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的形式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1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发展分析

1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也日趋成熟,很多移动互联网设备层出不穷,推进了新媒体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数字化、平台化、移动化、社交化均是新媒体平台的特征。在新媒体领域,媒介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变化,同时也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目前,新媒体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形态的劣势开始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科技期刊与媒体融合十分关键。

1.1媒体融合实现了优势互补

当下我国职称评审机制并没有实现重大改革,纸质版科技期刊的发展空间依然十分广阔。纸质科技期刊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纸质期刊的审稿制度严格,其幕后审稿团队的专业性极强,一直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另外,纸质期刊的编写发行是广大编辑团队和幕后审稿团队辛勤劳动的成果。最后纸质期刊在网络发达的国家具有较高的权威,被公众所认同,此外由于纸质期刊在推广中特有的性质,使其基本不会出现版权争议。由于网络刊物的编辑与出版可以同时进行,极大地缩短了出版的周期,所包含的内容大,编者与作者可以在期刊网络中进行交流与探讨。科技期刊主要通过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来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实现纸质期刊、网络期刊、新媒体平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媒体融合实现了图文与音像的结合,使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利用新媒体的分享来扩宽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技期刊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内容形式上,传统纸质期刊与网刊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融合,使三者互相融通,并推动其一体化发展。

1.2媒体融合能够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和增值服务

纸质期刊的小众化传播范围较窄,有明确对应的受众群体,市场细分程度高。纸质版期刊内容的“精”“专”“深”特点,也是其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原因。科技期刊应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强化信息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服务,加强广大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为发表期刊的学者提供一个便捷途径。新媒体以网络技术为优势可以对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并且进行实时传播,通过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为他们提供了碎片化的信息,并且会为客户们提供最新最热的信息,同时也会把读者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将最精简的信息整理推送给用户,这样,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及增值服务将得以发展。要充分了解其他各个媒体的特殊功能及特点,找出自身的独特性,充分了解其他媒体在网络上的定位,利用自己与其他媒体不同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增加用户读者的满意度指数。增强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度,并与媒体相结合来填补三者之间的空缺,从而展现出科技期刊的媒体形态由单一到多元化的展现过程,将科技期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因此,读者就可以准确又快速地看到这些有关学术性的高效率的信息。

1.3媒体融合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

媒体融合可以改变科技期刊传统的播放方式,也使传播渠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因此,期刊的编辑就担起了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同时媒体融合可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发展空间。新媒体技术可以将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行丰富,其特点也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给他们分享碎片化的信息资源。科技期刊的编辑团队通过在网络上对读者的点评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关联的内容服务以及其他的增值服务。科技期刊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分享,编辑团队充分采纳其建议,从而使选题得到进一步优化。科技期刊的编辑团队通过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可以与读者共同进步,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上读者间的交流,可以拓宽科技期刊的学术视野,进而加强了读者的对科技知识的了解。

2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

2.1媒体融合的思维理念

转变思维方式能够促进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媒体形式的优势,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定位。新媒体人应充分明确媒体发展的思维与理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标。简单的“纸刊+网站+新媒体平台”的模式并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全新媒体形态才是最终目的。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品牌设计;IP形象;叙事设计;媒介类型;设计策略

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介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作用下,不仅促成了新媒介的出现,同时还使多种形式的新旧媒介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当前独特的媒介融合语境。作为新兴媒介品牌传播中蓬勃发展的形象资源,品牌IP形象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体现出的优势,正是由其在品牌设计与传播过程中,因多元立体化的叙事化输出方式所带来巨大的价值。与此同时,受当前融合文化的影响,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设计已由传统的单向设计模式,转向更丰富的叙事方向发展,并为品牌的传播、叙事的延展、与客户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更多渠道。

一、媒介融合与品牌IP形象

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交互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各种媒介之间成功打破了传播壁垒,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带动了媒介形象的跨媒介传播,并使媒介形象的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IP(IntellectualProperty,中文为“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近年来在中国品牌形象创新中常常被使用,其意义也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成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结合体。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IP形象成为品牌开展形象传播的核心热点。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壮大,媒介融合形式日益丰满,强大的数字技术使得文本的构成从仅有的文字组合扩充到融合着文字、语音、音乐、音效、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表达任务,由此推动了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的丰富性。品牌IP形象在多种媒介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受媒介技术与艺术的多重语境影响,品牌形象的构成已超越了传统的设计,具备了多路径的交互性和传播形态的特征,品牌IP形象的设计与传播不再完全受品牌方、设计方的控制,而是通过各个媒介平台,在受众群体的推动下进行。受众群体从以前的品牌IP形象接受者成为了品牌IP形象设计与传播的重要参与者,由此也使得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设计更为多维度立体化,并在实现品牌内容与IP形象的有机整合方面,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多元化叙事传播参考。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品牌IP设计与传播的现状分析

随着媒介融合形势的明确,在此背景下的品牌IP设计与传播开始发生相应的改变,在适应当前媒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品牌IP形象的设计与传播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不同。

(一)即时碎片化与传统的品牌IP设计与传播方式不同,媒介平台的数字化发展使得媒介地域和时空发生了改变,由此也使得以往平面的品牌IP设计与传播方式随之改变,不仅可以利用平面图像展开设计与传播,同时还可利用动态影像、APP应用、新媒体展陈等多种媒介平台进行品牌形象信息的设计与相关内容的传递与交流。通过各种公开媒介,品牌形象的受众群体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式的信息接收,从而使品牌形象及相关信息更为深入人心。媒介融合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将多种碎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式进行了整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品牌传播与叙事路径,将品牌IP设计与传播的方向引向了双向的多维度延展,为品牌方、设计方和受众群体打开了一道交流沟通的大门,以共享体验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内容设计,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当然,品牌IP形象叙事的故事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展现出来,但这些媒介中叙事的内容是基于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系统和时间顺序进行构建的,内容、情节必须相互一致,且需要具有连续性。

