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促销购买意愿联合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SocialRespensibility,简称CSR)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关注的,多数消费者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社会责任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要依靠消费者选择形成对企业的实质性压力。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正向的。但是,很多企业在考虑社会责任的成本时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提高价格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会“吃亏”;不提高价格则意味着利润减少。价格是消费者为获得产品必须付出的经济成本,价格越高则吸引力越小,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会越小,所以价格对其的影响应该是负的。此外,促销是企业为了提高销量而采取的短期销售促进措施,在消费品市场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促销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减少消费者信息搜集和比较的负担,易于他们做出购买决定,提高商品的吸引力。所以,促销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有正面的影响。

本文试图运用规范、科学的方法进行持续而系统的探索,用事实和数据来描述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价格和促销如何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二、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价格和促销活动对产品选择和评价的影响。联合分析(conjointAnalysis)是1964年由数理心理学家Luce和统计学家Tukey提出的,1971年由(Green)和(Rao)引入市场营销领域,成为描述消费者在多个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中做了决策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基本假定是:消费者是根据构成产品(服务)的多个属性来进行理解和做偏好判断。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并不是只基于一个因素而是基于多个因素的结合来判断的,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偏好可以分解成构成这一产品的多个属性的偏好得分,在联合分析中用效用值来描叙。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价格和促销三个要素或属性在产品选择中的相对重要性,而且可以得到每一要素下的不同水平(如不同的价格水平)的效用值,确定消费者对具体的属性水平的偏好情况。同时,联合分析还可以获得每一个消费者对不同要素或属性的各种水平的效用值,据此可以将在各效用值上得分接近的消费者归到相同的类别,形成若干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即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聚类群体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获得通过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中同学、同事、朋友之间滚雪球的方式。为了更加准确的测量,我们选取数码相机这一大多数人熟悉或拥有的产品为实验产品,以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价格和促销三个要素作为产品属性,设计了不同的属性水平。企业社会责任分为行业领先水平、行业中等水平和行业落后水平三种属性水平;价格分为比期望低、与期望相似和比期望高三种属性水平;促销分为满足需求和不能满足需求两种属性水平。

如果将以上三种属性各水平组合,我们可以得到18种可能的虚拟产品(3×3×2),为减轻被调查者的负担,我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experimentaldesign),形成了9种虚拟产品,表1给出了它们的属性水品组合。要求他们根据各自的偏好对9种产品打分,1表示决不购买,4表示不一定,7表示肯定购买,从1到7购买意愿越来越强。

问卷共发放347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80.1%。经统计,男性占55.0%,女性占45.0%;年龄在18-35之间的占86.7%;本科生以上学历占90.3%:62.9%的人拥有数码照相机。

三、研究结果

通过用SPSS15.0软件的Categories模块进行联合分析,对全部打分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在选取的三个要素中,消费者在购买数码相机时考虑的要素依次是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价格和促销,其相对重要性权重分别为42.2%、37.2%、20.6%。在3个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中,效用值排序依次是高、中、低;价格不同水平的效用值最高的是与期望相似,其次是比期望低,最后是比期望高;而促销不同水平的效用值依次是满足和不满足需求。

根据每位被试者在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价格和促销各个水平共9个属性水平上的效用值,采用快速聚类方法对被试者分群,最终确定将整个样本分为两类。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两组样本数据本别进行联合分析,得到表2的结果。根据样本特点分别命名为“企业社会责任型”消费者(171个样本)和“价格要素型”消费者(107个样本)。

“企业社会责任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影响购买意愿最重要的要素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相对重要性权重为46.8%;其次是价格和促销,相对重要性权重分别为36.4%和16.6%。“价格要素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影响购买意愿最重要的要素是价格,相对重要性权重为42.1%;其次是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和促销,相对重要性权重分别为38.1%和19.8%。

四、结论和讨论

(一)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解释了一个基本事实,即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有影响的,并且相对于价格和促销活动,消费者更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

(二)消费者在考虑产品价格因素时,并不是价位越低购买意愿越强,实际上只要与心理期望价格相似是最能吸引消费者的。这与一般的判断和假设有一定的差异。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过低的价格,消费者会认为价廉的物品并不一定就物美,而过高的价格会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性价比产生怀疑,所以,适当的价格是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1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营销组合辽宁省

绿色消费是21世纪食品消费的主流,我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正在快速形成和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消费水平,笔者在辽宁省范围内开展了问题调查活动,本研究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方案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对辽宁省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该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占回收问卷的94%。被调查对象选自超市、居民区、街道等不同的地点。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见下表。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分析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前提。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能够满足其需求时,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同时,消费者的偏好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调查显示,辽宁省消费者听说过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比例很高,分别达到了96%、84%。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进一步的了解很不够。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中,有10%的消费者选择“一点不了解”绿色食品这一选项,高达72%的消费者选择“了解一点”,选择“了解许多”、“非常了解”的消费者仅占5%。在问及绿色食品的定义时,29%的消费者认为是种植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和水果,4%的消费者认为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就行,只有65%的消费者选择了正确的答案。5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区别,认为区别不大和没有区别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30%、6%,还有14%的消费者说不清楚。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食品安全”的占54%,出于“性价比”的占10%,其他占6%。可以看出,辽宁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消费者的消费表现为实用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基本生活消费已经由过去“吃得饱”,正在向“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吃得有品位”的营养型、质量型方向发展。

对绿色食品的认知调查还表明:35%的消费者对带有绿色食品标识的食品质量放心,26%的消费者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商标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可见,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提高绿色食品认知度,加强对绿色食品商标的管理,对促进消费者采取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十分重要。

2.关于绿色食品营销组合因素的分析

(1)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因素分析

辽宁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知晓度比较高。84%的消费者认为在选择绿色食品时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3%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影响,13%的消费者认为无所谓。在购买绿色食品类型方面,29%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初级产品,选择希望购买初加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分别是38%、33%。在绿色食品种类方面,消费者认为目前绿色食品种类很少、比较少的比例分别为15%、31%,认为比较多、非常多的比例分别是15%、10%。可见,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增加绿色食品的种类、品种,是扩大绿色食品销售的重要因素。

(2)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价格因素分析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辽宁省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价格很高、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8%、58%,认为价格较低的比例仅为2%,没有一个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价格很低这一选项。在价格接受方面,62%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愿意购买,32%的消费者选择10%~30%的范围。见图1。由此可见,由于需求观念的转变,辽宁省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绿色食品的成本高于普通产品,愿意支付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过高限制了对绿色食品的消费。

图1绿色食品的价格接受程度

(3)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分销渠道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销售场所方面,分别有25%、28%的消费者认为目前销售场所很少和少,仅有12%的消费者认为销售场所多或很多。可见,加快绿色食品分销渠道建设,增加营业网点,对拓展绿色食品的销路十分重要。在购买绿色食品地点方面,72%的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去大型的商店或副食店购买的占12%,到绿色食品专卖店购买的占10%,其余的6%选择在附近的农贸市场、早市购买。因此,超市应该是商家选择绿色食品营销的理想地点。

(4)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促销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促销方面,63%的消费者认为如果采用人员推销方式推荐绿色食品时可以考虑购买,26%的消费者认为非常乐意接受这一促销方式。营销者应充分发挥推销人员的作用,灵活地采用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丰富多样的促销组合,诱导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调查还表明,仅有29%的消费者认为在市场上买到名牌绿色食品安全程度有保障。可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创立绿色食品品牌,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的管理,增加消费者的安全感,可以减少或打消消费者的购买疑虑,促进绿色食品销量的增加。

3.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分析

为了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这里选择了对影响绿色食品市场发育的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四个标志,对影响绿色食品消费的“购买频率”进行分析。

(1)收入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比重的10%。随着收入的增多,消费者中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逐渐增大,当月收入超过1500元时,这一比例达到32%。相反,随着月收入的增多,没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比重逐渐降低。当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时,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1%,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时,这一比例降至4%。当收入达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为零。由此可见,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年龄因素

调查显示,中年以上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较高。35岁~44岁这一年龄段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人数占同龄绿色食品消费者比重的28%,而比重最高的是5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其比重达到32%。18岁~24岁的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最低,从不购买者占同龄消费者的比重最高,达到10%。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收入相对稳定,具有消费绿色食品的经济实力。加之中年以上消费者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更容易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该把中年以上消费者作为其目标市场。

(3)性别因素

调查显示,有20%的女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只有5%的女性从不购买。而男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8%,比女性低2个百分点,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则是7%,比女性高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女性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偏高于男性。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中占据支配权,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程度高于男性,绿色消费意识更强。在制定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时,企业应该考虑到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性别差异。

(4)文化程度

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相同文化程度消费比例的25%,比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多13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的14%,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从不购买的比例多了9个百分点。这说明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

4.绿色食品标志、价格与不同收入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关联分析

(1)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分析

从整体水平来看,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有影响”所占比例很大,从低到高收入阶层分别所占比例为79%,76%,85%和96%,见图2。相比较而言,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标志的敏感度更低,19%的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关注的是产品的物美价廉,而不是绿色标志。随着消费者月收入的升高,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当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仅为3%。

图2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图3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范围

(2)价格范围分析

辽宁省广大消费者普遍可以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10%以下。在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消费者中,65%以上的人只能接受价高小于10%的范围。当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30%以上时,选择购买的消费者比率骤然下降。当价高在10%~30%、30%~50%之间时,收入水平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41%和11%。当价高在50%以上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均降至1%以下。见图3。这说明辽宁省目前绿色食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因此,设法降低绿色食品的产品成本是拓展绿色食品市场的一个有效方法。

