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1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国内普遍认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与此相关联,碳生产力、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税、碳源、碳汇等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通过这些概念与术语,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碳生产力,简单地讲,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严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碳锁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碳锁定。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国开发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量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CO,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税也叫碳关税,是指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种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碳减排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不仅意味着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谋划;低碳经济也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每一个国家都会在这场巨变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由于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简要的述评,由此对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农业的概念

吴一平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张全国强调,“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许广月则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农业的功能、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减弱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化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

2.2低碳农业的特征

梁龙等认为,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⑧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吴一平等则认为,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3个特征:①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②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③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的需求。

2.3低碳农业的功能

李晓燕等认为,低碳农业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①农业生产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③气候调节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④生态涵养功能。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⑤农业金融功能。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许广月则对传统农业过分注重经济功能的倾向进行了利弊分析,强调低碳农业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3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就其实质来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是没有异议的:①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③低碳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

3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障碍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对现有高碳农业模式的一种反思,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发展低碳农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理应大力推广。但在现实中,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相比,农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更多的障碍。

3.1思想观念的障碍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的探讨仍然有限,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理念先进,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因为投资和项目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农业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领导去认真研究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多数人由于经历、经验和知识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积极性。其三,与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明显影响相比,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碳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因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重视不够。

3.2体制机制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要发展低碳农业,这种体制就不适应:首先,分田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投资少、规模小,因而,能够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经营者优先考虑的目标,他们对保护生态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缺乏动力;其次,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推广低碳农业难度较大;其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3.3生产模式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化肥、农药使用的严重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高碳化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首先,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果又导致新一轮种植时化肥、农药用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户很少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农民所购买的化肥、农药包装上说明又不够充分、恰当,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方法不科学,既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其三,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在增加,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术标准的障碍

发展低碳农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新标准对农业的低碳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原因,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仍然比较缺乏。首先,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对路、前景广阔的技术比较少,一些急需的技术出现空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其次,现有的、成熟的低碳技术,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没有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不经济”,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三,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的问题,比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常常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5人力资本的障碍

与一般农业相比,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说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忧虑。首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倾向,根本没有能力发展低碳农业;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其三,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机会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4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技术是关键,低碳农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3个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思路的设计、对策建议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3个主要因素,综合协调,汇聚共识,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低碳农业

能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核,把低碳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考核机制的刚性转变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政绩考核机制的转变,首先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4种偏好,即:GDP偏好,以实现经济的片面增长为核心;投资偏好,以盲目扩大投资为动力;外资偏好,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贸偏好,以不计成本的出口创汇为功劳,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切实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其次,要加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生态保护、农民的培训教育等事关农业长远发展问题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农业、发展农业。

4.2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会遏制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构成了社会的保护和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以预见的期待,从而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就发展低碳农业而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的运用,达到鼓励低碳发展、限制高碳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生产补贴等各种措施,旗帜鲜明地对低碳发展予以鼓励和奖励。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加大高碳农业的成本,通过经济利益的反差,引导各经济主体自觉走向低碳发展。

4.3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支撑。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等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跟踪低碳技术趋势,尽快完善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我国农业低碳技术体系,亟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农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农业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三,要优先开发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低碳农业技术,比如种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等。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汽车企业;风险;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含义重点在"低"这个字上。这种经济模式要求能源使用量低,污染排放量少,污染程度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主要靠改革创新能源使用技术、生产结构和制度,促进人们传统发展观念的改变。但当前全球汽车市场状况并不乐观,汽车生产明显大于人们对汽车的购买需求,导致汽车生产商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明显。因此各国汽车生产商都在寻找新的生产结构,创新企业生产制度,响应号召进行低碳生产,共同促进低碳转型。

二、汽车营销风险的理性分析

1.汽车营销宏观层面可能遭致的风险

首先可能面对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世界经济发展大部分还处于高耗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机构表明若不尽快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会使到全球气温到本世纪末平均上升5~6℃,使全球生产总值减少10%以内,使发展中国家中的贫穷国家经济损失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落后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也日益频繁,但有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设置对外贸易壁垒。还有可能面对的是经济发展仍然以高耗能产业为支柱而带来的风险。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且生产技术落后,因此争取实现汽车生产低碳化对于汽车生产制造商来说还是一个触不可及的梦想。最后是发达国家率先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带来的风险。发达国家努力研发低碳发展核心技术,并企图率先垄断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高价出售,这对我国汽车生产商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绊脚石和发展风险。

2.微观层面潜在的风险

第一,缺少市场销售的指导体系和经验。没有科学的营销指导理念和市场销售的实战经验是我国汽车企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并且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因此导致企业不能在市场需求动态变化的同时及时把握住需求变化趋势。第二,汽车生产的风险。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且生产数量过量,这种做法和倡导低碳经济的口号相违背。第三,车企之间通过不断降低价格来获取销售量而带来的风险。中国的汽车市场产能过剩是早就存在的现象,汽车生产商之间为互相打压进行价格战,不断降低汽车的价格,来取得在汽车市场中的优势,但他们忽略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买高不买低的消费心理,致使生产商虽然大幅度降低了价格但销售量仍然低下的现象,获取的利润也少之又少。第四,汽车销售渠道风险。我国的汽车销售渠道最开始是由国家垄断,但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汽车生产商可以自己开拓销售渠道,建立自己的汽车销售模式,当前汽车市场面临的风险是销售途径向二、三级市场下沉,各个车企“划地圈地”,虽然满足了生产商扩大销售量的需求,但经销商的销售素质和质量都不高,对经销的汽车品牌坚持度不高,一旦经销的品牌市场销售量大幅减少,经销商就会抛弃本品牌而选择其他品牌。第五,促销风险。促进汽车销售主要是靠广告效果,人员推销,营业宣传。促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人员推销带来的风险,已购汽车客户只有在等汽车有了损坏才会回来修理,这样车企就有很大的被动性,要想做到汽车销售人员主动上门检查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汽车销售人员对客户的态度和服务都需要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三、基于低碳经济下汽车企业的营销风险防范对策

1.气候危机和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一步,倡导汽车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国家政府要对车企积极进行引导和帮助,对发展有困难的车企进行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车企发展新能源,制造节能汽车,政府要推动节能汽车在大中城市进行试点。第二步,大力推动汽车生产技术的革新,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但不能过度追求速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慢慢来,当然这也需要国家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加以合理的引导。