(二)多维交互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处于分立状态,占据传播链条主动地位的是大众媒介,品牌的宣传也是由大众媒介掌握控制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之间以往固定且封闭的分立状态被打破,各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媒介融合环境逐渐形成,并兼容并蓄了各媒介的功能特性和形态,各媒介的地域和时空之间的相对距离缩小,交流与传容量的单向性形式突破成为分散聚集、网状交融的状态。由此,确定了媒介融合语境下,受众群体在媒介选择上的自主性,同时也决定了受众群体在品牌形象及内容构建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参与性,并成为了品牌IP形象设计与传播中的重要因素。

(三)受众参与化多元媒介的传播以及多样化的终端接收,使得品牌形象受众参与叙事互动交流成为可能。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受众借助技术手段完成故事分享与交流,基于获取的品牌信息和相关的故事情节与内容,进行延展创作,实现品牌IP形象媒介叙事的沉浸式参与,并从中获得自我身份的重构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与此同时,当受众通过多元媒介沉浸在品牌故事世界中并基于品牌故事进行延展的文本创作时,其身份由信息接收者、消费者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创作者,这种从受者到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帮助品牌IP形象进行叙事化表达的创新,实现相关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可加强品牌与受众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巩固原有受众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受众群体。

三、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价值

(一)跨媒介叙事优势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的叙事模式转变为由多元传播媒介搭载着完整故事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各个媒介平台形成协调统一的视觉、情感体验的完整系统。同时,还可通过在各个媒介推进品牌IP形象故事的发展,将叙事内容进一步完善与延展,将各个媒介的信息传递及交流功能发挥到极致。在跨媒介的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模式中,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完成其叙事能力的协同合作,可以使品牌IP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并形成多维度的传播形式;同时受多元媒介的频繁传播影响,还可以创新受众的参与方式。由此,品牌IP形象设计方案可以结合媒介融合的优势,在构建品牌故事内容时,基于故事内容本身的时空和逻辑顺序,将统一的核心故事的各个情节分散于各个媒介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进行有侧重的品牌IP形象叙事内容的传播,并在各媒介之间进行自由转换,由此也使得品牌IP形象从传统的不可迁移的单一传播模式转变为可迁移的多元化传播模式,从而构建更立体、更具传播深度和广度的品牌IP形象。

(二)品牌整合优势多元化的媒介叙事化设计,使得品牌的IP形象得到更好的整合。由不同媒介传播的品牌IP形象叙事内容融合而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品牌故事,可以在内容构建、形象传达、叙事传播方面,通过凸显媒介的各自特性进行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建立起更为立体、丰满的形象,并以精准的表现手法和精彩的内容演绎使品牌形象更具辨识度,从而以视觉形象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实现品牌形象与品牌故事之间的有机整合,突出产品的个性化特点,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加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粘合度。

四、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叙事设计策略

(一)叙事化策略构建结合媒介融合语境的特点,在进行品牌IP形象设计时,针对叙事化的构建,需完成构建叙事内容、选择叙事媒介和IP形象视觉设计3个部分的工作。叙事内容构建需基于品牌的特性和受众,确定品牌的主题和相关信息,以及品牌内容等故事主体内容和情节转化方向;叙事媒介选择,则需结合品牌的故事情节设定确定形象传播的主要渠道,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形象传播;视觉设计部分则是根据品牌叙事内容的构建与情节的设计,以及传播媒介的选择,进行品牌IP形象的视觉转化,并在品牌形象叙事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从各个媒介收集到的受众群体反馈,对视觉设计进行相应的互动,最终完成品牌的完整叙事化传达。以上三个部分的工作环环相扣,形成相互指导的关系,为完成和深化品牌传播目的奠定了基础。在构建品牌叙事化内容主题时,相关的内容确定需紧密围绕品牌,因此需针对品牌开展广泛且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品牌传播对象的特征,对研究结果中符合受众特征的部分进行提取,作为品牌形象叙事化内容的主题。在设计品牌IP形象叙事故事策略时,其故事的明确应是整个叙事主题的重要立足点,并由此来界定更贴近于叙事主题的品牌故事的展示片段部分,从而为以后故事情节编排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IP形象视觉设计IP形象视觉设计是品牌在受众群体中形象具体化、视觉化的体现。首先,开展IP形象视觉设计,可以提升品牌在受众群体中的形象辨识度。与独立的IP形象不同,品牌IP形象是立足于品牌形象并围绕其展开的主题内容所进行的形象化设计,并通过形象确立使品牌形象更为明确。其次,品牌IP形象可以实现对主体形态的无限延展。优质的IP形象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和独特的风格,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审美享受,可以在多元的媒介平台和碎片化的交流中,给受众群体留下深刻印象,并达到品牌形象传播要求。第三,品牌IP形象可以塑造出更易被受众群体认可和接受的人格化的个体形象。就媒介传播而言,IP形象具备符号化传播的巨大优势,通过视觉叙事,将形象的外在表征与感官审美相结合,形成兼具内涵与外延的人格化形象,加强与受众的情感传递,从而可以在品牌故事的表述过程中传达更多的审美特质,为受众营造出审美愉悦感。因此,在开展品牌IP形象的视觉设计时,应对应现实中的人物原型,融入风格鲜明的外形特征与人格属性。

(三)媒介与叙事情节设计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叙事化设计应结合叙事媒介的选择,在保证叙事主题内容、叙事情节和各种叙事媒介之间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的叙事情节设计。视觉交流设计叙事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叙事媒体和叙事方式。从媒介类型角度出发,叙事的主要媒介可分为二维单向媒体、三维单向媒体、互动式即时媒体三种,在进行品牌形象叙事情节设计时需结合这三种不同类型媒介的特质将情节设计进行细分,做到有针对性的叙事情节表述,并结合三种媒介的传播力量共同完成叙事主题的表达,完成品牌IP形象主体的塑造。由此可以明确,不同的叙事媒介类型应选择相对应的品牌形象叙事主题内容与情节,品牌形象的叙事内容主题与情节有效表达也需要通过相对应的叙事媒介才能完成。

