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1篇1

【关键词】旅游业;绿色的呼唤;绿色产品;绿色观念;绿色营销

一、绿色的呼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加之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90年开始世界进入了“环保时代”,“绿色时代”。

绿色的中心意思是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通常把与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相关的事物冠之于“绿色”的称号。于是绿色产品,绿色科技,绿色职业纷纷出现。这里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使旅游业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产业。

在一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是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取得发展,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保护环境,似乎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怪圈。有没有一种产业能够较好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一体呢?旅游业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产业,这就是近年来旅游业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使得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较短,既无经验可循,又无科学指导,有些地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适值旅游业蓬勃发展之际,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francescofrancialli指出:“未来几年,游客数目将增加3倍,从1996年的5.93亿增加到2022年的16亿。我们更需要努力地保护环境,不然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我国因丰富的旅游资源,被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2022年将成为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届时将有1,37亿人前来参观,访问和游览。发展与现状的冲突要求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发展策略,让旅游业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行业,注意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环境,培育绿色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

营销。

二、培育绿色观念

就如任何植物必须有它生成的土壤一样,绿色行业的发展亦必须有适宜它成长的大气候。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绿色工程的必要性、意识到绿色行业的确切内涵,只是口号上、形式上染上绿色,虚有其表,那恐怕反而会被用以掩盖事实的真相,被当成遮羞布。如以保护生态为由,大肆展开生态旅游,不顾生态的实际能力,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遭至破坏,有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政府管理部门是旅游行业规划的决策者,是行业发展的导向,同时也是有力的监督部门,所以绿色应首先走进他们中间、各级管理者应能充分把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引利防弊,他们应意识到旅游资源的易损性,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成景观时,应注意保护措施先行,制订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环保宣传,让绿色的观念在自己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而言于表,实于行,使绿色行业有了坚实的上层建筑。

旅游业的执行者是旅游企业和旅游服务人员,所以说光有绿色的上层建筑是不够的还要有具备绿色观念的企业和员工。这里值得提倡的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的戴新环教授建议的绿色企业文化和培养绿色员工。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的价值观,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指导方针。实施绿色文化,要求企业更多地注意人的导向,企业应把对手更多的看作是环境保护的伙伴。创建绿色企业文化关键是在于企业最高领导层,也就是企业领导层应该转化原有只重视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剥夺后代的利益和生存权的错误观念,看不见环保型投资会带来更大的,更合理的投入产出。以杭州西子湖宾馆为例,在餐厅前,投资营造了一大片常年绿色草坪,客人无不感到赏心悦目,甚至非住店客人都因其环境好而喜欢去西子宾馆就餐共经济效益明显上升社会效益也极佳。总之绿色企业要求我们能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当企业利益与社会生态平衡向冲突时要合理协调,肯舍小家为大家。

绿色员工的培养就是要在整个旅游企业内部进行全员环境教育,通过培训,培养绿色观念,使员工具备绿色意识,积极贯彻实施企业的绿色措施。企业应采取措施鼓励员工人人参加环保活动,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鼓励员工提议绿色建议,对实施环保计划表现积极,确有实绩者将其事迹记入员工档案,作为奖励和晋升参考之用;旅游企业还可将好人好事登载在旅游企业自办的报纸上或杂志上,以资表扬,凡此举措都是对具有绿色意识的人员业绩的认可,对绿色观念在员工中的深入普及起到很好的作用。

绿色观念培育的第三步当然是引导绿色消费,培育具有绿色观念的高素质的旅游者。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可持续的和承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在旅游者数以百计增长的今天,不管号称怎样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旅游地若没有正确的旅游消费,恐怕也是僧多粥少,低素质的旅游者的破坏力是无比强大的,他们在铺着整齐干净的地毯上乱吐口水,乱扔烟头;对着公园的历史人物雕像撒尿,刻纪念;在环境悠雅的风景区内抽烟,扔垃圾,旅游地遭此番轰炸,其后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旅游业要想真正的绿起来,没有绿色的消费者是万万不行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人的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者是有其物资和精神基础的,关键在于引导。旅游部门应配合新闻传播媒介,介绍国内外环保旅游先进经验。分析低水平旅游与我国旅游发展潜在问题的冲突,呼吁国民的良知。定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加强宣传力度,让环保忧患意识深入人心。在各风景区、景点、酒店张帖绿色公益广告,如国际著名的ramada饭店集团向客人散发一份题为《你可以做五十件简单的事情,拯救地球》的传单,宣传环保。浙江西子宾馆为节约资源,引导绿色环保消费专门设计一张宾馆节能卡,鼓励住宿超过一天的旅客使用“节能卡”,内容如下:

宾馆节能卡

尊敬的来宾:

通常我们每天都对客人的被单进行换洗,如果你觉得不必要时,请于早上将此卡放在枕头上,这一天您的被单将不更换。谢谢合作!

浙江西子宾馆

相信各方联合,强化环保观念,会产生一代新型的旅游者,他们懂得享受旅游生活的各种乐趣,而又懂得倍加呵护我们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把环保意识带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于是我们会拥有更蔚蓝的天空、更清新的空气、更美丽的生活空间。

三、开发绿色产品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那些符合“绿色标志”(greenlabel)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绿色产品”指那些具有改进环境条件的产品,如宾馆使用的空气净化设备,保健服务等;另一类是“相对绿色产品”指那些可以减少对于环境的实际或潜在损害的产品,如绿色食品,绿色燃料等。开发绿色产品,首先应推行绿色开发。绿色开发基本包括:1、从追求规模到追求效益。由于传统发展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不注意旅游资源的利用度。从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热潮仍然在持续,这就造成了传统景点的客流分流的态势加强,这样各景区就要想尽办法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增大消费量,从单纯追求人数,追求规模过度到深化利用,追求效益,延长时间,比如山东省泰安市就尽量在泰山开发多一些项目,让客人在泰安多停留时间,不光仅上一趟泰山下来就了事。延长时间的最主要办法就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涵量,增加景区娱乐参与节目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使得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吸引我们的旅游资源。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科技教育旅游等使那原本闲散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丰富了旅游者的科学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带动了各种经济的发展。比如酒厂过去就是生产酒,去卖酒,现在很多酒厂都开成旅游点了,从选料工艺开始一直到最后勾兑,客人都可参观游览。这种社会资源广泛利用本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推行绿色开发。

绿色产品的开发其一是绿色景区的开发。绿色风景区首先是指一股风景区在开发规划时注意维护风景区内动植物及其它生态资源之间的平衡,合理预测景区的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社会经济带来的利敝影响,并予以控制。在风景区内提倡卫生、安全、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实行资源利用的可待续发展等。另外绿色风景区也特指那些以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区,比如,野生动植物园、沙漠景观特区、海洋公园等。

