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1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1.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居于各种素质之首,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思想意识、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的总称。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代社会下,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不成熟,欠缺社会经验,思想政治素质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是大学生众多学习任务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认识鉴别是非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2]。

1.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指应具备的除专业理论知识外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现如今,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就是人文教育,高等教育都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使大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专业课知识,还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良好的人文教育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和实践能力就是指在学习工作中创造发明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往往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培养实践能力包括培养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分析能力,能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并解决。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历实践环节的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3]。

1.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一个人认识、了解、运用法律的能力,主要有3个方面:①法律知识,是否知道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②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是否有守法意识,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③法律信仰,即一个人内心是否认为法律是全社会至上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是由个人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决定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作风、治学等方面是否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或者社会中的行为是否公正、诚实、创新、积极向上。“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胡锦涛强调“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特别是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

2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2.1图书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图书馆如今不仅是文献信息中心,更是文化传播的聚集地。图书馆不仅收藏了与各学科相关的专业文献资源,还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大学生们可以查阅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还可以接触到替他学科的文献信息。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海洋,大学生们可以尽情的沉浸在图书馆的世界里,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无法取代的。

2.2高校图书馆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把素质的提高建立在学生广阔的视野、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图书馆具有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大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及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4]。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与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育的模式截然不同,在图书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学习方式也灵活多变,可以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还可以举行座谈会或展开研讨。图书馆在提供学习空间的同时,能极大的激发大学生们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无疑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

2.3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它在储藏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历史的同时传播着当今的最新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聚集着丰富的纸质、音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高校文献信息交流的枢纽,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免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保证学生们学习科研需要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各种人文教育书籍,可以让大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在阅读理解中得以提高,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5]。

2.4图书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6]”。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而且具有清新雅致的阅读环境。浓郁的阅读氛围,优美的环境是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外部条件。图书馆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图书馆的阅读环境、馆内布置都是图书馆文化的一部分,图书馆以它独有的安宁、静谧、亲和的环境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大学生在这种蕴含着文化精神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就完成了人生、人格的塑造,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3素质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要求

3.1对图书馆资源和设备建设的要求

素质教育条件下,要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仅仅要满足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更要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不能再追求更多,更全面,而是要追求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图书馆也可以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为大学生提供更精炼、表现形式更多样化的信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在采购文献信息资源是可以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采购符合大学生需求的馆藏资源。另外,图书馆的设备建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等,更应该有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时间的虚拟设施。

3.2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服务不再局限于图书借阅、信息咨询、工作整理、文献传递等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工作都将被现代化技术取代。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逐步转向技术性、专家型,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图书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及人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力军,对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3.3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往往是被动的向学生提供服务,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校要对学生中和素质全面培养,图书馆也不能仅仅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或仅仅提供一个自习场所,图书馆需要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而引导大学生们阅读、学习以及创新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需求。

4大学生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4.1拓宽服务方式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还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图书馆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借阅、查询、文献传递等手段,应该主动走出图书馆,深入学院,参与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在活动中的需要主动提供服务,馆员就是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图书馆服务的桥梁。除此之外,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科设置开设具有特色的创客空间,可以极大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7]。

4.2积极引导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图书阅读量,加深对图书的理解,因此高校图书馆因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后交流、讨论、阅读引导等工作。通过各项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主动阅读,也能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了解,达到大学生自我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4.3协同互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中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信息、时空、环境等方面都有自身的优势。图书馆可以多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指导大学生阅读,另外设置心理交流空间,与心理咨询部门合作,在图书馆举办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上,图书馆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提高对图书馆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尊重他人精神。

5结束语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2

(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最根本的要求。一切安全生产工作者必须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伤值观,完善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认识和解决加入WT0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提出的基席要求。加入WT0后,安全生产工作者有必要针对性地抓好学习,更新知识,认真钻研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业务,正确领会和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策、方法和手段,使自己能够具有较高的安全生产宣传表达能力和工作策略,不断提高执法意识和业务水平,自觉接受各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在职教育培训,使自己胜任本职工作。

(三)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提出的基础要求。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随着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新科技、新方法、新能源等将被广泛应用,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抢险救援也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安全生产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文化知识。

(四)法制素质。法制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法制文明是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根本方向。安全生产工作者要按照WTO的原则和国际惯例,熟悉和掌握修订后的一切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减少和避免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不统一行为,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者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执法意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执法观。

(五)科技素质。科技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入WT0后,科技将在安全生产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等将是现代安全生产工作必备之科学方法和手段。要造就和培养大批懂法律、懂设计、会管理、通电脑、晓外语,特别是熟悉WT0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技能素质。技能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的外在要求。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者的技能训练,培养安全生产工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使安全生产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熟悉I安全生产基础业务理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发展,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效率。

