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1篇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大量农村资源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使得城乡二元化”结构日趋显著,甚至导致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出现萧条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振兴乡村经济成为国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温州市为例,以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乡村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为温州市乡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

文化产业开发;乡村经济;乡村旅游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与前沿阵地,素有南有吴川,备有温州”之美誉.温州文化属于瓯越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南戏之乡.温州乡村地区的地方性、民族性文化特色更加浓郁,使得温州乡村地区在发展经济中,不仅拥有鬼斧神工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拥有丰富多彩、独特绚丽的文化资源,这对于发展温州乡村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独特的温州乡村文化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发展乡村多元经济,提升第三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而展现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1乡村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文化产业开发最重要的动力,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评判标准是多元的,但最终目标都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乡村的整体经济,二是提高乡村居民的个人收入.由于文化产业的框架较大,其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在温州市的不同乡村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进行整体研究时不具备普遍代表意义,因此选取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进行分析.

1.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对于温州大多数乡村地区而言,农业与制造业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从《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温州统计年鉴(2014)》的经济统计数据可知,温州市乡村地区第一产业(以农林牧副渔为主)的收入比重为20.2%,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分别占44.9%与33.9%,并且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旅游收入贡献不足20%.独立的数据并不足以说明文化旅游或文化产业对温州市乡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改变,因此本文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对2005年~2014年温州市乡村各行业收入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自2005年以来,温州市乡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迅速,进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仅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在统计数值上存在微弱的变化影响,由于本文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数据统计研究,所以当不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时,2005年~2014年间温州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发生的微弱变化并不能简单的归功于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1.2对集体经济的影响

在研究文化产业开发或文化旅游对温州市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同样选择2005年~2014年为研究时段,对这十年间温州市乡村集体经济的变化与文化旅游经济的变化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设计乡村集体经济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2005年~2014年这十年间,温州市乡村旅游呈现逐年7%左右的增幅,与整体经济增幅大致相同,但是进行细致的比较发现,在楠溪、洞头等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集体经济净收入的增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在过来的十年间,温州市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当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此外,温州乡村地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统计数据来看,乡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这说明二者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衔接与关联.

1.3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随着温州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进而带动乡村居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从传统乡村居民的家庭收入结构来看,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之前,农民的收入基本依靠农业收入或畜牧喂养收入,之后随着地区经济的不但发展,在有些地区开始出现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业,这无疑扩展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宽度.但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部分处于市场竞争优势位置的农村居民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文化旅游事业中来,比如农家乐、农业休闲、农特产品、文化产品、小超市经营等,这对于丰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统计数据结果也显示,从整体上来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确实优化了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带来了农村个人收入的增加,这说明文化旅游对个人收入具有积极的影响.总体来看,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开发虽然给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宝贵的乡村文化资源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严重阻碍乡村居民继续支持文化产业开发或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2乡村文化旅游中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分析

2.1村民利益诉求

乡村居民作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利益主体,其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注来源于经济效益的改变,也就是说,文化旅游是否能够给其带来直观的经济收益,其是否能够在低壁垒的情况下参与到文化旅游经济中.对温州市乡村居民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在不同地区村民对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的态度是不同的,在文化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村民的支持率较高,而在文化旅游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村民对其支持态度有限,这说明村民对文化旅游的态度是建立在直接利益上的.对温州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关于文化旅游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居民住房问题、村道交通问题、乡村环境问题、农村土地问题等几个方面.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村民更关注自己土地的使用、自己参与方式的选择、收入分配三个方面的诉求,这说明民村一方面表现出支持文化旅游开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更为关注自身收入结构的改变与收入的增加.

2.2游客态度与需求

在对楠溪、瑞安、洞头三个地方的乡村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乡村文化旅游的游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近距离游客占据比重较大,超过60%,中距离游客(即浙江省及周边省份)占比约为25%作为,其余为远距离游客;二是游客出游方式以亲友自驾游为主,约占受访游客的70%,其次为单位组织游客,约占17%,这说明温州市乡村文化旅游以散客为主;三是游客获取信息的方式方面,网络途径占据最大比例,约为35%,朋友介绍、旅行社信息以及其他媒体信息大致相当,约17%.此外,游客在文化旅游景观的停留时间、留宿情况、预计消费情况等方面,据表现出短期游的特点,即一天后两天的游客占据绝大多数.在对游客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获得了游客较高的满意度,但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态度,并且在选择重游方面,一年以内选择重游的比例不足10%,三年以内选择重游的比例40%左右,三年以上占据10%左右,其余40%左右选择不打算重游”.游客对这几个地区的乡村文化旅游需求多表现在休闲、日常生活放松、对民俗的好奇、费用较低、获得传统农业文化体验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游客对文化旅游的态度表现较好,诉求较为明显,这也是温州市文化旅游事业今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3政府态度及需求

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导者,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中发挥中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仅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支持明显不足以满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需求,这必须要因素社会资金来共同开发.资金需求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增加了政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难度,并且,乡村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短期内的经济效果并不明显,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在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长远来看确实能够对当地经济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丰富政府财政收入层次与居民收入方式.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乡村居民,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又持有支持的态度.此外,政府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经济的利益主体,其对利益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政府政绩与基层社会的支持度;二是借助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通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建新型农村环境,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化进程下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3.1城市大众文化消费与乡村文化产业开发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传统身份开始翻转转变,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带动机会,这种带动作用是全面性的,不仅包括经济的带动,而且还包括文化、意识的带动.都是大众文化的兴趣带动了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不断提升,大众文化消费的提升逐渐延伸到乡村地区,这给乡村文化产业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一条全新的路径.大众文化给都是市民带来了文化消费的热忱,这使得乡村文化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机遇,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面向都市大众文化消费倾向不仅新增了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且还导致了消费者消费结构的改变.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其具备了多样化文化消费的基础,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下,乡村经济亦可依托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城市大众文化消费观念接轨,打造创新的发展路径.