其二,为旅行社绿色产品。1999年我国推出的主题活动“生态旅游年”,各地旅行社纷纷推出一宣传环保知识,展示自然生态为主的绿色旅游线路,比如,自行车旅游、森林漫游、滑雪旅游、观鸟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或注意节约能源,控制污染,或包涵丰富科普文化知识,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三,绿色饭店的开发是绿色旅游产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创建绿色饭店是比较好的一种做法,绿色饭店其中之一如推出绿色客房,即房屋建筑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使用含化学物质的材料和粘接装饰材料。客房地面宜用未经加工的地板原料或天然石料。家具可选择未经加工木材和玻璃制品或竹藤制品。此外,客房应使用绿色用品,如天然纤维、棉、麻织品的用品,绿色文具,绿色小冰箱,节能灯等,美国迈阿密达蓝饭店(mianidakelandmarriothotel)开展“绿色客房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这家饭店共有客房330间,在其中19个客房安装了空气和水过滤装置。设计了有效防微粒装置hepa用来清除空气中的气味、灰尘、污物、烟以及其他微粒。水过滤系统提供了客人的自来水具有瓶装水同样的质量,虽然绿色客房比普通客房贵5美元的费用,但客人对此反响积极,绿色客房供不应求。绿色饭店还包括提供无公害、无污染、完全、优质的绿色食品;以及本着为客人健康和节约公共财物的服务。

四、开展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研制产品,利用自然,变废为宝等措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实施绿色营销有三条宗旨:第一,节约材料耗费,保护地球资源;第二,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卫生和方便,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第三,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即“绿色营销”旨在起到人们从环境中获得绿色消费,并还给环境以绿色。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旅游业尚不具备绿色营销意识,传统的、非持续性的销售观念和营销手段在旅游业中居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我国旅游业营销绿色化的进程,并对我国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个旅游企业营销的目标尚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增加的阶段,这往往导致经济增长呈粗放型,不注意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低水平发展,既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另外,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行为,在其发展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立法和监督尚未成熟,市场次序尚未建立。许多企业乘机利用“绿色”烟幕来做动作,为自己树立一种所谓的绿色形象而事实上换汤不换药,营销的本身运转仍未“绿化”,这种“暗渡陈仓”的做法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

随着绿色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虽然旅游业不像能耗大、污染重的重工业给生态和生物带来严重和破坏,但也会给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隐性或显性污染及资源浪费,要想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绿色产业,旅游行业必须推行绿色营销,以我国的饭店业为例,在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下,我国饭店业日益认识到,绿色营销的重要性。1999年4月28日,杭州之江度假村,浙江市贸中心,大饭店等14家旅游饭店联合发出了“创建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的倡议,引起浙江数十家旅游饭店的热烈响应,“绿色”一下子成发杭州饭店的热门话题,正如他们中的代表所言:我们并不吝惜投入,只是希望减少浪费,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饭店无意限制客人的行为,只是希望客人共同致力于环境的改善,并获得整洁美好的“绿色”感受;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消费主流,加入绿色消费队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绿色营销技术开展营销活动。绿色营销对于政府和社会公众有多方面益处,包括有利于政府环保工作负担的减轻,使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政用与其他社会福利。所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营销在未来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并为旅游企业带来许多机会利益。

五、绿色的期待

据经济学家预言,环保问题在21世纪将成为影响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随着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经济收入的提高,市场需求具备着无穷大的潜力。要想作为一种生命力长久的行业,旅游业首先必须发现自己的生命根枝于何处,没有青山绿水,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们大概永远也不想踏出家门半步,连呼吸都要带过滤器,谁还有心情去游山玩水。所以,旅游业必须保护自己的生命之源。作为一种负责任的、有远见的行业,我们只能严格地走绿色产业的道路,让旅游业真正的绿起来。我们期待着旅游业从观念上、从产品开发上、从经营销售上走绿色化的轨道。让旅游业即能在今天利国利民,又能给后代留下大笔绿色财富,让绿色精神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李保宁.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国外绿色文明的十二趋势[j].国际展望,1999,(4).

[2]李牡姣.浙江饭店业刮起“绿色”旋风[n].江南游报,1999-04-30.

[3]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4).

[4]戴新环.创建绿色饭店的构想[j].旅游经济,1999,(1).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由于近几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应运而生,而且已经成为旅游业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由于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实施基本是在同一时间开始的,所以在现阶段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如何界定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区别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其他领域交叉混合,而导致研究数据混乱,缺乏统一性和针对性。本文将就生态旅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与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性讨论。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研究与实践的依据

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足够的权威性、智慧性、前瞻性的人物与机构指定的相关内容的细则,而且要保证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状态作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方向。所以生态旅游的定义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实践的效果而不断改变,主要内容应涵盖时段、层面对象的责任与义务等。生态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努力推行。这个目标就是要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生态平衡,而且还要保证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在重新审视了传统规划的设计理念、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成为一种能够满足全方面要求的旅游模式,这些方面包括了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旅游者的审美和旅游目的等。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可持续旅游紧密联系的旅游产业,而且与某些能够保证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得以维持的标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支持系统整体规划发展的保护等。综上所述,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者有相关责任和义务,这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旅游中具体化的体现。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1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相对滞后

就目前而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规划的理念与专业化水平,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自从生态旅游开始兴起,有些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将其作为捞金的机会,在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景点,最终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1.2建设投资不足

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以人类干预较少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的,而这样的资源往往会位于较为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造成当地政府在财力、物力方面都相对缺乏,这将直接制约开发的规模与景观的质量,例如景点分散、配套设施不健全等,致使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2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2.1真正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和污染,将生态旅游对生态、文化和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最低的程度,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2提高旅游者体验自然的需要,既保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要确保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的空间。

2.3通过旅游文化的提升,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善待生态资源,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2.4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最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当地的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益回馈地方。

2.5、生态旅游是维系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的最佳选择,是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模式的必要性与起步方案

1必要性

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珍贵的自然保护区正逐步被开发为旅游的热点区域,所以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有些贫困地区为了脱贫致富,盲目开发景点或者低价出让旅游的黄金地段,而导致地方老爷爷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的旅游业亟需建立基于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

2起步方案

2.1建立生态旅游的规划体系,对生态旅游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生态环境虽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协调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旅游中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做好景观规划、水资源规划等具体的准则。

2.2针对不同的环境管理条件和环境管理技术,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和承载力评估。谋求一条旅游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发展的道路,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3建立取代产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旅游投资效益评估体系。由于不同地区,旅游的开发模式的不一样的,因此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旅游与产业经济关联度的评估体系,通过数据确定旅游业的优势地位。

2.4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建立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的管理模式,确定环境补偿机制,废除职责划分不清晰的管理模式。制定旅游区管理条例,条例中应该包括资源开发、景区划分等细则。

四、结束语

作为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相关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这些问题必将得到好转,实现旅游业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余纯.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10):65.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

1旅游总规解读

新城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产业集聚、资本聚集”的核心战略和“精品驱动,总量增加”的总体发展思路,建设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健康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城市旅游新区,努力构建世界文化中心、未来城市创新实验区与呼和浩特市新增长极(见图2)。旅游总规提出,提高和强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城区支柱产业的定位,以旅游核心吸引为引擎,重点发展旅游六大要素产业,努力发展文化休闲、高效农业、会展博览、景观地产、高端体育、商务娱乐、康疗养生、创意设计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新城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产业”、“支柱产业”。根据新城区空间资源配置,规划形成“一核、一带、八区”的空间结构,整个旅游区东西向拓展,南北联合(见图3)。本次草原旅游小镇规划,其实是旅游总规的实施支撑与发展探索。草原旅游小镇紧邻产业集聚核,是山前休闲产业发展带上的主要链接点,是南北合力、东西聚集的重要节点,承担着区域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等职能。结合规划前期分析研究,本次规划拟从发展机遇、现状研判、目标定位、路径指引、业态组织、效益评估几方面着手,贯彻“宜业、宜居、宜游”的规划理念,科学谋划草原旅游小镇未来发展。