(3)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绿色食品价格、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这里对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作以分析。将消费者收入水平如上表分成四段,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有影响、无所谓、无影响,价格接受范围为四个:10%以下、10%~30%、30%~50%、50%以上。参考数据x0=(100%,100%,100%,100%),比较数据列xi(n)(其中n=1,2,3,4为收入段,i=1,2,3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类型)为各段收入水平消费者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所占的比例。将参考数据与比较数据带入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为:收入由低到高的不同消费者受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的关联度分别为0.856、0.704、0.582。由此说明,总体来讲,认为购买时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的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无所谓”,最后是“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定量分析一致。事实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发关心自身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因此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不同价格范围的关联度分别为0.953、0.927、0.911、0.715,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价格接受范围的排列顺序是:10%以下、10%~30%、30%~50%、50%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实力是影响购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食品标志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程度增加;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广大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的价格接受范围是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高出30%以上的价格,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比例最大。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针对其购买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3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预期;计量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23.013

1引言

从《2014年统计公报》中看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完善,初步估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可见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经济必须密切关注消费。此外,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足,对经济形势的发展不利,因此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很有必要。而在中国,关于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分析有许多文章都在陈述,在关于预期对居民消费水平研究的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在基于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譬如预期会对家庭消费的时机选择产生影响等结论,但都缺乏实际考察。而本文的撰写主要基于前期对中国居民家庭预期意识的调查,将理论联系实际得出预期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本文撰写的前期做了大量的实践调查,制作了一份基于中国居民预期意识状况调查的问卷,通过对青海玉树、福建泉州、海南陵水以及四川成都这四座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为单位,对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家庭做了近两百份的小范围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基本上有近41.7%的人具有预期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对未来有做过预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结论:虽然两地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储蓄与消费倾向不大相同,但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偶尔会有预期意识,但这并不是一个经常性的行为。由此说明,对于消费主体来说,对未来物价的预期意识也构成了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一个因素,因此我们在考虑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中,不仅要考虑收入等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从微观个体上来看,居民个人的消费预期意识也应该考虑进去,但这个影响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是否应该将其考虑进去呢?因此有必要对此做实证分析。接下来将会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并着重研究居民个体的预期意识在影响消费行为时对居民支出有多大影响。

2实证分析

通过收集2005年第一季度年至2014年第三季度这十年间的季度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2.1数据收集与变量选取

本文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主要检验居民预期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比较多,考虑到样本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收集性,以及本文主要以研究居民预期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为主要方向,因此只考虑几个关键变量进行模型构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消费函数理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xYt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应选人模型当中。本文重点讨论居民预期意识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用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反映居民的预期意识,该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中。将居民的现金支出即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累计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公布的数据,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是由央行每个季度在全国50个城市对20000名城镇储户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当前经济形式的总体判断、居民物价感受情况、收入感受情况、就业感受情况、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以及房价预期与购买意愿等,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主要是定性数据,央行通过采用扩散指数法将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得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及居民通胀预期指数。

2.2单位根检验

由于建模采用的是2005-2014年的季度数据,因此在建模之前应对三组序列进行季节调整,采用Eviews软件中的CensusX12的季节调整方法将序列中的季节变动要素去除,并对季节调整后的序列取对数后进行后续分析,这样处理能使实证结果的经济含义更加清晰,即解释变量前的系数表示相应变量的弹性。

对于时间序列,首先检验其平稳性。将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季节调整后取对数的序列分别进行检验,序列命名分别为LNY、LNX1、LNX2,利用Eviews软件并基于ADF的检验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都是一阶积整即I(1)(见表1)。

2.3协整检验

由上述检验可知各变量都是一阶积整,不能使用OLS回归,针对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与Juselius提出的极大似然法进行检验,即Johansen检验。以此来估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见表2)。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变量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

从模型检验结果(见表3)中,可得到协整方程:

LNY=0.89LNXl+0.01LNX2

该式表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上升0.89%;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每上升1%,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上升0.01%。

2.4结论分析

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物价预期指数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建模分析,发现变量居民物价预期指数对因变量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一个不能从模型中剔除的变量。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居民预期意识对其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我国居民预期意识理论与实际一致。

由模型结果可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每上升1%,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上升0.01%。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自己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的预期,由于在建模中居民预期意识是用央行公布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表示,因此结果表明,当人们预期未来物价水平较高时,为了避免未来物价上涨所带来的支出增加,就会增加现在的需求而造成现在的消费支出增加。由此可见,居民的预期意识即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上升,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的上升。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4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冲击对于失业问题的解释非常重要,但是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因素也会有重要的关联。其中家庭消费贷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

一.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造成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会导致消费者对风险的厌恶

首先,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和汽车的消费往往会花费一个家庭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这些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比较起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易于调整。人们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同样人们也不会轻易的将之转手出售,因为耐用消费品的交易会附加高额的税收和手续费用。其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往往会导致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房屋和汽车的消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往往会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贷,从而产生家庭消费贷款。而一个家庭其消费贷款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则家庭每个月用来还贷的收入越多,即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越少,因此家庭成员就会更加的厌恶风险,就会更加在意收入的保障情况。

二.家庭消费贷款率的升高会降低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众所周知,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工会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结果。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工人的态度过于强硬可能会导致失业的痛苦。特别是对于拥有高额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工人来讲,一旦失业将会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些负债的工人在讨论工资定价时就会选择一种温和的态度,以至于更容易接受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从而减少他们本身的失业几率。如果,该国的国民都习惯于贷款消费,家庭消费贷款数额都比较大的时候,这种个体的厌恶风险以求得保障的行为一旦结合起来,就会严重的影响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三.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越低,该国的失业率水平越低

在失业率的决定的理论中,著名的经济学家Layard和Nickell提出了均衡工资水平会决定一国就业率的水平。均衡工资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越高,因此会压缩就业人数;反之企业会扩大雇佣工人的数量。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的高低会影响均衡工资水平,而均衡工资水平又会影响失业率水平,即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越高,国民的风险和危机意识就较强,这种对风险的厌恶会改善一国的就业状况,从而保持一个比较低的失业水平。

四.在对16个OECD国家40多年来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的数据统计和实证研究显示,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首先,从1960年到2000年16个OECD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之间确实存在着反向的关系:

表1:家庭消费贷款率与失业率%(1995)

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

挪威140.56.1芬兰73.716.4

瑞士128.94.0荷兰64.96.6

瑞典100.39.1西班牙62.222.7

日本94.42.5澳大利亚6010.9

美国91.76.9法国51.711.7

英国88.910.5丹麦49.710.1

加拿大85.611.2比利时41.58.9

德国75.66.1意大利32.08.3

数据来源:Kneeshaw(1995)br3

其次,对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做简单的OLS回归,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26),显著性为[4.95]。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我们还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变量,宏观经济的外部变量等因子,此时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9),显著性为[2.24]。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对于本国的失业率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一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解释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某国的金融贷款制度比较开放,或是国民的贷款消费意识比较强烈时,该国的人均家庭消费贷款率就会比较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节制,缓解工资压力,结果会使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本文是青岛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作者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现在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任教)

家庭消费贷款与失业率关系的研究

文/马晓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遭受了巨大的失业冲击。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失业率在大多数的OECD国家中呈波动上涨趋势,从横向的国别差异来看,失业率在不同的OECD成员国中的变化又呈现出巨大的相异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失业率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巨大差异?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一国失业率的高低?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就失业问题,以及影响失业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给出了许多可能的解释。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刚性论(Layardetal.1991);宏观经济的外部冲击论(Phelps,1994);以及刚性论和冲击论的结合(BlanchardandWolfers,2000)。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冲击对于失业问题的解释非常重要,但是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因素也会有重要的关联。其中家庭消费贷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

一.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造成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会导致消费者对风险的厌恶

首先,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和汽车的消费往往会花费一个家庭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这些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比较起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易于调整。人们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同样人们也不会轻易的将之转手出售,因为耐用消费品的交易会附加高额的税收和手续费用。其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往往会导致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房屋和汽车的消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往往会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贷,从而产生家庭消费贷款。而一个家庭其消费贷款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则家庭每个月用来还贷的收入越多,即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越少,因此家庭成员就会更加的厌恶风险,就会更加在意收入的保障情况。

二.家庭消费贷款率的升高会降低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众所周知,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工会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结果。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工人的态度过于强硬可能会导致失业的痛苦。特别是对于拥有高额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工人来讲,一旦失业将会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些负债的工人在讨论工资定价时就会选择一种温和的态度,以至于更容易接受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从而减少他们本身的失业几率。如果,该国的国民都习惯于贷款消费,家庭消费贷款数额都比较大的时候,这种个体的厌恶风险以求得保障的行为一旦结合起来,就会严重的影响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三.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越低,该国的失业率水平越低

在失业率的决定的理论中,著名的经济学家Layard和Nickell提出了均衡工资水平会决定一国就业率的水平。均衡工资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越高,因此会压缩就业人数;反之企业会扩大雇佣工人的数量。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的高低会影响均衡工资水平,而均衡工资水平又会影响失业率水平,即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越高,国民的风险和危机意识就较强,这种对风险的厌恶会改善一国的就业状况,从而保持一个比较低的失业水平。

四.在对16个OECD国家40多年来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的数据统计和实证研究显示,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首先,从1960年到2000年16个OECD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之间确实存在着反向的关系:

表1:家庭消费贷款率与失业率%(1995)

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

挪威140.56.1芬兰73.716.4

瑞士128.94.0荷兰64.96.6

瑞典100.39.1西班牙62.222.7

日本94.42.5澳大利亚6010.9

美国91.76.9法国51.711.7

英国88.910.5丹麦49.710.1

加拿大85.611.2比利时41.58.9

德国75.66.1意大利32.08.3

数据来源:Kneeshaw(1995)br3

其次,对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做简单的OLS回归,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26),显著性为[4.95]。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我们还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变量,宏观经济的外部变量等因子,此时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9),显著性为[2.24]。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对于本国的失业率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一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解释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某国的金融贷款制度比较开放,或是国民的贷款消费意识比较强烈时,该国的人均家庭消费贷款率就会比较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节制,缓解工资压力,结果会使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本文是青岛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作者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现在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任教)