3.2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融入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在不断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而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农村农耕土地逐渐转化为多元化土地运用模式,其中文化产业经营是土地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这必将影响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大力开发使得乡村居民有传统的第一产业经营模式逐步转向第三产业经营模式,展现出与城市发展接轨的倾向.此外,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与文化环境资源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比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面对这一优势,乡村在进行经济发展时应转变发展模式,逐步向城市化考虑,进一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3.3调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

温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也展现出一定的优势,这也为乡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保障.温州市乡村地区应重视自身独特的瓯越文化优势,努力开发乡村文化资源,调整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打造温州乡村文化品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瓯越文化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建设规模化的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地域性文化产品服务体系,提供更为多元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温州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建立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会议接待、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实现温州乡村由农业向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严再来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学楠.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3.

〔2〕李娟.新型城镇化视阈下的中国乡村文化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4.11.

〔3〕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5.

〔4〕章迪平.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1篇2

前言

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了一种新型扶贫方式,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具有投入小、门槛低、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效果好、持续性强、返贫率低优势,成为了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过去粗放型扶贫的效果不明显,扶贫需要精准化。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扶贫效果不理想,距离扶贫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通过精确帮扶,精准施策,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互相推动与提升。

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规划开发不合理

近年来不断打出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扶贫脱贫的政策与口号,使得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乡村旅游投资也随之大热,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634亿元,同比增长69%;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60%。但乡村旅游投资火爆也使得乡村旅游盲目开发规划,二八定律开始现象,大量一哄而上的项目中,80%最终难以持续或实现盈利,发展困难。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本身依托于乡村存在,广大乡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乡村的建设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乡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包括交通道路情况差,停车不方便,网络信号差,卫生环境恶劣等等,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度。

(三)服务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小孩和妇女为主,而外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愿进入农村就业,导致乡村地区缺乏素质和能力较高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服务不规范,造成服务乱象。

(四)旅游产品不精尖

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乡村旅游形式大量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地区盲目效仿他人成功模式与案例,开发同类型产品,缺乏本地的特色,导致产品的重复率高,雷同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有的乡村则仅局限于某一旅游形式或项目,产品结构单一,游客的参与度不高,旅游的体验性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收益不乐观。

(五)宣传力效不理想

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效果不佳。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风生水起,但很多地方在宣传方面没有建立多种营销渠道和宣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网络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的营销宣传方式已经丧失了优势。同时,有些地区乡村旅游点在宣传上各自为阵,宣传的声音不够大;加上中小乡村旅游地发展起步慢,资金有限,宣传的高度和平台不够。没有良好的营销宣传,难以树立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

(六)旅游扶贫被动化

乡村旅游居民参与度低,扶贫能力有限。有些贫困人口是由于不具备劳动力、劳动能力低下、知识文化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等原因造成的,他们很难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无法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被动地接受政府分配的扶贫资金,而不是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服务工作中和投资建设中,积极性差,导致外部投资进入,旅游漏损严重,缺乏脱贫的内动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升途径

(一)实施“旅游+”战略,加大乡村旅游的带动能力

1.做好本底产业,抓住旅游势头。要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精准扶贫,不能依靠纯旅游产业来实现,而是要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底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都是其发展的基A。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从这些本地产业出发,开发出相对应的旅游产品,例如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把旅游当成一种更好的营销方式与途径。

2.盘活当地资源,形成产业链条。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首先,要把当地的旅游、农业、林业、交通、扶贫等各领域的资金资源加以整合统筹,集中扶贫,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而在产品打造上,要重点开发自身的特色资源,不忘挖掘周边的其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餐饮”、“旅游+民族风情+民俗体验+特色农业”等多元形式,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扩展利润链,获得旅游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社区参与,增强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首先,转变当地居民的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允许和鼓励广大社区居民返乡工作和创业,不再主要依靠外来投资,而是更多地利用当地存量资本和返乡创业资本,提高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政府要创造社区参与的良好条件,为社区参与提供各项支持。要求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对贫困居民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并对贫困居民给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技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实现旅游脱贫。

(三)注重引智扶智,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1.重视人才引进,建立科学机制。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旅游扶贫的实现。那么,要把引进人才、加大培训作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得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当中要重视对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决策,多次论证,避免做出错误的规划方案。

进一步要对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一是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制度的建立,实行“依法扶贫”。二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使用、验收、激励处罚、后续管理、纠纷处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相关部门的联席制度。三是专业有序的合作制度的建立,明确各方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建设智慧乡村,打造高端产品。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时代,人网络和手机等的使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化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依赖,打造智慧乡村旅游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做到交通道路通达,路况良好,以满足自动导航的要求。其次,进行线上营销和宣传。开通门票产品网上预订和购买渠道、在线支付方式等,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利用自媒体的分享与点评功能扩大宣传力度。产品方面,“粗放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应该关注现代旅游消费热点和需求,发展个性化、特色和、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做到一村一品、千村千面。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技术与理念,使得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扮演精准扶贫角色。

三、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也正在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去年6月,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今年,再次把乡村旅游提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率先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为实施好这项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造血功能强,乡村旅游是一项向阳产业和富民工程。惠及百姓广,扶贫效应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壮大、提升我市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第一。

以乡村农、林、牧、渔、水资源为吸引,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乡村情趣、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观光度假、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可给当地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偏远、封闭的山村可变成重点旅游村,曾经无人问津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可变成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商品,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当地就业,而且政府对旅游村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乡村旅游是一项实实在富民、惠民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程。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第二。