2.产业风险的防范。注意汽车生产环境变化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转变。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初步发展,国家对低碳产业的关注和支持都较大,大多数汽车生产商也会纷纷向低碳生产靠拢,这必然将会导致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国家也会出台相关政策来调整汽车市场竞争状态,促进产业的平稳发展,因为汽车生产商要对这些方面多加注意以此来防范风险。

3.低碳核心技术风险的防范。当前低碳核心技术竞争十分激烈,各国都在努力革新生产技术,跟上低碳发展的大潮,但发达国家正试图垄断低碳核心技术,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促使我国车企进行技术革新,加快发展步伐。

4.汽车企业应树立并强化绿色营销观。这种观念要求车企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努力践行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自身经济,获取大额利润,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汽车现在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这就要求汽车的质量和性能都要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因此车企要注意汽车制造时要通过创新降低尾气排放污染程度。

5.重视低碳产品的研发。企业要想促进自身的产业结构转变就要重视低碳产品的研发,要将研发重点放在:力求做到将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损害降到最低;产品的生产原料量减少;产品生产耗能低;产品排污量少且是经过处理后排污;产品可再回收利用。因此汽车企业应该做到:鼓励企业员工技术创新;要建立畅通的渠道连接消费者,尽快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6.打造健全的汽车企业低碳生态链。车企要将低碳观念不止仅仅体现在汽车的制造过程中,还要将低碳观念注入到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汽车广告宣传,人员推销都可以体现低碳观念。

参考文献:

[1]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06).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3

纵观国外学者对碳财会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碳会计及其财务的相关定义而展开,对于从企业碳财务战略角度来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的还并不多见(王琳、肖序,2012)。“碳财务战略”是由我国学者王琳、肖序于2012年首次提出,至今国内外学者很少对此议题做进一步探索。介于碳财务战略管理是在碳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并以碳会计为基础的,本文将从碳会计的定义出发,阐释碳财务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碳会计(CarbonAccounting)的思想成熟于90年代的环境会计、绿色会计,但其这一名词则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Jones等人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具体是指碳排放、碳交易及其鉴证等方面的会计问题。早期碳会计研究主要是在传统财务会计视域下进行的,侧重探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排放权的授予、购买或取得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披露等问题。今天,碳会计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也涉及到成本核算、管理会计、不确定性管理、外部审计等方面,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框架范畴,逐步渗透到了广义会计学的其他领域(王爱国,2012),由单纯的财务业绩渗透到企业战略、市场、产品开发定价、供应链等内容,碳财务战略管理应运而生。

作为新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管理,碳财务战略管理,肖序等认为“应是对原有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反思与发展,特别强调原有财务战略管理所没有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低碳化战略、节能减排战略以及随之产生的财务绩效,建立基于企业碳绩效战略与财务绩效战略共生的企业碳筹资、碳投资、碳成本管理、碳财务绩效评价战略等。”笔者认为,其具备的特征应有以下几点:

其一,碳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基于碳理念的社会整体环境与企业战略目标。在碳理念的指导下,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引入碳意识,考虑碳因素,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为探寻最佳的碳财务战略综合管理体系提供参照标准。其二,动态环境分析仍然是碳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和难点。

动态的分析诸如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包括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在内的碳贸易、碳投资、碳税金等碳政策。行业、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以及企业内部因素与碳资源的微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其三,与碳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其他方面一样,碳财务战略管理同样也并非仅指碳财务战略管理方案的形成,还包括碳财务战略方案的实施、控制与评价。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碳财务战略管理(CarbonFinanceStrategy)应是以碳理念为指导,以传统财务战略管理为基础,在碳会计理论体系及具体内容的发展基础上,与综合考虑碳因素的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相结合,动态分析企业碳环境,制定、实施、控制与评价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为企业培育新一轮的核心竞争力并加以动态的维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中国企业现状与碳财务战略管理对中国企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企业的碳战略现状

据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排名,中国已经成为碳排放的第一大国。面对着对内资源对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逐步做出承诺,担负起低碳减排的义务,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标志着低碳经济正式进入了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中。我国企业与其他发达国家企业及世界上一些优秀的跨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首先,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低碳核心技术,主要靠在交易中提供碳排放权,获取核心技术的方式取得收益。而世界上许多跨国企业都把精力投入在自身低碳核心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营业务。只有拥有低碳核心技术,在整合清洁能源及相关技术的同时,在各国“绿色新政”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才能占据低碳产业链的制高点,拥有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我国企业管理评价仍沿用旧指标体系,而世界上一些优秀的企业纷纷在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消耗及废弃物处置等整套经营环节实施碳战略,把碳排放量的减少作为企业各级战略的重要指标。

最后,我国企业对于低碳标准的制定意愿较差,尚未意识到掌握了低碳标准就掌握了未来生产与发展的主动权。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企业若想“走出去”,须重视碳战略的规划,加快碳战略实施的步伐。

(二)碳财务战略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是否能够成功、尽早实施一整套可行有效的碳财务战略对我国企业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有着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1.实施碳财务战略可为企业持有经济效益。实施碳战略不仅可以在世界油品价格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节约成本,在很多开征碳税的国家,还可以直接取得税收成本的降低。此外,随着碳交易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碳价格进行碳排放量交易而直接取得收益。碳财务战略管理综合运用碳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碳排放与管理、企业能源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将上述碳收益与管理因素融入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当中,从而兼顾企业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的双赢(王琳、肖序,2012)。

2.实施碳财务战略顺应了市场的需要,规避产品在未来市场准入风险。各种直接针对企业低碳经营的制度、政策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实施低碳战略,且世界各国低碳消费意识正在不断的建立。企业若想取得优胜地位,必须主动实施低碳战略,迎接新形势的变化。

3.实施碳财务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碳战略的同时更好地抢占未来市场。全球低碳产品市场增长速度迅猛,低碳产品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在碳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上的管理才可能是有效的、科学的。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体系;企业管理;财务;问题;措施

一、引言

中国目前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由于中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并且,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增长,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温室效应愈发明显,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倡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创新科技和开发新型能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它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和理念。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体系的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由英国在2003年首先提出的,它的本质是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从而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被英国率先提出,但是并没有详细界定其概念。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而言,低碳经济的要求并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经济结构比较完善,整个经济行业的基础已经是高端产业和服务行业,低碳经济的要求应该是绝对碳排放量的减少。而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完善,科技发展水平有限,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要求降低相对碳排放量。总而言之,不同的经济体结构和发展方式,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大气环境受到破坏。