(七)管理素质。管理素质是安全生产工作者提出的关键要求。安全生产部门是一个执法机关,要依法完成职责必须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这就要求安全生产工作者必须要学会科学的管理方法,要克服执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切实解决执法不严,办事马虎的不良习性,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体系。

(八)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者提出的必备要求。要重视对安全生产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研究,把安全监督人员的心理教育摆上议事日程,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开展心理测试,强化心理训练等形式,消除安全生产工作者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使安全生产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人文素质;指标内涵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从原来的纯医疗护理向人性化、整体化的人文护理转变。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广泛开展,护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其毕业后走向临床将为提高护士队伍的人文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整合护理工作的艺术及技术特征。总之从总体上说,研究护生人文素质内涵,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在高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培养具有怎样内在素质的合格人才,说到底,就是高等护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问题,所以开展护生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将为今后护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提供一条值得参考的途径,弥补医学院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人文素质评价不足的缺点,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日前尚缺乏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研究参照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等编制并提供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报告”,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自行设计问卷,研究护理、人文社会科学、卫牛事业管理、教育评价等多领域专家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探讨护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内涵要素。

一、对象

根据专家的技术职称越高,学术造诣就越高,发表的意见就越有价值的原理,此次调查的专家尽量按照职称从高到低进行选择。本研究的对象为某校中级职称以上从事护理工作或人文作及教育评价的专家20名,其中护理学院护理专家9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4名,中级职称4名;人文社会科学院专家5名,正教授4名,副教授1名;附属医院专家3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公共卫生学,等.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指标内涵要素的初步构建院及教务处专家3名,均系正教授。

二、方法

2.1调查问卷的确定首先查阅大量的人文方面的文献,参考赵玲俐等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报告”,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确定护理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咨询问卷,内容包括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

2.2调查方法成立包括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研究生在内的预测协调小组,由经过培训的研究生负责调查工作,用改良的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部分专家直接进行面对面咨询。请专家对问卷中拟定的指标要素进行增删,并采用“kert5点计分法请专家判定指标的重要性,即按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评5、4、3、2、1分。

2.3统计学分析对回收问卷计算专家的权威系数,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3检验。

三、结果

3.1研究对象的权威程度本研究中,专家的权威程度通过专家本身学术造诣、专家对指标做出判定的主要依据和专家对所调查问题的熟悉程度3个方面来计算。本次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应答率为90%。在回收的18份有效问卷中,权威系数q介于o.75~0.98之间,总体权威系数g=o.83。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系数q≥0.70为可接受程度,本研究被调查专家的评价权威程度较高,其结果可信。

3.2被调查专家和护生人文素质。

3.2.2被调查专家对护生人文素质的期望值总体比较专家对拟定的人文素质一级指标内涵期望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不同专家对各一级指标内涵要素的期望值有差别。

3.2.3被调杏专家对护生人文素质的期望值的两两比较对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5项一级指标期望值做DunnettT3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道德素质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为文化素质。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0.05);随后是法律素质和审美素质,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乃O.05);科学素质得分最低,且低于3.00分,与任何一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4.1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指标内涵根据调查结果,道德素质期望值最高(5.00±O.00),100%的被调查专家认为道德素质很重要。俗话说:“医乃仁术”“厚德济世”,这“仁”与“厚德”都是指道德,是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当前实施的整体护理是对护理对象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帮助和照顾。这种整体护理是道德化的需求,如果没有良好的护理道德,就不可能担负起病人身心健康服务的职责。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护生文化素质的期望值为(4.83±0.38),83%的被调查专家认为文化素质很重要,17%的被调查专家人文文化素质重要。高等医学学校在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时,不仅是要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人文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这也印证了整体护理实施所带来的护理领域的变革,即要求护士不仅具有疾病护理的能力,而且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沟通交流技巧等。从表3还可以看出,专家对护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期望值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在培养提升护生道德素质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4.2法律素质是护生重要的人文素质指标内涵从调查结果来看,法律素质的期望值得分为(4斛如.70)分别有56%的专家和33%的专家认为法律素质很重要和重要。由于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与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要求亦越来越高,这就对护士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生要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熟悉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在未来的护理实践中,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护理行为,自觉养成良好的学法、守法习惯,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维护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正当权利。