不只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发明了充沛的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只可以加快农村激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为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也将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添加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第三、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提升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产品内容包括特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休闲三大旅游主题。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有农家休闲型、山水田园型、民俗文化型、花香果园型、现代新村型、农事体验型和产业基地型等类型。使旅游由观光休闲两大主题向观光、休闲、体验三大主题转变,使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从而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内容,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旅游要发展,交通是瓶颈,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大交通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小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提升工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必需立足现有景区(点)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加工基地、休闲农庄、生态维护区、文化园区建设,第一、搞好统筹规划。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统筹规划,继续抓好各类星级景区(点)完善配套的同时,建设一批全市、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星级农庄、农家乐。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县市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照全市城乡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整体规划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将景区(点)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连点成片、连线成面,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建设乡村周边休闲度假带。要妥善维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第二、抓好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合理利用自然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地方和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要提高开发质量,第三、努力提高质量。首先。把开发乡村旅游与维护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时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增强其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和知识性,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经营人员相关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乡村旅游星级单位的考评方法,出台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评定规范和奖励办法,通过创建评比,惩办奖励,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第一、加强领导。建立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市里成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由绍业、益丈两位副市长及贯一主任、金才主席担任,小组成员由农办、旅游、农业、水利、林业、财政、交通、国土、发改委、建设、文化、规划、劳动、环保、广电、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主要负责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规划指导、政策制定、线路星级考核验收和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充分用活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负责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具体实施,要结合外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

第二、各司其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共同营造一个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良好氛围。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负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富民工程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农业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积极指导乡村旅游单位开发名优特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业;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交通部门要结合农村路网建设,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区到乡村旅游区(点)道路交通、公交线路、标牌、标识等问题;建设部门要加快乡村旅游区(点)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村进行房屋外表改造,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水利部门要紧紧依托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涉水旅游项目,利用农村平安饮水工程努力保证乡村旅游点用水需求,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旅游村要求自来水全部入户;林业部门要以森林公园等为重点,加大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电力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电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维护,确保用电需要和安全;通信部门要将乡村旅游区纳入通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点信号全覆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宽带进村;劳动部门要积极利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公安、物价、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平安等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新闻媒体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4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业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在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意义重大,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很多都需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落实,发展乡村旅游,已不单纯是为发挥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三农”发展绩效、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在新时期必将相互作用,产生诸多互动的可能与机会。在此背景下,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相关概念

1.1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最早于2007年提出,十八大正式确定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2互动

“互动”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意。《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互动”的定义是: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有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3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互动是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他人(或环境)和自己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

2研究现状

2.1国外城市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上以“rural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主要来自于《Annalsoftourism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两本杂志,但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且年代较早。

MarcAntrop(2004)通过研究发现多数欧洲国家城镇人口已达到80%,城市化进程影响到了主要城市,较小的定居点,甚至是偏远的农村,并影响欧洲传统文化景观的变化。Erdo?anAtmi,Sezginzden,WietzeLise(2007)在研究中评估了城市的生物质加热、教育设施、定居点、娱乐、旅游、就业的需求对天然森林造成的各种压力。

国外关于城市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2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国内部分学者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一定研究。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城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选取了一部分文献进行了分析。

蒙睿,刘嘉纬,杨春宇(2002)认为乡村旅游的开展促进了西部城镇化的进程,而西部城镇化的进程又为发展乡村旅游开拓了空间,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曾天雄(2007)通过论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董翠珠(2007)研究表明乡村旅游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一定影响,尤其对于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化进程也反过来影响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邱玉华、吴宜进(2012)从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影响。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与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且二者的互动发展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二者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障碍亟待解决,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

2.3研究述评

国外对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少,研究主要集中为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旅游不良影响方面,还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但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对于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有益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少数学者虽然对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其二者的互动关系的论证不够深入,没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互动的机制不够系统,互动的模式和路径不够有针对性。另外受限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鲜出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发展研究仍是一个空白。

总之,国际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西方特色浓郁;而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研究还不成熟,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研究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同时立足本国实际,注重研究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论证

3.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E.L.Ullma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在其文章《运输的作用和交互影响的基础》中,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所需的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达性等前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互补性指当两地之间一方能够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而另一方对该商品或服务有需求,两地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可达性是指区域之间进行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中介机会,是指当商品或服务在两地间流动时,可以提供该商品或服务或是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第三地的出现,就称为产生了中介机会。这一原理具有典型的实际意义,强调了空间作用的可选择性,即并非所有因素都可以成为空间作用的载体,不是所有动力都可以实现空间相互作用的。

本研究借用霍华德的“三磁铁”模型认为,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使更多的人远离乡村,渴望重返自然,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地具备丰富的乡村风貌、风俗、风情及风物资源,能够吸引城镇居民产生乡村旅游需求;其次,乡村旅游地一般社会化程度较低,普遍欠缺便捷完善的水电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高规格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社会性;总之,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供需关系,构成了二者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互补性。至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可达性,即能否实现资源传输的可能,在霍华德“三磁铁”模型中,田园城市的构想兼顾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美丽景色,将农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结合,将城市和乡村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某些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及和谐发展,必将既兼顾城镇居民的生态需求,又关注乡村旅游地的发展需求,选择最佳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路径。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补性、可达性及中介机会等互动三前提,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适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能够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必将在有效路径的作用下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3.2利益相关理论

“利益相关者”源于管理学,是由斯坦福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首次提出,并把它定义为“没有它们的支持组织就不能存在的团体",此后该理论之后被应用于企业治理中。1984年,弗里曼在其出版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这一概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并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正式形成,该理论是对传统企业“股东至上”逻辑的反叛。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理论方面,集中为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实践方面,在旅游规划与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及应用效果评价。国内研究刚起步,包括在旅游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生态旅游中的运用等方面。

