)关系数据库

CoddEF[5]首次以数学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列示了衡量关系型系统的十二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随后,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并在之后的诞生了与关系型数据库相对应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QueryLanguage,简称SQL),以标准的计算机编程语句为基础,集成并实现了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能够接受用户的行动指令,而用户不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指令,即可实现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等功能。关系型数据库不仅能够解决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也能解决数据的独立性与抽象性问题。同时,关系数据库以严格的数学和逻辑学为基础,界面简洁,容易理解和操作。不足的是,关系数据库无法解决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

(3)面向对象数据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各领域对数据库技术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也标志着第三代数据库系统时代的到来。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在集成第二代数据库系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多种数据结构,普遍应用于各大领域。面向对象数据库支持标准网络协议和数据库语言标准,能够实现对数据、知识和对象的有效管理,具有优良的兼容性、可移植性与可扩展性等特性。不足的是,这种数据库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技术取代了原来的关系型数据库,查询语句十分复杂,加大了使用者的更新成本和学习成本。

2.加密、序时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

区块链技术是加密、序时链接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中加密、序时链接在下文展开分析,这里仅介绍区块链数据库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信息的本质和来源在不断变化,伴随着Internet与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产生。物联网下数据的复杂度和数据量都在迅速增长,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更高要求,传统数据集中式存储在单个计算机上,系统不安全且不灵活,不能够随时适应用户的需要。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库技术(并行数据库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等)结合的产物[6]。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分散各地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似集中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具有局部数据库和整体数据库的概念,不仅能够对数据进行全局管理,又能够保证各点自主管理数据。数据具有独立性和透明性,除了处理数据的能源花费大外,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问题较大。

三、哈希(Hash)函数及其算法:区块链中的密码学

(一)哈希(Hash)函怠―密码学的“瑞士军刀”

信息有极大的价值,尤其在军事领域中,信息加密与解密具有重要的价值。“凯撒密码”、二战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戚继光之反切码、二战中池步洲与山本五十六之死等都是著名的信息密码故事。密码学是一门研究能够将可识别的正常信息转换成不可识别的隐秘信息用以传播,同时又能将不可识别的信息还原成正常信息的方法和原理的科学。最原始的加密的方法是手工加密,需要人工破译。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实现了机械加密、现代密码加密和数据加密[7]。哈希(Hash)函数是密码学中的高级手段,具有三个特性:其输入可为任意大小的字符串;能产生固定大小的输出;能够进行有效的计算(哈希值计算的复杂度为0(n))。

哈希(Hash)函数之所以被称为密码学中的“瑞士军刀”,关键是因为哈希(Hash)函数能够满足密码安全需要的三个标准:

(1)碰撞阻力:如果无法找到两个值,x和y,而x≠y,则H(x)=H(y),称哈希函数H具有碰撞阻力。

(2)隐秘性:哈希函数H具有隐秘性,当其输入r选自一个高阶最小熵的概率分布,在给定H(r/x)条件下,得出x的值是不可行的。

(3)谜题友好:如果对于任意n位输出值,假定k选自高阶最小熵分布,如果无法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在比2n小很多时间内找到x,保证H(r/x)=y成立,那么,哈希函数H为谜题友好。

(二)数据的加密、序时存储与通信:区块链中的密码学

当密码与数据库结合在一起时,此类数据库俗称是可定义的数据库。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根据管理的需要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定义,也就是可定义的数据库。区块链中的数据库就是应用密码学来进行定义的数据库。

区块链以区块为单位组织数据,区块是一种记录交易的数据库,以加密的方式存储网络上所有的交易记录。每个区块由区块头和区块主体组成。区块主体只负责记录前一段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的大部分功能都由区块头实现。区块头履行数据库的加密、序时存储及通信的义务,由以下方面的内容组成:

(1)版本号,标示软件及协议的相关版本信息。

(2)父区块哈希值,运用哈希值使得每个区块首尾相连,形成了区块链,并且哈希值对区块链的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Merkle根,由区块主体中所有交易的哈希值再逐级两两哈希计算得出,用于测试某笔交易在区块中的真实性。

(4)时间戳,记录该区块产生的时间,精确到秒。

(5)难度值,指该区块相关数学题的难度系数。

(6)随机数(Nonce),记录解密该区块相关数学题的答案值。

区块链的形成主要过程如下:把在本地内存中的交易信息记录到区块主体中,在区块主体中生成此区块中所有交易信息的Merkle树,把Merkle树根的值保存在区块头中;把上一个刚刚生成区块的区块头数据通过SHA256算法生成一个哈希值填入到当前区块的父哈希值中;把当前时间保存在时间戳字段中;在当前区块加入区块链后,各节点就会立即开始生成下一个区块[8]。难度值字段会根据之前一段时间区块的平均生成时间进行调整以应对整个网络不断变化的整体计算总量,如果计算总量增长了,则系统会调高数学题的难度值,使得预期完成下一个区块的时间依然在一定时间内。

时间戳不仅能够准确记录文件创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反映文件创建的先后顺序。数据库对一份文件进行确认,时间戳服务器必须包括指向之前文件确认的哈希指针,当前时间和文件内容本身,并用这三条信息来对文件进行签名。时间戳保证了文件的真实性,确保了文件内容不会被其他节点篡改,文件存储的顺序也被保存下来。

四、网络管理激励机制:区块链的网络f议

群体智慧的结晶往往大于局部的力量,但是,并非所有的部分凑合在一起就能够大于群体。究竟是“三个臭皮匠大于诸葛亮”还是“三个和尚无水喝”,这需要视情况而定。在企业管理中,容易出现“三个和尚无水喝”的困难。如何促使部分总和超过整体,就是区块链技术与管理技术结合的结晶:通过网络协议(个体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共信力”来解决“公信力”的问题,实现网络管理激励机制。

(一)网络通信协议:各个节点的通信规则

网络最早产生于美国军事的阿帕网(ARPA)。基于阿帕网的大部分电脑相互之间不兼容,不仅单机上任务不能共享,而且单机之间难于通过接口信号处理机实现互联。为解决“资源共享”的目标,有必要建立所有电脑共同都必须遵守的标准,即网络协议。网络协议实质是一种规则,规定了网络上各节点进行网络通信的规则,每一台计算机必须遵守网络协议才能与因特网联通。其中,TCP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两个广为使用的因特网协议。一般而言,TCP/IP协议分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个层次。在进行数据传送时,每一层可以直接联系它的上下层进行数据传输,并可借助上下层网络以满足本层的要求。

(二)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

区块链技术支持点对点的网络。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异。任何节点都可以随时参与协议,能够随时与其他节点连接,这些节点构成一个随机的网络拓扑结构,共同遵循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是充满技术特质的协议,比如需要遵循泛洪算法;比特币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是一个开源协议。同时,各个节点的资产必须能够数字化,能够形成智能资产,参与“智能合约”。

(三)网络节点整体行为的管理激励

由于区块链所支持的点对点的随机网络,各个节点参与整体合作网络的原则是“平等”与“民主”,只能依靠“利益”驱动而不能够用“棍棒”约束。这就是网络节点整体合作行为的管理激励。合作要形成稳定的均衡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要求所设计的“挖矿”算法不仅能够激励各个节点积极参与价值传输活动的记账活动,同时,又要防止任何节点难于操控共识形成的过程。当前,比较流行的是权益证明机制和工作量证明机制。

结语

本文从源头上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三大动力要素,以经济全球化趋势解释区块链发展的自身需求、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解释区块链技术的偶然性、以社会认识转型解释区块链发展的开放性。区块链的本质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密码学、网络管理激励机制的集成,是一门集信息技术、数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主要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科学。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逐步引入各领域,将在物流追溯、资产转移及合约管理、身份论证、选举投票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未来必引领财务业务创新与会计核算革命。

【参考文献】

[1]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2]STIGLITZJE,etal.CreditRationinginMarket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393-410.

