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积累

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逐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相应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特征

(一)情景性

对于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来说,主要来自于感性方面的认识,是根据特定的活动进行,被打上了环境的烙印。教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背景中镶嵌,具备强烈的情景相依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情景性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不断的丰富教学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二)个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个体性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主体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原有知识的认知和经验背景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策略

(一)策略一:学习方式的积累

如果一个小学生比较善于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还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伴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增加,必然会积累学习方式。事实上,这些经验既可以是以前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比如,在学习“比值”的性质的时候,教学中会给出几瓶不同的液体来进行测量,并记录关于质量和体积的状况,然后填写体积跟质量的比。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关于比值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直观,通过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但是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于这些液体的质量以及体积的比值概念了解的不是特别到位,但是在之前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像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知识,他们就会凭借直觉认为在比值的知识中也可能存在相似的性质。也就是说,比值的前项以及后项在同时跟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进行乘法或者除法的运算的时候,结果的比值是保持不变的。这样的学习经验就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小学数学相关知识学习的时候,要重视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能够及时的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策略二:感官经验的积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来获取直观的感受,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通过实际操纵,获取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比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摸球的实验,在盒子里放置四个黑球和三个白球,让学生自己操作,从而感受自己摸到球的可能性。为了探究结果,就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对于试验的结果比较期待,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就会专心的进行探究活动。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用纸片制作一个三角形,之后把三个内角的内角撕下,再把三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平角。学生的操作就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形成感官经验的积累。

(三)策略三:思维经验的积累

站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维的积累,能够得到思维方面的经验。在经过实际操作和实际探究之后,小学生能够获取相对比较直接的教学经验,学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个教学课时的时候,通过课前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知道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知道了公式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了解公式是怎么的出来的,对于不知道公式的学生,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公式的计算方式。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同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公式的推导和验证的时候就出现了多种方式,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正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变得活泼起来,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还增加思维经验的积累。

(四)策略四: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让理论跟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事实上,小学数学知识跟生活的联系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开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些专项知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找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学习“求平均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训练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测量周易到周五的温度,找出这一周内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再比如,在计算校园绿化面积的实践课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运用以前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复杂图形的面积,通过对实地进行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于知道,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中的措施,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便是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重视相关知识的进修,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思维经验以及感官经验、学习方式和实践经验等多种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1篇2

如何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中落实课标要求,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呢?笔者认为,始终不能脱离“生活化积累”的过程,应注重课堂内外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提升积累质量,这也是一种学生文化品位的锻造过程。以下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相关策略。

一、在阅读与理解中奠定积累基础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多方位的吸收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充满着学生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积累阅读中,学生不断产生独立的自我感悟,加深对生活的本真和“人”的价值的理解,奠定一种知识底蕴和人文精神。

1注重课内外阅读的互相补充

课内教学中进行有度拓展阅读,这在平时教学中已屡见不鲜,关键是要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持续到课外的生活中。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阶段总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应指导他们每天争取达到自主阅读半小时以上。且阅读应有专题,有系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标的推荐,教师每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开出十本以上的必读书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老师的指导性阅读相结合,以形成阅读积累的合力。

2养成读书动笔、动手的习惯

要动手查字典,掌握好生僻字的音形义,了解注释;动笔圈画勾批,做做摘抄,做做训练题等。眼到、手到、心到才能使阅读富有效率。

3学会背诵

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背诵的力度,对教材内外经典的名言名句、古诗词、精彩的语段,做到熟读成诵。同时,在背诵中要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品悟字词句文的内涵,用生活的精神,领会文字的妙处和其中的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内心。在阅读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精神品格,使阅读不仅要读“多”,更要读“懂”,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在知识与能力共进中深化积累

学习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新课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加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其实,现在的语文学习目标体系可以主要归结为通过听说读写获得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与逻辑的习得。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的养成则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在这些要素中,那些必备的学习技能许多时候却在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被荒废,这严重关系到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度。所以在这儿再次强调提高积累水平的几种必备的学习技能。

1倾听

倾听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耐心,是一种毅力,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化。要引导学生注重有效的倾听,能听得清、听得全、听得明,在听后自己有思考、有见解、有收益、能分享。许多时候学生在别人说话时的一种自顾自和冷漠,无疑是一种听觉知识的浪费。

2朗读

“读得有感情了,学生也就读懂了”。有时也可以不追求有感情的读,就是一种自我放肆式的、旁若无人的自由式大声朗读。不同的朗读姿势,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自我陶醉,都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表达见解

现在中学生鲜见清脆的发言。因此,在课堂讨论分享中,在课外口语交际中,要创设丰富的语文情境,鼓励和要求学生大胆说,有主见有个性地说。“言为心声”,这是一种知识和思维的彰显。

4有感而发

写作是积累的倾吐,最美的作文就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抒发最朴实无华的哲理和情感,这也是学生积累与运用知识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和心里话,透过文稿折射自己生活的积淀,使生活化的积累产出生活化的作文。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内涵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和语文积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学习者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使使语文实践活动成为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来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在专题竞赛中积累语言素材

中华民族语言中有很多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如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春联、古诗古文。随着语文学习进程的开展,配合课文教材的内容安排,组织相关的专题竞赛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感受汉民族语言的丰富、优美,增进对民族语言的情感,从丰富的语言内容中获得智慧和教诲。

2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学习和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宽广。校内的墙报、板报、标语、橱窗,广播站、电视台,校外的社会活动,都是语文积累的阵地。让学生在这些阵地中畅游和展示,既在“书香校园”中浸润,又聆听“窗外钟声”,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还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才能。

3在学习资源整合中积累实践才干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语文积累的资源。因此,应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通,把语文学科和生活内容相联系,把语文学科融入广阔的自然、社会背景中去,在理科运用中体现语文,在绘画、歌咏中体现语文,在参观、游历中也能体现语文。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周遭的一切,并融入其中,这是一种生命化学习的过程,更是人生经历和阅历的积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自我锻炼和学习积累,把所获得的一切,于无形中转化和内化为自我的学习素养和精神素养。总之,语文学习的积累是知识的积累,是能力的积累,更是人文文化的积累。

4在合作式学习活动中共同发展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PLC计量;PLC累积模型;流量累积公式