本研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未来城镇居民、建设参与企业及企业内部利益群体、周边乡村及农民、旅游环保组织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将影响或者被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与效果,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密切相关,他们有的是新型城镇的使用者,有的担负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责任和风险,有的是新型城镇建设的实施者,有的决定着城镇化建设效果,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朝着多方同存共赢的目标前进,尽可能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涉及到多方利益群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社区居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旅游环保组织等,政府部门是乡村旅游的引导者,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的开拓者和生力军,旅游经营者是乡村旅游的执行者,旅游者是乡村旅游的体验者,旅游环保组织是乡村旅游的监督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影响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现阶段对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兼顾乡村旅游各方利益群体的利益是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交叉与重叠,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二者利益的兼顾必能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和谐共赢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适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二者存在互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5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2.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1-0141-06

民族村寨旅游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形式。我国民族众多,各自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当地活态的民族文化及淳朴洁净的乡野风光吸引旅游者,以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一些民族村寨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成长后,开始面临着经济效益下滑、游客停滞增长,甚至走向衰落的危机局势。因此,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如何延长,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如何保持,已成为民族村寨相关利益主体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笔者在贵州省贵定县音寨布依村寨做民族村寨调查时了解到,2008年以来到此旅游的人数相对以前有所下降,这说明它可能也会面临逐步走向衰落的格局,音寨是我国众多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本文将以音寨布依村寨旅游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找出在现实状况下民族村寨旅游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一、音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音寨民族村寨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有“中华布依第一寨”之称的音寨,是1999年1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首批的13个省级民族自然保护村镇之一,为黔南州唯一的省级布依族自然保护村寨。自2005年举办“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和盘江冰脆酥李节后,音寨村的旅游经济迅速上升,到2007年举办第三届“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的时候,音寨村就创下了两个惊人之“最”:一是到音寨旅游的游客人数创贵州省乡村旅游之最。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z2月20日至4月8日节会期间,共有37万游客来音寨“金海雪山”景区旅游观光,比2006年增长了15%,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00多万元。二是音寨村农民收入创历史之最。节会期间商品销售收入60万元,“农家乐”、“乡村旅舍”营业收入200余万元。2007年音寨旅游业为该村村民年人均创收1000多元,占人均年纯收入的30%以上。“农家乐”餐饮休闲服务收入达180多万元,“盘江狗肉”年销售收入达1700多万元。由此可见,音寨村“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和冰脆酥李节的成功举办,激活了音寨村民的经济头脑,展示了音寨旅游业的发展光明前景,也折射出贵定县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音寨旅游业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1)民族特色不明显。以音寨为中心的音寨河像一条玉带串连着14个少数民族村寨,形成千户布依农家,但是当地民俗民风汉化严重,所保留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语言、服饰、活动等不很鲜明;(2)旅游资源开发规模小、方式单一。目前音寨旅游方式主要是农家乐和布依度假村两种方式,没有形成规模,14个自然村寨中只初步开发了5个自然村寨,点小、面窄,形不成大规模的发展态势;(3)景区内管理秩序有些混乱。当地农民素质不高,他们参与旅游经营意思虽强,但在大局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等方面相对较弱,对旅游公司的管理心存敌意,导致景区旅游秩序有些混乱,特别是水上安全存在隐患;(4)接待设施落后,服务不能配套,基础设施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造成游客进得来留不住。

二、音寨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按照贵定县委、县政府“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旅游业是贵定县重点发展的“三大经济产业”之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探寻音寨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就需要对旅游经济发展作出从内到外的分析和判断。

