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1

洪水的形成有几种不同的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堤坝溃决也会导致洪水。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短时间的暴雨或者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导致的。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

我国大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从1600毫米递减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悬殊。东部地区不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在6-9月份的4个月里,其中最大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据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与多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达到5-10倍,南方达2-5倍。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往往暴雨洪水集中,它是我国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长江、珠江、松花江、嫩江、辽河及淮河等洪水灾害此起彼伏,损失严重并呈逐步加重趋势。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严重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现代防灾体系中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大作用。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度和准确率,提前防范,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阵性,强度很大,雨势倾盆。按其降水的强度又可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199.9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涝的形成

暴雨从云的形成到产生降水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输入、强盛而持久的上升气流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没有它,云都难以形成,就更谈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够的水汽,保证云粒不断增大,最终才能产生降水。当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断输入,补充和更新,才能产生暴雨。在我国,产生暴雨的水汽,来自于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但是,当大气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要使大气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赖于上升运动,要使云中水汽不断得到补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赖于上升运动,同时要使云滴长到足够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从云中掉下来,也依赖于上升运动。一般当低层空气温度暖而潮湿,上层的空气冷而干燥时,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的释放,从而使空气产生对流,促使云的充分发展,产生暴雨。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加上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降水。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产生于积雨云和雨层云中。当大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云滴的凝华增长和冲并作用均很强烈,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积雨云的云体的水平范围与铅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水平范围小,经过一个地方用不了多少时间,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个方面,由于积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来是不均匀的,再加上不同时间升降气流多变化,也使降水具有阵性。虽然积雨云的水平范围小,但多个积雨云排列起来,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形成暴雨区。

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是受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给我国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洪涝灾害各主要统计指标均偏大,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

暴雨洪涝灾害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烈,即使没形成洪水,但若农作物在开花期连遭暴雨,使花药花粉连造破坏,即所谓暴雨洗花”,造成虽抽穗开花,但不结实而枯死,使空壳率猛增,造成减产。暴雨的拍打还可使土壤表面板结,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渍涝危害。水既是农业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连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过长时间和水深的渍水,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还原性物质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特别是高温季节,几场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农作物烂根死亡,影响向农作物的产量。

(3)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当然,受害程度,还随受涝时间长短,水层深浅,水温高低,水质混淆程度和农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长期又比营养生长期弱,而生殖生长期中,又以开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温越高,水质越浑浊,洪涝危害程度越重。特别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强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泛滥成灾,低洼地渍涝危害,造成陆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发。科技论文,危害。。科技论文,危害。。洪水发生时,往往把农作物冲倒,甚至冲毁,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随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层的肥沃土壤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化、板结化。科技论文,危害。。此外雨多,湿度大,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科技论文,危害。。

三、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一般来说,战胜洪涝有以下措施:1、多种植、广种草,创造良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坝,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设备,增强调洪蓄洪能力;2、掌握当地气候规律,特别是洪涝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地形特点,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尽量避免暴雨洪涝集中时段对农作物关键时期的危害,做到避灾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级的坡度最好不超过10度,以免加剧冲刷。3、要注意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洪抗灾准备。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对水利设施要加强检查和巡视。5、洪涝灾害即将出现之前,人畜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涝出现后,要及时组织排洪抢险,尽量减少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暴雨洪水退后,冲倒的作物要及时扶植,缺株及时补苗。冲入农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虫害发生。旱地作物若表土冲刷,根系外露时,要客土补充,并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无论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涝之后,都要及时追肥,促进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唐国芳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1-64.

[2]罗汉民,阎秉耀,吴诗敦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闫斌,陈绍清.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寿恒,章世雄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1篇3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洪涝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2-94-1

1人为因素导致重洪涝灾害的一般表现

1.1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从而引发水土大量流失

据测算,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茂密的林冠,可以截流降水,一般截流量为20%,每公顷枯枝落叶层也能吸收大约240吨淡水,同时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据估计,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森林、植被又可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异常气候的发生。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受眼前利益驱使,对森林乱砍滥伐,对森林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例如:我国长江流域长期以来森林破坏严重,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上游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4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1.2河道大量被侵占,从而造成流水不畅

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泥沙流入河道,使河床抬高,流水不畅。另一方面,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量耕地被侵占,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人类为一时之利而盲目侵占河道盖房建厂,长江河道上各种阻水建筑屡禁不止,一旦暴雨成灾,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3城市排洪系统不完善,从而导致内涝现象时有发生

据统计,我国在2008~2010年间,351个城市中有62%发生过内涝,而发生内涝的情况虽然不一,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出均是排水设施出现了问题。

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城市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另一方面,一部分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同时,城市自身具有的“放大”气象灾害作用也是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的关联。

2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洪涝灾害的初步对策

人行有人道,水流有水道,违反自然规律,就可能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植被的保护,各项工程的建设溪流、江河、湖泊的整治等等,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综合治理,以维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应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联系洪涝灾害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自觉防灾,勇于抗灾的良好风气。