1、概述

根据对利用PLC进行计量累积量处理情况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现场控制系统计量累积数据普遍存在数据不准确的问题,认为面对大量计量仪表数据简单的采用PLC算法进行累积计算在精度上差异较大,如果采用复杂算法则对PLC系统编程要求大大提高。目前的情况是:利用PLC采用简单算法进行累积计算,计算精度明显不够,对于外进、外供、转供等(贸易结算)计量结算要求较高的场所可能不满足要求;如果采用复杂算法进行累积计算,能够提高计算精度,误差存在不确定性,不同计量点精度也会存在差异,并且对PLC设备要求高、编程与调试复杂,还会降低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

2、PLC进行流量累积相关问题

⑴在PLC中流量累计程序的编写,在PLC中应该采用多次累积方法避免数量级相差太多的浮点数之间进行运算。其方法是对一个瞬时量数据采用多个流量累积器,只允许同数量级的数值相加,从而避免数值有效位数损失,提高累积精度,但会增加程序长度。

⑵累计流量误差问题,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于积分算法,应该取尽量小的矩形对流量进行累计,肯定是矩形划分越细,误差越小,对于累加周期100ms和1s,最后长时间产生的偏差是很大的,100ms更加接近现场仪表累加值。然而采样间隔时间越短,计算次数就越多,这样就增加了PLC的程序扫描时间。虽然可以用定时中断来定义较短的采样时间间隔,但由于采用多次累积方法,再加上温度压力补正后,用户程序会很大,PLC运行周期也会加长,也可能会影响累积周期延迟或变化,累积周期的变化也会带来累积误差。②运算误差,如需要将数字量变换成了实数的工程量,在数字量转换成工程量时保持整数的情况下,则软件上的累加误差可以减少为0。但是数字量转成工程量肯定有除的运算,如果不能整除,其结果有商和余数。需要在程序中对商和余数分别进行累加,余数每大于除数就再整除一次,将商累加到累加量中,余数继续累加,大于除数就整除一次,周而复始的进行。涉及到的运算还可能包括开方、补正等,都有可能存在运算误差。③如考虑再加上温度压力补正,由于介质不同,运行参数不同,补正程序需要对各计量点分别编制,并且一旦工作条件改变,修改补正公式难度较大,不如仪表方便。

⑶根据PLC工作原理,现场采集的瞬时量进入寄存器后,还需要进行工程量处理,其数据输出可以通过通信读出,但是累积量数据在下一个循环周期才能读出,如果模拟量点数较多,程序执行时间长,同样也会存在数据较长延时。

3、PLC进行流量累积实验

针对上述分析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一是在现场选取了两个目前正在运行的PLC系统分别接入经过校验的无纸记录仪与计算机系统进行比对;二是在实验室进行模拟信号的比对。

⑴现场数据比对的情况:

①三热轧水站加热炉供水流量和轧钢中压供水流量的比对实验,系统由计算机进行累积计算,每天定时同时抄取计算机和仪表量,结果如下:

以上计算以法定计量仪表为标准量,从数据中可以看出P102加热炉供水流量FY5120点PLC中的日累积量普遍小于仪表量而且差值较大,而P302轧钢中压供水流量FY5320点PLC中的日累积量普遍大于仪表量而且差值较小,由于水计量不需要进行补正,说明计算机累积程序有问题,最大的可能是累积时间间隔不一致,计算方法也可能存在误差。在现场控制系统中,编程人员往往只关注瞬时量的计算,普遍不关注流量累积精度问题。②在三热轧加热炉控制室进行煤气流量的比对,发现瞬时量的测量值就存在很大差别,而且在小信号时和大信号时差别方向相反,由于PLC系统进行了补正,我们在现场也对补正公式进行了简单检查,感觉到PLC系统程序可能存在重复开方运算的问题。

⑵实验室进行PLC和流量积算仪的模拟信号累积比对实验。分线性累积、开方累积和温压补正累积三部分进行。通过对程序的优化调整,PLC和仪表线性累积和开方累积的数据基本一致,差别不超过0.5%。

4、使用PLC进行大面积流体计量需解决的问题

⑴现场流量测量仪表种类比较多,大体上可分为采用标准节流元件和非标准节流元件两种,还有采用频率输出的仪表,采用标准节流元件的测量系统可以用标准公式编程,可以满足一般的计量要求,采用非标准节流元件的仪表普遍自己配有专用二次仪表,需要解决用何方法把专用仪表信号采集到PLC中和在PLC中进行线性化处理问题。

⑵被测量介质品种较多,大体上可分为水、标准气体、一般气体和饱和蒸汽、过热蒸汽等。在PLC中可以针对各点各种介质甚至各种一次元件进行编程,如需修改参数必须专业人员进行。

⑶流量计的运算公式的选择,经过实验研究,各个厂家的仪表采用的流量计算公式有所不同,使用效果也不同,因此,用PLC作流量累积对模型的选择十分重要。

⑷计量的准确性主要是对各个测量点的瞬时量采集和补正运算,其次是采样运算速度。

⑸重要的线性累积PLC代码,用STEP7为例,使用SCL编写,应用OB35使用,关键代码如下:

5、综上所述

关于PLC流量累积精度问题经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PLC在计量数据采集上的累积(或瞬时量)精度,取决于累积模型、编程选用的计算公式、编程方法及编程语言是否合理。通过现场应用,已经研究出来用于PLC的瞬时量采集和PLC的累积的模型和编程方法,应用此方法,PLC在计量数据采集上,完全可以达到计量仪表的精度。

参考文献

[1]潘新民.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高效;学习经验;动手操作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活动积累学习经验非常重要。数学教学应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数学中通过活动高效地积累学习经验的措施。

一.通过组织动手操作活动,积累学习经验

在教学低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加深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就获得了摆小棒的学习经验。在以后学习10以上的加减法或者其他内容时,都可以运用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

再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学生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算。

像这样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积累了学习其他图形特点的经验。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积累学习经验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班级分组形式进行的主题型探究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获得初步搜集、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及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对身边事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初步了解和体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团结合作的精神,逐步形成健全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在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这两个领域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最能得到体现。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大小不同、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空心圆柱体和圆锥体及一些沙,让学生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有了研究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用现有材料装来倒去,通过动手、动脑、合作研究讨论得出了结论。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启示,认为如果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是用同样材料做成的,他们的重量也应该是三倍的关系。

三、通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积累学习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内知识的应用与延伸,真正要把课内知识得以应用,体现数学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还要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我们的周围,了解数学历史。