4.3审美素质是护生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指标内涵从调查结果来看,审美素质的期望值得分为(4.22±O.80),分别有44%、33%、22%的专家认为审美素质很重要、重要和一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护理工作要面对不同的患者,要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必须要求护理工作者要具有感受美的能力,要用美感去发现美、欣赏美,用美感去消除偏见,使美感的应用成为自身人文素质的体现。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期望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即护理审美素质要以道德修养为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无法在护理实践中发现美,更谈不上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高校在护生的人文课程美学教育中要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她们提高审美素质,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习,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4.4应增加心理素质指标作为人文素质的一级指标内涵参考赵伶俐等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报告”把科学素质纳入人文素质的内涵,该调查报告认为科学素质是属于人文素质范畴的。但是从咨询专家的反馈来看,56%的专家认为科学素质不重要和很不重要,而且科学素质的期望得分也只为(2.72±1.53),大部分专家均认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并列关系且均属于人的整体素质范畴。由于赵教授的调查报告是针对中国公民的,而本研究则是针对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故在参照“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杏报告”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护理专家意见把科学素质指标排除在人文素质之外。调查中,有39%的专家提出把心理素质纳入人文素质指标内涵中,从所查找的文献来看,归纳出几种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认为心理素质是介于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的人的本质;现代健康观念认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才是完整的健康状态;此外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体系中,心理因素处于此模式的中间,也就是表明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致病,归根到底都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种种观点说明无论研究人的任何题,都可以把身体、心理、社会3个维度加起来考虑,从人文素质的定义来看,心理素质也必须归入人文素质内涵中。

五、小结

综合专家意见及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出护生人文素质应该包括5项一级指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及分别由意识、常识、行为3个层次组成的17项二级指标,对于修订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及最终确立人文素质指标内涵提供建设性意义。护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为今后护生人文素质的评价可以提供一条值得参考的途径,但由于目前对人文素质的考评标准尚未统一,且本研究专家选择局限于本单位,因此护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完善各级指标设置和实证检验等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l】李守民.飞行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2】SmithRL,BaileyM,HydoSK,eta1.IntegmtingHumni•tiesinNursingEducation【J】.NursingEducationPe腭pec—tives,2()04,25(6):278—280.

【3】董伟康,孟图样.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3—56.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警务化管理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一、警务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及教育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此同时,由于全社会和高校日益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日趋丰富。近些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模式,也是该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强力保障。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比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更是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目前,全国各警察类院校均将警务化管理作为自身的突出特色以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因而,对警务化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全面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明显不足。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警务化管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分别研究上,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研究的普遍性较强,而针对性不足。另外,现有成果对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少,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警务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一)研究价值。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考虑,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需要关注,而要研究这一问题,作为警察院校立校之本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就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因此,势必需要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警务化管理的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目的在于以警察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警察的严正纲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以警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以警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具备未来可能从事警察工作的良好品质、素质和适应性。既然警务化管理的目的是作风、素质的养成,那么将警务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就顺理成章了。

将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弥补该内容理论研究不足的同时,力求形成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我们学院实际,结合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探索我院警务化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模式,最终促成该研究成果成为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服务于学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

(二)对高职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工作逐渐引起广泛关注。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工作。如今,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作为内涵建设重要方面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警察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特殊群体,既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共性建设”,又要突出自身特色,强调“个性发展”。将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改革;(2)是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他各项素质发展的保证,因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3)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强力保障,因而成为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推进“全面育人”教育理念。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的培养则稍受冷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心理素质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大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作为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推进“全面育人”,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专业人才。

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人才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多,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态危机。作为学历相对较低的高职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承受更多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常造成心理困惑和障碍,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尤其对警察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对象特殊,学生又掌握一定的刑事、司法等特殊技能,如果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其特殊技能可能会被滥用,甚至成为反侦查力量。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合格警察和执法者,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该类院校管理育人的一种手段,其重点在于教育,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如何立足于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际,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警务化管理之中,既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又兼顾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个性?本文将以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为突破口,探析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诸方面的心理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全面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是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多以学校心理咨询为载体。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具体的做法是用倾听、疏导、激励等方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当然,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外,心理咨询还包括下面几种形式:团体咨询,即通过做报告、座谈、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书信咨询,通过书信交流,解答询问;电话咨询,通过电话联系,解答询问;现场咨询,咨询人员主动深入学生教师及宿舍,为学生排忧解难;宣传咨询,即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小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心理咨询这种新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因其不记姓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平等地、无顾虑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而,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有助于消除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阅读疗法。

由于警务化管理的相对封闭性,阅读疗法就成为警察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王波在其著作《阅读疗法》中,给出了阅读疗法的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其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读书还的确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