家庭消费贷款与失业率关系的研究

文/马晓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遭受了巨大的失业冲击。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失业率在大多数的OECD国家中呈波动上涨趋势,从横向的国别差异来看,失业率在不同的OECD成员国中的变化又呈现出巨大的相异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失业率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巨大差异?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一国失业率的高低?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就失业问题,以及影响失业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给出了许多可能的解释。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刚性论(Layardetal.1991);宏观经济的外部冲击论(Phelps,1994);以及刚性论和冲击论的结合(BlanchardandWolfers,2000)。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冲击对于失业问题的解释非常重要,但是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因素也会有重要的关联。其中家庭消费贷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

一.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造成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会导致消费者对风险的厌恶

首先,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和汽车的消费往往会花费一个家庭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这些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比较起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易于调整。人们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同样人们也不会轻易的将之转手出售,因为耐用消费品的交易会附加高额的税收和手续费用。其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往往会导致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房屋和汽车的消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往往会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贷,从而产生家庭消费贷款。而一个家庭其消费贷款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则家庭每个月用来还贷的收入越多,即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越少,因此家庭成员就会更加的厌恶风险,就会更加在意收入的保障情况。

二.家庭消费贷款率的升高会降低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众所周知,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工会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结果。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工人的态度过于强硬可能会导致失业的痛苦。特别是对于拥有高额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工人来讲,一旦失业将会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些负债的工人在讨论工资定价时就会选择一种温和的态度,以至于更容易接受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从而减少他们本身的失业几率。如果,该国的国民都习惯于贷款消费,家庭消费贷款数额都比较大的时候,这种个体的厌恶风险以求得保障的行为一旦结合起来,就会严重的影响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三.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越低,该国的失业率水平越低

在失业率的决定的理论中,著名的经济学家Layard和Nickell提出了均衡工资水平会决定一国就业率的水平。均衡工资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越高,因此会压缩就业人数;反之企业会扩大雇佣工人的数量。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的高低会影响均衡工资水平,而均衡工资水平又会影响失业率水平,即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越高,国民的风险和危机意识就较强,这种对风险的厌恶会改善一国的就业状况,从而保持一个比较低的失业水平。

四.在对16个OECD国家40多年来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的数据统计和实证研究显示,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首先,从1960年到2000年16个OECD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之间确实存在着反向的关系:

表1:家庭消费贷款率与失业率%(1995)

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

挪威140.56.1芬兰73.716.4

瑞士128.94.0荷兰64.96.6

瑞典100.39.1西班牙62.222.7

日本94.42.5澳大利亚6010.9

美国91.76.9法国51.711.7

英国88.910.5丹麦49.710.1

加拿大85.611.2比利时41.58.9

德国75.66.1意大利32.08.3

数据来源:Kneeshaw(1995)br3

其次,对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做简单的OLS回归,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26),显著性为[4.95]。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我们还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变量,宏观经济的外部变量等因子,此时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9),显著性为[2.24]。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对于本国的失业率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一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解释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某国的金融贷款制度比较开放,或是国民的贷款消费意识比较强烈时,该国的人均家庭消费贷款率就会比较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节制,缓解工资压力,结果会使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本文是青岛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作者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现在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任教)

家庭消费贷款与失业率关系的研究

文/马晓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遭受了巨大的失业冲击。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失业率在大多数的OECD国家中呈波动上涨趋势,从横向的国别差异来看,失业率在不同的OECD成员国中的变化又呈现出巨大的相异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失业率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巨大差异?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一国失业率的高低?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就失业问题,以及影响失业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给出了许多可能的解释。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刚性论(Layardetal.1991);宏观经济的外部冲击论(Phelps,1994);以及刚性论和冲击论的结合(BlanchardandWolfers,2000)。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冲击对于失业问题的解释非常重要,但是劳动力市场以外的因素也会有重要的关联。其中家庭消费贷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

一.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造成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会导致消费者对风险的厌恶

首先,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和汽车的消费往往会花费一个家庭大量的可支配收入,这些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比较起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易于调整。人们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同样人们也不会轻易的将之转手出售,因为耐用消费品的交易会附加高额的税收和手续费用。其次,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往往会导致家庭消费贷款的增加。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房屋和汽车的消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往往会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贷,从而产生家庭消费贷款。而一个家庭其消费贷款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则家庭每个月用来还贷的收入越多,即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越少,因此家庭成员就会更加的厌恶风险,就会更加在意收入的保障情况。

二.家庭消费贷款率的升高会降低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众所周知,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工会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结果。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工人的态度过于强硬可能会导致失业的痛苦。特别是对于拥有高额的家庭消费贷款的工人来讲,一旦失业将会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些负债的工人在讨论工资定价时就会选择一种温和的态度,以至于更容易接受比较低的工资水平,从而减少他们本身的失业几率。如果,该国的国民都习惯于贷款消费,家庭消费贷款数额都比较大的时候,这种个体的厌恶风险以求得保障的行为一旦结合起来,就会严重的影响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

三.一国的平均均衡工资水平越低,该国的失业率水平越低

在失业率的决定的理论中,著名的经济学家Layard和Nickell提出了均衡工资水平会决定一国就业率的水平。均衡工资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越高,因此会压缩就业人数;反之企业会扩大雇佣工人的数量。因此,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的高低会影响均衡工资水平,而均衡工资水平又会影响失业率水平,即一国的平均家庭消费贷款率越高,国民的风险和危机意识就较强,这种对风险的厌恶会改善一国的就业状况,从而保持一个比较低的失业水平。

四.在对16个OECD国家40多年来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的数据统计和实证研究显示,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确实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首先,从1960年到2000年16个OECD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失业率与家庭消费贷款率之间确实存在着反向的关系:

表1:家庭消费贷款率与失业率%(1995)

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国别家庭消费贷款率失业率

挪威140.56.1芬兰73.716.4

瑞士128.94.0荷兰64.96.6

瑞典100.39.1西班牙62.222.7

日本94.42.5澳大利亚6010.9

美国91.76.9法国51.711.7

英国88.910.5丹麦49.710.1

加拿大85.611.2比利时41.58.9

德国75.66.1意大利32.08.3

数据来源:Kneeshaw(1995)br3

其次,对家庭消费贷款率和失业率做简单的OLS回归,可以得出家庭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26),显著性为[4.95]。如果考虑到更多的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我们还引入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变量,宏观经济的外部变量等因子,此时消费贷款率对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9),显著性为[2.24]。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前言

1.1研究背景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近来,外部需求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20%的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出现萎缩。从数据来看,中国已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增速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9%,低于市场预期的9.7%,主要体现在出口与房地产两架引擎同时放缓。

图12006年1月-2009年6月GDP走势图

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而在扩大国内需求的构成中,扩大消费尤其重要。若想增加消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久的增长,就必须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征、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1.2消费结构概念的界定

本文中的消费结构是指以货币表示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与用品、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杂项开支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关系。

2消费结构影响因素

2.1社会保障水平(Thelevelofsocialsecurity,SS)

居民消费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不仅减少了即期消费支出,而且会抑制消费结构的升级,致使消费结构中应有的一些消费需求热点无法显现。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够促使居民增加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从而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启动多元消费市场。本文以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测算。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2受教育水平——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比重(Generalhighereducationpopulation,GHEP)

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在理论上,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观念越科学,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本文用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作来衡量中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3技术进步(Researchanddepartment,RD)

本文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量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中国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作为影响消费结构的一个因素。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4利率(Rate,R)

本文选用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2.5人口结构——抚养比率(DependencyRatio,DR)

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人口集团(或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它可以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速度,反映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将对消费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抚养比包括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总抚养比,即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作为重要的指标选入模型。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2.6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UrbanizationRate,UR)

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而言,城市率越高伴随的消费结构层次越高,本文将城市率作为衡量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来。

3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表1中国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比单位:%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食品

41.67

40.35

42.58

41.94

43.20

33.25

40.05

40.23

衣着

8.94

8.97

7.30

7.29

7.08

8.88

7.59

7.65

居住

10.46

10.18

12.68

12.26

11.43

17.25

12.67

14.9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90

5.96

5.47

5.44

5.38

5.97

5.48

5.17

医疗保健

7.24

7.85

7.49

7.96

8.22

7.71

11.40

9.09

交通通信

10.81

11.35

10.19

10.82

11.09

12.82

11.97

11.0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0.31

10.50

11.07

11.61

10.94

11.40

8.11

9.03

杂项商品与服务

4.66

4.83

3.21

2.66

2.67

2.72

2.73

2.79

资源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计算所得

图2中国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I图3中国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II(比重)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人均6668.13元,上升到2007年的26821.60元,消费水平已得到极大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很低,亚洲开发银行(ADB)在近期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排在世界第128位。

从消费结构来说:

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2778.83元上升到2007年的10790.22,可见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已得到极大提高,食品消费比率由2000年41.67%下降到2007年的40.23%。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可见,中国居民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这主要是由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拉动的,但是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为2008年的37.3%,达到了国际衡量标准中的富裕阶段,间接反映出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

居住消费明显增加,由2000年人均596.41元上升到2007年的2051.99元,消费比率也由2000年10.46%上升到2007年的14.95%。住户条件不断改善,平均每人现有住房使用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但由于占绝大比率的低收入与其价格差距较大,短期内还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购买力。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