2现状研判

2.1区域发展条件

呼和浩特距离首都北京约440公里,对外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发达,有“塞外枢纽”之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统领呼包鄂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城市,是连接蒙古、俄罗斯的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经济增长稳健,城市配套健全,发展前景广阔,客源市场宽广。草原旅游小镇所处的大青山前坡就位于城区北侧,是呼和浩特市整体旅游资源轴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越野旅游的重要节点,这里自然资源品位优良,整体风貌景观极高(见图4)。

2.2基地区位环境

2.2.1交通区位——青山门户草原旅游小镇紧邻京藏高速与机场高速出入口,南与大学城接壤、临近中心城区,是城区进入大青山的门户,交通可达性极强。

2.2.2景观区位——观山揽绿草原旅游小镇地处大青山前坡的中央地带,主于讨思浩村,部分位于古路板村,北面仰观宏伟大青山脉,南面坐拥万亩生态农田,东面是建设中的草原马会与万亩草场,生态环境与景观资源条件极佳。

2.2.3文化区位——大汉驿站“讨思浩”是蒙古语,意为“迎接处”。阿拉坦汗曾在此设驿站,专事迎接从京城来归化城的官吏。清代,本村蒙古族明二厚祖先,始居于此;后有山西“走西口”的刘、陈、杨姓人家先后租地定居,逐渐形成村落,仍以”讨思浩”命名。

2.2.4基地认知——新城窗口大青山前坡是呼和浩特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草原旅游小镇正好处在中心城区城市核、大青山生态景观核、总规旅游产业集聚核这“三核”的中心位置,位置特殊而敏感。本次规划立题为草原旅游小镇,就是要将呼和浩特悠久的传统人文历史与大青山绝佳的生态景观资源进行完美交融,并以暂新的面貌、高端的品质,为蓄势待发的新城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示范模板”,成为展示呼和浩特与新城区形象的创新窗口和品牌名片(见图5)。

2.3旅游客源市场

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市民休闲时间的增加,呼和浩特及周边的包头、大同、集宁等短程游客休闲度假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团体、亲朋、家庭、情侣、单身结伴等外出旅游需求日益增多。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旅游接待人数占全自治区旅游接待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30%。2011年,呼和浩特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05.44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国内过夜旅游者931.9万人次,一日游游客663.31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0.23万人次(见图6)。从旅游市场分布看,草原旅游小镇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客源市场,如何开拓相应的健康休闲旅游产品,满足本地市民及区域游客近距离游憩的需求,是摆在草原旅游小镇开发建设面前的重点问题。

2.4规划应对策略

通过对区域发展条件、基地区位环境及旅游客源市场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规划提出相应的草原旅游小镇发展策略,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见图7)。

2.4.1核心功能草原旅游小镇作为统领大青山前坡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个中心,绝不能孤立发展,应该按照相互拉动的思路,同时具备旅游、行政、文化三大核心功能,拓展和完善产业体系,构建一个功能复合化、品质高端化的综合型城镇。

2.4.2特色塑造在空间格局与风貌形象上,草原旅游小镇应该凸显其门户地位和山水园林特色,通过对自然本底的利用和与周边片区的有机串接,合理组织空间,支撑产业布局,形成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区域。

2.4.3可操作性草原旅游小镇对于新城区及大青山前坡旅游开发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其内部的业态组织与项目布局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控制好保护与开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目标定位

规划首先对草原旅游小镇的区位环境和内在职能进行了综合考虑,草原旅游小镇未来应该兼具居住、旅游、集市与行政四大职能,可以简称为旅居集镇(旅游、居住、集市、镇治)。在职能梳理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指导草原旅游小镇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并细化为主题定位和目标定位(见图8)。

3.1主题定位青山古驿、新城之光。传承和延续草原旅游小镇自阿拉塔汗皇家接待处开设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韵,进一步强化区域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建设生态宜居住区,打造大青山南麓休闲度假新天地、呼和浩特新城区旅游开发新地标。

3.2目标定位以大青山前坡山水生态景观及草原风情、民族文化等为依托,以旅游集散、休闲度假、游憩娱乐、镇村安置等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山水文化旅游城镇。努力争取把草原旅游小镇建设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4路径指引

通过参考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规划选择运用大区小镇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和综合驱动模式,推动草原旅游小镇产业延伸及跨越发展。

4.1发展模式“大区”是指大的景区或旅游区,“小镇”是指距离“大区”较近、有地方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小型城镇或度假区,将“大区”和“小镇”一并纳入规划,以“大区”带动临近“小镇”建设,两者互动互补形成全新业态,是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完美结合的新型模式。就本次规划而言,大青山前坡旅游区就是“大区”,草原旅游小镇就是“小镇”,通过延伸产业链,相关产业互动,推动草原旅游小镇产业转型和升级(见图9)。

4.2驱动模式通过借鉴和分析核心驱动力模式、文化驱动模式、生态驱动模式、休闲驱动模式等四种模式,规划采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驱动模式,通过山岳、生态、文化三位一体,形成多元生态、多元文化、高端品质的产品特征(见图10)。

5业态组织

5.1产品体系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主线,依托产业导入和多元互动策略,实现旅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不断完善,相互促进的产品体系。以欧亚之星、青山古驿、新城之光三大项目集群为龙头,组织相应休闲度假、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及居民安置点建设(见图11)。

5.2业态布局根据功能需求与基底空间环境,形成“一脉三核,群组相生”业态布局,打造青山生态绿脉与公共生活、生态文化、旅游集散三个中心核,布局生态空间与旅游接待、核心功能、服务配套三大板块。其中旅游接待板块配套建设分时度假、酒吧、购物街及居民安置点等;核心功能板块配套建设度假酒店区、康体养生区、文化展示区、休闲购物区、运动拓展区五个主题功能区;服务配套板块依托讨思浩居民安置点,以行政服务中心为核,配套高尚生活区及智能养老社区(见图12)。

5.3开发时序

5.3.1开发初期阶段利用土地资源、交通优势,启动欧亚之星、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温泉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巧妙借助周边景区知名度,实现自身提升,同时积极进行旅游产业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5.3.2市场扩张阶段重点拓展休闲度假市场的市场份额,基本完成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树立草原旅游小镇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功能的迅速提升,让草原旅游小镇的运动拓展、文化、健康、休闲等要素深入人心。

5.3.3旅游目的地形成适时进行城镇改造和旅游地产的建设,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同时应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品牌和区域竞争力持久增长。

6效益评估

6.1直接经济效益草原旅游小镇整体运作需要10年完成,总投资约9.31亿元,经营性收入约12亿元,物业销售收入约9亿元,预计投资回收期为5.5年,静态投资利润率为18.1%(见图13)。

6.2旅游综合效益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结果,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带来相关产业增收4.3元。草原旅游小镇一期项目旅游经营收入约为60亿元,可带来254.5亿元的综合效益,实现22.65亿元的直接税费收入,并吸引大量投资,带动相关行业增长。