2.2强化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

应坚决采取措施,保护好江河流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区,抓紧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努力提高人工林质量,提高森林覆被率。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要实行以中小河流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在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的同时修建山腰蓄水池、沉沙地、辟洪沟,拦蓄径流对地表的冲刷,进而提高地面水的渗透率。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5

在主汛期来临之际,召开这次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0__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省防汛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我市今年的防汛形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动员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紧急行动起来,全面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努力夺取今年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刚才,气象、水文部门分别通报了汛期短期气候预测和水文情势预测分析,__同志回顾了去年以来的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年防汛工作的安排意见。这些我都同意,请各区县(市)、各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历来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发生较大洪水27次,尤其是19__年和19__年两次抗洪救灾经历,至今令我们刻骨铭心。20__年,我市又遭受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局地暴雨洪涝灾害。事实表明,我市汛期发生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危险严重存在,今年的防汛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防汛工作。

(一)从气候特点和自然规律上看,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第一,特定的气候特点决定我市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时空分布极其不均,6至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__。由于降雨时段集中,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市平均每5年就有4年是旱涝灾害年份,成灾率高达__%。旱灾以春旱为多,涝灾则以秋涝为主。这样的气候特点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防汛工作,不能掉以轻心。第二,山洪灾害的威胁始终存在。我市幅员面积大,山地丘陵范围广,即使在干旱年份也常常发生局地暴雨,进而引发山洪灾害。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现象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更多、更大。为此,预防山洪灾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第三,从发生流域性洪水规律上看,__江已经进入危险期。__大水以来,__干流已连续x年没有发生大范围的流域性洪水。但从规律上看,__干流已经进入危险期。如果我们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将会给防汛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甚至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从防洪体系上看,我市的防洪能力仍然偏低。__大水以后,经过多年建设,我市__堤防工程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防洪能力整体上超过了__年汛前水平。但从全市来看,防洪体系仍不完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病险隐患多、非工程措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已建工程的防御能力不能估计过高,对存在的隐患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第一,__干流和城市防洪问题不容忽视。虽然我市__堤防应急度汛消险加固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但只是按原标准进行消险加固,防洪标准仅为__年一遇,而且新建堤防没有经过大洪水考验,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必须要有足够的估计。尽管我们启动了城市堤防升级达标工程建设,但目前只完成了国家批复的一部分项目,其余工程计划尚处在待批阶段。目前,城区江南__堤防标准只有__年一遇,还没有封闭;沿江一条线堤防标准只有__年一遇;__堤防中除__整治段外,其余堤段只有10-20年一遇。另外,由于城区排水系统老化且能力不足,一遇较大降雨,很容易形成内涝,同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上情况表明,__干流和城市防洪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汛工作的重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第二,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严重。全市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的有__个村屯、__万人口。由于山洪的突发性、多发性以及侵害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群死群伤。目前,我市防御山洪灾害还存在预案覆盖不全、内容不完善、预警预报手段落后、缺乏避险知识和自救手段等问题,一旦山洪暴发,难以自救自保。第三,水库防洪压力非常大。一是病险水库多。全市现有各类水库__座,其中__水库处于病险状态。二是工程标准低。现有中小水库普遍存在坝顶高程不足、泄流能力不够、设施不全等严重问题,实际防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三是工程质量差。我市中小水库大都建于“”和“”时期,“三边”工程多,建设质量差,加之维修养护不及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大多数小型水库的管理权在乡镇,没有落实专门的管护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些小型水库被承包、租赁给个人,防汛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利。第四,中小河流防洪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大部分中小河流处于不设防状态。在流域面积__平方公里以上的__条河流中,只有__条河流修筑了堤防,其余都处于不设防状态。二是已经设防的中小河流堤防标准普遍偏低、险工隐患多。目前,多数堤防只有5-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且多为砂基砂堤,遇有暴雨极易成灾。三是穿堤建筑物不配套。已设堤防的中小河流,大多穿堤建筑物没能同步建设,普遍处于敞口运行状态,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给防汛工作带来了相当多的隐患和压力。

(三)从防汛意识上看,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已经成为防汛的最大隐患。由于我市连续多年干旱,一些干部群众对防汛抗洪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和侥幸心理,对超标准洪水、重大险情、垮坝、溃堤,特别是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准备不足,缺乏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防汛抗洪的最大隐患。

因此,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清今年防汛工作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切实抓好今年的各项防汛工作,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二、精心谋划,突出重点,全面做好今年各项防汛工作