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调解自己不良的情绪,增强意志品质,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而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疗效也很显著。大学生因心理困扰得不到宣泄和疏导而造成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情绪,往往很难去除,在阅读相关读物的过程中,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容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或改变处世态度。通过阅读,读者会逐渐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松弛情绪,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三)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心理学的解释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事实上挫折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使学生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态中,导致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和解决挫折的能力,即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保持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不失常的能力,并且能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

大学生挫折的产生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上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不和睦等。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识偏差、独立精神不够、期望值过高、人际交往不适等。通过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使其具有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的能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增强挫折认知水平,最终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四)心理素质训练法。

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定具体训练内容,用演讲、模拟实训、角色扮演、情景演练、接龙游戏等多种方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面试者和求职者,训练学生自信心和现场掌控能力;设置复杂的人际关系,训练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采用压力管理训练、创造力训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通过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等。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寓教于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体能训练法。

高职警察类院校警体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大体能训练力度,把好警务化管理育人的第一关。对体能训练实施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确保不断提高体能训练质量,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意志品质,突出思想教育功能,突出人民警察职业意识培养功能,突出能力锻炼功能,充分发挥出体能训练的教育作用,培养强烈的警察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及强化,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邓明珍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述评》,邓耀彩,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4月。

[3]《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韦志兆,载《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4]《警察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析》,师玮玮,载《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19期。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一、新时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对于深化教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高校的规模快速发展,各级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因此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了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素质。新时期要想使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必须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重视其教学管理的水平,重视更新其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运行评价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是教学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和协调运作者,他们直接影响着是否能稳定教学秩序,是否能规范教学管理,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教学认识,提高自己的服绽砟睿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具有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科学地管理观念,才能保证高校完成日常作业。

由此可见,新时期要想保证高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校的教学成果,保证高校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可见新时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时代和现实的必要性。

二、新时期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新形势下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包含政治素质、心理的素质、职业道德的素质、业务方面的素质和创新素质。面对科学继续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在基本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决定着人们的意志力、忍耐力和不放弃等品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人们工作业绩的高低和事业的成败。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和挑战性极强的工作,在科技突飞猛进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精神心理品质,才能从容的迎接挑战。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首先要有敢于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不怕挫折和困难,才能奋发向上,实现工作的不断进步;其次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管理人员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经受起挑战,才能敢于接受挑战;最后教学管理人员还有具有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精神。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魄力,要敢作敢为,要具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否则如果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无法开展工作,更做不好工作。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管理的必备素质。

(二)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政治素质是教学管理人员各项素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的培养方向。只有具有正确的和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体包括:首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次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更好的教书育人。最后要忠诚于党的事业,要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方向,脚踏实地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岗位上,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即忠于党的事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和学校的教师,领导,其他管理人员团结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做贡献;业务素质职业是指履行岗位职责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科学知识和工作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要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的理念,还有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

(四)要有多种观念素质。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

一、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首先是一种品质,它综合地体现了现情感能力、观念、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具体地,从涉及的领域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文明礼仪、语言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修养。它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印象和精神面貌。

人文素质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营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营销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大都存在着“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解决饭碗问题”的弊病,把专业技能摆在首位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以及学生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自我标准的提升,不仅要加强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对其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调节自身心理和适应周边环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是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够以一种合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调节心理和适应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具体内容:开展心理调查,并据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预防和诊治;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活动,如学习指导、职业咨询、心理测验、专题讲座等;建立咨询宣传栏,编辑心理咨询案例集;此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心理训练场和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学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严重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训练的不够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也大多非专业人员,体制不健全,经费无从保障等等,此种境况亟待改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既是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素养有着重大作用:

(一)丰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对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学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状态是学生最基本的条件,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法律意识和道德等层面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养成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能够在生活中笑对各种困难和坎坷,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所有的挑战。营销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与销售有关,在市场拓展中,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这都需要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只有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自如的应付各种问题。

(二)创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另一重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量、沟通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和课程的开展,使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懂得正确地鉴别、批判和取舍人文知识,积极、主动、广泛地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自觉抵制和消除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升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能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通过个人内化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内在优良品质,从而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内部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了其针对性与科学性。更具有认知、熏陶、感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传承。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而存在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高职营销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能。