6.3社会环境效益草原旅游小镇开发能够促进整体环境改善,提高农业生态品质和效益水平,并在涵养及净化水源、生态保护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草原旅游小镇开发,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改善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草原旅游小镇开发,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一期工程建成后,直接从事旅游区经营、服务与管理的就业人数可达3200余人,可以带动本地区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将有效缓解本地农村及城镇居民就业问题,切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7案例分析与总结

7.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方向作为郊区型小城镇,草原旅游小镇选择旅游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基于对基地资源、交通、政策、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获得良好预期收益。说明主导产业的选择要与自身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和市场条件相匹配,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增加产业的持续发展力。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以对其他产业起到带动作用。

7.2注重吸纳人口旅游小镇现状以农业和农村人口为主,如何有效引导农民参与到旅游小镇建设与发展中来,合理安排农民再就业,是本次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把旅游产业作为基地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农民安置和再就业的有效举措。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要确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可以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度。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整或更新主导产业,使产业与市场的需求动态协调,增加小城镇的持续竞争力。

7.3注重生态保护大青山前坡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打造草原旅游小镇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基底,反过来,草原旅游小镇在项目设置和业态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此,在确定主导产业上,要注意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8结语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1.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但可持续旅游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兴起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地索取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解决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主导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旅游这一高层次旅游类型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的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它的出现迎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不健全

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而长期以来多是各行其是,如旅游与环保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可旅游部门往往缺乏环保人才,只侧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旅游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使用权出租的前提下,为了在有限的租期内获得最大利润,开发经营者和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多开发旅游资源。而尚不健全的旅游法制又不足以加以规范,特别缺少适合本旅游区实际又易于操作的法规。

2.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有些生态资源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虽制定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切实执行,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如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段由于不适当开发,造成两岸森林覆盖率仅为18.5%,不少地方荒山秃岭,与漓江秀美的景致极为不协调。又如我国许多溶洞由于开发不当,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气体对流,再加上游人太多,二氧化碳骤增,加速了洞内景物的氧化和风化。

3.旅游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部分生态旅游地游客严重超载,超过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旅游的价值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或旅游项目推出后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旅游经营部分单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无限制地增加游人,造成了旅游地超负荷的运转。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必然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为保护生态旅游的正常进行,需要有健全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包括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与人员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条例、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公众。一些行业组织制定了本系统内的行为规范,一些国际组织在拟定开展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

2.加强旅游环境意识教育,规范旅游环境开发行为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首先是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积累,广大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所以,搞好旅游环境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把环保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公益广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旅游者和管理者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与国民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使其环境保护渐成风气。通过教育使与旅游利益相关者认识到环境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环境是旅游第一环境的道理并深入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内心。

3.加强生态管理,健全旅游管理规章

健全的旅游管理规章是搞好生态管理的前提。管理规章和条例要体现出有利于促进对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在内的资源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区或风景区名胜区在发挥职能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构代表政府管理、监督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欣赏、探索生态旅游活动,各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及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要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特别在旅游季节集中和区内的景点集中之地要科学监测游客数量的进入度,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的建设及游人总量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不合理建设和超负荷接待造成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J].旅游学刊,1999,(12):30-31.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5

一、海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西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西旅游产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同年,国家旅游局编制完成《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2年)》,确立了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同时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福建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201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作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由此可见,福建省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海西低碳旅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二)海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福建省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已经意识到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并积极付诸实践。首先,在旅游企业低碳生产方面,福建省积极推进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现有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自然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等世界级旅游品牌,还有武夷山、鼓浪屿以及3个5A级旅游景区、16个部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例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发展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台湾省发展高优农业的成功经验,开发低碳农业旅游。其次,在旅游者低碳消费方面,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低碳旅游消费活动。例如:2010年武夷山举办“低碳旅游,快乐骑行”环景区自行车大赛,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积极参赛,倡导“低碳旅游,健康养生”理念。最后,在政府低碳政策引导方面,福建省积极出台低碳旅游发展政策。例如: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充分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发展武夷山低碳旅游产业,提出“对达到地方标准的绿色旅游饭店、低碳景区、旅行社及优秀导游人员、文明游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打造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和谐生态旅游城市,永续利用大自然馈赠的遗产”。可见,海西已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低碳旅游发展道路,但总体而言尚属个别超前行为,并未真正全面实施。海西低碳旅游发展任重道远。

(三)海西低碳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西低碳旅游发展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从全国来看,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旅游产业较发达地区相比,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尚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在旅游企业生产中,一方面低碳旅游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存在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旅游企业管理落后,经营机制不健全,未能引导旅游者低碳消费,进而制约了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二,在旅游者消费过程中,表现为旅游者消费不理性,未能积极主动购买低碳旅游服务项目。第三,在政府政策行为中,表现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低碳旅游示范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低碳旅游先进经验尚未推广普及,旅游智能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低碳旅游发展趋势。海西区位优势尚未完全发挥,闽台低碳旅游合作力度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发展变革应从旅游企业生产行为、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政府政策行为三个方面展开,三者共同努力,促进海西生态文明建设。

二、海西旅游企业生产行为变革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企业是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实践者。从旅游产品供应的角度来看,应通过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发展。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成为海西旅游企业低碳生产行为变革的主体。

(一)旅游饭店

1.低碳消费引导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饭店应积极引导旅游者低碳消费,以“宣传绿色饭店、引导低碳消费”为主题开展活动。首先,饭店可设计开展“低碳消费月”活动,积极倡导旅游者低碳消费,引导旅游者逐渐形成节约能源的低碳消费习惯,并对积极参与活动的旅游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提供额外的附加服务。其次,饭店可引导旅游者体验低碳主题客房,突出饭店低碳主题特点。可通过抽奖等促销方式,抽取幸运宾客,给予中奖者免费入住并体验低碳客房的奖励,提升低碳客房在旅游者中的认知度。再次,饭店可引导旅游者低碳餐饮消费,精心设计低碳菜单,设立低碳食品展台,积极向旅游者推荐低碳食品,同时积极为宾客提供食品打包等低碳消费服务。最后,饭店可组织员工参加低碳意识培训,引导员工形成低碳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饭店低碳“金点子”征集活动,对员工提出的低碳建议,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促使员工积极引导宾客低碳消费。

2.低碳服务产品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的饭店应积极生产低碳服务产品。客房是饭店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店客房服务产品应低碳化。在饭店提供低碳服务产品方面,湖南长沙等饭店取消“六小件”的做法值得借鉴[5]。饭店可取消“六小件”或实行旅游者付费消费,在满足旅游者要求以及保持卫生的前提下,建议客人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饭店客房可放置征询宾客意见牌;引导客人重复使用客用棉织品,客用棉织品尽量减少洗涤次数,以节约能源;客房不赠送饮料,提倡客人按需烧水;客房会议服务设置水台,让旅游者按需取水;饭店产品简化包装,杜绝过度包装或重复包装。饭店服务产品突出健康化、环保化和理性化。创新服务产品,在满足客人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行社