今年,全市防汛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防抗结合”的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认真搞好__干流防洪,严加防范中小河流洪水泛滥、水库出险、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当前要集中力量,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抓好__干流和城市防洪安全。各区、县(市)要立即对__干流堤防和城市防洪工程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对那些重点险工、重大隐患和在建工程要进一步落实好安全度汛措施,积极做好安全度汛准备。同时,要搞好城市水源地的安全度汛工作。水源地是城市的生命线,要认真研究制定水源地安全度汛方案,搞好围堤消险加固,落实好各项应急度汛措施,确保在汛期安全供水。要加强城市排涝工作,对排涝设施要抓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维修,加强排水管网的清淤疏浚,以保证汛期排水畅通。要抓好城市内河的防汛工作,搞好清淤清障,落实居民转移预案,努力减少内涝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切实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防汛工作。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区、县(市)必须认真吸取__山洪灾害教训,高度警惕,严加防范。要完善预案,易受山洪灾害威胁地区的所有单位都要抓紧完善防御山洪预案,把避险、抢险措施在本单位具体化,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以雨为令”,灾害易发区的各级防汛责任人要迅速上岗到位,密切监视汛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死人。要强化基层的预警机制建设,所有易受山洪威胁的乡镇、村屯,汛期都要安排专人值班,一旦出现局地强降雨,上游要立即通知下游,及时启动相应预案,迅速组织群众转移避险。要广泛普及避险知识,对受山洪威胁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村屯群众,要认真抓好自救互救知识教育,增强每个人的自救逃生能力。另外,易受洪水威胁的中小学校都要准备必要的逃生器材,汛期有危险的中小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提前放暑假。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山区旅游景点的安全管理,强化预警预报,落实有效措施,明确安全责任,确保游客安全。

(三)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各地要抓紧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要抓紧落实资金,加快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度;对没有列入计划的,要备好抢险物料,落实抢险队伍,明确抢险方案。要强化汛期洪水调度,严格按批复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进行控制,汛期对病险水库尤其是小型水库要死看死守,必要时要降低水位或腾空库容运行,确保万无一失。对病险水库下游的所有城镇、村屯都要认真落实避险预案,一旦出现险情,立即启动预案,组织群众主动避险,坚决防止因垮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同时要加强水库的汛期管理,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报告雨情、水情和可能出现的险情。

(四)切实加强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我市中小河流众多,但防洪能力严重不足。各区、县(市)必须充分做好中小河流防汛工作。要加快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对已落实工程计划的,要抓紧施工,确保汛期发挥作用;对没有列入计划但需要加高加固的,要不等不靠,广泛动员群众进行抢修抢建。对砂基砂坝、险工弱段、堤防“敞口”等问题要采取措施抓紧加固或封堵,确保安全度汛。对河道内和沿江河受洪水威胁严重的村屯,要认真落实应急撤离预案。

三、严明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今年防汛工作全面胜利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严明责任。各级政府一把手作为防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和部署防汛抗洪工作、亲自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一旦发生险情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在主汛期,有防洪任务的各区、县(市)行政主要领导一律不准外出,不准轮流休假。各区、县(市)长,主管副区县(市)长,水务局长、主管副局长,防办主任、副主任和各级防汛责任人手机必须24小时开通,时刻与上下级保持通讯联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把责任、事权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基层和人头。各级防汛责任人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二是要强化责任监督。近日,市防指将把全市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在__日报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各地各单位也都要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上公示防汛责任人,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要进一步强化防汛值班制度。各级防汛指挥部要加强防汛值班,实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发生汛情、险情和灾情要及时做出处理,不得懈怠。四是要认真执行防汛突发重大险情、灾情上报制度。要保证电话、传真畅通,各地如发生重大险情、灾情,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由责任人签批,3小时内上报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二)加快除险,排除隐患。各区、县(市)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条件,抓紧搞好水毁工程修复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保证在主汛期到来之前,主体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对汛前达标确实有困难的,要从严落实安全度汛预案,强化抢险应急措施。要对各类险工隐患开展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把隐患消除在洪水到来之前。

(三)完善预案,加强演练。各区、县(市)和各单位都要高度重视防汛抢险、避险预案的编制和完善工作,要针对防汛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及时补充新内容、新措施,使预案更具可行性。要强化预案宣传,让预案涉及的所有人都能了解、熟悉预案的内容,启动预案时能迅速到岗就位,准确执行预案。要组织必要的演练,各区、县(市)要针对今年防汛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内容的抢险、避险演练,努力提高抢险、避险能力。凡是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县(市)都要组织山洪灾害避险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四)大力清障,确保畅通。__山洪灾害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河道清障不力,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各区、县(市)要严格按照《防洪法》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对行洪障碍进行全面清查。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工作计划,设专人指挥,全面清理,限期完成。凡是过去没有清除的,不管什么原因,今年一定要清除,毫不含糊。对性质恶劣、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违法案件,要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重点进行查处,绝不手软。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对清障不力的,要追究有关区、县(市)责任人的责任。

(五)备足物资,落实队伍。各区、县(市)要进一步清查现有库存物资,抓紧更新超过储备年限的物资;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满足防御大洪水的要求,确定需要补充的物资数量,抓紧补充;要根据防汛薄弱环节的分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调运方案;要认真调查和掌握社会物资储备资源,保证数量准确,调得出、用得上。各堤防的险工弱段、病险水库,要抓紧备足抢险物料,以备应急。各区、县(市)要保证江河堤防每公里备土20__立方米,重点堤段、险工弱段每公里备土4000立方米,并准备一定数量的砂石物料,满足抗洪抢险需要。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抢险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实战能力,一旦出现险情能迅速投入抢险。人民和武警官兵历来是抗洪抢险的主力军,各级防指要与有关部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需要时随时投入抗洪抢险战斗。