[3]SPENCEMA.MarketSignaling:TheInformationStructureofJobMarketsandRelatedPhenomena[M].PHDthesi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2.

[4]徐明星.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3-14.

[5]CODDEF.Arelationalmodelofdataforlargeshareddatabanks[J].MDcomputingComputersinMedicalPractice,1998,15(3):162-166.

[6]杨东,谢菲,杨晓刚,等.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科学技术,2015(1):87-94.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马铃薯收获机;挖掘;分离;清选;输送;专利

中图分类号:T-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010-03

1概述

我是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收获在马铃薯产业链中是最费工,耗时的一项作业,消耗的工作量占整个产业链工作量的40%,收获期短,劳动强度大。因此要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就必须重点解决收获机械化问题。

2马铃薯收获机专利分析

2.1全球专利申请情况

图1是全球历年来马铃薯收获机申请量,从全球历史申请量来看,自从1966年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制技术起步之后,相关专利申请量大致呈上升趋势,从1976年开始进入一个缓慢发展阶段(1976-2004年),专利申请量保持在一个稳定变化的区间,维持在平均每年20件左右的申请量的水平;自2005年起马铃薯收获机专利申请呈急剧增长趋势,并于2013年达到顶点。

从图2国家申请量分布来看,中国、俄罗斯(含前苏联)、日本、德国是主要的马铃薯收获机专利申请国,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含前苏联),二者申请量数量之和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数量之和。

2.2国内专利申请情况

国内针对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制相对起步较晚,如图3为国内马铃薯收获机的申请量。由图3可知,我国于1992年申请了第一份马铃薯收获机专利申请。一直到2006年,整个专利申请的数量较少,这个时期正是国内研究单位和公司还处于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与国外先进的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差距较大。2006-2011年,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开始发展,申请量稳步增长。进入2012年以后,国内的马铃薯收获机技术出现急剧增长趋势,这与近几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和马铃薯需求量增加的趋势相吻合。2014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了87件,并且发明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已经开始逐步赶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这表明国内相关企业单位或个人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加强了马铃薯收获机技术的创新和储备。

在国内关于马铃薯收获机专利申请中,申请人主要是个人,其次是公司,高校和研究所等相对较少,图4表示国内申请人的申请量分布。个人申请占了一半以上,这与我国的马铃薯种植情况相符。由于中国面积辽阔,不同区域马铃薯的种植方式和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差异,使得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进而不同地方需要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机型。再加上中国马铃薯种植户零散,大面积种植的农场较少,进而国内企业生产的马铃薯收获机可能只是针对当地的大型用户,而不适用于其他地方的用户需求以及小种植户的需求,高校和研究所也同样如此;而个人则针对自己或其他小种植户的需求,设计生产满足自己需求的马铃薯收获机的情况较为多见。

3马铃薯收获机的技术分支

3.1马铃薯挖掘

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铲是收获作业的起始部件,根据其工作方式可分为固定式挖掘铲和振动式挖掘铲,固定式挖掘铲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该方式应用最为广泛,如RU2309572、CN201639982U、CN102077726A、JP特开2008-182963A、KR20

020022431A等专利申请。振动式挖掘铲具有挖掘效果好,薯土分离效果好、入土角度可调等特点,如SU1276284A1,一种根茎作物收获机,采用曲柄连杆驱动挖掘铲振动;KR20-0448815Y1,一种马铃薯收获装置,采用入土角度可调的振动式挖掘铲,还包括切茎刀;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申请的CN201639983U,三振动侧抛送马铃薯挖掘机,采用振动铲挖掘,降低挖掘阻力,增加土壤破碎率,有利于薯土分离。