1.低碳旅游发展理念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行社应改变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思路,树立低碳旅游发展理念。旅行社应把降低能源成本和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强化旅行社各级管理人员的低碳意识,树立全面节能和全员节能的低碳发展理念。福建省可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旅行社节能宣传周”活动,增强旅行社的低碳环保意识,推进旅行社低碳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应充分利用旅行社窗口服务优势,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营造低碳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低碳旅游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低碳旅游线路设计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行社可设计低碳化的旅游线路。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是全国最“绿”的省份,具有开发低碳旅游线路的优势,可开发徒步、骑行或露营等户外低碳旅游线路。例如:福州周边可开发单车骑行低碳旅游线路。“福州市区———新店———宦溪———桂湖”是近年热门的周末单车骑行旅游线路,此线路全程56km,沿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山环绕、民风淳朴,吃农家美食、泡温泉、捡田黄,颇有乐趣。旅游者在旅途中既开阔了视野、愉悦了精神,又锻炼了身体,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旅游。

(三)旅游景区

1.低碳旅游规划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应低碳化。福建省可发挥海洋、山岳等自然资源优势,规划低碳旅游线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首先,可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开发闽东、闽南蓝色滨海旅游,满足低碳旅游者的需求。福建省滨海低碳旅游应以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主,开发滨海观光旅游产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滨海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等。其次,应发挥福建省山岳旅游资源优势,开发闽西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要求功能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和开发,同时积极探索旅游综合体建设。

2.低碳旅游管理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景区管理应低碳化。旅游景区管理低碳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使用电子门票、智能导游、移动支付、多点通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数字景区建设,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既节约能源、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保护景区环境。对此,可借鉴北京故宫、颐和园等景区的做法,使用物联网电子导游,游客只需佩戴导游耳机,不用导游讲解,走到任何一个景点,耳机就可自动播放专业的导游讲解,游客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尽情享受旅游乐趣[6]。因此,可完善导游语音系统,减少景区导游人员数量,降低景区管理成本,实现低碳旅游管理。

(四)旅游交通

1.低碳资源配置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低碳旅游交通发展应坚持集约原则,优化旅游交通资源配置,促进节能减排。福建省旅游交通应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水上运输为主的交通网络体系。首先,福建省应完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和冠豸山机场的建设,提高航空运力和效率,节约能源。其次,福建省应加强国际邮轮港口建设,重点建设厦门邮轮母港、福州邮轮专用码头,开通福建至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主要旅游城市的海上旅游航线,开发低碳邮轮旅游航线。最后,福建省可发挥滨海优势,建设嵛山岛、三都澳、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等滨海景区码头,改善水上客运条件。福建省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提高旅游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探索旅游交通运输循环经济模式,优先使用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方式,使旅游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全面提高旅游交通运输效率,减少碳排放[7]。

2.低碳交通管理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交通发展应加强管理方式创新,全面提高旅游交通运输效率。同时,加强对旅游交通节能减排的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高污染机动车的使用,优先发展公交体系,加强旅游交通能源管理和排放控制,营造低碳交通的氛围。首先,福建省是沿海城市,应发挥水上交通的独特优势。其次,福建省城市建设应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例如厦门市可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最后,福建省可实施机动车低碳制度,例如在机动车上贴黄色标签或绿色标签,绿标车行驶区域和时段不受限制,黄标车行驶区域和时段受限制,逐步限制并淘汰高排放车辆。

三、海西旅游者消费行为变革

(一)低碳餐饮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餐饮消费应低碳化。首先,旅游者应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适量取食、适量点菜。例如:旅游者可积极参与餐饮企业提出的“浪费者乐捐十元”活动,以公益慈善的独特经营方式,倡导旅游者适度消费。其次,旅游者应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例如:福建虎纹蛙、棘胸蛙等常因过度捕杀而濒临灭绝,应积极倡导旅游者保护珍稀动植物。再次,旅游者应主动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的食材。例如:到福建建宁县旅游,可选择建莲、黄花梨、黄花菜、莲藕等既美味又低碳的美食。最后,旅游者可选择新型低碳主题餐厅,既可享用低碳美食,又可学习低碳餐厅的低碳理念和技术,获得低碳餐厅美好体验。例如:低碳主题餐厅制作的将LED技术和中国传统绢花技术完美结合的LED仿真花,是受旅游者欢迎的低碳产品。

(二)低碳住宿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住宿消费应低碳化。旅游者住店期间应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旅游者应自觉选择低碳酒店入住,自备饭店“六小件”等旅游物品;主动要求减少床上用品的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离开客房手动关灯、电视和空调;夏天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天不高于20℃;主动按需烧水,不喝赠饮;积极重复使用布质洗衣袋或环保节能LED灯;主动参与酒店碳积分计划,用以兑换酒店奖品或房价抵用券。旅游者应从各方面积极主动倡导低碳消费,并付诸实践。例如:福建省厦门市每年举行“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一些旅游者在选择酒店时已考虑酒店低碳因素,订房时提出低碳环保住宿的要求。

(三)低碳交通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交通消费应低碳化。旅游者应主动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出游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自行车、徒步等方式为主。倡导自行车和徒步等传统的低碳出游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尽量选择步行或租借自行车的方式参观游览。自行车是最廉价、最亲切、最便捷的出行工具,骑自行车出游可以自由控制时间和路线,既环保健康,又贴近自然,随时都能近距离欣赏美景。旅游者不乘或少乘飞机,如果必须乘坐飞机,则少带行李,尽量选择采用新型燃料和节能的机型或选择直达航班。旅游者少乘机动车进入旅游景区,可改乘电瓶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旅游者到福建三明泰宁大金湖旅游可选择徒步出游方式,或租借自行车游览,不乘机动车进入旅游核心景区,改乘电瓶车,或到景区后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低碳游览消费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者游览消费应低碳化。首先,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应主动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旅游线路。例如:旅游者可选择闽西北绿色生态旅游线,此线路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景观优美,对低碳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其次,旅游者可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主动做好“碳补偿”。例如:每年植树节期间,自驾车游客可到具有“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建莲之乡”之称的福建建宁县,亲手栽种爱心环保树苗,认养各种果树,主动做到“碳补偿”。最后,旅游者应积极参加低碳旅游活动。例如:可在世界环境日开展“大学生低碳旅游体验”活动,组织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到福建省低碳旅游示范区(如泰宁低碳旅游示范区)参与低碳旅游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旅游意识。

四、海西政府政策行为变革

(一)支持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实验区,总结和推广实验区的低碳旅游先进经验,引导海西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在低碳旅游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借鉴和推广。泰宁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把建设“最佳人居生态县”作为发展目标。为保护旅游资源,泰宁县划定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态公益林等保护区域。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泰宁县还采取了系列保护措施:(1)成立监测监控中心,建设数字化景区监控中心;(2)加强自然生态及文物保护,搬迁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居民;(3)鼓励居民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使用生态型能源;(4)探索和实施生态补偿和居民转产的有效机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种植多年生旱生作物,优先发展花草业;(5)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秸秆、农膜等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6)主要景点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启动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8]等。因此,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之路,出台相应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二)支持低碳智慧旅游发展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支持低碳的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旅游是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福建省正着力建设数字福建,旅游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低碳旅游发展。因此,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智慧旅游发展。在线旅游服务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旅游分销模式,其庞大的用户量及快速的信息服务方式能帮助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提高业务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损耗、降低整体碳排放。在线旅游搜索在降低企业碳排放的基础上也有利于旅游者低碳出游计划的实现[9]。首先,福建省应积极支持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编制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智慧旅游发展思路,以海峡旅游网上超市、呼叫中心、海峡旅游卡为先导,积极发展在线旅游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其次,福建省应积极支持发展智慧旅游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导游、电子门票、移动支付、多点通信等技术,全面提升福建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支持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智能旅游应用平台,提升旅游行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最后,福建省可依托企业支持建设智能旅游实验室,积极推进智能旅游在公共服务、目的地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智能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逐步建立智能旅游标准体系,构建适应福建省旅游发展的智能旅游产业链。