(二)环境会计的概念

界定所谓的环境会计指的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对企业设计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评测和计量,核算一定时期内,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相应的环境效益和环境支出费用等。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评定依据。环境会计体系是包括环境信息生成、汇总、交工、评价、预测、监督等过程的会计制度体系。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微观环境会计、宏观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审计会计。其中,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保证社会效益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既要提高经济效益也要提高环境效益。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科技,从而保护自然环境,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关系

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应该处理好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体系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政府职能。首先,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推行低碳经济建设,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为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体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的最终目标相同。推行低碳经济和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者全面提高,立体化的发展国民经济,促使国民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绿色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建立和运行的目的,但是,企业作为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应该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看似是一对矛盾体,但他们存在内在的固有联系,企业只有把握好这种联系,科学利用自然规律,必然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2.低碳经济是环境会计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因为低碳经济不仅为环境会计体系建立创造了有力的社会条件,而且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3.环境会计体系是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体系是企业实现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是为企业发展以及制定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提供现实依据,它反映了企业设计环境的经济活动运行情况以及环境影响力度。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纰漏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学者之间展开对碳排放权的研究,他们希望能够用会计准则对碳排放权的核算问题进行规定,其内容具体包含了碳的定义、内涵以及分类;碳排放权对应科目的设置、确定、计量、记录和报案等。我国的环境信息相关使用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有关信息,例如,很多企业在年度财务报告中设立了单独的环境报告。对于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言,由于碳排放权的分类和计算比较复杂,使得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存在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环境会计主体权责不明确

由于低碳经济的推行,我国相关企业的环境会计主体所产生的外部特性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会计主体的责权不明确,其所享受的权利和对应的义务不对等。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无法明确的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有些企业利用制度缺陷无偿占用自然资源,甚至出现滥采滥用的现象。很多企业任由其生产的废气,废水随意排放,将其自身本应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推卸给社会。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对相关企业形成约束,使环境会计主体的责权模糊不清,造成环境的破坏。

(三)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不成熟

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纰漏的相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是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会计确认的对象中包含了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它们不同于其他有形的资源能够用传统的会计核算进行界定。目前,我国的各项理论研究依旧不够成熟,无法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环境信息系统来约束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纰漏,使得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漏洞,使所纰漏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导致环境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失真现象,误导决策者和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断,使环境会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人们对低碳经济理念缺乏应有的认可,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环境会计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企业的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学习深造的动力,无法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依旧停留在传统会计核算的层次上,缺乏对环境会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使我国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精神,有限的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会计的发展。

四、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将环境活动核算放入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之中,相应的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在进行和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时,只知享受相应权利而不履行对应的社会义务。这种现象导致部分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牺牲所有人所共享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多,很多企业以及企业内部职工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淡薄,只顾及眼前的短期利益,

(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是一种长远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需要。而且,新能源的探究依旧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的技术还很不成熟。现阶段人们很难利用技术创新找到适合的替代能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对能源的消耗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所以,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目前我国技术来说还很难实现。为了发展绿色经济,必须一方面有效控制环境破坏严重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

(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成熟

以目前我国市场环境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依旧很不成熟。研究表明,将碳排放权放入市场之中,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规范碳排放权的交易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主要措施。如果只是靠企业和个人的意识来运行,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上,起步比较晚,各种规范和机制依旧不够健全,市场环境不够规范,使我国处于碳排放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五、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完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机制是有效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由于企业经济活动而造成环境破坏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企业应该提供相应的赔偿金额,并且着力改善被破坏的环境。其次,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并且结合社会监督,利用社会力量对企业形成立体监督网络。多元化的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爱护环境。

(二)完善碳会计理论研究实践操作需要

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政府应该设立相关的基金,为碳会计理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成立专门课题研究组,为理论研究提供人才服务。现在,我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碳会计专业委员会,它可以通过调研、开设研讨会以及有奖征文的方式推动碳会计理论的研究。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环境现状,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会计准则。而制定出的准则也需要政府强力推行,并且可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成功的碳会计理论成果,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完善和丰富我国碳会计理论体系。

(三)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它是不可再生能源,为了社会的长久发展,必须研究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一次能源。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旧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础上。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政府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节能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而且,要提高资源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资源消耗而产生的废气与污染物,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是在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各国政府都在寻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会计行业为了响应低碳经济而制定的。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不同的披露形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低碳经济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源浪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随着低碳经济的推行和发展,环境会计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关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环境会计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是发展环境会计,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国家应该将环境会计部分加入会计相关考试、考核之中,通过国家的统一考试来选拔环境会计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内部培训,提高企业内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对低碳经济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再次,可以在高校内开设环境会计专业,培养专门的环境会计人才,从而为企业的改革提供人才储备。这样,不仅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了会计行业的从业要求,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发展绿色经济,进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和谐相处。

六、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应该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了解低碳经济的根本属性和发展实质,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特征,从而有效的建立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会计体系。环境会计体系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促进低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延莉,陆婷,陆薇,等.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商业会计,2013(17):82-84

[2]陆小成,祁琼,侯祥,等.低碳发展视域下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224-227,243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5

各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该如何定义的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英国首相布莱尔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术语,却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迄今为止,从2003年开始英国开展的用以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战略计划基金”,可以看作是英国政府目前对低碳经济这一涵义的解读。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为《低碳经济论》中所做的序言中谈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前提,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法规方面的创新完善,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转型,以及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等一系列手段,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使低碳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单纯的绿色发展模式,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仍没有明确共识。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期望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保护并存共生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