(一)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旅游特色优势。音寨是全省布依族自然保护村寨,是一个集布依风情、布依民居、布依文化、布依饮食为一体的布依村寨群落,常年向人们展示的是“青山绿水鸳鸯岛,翠柏银杏布依寨”的诗情画意,更为美妙的景色是每年春天的“金海雪山”独特景观。音寨自然资源和布依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独特性、组合性和规模性的特点。1999年11月,音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民族自然保护村寨;2003年洛北河景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音寨“金海雪山”民族风情休闲观光旅游景区是其中的重要景区;2005年音寨被列为贵州省105"-重点优先发展乡村旅游村寨之一;音寨民居建筑群被评为“全国千户布依示范村”;2006年音寨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新农村建设试点”,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贵州省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被授予“中国酥李之乡”荣誉称号。同年3月,贵州省布依学会正式命名贵定音寨为“中华布依第一寨”,12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旅游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交通区位优势。音寨村所在的贵定县是贵州省南下广西、广东,北上四川、重庆,西往云南,东进湖南,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黔中咽喉”、“贵阳门户”之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邻麻江县,东北与福泉毗连,东南连都匀,南与平塘接壤,西南紧靠惠水县,西北与龙里县相挨,北面与开阳县隔河相望,西南出海大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沿境而过,210国道、309省道贯穿县境,黔桂、湘黔、株六铁路复线等铁路主干线在县城交汇,正在建设的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从县境中部穿越,将在昌明镇建400万吨规模的货场和相配套的客站,即将建设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穿越县境。而音寨距贵定县城11公里,距贵新高等级公路盘江匝道口1公里,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40公里,贵阳到音寨仅需45分钟,贵新高等级公路、株六铁路复线在音寨所在的盘江镇均设有车站,贵州省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贵新公路穿镇而过,是南下北上西出海的必经之路。音寨“金海雪山”景区是贵阳旅游经济圈、黔南旅游经济圈、黔东南旅游经济圈内的一个重要景区,现已融入贵阳“1+10”经济圈和贵定90公里工业经济带,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为旅游的可进入性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二是旅游市场区位优势。旅游作为高级、新型的消费方式,正逐步被富裕起来的人们当作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寨旅游产品的优势正好顺应了这一市场发展需要。音寨地处贵州旅游分区的贵阳中心旅游区边缘,紧临东线旅游区和南线旅游区,这一极佳的旅游市场区位优势,必将给音寨的旅游市场注入巨大活力,造就需求旺盛的旅游市场,直接激活音寨旅游业的兴旺。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还将借助经过县域内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与我国南北大动脉紧密相连,使“黔中咽喉”、“贵阳门户”的交通区位优势与全国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音寨旅游市场向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拓展,特别是给自驾车游客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旅游环境优势。这也是音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西部开发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环境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产业,旅游业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青山绿水既是资源,也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当前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实施力度,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为音寨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贵州省已把“生态立省”战略提升为“环境立省”战略,确立了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政绩的科学执政理念,把旅游业当作本省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主导产业来发展。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明确了“夯实农业基础,建设工业兴州、畜牧大州、生态绿州、文化亮州、旅游热州,实现富民兴州”的目标,明确提出建设“锦绣黔南”的发展思路。贵定县也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旅游活县”的重要战略部署,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现已形成以洛北河漂游为龙头,音寨为亮点,阳宝山为开发热点,斗篷山、云雾山、云雾湖、牟珠洞等景区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格局。所有这些都为音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旅游资源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替代性突出。音寨所在的贵定县拥有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具优势的布依族、苗族原生态文化、原始自然生态和原貌历史遗存的“三原”结构旅游资源。令音寨引以自豪的山景、水景、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就很容易被其他地方相似的资源所代替。如音寨的布依族风情没有黔西南州兴义市南龙布依族古寨的布依族风情浓郁,也没有以凯里为代表的苗族风情、以黎平为代表的侗族风情的特色鲜明,风景名胜也没有舞阳河和享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之称的荔波知名度高,由此就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特色不突出,知名度偏低的劣势,其吸引力半径受到很大限制。而且民俗民风汉化程度比较高,尤其是服饰、语言、活动等所保留的民族特色不是很明显,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挖掘包装深度不够,迫切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景区的布依文化及历史文化,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虽然几次节会已经提升了“金海雪山”的知名度,但由于宣传促销需要较多的资金,音寨“金海雪山”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在国内仍有很多盲区,只有单一产品宣传,没有其他旅游服务形式的宣传,还需要做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旅游业要靠项目资金的倾斜和支持。近年来,由于贵州省、黔南州对发展旅游业采取片区优先战略,贵定县虽加大“跑省”、“跑州”力度,但争取到的项目和资金有限,仅靠县级财政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导致旅游项目对外招商成果不明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景区布局不够科学,可进入性差,景区道路未形成环型线,接待设施落后,服务不配套,接待能力尚属低层次、低水平、粗放型。譬如,一些景点达不到对外开放的条件,特别是通往有些景点的道路崎岖不平,旅游开发的六个层次即吃、住、行、游、购、娱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开发层次较低,景区内缺乏旅游商品专卖市场和各种娱乐设施,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没有解决好进得来、出得去、住得下、吃得好、玩得高兴、留得住游客的问题。不少游客到达音寨以后,仅把音寨作为消遣基地,打牌、打麻将、唱卡拉OK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从而抑制了音寨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个地方的投资能力、开发规模、方向、劳动力素质和经济承受能力受区域经济背景的影响很大。近年来,贵定县的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严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由于经费紧缺而不能尽快实施音寨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层次开发,音寨控制性详规及建设性详规滞后,导致招商和建设速度过于缓慢,影响了旅游基础设施及景点的开发,从而迟滞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人才缺乏。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业竞争的关键,谁拥有的优秀人才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发展旅游业靠的是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发展乡村旅游乃至贵定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由于贵定县发展旅游尚处在初始阶段,对外来人才的招唤力和吸引力较弱,导致人才难进,进来留不住。对音寨而言,不仅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而且村民发展旅游业意识落后、素质较差,大多数从业人员只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就仓促上岗,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这种状况势必影响音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因此,需要增强村民发展旅游观念,教育培养提高他们优质服务的意识。

三、音寨村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双保障”措施是音寨村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体制保障。旅游业具有跨部门、综合性的特点,许多工作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完成。目前贵定县旅游管理体制存在

“多头管理”、景区和村管理不协调的现状,不利于旅游业的管理和顺利发展,而政府如何在发展旅游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在政府、企业、景区村民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合理的权责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是旅游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确定管理者、经营者、景区村民等利益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投入保障。资金投入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财政投入或者音寨村自身的积累,要靠政府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和不突破现有旅游规划的前提下,进一步出台创新激励政策,有针对性地组织旅行社与饭店、景区的联合,避免和防止不正当竞争,协调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确保旅游企业的整体利益,塑造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地多方集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办旅游,确实把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到音寨村的旅游服务产业当中去。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行政管理;贵州省;乡村旅游管理;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贵州省的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其中部分特色乡村旅游成为了知名品牌。但是,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模式并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甚至部分政府或者开发商在开发市场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提前的规划,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缺乏完善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各个相关部门并不能明确自身工作职责,缺乏对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能够促进贵州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就需要站在生态行政视角,对乡村旅游管理进行完善与改革。

一、基于生态行政视角下管理贵州乡村旅游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贵州省部分地方在开发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开发商部门过于急切,同时当地村民也希望借助乡村旅游业能够脱离贫困,因此,导致乡村旅游业的盲目开发,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乡村性生态特征造成了破坏。由此,就需要从生态行政角度,对贵州省的乡村旅游管理进行分析,促进乡村旅游能够实行生态行政管理模式[1]。

二、乡村旅游开展生态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行政意识有待提升

贵州省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生态意识,过度注重乡村旅游业的短期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护。但实际上,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客观角度来讲,二者也具有统一的关系,由于政府过度注重绩效考核,忽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乡村旅游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如:部分政府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爱好,就会将具有乡村特色的东西进行改造,使其普通化,进而造成了系统规划的缺乏,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缺乏健全的生态行政管理体制

由于乡村旅游开发地点是农村,因此部分在政府开发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导致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且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甚至还出现部分管理者是由当地村民担任。与此同时,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政企管理没有明确分出,由二者共同进行管理,进而导致多种主体的出现,过度注重经济利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乡村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并且,当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较为缺乏生态环保意识,进而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除此之外,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2]。