(四)交互式叙事延展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品牌IP形象的叙事方式是交互式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媒介平台参与品牌IP形象的协同叙事。品牌形象的跨媒介平台叙事传播,已出现在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让受众时刻沉浸于故事世界中的需求。受众则通过媒介平台的互动功能参与互动交流,在享受故事的同时,还能参与叙事过程,制作自己的文本。受众的沉浸式参与,使得品牌IP形象的叙事化传播不仅可以呈现其设计者输出的故事主题、情节内容,还可经由受众参与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之外的延展,使故事可以超越原本的意义和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继续保持有效的传播,并进一步扩展受众群体。在多元媒介平台,品牌受众注重对体验消费的个性化追求,而传播媒介为受众与品牌搭建的交流平台鼓励受众成为生产型的消费者,可以实现受众在感受品牌叙事内容的同时,为喜爱的故事去消费,同时参与到协同叙事中去,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原有的故事情节,由此帮助品牌获得品牌内容的进一步完善,甚至达到延展IP形象内涵与外延的效果,这是传统线性叙事形式难以达到的程度。品牌IP形象结合媒介进行叙事设计,在叙事延展方式方面有两种选择,即分叉式交互延展形式和网状叙事延展形式。这两种叙事延展形式在品牌IP形象叙事传播中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通过协同叙事完成与受众群体的交互。分叉式交互延展方式的实现,需要设计者完成故事发展主线的布置,并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在相应的媒介平台提前设置若干交叉的节点,由受众在媒介平台使用交互功能参与协同叙事。这种叙事延展形式的主动权在预置交互节点及叙事情节于媒介平台的设计者,受众群体为协同叙事的参与者,两者共同作用完成相应的叙事结果。网状叙事延展形式是当前多种强交互性媒介平台推出的叙事延展形式,与分叉式交互延展方式相比,网状叙事延展形式具备更强的交互特性,受众群体对于品牌形象叙事的推动作用更大。设计者只需结合对应媒介平台的特性,完成形象主体与主要情节的设计,并刻意设置叙事留白由受众来完成叙事情节与内容的延展。就两种叙事延展形式的特点而言,网状叙事延展形式具备更强的传播潜力。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文化思维融合文化中国语境

如今,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我们看到,媒介融合的深化,是信息洪流的黑洞,是良莠不齐信息的轰炸,假新闻、低俗信息、庸俗事件层出不穷。文化巨匠雷蒙德・威廉斯所说“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在思想和感觉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反应的记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媒介融合之后的文化,思考媒介融合“将”和“应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文化。

一、研究现状:技术与商业维度的偏向

有学者认为:“当今媒体的分类早已逾越了传统的单一媒体的界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定义模糊的合并性的媒体形式。”可是这个定义“模糊”的媒体究竟怎么样,是众多的研究学者所关心的。媒体融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不同的媒介学者依靠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方法,对媒介融合展开了不同维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融合的技术维度。在这方面,“技术”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技术指的是单纯的物理技术,因为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介”之间的简单相加,也是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过程,所以如何在物理技术层面上打破传统媒体和多媒体之间的技术转换和更新,成为一部分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媒介融合“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第二个技术指的是新闻传播的报道技术,不同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转而要求在跨媒介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必然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意味着以编辑为核心的传统媒介体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全能记者、全媒体记者、融合新闻才能在这里被不断地探讨。技术层面的进步带来媒介报道方式和媒体生存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整个媒介生态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打破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思考媒介环境及媒介融合环境下人的存在、意义等终极问题,成为媒介融合技术层面研究的欠缺之所在,这涉及技术研究的人文维度。

2.媒介融合的产业维度。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经济利益成为重要驱动,将媒介融合看做一次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开掘不尽的“富矿”成为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共识。不同的产业技术和方案、传统媒体的合并、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体的联手等,成为学界热门的探讨话题,研究者相信“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产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媒介融合的产业逻辑无可厚非,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面对媒介融合的商业思维,我们更要相信媒介融合带来的不应该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的到处传播,也不应是简单的拼贴与复制,更不应是色情信息的泛滥。我们应该认识“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绯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而如果要超越媒介融合的产业逻辑,显然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观察能力和文化批判能力。

3.媒介融合的管理维度。在媒介融合的管理逻辑当中,一部分学者涉及了文化,但探讨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创意、文化政策、文化管理等方面,有学者借鉴国外的做法,指出“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而有人则指出传媒企业要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断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整个媒介环境和受众的变化”。有学者甚至断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体分立时代所构建的政策架构,已经成为媒介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并提出了不同的规制模型。但是,无论是文化政策、文化管理还是文化创意,都无法回避和脱离媒介融合的具体文化语境,而不同的文化语境则必然引发不同的管理方案和策略,媒介融合形成的“媒介文化”仍然是无法摆脱的现实语境。

综合来看,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实际上走入了一个技术和产业的误区,或者说是被有目的地引入到这个误区。很多情况下,促进媒介融合,只是一种对商业利益的渴望和产业政策的宽松,媒介融合的热闹和表面的繁荣只是一些媒体的合并和扩大,它真正的成熟和完善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尤其是媒介融合的整体文化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哪怕是初步的共识,自圆白话当中缺乏真正的内在的文化冲动。媒介融合不是产业的简单的相加或相减,媒介融合也不是技术的突破或者简单说是各种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无论是媒介融合研究的技术维度,还是其产业维度和管理维度,都脱离不开对文化维度的支撑和反思,“融合文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人们对这一变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二、融合文化:媒介融合研究的新维度

美国学者亨利・吉金斯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用以描述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词,他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5个层面: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从这里可以看到,文化是媒介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从媒介融合的文化思维,到媒介的文化融合,再到融合文化,显然并不是词语的转换,而是媒介新的转向或者说媒介融合的再出发。“媒介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改变,而且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媒介文化融合的研究。

1.融合文化的特质

无论是媒介文化融合也好,还是融合文化也好,实际上都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融合文化根本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词来描述融合文化的图景?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无限扩张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恰恰验证了李普曼关于“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预言。对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有很多人这样描述:口头传播时期一文字传播时期一印刷媒介传播时期一电子媒介传播时期,实际上每一个时期传播的变迁,恰恰是文化变迁的开始。而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的媒介环境学派也正是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媒介变迁的。而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印刷文化、影像文化、网络文化就这样迅速地汇流,并形成不分彼此的气势,这才有我们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更应该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媒介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更是这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生存的世界相互关系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融合文化范式要抓住矛盾中的媒介图景,运用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努力应对媒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变化关系”,显然我们还更应该具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思维,思考融合文化的真正特质。