(三)支持低碳旅游与台湾省的合作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西旅游发展应发挥区位优势,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积极支持对台湾省的低碳旅游合作。海峡两岸在历史、文化和经济交往中已形成既定联系,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和差异性。两岸之间应建立面向未来的低碳旅游交流机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携手做大海峡旅游,合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搭建政策推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市场共推平台三大合作平台。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应制订方案,积极借鉴台湾省在低碳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厦门和台北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双引擎,构建“海上交通线”和“空中交通线”,建设“两马”、“两门”、“两岛”低碳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全面对接,形成由西岸厦门、福州、莆田和东岸台北、高雄、台中、金门、澎湖组成的旅游合作支撑体系[10]。因此,福建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对台低碳旅游合作,促进海西低碳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由于近几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应运而生,而且已经成为旅游业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由于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实施基本是在同一时间开始的,所以在现阶段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如何界定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区别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其他领域交叉混合,而导致研究数据混乱,缺乏统一性和针对性。本文将就生态旅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与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性讨论。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研究与实践的依据

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足够的权威性、智慧性、前瞻性的人物与机构指定的相关内容的细则,而且要保证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状态作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方向。所以生态旅游的定义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实践的效果而不断改变,主要内容应涵盖时段、层面对象的责任与义务等。生态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努力推行。这个目标就是要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生态平衡,而且还要保证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在重新审视了传统规划的设计理念、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成为一种能够满足全方面要求的旅游模式,这些方面包括了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旅游者的审美和旅游目的等。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可持续旅游紧密联系的旅游产业,而且与某些能够保证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得以维持的标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支持系统整体规划发展的保护等。综上所述,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者有相关责任和义务,这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旅游中具体化的体现。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1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相对滞后

就目前而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规划的理念与专业化水平,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自从生态旅游开始兴起,有些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将其作为捞金的机会,在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景点,最终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1.2建设投资不足

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以人类干预较少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的,而这样的资源往往会位于较为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造成当地政府在财力、物力方面都相对缺乏,这将直接制约开发的规模与景观的质量,例如景点分散、配套设施不健全等,致使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2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2.1真正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和污染,将生态旅游对生态、文化和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最低的程度,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2提高旅游者体验自然的需要,既保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要确保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的空间。

2.3通过旅游文化的提升,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善待生态资源,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2.4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最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当地的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益回馈地方。

2.5、生态旅游是维系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的最佳选择,是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模式的必要性与起步方案

1必要性

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珍贵的自然保护区正逐步被开发为旅游的热点区域,所以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有些贫困地区为了脱贫致富,盲目开发景点或者低价出让旅游的黄金地段,而导致地方老爷爷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的旅游业亟需建立基于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

2起步方案

2.1建立生态旅游的规划体系,对生态旅游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生态环境虽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协调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旅游中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做好景观规划、水资源规划等具体的准则。

2.2针对不同的环境管理条件和环境管理技术,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和承载力评估。谋求一条旅游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发展的道路,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3建立取代产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旅游投资效益评估体系。由于不同地区,旅游的开发模式的不一样的,因此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旅游与产业经济关联度的评估体系,通过数据确定旅游业的优势地位。

2.4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建立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的管理模式,确定环境补偿机制,废除职责划分不清晰的管理模式。制定旅游区管理条例,条例中应该包括资源开发、景区划分等细则。

四、结束语

作为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相关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这些问题必将得到好转,实现旅游业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余纯.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10):65.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7

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体的绿道旅游如今发展势头正旺,但绿道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本文在调查绿道旅游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分析了乐山城市绿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绿道旅游的六种模式。

【关键词】

绿道旅游;发展模式;城市绿心

绿道的建设始于美国和欧洲。1959年,威廉.怀特提出了“greenway”这一绿道概念,即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敞空间,大多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有完善的游憩设施,游人和骑车者可进入沿着线路游玩。

一、绿道与旅游

绿道旅游就是利用绿道发展起来的旅游,国内广东省率先推出了绿道旅游,它是绿道与旅游完美结合的一种健康、自然、环保、时尚的生活方式。所谓绿道旅游就是将绿道作为主要旅游通道,把环保、低碳理念运用于绿道旅游实践中,使得旅游者既能完成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又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型绿色旅游方式。

二、乐山城市绿心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987年编制的《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中心城区采取“绿心环形城市”的布局结构,形成“森林中的城市,城市中的森林”的环境圈的构想。经过20多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实现了“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的城市布局,乐山中心城区“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的布局结构基本形成,“绿心”也成为乐山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核心要素,但乐山城市绿心在旅游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绿道旅游消费较少

目前在城市绿心游览休闲的人多数是乐山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很少。本地市民在此的消费水平也较低,多在农家乐消费,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更是处于空白阶段。绿道旅游消费不足,必然会降低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游客的休闲体验。

(二)绿道旅游产品种类单一

绿心对外地游客吸引力较弱,很大程度上跟绿道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发力度不够有关,除了观光和健身,城市居民更多地渴望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乡野生活情趣。绿心里面体验性的项目尤其缺乏,深入开发的绿道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游客参与度高、体验性强、闲适味重的需求。

(三)绿道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国内部分省市的绿道旅游发展势头较好,绿道观念近几年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但绿道旅游还未成为一种大众的旅游方式,因此缺乏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绿道旅游的手段和平台,更未形成品牌效应。

(四)绿道旅游基础设施不全

目前乐山城市绿心配备了停车场、排水、路灯、厕所、租车点、休息区等基础设施,但缺乏通讯、商店、医疗等相应的配套设施,某些路段还存在路标不清晰、危险警示标志缺失、旅游咨询服务提供不到位、自行车修理店数量少等问题。

(五)绿道旅游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乐山的绿道旅游还未真正发展起来,所以管理水平总体来说还不高。首先未形成合作化经营,比如自行车的租借和归还必须要在同一个地方,这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次,农家乐等经营主体之间产生了无序恶性竞争,无法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后,日常管理未能进行持续有效管理,导致绿道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六)绿道旅游发展缺乏自身特色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未能充分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特色,城市绿心如今的作用更多的是为本地市民提供一处休闲的场所,也未能有效利用文化旅游产品与乐山其他景区一道形成宣传城市旅游品牌的合力。

三、乐山城市绿心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生态观光旅游

国内众多绿道串连了地文、水域、生物和乡村景观和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乐山城市绿心里面有包括湿地湖区、农田果林、山川乡野等在内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地域特色鲜明,观赏价值较高,生态良好,为发展水域观光、森林观光、农业观光、山地观光等生态观光旅游提供了资源基础。