(四)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引导支持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认清自我缺点与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积极投身于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提高和国家民族的振兴,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使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素质内涵,修炼人文素养,提高人文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为营销专业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引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人生、对世界形成更加清晰的判断,更加准确的衡量,从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能够坚守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上述中讲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处世之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社会责任感、顽强意志以及积极进取等精神加以熏陶,促进他们形成乐观、自信、豁达、健康的良好品质,使其更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挑战,这些都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仍有待提高与加强,二者具有互补互促的关系,探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加以结合,有助于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增强营销专业学生的表达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一)在方法上的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和自身人文素质不高有联系的。很多学生因为人文素质不高而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意识浅薄,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从而产生盲从和焦躁的心理。针对这些现象,在对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人文精神,以增强他们的内在底蕴,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成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审美”的内在素质。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两者在方法上相结合,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照顾到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二)在实践上的结合

根据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特点,依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文素质提升为标准,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对于两者提高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在心理上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合理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有效地达到了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根据营销专业的业务特点,鼓励营销专业学生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调研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融入社会的大家庭。

(三)在内化要求上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知识的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因此,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关注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才能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五、结语

21世纪,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术,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因为营销专业的工作性质,该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业绩的好坏也会受到人文素养深刻地影响。为了能够使学生树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从而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来自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6(05).

[2]刘志琰,武博.浅议高校人文素质的缺失[J].管理科学文摘,2007(04).

[3]张艳艳,曾令泽.对职业教育商贸流通专业强化人文教育必要性的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5).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1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教学质量途径和方法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14-01

在国家2010-2022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提升教学的质量作为这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去抓,通过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关,以人为本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质量提升评价的标准。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更是提升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石。提高教学质量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然而,面对我国现实的小学体育教学问题,教学质量分析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抓住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契机,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影响学生小学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问题,同时,它还会对中学、高中、大学甚至后续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一、体育教学质量概述

小学体育教学应当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删掉),努力使学生认识小学体育健康知识,掌握基本运用实践技能,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使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之后都能有所收获。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一组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实践的目标和依据。一般来讲,衡量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有:教学计划和组织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宜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等等,最直观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成绩、能力运用、学生感悟等等。小学体育教学表现为一个过程,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评价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以全过程的视角去动态检视教学的理念、方法、内容及成效各个方面。

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的特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应对其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这些要素中对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作用的因素,从这些因素的合理控制和规划着手,有针对性地制定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策。

(1)教师因素

小学体育教师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工作的态度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新课改条件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角色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小学阶段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行为和魅力对学生影响较大。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教师努力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比如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力,如何实现对传统教法的革新以及新教法的创新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内容。

(2)学生因素

学生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育教学中的获益程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教学质量提高最好的方法,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改革的重点便是设法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分析了解小学生身心与性格的特点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通过把学生身心特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能够极速的提升教学质量。

(3)教学环境因素

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完成小学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良好的教学场地和完善的教学器材设备,以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是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构建的必备内容。这些环境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心情,应当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合理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教学设计相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拥有一个共同任务,那便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从中不难发现,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及怎样安排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切实提高。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环节融入游戏元素是一项明智的选择,通过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注重游戏环节的运用,能够以兴趣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以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优化教学方法

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持续性差,这是处于人生初级阶段的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注重从教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主要手段。通过引起学生保持兴趣的不间断性,而起到提高教学高度参与的目的。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比较适合小学生,因其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某种欢娱,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小学生天玩,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过积极的参与,学生能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这样的体育课堂中趣味性和教学效率就都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实现提升了。除游戏教学法之外,比较教学法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非常有效。

(3)注重技术和方法的传授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小学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技术和方法的传授。抛开传统单调式的知识传授,用技术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逐渐用心体会,这样得来的体育知识会比听到的体育知识,来的更加深刻。学生通过实践验证来掌握体育知识,会更加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宇艳.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段陈涛.抓住小学体育教育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1篇8

论文关键词:法律素质;培育方式;权利本位

人类的思想追求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同等满足,这决定了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崛起复兴、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历史重任的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自身发展与个体追求的和谐统一。众所周知,素质是指主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于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当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通过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的树立,使当代大学生具备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进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心智与专业知识的同步增长,实现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更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然而,当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希翼通过探究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方式问题之所在及其发生逻辑,破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效果不彰的症结,进而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方式症结之所在

1.素质教育中欠缺法律素质培育

一般而言,社会活动主体通过外在的法制环境影响或法律素质培育所获得的,能遵循法律规定以约束自身行为的内在稳定特征和倾向,则往往被视为具备了法律素质。在今日中国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活各个领域的无不受法律所调整,法律素质理所当然也成为社会活动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当下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既未对法律素质的概念加以清晰厘定,也未对法律素质培育的途径和方法,甚至是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之地位和作用有系统阐释,相关研究可谓一片空白。毫无疑问,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无法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认识到了对青年学生“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养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却漠视甚至无视对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培育。但在当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之下,高等院校唯有培养出法律精英职业群体的同时大力培育出各类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能彰显素质教育对于当今治国方略的促进与服务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诚然,若素质教育理论无法与时俱进,继续忽视法律素质的研究与教育及其存在价值,特别是如高等教育延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加以革新,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2.道德教育与法律素质培育未能有效契合