2.媒介融合中的视觉转向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视像屏幕的时代”,电视、电影、互联网中的图像已经铺天盖地地包围着我们。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图像成为不同媒介之间“穿越”的共通语言。以新闻为例,新闻图片在报纸、电视、互联网、户外LED电子屏幕等的联动就可以清晰地说明。有学者就指出“图像化传播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符号形式上的显著标志”。实际上,图像化传播也是媒介融合的典型特征。媒介融合的视觉转向,不仅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式。“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我们目前的文化“所生产的不仅是解空间化和解时间化的观看主体,而且有一个视觉形象的场域,它在本质上是异质的和杂交的”。这种异质打破了地方和全球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而这种杂交,不仅是传统艺术和新兴媒体的杂交,而且也是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杂交,对于这种杂交文化的视觉特质显然需要在媒介融合的境遇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把握。

3.媒介融合下的媒介化社会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能量不断释放:人们心中的空间距离与时间差异正在逐渐地消弭,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正在“压缩”,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我们正处在“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无处不在的时代,一个文化与传媒互渗、互补、互证的时代”。而这种传媒化生存显然不是简单的传媒进入我们生活这么简单,而是我们的一切都被“中介化”了,媒介建构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媒介社会当中,伴随着不同媒介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媒介世界已经形成了私人的与大众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真实的和虚拟的互融的大型媒介平台,“它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它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图书等单一化的大众媒介已截然不同”。这是媒介融合的初步结果,同时又是新一轮媒介融合的开始。“评估一种文明的时候,如果是用它依赖的一种传播媒介,那就需要知道该媒介的特征有何意义。”同样,在媒介融合风头正劲的时候,我们也更要思考媒介融合会将我们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种媒介又会给我们的文明带来何样的意义与影响。

三、媒介文化融合: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民族是带着它的文化传承一起走向现代文明的,而处在传统与现代抉择中的大国,在媒介融合过程当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媒介的同质化

在我们这样的国度中,传统与现代、新兴媒体与传统艺术、媒介化与原质性之间的紧张纠缠着我们,也困扰着我们。“只有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介融合’才能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建构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识,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但是,这样的媒介化社会又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在我国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在文化产业存在描述的问题当中读出中国文化的现实与难题。同时,从国际上看,媒介全球化面临着媒介同质化,或者说媒介“好莱坞化”的危险,更带来了所谓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同质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语境出发,思考我们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时代巨变和媒介同质化――这段经历混合着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的焦灼伤痛。

2.媒介全球化和中国媒介发展的不平衡性

21世纪,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媒介全球化的时代。当代传媒模式的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大众媒介不仅仅是推动全球化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就是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媒介全球化的是“消费文化的盛行”,是受众选择权的不断减少,是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是文化的同质化和知识鸿沟的加深。当代作家余华曾经也有类似入木三分的断言:“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在全球化浪潮的欧风美雨之中,中国享受着媒介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但依然无法回避“媒介融合与媒介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在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存的处于剧烈变动的国度中,东西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的背后是媒介发展不平衡和媒介融合的不平衡,这都决定着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搬西方的媒介融合模式,更不能唯经济利益至上、不加挑选和甄别地全球化。媒体融合的综合考虑和融合文化的巧妙布局,不仅是缩小差距和追求公平的一次机遇,也是中国媒介本质的集中体现,更是媒介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3.媒体众声喧哗与文化引导

中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种种欲望,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道德意识和各种规范,在应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异质文化时患上了‘失语症’”。媒体的众声喧哗将人们的“失语症”不断地放大,媒介融合之后更是“一地鸡毛”。媒介融合众声喧哗的结果一方面是受众自由度的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在信息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是媒介推进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网络暴力对于人权乃至民主的侵害,“媒体已经成为一股明显的反民主的力量,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甚至蔓延到全世界”。不久前,美国尼尔森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负面产品评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表示“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在中国这个网民最多的国家,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如何来进行文化引导,来正确塑造网民的文化认同,来奏响网络“主旋律”,如何使我们融合文化成为“另一个文化家园”。对此,中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雷蒙德・威廉斯所说的那样,“任何文化在整体过程中都是一种选择、一种强调、一种特殊的扶持”。我们应该坚持并不断努力:媒介融合形成的社会不是分裂的社会,而是融合的社会;不是商业覆盖的社会,而是文化创新的社会;不是矛盾重重的社会,而是文化和谐的社会。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4

1、媒介融合带给当代媒体环境的改变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2科学评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了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就能清晰的显现出科学地评估传播效力的趋势。如果说节目是电视新闻台的肉体,那么新闻就是它的灵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要使电视新闻得以高效的传播,媒体逐步走向历史的巅峰,我们就应该针对媒体的优势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要对电视新闻传播展开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估。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1篇5

【关键词】三网融合新媒体平台化终端传播内容经营管理模式

现代社会是在两种技术的推进下发展的,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信息方面,关于生产、传播和信息的接收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信息性行业正在多个层面、多种纬度上走向融合。这些传统的信息性行业,像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与新闻出版业等,传统产业界限也从曾经的界限分明变得日益模糊。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场信息业革命的规模是绝无仅有的,它催生了各类新的媒体形态,比如在电视方面有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广播方面有数字广播、卫星广播等;报刊方面有电子报刊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些新的媒体形态,这些新的媒体形态成为一支让人们无法忽视的力量,其有着传播技术上的革新与传播形态上的颠覆,并且搅动着传统传媒格局。三网融合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全面而且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三网融合是一种新的革命,并不仅仅涉及某些传播介质在信息中的更换交替,它还牵涉到三网融合中的两个全方位的革命――内容生产和管理体制。对于这种情况,本文从运营模式、接收终端、传播形态、经营管理等层面进行分析。