(六)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各级气象、水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对灾害性天气以及可能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要及时预警预报。山洪、泥石流易发区,病险水库上游要特别强化预警预报,落实上下游、左右岸信息通报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采取各种有效手段,通知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险。要严明工作纪律,各级预警预报人员要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坚守岗位,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决不允许出现半点疏忽。各区、县(市)要继续执行基层防汛责任人通讯费用财政适当补贴的办法,确保信息传输畅通。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6

根据资料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的60年间,陕西有37年发生较大洪涝地质灾害,累计有2917县次,平均每年48县次;共有1.38亿人次受灾,平均每年230万人次;因灾死亡13051人,平均每年217人;倒塌房屋209万间,平均每年3.4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75亿元,平均每年7.91亿元。洪涝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1、灾害多由暴雨和持续强降雨引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陕西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6-9月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80%,特别是短时间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毁坏触目惊心。每年至少发生洪涝地质灾害10多次,危及92个县区、2055万人口的安全。1983年8月汉江发生本世纪最大洪水,安康全城遭“灭顶之灾”,老城区一片,死亡870人,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2010年7月的暴雨又使陕南三市22个县(区)1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85亿元。

2、暴雨致灾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重复性,地质构造复杂的山区灾情尤为严重。黄土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45%,地表碎屑堆积,土层松散,沟汊密布;秦巴山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断裂多,山大沟深,坡陡土薄,地表蓄水能力差。这些高原和山区,一遇暴雨极易短时产生大量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并诱发垮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有三个区域为洪涝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一是大巴山、米仓山暴雨高值高频区;二是秦岭内丹凤到商南一带次多暴雨区;三是子午岭、黄龙山及窟野河中下游较多暴雨区。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年降水上千毫米,加之山高坡陡,结构松散破碎,受灾最为频繁和严重。

3、渭河下游淤积,河床抬高,渭南“二华”一带饱受洪灾之苦。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三门峡水库影响,致使渭河潼关河底高程被抬升5米,咸阳以下河道逐年向上淤积,河床抬高,下游已成悬河,每年雨季常发生小流量、高水位洪灾。2003年8月仅遭受几年一遇的洪水侵袭,就淹没3市6个县长达两个半月。2010年7月的渭河汛情又使华阴告急,罗敷河决口。渭河小水大灾成为陕西防洪抢险的心腹之患。

4、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影响,陕西洪涝灾害频次增加,受灾范围扩大,灾情程度加重。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的前40年与后20年相比,陕西发生较大洪涝地质灾害的频次由每2年1次增至每1.5年1次,年均受灾县区从39个增至69个,年均受灾人口从168.2万增至354.4万,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从1.80亿元增至20.16亿元。2013年更加突出,截至8月底,有82个县、1652个乡镇、589万多人受灾,因灾致亡137人,失踪202人,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相当于同期陕西省财政总收入的20%,为历史最高。

防洪避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救灾、轻治灾为长治久安埋下隐患。多年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多在抗洪抢险救灾上。一旦发生灾害,举陕西全省之力救灾,不惜代价,不计成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相比之下,对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治理却重视不够。对避让洪水,还河于水,下决心根治水患却决心不大,措施不力。

2、主要江河防洪工程标准低,防洪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黄河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只有5-20年一遇,标准低,能力差,没有形成整体防御体系。渭河堤防设防标准不一,多数河段只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干流堤防实际防御能力有一半以上不达标。汉江堤防设防标准为10-20年一遇,汉中、安康城市段堤防工程存在问题很多,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3、城镇防洪设施很差,排洪工程建设步伐缓慢。陕西11个设区市、64个县城、1062个重点集镇皆临江依河而建,均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不少山区城市还面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但城市防洪设施欠账很多,达不到防洪标准的设区市占65%、县城占80%,至于集镇防洪堤防建设更差。大中城市的排水管网基本都是雨污不分,排涝设防标准缺失,行洪设施普遍缺乏。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防大涝、防大灾认识不足。西安虽对渭河堤防已提高至300年一遇的标准,但对渭河涨水和本区域暴雨及南山众多支流山洪叠加成灾的应对准备尚显不足;安康城区东关低凹地区数万群众多年来反复被洪水浸淹,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但至今未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延安城区的综合防洪能力也令人担忧。

4、中小河流防洪投入力度不够,小水库和淤地坝普遍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陕西用于4000多条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御的资金很少,投入其中的还不到全省防洪资金的20%。但每年由于中小河流与山洪及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却占整个洪灾伤亡人数的70%以上。陕西现有1050座水库大多建于30多年前,设施老化、淤积严重、病险隐患较多,其中447座小型水库亟待除险整治。陕西4万余座淤地坝安全状况较差,如遇大的暴雨山洪极易发生溃决,如导致连锁垮坝,后果不堪设想。