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家管理会计学者提出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理念,成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形成的标志。战略管理是为了保持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额价值,对企业来说就是超额利润,而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管理成本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相应改变,站在战略的角度,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以求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各国政府颁布各种政策规章,例如,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倡导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碳减排。也因此,企业许多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在企业管理成本中,在低碳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以碳成本为引导的新的价值链体系,在成本动因分析中出现了碳成本动因。低碳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向低碳导向的转变。首先,从全局性和战略性出发,企业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除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因素,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因素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和企业所在行业产生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有关低碳环保措施的实施成为一种普遍的约束力,低碳经济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成本投入降到最低,做到最完善。这就使得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实施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和保障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达到双赢,就必须在战略管理发面加大管理力度。其次,实际生产生活中,低碳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各个企业自身,还有各国家政府,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各阶层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且,在企业选择成本模式时,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广泛,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再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带来日新月异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在工业化、科学化的进程中,人类是通过不断掠取自然界资源的方式,甚而超出大自然的再生能力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很多资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所以各国经济学家提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提倡应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作为企业,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重视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最后,低碳经济下,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大变数之一,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涸泽而渔;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影响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难苟安,毕竟生存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政府也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不但能对企业一些敏感行为进行监督,还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低碳经济给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衍生出了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它是一种在低碳理念指引下,借助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碳因素融入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之中,充分考虑碳成本,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价及必不可少的环境分析等基本步骤中,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范围。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传统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三个主要方面,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像一条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每一环节必不可少,又环环相扣,这一链条被称为作业链,而从价值的角度反映即为一条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两者均需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出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机会,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企业在产业链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低碳经济下,赋予了企业价值链分析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一,出现了低碳价值维度,企业的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链条,而产品的价值维度取决于顾客,低碳经济下,顾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性和低碳化,产品的价值不再仅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还包括顾客对产品低碳化给予的期望。因此,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低碳价值,例如,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时,应尽量研发低碳化产品,满足顾客低碳化期望,同时也能够树立行业技术领先形象和绿色品牌形象,如格力电器推出了利用太阳能的中央空调,这一举措既树立了格力电器在家电行业的绿色技术领先地位,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二,碳成本控制,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不仅是生产低碳化产品或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能够降低碳排放,对碳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碳成本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二是,能够追踪碳足迹,减少企业的碳排放。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碳足迹需要从价值链的起点进行最终,直至价值链的终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也包括生产环节原材料的采购、运输、装卸和仓储,还包括售后环节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每一环节都需要对碳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其三,低碳价值链的联动性,价值链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的环节,因此既应该注意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上的低碳化,也应该注意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能源产品或低碳产品的研发必然要求高额的投入,但他却可以带来销售环节成本的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的节约。

(二)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低碳经济下,碳成本已经融入企业价值链之中,因此,对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即是决定碳成本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多少的因素,它既包括决定资源耗费大小的因素,也包括哪些决定因环境污染或碳排放高而支付的成本大小的因素。碳成本动因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碳成本,例如,运输作业的碳成本取决于运输的历程和次数,可以通过减少运输历程和次数来控制碳成本。

(三)战略定位分析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24-02

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世界各国积极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合乎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通过利用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协作配合。银行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资本积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低碳经济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其更需要有银行金融业的支持。因此,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银行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业存在的限制因素

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一)银行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

低碳经济从提出到现在的发展经历时间较短,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熟悉,并且对于开展低碳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存在疑惑或是理解上的偏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低碳金融的立项、审查、批复、实施以及风险管理不能很好地理解,并且对于低碳金融相关联的业务规范和利润空间也缺乏足够了解。因此,由于对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缺乏动力,要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过渡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短期内很难实现。

(二)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存在矛盾

低碳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活动要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中进行。在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保障制度,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使得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影响企业追求的最大利益,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但是经济效益受阻的情况下,同样会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本,导致低碳经济相关项目所面临的融资环境更加严峻。

(三)没有建立起专业的中介机构

低碳经济相关项目的开发,相较于一般融资项目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要经历周期较长较复杂的审核过程,只有专业的机构才能推动此类项目的实施。但是,我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相关中介机构进行此类项目的开发。同时,对于帮助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仍然缺乏,使银行金融机构在选择支持项目上更加谨慎和严格。

(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风险限制

当前,人们对于低碳经济还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存在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性,并且对世界各国签订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低碳经济本身的认证程序与认证标准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是潜在的风险。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的创新发展

(一)银行金融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

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程度和态度取决于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以及低碳经济带给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市场。因此,要实现银行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支持和配合,促进低碳经济与金融银行业的发展,就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银行金融业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促使整个银行金融业充分认识低碳经济。这样,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了,相对应地就能够更加明确低碳经济效益的产生,促进低碳金融服务的开展。

(二)银行金融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银行金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关系,进行绿色信贷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系,以及担负社会责任与负责股东利益的关系。首先,银行金融业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时,短期内会对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损害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利益。但是银行金融业放弃对采用高耗能与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贷款支持,会大大降低潜在的信贷危机,促进银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行低碳经济,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某些固定客户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放弃高耗能高污染同时具有高利润的客户与市场,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扩大低碳经济市场的占有率,推行绿色信贷,可以大大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机构,牵涉许多社会的关系,不仅要维护股东的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担负的社会责任与维护股东利益的关系,保证社会、股东与客户的共同利益,促进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注重培养低碳金融创新的人才

金融创新人才是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的保证。培养合格的金融创新人才,有利于市场主动权的掌握。

1.建立专业的低碳金融管理队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新型模型化的投资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技术。加强对低碳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管理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专业知识与评估技术的掌握,促进低碳银行金融的发展。

2.注重培训低碳金融服务人员

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制定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银行金融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能够公正公平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可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低碳业务的销售相联系,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对低碳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视,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手段

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要具有针对性,客户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不同以及对于低碳经济的影响不同,所采用的金融支持手段也要不同。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创新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例如,对于大型低碳产业项目的建设由国家的大型银行提供贷款的支持,商业银行在建设的后期进行贷款支持,保证大型的低碳产业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针对具有强辐射的低碳核心企业,银行金融机构提业融资与贸易融资,保障产业的绿色环保;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采用知识产权抵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等新型的方式对掌握新技术的企业进行担保,实现融资,促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实行节能减排改造的高碳企业,要提供低碳设备的融资租赁服务以解决节能减排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对于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融资理财的服务,促使低碳的产业项目向高碳行业进行渗透和发展。

(五)加强监管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的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各种风险,鉴于此,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与准则进行指导,尽可能消除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国家在世界低碳交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监管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其次,创新低碳客户的信息监测制度。在对低碳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对客户的节能减排意向与环保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跟踪,并且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处理,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的调控政策,建立信贷评估标准,对于低碳金融服务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确定特色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的设计和方案。

(六)建立低碳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制度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益具有不可预见性,以及高碳经济等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常有退出市场竞争的状况,使得银行金融业必须及时把握和分析低碳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风险,建立潜在的风险补偿制度。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创立低碳经济的风险保障基金,确立对低碳经济的知识产权质押等保障措施进行价值的评估以及处置的体系;银行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低碳经济项目的贷款作为标的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并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专项的管理。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银行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银行金融行业推行低碳金融服务,促进实现低碳经济是具有很多风险的复杂过程。银行金融业促进低碳经济建设需要各个系统和领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金融支持手段的创新以及服务内容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低碳经济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2012(27).