在大众传播时代,在三网融合中媒体商业模式和运营平台的重建是运营模式平台化的根本意义。传统媒体根据各自不同的传播媒介,在技术的限制下为大众提供界限分明的产品。“媒介融合”通过三网融合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传播方式的融合。在这种融合而成的大传播格局下,“全媒体”就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台化建设是在全媒体传播别值得重视的。相对于使用者而言,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在媒体向荣的趋势下通过同一个平台实现。此外,从某些角度来看,媒介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必然演化形态是媒体融合,也同样是一种以融合为生产方式的新型生产形态。

三网融合是一种纽带与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模式才可以在传媒产业中更具有竞争力?显然这种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平台模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提供多种信息类型。“平台”是一种交互装置或交互空间,并在海量端点和通用介质基础上建立。它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通用介质(网络)聚合后连接海量端点来提供内容和服务,在满足用户的需求上,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提升海量端点之间的交互效率。由此观之,三网融合为平台化的趋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种平台化趋势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主要对象是媒体的生产和运营模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很多方面将发生改变。首先,在资源的观念上,开放将取代封闭;其次,利益观念上,从前的独占被共享所代替;再次,在具体组织上,对等协作替代了层级控制。就国外和国内方面来看,英国成立OFCOM,以及美国的兼并和联盟方式,都是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来实现广播电视和电信的双向准入,从而使技术和业务两方面互相融合,最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IPTV作为平台的运营方,也在我国的发展中初步体现出这种转变。

在中国,对于三网融合的进程,接收终端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是不言而喻的。主导权经历了从“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到“终端为王”的论争,而数字技术的推动成为新媒体接收终端发展的开端。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各类新媒体为用户实现了更多的服务,例如语音数据、音视频、远程教育和娱乐服务等。它们通过采用数字化的制作传播手段,以及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渠道来实现。另外,它们有可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利用彼此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目的,而数字技术给他们提供了各类媒体相互融合的接口。

同时,在三网融合中,实现了最大化的传播覆盖。产品的差异性以及平均成本分别实现了最大化和最小化。信息可以产生多种价值的传播产品,也正是由于这些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充分整合运用各种传播途径,扩大了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传播。同时,在接收终端中促成了多样化和多功能化。移动化的体现是当下最为典型的。新媒体的接收终端进一步多样化,可以说正是由于向移动化方向发生的转移。近些年,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来源于互联网的延伸,这一次浪潮与新型的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相结合。此时的移动互联网在手机上体现了最典型的应用。在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手机已经成为强大的媒体终端,然而,曾经它只是一种单纯的移动通信工具。现在各类型的融合新形式也纷纷呈现。这些融合的新形式,有手机中的报纸、出版、视频、APP等应用方面。各传统媒体也纷纷向手机媒体领域迈进。并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发挥出手机的传播特点。移动媒体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例如,在3G中,用户的一些需求在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和资费下降的情况下被极大地刺激,我国用户通过手机这一媒介上网的数量急剧增加,在2013年1月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截至2012年12月底已经有4.2亿,远远超过网民整体增幅,年增长率达18.1%。另外,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也达到了74.5%,此时,在网络的使用中,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已逐渐上升并变得更加稳固。三网融合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输渠道,它的发展还将继续推动新媒体的多功能化。三大网络及其终端给用户带来了便捷的体验,也实现了功能上的更好融合。通过相应的软件,可以满足用户在电话、电视、网络等多种需求上的“一条龙服务”,这种方式极大地避免了资源方面的浪费,支持用户所需的各种特性、功能和业务。曾经有学者指出:“对普通百姓来说,手机、电视和电脑最简单地实现了‘3屏’的相互融合,手机可以看电视、电视可以上网打电话、电脑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也相互交叉出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2532184)

参考文献:

[1]黄春平,余宗蔚.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内容的监管难题与解决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27-02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仅影响着媒介本身生态系统的重建,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而且对传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理论、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曾概括指出:“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固有的传播方式,新旧媒体呈现形式出现多样化,新闻信息源多元化,新闻信息“碎片化”,这些都决定新的传播环境对“管理型”、“全媒体型”、“整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呼唤“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传媒行业生态;传媒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融合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变在媒介系统内部就体现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从刚开始的被动应对到逐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据信息传播新的阵地上。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没落或者崛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就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屹立不倒。

2.媒体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呼唤“全媒体型”人才。“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指的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有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甚至还有交叉媒体形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要熟悉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性,又要具备“全媒体”技术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人才。

3.新闻信息多元化呼唤“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闻信息形态的“碎片化”。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兴起,各种“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体形式使得传统上由报纸、电视、广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新闻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信息及时、迅速传播,但也因为信息者知识结构、新闻素养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为受众和社会带来误导;而同时,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众的认知出现片面和偏见。这就要求新闻人才不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理论结合实践,而且要有整合各类信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介融合对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式等方面。本文将以陕西省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几所高校为观察对象,阐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上看,上述几所高校均对媒介融合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作出了回应,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学就在其办学理念中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学则提出“培养能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能够从事编辑、记者、节目主持、媒介经营管理、法制宣传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除西安石油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等皆以传统媒体为教学导向,较少涉及新媒体方面的教学理念。

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为学习场所、多媒体设备等,目前,陕西省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相当充足。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就为学生学习建有“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室、新闻传播综合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媒体资源方面陕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内媒体为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华商网、西部网等。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大学最为雄厚,其次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皆为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而其他院校则多与其他学科混合建制。

3.专业特色。陕西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专业特色见下表。由表可知,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除完成新闻学的通识教育外,各个高校均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只是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在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仅有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新闻的内容层面,并未在新闻技术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理念上有实质性大突破。

高校名称所在院系专业特色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统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法制新闻

西安外国语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英语新闻

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统新闻、新闻党史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网络新闻

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1.拓宽学科范围,实行跨学科教学,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交汇,新闻人才的培养早就提出来“通才”的说法,“通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则对“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说法,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新闻教育要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专业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忽略技能或者过度技术化而缺少内核的支撑。

2.在突出自身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上“融合新闻”,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和多样化采编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闻人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媒介融合虽然给整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个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需要,而应该积极发挥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和新传播环境相适应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媒介融合从介质上来说主要是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融合。“融合新闻”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画面、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符号形态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符号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做“全媒体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的采编技能。