5、违背客观规律,与天作对,与河争地。多年来,不少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无视江河水文的自然规律,漠视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挤占河道,与河争地,障碍行洪。有的地方无节制地大搞城区水景工程,目前已在河段建成和计划建设水景工程的县(市)已达63个,有些工程已影响行洪安全。还有一些山区县城和集镇盲目扩建,没有考虑避开山洪及地质灾害的威胁,置城镇于险地。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这种血的教训,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建议实施三大防洪避险工程

与洪涝地质灾害作斗争,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我们建议,陕西重点建设三大防洪避险工程,从根本上治理洪涝地质灾害:

(一)危区移民搬迁工程。这应作为陕西防洪避险的首要任务。此事陕西省政府已作出果断决策和布置,当务之急是要对受灾害威胁的危区进行详查确定,制订移民搬迁规划。根据我们的调查,移民搬迁的重点应放在三类地区:(1)洪水易淹没地区。主要有安康东坝地区、略阳县城沿嘉陵江街区、白河县城沿汉江街区、旬阳县城沿旬河街区、商南县城县河两岸等地区,共需搬迁约1.8万户、5.9万人。(2)山洪威胁地区。在秦巴山区主要是宁强、南郑、勉县片区,宁陕、佛坪、汉滨片区,紫阳、镇巴片区,商南、山阳、丹凤片区以及凤县、太白、眉县、陈仓片区等地。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是白于山区河源区的吴起、志丹片区,粗泥沙河源区的神木、府谷片区等地。共需搬迁4.9万户、17.3万人。(3)地质灾害威胁地区。对陕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60多万群众,加紧进行有序搬迁,尤其是对陕南三市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不得不搬迁的约12万户、49万群众要优先搬离危险地带。

(二)江河险段治理工程。建议陕西在2015年前完成江河危险河段的治理工程。(1)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为标准,进一步加大渭河、汉江等主要江河的堤防建设力度。重点是渭河宝鸡—咸阳中游段治理,汉江武侯镇—洋县平川段及安康重点段治理,丹江过凤楼—丹凤平川段治理等重点工程。(2)力争东庄水库早日开工上马,减轻渭河的洪水压力。加快实施渭河南山支流综合治理、渭河淤积河段疏浚和三门峡库区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渭河流域的防汛抗洪能力,使南山支流重点村镇防洪堤坝设防达到与渭河同一标准。(3)尽快编制实施陕西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紧完成84条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使重要设防段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4)启动陕西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彻底排查陕西淤地坝的安全隐患,对治理无望的病险水库和淤地坝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废除。(5)要把各大矿山的尾矿库防洪防泄漏纳入防灾减灾治理范畴。对含有害物质的重点尾矿库,必须提高一级标准建设防洪设施。

(三)城镇防洪保安工程。力争到2015年,使陕西的城市、县城、村镇分别达到规定的防洪抗涝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防洪保安工程体系。(1)严格按照大城市防御100年、设区市防御50年、县城防御30年、村镇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落实全省城镇的防洪堤防建设。重要的市县镇可以提高一级标准。延安、榆林、商洛、铜川的城市防洪必须达到规定的50年一遇标准,咸阳、渭南、汉中、杨凌的防御标准力争达到100年一遇。除神木、府谷、吴堡、勉县、汉阴等已经达标的县城外,其他县城都要在2015年达到3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凡是达不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的村镇,必须按规划清除碍洪违章建筑,退掉挤占的河滩地,尽快建设达到防御标准的江河堤防。(2)以防洪避险为目标,由陕西省住建厅牵头,对全省县城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组织一轮专项修编。把防灾减灾设施(包括防洪标准、防涝标准、堤防布局、排涝设施与空间布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疏散通道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由省级各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并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终身负责制。今后凡涉及河道或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建设项目和长久性建筑工程,都要把防洪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作为必须的前置审查内容,工程项目选址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和陕西省水利、国土主管部门审核,开工必须经过工程所在地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许可。(3)把提高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排涝能力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订完善全省城镇防涝规划,充分考虑各城镇的水文特征,合理布局排涝管网体系,确保分流方向合理,流量畅排。要切实加快各城市的老城区、低洼棚户区和城中村排涝管网的检修、疏通和改造,缺失的要限期增补,尽快使城市排涝管网形成完整体系,确保城区暴雨行洪顺畅。同时加快推进大城市的雨污分离,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要加快雨污分离改造工作。到2022年,使陕西全省城镇的防内涝能力全部达到规定标准。(4)建议近期内由陕西省水利厅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全省河道进行一次联合执法检查,对影响行洪的违章建筑坚决予以拆除。要对河流两岸实行“红线”控制,不许逾越。进一步加强防洪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强化涉河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许可管理。