比如,学生学习了认识方向和位置以及有关长度单位、比例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走入旅游景点,通过实地测量、查询访问、查阅资料等不同手段搜集记录下不同景点的相对位置方向及距离,并绘制出公园的简面图。

再如,可以开展“节约用水”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节约用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课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过量的计量、简单统计及比例等知识,这部分内容的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日常生活中有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让学生能从珍惜水资源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布置学生搜集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查询。(2)观察收集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记录下来。(3)学生分组用量杯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4)调查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5)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学具(事前制作好的统计表)。通过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获得动手实践,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计算,把自己融入数学问题中,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经验。

我相信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活动,学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参考文献: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表演多元化教学

音乐表演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钢琴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教学是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音乐表演中,如舞台演出、教学实践、举办音乐会、参加录音录像,包括欣赏、观看录音录像等,都属于多元化教学范畴。当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器乐演奏形式为例,就有很多种,如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这些都属于多元化教学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弹性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学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浅。笔者认为科学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的几种形式

1.舞台演出

这是音乐表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繁多,这里重点例举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合奏、伴奏。

(1)独奏

只要具备演奏基础,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具备一定数量的演奏曲目,老师就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上舞台进行表演,让学生多参加独奏的演出。独奏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调试、培养。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例如,检查一下乐器的状态如何,音准调试得是否准确等。调整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并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音乐表演的考试大都以此种形式出现。笔者抓住考试前的机会,给学生上公开点评课,也就是每个学生上舞台演奏准备要参加的考试曲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同时寻找不足,当场改进。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去反复练习,下次必须解决。通过公开点评课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而且在考试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都非常明显,收效极佳。

(2)重奏

重奏不同于独奏。它讲究相互配合。因此双方的互相配合十分关键,二者是一体,在演奏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能倾听到或感受到对方的演奏声部的进行,要使两个声部有条不紊地结合,这样才能够配合好。要倾听和声的整体效果,积极主动、和谐合作、默契配合。在短学期教学期间,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给学生布置两首器乐重奏作品,要他们亲自演奏,体会音乐感觉。虽然刚开始对于没有过合奏经历的学生来讲,挺有难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热情很高,都主动找老师给他们安排重奏训练。

(3)合奏

合奏是器乐演奏最常见的一种演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会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很多人就缺少合奏意识及合奏经验,最终无法胜任合奏。除了依靠学院的合奏课,还要寻找各种机会多参加合奏训练,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4)伴奏

伴奏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种形式,如独奏伴奏、独唱伴奏、舞蹈伴奏等,是大家非常熟悉多见的一种形式。伴奏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处于辅助地位,起配合和烘托、衬托的作用。伴奏时要突出主旋律,要做好陪衬和铺垫工作。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克服困难,多参加伴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2.录音

录音和平时演奏不同,一说到录音学生就都会有一种紧张感,不过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对待,必要的紧张还是要有的,但不能失控。在没有录像的条件下,笔者就组织学生录音,每次的考试都要录下来,反复听,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录音时演奏者本身所用的力度和平时也有所区别,因为麦克风的灵敏度极高,它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包括演奏者的松弛度和紧张度等,都会对录音产生影响。所以在录音时,要多讲究音色和音质。这样对录音的效果有益。在录音时,往往不用平时舞台演出时的力度,则会有更好的音响效果。否则,麦克风的灵敏度大,用平时的力度来演奏带来的噪音大,效果极差。录音时,应该多在演奏技巧上下工夫,例如,在进行琵琶演奏时左手要多加些“吟”弦的技巧,这会使声音更加有润性,音色柔美好听,获得很好的效果。

有时笔者把学生带进录音棚,进行多元化教学,表面上看给人比较松散的感觉,其实更接近于现实。实际上更接近实际,这就是实践,是学生在一对一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也是超前实现目标的良好途径。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以上经验的积累。

就像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基础,没有社会实践是不完美的。年轻时应抓住大好时光,勇于创造,拼搏进取,我们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绩。如果在学校时就积累经验,等到走上社会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能解决这一难题。

3.录像

录制音乐要讲究声情并茂,这是表演的进一步升华,必须自然松弛,美观大方。这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可紧张或松懈。有的演奏员,一录制作品就很假,很做作,或录制不好反复地接录,这些都会对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定时安排录像,可以在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录制。先讲录制的要求,然后再由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点评,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总结,不断积累提高录制效率。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

4.举办演奏会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演奏会,对积累舞台经验大有好处。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弹奏几首曲子就没劲了,弹不动了,基本功匮乏。这样的同学就要求多练习基本功,练习力度、速度、耐力等,这些提高后,方可上台演奏。有的学生怯场,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和演奏。所以要多为他们创造演出机会,多锻炼从而缓解紧张度。对于特别爱紧张的同学,刚开始可以安排和其他同学一起演奏,经过锻炼逐渐适应后,再让他自己进行表演。这样就逐渐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更加松弛,从而达到自由发挥的境地。

5.参加教学实践

要有计划地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实践。在短学期教学工作期间,笔者安排了两名大一年级的学生,来给两名小学生授课。课的内容是一首短小的琵琶复调二重奏作品,这些内容笔者事先并没有教过他们。对他们来说都是刚刚接触的新作品,笔者在旁边现场指导,学生们换位了,现在他们不是学生,是老师。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有迅速试奏的能力,科学安排指序、把位,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是绝对的高度集中,这时他们的试谱、安排指序指法等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了。当遇到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有难度时,就会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这样他们在小学生面前既不失去自尊,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发现他们的演奏姿势懈怠时,笔者就在旁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演奏形态,学生会学你们的。小同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同学,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思维,主动试奏,很快可以学会。有的小同学试奏本来就不快,也不主动配合老师,就等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就考验老师的耐力和耐心了。等到笔者送两位同学离开课堂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其实你当老师也挺不容易啊!”笔者开心地笑了。通过实践,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老师的辛苦和用心。这样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其次,他们得到了教学上的训练,也为将来教学积累了经验,为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准备。这就是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益处。所以,有计划地采用多元化教学,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看、多听大师及演奏家的演奏和表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声情并茂,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

要做好多元化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无论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还是对学生的本身素质要求都是较高的。