衣着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720.95元上升到2007年的2972.35,其消费比重由2000年8.94%下降到2007年的7.65。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将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由于衣着消费的绝对量在增加,人们在衣着消费中更加追赶时髦,更注意质量和款式。这些均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

2007年人均家庭用品消费支出为4010.59元,约是2000年697.63元的5.7倍,其上升幅度是消费结构组成中最大的,这说明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已得到极大提高。但其消费比率却由2000年5.90%下降到2007年5.17%,这说明大部分家庭己经购买彩电、冰箱等耐用电器,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耐用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必将越来越快。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消费增加迅速,分别由2000年7.24%,10.81%上升到2007年9.09%,11.08%。前者说明因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使个人医疗负担适当增强。后者说明为方便生活,节省时间的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迅速进入居民家庭。

娱乐文教消费总量在不断提高,由2000年人均393.52元上升到2007年1386.08元,这说明中国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用于娱乐消费、旅游支出都有明显增长。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闲暇时的娱乐,诸如旅游、度假等已成为消费热点。并且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望子成龙,加大对子女培养教育的投入。还有就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学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但从消费比率来看,文教娱乐的消费比重开始逐年下降,2006年仅为8.11%,这与国家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政策有关。

4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章节首先对影响消费结构的变量,包括社会保障水平、受教育水平、技术进步、利率、人口结构、城市化水平,进行单位根检验;接着把这些变量与消费结构的变量包括食品、居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衣着、交通通讯、杂项,放在一起进行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分析。

4.1单位根检验

表2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单位:%

年份

SS

GHEP

RD

R

DR

UR

2000

1.53

1.02

1.00

2.25

29.9

36

2001

1.81

1.12

1.07

3.06

30.0

38

2002

2.19

1.27

1.23

3.47

41.7

39

2003

1.96

1.51

1.13

2.52

40.5

41

2004

1.95

4.14

1.23

2.25

38.6

42

2005

2.02

4.53

1.34

2.25

40.1

43

2006

2.06

4.95

1.42

1.98

38.3

44

2007

2.18

5.45

1.49

1.98

37.4

45

注:SS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GHEP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RD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量占GDP的比重;R是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DR是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UR是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利用EViews3.1对上述6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变量ADF检验

变量名称

ADF检验值

P值

(C,T,N)

临界值

1%

5%

10%

D(SS(-1),2)

-2.965013

0.0251

(0,0,0)

-3.0507

-1.9962

-1.6415

D(GHEP(-1))

-1.926497

0.0954

(0,0,0)

-2.9677

-1.989

-1.6382

D(RD(-1))

-2.127608

0.0709

(0,0,0)

-2.9677

-1.989

-1.6382

D(R(-1))

-2.940666

0.0217

(0,0,0)

-2.9677

-1.989

-1.6382

D(DR(-1))

-2.743578

0.0288

(0,0,0)

-2.9677

-1.989

-1.6382

D(UR(-1),2)

-8.660254

0.0001

(0,0,0)

-3.0507

-1.9962

-1.6415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Eviews3.1的检验结果表明GHEP、RD、R、DR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平稳的,而SS、UR是二阶平稳的,同时也说明这些变量本身是不平稳的。因此,不能对这些变量直接进行回归,本文采取因果检验与相关系数来进行实证分析。

4.2因果检验与相关系数分析

选择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与用品、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杂项开支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作为中国消费结构的结构变量,分别记为Y1、Y2、Y3、Y4、Y5、Y6、Y7、Y8。

用Eviews3.1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见表7。

表4:结构变量ADF检验

变量名称

ADF检验值

P值

(C,T,N)

临界值

1%

5%

10%

D(Y1(-1))

-3.725314

0.0204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2(-1))

-3.116793

0.0356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3(-1))

-4.947263

0.0078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4(-1),2)

-3.598566

0.0368

(0,0,0)

-5.8034

-3.7441

-3.0339

D(Y5(-1))

-4.353490

0.0073

(0,0,0)

-3.1714

-2.0056

-1.6458

D(Y6(-1),2)

-3.603050

0.0367

(0,0,0)

-5.8034

-3.7441

-3.0339

D(Y7(-1))

-3.118931

0.0356

(0,0,0)

-5.2459

-3.5507

-2.9312

D(Y8(-1),2)

-6.285693

0.0081

(0,0,0)

-5.8034

-3.7441

-3.0339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结构变量Y1、Y2、Y3、Y5、Y7是一阶平稳的,Y4、Y6是二阶平稳的,同时说明这些结构变量本身是不平稳的。

4.2.1食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表5:食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Granger因果检验

变量

零假设

滞后期

F

P

结论

Y1

SS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2

0.01579

0.98457

接受

SS

Y1不是SS的格兰杰原因

2

67.1668

0.08596

拒绝

Y1

GHEP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4.53328

0.1003

拒绝

GHEP

Y1不是GHEP的格兰杰原因

1

0.03207

0.86658

接受

Y1

RD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0.54146

0.50265

接受

RD

Y1不是RD的格兰杰原因

1

0.42696

0.54914

接受

Y1

R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1.49549

0.28849

拒绝

R

Y1不是R的格兰杰原因

1

0.17164

0.69991

接受

Y1

DR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1

0.06458

0.81192

接受

DR

Y1不是DR的格兰杰原因

1

0.01062

0.92288

接受

Y1

UR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

2

0.92002

0.59339

接受

UR

Y1不是UR的格兰杰原因

2

0.04539

0.95748

接受

从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9.97%,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食品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1.15%,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食品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1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6:食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

Y1

-0.4118

0.272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1(总消费中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是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且起到负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中国的教育水平越高,人们的总收入水平随之提高,且消费观念更加科学化,在保证基本的物质消费条件下,更增加了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在食品消费绝对量增长的同时其比重呈下降趋势。

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其消费水平仅达到温饱,正处于向小康社会奔进的发展阶段,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现阶段食品消费结构与教育水平等变量的相关性还不是很显著。

4.2.2衣着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衣着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63.50%,抚养比是食品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选择DR来进行实证分析。Y2与其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7:衣着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DR

Y2

-0.705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2(总消费中衣着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是DR(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且起到负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少年儿童与老年人都是消费大于当期收入的人群,缺乏收入作为消费的支持和后盾,该类人群所占比越大,人们的消费压力也越大,用于衣着这类可多消费可少消费的物品来说其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自然随之减少。另外,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对衣着品牌和款式的追求也不是十分强烈。

4.2.3居住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97%,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居住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技术进步率即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总值的比重是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91%,技术进步率是居住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是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1%,城市化率是居住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D、UR三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3与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8:居住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D

UR

Y3

0.6533

0.7244

0.6907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3(总消费中居住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RD(技术进步率)、UR(城市化率),且都起到正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技术进步率越高,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伴随的收入越多,对住房这类高消费需求也越大。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对住房的需求也十分强烈。

4.2.4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是家庭设备与用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75%,社会保障水平指数是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家庭设备与用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72%,技术进步率是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SS、RD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4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9:家庭设备与用品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SS

RD

Y4

-0.6462

-0.5628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4(总消费中家庭设备与用品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SS(社会保障水平指数)、RD(技术进步率),且都起到负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国家对居民的相关补助越多,像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购买家庭设备与用品可以减免13%的费用,由当地政府部门给予补偿等。另外,技术越进步,家庭设备与用品越先进,其耐用性越高,当人们已经购买了所需家庭设备用品后自然不会再轻易购买此类用品,因此,其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作用有限,以上检验出的相关性不是十分显著。

4.2.5医疗保健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是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8%,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医疗保健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是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3%,城市化率是医疗保健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UR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5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0:医疗保健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UR

Y5

0.6515

0.663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5(总消费中医疗保健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UR(城市化率),且都起到正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人们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注重对身体的健康保养,另外,城市化进程越快,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城市里较好的医疗保健水平,但其消费价格也较高。

4.2.6交通与通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交通与通讯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4%,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交通与通讯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交通与通讯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3%,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交通与通讯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两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6与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1:交通与通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

Y6

0.5841

-0.5022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6(总消费中交通与通讯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R(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前者起到正的作用,后者起到负的作用。高等教育人口指数越大,中国的教育水平越高,人们更注重信息之间的交流与交通的便利,对交通与通讯的需求越强烈。另外,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越低,人们用于储蓄的资金越少,消费越旺盛,汽车、手机、电脑等交通与通讯设备已成为消费的热点,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利率越低在交通与通讯方面的支出越多。

但由于交通与通讯设备的使用期较长,已经购买了的消费者除非特别的爱好与追求不会再轻易购买同类产品,因此受各因素的影响有限,相关性不是十分显著。

4.2.7文教娱乐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82%,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技术进步率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74%,技术进步率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5%,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77%,城市化率是文教娱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选择GHEP、RD、R、UR四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7与这四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2:文教娱乐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GHEP

RD

R

UR

Y7

-0.5264

-0.5483

0.5009

-0.414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7(总消费中文教娱乐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有GHEP(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RD(技术进步率),且起到负的作用。这可能是与近几年国家实行的教学娱乐改革有关,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娱乐事业的发展,在教育娱乐方面的投入越高,居民个人在该方面的投入自然越少,因此,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和技术进步率对文教娱乐结构变量起负的作用。

虽然,现在的家庭更加重视文化培养和生活娱乐,对教育质量和生活乐趣的投入越来越大,但由于家庭人口数的减少,越来越多的是3口之家,文教娱乐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变化不大,且其也具有一定的消费刚性,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有限,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

4.2.8杂项开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杂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是57%,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杂项开支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选择DR这个因素来进行实证分析。Y8与这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所示:

表13:杂项开支结构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

DR

Y8

-0.9049

从上面的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对Y8(总消费中杂项开支消费占的比重)有影响的主要是DR(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且起到负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越大,生活压力越大,将收入来源主要用在必需品上面,用于不十分紧迫的杂项上面的开支自然受到约束,其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自然越小。