3.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闻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闻行业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闻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以下途径:加强与当地、省外甚至国外的媒体合作,根据自身特色与相关媒体对接,建立大量实践基地;打造校媒、校企业务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孵化平台,紧跟市场人才需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如创办自媒体,把自媒体作为试验田,提高媒体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新闻行业、新闻专业及新闻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在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态位产生深刻影响之后,也对处于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源头的高校新闻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从媒介生态系统变化、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新闻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以管窥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所在,即:从办学理念上实行跨学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从专业特色上,发挥自身原有特色,通过“融合新闻”等培养“全媒体型”和“整合型”人才;而从办学条件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5).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7

传媒经济“四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政策环境、科学的理论环境、市场化的实践环境。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未来五年我国传媒经济将沿着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顺畅地发展。

传媒服务化主要是从文化产业或信息产业的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走势所作的判断或预测。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它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传媒产业通过提供服务的形式,保证传媒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的实现。传媒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部门,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媒产业的服务化走势将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而且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在我国,传媒产业化在传媒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还仅仅停留在对传播媒介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层面。这是传媒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已在观念上得到了初步解决。传媒产业化作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就不能把传媒产业化停留在初级阶段,应该把传媒产业化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谓传媒产业化高级阶段是指在传媒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传媒产业应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运营,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群中的支柱性作用和主体作用。

传媒融合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一是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二是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对于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现在虽然传媒人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但是在融合的总体上认识还是一致的,并且已有了行动。对于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这还是一个新问题,可能还没有思想准备。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当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面前,迫使人们去认识它、理解它,然后按照它的要求去行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历史已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这一事实。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同样也是在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传媒经济现象。这种传媒经济现象的出现,表明传媒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使传媒文化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传媒的经济属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在分析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路径时,为了方便,曾把我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分别进行了表述,但是,在传媒经济的发展总过程中,传媒的这“四化”走势是交融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已进入到了融合化时代,侧重点是强化传媒的融合,但同时还要搞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建设,还要注意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传媒经济的健康发展。

传媒融合步伐将加快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我国传媒融合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科学认识传媒融合,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去实施传媒融合。

实施传媒融合一定要从我国的传媒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传媒融合模式,绝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利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

现在,我国的新传媒,即网络传媒发展得很快,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站已突破了300多万家,其中有一些网站运营得相当好,仅电子商务的经营收入,2010年就突破了4.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传统传媒产业经营收入的4倍。如何科学地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有效地实施传媒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明白:任何新传媒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传统传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过,当新传媒形成以后,它又具有独有的特点,新传媒的这一特点表明新传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传媒实体存在于宏观的传媒世界,也可以同传统传媒相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比如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广播、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图书以及手机电视等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的自然尝试。从新传媒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新传媒的一半是网络,另一半是传统传媒,其本身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的产物,都是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各类传播媒介。可见,互联网络技术并不是网络传媒的专利,传统传媒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技术。这一客观现实已经证明:互联网络技术是现代传媒融合的技术基础。

由于我国传播媒介管理体系和传媒技术的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多时代”交融的时期,即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文化产业经济时代相互交融的时期。

市场经济时代决定了我国传播媒介必须走向市场,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必然对传媒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样,一方面迫使各类传媒必须实施产业化运营,竞争就成为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必选手段;另一方面也为传播媒介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准备好了外部条件。

信息技术时代促使了数字传媒的产生,促使了传统传媒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数字传媒,这样就决定了我国传媒必须走融合化的道路。

文化产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文化产业可以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实现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群中,传媒业同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服务业一起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大主体行业,为有效地发挥传媒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位置,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传媒产业孤军作战的现象。

传媒“多时代”交融时期的到来打破了我国传播媒介的传统运营方式,促使各类传媒必须寻找或选择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各类传媒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或机遇。但是,这种“多时代”交融时期的到来也向我国各类传媒提出了挑战,即传统传媒如何在网络传媒强劲发展的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虽然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它还没有真正地被传媒人所认知,这也是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实施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这是全方位发挥传媒产业作用的前提。

“十二五”期间传媒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传媒经济发展走势的要求,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应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即应同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宏观调控下,根据我国传播媒介发展提供的经验和传媒融合时代对我国传播媒介的要求,我国传媒的发展战略应该采用“模式集聚”发展战略,即实施市场化、产业化、跨区域化,竞合化、融合化、民生化和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这是我国传播媒介健康、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

所谓市场化发展模式就是要开放本地区的传媒市场,充分发挥需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实现本地传媒资源合理配制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外地传媒资源,高效率地实现本地传媒的发展目标。选择传媒市场化发展模式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去解决传播媒介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去解决传播媒介内部的运营机制,进而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的平衡发展。

所谓产业化发展模式就是根据“产政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和“制播分离”的要求把同属于经营性的传媒产品生产机构集合成为市场承认的规模程度。传媒产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从量的集合到质的转变,最后成为符合国家规定的文化产业标准划分的行业。传媒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传媒产业带动本地区传媒行业的发展。选择传媒产业化运营模式的核心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实现传媒活动的社会效益,二是为了实现传媒活动的经济效益,并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科学结合创造条件。选择传媒产业化运营模式也是为了利用市场手段调动传媒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传媒生产力水平,变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实现传媒运营的方式为产业化的运营方式,把我国的传统传媒业转化成为现代化的传媒业。

所谓跨区域化发展模式就是说我国的传播媒介是全国一体化的传播媒介,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的传媒经济体系就是全国一体化的传媒经济体系。传媒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传媒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要求传媒活动(传媒领域的资金筹措、产品生产和流通、人才流动、技术采用等)既可以在本区域内开展,也可以在其他区域内开展,甚至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句话,我国的传媒活动应坚持跨区域化发展和区域化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促进我国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跨区域化发展既可以在本区域内部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经营,也可以同我国其他区域的任何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合作,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比如2009年青海卫视与湖南卫视合作、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就是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电视传媒能够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报业同样可以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这种跨区域化经营,目前在我国传媒界才刚刚起步,采用的形式都还是浅层次的合作,比如“联合经营”、“承包经营权”、“合办”等,随着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成熟的跨区域化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形成。