1.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基础和音乐素质。人人知道,无论做什么,基本功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一些学生的弱项。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苦练基本功,提高学生练功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集体练功的形式,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的方法,一起练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听到同学在练功,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主动要求参加到练功的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基本功训练往往很枯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毅力。有的传统乐曲很长,不好背谱。这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3)德艺双馨。学生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有严禁谦虚的学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要培养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此为积淀培养合格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中主要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导启发。音乐表演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要求学生有创新,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其思路,关键在于引导。在不违背音乐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2)归纳重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复习学过的乐曲,预习不同时代的新作品,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特点。老师可以归纳重点,鼓励学生改编创作。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浅入深。音乐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教师要把握难度和进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多元化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的培养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三、实行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社会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笔者在多年的音乐表演的实际教学中,尝试着采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食其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学生增强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多元化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学生采用多元化教学,可使教学更加灵活、切合实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

上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为创始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和长足发展,迄今已成为普遍使用的经济学术语乃至常识性用语。人力资本理论也被国内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但既往的研究和应用多蔽于技术层面和工具理性,而疏于人文意义和价值理性。事实上,人力资本积累不仅与经济增长有高度相关性,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福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高度相关性,也是“以人为本”基本价值的具体实现。本文无意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专深研究,仅借助人力资本积累视角参与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讨论,旨在框架性地提出问题,引起重视。

一、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看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自提出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至新的发展阶段,即从长期以来实际执行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实质性地转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①。而在笔者看来,这一“实质性转向”的重要标志是,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实践努力中,有了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尤其是有了农村和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所谓人力资本积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界定主要指:为增进人自身的知识、技能、体力和福利而进行的投资,包括医疗保健、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内容项目。以此观照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改革和创新,多与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农村和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关,包括加大公共投入,尤其是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教育投入、医疗卫生投入,包括取消农业税、培训农民工以及面向农村的多种多样的科技、文化和健康专项行动,还包括旨在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户籍、就业、教育、征地、农民工准入条件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等等。在国家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政方针和实践努力下,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找到了着眼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可以想见,由此而不断推进,农民的人力资本——知识、技能、体力、福利及观念文化等将不断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将不断增进,社会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也将不断增进。其重要作用,就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而言,既能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促进就业,缓解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业已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缺位或主体性缺失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看,既能满足城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调整和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及提升城市化质量所需人力资本的需求,也能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可见,以人力资本积累为视角,可以观照城乡统筹发展全貌,解决好城乡人力资本统筹问题,可以牵动城乡统筹发展全局。

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基本目标是让农村建设、农村发展获得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农民真正获得公正的国民待遇,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经济社会地位,过着与城里人一样体面而有质量的生活。因此,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心应偏向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但新农村建设毕竟是农民自己的事。就我国的国情条件,无论国家如何加大投入、社会如何广泛参与、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城市如何支持农村,对于幅员广大、基础薄弱、问题积重的农村而言,都将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不断增进,农村自身的人力资本不断增进,新农村建设才能迅速走出当前的困境,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然而,由于历史以来累积形成的复杂而深刻的城乡关系,由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特殊困难——解决“三农”困境和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同等紧迫、共同面对资源短缺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全球化等必然趋势的交互作用下,突显出资源向工业、城市集中的客观必然与资源向农村倾斜的主观努力的尖锐矛盾,尤其在人力资源方面。由此,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导向与实践努力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被打折扣,乃至引发出新的问题矛盾。因此,政府应将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留守农民的培养问题摆在城乡发展战略全局的更突出位置,总结经验,寻求对策,解决实践业已提出的问题;学界应更多地尝试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农民和农村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深化研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参考。

二、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好趋势、大好格局已经确立。但尽管如此,对于欠发达、不发达,尤其是落后偏远的广大农村来说,远不足以全面解决其累积已久的“老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实践所承接的“新三农问题”——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业村落终结②。农民很无奈,农村基层干部也很无奈。如果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视角分析原因,我认为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两难问题。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否则,它的直接现实就是农民无法增收、农业无法增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乃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无法推进。但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城乡之间的“推—拉”效应必定加剧。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必定是农村中素质较高、也是新农村建设最紧缺的那一部分劳动力人口,目前,农村中能达到转移就业最低准入条件的也只有他们。农村留不住他们,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稀释了农村本来就很稀薄的人力资本积累,恶化了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妇女、儿童、老人和相对更弱质的中青年成为农村的留守主体。而且,越穷越偏远的农村越是这样。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当前围绕着培养造就新农民及其下一代的各种教育、培训的努力,可能会被打折扣,甚至会改变受益方向。据来自各方面的研究测算,农村只需1.7亿劳动力,还需转移1.5亿劳动力。如果我们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上没有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未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很有可能相当一部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培养造就的本用以建设新农村的农村人才。进一步说,我们今天实践操作中的面向农村的教育培训努力,也主要是面对农民的转移就业,即农民工就业培训,而不是针对留守农民建设自己家乡的培训。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治理的不利影响,学界早有敏锐觉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乃徐勇教授的研究发现,他指出,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堆积在有限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造成了乡村发展“空心化”、乡村结构再复制和乡村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他认为,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并强调不能以乡村的衰败作为城市发展的代价③。本研究选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界先知的相关启示。之所以重提相似的问题,乃是因为问题仍然是问题。尽管徐教授所提出的对策思路,已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近年来的实践努力,体现在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中。但我国的国情总是让实践在渐进中向前推进。这需要太多的时间,需要走很长的路,其间,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的人力资本积累困境既等不得、等不起,也不是现有的政策思维框架所能一揽子解决的。相反,它还将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新农村建设与之相适应。比如,村落终结、农村发展后继乏人、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以及不无片面的泛城镇化倾向等。为此,笔者更倾向于这样的思考: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里,我们只能在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下探索自己独特的农村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之路④。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也只能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探寻新的实现形式。换句话说,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我们将仍然处在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中,不能以目标取代过程。因此,既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留住和扩充农村建设人才,而这只能通过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来解决,通过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来统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乃至调整既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策略和实现形式。