[3]徐.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30).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5]任轶.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银行策略[J].企业导报,2012(22).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1篇7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8

压力巨大,运用经济学方法,探寻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碳减排对策,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北京已确定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对此,全国各地区、各产业应积极予以落实,切实加大减排力度。而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经济发展龙头城市以及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京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鉴于此,基于时间、产业角度,科学定量测算北京市碳排放,准确把握其历史演变规律、结构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对北京市环境工作开展以及有效制定碳减排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十二五”期间北京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北京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对策与建议

树立低碳与“两型”社会发展理念意识

对推进碳减排、引领北京市经济低碳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低碳技术与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北京市应积极促进相关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广泛输出,借以带动周边企业形成低碳产业群,以此凸显聚集效应;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育或引进力度,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打造出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科技企业,以推动北京市低碳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积极培育替代性技术与新兴产业

首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能源利用低碳化、高效化。具体而言,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清洁煤等;高效节能则涉及工业节能、智能建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环保技术则包括水处理与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其次,依托东湖高新开发区与北京经济开发区的智力集群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环保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群,借以带动整个北京市产业升级换代。

全力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积极倡导“节能、节水、节材”,以低能耗、无污染、高科技为原则,限制高能耗产业入驻,同时,对现有高能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再次,加快新能源产品的示范应用,充分利用本地企业的光伏发电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在学校、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推广太阳能照明、风光互补、绿色照明等示范项目,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加大低碳政策与科技扶持力度

积极构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是推进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鉴于当前低碳经济仍属新兴事物,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因此,相关政策激励与科技扶持必不可少。一方面,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应划拨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北京市新型低碳产业与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加强与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有效合作,进行低碳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合作,通过市、校间的科技与人才交流,全力打造北京低碳示范城。

参考文献:

[1]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8-24.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1篇9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低碳产业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征。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降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行污染转移和转嫁的风险,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特征。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低碳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领域的开拓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支撑,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领域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在未来建立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国际趋势。《联合国宪章》将国家疆土用国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任何国家都不得以武力掠夺他国领土及其之上的各种资源,而《关贸总协定》则允许各国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利用他国领土上的资源,包括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李俊峰、马玲娟,2008)。而气候变化后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规制世界上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利用这种资源的权利的原则和法律。庄贵阳(2008)认为,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希望以此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的桥梁。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高资源生产率,但低碳经济更强调低能源强度和低碳排放强度,这同样也是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通过国际合作,集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紧密,发达国家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自主创新。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发生重构,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同时,消费者要转变观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生产领域低碳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带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高资源生产率基础上的经济与环境双赢,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得更大的产出。当然,这里的“产出”不仅仅是产值或GDP,还应包括发展机会。茅于轼、李来来(2007)认为,“低碳经济”比单纯追求GDP能创造出更多的体面就业、不错的收入、更少的废弃物或零废弃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间,那么“低碳”相对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更多一些快乐。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产业

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动力,低碳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产业也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林善浪、吴肇光(2003)指出,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产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较量,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产业必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碳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样就必然带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源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产业集群。对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对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的密集使用,以及对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应该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因为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会吸引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等流入该领域或相关产业,同时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聚集于某一区域,最终必定推动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会获得竞争力,给一国带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新兴产业体现技术的创新性和先导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及服务保障。低碳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的先导性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刘畅等(2008)对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特别重要的是要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引导节能技术和清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低碳技术创新置于低碳产业组织环境。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低碳领域布局策略

(一)加强领导且强化低碳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发展低碳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注重解决低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低碳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做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对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落实,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由人大、政府督查部门和政协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内容。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新的一轮世界低碳经济角逐已拉开帷幕。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贯彻落实相关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若干规定,做好国家、自治区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多方力量联合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发挥资源优势,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及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承接企业的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多渠道实现低碳技术引进。

(三)设立低碳产业导向资金以打造融资平台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低碳产业发展导向资金。在整合重大战略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重点支持关系低碳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用好节能减排、“双转移”以及现有支持自主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现代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完善低碳产业投资公司内部运营机制,确保投融资工作加快推进;鼓励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发行用于基础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

(四)培育和发展骨干龙头企业以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好骨干龙头企业的选择、认定,培育、引进一批工业、农业、服务业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主导型和流通主导型龙头企业,选择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支持在市区的骨干龙头企业的搬迁改造,到开发区、工业园区继续扩大规模,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研发中心和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新的项目或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园区内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为骨干龙头企业做好配套服务,从而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加大骨干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提高骨干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五)转变政策导向以提高工业园区质量

根据国际惯例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从单纯的税收优惠变为创造整体的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从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变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变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主;通过与跨国公司结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联盟,造就一批高科技的产业集团,融入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选择和支持具有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条件的大企业和高级科研机构,或者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加强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提高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创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标,瞄准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紧密的技术合作,加大集结国内一流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力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过程低碳化;低碳经济;社会政策;文化激励

在新的国家战略发展与经济社会规划中,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技术革新成为中国应对能源危机、气候恶化、经济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变革,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共识。各国已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材料研发上倾注了巨大资金与人力资源。而从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层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却依然没有实质性推动。自2009年末《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虽有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但在具体行动后果上,并未产生重大改变。汽车购买量、购物垃圾袋、住宅碳排放、生活垃圾等领域,只增不减。这也从消费需求环节上,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确立。

1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根本上讲是一种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高能效、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间文件中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概念。2006年《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和2007年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确定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按照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这种高能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上可以分为三个核心环节:源头低碳化、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见图1)。源头低碳化关键在于生产、生活领域所需能源供应环节,即能源生产低碳化。因此,新能源开发成为低碳经济最基本、最基础、最上游的环节,主要表现为脱碳化的“清洁能源(cleanenergy)”研发与应用。以光伏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清洁电”生产已经成为最早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的新能源。