所谓竞合化发展模式是指不同的传播媒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结盟取胜的发展模式。这种竞合化发展模式在我国的物质产品生产企业中已经比较成熟,比如海尔模式、中信模式、长虹模式、燕青模式等,许多企业正在使用这种模式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我国传媒界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还不多,但是也有少数传媒实体使用着竞合化发展模式,比如由北京竞报社、北京对外交流文化中心、上海龙轩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北京竞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率先采用了竞合化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传媒竞合化发展模式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竞合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传媒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直接参与资本运作,实现传媒资本的增值;可以让金融资本介入传媒产业,为传媒产业与其他行业竞合相处创造条件;可以同一些有利于传媒发展的品牌行业竞合相处,不断提高传媒的影响力。其二,竞合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传媒人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传媒人的整体素质,为传播媒介的健康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所谓融合化发展模式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传媒融合模式;其二,是指三网融合模式。传媒融合是一个宽概念,它是指宏观层面的各类传媒之间的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不管是哪一个层面上的传媒融合都必须坚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业务到所有权、组织结构的渐进式融合原则。传媒融合是世界各国传播媒介发展的基本走势,现在我国从三网融合入手,打开了同国际传媒接轨的大门,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准备好了宏观环境条件。我国各种传媒机构一定要借三网融合的东风提高传媒人的服务意识,努力搞好信息服务,在降低传媒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传播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所谓民生化发展模式是指对民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采用的战略。民生文化是一种文化产业,它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民生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它包括许多创意元素,是可以发展的;其二,民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宏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宏观文化体系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三,民生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当民生文化体系确立以后又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国的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四,民生文化虽然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但是它同其他文化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和两种功能,即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产业功能和事业功能。所谓开发利用民生文化资源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民生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生文化作用的发挥;其五,民生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产业,它必然拥有丰富的、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即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和民生文化的衍生资源。所谓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就是指民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习惯、风俗、道德、观念、信仰等文化理念方面的资源;所谓民生文化的衍生资源是指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前者是单一的理念性资源,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后者既有无形资源,又有有形资源,有时又是二者相互交融的资源。由于民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受一定的社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制约,因此,对于民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同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利益相一致,这既是开发利用民生文化资源的目的,也是民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民生文化的特点,其开发利用应采取以下策略:对于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应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民生文化衍生资源的开发应采用“层次化”的方式实现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重视对民生文化本体资源的开发,其次要在本体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寻找最接近本体资源的衍生资源,并认真研究衍生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对策,最后要研究衍生资源的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的开发价值,为民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1篇8

关键词:纸媒;新媒体;融媒体;跨圈层

一、纸媒发展现状和新媒体的崛起

(一)纸媒进入发展困局。“纸媒已死”四个字近年频现媒体头条,众多主流纸媒也未度过经济寒冬,“停刊”二字为其命运划伤了一个悲壮的休止符。在2015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杂文报》、《榆林日报都市生活报刊》、《生活新报》、香港《新报》、《长株潭报》、《上海商报》、《今日早报》和《都市周报》、《九江晨报》等多家报纸相继停刊,“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办公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移动媒体终端的崛起,依赖于微信、微博、新闻APP等移动客户端的阅读习惯几乎占用了大多数人的碎片时间,使得纸媒的存活空间越来越小。

(二)新媒体已经崛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个重要渠道,并逐渐打破了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格局,成为极具活力的信息传播媒介。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一些特征是其迅速发展起来的基础,首先是快捷性,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传媒打通了渠道;其次是大众性,新媒体的形式多样性使得参与门槛低,参与者可以通过自己习惯的交流平台进行信息,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第三是多元性,无论是内容,还是呈现形式,又或者传播途径,新媒体在不断的拓展其多元性特征;最后是互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在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便捷且频繁的,特别是随着移动客户端的不断改进,互动性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使得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媒体的这些特征让信息获取者由一个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主动搜寻者,体验度和粘合度高于传统媒体。

(三)融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消彼长的表象里,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坚持“纸媒不会消亡”的观点,进而,新旧媒体融合的“融媒体”模式又让传统纸媒看到了希望。在未来的信息传输媒介中,移动终端是方向,新媒体也不过是其中的介质之一,也会面临媒介更替,这就需要解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问题。“融媒体”是一座桥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进而更好的服务读者和广告客户,实现了信息、传播、客户群体、广告、发行等模块的互通和转换,为跨行业营销提供个更多的便利。

二、融媒体如何促进纸媒破局

(一)融媒体的概念。2014年,在第23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上,“融媒体”一词由风行网首次提出,成为“融媒体”口号的首倡者,并迅速得到传媒界认可。“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与其说“融媒体”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新理念,其中,“融”字诠释了其核心。

(二)传统媒体布局融媒体。2006年,凤凰卫视集团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提出全媒体概念,凤凰卫视开始战略布局“融媒体”,随后形成凤凰卫视、凤凰多元媒体、凤凰网、手机凤凰网、凤凰新媒体、凤凰视频等全端布局,实现了客户群体与广告收入逐年翻倍增长;光明日报则在人员上实现了媒体融合,光明日报和光明网的记者是一套人马,根据见报或见网的实际情况进行“光明日报记者”或“光明网记者”的署名,甚至将微博和微信的上稿量也计入了绩效,实现了“融媒体”的人才布局。以上案例都表明,融媒体理念将成为传统媒体的有效补充,并实现最终的转型升级。

(三)《河北青年报》融媒体之路。纸媒的转型离不开与新媒体的融合,新旧媒体融合程度越高,传统媒体就越容易破局。以《河北青年报》为例,《河北青年报》创刊于1949年,原为河北团省委机关报,2003年进行市场化改造后成为省级大众都市报。《河北青年报》非常重视数字化建设,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和新媒体新产业两大体系,构建了河青网、河青论坛、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河青自媒体联盟等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增强与纸媒的互补性,全面建设数字化、多媒体和立体化的“融媒体”传媒平台。《河北青年报》官方微博于2013、2014年度被评为“河北微博十佳影响力媒体”,2014年,河北青年报社被评为河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