本研究选题的提出,还基于对福建省N市农村多年来的跟踪观察研究所获得的经验启示,即农村内生性的人力资本积累问题没解决好,外部支持、外部推动的作用不可能导致农村的迅速崛起和可持续发展。N市是福建省山区农业大市(设区市),长期受“三农”问题的深重困扰。但N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早在1999年就已初露端倪。2000年初,N市在全市农村推行了大面积、有计划、持续性的下派干部制度。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挑选素质较高、熟悉且热心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或公职人员到农村分别担任为期3年的村党支书、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和企业助理⑤,7年来已派出3批近9000人的干部队伍。在市委、市政府持续高度重视下,在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和严格细化的考评奖惩机制配合下,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调动了起来,全市也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氛围和局面。此外,N市还与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建立共建机制,指导农民掌握有关农业科技知识和流通经营本领。N市的经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农村,如西部地区诸省区农村,已普遍借鉴推行N市下派科技特派员的做法,福建省也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下派村支书的做法。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迄今N市的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处于福建9个设区市末位之列。这其中的重要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有生力量大量转移,留守农民人力资本积累极其短缺,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极其失衡,新农村建设的主观努力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铁的必然性”(马克思语)严重打了折扣。而以务工为主的外出农民,增加的收入多用于贴补家用。学有所成,且能带回用以扩大生产的资金、技术和先进观念文化的也很少,返乡创业的更少。一些“空壳村”甚至因外出人员甚多而影响了农村选举所需投票人数的有关规定。有的新建小学12间教室仅有11个学生。而因此而作的村庄拆并选择,也出现了农业种植成本增加(距离远了),甚至部分农田抛荒的问题。上述原因也印证了徐勇教授若干年前的研究发现,即农村人口外流之所以有流动无发展,乃缘于相关的结构性限制、制度性限制和职业性限制,之所以有流动无传统乡村结构的突破,乃缘于流动人口现实的赚钱动机和收入不足、流动人口以务工为主的工作和生存方式⑥。而所有这些归因,并非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与此相伴随的是不无片面的城镇化路径使域内一些小城镇建设在分离走原本可向农村倾斜的资源的同时,也使自身处于“有表层结构,无内里功能”的尴尬境地,即虽有人口等资源的集中,但规模不足,基础设施简陋,各项投入不到位,城镇功能不配套、不齐全,从而不能对农村发生应有的有效辐射、带动和渗透作用。由此可以想见,在条件不成熟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以部分农村衰败和部分村落终结为代价的农村泛城镇化路径选择是不合适的。

一般地说,农业规模经营、集中经营是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根本出路,依靠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只能解决近期困难。但我国农村山高路远、星罗棋布的空间格局和农民分户经营的土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状况,就限制了相当部分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集中经营。因此,我国农村基层社区将长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形态,也是一种不可消解的生活方式。应让适度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容纳不下的农民建树对农村的信心,建树在农村安家乐业的信念,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事实上,我们以往的某些认识是有偏差的:在强调工业化、城市化时,没有正确处理与“三农”发展的深刻互动关系,只把农村看作是劳动力供给地;在测算农村劳动力富余量时,只机械地考虑农业生产的容载量,而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建设发展的全面需求和我国农业的可机械化程度以及可规模经营的程度;在提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时,注意力集中在工业化的需要和城市化方面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而没有同时注意到城乡人力资本的统筹平衡,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流动方式从农村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和农民的利益角度看是无序的,对农村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对农民的利益安排是不合理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的需要,也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内在要求和主要途径。但不应只注意经济的和某些社会的指标,还应注意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指标。要让人力资本积累最薄弱的农村和农民,担当起新农村建设主力军、主体性的责任,就应统筹好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并将重心首先倾向农村、倾向农民。

三、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看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学界已有深入持久的大量研究。其中陆学艺教授的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的启示。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调整社会结构》一文中指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缘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政策。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政策创新、实践推进,尤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已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很不合理,从而造成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仍在继续(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差距),甚至出现了城市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城乡社会结构主要途径是抓好社会体制改革,尤其是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同时改革农民工体制,调整就业结构⑦。目前,上述三项改革呼吁已见诸政府决策和全国性实践,并日见其深化;但也难免曲折。正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启示和实践中的诸多不如意,笔者的进一步思考是,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或者说,辅之以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来看城乡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或许会增进认识。大凡体制、制度层面的改革总是需要具备更多条件的,甚至相关条件的具备与否就是启动改革的前提。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假定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到位、一步到位,全体社会成员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自由择居择业,那么,就目前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状况而言,即使在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然是弱势群体,仍然居于社会底层。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使就业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扩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加剧;即使城市的容量不成问题,城市化的质量也会急剧下降;即使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足够多,也要以“资本深化”、“技术进步”的时机错失为代价;即使上述问题都不成问题,新农村建设也可能因此面对主力军缺位或主体性缺失问题。可见,中国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都与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农民、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有关。不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或者不辅之以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思考问题,寻找对策,推进实践,是不全面的。

比如城市化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还是初级阶段(2006年城市化率约44%)。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不仅影响了扩大就业,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⑧。这其中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转移就业的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不适应“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而表现为政府干预下的以土地城市化过速和房地产城市化过热为主要特征的。这显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发展的道路应是服务,只有通过深化服务才能提高城市的质量,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也才能满足城市扩大就业的需求。而服务业要向高附加值的方向深化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⑨。

又如扩大就业和农民转移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在统筹城乡就业(主要是就业政策和服务方面)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农民工问题无论在政策还是实际操作上都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和谐的劳动关系也在积极建构中。“十一五”期间将会出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短缺并存的“刘易期转折点”⑩。总之,客观条件趋于转好,但主观条件仍不容乐观。据有关统计分析,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率为11.04%(11),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88%,其中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初中及以下的占83%,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培训的占72%,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已成为从业人员主体(12)。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如此低的人力资本积累,只适应于从事低端技术行业。这就是这几年来越来越突出的低素质劳动力大量剩余,低技术、低技能岗位人满为患,而中高技术、中高技能岗位又严重短缺的问题所在。亦即一方面许多人无事可做,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事无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如果劳动力素质与现代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变动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果劳动力的供给与现代产业进步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相适应,扩大就业就是一句空话。二是很多研究都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城市服务业成为今后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而服务业的深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它对人力资本积累也有梯度升级的要求。而目前农民工所从事的服务业绝大部分属于低技术、低技能的。中高技术、中高技能的岗位,即使是接受过现有培训的农民工同样不适应。三是资本深化、技术进步总归是制造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违的趋势。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必然要求减少劳动投入,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由此,以农民工为从业人员主体的制造业领域,首先减少的就是农民工就业群体。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才能进一步扩大就业,才能使已就业的农民工不再失业。目前,我们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短期的满足低端行业就业的岗前培训,还顾不上产业进步所要求的岗位培训或中高端行业就业所需求的岗位培训。