(二)低碳旅游

城市绿心将乐山城乡区域的吸引要素有机地串联起来,为人们提供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通过导入和广泛采用环保节能技术,为游客创造丰富的低碳体验环境;倡导环保出行,在旅游活动中减少碳足迹,鼓励游客自觉实践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绿道成为实践低碳旅游的最佳方式之一。

(三)自然与人文体验

绿道为城乡保留更加具有生态独特性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社会人文环境,有助于调节景观结构,为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与此同时,绿道提供了方便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可进入性,使人可以从容地融入自然、回归历史,充分体验与领略自然与人文之美。

(四)游憩度假

鼓励城市绿心沿线居民开设中低档家庭式旅馆和高端度假山庄,既能为乡村地区以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又可提升城市配套的短程个性化休闲旅游环境,满足“5+2”生活方式者到第二居所休闲度假的需求。

(五)康体健身

乐山城市绿心为人们提供适合于散步、慢跑、泛舟及骑车等慢速、非机动的景色优美的休闲空间,成为人们开展运动康体、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基于康体健身功能的运动、赛事、表演、节庆、会议等活动,还将为充实绿道旅游产品的内涵提供支撑。

(六)环境教育

绿道能够连接破碎的绿色空间,对于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实施面向可持续的环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为游客提供更多亲身体验大自然的机会,在水源保护、湿地系统、水利建设、森林系统、文化传承、农业知识等方面,绿道体现出突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

[2]徐文雄,胡辉伦,汪清蓉.低碳经济背景下绿道建设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从化为例[J].特区经济,2011(4)

[3]刘梅.“绿道旅游”学科专项研究[J].商业文化,2011(6)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wwW.133229.COm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matrix战略匹配

swot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1篇9

关键词:循化县;县域;旅游品牌;塑造。

青海河湟地区县域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这一地区的循化县被评为县域旅游百强县,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和宽度不够以及品牌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使这一地区很多的旅游品牌不为人知。因此,从循化县存在的问题来看,青海河湟地区的县域旅游必须要充分挖掘这一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潜力,通过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塑,推动当地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县域旅游与县域旅游品牌。

县域旅游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由各种旅游相关元素组成的区域旅游,即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具有地域范围较小的特点。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从一般意义来说,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是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旅游品牌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他们的相互组合,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统一体,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对此的高度认同。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能够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整体形象,大大增加客源,有力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

县域旅游品牌是在县一级地域行政级别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能够展现本地旅游整体形象进而促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向往,并能体现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是县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核心。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循化县域旅游资源。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8.4度,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其境内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黄河峡谷丹霞风貌为主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以黄河漂流为主的旅游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循化县有以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故居,文都寺、旦麻古塔,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景观和独特的撒拉族民俗风情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目前循化县域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在青海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循化县通过举办撒拉族文化旅游节、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各种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循化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撒拉人家、孟达天池等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进行假日旅游、民俗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多,循化县旅游收入也相应增加(表1)。二是循化县域旅游资源不断开发。近年来,循化县的撒拉人家、孟达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被评为4A级景区,2010年循化县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成为循化县旅游的亮点;十世班禅故居、文都寺等资源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开发中。三是循化县域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近几年,循化县把旅游市场管理和整顿作为改善旅游环境的一项突出工作来抓,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旅游市场、景区景点环境秩序、安全执法和旅游饭店、旅行社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初步营造了健康、有序、规范的旅游秩序。

表1循化县近年来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情况。

三、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粗放。

1.循化县文物资源丰富,但规模景区有限。

循化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文物遍及整个循化县境内。但文物旅游景区规模小,且分布比较分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循化县自然景观多样,但开发档次较低。

作为循化县旅游业龙头的部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景区的开发仍较粗放,景区的自然景观成因及生物树种等深度内涵尚未深入挖掘,知识性、趣味性不够,使景区吸引力减弱,五山池、清水湾等自然景观未得到开发利用。

循化县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深厚,但是挖掘整理开发不够。

由于受资金、经营理念、旅游开发管理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循化县诸如独一无二的撒拉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藏族宗教文化等都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除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景点自身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创新和活力。

总之,循化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主吸引物,旅游各要素配置不合理,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二)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首先,循化县虽然提出了树立高原生态旅游品牌、民族品牌、黄河品牌等口号,但是未真正树立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宣传推广上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产业来进行培育,而是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阶段;其次,和经济发达县市相比较,循化县旅游宣传经费不足,致使宣传的目标群体只能以省内周边县市为主,客源也是以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为主,过夜游客比例很低,游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拉动存在局限性,影响当地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三)旅游品牌缺乏运作。

循化县旅游资源难以整合。撒拉人家、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两大主要景区联动性不强,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未形成整体。虽然循化县在2010年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但“撒拉族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至今未得到真正推广。循化县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集中在西宁和周边州市及海东地区本身,对省内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更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因此很难掌握游客对于旅游品牌的期望。当地群众对于旅游品牌认识模糊,难以形成人人塑造循化县旅游形象的局面。

四、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的优势条件。

循化县旅游品牌的重塑拥有诸如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等许多的优势条件。

(一)生态优势。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黄河流经90多公里,县域面积2100km2,草场面积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5%,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10.0摄氏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拥有一流的生态、空气和水质,积聚了旅游、林产、水力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水力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时;盛产冬果梨、杏、葡萄、苹果、枣、核桃及线辣椒、花椒等水果和农作物。

(二)人文优势。

循化县是全国惟一的一个撒拉族自治县,县内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丰厚。有神奇瑰丽的佛教、伊斯兰教圣地,有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喜饶嘉措大师和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的故居,有独特迥异的民族风情和干鲜果、调料、香料和中藏药材等。

(三)后发优势。

循化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只是初步开发,因此极具潜力;循化县交通便捷,距省会西宁140km,境内涉及平大公路、清孟公路、循同公路、贵循公路等四条干线公路,为循化县旅游发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五、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关键因素和措施。

(一)旅游产品建设。

旅游产品是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基本依据。从旅游目的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在某种意义上,旅游品牌就是当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的特色旅游产品的组合,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支撑着旅游品牌的丰富内涵,是旅游品牌的价值基础。循化县有与其他地方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地方文化,这就为创建旅游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在具体的旅游品牌开发和重塑过程中,循化县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及现代农业文化等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突显地方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加旅游品牌的地方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含量,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个性,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挖掘、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循化县地处黄河谷地的优越性生态环境、撒拉族民族文化、藏族民族文化与特色,通过增加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建设的过程中,注意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旅游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行社业、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等都与旅游息息相关,因此,创建旅游企业的品牌,对于提升县域旅游地形象、促进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化县旅游企业应该增强品牌意识,明确旅游品牌发展的思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开发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并不断地对旅游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品牌营销。

县域旅游品牌的塑造和传播离不开有效的旅游营销。县域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工作,首先要突出当地的资源特色和民俗风情,做好旅游总体形象策划与宣传;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如推出具有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广告语、印制和发表旅游文件资料、制作高质量的旅游光盘、争取重大会议和活动的主办权等。其次,要特别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旅游网进行广告宣传、招商信息、发展旅游电子商店、开设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和旅游网络服务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市场营销新理念;通过县域旅游网链接,统一品牌、价格、服务、承诺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形成完整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此外,政府要加大旅游投入,增强政府的宣传营销职能。

(三)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旅游服务人员是县域旅游品牌的动态传播者,优质的服务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旅游服务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象,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良好的服务能够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同时,循化县在旅游企业品牌的建设中,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教育当地居民友好地对待游客,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和服务技巧培训,努力增强优质服务的理念,合理调整和改善导游人员在语种结构、地区分布、地接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促进旅游行业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

(四)良好的旅游环境。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游客对县域旅游品牌的评价,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塑造县域旅游品牌的必备条件。政府承担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整治的重任,制定本县域合理的旅游政策,规范旅游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当地旅游行业的诚信度和知名度;同时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和教育当地居民、游客、服务人员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建设提供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军。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182—184.