采取四项保障措施

(一)抓紧制定三大工程建设规划。建议由陕西省发改委牵头制定全省危区移民搬迁工程专项规划,由陕西省水利厅牵头制定全省危险河段治理工程专项规划,由陕西省住建厅牵头制定全省城镇防洪保安工程规划。力争到2015年,使这三大工程建设见到实效,把陕西的防洪避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建议陕西省每年至少安排15亿元—20亿元用于建设三大防洪避险工程。其中:省级财政解决1/2;以搬迁项目为载体,捆绑使用省级水利、防洪、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灾害防治、城市建设等专项资金解决一部分;其余不足部分由各市县自筹解决。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陕西“扶贫开发与减灾搬迁基金”,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有关部门要多向国家争取各类相关专项资金补助。对于较大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积极申请国家地质灾害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7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Inourcityislocatedinthevastmajorityofriversandtheseashore,indifferentdegreebyriverfloodsandwaterloggingthreat.Thenewsituationfacingthecitytheprocessofurbanization,theenlargementofcityscale,citypopulationincreasing,theconstructionofcityfloodcontrolanddrainagefacilitiesisrelativelybackwardinourcountry,cityflooddisasterlosscausedbymoreandmore.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city"ShenyangWaterStreet"phenomenon,analysisofthemaincausesofwaterloggingdisastersinShenyangCity,ontheplanningmethodofflood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ofcity,improvetheabilityofcityconstructionoffloodcontrolanddrainage.

[keyword]cityfloodcontrolanddrainagewaterlogging;city;rainwater;rainwaterplanning;control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部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措施;

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660个城市中,就有500多个城市需要防洪,并且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江河洪水的威胁。除洪水威胁外,近年来我国城市也频繁遭受暴雨所致的城区严重的内涝。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城市防洪排涝是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管理水平,改善河道行洪条件。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防治或减少洪涝造成的灾害,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

1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1.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1.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造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1.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1.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

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1.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虽然国家有众多与防洪排涝相关的法律、规范,但往往由于现状和经济因素、意识不足,近期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难以抵御高位洪水和大暴雨,尤其是注重防洪,忽略排涝。城市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规范。相对而言,我国城市的防涝标准很低,以往城市排水管径多按照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进行设计,许多城市的设计标准甚至低于0.5年一遇。目前,我国一般大中城市的排水标准为2~3年一遇,个别城市达到5年一遇标准,挡不住大暴雨的袭击,形成大面积的内涝。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城市新区因为建设速度过快,且“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严重,防洪排涝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有些新区未待排水设施完全配套甚至未铺设排水管网便投入使用。

1.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2城市防洪排涝采取对策措施

2.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2.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注重近期建设,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2.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2.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

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2.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黑龙江省排涝标准为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县级城区为10年一遇,地市级城区为20年一遇;福建省于2004年颁布了《福建省市县级城区排涝工程实施方案报告编制技术大纲》,规定县级城区3~5年一遇涝水不满溢,地级市城区5~10年一遇涝水不满溢。

2.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充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尤其排涝设施应留有适当的余量,确保城区不受淹。老城区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原来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为雨污分流制,并提高排涝泵站的设计能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2.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3结语

我国城市洪水灾害的频繁,要加强我国进行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服从城市防洪工程安全大局,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人人爱护堤防、有效提高城市排洪防涝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冬冬,周念清,江思珉等.城市雨洪径流模型研究概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3):132-137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1篇10

一、入汛以来的汛情和灾情

今年入汛以来,江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东部、湖北西部等地区和淮河流域先后发生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除淮河外,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韩江,长江流域的渠江、綦江、沮漳河、府澴水、滁河等河流发生超警戒或超保证水位的洪水。总的看,汛情、灾情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6月份以来,全国降雨主要集中在淮河、嘉陵江、汉江流域和黄河上中游地区,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多5成到1倍。特别是6月29日以来,淮河流域除有2天间歇外,持续强降雨,流域面平均雨量290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多3~5倍,折合降雨总量785亿立方米。其中3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为14.7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4.7%;2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19.7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73.2%。最大点雨量安徽临泉852毫米。

二是洪水涨势猛,量级大。四川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7月3日由204.80米起涨,7月7日出现225.37米的洪峰水位,4天内涨幅达20.57米,超过实测历史最高水位0.33米。淮河干流王家坝站自6月30日的20.52米起涨,7月4日就超过28.0米,随后又超过29.0米,淮河干流上中游和洪汝河等支流全线超过保证水位。在蒙洼等行蓄洪区分洪运用后,干流王家坝、润河集两站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仍超过2003年,其中润河集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07米。洪水涨势之猛、量级之大为多年所罕见

三是山洪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我国西南、江南、华南和西北等地山洪灾害频发,共有276人因山洪灾害死亡,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67%,其中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山洪灾害28起,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贵州、江西、重庆、广东等地。