此外,人力资本积累不仅仅是教育培训投资,也不仅仅是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而是包括专门的职业教育、医疗保健和转移就业所需的费用。虽然这些方面我们都正在努力,但实践业已出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些年来,我们在职业大专大面积升级为普通本科及普通本科过度扩张方面已有经验教训,在劳动者的医疗保健供给方面也有过经验教训。前者的后果是“知识型”失业群体的出现和高技术高技能劳动者的短缺,后者的后果是因看病难、看病贵、无保障、有后忧而造成的大量“人力资本”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基于健康考虑的人力资本“有限释放”状态。农民工、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更是任重而道远。所有这些,都要求采取更积极的制度安排或政策导向约束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总之,以人力资本积累视角认识城乡二元结构调整路径选择及其各方面的相关问题解决,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并非无视目前已在积极推进的实践努力,也不是不顾国情能力而不切实际地陷于“理想主义”的急躁,而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不仅关联很多,而且其本身就特别重要(如上所述)。因此,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中,包括制订规划、安排制度、创新政策等,能多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或许有益于更积极的“事前安排”,更有远见的宏观调控,更加周全有效的“事后补救”。

四、关于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培养问题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如果作为建设主体的留守农民没信心、没能力、很无奈,甚至没意愿,那就无从谈起。而这样的问题现象,笔者在许多欠发达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农村调查时是有所感受的。责任不在农民,也不能全怪农村基层干部,还是应该从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来思考问题,“尤其需要在城市化、市场化视角之外,还有新的农村发展视角”(13)。

现阶段,我们在留守农民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统筹不够、投入不足、重点不突出。在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是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它的效用并没有直接发生在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留守农村的成人农民身上。从远期看,这些农村孩子长大后未必会留守农村。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及养老制度的改革安排,部分地解决了留守农民的健康保健问题和后顾之忧,但进展缓慢,效用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的各种针对农民的专项“外哺”活动,如文化“三下乡”、科技星火计划、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科普活动、扶贫开发、健康教育行动、教育振兴、对口支援、大学生志愿行动等,受益面小,力度不大,且各自为阵,各撒“胡椒面”,亦无持续性。这使我想起韩国统筹规划、集中资源、阶段性推进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如果把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外哺”资源加以集中统筹,面向所有需要“外哺”的农村,分阶段集中实施完成一项明确的目标项目,农村的贫困底线会均衡抬高,农村内部的差距或发展不平衡也会缩小。这有益于农民因新农村建设看得见的成果而逐步建树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耐性。事实上,某一项成功的人力资本积累是能够产生衍生和共生效应的,远比在资源不足情况下全面铺开、零散分流更为有效。值得顺便一提的是,资源应集中在省市统筹操作,不应一竿子插到底,决策、执行和监督要分离。这有益于“外哺”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也有助于减少和防患腐败、和资源浪费。此外,农民工培训的责任也应尽快转移给市场主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政府只负责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法规和秩序的建设,以及初始阶段的引导性培训,而不是具体岗位技术培训。这有益于“外哺”资源集中于留守农民的培养,也能促进市场主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发育成长。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证明,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同时并进,在城乡统筹中,倾斜资源于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源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和农业产值结构与韩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较为接近,亦即优于韩国新村运动初始时期。因此,将城乡统筹的重点和资源集中倾向农村,快速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是对农民的组织、教育和引导的工作机制与方法问题。农民是需要组织、教育和引导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列宁、对此都有过深刻论述。但新农村建设毕竟是农民自己的事。如果农民自己没有真正动起来,或者没有能力动起来,农村自己没有真正活起来,或者没有能力活起来,如果村民自治不能发挥基础性作用,新农村建设最终将流于形式。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内生性”要求与农民需要组织、教育和引导的“外推性”需要没有整合好。国家基于现代化努力同时又不能不依赖于科层运作体系及其工作机制而强制性介入是必要的。但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条件下,这种治理范式的效用很低,不仅农民不听指挥,基层干部也未必真当一回事。因此,这种“外推性”努力必须自觉适应“内生性”要求,而不是相反。具体说,政府治理必须自觉对接村民自治,在“多予少取放活”上有所作为,让村民自治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共治,让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参与对农村的供给和治理(14)。但据笔者的观察了解,也基于前人的研究,目前这些并未全面而有效推进。农村工作仍然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运作体系及其工作机制来推动的。推动的主要方式是逐层开会、传达、发文件、听汇报、部署工作。具体责任最终落实在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身上。基层干部往往出于任期责任的考虑,忙于制订和完成外在的任务指标,因为这些任务指标同时是考核他们政绩乃至决定他们升迁发展的量化指标。而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村民内在素质的培育与形塑、村民自治的内在质量和长远效益、农村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后劲,费时费劲,也没有可明确考量的指标,甚至基层干部的工作投入及成效如何与他们所预期的升迁发展及其他利益相关也不确定。这就促使许多基层干部在这些更为根本的工作中做做表面文章,并不真当一回事,甚至不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考虑农村的实际。可见,农村的许多难题并不是政策难题,而是好的政策没有得到好的执行。但这不能全怪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更不能全怪基层干部。追根溯源,还是我们早有所识的某些制度安排与现实实践的深刻矛盾。比如,村民自治的路径依赖与国家对制度体系的整体安排,至少当下是矛盾冲突的;村民自治的渐进性成果与“三农”发展的紧迫性要求也是矛盾冲突的;甚至村干部作为“国家人”,又作为“农村当家人”,同时还是个私性质的“经济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取向至少也是部分矛盾冲突的(15)。所以,我们在寄希望于有更好的制度安排时,还应从实际出发,思考可操作的对策思路。当务之急,作为权宜之计,应先调整和完善时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政绩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用制度和机制迫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用在对农民的组织、教育和引导,用在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用制度和机制而不是单纯地靠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来持续调动和切实维持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真研究并遵循新农村建设的规律与方法,从而有效推进实践。

从工作方法方面看,我们也缺乏较深入具体的研究,从而影响了应有的效率。据笔者观察,持续开展的针对农民素质提高的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科技、卫生、文化、教育“外哺”专项活动,都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以文化建设为例,农村已普遍按上级要求建立了乡村文化站、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俱乐部以及各种夜校,各种活动也层出不穷。但许多农村参与者甚少,而且多半是老人、妇女、儿童。笔者所见到的,有的甚至是村干部事先安排的。看似繁荣,实则是浪费原本就极其有限的资源。这又使我想起韩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农村发展的有益经验,甚至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乡村建设实践,其中的重要经验就是对接农村、农民的紧迫需求。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植根于农民的紧迫需求,有需求就会有积极性,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进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需求是有层次性的,因此,无论引导或投入都要对接需求的层次性。对于欠发达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农村来说,农民的首位需求是脱贫致富;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农村的首位需求是作为主力军的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因此,应把有限的“外哺”资源和村集体资源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最紧迫需求的人力资本积累项目上。在这些方面,我们应真正落实我们所一贯倡导的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也应做个称职的“守夜人”,而不应是“父权干预式”的安排。毕竟现在的中国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社会化小农时期”的农民(16)。这一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主体是留守农民,重点是足以决定其生存质量和发展速度的人力资本积累。