根据挖掘铲形状可分为犁形铲、条形铲、齿形铲等类型。犁形铲一般为固定式挖掘铲,如RU2309572、CN201639982U、CN103828529A等专利申请,适合垄作种植的马铃薯的挖掘,挖掘后的马铃薯露在土表面;条形挖掘铲的工作方式为把整个垄的马铃薯连土块一起挖起,然后整体输送到薯土分离部进行分离,如CN200980250Y、CN202235494U、CN202799646U等专利申请;齿形挖掘铲则是在条形挖掘铲的基础上做的改进,将条形设置成多个齿状,达到更好的挖掘效果,如CN202276642U、CN102440113A等专利申请,甘肃农业大学申请的CN102440113A,马铃薯收获机阶梯状挖掘铲,即采用条形挖掘铲设置成多个齿状,增强了挖掘铲的入土性能。

3.2马铃薯分离清选

挖掘后的马铃薯跟土块杂质等混在一起,一般马铃薯收获机在挖掘部件后都会设有分离清选装置,按分离部件的结构形式,可将挖掘分为升运链式、旋转分离筛式、振动筛式、分离辊式、滚筒筛式等。

3.2.1升运链式分离清选

升运链式马铃薯挖掘机作业时,挖掘铲将薯块连同泥土挖起,送到回转抖动式升运链上,在升运链的抖动作用下,泥土与薯块分离,从升运链杆条的间隙中漏下,薯块则由升运链后端下落。如DE3810942、SU1802989A1、CN203206728U等专利申请,均采用升运链式的分离清选装置。升运链式的分离清选装置除了具有分离清选功能外,还具有运送功能,如马铃薯联合收获机:JP特开平847318A、SU893162,均采用多级升运链,边清选边输送,输送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分离清选作业,清选分离效果好。

3.2.2振动筛式分离清选

振动筛式分离清选装置的分离部件一般由前后配置的2个筛子组成。在第一筛(前筛)的前端固定着挖掘铲,并由动力通过振动部件使其振动。如CN202235494U,一种农作物挖掘收获机,采用的技术方案即为与挖掘铲22固定的由梳杆21组成的前筛,通过振动臂19驱动振动,以及后部的簸筛边框15中的振动筛,由后振动臂16驱动振动。按分离筛的固定形式和摆动方向,此类振动筛式分离清选装置可分为2种:一种是分离筛绕立轴摆动的振动筛;另一种是分离筛安装在4根平行吊杆上,可做前后摆动的振动筛,如SU1720531A1,根茎收获机挖掘分离部件,即采用多根平行吊杆驱动挖掘铲后方的振动筛前后摆动。

3.2.3旋转分离筛式分离清选

旋转分离筛又称为转盘式分离筛,一般布置在挖掘铲后方,由圆盘形的外边框支架和成十字交叉的支杆支撑形成。该装置工作时,首先挖掘铲挖掘起来的薯块和土块混合物进入到转盘分离筛中,薯块和土块混合物在转盘分离筛中滚动,土块慢慢变碎,被筛分出去。该类型分离清选装置一般设置在小型马铃薯挖掘收获机中,由牵引装置牵引驱动。如CN101803508A、CN102077726A、CN202235284U、CN203446207

U等专利申请均采用旋转分离筛式进行分离清选。

3.2.4滚筒筛式分离清选

滚筒式分离清选装置一般体积较大,但分离清选效果好,通常设置在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中,如RU2080764C1、CN203181549U、KR100744355B等@申请均采用滚筒式分离清选装置进行分离清选。

3.2.5分离辊式分离清选

分离辊式分离清选装置的一般结构为在挖掘铲后设置多个旋转的辊或滚筒,转向相同,在辊或滚筒上设置若干分离齿,相邻的辊或滚筒上的分离齿交错排列。具体结构如专利CN201878537U,机引多功能薯类挖掘机。该结构的特点是分离辊上的分离齿具有破土和梳刷的功能,对大土块破碎效果好,并且对于茎秆类杂物进行梳刷分离,防止分离清选装置堵塞。EP1836889B1、JP特开2000-106729A、RU2187923C2、JP特开2011-130668A等专利申请均是对分离辊式分离清选装置进行的改进。