三、生态行政视角下贵州乡村旅游管理路径

(一)提高生态意识

现阶段,大部分政府在确定价值目标过程中,既要求保障经济效益,还同时追求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但是,只有注重生态环境效益优先的政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行政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就需要注重服务观念的转变,坚持以生态行政理念作为指导,加强对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制度培训,进而使得相关人员生态环境管理意识能够得到提升,最终促使贵州省乡村旅游形成独特的生态行政文化。

(二)对管理体系进行适当的完善

在完善生态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生态行政职能的严格执行,进而使得生态旅游行政管理系统能够符合相关的规定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实现生态系统能够同当地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有效融合的目标。第一,贵州省县级以上的政府,需要加强当地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对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合理监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同时改变多个主体共同管理的现状。第二,还可以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并制定相关完善的管理流程,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的进行能够得到合理监督与指导,保障乡村旅游资源,规避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3]。

(三)注重生态行政管理

在实施生态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能够保护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因此,相关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生态行政管理,并同时在当地设立独立的生态管理部门,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生态行政管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贵州省为了能够促使乡村旅游实施生态行政管理,就需要提高生态意识,并完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生态行政管理,从而使得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构建;信息数据库;网络系统

安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也逐渐改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繁荣与进步。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娱乐方式,满足人们旅游休闲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将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应用到乡村旅游当中,方便旅客获取旅游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制定旅游计划,并且有利于节约旅游成本,在具体应用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与此同时,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结合乡村旅游实际情况,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该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的具体工作提供启示。

1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实现路径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现代人们休闲旅游方式不断改变而产生的。它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乡村设施、乡村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活动[1]。乡村旅游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乡村旅游的实现路径

乡村旅游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几种类型:1)田园风格。利用田园风光、特色农作物、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观光,以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2)农家乐。利用田园风光、农家小院、特色农产品等吸引顾客游览、娱乐等。3)休闲度假。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等吸引顾客观光、游览。4)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利用农业技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观光农业,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形成绿色休闲、绿色观光、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模式[2]。此外,乡村旅游的实现途径还有生态农庄、生态观光村、民俗风情、村落乡镇、科普教育、精品型生态农业观光园等。这些不同的途径风格各异,具有不同特点和功能,在吸引游客、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发展农村经济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为广泛。对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合理安排旅客行程具有重要意义。

2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系统构建的作用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并在乡村旅游领域得到应用。事实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网络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拓宽乡村旅游的信息服务渠道。部分乡村旅游企业的规模小,缺少固定的客户群体,企业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难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便利信息收集和反馈。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调整,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拓宽信息服务渠道,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广大旅游和观光需要。2)降低乡村旅游宣传费用和交易成本。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能降低信息交流成本,节约乡村旅游宣传和推广费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还可以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资金投入少、宣传费用低、传播速度快、乡村旅游信息覆盖面广的目的,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便利。3)满足乡村旅游旅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个性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经营管理者在电子商务平台的辅助下,以“客户满意”为原则,把握旅客的心理动态,合理规划路线,选取旅游景点,制定旅游计划,[3]满足旅客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的对策

虽然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服务功能也在进一步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忽视构建标准化的电子商务平台、规范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库缺乏、网络系统模块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等。为弥补这些问题与不足,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1)构建标准化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以方便旅客获取信息、科学制定旅游计划为目的,构建标准化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旅客的各项工作。标准化平台包括乡村旅游资源浏览、数据信息、旅游产品介绍和预订、资金支付等环节,为旅客了解乡村旅游的具体信息,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提供便利。同时还要完善电子商务体系、网络、基础技术、商务运作等标准,确保电子商务平台更为有效地运营和发挥作用,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便利。要完善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确保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稳定运营,避免受到不法侵害和攻击[4]。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涉及旅游、计算机、管理、服务业等众多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环节多样,为促进其更好运营和发挥作用,应该采取措施让各环节密切配合,能够协调、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每个服务环节都制定规范标准,并严格执行和落实,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便捷的服务。2)建立规范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库系统。以方便旅游者获取信息为出发点,建立高效、权威、统一的信息数据库系统,满足旅客收集和获取乡村旅游信息资料的需要。要确保数据库系统的高效和稳定,便于乡村旅游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健全并完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平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有效提升其应用效率,满足旅游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5]。重视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搭建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结合乡村旅游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旅游信息资源,保证内容系统和全面,反映乡村旅游的最新动态。进而方便旅客查询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快捷、优惠、迅速的乡村旅游产品预订和购买服务,方便旅游计划制定,让人们更好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活动。3)合理设置乡村旅游网络系统的功能模块。完整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包含不同的功能模块,由多种不同的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不同的内容,相互协调与配合,满足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收集和更新的需要,以保障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运行。例如,可以将系统分为信息数据库、商务交流、网络营销、网站管理四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又包含不同的内容。信息数据库包括乡村旅游交通、景点、饮食、娱乐项目等;商务交流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的交流,旅客通过该模块查询和预订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网络营销包括乡村旅游优化促销活动,并为旅客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6];网站管理主要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和新闻报道等。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并保障网络系统安全。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加大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保障网络平台和乡村旅游各项工作规范化进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保障电子商务平台更为有效地运营。5)稳步推进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系统。由于乡村旅游资源会不断丰富,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再加上信息技术、经济发展的影响,系统构建应该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平台除了为旅客展示乡村旅游产品和信息外,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还要不断完善与改进。总结经验,完善系统设置,进一步丰富内容,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朝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更好满足旅客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4结束语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的构建,能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方便他们制定旅游计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日常工作中应该结合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并根据乡村旅游的现实需要改进和完善,整合旅游路线、车船公司、网上订房服务等。让游客更好制定旅游计划,方便旅客出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菲.运用电子商务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探析[J].价格月刊,2016(4):59-62.