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一路高歌猛进、遍地开花。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都制定新能源法规,试图在源头低碳化领域取得长足的进展,以占据低碳经济的有利地位。以中国为例,太阳能、风电、核电等“清洁电”等源头低碳化产业规划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举措,相关领域甚至业已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从源头低碳化着手的低碳经济策略,必然也同时促进了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低碳化则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活消费过程、产生废物过程中采取4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循环社会发展形态以及3L(低能耗Lowenergyconsumption、低污染Lowpollution、低排放Lowlet-out)发展模式。末端低碳化核心在于2R(再利用Reuse,再修复Re-pair)原则基础上对于最终排放后的各种废物、废气、废水进行再利用和再修复,以使得最末端的废物排放产生最少程度的环境危害与生态破坏。目前中国设立的“碳汇基金”,便是末端碳修复的有益尝试。

2过程低碳化: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的行为主义实践

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过程与行动方式的理论范式。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组织或人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通过改良、改变、优化、变革行动方式来改变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模式。行为主义提倡行动过程中的理念与手段变革。实施过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将重心转移到通过技术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来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控制碳排放。这种低能源消耗的产业化战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大推动。发达国家在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层面,实施了从法律、制度、政策、公共行为方面的系列变革。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它主要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过程都纳入了视野之中,因此它并非仅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和社会。根据这种理论,“循环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循环社会将视野提升到人、自然、经济、环境、生态、人文、社会关系、制度文化等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层面。循环社会诉求的是一个生态友好、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低、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社会。

循环社会更诉求5C理念。循环社会“是在循环经济的5R基础上透过公共行为理念的5C(协调Coordinate,共识Consensus,合作Cooperate,共存Co-existing,共荣Co-prosperous)策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互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依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良性均衡。循环社会的5C理念,核心在于行动理念的更新。包括从制度设计、政策规划、行动模式、行为方式层面实现绿色化、可循环、可持续、健康社会运行模式。改变单纯的GDP增长,将绿色GDP,幸福GDP等纳入到政策规划层面,凸显了对于循环社会发展理念的坚守。日本在2000年4月通过了《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社会建设的专门法律。之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先后制定了循环社会法案,以切实行动推动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发展。

3生产方式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以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为发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集中存在于生产过程与生活过程的低碳变

革。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变革是控制碳排放最大的领域。根据世界气候大会报告,当前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占据了整个地球碳排放的70%以上。除了能源生产领域的生产,机械、电子、化工、冶金、信息、汽车、造船、航空、航天、轻工业、建筑行业、农业生产、生活用品制造业等广泛的生产领域,是能源消耗最突出的部门。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还处于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每单位GDP的能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是“日本的11倍、德国的10倍,美国的6倍、加拿大的4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

生产过程的低碳转型在发达国家随着整体的“产业置换”获得了长足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粗放型的初级工业化历程。这主要体现在从工业革命到“后工业社会”之间总计近两百多年的时期里。在这一时期,煤炭、化工、钢铁、建材等一般制造业占据了国民生产的主要比例。美国的东北工业地区、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下威尔斯地区、法国的东北部工业区、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初级工业化历史时期都形成了高能源消耗、重环境污染的产业体系。但是,西方国家积极通过技术革命,发展新型“低碳”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改造传统“高碳”工业,置换了原有的基础性粗放型工业。他们一边将传统工业产业进行国外投资与转移,一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以休闲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旅游业、文博业、设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最终将“高碳产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便成为了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承接者”,而发达国家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后工业社会国家。日本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项“振兴乡村”的旅游开发计划,使得遍及全国的每个乡村都得到了一笔政府支持的旅游开发资金,用于开发诸如温泉、滑雪、高尔夫、民宿、攀岩、神庙等旅游产业,从而让日本的乡村直接进入了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社会”。

全社会领域开展生产过程的低碳革命,理应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与民族共识。特别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层面,必须要注意低碳化技术嵌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在三个层面实现过程低碳化创新实践。首先,工业生产过程的动力系统要进行低碳型设备更新。工业生产动力系统所需用电、用热、用气的节约化、高能效设备的更新、改造、升级,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技术改造升级的高度。要建立企业、地方政府、国家层面的技术升级财政支撑体系,以实现动力系统的改造与升级。其次是原料使用、加工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的节能增效系统的改进。工业生产的重要中间环节是加工过程,加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与碳排放是整个生产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因此必须要对加工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节能减排型的系统再造。要通过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科学工艺流程的研发,来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水平。这需要工业生产领域的各家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努力,制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战略,力争促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第三个层面是生产领域的产品包装与物流环节的低碳化战略创新。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设计、产品物流、产品的利用等层面,要从可再生包装纸,包装创意设计,产品物流的集约化、产品利用的简易化设计中寻找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建立规模更大的国家、省、市层面的“低碳经济扶持基金”,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在生产领域的低碳化技术投入、产品更新应该给予大规模的奖励扶持基金,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生产领域的全面低碳化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动力。从目前各个层面的科技创新扶持基金的奖励范围来看,仅仅关注了创新技术型的新企业,而对现有的生产型企业低碳化技术投入、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再造,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无论是政策的对象设计,还是资金规划,都没有为传统企业的生产过程化低碳革新行为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这种低碳经济政策层面的“缺位与偏位”,使得整个国家层面的“过程低碳化”战略步伐缓慢。而期望完全通过市场自由主义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自觉转型与升级,具体操作与实践的难度显然很大。在低碳政策规划层面,“需要致力于从运动式的管理向长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方式转变。”。应建立覆盖全国国土范围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激励政策与奖励基金计划,以促使各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低碳化改造。

4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活形态。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于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也可简单地体现为“衣、食、住、行”;或者可以看成个人情趣、爱好、嗜好、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生活习惯、风度、气质等内容。生活方式具有个人、群体、阶层、民族等不同表征形态。工业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集中体现为技术与设备的低能耗与低排放。而人的生产过程及生活方式领域的低碳化,则更多地体现为节能降耗低排放型的生活行为,包括了消费、交通、居住、休闲、餐饮等领域的生活习惯层面的低碳化取向。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只有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的,环保的,文明的、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社会营销与推广,成为了一种最新的时尚。

首先,低碳型饮食方式的倡导。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核心体现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素食也逐渐被认为是拯救地球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德国生态经济研究协会的研究,证实素食能够减少大量碳足迹。在研究人员比较肉类与非肉品消费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的排放量后,发现食肉者一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开中型车4758公里,相较之下,素食饮食可减少这些碳排量的一半;此外,无动物成分的素食只产生低于1/7的温室气体,由此能够省下86%的碳排鞋。联合同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Intergovem-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主席帕卓里博士(Dr,RajendraK,Pachaufi)2007年出版的首份风险预测报告,进一步强调素食在减少温室气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可以缓和全球暖化的危机。因此,从最基本的饮食方式开始,以素食主义作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策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社会共