3.3马铃薯输送装置

输送装置一般设置在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中,一般采用挡边带式输送机,布置形式为侧向升运式,根据实际需求,有折叠式和非折叠式,同时,有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中的输送装置还具有分级功能。

3.3.1折叠式输送装置

折叠式输送装置具有输送距离远,结构紧凑的特点。一般分为工作状态和储运状态。专利CN202524757U,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即是对折叠式输送装置的一种改进。此外,GB2134763A、US20130149092A1等专利申请也是对折叠式输送装置进行的改进。

3.3.2非折叠式输送装置

非折叠式输送装置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应用较为普遍,专利申请CN102428793A、JP特开平847318A、SU1050598

A、SU1329655A1、GB2195223A等均是对非折叠式输送装置进行的改进。非折叠式输送装置一般都采用多级输送装置,其中GB2195223A,马铃薯收获机分级装置,和SU1329655A1,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均采用的是多级升运链式的输送装置,输送过程中不断分离薯块中的土块。

3.3.3具有分级功能的输送装置

在很多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中,输送装置输送过程中会带有马铃薯分级功能,如专利SU1554801A1、SU1802989A1、CN

101606458A、CN103503627A均是对输送装置中的分级设备进行的改进,其中SU1802989A1,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在提升输送之后采用倾斜的筛孔由小到大的分选筛进行分级。而CN101606458A,分级装袋式薯类联合收获机,则采用在输送过程中设置辊轴链式分级装置进行马铃薯分级。

4结束语

我国马铃薯收获过程在整个农业收获体系中处于自动化及机械化的较低水平,现有的马铃薯收获机械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如售价较高、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作业损失大以及通用性差等,研制高效、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作业损失小和通用性好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械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言明,王芬娥.国内外马铃薯机械的发展概况[J].农机化研究,2008(9):224-227.

[2]史明明,魏宏安,刘星,等.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3(10):213-217.

[3]单爱军,刘俊杰,崔冰冰.马铃薯收获机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4):19-20.

[4]王福义.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2):83-84.

[5]曾山.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2):233-235.

[6]刘剑君,邓明俐,贾世通,等.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学学报,2015,5(1):95-99.

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篇12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区块链技术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发展,诸多企业开始利用各类融资方式谋取发展资金,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在开展外部融资时大多以债权融资方式为主,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同时也导致企业内部杠杆升高、外部地方债增多等问题。在全球统一市场建立完善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发展难度不断上升,寻求有效的外部融资方式开始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受此影响,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方式不断增多。为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及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国家开始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行业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资金脱虚向实,同时国家在2018年实施了资管新规,这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部分辅助业务或现金流资产能够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其流动性相对较低,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让渡特定资产所有权获取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开始受到诸多企业的追捧。受此影响,部分企业开始积极寻求新技术的支持,而区块链技术以其诸多优势成为企业的主要选择,并逐渐应用于资产证券化活动中。本文通过对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情况进行探析,明确区块链技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以期能够为其他企业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有效应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定的指导及借鉴。