4.3小结

社会保障指数、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技术进步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城市化率,通过这些变量的单根检验以及与消费结构变量的因果检验及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下面“+”表示影响因素对结构变量正的影响,“-”表示影响因素对结构变量负的影响):

(1)影响食品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

(2)影响衣着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

(3)影响居住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技术进步率(+)、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城市化率(+);

(4)影响家庭设备与用品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社会保障水平指数(-)、技术进步率(-)、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

(5)影响医疗保健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城市化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6)影响交通与通讯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7)影响文教娱乐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指数(-)、技术进步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8)影响杂项开支消费结构因素主要是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抚养比(-);

5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消费结构变量及影响因素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及相关系数的检验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各自的主要因素,针对上面分析的结果,给出以下建议:

1、对消费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宽度

3、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控制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进一步扩大

4、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5、降低利率,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6、加快城市化改革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档次

参考文献1王芳.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经济纵横,2007(2):106-107

2张黎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现代商业,2007(24):230-231

3晏民春,杨桂元.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3):72-76

4易月辉,孙凤.地区差异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预测,2000(1):66-70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6

【关键词】感知价值;消费者;购买意愿

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消费者领域备受关注,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研究。通过一些学术研究以及企业的实践表明: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的感知价值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购买此产品。在购买产品时,消费者自身对产品的感知价值在消费者购买的决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一些外部影响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一定的作用。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例如消费者的年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产品、价格、参照群体和社会经济等,本文将从参照群体具体来分析说明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一、探讨的背景

在现代的消费中,参照群体对消费者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评价、欲望和行为,是消费者拿来作比较的对象。比如现在众所周知的明星代言的产品,这个已经被大众所认同的参照群体能够改变个人的意识发展。通常费者通过与参照群体的对话以及参照群体的行为做出决定。经过一些学士的研究和对于家庭和朋友两种不同参照群体的调查总结出了包含感知风险、专家权威及社会认同的需求等多种影响力。但是在现代的各界人士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把参照群体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分类,基本分为三类情况,一是消费者通过和参照群体的交流从参照群体那里获取一定的信息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直接问询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之后采用顺从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的实用性影响;三是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和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水平达成一致的价值评价影响。

感知价值没有固定的评定概念。而感知价值通常用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取舍比率来定义。然而不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构成又有所不同,有关人士又提出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把价值风险降到最低结构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持有不同的购买态度的两种结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通过产品的价值和个人获益的情况做出决策的。由此可以认定感知价值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于探讨的问题做出假设

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根据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可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第一,消费者与参照群体的感知水平相同;第二,消费者与参照群体的感知水平不一致。现在对着两种感知价值水平分别做出与之相应的论证。

1、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和参照群体的感知水平处在同一层面

当消费者的感知心理和参照群体的相同时,此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会很坚定。据此我们提出三种假设:

(1)当消费者的和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都较低时,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

(2)当消费者和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的水平均处在中间水平时,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就会保持不变。

(3)当消费者和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都较高时,随之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得到提高,相应的购买意愿也就提高了。

2、消费者与参照群体的感知水平存在差异

当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水平高,而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偏低时,就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由此我们提出了两种假设。

(1)当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水平偏高,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偏低时,将会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来看,将会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当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处在中等水平,消费者的感知水平比之还低时,参照群体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就很小,因此,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常没有变动。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同的参照群体对消费者产生不同影响。

三、对于假设采用的验证方法

我们采用情景模式的实验法。主要是两个情景的实验,选用的参照群体是消费者所熟悉的父母或朋友等,这两个情景分别为:一是消费者在没有参照群体的情况下的产品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在参照群体的影响下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在第一个情景中消费者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对产品做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种态度来决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第二个情景中由于受到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的影响,从而使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发生改变。

四、验证结果

假设的验证如下表:

参照群体影响下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的变化

假设mean

PV11-PV22WB13-WB24Sig(2tailed)

假设10.340.080.052;0.522

假设2-0.1700.184;1

假设30.921.220;0

备注:Pvl(Perceivedvalue)为消费者自身独立对产品的感知价值

Pv2是消费者在受到参照群体的感知水平影响后对产品的感知价值

WB1(willsngnesstoBuy)自身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WB2是受参照群体感知水平影响下对产品做出的新的购买意愿

假设1:当参照群体的感知价值低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会降低,根据实验表格数据可得PV1一PV2和WB1一WB2分别为0.34和0.08,由此可看出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确实减少了,但是减少的差距很小,因此可以判定此假设不成立。

假设2:在参照群体与消费者的感知水平均属一般时,在此参照群体的影响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保持不变,从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假设是成立的。

假设3:在消费者感知水平一般时,而参照群体对此的感知水平较低是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由实验数据可得此假设成立。

五、结束语

由上述的各种假设和实验验证可知在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参照群体起到最直接的影响作用,由此能够使企业意识到在销售产品时除了要考虑消费者本人对产品的感知价值外,还要考虑到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直接影响的参照群体和其它的一些外界因素。

【参考文献】

[1]邬适融,陈洁,曾艺生,王晗蔚.消费者持续满意度研究―基于快乐适应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1(01).

[2]高海霞.基于消费者风险态度的赋权价值购买模型[J].中大管理研究,2010(01).

【作者简介】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1篇7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标准消费人;消费函数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消费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之一,研究消费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但居民消费率却持续下降,这一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大多解释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逐渐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个领域各有建树。

国外的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些假说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下,且大部分都是从收入角度出发研究。国内的众多学者也大都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一些学者(何宗焱,2010;郭孟轲,2011)通过建立消费函数,从收入、价格、收入分配等因素中的某一因素出发进行研究。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198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老龄问题国际讨论会”上,就有学者就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者的研究方向也渐渐向人口年龄结构转移,部分学者(王国维,2004;郑贞,2009;)根据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古典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变量引入消费函数,研究在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了检验。

上述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发展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过多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相对收入假说模型上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和标准消费人。据1978-2010年的数据,研究了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并用该函数对中国现在总体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对未来消费趋势进行预测。

二、理论基础及模型建立

(一)理论基础

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目前的收入、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且还受周围人消费行为及收入与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则消费函数可近似地简化为:Ct=b0+b1Y1+b2Ct-1+ut。其中Ct-1为第t-1期的消费支出。

根据统计可将人口分为三个年龄组:少年人口(0-14岁);成年人口(15-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一般来说,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青年时期收入较低;中年一部分储蓄属于正储蓄;退休后,收入下降,消费会大于收入。假定收入一定,年龄构成变化会影响总消费需求。关于少年消费需求相对于成年人消费需求的多少以及老年人消费需求相对于成年人消费需求的多少问题,有研究认为少年的消费需求少于成年人,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需求关系不明确,在理论上证明了人口年龄构成会对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影响。

(二)建立模型

1.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

在给定消费水平条件下,消费函数为:Ct=ctPt。(Ct为消费总额,ct为人均消费水平,Pt为总人口)。从上式来看,影响总消费水平的因素有人口总数和人均消费水平,而影响人均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人均收入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可得到:ct=a1+a2yt+a3agedt+a4cht+ut(1)

其中ch、l、aged分别代表的是少年人口、成年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

2.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

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引入标准消费人的概念,将社会总人口折算成总标准消费人数。并运用到相对收入假说中,得到排除了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消费函数模型。最后再将以人口年龄结构表示的标准消费人带入模型中,得到总消费函数。

(1)得出标准消费人

假定中国总人口P中,少年人口有Ch,成年人口有L,老年人口有Aged。少年人口平均消费水平相当于成年人口的α倍,老年人口消费水平相当于成年人口的β倍。因此,将所有的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即以成年人消费水平作为标准。则在人口为P的情况下,共有标准消费人SCP。SCP=αCh+L+βAged(2)

容易得出,总标准消费人数SCP占总人数P的比例为SCP/P=αch+l+βaged,假定总消费额为C,则标准消费人的消费水平可以表示sc=C/SCP。

(2)将标准消费人引入消费函数

标准消费人的消费水平排除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因此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剩下了人均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根据相对收入假说,建立引入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为:

sct=a1+a2y+a3sct-1+ut(3)

其中sct是t年标准消费人的消费水平,sct-1是t-1年标准消费人消费水平。

(3)将人口年龄结构间接代入消费函数

由上分析,消费函数受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即sct=a1+a2yt+ut两边同乘以标准消费人总数SCP,得到总消费函数:Ct=a1PtSCPt/P+a2Yt/P*SCPt即Ct=a1Pt+a2Yt-(1-β)(a1Pt+a2Yt)agedt-(1-α)(a1Pt+a2Yt)cht(4)

三、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整理

1.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水平数据:根据我国统计历史年鉴中有关人口、年龄结构、GDP及消费水平等资料可以计算得各年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数据,得各年龄层次(即少儿,成年人,老年人)的人口比重。

2.标准消费人及标准消费水平数据:假设一个15-64岁的成年人为一个标准消费人,他们的消费水平作为标准消费水平。并按一定比例把少儿和老年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因为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少儿、成年人、老年人的消费系数(即消费比例)没有权威统一的数值,且大多学者认为老年人和少儿消费量要低于成年人消费量,因此为了使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的方便,赋予该消费比例(少儿:成年人:老年人)两组数值:0.6:1:0.8;0.5:1:0.9。