道德教育与法律素质培育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强调法律素质培育重要性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法律素质培育没有独立性,而是依附在道德教育中的,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培育,就要将其从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而强调道德教育的学者则沿用我国古代“德本刑用”的观点,认为道德教育才是根本,强调法律道德化或道德法律化。从在我国现阶段实践的普遍状况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是和道德教育应结合在一起的。而在目前课程和机构的设置上法律素质培育确实是与道德教育相互的,自2006年秋季起全国高校统一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教师也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门的教师担任。然而,这样的结合仅只是事物的表象,通过学生访谈以及笔者对现实情况的考察,却发现法律素质培育与道德教育在教学中互相分离,这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被割裂。这一方面在于教材内容体系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另外一方面在于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把握不当。表现在有些教师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本身对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问题缺乏系统了解与把握,师者之昏昏,何以使生者昭昭?导致讲道德就单纯讲道德,讲法律就单纯讲法律,道德与法律教育截然分开。而讲法律时也往往脱离了现实生活,不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更有甚者花大量时间精力对“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加以讲授,而忽略“法律基础”部分。这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极为不利,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3.法律素质培育内容与方式背离学生的期望

为厘清此问题笔者曾进行专门的访谈,显示仅有12%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只有42%的学生认为设置较为科学,分别有8%和38%的学生认为设置不科学和不太科学。高达54%的学生希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49%的学生希望教师教学中多一些社会实践,44%的学生希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52%的学生希望教师多采用多媒体和互动教学,36%的学生希望教师提高理论水平、课堂讲授与实际相结合。在当前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绝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教授方式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与方式离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差距。通过访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的看法,也反映出困扰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的主渠道——法律基础课程实效的问题: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内容滞后,教师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把握不尽合理,教学手段不先进,考试方法单一。在访谈中,学生也对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形式、缺乏生动且深入人心的方式不认可。造成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最低要求的法律不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信念,使得法律素质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方式症结之发生逻辑

1.高校教育方式的疏失与缺陷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强调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而学习的关键是掌握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教育,参加校外活动情况,或是疏于懈怠或是放任自流。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在校大学生的增多,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弱化而衍生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高校管理制度缺位或者未依法制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依然突出。有些高校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上“放权自治”,过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高估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对于一些坏人、坏事、不良作风打击力度不够,造成正气得不到发扬,学生整体纪律松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未尝不是教育管理矛盾恶性发展的产物。转贴于

2.法律素质培育重视不足并流于形式

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常常片面追求学识与能力,忽视综合素质教育。法律素质培育严重跟不上形势发展,表现在:其一,缺乏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的内容与目的、形式与方法一直未能得到全面且科学地澄清,法学界相关的法律理论研究又不能及时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素质培育所吸收。其二,法律素质培育途径单一,过分依赖课堂讲授。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是将法律素质培育的任务完全推向法律基础课教学,既不存在其他课程的交叉或渗透教学,也缺乏相关党团或社团组织的第二课堂开展。而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法律课堂教学在整个大学阶段所设的必修课程又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其计划课时最多也不过54学时,实难一举成事、一劳永逸。其三,法律基础课面临困境。法律素质培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大多由原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兼任,而教研经费缺乏又往往不能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难以购置图书影音教学资料,无法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带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加法律知识、坚定法律信念更成奢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据调查,在给定的十三项教育(包括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中,大学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是法制教育(占59%),位居十三个选项之二,仅次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投入的不足必然影响法律素质培育实效的取得。