二、区块链技术对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分析

(一)有效控制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支出。资产证券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多个环节,且近年来开展相关融资活动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这就导致相关业务数量快速增长,而由于金融机构并未有效开展项目支出管控,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时的成本相对较高。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及时与其他合作部门进行账目核对、项目审核及资金结算等,业务的不断增多加重了机构人员的工作量,这就需要各方投入大量资源,在导致自身成本费用支出增加、各环节衔接难度上升的同时,也使得客户的成本上升。管同伟[1]通过研究发现,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存在数据传递链过长、产品交易结构繁杂等诸多问题,衔接过程中的管不住、看不清等困难导致企业所开展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活动难以获取低成本资金,这也必然会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在从事相关业务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长且所提供服务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时就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支出。区块链技术能够利用职能合约功能及去中心化特性合理控制人工费用,同时对融资过程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进行管控。同时,区块链能够进行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并开展点对点传输,且所有的交易信息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活动时能够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各方共同参加的同盟链,保证各方能够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同时信息传递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机构的人工成本支出将得到控制,清结算工作也将得到快速实施,同时资金流安全性也将得到保障。(二)强化监督监察,提升流程实施公正性。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企业所开展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行为所涉及的所有交易活动都将全面记载于共享账本和数据库中,且数据不会被篡改,交易各方均能够对真实信息进行查询。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各方能够对其他参与者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有效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同时,监管机构也能够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实现对底层资产的实时把控。金融机构在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时,能够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功能对项目实施、合约订立及违约管理等行为进行控制,并对资金、时间等阈值进行设定,实现资金的到期偿还,在提升流程透明度及公正性的同时,全面且有效的保障外部投资者合法权益,降低利益侵害情况的发生。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增多,其中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为保证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国家部门及各行业所属部门应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全面参与的三位一体联盟链,提升信息透明度,保障业务开展公正性。区块链所存储的数据公开透明且能够有效追溯,各参与主体可追索查询相关交易信息,有效增强了各交易流程的透明度,能够提升流程实施公正性,并对各方利益进行有效保障。(三)增强各方互信,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之前,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时,受托金融机构首先需要对证券化应收账款资产原所有者开展全面考察,并根据考察结果确定该资产是否能够进行发行设立,同时,后续流程的开展也会涉及到该考察结果,且金融机构也会安排人员对各项工作开展实施情况进行复核。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考察结果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性,且复核工作是否尽职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实施,各项数据将被保存在各区块之中,且无法被篡改,整个交易链条均能够对数据进行访问。在这种情况下,互信效应将会在整个交易链条中传递,从而增强交易各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杨望和周钰筠[2]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开展时充分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增强信息的沟通交流,加快信任基础建立,增强流程可靠性,从而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受托金融机构能够接收证券化应收账款资产并合理设置资产池,及时对其进行发行设立及流转,而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数据均可追溯,从而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区块链技术能够对具体环节流程进行优化,消除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资产证券化效率,实现对交易成本的有效管控。(四)增强信息沟通,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区块链利用密码学、数学等专业知识将一定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存储于区块中,各区块之间通过随机散列实现链接,从而实现信息在整个链条的传递。在去中心化作用支持下,各区块节点进行分布式核算及存储,能够对数据进行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交易各方均能够获取链条上的信息,这将有助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此外,区块链所存储数据不可伪造,所有交易全程留痕,其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防止信息孤岛问题的发生,增强各方之间的互信程度,缓解传统方式下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姚前等[3]通过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及时获取真实准确的交易数据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成本支出可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地位及话语权加强。