识。虽然中国的素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社会政策层面的推动,还缺乏社会营销行动的介入。但可喜的是,一些民间人士已经在以维护健康、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理念呼吁和提倡素食主义生活方式。

其次,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个人碳足迹的形成,很大程度集中于个人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因此要进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才能真正做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行动。低碳生活方式融入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在消费方式、交通出行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家居生活的细节层面,以节能、降耗、减排的方式来构建个人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阶层开始以“低碳生活”作为时尚生活方式,实行“适度吃住行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生活理念。比如提出打印纸双面使用,及时关闭办公室电器,夏天多使用手扇、电扇,少用空调,淘米水留着浇花、热水器先流出的一部分冷水留着冲马桶、购物使用环保布袋、买小排量环保型汽车、选择环保日用消费品、上班尽量坚持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低碳家装风格、简约化生活、少乘电梯多爬楼梯等等大量细节化的低碳生活行动方式。除此之外,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中,已经出台了个人“碳足迹计算器”用于个人缴纳“碳中和”补偿金,并通过捐赠树苗等方式用于植树造林,吸收个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明星及公众人物,都在开始自觉缴纳“碳中和”补偿金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公众倡导与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反过来推动企业加快提供低碳化的居民消费产品。这就建立了企业、公民、城市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低碳生态链。

再次,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的拓展。在低碳环保型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白领阶层的时尚生活方式的同时,加快、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具有重要的社会倡导意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者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低碳生活方式要成为一种普遍的主流的公民生活方式,还需要更有力度,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手段。通过挖掘个人生活习惯的“高碳”弊端、呈现“低碳”利益图景,建立公共传播渠道,借助大众媒体广告、影视节目、文学作品、动漫、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传播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并由志愿者团体、明星、公众人物、代言人等层面的低碳生活方式沟通、引领、劝导,建立起一套关于低碳生活的大众社会营销公益机制。将低碳纳入时尚文化之中,形成一种文化激励机制,从而将时尚型低碳生活内化为大众生活习惯,以推动全社会所有人树立低碳生活方式。这要求政府部门、NGO,媒体、企业、公众人物构建出一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共识。籍由各自资源的动员,从政策支撑、媒介动员、基金投入、NGO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行动,汇聚成合力,展开对全体公民规模化的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最终变革公共行为,建立起全社会的公共低碳生活方式。作为当前低碳主题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应该协同各地区的“碳汇基金”一起,承担起向全社会营销、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的重任。在“碳汇林”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中国的“碳汇民”低碳生活普及工程。

5结论

低碳经济体现为个人、企业、社区、城市、国家、全球性共同价值观与行动伦理。在全球追求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然成为了全球共识。中国已经走出了科学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设计、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生活方式变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可以预见,在新的战略规划指引下,生产领域、生活方式层面的低碳诉求,将会更加成为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划的重点。目前各地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再生能源比重、森林碳化、低碳消费都已经被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计体系。

只要政策规划层面能够在“过程低碳化”环节中能够更给力,强化推动成千上万的企业进行动力系统、工艺流程、终端产品体系上实现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流程的转型、升级与更新;同时,继续在低碳生活方式领域进行更有力度、更有效率、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与推广,过程低碳化战略将真正发挥重大转变,真正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根本转变,走一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化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机制创新与和谐发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2。

[2]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0。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36。

[4]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5。

[5]冯之俊、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5:8。

[6]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1。

[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成本;企业收益;低碳核算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26-03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以企业为对象研究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模式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1]。于是,有关企业低碳经济评价及核算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探索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如国际上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及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等专业组织提出了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规范[2]。国内则主要运用污染损失法和治理成本法对低碳经济相关情况进行核算评价,如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3]。微观方面,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环境会计理论历经二十载发展已渐成熟,但将其付诸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就目前而言,尽管学者对企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多方研究,然而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企业的被动地位及经济利益不直接相关的意识导致其对待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态度消极,这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之一。因此,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普通生产模式和低碳生产模式的成本及收益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模式是否利大于弊,以期用确切的数据坚定企业决策者低碳发展的决心,提高企业低碳发展主动性,从而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一、企业生产流程的低碳分析

(一)企业低碳生产流程

企业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分,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商业企业则是从事商业的经济实体,前者为社会提供实物产品,后者则为社会供应货物或劳务[4]。然而不管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生产流程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经过能源及原料的投入、员工进行生产、产品产出及排废这三个阶段。考虑到低碳经济元素的企业生产流程,除在前两个环节进行改进外,还要在排废环节加入回收再利用的工序(如图1所示)。

(二)企业低碳生产的影响因素

1.微观因素。在不同生产阶段,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在初始阶段即能源及原料的投入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能源使用结构;在中间阶段即员工投入劳动力进行生产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使用及低碳生产执行;在末尾阶段即产品产出及排废阶段,影响企业低碳生产的因素主要是综合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效率及环境治理投资。

2.宏观因素。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府和社会。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引导、优惠激励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企业的生产活动。近年来,中国公布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有《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等,通过政策、法规的国家强制力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国家通过激励政策如节能专项资金、政府表彰奖励、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对企业进行正面引导,鼓励、支持低碳经济、技术的发展[5]。社会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则主要是舆论监督的方式,以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来迫使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责任,尽可能多地消除企业活动的负外部性[6]。

考虑到各阶段影响因素的企业低碳生产流程图(如图2所示)。

二、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企业的成本—收益低碳核算指标

根据上文对企业低碳生产各阶段影响因素的分析,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并考虑到核算指标的灵敏性、可计量性、数据易取得性等特征,本文拟选取企业低碳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低碳生产成本和低碳生产收益两个二级指标,并下设若干三级指标,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企业低碳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解释

由于本体系对企业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因此所用指标均采用变化值作为指标衡量值,即本指标体系中成本或收益均指变动成本或变动收益。如低碳能源成本=低碳生产能源投入成本-普通生产能源投入费用;又如员工培训成本=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普通生产员工低碳培训费用,由于普通生产一般无低碳培训,因此员工培训成本=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0=员工低碳生产培训费用。