(二)模型的检验――消费函数分析

1.对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消费函数模型的检验

根据上文所阐述的理论假设和函数模型,我们用1978-2010年间的有关数据对人口结构、人均GDP、消费的关系模型式(1)在Stata中进行回归分析,利用数据可得下列模型:

ct=1425.9+0.2799yt-0.505cht+358.2agedt(5)

t值:[1.78][28.53][0.03][4.71]

p值:[0.086][0.000][0.974][0.000],同时,R2=0.9958,校正后的R2=0.9954。

由回归结果可看出,人均GDP、老年人比重与人均消费之间呈强显著关系,而少儿比重与人均消费之间关系不显著(基本上不具有相关关系),该模型中很好的反应老年人比重对消费的显著影响,而未能反应少儿比重对消费是否有显著影响(t值不显著),不能准确反应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所以,需引入标准消费人的概念,再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2.对采用标准消费人消费水平的消费函数模型的检验

(1)利用数据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消费系数:少儿,成年人,老年人=0.6,1,0.8)

sct=259.1+0.2094yt+0.496sct-1(6)

t值:[3.61][6.07][4.93]

p值:[0.001][0.00][0.00],同时R2=0.9923,校正后的R2=0.9917

由回归结果可知,当消费系数为0.6:1:0.8时,人均GDP对于人均消费有显著影响,同时前期消费水平对当期消费也存在显著影响,此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高度拟合了我国1978―2010年期间消费与人均GDP、前期消费水平的关系。

(2)利用数据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消费系数:少儿,成年人,老年人=0.5,1,0.9)Sct=266.2+0.2072yt+0.508sct-1(7)

t值:[3.55][5.87][5.00]

p值:[0.001][0.00][0.00],同时R2=0.9918,校正后的R2=0.9913

由回归结果也看出,当消费系数变为0.5:1:0.9时所得结果也都表明以标准人为基数的消费水平与绝对收入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综上可知:两组数据所得的拟合优度都达到了99%以上,因此,可利用该模型对未来消费趋势进行预测。

(3)总消费函数的分析

以消费系数比0.6:1:0.8为例,将估计得到的模型参数(a1=447.59,a2=0.378,α=0.6,β=0.8)代入式(4),可得:

ct=447.59+0.378yt-0.2(477.59+0.378yt)agedt-0.4(477.59+0.378yt)cht(8)

式(8)表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老年人比重对消费的边际影响会上升,即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将变大,同时,由于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人均GDP提高所带来的人均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减小为:

c′t=0.378-0.0756agedt-0.1512cht(反映了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的影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逐渐减小,最终会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

四、结论

1.通过分析模型,直接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得出的结果与经济理论不相符,不能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而通过标准消费人概念间接地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可较好地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

2.通过对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的验证可知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比重的边际消费倾向与人均收入有关,人均收入越多,老年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大。

3.消费增长率有平缓下降的趋势,人口年龄结构对拉动家庭消费影响很大。因此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社会文化与个体经济背景变化引起充分的重视。

总之,提高国内需求水平不仅需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等,同时也应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需求结构相应调整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龚曙明,欧阳资生.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08(4).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EVIEWS8;影响因素

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实际经验以及之前的研究表明,GDP以及人均居民收入对于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效力,很多情况下这两大要素被作为直接因素考虑,一般来说,GDP较高的国家说明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居民消费水平相应较高;而人均收入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财富,正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体现的,收入对于消费具有重大

的影响。

除去这两个因素之外,从理论上直接分析,常见的因素还可能有以下几个:

(一)人口增长率

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越高,则财富将在更多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由此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人口增长率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结构,而不同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不同,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率较高说明年轻群体在人口中占据主体,则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提升。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描述通

货膨胀。

(三)居民储蓄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一方面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而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另一方面高储蓄往往对应着高投资,银行可以作为中介将财富进行转移,而投资规模的扩张又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其对于消费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

二、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目标

首先我们将根据1978C2014年的居民消费水平(Y);1978C2015年的GDP(X1);1978C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X2);1978C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X3);1978C2015年居民消费指数(%)(1978年作为基期=100)(X4);1978C2014年居民储蓄(X5)这些数据,分别对以上六个因素与消费水平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这六个因素是否都如之前的理论分析一样显著影响消费水平。之后会将显著影响的因素与消费水平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可能存在的共线性情况,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模型。

(二)模型设定。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α0+α1Xki+μi(k=1,2,…,5)

分别建立五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α0和α1表示待估参数,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

综合上表可以发现,五个因素都可以解释居民消费水平,但解释程度不相同。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在模型拟合程度、对Y的解释能力方面都特别强,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消费物价指数对于Y的解释相对较弱。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性不是很强。相比较之前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即人口增长率增加1%,居民消费水平下降988.2012元。另一方面储蓄与消费水平是正向的关系,这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符合的,我国最近几十年处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提升的同时储蓄也有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上述的五个解释变量都可以显著解释居民消费水平)

Yi=β0+β1Xi1+β2Xi2+β3Xi3+β4Xi4+β5Xi5+μi

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β0到β5表示待估参数,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R2=0.999077,R2=0.998928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同时F统计值6709.099非常大,对应P-value值为0。整个模型是显著的,但是当α=0.05时,X2与X3的t检验并不显著,这与之前一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有较大出入,说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筛选变量。在表一中,我们首先选取R2最大的X2作为基础变量,逐步加入其它变量。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信息准则以及加入的变量可以提高R2这三个准则,我们发现X2与X4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共线性情况,往往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变量同时显著的情r,故这里我们放弃以X2为基础变量的想法,选择X1为基础变量,当再加入X4、X5这两个变量时有:

R2=0.998956

这样修正后的可决系数大于考虑每个变量时的t值,而且各个变量都是显著的,都可以在95%的概率下对模型有显著解释能力,整体上F值等于11481.17,整个模型也是显著的,因此我们这里不再增加变量,原有的X2、X3剔除出模型之外,则可得最终的回归方程:

Yi=-1666.105+0.013Xi1+3.194Xi4+0.015Xi5+μi

三、小结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们最终发现,当单独研究时,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储蓄都可以显著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储蓄的解释能力非常强;而当综合考虑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共线性的问题,只将GDP、消费物价指数、居民储蓄列入模型之中。

从其影响因素来看,GDP、消费物价指数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来讲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影响,并不能真正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GDP增速放缓,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一些主动的刺激性措施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进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一方面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政府放开了二胎政策,这对于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具有重大意义,而年轻群体的增加将带来切实的消费水平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鼓励更合理的资金配置,促进社会实体投资、加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控制与监管将会成为推动居民消费的强大动力;最后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提升生产水平,加大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将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才智,2011(8).

[2]王吉恒,李敏,孟菲.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J].开放导报,2012(2).

[3]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4]刘慧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3).

[5]任逸佳.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观察,2015(16).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是较大的城市流动就业群体。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资料显示,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对此,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一、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部分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其消费行为的二元性进研究,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是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唐有财(2009)通过对400份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存在典型的矛盾性,即二元性。他们通过模仿城市消费行为来寻求身份认同以期融入城市生活,但也会选择储蓄和汇款回家。纪江明、陈振营(2013)利用2010年海外务工人员情况的调查数据,从消费社会学视角,通过建立利用多分类因变量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发现该群体在消费行为上具有自我的、个体化特征,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二元化”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把研究目光转向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问题。刘胜(2010)认为身份定位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得到城市认可的期望使其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在职业、收入和教育上有所提升,则更能快速融入城市,得到认可,从而促使他们在消费习惯上向城市居民看齐。

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结构的研究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结构上体现了自己独有的特色。部分学者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黄惠英、钟秋波(2013)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务工人员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运用ELES模型对两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两代农民工在消费方面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居住为主,他们对食品和居住的消费居于各项消费品之首,但由于代际差异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严翅君(2007)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研究,发现其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结构正从简单转向复杂、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心理正从后卫转向前卫。同时,田圣炳(2011)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以下特征:较强的品牌意识、从众的消费心理和通信与网络支出不断攀升。此外,赵娟(2014)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诉求:提升文化水平、获取发展信息、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等。周雨阳(2013)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因此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而且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且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在不断提高。

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基本因素研究综述

以往的研究文献主要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指标进行分析。于丽敏、王国顺(2009)认为农民工消费受到其性别、婚姻状况的影响很大,是提升其消费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韩允(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性别差异引起的消费行为差异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性别也是制约其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邢海燕、于伟、陈三妹(2012)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实际调查1313名农民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工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清华(2012)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方式的选择,这也是提升其消费水平的阻碍因素。

国家统计局(2009)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八千多万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占到40.8%、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为66.2%,199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高达98.4%。这表明该群体需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的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国家统计局(2013)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

2、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就业能力包含丰富含义,弗里厄(Forrier)认为它是一种个人拥有和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人力资本。英国学者Hillage&Pollard强调个人不仅需要具有职业技能,还要具备通用技能(学习能力、个人弹性和适应性、合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等)。傅格特(Fugate)提出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奈特(KniSht)和约克(Yorke)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模型(2004)。Hall(2004)提出了适应能力与自我意识矩阵,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职业取向,具有高适应能力与高自我意识的人在就业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就业能力强,相反就业表现被动、就业能力弱。近年来相关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认为就业能力具有交互性与动态性,与特定情景相关,比如在经济景气时,劳动力需求增加使得长期失业的人也能得到工作,而当经济萧条造成工作岗位过剩时,原本就业的人也可能会失业。Brown(2003)等提出就业能力体现在员工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完成工作,同时又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其动态性体现在部分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要,从而被雇主抛弃,这就会造成拥有一定技能的人也无法实现就业。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演变以及个体社会资本网络的变化,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会呈现出动态变化。不难发现,就业能力既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也受社会供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对于就业能力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国内的主要观点包括:罗恩立(2010)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状况影响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荣茹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别为社会保障制度、性别、社会福利、家庭状况、个人资本水平、个人主观意愿。赵泽洪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系统。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孙超骥和郭兴方(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存在消费误区,希望能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健康的引导。