三、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科技”)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通信整机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导产品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现属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全资、控股企业15家,主要分布于贵州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公司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掌握诸多实用发明专利,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1997年,振华科技登陆深交所,股票代码:000733。(一)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动因分析。振华科技拥有多家下属企业,开工及所需投资的项目相对较多,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增,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取充裕的发展资金。此外,企业整体所持有的应收账款数额巨大,仅2015年一年内到期应收账款总额即达到9.2亿元左右,这为企业实施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融资活动提供了基础。本文对振华科技2013—2015年流动资产情况进行了汇总,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查看表1中具体数值可知,振华科技近年来流动资产总额快速增长,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但是应收账款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导致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振华科技组织实施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首先,能够保障控制权稳定性,降低自身偿债压力。若开展股权融资,振华科技虽然无需还本付息,但是控股权会被稀释。若企业开展债务融资,则会加重企业的偿债压力,加之振华科技当前的经营发展资金需求度较高,偿债压力的上升会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既不会稀释股权,也不会增加自身债务,因此更为符合企业融资要求。其次,降低融资门槛,控制融资成本。由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涉及企业所有权的出让,所以资产证券化应归类于债务融资。但是相比于传统模式,资产证券化并未对累计债权余额进行限制,且发行主体并不会对项目信用评级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振华科技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时所面对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的利率相对较低,这有助于振华科技控制融资成本。最后,提升资产流动性,增强现金流稳定性。振华科技所持有的巨额应收账款并不能在企业产生资金需求时立即变现,这将会导致振华科技资金链断裂风险上升,同时其各项投资活动也需要大量资金。而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能够快速将应收账款变现为流动资金,在增加自身现金流量的同时,可有效提升资产的流动性。(二)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区块链技术应用。(1)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情况简述。为保证现金流稳定性,振华科技于2015年以下属五家控股公司为初始权益人组织实施了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首先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然后由其作为原始权益人通过受托金融机构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振华科技此次转让给中国电子的应收账款总额为1.898亿元,然后由中国电子申请发起“中国电子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证资管”)作为受托机构(SPV)进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光大银行作为托管人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账户资金进行管理。投资者在购买相应资产支持证券后,可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具体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2)区块链技术应用情况。为降低融资成本,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振华科技在实施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各方之间的联系,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振华科技联系中国电子、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利用区块链即服务开放平台先一步搭建各自区块,然后四方互联构成同盟链条,并根据实际明确具体智能合约,建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区块链平台,然后逐步将各参与主体引入平台之中。振华科技需将详细的应收账款资产数据信息进行上传,从而建立明确的基础资产底层构架,其他各主体可通过访问相应区块了解基础资产状况。光大银行需要将资产托管信息传输至平台区块,而东证资管也需将专项计划管理数据进行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各方能够对不同区块中的数据进行访问,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及透明度。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数据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此时,振华科技及中国电子能够通过访问相关信息确定计划实施情况,光大银行可对专项计划的资金动向进行监督,而东证资管也可对专项计划进行有效管理。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参与各方应用区块链技术情况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在联合中国电子、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起同盟链条后,振华科技首先将转让给中国电子的应收账款具体信息传输至区块链中,并作为独立区块进行存储;通过访问区块链了解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实施进度。中国电子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设立情况、所涉及的应收账款数据及具体转让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同时对专项计划相应资产支持证券种类、发行及交易情况进行了解。东证资管则将基础资产购买、资产池设立、专项计划相应资产支持证券种类确定及发行、收益分配等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同时通过区块链对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情况进行关注。光大银行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账户资金流转数据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同时通过访问其他区块判断资金流转是否合规。中电投资将底层基础资产现金流变动数据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并通过区块链相应数据分析变动趋势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底层基础资产现金流管理。东证资管将证券交易登记、存管与结算数据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而上交所则将相关资产支持证券的挂牌交易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作为外部投资者,证券持有人将证券购买、登记及交易等相关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同时通过区块链查询专项计划基础资产可靠性及其他参与方管理的有效性。(三)区块链技术应用效果。振华科技此次开展的融资活动充分利用了区块链技术,在有效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提升资产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信息透明度及真实性,对于企业后续开展资产证券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此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1)缓解流动资金占用,提升资产利用效率。振华科技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流动资产占比相对较高,且由于应收账款无法迅速转化为企业流动资金,致使自身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较为严重。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后,振华科技及时将应收账款转变为企业所需发展资金,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流动资金占用问题。