注释:

①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⑥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④(13)樊平:《2006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转引自本书编写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⑤(15)黄陵东:《下派“村官”何以可能:一种“合实践”的解释》,《科学社会主义》2003年第5期。

⑦⑧陆学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调整社会结构》,《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⑨张平:《城市化:政府干预及宏观政策选择》,转引自本书编写组:《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⑩张翼:《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态势》,转引自本书编写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12)莫荣等:《就业形势: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转引自本书编写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7

【关键词】音乐表演;多元化教学

音乐表演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钢琴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教学是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音乐表演中,茹舞台表演,教学实践,举办音乐会,参加录音录像,包括欣赏,观看录音录像等,都属于多元化教学范畴。当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器乐演奏为例,就有很多种,茹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这些都属于多元化教学中的一部分,都可称之为多元化教学。

一、多元化教学的几种形式

1、舞台演出

这是音乐表演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很多,这里中电列举舞蹈表演的舞台方式。舞蹈表演的舞台形式主要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歌舞、舞剧。

(1)独舞。独舞表演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调试培养。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例如,检查一下自己的道具服装,音乐是否到位,热身练习动作等,调试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并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音乐表演大都以此种形式出现。我们要抓住考试前的机会,互相点评上公开课,其他学生对其表演作点评,同时寻找不足,当场改进,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去反复练习,瑕疵必须解决。

(2)双人舞。双人舞时,两人的互相配合很关键,舞蹈时二人是一体,在跳自己动作同时也能注意或感受到对方的动作呼吸的进行,要是两个人有条不紊的结合,这样才能够配合好。要注重两人舞蹈时的整体效果,积极主动,和谐合作,默契配合。以更为准群的表现人物关系和情节。

(3)三人舞。三人舞即是三个人共同完成的舞蹈。同双人舞一样,需要默契配合,团结合作,力求更完美的整体效果。需要在长期的磨合中,反复练习中熟练吃透。

(4)群舞。凡是四人以上的都称之为群舞,顾名思义要多人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粒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是舞蹈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很多人都缺少合作意识,最终无法胜任。这要多练习,多积累经验。

(5)歌舞。歌舞,不错,就像器乐中的伴奏,他处于辅助地位,其配合和烘托的作用,伴舞要配合突出歌曲音乐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意境,要做好陪衬工作。最初开的的上台舞蹈表演可从伴舞开始,多积累舞台经验很重要。

(6)舞剧。是舞蹈中包含以上几种表演形式在内的舞蹈类别,需要演员具备综合多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技术技巧,表演能力还有合作能力等等。需要舞者多体会和练习。

2、录像

录制音乐要讲究声情并茂,这是表演的进一步升华,必须自然松弛,美观大方,这是听觉艺术何世军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克紧张或松懈。有的演奏员,一录制作品就很假,很做作,火炉治不好,反复的录,这些都对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定时安排录像,可以再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录制,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总结,不断积累提高录制效率,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

3、举办演奏会

定期组织学生办演奏会,对积累舞台经验大有好处。此时就多要求来练习基本功,练习力度速度耐力等,这些提高后,方可上台演奏,多创造演出机会,多锻炼从而缓解紧张度,这样逐渐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更加松弛,从而达到自由发挥的境地。

4、参加教学实践

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首先,让学生懂得了老师的辛苦和用心。这样回到课堂,他们会更用心。其次,他们得到了教学的经验,耶为将来教学积累了经验。为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准备。这就是多元化教学的益处。

二、如何进行多元化教学

1、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基础和音乐素质。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苦练基本功,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基本功训练往往很枯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毅力。遇到唱的作品就要有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反复训练。

(3)德艺双馨。学生要有严谨的学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要培养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此来积淀培养合格人才。

2、多元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中主要实现以下几项内容。

(1)引导启发。音乐表演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创造,要求学生有创新,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关键在于引导。在不违背音乐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2)归纳重点。教师要电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复习学习过的乐曲,预习不同时代的新作品,分析他们的结构和特点。老师可以归纳重点,鼓励学生改编创作。通过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由浅入深。音乐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教师要把握难度和进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三、实行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社会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多元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的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食其力,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学生才去多元化教育,可使教学更加灵活,切合实际。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8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1篇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于中,方能下笔成文。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假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激发学生对情感的敏感程度,从而让学生怀着感情去作文。

作文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它是一个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学生平日生活积累的展示。所以,不能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割裂开来。要写好作文,仅仅注重技巧是不够的。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实现感性写作。

一、生命的体悟

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活动的全部时空展现。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干涩无味?笔者认为,现在学生的经历普遍单纯,基本都是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所以他们接触到的社会层面较窄,单调的生活造成了学生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的缺失。写作文时,无经历可写,无情可抒,文章自然是满篇的“虚情假意”。

实际上学生对生活并不麻木,看看他们的周记就知道了,情绪之多变、心思之细腻令人感叹。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抬起头来,将这种“感性”的目光延伸到远处,由顾影自怜式的关注“小我”变为眼界开阔的关注生活,再把这种“感性”的、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运用到作文中去。

总结一下,可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有磕磕碰碰;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有人热情如火,有人冷漠似冰,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喜静独处;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锁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多彩多姿。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观察得多了,学生对生活必然会更加敏感。突破了自身局限,把目光放到周围,那么学生所经历的情感也会更加丰富。

二、阅读的积累

总体来说,学生生活圈子还是较为狭小,许多经验的获得只有依靠书本的间接传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与写的辩证关系。但是如果盲目阅读,开卷未必有益。学生看什么书,对于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写作风格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评析学生阅读的刊物,干预、引导学生的阅读选择,激发学生的阅读心理期待,等等,都应纳入课堂改革中。