同时,在该指标体系中,低碳能源成本C1指的是采用低碳生产方式而导致能源投入的增加;员工培训成本C2指的是为提高员工低碳生产理念和低碳生产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所增加的投入;管理成本C3是指因进行低碳生产而增加的相关管理费用;低碳技术成本C4指因采取低碳生产进行的技术研发或改进而增加的成本;排放成本C5原指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包括碳税、排污费等。在本体系中,排放成本C5指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导致的废弃物排放成本的变化,一般是负的变化;环境成本C6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变化;利润低碳收益R1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利润的变化,该变化既包括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带来的销售额导致的收益增加,又包括因生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的利润减少,二者之和就是利润低碳收益;环境收益R2指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而对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该指标为定性指标;回收收益R3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进行综合利用、生产副产品而获得的收益;政策优惠R4指政府对低碳生产类企业采取的奖励性优惠政策,如财税[2008]156号、157号规定,国家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再生资源增值税予以免征、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措施,以鼓励企业低碳发展[7];政府支持R5指政府对低碳生产类企业的审批、上市等发展需要给予的政策性便利与支持,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企业形象R6指企业因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而在社会中树立的良好形象,属企业的无形资产,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三)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考虑企业生产的规模、产品种类等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采取低碳生产方式所导致的成本与收益变动情况。我们设定函数如下:

f(X)=ΔR-ΔC

其中,ΔR=Ri,ΔC=Ci,ΔR和ΔC分别代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后变动收益和变动成本的总和。

f(X)即代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后企业实现的净利润。f(X)的意义为:当f(X)大于0时,说明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利润的增加;反之当f(X)小于0时,则说明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损害了企业的既有利益;当f(X)等于0时没有变化。

三、结论

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企业生产流程及其低碳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企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其相关指标和模型进行了定义、解释。据此我们可以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变动成本及变动收益进行核算,且通过明确的数字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利与弊,更易于打动企业决策者,督促企业主动采取低碳发展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相关定性指标的赋值、所建模型参数的控制等,尚需进一步妥善处理,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DTI).UK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London:TSO,2003:2.

[2]王仲兵.试论低碳经济与会计应对[J].会计之友,2011,(4):8-11.

[3]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环境经济,2006,(34):10-16.

[4]王邦兆.企业管理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5]徐小力,杨申仲,刘鹏,杨帆.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1低碳文化的定义及低碳化在汽车产业的发展

1.1低碳文化的定义

低碳文化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以新能源革命、减排二氧化碳为行为准则,以低碳排放、低碳消费、高效生产、循环利用为核心文化,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低碳的文明。一方面,它要求个人和组织要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规范和低碳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它要求个人和组织在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践行低碳理念。

1.2低碳化在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世界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交通能源转型期,国内外车企在各自国家有利政策的引导下,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空前高涨。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无到有,2009年销量不足4千辆,到2013年已突破18万辆。产品丰富度也大幅增加,2010年美国市场仅有Leaf和Volt两款新能源车在销售,而到2013年已经接近20款,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技术渗透也已经从少数几家企业扩张到行业内各大主流企业都参与的状态。我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2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政策。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市场的销量逐年增加,2009年为0.23万辆,2010年为0.74万辆,2011年为0.82万辆,2012年为1.28万辆,2013年为1.76万辆,2014年为7.47万辆,而到2015年,销量已激增至33万辆。180亿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汽大众投资12亿元生产纯电动汽车,比亚迪定增150亿元,长城汽车定增168亿元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汽车产业低碳化在国内已经走上了“快车道”。然而,与之相适应的“低碳文化”似乎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还没有车企把低碳文化提炼出来,明确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进行推广和宣传。

2汽车研发企业低碳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核心文化。低碳文化的结构也是如此,因此低碳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物质层

物质层是低碳文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物质层的实际存在,汽车研发企业的低碳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在汽车研发企业,在物质层面影响其低碳品牌形象有几个因素:一是,企业能否研发和制造出新能源汽车或轻排放量汽车;二是,企业是否使用低碳建筑和办公环境,是否使用低碳办公设备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低碳经营;三是,企业有没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公益事业。

2.2行为层

低碳行为是低碳文化在生产领域得以形成的行为保证,如果没有行为层作保证,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核心文化层都失去了低碳文化的主体承担者。在汽车研发企业,在物质层面影响其低碳品牌形象有几个因素:一是,企业在采购、储存、加工、运输等生产环节有没有用具体行动践行低碳文化;二是,企业有没有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三是,企业有没有加强低碳工作和低碳生活理念宣贯,提高员工的低碳意识。

2.3制度层

汽车研发企业的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都会通过制度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从外界因素来看,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支持或限制都会影响汽车研发企业的低碳文化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政府或其他组织获得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扶持。从内部因素来看,汽车研发企业可以根据国家和行业的政策和制度标准确定发展方向,同时结合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制定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汽车生产的公司制度和战略计划。

2.4核心层

汽车研发企业的低碳文化核心层是从企业精神、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产生影响,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是否采取低碳取向。企业所采取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都是在其企业精神和价值导向的指导下行动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文化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3汽车研发企业低碳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3.1塑造企业低碳文化的核心层

塑造企业低碳文化的核心层需要经过一个由低到高、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来说,汽车研发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树立低碳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低碳文化提炼出来并融入企业文化理念,通过企业报刊、专题会议等媒介,向员工和社会宣传企业低碳文化理念,提高员工低碳意识;二是,加强低碳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系统、长期的学习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形成制度化、定期化的学习机制;三是,从企业及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行为中提炼低碳行为的标准,制定行为准则,对不符合低碳理念的行为及时给予限制或制止。

3.2制定企业低碳制度

文化的落地需要制度护航,汽车研发企业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低碳观念的贯彻落实。一是,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确定汽车零部件采购、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低碳性指标及标准;二是,制定激励员工低碳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明确员工生产及工作中哪些属于低碳行为,哪些不属于低碳行为;三是,建立绿色采购系统,将环境问题引入并整合到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审计和评价供应商对环境的影响。将重视环境管理的供应商确定为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3.3建立低碳奖惩考核机制

汽车研发企业内部要贯彻落实低碳文化观,倡导低碳行为,除了理念引导,制度规范外,还要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规范和考核。对低碳行为,企业应给予荣誉表扬和物资奖励。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高碳行为,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惩罚,约束员工行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例(3篇)

    - 阅0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

    文化艺术产业范例(12篇)

    - 阅0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和消费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角度有很深刻的联系。国内对于大众.....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