四是旱涝急转,防汛难度大。6月份以前,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南方地区受旱面积一度达到3720万亩,上百万人饮水十分困难。进入6月份以后,西南等地旱涝急转,洪涝频发,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受强降雨影响,水库、堤防多次出现重大险情,饱受干旱之苦的旱区又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防汛难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五是灾害频繁,洪涝损失重。截至7月16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生洪涝灾害,一些地区反复受灾。全国农作物受灾9038万亩,成灾4016万亩,受灾人口8813万人,因灾死亡411人、失踪105人,倒塌房屋3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2.6亿元。其中淮河流域农作物受灾3370万亩,受灾人口2042万人,倒塌房屋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

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今年以来,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总理在淮河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亲赴淮河抗洪第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防汛抗洪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及时对重大汛情和灾情作出指示,在洪峰到来前亲临国家防总指挥中心主持召开异地视频紧急会商会议,作出运用蒙洼蓄洪区的关键性决策,亲赴安徽、湖北等地视察汛情灾情,安排部署淮河流域防汛救灾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各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水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汛救灾工作的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强化预报,及时会商决策。面对复杂多变的气象、雨情、水情,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淮河汛情出现后,加强监测力量,加密测次,及时准确地作出淮河洪水的滚动预报。针对严重的汛情和灾情,各级防汛和水利部门及时研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会商,还通过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多次与重点地区举行联合会商,分析汛情的发展变化,提出防汛抗洪的决策意见,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依法防洪,科学调控洪水。根据《防洪法》《防汛条例》和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国家防总和有关省防汛指挥部宣布启动应急响应,进入紧急防汛期,并紧急调度石漫滩、宿鸭湖、板桥、薄山、南湾等上游水库,拦洪错峰,有效减轻中下游防守压力;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河泄洪,降低洪泽湖水位,以利上中游洪水下泄;及时运用行蓄洪区,降低中下游河道水位。先后运用蒙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老王坡等9个行蓄洪区,累计分洪约10亿立方米。特别是在淮河防汛的紧要关头,及时启用蒙洼蓄洪区分洪,有效缓解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

三是以人为本,及时转移群众。由于汛情来得猛、洪水量级大,群众转移任务重、难度大。为确保低洼地带、水库下游受威胁地区以及行蓄洪区内群众的生命安全,沿淮各省以及四川、湖北等地克服困难,紧急动员,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先后转移群众320多万人。由于转移及时、措施得当,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大大少于多年同期。淮河大水紧急转移50多万人,行蓄洪区运用紧急转移9000多人,无一伤亡。全国共有2座中型和4座小型水库垮坝,也未造成人员伤亡。

四是加大力度,做好巡查和抢险。为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努力把险情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普遍加强了水库、堤防等工程的巡查和抢险工作。由于查险及时、措施得力,湖北等地发生的水库漫溢等重大险情及时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淮河干支流共出现险情564处,其中淮河干流险情238处,均得到有效控制。高峰时期,沿淮三省共组织51.18万人上堤防守,其中人民、武警官兵1万余人

五是防范未然,及时派组指导。针对各地汛情、险情、工情和灾情,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水利部门紧急启动应急响应,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抗洪现场,协助地方做好抗洪抢险工作。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带工作组在洪峰到来之前赶赴淮河一线,与地方同志一起抗洪抢险。目前,国家防总、水利部累计派出25个工作组指导地方抗洪抢险。

六是全力支持,安排资金和物资。根据各地汛情和灾情的发展,国家防总及时商财政部门拨付特大防汛补助费8.05亿元,全力支持地方防汛抗洪工作。其中7月9日拨付沿淮三省和淮委1.08亿元,并紧急调拨280艘橡皮舟、100万条编织袋、80万平米编织布、24万平米无纺布、12000件救生衣等中央防汛物资,支援有关省抗洪抢险工作。

三、全力做好下一步防汛工作

当前全国正值主汛期,大江大河大湖随时可能发生大洪水,强台风随时可能登陆。从历史上看,我国大江大河的大洪水多发生在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即所谓的“七下八上”。如淮河“75.8”大洪水,黄河“58.7”、“82.8”大洪水,海河“63.8”、“96.8”大洪水,辽河“85.8”、“95.7”大洪水,松花江“32.8”、“98.8”大洪水都发生在这个阶段。目前,全国防汛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国家防总、水利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对当前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在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出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

一是切实做好当前淮河防汛抗洪工作。目前,淮河第二次洪峰已过王家坝,正在向中游推进,中下游干流全线在警戒水位以上运行。由于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堤防长期浸泡,管涌、渗水等险情增多,防守压力加大。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淮河流域仍有强降水过程,淮河防汛形势非常严峻。沿淮地区要充分考虑大堤高水位浸泡时间长、水库高水位运行、干支流堤防险情增多、部分行蓄洪区分洪运用等情况,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做好水库、行蓄洪区和湖泊的调度,加强巡堤查险,加大抢险力度,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二是切实做好其它大江大河的防汛工作。据预报,近期长江上游和部分支流仍有强降雨,有关地区要做好迎战大洪水的准备。黄河、海河等北方河流也随时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各地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强化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洪水,加强防洪工程的抢护,确保江河安澜。