[2]张春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证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50.

[3]禹禄君.浅析移动互联网体系架构[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9-61.

[4]薛瑞芳,张红.西安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08(4):156-158.

[5]张金鸽,周灿芳.广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23):184-187.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

【关键词】文化营销;乡村旅游;乡村文化

一、乡村旅游概述

现代乡村旅游是当今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它的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就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农业旅游等。在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前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人才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农民。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呆在农村,他们更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村中从事此项事业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不仅如此,从事乡村旅游业的非专业人才还给乡村旅游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影响着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比如,在为游客讲解当地的某一风景名胜时,由于导游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而就会出现无法为游客讲解的尴尬局面。三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发展后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人才,后续力量也得不到补充,因而其发展后劲不足。(二)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够科学。营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项目的发展。基于这一点,营销策略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值得被重视。然而,从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在营销策略上还有待改进。营销策略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只是以短期收益为建设目的。在这种短视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项目的建设自然就出现了粗造滥制的情况,在质量上没有保证,同时也没有将乡村的特色发挥出来。第二,乡村旅游对市场的定位不够科学。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任何经济发展体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而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营销策略上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设,造成旅游项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最终旅游项目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思路没有打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然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到人文资源如民俗活动等也是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因素。(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是最终实现经济目的的载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归入市场机制中,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普遍不具备市场意识。一是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市场属于经济学的概念,他们能够对市场加以浅层次的理解,但是却无法深入理解农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业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因而在经营中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可以发挥指路灯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某一项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然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三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建设缺乏品牌观。品牌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越大。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品牌几乎没有关注,长期的发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旅游项目,真正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出现。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一)文化营销概述。文化营销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这种需求就促使文化营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营销方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价值引导等,达成了销售产品的目的。可以说,这种营销方式满足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在第三产业逐渐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认同与应用,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营销作为观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为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找到更多的路径。

(二)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道路比较狭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很容易出现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为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增添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业来说,乡村文化是最佳的选择。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定位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异质性,使它能够与同行的其他旅游项目区分开来,而且还能使旅游项目具有当地的特色,从而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为此,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内容,比如将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作为旅游项目的建设主题,也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施等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推广。2.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为扩大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手段。乡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规模的形态存在,就是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传。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产品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包装。好的产品如果得到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如此。对此,乡村旅游可以选择与民俗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介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宣传与推荐,使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项目。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国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乡村旅游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在改革中激流勇进,运用文化营销手段,使乡村旅游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尹元甲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桂顺,龙江智等.不同特质银发族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差异[J].地理研究,2012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10

一、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

1.定居点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北川县灾后重建的定居点建设可以促进北川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羌民集体搬进定居点,其生产生活的统一协调,有利于利用整体的人力、物力开发乡村旅游。北川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定居点的建设的绝好机会,在建筑景观上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整体建筑景观,从而使定居点更具吸引力。羌寨定居点的建设能构建极佳的旅游产业优势,在改善牧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能够增强景区服务能力。[1]定居点可以成为旅游发展的服务功能区和民族风情社区,拓宽羌民致富、安居乐业的途径。

2.乡村旅游发展巩固定居点建设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景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定居点的建设能使景区接待能力提高,从而反向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羌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开设家庭旅馆、担任旅游向导、或歌舞表演者等。定居点一方面能扩大景区的接待能力,成为景区的服务区,另一方面定居点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社区,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景观,其人文资源对游客极富吸引力,能使羌民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珍惜并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有利于定居点的建设和发展。

二、定居点建设

512汶川大地震后,地处北川南大门的北川县69套民居依山而建,民居结构和外观将全部采用羌寨碉楼风格。羌寨中建成一排排楼房和平房民居,规划了街道,有市场和游客接待中心。[2]通过对定居点物质、精神文化的建设,改善羌民的人居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羌民的生活水平,并利用乡村旅游促进羌民定居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定居点的建设兼顾了普通居住、日常生活、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包括土地利用、住宅布局、建筑特色等。

1.合理利用土地在土地利用方面,定居点周围的土地有部分用于种植瓜果蔬菜,收获的农产品供应定居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旅馆经营,以保证北川旅游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北川县乡村旅游开发还可以借鉴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江家菜地的经验,开辟土地给游客自行参与种植,让游客在当地既能体验民族风情又能享受“羌家乐”的乐趣。

2.住宅布局与景观相宜羌碉是羌族的民族建筑,地底顶窄,墙体从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的特色方面要体现、传承、恢复羌族的建筑文化,避免刻意采用现代的元素和现代化的设施。羌族特色的吊脚楼、青石板房等民居建筑随着清朝的“改土归流”主动或被动汉化。在重建过程中,可以酌情恢复此类建筑的原有风貌。这种建筑既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传承了羌族文化,又能满足旅游参观的求异需求,此外还可继续用于居住或用于开办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的销售点。

3.定居点增强旅游接待功能北川县位于进入北川羌区的第一站,这为北川县旅游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进入北川老县城还是去往唐家山地震遗址都会经过此处,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修建和唐家山堰塞湖的开发都使北川的旅游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北川县的旅游业发展要提升旅游接待功能,如民居接待、特色餐饮、导游服务等,还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如修建医疗救助站、停车场和修建完善交通道路。完善羌寨的设施与服务,增强旅游接待功能可以延长游客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增加定居点居民的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