除了读什么书要慎重选择,怎样读书也要认真考虑。中国古诗词鉴赏讲求“以意逆志”“缘景明情”,西方文学则重视“共鸣”。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变阅读为重温生活体验的过程,达到与文本共鸣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而积累这种情感经历,正是为写作积累情感素材。深入了解作品的精髓,沉浸于阅读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从而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情绪波动,把握文本所建构的情感框架。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体验和作品的情感线索后,学生在写作时更容易调动这种情感积累,使自己沉浸在笔下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用真实情感引导自己写作。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写作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兴的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课程,试图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现实,认识历史文化,探索科学奥秘,从而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要记住,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教会学生发现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让我们利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投入实际生活的大门,解除巧妇的无米之忧。

一、走出课堂,通过亲近自然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初中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大自然是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我们不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深深地体验到了自然之美,有时抬头观察,有时低声交流,有时仔细对比,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然后,我再组织大家汇报各自观察的收获,学生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不需要搜索枯肠,冥思苦想,而是有感而发。经常这样积累丰富的素材,必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立足学校,通过学校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在我们身边,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带着发现的目光去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身体力行,事事留意、处处留心、勤学善思,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观察学校生活,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寻求新奇。

从自身在学校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要关注校园生活。

学校生活不只是枯燥的学习,如课间操时,我们舞动青春;运动会上,我们拼搏进取;诗朗诵时,我们激情飞扬。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如“安全知识抢答赛”、“珍惜时间”的主题班会、名著阅读、美文欣赏、手工制作等众多的兴趣活动项目,每次活动后学生都饶有兴味地进行交流,并动口、动手描述自己的感受。在实践中充实生活,不断积累,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各种社团实践活动,如小记者社团活动、羽毛球社团活动、武术社团活动、十字绣社团活动、美术社团活动等,每次活动过后,我都鼓励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让自己的感兴趣的或感受深的一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用自己拿手的文体,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自主创意地表达,这样,学生不但觉得有话可写,而且还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酷刑。

三、关爱家庭,通过感悟亲情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对写作的建议是:“应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这就要写出个人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突出真情实感。

除了学校,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各个家庭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家庭资源也不同。有的学生,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靠别人资助才得以读书。他的作文中就多了一份感恩与努力。有的学生,父母离异,从老师同学亲友那儿获得了安慰和关爱,他的作文中就多了一份理解;有的学生和家长朝夕相处的,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他的作文中就多了一份纯真和美好;还有一部分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对学校、老师、同学还有些陌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唤起学生对家的回忆,激发他们对家庭生活里那些天真幼稚、生动有趣往事的回忆,激发他们回忆与父母亲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故事,学生和家人在一起有很多实践活动,资源非常丰富,家庭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作文素材。如“我”周末帮妈妈收拾屋子、洗衣、拖地、做饭,不仅受到表扬,也从中体会到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如“我”和爷爷奶奶到公园散步、放风筝,欢乐无比;和爸爸看了大片《熊出没》,很有感触。

我们要引导学生珍视个人在家庭活动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不断开采,不断利用,广开题材,在家庭生活中感悟亲情,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作文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感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经筛选后有选择地写进作文中去。综合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它就像是一把开启写作源泉的钥匙,为学生打开作文大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关注实践,不断地从活动中汲取写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篇11

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达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为自己即将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同时也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从而使自己的暑假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实践内容与经历:

其实整个暑假我在找工作的旅途当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挫折记得当时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吃的住的都成了我们最大的问题,再加上我们都把钱几乎都花光了,我在想现在就这么难找工作等毕业出来该怎么办啊然后我们就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们终于找到工作了。我的工作主要是做qc的就是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在厂里我看到了生产产品的主要全部控制产品的方法与手段,其实做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把各种方法综合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更精,就比如当时我在检验时候就是总不能把产品检验的很好老是存在漏洞检验的数量与质量总是不能齐头并进,就在这时我的领班走了过来她就告诉我说,做检验的除了要全身心的投入以外还需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和掌握好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这样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其实在当中我也被批评过就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再加上工作又很累我有几次都不想干了但最终外还是坚持下来了,认认真真做事。原来坚持下去,生活可以变得更实,相信一定可以为即将步入社会做好足够的准备。

实践感想与体会: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责备也要用适当的方式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

现在想来,暑假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份财富吧。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抢手货”,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暑期打工。暑期虽然只有短短的2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在这次暑期的工作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这次的打工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实践总结: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

为满足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基础教育的新课标改革渐渐渗透到了小学教学中,经验越来越被摆在突出的位置。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常常是人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并在遇到某种相似情景时可以忆起的某种体验、方法性知识或某种观念。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围绕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以及提升小学数学活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活动前的经验准备

1.有含金量的数学活动。学生的活动经验是从数次的活动中所得到的。所以,一个活动的含金量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经验的优劣多寡,因此设计一个含金量高的活动成为了学生提高活动经验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

含金量高的活动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有熟悉感,注重和谐发展“社会化”班级文化氛围并对班级中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形成相互支持和理解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毫无拘束地演示、讨论、争辩。

2.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促进一个人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提升学生探求性的最为现实的策略。是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不仅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因此,在逻辑性严密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并将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有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数学活动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活动过程中的经验积累

1.自主思考,化异为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到的学习经验是难以忘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有思考空间才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成立课题小组,用团队合作的方式独立地完成活动内容,而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启发。事实证明,通过学生主观的思考过程,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对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经验到相关问题的思考中,进而提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实践,加深印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去教师的讲授,学生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实现学习经验的积累。为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使用直观的教具,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就能将模糊的感性认识转换为严密的理性认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通过几个三角形和几个四边形的排列组合,完整地拼成一个正方形,通过七巧板来讲解图形的边角关系,这能使学生对图形的角和边的关系有直观的深刻的了解,而且会加深学生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创新方法,利用媒体。基于丰富教学手段的数学活动经验拓展策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新数学活动形式,采用异于常规的方法。不仅仅要运用传统板书展示的手段,更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对新事物都有一定的猎奇心理,教师可通过运用动画、课件、录像、几何画板等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足够多类似“观察性经验”一类的经验,让学生在观看、体验中能够想象出身临其境、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有利于学生丰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活动结束后的经验总结

1.积累方法,熟能生巧。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参与了一系列的活动后,对活动也会有了一定的经验,如果学生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并思考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经验会积累到一定的度。在积累经验并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得到锻炼。这些通过长时间锻炼得来的思维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最终在遇上难题的时候便会举一反三,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应用,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学生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