3.教育教学重点的不当和错位

高校在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时往往强化以义务为本位,注重的不是对权利本位的培育,而是对义务和禁令的宣教。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法律无非约束,法律无非义务,法律意味着约束主体行为的规则。这样的教育结果必将导致学生消极守法,愈加固化了“我不不违法就可以不学法”的错误心理思维定势,无法令学生领悟自身实际是权利与义务合一的主体,反而形成对法律素质培育的心理阻抗,对其教育效果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受我国传统“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影响,高校在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时程序法和实体法教育内容严重不对等。长期以来忽视三大诉讼程序与仲裁法的教学,片面认为程序与仲裁法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实体法,只注重民法、刑法等实体法的教学,将诉讼法与仲裁法视为只是实现实体法的工具,无视程序与仲裁法内在价值的存在。这种对于法律程序意识重视不足的不当观念进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的内容定位,忽视了对程序与仲裁法律知识的教育,“正当程序观念”的培育更成为奢谈,导致某种程度上学生的程序意识过分弱化。此种教育的后果是纠纷发生后学生不会也不懂选择依法律程序来解决争议,而是选择“私了”方式去解决问题。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身体素质影响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受到篮球运动的影响各有差异。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因此,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较为深远。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因素有先天遗传效应,也有后天的训练效应,后天的训练效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情况,才能更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助于身体发展的各项训练,以免盲目训练而适得其反。所以,科学的篮球训练能使得专业或非专业篮球青少年爱好者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收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素质训练的水平,为科学训练提供一些实践的理论和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及学生业余篮球运动队队员。队员年龄在18―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跟踪观察法、训练实践法等综合性研究的方法,分别观察研究对象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并根据文献资料结合研究结果的实际情况作一定的研究。

2.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生理素质的影响

2.1对骨骼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骨骼生长发育时期,人体骨骼大部分由软骨骨化而成。在篮球运动中,较多弹性和柔韧性的练习,使青少年关节的活动柔韧、灵活、牢固,加强骨骼的柔韧性,加固关节的稳定性,对骨骼的增长与增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直接有助于青少年身高的发展。

2.2对肌肉的影响

篮球运动属于技巧性较强的运动,不但需要较好的耐力,而且需要速度与爆发力,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而速度与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青少年的肌肉含水分较多,肌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肌肉占身体总重量的百分比较。所以,长期的篮球运动会使青少年的肌纤维增粗,加快青少年的肌肉发育。

2.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在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往往兴奋大于抑制,因此就易冲动,也易扩散。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要对变化莫测的赛场情况作出准确判断,迅速采取措施,改变自己的动作方向和节奏,甚至改换技术和组合。因此,在比赛条件下,运动员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这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运动性机能的能力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也能得到提高。

2.4对心血管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肌纤维较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所以心缩力弱,心率快,每搏和每分钟输出量较。经常参加篮球训练的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与一般青少年有很大的差别。青少年长期进行篮球运动或训练,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心肌组织上肾上腺素减少。可产生窦性心律徐缓,安静时心率减慢。另外,长时间的篮球运动可产生运动性心脏增大,而篮球运动员的心脏增大以心室增大为主要目的。长期的篮球运动与训练可改善心功能的机理,经过训练,心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在合成速率增加,冠脉动脉供血较好。

3.篮球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3.1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比赛中争取时间优势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经过篮球运动与训练之后,把素质水平相仿的大学生分为二组,一组进行放松训练,另一组不进行放松训练,其它训练内容及条件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用肌张力计测得实验组肌肉放松能力比原来增长了8倍,而对照组只增加了1.8倍,可见放松训练有助于跑速的提高。另外,在运动中,协调性的发展也可增强青少年的速度素质。在篮球运动中,抢篮板球反攻时最需要速度,这些都会加强青少年速度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反应速度训练时,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思想有准备,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就有利于运动员及时做出应答动作,使反应速度加快。

3.2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中,变向滑步可以增强运动员膝关节的柔韧性和滑关节的柔韧性,各种投篮动作可以增强运动员肘关节及腕关节的柔韧性。而且篮球训练有专门增强运动员的柔韧性的练习,如简单的压腿、放松膝肘踝关节的动作等,不仅对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而且对个人技术的发挥,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对弹跳作用的影响

在篮球比赛中,争抢篮板、跳投、盖帽、补篮时,运动员要跳得高、速度快、跳得及时,弹跳能力是争取空间优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篮球运动中的行进间上篮及抢篮板等技术动作都是发展青少年弹跳素质的重要因素。

3.4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训练中,运用各种信号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迅速集中和扩散能力,能使运动员随机应变,迅速反应。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极其快速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和动作准确。例如,运球中突然变向过人,抢篮板球时迅速判断球的落位等,这些都会增强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达到较好的目的。

4.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

4.1对配合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和篮球训练中,各队员之间的配合是完成战术的关键所在。所以,青少年个人配合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多次的篮球比赛或训练和青少年会在战术配合中不断提高配合的心理素质。

4.2对反应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中,青少年反应速度会得到提高,它主要受到青少年个人心理素质和个人反应速度的影响。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对篮板球反弹方向的确定反应,或持球变向的反应,都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反应。

4.3对投篮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篮球初学者投篮时心理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会影响投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经过多次投篮的篮球训练和比赛之后初学者会提高投篮的心理素质,并较好地掌握投篮的方法,从而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5.结论与建议

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教师要根据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结合青少年自身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应多示范、多练习,少讲解,安排好训练和休息的时间,训练内容尽量多样化,这样既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又符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此外,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有相应的遗传度,后天训练课改变的环境因素区间范围大小不一。教师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先天的遗传效应,开发后天的训练效应,这在篮球运动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前后某些运动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J].体育科技,1997,(5).