陈建成。县域旅游品牌的创新和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6):48—51.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兴起;发展趋势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是经过一定的学术酝酿,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society)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人文环境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作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让当地居民受益。”生态旅游就是通过旅游为风景旅游区积累资金,为当地人们提供就业机会,给旅游者以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从广义上讲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的影响,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生态旅游从狭义上讲是指人们为了追求融进大自然奇特环境的刺激性所进行的一种冒险性生态空间的跨越行为和过程,同时对保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与生物共同繁荣承担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一种具体的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活动,而是人们在旅游经历中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减少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坏,使旅游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与背景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它与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恶化,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浪潮,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密切相联。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生态旅游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MCED)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第一,人类要发展;第二,发展要有限度。所以虽然可持续发展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不同的侧面理解,但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改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的发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及基础,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当世界上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广泛合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进步,人类才可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人类从本质上说是地球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活、生产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环境。人类栖息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开始时,人类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农业的产生,人类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农庄村镇,农业带来.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随着工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工业化、都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城市和大城市居住。据统计,目前世界上4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一些发达国家住城市的人口比例高达80%以上。同时,由于工业、农业、交通业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已经导致空气不洁净,水质不净,食品不“绿”,噪音污染,垃圾围城。

(三)生态旅游是人类文明的追求。传统大众旅游不注意保护旅游对象和保护自然的路是不通的,在绿色浪潮中,传统大众旅游业注入了生态观,这就是为什么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的“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在全球迅速传播的原因。人类的文明体现在与自然的协调上,工业文明由于偏离了自然,已不成为“文明”,未来新的文明应该是生态人文主义,即利用人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参与到生物圈大自然的循环中,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命物种平等相处,以求共同的生存和进化。在这种文明的指导下,无论旅游管理人员还是游客都应认识到作为旅游对象的大自然是经亿万年漫长演化的,具有极高价值,应该珍惜和保护。无论开发还是利用,都应与其协调,与其平等,从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这种生态旅游才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总之,生态旅游源于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目前,生态旅游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篇11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论文,内容如下: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因为森林生态旅游从目标,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样: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森林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森林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论文,内容如下: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范文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无论如何理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当地就业和促进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西沟生态村简介:

西沟生态村位于两省(河南、山西)、三县(辉县、修武、陵川)交界处的薄壁镇境内,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95%,河水流径10余公里,是部级重点生态林和太行猕猴保护区。

西沟生态村主要特征是:高山林立、奇峰怪石;峡谷万丈、壁立陡峭;泉涌溪流、瀑大潭深;古树参天、鸟语花香;野果遍坡,桃梨满园;深秋时节,红叶漫山;名贵药材,亨誉中原;自然冰雕,别有洞天。生态村内现有景点:潭头瀑布、西沟四级瀑、龙浴湖、黑龙洞、黄龙潭、龙王寨、青苔岩、小寨河、千年龟石、香炉石,还有众多奇峰待命名,这里集雄、秀、奇、幽于一体,揽山、水、林、洞于一沟。专家赞誉西沟生态---贵在原始,美在天然----。

一、项目背景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虽包罗万象,但无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我国众多的旅游胜地中,有的以自然资源突出为特色,有的以人文资源突出为特色。随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自然资源成了旅游中最具魅力的优势资源,并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西沟生态村却隐藏着与世隔绝的自然资源。

(一)国家对旅游产业开发的政策形势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产业,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7位,但与世界旅游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产业政策。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将尽快改变政府的主导地位,变政策调节为市场调节,以加速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步伐。

(二)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对景区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旅游专家一致认为,生态、绿色、极限、人与自然、度假、文化、体育等将是未来旅游业的主题。

2.中国旅游景点的开发将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

3.旅游市场越来越呈现出细分化的特点。

(三)西沟生态村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成功点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景区内的水、空气、植被等未受污染和破坏)

(2)近三年来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在河南省内)

2.不足点

(1)配套设施几近空白(住宿、饮食、娱乐等设施匮乏)

(2)景区自然景观尚未开发(峡谷内没有步道和安全保护);

(3)景区运营机制未制定(国家所有国家开发的运行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尚未市场定位。

(四)景区旅游资源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景区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合开展一些水上项目,;

(2)峡谷内有多处适合速降和攀岩运动的天然石壁;

(3)具备良好的植被覆盖,生态环境良好;

(4)景区内有林果种植特色农业。2.劣势

(1)景区内峡谷较窄,地势复杂,汛期水大无路可行。

(2)景点地理位置相对较偏,交通不便。

二、西沟生态村总体开发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倡导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

坚持传统特色与现念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

三、景区远景规划目标

建设成为河南著名、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避暑度假区;

1.发展特色运动,如短矩离剌激漂流、拓展等,使自然景区成为河南知名的野外拓展训练基地;

2.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3、建一个世外桃园。

四、阶段性开发规划

(一)第一阶段:立足景区现有景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开发乡村旅游,加大营销力度,实现景区游客量的较大增长。

1.在景区内统一规范若干个农家旅馆

2.在景区附近建设一座集住宿、餐饮、停车、娱乐于一体的宾馆;(潭头、平甸)

3.对景区内现有游览线路上的泥石路、栈道进行改造或新建;

4.沿游览路线开设数个游客休憩亭,兼营饮品、副食和地方特色小吃;

5.新建景区内的邮电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

6.新建景区内的简便医疗点一个、生态环保厕所若干间;

7.建一烧烤一条街

8.设置两处篝火场。

9.开发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

考察国际上流行的绿色旅游、旅游农业等不同的旅游方式,其实质都是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背景或载体、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的加强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应视为取得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如新加坡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关部门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游人不仅可以漫步其中,而且可尽情品尝,如同生活在仙境中,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还有日本的观鸟旅游和观光农园及务农旅游、马来西亚的农林旅游区、澳大利亚的牧场旅游、美国的农场旅游、法国的远离城市的绿色旅游、意大利的乡村度假旅游、德国的森林轻舟”旅游等等。乡村旅游的内容涵盖了上述多种旅游方式,甚至比其更为广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垃圾回收分类的好处范例(12篇)

    - 阅0

    垃圾回收分类的好处范文篇1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工作止步不前的尴尬境地?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前往日本__垃圾分类领域的典范邻国,看看同一袋垃圾在这个国家的不同旅程。伊藤家的垃圾.....

    铁路货运行业前景范例(12篇)

    - 阅0

    铁路货运行业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铁路物资;物资管理;无人仓库;WMS;WCS铁路企业通过融合物联网技术形成新型无人仓库模式,在物资入库、出库、盘点等作业环节,依托智慧物流技术,替代传.....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