三是切实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国8万多座水库有3万多座是病险库,水库安全度汛是防汛抗洪的难点和重点。迄今,全国已有6座中小型水库垮坝,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应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小型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落实管护责任和预警措施,科学调度,加强值守和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提前转移下游群众,避免因水库垮坝造成人员伤亡。

四是切实做好山洪灾害和台风的防御工作。近几年来,山洪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特别是今年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山洪灾害频繁,各地要强化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认真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和防御措施,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群众。沿海地区要完善防台风预案,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加强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11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篇12

关键词:防洪科技手段减灾

中国是一个洪涝灾害严重而频繁的国家,因此筑堤防洪已成定势。在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中国防洪史中,筑堤技术、堤防抢险技术已成为我国防洪技术的核心,特别是围绕筑堤技术逐渐成为缕堤、月堤、遥堤、格堤、减水坝组成的堤防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防守护措施、岁修制度趋于完善,流传至今。现如今我们要继往开来,不断地将各种新兴科技手段运用到防洪减灾这项工作中。

一、将新兴科技手段运用到防洪减灾体系中。

1、采用先进技术预报水情预报。

若想知道准确的水情,前提是正确预报降雨。对降雨预报同时可分为长、中、短期预报和实时预报。长期预报是跨年度预报,中期预报是跨月预报,短期预报是指近1-3天内的预报,实时预报是近1-2小时内的预报。关于长期预报问题,全世界都没有解决,中期预报的准确性也不高,只有短期预报的精准度在不断提高,实时预报更是已有较好的精度。随着卫星云图、全球气象数值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降雨预报的预见期逐渐加长,精度不断提高。另外雷达测雨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广泛应用,它实时降雨预报的有力工具,它既可以精确地预报数小时后流域内降雨强度、分布、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等。

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即洪水预报以及洪水灾情预报技术都有很大进步(河道洪水演进)。流域产汇流模型、水文学预报模了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等都在不断完善。针对黄河含砂量高,河床冲淤变化激烈的水沙预报模型也投入使用。这都促进了江河洪水预报技术将日臻完善。

2、现代通讯技术

在防洪抢险中,洪水预报、水情及灾情的迅速传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移动通讯,光缆通讯、卫星通讯、微波通讯、卫星通讯、流星追踪通讯等广泛在防洪中应用,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必定能够减少灾害的发生。

3、不断拓宽信息管理技术

在防洪决策过程中,将会涉及大量水文、工程、气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水利部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管理。

4、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在洪水发生时,有必要对洪水的举动、灾情等实行大范围的监测。而利用卫星遥感、机载遥感对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已取得十分重要成果,现在多云天气、夜间的成功监测。不仅可准确判断淹没范围,还可以判断淹没水深,以及被淹没农田的减产幅度等。水利部遥感中心已成功地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辽河、长江洪水进行了有效的监测。同时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准确地判断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受灾人数。

5、对洪涝灾害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准确地预测各江河遭遇超标准洪水和工程失事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具体的有可能发生的淹没范围、持续时间、水流速等。据此可推断各地域遭遇洪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亦可制定各地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防洪标准、堤防保护范围等,广泛推广洪涝灾害风险图。

6、防洪决策技术

集通讯、信息管理、洪水预报、灾害监测、洪水优化调度等新兴技术为一体的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已在各大流域内逐渐形成。黄河、长江、淮河等都已初具规模,目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正集中全国专家在制定全国防洪决策指挥系统的实施方案,防洪科学决策已指日可待。

7、洪涝灾害信息的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全面、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提供多方位信息。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二、防洪工程建设技术中新兴的技术手段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1、筑坝技术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科学管理

在混凝土重力坝建设中目前成功的运用了混凝土碾压筑坝技术,不但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节省了投资。在土石坝方面应用了面板堆石坝技术和无纺布防渗土坝施工技术,都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建设超200米高大坝时,使用的是我国已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防冲技术。

2、堤坝防渗技术

为堤防的隐患是土堤内发生裂缝、动物洞穴,在洪水期间导致管涌、溃堤等重大事故。近年来我国成功地开发多项技术成果:如堤防劈裂灌浆、打设连续混凝凝土防渗墙等,此外在防洪抢险中应用模袋混凝土等新材料防冲防渗也起到胡额定作用。

不过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和我国其它行业,在水利建设中的技术进步仍属较为落后的。目前6万公里大江大河干堤的防洪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离达到50-100年一遇还相距甚远,还需要奋斗几十年。

三、应积极健全洪水灾害保障体系应健全。

1、负责灾后抢救、重建、临时撤退安置生活救助组织;

2、防疫、卫生保健组织;

3、物资供应体系;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茶知识与茶文化范例(3篇)

    - 阅0

    茶知识与茶文化范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作为提供多个项目的服务性.....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例(12篇)

    - 阅0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项目驱动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23-02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