3、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因素

部分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徐步宇(2014)认为经济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问题是制约该群体就业和提升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市场需求决定着农民工获取的工作岗位的数量、质量及岗位流动的可能性。宋月萍、徐彦(2012)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服务业为主,而从事建筑业的比例相对于农民工总体而言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相对的,建筑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就业门槛低,而其他行业的岗位由于人员多,竞争大,此时一部分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工若不从事建筑业便可能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定位于政策因素,郭军(2012)认为我国是一个政策性导向很强的国家,因此每当国家针对农民工所实施一定的政策,势必会对农民工的就业趋向和就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进入党和国家的政策视野中,国家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将会发挥越来越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关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研究数据来源渠道窄,研究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统计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规范统一口径的数据以供研究,因此当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消费问题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这就导致研究结果存在由样本空间和调研区域限制引起的不必要的误差。此外,研究方法也基本局限于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的研究范式,方法单一,但这一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丰富研究方法,提高数据准确度,以期提升研究的有效性。

2、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色的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提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没有拓展开来,应该与当前实际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新情况相结合。同时,应该对各个指标进行细化,而不是笼统的进行罗列,应该用区域、行业、性别等数据做支撑,加深研究层次。

3、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成时间不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目前,学者们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时,大多局限于消费认同理论和符号消费理论,显然并不能完整的解释该群体的消费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不仅要对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对这些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辅之以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期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消费水平测定与扩展对策研究(项目号07130075)”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ForrierA.,SelsL.Theconceptemployability:acomplexmosaic[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resources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03,3(2).

[2]Fugato,Me.lKinick,iA.J.,Ashforth,B.E.Employability:Apsycho-socialconstruct,itsdimensions,andapplications[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004(65).

[3]Yorke,M.,KniSht,P.T.EmbeddingEmployabilityintotheCurriculum[M].HisherEducationAcademy,York,2004.

[4]HallDouglasT.Theproteancareer:Aquarter-centuryjourney[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004(65).

[5]Brown,P,Hesketh,A&Williams,S.EmployabilityinaKnowl-edge-drivenEconomy[J].JournalofEducationandWork,2003(16).

[6]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

[7]纪江明、陈振营、赵毅:新生代农民工“二元化”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2010年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3(2).

[8]刘胜: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D].南京理工大学,2010.

[9]黄惠英、钟秋波: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2013(12).

[10]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7(5).

[11]田圣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密码[J].销售与市场,2011(6).

[12]赵娟: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13]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

[14]赵继颖、孙茂阳、王永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探究[J].世纪桥,2013(3).

[15]刘光辉、张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基于天津、重庆的企业调查数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16]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

[17]孙超骥、郭兴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价格月刊,2010(11).

[18]韩允:打工妹:流动的主体性――以ZT酒店打工妹为例[D].河海大学,2010.

[19]于丽敏、王国顺:促进农民工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9).

[20]邢海燕、于伟、陈三妹:两代农民工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5).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体育消费冰平

体育消费是指使用物质资料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的个人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又可以分为广义的体育消费和狭义的体育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系(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购买饮料,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狭义的体育消费指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如购买运动会人场券、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间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和服务数量。体育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生产资源,体育劳务和居民体育消费能力的结合程度。体育消费水平包括社会集体体育消费和居民个人体育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本文主要是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与研究。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如何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从而振兴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经济。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

1.体育消费主体的多样性

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由于受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兴趣爱好、收人伏况以及职业、年龄、性别和社会隆因素位目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因而每个人的体育消费需求都不一样。因而在体育消费需求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多样性。体育消费产品根据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也表现出其多样隆,如:竞技表演类产品、健身娱乐类产品、咨询培训类产品、康复体疗类产品以及体育旅游类产品等等。

2.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观性

首先,追求身心健康、防病治病、假市色隆情、丰富生活和社会交往是人们参与体育消费最直接的动机。其中,中老年人对健康和交往的需求最为强烈,参与体育运动的选择以健身的、舍彩爱的群体性慢跑、练操、舞剑、舞蹈等居多;少年儿童则以娱乐身心和学业需要的球类活动、跑、跳、投掷、圈晚等运动为主。女性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更看重其健身与健美的价值,追求形体的美化;而男性更强调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性,追求体育的娱乐性和社会交往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消费需求的主观性,它是随着消费个体对体育消费的目的不同而体现其体育消费的独特性的。其次,正因为体育消费个体在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欣赏能力、兴趣爱好、性别、年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选择体育消费的种类时不可能完全一样。

3.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体现在体育消费水平上也呈现出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各地区收费的体育经营场所为了利润往往收费过高,阻碍了很多消费者的进人,尤其是阻碍了大批的不受时间限制的离休退职人员、下岗工人和无业人员等低收人群体的消费。在支付体育消费的费用方面,无经济来源或收人水平低的群体,一般会选择免费的或低值的消费产品;而收入较高的群体则会选择个性化的、高值的产品来消费。

二、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学上的消费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任何一种消费都必须有足够收人即支付能力为前提。体育消费作为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消费,也只有在人们收人水平足以支付生存资料,并有一定的剩余后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因此,居民收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2)居民收人增长的波动性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个人收人增长是具有波动性的,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人的制约。当居民的收人增长率大幅增加时,居民的可支配收人就会随之增加,相对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反之,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跟着降低。(3)体育消费品价格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价格因素也是制约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体育消费品的价格越高,居民购买能力就越低,相应的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就越低。倘若将消费支出分为生活必需品支出和奢侈品支出的话,体育消费属于奢侈品支出,由于奢侈品具有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再加上对预期收人的不稳定,将加剧降低这类奢侈品的消费倾向,从而进一步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体育消费水平。

2.非经济因素

(1)居民消费倾向性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消费倾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充分反映了在一定收人水平下消费意愿的大小。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促使其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影响因素。个体只有对体育有了持久稳固的兴趣,才能真正推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观赏体育赛事。才会有效地提高体育消费水平。(2)居民的消费素质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居民在体育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个人特征,其个性爱好决定了体育消费的种类以及形式。除此之外,消费者文化教育程度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态度与观点。受教育程度与体育消费态度构成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倾向休闲体育消费的比率也增高,体育消费必须要求消费者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3)居民空闲时间比例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效的体育消费不仅包括可支配的收人、休闲体育需求的欲望,还必须拥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体育消费实质上也是一种时间消费。而闲暇时间的缺乏是制约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闲暇时间增多为体育消费提供了时间上洲别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11

关键词:体育需求;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投资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51-03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体育消费需求不足1.1.1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不高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六,但我国有人口13亿之多,人均GDP和收入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国体育消费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产生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下岗人员增加与在岗人员收入的低速增长使社会整体购买力下降;随着医疗、住房、教育等多项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人们的即期消费推后,抑制了需求水平的提高。

1.1.2我国国民的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2]。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就具体国家而言,美国、英国消费率都在80%以上、巴西、印度为80%、西班牙、意大利为78%[3]。而我国经济虽然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消费率并未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一直处在60%左右低水平徘徊状态[2],在2000年也只达到60.8%,明显低于这些国家[3],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消费率低位徘徊,不仅影响体育需求的增长,也间接影响了体育投资的增加,从而在总体上制约了整个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仅占人均收入的1.65%左右[4]。

1.1.3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比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据文献资料统计,山西省(2001)中型城市居民有过体育消费行为的人数比列仅占总人数的37.51%,而从未进行过体育消费的人数占到62.49%[5];江西省(2002)城市居民仅有31.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居民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年均在100元以下的占68.2%[6];青海省(2005)城镇居民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50.8%,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6.7%[7];湘鄂渝黔边区(2002)少数民族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量在200元以下的人数为89.4%,201元以上为10.6%[8],2003年人均年体育消费为129元[9];山东省城镇居民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59.1%,年消费支出在300元以上的占13.9%[10];甘肃省河西地区(2003)居民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60%,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仅占9.8%[11];江苏省(2000)家庭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47.2%,年消费在300元以上的仅占10%,并且江苏南部富裕乡镇居民人均月体育消费水平低于10元[12];陕西省(2001)城市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仅56.8元,农村年人均体育消费仅10元[13];湖南省(2002)城镇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为201元[14];福建省(2000)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大多集中在10~50元(包括10元以下),在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很小[15]。福建省(2004)山区小城镇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178.8元,仅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91%[16];内蒙古(2000)城市居民年体育消费支出322.52元,仅占城市居民年均消费性支出的2.62%[17];河南省(2000)城市家庭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71.6%,家庭每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的占10.97%[18];湖北省(2000)各类人员月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1/3,月消费在50元以上的不超过7%[19]。

上述13个省份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城镇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各省份总家庭人数的40%~70%,其中,以河南省家庭最多,占71.6%,江苏省较好,占47.2%。各省份城镇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在50~350元之间,城市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最低是陕西省,仅有56.8元,最高的是内蒙古,为322.52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占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非常低,且占居民年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也非常低,福建省山区小城镇居民年均体育消费支出仅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91%,内蒙古城市居民年体育消费支出仅占城市居民户年均消费性支出的2.62%。而在美国人均体育消费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法国人均体育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10%[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居民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1.2体育投资需求不足1.2.1政府体育投资需求不足首先是政府对体育投人的总量偏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总量虽在不断增加,但体育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仅为4‰左右,体育支出在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发展领域中的支出只占2.3%,不仅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要少。有些地方为数不多的体育经费经常被挤占,还有些地方没有将体育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近几年来,有些基层政府不断削减甚至停止对体育事业的拨款,造成运动队正常的训练竞赛经费得不到保证,体育人才流失严重,体育场馆无法维持正常运行,许多业余体校因资金不足而停办。群众体育经费投入总量同样太少。以《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数据为例,在被调查的9省市中,平均省市级体育行政机构的群众体育经费只有143.78万元(1994)、152.56万元(1995)、174.67万元(1996),占体育事业经费的比例依次仅为3.7%、3.7%、3.4%[21],这同时也说明了政府投入结构的失衡。