振华科技此次将下属五家企业的1.898亿元,在当年度共收到1.843亿元的转让资金,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同时,随着项目的顺利实施,振华科技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得到提升,本文对振华科技2013—2015年资产利用效率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汇总,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振华科技资产利用效率三项指标2015年数据均优于2013—2014年度,可见振华科技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对于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有学者对京东白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时发现,单纯开展资产证券化而不应用区块链技术时,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可见区块链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2)增强沟通交流,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近年来,诸多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在对项目开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限制了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振华科技此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等参与方将相应数据上传存储于同盟链条中,所有数据公开透明且不可伪造,有效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所有参与主体均可通过访问区块链查询所需信息,增强了振华科技、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等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需要通过某一中心获取所需信息,但是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受此影响,信息流转处理的效率将会下降。而在此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应用,振华科技与其他参与主体能够及时获取真实完整的数据并迅速开展分析处理,从而制定有效方案措施,有效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3)消除中心影响,有效控制融资成本。在未利用区块链技术时,企业所开展的资产证券化活动会存在一个中心,其主要担负着数据汇总及项目管理等职责。中心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需求,但是由于数据真实性及全面性无法保障,导致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从而引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在此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振华科技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与东证资管、光大银行及中电投资等参与方开展点对点的交易活动,这消除了传统中心的影响,实现了交易流程的优化及项目运作效率的提升,有效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了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4)提升监管质量,推动证券市场发展。当前,传统模式下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息收集整理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外部投资者及监督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监督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所有数据信息全部被存储于区块链中,投资者可通过访问各区块获取所需信息,确定基础资产质量及项目开展情况,从而对专项计划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外部监管部门也可通过与同盟链相连接而获取相应信息,有效审核专项计划实施合规性,合理监管资金流向,为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随着内外部监管的不断加强及信息不对称的有效缓解,投资者的积极性将得到显著提升,助推资产支持证券的流转,实现交易量的增长,同时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交易过程得到优化,交易效率也可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证券市场的快发展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保障经营现金流稳定性提供了重要助力,诸多企业开始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然而,受信息不对称、管理完善程度不足及相关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所实施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并未能完全实现期初目标。本文以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为具体研究案例,探析其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发现:区块链具有集体维护、公开透明、全程留痕及不能伪造等特性,因此能够帮助企业在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时降低信息不对称,控制融资成本并推动企业资产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对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区块链技术运用理论,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是国内企业今后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大趋势,各行业所属企业应加强对区块链的理解及探索,为相应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二)建议。振华科技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得到有效实施,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技术本身尚不完善且在具体运用时存在部分不足,致使项目实施存在一定风险性,需要企业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所有的数据将会存储于各区块之中,这必然会对区块链存储空间提出较大的要求。振华科技此次开展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相对较小,因此并未发生存储空间不足情况,而若项目较大,所发生的交易较多,则极易发生区块链存储空间不足情况,这必然会对项目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发企业应加快开发相应技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有效提升数据存储空间,同时其他企业应提升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并及时开展系统的维护升级,保证其积极作用的全面发挥。交易频率低是区块链技术当前所存在的较为突出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共识机制及容量的限制,而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这必然会对技术的应用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限制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同时,不可伪造特性为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提供了支撑,但是若参与方所上传的资料存在错误,则此项信息将无法修改,这必然会对后续交易产生影响,导致风险的上升。因此,企业需要对区块链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健全完善,设立自检系统,加强对各区块数据的审查,同时设置错误信息屏蔽系统,及时对上传的错误信息进行屏蔽处理,保证系统所存储的所有数据真实、准确。当前,我国企业外部融资方式相对较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企业的青睐度较高,这也导致难度大、成本高等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完善相应法规,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风险资金参与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证券发行审核体系,健全股权市场运行标准,有限度的提升企业直接股权融资比例,拓宽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连接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管同伟.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新金融,2018(1):27-33.

[2]杨望,周钰筠.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8(21):67-6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范例(12篇)

    - 阅0

    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范文1篇1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

    简述植物多样性范例(12篇)

    - 阅0

    简述植物多样性范文篇1本文名为《园林施工图中自然物的AutoCAD绘制技巧初探》,顾名思义其内容既非详述园林制图,也非详解AutoCAD软件的最基本使用方法,而是AutoCAD软件作为一.....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