《河北青年报》纸张在不断变薄的同时,加大新媒体建设力度。目前,河北青年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已突破40万,比报纸历史发行量峰值还要多,读者群、广告客户、活动策划等开始由纸媒转向新媒体,并实现了两者的有效互融。正如《河北青年报》报头下方的五个字“为影响而生”一样,这份报纸正在融媒体的驱动下,更具影响力。通过传统纸媒到新媒体,再到“融媒体”的深入布局和重心转移,融媒体理念已经给《河北青年报》带来丰厚的回报。

三、融媒体+跨圈层=纸媒重生新引擎

(一)什么是“融媒体+跨圈层”模式。传统媒体借助“融媒体”理念可实现新突破,市场则通过“跨圈层”经营实现新商业模式,融媒体的推进必将带来跨圈层经营模式,进而促进更好的纸媒转型。以最简单的语言诠释“融媒体+跨圈层”的模式,就是促进广告和活动变现,进而实现赢利。“融媒体”是纸媒的报道形式和组织构架,还是营销模式和技术创新,都需要进行新旧媒体形式和营销形式的创新和融合;“跨圈层”是纸媒经营也需要“跨界”,突破原有的单一广告赢利模式,进而实现跨圈层经营和合作,实现共赢。

(二)运用"融媒体和跨圈层打破传统模式。以上案例对纸媒广告客户需求做了分析,纸媒如何运用好现有的和可以联合的“融媒体”资源,跨圈层的为客户指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划和宣传报道,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在此,我以案例对跨圈层广告营销进行阐述。

以银行客户为例,常规宣传为硬广投放,如何实现合作形式转化和跨圈层经营呢?首先,可以结合其专家资源和媒体协调能力,承揽银行的一系列大客户活动,完成宣传型到服务型的角色转变。银行如果想为高净值客户定制一场高峰论坛,媒体可通过其渠道邀请国内外专家,并对活动进行纸媒、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融媒体”宣传,同期,将诸如定制旅游、私董会、高端沙龙、奢侈品销售同期植入高峰论坛中,不仅实现了优质客户的共享,还为银行高净值客户提供了多元化服务,促进粘合度的同时,实现了多赢。在这个环节中,服务、合作、产品、广告和活动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合作,实现了“融媒体+跨圈层”的新服务模式。

(三)融媒体需与新领域“联姻”。融媒体合作和跨圈层经营还应盯紧新领域,其中,VR技术(虚拟现实)与互联网的合作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是VR产业化元年,这一新引擎将带来很大的市场与机遇。在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与VR技术的结合,可以生产出新的新闻产品和商业模式。目前,已有媒体开始探索VR技术之路,视频媒体暴风集团研发的“暴风魔镜”受到市场追捧;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开通“VR视角”频道对会议进行报道,越来越多的合作模式正在发生。

四、结束语

早在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接连召开两场最高规格的主题会议,首次明确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理念已经是媒体界的一个共识。纸媒如何走出困境,“融媒体”服务和“跨圈层”经营的思路值得尝试,突破“媒体结合”到“媒体融合”的蜕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和跨界。(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杜永明(译)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J].商务印书馆,2012.

[2]栾轶玫.融媒体传播.[J].国金融出版社,2014.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10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wWW.133229.cOM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篇12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体融合是指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随之会产生“质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的媒介融合范围较为广阔,其中包括一切媒介以及与其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现代媒体传播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逐步由市场竞争发展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地位大大提升。一个企业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企业所聘用的人员素质和现有的人员素质。因此,得到人才并保住人才成为了我国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从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法与路径,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二、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媒体融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目前各类火爆的电视招聘节目,其将媒体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大众化的崭新模式进行岗位招聘,深受广大求职者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搭上媒体这辆“顺风车”,实现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1.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媒体融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工作内容方面的影响。媒体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网络丰富了原有的管理内容,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逐渐变得信息化和网络化,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熟练操作新媒体,积极面对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工作的带来的挑战。同样,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上变得更加多样、复杂,例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招聘,就要求企业HR能够熟练地操作新媒体,在各类求职网站、微信客户端等平台搜集信息,并对收集而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吸收优秀的人才。

2.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影响

媒体融合不仅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产生影响,还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主要以纸质为主,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较为偏低,而媒体融合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的操作,进行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人员档案管理等工作,还在公司内部搭建起了一个服务于全体员工的公共网络平台,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充分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尤其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建立的员工网络绩效评估体系,大大提高了评估工作的效益,也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公平与公正。在媒体融合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大大节省了企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使员工工作环境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3.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管理层的管理,忽略了对于普通员工的管理,不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力,还容易造成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管理的脱节。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建起了一座沟通与管理的桥梁,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公平公开的优势,因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所有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项目都会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个员工,使企业员工分工明确。利用网络技术,企业上层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基层员工的具体工作状况,并及时与员工之间形成互动和沟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平衡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架构。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全体员工能共享企业的各类信息,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动力。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变革路径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经济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因此,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而企业竞争的焦点将逐步从物质、市场竞争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和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企业经济发展的未来,他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而要想拥有更多的人才,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媒体化等特点,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规范、更系统、更高效。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不足,中国目前正处于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站稳市场,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变革,让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信息化、科技化,使其成为企业的潜在市场。

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利用网络对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例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将企业的个性化薪酬体系以及丰富的员工文娱活动等进行公开展示,同时,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员工存在感与企业荣誉感,从而实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集招聘、培训、薪酬等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媒体素养

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互联网思维、财务管理知识、运营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知识,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能够处理好“全与专”的关系,既要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又要成为一个多领域全面发展的人才。

3.树立发展创新的理念

媒体融合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理念,并形成崭新的管理机制框架。建立适应于当代青年工作的环境与氛围,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招聘、考核、培训、考勤、绩效、福利、薪酬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可以设立旅游津贴、姨妈津贴、脱光津贴等有创意、有新意的“新兴福利”。为企业员工带去更多的关怀与贴心,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大气污染主要因子范例(3篇)

    - 阅0

    大气污染主要因子范文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大气灰霾溯源”外场观测.....

    乡村旅游发展方案范例(12篇)

    - 阅0

    乡村旅游发展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规划【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s.....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