其次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乏力。目前,在群众体育投入与竞技体育投入之间,奥运项目投入与非奥运项目投入之间,高水平运动队投入与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之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部分社会热门项目得到大量社会赞助、支持,经费充裕;部分冷门项目尽管在国际上摘金夺银,但经费十分短缺。在体育设施建设上,也存在重基建投入轻使用管理的现象:许多公共体育设施没有相应配套的维修和运营费用,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利用率不高。

1.2.2非政府体育投资需求不高从目前的体育投资需求看,买方市场的出现和价格竞争、成本竞争弱化了许多人的投资能力;同时,由于除了体育产业投资领域外,其他体育投资领域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体育投资回报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等特点,而且由于体制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使体育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结构失衡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对体育投资前景并不乐观,这与发达国家非政府体育投资相比相差甚远。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递增速度远远高过社会其他产业。因此,体育产业以其丰厚的回报和跨越国界整合资源,已成为发达国家非政府投资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尽管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各行业、各单位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鼓励和引导,这方面经费来源数量不多,一些学校的体育经费和企业的体育经费仍然得不到基本保证,体育发行由于额度限制,筹集的资金有限。政府财政仍然承担着体育发展投资主体的责任和压力。

2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1体育消费需求方面制约体育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消费需求不足是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结果。从近几年对体育消费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的研究,其中微观角度研究集中认为,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居民的爱好与收入、消费价格、消费结构、政府政策;宏观角度研究表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城市化进程、边际消费倾向等。

微观研究方面,张贵敏(2003)认为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体育消费品价格以及同类其他消费品价格是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他指出人们的偏好不同,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不同,但偏好是可变的,随创新和发展而变化,只有不断推出新体育用具才能保持有一定偏好的消费群体;消费者收入增加会引起体育消费需求增加,但也可能对体育某些客体需求量反而减小;对某一种体育产品的需求量,除了取决于自身价格外,还受与它相联系的其他体育产品价格的影响[1]。张西平等(2001)研究表明,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除了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体育商品价格和相关商品价格外,还受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他指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国家刺激内需的各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商品需求的总量。政府政策对刺激体育商品需求增加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刺激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的政策对需求增加也有制约作用,对部分体育商品市场(竞赛表演)的限制,造成有需求、而无供给的局面[22]。

宏观研究方面,王秀霞等(2005)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的增多为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和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她指出农民收入低、消费观念落后和消费意识陈旧、政府投入少与组织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农民的体育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将有利于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增长。城市人口是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城镇人口增多,将扩大体育消费水平[20]。郭献中等(2005)研究认为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人口总数、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变动等,他研究指出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影响家庭成员的体育消费观念和结构,家庭小型化提高了个人的体育消费支出、改善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结构,使消费支出朝多元化发展;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需求,性别结构的变动形成了不同性别的消费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14]。刘卫等(2005)认为我国体育消费增长主要受居民经济行为的一般倾向、预期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差距等因素影响,他指出中国城镇居民经济行为中,保守、忍耐倾向以及讲求实际倾向抑制体育消费;居民生活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在消费支出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的体育需求;在传统福利体制被打破,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情况限制了边际体育消费倾向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保证居民体育消费的最基本因素,转型期我国体育消费呈每年增长趋势,主要由于高收入一族的拉动引起,而低收入者的体育消费水平变化不大[23]。

2.2体育投资需求方面1)竞技体育投资方面,竞技体育的竞技实力、观赏性、市场开发潜力、经济价值是影响非政府体育投资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政府体育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是否是为国(为省、市)争光的奥运(全运、省运、市运)重点项目,或对奥运重点项目起基础性作用的相关项目,该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否必须由政府办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者说是否能通过市场机制达到预期目标,政府的有限财力能否承受该项目发展的资金要求等。2)群众体育投资方面,其影响因素主要看是否能够增强现实和未来劳动力的体质,增进劳动力健康,以保证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3)体育产业投资方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是否能盈利、体育市场机制、体育投资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4)学校体育投资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体育教学是否科学,是否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意识、以及是否提高学生体育科研水平等等。

3结束语

体育需求是推进体育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体育生产的目的。目前我国体育需求的两个方面,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投资需求都面临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增长。而影响体育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从微观角度看,主要包括居民的爱好与收入、消费价格、消费结构和政策等;从宏观角度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城市化进程、边际消费倾向等。影响体育投资需求的因素从社会学角度看,其影响因素因选择的投资领域不同而有差异,但都会受到政府行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消费需求、体育市场结构或体系、以及收入分配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贵敏.论体育消费需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30-33.

[2]杨公朴,等.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J].财贸经济,2002,(5).

[4]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2,(6):10-12.

[5]常乃军.山西中型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2001(4):1-4.

[6]汪明旗,等.江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R].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438.

[7]李新.青海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09-611.

[8]阎孝英,等.湘鄂渝黔边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5):17-18.

[9]向政,等.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93-899.

[10]于军.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00-102.

[11]丁斌,等.甘肃省河西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3(5):77-78.

[12]戴俭慧,等.江苏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18-23.

[13]雷敏.陕西省体育消费现状与问题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4):27-28.

[14]郭献中,等.湖南省体育消费的人口学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49-750.

[15]周晓东,等.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0(1):42-43.

[16]黄强,等.福建省山区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J].福建体育科技,2004(6):22-24.

[17]李凤新.内蒙古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结构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5):62-64.

[18]王勇.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81-84.

[19]陈元武,等.湖北省群众体育消费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6):29-30.

[20]王秀霞,等.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体育消费影响的社会学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

[21]刘福祥.中国群众体育投资决策研究刍论[J].四川体育科学,2002(2):7-8.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篇12

Abstract:ThistextresearchsportsconsumptionawarenessandconsumptioncharacteristicsofsomecollegestudentsofGuangdongProvincebydocumentarydatamethod,questionnaire,interview,mathematicalstatisticsmethodtoexplorethefactorsthataffectcollegestudentssportsconsumptiontoreasonablyguidecollegestudentssportsconsumptionandpromotethesportconsumptionlevel.

关键词:体育消费;大学生;高校

Keywords:sportsconsumption;students;collegesand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40-01

0引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体育服装、观看体育比赛甚至参加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是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个人健康意识、休闲意识和余暇时间逐渐增加而出现的生活消费。体育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其体育消费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组织的效果和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消费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旨在探讨广东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和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广东省8所高等学校四个年级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即调查者在校园内随机找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表。调查对象共计1000名(男600名,女4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消费”、“运动消费”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查阅了关于体育消费的相关资料及体育消费行为的学术论文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针对性的调查表,共发出表格1000份,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为95.0%。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通过微软Excel软件进行统计并对其分析。本文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广东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将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从消费意向和实际消费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消费意向代表着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潜在水平和消费承受能力。实际消费水平则是对他们过去消费的回忆和总结。在消费意向的调查结果中,有62.2%的大学生表示未来3个月内体育消费在350以内可以接受。20.7%的大学生选择300元以内。可见大部分学生体育消费意向处在300-350元区间。而实际消费水平的结果是,58.5%的学生过去3个月体育消费水平在170元以内。有11.2%的学生体育实际消费水平达到300元。从这个数据来看,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向和实际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而实际消费能力与他们的消费要求差距较大。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和使用的体育商品。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规律,消费越高,消费人数越少,呈递差趋势。广东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有一个较集中的区间,说明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体育消费有一定影响,学生普遍具有体育消费意识和要求。同时,广东省居民平均消费在全国排名居中列,体育消费水平随着上扬,经济水平的提高,极大刺激了体育消费,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团体,人数众多,由此看来,大学体育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2.2大学生体育消费兴趣取向在本研究的调查中,有67%的学生选择将在体育服装方面进行消费,有23.2%的学生选择在体育用品方面进行消费,没有人选择在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旅游等方面消费,对体育消费不感兴趣的仅占4.5%,说明了体育消费的价值观在学生中已得到基本的确立,而对体育消费不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化健康体育教育的重点所在。。受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因素制约,在预定支付额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一种体育消费而放弃其他消费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的,高校体育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消费指导,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积极改变,同时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在校形成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价值取向对他们毕业后的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们的消费方式对他们周围的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引导和教育。

2.3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影响一个人消费的因素不外乎个人的收入水平、消费产品的多样性和消费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个人的收入水平甚微,大多数学生没有收入,因此,考察他们的收入水平只能看其家庭的收入水平。消费产品指的是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或者常见的产品,产品的多样性和价格区间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消费条件则包括学生消费时间、消费信息和对消费品的认识。

本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消费信息,即学生对许多体育消费品不了解,而对许多产品的好坏亦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从调查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仍有56.5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家庭经济能力极大的制约了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很明显这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通常学生在社会中扮演消费者这一角色,他们本身还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大多数是靠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费来完成生活、学习及娱乐活动的各项消费支出。关于消费信息方面,高校体育课中或课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有必要的。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想购买较高价格的体育用品,比如羽毛球拍、登山鞋等,但由于他们不知如何鉴别这些产品的质量好坏,所以暂时不敢买太贵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但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与消费意识存在较大差距。(2)大学生体育消费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同时,体育消费对他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亦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教育。(3)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其次,体育消费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实际消费。

参考文献:

[1]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例(3

    - 阅0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名,其中男生x名,女生x名。学生性格比较好动,个性外向,但从学习情况来看,白洋淀住.....

    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范例(12篇)

    - 阅0

    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现代景观设计1.引言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文化背景之下,西方园林的设计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并不成.....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