1.旅游规划《北川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确定将擂鼓镇规划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副中心,修建国家地震博物馆,以民族旅游和羌族民居为特色,建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羌族第一镇,构建“一心、三带、四区”的旅游规划布局结构。“一心”即羌镇特色中心区,“三带”即安北路特色旅游景观带、苏宝河生态旅游景观带、干河子生态旅游景观带,“四区”即狮子山羌族特色文化景区及两个居住区、一个产业区。[3]北川旅游资源丰富,加上地震遗址博物馆、羌族文化博物馆的修建,以及唐家山堰塞湖的开发,将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北川旅游。因此,北川的民居建设要与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合理规划,走民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2.参与途径北川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形式多样。羌民可根据自己的资金、劳动力、传统技艺水平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获取经济利益。利用羌族民居接待,提供羌族传统食物,手工生产传统手工艺品,表演羌族传统技艺是主要参与途径。北川县政府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责任人,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开拓民族社区多元化参与的途径:第一,通过居民自己出资或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的形式创办“羌家乐”家庭旅馆;开办羌族特色餐饮店或出售羌族食物,如羌族的“金裹银”、咂酒等;擅长制作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羌民可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可以让游客参观制作过程,或让游客自己体验制作;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羌民可组建歌舞队等进行定点表演,赚取收入。第二,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保证游客在北川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的乘数效应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就业的乘数也很大,不仅可直接提供旅游岗位,而且可以提供旅游相关岗位就业,如维护当地社区的安保,负责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监督;从事与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农畜产品的生产,为当地民居接待户和从事餐饮经营的“羌家乐”提供食物原料等。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11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范文篇12

关键词:旅游动机;美丽乡村;小平房村

一、关于动机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旅游动机概念的研究

彭耽龄认为动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1]。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它能产生一股动力,引起人们的行动,维持这种行动朝向一定目标,并且能强化人的行动,因此在国外也称为驱动力。黄波认为旅游动机简单来说就是维持和推动旅游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实质动力[2]。

(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张金玲认为我国学者对旅游动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的形成及其分类上,但多停留在引介需要、动机及国外相关理论,分类逻辑也不甚周延[3]。我国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主要的有以下几类:邱扶东把旅游动机分为求实、求新、既求实又求新、求名、求美、好胜、爱好、求知等动机[4];刘纯认为旅游动机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完善动机、基本智力的动机、探索的动机、冒险的动机、一致性的动机、复杂性动机等六种[5];付邦道认为旅游动机有观光、医疗保健、地位与声望、娱乐消遣、家庭和人际交流、宗教、文化、尝试体验、寻根等九种类型[6]。张卫红认为动机有放松、刺激、关系、发展、实现等5个层次[7]。郭亚军把旅游动机归为社会、放松、知识、技能等4个因子[8]。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旅游动机的分类还有很多类型,但笔者总结了一下认为旅游动机主要有:身体动机(放松、健康、娱乐、休闲等);文化动机(观光、体验异乡风情等);发展提高动机(求知、信仰、时尚等);情感动机(冒险、怀旧、浪漫、成就等);交往动机(探亲访友、增加友谊、回避冲突图等)。由于各个研究者在研究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旅游动机的,而对动机的分类以及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也就导致不同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得出了不同结论。

(三)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旅游动机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其定义,以期给旅游动机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动机定义研究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二是关于旅游动机的分类研究,但是因其研究对象和旅游地的不同,一直以来,关于旅游动机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笔者发现,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旅游动机有着不同的分类,但是却一致认为游客最主要的动机是:回归自然和求知和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越来越回归到最初最纯粹的本质,就是拥抱自然,回归自然。乡村旅游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异军突起,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这是基于此,本文从旅游者的动机出发,研究美丽乡村在规划中到底应该如何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小平房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小平房村地处建平县城东南郊,辖7个自然屯,13个村民组,881户,3167口人,土地总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4,515亩。2013年,小平房村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万元。小平房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为重点,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省文明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小平房村自然景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历史悠久,有天秀山省级森林公园,有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圆照寺,卧佛山、四门洞、神仙洞等自然景观。森林覆盖率达65%,村屯进行统一管理,修建有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服务设施。

三、小平房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路径

(一)“美丽乡村”创建目标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二)小平房村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挖掘,以期将小平房村建设为: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实现生态空间的拓展、生态时间的延续、生态内涵的丰富的新型农村。本着以民为本、以旅兴农、有机更新的建设理念,通过对其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汲取,本文认为:中国美丽乡村应该包括三种不同的乡村旅游空间,给人们三种不同的体验。其实施路径为:生态+生产+生活集聚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1.生态空间:环境美+布局美

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村庄绿化美化等工程,提升建设水平,构建小平房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态空间。建设重点为:湿地公园、矿产公园、绿道等。对已有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加上传统村落的风貌整治,乡土建筑的维修与整治,房前屋后美化等手段,实现整体建筑的布局美。

建设重点是风貌改造。

2.生产空间:产业升级+休闲经济

美丽乡村的建设要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为重心,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的建设路径,在农村内部确立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要从单纯的种植农业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转型,小平房以前依托第二产业(矿业)向串联一二三产,完善产业链方向转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拓展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性,集“美食、观赏、休闲、娱乐、文化、养生”等为一体,同时注重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休闲氛围的营造,打造中国乡村的休闲经济。

3.生活空间:乡风文明+精神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改善传统农村“脏、乱、差”的整体形象,展示新时代我国农民的新形象。构建小平房乡的乡风文明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供足够的设施完善的生活娱乐场所(休闲公园、健身步道等)二是构建文化空间,构架生态文明意识体系,构建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村民团结宣传教育,巩固和发展村民共同体意识,培育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美丽小平房上,实现小平房美丽乡村的建设。(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波.谈谈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其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变化[D].旅游研究,2006

[3]张金玲.近20年国内旅游动机研究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70-73.

[4]邱扶东.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6):367-370.

[5]刘纯.走向大众化旅游的社会―论现代旅游行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32(4):98-102.

[6]付邦道.浅析旅游动机的激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23(4):11-1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例(12篇)

    - 阅0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篇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因此,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农村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生活垃.....

    食品卫生学调查范例(12篇)

    - 阅0

    食品卫生学调查范文篇1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写调查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