[2]王守恒.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2).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生;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卫生类中职学校是培养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关系到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利用,并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影响,笔者选择本校2010级秋季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内,实施一系列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在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后分别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以了解经过一年的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为推动积极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校2010级秋季1304名学生,实施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前后对照。

1.2方法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共90个题目,包含10个因子,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按5级记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②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naire,16-PF),本测验共187道题,包含16个分量表,分别根据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维度)对个体进行描绘,每种人格因素设10~13道题,每1测题有3个备选答案。

1.3程序采用"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网络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团体测试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中心老师,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收回。第1次测查时间是2010年10月9日~l0月23日。在学生入学后第1年实施了一系列的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全校性指定选修课程、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个体心理咨询"等。经过1年的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后,于2011年11月7日~11月18日进行了第2次测查。数据用PSS13.0软件包统计和分析,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前后SCL-90结果分析从表1可见: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后学生在强迫症状、精神病症状低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前后16PF结果分析从表2可见: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后学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内向与外向、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强者因素7个人格因素方面高于教育前,在紧张性、适应与焦虑2个人格因素方面低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从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中可以看到,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后学生在强迫症状、精神病症状低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3方面:①我们把"心理健康"作为全校性选修课,通过"认识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从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②个体心理咨询帮助部分学生重新调整了个人的期望值,从而减轻了强迫和焦虑症状;③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滚雪球""信任之旅""戴高帽""同舟共济"等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能和学习热情,改善学习力,因此焦虑和应急症状得到缓解。积极情绪的"扩展一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和行为,当这些思想行为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之后,也进一步深化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个体的每一次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

3.2从表2可见: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后学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内向与外向、心理健康因素、创造力强者因素7个人格因素方面均显著性高于教育前。在紧张性、适应与焦虑2个人格因素方面显著低于辅导前。对于上述变化,我们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内向与外向性、创造力强者因素提高的原因是:①积极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较之1年前敢于自我表达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②职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广泛的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上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调试等。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降低的可能原因是:①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轻松自如,富有同情心和勇于承担责任;②感恩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感恩能力,学生体会到被关怀、被爱和被重视等积极感受,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积极人格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减少了缺失感和焦虑性。

3.3积极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干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益。它不同于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解决的方法是:消极的等待,等待学生自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而这些学生是否会进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对于个人问题的判断及对心理咨询的信任等。这就使得绝大部分存在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专业性帮助。而积极心理素质教育面对的是整个的群体,包括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它更加强调积极主动的干预,并体现在各种教育载体上,就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网络系统等,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例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强调认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优化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塑造积极人格。所以积极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2]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课程辅导;心理素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06

一、课程辅导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合理性建构

在中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前提,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以探索精神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有限时间提高教学实效是重要途径。重视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拓教材领域,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同学们感受到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乐趣,适当围绕生活实践对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实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管理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达到共识,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心理学知识,通过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攻克难题,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使其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实效。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既有个性差异,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得到解决。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构建完整的生活、学习情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给予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舞台。教师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潜在的,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只是如何去激发出这种能力,只要找对方法,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

二、在课程辅导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加知识含量,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实施高效课堂管理。全面改进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结合课程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心理素质与课程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那么,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对心理素质教育理解和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能力,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辅助教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课程教学知识应用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同学们对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很感兴趣,所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这样很容易激发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发展为目的教学设施,以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课堂管理变得轻松而且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实施探索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学科结合的权利,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兴趣和爱好。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习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在最佳心理状态和兴致高昂的过程中,以探索的精神学习。同学们认为相对抽象的知识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教学实效同等重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同学们兴趣的教学课件。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教学内容重新调整,融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容,把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实践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三者结合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过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中兽医学概念范例(3篇)

    - 阅0

    中兽医学概念范文会议期间,在举办了国内外临床兽医专家专题讲座的同时,还举行了宠物医院管理专题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宠物诊疗届精英们汇聚一堂。大家就医院管理的热点话题:《.....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例(3篇)

    - 阅0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文篇1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分散的部族经过斗争和融合而形成的新民族。同时由于各地区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区域文化在迈向大同的趋势下,各地区依然保存着各自不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